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3 14:50:09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1)

1.世界旅游发展与规划

世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战争创伤的医治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后,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开始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

与此相对应,在旅游业发展最快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开始出现旅游规划。最早的旅游规划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的法国、英国和爱尔兰。70年代开始,旅游规划呈现从西方发达国家扩散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分散化趋势,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或西方发达国家的旅游规划研究机构的协助下,通过自身努力也完成了不少的旅游规划。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外旅游规划经历了约50年左右的发展过程,现已基本形成了以wto(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体,包括少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旅游规划结构体系。

2.中国旅游发展与规划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晚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以世界其它国家少有的速度发展,现已成为推动世界旅游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力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

国内旅游规划的实践与研究也是与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学术界开始对旅游发展与规划进行尝试性研究。以郭来喜教授为代表的地理学家在改革开放伊始,率先在国内进行旅游规划问题的探讨。以其为主撰写的《旅游地理文集》,开启了我国旅游地理研究和指导规划实践的先河。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从大量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实践出发,从多学科交叉综合的视角,探索着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经过20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大量的旅游规划的实践,一方面,催生了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另一方面,对旅游规划的技术体系、性质特点和理论方法在学术层面进行了较多的探讨。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1.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脉络

综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年左右的旅游规划历程,其发展的脉络呈现两大特点。

(1)理论借鉴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与创新

有学者认为,我国研究界对区域旅游规划的特点、性质和一般规范的探讨是在总结、积累已经实践的区域旅游规划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区域旅游规划理论架构、旅游规划中的景观与环境、旅游资源分类评价体系等。其实,这只是理论构建的一部分。我国旅游规划的理论构建从一开始就相当多地引进、借鉴以世界旅游组织和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理论与方法。引进和介绍的主要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有:巴特勒(r.w.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科特勒(philipkotler)的市场理论与市场营销理论等;b.马列士的swot分析(强势—弱势—机会—威胁分析方法)等。在旅游规划的类型与层次结构上,也较多地借鉴与引入了国外的一些成果。如wto将旅游规划层次分成:国际、国家、区域(省级或州级)、地方和社区级、景点规划、建筑与景点设计。克莱尔·甘将旅游规划的空间尺度划分为:区域尺度(部级、省级或州级)、目的地尺度、景点尺度三级,道格拉斯和wto:部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对这些“洋”理论,我国规划学者并没有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分析与创新,强调“洋为中用”。

(2)旅游规划编制专业主力以地理、城规、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近年来,旅游规划的编制队伍虽然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但专业主力仍以地理、城规和旅游管理部门为主。

地理学领域在规划实践中侧重于区域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策划,总体上而言可以称之为“软规划派”。较之其它学科,地理学者们在完成大量开发规划的基础上,做了包括旅游资源分类评价、旅游规划理论框架、旅游形象、旅游区划等多领域的研究,成为旅游规划主力中的主力。

风景园林、建筑和城规等专业的规划人员,在旅游规划实践上扮演着与地理领域各有侧重但并行发展的角色,承担了以风景名胜区、旅游度假区、历史文化名城等为主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

此外,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也承担了相当多的地方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包括当地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战略与年度计划。这类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体现政府规划意图,以政府的任期目标和主要任务为出发点,以产业规划为鲜明特色,突出旅游的产业地位、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作用、旅游六要素的配套、旅游项目

招商与投资、旅游政策环境等。

2.我国旅游规划的近今趋势

我国旅游规划编制发展明显变化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尤其是1992年中央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之后,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有70%%以上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催生出大量的旅游规划编制任务,在大量旅游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旅游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因此,将1992年以来的旅游规划变化称之为近今趋势。这个时期旅游规划呈现出以下特点:

(1)规划编制队伍的专业融合趋势

多学科融合的趋势。以地理、城规为主,经济、文化、历史、土地利用、资源、环境、投融资、市场等各类专业人员参与到旅游规划中来,形成多科学相互融合、共同编制旅游规划的局面。从规划实践来看,近年来非常时兴的区域旅游规划招标中对多学科综合的专家队伍的要求,便是这种趋势的最直接反映。

国内外结合的趋势。我国对旅游规划实践及其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旅游规划中引进国外旅游规划队伍成为必然。但由于西方旅游规划编制单位在对实地情况了解、当地文化挖掘和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故此,国内外专家相结合成为旅游规划编制队伍组成的新趋势。如《黑龙江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新近由西班牙出资的《南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

(2)规划实践与理论总结并重的趋势

在大量规划实践的基础上,以地理学为主的多学科对旅游规划的理论研究也十分活跃,在发表大量期刊论文的同时,理论专著也日益增多。这些专著包括区域旅游规划、旅游区规划等不同地域层次的规划专著,还包括城市旅游、度假区、风景区等不同类型的规划专著。

(3)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趋势

近今的旅游规划更加重视观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如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规划及其旅游规划实施的支撑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规划更加强调对历史地段和文化传统的保护;更加强调跟踪旅游市场需求趋势,突出市场营销等内容;3s技术、旅游地发展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等新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三、中国旅游规划的类型、特点与内容

1.旅游规划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空间尺度,旅游规划的规划类型可分为三个主要层次。一是区域旅游规划,按照旅游目的又分为产业规划、目的地规划、产品规划、项目规划、用地规划、战略规划、营销规划、旅游投资规划、综合性规划九个种类。二是旅游区总体规划,按照旅游区性质又分为综合性旅游区、旅游开发区、旅游度假区、风景旅游(名胜)区、生态旅游区、文化旅游区、城市旅游区、休闲旅游区、(国家、森林、主题)公园、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城市(镇)规划等类型。三是旅游项目用地(景点)的详细规划(设计),按照规划深度又分为适宜开发建设地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近期建设地域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两个类型。此外,还有概念规划等其他规划类型。

2、旅游规划的特征

现时期的旅游规划具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其一,旅游规划是非法定规划。旅游规划不属于我国现有的法定规划编制体系,从规划类型上属于非法定规划,因此在操作和实施等方面出现了很多非正常的行为。加强旅游规划和其他法定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是加强旅游规划的可操作性、真正发挥旅游规划的实际作用的有效途径。其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旅游规划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规划。这一特征要求旅游规划改变过去资源导向型的规划设计理念,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特征和发展趋势,策划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的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其三,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发展策划和物质空间规划紧密结合的规划。旅游规划除了控制、引导旅游区(点)的管理部门或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外,重点还要策划创意与开发建设具有高(核心)价值和市场美誉度的旅游产品。所以,旅游规划不仅要落实到物质空间,还要有很好的策划创意,二者就像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样不可或缺。最后,旅游规划是一个需要衔接不同行政主管部门、协调各种矛盾的规划。在中国大力提倡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发挥旅游规划对相关主体间的协调、沟通、服务作用,是旅游规划不可回避的职责。

3.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

迄今为止,我国的旅游规划仍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规划”,主要表现在旅游规划名称与性质杂乱、旅游规划编制内容与评审验收的不规范等方面。如何树立旅游规划的“规矩”与“标准”,提高旅游规划编制、审批的科学性,成为当今旅游规划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故此,作者试提出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规划要点,权作抛砖引玉,与规划同仁商榷。

(1)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

综合性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目的主要是为区域旅游业发展提出明晰的思路,为申请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和招商引资提供规划支撑,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提供依据。从规划性质分析,区域旅游规划属于偏重于战略规划的总体规划,规划内容以发展战略、旅游策划为重点,辅之以物质空间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发展的区域地位和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发展的条件与主要问题,旅游发展目标与战略,旅游发展性质定位与规模预期,旅游形象塑造、产品开发、项目策划,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与布局,旅游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2)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的编制目的是为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区内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发展。从规划性质分析,旅游区总体规划是以旅游创意策划和产品开发为特色,以旅游区用地布局和配套旅游功能优化为依托的总体规划,属于旅游开发策划与物质空间落实并重的旅游规划。规划重点内容包括:旅游区类型特点;主管部门、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条例与规范的要求;旅游区资源环境特点及其开发建设条件;旅游区开发建设主要问题与发展目标;旅游区旅游发展创意策划;旅游区功能配置与用地布局;旅游区开发模式与规划实施对策。

(3)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目的是对近期建设或开发地区的各类用地进行划分,提出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为土地综合开发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规划一般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旅游区来说,一些旅游区没有总规或分区规划,可用概念规划或结构性规划来代替。它与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最大不同点在于,前者的控制重点为用地功能和景观环境,而后者的控制重点在于土地使用性质和土地开发强度。

旅游区建设地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主要内容包括:确定建设地域重点发展地区;重点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规划用地范围内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的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2)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7-0182-02

