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1 16:43:36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68-02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还比较短,基础比较薄弱,使得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外贸易中民营企业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

1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在我国逐渐开放的经济市场下,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领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对外贸易市场中,也暴露出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1)对外贸易市场的结构不合理。我国当前民营企业的对外贸易商品主要基于传统的纺织、制造业等,这些对外贸易产品,相对比较单一、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含量比较低,因而造成当前不合理的贸易市场结构。基于单一、传统的贸易市场结构,造成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发展的空间狭窄、经营模式陈旧,这对于中小型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而,诸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市场中,由于经营结构的单一化,造成了企业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

基于我国贸易商品的过于集中化,造成了频发的反倾销的问题,进而严重侵害了我国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这点也暴露出:我国的贸易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缺乏高科技领域的贸易,势必影响着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2)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过于陈旧,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严重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在对外贸易中,企业需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国经济市场,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无疑是企业在对外贸易发展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基于管理模式的陈旧,在一些决策或政策性的问题上,把握不够准确,因而在实际的对外贸易中,频发各种“不愉快”的贸易事件。而且,我国的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围绕“家族”管理的模式展开,这就带来了管理上的局限性。

(3)人才队伍的缺乏。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营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出现严重的“瓶颈”。因而,在各种人才的吸引上,相对于国企而言,人才较匮乏。所以,当前的民营企业以农民工为主要劳动力,因为其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有限,导致民营企业的生产效率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不能满足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缺乏核心人才的中坚力量,不能促进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

(4)民营企业的融资模式过于单一。民营企业在发展中,融资的模式主要基于银行的信贷,这就造成了民营企业在投资力度上比较欠缺,尤其是资金匮乏的现状,加剧了企业对外贸易的负担。而且,我国的金融体制不够完善,进而进一步加重了民营企业贸易发展的负担。在对外贸易中的风险,尤其是出口退税的问题,对于融资模式单一的民营企业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

(5)现代信息平台的缺乏。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合理的信息平台建设是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方面。然而,基于人才、资金匮乏的缘故,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中,缺乏现代信息平台的构建。因而在对外贸易中,市场消息不灵通,尤其是重要的市场调整反馈信息,不能及时的获知,这都带给企业发展上的重要问题。而且,民营企业多处于地级市,因而在信息联络上,存在一定的“闭塞”。

2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应对措施

基于上述,我们知道:民因企业在对外贸易的发展,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贸易市场结构的不合理性,带给了我国民营企业巨大的发展阻力。因而,基于其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1)优化贸易市场结构,尤其是贸易结构的多元化。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贸易中贸易结构过于的单一,在其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基于国际市场体制,合理地优化对外贸易市场结构,丰富产业结构,尤其是对于对外贸易市场的新拓展,是解决贸易商品过于集中的问题。在贸易新市场的拓展下,贸易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对于一些高科技领域的贸易,逐渐的涉足和进军,这点无疑是我国民营企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体制逐渐完善的重要举措。

(2)创新企业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因而在管理模式上需要创新性发展。在管理的模式上,民营企业也可以采取“专业团队”的管理模式,进而深化企业的内部管理结构,这对于民营企业发展而言,是强化企业竞争实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企业优化营销策略、经营模式的有效方法。

(3)加速人才队伍的建设。基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实现人才队伍的有效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资金缺乏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劳动力,要加强其管理力度,并且做到对其进行科学的培训,进而提高其职业技能,以及其职业道德,这点对于发展期的民营企业而言,是一次本质性的转变。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新性的提出了“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和“实行政企职责分开”这一思想,并由此衍生出了同一种所有制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的理论,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在此后三四十年的发展中,民营企业表现出了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性,优化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国家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颇为关注,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比如说从1997年至今,人大通过制定和实施经济法律法规,明晰完善巩固了市场主体的产权;进一步深化了金融体制改革;明确了商业性金融机构经营目标;加强了国家对国民经济调控能力。

近期来看,民营企业虽然发展势头似乎一片大好,但从深层次的体制结构来说,若想要让民营企业不断可持续发展,现状仍需改善。民营企业有很多难以回避的发展问题,而在种种问题中最亟待解决的就是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现代经济学家对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一般解释是信息不对称;融资成本高,中小民营企业负担不起;政策歧视问题;抵押担保问题;以及中小企业自身的不足。

那么,该怎么做才能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呢。在笔者看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明晰民营企业产权

这是发展民营企业的核心所在。现状来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产权明晰这方面问题颇多,使得企业开展微观经济活动的重要环境存在缺陷。因为产权不明晰,企业所有者会向银行肆意贷款,在企业发展情况不佳的情况下,部分所有者会选择卷款逃跑(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帕菲克健身场所)。这种行为会降低银行对其他民营企业的信任程度,真正需要贷款的企业无法拿到资金,降低社会的生产效率。产权的不明晰也会使企业向银行虚报利好信息以图拿到贷款,但实际上,很多活动都是不理智或者风险很大的,失败之后也没有相关法规对其进行严厉处罚,因此很多民营企业更加有恃无恐,进一步的恶化了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1.政府必须完善对相关发面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因为提出法制的时间较晚,发展时间也较短,法律规章大多杂而空,很多只有说明什么不可做,却很少有规定如果违反了法律会得到怎样的处罚;即使有,处罚力度也较轻,不能起到警戒不法分子的作用;法律应该细化,配套相关的处罚措施,这样才能降低不法分子趁机钻空子的可能性。国家现在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在笔者看来,仍是“仁治”的一种表现,在现在的社会仅靠道德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一种更加强制性的法律手段来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

2.改变民营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应该提倡民营企业使用有限责任制或者股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能较好地明晰民营企业的公司产权,也能更加好的却定所有者的义务和职责;在这时,企业不为一人单独所有,拥有股份的人都会对企业的运行发展进行监督监管,大大降低企业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概率。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小民营企业向这两种所有制转变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就是中小企业资金较少,而这两种所有制在资金方面入门门槛较高,在这方面,国家可以适当的降低设立有限公司的资金门槛,逐步根除中小企业所面临的产权障碍。

二、整合民营企业融资机构

民营企业分布具有很大的独特性,有些民营企业地域性较强,同类企业密集度大,这也进一步加大了融资的困难程度,能且愿意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的机构一般较小,水平也参差不齐。这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一般是民间金融,拿浙江来说民间金融来说,其中包括民间借贷;商业信用;轮会;银背;私人钱庄;农村基金会;农村信用社;企业集资;典当;票据贴现市场。这些机构分布零散且规模较小,难以满足民营企业融资的基本需求;它们以自有资本为主,呈现单笔规模较小,生产性用金为主,规模与银行贷款呈正相关,还款方式多样化的特点。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民间融资机构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它们拓宽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缓解了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提高了资金的利用效率;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融资速度。但相对的,它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因素,这种民间借贷资本的利息一般较高,企业向银行融资无门从而转向民间资本,又承担着民间资本高额的利息,这加重了企业的生产负担;风险极大,埋下了社会不安定因素存在的可能性。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17日

