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大全11篇

时间:2023-06-01 15:56:48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1)

    2把生物、物理、机械防治技术作为技术研发的全新方向

    顺应品质化、标准化、品牌化、精致化的绿色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功能,把生物、物理、机械防治领域技术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和重要专利战略布局的重点方向。把具有发展前景的生物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作为重点领域,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对相关领域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根据生物、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的扩张趋势,强化研发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应用性,提升技术研发的集成创新水平,并对技术成果及时进行专利申请,巩固技术竞争力。

    3把企业作为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的核心主体

    按照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决定作用的战略思路,建立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积极引导资金、人才、平台、政策等相关创新要素向农业龙头企业集聚,强化企业的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的创新能力和主动性,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和农作物病虫害预警制度,推进研究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引导企业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利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促进企业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专利申请的核心主体地位的全面形成。

    4把配套的政策支持作为病虫害防治专利发展的环境条件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2)

一、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有以下途径

1、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

目的在于使群落中的有害生物种类和数量减少,天敌和有益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从而有效的控制病虫的发生。具体办法有两条,一是实行植物检疫,防止新有害生物的传入,限制危险性病虫有害生物的蔓延;二是引进、驯化、防治和保护天敌。

2、恶化害虫发生为害的环境条件

目的在于减少其发生量,提高其死亡率,从而把有害生物的发生量降低到不致于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实现这个任务的主要办法是采取一系列的农业栽培技术措施。

3、提高农作物的抗性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增强作物本身抵抗或忍受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二是使作物的危险生育期与病虫害的盛发期错开,从而达到减轻或避免受害的目的,主要采取抗性育种和改进栽培技术的农业防治措施。

4、直接杀死已经发生的有害生物

主要靠化学防治和物理机械防治,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等方法。

二、、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技术)

根据上述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途径,人们在与有害生物的长期斗争过程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防治方法,逐步认识到任何单一的防治方法,都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要想安全、经济、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的为害,就必须实行综合防治。具体有以下几大类:即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及化学防治。

(一)植物检疫。植物检疫就是利用法律(如植物检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河北省植物检疫办法等)的力量,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随同植物及植物产品(如种子、苗木、块茎、块根、植物产品的包装材料等)传播蔓延,保障农业安全生产和保证对外贸易顺利发展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农业防治。农业防治是根据有害生物、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栽培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农田生态环境,使之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增殖,而不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从而达到避免或减轻病虫的为害,保护作物增产的目的。是一种经济、简便、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

1、抗性品N的培育与利用。各地的生产实践证明,利用抗性品种防治病虫害,是最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在20世纪90年代,棉花上棉铃虫一度暴发成灾,后逐渐推广种植转BT基因抗虫杂交棉,棉铃虫的发生逐步得以控制,发生程度逐年下降,到目前为止棉铃虫的防治已不象当年那样。

2、改变耕作栽培制度。耕作栽培制度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一旦形成以后则有一个喜爱能够对稳定的阶段。这种相对稳定的耕作栽培制度,构成了农田特定的农田生态环境,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病虫害群落,使病虫害定居和发生的基础。因此,随着耕作栽培制度的改变,必将引起农田生态环境的变化,必将导致病虫害群落特别是优势种群的变动,促使某些病虫害数量的上升,另一些病虫害数量的下降,从而出现病虫害发生发展的新特点,特别是在改制之初,新旧耕作制度处于更替并存的过渡阶段,这种情况尤为突出。

3、合理调整作物品种的布局。品种的布局与病虫害的发生轻重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由于作物各品种间的生育特性差异较大,反应在病虫害的脊柱食料上,就有明显的质和量的差别,直接影响了病虫害的种群消长。譬如在稻区,利用水稻品种的多样性,可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与为害。在抗虫棉种植区,插花种植一定比例的非抗虫棉,对于棉铃虫的发生与防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棉田内间、套种作物的种类多、面积大时,对于棉田盲蝽、棉叶螨、蚜虫等的发生都非常有利。

4、切实加强田间管理

(1)翻耕整地。这不仅是农业生产上一项必不可少的措施,对于防止某些病虫害的猖獗,也是关键的一环。因为它可以直接破坏一些在土内越冬越夏的场所,杀灭这些病虫的侵染来源。譬如冬耕春翻地块,棉铃虫的有效越冬蛹比未耕翻的要少60%~70%。

(2)科学管水。土壤含水量的多少通常是一些病虫害发生轻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影响作物生长的致关因素。在蔬菜育苗期间,苗床四周开沟畅通,排水良好,通常是不易诱发苗期病害的发生。在稻区,冬后灌水可使二化螟的越冬幼虫和蛹在短时间内大量窒息死亡,在水稻生长期间,及时排水晒天,可明显降低稻飞虱的产卵与为害。

(3)中耕除草。是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起到松土灭草、保水保肥、促根壮杆、早生快发的作用,还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对于一些土栖害虫,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如在棉铃虫化蛹羽化盛期,对棉田进行中耕,可破坏棉铃虫的蛹室,使之不能安全化蛹、羽化而引起死亡。早春旱地作物田间,及时铲除田间杂草,可减少田间小地老虎和蜗牛等的发生与为害。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3)

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除此之外,农民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轮作对农作物进本文由http://收集整理行种植,提前避开重茬以及硬茬的位置,缩小病虫害的生存空间,做到提前预防。当病虫害已经发生时,农民则可以通过喷洒农药进行除害。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2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

田间管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改进,创造一个适合作物生长但不适合病虫害生存的环境。这主要包括:

(1)加强耕地间的管理工作,如及时的清除田间的枯枝败叶以及杂草等,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一个卫生的环境;

(2)对农作物进行有效地灌溉以及施肥,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如在相对干旱的秋季,勤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可以有效降低螨类虫害以及蚜虫等的存活率,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作物的生长;

(3)实施合理的农作物耕作制度,如进行水旱轮作方式的种植,这种种植方式可以有效预防寡食性以及单食性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有效恶化了病虫害的生存环境,且对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3 物理方式的防治

物理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众多的物理因素对影响农作物种植以及生长的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如人工捕杀病虫害、晒种、药物浸种、毒饵诱杀病虫害、烧土消毒以及覆盖银灰色薄膜避免蚜虫侵害等。相对而言这种防治病虫害的方式简单易行,绝大多数的农作物都可以采用此种方式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且不用担心会对农作物本身造成伤害。

4 植物检疫

对植物进行检疫是众多防治病虫害方法中一种相对特殊的手段。随着农作物种植方式的改变以及农作物品种的不断更新,病虫害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异,其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对农作物的危害性也在逐渐的加重。因此,为确保农作物的安全,国家规定要对农作物进行整套程序的检疫。需要进行检疫防治的病虫害一般有着共同的特点,即:对作物的危害性大,给人们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日常的防治工作对其无效,主要是通过人进行传播。随着国与国之间进出口物品流通的加快,对农作物进行植物检疫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有效预防境外病害侵袭我国农作物的有力手段之一。

5 化学方式的防治

化学方式的病虫害防治是现今农业种植中最为常见的方法,它具有适用范围广和见效快等特点。但是,由于病虫害的种类繁多且数量相对庞大,在用化学药物对其进行防治时,很容易出现人、畜中毒的现象,且会影响土壤的质量并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当长期使用某种药物时,病虫害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异,对药物产生抗性,造成更大的病虫侵害。因此,在进行这一方法的应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并结合作物生长特点以及虫害发生的规律进行防治,也可选用抗虫性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方式的长远应用。