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国共有近2000个行政县(区)正在以各种方式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其中,相当一部分县区在旅游业发展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和丰富的特色,涌现出一批发展水平领先、旅游景区颇具知名度的县区。但与此同时,我国在县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旅游规划的问题却普遍存在。已编制和正在编制的规划存在着明显的旅游主题空洞无味,目标市场简单,开发项目雷同等问题。因此,认真研究县域旅游规划中的理论问题,制定科学、可操作性的发展对策,对于保障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1.缺乏科学规划,县域旅游形象定位不当

我国很多地方在发展旅游业中只靠领导的主观愿望进行了开发建设,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编制工作。有些有规划的也不系统、不配套,如有建设规划而无发展规划,有综合规划而无项目规划,有资源开发规划而缺少产品、市场开发规划。盲目实施不仅破坏了环境的自然美和和谐美,而且使部分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源受到破坏。有些地方的规划脱离实际,论证不充分,有求“高”、求“洋”、求“奇”等现象。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目的地包括其旅游活动、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总体印象。县域旅游形象规划,是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县区在进行旅游规划时,没能打造出统一的旅游宣传形象,缺少能有效、集中而生动地展示本地旅游形象的载体,使各种旅游促销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个别县区虽有反映整体旅游形象的口号和标志,但表达内容含糊不清,求全求大,成了本地资源的总汇,或者过于简洁粗糙,笼统难记,缺乏个性,难以在市场上形成记忆定位和形象定位,在项目的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或市场开拓上容易产生误区。县域旅游规划在旅游产品形象定位上应明确现有产品与市场的对应程度。

2.单纯的资源导向开发模式缺乏市场适应性与竞争力

“资源+市场+政府”是我国目前比较通行的旅游产品开发模式,在大部分的县域旅游规划中虽然都引入了市场的因素,但其实质还是以旅游资源为导向,主要表现在评价旅游地拥有的资源时,往往只看到自身最为突出和醒目的资源,比如,有一片瀑布,就会想到开发水资源,有一座山,就离不开对山体的保护和开发,而较少考虑区位竞争因素、目标市场远近等因素,这一特征在县域旅游规划中更为突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倾向趋于多样化、个性化,对于同质型的产品,人们只会选择同区域内最高级别的。如果旅游地的某资源级别很高,对客源市场有着较高的吸引力,自然是围绕该资源进行产品设计和宣传,如果旅游地的某资源本身不错,但在较近的区域内有着更高级别的该资源,还该不该开发这一资源呢?在资源导向的观念下,往往会作出错误的选择,结果开发的产品无人问津,造成巨大的浪费和破坏。

3.追求短期利益,破坏区域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许多县区进行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即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不会像其他产业那样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旅游资源是由可再生资源组成的,旅游消耗是“非耗竭性消耗”,所以,不必考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但缺乏应有的资源环境配套保护措施,加快了旅游资源环境的退化速度。另外,旅游局与规划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技术交流,区域总体规划与旅游规划相脱节,导致旅游点遍地开花,布局不当,甚至有些风景区与工业污染源为邻,加重对旅游环境的破坏。

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出现盲目开发、一拥而上的局面,导致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虽然短期内为地方财政带来一些收益,但从长远角度分析这样的开发导致区域旅游形象遭到严重破坏,旅游品牌的负面效应形成,致使原本很好的旅游产业变成一块难舍又难留的“鸡肋”。

4.人力资源短缺,整体经营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旅游业真正发展只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并且主要集中于大中型旅游城市,而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的提出只是近几年的事,地方从事旅游产业发展的人才十分稀缺,尤其是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旅游规划人才;此外,从事旅游接待与服务的一线人员的职业化能力、客户服务能力普遍较低。这样的人力资源配置带来了地方旅游产业的低水平徘徊,难以实现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

二、县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要解决各县域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必须解决观念问题。用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来规划、设计区域旅游产业定位以及整体发展思路是积极必要的,用国际经验来指导区域旅游发展是现实可行的。

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针对目前国内县域旅游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盲目开发、产业格局不合理等问题,各个县域旅游产业主管部门首先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用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当地旅游资源和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准确定位。系统研究分析当地县域特色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要素(食、宿、行、游、购、娱)的整体配套供给能力,探索各区域的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评估各区域发展旅游业的内在潜力,为各县域特色旅游进行定位,实事求是。通过对当地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尤其是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并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潜力、旅游相关的金融、保险、交通、通讯等行业进行比较研究,进行整体性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地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思路。

根据国际上旅游发达国家,比如美国、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这些国家十分重视旅游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宏观指导,专家组的整体规划,以及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开发建设。同时,这些国家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和比较优势的发挥,最终形成区域旅游形象,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美国发展区域生态旅游十分重视开发与管理、经营与教育、赢利与保护的关系,从而不仅为当地的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收益,同时,当地的旅游资源得以很好的保护,进入一种资源保护与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正是基于以上的管理措施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使得美国的区域生态旅游业得以良性发展,这样的经验十分值得我国学习。同时,国内旅游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比如广东、云南、浙江等地在发展区域旅游中,通过区域旅游产业群互补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格局。

2.加强监管,转换机制

国内县域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能力不强具有直接关系。在旅游业发展中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不能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不能只追求政绩而忽视监管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力度,提高执政能力和指导规划能力。同时,必须加强政企联合,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去发展地方旅游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去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创造优惠的政策,吸引资金实力雄厚、旅游业运作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大的大型旅游企业前来投资。

3.系统整合,协调发展

重点研究各县域旅游产业和旅游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旅游产业分析报告,提出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和工作重点,最终形成旅游产业结构系统模型和旅游资源的系统整合,真正将各地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从旅游产业格局和比较优势角度分析,必须形成旅游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一定要避免一哄而起,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制定旅游产业相关领域的支持目标,包括基础设施、产品开发、社会文化思考、旅游区规划、国内和国际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取得旅游产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荫凯,韩冬梅.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J].经济纵横,2005,(8):6-8.

[2] 秦学,刘君德.“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J].学术研究,2003,(12):37-39.

[3] 徐飞雄,刘娟.论我国县域旅游经济合作[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121-123.

[4] 徐飞雄,刘韵琴.论永州市县域旅游经济合作[J].热带地理,2006,(1):76-79.

[5] 冯德显.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4):15-19.

Problems of Distric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 of China

LI Jun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3)

关键词:区域旅游规划 集成 系统

区域旅游规划中综合集成技术的引入

旅游规划可以按地域范围划分为地方性规划、区域及区域间规划、全国规划、国际性规划,按规划时期划分为短期规划(1-2年);中期规划(3-6年)、长期规划(10-25年);按组织结构划分为部门规划、项目规划、综合规划等(何光炜,1997)。其中区域旅游规划是指在区域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旅游资源的属性、特色和旅游地的发展规律,根据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趋势,对旅游资源进行总体布局、项目技术方案设计和具体实施的过程。

方创琳(1999)在区域发展规划系统集成方法论中,总结区域发展规划中的定性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法、统计图表法、地图描述法、对比论证法、专家咨询法、头脑风暴法、反头脑风暴法、提喻法、推理法、问卷函询法等等,而这些方法在规划中分析问题时,一般遵循收集资料整理加工分析资料综合归纳形成理论体系的思路。除了以上提及的定性方法,区域发展还可用定量方法进行规划,它是以逻辑演绎为推理方式的量化方法,大多数定量都是定性分析思维的归纳和经验积累,定量和定性方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区域发展规划目标服务的。

区域发展规划的综合系统集成技术是针对区域发展规划的多主体、多层次、多目标、多时段特点,通过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型和专家判断相结合,提出经验性假设,然后通过经验性数据和资料以及参数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思路与实证研究一致,其实质是将理论模型、计算机仿真技术、专家群体和智能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把各种学科的科学理论与政府决策者的经验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官、商、产、学、研“五位一体”的系统集成环境,并通过政府意志、科学理论、专家经验集成的整体优势,寻求区域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区域旅游规划必须在遵循区域发展规划方法论的大框架下,结合区域旅游业的特点设计集成系统,以此提高规划的效率和成效。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系统设计

(一)区域旅游规划过程

从我国产业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工业逐步取代农业成为主导产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必然取代工业成为主导产业。作为第三产业中“朝阳产业”的旅游业近年来得到了大力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广阔,很多旅游资源亟待开发,而这些资源的区域性又很明显,所以对旅游规划和旅游信息的管理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区域旅游规划要求处理协调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关系,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由于旅游规划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为了提高规划效率,其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成为必然。“3S”技术一体化的发展也使这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因此,与会计信息系统一样,区域旅游规划也必然走上信息化道路,而在此过程中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建立在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旅游规划的对象是旅游系统,具有综合性、模糊性、开放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所以对旅游系统的认识和把握是旅游规划的核心和关键。从本质来看,旅游规划是一种战略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它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旅游规划的过程如图1表示。

