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6 10:51:59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1)

1.通过学生自主填图,掌握北方地区主要山脉、地形区、河流,并能准确描述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从而掌握地形特征的答题模板。注意用规范语言总结。

2.根据已学知识和气候统计图,总结回答气候特征的答题模板。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区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已学知识和图文材料,总结该区域农业发展有利的条件,学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答题能力。注意答题技巧。

二、图表落实基础知识。区域地理大多数知识点的内容来自于地图,因此,在学习时应多看地图,将地形、河流、城市、矿产等都落实到地图上去,并从地图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区域地理的主要基础知识包括地理位置、范围、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所以在导学案中要设置简图,让学生自主填图来掌握主要知识。如在北方地区这节课中可以填下图完成:

1.读北方地区图,在图上填注下列内容:

(1)北方地区地形骨架: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秦岭。

(2)五大地形区代号: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黄土高原、D辽东半岛、E山东半岛丘陵。

(3)河流代号:a黄河、b渭河、C汾河、d淮河、e大运河、f滦河、g辽河、h黑龙江、i乌苏里江、j松花江、h嫩江。

(4)省市代号:①山西省、②陕西省、③河北省、④河南省、⑤山东省、⑥辽宁省、⑦吉林省、⑧黑龙江省、⑨内蒙古自治区、⑩北京市。

三、重难点突破。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是学习重点,在北方地区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会分析地形特征的思路和方法:

1.分析华北地区的地形特征。2.分析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总结:地形特征描述要点:①主要地形;②主要地形的分布;③地势特点。

四、精选课堂检测题,掌握方法。掌握区域地理特征的方法主要是采取综合法与比较法。在选用训练题时一定要综合性强、立意新颖。北方地区可选择下题分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了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图6为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2)

一、有关课堂导入的评价

这堂课的导入我先后展示了学生熟悉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的会徽和第26届大运会的会徽图片,并设问:为什么南京、深圳能够在众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这些重大赛事的举办权呢?从而引出这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能力。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又是由两股力量推动的,分别是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上完课后,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觉得这样的引入太过牵强,很是不妥。我想还不如呈现我们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变化图,让学生分析城市发展的原因,这样联系乡土实情,学生会感到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然后扩大到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过程,并举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例子探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及过程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二、有关教学过程的评价

总体来说,教学过程是成功的。强调教学过程,注重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培养学生从人文地理资料和图表数据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学生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例如,在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阶段的分析中,我采用了深圳成长的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案例,分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分析深圳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发展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工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工业总产值增长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完案例后,先要自行消化,然后在材料中查找他认为必要的信息,这无形中加深了他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信息后,再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能力上的提升;同时老师加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合作讨论、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逐渐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课堂效果大大提高。

三、有关区域地理研究思想构建的评价

必修三“区域地理”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分析、解剖案例,提取相关的地理基本原理,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发展的基本思维方法。所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动力及发展规律。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关问题的研究只是手段而非实质,教师需要高屋建瓴地在方法和思想上加以引导,因此在最后的课堂总结部分我梳理了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一般思路(见图1),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抓住本节课的灵魂。

四、有关黑板板书的评价

这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式,多媒体的展示有课堂容量大、更形象生动等优势,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就是“瞬时性”,不利于学生构建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黑板板书就起着这样一个“中流砥柱”的“主旋律”的作用。在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进行中,我按照逻辑关系在黑板上书写相关知识要点,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更有利于达成课标的要求。

五、有关教材整合的评价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3)

地理高考命题的根本价值取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考查适应时展、现实需求的地理学科能力和价值观的功能不断增强。”地理学科能力首先要建立在地理基础知识之上,其最基本的内涵包括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图表技能等。据此,在高考地理教学中,我就此谈几点认识。

1.对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落到实处

在教学中对基础知识要落到实处,对主干知识的学习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寻找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要引导学生主动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起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进而学会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问题。如对于重要的地理数据、地名等知识点,该记的一定要记,能用图记的尽量用思维地图记忆;对于地理概念、地理原理,要抓本质,少让学生死记硬背。如可运用以下方法学习地理概念:第一,要运用分析比较方法,辨析学习易混淆的概念,抓本质属性;第二,要学会抓关键词对概念加以剖析,综合掌握其内涵。地理原理学习的主要方法有:理清知识体系,类化地理规律;针对学生的认知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运用纲要信号图示,展示知识体系;应用范例解析归纳,促进融会贯通;应用因果关系推理,认识本质属性。

2.加强识图及填绘图表等技能的训练

建立地理空间概念,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是掌握空间联系、空间结构的关键;要在头脑中形成“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东西半球及大洲、大洋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世界政区图”等重要的思维地图,熟悉中国分区图、世界各大洲图和经纬线与大洲和中国的关系,这是分析问题的重要基础。以地图知识为基础,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说明地理问题;注意地图、图表、数据等资料的判读和所提供信息的应用,重视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掌握空间概念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图表转换、文表转换的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收集有关教学材料,特别是各种地理图表,精心设计出一些针对学生认知实际且有一定思维量的题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阅读、分析图表,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图表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形成良好地理思维品质。

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地理统计计算、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等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多数文科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差,地理计算题的失分率很高,因而尤其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对学生加以统计计算的技能训练。

