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作物市场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8-31 16:31:18

农作物市场前景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2)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19

研究农作物及其文化形态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和保护,也是为满足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期待回归乡愁的愿望,农作物作为一种情 感的纽带,让更多人找到归属感。生产农业物质产品和农业审美产品,在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挖掘早期农作物的潜在的美学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可以借助美观的产品、健美的植株和美化的田园形成一种景观的同时也传达一种教育理念。通过早期农作物代表的语言、特定的习俗、服饰和早期的农耕形式对农作物的研究使其在其承载的载体上有序分布达到统一与美感。让青少年能寓教于乐,可以在公园、居住区、农业博物馆及主题类的地方进行研究成果的应用,是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时也使其成为一种造景元素、为园林景观的发展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景观形式和为园林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丰富当代中国园林景观、城市环境艺术等形式。通过研究把认为比较有代表性且将农作物美学价值体现得比较成功的实例,以及多种设计手法有机结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求较全面地反映农作物美学价值在运用时的一些基本规律,希望能对农作物美学价值的推广和未来的农作物景观设计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 概念界定

传统农作物是指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传统农耕作物,在农业的早期阶段得到较好的利用、如粟、稻、麻、稷、麦等。农作物美学是基于农业美学学科体系下的一个分支,既指农作物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田园、水域等环境,又是一种农业劳动的表达方式,还有农作物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带给人的一种视觉美感或者心灵触动。

2 农作物在景观中的应用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人们对传统农作物生产有着很高的依赖,农作物主要还是扮演着帮助人们充饥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农户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蔬菜、药草、作物等,用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囿”和“园圃”都具有生产的性质,也反映了早期园林和生产的关系。在古代西方园林中,早期的古希腊花圃,以及受希腊影响的中世纪意大利庭院,蔬菜、药草被普遍使用,然而它们的主要作用还是用于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园林作为一种艺术慢慢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但蔬菜和谷物类的这种生产性的农作物在园林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先秦时期词典性著作记载因颜色不同或者其他特征相异,当时禾有6种,麻有4种,黍有3种,稻有2种,燕麦有2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从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和农作物加工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前我国北方旱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对后世农学影响很大。在我国古代园林以及一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应用谷物类农作物的案例,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稻香村”等。近年来,园林成为一种陶冶情操、放空心灵的场所,农作物在现代景观中开始得以应用,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应用了油菜花、水稻、荞麦等农作物用以点缀场地。城市形态的构成离不开环境、空间和社会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设计又离不开美学。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作物被应用于景观,而美学理应融入生活。

3 中外农作物应用的对比分析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如民间舞蹈、服饰艺术、手工技艺,通过花、鸟、鱼、草以及本民族图腾崇拜的绣工,展示出其各种不同的针法与技能,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文化标志。自古流传的画作也体现古代人民对于农作物的审美如《桑蚕图》、《木棉图》等。人们把对作物的审美化做文化符号流传下来,足以见得其美学价值不可估量。在近年来提出的城市农业概念中,城市农业中应用农作物和园林中应用农作物有一些交叉部分,国内刚开始多为群众自发行为如2014年落成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避免了早期单一功能的郊区开发模式,将花园与农田2种自然状态引入学校,沈阳建筑大学使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营造了独特的校园景观,还有四川农业大学在图书馆前开辟一亩田地,四季轮作不同农作物,时而麦浪翻天、时而稻香满园用不同农作物景观展现校园文化。

在古代西方园林中,早期的古希腊花圃,以及受希腊影响的中世纪意大利庭院,果树、蔬菜、药草被普遍使用,但依然是为满足生产服务。而今农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城市空间公共政策。在英国的伦敦进行种植计划,开辟2012块小菜地,该计划“既能让伦敦更绿、更美、更令人愉悦,又能提供价廉物美的食物,减少运输成本和碳排放”。 在荷兰的鹿特丹,其城市农业协会发起的“可食用的鹿特丹”运动,认为城市农业具有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多种功能,除了提供新鲜的本地食品,还可以提供教育、锻炼、休闲、工作机会,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4 农作物美学应用的实例研究

4.1 彭州最美乡村公路

农作物具有经济价值,其健美的植株与外观就是其美学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农作物的景观效果常常具有较好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群体栽植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彭州最美公路为例,该类农作物美学价值直接以外观美形成景观,彭州最美乡村公路旁以成山遍野的油菜花,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油菜花田景观,也有通过反复交错栽植,和有规律的布局、排版等形式,形成景观平面上的构成美。其健美的植株与黄色的颜色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感受,有种心旷神怡,辽阔浩荡的美。彭州最美乡村公路是以布局和排版为特色的农业美学应用模式。

4.2 一点田生态农庄

一点田生态农场西江月种植基地观光娱乐区占地13.33hm2,其中有生态养殖区、儿童体验区、生态主题餐厅、乡村度假酒店、垂钓、会议接待、运动场馆、马术训练场、品茗等完善配套的娱乐休闲场所。以一点田生态农场为代表的此类生态农庄不仅向人们展示农作物的外观美,更让游人亲身参与体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采收过程,让久居校园的小孩和父母在晴朗的周末一起体验繁忙的农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满足,同时也能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下感受休闲下的愉悦和畅快,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一点田的模式与传统的农作物应用模式又有着不同,是以全民高度参与和体验为中心的农作物美学应用模式。

4.3 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科普基地

田园牧歌生态园区占地面积66.67hm2,涵盖了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户外拓展、农耕文化体验、花卉博览、生态养殖等多个领域。以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景区为代表的农业科普园区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融科技农业景观与传统田园风光于一体。将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农耕文化展示与生产创收、深化加工等有机结合,不仅展示了农作物的形式美,更深层次的体现了农作物的教育意义。农耕文化体验区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农耕图景象,平整稻田,施肥备耕,呈现出一派忙碌的田园牧歌般的景象,经常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去接受农普教育,通过农家生态餐厅的打造、农耕农具的设置、农耕图展览、雕塑摆放、棉麻服饰变化、故事解读的形式找寻丢失的农业文化、当农业作为一种文化深扣心灵时,这就是一种美学,田园牧歌生态农业科普基地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农作物美学应用模式。

4.4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最具代表性建筑之一。庄园内部的收租院、粮仓都是地主剥削中下级农民的见证。在收租院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它们以情节故事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收租的全过程。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当农作物成为一种展品时,它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记录一段历史,更多的是对当时农民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创作者通过农作物的一系列生产工具,人物雕像、字迹书画创作出能让观众,游人身临其境的环境,而对于农作物来说,从古至今,我们上一辈的人大部分都经历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生产的过程,如果说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则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农作物及其相关劳作工具也必然有其渊源历久的发展形式,这种历史的发展便能通过农作物展现出来,就如同现在飞速发展的生态农庄,让人亲身参与进入农作物的种植过程。

以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为代表的农业博物馆是通过部分与农作物相关的艺术品与历史,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这种农作物美学价值应用方式更注重于农作物的文化美以及给人带来的精神价值,是以农作物产品及其衍生物的展示来表现农作物的美学价值的应用模式。

5 传统农作物在园林造景中的思考

从这些案例中可以认识到,传统农作物运用到景观设计之中,并不是因为它们在观赏特性方面优于园林植物,而是在于它们有着自己更为深厚的内涵。宋代诗人董嗣杲以别样的情怀描写稻花盛开的场景:“顷顷紫芒摇七月,穰穰玉糁杵西风”;更甚苏辙在《逊往泉城获麦》中把小麦比作飘雪有:“人言小麦胜西川,雪花落磨煮成玉”的佳作。范成大在《田家》中有心感慨:“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以朴素浅进的语言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传统农作物是人们情感的载体,记录的是一段历史,却传达着一种人文情怀。今天我们依然在赞美它,感激其对满足人们生活的馈赠,更感恩于它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传统农作物造景,颠覆农作物以往的以生产性为主的传统理念挖掘其观赏价值,并运用于造景中;对农作物的美学价值进行研究,证明农作物造景的可行性和学术价值;从色彩、季相、空间打造、面域范围、意境等方面综合论述农作物造景的原则和方法。在景观设计的运用之中,绿化之中增添的传统农作物品种,可以使得城市居民生出亲切感与归宿感,另外,更容易接触到这些自己赖以生存的粮食作物,也使得居民不至于五谷不分,体现出传统农作物的一种教育意义,而这些效果都是普通的园林植物所不具备的。这些传统农作物可以为人工植被提供有效的补充,通过农田改造城市区域气候,丰富生态多样性,营造田园城市氛围。

参考文献

[1] 陈祥,廖聪全,王建中,等.农作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 现代农业科技,2015.