一、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现状

在美国,小企业的生产总值已占到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销售额占全国商品销售额的47%。小企业的就业人数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3,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小企业更是占到了80%左右。正因为如此,美国历任总统对小企业都格外重视,而中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缓慢,就业机会少,在这种情况下民营中小企业急切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据资料调查,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已超过80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9%,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60%,解决城镇75%的就业人口。可以看出,在我国国民经济高速成长的环境下,民营中小型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势力之一。

当然,在国民经济中不能没有大企业,但更不能没有中小企业。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有:企业的产品、先进技术、市场规模、资源状况、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资金多少等。最后都要看企业的效益如何。

这次调查研究的中小企业是民营性质的中小纺织企业,主要是关于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本文研究的中小企业是唐山金翔纺织集团。

唐山金翔纺织集团位于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工业园区。金翔纺织集团始建于1997年,是一个集棉花种植收购、各类纯棉纱生产、废旧聚酯回收、复纺涤纶短丝和房地产开发、金融投资等项目为一体的民营中小纺织企业。企业占地400亩,员工1,600余人,总资产4.5亿元。有纺棉织机3万锭,5万锭的设计规模,2万锭没有上,涤纶短丝生产线6条,宽幅针刺法非织造布生产线2条。年销售收入6,4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

二、民营中小纺织企业问题分析

(一)资金与人才不足。在我国,银行一般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因为企业要求贷款数额小,给中小企业贷款会大大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同时中小企业难以向银行提出贷款的担保。中小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困难重重。因此,国家应该对民营纺织中小企业在棉花配额方面,技术设备投入改造和资金支持力度等方面加以扶持。但这些困难大多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资金不足、设备落后、发展缓慢、产值效益很低等)所决定的。该企业有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不发展、效益低、福利差),人才外流,导致该企业发展进度迟缓,不能快步发展。

1、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人员,资产拥有量以及影响力都要小于大企业。这使得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而且,一般来讲中小企业的稳定性比大企业差,不管内部还是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影响比大企业的影响大得多,所以对于人才而言,在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要高于在大企业。

2、个体对企业的贡献大,影响也大,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每个人的能动性,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也没有一个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这也不利于中小企业有计划地引进人才。

3、家族观念严重,仅限于某个家族的企业缺乏先进人才,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该企业有浓厚的家族观念,家族裙带关系覆盖几乎整个管理层,容易致使人才外流,管理模式落后,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管理是民营中小纺织企业的重要环节。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大多面临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等问题。据调查,真正的问题在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对管理的不重视,而落后的管理水平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尤其是战略经营管理的认识尚浅,以至于不能够适应现今变化迅速的竞争环境。只有科学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生命力,让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获取利润。只有重视管理,中小企业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决策迅速、灵活应变、效率较高、周期短),从而获得成功。

(三)环保意识差。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多达十余种“绿色纺织品”的标志。这些标志对纺织上所含有的有毒物质范围限制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甲醛含量、致癌染料、有害重金属、卤化染色载体、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物理刺激等众多方面都作了严格的限定。绿色生态纺织品要求纺织过程是清洁的,一是生产全过程要求采用无毒低毒的原材料和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进行工业生产;二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对于产品则要求从产品的原材料选用到使用后的处理和处置,不构成和减少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三、民营中小纺织企业发展途径

(一)担保贷款是中小企业一条有效的融资之路。要积极向省里的有关部门、银行等申请贷款,争取得到资金支持。尤其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贷款范围,担保贷款,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可构筑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大力吸纳先进技术人才,提高高技术人才的待遇,增加奖励津贴,做好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留住人才,尽量减少家族裙带关系,招纳外界人才,这样才可以长久稳定发展。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4)

一、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概述

现如今,随着我国飞速增长的经济形势,也促进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其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从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程上来看,存在着比较显著的一个问题就是: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在完成其资本的原始积累之后,在企业进入资本化、规模化经营时,各种弊端和先天不足就暴露出来。研究发现,我国有很多名声在外的民营企业看起来是如日中天,但是生命周期却非常的短暂,有的甚至很快就垮掉了。分析造成这些企业失败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最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所以重视对当前民营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问题的研究,在当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民营企业主要担提供非常重要的就业渠道的岗位。我国当下民营企业成长速度非常的快,占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四分之三。尤其是民营企业在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权益等方面积极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近年在国企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有和集体企业从业人员净减少,是民营企业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作出贡献。另外,在推动市场经济进程中,民营企业承担着重要的力量。民营企业有着非常灵活的机制,在一些大企业并没有涉足的领域中也非常的活跃,而且在一些批量加工、配套以及品种多的领域中有非常积极的参与。

二、当前我国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现状

1、欠缺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很多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是很高,也没有很强的工作意识,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甚至自身都不专业,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健全的制度,太低的财务人员准入门槛所导致的。尤其是针对资金的挪用上,更是缺乏严谨性,对资金把关不够严格,造成严重的浪费现象。尤其是在考核和监督制度上,很多企业甚至没有健全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甚至有些都没有响应的约束制度对其进行把控,这就造成财务人员在工作上存在着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没有很深的责任感。

2、很多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是指企业全部资金中负债资金和权益资金的比例关系。民营企业的企业资本结构通常的负债资金都比较高,因此造成财务风险来临时更会加剧负债比例。一旦其负债比例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必将造成非常严重的财务问题,企业就可能无法在预定时间内还清负债资金。逾期之后的高额利息也会加重企业的经济负担。

3、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欠缺科学合理性。当前很多企业的规模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再加上没有健全的企业组织部门,导致很多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根本没有遵循科学化的管理原则,很大的问题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受到经验和主观决策的影响,甚至否没有结合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此非常容易导致其决策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有些项目投入不能收回成本,或者是遇到收益过低等情形,这些风险容易让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产生恶劣的影响。

4、民营企业落后陈旧的财务管理经验。当前绝大多数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仍旧停留在比较传统的阶段上,没有引进新的财务管理管理和经验。很多企业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混为一体,导致屡屡出现事后核算的现象。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职责所在,浅薄的财务管理意识,做事只做表面,并没有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资金活动进行整体的控制财务监督,对于企业内部的其他活动也不加关注,使之与财务管理相孤立,最终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非常的低。

5、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较为缺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健全过程中,随之而来的就会有更多的财务风险。但在很多的民营企业中,有一些管理人员没有对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进行深刻的了解,认为只要正常经营管理,不出现财务的失误就不会出现风险。甚至有些企业的管理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是可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方式来加以规避的,所以在风险快要降临的时候也没有用有效的管理手段进行防范,导致企业出现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对策

1、企业的领导者应重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工作,对于财务管理制度应当更加的健全。深化企业领导对其的重视,这样能够全面改善其财务管理工作,而且构建自己的财务管理措施,完善管理机制。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做到有章可依,运用有效的方法对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加以约束。对内部控制的重视需要落实到行动上,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深远。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细分成很多的小部分,这样就能够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把控和准确的预算。

2、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要想完善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需要其领导者能够充分重视企业的内部财务人员的配备以及机构设置问题,确保企业的内部潜在风险能得到及时的消除。要想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完善会计法规体系,确保企业的财务监督工作可以落到实处,需要对具体的监督内容进行细化,运用量化的财务监督模式,确保财务指标的操作性不断增强,而且能够运用法律手段对财务工作加以监督,做到严格认真执法。

3、切实提升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工作的根本就是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管理,甚至其本身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规章制度,因对对于规章制度的实施也是需要人来进行的。所以,财务人员素质高低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效果的好坏优劣影响极大。因此企业应当强化财务人员的管理,加强对其道德品质和专业知识的考核,培养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的态度和责任心。

结束语

综上,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而言,要想在正常的运营过程中有效的规避财务风险、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就要加强企业内部的建设、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力度,制定更合理的措施应对风险,使用多种方法让企业在生存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5)

1 甘肃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部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

参考文献

[1]罗殿军,冀田. 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4).