3.提高学生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针对问题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地理高考命题的主旋律。地理图像可广泛联系多项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便于分析区域特征、类比区域差异、验证地理原理和说明地理问题。因而,对地图、图表、数据等地理图像的判读和所提供信息的运用,是学习地理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在地理高考复习中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各类地理图像的判读方法,掌握一些地理图像的绘制技巧,加大图文转换、图图转换的训练力度,提高学生对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综合和处理能力。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对新颖图像、变式图像的应变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尽量运用逻辑推理、地理图像分析等方法让其理解透彻,在对地理信息材料的提取、分析和评判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以区域为载体,培养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4)

教学重点:难点在于明确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二、学情分析

由于河源市东源县本地有个畲族民族乡,所以讲民族方面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抽象的问题就具体化了,有利于学生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上次课学习了民族关系,学生对民族和民族问题都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对时事关注度高,乐于思考,课堂气氛往往较为活跃。

三、设计理念

《政治生活》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为基础,特别强调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教学这门功课的指导思想是诱思探究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探索――研究――运用”的因果层次关系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实现变教为诱、变学为思的目的。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通过“走进”,“了解”,两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通过“高原思考”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通过“东江学子精神”这个环节,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之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自觉维护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五、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自治区的资料。

六、教学流程

【课前读书】

上课前3分钟和课上前3分钟读书,起到预习的作用。并指导学生找出本课的知识提纲和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

【新课导入】

自学导引P76-79: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法律规定了民族自治地方有哪些自治权?

4.为什么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设计意图:课前读书是由于很多同学一上课难以静下心来,读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精气神的提高还有另一方面有助于预习本次课的知识点,集中精神。)

【讲授新课】

教学活动1.(课件投影):

(一)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展示我国地图,从地图中发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方特点;播放链接视频(广西壮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归纳出: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该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自治机关的自治权是什么?

学生讨论思考,并完成回答。

(课件投影):学习成果展示

即时练习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为什么?)

教学活动2.(课件投影)

(走进)展现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之一的自治区美景,创设情景,随着轻松的歌声《坐上火车去拉萨》,走进自治区。

(设计意图:本课,我采用带学生“坐着火车去旅游”的方式改变以往的传统的说教是教学,给学生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去旅游”这话题马上会冲击学生的感觉神经,把他们的兴趣调动起来。)

(了解)”

高原回声:你知道的过去吗?

高原新貌:经过50多年发展的,现今面貌又如何?

高原贡献:人民为新中国建设的贡献有哪些?

高原憧憬:美丽的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

学生小组探究、谈论并成果

探究问题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是什么?

1.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

2.“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3.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

探究问题二:通过同学们的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说明为什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学生小组探究、讨论并总结成果。

(设计意图:理论课教学一直忌讳“满堂灌”却又常常会陷入其中。所以,我使用较为通俗的概括性框架,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融入在一起。尽量体现在目前我校政治科组实行的以知识网络的构建来统领主要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有整体知识概念,也便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即时练习(练习题略)

(四)知识拓展

怎么样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转第90页)

(接第133页)A:如果你是一位藏民,你认为今后该从那些方面发展?

B:如果你是自治区的干部,你会从那些方面来发展?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以上四个问题,学生更能从不同角色出发,全方位的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感情上更容易接受并坚持和完善这一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反馈训练与课后作业】

反馈训练:与本框题有关的时政热点题和一两道近年高考选择题。(略)

(设计意图:查缺补漏,巩固知识,题量不需要多。)

七、板书设计

(一)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为什么?)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5)

教师对区域活动价值的认识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定位。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于是把区域活动的目标更多地指向教与学,甚至把区域活动变成小组教学;有的教师认为区域活动就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材料学到“本领”,因此在区域设置时往往会偏重益智区、科学区而忽视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等区域,会更多地关注幼儿在操作中的“收获”,而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与社会性发展;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区域活动就要给孩子自由,于是在区域活动中放弃教师的组织与指导,导致区域活动变成“放羊”……

因此,能否正确地认识区域活动的价值,准确地定位区域活动的目标是对教师评价的首要内容。

二、区域材料的投放

材料的投放是实现区域活动目标的重要手段,材料投放也能体现出教师对区域活动目标和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把握,体现教师组织区域活动的水平。

(一)材料投放是否有计划性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投放不应是盲目和随意,应基于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结合各区域的具体目标,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投放。

(二)推介材料的方式是否恰当

教师推介材料的方式会影响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在评价教师材料推介方式时应考虑:(1)是否与投放目标相适宜;(2)是否适合材料本身的性质;(3)是否引发了幼儿对材料的兴趣;(4)是否为幼儿预留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三)能否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补充和更新材料

区域活动的材料投放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因此,教师能否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及时对材料进行调整、补充和更新也是区域活动中对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比如,在区域活动中,有些材料因缺乏挑战性而导致幼儿失去兴趣,教师是否及时将其撤换;有些材料对幼儿发展仍有很大的价值,却因反复操作出现破损而导致幼儿兴趣降低,教师是否进行了补充与更新;还有些材料因超出幼儿现阶段的能力范围,从而导致幼儿不愿尝试,教师是否进行了递减难度的替换……

(四)教师对材料价值分析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对区域材料价值分析的意识和能力会决定一个班级区域材料的品质。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教师这方面的素质相对比较薄弱,亟需培养和提高。在教师评价中将其列为主要指标就是一种提醒和督促。一般通过交流或教师自己的介绍就可以了解一个教师对材料的认识,以及对材料价值的深度挖掘能力。