[2] 高宁. 基于农业城市主义理论的规划思想与空间模式研究[D]. 浙江大学,2012.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3)

中图分类号:TU26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263-05

1引言

逐渐都市化的台湾,虽然人口成长,但人口高龄化及都市过度的发展,高密度的居住空间,造成绿地及耕地面积逐渐减少,粮食自给率从1981年的53.8%,逐渐下降到32%,引发粮食安全疑虑(朱淑娟,201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2050年世界上的高龄者将成长一倍,从2006年的11%增长到22%,同时都市化的速度愈来愈快,截至2007年,全球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2030年都市人口将增加到3/5。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高龄者相关问题也日益重要,高龄者的照护及社会环境的应对都需要重视退休后的高龄者生活空间环境是否符合他们的需求,以及社会政策的指标是否足以供应未来高龄化社会的需求,这些问题是值得被探讨。

台北市人口密度居全台湾第一,交通流量十分庞大,处于快速城市化的中期,环境资源瓶颈效应突显,城市的新一轮发展迫切需要转入内涵式、集约化的轨道,城市中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受到极大限制,“垂直农场”成为一种相对可能的选择。“垂直农场”是一种将农业与建筑结合的特殊形式,它打破了农田与城市景观对立的传统观念,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市,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绿色空间。

本研究探讨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认知及态度,研究目的为:

(1)了解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及态度。

(2)建构适合高龄者的垂直农场型态。

(3)建构小区互助型都市农场,成为绿色交流平台。

2文献理论与回顾

近年来,随着都市规划的不断发展,都市用地日益紧张,都市的建筑和道路已约占都市用地面积的2/3,可用于绿化的面积非常有限,因此,向空中发展实施立体绿化将成为今后都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张育森,2003)。而永续议题、食安问题与高龄化社会,务必为未来社会发展之重要考虑。本研究藉由垂直农场与高龄者居住环境相关议题进行探讨。

2.1垂直农场发展及问题

垂直农场也叫立体种植农场,是把田地向多层建筑的楼层化农场发展,在人工修筑的多层建筑物里,充分利用可循环的能源和温室技术,模拟农田的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各种高效的农业生产。垂直农场的概念最早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环境卫生学及微生物学名誉退休教授迪克森・戴斯波米尔(DicksonDespommier)于1999年提出,该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基于世界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考虑,希望利用垂直农业的生产模式为人类食物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垂直农场之推广之优点,本研究整理几位学者对于垂直农场之相关研究进行探讨,整理如下。

(1)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让农场往高处发展,可以节省耕地面积,充分利用城市空间。

(2)垂直农场里,通过雨水收集系统、中水系统等环保技术,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成清洁的能源.或者净化污水。

(3)把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变成真正的充满绿色和生气的绿色森林。

(4)调节城市的微气候,保护整个生态环境,为节能减排做出巨大贡献。

(5)提供大量的休闲空间.解决城市居民休闲需求。

(6)垂直农场可以为城市提供大量就业机会,让在城市中的农民有机会从事自己熟悉的行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让城市的失业率、犯罪率减少(廖本闵,2012;陈旭铭,2012)。

(7)垂直农场可增加农产量,全世界的农业生产率可达到现在的10倍或者更多,部分农作物的产量可提高50倍或更多。

(8)节省运送蔬果到各地时的挤压及浪费,过去运输的过程中,大约有20%都会遭到挤压或变质而导致浪费(周立勋,2014)。

垂直农场之潜力不仅提升永续议题、景观美化及食安问题,李雁冰(2011)指出感知觉在立体绿化中的体现指出立体绿化不仅是视觉设计而已,而是具有听觉设计、触觉设计与嗅觉设计,如设配置结构和布局可以有效地阻挡噪声传播、芳香植物对环境氛围的营造起香化的作用等。垂直农场最严苛的挑战,在于能源日照问题。在摩天垂直农场成长的农作物,虽可以得到自然光照,但远不够其成长所需,若要提供人工日照,所需成本就会比传统农场多出好几倍,依陈旭铭(2013)指出垂直农业所面临的问题:技术的问题;效益问题;认知度的问题;政策问题;污染问题。依上述论文发现垂直农场无疑是一种很理想的农业和城市问题结合理想方案。

2.2高龄化社会与居住环境

银发族又称为高龄者,高龄化是21世纪三大世界性难题(全球暖化、全球反恐、全球高龄化)之一,人口的快速增加和老龄化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之内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相对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和过程(王丽蓉、杨锐,2012)。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到2050年世界上的高龄者将成长一倍,从2006年的11%增长到22%,同时都市化的速度愈来愈快,截至2007年,全球一半的人口居住在都市,2030都市人口将增加到3/5。依据台湾内政部门统计处调查显示,2012年12月底,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经高达15.3%,在未来20年左右会增加近1倍,随着高龄人口的增加,高龄者相关议题也日益重要(陈怡璇,2012),高龄者的社会环境及生活空间环境的应对需要重视。

以黄盈桦、李佩真(2013)研究指出高龄者大部分选择目前的房子养老,满意目前居住状况,并且愿意对高龄者服务额外付费。如何让高龄者在原有小区及居家环境成功老化,成为社会关注之焦点。

Menec(2003)将高龄者参与日常活动分类为三种类型:社交型(social-active)、单独型(solitary-active)、产出型(productive-active),他发现高龄者参与日常活动中的产出型活动,将会对成功老化产生正向的影响。产出型活动定义为:具生产性的行为、有收获的活动园艺或家事劳务活动,并且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价值及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开放性活动,产出型活动包含志愿服务活动与有偿工作。

Warburton,Paynter,&Petriwskyj(2007)在一项有关澳洲高龄者参与产出型志愿服务活动的研究结果中指出,一个身心健康之老人可以为家庭与社会作出许多贡献。不同类型的产出性活动会对高龄者的成功老化带来正面影响。期望未来小区推广更多产出型活动,建立友善成功老化之居住环境。

2.3“垂直农场”与“银发族居住环境”

综合以上文献了解都市化影响、永续议题、食安问题以及高龄化问题,“垂直农场”是一种将农业与建筑结合的特殊形式,它打破了农田与城市景观对立的传统观念,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市,为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绿色空间(王丽蓉、杨锐,2012)。并由上述产出型高龄者成功老化相关文献,垂直农场建构高龄者居住环境成为相对可能的选择,将充分运用土地的“垂直农场”理念引入到高龄者居住环境中,景观结合生产,创造出绿色、健康友善的高龄居住环境。

王丽蓉、杨锐(2012)提出一种全新的以“垂直农场”景观构建为依托的小区养老模式。该模式将“都市托老所”、“垂直农场”等新理念应用其中,灵活地重组老人、子女、小区养老机构与志愿者之间的关系,重新加强老人与社会、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创造了绿色健康的养老空间。每日适当的耕种活动又能让老人重新收获社会认同感,是一种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表现。

由于上述提及高龄者产出型日常活动,对于成功老化正面影响,以上述垂直农场推广阻碍问题,提及认知度的问题,当垂直农场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要想取得社会认知度,必须要有足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按照上述的分析,建造这个农场的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成比例,要想获得社会认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要想获得社会认同,唯一途径就是解决前述一系列矛盾,降低垂直农场的建造和运行成本,增加社会功能,提高效益。群众的认知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观念也日益开放,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但总体来说,人们更容易接受天然种植食物,垂直农场中的作物可能更有营养值、更安全,但人们可能会觉得吃的是“实验室中的实验品的感觉”,要人们完全接受还要时间(陈旭铭,2013)。蔡F霖(2014)在民众对于垂直绿化认知及态度指出高龄者对垂直绿化处于冷漠型之状态(对于垂直绿化认知与态度偏低)。

依上述论文发现垂直农场无疑是一种对于未来农业及未来城市问题结合理想方案,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垂直农场需面临种种实际的问题,是否解决这些问题,使垂直农场不再是乌托邦之设想,是此研究最大的挑战。

3调查与方法

3.1研究范围与对象

整理60岁以上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感知,探讨高龄者对于垂直绿化与垂直农场认知、满意度、偏好及态度。