有些学者根据区域旅游规划的实践经验,设计出一套三段式流程设计模式的区域旅游规划技术方法,其由地脉文脉梳理理念认定与提炼、理念渗透与扩散三部分内容组成,是一个脉络相连、互相照应的组织结构。其中地脉文脉的梳理是对地方分散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加以凝练的概括,理念认定与提炼是以地脉文脉为本源,以旅游地为载体,进行理念认定与提炼,构建支撑整个规划的战略理念。这种战略理念既具有产品形象性,又具有战略方向指导性。理念渗透与扩散则主要包括产品开发和市场规划两个方面,产品开发包括景观创意、城市设计、旅游商品设计、特色餐饮规划、旅游交通创意、地方节事策划、服务设施建设、代表娱乐项目创新等内容,市场规划包括旅游形象市场定位、促销口号、旅游标志、地方名称、营销方式等内容。笔者认为若在实践中运用它,将能使规划用地很好地展现地方个性与特色的效果。

(二)区域旅游规划的关键点

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以下两个方面是最为关键的步骤,其实施的好坏程度关乎到整个系统的水平。基于此,笔者对其做一较为详细的阐述。

1.战略决策研究。战略是指相对较长时间对全局的决策,战略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系统性、风险性的特点。因此,在区域旅游规划的战略决策研究中,方案制定必须遵循以上几个特点。从指导性而言,是在决策中需要强调方向性,而不是要做到细致入微;从全局性而言,在决策中要强调方案的面面俱到;从长远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具有前瞻性,预见性;从系统性而言,是需要决策方案的内部有整体性,相互勾稽,相互支撑;从风险性而言,是需要在决策方案中考虑整个决策的风险性,并与此同时做好风险应对措施。

2.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根据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任何组织和系统的良好发展,需要处理好组织内部、组织和环境之间两个方面的平衡,即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组织的对外平衡是指组织通过外部环境保持平衡,以提高组织效力的过程。而在区域旅游规划中,必须注意系统的外部平衡,即与外部系统和谐发展。但是外部系统不断变化,所以这就要求在规划中留下一定政策弹性,使得在外部环境在发生变化时,能自动调整或者不用对内部系统做出大的调整便能适应新的环境,从而使得规划系统迅速从与外部环境不和谐纠正过来,以实现新的和谐和平衡。

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应用

文章对区域旅游规划综合集成技术的讨论主要是基于系统结构模块。而从功能结构模块来看,其一般由四个方面组成:基础资料子系统、现状分析子系统、旅游产品设计子系统和环境建设支持子系统。对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有了全面的了解后才能更好地应用它。

区域旅游规划集成技术的应用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一般产品不同,旅游产品的开发及销售只能在资源所在地进行,必须依靠旅游者自行前来购买才能实现旅游经济运转,因此决定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并不完全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度,更在于客源市场的可靠度。其次是旅游设施的选址。旅游设施主要包括旅馆、餐饮、购物、会议、展览、医疗保健、邮电服务及观光、游憩等设施,而选址问题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因此,科学选址、合理布置旅游设施对旅游区开发建设至关重要。再次是旅游路线的选择及组织。旅游路线应该有机穿插游赏空间和过渡空间、连接最具风景特征的空间形象且要主体鲜明,既有统一感,又有层次感和变化感为最佳;最后是旅游环境容量的计算。要研究旅游环境容量和游人规模,并且要根据供需匹配的原则,使二者实现动态平衡。

综上所述,综合集成技术系统可以定量研究旅游问题,不仅可以将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存储起来,而且提供了综合分析的工具,为旅游业发展规划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持。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思维的创新,综合集成技术为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更科学的思维方式。它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技术的创新与规范,在区域旅游规划过程中,一些规划人员逐渐将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融入其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区域旅游规划成果的科技含量,也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旅游规划工作效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减少规划的主观成分,也实现了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创新;它还有助于促进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的创新,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是一个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任何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动。综合集成技术集成了规划各个阶段、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对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的区域旅游规划系统树立全过程地动态管理和监控。这些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旅游规划整体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伟强,陈文君.旅游规划原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滨谊.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4)

一、旅游规划编制

州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州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州性的旅游专项规划、州级重点旅游区发展规划以及重点旅游线路产品规划等,并指导和推动全州各县高起点编制完善区域旅游规划和景区(景点)、景观廊道、城镇(村落)等专项规划。各县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专项规划,指导本辖区的景区(点)旅游规划。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区规划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并遵循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局部规划服从全局规划的原则。旅游规划的编制必须聘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进行编制,并组成以旅游规划专家为主,相关领域的专家和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参与的编制小组。在旅游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着力解决程序不健全、内容不完整、重点不突出、经费不落实、人员不到位、工作不踏实、审查不规范以及用名不符实的规划来替代旅游规划的问题,确保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二、旅游规划评审

原则上,全州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各县(景区)组织编制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旅游专项规划,由州旅游局负责组织评审,并经州旅游产业领导小组审核后,按程序报批实施。

三、旅游规划审批与实施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5)

坚持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聚合12名县领导和全县28家部门、11个乡镇,构建全域旅游网格化推进机制。高标准规划编制旅游引领、多规融合的《米易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金,2019年以来先后投入涉旅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确保大手笔引领旅游产业精准定位、大投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品牌全域推动

坚持“景城一体、产城融合”规划建设县城,建成生态湿地公园、龙爪山森林公园、儿童主题公园、滨河景观长廊、环湖骑行绿道、慢游步道等一大批城市景观景点。坚持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立足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资源禀赋”新理念,建设“全时、全龄、全域”“养生、养心、养老”“避暑、避霾、避寒”康养品牌,形成了“侯鸟式”“度假式”“定居式”康养旅游模式,抗衰老治未病、运动健身、森林康养、温泉养生度假、古村落民宿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坚持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农业景区6个、产业基地景区8个,形成了集旅游度假、采摘体验、农耕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业态。坚持以重大文旅项目引领全域旅游,加快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和3个特色康养村、20个康养旅居点、14个医养结合点等总投资350亿元的5115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多业融合的阳光康养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功能优质服务

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公路服务区、客运站,旅游导视系统、旅游智能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新客运站、高铁站建成投用,开通县城至机场旅游专线,景区旅游专线公交链接全域,形成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城乡路网。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完备的旅游大数据资源体系。

监管到位市场规范

推进旅游一体化管理,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大联合执法监督力度,定期检查景区、酒店等旅游设施安全,建立暗访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涉旅企业服务品质,定期开展旅游质量服务提升活动,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厚植生态绿色发展

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全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龙爪山森林公园生态治理等生态环境打造提升,强力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64.3%,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9%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3000个,是“中国天然氧吧”。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景区、廊道、村镇周边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净化,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大环境。

全域营销提升形象

围绕“中国颛顼文化之乡”和“中国傈僳族祖居圣地”做足文章,常态化举办“颛顼故里、游学之旅”文旅体验活动和颛顼龙舟大赛、傈僳族约德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成功培育了米易灯会、花会、庙会、元宵焰火晚会节会品牌,持续开展“清凉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等系列活动,筹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拳王争霸赛等体育赛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宣传推介,“颛顼故里·阳光米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改革创新引领示范

体制创新。编制《米易县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制定《米易县民宿发展支持政策》、《米易县民宿发展评定标准》,保障了民宿建设从布点、选址、规划实行一站式服务,开发鲜花里、全季康晃桥上等中高端民宿。融合创新,米易县率先提出“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发展阳光生态康养旅游作为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实现了从单一型旅游向阳光生态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突破。扶贫创新,聚焦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激活乡村资源,打造乡村民宿度假区、特色农业采摘区、非遗观光体验区,“非遗助脱贫”入选四川省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营销创新,在稳定成渝滇康养群体的基础上,深化与一线城市及友好城市区域合作,与成都、重庆、武汉、南京、西安5城知名旅行社签订旅游合作开发协议,川、陕、京等已将米易作为老领导休养、旅游定点之地。米易,发展全域旅游其势已成,这个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正逐步成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请予审议: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6年11月我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以来,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评价指数》标准,全县上下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在“全”上着眼、在“域”上发力,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一)突出党政统筹,形成创建合力。一是会议推进。去年8月14日、10月10日、11月5日、12月11日县委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了“两区”创建工作会办会、推进会、过堂会、项目汇报会,确立了“121”总体目标,设立了全域旅游创建经费和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了30个全域旅游招商项目。今年3月28日,我县又召开了全县旅游工作会议,把“两区”创建工作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二是组织领导。成立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月会办、分管领导周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强化考核。出台了《盱眙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考核办法》,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今年,还将旅游项目单列考核,通过产业考核和项目考核“双考核”机制,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创建工作。