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

教师既是区域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又是观察者、指导者、支持者、参与者,同时教师还应将自己视为一名学习者,与幼儿一起在尊重、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共同学习。由于对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价值认识不同,造成了教师对自身在区域活动中角色定位的差异。有的教师只将自己定位为区域活动的准备者,认为只要把区域设置好了,材料准备好了,幼儿开始活动时教师就可以放松了,可以去做别的事情了;有的教师过分执着于“指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区域活动中喋喋不休、不厌其烦地“指导”幼儿的活动;有的教师始终无法放下教师的“权威”,在区域设置、规则制定、指导方式上大权独揽、高高在上,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还有的教师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仅仅去扮演纪律的维持者、纠纷的解决者角色,却忽视了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指导……

四、教师对幼儿的观察

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非常重要,它是教师了解幼儿的重要渠道,是教师进行区域指导的前提,是区域活动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评价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是否有明确的观察目的;(2)是否有观察重点;(3)是否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观察与记录;(4)是否是全面观察与个别观察相结合;(5)观察方法是否科学、适宜;(6)能否充分地、科学地用好观察记录。

五、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

(一)教师指导的内容是否全面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不应是片面的,不能仅关注某个点,比如仅仅关注对材料操作方法的指导而忽视幼儿自主探索兴趣的激发与引导;仅仅停留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上而忽略区域活动进行中对幼儿活动水平与能力的指导……教师应从幼儿的自主意识、规则意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社会性发展等多方面进行指导。

(二)教师指导的介入时机是否合适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对指导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往往会直接决定指导的效果,这也是教师指导水平的直接体现。评价的角度一般有以下几点:(1)是否应该介入;(2)应该何时介入;(3)应以什么方式介入。

(三)教师的指导方式和策略是否适宜

教师在区域活动指导中的方式和策略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宜,适宜的就是最好的。评价时一般考虑以下几点:(1)是否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2)是否与该区域的活动特点相适宜;(3)是否能够促进幼儿主体意识的发展;(4)是否有利于幼儿活动兴趣的保持;(5)是否有助于幼儿学习能力的提升;(6)能否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灵活调整指导的方式和策略。

六、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反思

评价教师对区域活动的反思应考虑以下几点:

(1)是否能够及时反思。

(2)是否明确需要反思的内容。包括活动目标的达成情况;幼儿在活动中的发展以及对区域活动兴趣的保持;区域设置与活动材料是否需要调整;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否准确;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指导是否到位。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6)

G613.7

传统的主题性教学活动通常是以集体活动为主,由教师掌握教学时间、材料和场所,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与自主性,无法兼顾到每一位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活动特长。我国教育部印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该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尊重幼儿在学习方式、发展潜力、能力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生施教,从而使每一位幼儿都可以获得自豪感和成就感。因此,幼儿园必须倡导探索性教学,而主题性区域活动正好满足这一要求。所谓“主题性区域活动”,就是指幼师根据主题活动目标,针对性地创设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区域活动情境,让幼儿们在区域范围内按照个人意愿及能力,以独立操作为主要方式来进行学习,并实现预期目标的一种有效的自主性学习活动。

一、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实施的必要性

1.开展主题性区域活动,愉悦幼儿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结构理论”,并认为儿童发展主要是通过感知操作而获得的。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因其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特色等,深受幼儿们的喜爱,他们自由学习、快乐游戏、解放天性和提高能力,因此每一位幼儿都可以在自己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新主题下达后,幼儿们会立即自发分成多个小组,并在幼师的指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区域活动有哪些?如何创设区域环境?主题材料有哪些?……在主题性区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幼儿们能积极地、快速地投入到游戏之中,让他们乐于探索不同等级的主题材料,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幼儿在这样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探究并快乐着。

2.开展主题性区域活动,满意家长

开展多样的主题性区域活动,可以使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有所化,并逐渐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具备的社会修养、道德品质等非智力营养在课堂学习中无法进行汲取和开发的。只有通过参与主题性区域活动,才能实现尊老爱幼、保护同伴等诸多情感目标。幼儿通过表演或模仿方式获取到的直接经验往往要比课堂说教中的间接经验更有效,而且更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家长们也由刚开始的被动状态转变为积极参与,进而使主题活动顺利实施。此外,对于这种新领域的开发、组织和引导,家长们也纷纷各抒己见。

3.开展主题性区域活动,激励幼师

在区域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幼师都表示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经验无法适用于主题性区域教学,无论从《教学纲要》还是各类教学辅导书籍,他们总能找到理论参考,但实际操作与经验却只能依赖于教师的自我摸索。首先,幼师在主题性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观察者、指导者和学习者,结合具体的主题材料制定出活动方案,明确活动目标;接着,创设活动区域,仔细观察幼儿的活动状况和发展情况,并作出及时的调整;最后,在这一过程中应不断激励幼师严格审视、纠正教育行为,才能寻找出其优缺点,提高教研能力和职业成就感。

二、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实施的具体策略

1.合理地设定并解读主题

要想充分发挥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效能,就必须合理地设定主题。任何主题都具有中心思想,只有活动主旨具有“承载量”,才能将与主题有关的内容汇聚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开放性,能够获得一些生活经验,才能符合幼儿学习兴趣和学习要求。倘若不具上述条件,是难以进行实施的。此外,在解读主题内涵时,我们不能只侧重主题名称,还需要解读隐藏于主题背后的信息,这是因为有些主题名称仅仅是主题的切入点。待确定主题后,我们应寻找并构建主题拓展链,进而细化主题。

