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0 16:32:31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1)

工业4.0时代,智能制造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下新岗位的方式、内容、方法、工具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智能制造不再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专业,而是覆盖了各个产业,贯穿于产品、制造、服务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高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存在着“引领和适应”的对应关系[1],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都必须了解国家的战略布局,明白智能制造无处不在,要有家国情怀,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融入国家的发展战略,服务国家智能制造产业发展。

一、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战略加速产业转型,提出人才培养新需求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实现制造强国、推动产业链现代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全球电子信息高端研发制造基地”;成都市《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建设”。智能化成为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促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快速转型发展,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数控化,亟需具备设计数字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等多种技术技能复合的人才支撑。

(二)智能制造多种技术融合,提出人才培养新标准

2021年新职业“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国家职业标准和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报告指出,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数控加工、工业机器人等智能生产装备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连接,通过各类物联网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软件系统在线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实现智能化生产,该领域预计到2025年达到450万人的人才缺口,其中机械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377.6万[2],高职学历的需求总量预计达149.08万,占比39.48%。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岗位,需要大量能将软件应用、数控加工、机器人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多技术技能融合的产业工人。这对专业升级发展、数字化改造提出了新标准,亟须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新任务

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四川省政府《关于推进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全生命周期”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打造“四园同构”的产教城融合园区和“中国匠谷”等高地。作为拥有技师学院的在蓉高职院校,实施高职与技师融通发展、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成为学校的责任,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成都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园区和企业发展,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智能制造对技能人才通识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工业4.0时代,智能化赋能知识经济,劳动者仅凭一技难以适应产业发展,这就倒逼职业教育由“唯技而教”的专才教育走向通识教育和终身学习。通识教育,亦称之为通识能力,于20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入,结合中国文化对“通”和“识”的解释,被翻译为“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在不同学科领域、不同行业中能够共通的普遍知识和基础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适应能力、道德关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创意能力、理论到实践的能力等。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对全球的教育改革都有着重要影响,其教育的四大目标之一就是:教育学生如何成为社会一员,享受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承担对地方、对国家、对世界以及对自己的责任。在智能制造时代,要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出职业院校学生以下通用能力。

(一)追求卓越的大国工匠精神

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术,一流的技术则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从资源禀赋优势走向创新制造优势,迫切需要坚持如一的品质,坚忍不拔、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工匠精神[3]。制造业文化就是工匠文化,只有对事业具有高忠诚度,才能全身心投入,秉持严谨的职业操守、崇高的职业品质,培养敬业、专注、精益、坚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才能在制造质量和制造水平上取得持续不断的进展。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

智能制造是对传统制造的全方位提升,更是新技术、新思维、新概念、新模式不断涌现、广泛应用的典型业态,创新精神和创造思维要贯穿于智能制造全过程[4]。创新精神是推动工业制造突破传统模式、改变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精神,要求学生勇于挑战固有框架,不断追求新思维、新事物、新理念、新方法,探索新的规律,获取新的成功。创新思维是打破惯常思维、求新求异的独特思维,是人类创造性的获得灵魂和核心,是人的创造力迸发的源泉。

(三)多元的人文素养

在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中,人机工程、柔性制造、仿生制造、个性定制等一系列多元化、复合型、综合化的制造发展,必将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美学等人文社科发生更加紧密和广泛的联系与交叉。智能制造人才的人文素养也将成为面向未来发展的一种必备素养,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三、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为服务成都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自觉担负起支撑地方高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专业群”,推广智能制造的“大众教育”,培养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一)瞄准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岗位

对接成都电子信息制造业网、智、软、端、屏、芯六个领域中的智能终端,专业群确定了工艺设计、生产线规划、过程实施、监测反馈四个智造链主要环节,其拥有工艺设计和优化、智能产线安装和调试、智能设备操作调试与编程等十个典型工作岗位。基于岗位数字化、智能化要求,对十个典型工作岗位核心能力进行分析,构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产线设计与调试、智能生产设备系统集成与运维、智能生产数据监测与反馈四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群需要多个专业交叉融合培养,满足复合型学生就业需求。学校将人才培养定位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具有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掌握产品数字化软件设计、柔性制造单元调试、高档数控设备操作、工业机器人柔性集成、生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技能,具备智能化、数字化融合意识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智能制造产业工匠。

(二)立足核心素养,打造培养“工匠素质”的课程体系

一是加强通识课程的德育素养、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增设职教模块理论,形成有利于厚植工匠精神的思政教学体系,将工匠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府文化、中华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教育之中[5]。二是以融合的思想重构专业课程。对接新职业标准和相关“1+X”证书职业标准,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在课程中挖掘知识、探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有三大来源:基础理论层面、应用研发层面和实践性层面,制造行业的工艺和技术的创新发现只能通过“干中学”而习得。实践出真知,实践才是创新的唯一途径,因此要引导学生注重实践。三是开设“智能文明”“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等公共选修课程,提高学生智能化素养,引导学生明白创新来源于制造一线,制造工厂本身就是一所“创新大学”,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增强对智能化产业的柔性适应力。

(三)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核心能力培养

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按照职业工种等级标准整合原有实训室,建设数控车、数控铣、PLC编程、现代信息技术、工业机器人等通用技能实训室,服务智造链四个环节通用能力、基础能力和双创基本技能培养。学校采取引企入校、校入园企等方式,依据理虚实一体化建设原则,重组、新建产品数字化设计、数控智能加工、数字工厂仿真训练等实训室,提质建设智能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西门子数字化工厂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基地重点支撑专业群核心能力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和双创能力课程的实施,以及专业群核心工种的职业资格高级—技师和“1+X”证书中级—高级认证考核。实训基地向群内外学生开放,采取学分认证置换方式,开展兴趣培养、第二课堂学习、专业社团活动、技能竞赛等,引导学生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的全生命链、系统化思维模式。

(四)打造工匠学院,服务工匠人才发展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成都市总工会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共同筹建“成都工匠学院”,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新机制。“成都工匠学院”聚集“成都工匠”优质资源,全力打造技能人才培育、现代产业发展精准服务、工匠人才社会价值实现的三大平台。依托“成都工匠学院”组建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建设产业学院,打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开展选育“工匠之师”,实施“匠中育师”计划;开展项目化、实战化“师带徒”,实施“以匠育工”计划;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滴灌援企”计划,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制造是本体,智能是灵魂。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多关注工匠精神养成、创新驱动以及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社会变革参与者。

参考文献:

[1]张培.“互联网+”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价值取向及路径研究———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逻辑[J].成人教育,2017(10):53-57.