3.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了探讨高龄者对垂直农场的心理感知、偏好探讨,透过相关理论、文献探讨与访谈建立资料,藉由案例调查、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来进行,本研究将其相关定义及方法等分述如下。

3.2.1问卷调查法

透过文献回顾、实地勘查及访谈后之整理调查结果,了解垂直农场认知问卷之问题,建立问卷内容,发出163份,有效回收问卷163份,无效问卷0份,透过SPSS分析方式依序针对认知、满意度、偏好及态度各阶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认知与态度。人们完全接受还要时间(陈旭铭,2013)。蔡F霖(2014)在民众对于垂直绿化认知及态度指出高龄者对垂直绿化处于冷漠型之状态(对于垂直绿化认知与态度偏低)。

3.2.2数据分析方法

本研究问卷回收结果,以SPSS17.0软件中文版作为数据数据分析方法,所得数据经整理与编码后,进行验证与分析。以下述两个部分进行分析:

(1)叙述性分析:针对调查个人样本背景进行项目调查,包括性别、教育程度、职业、垂直绿化建筑物之使用者、相关背景,以配合问题项目因子进行调查,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次数分配统计,以了解影响自变项与依变项因子之关系。

(2)单因子变异数分析:只有一个自变项的变异数分析,检定平均数之间是否有显着差异(One-wayANOVA)的统计方法,将调查样本中的个人资料设为自变项,问卷题目作为依变项,依自变项和依变项之间的显著性数值,作为判断因子是否为影响因素,显著基准P<0.05为显著性(以*为记号)、P<0.01为较显著性(**为记号)、P<0.001为极显著性(***为记号),同样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并建立数据显著差异表,作为分析及解读相互关系,以达本研究之目的。

4结果与分析

4.1个人样本属性分析

本研究就受测者作基本背景资料调查,受测者共163位,其中男性94人,占全样本数57.7%,比例高于女性;教育程度中最高为高中职,占总样本30.7%;职业调查中以退休者比例为最高,占总样本23.3%;本身具有设计类(建筑、景观与园艺)相关背景中无具有相关背景之受测者为最高,占81.6%;家中或工作地点是否有垂直农场或绿化中家中或工作地点无垂直农场或绿化者为最高,占76.7%,个人资料样本信息如表1所示。

问卷分析结果其Cronbach’SAlpha平均值为0.875,项目个数为5,相关文献一般认定Cronbach’SAlpha值>0.70代表有相当之可信度,表示本研究问卷具有良好信度。

4.2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认知与态度

整体受访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中高达74.2%的民众接受垂直农场,仅有25.8%的受访者不接受垂直农场。受访者表示了解垂直农场的有52.8%,不了解垂直农场的达47.2%。而整体受访者对于推动垂直农场态度中,愿意以垂直农场提升邻里互动占79.2%、推广都市农场占78.5%、推动绿化占73.6%、住家推动垂直农场占67.5%,主动照顾植物成长占61.4%。

本研究为了探讨分析高龄者对于垂直农认知态度之影响因子,拟定下列的假设:

假设(一)高龄者居住环境中,教育程度对于垂直农场之认知有所差异。

假设(二)高龄者居住环境中,受访者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之态度有所差异。

4.2.1问卷调查法

为得更深入分析结果,本研究将个人属性与垂直农场之高龄者认知效益问题项做交叉分析后,整理成显著差异表(表2)。

依照表2所整理之显著差异表后,统计出职业变项最具显著性差异,其次依序为年龄、教育程度,故本研究接着以显著性项目进行交叉分析,依据交叉表格内容整理成描述性分析,进而了解其相互之间关系。

4.2.2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认知差异

依照上表所整理之认知显著差异表后,统计出教育程度对于垂直农场之了解及相关背景对于垂直农场之了解最具显著性差异,说明如下。

(1)教育程度对于是否了解垂直农场之认知差异。垂直农场之认知度在教育程度中,大专院校以上受访者为了解垂直农场,达27.9%认同度,小学受访者不了解垂直农场者,达37.7%,此问项显示出,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了解垂直农场之认知。

(2)相关背景对于是否了解垂直农场之认知差异。垂直农场之认知在设计(建筑、景观与园艺)相关背景上而言,普遍均不了解垂直农场,其中以不具有设计相关背景受访者,高达93.5%不了解垂直农场,显示相关背景为非主要影响垂直农场认知之主要因素。

4.2.3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态度差异

依照上表所整理之态度显著差异表后,统计出教育程度对于主动愿意照顾植物成长、教育程度对于参与推动垂直农场、职业对于参与推动垂直农场及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最具显著性差异,故本研究接着以显著性项目进行交叉分析,依据交叉表格内容整理成描述性分析,进而了解其相互之间关系。

(1)教育程度对于主动愿意照顾植物成长与愿意参与推动垂直农场之态度差异。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主动照顾植物的成长与推动垂直农场之态度,教育程度越高接受度越高。大专院校以上受访者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达62.9%,推动垂直农场,达48.4%认同度,小学毕业受访者不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达94%,不愿意推动垂直农场,达91.4%的负面态度。

(2)职业对于愿意参与推动垂直农场之态度差异。参与推动垂直农场之态度在职业类别中,家管持最负面态度,高达57.1%,其次为自由业及工业,各占14.3%;高度意愿推动垂直农场的职业则为退休者,达22.2%,其次为服务业,占19.4%。

(3)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之态度差异。主动照顾植物成长之意愿中,居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者,高达79%,显示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有所差异。

5综合讨论

经由问卷调查60岁以上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及态度意见,进行分析,未来对于垂直农场适合应用之高龄者,本研究为以下建议。

(1)垂直农场之高龄者认知偏好中,经调查数据显示教育程度为小学毕业者最不了解垂直农场,最了解垂直农场者为大专院校以上毕业者,且不具有相关背景的受访者,最不了解什么是垂直农场。分析中显示所受的教育程度高低及是否为相关背景,会影响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认知,因此建议小区增设垂直农场推广中心,邀请专业师资开班授课并举办相关活动,让教育程度低或不具相关背景的居民也可充分认识垂直农场。

(2)高龄者之垂直农场态度差异中,主动愿意照顾植物和参与推动垂直农场,教育程度为小学毕业者皆呈现负面态度,由此分析结果得知教育程度越低的受访者对于劳动及参与,皆为负面意愿,因此建议小区针对教育程度较低及对于垂直农场未具有兴趣的居民开始推广种植,以一户一农场,户户绿交流,使垂直农场成为高龄者与邻里间互相分享种植乐趣与成就的绿色交流平台,进而提升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参与意愿,达到友善成功老化之永续居住环境。

(3)退休者在参与推动之垂直农场中持高度意愿,经职业对于参与推动垂直农场意愿有所差异,故研究调查显示高龄者参与收获之活动园艺或家事劳务活动,能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价值及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对成功老化产生正向的影响,因此建议设置垂直农场于高龄者家中之墙面或阳台,照顾蔬果成为高龄者生活娱乐方式,满足心理成就感及维系邻里、亲朋好友之情感。

(4)家中设置垂直农场或绿化持高度的意愿,显示垂直农场对于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有所差异,因此建议设置高龄者垂直农场,经研究显示调查为了易于蔬菜类的收成,高度放置应以地面起30~150cm,此高度为高龄者种植操作之最佳高度。

6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主要探讨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及态度。经SPSS分析并综合讨论后,整理出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认知及态度结果与建议。

垂直农场破除都市是个水泥丛林的说法,将建筑物所占领的土地,在外墙面上还给大地一块绿色的栖地,让都市除了公园以外,在小区、家中也可以拥有绿色的景象。或许一开始民众难以接受,但透过环境教育以及周围居家环境改造,达到实质效益成果呈现,小区居民逐渐在改变自己的想法,也让生态小区理念逐渐成形中。本研究透过问卷调查高龄者,结论如下。

(1)高龄者居住环境中,教育程度的高低确实会影响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之认知,教育程度高的高龄者,高度认知垂直农场有别于教育程度低的受访者,显示教育程度的高低有助于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认知程度。

(2)高龄者居住环境中,垂直农场或绿化环境的有无,确实会影响高龄者对于垂直农场的接受程度,当高龄者普遍愿意主动照顾植物成长时,高龄者普遍接受垂直农场。

在大楼林立的都市中,推动垂直农场,将生产性景观引入城市,让高龄者和小区居民及家人可互相交流种植之蔬果,形成心理成就,同时解决现今严重的食安问题。期望由小区住家设置垂直农场,以点、线、面形成一完整生态小区。

参考文献:

[1]张育森.都市绿化技术之发展趋势(下)[J].台湾花卉园艺月刊,2003(195):8~13.