2.以材料投放与环境创设共同促进主题发展

材料是幼儿学习的重要载体,幼师在实施区域活动前应结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以此满足每位幼儿的学习需求。皮亚杰认为:操作是儿童一切智慧的源泉。而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就在于通过不同难易程度的操作材料来达成教学目标。另外,环境作为一种静态的教育资源,其对幼儿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主题性区域活动不仅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幼儿消极地、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幼师通过自主设计教学方案,为每位幼儿提供良好的操作环境,尤其是各类活动材料,从而使幼儿在与环境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

3.利用幼儿反馈来推动主题发展

幼儿是主题性区域活动的主体。幼师通常会费劲心思地将所有知识传授给幼儿,但有时达到的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倘若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探索,当他们集中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那将是接下来主题的一个分支。这样形成的主题内容不仅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而且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解决了幼师们长期苦恼的问题。每一位幼儿都是主题教学中的“活点子”,幼师应将注意力放置于他们身上,细致观察并记录,进而找到解决的答案。

4.积极反思与总结

在主题性区域活动实施之后,必须进行积极地反思与总结。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一切无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是不存在生命的。”因此,必须采用自我反思及集体总结的方式来增强区域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侧重区域活动过程来决策教学行为、凸显幼儿活动成果等。反思主题是否恰当,材料投放是否合理,幼儿兴趣何在等问题成为决定下一步的发展导向。

三、结束语

幼儿园主题性区域活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丰富的实施价值。实践证明:主题性区域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提高认知水平和增强求知欲,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传情达意,从而争做活动的小主人。幼师、家长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也能加强交流与合作,并最终推动着幼儿园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7)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音乐新课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音乐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反思,其真正意义是通过反思来重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叶澜教授指出:“需要养成反思的意识与习惯,需要在反思中自我更新。而重建,是在问题发现之后的一种真实的自我提升。只有经历了‘重建’阶段,人的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提升。重建强调的更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更新。”

实践证明,我们除了培养音乐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学校基层教研组的合作反思水平,更要注重在区级音乐研修活动中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反思制度”。因为一个区域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区域内每个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相互借鉴、共同研究才能让这一区域音乐教师不断散发出教学活力和智慧的光芒。

“反思制度”是区域教师群专业发展和音乐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构建区域“反思制度”,探索“反思制度”的实施过程,研究通过反思来促进音乐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反思―创造与重建―再实践―再反思―再创造与重建”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提炼出有效的、富有个性的区域音乐学科研修文化内涵。

二、设计步骤与操作要点

1.聚焦主题

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2.基本意图

通过反思找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指导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法和理念的诊断,帮助音乐教师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音乐教师个体的思维品质,促进音乐教师群的专业成长,逐步形成区域音乐教学研究型特色团队。

3.实施途径

4.典型案例

案例一:

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及课后反思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思目标、反思内容和反思方法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师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

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首先要求本区音乐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围绕区每学期提供的主题研讨活动方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通过区级研训活动进行“案例式”“专题式”“诊断式”等研训方式,学习理论及相关知识介绍,了解什么是“教学反思”?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讨论,让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学反思”的要点、方法和途径。

教师反思1:课前反思,贵在有备无患

(诸翟学校纪艺)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总是认为课前的备课只是包括编写教学设计和准备课堂材料两个方面,而往往忽略课前反思。这可能也是缺乏足够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的普遍问题。其实,课前反思不仅体现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预见性,更体现教学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人本主义”理念。同时,它也能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真可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前反思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充分领会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并吸取以往教学经验和教训,从教材整体体系的宏观角度思考,并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反

馈,有的放矢地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手段等内容,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备而教”,并且为课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灵活调整埋下伏笔。

以我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的名为《我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一课为例。在课前备课活动中,我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反复琢磨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音乐课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并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等相关理论要求,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这堂充满乐趣,师生平等学习,而又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凸显个性的课。尤其在全体学生学跳桑巴舞蹈这一主要教学环节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愿意积极探索、表现等心理特点,特意设计了全体围成圆圈在教师引导下随音乐尽情舞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打破座位固定的常规习惯,积极投身音乐活动的体验和表现中。课后证明,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正是本课最大的亮点和学生最尽兴的

环节。

教师反思2:课中反思,贵在灵活应变

(龙茗中学张一)有了充分的课前反思和课前准备,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变得游刃有余。但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总会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及时而准确的课中反思就成为教学工作高质高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高度集中注意力,捕捉学生的灵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究兴趣,又要避免一味迁就学生自由发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逐渐偏离正常教学轨道。因此,课中反思可以说是教学反思环节中对教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而其最大价值无疑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机智,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我的一堂名为《绿色的家园》的区级公开课为例,由于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知识的情况,当我讲述一个浅显的切分节奏时,竟无人知晓。我灵机一动,拉起两个比我矮小的学生充当八分音符,而我站在他们中间充当四分音符,然后形象地讲述切分节奏的含义和拍法。这一举动瞬间打破了我和学生的尴尬,拉近了师生距离,更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切分节奏这一知识。

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及时有效的课中反思确实是需要独到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但无疑是教师成长道路中最难能可贵的经历。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如能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过程上,关注使用的方法、手段及达成效果,不断反思,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思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有效

提高。

教师反思3:课后反思,贵在总结提高

(信宏中学马婷婷)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鲜亮丽的成功固然值得骄傲,意想不到的失败也并不可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值得细细回味,但积极深刻的课后反思更值得重视。