(二)突出规划引领,构建整体格局。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去年我县编制了《盱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11224”(即一心、一环、两核、两廊、四区)旅游空间发展布局和“1358”(即1大机制、3条路径、5大核心和8大公共服务)的创建实施路径,并编制了《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精品线路规划》、《营销体系规划》等3个专项规划。二是强化项目规划。天泉湖度假区编制了《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天泉湖星空民宿改造规划》等9个项目规划,明祖陵景区编制了《明祖陵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3个项目规划,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编制了《第一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第一山公园详细规划》,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编制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环境提升规划》。按照“闲情闲趣,慢行漫游”的主题定位,旅游局编制了《S601风景道概念规划》。

(三)突出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一是加快景区提升。县文体旅游集团投入3800余万元,实施55个项目,对铁山寺等4个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按照招引落实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的要求,对外了30个特色旅游招商项目,并实施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紫霞岭酒店等28个旅游项目建设。三是注重产业融合。结合我县一二三产业特点,启动官滩霍山村、旧铺茶场、润鸣农业物产馆、风藤中草药基地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实施了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初步培育了福标蜂文化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龙虾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星空小镇入选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

(四)突出要素完善,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设集散中心。启动龙虾小镇会客厅和宁淮产业园游客集散中心2个一级集散中心规划和建设,天泉湖度假区、第一山、黄花塘均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明祖陵也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了提升。二是推进厕所革命。全县新(改)建A级以上厕所20余座,主要景区厕所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三是完善交通标识。S601旅游风景廊道规划设计完成,新设置113块外部旅游交通指示牌,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四是加强人才引培工作。柔性引进人才13人,并建立旅游专家库,组织开展旅游大讲堂六期,举办盱眙金牌导游大赛,组织参加全市星级导游培训与讲解大赛,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竞赛”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五)突出宣传推介,塑造整体形象。一是开展品牌策划。委托南京麦肯品牌咨询机构策划了《盱眙旅游品牌升级及推广方案》,形成了“须夷之间,恋上盱眙”等五套方案和春夏秋冬四季品牌形象、媒体传播方案。二是开展龙虾IP塑造。与广东易动文化传媒公司合作,拍摄动漫大电影《美食大冒险》,开发盱眙文创和旅游产品。三是开展赛事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跑骑跑、天泉湖国际星空露营大会——“陪你去看流星雨”、金陵天泉湖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四是开展形象宣传。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分别开展以“山水绿城、龙虾之都”、“梦中的星空度假天堂”等3个主题宣传片,在南京高铁站进行“盱眙不仅有龙虾”等灯箱户外旅游宣传。与江苏电视台全面合作,推广盱眙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资源,利用广电台、现代信息中心等县内媒体,开通全域旅游创建旅游频道和旅游专版,及时向社会展现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成果。

(六)突出改革创新,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组建组织机构。为全面推动天泉湖部级度假区工作,成立了天泉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天泉湖度假区管理服务中心;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成立了“1+3+N”中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市场监督管理旅游分局,并在天泉湖度假区设立综合诉调执法中心。二是加强旅游扶持。把旅游项目纳入绿色通道重点项目体系管理,简化程序,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出台了《盱眙县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和全域旅游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创建专项经费3000万元和旅游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用于旅游发展和创建工作资金保障,利用引导资金开展了星级龙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专营店的评比活动。三是引进市场机制。成立了县文体旅游集团,打造百亿级文旅产业;与上海复星集团合作,委托复星爱必侬旅游公司管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北京龙泉寺签约入驻铁山禅寺。

二、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我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创建标准相比,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体系等;二是旅游综合管理不够完善,缺少旅游综合执法人员,没有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三是旅游产品供给不够充足,没有新增高等级的旅游品牌;四是旅游业态发展不丰富,缺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五是“旅游+”产业融合不够充分,缺少旅游新业态项目。

三、下一步创建工作重点

2018年,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决胜之年和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奋战之年。我县将继续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围绕“11224”的总体布局和“1358”的创建路径,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工作要求,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力保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实现全省再进位。

(一)更加注重机制体制完善。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旅游观念,继续执行“月会办、周推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考核标准,细化目标考核任务,定期进行督查考核。按照“1+3+N”旅游执法要求,成立旅游执法分局,在龙虾小镇会客厅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天泉湖、第一山景区设立旅游综合诉调执法中心。完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双项考核,激励促进全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企业标准化培训与长效化管理,继续举办“旅游大讲堂”等活动,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二)更加注重旅游产品打造。围绕“一南一北”两个核心,按照“高端化建设、一体化布局”要求,强力推进去年的30个特色旅游项目的引进与落地。天泉湖度假区加快环湖路改造、星空谧境、星空民宿等项目建设,明祖陵积极推动停车场、水杉林游步道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文体旅游集团加快景区功能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盱眙礼物”旅游商品研发,培育、授牌一批旅游商品专营店。农旅部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和金宿级、银宿级民宿。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6)

坚持把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作为县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指挥长的创建工作指挥部,聚合12名县领导和全县28家部门、11个乡镇,构建全域旅游网格化推进机制。高标准规划编制旅游引领、多规融合的《米易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旅游产业扶持政策,整合各类资金,2019年以来先后投入涉旅资金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00亿元,确保大手笔引领旅游产业精准定位、大投入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培育品牌全域推动

坚持“景城一体、产城融合”规划建设县城,建成生态湿地公园、龙爪山森林公园、儿童主题公园、滨河景观长廊、环湖骑行绿道、慢游步道等一大批城市景观景点。坚持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立足海拔高度、温度、湿度、洁净度、优产度、和谐度“六度”资源禀赋”新理念,建设“全时、全龄、全域”“养生、养心、养老”“避暑、避霾、避寒”康养品牌,形成了“侯鸟式”“度假式”“定居式”康养旅游模式,抗衰老治未病、运动健身、森林康养、温泉养生度假、古村落民宿体验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坚持推进农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农业景区6个、产业基地景区8个,形成了集旅游度假、采摘体验、农耕文化、民俗体验于一体的农文旅融合业态。坚持以重大文旅项目引领全域旅游,加快金杯半山·米易太阳谷国际康养旅游度假区和3个特色康养村、20个康养旅居点、14个医养结合点等总投资350亿元的5115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多业融合的阳光康养旅游产业体系。

完善功能优质服务

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公路服务区、客运站,旅游导视系统、旅游智能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新客运站、高铁站建成投用,开通县城至机场旅游专线,景区旅游专线公交链接全域,形成内通外联、四通八达的城乡路网。建设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构建了完备的旅游大数据资源体系。

监管到位市场规范

推进旅游一体化管理,全面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立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机制,加大联合执法监督力度,定期检查景区、酒店等旅游设施安全,建立暗访动态监管机制。全面提升涉旅企业服务品质,定期开展旅游质量服务提升活动,推动旅游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优质化,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厚植生态绿色发展

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全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实施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修复、龙爪山森林公园生态治理等生态环境打造提升,强力推进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森林覆盖率达64.3%,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保持99%以上,每立方厘米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超过3000个,是“中国天然氧吧”。结合乡村振兴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景区、廊道、村镇周边实现绿化、美化、花化、净化,营造了宜居宜业宜游大环境。

全域营销提升形象

围绕“中国颛顼文化之乡”和“中国傈僳族祖居圣地”做足文章,常态化举办“颛顼故里、游学之旅”文旅体验活动和颛顼龙舟大赛、傈僳族约德节等文化节庆活动。成功培育了米易灯会、花会、庙会、元宵焰火晚会节会品牌,持续开展“清凉度假·在米易”“深呼吸·在米易”等系列活动,筹办国际摩托艇公开赛、皮划艇激流回旋冠军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拳王争霸赛等体育赛事。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等区域中心城市开展宣传推介,“颛顼故里·阳光米易”的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

改革创新引领示范

体制创新。编制《米易县乡村民宿发展规划》,制定《米易县民宿发展支持政策》、《米易县民宿发展评定标准》,保障了民宿建设从布点、选址、规划实行一站式服务,开发鲜花里、全季康晃桥上等中高端民宿。融合创新,米易县率先提出“以阳光生态康养融合全域旅游发展”新理念,将发展阳光生态康养旅游作为战略目标强力推进,实现了从单一型旅游向阳光生态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创新突破。扶贫创新,聚焦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激活乡村资源,打造乡村民宿度假区、特色农业采摘区、非遗观光体验区,“非遗助脱贫”入选四川省旅游扶贫典型案例。营销创新,在稳定成渝滇康养群体的基础上,深化与一线城市及友好城市区域合作,与成都、重庆、武汉、南京、西安5城知名旅行社签订旅游合作开发协议,川、陕、京等已将米易作为老领导休养、旅游定点之地。米易,发展全域旅游其势已成,这个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正逐步成为闻者向往、来者依恋居者自豪的阳光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