6 生物方式的防治

生物方式的防治主要是借助干扰激素抑或病虫害的天敌对病虫害进行处理的方法。主要有:

(1)借助昆虫不育的原理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如在作物上涂抹bt乳剂,可以有效预防食叶性病虫的的侵害;

(2)借助昆虫激素诱杀病虫害,如昆虫的性外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繁殖并能将其诱杀,又如昆虫的保幼激素可以有效干扰病虫害的生长,从而将其扼杀于摇篮中;

(3)借助脊椎小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借助鸟类以及青蛙等捕食病虫害;

(4)借助益虫或其它的节肢动物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如赤小蜂、七星瓢虫以及草蛉等;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4)

一、韩国农业生产和病虫害发生概况

韩国地处北纬33°-43°之间,国土面积993.9万公顷,耕地面积203.3万公顷,占20.45%。全国人口4454.3万,农户数155.8万家,农业人口516.7万,占全国总人口的10.9%,户均3.3人,耕地1.3公顷。大米是韩国人的传统食粮,在有限的土地上,政府鼓励优先安排大米生产。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目前大米单产达5000公斤/公顷,大米的供应可以保证自给。其它的农作物主要有蔬菜、水果、豆类、花生、芝麻等。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放开,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低于国内产品,韩国农产品与进口农产品竞争只能在质量上竞争。使选育好的品种,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有机农业成为韩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他们生产的优质蔬菜、水果还大量出口日本。虽然韩国农户生产规模与我国相似,但由于高效农业和小型农业机械的配套发展,水稻生产从前期育秧到后期加工管理都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产业化。

有效的控制病虫害是确保农业生产丰收的关键。韩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种类也比较多,尤其是水稻病虫的发生比较突出,经常造成危害的病虫主要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粘虫等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特别是稻飞虱的重生频率较高,分别于1967-68、1975-77、1983、1990-91和1997年发生都比较重。但是,近年来韩国由于重视发展环境农业,注意保护农田害虫天敌种群,对病虫的生态控制作用增强,农药用量在逐年减少,同时由于病虫的监测手段先进,预报水平提高,信息传递速度加快,防治物资充足,控灾能力提高,因而,病虫造成的损失在下降。

二、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治理

1、病虫害的监测和预报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管理工作,早于20年前建立了全国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报网络体系,并于1992年实现了全国病虫监测计算机联网,可采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分析预测。目前关于病虫监测和预测网络,正在实施一项新的计划,由农大、农业科技院和技术指导局及有关计算机专家组成了一个联合开发小组,采用国际互联网,开发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及管理系统,拟在3年后投入使用。

(1)病虫监测体系

韩国的病虫监测体系由中央农村振兴厅技术指导局作物保护课和农业科学技术院、道农村振兴院技术指导局作物技术课和技术研究局植物环境课,以及郡(市)农村指导所及部分农户构成。韩国全国有176个郡(市),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病虫系统测报站200个(其中水稻病虫150个,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50个)。这些测报站同时为中央、道和郡的病虫系统测报站,要直接向中央农村振兴厅和道农村振兴院汇报病虫调查结果。中央农村振兴厅和道农村振兴院根据各测报站的调查结果汇总分析,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并提出防治措施意见。这些测报站设在各郡(市)的农村指导所内,由技术推广课负责,测报站设有病虫调查圃。由专业人员对田间病虫发生情况及农田小气候进行系统调查监测,在向上级汇报病虫发生情况的同时,还当地病虫的调查结果和趋势预报,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服务。另外在全国病虫监测体系中有1650个设在农户常规防治田的病虫观测点,由农户对病虫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向上汇报。

(2)病虫信息的采集

全韩的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都按统一标准设置了病虫调查预测圃。调查预测圃共分三类,即病害预测圃,不施杀菌剂;虫害预测圃,不施杀虫剂;无化学防治区,不施杀菌剂和杀虫剂。每类圃面积2000平方米(20a),统一按常规措施进行农田管理。虫害和病害预测圃种植2-3个当地代表性品种,无化学防治区种植的品种一般超过4个。预测圃设有昆虫诱集灯(黑光灯)、高空捕虫网、孢子捕捉仪、农田小气候观测仪等(可自动观测田间湿度、结露时间长短、风速、风向、温度和雨量等),除黑光灯、高空捕虫网诱集的害虫种类和数量及孢子捕捉仪捕捉的孢子种类和数量需要人工计数,输入计算机外,其他气象指标则由气候采集器直接与计算机联网,计算机可随时获取有关的田间小气候资料,并且每5分钟进行一次分析处理,达到更准确、及时地监测和控制病虫害。上述病虫及小气候监测数据,须每日调查输入或直接自动录入计算机,同时每隔10日要对田间预测圃病虫的发生实况进行调查,并在当日录入计算机。对于每一种病虫,每一个测报站的调查内容、时间及汇报内容和格式全国都作了统一规定,实现了统一和规范化。

(3)病虫信息的传递

韩国于1992年就建成了全国农作物病虫计算机网络,目前所有病虫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已全部由计算机来实现。中央、各道及郡通过计算机网络,收集和掌握全国各地的病虫发生情况。采用计算机分析整理病虫发生情况,判定各地的病虫发生轻重,绘制发生程度分布图。网络用户同时可通过该计算机,查询各地的病虫发生及防治信息,实现信息共享。

另外,在农林部农业技术课、环境农业课,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等课室都拥有气象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可随时收看及监测全球及韩国各地的气候情况及变化动态,通过了解掌握气候变化情况和动向,对于系统分析田间病虫发生趋势和监测气候灾害、加强田间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农林部农业技术课,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等都与国家气象台进行了联网,有关的气象观测数据每1小时公布变换一次。这些气象资料的及时获得,对于辅助分析大区病虫发生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病虫预报的

──预报的种类韩国病虫预报的种类,与我国相比有所不同。根据预报的用途和性质,将预报分为三类:①预报,用于病虫处在平稳发生阶段,没有明显上升势头,暂时不需要防治的病虫,这类预报采用淡绿色纸张印制;②注意报,当病虫有明显上升势头,需要引起农户及有关部门的注意时,发注意报,采用黄色纸张印制;③警报,当某些病虫病情及种群动态迅速加重和增长,在近日内即可达到防治指标,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时,发警报,以动员农户及时进行防治,采用红色纸张印制。

在预报的时间及期限上,类似于我国气象的中期预报。每年从4月上旬开始到9月下旬结束,每旬一次预报,预报期限一般为10日内的病虫发生动态及防治意见(在病虫情况稳定时,道、郡也可以每半月一次预报)。有关病虫的中长期预报,即预测期限10天以上,一个月乃至1个季度的预报,韩国目前生产上不作。一是由于信息传递速度,防治物资贮备充足,短期预报可满足生产需要;二是以前也曾探讨过一些病虫中长期预报方法,但由于科学依据不够充分,误差幅度较大,因而当前对这类预报感兴趣的人较少。