[2]Dr.Dickson,D.垂直农场:城市发展新趋势[M].林慧珍,译.新北:马可孛罗出版社,2012.

[3]陈旭铭.中国发展建设城市垂直农场的前景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96.

[4]李雁冰.人体工程学在城市立体绿化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上半月),2011(9):61.

[5]王丽蓉,杨锐.以“垂直农场"景观为依托的都市托老所营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12):2.

[6]陈怡璇.居民对社会住宅观点之探讨――以松山区宝清段为例[C]//台湾建筑学会.第二十四届建筑研究成果发表会.台中:朝阳科技大学建筑系,2012.09.22:A1~A7.

[7]黄盈华,李佩真.初探高龄者的在地老化与服务需求[J].物业管理学报,2013(4):1.

[8]周立勋.建设空中绿洲――“垂直农场”的探索[J].中国园艺文摘,2014(8):219~220.

[9]蔡F霖.民众对于建筑垂直绿化认知及态度之研究[D].台北科技大学,2013.

[10]Dickson,D.Emeritus Professor of Public Health and Microbiology[J].Columbia University,2013(31):7.

[11]Belinda,Y.&Wong,N.L.Resident perceptions and expectations of rooftop gardens in Singapore[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3):263~276.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350-01

发展生态旅游,俨然成为当前我国不少欠发达地区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百姓收入的共同选择。与所有旅游类型一样,生态旅游业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游客旅游中的必需活动,同时又是旅游产业收入的来源。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重门票收入、轻其他环节收入的现象,导致旅游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尤其是“门票旅游经济”导致景区所在地周边的居民参与有限,增收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周边群众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得不放弃工业发展的可能。如何结合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增强景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是当前生态旅游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改变目前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六大旅游要素共同发展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究竟如何增强“吃、住、行、购、娱”在生态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生态旅游景区天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又面临着不能大力发展工业的困局,发展农特产业、增强生态旅游业中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既能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又能增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民收入。本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聚焦商洛5A级景区金丝峡,分析生态旅游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的现状,探讨生态旅游与农特产品销售结合的可能性,为下一步生态旅游景区中农业产品营销提供对策建议。

1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现状

陕西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商洛市重点发展核桃等五大市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茶叶等10个县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板栗、核桃、香菇、肉羊、土鸡、土猪、高山蔬菜、木耳“件”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10年,绿色食品增加值超过15亿元。总体而言本地农特产品的种类丰富、产质量高、从业人数多、种植面积广泛,但是加工程度低、产品吸引力不强、销售情况不佳,本地农特产品经济收入较低。

1.1 营销产品

金丝峡景区中目前销售的农特产品来源主要是农户自己种植,或者是野生生长在金丝峡景区的山上,从质量上可以保证其为绿色农特产品。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如柿子主要都是制作成柿饼。所销售的农特产品暂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包装简陋,直接售卖给消费者。并且,相较商洛丰富的农特产品类型,金丝峡景区周所供销售的产品类型较少,主要是鲜果、核桃、茶叶。

1.2 营销主体及途径

景区的农特产品营销主体主要是景区附近的农民,他们自己种植农特产品,或者直接售卖,或者简单加工后卖给消费者,并没有专门从事销售的人员。农特产品销售途径单一,就靠自产自销的农民直接与游客面对面交易,没有集中的营销途径,更没有当前很时兴的网络销售途径,大多数交易为“一锤子买卖”。

1.3 营销环境

目前景区的农特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农户携带农特产品在景区周边零散分布,景区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的销售场所,购物环境非常“原生态”。同时,由于都是周边群众个体销售,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专业的销售人员,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产品价格差异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比较恶劣。

1.4 营销结果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情况并不乐观,产品的成交率较低,与景区自身的知名度、游客数量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低,但是游客的购买欲望不高,产品滞销,旅游旺季还常常看到摆摊者摊前无人驻足,售卖农特产品的农民百无聊赖坐等游客来选购的现象。当前,门票收入仍旧是金丝峡景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周边群众的平均收入与商洛其他县乡的群众相比,并没有因为家旁边的5A景区而明显提高。

2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2.1 产品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

商洛金丝峡景区销售的农特产品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所提供,金丝峡景区周围销售的农特产品大多是未加工或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取良好经济收入。而农村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小、加工程度浅、当地产业支持不足、产业规模不足造成加工的断层,产品形式单一[1]。对游客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2.2 缺乏统一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商洛金丝峡乡村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经营者通常采用小摊点和铺面的个体经营,销售的多是加工粗糙的农特产品,由于是自产自销,产品的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诚信水平。因此,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景区的农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游客比较关心农产品的卫生问题、质量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景区的农特产品难以吸引游客的购买。

2.3 产品包装简陋,携带不便

很大一部分游客旅游中购买商品,是为了馈赠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因此,产品的包装也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金丝峡景区农特产品都是零散售卖没有包装,作为景区的特色产品游客难以当作特色礼品购买赠送。同时,产品本身的便携性差、存放时间短,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

2.4 管理不到位,营销环境混乱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市场混乱,场所零散不固定,产品散乱售卖,缺少统一归规划。价格也存在一定问题,除少数比较规范的市场明码标价、定价合理之外,大部分市场都存在着价格虚高的现象,游客很难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农特产品。景区中农特产品的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农户和私人小店铺,专业化程度较低,经营者未经过专业培训,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态度恶劣[2-4]。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迎合消费者的品牌需求

品牌是一个企业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或地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及必要手段。利用商洛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上的农特产品占有率。

3.2 优化产品包装

产品的包装同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商洛农特产品销售以散销为主,并不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多为无包装,或者粗包装,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识别性。在考虑包装功能实用性的同时,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包装设计。采用不同的包装类型,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便于产品的携带,为商洛的农特产品“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特产品增值

商洛农特产品丰富而品种繁多,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有利于农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提高周边农户的收益。加大对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和资金支持,鼓励研发农特产品衍生品,同时引进先进的器械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让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聘请专业人员,将当地的特色药材和农特产品相结合,研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5-6]。

同时,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供销网络建设的突破口,利用政策扶持机遇,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的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着力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3.4 设立专门销售场所,优化购物环境

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游客在融洽、和谐、审美的购物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应整合景区周围的可用资源,在其出口处招商投资设立专门的“农特产品售卖中心”,可以通过店铺租赁的形式,增加周边居民参与度,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形式,联系知名厂家、销售商进驻,统一定价,完善服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品牌化的、值得信赖的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特产售卖服务,消除消费者在店外购物的疑虑,实现农特产品购买“一站式购齐”。

3.5 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服务模式

许多游客在旅游中购买商品时都会考虑携带的问题,有时不得不考虑行李空间的现实放弃购买一些东西。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洛农特产品可以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在景区内实现“O2O”的双向营销方式。建立景区农业产品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积极拓展互联网交易,开通网上特产商城,鼓励消费者线上购买。这样既可以方便游客购买,也拓宽了销售渠道,为游客提供了二次购买的平台,提高了景区农特特产的销售量。

4 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必须要立足客观环境,依托生态旅游景区的状况,全面、正确的为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创造市场,突出生态旅游景区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区域优势,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推进景区的的全面发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经济的来源,为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发展,分享景区发展的红利提供更多、更可行、更可观的平台,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贾长安.西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2(8):3662-3664.

[2] 刘龙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5(2):40-43.