[2]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J].管理学报,2006(1).

[3]吴文洁,郭芳. 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6)

依托本省优势,借助政府支持,甘肃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1)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成为甘肃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

2005年甘肃省共有民营企业3.8万户,注册资金达478.13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千万的民营企业有270家。2005年,民营经济实现GDP698亿元,占甘肃省GDP的36.1%。全年上缴税收19.2亿元,占甘肃省各项税收收入的20.8%。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5年,甘肃民营企业年均以17.4%的速度增加并已成为甘肃省的就业主渠道,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由1988年的32万人,增加到389万人,增幅远远超过了同期全社会从业人员的增长水平。 

(2)民营经济结构得到优化,企业规模和档次迅速提高。

目前民营企业从业领域由早期的建筑、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逐步延伸到仪器仪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现代农业、新型材料、水处理技术等领域。2004年甘肃有5家企业进入了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行列,两家民营企业以直接上市的方式,进入证券市场。

(3)园区开发势头强劲,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工业园区在甘肃特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从2000年始,甘肃已相继建立了临洮、天水、酒泉、张掖、榆中、白银、临夏、金川、嘉峪关等10个工业园区,初步培育起一批重要特色优势产业。

(4)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

甘肃民营企业国际化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外贸易区域已扩展到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立陶宛、乌克兰、瑞典、芬兰、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2005年甘肃省民营企业进出口额为2.62亿美元,占甘肃省进出口额的10%,其中占出口总额的20%。民营企业是甘肃特色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的推动者。

2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甘肃民营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省份相比,仍然非常落后。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已占到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而甘肃还不足40%。应该看到,甘肃民营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后劲不足的现实。

(1)大部分企业创办时间较短且类型单一、规模较小,寿命不长。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中大约60%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而甘肃民营企业的寿命平均不到2年。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甘肃民营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甘肃省大部分民营企业创办时间都比较晚,多为2000年以后创建,现户均注册资金仅为110 万元,户均雇佣工人数13人,人均资本金仅有8.46万元。由此可见,民营资本的资本盘子小,运作主要以家族式作坊式为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弱,寿命通常都很短。

(2)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创新能力。

甘肃大部分民营企业还处于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小规模企业居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创新并没有自觉的意识和普遍的认同;加之资金和人才缺乏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从1999年至2003年,在西部十二省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排名中,甘肃除2001年排名有所上升外,其余年份均位居第九位。

(3)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特色产业缺乏名牌产品作支撑。

从甘肃民营企业行业分布看,2004年营业收入总额超过1000万元的234家企业中,有178户企业分布在第二产业,其中建筑企业55家,超过两成。分布在第三产业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等,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仍处于空白。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低技术含量、劳动密集为主要特征的民营工业无论从利润、科技含量、规模、信息化基础还是国际环境来看,甘肃民营企业及其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都微乎其微。民营企业缺乏在某一专门产业领域深挖细凿、做精做透的基本能力,更不具备做“百年老店”的耐心和雄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不愿意在品牌树立上多花资金和精力,宁愿占据小块市场,只图眼前盈利。

(4)经济外向度偏低,融资渠道不畅。

甘肃地处西北,自然环境恶劣,是经济欠发达省份,民营经济引进外资的渠道不够畅通。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准入标准提高后,很多企业贷款更难。但同时甘肃省有900亿元的存贷差躺在银行,不能有效启动。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缺乏直接融资的能力;二是民营企业尤其是流通行业多为租赁经营,因而无产抵押用于贷款;三是民营企业担保机构少,担保品种单一,寻保困难;四是企业资信等级偏低,缺乏良好的资金信誉,银行贷款难度大。以上种种限制了甘肃民营企业,使他们在科技创新,市场开发和自我宣传方面都缺乏必要的资金来源。

(5)行业协会、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偏弱。

行业协会,作为服务于企业与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连接政府、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的载体。截止目前,甘肃省登记在册的行业协会约953家,其中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发展水平低,作用十分有限。在会员结构方面,很多行业协会的会员主要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经济成份的会员单位所占的比例小。一些行业协会对自身的职能定位认识不清,为会员提供服务意识不高,协会自律、协调、服务及行业管理职能发挥不够,使协会缺乏亲和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层面上,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对于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资助和扶持不够。各种审批环节,审批手续复杂以及政府在科技规划中不能考虑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政策制定时对民营企业不能一视同仁等问题的存在,也极大的挫伤了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3 甘肃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发挥在政策上的支持引导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发生根本转变。但仍需进一步抓紧清理有关政策,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技改立项、用地用电、银行信贷、发行股票债券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主动为民营企业搞好服务,加强对民营经济的宏观指导。努力拓宽融资渠道,改善金融服务,探索建立以政府财力为引导,以专业担保机构为主体,以商业银行网络为基础的信用担保体系。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形成完善的中介服务体系。

3.2 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提高企业用人水平

(1)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适当的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决策者的水平。要大力创造条件,组织民营企业家参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外贸、法律等知识讲座或培训班,组织企业家外出参观考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要增强民营企业家的爱才、用才意识,实现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靠完善的制度约束人,有效的机制激励人,丰富的文化凝聚人,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民营经济竞争力。企业家应当关注资产经营、资本经营决策,对明显不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决策应尽量避免,对可行的决策应积极联系专家进行缜密的论证,可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家进行重点培训,并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使之成为著名的民营企业家,成为民营企业学习的典范。

(2)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有效使用。民营企业需要转变理念,在对待人才方面要采取更开明的态度,采取物质的和精神的手段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并将各类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微观培养。除了组织员工参加各种专题学术讲座、技术交流、政策法规培训、出国考察和直接派往国外大学进行深造外,还可举办青年干部沙龙、集团核心组会或总裁办公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和场所。此外,企业还要营造全员的创新环境,采取不同手段激励广大员工的创新激情,在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鼓励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采用创新收益分成这一新的激励措施。

3.3 甘肃民营企业应该确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战略发展方向

兰州的科技实力雄厚,有包括兰州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13所,有包括中科院兰州分院在内的全民所有制科研部门8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部级、省部级实验室13家。已建成工程技术中心和中试基地28个。目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25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3人。甘肃民营企业应充分依托这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强横向合作。进行“校企联合、资源共享”,共建研发中心。加强产品研发管理,推进企业现有产业技术进步。要尽快地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转变。