──预报的。中央农村振兴厅的预报首先由农村振兴厅作物保护课提前一周负责将全国各地的病虫调查监测结果及气象信息等采用计算机分析整理出一些有比较性的概况材料,然后分送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农村指导者、气象台、大学及科研单位的有关专家,并定期召集他们进行病虫发生趋势会商,讨论作出预报结果。道农村振兴院也要通过会商,确定预报结果。预报的通过计算机网络、电视台、电台以及印制预报等途径发表。其中印制的病虫预报要发送中央及各道、郡、邑、面等有关行政机关及农村指导部门和农药厂商等。

2、农作物病虫害的治理

韩国政府十分重视农作物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工作,在不断改进病虫监测和预报手段,提高预报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防治技术的开发与培训,提高农户的科学防治水平,农户科学用药水平也比较高。

(1)综合防治日益受到重视

韩国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工作起步较晚,但当他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后,从政府到农户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了增加环境保护的工作份量,农林部将原植物防疫课,改为环境农业课,农业科学技术院也成立了环境管理所和IPM研究室等,有关道农村振兴院都成立了植物环境课。在农药的使用上,他们吸取以前和别国过量使用农药的教训,国家预算出资参加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IPM项目,严格限制剧毒农药登记进入市场。并且制订了农药限量使用计划,全国每年农药用量以l0%的速度递减,到本世纪末,农药用量要比现在减少50%。综防意识和环境意识已渗透到每一个农村指导者和农民心中,并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病虫防治行动中。

(2)开展多层次的农民培训工作

为了提高农户的科学种田和病虫管理水平,国家制订了全国农民培训计划,根据农民不同年龄层次及性别,培训不同的内容,提高农户的科学务农技能和经营才能。尤其对年龄23岁以下的农民开展4-H教育,即智能教育(Head头脑)枣培养掌握现代高新科学技术、有科学文化头脑的农民,道德教育(Heart心)枣培养有道德、有思想的心境,技能教育(Hand手)枣培养有较高操作技能、勤劳的农民,健康教育(Health健康)枣培养体魄健壮、身体健康的农民。另外,对于23?0岁的年轻人,培养他们的农田经营才能,使他们逐步成为农田经营专家;对于40?5岁的中年人,培训他们普及和推广农业技术的技能,使他们成为农村指导者;对于55岁以上的上年纪的人,培养她们的产后加工技能,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目前这些经过培训的农民,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新技术推广方面发挥着示范和推广作用。

(3)积极探索生物防治和非化学防治措施

由于全国已制订了农药限量使用计划,农业科研人员十分重视新的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在露地辣椒生产中,发明了一种光解膜,铺在地面上,既可增温保墒,同时可预防蚜虫和叶螨的危害,这种膜在半年内可完全分解;二是在蒸馏水中加入500ppm的盐水进行电解,将电解出的PH值在2.5-2.7之间的水用于防治草霉病害。一般发病情况下,每周施用一次,每公顷用量为0.7-1升,发病高峰时,可3日施用一次,每公顷用量可增加到1.5-2升;三是在蔬菜大棚中,正在试验应用音乐大棚,每日早晨6-8点,蔬菜大棚播放轻音乐,因作物品种和生长阶段不同,音乐的曲目还要进行调整。据介绍,这样,第一可以提高蔬菜产量,第二可以提高蔬菜的品质和抗病能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4)重视和支持重大病虫的应急防治工作

对于突发和暴发的流行性病害和迁飞性的害虫,政府采取行动,通过发送农药和补贴防治费用,动员大范围防治。如今年韩国稻飞虱又是一个重发年份,由于夏季持续高温,后期稻飞虱发生和危害时间较长,为了控制稻飞虱的危害,中央和道地方财政共拿出300亿韩元(折合人民币约3亿元)购买农药,组织农民开展防治工作。农林部和农村振兴厅有关局及课、室负责人及全体职员更是放弃节假日,分赴各道、郡及防治第一线,组织、宣传和督促农户开展防治工作,较好的控制了稻飞虱的危害。

三、体会与建议

1、改善病虫监测手段,提高预报水平

韩国全国耕地不足200万公顷(198.5万公顷),仅相当于我国的五十分之一,但他们在全国按统一标准设置了200个病虫预测站,测报站设置的密度相当于中国的25倍以上。这些测报站不仅标准统一规范,而且设备齐全,并且实现了全国联网。就每一病虫而言,其调查内容、整理格式由于全国计算机联网,都实现了统一。除一些需人工调查的病虫数据资料需人工录入计算机外,大部分的气象及田间小气候资料都可以直接自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计算机进行病虫信息传递和分析处理。可达到对全国病虫发生情况的更快、更详尽的了解与掌握,对病虫害的发生达到了信息化管理的水平,病虫的监测和预报水平有了显着提高。我国自70年代后期就建立了全国的病虫害监测体系,在病虫的监测和预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韩相比,在病虫监测、信息传递和处理手段方面还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病虫测报站已与全国27个省、市、区和部分地、县植保(测报)站初步进行了计算机联网,在病虫信息的传递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经费不足,进展较慢,远没有达到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建议国家应早日立项,尽快建成我国病虫测报计算机网络,提高病虫的监测和科学治理水平。

2、贯彻综合防治原则,发展可持续农业

韩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通过多年来全国大范围的农民培训工作,使环境保护意识和综合防治思想深深地扎根于农民的头脑之中。4H教育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贯穿于整个农业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一位农业行政官员及技术工作者都以它为原则,指导自己的工作。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学校以及农民田间培训学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民具有很高的环境意识和持续农业意识。在防治上严格按照道、郡农村振兴院(所)和农民协会的指导意见进行防治。虽然韩国IPM工作起步较晚,但他们的进展很快。我国开展生物防治和IPM工作历史较长,多年来已总结和探索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当前重要的是要增加投入,加大农民培训力量,将这些技术传授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的科学务农和病虫的治理水平。

3、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植保减灾防灾服务

在农作物病虫的信息传递和分析处理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的基础上,目前又开发了病虫信息可视电话服务网络。农村振兴厅已与部分道农村振兴院、郡农村指导所和研究所利用可视电话进行了联网。在召开病虫会商时,通过网络,有关道、郡的技术指导人员与有关教授、专家可通过网络直接见面,并且可参与会商,发表自己的意见。农户发现不清楚的病虫,可到当地农村指导所请教,若当地指导所不清楚,可通过该网络请教上一级技术负责部门,或转请教有关专家。虽然相距百里、千里,但通过网络,农户可直接向有关专家请教病虫的情况与防治方法,而且这种咨询服务对农户是免费的。这保证了这些高科技产品,充分地为植保减灾防灾服务。

4、重视国际交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在韩国已纳入经常性预算,有关技术人员每年都要分期分批地到日本、美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等进行研修和考察学习,借鉴别国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在访问过程中,我们也时刻感到对方表现出真诚的交流与合作愿望。全罗南道农村振兴院还提出了与中国广东、福建等省合作研究,探讨稻飞虱早期预测的意向及初步方案。建议我国有关农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重视相关领域技术的交流,尤其是要派出各部门的主要技术负责人员到先进的国家学习和访问,吸取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我国农业再上新的台阶服务。中韩两国在迁飞性害虫的联合监测、生物防治和IPM工作等方面有许多互补性,双方应加强合作,通过互派有关方面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观摩学习,增进了解、交流和合作,提高病虫的监测和治理水平。