[3] 梁鑫.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结构问题分析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5)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历史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科技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化市场促销机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部门协作促销与区域联合促销相结合,综合性促销与专题性促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促销要鼓励开展片区间的联合促销。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旅游宣传的财力支持,保证旅游整体宣传和重点活动的开展。国际市场要搞好省域合作,特别要搞好与京津两市的区域联合促销,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完善和创新促销手段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甚至可邀请海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海外媒体来河北实地考察或采访。要利用包机、专列、游船等运作方式,更多地招徕游客。组织好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的展示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6)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科学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历史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 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教育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 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发展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自然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旅游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科学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科技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时代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 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 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化市场促销机制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部门协作促销与区域联合促销相结合,综合性促销与专题性促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促销要鼓励开展片区间的联合促销。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旅游宣传的财力支持,保证旅游整体宣传和重点活动的开展。国际市场要搞好省域合作,特别要搞好与京津两市的区域联合促销,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完善和创新促销手段 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现代信息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甚至可邀请海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海外媒体来河北实地考察或采访。要利用包机、专列、游船等运作方式,更多地招徕游客。组织好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的展示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7)

1 概念界定

传统农作物是指中国历史上较早出现的传统农耕作物,在农业的早期阶段得到较好的利用、如粟、稻、麻、稷、麦等。农作物美学是基于农业美学学科体系下的一个分支,既指农作物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田园、水域等环境,又是一种农业劳动的表达方式,还有农作物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带给人的一种视觉美感或者心灵触动。

2 农作物在景观中的应用的发展历程

在早期,由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人们对传统农作物生产有着很高的依赖,农作物主要还是扮演着帮助人们充饥的角色。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农户开始在自家房前屋后栽种蔬菜、药草、作物等,用以满足生活的需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囿”和“园圃”都具有生产的性质,也反映了早期园林和生产的关系。在古代西方园林中,早期的古希腊花圃,以及受希腊影响的中世纪意大利庭院,蔬菜、药草被普遍使用,然而它们的主要作用还是用于生产。随着社会的进步,园林作为一种艺术慢慢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但蔬菜和谷物类的这种生产性的农作物在园林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先秦时期词典性著作记载因颜色不同或者其他特征相异,当时禾有6种,麻有4种,黍有3种,稻有2种,燕麦有2种.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书中从作物栽培、耕作技术和农作物加工等方面系统总结了公元6世纪前我国北方旱地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对后世农学影响很大。在我国古代园林以及一文学作品中,也出现了一些应用谷物类农作物的案例,如《红楼梦》大观园中的“稻香村”等。近年来,园林成为一种陶冶情操、放空心灵的场所,农作物在现代景观中开始得以应用,上海世博园后滩公园应用了油菜花、水稻、荞麦等农作物用以点缀场地。城市形态的构成离不开环境、空间和社会生活。良好的城市空间离不开开放的空间景观设计,而设计又离不开美学。现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农作物被应用于景观,而美学理应融入生活。

3 中外农作物应用的对比分析

中国从古代开始就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如民间舞蹈、服饰艺术、手工技艺,通过花、鸟、鱼、草以及本民族图腾崇拜的绣工,展示出其各种不同的针法与技能,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与文化标志。自古流传的画作也体现古代人民对于农作物的审美如《桑蚕图》、《木棉图》等。人们把对作物的审美化做文化符号流传下来,足以见得其美学价值不可估量。在近年来提出的城市农业概念中,城市农业中应用农作物和园林中应用农作物有一些交叉部分,国内刚开始多为群众自发行为如2014年落成的北京四中房山校区避免了早期单一功能的郊区开发模式,将花园与农田2种自然状态引入学校,沈阳建筑大学使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营造了独特的校园景观,还有四川农业大学在图书馆前开辟一亩田地,四季轮作不同农作物,时而麦浪翻天、时而稻香满园用不同农作物景观展现校园文化。

在古代西方园林中,早期的古希腊花圃,以及受希腊影响的中世纪意大利庭院,果树、蔬菜、药草被普遍使用,但依然是为满足生产服务。而今农业发展已经上升为城市空间公共政策。在英国的伦敦进行种植计划,开辟2012块小菜地,该计划“既能让伦敦更绿、更美、更令人愉悦,又能提供价廉物美的食物,减少运输成本和碳排放”。 在荷兰的鹿特丹,其城市农业协会发起的“可食用的鹿特丹”运动,认为城市农业具有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多种功能,除了提供新鲜的本地食品,还可以提供教育、锻炼、休闲、工作机会,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促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

4 农作物美学应用的实例研究

4.1 彭州最美乡村公路

农作物具有经济价值,其健美的植株与外观就是其美学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农作物的景观效果常常具有较好的节奏感与韵律感,群体栽植会有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彭州最美公路为例,该类农作物美学价值直接以外观美形成景观,彭州最美乡村公路旁以成山遍野的油菜花,形成了一片巨大的油菜花田景观,也有通过反复交错栽植,和有规律的布局、排版等形式,形成景观平面上的构成美。其健美的植株与黄色的颜色给人带来美的视觉感受,有种心旷神怡,辽阔浩荡的美。彭州最美乡村公路是以布局和排版为特色的农业美学应用模式。

4.2 一点田生态农庄

一点田生态农场西江月种植基地观光娱乐区占地13.33hm2,其中有生态养殖区、儿童体验区、生态主题餐厅、乡村度假酒店、垂钓、会议接待、运动场馆、马术训练场、品茗等完善配套的娱乐休闲场所。以一点田生态农场为代表的此类生态农庄不仅向人们展示农作物的外观美,更让游人亲身参与体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采收过程,让久居校园的小孩和父母在晴朗的周末一起体验繁忙的农事,感受劳动的艰辛与满足,同时也能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下感受休闲下的愉悦和畅快,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一点田的模式与传统的农作物应用模式又有着不同,是以全民高度参与和体验为中心的农作物美学应用模式。

4.3 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科普基地

田园牧歌生态园区占地面积66.67hm2,涵盖了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户外拓展、农耕文化体验、花卉博览、生态养殖等多个领域。以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景区为代表的农业科普园区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融科技农业景观与传统田园风光于一体。将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农耕文化展示与生产创收、深化加工等有机结合,不仅展示了农作物的形式美,更深层次的体现了农作物的教育意义。农耕文化体验区是一幅美轮美奂的农耕图景象,平整稻田,施肥备耕,呈现出一派忙碌的田园牧歌般的景象,经常会有学校组织学生去接受农普教育,通过农家生态餐厅的打造、农耕农具的设置、农耕图展览、雕塑摆放、棉麻服饰变化、故事解读的形式找寻丢失的农业文化、当农业作为一种文化深扣心灵时,这就是一种美学,田园牧歌生态农业科普基地是以教育为中心的农作物美学应用模式。

4.4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是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最具代表性建筑之一。庄园内部的收租院、粮仓都是地主剥削中下级农民的见证。在收租院现场构思创作共塑7组群像:交租、验租、风谷、过斗、算账、逼租、反抗。它们以情节故事形式展示出地主剥削农民的收租的全过程。群像与收租环境浑然一体,收租情节与人物心理刻画惊心动魄,集中地再现出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当农作物成为一种展品时,它表达的不仅仅只是记录一段历史,更多的是对当时农民生活现状的真实写照,创作者通过农作物的一系列生产工具,人物雕像、字迹书画创作出能让观众,游人身临其境的环境,而对于农作物来说,从古至今,我们上一辈的人大部分都经历过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再到生产的过程,如果说用一种形式呈现出来则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而历史发展到今天,农作物及其相关劳作工具也必然有其渊源历久的发展形式,这种历史的发展便能通过农作物展现出来,就如同现在飞速发展的生态农庄,让人亲身参与进入农作物的种植过程。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8)

1.1优势(strengths)分析

园区由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卫华集团投资建设经营,其良好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后勤服务需求为生态园建设提供了保障。园区紧靠高速路和省道,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另外,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园区内各种农作物、经济林、观赏植物等的生长,也便于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和开展游憩活动。最后,园区所在的长垣县为中国中部经济百强县,在绿色食品、苗木花卉、烹饪等方面具有产业优势,也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为开展休闲农业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1.2劣势(weaknesses)分析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近几年新生的交叉产业,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背后还会有一定的风险性。经营者需要进行全面而又详细的准备工作,忽略任何一项工作或是判断错误都有可能导致项目的惨淡经营甚至失败。园区内土地类型较为单一,地形平坦,缺乏变化。植物群落不够丰富,景观单调。此外,各种休闲服务设施和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为进一步开发带来了困难[6]。

1.3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长垣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基地的建设,结合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和自身实际,出台了《关于加快“十二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和《长垣县特色高效农业区域发展规划》,重视,为生态农业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充分利用县域景观特色和产业优势,发展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科技示范),游憩活动为辅(休闲观光)的特色生态园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的增加和城镇居民收入的提高,为开展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1.4威胁(threats)分析

主要是来自长垣县及周边其他县市农业生产和休闲农业旅游的挑战。由于河南是农业大省和旅游大省,开展观光农业旅游在推动地方经济方面意义重大,各地都不遗余力地促进观光农业的发展,加剧了观光农业行业的竞争。长垣县周边地区观光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有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新乡小冀镇京华园、亿隆农林生态园等。另外,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也会构成一定的威胁,从而分流一部分目标客源。