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我向本次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情况的汇报》,请予审议: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自2016年11月我县入选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以来,对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江苏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评价指数》标准,全县上下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在“全”上着眼、在“域”上发力,积极推动旅游产品全域布局、旅游要素全域配置、旅游设施全域优化、旅游产业全域覆盖,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一)突出党政统筹,形成创建合力。一是会议推进。去年8月14日、10月10日、11月5日、12月11日县委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了“两区”创建工作会办会、推进会、过堂会、项目汇报会,确立了“121”总体目标,设立了全域旅游创建经费和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了30个全域旅游招商项目。今年3月28日,我县又召开了全县旅游工作会议,把“两区”创建工作列为全年工作的重点。二是组织领导。成立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月会办、分管领导周推进的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强化考核。出台了《盱眙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考核办法》,把创建工作纳入全县科学发展目标考核体系,今年,还将旅游项目单列考核,通过产业考核和项目考核“双考核”机制,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和创建工作。

(二)突出规划引领,构建整体格局。一是编制全域旅游规划。去年我县编制了《盱眙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了“11224”(即一心、一环、两核、两廊、四区)旅游空间发展布局和“1358”(即1大机制、3条路径、5大核心和8大公共服务)的创建实施路径,并编制了《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精品线路规划》、《营销体系规划》等3个专项规划。二是强化项目规划。天泉湖度假区编制了《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天泉湖星空民宿改造规划》等9个项目规划,明祖陵景区编制了《明祖陵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3个项目规划,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编制了《第一山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第一山公园详细规划》,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编制了《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环境提升规划》。按照“闲情闲趣,慢行漫游”的主题定位,旅游局编制了《S601风景道概念规划》。

(三)突出项目建设,丰富旅游业态。一是加快景区提升。县文体旅游集团投入3800余万元,实施55个项目,对铁山寺等4个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按照招引落实一批特色旅游项目的要求,对外了30个特色旅游招商项目,并实施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紫霞岭酒店等28个旅游项目建设。三是注重产业融合。结合我县一二三产业特点,启动官滩霍山村、旧铺茶场、润鸣农业物产馆、风藤中草药基地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实施了第一山古城改造、大云山遗址公园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初步培育了福标蜂文化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龙虾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星空小镇入选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培育名单。

(四)突出要素完善,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建设集散中心。启动龙虾小镇会客厅和宁淮产业园游客集散中心2个一级集散中心规划和建设,天泉湖度假区、第一山、黄花塘均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明祖陵也对游客服务中心进行了提升。二是推进厕所革命。全县新(改)建A级以上厕所20余座,主要景区厕所全部达到A级以上标准。三是完善交通标识。S601旅游风景廊道规划设计完成,新设置113块外部旅游交通指示牌,基本实现无障碍通行。四是加强人才引培工作。柔性引进人才13人,并建立旅游专家库,组织开展旅游大讲堂六期,举办盱眙金牌导游大赛,组织参加全市星级导游培训与讲解大赛,开展“大学习、大练兵、大竞赛”活动,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五)突出宣传推介,塑造整体形象。一是开展品牌策划。委托南京麦肯品牌咨询机构策划了《盱眙旅游品牌升级及推广方案》,形成了“须夷之间,恋上盱眙”等五套方案和春夏秋冬四季品牌形象、媒体传播方案。二是开展龙虾IP塑造。与广东易动文化传媒公司合作,拍摄动漫大电影《美食大冒险》,开发盱眙文创和旅游产品。三是开展赛事活动。先后成功举办了跑骑跑、天泉湖国际星空露营大会——“陪你去看流星雨”、金陵天泉湖国际半程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四是开展形象宣传。在央视《朝闻天下》栏目分别开展以“山水绿城、龙虾之都”、“梦中的星空度假天堂”等3个主题宣传片,在南京高铁站进行“盱眙不仅有龙虾”等灯箱户外旅游宣传。与江苏电视台全面合作,推广盱眙全域旅游品牌形象和旅游资源,利用广电台、现代信息中心等县内媒体,开通全域旅游创建旅游频道和旅游专版,及时向社会展现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成果。

(六)突出改革创新,完善保障机制。一是组建组织机构。为全面推动天泉湖部级度假区工作,成立了天泉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天泉湖度假区管理服务中心;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成立了“1+3+N”中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和市场监督管理旅游分局,并在天泉湖度假区设立综合诉调执法中心。二是加强旅游扶持。把旅游项目纳入绿色通道重点项目体系管理,简化程序,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出台了《盱眙县旅游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和全域旅游创建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设立创建专项经费3000万元和旅游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用于旅游发展和创建工作资金保障,利用引导资金开展了星级龙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专营店的评比活动。三是引进市场机制。成立了县文体旅游集团,打造百亿级文旅产业;与上海复星集团合作,委托复星爱必侬旅游公司管理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北京龙泉寺签约入驻铁山禅寺。

二、创建工作存在问题

我县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创建标准相比,与先进县区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缺少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智慧旅游体系等;二是旅游综合管理不够完善,缺少旅游综合执法人员,没有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三是旅游产品供给不够充足,没有新增高等级的旅游品牌;四是旅游业态发展不丰富,缺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五是“旅游+”产业融合不够充分,缺少旅游新业态项目。

三、下一步创建工作重点

2018年,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决胜之年和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的奋战之年。我县将继续紧扣旅游“121”总体目标,围绕“11224”的总体布局和“1358”的创建路径,按照“五个更加注重”的工作要求,对标找差,补齐短板,力保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天泉湖部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实现全省再进位。

(一)更加注重机制体制完善。牢固树立“一盘棋”的大旅游观念,继续执行“月会办、周推进”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考核标准,细化目标考核任务,定期进行督查考核。按照“1+3+N”旅游执法要求,成立旅游执法分局,在龙虾小镇会客厅一级游客集散中心、天泉湖、第一山景区设立旅游综合诉调执法中心。完善旅游产业和旅游项目双项考核,激励促进全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企业标准化培训与长效化管理,继续举办“旅游大讲堂”等活动,全面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与服务质量。

(二)更加注重旅游产品打造。围绕“一南一北”两个核心,按照“高端化建设、一体化布局”要求,强力推进去年的30个特色旅游项目的引进与落地。天泉湖度假区加快环湖路改造、星空谧境、星空民宿等项目建设,明祖陵积极推动停车场、水杉林游步道等项目建设,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文体旅游集团加快景区功能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盱眙礼物”旅游商品研发,培育、授牌一批旅游商品专营店。农旅部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培育一批星级农家乐和金宿级、银宿级民宿。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7)

问题的提出

旅游功能区是在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为科学整合旅游资源和其他产业资源,进一步理顺旅游开发与管理体制,培育现代综合型旅游目的地,解决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发展问题,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布局,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产生的。

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的颁布为肇始,以北京、四川、浙江、湖南、吉林等地为代表的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旅游功能区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资源整合利用、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旅游功能区建设有利于推动资源整合和产业集聚,构建新型旅游目的地,全面促进区域发展,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但目前国内对旅游功能区这一新生事物,理论研究非常薄弱,研究成果十分稀缺,无法满足指导实践的需要;实践发展还只是个案发展探索阶段,缺乏先进理论成果指引。为此,本文尝试对旅游功能区的基本理论进行阐释,并对各地的发展实践做出总结,以期旅游功能区问题能够得到学术界、实业界的更多关注,共同推进旅游功能区的健康发展。

旅游功能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

(一)概念界定

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旅游功能区应时而生。旅游功能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国内相关研究成果还不多见。部分学者及一些政府机构对旅游功能区的概念进行了解读,这些表述既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也有共同之处(见表1)。

综合已有的研究观点,笔者认为,旅游功能区是指凭借富集的旅游资源,聚集旅游产业和要素,发展现代旅游业,发挥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地域空间。旅游功能区通常具有一定的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以现代旅游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能提供区内外游客所需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旅游功能区的本质是旅游功能的最优化和旅游价值的最大化。在这一点上,旅游功能区有别于其他类型产业园区,如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汽车产业功能区、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等,体现出旅游功能区的自身价值和特殊意义。

(二)基本特征

虽然目前不同学者、政府部门对旅游功能区的理解有所差异,还未形成共识。旅游功能区在称谓上也有多种提法,如旅游功能区、旅游产业功能区、旅游区、旅游产业园区等等。尽管如此,作为旅游功能区应该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从发展条件来看,旅游功能区的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集聚分布,旅游产业供给要素完备。这是旅游功能区的资源依托和基础条件。特色突出、规格较高且分布密集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功能区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功能区往往是在旅游资源富集区建立发展起来的,所谓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指旅游资源在一个特定的区域集中分布、密度大、禀赋高(杨振之、马琳,2012)。作为一个空间区域,实现旅游产业要素和资源在空间内的聚集是发挥旅游功能区主导功能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手段。