5、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农技推广事业

在韩国,农业技术推广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政府每年要从税金中拿出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农业技术的推广,各郡(市)农村指导所全部的培训资料、书刊和录相带都无偿地向农民提供,尤其是对于农机具的维修,工作人员将容易损坏的部位全部解剖出来,并用醒目的黄色标着,以培训农民如何进行农机具的维修,而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因而保证了农业技术的顺利推广。我国目前由于国家经济欠发达,各类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大部分要靠自己创收,因此给农民提供的服务,绝大部分都是收费的,因而一些不交或不愿交服务费的农户得不到我们的服务,在这方面,韩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植物保护是保障农业生产、减灾防灾的重要工作,建议国家加大这方面的投资力度,多为农民提供一些无偿服务,同时引进和研究高新科学技术,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服务。

考察团人员名单:

姜瑞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朴永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刘万才(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石尚柏(湖北省农业厅植保总站)

杨永雄(广东省农业厅植保总站)

附件: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5)

害虫防治是农业生产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与人类社会所处发展阶段的经济和科技水平高度关联。20世纪40年代,由于化学工业的发展,滴滴涕等农药相继问世并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以化学农药为主的害虫防治理论与技术。此后在有机杀虫剂大量使用的背景下,农药对靶标害虫的选择作用使一些农业害虫产生抗药性而降低防治效果;农药对食物链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作用带来害虫再增猖獗的结果;农药的残留导致环境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面对化学防治所引起的问题,Stern等提出了害虫综合防治的基本概念(integrated pest control,IPC),强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措施的协调应用。到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理论引入害虫综合防治而产生了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概念。IPM的基本思想是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调控因素的基础上,辅之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建立一个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生态系统,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1975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害虫防治工作方针。2006年4月,农业部提出了“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害虫无公害持续控制的指导思想,引领我国害虫防治进入了新的阶段。从学科上,近代科学技术和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正促使农业昆虫防治学进一步向着多学科综合与交叉的方向发展,旨在通过系统阐明害虫灾变机制,集成建立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和基于一项或多项高新技术的持续治理技术体系,高效、安全、经济和长期地控制害虫猖獗发生与危害。

1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科学研究现状

1.1害虫综合治理科研队伍

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科研人员主要分布于国家和省属农业科学院、农业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三大系统。农业科学院系统包括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以及各省农业科学院,这些单位均下设植物保护研究所。此外,隶属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棉花、水稻、麻类、甜菜、蔬菜花卉、油料作物、果树、柑橘、茶叶等研究所内均设有植物保护研究室。全国高等院校中,中国农业大学等50家涉农院校设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等也设有农业昆虫科研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害虫综合治理研究的科技人员约4 000人,每年培养研究生800人左右。

1.2害虫综合治理科研项目

“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等部门通过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对害虫综合治理的研究进行了资助。973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康乐研究员主持的“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农林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涉及的有关害虫综合防治的课题主要有“重大病虫害区域性灾变监测与预警新技术”、“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高效减量多靶标化学防治新技术”、“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玉米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棉花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生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治理技术”、“商品林重大生物灾害综合防治技术”、“林业重大生物灾害防控新技术产业化与示范”、“入侵物种紧急处理与环境调控新技术”、“农林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和“林业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等13个课题;财政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已对11种(类)主要害虫进行了立项研究,包括“小菜蛾可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蚜虫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水稻褐飞虱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水稻螟虫防控技术研究”、“粉虱类害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北方果树食心虫监测和防控新技术研究与示范”、“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盲蝽蟓区域性灾变规律与监测治理技术研究”、“新入侵危险性有害生物螺旋粉虱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马铃薯甲虫持续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此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863计划对害虫的灾变机理和防治新理论与技术研究进行了资助。在这些项目的资助下,我国科学家对害虫防治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皆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和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等农业害虫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在《Science》,《PNAS》等国际顶尖科学刊物上发表一批重要研究论文。

1.3害虫综合治理技术的重要进展

根据农林业的生产需求,近年来我国研究建立了一批基于单个虫害如蝗虫、棉铃虫、稻飞虱、草地螟Loxostega sticticalis和烟粉虱等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和基于作物系统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蔬菜和果树害虫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主要的技术进展总结如下。

1.3.1监测预警技术 农业虫害的监测和预测是防控的关键所在。传统的监测和预测方法费时费力、实效性差而准确度低。我国科学家利用“3s”技术建立了多种农林害虫的监测预警系统,显著地提高了监测预警水平与能力。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先后开发了农作物虫害疫情地理信息系统、全国农作物虫害监控中心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分布式虫害预测预报Web,GIS系统、迁飞性害虫实时迁入峰预警系统、田间昆虫数据采集和计算机网络化的数据传输和管理技术、田间小气

候实时监测技术和影响农作物虫害的关键气象因素和预警指标的分析提取技术和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等关键技术问题。一些专业性公司开发一系列的测报产品,如河南佳多公司研制的自动虫情测报灯、生物远程实时监测系统以及基于PDA的病虫害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等,通过实现虫情测报工具的自动化,解决了测报工作劳动强度大和效率低等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了由5台昆虫雷达组成的昆虫雷达监测网络系统,研制的毫米波昆虫雷达和多普勒昆虫雷达解决了稻飞虱等微小昆虫迁飞行为的监测难题,并利用该雷达网,开展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棉铃虫、草地螟、粘虫Mythimna separata、小地老虎Agrotisypsilon、黄蜻Pantala,flavescens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等重要迁飞性害虫的种群迁飞的监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迁飞活动数据,为这些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研究明确了我国棉铃虫的迁飞规律,制定和修订了“棉铃虫测报调查规范”国家标准,规范了全国棉铃虫监测工具、田间调查、数据汇总和传输、预测预报模型、发生程度分级、预报准确率评定等内容,实现了全国棉铃虫预测预报标准化、数据信息传递网络化和预报图视化,显著提升了我国棉铃虫测报技术水平。

1.3.2生态调控技术忽视生物多样性保护,种植单一作物品种和过渡依靠化学农药而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低下,是作物虫害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作物品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诱集植物的利用,发展了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生物生态调控技术体系,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对新疆植棉历史与棉花害虫发生规律的研究,明确了新疆棉蚜Aphis gossypii成为主要害虫的原因是冬小麦种植面积大量减少,从而导致棉田棉蚜的天敌来源减少,充足的食物和不足的自然天敌造成了新疆棉蚜成灾。经过多年探索和深入研究,发现苜蓿、苦豆子等具有最大的食物昆虫涵养量并且可以作为自然天敌繁殖库,发现这些植物生长期早而造成了其涵养天敌被利用中最关键的时间优势。创造了诱导棉田边缘植物带自然天敌进入棉田控制棉蚜的简便途径,从而达到了人为协助情况下充分利用自然天敌控制棉花蚜虫的高效生态控制目的。

1.3.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是害虫综合防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国内近年来对害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胡瓜钝绥螨Amblyseius cucumeris可捕食多种叶螨和有害蓟马,是一种有效的害虫天敌。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年生产能力达8 000亿只,可供6.67万hm2释放面积的捕食螨商品化生产基地,并大面积应用于我国10多个省360余个县的10多种作物。