2010年5月我参加区级音乐教师教学评比。最难忘的是我在课堂教学展示后紧接着的教学答辩中,专家评委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就立刻把我包围,促使我趁热打铁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反思。

无论是有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设定,还是学生的反馈情况和继续学习的可能性等问题,无一不考虑教师全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当我事后重新整理出这些问题和解答之道后,猛然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又似经历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教学水平有了脱胎换骨般质的飞跃,也增强了教学自信心,在以后工作中更加有了进行有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冲动和底气。

案例二: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同课异构”应该是一种行动研究方式。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水平。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上一堂公开课,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教师不仅仅是听课的旁观者,而且也是一个参与者,这两种身份,使得在其作为旁观者时更容易与另外一位上课教师融为一体,在听课中不断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同课异构”还是一种“对话文化”。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由此可见,“同课异构”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合作的交流。

“同课异构”为音乐教师创设了一个群体交流合作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尝到了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以这种灵活、开放的思想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研方式,不仅活化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效率,还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同课异构”主要采用这样的基本过程:每学期初先分片集体讨论,提出若干课题,然后分组各自进行教学设计,接着进行行动(即上课),最后进行评课、反思。反思包含了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进行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例如,2010年5月为迎接“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我区组织音乐教师积极展开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比赛,其中本区的王辉、马静波、陈艾三位老师共同针对《“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展开了教学设计和反思实践活动。

思考:如何设计精巧动人的导入

方案一:

师:同学们,首先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听古典音乐吗?

生:喜欢(占少数)。

生:不喜欢(占多数)。

师:我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不喜欢听古典音乐。但其实古典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和身边,其实现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都融入了古典音乐或引用古典音乐元素。

方案二:

师:在优美的乐曲中,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什么音乐?

生:流行音乐(占多数)、摇滚音乐……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这么广泛,是的,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最近电视正在热播的“中国达人秀”里那位“断臂钢琴师”是谁?

生:刘伟!(整齐、有力、积极地)

师:刘伟说过,他的生命中有三样东西不能缺少,你们知道是哪三样吗?

生:水……

师:对了,那就是水、空气、音乐(语气逐步加重)。音乐犹如王老师生命中的一位亲密挚友,一直伴随着我:当我仰望夜空,对着宁静、美好的月夜之时,我的耳边会飘起这段旋律――《月光》;当我心情非常快乐、开心的时候,我会用这首乐曲来表达我的心

声――《小奏鸣曲》;当我遇到挫折和困惑需要振奋和鼓舞时,我要从这段音乐中获得力量――《幻想即兴曲》。

教师反思:在这两种方案中,我们的设计意图是直接开门见山与学生交流“古典音乐”的话题,在方案一中我们发现教师将自我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觉自己是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反而造成一定误导学生的倾向。而方案二中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我们就明显没有教师主观意识的痕迹,让学生自己来说喜欢听的音乐,师生在一问一答的相互交流中显得十分自然轻松,从而就能很自然地导入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已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如热播“达人秀”的生活材料)充实到教学中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

案例三:

网络互动教研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模式。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往往是自己学校2~4位音乐教师研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区教研活动,由于人多,又不能人人发表建议或想法,因此,往往呈现“学习多、讨论少、反思无”的局面,研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应付性。自从我们利用网络系统地进行新型的音乐教研活动后,教师积极探索、热情合作、踊跃感言,既避免了往返奔波的劳累,又能集思广益。通过合作、活动,拉近了音乐教师与研训员之间的距离,能使基层音乐教师得到研训员的悉心指导,大大提高了音乐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了区域音乐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进一步

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通过网络教研,本区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明显多了,往往在课一结束就上网“反思”,这样的反思及时、针对性强,效果更好。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8)

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在近几年高考中所占比重较大,它主要以背景材料作为考题的切入点,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考查。这部分知识虽然难度不是太大,但知识点众多、零散。怎样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点很好地掌握并灵活应用,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结合多年的教学探究,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使用好教材

新课程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高考也逐年加大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我们使用的是优化探究系列丛书,这本书适应了这种形势的要求,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它在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还为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今天的教学中,我们不断强调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在教材中挖掘有效信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一节的开头都有考核要求,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好目标定位,善于使用,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区域地理是综合性很强的知识体系,每一节内容主要涉及区域的位置、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与人口发展状况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地图,并设置“读图查阅”和“读图思考”,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阅读材料分析地图,探究原因得出区域地理研究的一般规律,并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分析我们周围的地理事物。传统的地理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地探寻新知识。在现代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多搜集资料和图片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为课堂的有效教学做充足的准备。同时,教师还应合理组织教材,创造加工,重新形成丰满、完善的教学内容。这样,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而且学生也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和思维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通过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外,只能利用地图、挂图和其他教具教学,但一些挂图往往是专题性不强,重点不突出,学生很难在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现代教学,教师常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查找并利用专题性较强的地图,如:区域气候类型图、区域地形图、区域城市分布图等,提高了课堂质量和效率,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如讲《北美》时,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该地区的地形图、气候图、水文分布图、交通线路图,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美国农业布局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农业的布局及其成因。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设置情境,使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觉,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讲《北方地区》时,可展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的地貌图、气候图、农业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进行动态演示,使学生观察到物体运动变化的整个过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理解记忆也更加深刻。例如,在讲解《板块构造运动》时,使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通过过程演示和动画模拟地壳运动图,让学生观察整个变化过程,最后通过讨论和思考,总结出知识。

三、注重地图的教学及应用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9)