2卫华生态农业园总体规划

2.1规划思路与规划原则

依据企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农业发展规划的总体思路,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规划以农业生产为主(园林苗圃、果树花卉栽培、动物养殖等)、休闲观光(商务接待、生态餐饮、农事采摘等)为辅,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生态农业旅游、休闲游憩、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中原经济区知名的县域特色生态农业园。

2.1.1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循环经济学和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复合生态系统,农业生产与资源保护相结合,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2.1.2特色性原则。充分利用企业和长垣县域资源、产业优势,在园林景观设计、林农复合经营、游憩活动设置等方面体现特色,进行差异化经营,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经营理念,满足游人的各项服务要求。

2.1.3市场性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及时反馈与总结生态农业市场信息,以市场确定生态农业园各种项目的设置。如在苗木引种、花卉栽培、动物养殖等方面应密切关注市场信息,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寻找具有广阔前景且有一定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品种。

2.1.4文化性原则。文化是景观的灵魂,也是园区内在品位的体现。充分挖掘企业文化和长垣城市特色,通过景观营造体现文化内涵,寓文于景,景文交融,增加园区的文化魅力。

2.2功能分区规划

规划园区设两个入口,考虑交通与景观的需要,主入口设在园区南部,与省道308线紧邻;次入口设在园区东部,与乡村公路相连,两个入口与“L”型景观大道相联通,且都设有生态停车场。根据园区规划思路和实际条件,将园区分为七大功能分区,即特色养殖区、园林苗圃区、花木生产区、观赏果园区、水产服务区、蔬菜示范区、休闲管理区。每个区内设置一定的服务设施和活动场地,形成既独立又呼应的景观节点。

2.2.1园林苗圃区。位于园区的南部和东部,中部有宽约5m的水渠,是集苗木生产、新品种研发、生态防护于一体的绿色产业区。结合市场需要,按照色叶、常绿、观花等观赏树木特性分类,设置不同的苗圃生产区域。根据苗圃的生态习性和季节景观变化,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选择适宜的园林树种。同时,适当增加一定的地被植物和休憩设施,创造良好的园区景观。

2.2.2花木生产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占地面积约0.67hm2。该区呈放射状布置,中间为梅花形,梅花形的中心为卫华观光塔。在被分割的若干个小区域里设置观赏价值高的特色花卉,形成五彩斑斓的花田,也为人们提供一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和花艺交流的平台,既取得了良好的景观效果,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2.2.3特色养殖区。位于园区的中东部,占地面积约2hm2。进行生态林防护,形成相对隐蔽的独立区域。以林下散养鸡、鸭、猪等家畜为主,采用生态循环过程,保证产品的有机性和安全性。结合市场需要,适时散养观赏性动物,如信鸽、鸵鸟等,以林区为背景,增加园区的生机与活力。

2.2.4观赏果园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紧邻花木生产区,占地面积约1.3hm2。在生产绿色果品的同时,给游人提供自由采摘果品的场所,体验收获的乐趣。果品种类搭配合理,兼顾园林景观效果,实现一年中每个时段都有可供欣赏和采摘的果树。内设丰庆广场、木制座椅等多样化的场地和休闲设施,满足游客的游乐、休息需要。

2.2.5蔬菜示范区。位于园区的西北部,占地面积约6.67hm2,以科技示范、生产加工、科普教育等为主要特色。设有玻璃温室、塑料大棚、实验农场等,展示现代化园艺设施和栽培技术,也为周边科研院所师生提供实习基地,有利于园区科技水平的提高。

2.2.6水产服务区。位于园区的中西部,北临蔬菜示范区,占地面积约1.3hm2。以水产养殖和水生植物种植为主,同时兼有垂钓、水上娱乐的功能。该区水生植物丰富,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水中莲叶田田,蛙鸣鱼跃,一派田园风光,让人充分享受农趣之乐。

2.2.7休闲管理区。位于园区的中部,便于与各功能区联系,具有商务接待和园区办公、管理的功能,占地面积约1.3hm2。按照中国古典园林手法进行院落式布局,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古典意境。运用障景、夹景、框景等方式,以当地园林植物为主体,营造一个相对独立和幽静的场所。

2.3专项规划

2.3.1林农复合经营规划。农林生产是生态农业园的基础和特色,也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园区的重要特征。做好林农复合经营规划既体现了生态农业园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和园林景观设计、游憩活动相结合。结合市场实际情况和公司发展定位,园区农林复合经营规划形成了以苗圃区、养殖区、蔬菜区为特色的三大产区。苗圃区主要培育市场需求大、观赏价值高的园林树种。养殖区以特色水产和畜牧养殖为主,满足游人和卫华职工食堂的要求。蔬菜区以特种蔬菜种植为主,除了可以提供绿色农产品,还可以展示现代园艺技术和进行田地农事体验。

2.3.2植物景观规划。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园区,生态农业园的植物景观更为丰富多彩。它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由园林植物搭配组成的景观,还包括果蔬园、农田、林地等兼具生产与观赏功能的农业景观。结合不同的场地条件和功能要求,通过乡土树种和适宜长垣地区的园林观赏植物的搭配,展示卫华生态园的乡土风情和园林特色。

2.3.3游憩活动规划。游憩活动是体现生态农业园旅游特性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园区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做好游憩活动的规划,有助于提高游人的参与积极性和对园区特色内容的理解,使园区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游憩活动规划要立足园区景观特色和功能定位,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游憩项目。卫华生态园游憩活动主要有观光类、体验类、娱乐类、教育类、休闲类等类型。观光类包括欣赏果园、花田、池塘、菜园等农业景观,玻璃温室、古典园林建筑、小品等建筑景观,卫华文艺演出和民俗展示等文化景观。体验类包括果园采摘、菜园“偷菜”、岸边垂钓、花艺学习与体验、绿色食品品尝等。娱乐类包括水上活动、林中拓展训练、卫华文化节主题活动(如歌咏比赛、专业技能比赛)等。教育类包括卫华文化长廊、长垣名人景墙、农产品展示、栽培技术展示栏等。休闲类包括商务会议接待、生态餐厅、观光塔等,利用园区优美的园林景观,进行休闲游憩活动。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9)

观光农业(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性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河北省作为农业大省发展观光农业,需要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格局,加快耕作管理的化、技术化,发展绿色产品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河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农业、旅游的双重效益。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资源优势

地理区位优越

河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首都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周边与内蒙古、辽宁、山东、河南、山西五省接壤;是东北地区入关的必经之路;京广、京九铁路、107国道、京津高速公路纵横省区,十分便利,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优势。

农业资源富饶

小麦、玉米仍是河北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但蔬菜、药材等特色种植成线连片,枣、桃、苹果、葡萄、梨、柿等各色果树围山绕路,成为花海果山,尤其坝上的坡状高原,让多彩的作物装扮得犹如一条条彩带飞舞。河北省林业资源丰富、分布面广,在承德、张家口、唐山、秦皇岛等市尤成规模。动物养殖品种多、饲养量大、分布区域差异明显,其中养猪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养羊主要集中在承德、张家口市。另外,石家庄的无极、藁城,廊坊的三河、大厂,唐山滦南已成为部级养牛示范县(市)。张北坝上地区则以盛产“张北马”著名。渔业由海洋渔业和淡水渔业两部分构成,海洋渔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特别是唐山、沧州。淡水渔业全省各地均有分布,尤以唐山、保定最多。

区域特色突出

河北幅员辽阔、地貌多样,构成多姿多彩的景观,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和众多河流使冀西山地地表形态千差万殊,南北纬度之差导致的巨大气候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渐变但迥异的农业结构和区域文化,形成大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已被列入河北省凉城旅游度假区的涞源县、围绕省会石家庄的众多名胜区和度假区、临城县溶洞和涉县娲皇宫等。悠久的又给河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全省现有古遗址、古建筑群落300多处,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多处,居全国之首。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此外还有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

发展观光农业的指导思想

,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很不平衡。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自发形成、传统自然阶段,既缺少有效的开发利用,更缺少科学的规划和指导,亟需科学谋划、扎实推进。笔者认为,河北观光农业的发展应在科学的指导下,认真分析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遵循方便性原则、市场导向原则、个性独特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效益和环境效益。