吉林农科院植保所通过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agramma dendrolimi不同品系的发育历期、繁殖力、杂交亲和性、滞育特性、低温贮存、抗高温能力和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控制效果等方面的研究,筛选出3个优良松毛虫赤眼蜂品系,并大面积用于玉米螟的防治。通过制定柞蚕卵工厂化生产松毛虫赤眼蜂技术规程和产品标准,实现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连续多年在吉林省玉米主产区的示范表明,其大面积防治玉米螟的效果达到70%。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研究开发了适用的小粒卵繁蜂技术,开发了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卵自动化收集、净化设备及其它麦蛾生产配套设备。建立的麦蛾卵生产线,可稳定提供甘蓝夜蛾赤眼蜂Trichogrammabrassicae、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等多种赤眼蜂的工厂化生产中间寄主――小粒卵。

生物农药产业亦有较快的发展,害虫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已得到广泛应用。我国登记的生物农药(含农用抗生素)品种有80多种,年产生物农药制剂约为12万吨,占我国农药市场份额的11%左右。我国已有多种昆虫病毒杀虫剂,可用于棉铃虫、斜纹夜蛾Prodenia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litura、茶尺蠖Ectropisoblique等重要农业害虫的防治。此外,新注册的微生物农药还有防治蝗虫的绿僵菌Metarhlzium anisopliae和防治玉米螟及其它害虫的白僵菌Beauveria制剂等。

1.3.4化学防治技术 针对我国农药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科学家在生物源农药及其类似物、农药新剂型和多功能混剂、农药安全高效使用技术、重要病虫害抗药性基因早期检测技术及病虫害抗药性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农药微乳剂的质量技术指标及测定方法、新型多功能混剂的研制、农药安全高效使用技术及病虫害抗药性基因检测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研究明确了棉铃虫、棉蚜、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及甜菜夜蛾等重要害虫对杀虫药剂产生抗性的生理生化及分子机理,建立了抗性基因分子检测技术。开发了大量可延缓抗药性发展和提高防治效果的农药复配剂,提出了棉铃虫和褐飞虱等重大害虫抗药性治理技术体系。为保护环境,种子包衣、树干注射等防治害虫的隐蔽施药技术得到加强。为了防治城市公园及果园害虫,研究了吡虫啉、印楝素等杀虫剂的树干注射技术。

1.3.5抗虫转基因作物利用技术 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给害虫综合防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转基因抗虫植物自1995年商业化种植以来,到2008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抗虫作物的国家已超过20个,种植面积达到4 500万hm2,成为害虫综合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国自1997年开始种植转基因抗虫棉花,到2008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80万hm2,占全国棉花面积的70%。种植Bt棉花已经成为防控棉花害虫的关键措施,对有效控制棉铃虫和红铃虫的危害发挥了重要作用。Bt棉花的大规模商业化种植破坏了棉铃虫在华北地区季节性多寄主转换的食物链,压缩了棉铃虫的生态位,不仅有效控制了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而且高度抑制了棉铃虫在非转基因的玉米、大豆、花生和蔬菜等其它作物田的发生与危害。2009年转基因抗虫水稻已通过农业部组织的安全性评价,利用Bt水稻防治鳞翅目害虫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

2与发达国家害虫综合治理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差距

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害虫治理新理论与新技术的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随着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

的到来,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和突破又推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衍生出抗虫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杀虫基因重组微生物、作物害虫的分子检测与诊断技术,并交叉融合形成分子昆虫学等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害虫种群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和水平。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新学科的产生,为现代农业昆虫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引领害虫防治学的发展方向。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害虫综合治理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我国对虫害的中短期预测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大尺度的长期预报还研究的不够。在信息的传递和手段上,发达国家已实现计算机网络化,把虫害的有关信息作为服务资源,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农户。此外,对害虫分子检测技术、转抗虫基因植物、转基因昆虫的研究与应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也存在较大的差距。

3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科学研究发展展望与对策

害虫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昆虫学的优先研究领域和国家农业生产的当前重大科技需求及潜在的需求高度相关。未来5~10年我国农作物生产的害虫防治技术需求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主要农作物害虫发生规律与控制对策,二是传统的害虫防治技术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的需求,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供害虫持续控制的新方法。害虫综合防治作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策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新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在害虫综合防治中的广泛应用,将推动传统的害虫综合防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基于害虫综合防治学科发展动态和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需求,建议重点加强下述研究工作。

3.1农作物重大害虫暴发危害的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利用昆虫雷达、卫星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手段的实时监测害虫种群动态的早期预警技术。研究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收集、技术和远程诊断平台,提高害虫监测、预警和治理的信息化水平。通过遥感监测,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信息进行整合和综合分析,建立重大迁飞害虫的发生和危害的信息识别模式,揭示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发生规律。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为便捷,利用因特网可以根据实时天气数据和预报对害虫发生进行实时预报,并利用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进行实时决策咨询,为害虫防治决策提供科学的支撑。

3.2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作物有害生物演变规律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制度变革(如保护地的增加、免耕技术和秸秆还田等)后,棉花、蔬菜和主要粮食作物有害生物的演变和发生危害新特点,研究种植制度改革对主要农业害虫发生规律的影响,制定和提出关键控制对策和治理技术。

3.3化学农药高效、减量和精准使用技术 化学防治是害虫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其高效、快速的优点,在未来的害虫综合治理中仍然是其他防治方法不可替代的。针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新要求,研究蔬菜以及水稻、小麦、棉花等主要农作物农药高效、减量、精准使用技术以及农药低风险化技术和农药多靶标协调使用技术。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6)

【引言】:果树种植关系着果农的经济效益,继而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把综合技术应用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中,有利于提高果树的质量和产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a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

1、农业防治

应用农业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进行土壤和果树的选择。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来源之一,农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标志着农业已经步入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利用农业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选择适宜果树生长的土壤,土壤一般选择物质营养元素较为丰富的土壤,且土壤的环境湿润、氧气充足,以有益于果树的生长。果树的选择需要依据当地的环境而定,果树的生长既需要适宜的气候环境,也需要酸碱度适宜的土壤环境,以保证果树的种植产量。果树的种植需要注重病虫害的方式,可采用轮作套种的方式,以减少害虫的食物源,进而减轻果树的病虫害,有利于果树的健康生长。利用农业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掌握好果树生长所需的土壤、灌溉以及施肥等必须的步骤。定期翻土,为果树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通过翻土,能尽量减少虫害的发生,有利于果树的生长。对果树给予灌溉和施肥处理,能够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发生,促进了果树的健康生长。利用农业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对果树的枝干进行定期的修剪、整形,既有利于保持果树生长的空气流通,也有利于发现果树出现的病虫害情况,及时加以处理,以减轻果树的病虫害程度。及时采摘果树的果实,做好采摘工作,以防止果实过度成熟带来的病虫害的发生。

2、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定期修剪果树的枝干和残叶、腐叶,以保证果树的健康成长。在修剪果树枝干和残叶、腐叶的同时,可以给果树涂白,涂白在冬季不仅有利于果树的保暖,也有利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利用物理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可以采用某种物质吸引害虫的方法,杀死害虫,以减少果树的病虫害。防治果树果实的病虫害,可以采用套袋的方法,把果实与外界的病虫源隔离开,从而保证了果实的质量。针对果树的植株,可以覆盖银灰膜,以杀死害虫,减少果树的病虫害。利用灯源等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杀死害虫,减少病虫害,以保证果树的健康成长。农业大棚的采用,也能够有效地隔离病虫源,有利于果树的健康生长。物理防治技术应用于我国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有利于减少果树的病虫害,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发展。