其次,从成长机理来看,旅游功能区是从战略的角度统筹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产业发展要素,并通盘考虑旅游要素和其他产业要素的聚集发展、旅游业和相关行业之间的协调关系。这种跨越式的发展思路和新型发展模式有利于规避传统旅游开发模式下资源“开发―破坏―修复”的路径风险(杨振之、马琳,2012)。通过良好区域发展氛围的营造和支持性政策制度体系的创建,使旅游功能区内旅游系统与相关产业体系有机结合,实现区域旅游经济集聚和空间产业结构优化,推动旅游功能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从空间范围来看,旅游功能区通常跨几个行政区域,这是旅游功能区的现实状况。与传统意义上的景区有所不同,旅游功能区往往涵盖多个景区,是大尺度景区的综合体,涉及空间范围较广、面积较大,一般跨越几个行政区域。位于浙江省永嘉县中北部的楠溪江生态型旅游功能区,涉及宕头、沙头、大若宕、鹤盛、枫林、岩坦6个镇,总面积为670.76平方千米。旅游功能区跨地域范畴和行政管辖空间而设立在我国是一种普遍现象,云南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吉林松花湖旅游功能区等都跨越单一的行政区域。因此,如何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统筹协调推进区域内旅游项目规划开发,实现旅游功能区跨区域统一管理,是旅游功能区发展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最后,从主体功能来看,以旅游为主导功能,这是旅游功能区的根本特征。旅游功能区突破了以往旅游区局限于旅游业发展、偏重旅游经济的约束,不再“就旅游论旅游”,更强调旅游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集聚发展,更强调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罗明义,2013)。作为城市功能区的一部分,旅游功能区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重视旅游经济功能,推动区域旅游业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要特别强调旅游功能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扩散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主要类型

从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如北京、成都、温州等)已经发展起来或准备建设的旅游功能区来看,根据它们依托的主体旅游资源属性、成长机理的不同,旅游功能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资源禀赋型、生态涵养型和文化创意型(见表2)。

1.资源禀赋型。资源禀赋型旅游功能区主要依托独特、富集的自然旅游资源或人文旅游资源而设立的旅游功能区。在我国旅游功能区发展实践中,资源禀赋型旅游功能区通常是在原有旅游区、风景名胜区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约束,统一旅游管理体制,通过整合旅游资源,集聚旅游产业要素发展起来。

吉林松花湖区域旅游功能区,位于吉林市东南12公里处,区域总面积647.5平方公里,是吉林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中枢。松花湖区域旅游功能区是在松花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丰满风情小镇四个旅游区的基础上,依托旅游区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吉林市政府通过有效整合旅游区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科学规划松花湖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将松花湖区域旅游功能区打造成为一个山林湖泊自然禀赋与休闲文化相融汇的复合型旅游功能区和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旅游综合体,对带动城市功能转换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生态涵养型。生态涵养型旅游功能区与城市水源地、生态建设相结合,在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规划,有序开发而成长起来的旅游功能区。生态型旅游功能区是根据当地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划定的特定空间范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该类型旅游功能区发展、成长的重要凭借。

温州泰顺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功能区总面积317.29平方公里,跨越泗溪镇、雅阳镇两个行政区。功能区依托氡泉、廊桥等特色生态资源,以区域内高品质的生态旅游资源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条件,通过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以点带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功能区专门设立了旅游功能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全面负责功能区内生态保护和旅游事务管理。廊桥-氡泉生态旅游功能区以生态旅游功能提升为目标,有效整合了旅游、建设、农业、林业、海洋与渔业、水利、文保等部门的相关涉旅职能,理顺了管理体制,成为推进温州市旅游业发展的主引擎。

3.文化创意型。文化创意型旅游功能区是指在旅游资源赋存不够理想的区域,通过文化创意、艺术创新、旅游创意等途径来实现发展的旅游功能区。该类型旅游功能区通常具有富集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文化创新、旅游创新、艺术创新等手段将这些文化元素旅游化和项目化,形成旅游功能区创意旅游品牌。

作为天津滨海新区九大功能区的组成部分之一,滨海旅游区是一个以旅游为主导的功能区,也是我国唯一的部级旅游产业园区。根据旅游区发展规划,滨海旅游区依托得天独厚的军事文化、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将建设欢乐海魔方、东方文化广场、妈祖文化经贸园、航母主题公园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2011年,以航母为核心,以军事文化为内涵的滨海军事文化产业园接待游客过百万,旅游收入突破1亿元。滨海旅游区通过整合文化创意元素,以文化旅游项目为抓手,以文化旅游、创意旅游为载体,以创意为羽翼,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高起步、有特色、多亮点的发展局面。

我国旅游功能区发展实践

自国务院出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来,各地方政府为解决限制开发区或禁止开发区发展问题,积极探索建立和发展旅游功能区。当前北京、吉林、成都、温州、长沙等地深入推进旅游功能区建设,创新旅游管理机制体制,实现资源整合利用,推动旅游产业综合改革,成为我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亮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北京的实践

2012年11月,北京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做好本市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旅游大项目为引领,规划建设旅游功能区,进一步提升全市旅游业服务接待能力,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规划提出,到2015年重点打造中轴线文化旅游体验区、前门―大栅栏文化商业旅游体验区、“北京源”文化旅游区等19个大型旅游功能区,建成3至5个总收入过百亿的综合性旅游功能区。2013年初,19个旅游功能区建设规划已基本完成,相关部门将对各旅游功能区内资源状况、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调研,以便确定各功能区的主体地位,开展项目招商、宣传工作。

(二)吉林的实践

2011年9月,吉林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500多亿元整合松花湖及朱雀山旅游资源,打造吉林松花湖区域旅游功能区,包括松花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朱雀山国家森林公园和丰满风情小镇四部分。在第7届东北亚博览会上,吉林市政府与万科集团、香港吉祥集团签订了开发建设吉林万科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的合作协议,规划建设万科松花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朱雀山开发等重点项目。目前,在各方的共同努力协作下,各区块的开发建设工作正在快速有序推进。

(三)成都的实践

自2010年以来,成都开始实施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战略――规划建设成都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龙门山旅游功能区将紧密围绕这一战略,重点抓好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机制、健全旅游业要素保障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工作。同年7月,成都文旅龙门山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将按资源资产化、市场化原则整合相关资源,对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进行有序开发建设,完善旅游综合功能区的旅游产业链。近年,龙门山旅游综合功能区以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发展,形成了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四)温州的实践

2011年7月11日,温州市出台了《温州市生态旅游型功能区设置方案》,将在生态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永嘉、文成、平阳、泰顺等)布局建设永嘉楠溪江、文成百丈-飞云湖、平阳北港、泰顺廊桥-氡泉等四个生态型旅游功能区。按照资源整合、联动发展、整体提升的发展思路,以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核心,积极推动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建设生态旅游功能区,使之成为温州发展生态型经济、服务型经济、辐射型经济的新平台和新载体。2012年6月,温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型旅游功能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旅游区域合作、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形成高端旅游产品等有益建议。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4个生态旅游功能区接待游客合计557.64万人次,同比增长22%;门票收入1263.98万元,同比增长19.93%;实现旅游总收入53.6亿元,同比增长27%。

(五)长沙的实践

2012年8月,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实施精品工程,打造强势品牌,大力建设“一带三圈”旅游产业功能区,重点抓好岳麓山-橘子洲生态文化旅游区、灰汤温泉旅游度假区、大围山生态旅游示范区、黑麋峰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基地等十大旅游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

目前,旅游功能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在我国一些地区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转型发展,带动地区物流、商贸、金融、创意等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作为一种新理念、新事物,旅游功能区在国内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也没有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和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功能困局―主体不明,效能涣散。旅游功能区近年迅速兴起,成为旅游界关注焦点和研究热点,国内很多地方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一哄而上,缺乏科学有效规划,以致旅游功能区主体功能不明确,功能效能不集中。二是行政困局―条块分割,多重管理。旅游功能区的涵盖范围通常跨几个行政区域,存在跨行政区划、多重管理体系、土地关系错综复杂等现实难题,严重阻碍旅游功能区的形成和成长。

旅游功能区科学开发建议

旅游功能区是地方政府理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产物,是旅游业转型时期,旅游管理体制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转变、旅游规划改革的有益尝试。旅游功能区在国内属于新生事物,具有不同于传统旅游区的鲜明特征,国内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有待进一步深化。学术界对旅游功能区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理论问题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各旅游功能区对自身功能定位、管理体制等重大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晰。笔者认为,旅游功能区发展关键要在以下两方面力求突破。