[2]马雪峰,陈晓明,许朝山.智能制造机械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1):5-15.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10):27-31.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2)

二、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教育除了智能教育,非智力因素教育不可忽视。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以其对认知学习的动力、定向作用以及维持和补给作用始终制约着认知过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若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为抓手,将成为学风建设的新途径,进一步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成长与提高。首先,将非智力因素成功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会受到尊重,会尝试、大胆地去独立思考。大学生的这种渐觉醒的独立意识会被看做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差异很小,智商特高与智商特低的人极其少数,中等智商的人占约94%。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智能水平,而且要努力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改造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其次,非智力因素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个体的个性获得完全并和谐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分别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居于中心和基础地位的心理品质均由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组成。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所包含的认识、情感、信念、意志和行为等五个阶段,认识阶段属智力范畴,其余四个阶段则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可以说,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培养他们非智力因素的过程。

三、非智力因素在高校思想教育管理中的导入途径

1.抓住导入的有效时机

新环境和全新的学习生活让新生找不着目标,容易迷失方向。从历届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看,那些学习主动性差、逃课现象、考试作弊现象较严重、参与课外活动、创新科研的主动性不强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均不佳,如不重视这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久而久之他们自我控制、自我适应、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渐减弱,沉迷于各种不良爱好,失去学习动力,大学四年毫无所获,远落后于其他学生。因此,新生入学时期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节点,也是良好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最佳时期。要及时引导学生,激发其正确的社会性需要和高尚的远景性动机,培养其对学校、对专业的兴趣,拓展知识基础。

2.选好导入内容

非智力因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则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学生在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明显,健康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积极的激励作用。二是培养学生建立良好动机。动机作为内驱力,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探索美好人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肯付出多倍努力,实现个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当代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认为: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三是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古代大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成功等于99%的汗水加上1%的运气,99%的汗水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的意志。一些著名学者、科学家的成功除了超常智力水平,更重要的是坚强的意志与火般的热情。爱因斯坦在为居里夫人致悼词时高度评价其道德品质比她单纯的才智还要可贵,意指一个人能否成为创造型人才,能否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很大部分依赖于非智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助相关材料,如先进人物事迹、杰出人物传记、优秀影视作品等,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意志,应具备什么样的意志品质。素质拓展、军事训练及竞技体育也是磨练、提高大学生意志品质的不错方法。四是培养学生有广泛的兴趣。一个人在大学时代拥有的广泛兴趣、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工作以后灵感突破的可能性大。激发和培养多方面兴趣须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老师要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创造性思维上下功夫,如合理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激发学习兴趣,加快其获取知识的速度,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要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努力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积极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在实践中发展自我兴趣。五是培养良好性格,适应社会发展。性格是非智力因素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成才影响较大,良好性格有利于大学生实现理想目标。大学生既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又要有独立自主的工作能力。要通过教学分组学习和各种文体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与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自信心和钻研精神。让不同性格、爱好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各自兴趣领域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并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情商训练,引导学生调节情绪。

3.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创建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集体精神和校园意志的物化形式,对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和巨大激励作用。辅导员可组织专题讲座、集体讨论、辩论和校内外实践等形式,开展体、音、美、诗歌、舞蹈等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活动,注重大学生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班集体建设塑造良好班风、学风,特别是加强班级自我管理能力,班级活动作为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我培养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式。优秀的性格特征、团体精神、合作意识等非智力因素只能在学习氛围浓厚、科研意识强烈、治学态度严谨的集体环境中培育。应重视大学生在学习群体之外的生活群体和同辈群体,使他们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不同角色意识,学会合作、分享、包容,逐步树立起诚实、自尊、自信、责任、自律等优秀品质。

4.搭建非智力因素导入链条

辅导员在与学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要利用教师的魅力育人,充分发挥班委作用,形成辅导员—教师—班委导入队伍。尤其重视教师导入口,加强与老师的联系,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及需求,适时改变教学模式,采取专题讲座、讨论、辩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适应学生的学习水平。同时,教师自身作为教学系统中的主导者,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尤其是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非常深刻,辅导员要经常听课,关注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其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一名教师如果巧妙地运用教学艺术,用心、用情挖掘学科知识中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兴趣与热情,就能把教学内容以学生们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达到传授效果,调动学生情感因素,使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统一。

5.通过思政教育管理者的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导入有着较明显的优势。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个体了解较全面深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和引导者,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常深入班级,贴近学生,和同学交朋友,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及行为表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热情的支持、积极地引导和保护,为他们个性发展提供积极的内在驱动力。同时,将学生个体与群体所缺乏的某项非智力因素通过微信、微博、网络,直接深入寝室、课堂等途径进行针对性地及时导入。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成为学生偶像导师,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给学生充分的信任与期望,以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其本身良好的非智力素质(如严谨的治学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意志力等)对学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特质会影响教育情绪和教育效果,学生往往因喜欢他而喜欢他的教诲,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重视自身非智力因素的自我完善,用自己远大的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优良的性格激发、诱导、唤起、激励、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3)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又起到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科学研究表明,任何知识的学习,任何能力和素质的提高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非智力因素是促进人的学习、工作和运动训练积极性的动力,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智力落后儿童的运动能力比正常学生差2~4年,平衡动作、视觉控制的精细动作能力低,说明智力缺损越大,运动能力水平越低。为此,我在多年的培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实践中,针对智力落后儿童的身心特点,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法,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了尝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入教学之中,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非智力因素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是身体和智力都存在不同程度缺陷的孩子,对他们实施体育教学,是有效矫治其身心缺陷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要把培养智力落后儿童的非智力因素作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让学生通过运动和学习,培养、激发自身的非智力因素。与此同时,体育教学还要侧重对智力落后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特别要注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在培智学校,一些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经过在体育教学中的反复实践,我得出的启示是:以勤补拙,做到上每一节课都要勤启发,做每一项活动都要勤提醒、勤辅导、勤鼓励。例如,在“跑”的教学中,针对智力落后儿童不同特点,鼓励那些经过努力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个别化教学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就会有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就会逐渐形成。