3、生物防治

利用生物手段防治果树的病虫害,主要是利用害虫的天敌杀死害虫,以保证果树的健康生长。可以通过种植害虫天敌的农作物,以此来利用害虫杀死天敌。生物防治需要结合其他防治手段,以更为有效地防治果树的病虫害。利用生物技术防治果树的病虫害,能够有效地提高果树的产量,这不仅保证了果树的高质量生产,也增加了果农的收入。把生物技术应用于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中,既完善了生物防治技术,提高了果树的质量和产量,也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

4、化学防治

利用化学技术防治果树的病虫害,是农业种植中普遍使用的病虫害防治方式。化学防治,能够直接有效的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化学防治的成本较为适中,为农业种植者所能接受。在利用化学技术防治果树病虫害的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对土壤、气候环境、水资源等造成污染。利用化学技术防治果树的病虫害,需要科学使用农业。在利用化学物质防治果树病虫害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依据国家对农药使用的规定,以保证农药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并尽量避免对环境等的污染。另外,合理地利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有利于减少害虫的抗药性,保证农药的药效。在配比农药的过程中,应根据使用说明准确配比农药,以减少果树的农药残留量。避免人们在食用农产品时,农药对人体造成危害。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合理配比农药,也需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充分发挥农药对果树病虫害的防治作用。

以上这些防护果树病虫害的技术手段,需要相互结合,以实现有效地防治果树的病虫害,保证果树的健康生长。

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需要把农业、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以实现防治技术在治理果树病虫害的有效应用。利用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提高果树生长的环境条件,为果树的顺利种植以及果实的有效获取提供了前提基础。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使用,提高了果树种植的质量。农业和物理防治为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提供了基础,生物防治为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核心,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的使用化学防治技术,能够有效地减轻果树病虫害的发生,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使用标准。在实践操作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手段,有利于提高防治病虫害的效果。把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于我国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结束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更多的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的生产当中,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也大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稳步发展。利用综合技术防治果树的病虫害,能够有效地提高果树的产量,这不仅保证了果树的高质量生产,也增加了果农的收入。向果农传播更为有效的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利于果农果树种植质量的提高。综合防治技术应用于我国农业的生产过程中,促进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强朝雅.果树冬季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园艺,2014,06:70.

[2]盖禹含,张立业,陈雪.浅谈果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4,02:47.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7)

1.2化学防治技术化学试剂发展以来,就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而我国长时间以来,农药对于农作物的防治就是我国农作物病虫害最主要的技术。农药的使用在不同区域存在不同的效果,但是对于农药防治而言预测预报的准确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在进行农业防治之前,需要对田间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病虫害发生的情况和发生的规律,这些是作为病虫害防治的依据,在了解到这些数据以后,采用网络测报方式,对病害进行积极防治;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使用农药是否对粮食安全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以及农药是否会危害环境,同时农药的混合使用是否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农药在使用的过程中要保证合理性,严禁出现随意使用农药,农药需要在有效期内进行使用,方能达到防治效果。

1.3物理机械防治技术物理机械防治通常是指借助物理机械设备与工具等来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力度。新时期下,机械光学以及放射物理等是比较常用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建议

2.1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技术都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发展,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也是这个道理,要想对农作物病虫害取得更好的效果,引进先进的技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新技术。例如在农作物病虫害生长繁殖问题是昆虫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繁殖期采用措施进行扼杀,无疑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2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使用化学试剂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防治,这是因为化学实际能够在短时间内发挥较好的功能,但是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农药乱使用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了预期效果和理想效果相差甚远,甚至会出现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加大农药生产和监管力度,提高农民科学使用农药的能力,保证农民利益。

2.3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新型农药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新型农药能够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对于环境以及对于粮食的污染较小,因此需要积极的普及对新农药在广大农民之间的使用。做到这一方面的工作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行正确的引导,结合病虫害的知识,做好示范点的推广,方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8)

中图分类号:S4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80133034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植物保护技术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它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人类的健康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植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防治还并不是很理想。本文将对植物保护技术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说明。

1当前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的现状

1.1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治理技术落后

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在治理过程中,病虫害很容易反复,而当前许多农民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比如说,有的农民在种植蔬菜和作物时,缺乏科学种植的经验,在遇到植物病虫害时,只是简单地喷洒农药,而没有采取其他防治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快速杀死害虫,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而且人们食用了残留有农药的蔬菜及农作物后,对自身的健康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1.2植物保护技术单一,病虫害容易反复

在实际工作中,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技术还是较为单一的,如农民在防治时主要喷洒农药及人工除草、除虫。这2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既有优点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点,人工除草、除虫有助于培育绿色有机食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喷洒农药见效比较快,但是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比较大。这些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能完全杜绝病虫害,容易反复。

2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技术

2.1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粮食作物的种类十分多,如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薯等都属于粮食作物。在种植农作物时,病虫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如果病虫害过于严重,可能会使农作物减产,影响农民的收入。但是,在进行病虫害治理时,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如在农药选择上要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因为农作物是人们每天都会接触的食物,如果在防治病虫害时,所使用的农药毒性高、容易残留,那么对于食用者的健康可能会产生影响。如果选择低效农药,防治效果可能不是很好。所以说,在进行病虫害防治时要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保证粮食作物质量。

2.2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经济作物的种类十分多,主要有花生、大豆、油菜、向日葵、棉花、芝麻等。这些作物的生长习性与防治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花生、油菜等主要是用来榨取食用油的,如果在防治病虫害时,将具有抗虫基因的药物用于病虫害防治,可能会破坏这些经济作物的基因,对食用者造成危害。在防治棉花病虫害时,可以使用具有抗虫基因的药剂,有效防治病虫害,使用这种药剂不仅能够在防治病虫害时节省大量的劳动力,而且还能极大地提升农作物的产量。

2.3果树作物病虫害防治

果树作物的种类也十分繁多,如苹果、梨、枇杷、山楂等。目前防治这类植物的病虫害主要还是以喷洒农药为主,因为这种防治方法见效快,能够较好地防治各种病虫害,提高产量。但是,在具体防治过程中,也不能只是简单地使用农药进行防治,还需要使用配合人工除虫法和套袋法进行防治,减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在防治病虫害时,还需要注意选取合适的时间,如最佳防治时间是在结果前和结果后,这段时间好防治工作,更有利于水果的健康成长。

2.4植物生理病害的防治措施

植物生长周期中不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害虫,还会遇到生理性病害,如有的植物在种植期间施肥过多,可能会使植物富营养化,而如果植物生长期间,施肥量不足,土壤贫瘠则有可能会造成植物营养不足,造成植物枯萎,影响它们的正常生长。所以说,在植物生长期间不仅要做好害蟲防治,还需要做好生理病害防治工作。而要做好这部分工作,则需要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掌握它们的生长规律,如植物需要在何时播种、何时开花、何时结果等,然后采用科学的方法种养,尽可能减少冷、热、光、风自然因素对植物产生的影响,合理地使用化肥,定期除虫,在使用大棚培育作物时,要注意防止致病细菌进入到大棚中,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进而达到减灾高产优产的种植目标。