(一)突破狭隘的“就旅游论旅游”的主体功能认识

旅游功能区的主体功能是旅游,但它通常也表现出很强的产业协作功能和辐射扩散功能。旅游功能区建设是为了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产业和要素在空间内的聚集,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首先,要突破传统旅游区局限于旅游业发展的约束,摈弃旅游功能区即发展旅游业的狭隘认识。再者,要不断推动旅游资源、产业要素在功能区内集聚,扩大旅游产业与各领域之间的协作范围,逐步推进旅游功能区内旅游业与一次产业、二次产业、商贸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功能区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突破“就区域论区域”的空间发展认识

旅游功能区建设强调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空间资源、要素的统一规划和合理利用,旅游功能区建设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行政区域空间。一方面旅游功能区建设要在区域已有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旅游总体规划等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域旅游景区、交通网络、旅游线路的布局和组合,通过资源整合与创新驱动,实现旅游功能区在空间分布上的科学化,突出旅游功能区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区辐射扩散功能,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统筹旅游功能区内和区外的资源和市场,在项目建设、功能实现方式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实现与周边省区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旅游功能区的产生与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3-3-22

2.张纯洁.浅论我市旅游功能区的建立[N].温州日报,2012-1-3

3.刘小军.旅游功能区规划能否入法[N].中国旅游报,2012-8-3

4.杨振之,马琳.旅游功能区:从概念到规划实践[N].中国旅游报,2012-2-8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8)

旅游业是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旅游业萌芽于计划经济时代,20多年来得以快速发展,但是这种综合性的产业恰恰与我国的行政区划约束体制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使得我国旅游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较强的行政区经济色彩,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经济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行政区经济”现象的成因

1.我国现有的政府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体系是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产生的制度性根源。众所周知,我国的旅游业最初是从事政府接待的事业,而非一种成型的产业。这种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具有较强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从事外事和行政接待。政府几乎包揽一切旅游活动,旅游事业是无经济效益可言的。政府高度集权行政事务的体制在旅游发展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扩大地方财政税收、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就业率等目标,纷纷开发新兴产业。首先是在其行政区域范围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条件,占领各类市场;其次制定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限制和排斥外来竞争的政策、制度等,以谋求本地利益的最大化。旅游业就是在这种经济和时代背景下萌芽并逐渐成长的,自其萌芽之日起就隐约表现出较典型的“行政区经济”特点。

2.旅游业发展的所有制体制是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形成的直接原因。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地域差异性、稀缺性和公共性特征,公共性的属性表明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应该是国家,即属于全体国民。但由于国家管理公共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让权,又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也决定了其产权所有者的异地性;再次,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剧了同一种资源被不同地区或部门占有并开发的可能性。综合起来,旅游资源的实际所有权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手中。如果这种所有制体制能够得到正确的利用,就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否则,就会形成地区分割、区域封锁、互筑壁垒、各顾一方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在一种以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才能产生利润的产业发展之初,这种所有制体制就会成为其形成“行政区经济”现象的直接原因。

3.旅游业发展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是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形成的催化剂。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和各类旅游企业,在旅游业的发展历程中,其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规则、法制的不完善,使得旅游产业的经营、竞争和旅游市场都不够规范。首先各级地方政府拥有发展本地旅游产业的资源所有权、产品开发与销售权、行业审批权、行政管理权等,地方政府代表了地方的最高利益,必然要保护和管理地方各类旅游企业和旅游市场,防止地方旅游产业受到外来强烈竞争和冲击。其次,几乎所有的旅游企业都必然地与地方政府以及其它各类企业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类旅游企业的发展不仅要追求自身的利益,更要承担地方政府所赋予的各种义务,如上缴税收、吸收本地劳动力、促进本地社区发展等。企业不能不面对和听从许多“婆婆”的“号令”,否则,就会陷入“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境地,最终会寸步难行、一事无成。第三,在旅游业发展初期,旅游企业的规模、实力是相对狭小和脆弱的,旅游业投资主体单一、规模小。旅游业的启动基本上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扶持或包揽,如道路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开发等。特别是在旅游资源丰富、经济不发达地区,这种发展模式更加普遍。政府的投资同样要得到回报,政府会想方设法使本地获得最大的旅游收益。

以上三个方面综合作用,使得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主要由各级地方政府主导(甚至垄断),形成了各级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经济现象,表现为旅游业的“行政区经济”现象。

三、“行政区经济”现象对我国旅游业的负面影响

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各个地区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区域旅游开发如雨后春笋,显示出勃勃生机。从这一点上讲,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经济对我国旅游产业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可否认,行政区经济对我国旅游产业的负面影响仍然很突出,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政府主导”思想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有加剧旅游业区域与区域竞争的倾向。由于我国旅游业起始于政府的事业包揽,在其发展历程中各级地方政府始终起着主导作用,这种经济发展机制的惯性使得至今我国各地发展旅游业的主导思想几乎都是“政府主导”。发展模式也是“政府主导”型。各地区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行为可以说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主宰”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权、旅游经济的发展权、旅游法规的制订与执行权。其次是“主财”,从资金投入、外资引进、财政预算、旅游行政开支等都起主导作用。第三是“主干”,即从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目的地开发到旅游人才培养、旅游宣传促销等一系列旅游经济行为都是政府在唱主角。诚然,“政府主导”旅游发展,能有效地调动地方各种资源和因素,集中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能更好地协调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等等。但这种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发展模式对于旅游经济实体和企业的成长壮大是不利的,极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加剧区域与区域之间旅游业的过度竞争,影响到国家整体旅游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科学地讲,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具有“优先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盲目地赶潮流,不切实际地提出“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只会加剧旅游业的区域竞争,而且会助长一些地方的不良风气。

2.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旅游区(旅游目的地)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执行具有极明显的“行政区经济”色彩。近年来我国各地方(行政区域)多热衷于作区域旅游规划,各种旅游规划、设计如雨后春笋般地制定出来。迄今为止,我国省一级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已经做了20多个,占全国的2/3以上,还有1/3的规划正在进行之中。不仅省一级在做旅游规划,中小城市和区、县在做,甚至一些乡镇也在制定类似的规划。但是,许多旅游规划都只是在本行政区域内“画画”,很少与周边地区进行跨区域规划,至今跨行政区域的旅游规划少得可怜。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向上级政府“寻租”,为了获取本地方和本部门的利益,不惜勒紧裤腰带做规划,规划成了要钱的依据。有的地方,出现了“换一任领导做一次规划”的怪现象,规划做好了,可以向上头要钱,可以在社会上“敛财”,例如一些地方的“旅游招商引资”就有“敛财”之嫌。至于规划是否实施则并不重要,规划成了为本地区敛钱、为个人捞政绩的手段和工具。

3.“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产品的生产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旅游资源一般有地理位置的唯一性和确定性特点,由于行政区划与旅游资源分布的非整合性,造成许多资源实体的地理范围跨越几个不同的行政区域,被几个行政区域分割管理、开发,如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一座山脉的不同地段、一片森林的不同部分等。面对同一种资源分布,几个相邻的行政区域为了争得资源开发权和收益,互不相让,各地方画地为牢、各自为营、人为分割、抢夺本应该统一规划开发的资源整体。此外,有许多旅游资源,它们的行政归属(上级主管部门)与其实际地理位置发生错位,形成“飞地”现象。当地部门管不了,上级部门又管不着(鞭长莫及),致使我国许多原始、珍贵、品位极高的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在旅游产品的生产方面,为了争夺消费结构、消费水平相同的客源,大量性质相同的旅游产品推向辨别力不够强的市场群体。各地方为了争夺客源,占领本地市场、扩大外地市场,都愿意花费高额成本生产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旅游产品。结果造成各级行政区域在旅游产品生产上自成体系、相互竞争、大量雷同、重复建设。近年来我国各类主题公园大量兴建、主题重复,各种品位一般化的景区景点相继诞生,彼此相邻的几个城市各自建造豪华度假村且项目雷同的现象比比皆是。

4.“行政区经济”现象使得各地区在旅游市场占领与获取旅游形象外扬的机会方面很不规范。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局面,一个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在被激活。在规则不完善、法制不健全的市场经济时代,各地方为了占领、争夺、控制尽可能大的市场范围,相继展开强大的竞争攻势。恶性竞争、争夺客源、相互压价、各自为战、互筑壁垒的事件层出不穷。近年来各地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交通部门在旅游线路上的打折、降价以致旅游服务质量的下降等恶性竞争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和素质的提高。有些地区为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无形价值,在本地区的行政区名称上动脑筋、做文章。近年来我国许多市、县、镇的原名(尽管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消失,而“××山市”、“××山镇”、“××山站”新地(站)名雨后春笋,令人眼花缭乱。“傍大山、附名水、扬伪名”的现象愈演愈烈。不能否认,在一些地方的领导的脑子中有“抢他人先、扬本地名、争一己利”的“行政区经济”思想在作怪。