3.4 注意把握产品出口方向,开拓新市场

从过去主要依靠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主动积极的与国际市场接轨。民营企业还应尽快融入世界通行的“游戏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全球意识和市场抗风险能力。民营企业要“走出去”到境外上市和投资办厂,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具体措施上,民营企业应着重在扩大出口范围、更新出口品种,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3.5 积极采取措施化解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困境

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主要出路和措施在于提升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实力、转换银行经营机制、优化投资环境等。

(1)加大商业银行支持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建立以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信贷格局。银行可考虑专门对中小企业信贷设定一定比例的风险损失率,以赢利补亏。还可考虑在现有基础上合理下放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审批权限,建立专门的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系统,较好地解决金融机构与非公经济中小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企业实行较好的监控。

(2)是积极开拓新的信贷业务品种,筛选出好的项目,增加信贷投入。在政策、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加快业务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发展融资租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首先是应加快诚信政府的建设步伐。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组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减轻金融部门融资压力。可以考虑成立中小企业管理局,制定一系列宏观调控机制和政策,引导资本向中小企业流动。

参考文献

[1]罗殿军,冀田. 产业群共生环境下民营企业发展战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6 (4).

[2]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J].管理学报,2006(1).

[3]吴文洁,郭芳. 基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视角健全和完善行业协会[J].集团经济研究,2007,(1).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7)

一、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族性管理阻碍科学管理的发展。由于一般民营企业都会采取家族式管理和先用熟人的用人机制,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自身管理人员队伍的素质提高。虽然民营企业能够启用熟人方便管理,但是由于只能将企业人员限制在熟人的小范围圈子里,这样就难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因而难以形成良好的组织结构,加上中小企业正处于发展过程中,因此需要有着良好的管理结构。但是由于家族性企业管理模式的弊端,因此导致决策与销售链条都容易质量低下,难以实现让产品实现“精、特、优”方向发展。

第二,机构设置不到位,缺乏专业的管理者。虽然在民营企业中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是职能并没有得到根本体现,并且只是由企业管理者一人进行管理。在设置的“人力资源部”也是由传统的“人事部”转变而来,并没有得到具体的管理权力,而部门的职能只属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范围,这与当前飞速发展的企业需要的管理体系难以协调。由于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理念不能与市场发展客观需求相适应,职能机构设置不到位,而专业的管理队伍更是缺乏,因此民营企业中管理制度的弊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屏障。有些公司虽然设立了分支机构与子公司等,但是并没有划分好职责,因此这些机构与公司之间的权利关系十分混乱,加上一些非生产组织中的编制人员占有了许多名额,因此真正的管理人员掌握的权力并不多,并且编制限制也很紧。 这样就会让许多子公司的责任由总公司来承担,甚至会引起决策的混乱,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第三,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发挥作用,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不强。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进行大量的改造与技术革新,但是并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管理滞后,并不能适应企业自身技术进步的需求,难以让企业的技术创新得到正常的发展。当前我国多数的民营企业都在进行技术创新,但是企业创新并没有成为我国多数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这是由于我国民营企业普遍引进技术的力度不够与二次创新能力不足,当新型技术引进之后,并没有充分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消化,形成自身的技术体系,与国外的私营企业依然有着差距,自身的消化创新能力较差。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自身能力不强,因此没有合作与开发的基础,因此即使引进新型的成果,也难以将这些成果进程商业化改革,加上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工作十分薄弱,因此在产、学、研等方面并没有预期的效果。

第四,决策权与监督权没有分开。由于民营企业多数是家族性企业,因此管理者是企业决议的最终决定者,也是企业的监督者。一般企业的管理者并不会让企业员工对自己的权力进行侵犯,也正是由于这种集中的权力做法,因此让企业自身的管理陷入瓶颈。难以让管理者让步,也无法有着其他方法进行解决。

第五,企业只强调管理,并没有激励机制。民营企业一般都是按照强硬的规定进行管理,但是中间如果有个环节进行改变也不能变通。但是由于民营企业中有些环节属于技术性的工作,但是却忽略了企业的激励机制,因此难以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民营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对于企业员工的工资制定就是员工的需求,但是却忽略了企业员工的精神需求。

二、国外民营企业管理发展现状

由于各国不同的管理机构与管理内容等,这取决于不同的市场管理模式行业结构特征,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并且汲取多国传统的管理体制,在资本主义第一大国――美国中,民营企业有着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直接限制了企业投资者的管理权限范围,能够让管理者在企业的内部的监督职能被削弱。民营企业用的是独立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监管者可以不用受到企业经营者的约束权力,能够单独对企业员工有着管理的权力与约束力。美国的经济市场对于企业的约束力是十分庞大的,独立的管理机构能够将企业的经营者的约束力管理起来,让企业内部的管理公开透明化。美国的企业为了能够防止领导者的一人独权,因此会让企业的管理机构与董事会下的多个职能部门处于并列的位置。

对于企业中人员的管理问题与资金收入支出,在美国的多个企业中的生产部门设置了不同的分管体系,对于企业的多个部门的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管理,并且能够在管理人员中选取最优的为代表。而不是为了能够选用熟人而让优秀的管理人员短缺。而企业对于自身的管理模式也不能小觑,内部的管理结构需要对于各个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模式监督,如果某个部门或者人员在生产中出现了失误,就会将责任推脱到个人。美国的政府机构与企业都会设置专门的专线,能够让公众参与到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中,进而能够为企业管理模式建立一条公开透明化的途径。

三、对我国民营企业管理发展提出的思考

第一,转变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中,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是企业中管理的最大障碍,如果企业难以转变传统的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很难可以将民营企业的管理体系建立。由于家族式管理中向专业化管理模式转变过程中,需要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来挑选人才,而前提是必须让企业的管理者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摒弃原有的格的选拔标准来甄选人才。企业管理层面需要由主观转变为客观,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人才将能力施展,进而可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促进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第二,建立独立的管理机构。民营企业的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有着专门的管理机构,能够将内部的管理机构分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能够使其不受其他部门的限制,让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不受影响、放心大胆地开展监管工作,提升民营企业内部的管理质量。企业管理层需要端正思想,注重管理核心是抓住人,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端正管理人员的思想建设问题,有着廉洁的心态去管理其他人员。对于不同部门,需要划分成更为细致的管理结构,每个部门都可以设置企业不同的管理部门,而不同的管理机构同时受到最高的管理机构来进行调配。

第三,建立相应的考核指标。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否成功是由年终企业的盈利的多少来证明的,尤其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因此我们需要对于产品在一个季度中的质量问题与企业工作人员的表现状况好坏作为管理考核的重点,企业的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对这些考核数据进行登记,成为员工的奖惩依据。企业需要以季度为单位对员工进行分组,如果能够在一个时期内某个部门难以将业绩提升,就会派企业的最高管理层来对这一组的员工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进行调查。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8)