植物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做好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工作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工作人员充分了解植物的习性,根据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病虫害发生的时间节点,科学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参考文献 

[1]孔繁纯.植物保护技术与病虫害的综合治理[J].中国农业信息,2016(21).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9)

米脂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以无定河为分水岭,地貌主要以峁、梁、沟、川为主,地势总体东西高中间低。全县共有3镇、12乡、396个行政村,总人口21.6万人,总土地面积1212km2,总耕地面积37867hm2。米脂县常年因农作物害虫造成粮菜果大幅度减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农作物种类增多,果园面积不断扩大,害虫的危害程度也日趋加重。为了控制害虫危害,人们长期滥用高毒、剧毒农药,使得农副产品农药残留量高,天敌种类、数量不断减少,环境污染加大,二次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对人民的生命健康形成了威胁。传统陈旧的害虫防治技术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作物害虫防治工作需要以及人们对农产品的消费理念,因此,开展“农业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势在必行。2009~2012年笔者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粮、菜、果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益,现将其具体叙述如下:

1 技术原理

绿色防控是在作物目标产量效益范围内,通过优化集成生物、生态、物理等技术并配合使用生物农药达到安全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过程,是综合防治的新体现。

2 技术内容

2.1 农业防治技术

最大限度地减少田埂、夹荒、地边、地角等适宜农作物各种害虫产卵的场所。在准确预报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种植宜发害虫非喜食的作物品种,以避免或减轻危害。

2.1.1 品种选择

农作物种植选用抗虫品种,异合理布局。

2.1.2 栽培管理

实行轮作倒茬,精耕细作,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进行中耕除草,破坏害虫生存场所。

2.1.3 清洁田园

收获后及时清除农作物残枝落叶,破坏害虫越冬场所;秋耕深翻,降低越冬虫源;结合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田间、地埂等处杂草,控制虫口密度。

2.2 生物防控技术

2.2.1 性诱剂技术

性诱剂技术是利用食心虫等害虫在性诱剂作用下向诱芯位置聚集特性来将其杀灭,从而达到降低成虫率、减少卵量的目的。当果园内测报性诱剂的诱蕊诱到3~5头成虫时,全园按每公顷挂30~50个性诱剂诱蕊,利用性诱剂诱杀食心虫成虫,就可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该技术可以掌握和预测成虫发生、产卵、孵化盛期,做到适期用药。推广此技术可以达到“事半功倍”和“斩草除根”的效果。

2.2.2 杂果“捕食螨”防治技术

杂果“捕食螨”防治技术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杂果红蜘蛛的虫口密度,当杂果树上红蜘蛛密度达到一定数量时,释放天敌捕食螨,在短时间内减少红蜘蛛虫口密度,并可在一定时间内控制其数量不再上升。果园释放捕食螨的时间应根据果园的具体情况而定,一定要在日均温大于20℃时释放,一般以秋梢老熟后释放成功率最高,雨日和连续5d内有雨的天气不能释放,晴天要在下午4时后或阴天全天释放。 一年一次,一株一袋(5~10年生或树冠大于1m的果树)。经过试验示范得知,捕食螨具有连续控制红蜘蛛长达14个月的显著防治效果,此项技术受到农民欢迎,是红蜘蛛防治的一项全新技术。

2.3 物理防治技术

2.3.1 黄色粘虫板诱杀

黄色粘虫板诱杀主要利用害虫的趋黄性,在果菜田设置黄色粘虫板,用于诱杀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一些具有趋黄性害虫。

2.3.2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引诱害虫,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击晕后落入接虫袋,然后采用用人工杀灭、生物防治或化学药剂处理等方法将害虫消灭,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该项技术可诱杀农作物主要害虫数量的65%~82%,每盏杀虫灯有效控制面积可达3.3~4hm2,减少用药3~5次。这一项技术尤其是对蛾类、地下害虫等诱杀效果显著,适用于大面积防治农作物害虫时推广。

2.3.3 太阳能杀虫灯诱杀

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同样也是利用害虫趋光性,在灯下放置盆、桶等盛储化学药剂的器具,利用化学药剂的熏蒸毒杀作用将害虫杀死。此技术主要利用太阳光能,既节能又具有操作简单特性,值得大力推广。

2.3.4 药剂防控

在使用农业、生物、物理对害虫进行防治时,结合使用药剂防治效果更佳。使用药剂时优先选用灭幼脲、阿维菌素等生物药剂来防控害虫。在选用其他化学药剂时,应大量的减少使用次数和降低使用浓度,加大安全间隔期,化学药剂不单一连续,要交替使用,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3 技术优势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是克服现有防治技术的不足,同时实现经济、高效、环保、便于操作的要求,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较强的优势。

3.1 提供了科学规范的粮菜果防治技术体系

通过项目组人员的反复试验、技术创新,总结出了粮菜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该技术具有经济、高效、环保、便于操作的特点,解决了以往抓不住防治的适期而防治速度慢、防效差、环保差等问题。该项技术的应用对稳定农、林、牧、果生产发挥了重大作用。

3.2 实现了生态环保

同单一使用化学药剂防治相比,该项技术不存在有害农药挥发、残留问题,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更不会对生态产生破坏。

3.3 提高了经济实用性能

通过诱杀,不仅粮菜田、果园害虫落卵量、危害率和危害程度明显降低,同时还降低了防治成本,而且杀虫灯属一次性投入,长久使用,既经济又安全,为农民所喜爱。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收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为米脂县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做出了贡献,适宜于更大范围推广。

4 取得成果

通过技术的推广,米脂县粮菜果害虫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也在绿色防控技术上有了新的突破。

4.1 创新了绿色防控技术新理念

示范区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及使用量大大减少,降低了防治成本和农药残留,提高了防治效果,提升了农产品品质与价格,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田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4.2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绿色防控技术体系

具体实施步骤:一是建立防控示范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了省级果菜粮害虫绿色防控示范区,示范区内设立统一示范标志牌,在采用生态调控技术基础上推广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黄板、诱虫带等诱杀害虫与捕食螨(防治苹果害螨)、除虫菊等天敌控制和生物农药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结合全国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创建,米脂县建立了集中连片的粮菜果害虫防控示范区,整村、整乡(镇)推进;二是依托项目培养农民辅导员,提高农民专业技术素质;三是编写、印制宣传资料,开展技术培训。召开防治现场会、开展检疫对象防控、扑灭和常规害虫防治技术培训20多场次;四是及时预报信息。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平台,果菜粮害虫发生和防控技术信息42期、2000多份。

4.3 总结出绿色防控的重要性

4.3.1 绿色防控是持续控制虫害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目前米脂县防治农作物害虫主要依赖化学药剂防治措施,在控制害虫危害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害虫耐药性、抗药性上升及突发性害虫暴发几率增加、农副产品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等问题。通过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虫害暴发几率,实现虫害的可持续控制,而且有利于减轻害虫危害损失,保障粮食丰收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4.3.2 绿色防控是促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农作物害虫防治措施既不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也不能满足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大规模推广农作物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农作物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害虫防治难题,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4.3.3 绿色防控是降低农药使用风险,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绿色防控技术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应用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不仅能有效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还能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害虫防控作业风险,避免人畜中毒事件发生,同时还显著减少了农药及其废弃物造成的地面及地下水源污染,有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4.4 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4.1 经济效益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10)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术分析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伴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森林环境的要求和重视也不断受到重视。但是在森林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病虫害的发生容易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产生极具破坏性的影响,并且当前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化学方法防治。化学药物不仅会对森林的整体环境带来不可忽视的破坏作用,而且还可能会对森林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污染,所以针对当前森林防治工作的具体现状,在森林资源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加强生物技术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