二、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并注重实际锻炼

在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时,我认为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如果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智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在体育教学中项目的选择,他们正处于身体的发育阶段,肌肉力量小、韧性大、耐力差、易疲劳。由于大脑的受损,使其运动神经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相对同年龄的少年儿童较差。这表明智障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过大,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给身体健康造成影响,所以每次上课时,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因地制宜地设计一些活动或游戏作为补充,以达到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目的。例如:在投篮活动中,大部分中度智障学生可以达到要求,而部分学生则不能把球投到篮板上,这时就不能统一要求他们,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而定,让能力较差的学生靠近篮板去投篮,再次之的只做对墙接球或把球投到一定的高度,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适应并逐渐提高的过程。

三、采用同伴式教学,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特殊教育体育活动中,体育课是智障学生较为感兴趣的课程,也是发展动作机能、补偿缺陷、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一门课程,而且具有生动、趣味和灵活等一系列特点,可以说,体育活动最容易吸引智障学生参加。在活动过程中,智障学生总要担当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为此需要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需要克服一定的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品质(如目的性、纪律性等)就会得到锻炼。比如,特殊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主要有走、跑、跳跃、投掷等,有的项目比较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沉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同伴互助的教学方法进行技术指导,利用伙伴之间的友爱情感相互帮助,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课上教与学的任务。其中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同伴式教学方法适合于中度智障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他们在教与学过程中共同进步。能力强的学生教能力弱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自身能力会同时得到提高。

2.在同伴式教学过程中,通过同伴二人之间的教与学,增进了二人间的友情,同时也提高了智力落后儿童与他人之间的交往能力。例如,“跑”的教学可谓是最单调最无味的项目,学生对此缺少兴趣。在课堂上,体育教师如果只简单地讲一下“跑”的意义与要领是不会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其积极性,如学生在课间玩耍中,总是两人结伴,相互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在这二人之中,一人能力较强,另一人始终伴随模仿能力较强的那一位。这样在分组练习时,就可以把他们分为一组,但要注意分为一组的学生平时关系要很好,这点非常重要。由能力强者带动能力弱者,学习和掌握动作所用的时间会很短,而且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在培智学校,要对智力落后儿童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教育途径来完成。为此,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特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个学生。

2.必须注意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和榜样的力量。

3.努力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同时不忘对缺陷部分及时补偿。虽然智力障碍学生的智商相对较低,智力发展较差,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潜能可以开发,体育方面的运动潜能就是一方面。

4.学校必须结合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力量,寻求家长的支持,达到促进孩子活泼、健康成长的目的。

教师在课余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鼓励孩子要勇敢、顽强、坚持,课上没有实现和完成的训练目标与内容,在家里要再强化,多复习。因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不会是单一孤立进行的,而且特别要与家庭的要求一致。在这一前提下,我为学校小足球队、特奥篮球队及多名学生制订了不同的体育教学个别实施计划,并坚持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使这些孩子分别在国际国内体育比赛中获奖,在自己的身心成长过程中得以康复、矫正。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4)

新课程下的教育理念对小学教育阶段中如何开展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提出新的目标要求,什么样的人才是教育的培养方向,什么是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注重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出现实要求。

对于非智力因素的认知,有人认为除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以外的其他因素均可列为非智力因素的范畴,而有的人则将兴趣、动机、情感、性格、意志作为教育中的非智力因素,其实,与性格特征相关的成就感、求知欲、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等等都是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相当作用的非智力因素。如果对非智力因素的理解过于狭隘,则不可避免地将教育路线拘泥在单纯的知识掌握范围内。因而,在小学教育中所谓的非智力因素,我个人倾向于广泛意义上的定义。

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无需赘言,关键是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工作中将其真正重视起来,体现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

一、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把握上

长期以来,各方面对非智力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是没有足够清晰认识的,大多数情况下把非智力因素在教师教学中看作是成绩教学的附件,培养和不培养非智力因素要看教师的心情,通常认为只有在教学中抓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小学数学教学看得见的显性指标。不仅如此,就算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非智力因素在各级考试试卷的命题中仍然是没有体现出其重要的作用,对智力的考查仍然占有突出的地位。在@样的情况下,要想真正体现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就要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体现并见到显著效果,是教师必须认真面对并思考的。是什么导致教育层面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是什么给培养非智力因素的实践带来了困难?

小学数学教师自觉把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贯穿于讲课的过程中,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事实上,动机、兴趣、意志、信心等非智力因素被有效培养之后,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激活,而学习效率、效果以致智力发展自然水涨船高。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由仅仅关注对数学知识的教学转为对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并重的教学模式,达到从原来只是结果教育的理念向能力教育的理念转化。

二、体现在培养环境的提供上

无论培养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极大的,所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视还应体现在给小学生培养帮助的环境,这要求数学教师做一个对小学生发展有强烈责任感的人,用心去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空间或平台给学生。

如今,大多数学生家长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因而教师还要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上多下功夫,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给家长讲清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过程必须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相对于其他因素来说,家庭作用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更加突出。

此外,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还需要良好的班集体环境。一个小学生长期生活学习在班集体中,班集体的团队氛围对他的发展思想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在同学间不自觉的集体舆论中和同学间不自觉的监督下,学生会自觉发扬优点,改正不足。一个具有良好数学学习环境的集体,会将一个“落后”的学生带入优秀的情境中,他会慢慢变得与班集体的节奏同步。

三、体现在教育学生的心理建设中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视还应体现在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数学教师应耐心、认真地去解决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帮助小学生培养健康的学习和生活心理。

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和生活要有始有终,不能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有意给学生出一些难题,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教师还应注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教育小学生选择并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鼓励学生学习数学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表扬和激励培养学生自信心。数学学习良好的习惯,通常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所展现出来的常态化的学习形态。此外,培养学生独立的思想品质,训练其自我控制能力也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体现。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5)