1、口号变了,可意识没变。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被炒的火热,每个老板都一夜间都可以开口便是“以人为本”,闭口便说“重视人才﹑开发人才”。可事实上一些企业高层决策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还缺乏深入透彻的理解,仅仅出于肤浅的认识搞了一些表面化的东西,误以为模仿式地成立个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置几个人力资源管理职位、招聘一两名背景不错的所谓人力资源管理高手、上一套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甚至出神入化的效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在公司整体运作体系中的“定位”还缺乏深入的、理性的思考,对于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缺乏必要的理解、指导和协调,更有甚者把“以人为本”最大的作用用来装点企业的门面、丰富“职场政客”的语言。“人力资本管理”不幸也被职场政治所调戏、所滥用。尤其即是企业的投资者﹐又是人力资源管理成员的考核者的老板,决定了企业的投资方向和人员考核因素,在领导和工作判定上,难免会经常忽视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意向和行为,由此将直接影响操作者的态度和热情。

同时﹐由于人力资源工作的隐性和长期性,导致无法如生产和销售那样,可以用具体的数量恒量,同时因人本身的不确定性﹐同样像其它工作一样,给予肯定的改善期限。以及它本身所特有的延滞性,无法很快看到成绩。这些都将是影响老板决策的重要原因。虽然人人都知道十年种树,百年育人。可中国职场却缺乏如日本企业的那种终生雇佣情结,当经营者仍然把“人力”当作“成本”而非“资本”时、当管理者仍不懂去用企业文化留人时,便会产生“人才投入,谁知以后是否为我所用﹖”的想法。种种原因﹐都最终导致老板的忽视。也便产生目前很多企业所出现的“人力资源重要﹐但不主要的局面”。

再者是管理者意识,这里所说的管理者是泛指各部门主管,也包含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一个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具备根本的人力资源概念和系统思考。而很多时候中小型企业往往因为忽视人力资源管理或其它原因,会随意安排自己亲属或其它闲置人员替代,因而会因为他们本身的素质而无法去执行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而且,随着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工作的日益深入和专业化,一个不具备系统思考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即使具备较全面的理论基础,也很难根据企业现状分析,而七拼八凑,做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举措。试想,如此这般,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自身的工作方法是否科学,还有待于其自身“功力”的提升。

另外,对于其它管理人员的意识同样是很重要的。我们知道,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是动态的,策略性的。因此,在他做出系统可行的方案时,必须取得各部门的配合,达到互动的效果,才能整体发挥人力资源理念。同时,管理者通常是员工的一线领导者,他的行为也将直接影响的人力资源的贯穿和实施效果。

其次是员工的意识。人力资源所面临最大的群体莫过于员工了,企业开展人力资源工作的最终目的便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供战略性的服务和支持。可现实中很多企业并没有去有意识的建立和宣导自己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的任何措施都会被员工看作“为虎作伥”的工具而加以抵制。因此,人力资源工作不仅仅是管理会议上讨论和文件上强调的。他必须深入基层,在员工思想上做好工作,让员工真正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本意、取得员工的认同和配合。这样,才能将人力资源上下一心的贯彻下去,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业绩。

2、职能的专业化,使工作变得更加复杂。

在实践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在面对着日益专业化的薪酬管理、职位描述、员工培训、绩效管理、企业文化的建设等专业难题时,往往难以逐一破解。

⑴薪酬管理

在企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组织的结构和人员的组成不断的变化,公司既成的薪酬格局就在一次次的“特殊处理”中屡被打破,加之历史形成的原因,企业在忙于业务拓展过程中未能及时对公司的薪酬格局加以理顺,导致问题越积越多,相对“高薪”的难以降下来,相对“低薪”的,企业又不愿“不明不白”地提上去——维持吧,怨言难消,影响工作的士气;寻求变革吧,不仅要考虑增加成本是“放老板的血”,还要考虑到牵涉到每个人的利益就是“扎手的刺”,不知该如何切入。很多企业为了尽量避免“麻烦”,还实施了严厉的“薪酬保密”:禁止打听其他员工的薪酬,也禁止向别人透漏自己的薪酬。事实上,企业始终都无法真正落实“薪酬保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⑵职位描述

职位描述是在“岗位职责”基础上,对职位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任职资格描述、职责描述、权限描述、直接上级和直接下属等。对人力资源管理而言,职位描述的难点在于文字量大、任务较重,需要对公司上下几乎所有工作环节进行摸底扫描。如请专业咨询公司做,费用较高,恐怕老板不满意,可是自己做时,又会出现职位描述往往赶不上公司情况的变化快,需要不断依情况变化对职务描述进行及时的调整。同时,由于在对“职位描述”的理解上,常与公司高层不一致,更会导致人力资源管理者无所适从。比如,公司高层认为:一套规范科学的“职位描述”就可以鞭策每位员工自觉尽职尽责,彻底解决扯皮现象,并且就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明确找到责任人——如果高层真是这样理解“职位描述”,这些就确实挺让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为难的。过去,大约80%的工作可以根据明确的规章和程序处理,只有大约20%的工作需要做出判断。今天,自主管理和工作的综合性与复杂性使工作中的这种比例已经颠倒过来。而有些高层更会认为“职位描述”就是费力不讨好的花架子,根本不值一做。你总不能违命而为吧。

⑶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总是要搞的,难点在于公司高层往往关注那些“拿来就能用”的“快餐”式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者们希望使培训系统化,而员工或许希望培训内容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如此三方对培训的理解也有偏差,难于统一;由于各种原因,接受培训的员工往往难于聚拢到一块儿或难于使培训持续进行。比如由于参训员工的工作地点或时间比较分散,工作又一时“走不开”,总不能为了培训不要生产吧。再比如,本来对一个特定的员工群体制定一个全年的系列培训,结果系列培训进行还不到一半,这些学员的大部分都已离职,使得培训难以继续;再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会不失时机地借“培训”为自己“作戏”,或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聊以”,以此“捍卫”人力资源管理者们的专业形象,或考虑到培训效果说不清,人力资源管理者们也要给企业一个“少花钱多办事”的交代,这些也令培训融入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进一步模糊了培训的效果,加剧了培训的“老化”。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9)

一、我国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我国民营企业成绩斐然

从全国工商联的《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可以看出,截止到2010年底,民营前500强企业的总营业收入为6.98493万亿元,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47.48%,总资产达到5.88248万亿,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50.90%。经过这些数据的对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让民营企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和国有经济增长率相比民营企业经济的增长具有较大的优势,和外资企业相比也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所以,可以预料未来在中国GDP中民营经济的比重将会不断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企业家敏锐的洞察力和经验丰富的判断力是初期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依靠,投资低水平重复的初始积累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在平均数上来讲,全国民营企业平均员工人数不足14人,平均注册资本低于一百万。从事生产活动的设备都是大型企业淘汰不用的,产品相对落后,对于市场从卖方到买方的变化很难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完善,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要想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依靠个人的经验和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一些民营企业目光短浅,计较眼前的利益,在竞争中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的代价是巨大的环境破坏;一些民营企业没有较高的技术创新能力,产品依靠模仿、山寨,或者生产科技含量比较低的产品。