一、教师是区域的策划者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该对各个活动区有清楚的认识,准确了解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兴趣、水平、需要。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主动学习的环境,教师是环境的策划者,从区域的布置、材料的提供到活动的安排,都需要精心地设计和安排。区域设置要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从幼儿的需要出发,从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来考虑和安排,每一个区域设置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能够促进幼儿某些方面的发展。区域设置要具有相对稳定性,保证在一定时间内能够让幼儿掌握有规律的活动安排。要避免在短时间内频繁更换区域设置,或者因一次特殊活动一时兴起而设置区域。区域活动的设置要能成为幼儿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且提供给幼儿机会来自主地决定和操作,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各个区域中材料的选择与提供,要与其特点、范围以及目标相符合,能够有效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和发展。要避免材料投放的随意性或无目的性,即某区域材料过少,某区域材料简单重复,缺乏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区分,不足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不能够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及材料投放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以其对幼儿发展的有效性而定。教师对于区域的划分以及各区域的标记方式上也要进行选择和设计,无论是区域还是材料都要有明确的标记。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独特的标记形式,也可以采用图形、美术字等来标记,但标记一定要规范、正确,易于幼儿理解。此外,各区域活动的规则也可以通过标记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如有的幼儿园采用小脚印的标记,有的则采用区域牌,无论哪一种,都要便于幼儿理解和使用。

二、教师应是区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更应该是积极的参与者。因为孩子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在探索活动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作为教师应该给予支持和帮助。教师要主动了解孩子的活动过程,了解幼儿面临的各种困难,善于区分哪些困难可以孩子自己独立解决,哪些困难需要教师帮助。从而及时把握介入的最佳时机,给孩子一个心理与能力的支点。顺利的越过困难,沿既定方向继续探索前行。例如,区域活动中幼儿玩磁铁,教师提供了许多相关的区域材料,如各种大小的磁铁及多种磁性物和非磁性物,想让幼儿在操作和争论中获得一些对磁铁属性的感性认识。活动中,孩子们饶有兴趣地用磁铁进行各种探索,兴奋的交流着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幼儿获得感性经验后,教师又考虑在投放材料中如何设置一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磁铁的属性。如:提供操作材料:筷子、镊子、调羹和磁铁以及还有一盘混有大头针的豆子,让幼儿探索用什么工具能够最快的把大头针取出来。当幼儿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又及时的为幼儿提供新的材料(回形针)并提出新的探索要求即怎样从矿泉水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的回形针。与前一个任务相比,这个任务更高了。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瓶中的回形针先要连成一体;而是用磁铁将连成一体的回形针一下子吸出。作为教师要想让区域活动真正有效,教师就必须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而不仅仅充当旁观者或维持纪律的角色。

三、教师应是区域活动的组织者

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内容、形式都要由教师来统一筹划和安排。作为区域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安排一日区域活动的起止及持续的时间以及具体开放的区域。教师要能在相对的时段里给幼儿自行选择和决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安排活动,而非完全受教师控制。观察中常发现,有的幼儿园中虽然在进行区域活动,可是幼儿的活动却完全在教师的控制和操纵之下,幼儿没有自由活动的机会和可能,要按照教师的要求操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实际条件来安排区域的开放,以及设定一些基本规则,但一定要让幼儿有自由选择区域和活动的机会。幼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活动,教师的介入和干涉一定要以尊重幼儿为前提,在幼儿真正需要的时候去帮助和支持,而非简单直接地干涉、介人,更不能按照教师的意图来导演幼儿的活动和行为。

教师也可以和幼儿一起来计划,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提供合理的建议。如果幼儿的决定和想法不太合适,教师可以不必急着纠正,不妨先接受幼儿的决定,让幼儿去进行,教师在暗中观察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在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过度控制与被动观望,以及简单打断幼儿的行为,都是不恰当的指导方式。相反,教师要密切观察幼儿的表现,观察幼儿是如何收集信息、如何与同伴互动,又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必要时教师要加入到幼儿的活动中,激励、扩展活动。没置一些问题情境与幼儿交流。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10)

一、理学背景下实践教材编写的现实需求

1.学科知识发展使课程教材反映内容滞后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且不说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动,单说海峡西岸经济区自2004年初提出后,经过全省上下5年的努力,2009年5月就上升为部级发展战略区;还有全国城市经济圈的划分凸显海峡西岸城市群、平潭综合实验区等的影响力;不同行政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国土部关于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而出台的新行业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等等。这些内容在我们所选择的最新且最权威教材《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2版)》中都没有反映,因为该教材是基于2005年之前的统计数据及支撑材料,也就是说,教材中知识与现实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滞后,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调整,这也为编写适合地方高校教学的实践教材提出了需求。

2.行业发展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教师讲授的大多数内容均源于统编教材,这就限定了教师的授课范围,而且教材的内容偏重于理论假设或学科原理介绍。学生学习理论是有必要的,而行业对应聘学生更关注在校期间是否参与过专业相关的实践?是否了解这个专业在行业发展中新变化?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要利用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研究,结合理论课教学介绍行业发展的需求,并提供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比如,我们利用《宁化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研项目,就更新了《区域分析与规划》第十一章的“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内容;同时为便于学生参与科研工作,我们编写“科研项目技术方案”,针对科研项目较详细介绍工作流程、工作深度与广度、工作基本步骤等。一方面,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容易掌握区域规划的编制程序及CAD、ArcGIS、MapGIS等行业所需要软件对数据处理与管理;另一方面也表明,对本科学生而言,没有一本系统的指导书,他们是很难介入科研实践的。