一、非智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1.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更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观念。以往的思想教育往往把大学生单纯看作是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硬性灌输给他们,并要求他们规行矩步、驯服听话。这种陈旧错误的教育观念自然不能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一个人只有当他的非智力因素获得良好发展,他才具备真正的独立性。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人们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也就是其独立性的表现。将非智力因素引人大学生思想教育,就意味着高校思想教育者必须承认和注重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尊严,鼓励大学生大胆地进行独立思考,促使他们独立意识、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此前提下,高校思想教育者就不能单纯地将大学生看作是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大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能够在自己原有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对教育者的要求进行评价和选择,并且能够通过自己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吸纳教育内容、调整认知结构。这时,大学生的行为还会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双向反馈或螺旋过程,从而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

2.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明确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任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并使其健康成才。这里的“全面发展”表现为外在的身体与内在的“心”的和谐与协调,而内在的“心”的方面,归根到底就是智力与非智力的和谐与协调,其中以非智力因素为主导。因此,要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教育目标,就要在思想教育中引人非智力因素。其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看,大学生思想教育包括四项基本内容,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分别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在这四项品质中,心理品质居于中心和基础的地位。所有的心理品质都是由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组成的,所以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然要纳入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范围。再次,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过程看,思想教育过程可分为认识阶段、情感阶段、信念阶段、意志阶段和行为阶段。这五个阶段中,除了认识阶段属于智力范畴外,其余四个阶段都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也就是说,在整个思想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主要是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所以说,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应当是高校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3.引入非智力因素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一是,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准确性,减少差错。思想教育一定要做到关键地方,有的放矢才能提高效率。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就能摸透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就能把工作做到点子上,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减少盲目性。二是,非智力因素理论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其变化规律的钥匙。可以及时抓住大学生思想苗头,把思想教育做到前面,增强思想教育的预见性,取得工作的主动权。三是,有助于继承和发扬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大学生思想教育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其中,有些好的传统是自觉地研究人的心理的成功经验,有些是不自觉地运用了心理知识。学习非智力因素的理论,有利于把传统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的高度。

二、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创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1.重视入学教育。经过紧张的复习备考,被选拔进各个高校后,大学生们都卸下了沉重的心理包袱。然而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与中学截然不同的学习方法,他们就像久困的小鸟被放飞,渴望自由却不知飞向何方。“郁闷”、“迷茫”、“空虚”等成了他们常挂嘴边的口头禅,这真实地反映了他们此时此刻的心境。因此,学校要不失时机。认真地搞好新生的入学教育,包括以良好的生活环境、热烈的迎新氛围来迎接新生,运用报告。录像、学习、参观、讨论等各种形式对新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培养对学校。专业的浓厚兴趣,将自我提高需要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大学生在校期间以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都能够始终保持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并且具备愉悦良好的心境。

2.加强师德建设。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师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首先,教师必须要有这样一种认识,那就是非智力因素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现代教育决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而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在内容上体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其次,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较高业务水平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个人的专业学科知识、文化修养、教育素养、个性、人格。教风乃至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风格。人际关系都对学生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再次,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为事业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通过言传和身教的结合,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品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和效果,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改进课堂教学。一是,应强化“两课”的课堂教学。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主要是通过“两课”完成的,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但如果“两课”教学仅仅是通过讲授灌输,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等内容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社会生活实际,通过生动活泼的讨论、辩论。演讲等方式,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需要结构,从理论、思想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激发他们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方面,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仅要训练学生理解领会知识和逻辑关系的能力,同时还要从目的、需要、动机、情感等方面,仔细领悟和体会前人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运用科学的胆识和思维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并培养他们善于思考和创新的精神、坚毅的性格、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自学能力除了知识方面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学生在自学能力得到培养的同时,其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开发。

4.营造优秀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生活方式、文化氛围。文化活动、行为准则、人际关系。校园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事实证明,优秀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多元的载体。大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动机、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可以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得到充分培养和自由发展。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接触到各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从中激起他们朝着自己的方向继续探索和研究的信心和恒心;通过参与各种文艺活动,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体魄、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访问等各种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刻认识社会和自我,培养他们爱国居民的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心;另外,通过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大学生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人,这对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开朗乐观的性格能起到一定的催化作用。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6)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品德性、才智高、胆魄大和毅力强的素质,富有创新意识,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或改革世界,对人类的和平幸福和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一定贡献的人。

根据这一定义,创新人才的素质应该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智力因素,二是非智力因素。它反映的是创新人才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完美统一。它要求创新人才不但要知道如何创造,还需要知道为什么去创造,前者属于创造技能的问题,后者属于价值判断的问题。只有这两者有机结合才是一个真正的创新人才,能够创新但不符合人类进步普遍价值标准的人不能算作创新人才。

既然创新人才是由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组成的,那么,学校教育就应该为两个方面因素的形成作出努力。一般地,我们把学校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等三个主要的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智育重在时人的智力开发,这是培养创新人才才智机构的主要方面,而智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为此,学校总是把“教学”放在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这种“教学崇拜”还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使学生才智因素的培养有观念和行动上的保障。在此情况下,对学生非才智因素培养的任务就显得十分重要。创新人才的培养对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1.人的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应取代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应该说,我们国家对学校德育是非常重视的,曾一度被提到“德育首位”的地步,但在实践中常常是“嘴上说起来重要,实施环节上次要,一忙起来都不要”。德育不放广为接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种德育是一种社会发展意义上的德育,即这种德育不顾学生个体的发展,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社会意志甚至党派意志,从而使这种德育打上了重重的政治色彩,德育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代名词,德育工作实际上是作为思想工作或政治工作来做的。虽然也承认德育包括道德品质的教育,但实际上也是围绕“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进行品质培养的。德育在我们国家包括政治教育是无可指责的,但进行完全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有泛化倾向,大大窄化了德育的功能。德育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强调它的地位本无可指责,但这种政治性的德育完全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了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显然是不合适的。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德育应该由以社会意义为主转为以促进个体发展为主,担负起发展学生非才智性因素的重任,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获得新生,才能具有广阔的前景。

2.德育的内容必须进行改革。理论上讲,德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集合,现在也有人把心理健康归为德育。但在实践中,这种全方位的德育常常变调,基本上已经演化为以政治为核心的德育。这种泛政治化倾向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为中心任务的时代一脉相承的,但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新时期发生了背离,固此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德育工作的障碍。德育理所当然地担负培养全面的、完善的过德品质和人格的重任,而且应当作为主要任务。随着现代他的逐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现代公民意识与品德的养成将成为学校德育的当然之责,而且是德育工作为社会所负担重要之责。