市场定位与发展前景

市场定位 从功能上看,河北观光农业为游客提供的是以观赏、品尝、习作、休闲、度假、受为主的服务。因此,市场定位是:以省内各市及京津市场为主,以省外及国际市场为辅。第一目标市场是省内各市及北京、天津两市的游客;河北周边省市游客为第二目标市场;其它省市和国外游客为第三目标市场。近期开发的重点是一、二级目标市场,中远期应逐步向三级目标市场拓宽。从消费群体看,以机关干部群体、大中小学生群体、妇女儿童群体、老年人群体为主,围绕这些消费群体,加强多种形式的促销活动,变潜在市场机会为现实市场机会。

发展前景 河北省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同时还有反映河北省特色的农耕文化、民族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厂、文化娱乐等人文景观。这为发展观光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观光农业客源市场主要面对那些不了解农业生产和不熟悉农村生活的城市居民,仅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4个城市人口就约为400多万人,其潜在客源市场较大。并且,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加入WTO特别是北京申奥成功,来华旅游观光的外国游客与日俱增,临近京、津两市的优越位置,使河北能够占有广阔的海内外、省内外现实和潜在的旅游客源市场。可见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模式

总体来说,河北省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

基于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地区区位环境优美,分布于自然风景点(区)周围,可借助于原有的业基础向外延拓展,其目标市场可辐射多个大中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可在风景点周围根据资源优势开发多种参与性乡村旅游活动项目,以配合“大旅游”延长旅客滞留时间,利用特有的环境和风光为游客提供休闲场所,如在保定易县凉城旅游度假区、石家庄市周边县抱犊寨、龙凤湖、苍岩山、五岳寨和嶂石岩等风景点附近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张家口崇礼在怀抱冬日雪场的白桦林、承载长城的空中花园及干枝梅簇拥的万亩松林等在现有基础上规划、深入开发。建设风景林、草场和发展干鲜果品生产等,扩大现有基础,实现规模经营,推动旅游开发。

基于农业产业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可在原有农、林、牧、副、渔产业发达基础上拓展旅游业,其目标市场可瞄向近邻一个城市的消费群。该模式有五种类型:农园采摘型,如顺平万亩桃园、涿鹿万亩葡萄种植园;农园型,如隆化张三营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区、保定昌利农业科技示范园;森林旅游型,如阜平县山场、灵寿县五岳寨原始森林公园和位于鹿泉市封龙山麓西山森林公园;观光渔业型,如保定市安新县白洋淀水域;观光牧业型,如张家口坝上地区牧业资源。

基于人文景观的观光型发展模式 重点发展地区区位多见名胜古迹,民俗民风浓厚,具有特色地域文化内涵,其目标市场为异地的消费群,该模式可选择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村庄稍加整修,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田园风光和农家情趣为特色的新兴旅游、休闲度假方式即“农家乐”。如白洋淀的张嘎村农舍旅游,狼牙山下农家游等。

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开发特色观光农业旅游产品

随着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以新、奇、异、特的旅游项目来吸引旅游者,才能使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市场上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才能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的需要。例如,针对城市三口之家可推出“欢乐家庭农家度假旅游”;针对城市青少年可推出“农村知识修学游”;针对曾经插过队、下过乡现已回城生活的当年知青,可推出“忆峥嵘岁月游”等。

品牌策略:创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牌

河北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不能走“人有我有”、“千人一面”的老路子,而应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展现和突出河北的地方特色,这是农业观光旅游产品是否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关键。河北的农业旅游资源异彩纷呈,为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各地应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因地制宜,精心打造出一批既符合要求又具有河北地方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促销策略:建立强有力的旅游宣传促销体系

准确市场定位 国内旅游要立足京津及周边市场,同时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发沿海发达地区及内陆省份客源市场。要十分重视和组织好假日旅游,搞好“河北人游河北”活动,积极推动带薪休假、奖励旅游、修学旅游。国际旅游要坚持多元化市场发展格局,在巩固传统客源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客源市场及常驻京津外宾市场。

强化促销意识 紧密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经济、文化活动,及时发现、选准市场兴奋点,搞好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集中财力、人力、物力,组织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活动,努力提高河北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优化市场促销机制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内外促销,“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部门协作促销与区域联合促销相结合,综合性促销与专题性促销相结合。国内市场促销要鼓励开展片区间的联合促销。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旅游宣传的财力支持,保证旅游整体宣传和重点活动的开展。国际市场要搞好省域合作,特别要搞好与京津两市的区域联合促销,互补互促,共同发展。

完善和创新促销手段 针对不同市场设计制作各类宣传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信息技术,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力,甚至可邀请海内外有实力的旅行社和海外媒体来河北实地考察或采访。要利用包机、专列、游船等运作方式,更多地招徕游客。组织好国际、国内各种旅游交易会的展示工作,切实取得实效。

: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10)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产生的动因与背景。

珠海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其前身为珠海县(后改市)农科所,成立于1963年,最初主要从事以水稻为主的农作物良种繁育,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建特区以后因城市发展需要,原在市区的1千多亩试验田被无偿征用,市府只在城乡结合部梅溪村划出247.9亩荒坡地,补偿10万元。珠海农科人发挥特区首创精神,积极发展以无土栽培、组织培养、转基因等生物工程为重要手段的高科技生态农业,主要从事蔬菜、禽畜、瓜果和花卉等科研、生产,开始了第二次艰苦创业。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斗,基地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土栽培的“神话”,北瓜(新疆哈密瓜等)南移的奇迹,使珠海农科中心成为农业线的一面旗帜,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国贵宾的参观访问,中央领导的亲临视察,兄弟省市的组团考察……成为我们搞旅游的外在诱因;而珠海被评为“旅游城”后,市旅游局亦在寻找新的旅游项目开发,特别是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发,他们亦把目光瞄准了梅溪科研基地。于是双方一拍即合,珠海市无土栽培旅游基地—“农科奇观”即告诞生。我们认识到农科单位如果不进一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下“等、靠、要”的束缚,就没有发展前途。必须面向市场,走科研为主,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道路。而农业高科技资源不但是生产资源,其形成的奇特的生态景观和本身具有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实际上也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几年来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亦证明了这一点。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现状

1、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

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2、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3、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四、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五、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难怪有不少港澳游客来了五六次还想来。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农作物市场前景篇(11)

农场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为主要旅游对象,利用农场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及农场生活发展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家,遍布祖国各地的农场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对国有农场进行旅游开发,不仅能突破我国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观念,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还将有效地促进国有农场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场竞争力,打造由农业生产延伸至服务业的新产业。

国有农场开发旅游的必要性

我国于建国初期形成的大量国营农场,不仅安置了大批转业官兵、城市知识青年和内地移民,屯垦戍边巩固国防,而且开发了大量土地资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国有农场长期的经济结构单一,历史包袱沉重,农场的发展举步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农场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不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已不能适应形势。加之近年来企业积极减员增效,农场劳动力过剩现象严重,对我国国有农场资源进行深层次综合开发已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特别是农业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市场前景广阔。通过优化农场生产结构,拓宽经营思路,将我国单一性生产农场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既保留原有农业生产性质,又增加旅游业的性质功能,是国有农场开拓发展的新思路。开发农场旅游还可以有力地宣传各大农场农业生态特色,树立农场下属企业的形象及其产品的市场开拓,丰富旅游产品的内涵,发挥其关联带动作用,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获得农业、旅游业的双重受益。如海南兴隆华侨农场发挥其独特的热带风光和温泉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创建华侨旅游度假城,吸引外资兴建宾馆酒店35家,2003年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成为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当年该场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产值,占农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

因此,国有农场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增强依托自身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业的信心,逐步树立起发展旅游业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实现农场经济发展与充分就业的双重收益。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分析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我国农场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国有农场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各地农场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种多样,景观类型多姿多彩,野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资源类型应有尽有,各类部级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分布广泛。一些大中型国有农场还拥有独具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农业机械作业、高科技农产品栽培等,农业旅游观光项目丰富,具备良好的旅游开发前景。

基础设施建设良好我国国有农场居民一般集中住在场部附近的职工住宅新村,居住密集度高,规划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时,若对农场的居民点,高坡地与宜耕宜林荒地加以利用,更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成本。由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农场的基础建设较好,在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都作相关性开发,大大降低了农场旅游开发的成本。