3.就业需求更看重学生系统实践能力

最近,为了完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我们一直在调查走访已经毕业或正在参与毕业实习的同学,几乎100%的同学都反映他们在面试时用人单位都会问:“在学校期间有否参与专业实践?都有哪些实践能力?”尽管我们系构建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课程实践(验)、专业综合实践与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的实践体系,但到目前为止,均没有固定实践教材支撑,基本上根据教师偏好实施实践教学,有的教学内容深度不够,有的教学内容不足,有的甚至流于形式。因此,在严峻的就业形式面前,系统的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实践教材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就愈显重要。

二、理学背景下实践教材编写的理念

1.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理解

实践教材是课程教材内涵与外延的拓展,必须服务于课程教学的总目的,这要求教师既能传授课程教材反映的学科内容,又要求能把学科最前沿的内容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实践表明,根据专业教学目标、课程在专业培养体系的地位及课程在学科体系(基础理论课、应用理论课、技术工程理论课)中地位对课程教材模块化处理,每个模块均对理论掌握、实践技能、综合巩固、课后扩展(主要指与课程相关的研究性课题)提出具体要求。这样,师生均能把实践内容与教材内容较好的结合,激发创新欲望,从而提升教学层次。

2.整合教师科研成果

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三大职能,它们彼此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教师的科研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纵向研究课题,主要是反映学科领域(含理论建设层次、社会应用层次)的学术性思考;二是地方政府或企业委托的横向性科研,主要是高校教师把专业知识与技能服务于地方或企业发展需要。无论哪个方面都深刻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对教学的理解,在教材中整合教师科研成果,这样实践教材中呈现的案例就不是那么枯燥,而是与课程学习内容有机结合,特别是教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教学案例的精彩点评,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行业的深层次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形成参与科研的愿望。

3.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专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知识。而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应具备的能力,取决于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学习者自己的素养有关。在当前“宽口径、通识性”本科教育模式下,不可能在四年时间内掌握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但却可以培养该专业领域的专业技能,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基础。比如,就《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来说,全书达600多页,课时才48个学时,而且就学习一个学期。掌握这门课博大的知识体系,不仅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实践的经验。而这门课的专业技能如分析区域、调查区域、构思区域发展的能力及相关的计算机辅助技术(CAD、草图大师、PhotoShop、3DMax、GIS等软件的操作)却是我们应该强化的。因此,在案例编选时,要注重学生各方面专业技能的引导与专业软件技术的应用。

三、《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与案例选编》的框架探讨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主干课程之一,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介于应用与技术工程理论之间的一门实用课程。而选用的教材《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教育部理科地理学“九五”规划教材,同时也是全国高等院校地理类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教材。全书分为两大块内容,即区域分析部分与区域规划部分。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生物学、规划学等许多学科领域。由此可看出,该门课程是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为更好地实施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根据地理科学系专业课程建设的需求,提出编写《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指导与案例选编》的编写框架,具体从四个部分来构建。第一,根据《区域分析与规划实践教学大纲》对教材反映的“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区域研究的相关知识、区域发展的主要理论与区域发展战略、区域规划中的各专项规划”等进行模块化处理,分析出各模块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巩固及课后扩展等具体要求。第二,根据教材反映的基本知识和应用领域,选择具有巩固教学知识的实际案例,分析案例中体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区域、分析区域、构思区域发展的方法。第三,是围绕课程实践的要求,编写本专业课程实践所需主要软件的应用方法与技巧,主要涉及到ArcGIS、CAD、PhotoShop软件的基本技能操作与应用。第四,是实践教材的拓展,主要围绕课程中有关探索性课题,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实际区域如何形成研究性项目,如何进行研究及研究结论的撰写等,同时揉合教师的有关科研案例。

众所周知,工学是十分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对理学背景的师生来说,如果没有一本指导性强的、且有一定工学内涵的实践教材,教与学双方均难以真正实现“按需要发展人”的办学理念。如何编写这类教材对理学背景下的教师是一个挑战,但也必须是那些长期参与科研实践能力的理学背景人员,才能对理学与工学特点均有深入理解,才能编写好适合理学背景学生学习的实践指导教材。本文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实质性的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杨俭.理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J].教学研究,2001,(4).

[2]张敬.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00,(2).

[3]生云龙.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统一”理念的制度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04).

区域地理教学反思篇(11)

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学生数学知识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和反思能力的沃土。

《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学生预习时感觉突然,陌生,无法理解。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本节课,使学生认识平面区域的实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这节课的重要目的。[1]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学过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实质就是要找出满足不等式的实数 的解集。今天我们学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实质是要找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二、研究新课

师:这节课是后续线性规划问题的基础,非常重要。大家预习时普遍反映看不懂。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板书: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师:什么是二元一次不等式?

生:像 x-2y+3〉0,y〉2

师:对。像 x-2y+3〉0,y〉2等含有两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二元一次不等式。一般用 表示。其中,重要条件就是a与b不能同时为0.因为如果同时为0就不是二元一次不等式了。

师:我们以 x-2y+3〉0为例来研究。(停顿,学生会想,怎么研究呢?)

师:看: x-2y+3〉0,x-2y+3=0,x-2y+3〈0,对于任意两个实数x与y,代人x-2y+3中,哪个成立?

生:不一定,但必有一个成立。

师:对。如果是等式成立,说明什么?