3.德育与诸育的协调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总是人为地把德育与其他诸育割裂开来,把德育当作是学校分工中的一个门类。事实上,德育、智育、体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的三个重要方面,德育属于教育目的的苑畴,德育不是学校的一种工作,而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归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要把德育渗透到诸育当中去,做到相互联系,密切协调,共同育人。三、创新人才的培育与德育新体系的建立

德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主要承担着非才智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工作,因此,德育必须原先的内容体系和培养方式,创造出与培养创新人才相配套的斯体系。一般说来,非才智性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心理

这是非才智因素的主要部分,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来人生未来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心理方面的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目标,原先的一些政治性课程可以削减,多开放一些心理保健和心理训练方面的课程,在5个方面进行强化:①情绪控制:自我安慰并摆脱焦虑状态;控制冲动和愤怒;处变不惊,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保持镇静、信心、希望和勇气;化解不良情绪。②自我感知:对自己仇缺点和所处环境的准确感受和把握,对自我的正确认识。③自我激励:持续保持热情,不断明确目标,始终专注于同标。④认知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的感受。⑤人际交往:顺利进行人际交往

2.品德

品德包括公德、私德和职业道德。公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外行为习惯,如遵守社会公共秋序、文明礼貌、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维护因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等。私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私人生活的道德意识,养成其在私人生活中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特别是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过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如忠于职守、勤恳工作、诚实劳动、廉洁奉公、团结合作、维护本行业声誉等。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7)

第一,由给学生传授知识转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过去我们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知识,继而转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牛顿、莎士比亚、丘吉尔、帕瓦罗蒂、乔丹、毕加索、博尔特,谁的素质高?谁更聪明?很难说,他们的素质、才华表现在不同的方面。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的教授,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提出多元制度,他把人的智能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一是语言;二是数理逻辑;三是艺术;四是运动;五是空间关系;六是人际关系;七是自我认知;八是自然认知;九是幽默九个方面。

我们过去课堂教学往往只重视语言、数理逻辑两个方面,这是不全面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智能结构,每个学生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学生都存在着潜能。我们笼统地讲哪个学生更聪明?应该具体地讲哪个学生在哪个方面更聪明,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要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要提升学生的弱势智能。美国学生考试赢不了中国学生,可到实际工作岗位上,我们又往往不如他们,他们的综合素质比我们强,实际工作能力比我们强,动手能力、活动能力、攻关能力比我们强。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考分,是综合素质,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个转变,由传授式教学转向启发式教学

纲要明确要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讨论式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一个勇于探索的学习环境。英国教育家威廉・亚瑟讲,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是讲解,优秀的教师是释放,伟大的教师是激发。他把教师分为四个等级,平庸的、较好的、优秀的、伟大的。伟大的教师是启发,要启发学生思维,启发学生探索,启发学生创新。老师的启示,前提是基础;学生的发生,目的才是结果。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瓦底(音)都提倡启发教学,传授式教学是把穿着五颜六色服装的中小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都培养出了穿着同一种服装的学生,没有个性,都是标准件,规格化的生产。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来料加工”的工作,但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而不是功能一样的机器,我们不应该把学生变成图书馆,而应该把学生变成会用书的人。

第三个转变,由给学生浇水变成学生会找水

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比喻成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这句话好像有些过时了,我们的教师不仅是一桶水,还要成为自来水、长流水,不断把知识教给学生,更要教给学生会找水,自己发现水源,并把它开发出来,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浇水是一次性的,被动接受式的,获得的知识有限,找水是主动探究式的,获得的知识是无限的。

第四个转变,要只重智力因素培养,转向既重智力因素,同样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什么叫非智力因素?除了知识方法以外的素质叫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理想、态度、价值观等等,智力因素给人的发展打基础,非智力因素给人的发展提供动力,两者同样重要。我们常常用智商(IQ)和情商(EQ)比喻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我们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智力超群的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公民。一位二战中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美国一所学校的校长。在每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的内容完全一样,里面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从集中营生还的校长,我曾亲眼见到人眼所不能见到的情况:那些毒气室是由学有所长的工程师修建的,那些妇女是被知识渊博的医生们毒死的,那些儿童是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的,所以,我怀疑教育的作用。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你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在使孩子们更具有人性后,读书、写字和算术的能力才具有价值。

第五个转变,由“圈养”转向“圈养”为主,“散养”为辅

大家都明白一个道理,散养的鸡和猪做成菜肴以后味道鲜美,比圈养的好很多。连鸡跟猪都散养的好,何况孩子们,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能不能贯彻圈养为主、散养为辅,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又要有个性的发展。学校的教学安排、功课表不要排得满满的,死死的,一节挤不走,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空,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我们的中小学教育能不能贯彻课内打基础,课外学特长,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能不能设想小学下午三点钟后“散养”,中学下午四点钟后“散养”,再不要上课了,学校的图书馆开放,实验室开放,开设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兴趣活动小组,在学校的安排下,老师的带领下,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展现出来,培养出来。教育的均衡发展不应仅仅是体现在地域上,更要体现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水平的全面提高。

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

1、是提升师生生命质量并持续发展的舞台,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2、是知识、思想的集散地,不是传递知识的主渠道;

3、是文本走向生活的对接舱,不是陈旧知识的剪切板;

4、是智慧生成的孵化器,不是应试教育的训练所;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8)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

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 ,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它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人们比过去任何时候更重视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创新、知识的转化。只有更好地实现教育期望,知识对于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才会显示出来。作为被人公认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其责任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大,肩上的担子将显得更重。高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从国际、国内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总形势看,高职学校的教育不能象给马力不足的车子加重一样,只重传授书本知识,而要考虑如何更科学合理地培养时代所需要的素质全面的人才,这是整个教育的出路。

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且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职能。任何社会要向前发展,就必须重视教育。我国自建国至今五十多年的历史中,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对教育非常关心,他们都强调教育要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即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认真深入地贯彻执行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抓,德智体美劳全面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因其重视人的能力培养、品德培养、意志锻炼、创新拼搏精神的培养等,教育出来的学生素质全面,适应社会能力就强。高职学校应把这种具有深远眼光、更具科学理性的教育思想完全吸收来,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得以体现。