员工文化素质较高由于我国农场大部分都属国营性质,农场注重在职教育培训和吸收引进人才,据2000年国家农垦系统统计,农场职工文化水平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各类科技人员占农业职工总人数7%,其中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近四成,员工文化素质较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也较高,这为我国农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

科技实力较强国有农场拥有辽阔的土地面积和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综合机械化程度较高,拥有现代化的通讯网络、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和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发挥着高科技农业的示范作用。近年国有农场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开发新特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等体现着国内现代农业的先进水平,先进的电脑遥控灌溉技术、独特的大田膜下滴灌技术、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等都是发展农场旅游的重要资源。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劣势分析

产业结构层次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所表现出来的产业结构的状况不同,国有农场具有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和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基本特征,产业、产品结构水平低,种植业比重大,第三产业仅停留在传统的商业流通和满足系统内消费方面,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空间联系不充分国营农场一般是在荒远地区随着开荒种地而逐步形成的,距离城市的空间距离较远,与外界联系不充分。又因行政管理的不同,很难与周围大中小城市加强合作,由此导致国营农场空间联系的自我封闭性,影响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使农场旅游与周围相邻旅游景点的联合营销存在一定的障碍。

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国营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计划经济影响的根深蒂固的农场管理观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在管理观念上求稳怕变的思想比较严重,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缺乏市场、贸易、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对农场旅游开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以开发旅游促进农场发展的思想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国有农场旅游发展的现状

国内目前对于农业旅游的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乡村以及高新农业园的旅游发展上,而对我国丰富的国有农场旅游资源,却存在着认知和实践上的不足,在国有农场旅游开发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我国农垦系统拥有国有农场近2000个,土地总面积3922万公顷,农场企业遍布祖国各地,旅游业作为国有农场新兴的第三产业初具特色。目前,农垦全系统拥有旅行社20家,在全国风景名胜地区和各大中城市兴建了300多家宾馆、饭店、商贸旅游大厦,初步形成了包括饭店旅馆业、旅行社、旅游交通业、旅游商品业、旅游娱乐业等为一体的综合旅游产业体系,年营业收入20多亿元。各垦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理、地貌、人文等优势,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景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农垦特色的旅游业。全国国有农场资源较为丰富的黑龙江、新疆、海南、广东等省区,近年来在开发农场旅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八五三农场等,利用其国内最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和完整的原始湿地生态系统,为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一个观光度假、人文考察、休闲购物的旅游天地。新疆农垦利用其独具特色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牧场,积极发展农场旅游,建立了军垦博物馆、农场体验游等旅游项目。广东光明农场、华侨农场等则依靠旖丽的热带风光、地热矿泉和浓郁的侨乡风情开发农场旅游,收到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但我国在开发国有农场旅游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总体来看,存在着部分旅游企业的素质不高,旅游产品单一、配套旅游设施不足、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很多农场旅游管理人才欠缺,经营者旅游业务知识贫乏,缺乏旅游管理的能力与旅游服务意识;目前的农场旅游项目主要集中在以垦区农业资源特色为主的现代化农场观光,卖点较为单一;资金不足也是我国农场旅游开发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很多农场旅游项目的开发都由于后续资金的不足而处于停建状态。

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的构想

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思路

政府主导借鉴世界各地成功的农场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国国有农场旅游的开发整体上应该以农业部门和地方政府为主导进行规划,将旅游观光农场作为政府优先项目,辅导农场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提供专业的服务。当地政府也应重视对国有农场旅游开发的规划与指导,不仅重视硬件的投入和建设,也重视软件的配套。例如深圳光明农场的旅游开发规划已纳入深圳市旅游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广东海宴华侨农场也被列入省旅游扶持重点,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同时要设立监督执行机构,对农场旅游观光项目提出各项要求,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督农场在运营、顾客服务、农场内外部环境、设备、安全与卫生等方面的行为,达到以发展旅游带动农场经济发展的目的。

规划先行旅游规划是对旅游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规划的编制将为旅游开发把握好总体方向,是科学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在国有农场旅游规划中,首先需要明确农场旅游的发展方向和主题形象,打造核心竞争力。旅游主题形象定位,既要考虑国有农场本身的资源特点和优势,又要考虑市场发展的态势以及与同行业的竞争状况,合理定位,创新求异。国有农场旅游发展应定位于市民亲近自然、放松休闲的大众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产品开发要品味高价位低,面向大众。农场旅游发展应充分利用农场现有各类资源,立体化开发配合旅游产品,形成“一场一品”或“一场两品”的经营特色,以该品为核心开发观光农业旅游产品,避免产品雷同。例如可以开展专题旅游设计,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时令节气如桃花节、荔枝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加强培训与管理尽管我国国有农场职工的文化素质总体要好于一般的乡村农民,但发展旅游业毕竟不同于以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场产业,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农场职工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农场旅游的整体感受。通过定期举办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可以提高国有农场整体的旅游接待服务水平,并在掌握服务技能中强化服务意识,也有利于农场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促进农场旅游健康和谐发展。

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

大量国内外农场旅游发展的事实证明,单一的农场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旅游需求。将生态旅游与度假旅游产品相结合,对国有农场旅游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产品深度设计开发至关重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几项国有农场旅游产品的开发:

生态农业休闲度假农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度假需求的增长,旅游由观光为主向度假休闲体验为主发展。国有农场发展旅游业由于其经济、资金、客源的种种限制,更应坚持深度开发,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更具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休闲度假农场提供的旅游活动内容不仅应包括农场田园景色观光,更重要的是可以体验农场生活的度假休闲游。农场旅游产品设计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旅游体验主题,例如采草莓、插秧、骑马、挤牛奶、剪羊毛等丰富多彩的游客体验活动。将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区域,会产生独特的效果。例如葡萄公园,将葡萄园景观的观赏、采摘,品尝与葡萄有关的品评、写作,绘画、摄影与季节庆典活动融为一体,达到休闲娱乐的效果。

租赁休闲农场是近年来农场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是指设计由农场提供农地,将位于都市或近郊的农场集中规划为若干小区,分别出租给城市居民,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甘苦,享受耕作的乐趣。租用者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农场度假时亲自种植作业,平时则由农场代管。农场还应有完善的解说系统与指导人员,帮助游客协助农事操作,提高农场的度假休闲效果。

将国有农场的高科技产品与旅游相结合推出的休闲项目,是目前农场旅游发展新的趋势。例如深圳投资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场,带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感受。农场里开辟一块地方展示良性循环高速发展的农业生物链:如饲养一群鸡,鸡粪通过蚯蚓来分解成肥料,肥料再用来种植蔬菜,蔬菜除供人食用外还用来喂鸡,所有农场里的垃圾都将通过饲养昆虫来分解,形成生物链循环再利用,这一新型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基地教育基地是兼顾农业生产与教育功能的农场经营形态。农场所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以及配备的设施颇具教育内涵。国有农场应与各旅行社及有关学校合作开展学生春游、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各项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例如农场可以开放牛栏、挤奶室、奶制品加工车间等设施,供学生和游人免费参观。游人可以完整地了解奶制品生产制作的全过程,这不仅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参观,也是一次丰富知识、提高素质的受教育过程。参观游览农场博物馆,也是让青少年增长教义的良好途径。2004年国内第一个记录和展现“向大海要田、向荒滩要粮”围垦历史的博物馆—上海农垦博物馆在上海五四农场动工兴建。农垦博物馆集教育、科普、旅游、休闲于一体,通过实物、照片和文字材料,原样展示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真实记录一大批老围垦和几十万知识青年艰苦奋斗的闪光足迹。位于新疆石河子农场的军垦博物馆,通过百余件军垦战士垦荒时用过的农具,穿过的衣物及生活日用品,向人们展示着军垦战士的垦荒史、创业史,游客通过声、像全景目睹当年军垦战士进军新疆、剿匪、垦荒造田的宏大历史场面,对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有重大的意义。

知青返乡农场游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青奔赴祖国各地农场下乡锻炼,农场已成为他们心目中的第二故乡。我国有近千万知青,如今的他们属于能够自主消费的群体,也有闲暇时间和一定的消费能力,是开发国有农场旅游客源市场不可忽视的重要社会群体。将他们的旅游潜能激发出来,会对开发国有农场旅游产生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知青旅行团队可以采用列车往返、分连队下乡、举办大型联谊活动并自选项目旅游的方式设计整体旅游方案。知青返乡游是我国农场旅游的独特形式,农场应积极顺应潮流,不失时机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吸引客源,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为国有农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