5.旅游业的宏观管理方面的非正常现象正是“行政区经济”负面影响的表现。由于行政体制的约束,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权、利严重错位,有名无实,缺乏有效调控管理力度。原因是其财权、人事权、项目审批权等均受制于上级行政区的对口部门。受利益驱使,各部门为了各自利益,一般不愿意让渡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部门之间的合作困难或勉强实行“伪合作”,难以形成“大旅游”的格局。由于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分属于不同部门和地区管理,各部门和各地区从自身利益出发,制订各自的行业政策、制度和标准,实行行业垄断或地方保护,旅游发展所必须的各种标准和规范很难统一,实施起来较为困难。这种行业、部门、地区垄断、互筑壁垒的非正常局面正是“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旅游业中的负面影响的表现。

四、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的改革与创新

1.淡化旅游发展的“政府主导”思想,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监督、全民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和模式。提倡、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开发旅游(政府、企业、民间、个人、外资、股份、混合)的模式。这样就能从源头上减弱甚至消除“行政区经济”对旅游业的负面影响。2.试行建立跨越行政区域的高级别的旅游经济区(即旅游协作区),直属于相应级别的政府管辖或跨区域政府联合管辖。3.在适宜时候,试办旅游特区,丰富并创新我国行政区划的体系。将生态环境保存完好,自然资源极其丰富、自然景观极其优美、不适宜大规模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地区,单独划为旅游特区,发展模式类似于我国曾经试办过的经济特区。特区内以发展旅游业为主,配套发展相关产业。

【参考文献】

1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刘君德等《中国政区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年。

3何光韦等《中国旅游业50年》,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年。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9)

一、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优势

(一)使旅游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丰度、分布、数量等会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产生直接影响。一些独立的旅游资源尽管具有很高的价值、别具一格的特色和繁多的功能,然而在总体开发价值方面仍然不会太高。只有将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整合和协调布局,最终将规模化的旅游资源结构模式形成,才可以真正形成较大的开发潜力,最终使旅游区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使旅游区域的旅游业实现包容性增长。由于各利益主体在旅游区域内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很容易导致旅游区域出现无序性竞争和破坏性开发的问题,最终使得旅游区域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有机地整合旅游区域内的各项旅游资源,才能够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充分做好保护旅游资源的工作,除了能够使各个利益主体的自身利益得到有效的保证,同时还能够对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利益予以兼顾,从而真正的使旅游区域的旅游业实现包容性增长。

(三)加强旅游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现在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大部分是从政府层面来编制和执行的,再加上各个行政区划之间不合理的统筹安排,因此导致现在一些旅游区域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相邻区域的重复建设、低水平建设等,使得旅游区的各项旅游资源开发面临着各自为政的局面,最终导致旅游区域的整体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只有真正实现实质性、广泛性的旅游区域资源整合和规划,才能够使旅游区域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并且对旅游区域内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较多的合作协议和较少的整合成果。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旅游业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带动作用,现在一些旅游区域的政府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旅游业的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大力地发展自身的经济,很多旅游区域的政府都具有非常强烈的整合旅游资源的愿望。然而通过对我国旅游区域的整体规划实践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现在一般都是通过备忘录、签订协议、召开区域会议等形式对参与旅游规划的各个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维持[3]。然而一些地区签订的协议本身不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因此并不具备完善的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成果。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因为不同区域之间在具体的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关组织、制度和技术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旅游区域之间在参与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时候具有不同的积极性;其次,旅游区整体规划的实际效果受到了区域之间固有的竞争关系的严重影响,因此一些旅游区域并不具备进行旅游区域规划的动力,因此导致旅游区整体规划往往只是停留在政绩和文字层面。

(二)政府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占主导地位,缺少企业参与。在旅游区整体规划的过程中政府之间的密切配合已经变成了占据主导地位的推动力量,然而因为一些旅游区域本身的回报机制不健全,缺乏对旅游企业利益的关注程度,也没有认真的做好引流营销工作,因此导致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缺少企业参与。与此同时,在旅游区整体规划工作中,很多企业由于受到自身不健全的网络化经营体系发展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整体规划中缺乏必要的力度。在这种背景下,要想真正的实现旅游区整体规划,在政策、理念和信息等方面,各级旅游区域政府必须要对企业进行积极的引导,从而使其实现自主联合,将大型的旅游产业集群或者企业集团建立起来,这样才能够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使旅游企业真正的变成经济主体,并且利用资源共享以及资本节约的方式使旅游区域的旅游产业链得以延长,最终能够全方位的实现旅游区域整体规划。

(三)缺乏创新机制。要想实现科学合理的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不管是各级政府也好,还是各个旅游业企业也好,都必须要积极地参与到旅游资源的整合中。目前,在整合层次不断深入、整合频率不断加大以及整合空间范围不断扩大的同时,旅游资源整合在可靠性、专业性和科学性等方面也具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旅游区域整体规划本身在方案、时序、内容、方式、对象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繁多的头绪,因此现在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具有越来越高的难度,这就要求必须要积极的创新旅游区域整体规划的体制和机制。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创新机制,因此导致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工作面临着较多的困境。

(四)存在着较多的共生冲突和较少的利益协调机制。由于价值、潜力、区位资源等各方面的差异而引发的旅游利益主体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就是所谓的共生冲突,共生冲突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很多方面,然而其最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就是利益冲突。在一个大的旅游区域内,相邻地区往往具有较为相近的旅游资源特色,这样虽然为旅游区整体规划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然而因为旅游业本身之间缺乏必要的利益协调机制,因此很容易出现共生冲突的现象。

三、结语

目前,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旅游区域整体规划能够形成区际联动、区内互动、辐射带动的一种新的大旅游发展的态势,这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本文对旅游区域整体规划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分析了旅游区域整体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我国旅游区域整体规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区域旅游规划管理篇(1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五项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幢大厦,经济就是这幢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要发展生产就必须全方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是积极因素中的一个最为有利可行的。我们知道,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优势,自然的、人文的、种植的都可以开发为旅游资源。只要运用法律、经济、行政、规划、科技、教育等手段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管理就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1区域特色旅游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笔者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区域特色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态,明显表现出市场的适应性、功能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了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区域特色旅游打破了产业界限,延伸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交通、饮食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开辟了新的增长点。二是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区域特色旅游业是开放型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出城市、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也把城市的先进理念、进步的生活方式带到农村,促进“乡风文明”的形成,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提高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区域特色旅游业是“绿色朝阳产业”,以绿色、生态、高效为出发点,进一步增进了实现“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

2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管理建设的具体措施

区域特色旅游业要更好的发展,更有效地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条例,形成管理机制。基于此考虑,笔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建设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良好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力协同做好区域特色旅游的服务指导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旅游是有效途径之一,如“农家乐”休闲旅游,就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的有效渠道。区域特色旅游业起步阶段比较困难,如经费问题、发展模式等,都离不开政府各部门的扶持与引导。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政府各级领导要对发展区域特色旅游作专题研究,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办公室,加强对区域特色旅游开发的领导。二要明确发展思路。领导办公室要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特色旅游的发展思路,确立发展试点,确保特色旅游健康发展。三要拓宽投资渠道,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同时要发挥市场机制,鼓励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区域特色旅游项目开发。

2)注重区域特色旅游的科学规划,确保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发展。区域特色旅游应该有历史文化背景和市场背景,应该因地制宜,力避无序性和盲目性,政府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将区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自然景观、田园景观、村居民舍、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实现区域特色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一要注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保持适度开发,合理布局,避免一哄而上。二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区域特色旅游是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的,要保护好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做好区域特色旅游开发配套项目的规划。区域特色旅游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部分,其相关产业要根据不同类型进行规划,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设施共享程度,推进区域特色旅游规范有序地发展。

3)强化区域特色旅游政策支持,推动区域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发展壮大政策的激励和扶持是其助动器,所以要适时制订发展区域特色旅游的扶持激励政策,在人力、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各个相关部门要利用各自的优势和条件,共同研究出台鼓励发展的政策条例,明确投资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项目招标、土地使用、金融信贷等方面享受与农业龙头企业同等待遇的规定,减少参与人员和农户经营的风险,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

4)加强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健全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区域特色旅游的环境保护是十分重要的,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成败。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工作应该突出“防胜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理念,加大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宏观规划、开发和管理,同时加强科学的环境预测和估计,对可能造成破坏的程度和范围以及景区超载情况进行有效监控和宏观管理,采取切实措施避免旅游开发的短期行为,为打造星级品牌景点做出必要的努力。还要制定一整套环境保护的法规,如《区域特色旅游环境保护暂行规定或条例》等,加强通过法律手段保护旅游环境的力度,促进区域特色旅游的顺利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