要研究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掌握生物防治技术的具体定义,具体而言,生物防治技术的原理是以生物链为依据,遵循多种生物的克制关系原则,向森林中投放病虫害的天敌,从而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与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相比,这类方法可以降低化学药物的使用,更加环保高效。通过具体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所使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方面生物技术防治残留毒性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其安全性很高,而且对于周围环境不会带来不必要的污染。由于生物防治是使用害虫的天敌所以不会出现化学防治方法的副作用,比如如果使用时间过长就会让病虫害产生对药物的抗性;另一方面生物技术的防治效果有保障,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形成病虫害的天敌群体或者微生物群,对于防治病虫害具有长期效果。针对生物技术的应用特点,在应用生物技术的过程中其原材料相对较多而且常见,甚至有的生物资源能够实现就地找寻,从而有效减少生物技术应用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

二、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使用生物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能有效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而且可以对于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下,生物技术越来越受到推崇,所以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力度显得极为迫切,结合病虫害防治的具体实践,本文将详细分析生物技术的应用状况和注意条件,以更好的发挥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一)保护和利用森林害虫天敌

为了推动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有效应用,首先要充分做好森林区域生态自然界内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引入,按照天敌昆虫的具体生活环境可以适当为其营造有利其生长的环境。为了更好的保护天敌昆虫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可以通过种植多种树木,混合种植各类植被以充分保护天敌昆虫的食物充足和生长繁殖条件。同时为了让天敌昆虫更好的发挥生物防治的作用,建议在害虫繁殖时期,在森林区域内投放其天敌昆虫,有效增加森林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天敌昆虫总体数量和森林生态系统中天敌昆虫的种类。在具体运行过程中,由于森林生态系统中害虫种类和数量较多,仅靠投放一种害虫天敌无法取得防治效果,并且也会因为天敌昆虫的数量少或缺乏生存条件和食物而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可以对害虫天敌通过人工养殖的途径来人为增加森林生态系统中害虫天敌的数量和种类,进而可以更好的确保灭虫的效果。比如为了防治松毛虫对森林的破坏,可以对松毛虫的天敌赤眼蜂采取人工养殖的方法,然后再将赤眼蜂投放入森林之中。另外,在对森林的日常养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害虫天敌及其生活条件,创建害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并注意维护好害虫天敌的繁殖环境和条件,确保害虫天敌在繁殖时期能实现正常繁衍。

(二)推广生物农药防治技术的应用

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生物农药防治技术与化学农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对环境的破坏作用明显小于化学农药,而且生物农药大多是从菌类中提炼获得的,所以不会对森林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并且生物农药也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应用环境相对安全。因为生物农药具有极强而单一的杀伤性,也就是说,在使用生物农药的具体使用过程中,只会对一种害虫发挥效果,并不会破坏其他害虫天敌或森林的有益生物,从这一层面来看,使用生物农药对于森林生态平衡可以发挥良好的保护作用。在制作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生物农药时,要注意使用森林中的天然微生物,通过这一方式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害虫对其产生抗药性,而且还可以有效降解森林土壤中的一些残留物质。另外,使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可以实现对病虫害的长期性控制,需要结合森林病虫害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生物农药,努力做到病虫害的有效治理。

(三)合理引进生物酶防治技术

随着近几年来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取得了更深层次的进展,其具体方法和技术也实现了多样化的进步,在诸多的生物技术中,生物酶防治技术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并且生物酶防治技术的防治作用也较为明显,生物酶发挥防治病虫害的原理是通过抑制昆虫体内的蛋白活性,进而破坏昆虫的相关内部组织系统,导致森林害虫无法正常生存而死亡。比如由于大部分的生物体中都含有蛋白酶抑制剂,这种生物酶的作用主要是在确保生物体内正常代谢活动开展的同时,对其他外来蛋白水解酶进行有效的抵制,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抑制森林害虫的生长,进而推动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与传统的森林病虫害化学防治方法相比,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会像化学方法那样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不利的影响,而且通过使用生物技术,着重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自然防治,能够更有效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农作物虫害防治技术篇(11)

农作物是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与生产利益的大事,其生长的质量与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问题。个人认为,对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应该采用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并且适时地加以化学农药,发挥其辅助作用,这样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真正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

1.1 病虫害的种类多,繁殖快 在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产生病虫害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农作物自身的生长性质、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但是,在目前环境污染相对严重的情况下,病虫害的种类开始增多,而且其繁殖周期也很快,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化学农药防治来说,甚至可以反促进病虫害的繁殖。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人们防治工作的成本与难度。

1.2 对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很低 目前在对农作的生长情况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很多人还是依靠传统的化学农药方式来防治,认为病虫害的危害并没有那么厉害,所以导致他们病虫害的防治意识较低。

1.3 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 我们知道,对一种事物的有效防治,最好是掌握病虫防治适期,但是目前,很多农民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时机,通常都是在病虫害已经大量产生之后再去防治,这样不仅会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而且其效果也是很低下的。

1.4 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欠缺 现在大多数农民在防止农作物的病虫害时,都是在一种比较盲目的情况下而进行的,他们并没有对农作物的生长状况作出一定的研究,也没具体分析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在就是,本身的知识水平不高,也对防治的科学技术不了解,所以往往也不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仅仅是通过传统的化学农药的形式来解决问题。这样不能对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作出研究,并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进行对症下药是很难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2 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目前,大多数农民在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问题,是因为他们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导致他们不能充分理解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不能有效地做好防治工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当然我们所说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并不是要求杀掉所有的病虫害,使他们灭绝,这样是有背自然发展规律的,我们要做到的是把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使它们不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太大的影响,确保农作物的健康生长。

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对农作物病虫害的有效防治,并不能仅仅是依靠化学农药的作用,而是应该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把各种潜在的危害都考虑进去,再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1 做好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工作 要突破旧有的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全局来思考问题,把狭隘的思想逐步扩展开来,从而全面、综合地来对待农作去病虫害的防治。首先要从认识农作物本身的生长规律做起,只有了解了农作物本身,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其防治工作。其次要认识到防治工作的及时性,在病虫害发生之前或者是初期就做好相应的预防工作。

3.2 采用先进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认识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先进技术之后,还必须学会使用先进的防治技术,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

3.3 不断完善农药产品市场 我们所说的不能仅仅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是在具体的防治过程中,还是必要发挥化学农药的辅助作用。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化学农药使用不规范,不合理,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还会起到副作用。所以,在规范使用化学农药的基础上,必须要保证农药产品市场的正规,做好农药产品的监管工作,让农民们能够放心使用农药产品。当然,还应该做好新农药产品的推广工作,让农民能够了解更多有效的农药产品,以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3.4 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作用 鉴于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可能他们不会及时地了解哪些综合防治的技术,所以,这就要做好其技术的推广工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进行必要的引进与示范工作,把实实在在的成果展示给农民看,让他们能够放心地使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同时,在使用这些综合防治技术上,必须教会农民正确的使用方法,确保其实施的质量与效果。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