2.管理不科学

企业组织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领导、程序、结构。要想让民营企业获得要更大的进步,要从创业初期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中走出;在组织上,要综合使用集权和分权,并把握好其中的尺度,不仅要保证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要防范过大的管理范围;目前在决策上,由于民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决策水平的低下,出现随意决策随意等现象。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把民营经济向对国民经济有利的方向引导。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活跃国有经济进行有机的结合,促进民营经济对国有企业分流人员进行聘用,在国有企业中允许并鼓励民营经济以各种形式参与;结合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对于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上鼓励民营经济的积极参加,在农业发展上促进其的投资力度,在航空、石油、铁路、通信等行业中积极的引进民间资本,在完善这些行业结构的同时还活跃了民间资本。

二是在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之间创造平等的生存、发展的制度平。对于一些具有限制性、歧视性民营企业发展的规定要废除;让民间资本的投资门槛降低,对于人们屡屡诟病的工商登记手续进行简化,大力治理乱摊派、乱收费的现象;打破区域分割、贸易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等上对民营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对一些不利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要取消。

(二)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对新的游戏规则要积极的学习,加大人才的培养并提高其质量。从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之后,民营企业对于国际社会上的一些规则不甚了解,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在开拓市场上的法律法规,和知识产权以及其保护有关的规定等,还要具有在遭遇不公平贸易时候的投诉权利的实力,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并不断的迎接挑战。不仅如此,对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要积极的引进,让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的提高,对企业中的职员要加大培训力度,让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技能不断的提升,以便于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

二是对企业的管理要科学。在民营企业中进行科学管理,就要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各项活动中要计划合理、组织协调、指挥得当、控制有效,让自己所控制员工、金融、材料资源有效的协调,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充分的使用市场经济手段,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于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民营企业要一步步的走出,这才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根本,才能够让决策更加的明智,让企业更快的发展。

三、结束语

进入新世纪后,国内民营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企业要想抓住发展机遇让自身不断的发展壮大,这就需要国内民营企业正确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以及实行有正对性的解决措施,这就要求其在管理、品牌、理念上仅仅积极的改变。所以,民营企业家要努力学习,树立国际化的眼光,走品牌发展之路,这样才可以让国内民营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走出中国,走向国内,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红梅.浅论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现代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4).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0)

1 电子商务对中小民营快递服务的需求分析

1.1 电子商务发展劲头强势,各类新型电商模式应运而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的普及,无线终端设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从事学习、娱乐、即时沟通以及消费活动,电子商务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早已不再新鲜,除了早期B2B、B2C、C2C这一类电子商务模式外,全新电商模式B2B2C、C2B2B、C2B也应运而生,有规模电商主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在O2O领域展开比拼。除此之外,传统流通企业逐渐使用电子商务并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各种服务居家生活的新型商业模式已经出现,电子商务将成为重要的社会商品和服务流通方式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

1.2 快递服务数量增速迅猛,服务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电子商务与快递服务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联动关系,快递服务水平会直接映射到电商企业,给消费者造成最直接的用户体验,不论电商企业是否采用自营方式配送商品,快递服务质量、速度和水平都代表电商企业的服务质量,快递企业作为电商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企业存在着,成为电商服务的线下传递者,为电子商务活动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使命。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务量呈现剧增扩张局面,据统计我国快递业务量6年期间涨了4倍多,仅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92亿件,位居世界第二,而且快递企业电子商务件占总快件的80%,部分快递企业处理的电商件占总业务比率高达87%左右,毫无疑问,电子商务推动快递企业快速发展,快递企业已经迎来了快速扩张和发展的历史机遇期。然而,快递服务在质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电商企业需要响应速度快、运作成本低、包装质地上乘、服务人员业务水平高的快递服务,消费者需要的是用户体验完美的购物经历,所以不论是电商企业还是终端消费者,对快递服务的要求早已不是按时安全送达货物的低水平需求,现有快递企业的服务水平不仅制约其本身发展,也无法满足电子商务对快递服务的需求,因此部分有规模的电商企业为完善用户购物体验,更好地控制商品配送业务,纷纷自建配送体系。

1.3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与电子商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能提供区别于规模快递企业的服务,因为客户对快递服务具有多样性,大型企业为节约经营成本,很难满足多样化、特殊性的市场需求,且大多数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以加盟形式存在,既能满足规模快递企业快速扩张的需要,也能将快递的触角深入老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地缘特色为消费者提供门到门服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作为快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扩大电子商务的服务领域。本文就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以笔者所在地区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运作现状、主要矛盾以及如何发展等问题。

2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营现状与主要矛盾

2.1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营现状。由于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不断增加,快递业务量随之不断增多,面对如此巨大的快递服务需求,大多数快递公司选择扩张道路发展其经营范围和领域。大部分快递公司经过多年的经营运作,造成目前快递行业竞争激烈,为了进一步抢占市场份额,除顺丰速运以外的大部分快递公司以加盟制来扩张其市场规模,多数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以加盟形式获得快递业准入资格,活跃在快递行业中,不同程度地为消费者提供快递服务。然而,加盟制在给予加盟商自主经营权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对加盟商的监督管理,也出现部分加盟商在资质不达标的情况下揽件、派件、违规操作、打价格战、恶意竞争严重、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服务效率低下,造成快递企业和电商企业双方经营风险高,终端消费者也将承担商品损失风险。其次,部分加盟商距离区域分拨中心位置较远,难以快速将商品送达到消费者手中,作为分拨中心也因偏远地区加盟商的派件量过少而延迟中转派件,或者依靠零担货运企业将货物批量整包发送,货物送达的时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均难以得到保证。最后,部分加盟商不能作为某一品牌快递公司的铁杆粉丝,存在朝三暮四行为,片区加盟商会多家品牌快递公司的快件,快递服务标准不统一,仅仅只能满足消费者对派件或揽件业务的需求,快递服务难以精细化,快递业难以为电商企业提供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

2.2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运作中的主要问题

2.2.1 难以实现快递业务量的突破。部分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紧抓电商大环境所带来的机遇,与有规模的B2B/B2C电商企业难以实现深度合作。由于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物流网点覆盖揽、派件区域范围有限,物流网点数目不足,不能满足电商企业对物流网络的需求,如果一票货物的派递需要多家快递公司中转才能完成,时效得不到保障的同时,多次中转难以保证货物的安全性,运作成本太高,加大了电商对货物投递的管控。与此同时,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因其自身经营问题,难以提高快递服务水平,因此,电商企业在选择快递公司时,往往不会选择中小民营企业为其提供快递服务。另外,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因其规模小,少有资金开展营销活动,目前每个月的广告投入费用过高,中小企业难以承担高昂的营销成本,自身提供的快递服务也不够精细化、个性化、贴心化,达不到以用户传播用户的口碑效应,所以中小民营快递企业也难以在业务量上实现突破。