实施素质教育,并非不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因为开发智力

是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职学校始终要注意到不能因循守旧、死板教条地开发学生智力,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其学有成效。

当然,种种的智力开发能够使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以及思考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但仍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高职教育担负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一定要树立以生存、以改革求发展的观念。绝不能只顾改善办学条件,而忽视教育质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是思想品德合格、职业技能过硬的劳动者,而绝非那种在智能上是超人、在精神上是废人的学生。因此,高职学校要致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诸多事实表明,高职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关键还是看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如何。而素质教育就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东北师范大学张旭东、贺岭峰所下的定义是:“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以外的与智力因素联系表现出来的,影响成就活动的意向性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动机、兴趣、自我意识、情感、意志和人格等,这些因素都是对物我之间的认识和体验,对人的成就活动起着动力、定向、调节、强化的作用。”我很赞同这个认识。他们不仅较明确地指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就活动中联合表现,而且指出后者更具决定性。因此,我认为高职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心应是非智力因素。

具体来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点面结合,重点突出。首先是动机和兴趣情感教育。所谓的“动机”,就是指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如果在高职教育中,有意加强动机教育,就能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高职学生在教育的引导下,一旦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功用,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自觉学习的意识就加强了。另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情感,也是相当重要的。目前,有绝大部分高职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没有产生较深的学习情感。这样,其学习就带有很大的被动性。从表现上来看,出现了漠视甚至敌视等不良情绪。这种情况很不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如果高职学校采取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专业、对学习、对社会、对生存等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强烈的情感,那么,高职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就会表现积极配合、自觉成长的良好状态。

其次是自我意识和意志教育。高职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就是指对心理的调节、调控培养。当高职生在兴趣、情感、动机与目标产生矛盾时,自我意识就起相当重要的作用。论文参考。进行这方面的培养,直接有利于高职生有意识正确地处理好这种矛盾,既不影响行动目标,又没有削弱情感动机带来的动力,使学习行动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同时,高职教育也应注意加强培养学生的意志。不可否认,高职生在毕业后寻找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候个人意志就会显示其力量。如果我们高职学院注意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那么学生毕业后,既使遇到很多麻烦,也会坚定信念,继续在社会中磨炼自己。我认为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和意志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学校安排各种集体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既加强自我意识,又培养了坚强的意志。比如:会计模拟实习,体育运动会,集体劳动,校外实践活动等,都有助于这方面教育的实现。

第三,要加强人格教育。论文参考。可以肯定地说,重视人格教育,也就是重视学生。而高职教育在过去很普遍地没有重视学生人格的教育。论文参考。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们都很重视怎样把自己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却很少关心学生的人格。而学生走出校门后出路难寻之下,容易产生灰心丧志的想法,主要原因何在?就是学生的人格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几乎呈现一片空白。只有把人格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去抓紧抓强的话,高职教育才会培养出一批具有独立自主意识、敢于探索创新、意志坚强、观察力敏锐、用正确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有专家这样说:素质教育,是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也是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这里,把教育提到了以人为本的高度。从以往高职教育出现的许多失误来看,今天重视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是多么必要和关键。因此,我们高职学校的教育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培养他们具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敢于探索创新的个性、顽强不屈的意志力以及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这样,学生毕业后,就会表现出和社会自然的亲和力,在独创意识的作用下,开创出无比宽广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郝克明,谈松华等,《对21世纪我国教育体系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教育研究》,1990,(2)。

2、李纲,《浅析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教育与职业》,2005(15)。

3、周鹏程,《知识经济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教学与管理》,2005年3月。

4、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职教论坛》2005年4月。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10)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意见,但如何理解素质教育,如何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每位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认真去探讨的,本文就这方

面作一些粗略的探讨。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素质是能够稳定、长期发生作用的基本能力结构,它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由于素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结构体,所以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及定义也是众说纷纭的,但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为本,要注意素质的提高。

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会陷入以下的误区:(1)学校制订的规章制度,教师的教学过于控制人的个性的发展,即过于鼓励学生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专心听讲的“好学生”角色行为,抑制学生独立思考、独辟蹊径、与众不同的“独立”行为;过于重共性轻个性、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而轻内在能动;(2)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或者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认为在教学法中多设计一些问题,多启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的智力就素质教育了。其实创造力与智力不同,创造力包含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一定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的区别,用开发智力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3)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把“教”变成了“训练”。“教”和“训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的内容是深邃丰富的且许多内容是没有唯一答案的,没有错与对、好与坏之分的,如书画的欣赏,“教”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教”的方式,点到为止地把知识或技能传给学生,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性;“训练”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受训者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忽视受训者的主动性。许多教师没有区别“教”和“训练”,把“教”混用于“训练”,甚至把“教”变成了“训练”,把学生训练成掌握某种技能或训练成考试高手。(4)学校或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轻视学习的过程、学习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独特性。

二、改革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得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

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所提出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可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三个掌握、四种能力和一个健康。

1.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同志曾指出:“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也强调:加强与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素质教育工作之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重要的。未来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是一个庸才,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要把它纳入教学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采用有力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有效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点,这也是教师要提高的素质之一。

3.“三个掌握”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是适应专业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条件。中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是在于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专业知识、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以胜任某专业技术工作,成为初级专门人才。

4.“四种能力”是中等专业人才的必备能力。

继续学习的能力: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不断更新,不继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就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生的全过程,学会学习、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

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业内容的不断更新和新型的职业的不断产生决定了现代职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次选择职业定终身的传统择业观念已不是新时期的择业观,一个人一生中会面临着职业的多次变化,即使是同一个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职员也会有新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在已习惯的、固定的模式里工作,那是很难成功的,在职业选择面前也会显得束手无策的。因此,作为职前教育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培养学生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由于国家改变了以前“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一些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仍在待业或失业,这现象的主观原因就在于毕业生缺乏立业创业意识和能力,被动地在等待社会提供就业机会,而没有主动的立业创业。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光有文化知识和职业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创业立业能力和意识,具体内容有:更新观念,实现学生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思想转变;激发学生创业动机,培养对创业的浓厚兴趣,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调动学生创业的情感,锻炼其创业意志,形成对创业起调节、整合作用的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