生:实数x与y是方程x-2y+3=0的解。点(x与y)在直线x-2y+3=0上。

师:反之,如果是直线上的点,会有什么结果呢?

生:坐标是方程x-2y+3=0的解。

师: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什么?(停顿,让学生思考,反思得出新的结论)

生:不在直线上的点代人x-2y+3中不等于0,

生:一定有x-2y+3〉0或者x-2y+3〈0。

师:对,说得对。不在这条直线上的点代人x-2y+3中,一定有x-2y+3〉0或者x-2y+3〈0。(停顿,让学生同化认识)

师:那么x-2y+3〉0的点在哪里?

生:先画出直线x-2y+3=0,x-2y+3〉0 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两侧。

老师:好!很好!(老师很兴奋)我们先画直线x-2y+3=0。(描出两个点后,老师停顿下来)

师:我们是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生:x-2y+3〉0中没有等号,不包括直线上的点,应该画成虚线。(老师画出虚线)

师:满足x-2y+3〉0的点一定就在直线x-2y+3=0的(手指着画好的直线)两侧。到底是哪一侧?(停顿)(步步紧扣,逼迫学生思考)

生:取点试试。

师:对!在哪取呢?在直线上?还是直线外?

生:直线外。我们先取原点。

师:将原点代人x-2y+3〉0中计算得3〉0,成立。

生:再取点(1,0),代人x-2y+3〉0中计算得4〉0,成立。[2]

师:原点(0,0)与点(1,0)都在直线x-2y+3=0的右下方。右下方的点代人x-2y+3〉0中都成立吗?

生:(无语)

师:我们在直线x-2y+3=0的右下方任取点M ,过点M做y轴的平行线,交直线x-2y+3=0于点N .因为 所以 成立。所以,在直线x-2y+3=0的右下方的点代人x-2y+3〉0中都成立。

师:在直线左上方的点代人x-2y+3〉0成立吗?

生:也取点看看。

师:在直线的左上方取点(0,2),代人x-2y+3〉0中,得-1〉0。不成立。再取点(-4,0)代人x-2y+3〉0中,得-1〉0。也不成立。说明点(0,2),(-4,0)都不满足x-2y+3〉0。所以我们推断在直线x-2y+3=0左上方的点不满足x-2y+3〉0。这是可以证明的。

我们终于找到x-2y+3〉0的点都在直线x-2y+3=0的右下方。这些点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半平面。是一个半平面区域。(高潮)

师: x-2y+3〈0的平面区域在哪里?

生:在直线x-2y+3=0的左上方。

师:因此,满足x-2y+3=0的点都在直线上;满足x-2y+3〉0的点都在直线x-2y+3=0的右下方;满足x-2y+3〈0的点都在在直线x-2y+3=0的左上方。直线x-2y+3=0把平面分成了两个半平面区域。这条直线就是不等式x-2y+3〉0和x-2y+3〈0所表示的平面区域的分界线。(稍微停顿)

师:现在我们仔细地回想,(反思过程总结步骤)刚才我们是怎样找到x-2y+3〉0的平面区域的?要画出它的平面区域, 步骤是什么?(建构)

生:步骤1:画出直线;(有等号画实线,没等号画虚线。)

步骤2:在直线的任意一侧,取一个点,代人不等式中,如果成立,则该点在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如果不成立,则该点不在不等式的平面区域内,所求区域在直线的另一侧。

师:下面我们试试。

三、例题示范

例:画出不等式 表示的平面区域。用阴影表示。

解:作法(1)画出直线 (实线);

(2)取点(0,0)代人 中,得 成立。

故不等式 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 的左下方。

四、反思加深提炼。

师:做题的步骤,能否简单概括?(停顿稍长)(看见学生没有反映,老师提示)

师:这里直线最关键,它有什么作用?

生: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分成两个平面区域

师:很好。直线是边界,是楚河汉界。(学生笑)。我们画直线目的是为了确定边界,怎么概括步骤1?

生:画直线确定边界。

师:再简练点。

生:画线定界。

师:很好。

师:步骤2怎么概括?(停顿)

生:“取点定域”

师:用 “画线定界”, “取点定域”来概括画二元一次不等式平面区域的步骤,同学总结得很好很简练。大家仔细琢磨琢磨是否有道理。记住了吗?下面做练习。

五、课堂练习,检验效果

画出不等式 表示的平面区域。(学生到黑板上做)

解:作法(1)画出直线 ;(实线)

(2)取点(0,0)代人 中,得 成立。

所以,不等式 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 的右下方。

师:很好。(画了一个五星鼓励)

师:如果边界线经过原点,还能取原点吗?(进一步反思加深强化,取点的位置是在直线外。)

比如画 的平面区域。原点在直线 上,还能取原点吗?

学生:不能,应该取直线外的点。

师:对!因为原点在直线上。我们必须取直线外的任意点。比如取(1,0),(0,1),(-1,0),等方便计算的点。

六、课堂小结与布置作业

师:下面谁总结一下这节课的内容?生:画不等式的平面区域。步骤是“画线定界”, “取点定域”

师:很好。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平面区域实质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的图形表示。与二元一次方程解集的图形是一条直线一样。回去再看书,看看还懂不懂?(强化课后反思)作业略。

专家点评:这节课教者采用谈话法教学,改变了讲授法的教学模式,缩小了师生间的距离;精心设计,巧妙引导学生进行一步步的思考,反思,再思考再反思,步步紧扣,最后终于使学生的知识在反思中升华。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坚持训练,必然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提高反思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