2.2.2 难以吸引风投获得资金注入。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吸引投资者为其注资,主要原因是中小民营快递企业自身资质条件不够,也不够重视企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多以加盟形式存在,存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标准不一致,网点建设不全面,恶意竞争激烈,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市场对快递的需求等问题,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另外,获得资金注入的部分企业也很难将资金用于提高服务水平上,只注重短期利益,在固定设备投入、新技术引进、员工素质培训、改善工作环境、直营网点扩充方面投入少。

2.2.3 难以提高企业信息技术水平。中小民营快递企业没有资金实力用以打造先进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使用率低,在手持终端、自动分拣系统、自动投件柜等设备投入方面投入非常少,日常工作中的通讯基本靠移动电话,难以做到送货提前系统通知,工作效率不高、差错率高,市场响应速度慢,据统计表明,目前消费者反映快递行业的热点问题主要分别是:快件延误问题占44%,投递服务问题占29%,丢失短少问题占16%,损毁问题占6%。消费者投诉的各类快递问题与快递业信息技术利用率低存在直接或者间接关系,快递业俨然以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并为社会提供基础揽派件服务。

2.2.4 难以提供优质服务,不注重打造企业品牌。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更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固定设备投入少,业务辐射范围小,不能把高效满足用户需求作为企业每项活动的执行标准,难以做到认真分析用户需求、标准化业务流程、加快投递速度,难以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快递服务。中小民营快递企业难以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决定其难以在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扩张企业业务范围等重大战略层面有所改观,企业大部分资源往往用于应对日常业务,难以得到长足发展,某些企业的运营甚至达到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境况,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业务量不断锐减的经营现状,随时面临倒闭破产风险,这些现象难以稳定快递市场,更别提优化快递市场竞争环境。

3 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

为了确保电子商务与快递企业协同共生发展,国家工信部、商务部先后颁布《电子商务“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其中明确鼓励快递企业依托实体网络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上网下互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推动快递、零担企业提高网络零售的支撑能力,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物流企业加强合作,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客户消费体验。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也为快递企业的发展提供方向。基于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几点发展建议:

3.1 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扩大业务量。事实证明,快递企业揽派的电商件占快递业务量的绝对比例,因此,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可以结合区位优势,多与所在地区的电商商户开展业务合作,对业务量大的商户,为其购入相应设备,确保与业务量匹配的运作能力。在提供服务方面应尽量精细贴心,可以保证货物安全的情况下,通过个性化包装、设置方便填写的面单、快速上门取件、优惠的价格等方式,吸引电商商户。

3.2 争取获得资金注入,改善经营环境。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在持续扩大业务量的前提下,争取各渠道资本为其注资,主要将资金用于为用户提供优质快递服务,改善加盟制难以控制加盟商违规操作的现象,改善经营办公环境,增加固定设备投入,强化员工素质培训等。

3.3 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中小民营快递企业应注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打造精简高效的信息系统,将快递服务流程透明化,让用户时刻掌握物流信息,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快递操作流程,缩短交货周期,并且可以通过客服系统,为用户提供在线实时下单、查询、跟踪、投诉、退件处理等业务服务,为企业保持高的客户黏性打下基础。

3.4 提供精细差别化的优质服务。首先,应该做好市场分析和服务定位,笔者所在地区属于物流不发达地区,除邮政EMS以外,中小民营快递企业的辐射范围仅达到县一级,乡镇级别的用户难以享受到灵活方便的民营快递服务,对于城区用户特别强调派收件的及时性、准时性,对于时效、安全性、包装个性化要求高,对这部分用户可以为其提供高附加值的快递服务,因为成本对于这部分客户不是选择快递公司的首要因素;对于城区一般用户虽强调安全性和交货期,但没有第一类用户要求高,所以可以为这类用户提供一般服务;对于县级用户,可以选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来满足其对快递服务的需求,比如选择零担货运方式先将货物发往目的区域,再及时派件。

参考文献:

[1]酒景丽.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协同发展的策略探讨[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4).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篇(11)

我国的民营企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成为我国改革和发展的生力军,因此,放开民营企业出口经营权,是充分发挥我国宏观调控经济运行的优势,是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全方位多层次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是外贸领域市场准入制度的一个重要突破。

1. 出口企业数量和规模

我国的民营出口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企业,他们利用其体制新、经营灵活的优点,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由小到大,成为驰骋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只“黑马”,前面已经讲到1999年,有出口经营权的企业是61家,2009年4月,我国海关统计显示:我国出口记录的民营企业数量为9.9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了0.7万家。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民营出口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据海关统计,年出口额100万美元以下的占1/3左右,100万至500万美元之间的1/3左右,500万至1000万美元之间的占13%左右,超出1000万美元的占18%左右。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出口经营更加困难,今年1-4月份出口值超过10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仅1174家,同比减少16.7%,出口值超过1亿美元的民营企业为29家,减少37%。

2. 出口贸易额、增速和比重

以前我国的民营企业不能自营出口,只能充当国有外贸企业的货源单位进行出口创汇。1999年以后,民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直接打入国际市场,当年出口创汇是6.3亿美元,10年的来发展很快,2008年出口贸易额达到3807亿美元(详见表1),是1999年的604倍;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99年的0.32%提高到26.6%;出口增速在2003年以前一直保持120%以上的高速年递增,2004下滑到99.3%,2004-2008年也保持在45%以上的快速增长,特别是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国出口增长只有17.2%,比2007年同比增长25.7%,下降了8.5个百分点,而出口企业2008年的出口实绩增长达到53.8%,远高出全国同期的出口增幅,同比还高出2007年44.9%增幅的8.9个百分点。

就民营企业出口整体而言,出口贸易额、增速和比重十年来保持较快的增长,但由于美国次级债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民营企业出口高速增长的背后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整体的增长主要是依赖于享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民营企业数的增加,而非单一实体企业出口增长,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第四季度出现冲高回落之势,因国际市场萎缩、订单减少,出口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二是出口贸易额与出口效益并未表现为正相关。增长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利影响,民营企业出口因成本上升、价格又偏低,大多利润很薄,有的出现亏损或严重亏损,轻者由出口导向型向出口兼内销转变,重者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破产。

3.贸易方式、产品和市场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贸易方式在市场准入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加工贸易起步,现在一般贸易出口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海关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我国民营企业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751.6亿美元,下降11.7%,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80.2%。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107.8亿美元,下降16.8%,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11.5%。

民营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经营发展需要,寻找新的市场空间。目前,民营企业出口市场主要是亚洲、欧洲、美国和东南亚。以2009年前4个月为例,欧盟、美国和东盟列居民营企业出口市场前3位,对其出口值分别为192.3亿美元、131.9亿美元和93.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44.6%。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结构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2009年前4个月,在我国民营企业出口前10大类产品中,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据6席(详见表2),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和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分别出口136.5亿美元和88.4亿美元,下降0.7%和7.7%,分别占同期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值的14.6%和9.4%;鞋类、家具、箱包和塑料制品4类产品出口均保持逆势增长,合计出口109.7亿美元,增长12.3%。同时,钢材、汽车零件等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出口依然低迷,分别出口21.8亿美元和12.3亿美元,分别下降39.7%和26.4%,降幅在前10类出口商品中位居前2位。