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生活的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等均是这种能力的表现,是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5.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适应社会的保障。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紧凑、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环境,一个身体孱弱、心境烦闷、情绪低落的人不可能有勃勃的兴致及充沛的精力去适应激烈竞争的职业世界的。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要有强壮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社会,才能为社会作贡献,才能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篇(1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5-0013-04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引导心灵成长的学问。中小学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从根本上说,是引领学生心灵的成长。以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取向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对班主任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具备什么样的核心素养才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班主任如何提升自身的专业核心素养?这是多变教育世界中班主任专业发展亟待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班主任素养指从事和开展班主任工作所需要的基础素养和核心素养构成的综合性素质和修养,一般包括师德素养、专业素养、教育素养、能力素养、人格素养等,而在实践过程中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能推动、帮助和保障班主任科学有效地开展班级管理和班级育人工作所必备的专业能力素养,则称之为核心素养。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指班主任应用认知、情感、人格等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积极带领、指导、激励学生与班级进行自我管理和建设班级心理共同体的育人智慧,以及心理自我激励、自我引导能力。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的专业核心素养。

一、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质

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质是班主任引领学生自主成长和引导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动力。从我国模范班主任、名班主任的成长经历看,用爱心与智慧引领学生心灵成长,以及用教育情怀与教育自觉激励自我成长是数以千万计优秀班主任的“育班宝典”和成长之路。

“是什么因素把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把一个老师或一个班级带向优秀?”――是班主任用“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编织而成的心理领导力![1]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被总理称为“国宝” 的著名班主任霍懋征老师从教60年的座右铭。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国培第二批专家李庾南老师从1957年起至今担任班主任,是“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记录保持者,她的感言是,班主任工作是用爱引领心灵成长的幸福艺术。《读者》中的《最美的眼神》一文,介绍了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问卷调查他教过的学生:这位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答案惊人的一致:老师给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眼神。结论是:“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2]

近十年来,笔者在培训与指导上百位班主任成为广东乃至全国名班主任和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的过程中,研究分析他们的成名之路和专业核心素养,研究发现,“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是他们最为显著的人格特质,也是他们把班主任作为志业人生的动力源泉。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是班主任的教育自觉、专业自觉和积极进取精神的体现,是班主任专业成长与创新发展的内驱力,是化解职业倦怠困扰的根源,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的源泉,是追求班主任工作的爱的事业的不老情怀与寻找自我发展“紫色奶牛”的志向,是班主任正能量的成长方式,是优秀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快车道”,也是名班主任的“成名”之路。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是是优秀班主任的共同特质。其路径可以这样概括:教育自觉――以爱育人,不待扬鞭自奋蹄;专业自觉――规划成长,找寻自己的“紫色奶牛”(个人专业特色特长);自为――创造自我,拓潜发展,志业“爱的事业”。

班主任专业素质的提升需要外在的学校助力,更需要专业自我提升的内动力。专业成长内动力是班主任专业发展、自我提升的核心驱动力。根据我们多年对名班主任培养对象的培养经验,从普通班主任到名班主任的成长历程,一般要经历“五项修炼”――第一项修炼:专业发展与成长规划;第二项修炼:寻找自己的紫色奶牛(个性化特色优势);第三项修炼:提升班主任的心理领导力;第四项修炼:形成教育自觉与专业自主;第五项修炼:班主任的“后专业发展”(志业人生与助人自助情怀)。有了内动力,班主任才能走上专业素养提升的自我修炼之路,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而在这一成长历程中,爱心育人和专业自觉正是班主任导人导己源源不断的内动力。[3]

二、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功能

1.管理自己,成就学生: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导人与导己价值。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专业核心素养,作为成长导师,班主任的心理领导力首先是心灵成长领导力,它是班主任的心理魅力与人格化的班级管理智慧,它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学原理与技术,带领、引导、唤醒、激发学生心理潜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建设班级心理共同体的能力;作为具有专业自觉的教育者,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心理自我引导和专业自主成长的能力。因此,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质是班主任管理自己,影响与成就学生的能力;管理班级,引导班级与个体成长的能力;管理心智,激励学生与自我成长的能力。

2.走进心灵,唤醒心智: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走心与导心功能。从作为学生成长心灵鼓手的专业素养看,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是心灵探索者的“基本功”,具有认识和走进心灵,激发和唤醒心灵,引导和促进心灵的功能;心理领导力是心灵探索者的“唤心智”,班主任通过叙事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共情来感化学生的心灵,通过促进内生来引导学生的心灵;心理领导力是心灵探索者的“唤心术”,班主任通过掌握能有效唤醒、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和心理自助的心理学原理与技术,特别是心理图像技术、同理共情技术、情绪管理技术、教练技术等激发学生正能量的心理技术,用积极教育引领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3.凝聚心灵,感化心灵: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引导与影响意义。从心理领导力的心理要素构成及育人意义看,班主任的心理领导力由向心力、凝聚力、吸引力、感染力、引导力、影响力构成。学生认同你就会信任你,向心力、凝聚力体现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管理功能;学生信任你就会喜欢你,吸引力、感染力反映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教育功能;学生喜欢你就会服从你,引导力、影响力表现班主任的领导功能。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是班主任的核心素养,是班主任领导力的“杠杆点”,具有“1=无限”的功能;班主任心理领导力,是最魅力的班主任工作和领导方式,是最有力的班级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班级育人方式。

三、心灵鼓手: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践智慧

教育的使命是唤醒心灵,促进心灵自主成长。雅斯贝尔斯有名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成长导师如何唤醒和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班主任心理领导力的实践意义在于唤醒、引导、激扬学生心灵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心灵鼓手,点燃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激扬学习者的生命正能量,激励学生和班级自主成长。

1.信守立德树人的“摇树”之道:把经验化为理念,用价值引领学生成长,做一个有教育信念和专业素养的班主任。

长期以来受“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的“灰色困惑”影响,班主任工作的专业理论成为一块教育圣地中的灰色地带,班主任工作常常用的是重复别人做法或过去做法的经验而忽视专业理论的指导,班主任大都患上“理论贫血症”:或对理论敬而远之,或似是而非不知所云,或支离破碎不求甚解,致使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常常跟不上身体的步伐”。