我国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出口的表现好于预期,也强于全国同期出口的整体表现,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两大问题,一是出口前十大商品大多是低价值、低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随着出口经营成本的递增,民营企业出口的比较竞争优势正在衰减。二是我国的民营企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正在努力扩大一般贸易,减少加工贸易方式,但90%的民营企业主要依靠贴牌生产(OEM),在国际市场上缺失自主品牌(OBM),没有核心竞争力。

二、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困境

我国的民营企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随着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转变,还会有更多的民营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交换,因此,民营企业出口整体上依然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我们同时也认为,由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民营企业的自营出口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陷入了经营难、创新难和转型难的“三难”境地。

1.民营企业出口经营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各国目前尚未摆脱“萧条”的阴影,经济尚未复苏,因此,民营企业出口的国际经营环境仍在恶化,一方面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见底,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民营企业处于相对的弱势地位,深感获得出口订单难、获得大订单、有利可图的订单就更难。另一方面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元贬值、进口商压价等因素的影响,贸易战、技术战、价格战此起彼伏,民营企业出口的经营成本大幅攀升,出口业务处于“两难”的尴尬的局面,因成本高、价格低,做这种业务没效益甚至亏损,不做工人就要失业,不做就意味着退出了市场,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际客户关系就中断了。有一民营企业出口经理坦言,今年上半年出口贸易额约800万美元,出口价格与成本是持平的,仅靠出口退税的几个百分点作为毛利。据了解,有不少的民营企业深感出口经营难,出口不如内销。

2.民营企业出口创新难

创新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法宝,是企业赢得出口竞争力的不懈动力。面对金融危机,民营企业自营出口要提升产品档次,改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附加值及科技含量不高,发展出口自主品牌,赢得竞争唯有创新,不仅要进行出口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还要进行出口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而创新的主体是人才。目前的民营出口企业缺乏足够的研发技术人员,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以至于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职能从事贴牌生产,不能进行自护品牌国际营销。据上海市有关统计,目前民营企业的专职外贸人员仅为户均2.8人,另有5%的企业根本没有专业外贸人员。这些已取得自营出口经营权而缺乏专业外贸人才的企业,只能依赖外贸。此外,很多民营企业既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也不懂得保护自己的技术专利,从而招致竞争对手的投诉或仿冒,很容易失去已占领的海外市场。这种人才现状和管理方式与国际重视人才及先进管理相差甚远,是制约民企外向型发展的致命弱点。

3.民营企业出口转型难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民营企业出口亟待进行四个转型,即一是由家族企业向国际现代企业转型;二是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型;三是由粗加工出口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产品转型;四是由OEM出口经营向OBM出口经营转型。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民营出口企业的“二次创业”革命。金融危机是转型的最佳时期,企业发展就会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民营出口企业目前还很难摆脱家族的羁绊,组织结构也不太完善,加之家族式的集中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存在战略缺失,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制约了民营企业出口转型,同时,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有限,也导致民营企业出口转型难。

三、 我国民营企业出口的发展对策

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民营企业出口也不例外。但机遇无处不在,金融危机应对有方就是机遇,化出口压力为发展动力也是机遇。因此,民营企业在参与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应积极应对金融危机,通过“四个加强”渡过目前出口经营的难关,即加强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强企业的资本运营,加强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以加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加强转变出口增长方式

无数事实证明,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方面看,低价竞销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窄,从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方面看,创新成为热点,粗放型商品客户越来越少,从出口产品的外贸环境方面看,低附加值的商品几乎没有了空间,因此,出口企业主动转型,产品走创新、品牌发展之路是必然趋势。因此,国家商务部早在20世纪末就提出,出口产品要实现由主要出口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转变;出口增长方式要实现主要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因此,民营出口企业要加强产学研的联盟,注重产品升级换代,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利用产品的优势来开发新市场,走出低价竞销的误区,避免价格战。同时还要注重培育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要正确对待OEM,在目前民营企业不能不做OEM,但不能满足于OEM,要通过OEM积累资本和经验,为OBM奠定基础,最后在保持成本优势时增加产品优势,建立品牌优势。

2.加强企业的资本运作

资本运作包括资本筹集、资本流动和资本合理运用等内容。通过对资本进行科学的配置和运用,达到价值增值的目的。民营出口企业要通过资本运作,努力提升出口经营效益。一是要通过资本运作进行产权改革。目前,在民营企业组织结构中,有限责任公司的比重在增多并占主导地位,民营股份公司的数量也在增多,这一资本运作的过程也是企业改制的过程,公司制已成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主要选择。优化民营企业产权结构,不仅给民营企业带来更多的投资主体、丰裕的资金,同时也提高民营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和管理效率。二是通过资本运作提高经营效益。民营出口企业要努力通过改善“银企关系”、争取创业板上市、加强“造血功能”等措施,积极利用国家的“中小开基金”、出口品牌扶植基金政策,有效解决出口资金难、效益低的问题。三是民营出口企业利用国家政策积极“引进来”与“走出去”。民营企业通过兼并、收购等方式进行企业重组,优化配置国际化资源,使出口经营产业链向上游、向下游延伸,或横向整合,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

3.加强改善出口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要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改善和加强出口经营管理,通过科学、规范经营管理把企业各方面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把人员、设备、资金、材料、信息、时间等有限资源进行整合,最大地发挥其作用,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经营管理从职能上看,包括企业的战略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就出口环节而言,包括出口市场管理、出口产品管理、出口风险管理、出口供应链管理、出口成本管理等内容。加强和改善出口企业经营管理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要尽快实现“两个转变”,即变“人治”为法治,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重点要做到四点,一是要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二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客户、尊重员工;三是要加强出口的品牌创新、市场创新和产品创新;四是要提高出口的执行力和核心竞争力。

4.加强培养外贸专业人才

人才是民营出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加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他包含有外贸专业人才、生产技术人才、财务管理人才等方方面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就外贸出口而言,需要高素质的外销员、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在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上,民营企业要把解决眼前实际需要与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相结合,一是利用金融危机引进人才的有利时机,广招专业人才;二是从本企业内部选拔一部分精干人员,送到国内外高校学习、培训;三是每年有计划地从高校招聘一批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国际经贸法律以及外语等优秀毕业生。四是鼓励员工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开展岗位练兵,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员工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我国的允许、鼓励民营企业自营出口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产物,自1999年开始,民营企业出口连年保持较快的发展态势,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世界金融危机,整体表现依然强于全国的出口平均水平。但我们也清楚认识到,很多民营企业出口规模偏小、竞争力偏弱,金融危机无疑是雪上加霜,目前仍处于出口经营难、出口创新难、出口转型难的境地,亟待进行“四个加强”走出困境,即加强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强企业的资本运营,加强改善出口的经营管理,加强外贸专业人才培养,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林剑,梁树新.民营企业出口竞争力现状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11),45-49.

[2]纪明慧,吴培.当前民营出口企业经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8(9),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