一线班主任教师最富有的是实践性经验,最缺乏的是原理性理论。理论何价?原理性教育理论,具有反映规律,力求精准;化为理念,指引方向;引领行为,服务实践的特性。

理论何用?理论不是行为却指导行动和实践。理论对于一线班主任来说,拥有它,未必成为巨匠,没有它,注定要做矮子;拥有它,未必就会大气,没有它,肯定缺少底气;拥有它,未必就是绅士,没有它,永远只是土豪。在我们看来,理论不是灰色的,而是银灰色的,代表发展,标志未来;理论是绿色的,表达活力,体现生命;理论是蓝色的,代表宽阔,展现前程。

心理成长引领者需要掌握哪些原理性理论?首先,要认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心灵成长的第一影响源的本质内涵;其次,要知道教育是怎样影响心灵成长的?――教育走进心灵内化为素养的规律与原理;再次,要懂得和掌握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生成核心素养――教育引导主体自我建构的原理与技术。真正理解“教育是成长的第一影响源”,“成长的核心是心灵成长”“心灵成长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和“引领心灵成长是教育的本质”等促进心灵成长的原理性观念。掌握原理性理论,就能树立引领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指导原则:让教育经历走心导心历程原则;让学习成为自主建构活动原则和让学习者成为心灵的主人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而找到运用班主任心理领导力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心灵发展的各种途径和通道。诸如,拨动情弦,“在感触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以感化和引导心灵为目的的叙事育人之道;走心德育,让品德形成过程经历知情意行等心路历程,以认识和走进心灵为目的的走心之道;体验德育,“在活动体验-在体验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以唤醒与激扬心智为目的的体验成长之道。这都是我们近年来在班主任工作实践和创新发展探索中总结形成的引领心灵成长的有效实践模式。

2.把握走进心灵的“推云”之策:把原理化为策略,用积极心理引领班级发展,做一个有教育智慧和专业自觉的班主任。

富有教育智慧和专业自觉的班主任,具有善于把教育原理转化为有效教育策略的心理领导力。他们懂得“一容一姿总关情”的道理,善于运用心智、心语和心法破译学生的心灵密码,洞察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诉求;他们具有“抄条近路到罗马”的智慧,善于用情智走心、导心,寻找走进学生心灵通道,探索引领学生心灵成长的途径;他们掌握“I+WE=FULLY I”(个别我+团体我=完整我)的个人在群体互动成长的原理,懂得运用群智和互动共生技术来营造班级心理共同体,让个性群性同步成长;他们明白“心是主人身是客”原理,常用慧智和自觉、自为来唤醒学生的心灵自觉,让学生成为心灵成长的主人。

富有心理领导力的班主任具有唤醒心灵的教育智慧和专业自觉,他们是班级积极心理营造者,他们善于带领学生建设阳光班级,建设班级心理共同体。智慧型、自觉型班主任懂得情绪是一种移动的能量:开心――向上,抑郁――向下,愤怒――向外,恐惧――向内的情绪特质;掌握积极情绪管理原则与技巧:理解他人的情绪,接受他人的情绪,陪伴他人的情绪,影响他人的情绪,愉悦他人的情绪,激励他人的正向情绪;善于运用积极情绪管理策略:先关心情绪,再关注事情;先接纳情绪,再感化情绪;先读懂情绪,再转化情绪;先了解情绪,再激扬情绪。

拥有教育智慧和专业自觉的班主任,具有12种班级管理与班级育人智慧――变被动为主动的教育智慧;化消极为积极的教育智慧;变危机为契机的教育智慧;化失望到希望的教育智慧;变细节为精致的教育智慧;化精细为精彩的教育智慧;变平庸为美丽的教育智慧;化复杂为简洁的教育智慧;变对立为融洽的教育智慧;化矛盾为支持的教育智慧;变兵法斗智斗勇为心法柔性育人的教育智慧;化他律为自为的教育智慧。

3.掌握助人自助的“唤醒”之术:把策略化为技术,方法变为艺术,做一个有专业素养和拓潜能力的教练型班主任。

教练技术是一种通过激励心向、唤醒情绪、激发潜能和完善心智方式来提升身心活动效能的心理教育原理与技能技巧。教练技术在班级管理和班主任工作中具有扬长补短,激励自我成长的价值,有助于帮助班主任更好地了解教育对象(学生个体和班集体),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激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身心潜能,来实现目标和超越自我。教练技术是心理领导力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实践运用,成为教练型班主任是心理领导力的实践智慧。

某班主任因为学生行为问题“请家长”,家长见面谈话后气冲冲准备转身回家。班主任老师适时弱弱地问道:回家后您准备如何教孩子?家长当即请教这位睿智而富有人文关怀的班主任。

一位班主任接受培训外出学习几天,班级交给班干部自我管理。第一次培训结束,她回到班级,得知班级流动红旗被别班取代,她问同学们的第一句话是:“谁的责任?”一时间责备之声充满课室……第二次培训回来问同学们的第一句话是:“老师外出培训几天,同学们谁表现最好?”顿时赞美之声四起……

教练型班主任要学会使用教练技术原理和理念来引领学生成长。教练型班主任信守――“改变一个学生,先改变他的自我期望”的道理,用愿景引领学生成长;教练型班主任信奉――“鸡蛋从里面打破才能走出生命”的原理,鼓励学生自我改善、自我拓潜;教练型班主任坚守――心理教育的“助人自助”的原则,注重开启学生心智,激励生命,助力成长;教练型班主任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鼓励学生凡事都提出三个以上的解决办法,寻找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教练型班主任坚持――“不解决学生的问题,只引导学生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做法,指引学生和班级自我发展;教练型班主任自信――“凡事都有可能”,播撒阳光,传递正能量,鼓励学生发现可能,超越自我。

教练型班主任是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心态教练、成长教练、团队教练、沟通教练,同时也是自我成长的教练。班主任要从思维习惯上的裁判型班主任,即班主任永远是正确的化身,学生的对与错由班主任说了算,学生只能被动等待班主任的裁判,向教练型班主任,即班主任善于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技术来唤醒、激励和支持学生,促进他们通过激发心智潜能达成目标、自主成长转变。教练型班主任要掌握教练技术的知识、理念,形成相关能力、技巧,养成教练技术意识和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季,贾高见.中学德育问题与对策[M].北京:万千图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