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12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1)

中图分类号:F3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0-2287-03

Regionalizing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Based on Niche-fitness Suitability Model with Potential Construction

GUO Feng-yu,MA Li-ju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 Hebei,China)

Abstract: Based on niche theory. The potential construction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in the aspect of ecology was studied. Taking Lulong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truction niche and realistic niche was analyzed. A model of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construction niche with 12 indexes from 3 aspects with natural endowments of farmland, infra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and site condi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county area was regionalized using GIS.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e farmland; potential construction; regionalization; niche fitness

基金项目:河北农业大学非生命学科与新兴学科科研发展基金(Fs2009201);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1237109D)

以河北省卢龙县为例,在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实质和内涵基础上,构建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进行合理的分区,旨在为有序引导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使工程设计更有针对性,编制更适合实际的工程措施,从而有效提高县域耕地等别。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卢龙县地处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部低山丘陵区,位于118°45′-119°08′E,39°43′-40°08′ N,总面积955.82 km2。依据《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确定的2011年卢龙县基本农田控制面积为37 297.04 hm2,基本农田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9.02%,占农用地面积的51.43%。卢龙县是全国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近年来基本农田整理项目规模8 474.80 hm2,占基本农田总规模的22.72%。通过整理,区域内基础设置得到极大完善,基本农田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2数据来源

研究选取的数据包括卢龙县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和耕地质量等级补充完善成果,卢龙县DEM高程数据、地形图、土壤图、基本农田划定外业调查数据,卢龙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2011年经济统计年鉴、基本农田整理项目和农开办农业水利项目等资料。

1.3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评价

1.3.1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生态位适宜度是在Hutchinson的“n维超体积”生态位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指作物的现实资源位与其最适生态位之间的贴近程度,用于表征作物对其生境条件的适宜程度[1,2]。运用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可以认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必须以各种资源条件为支撑和基础,他们共同构成一个多维的资源条件空间[3]。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因子构成最适资源生态位空间,耕地的现实资源构成对应的现实资源生态位空间。二者之间的匹配关系,反映了区域耕地现状资源条件对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的适宜性程度[4]。当现实资源位完全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需要时,显示生态位适宜度为1;当现实资源位完全不能满足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需要时,生态位适宜度为0。可见生态位适宜度能够反映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资源需求与现状资源生态因子之间是否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2]。通常情况下,作物对资源环境的要求可分为如下3类:

对于正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标因子资源必须满足其最低要求,而且越丰富越好,如土壤有机质含量,计算公式为:

xi= 0 si

对于负向作用的因子,即指标因子资源的现状值越低越好,如坡度,计算公式为:

x= 1si≤Dimin1-(s-D)/(D-D)・RDiminDimax(2)

对于最适值在某一区间,过高或过低都是不好的指标因子,如路网密度,计算公式为:

xi=0 si≤Dimin,si≥Dimax(Si-Dimin)/(Diopt-Dimin)・RiDimin

式中,xi为第i种资源的生态位适宜度指数,Si为资源现状的测度,Di为对资源要求测度,Dimin为资源要求的最小值,Dimax为资源要求的最大值,Diopt为资源的理想要求值,Ri为资源的保证率。

1.3.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对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定义,即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土地平整、土壤肥沃、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和配套程度,改善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村生态景观,提高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促进高标准农田持续利用的系统工程。本研究在考虑卢龙县农业生产的特点并结合实地调研与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自然禀赋、基础设施与施工条件和立地条件3方面选取12个指标因子,构建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标因子的权重(表1)。

1.3.3评价指标分值计算由于各评价指标的取值范围和量纲往往不一致,难以直接进行比较分析,所以要将各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使不同性质、不同度量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5]。根据因素指标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借鉴农用地分等体系中的赋值标准,采用经验法和专家咨询法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根据因素指标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方式和作用程度不同,可将评价指标分为阈值型因子和数值型因子。对于阈值型指标按照表2进行分级打分,对于数值型指标,可按相关公式计算[6-8]。

1.3.4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评价根据Shefold限制性定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通常由隶属度最小的因子决定,当某些因素在数量或质量上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影响接近某一临界值时,就成为限制性因素[5,9]。采用综合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式(4)]行指标量化分布的空间叠加,得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综合生态位适宜度,采用自然断点法,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划分为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全面整治3大建设潜力类型区[6,10]。

Sp=0min(xi)∈0Sp=xi × wsi min(xi)?埸0(4)

式中,Sp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指数;xi为某一评价单元指标的生态位适宜度值,wsi为第项指标的权重,n为指标个数。

2结果与分析

卢龙县基本保护区内共有耕地28 822.24 hm2,通过上述评价可划分为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和全面整治3大建设潜力类型区。即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区(Ⅰ)、稍加改造区(Ⅱ)和需要全面整治区(Ⅲ)。由图1可知:

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区(Ⅰ) 面积为11 306.24 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39.23%。该区域属于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卢龙县南部的平原地区和县城北部潘庄镇、刘家营乡、燕河营镇和陈官屯乡的平原地区。近期建设的区域面积较大,该地区的基础条件较好,建设的迫切性和可行性都较高,只需进行较少的投入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

稍加改造区(Ⅱ)面积为6 468.57 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22.44%。主要分布在下寨乡、双望镇、印庄乡和潘庄镇,分布与近期建设区相邻,反映其建设具有明显的过渡性以及连片推进性,该地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稍加改造区域。区域内灌溉排水设施、道路年久失修,基本农田质量有待提高,应针对该地区基本农田的不足,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项目设计与施工。

需要全面整治区(Ⅲ)面积为1 1047.43 hm2,占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38.33%。主要分布在卢龙县的北部、西南部和东部半丘陵地区,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整治的地区。该地区基本农田坡度影响较大,同时基本农田的自然禀赋较差,基础设施存在灌溉不足、道路缺损等严重的情况,由于分布受地形因素的限制连片性以及区位条件都较差,施工难度较大且所需资金较多,因此为高标准基本农田远期建设区域。该区域的基本农田生态环境脆弱,建设工程应以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同时加强基本农田的质量。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内涵出发,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以GIS技术为支撑,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进行研究,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分为3大潜力区。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呈现明显的空间聚集特性,由平原区向丘陵区、半山区依次过渡分布,结果表明生态位适宜度模型能够有效划分卢龙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适宜度的空间差异性。

本研究指标权重确定采用的是专家打分法,主观性较大,可能造成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偏差,因此今后如何确定一个客观评价系统需要进一步研究。科学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区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本研究主要侧重于耕地的自然属性因素,实际工作中还应考虑社会经济条件、政策限制等因素。

参考文献:

[1] 聂艳,喻婧,崔灿. 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园地适宜性评价――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8):1000-1005.

[2] 牛海鹏,赵同谦,张安录,等. 基于生态位适宜度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J]. 生态学报,2009,29(10):5535-5543.

[3] 郭姿含,杨永侠.基于GIS的耕地连片性分析方法与系统实现[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0,26(3):60-62.

[4]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等. 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24(l):123-134.

[5] 钱辉,张大亮. 基于生态位的企业演化机理探析[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2):20-26.

[6] 张志斌,潘晶,李小虎. 近30年来兰州市人口密度空间演变及其形成机制[J]. 地理科学,2013,33(1):36-44.

[7] 冯锐,吴克宁,王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2)

中图分类号:F30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5-115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16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QIU Li-juana,LIN Ai-wena,b,LI Hai-jianga,PENG Peia,ZOU Linga

(Wuhan University, a.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Nanzhang county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as case, selecting factors from four aspects of natural quality, producing condition, location and ecology,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zoning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was established by AHP method, then an analysis of limited factors was conducted to define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in Nanzhang county indicated a certain spatial pattern. To be specific,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area, southern area and the northwest area were the best, worse and the worst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42 800.48 hm2 of primary farmland were zoned into the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Further, for the zoned construction area was deeply restricted by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y,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ec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valuation model can quantify influencing factors effectively, especially its try of bringing in landscape indexes in describ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farmland protection area radio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to quantify it, 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AHP; northwest of Hubei; Nanzhang county

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内热点,耕地资源在庞大的人口下显得十分稀缺,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加快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又使耕地资源大量流向非农利用,耕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国家粮食安全[1]。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确保人类粮食总体需求的根本途径只有两条,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与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粮食的产量[2]。就当前发展形势而言,提升耕地产能无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国家已从战略层面明确大力推进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2010-2014年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建设。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兼顾了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管理的内涵,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农田承担越来越大的生态涵养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3]。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潜力评价[4-6]、空间划定[7-10]、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11-14]等方面。在空间划定研究的指标体系构建中,耕地质量与基础设施完备度的量化指标相对完善,但生态方面相对欠缺,一些学者对此进行积极地尝试,通过判断区域是否为重点生态保护区对生态影响进行量化[7],通过对研究区土地进行生态安全分级后对其内的基本农田赋值生态安全修正系数[8],引入田块集聚度对生态景观进行量化[9],用农田防护林相关指标来刻画农田的生态良好程度[10]。但这些研究所选量化指标相对单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尝试引入景观指数结合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及环境污染强度来定量刻画耕地的生态良好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方法。鄂西北地区地形条件复杂,以南漳县为例,对其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研究,为鄂西北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南漳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位于111°26′-112°09′E、31°13′-32°01′N,地处江汉平原北缘,南阳盆地南缘,荆山山脉东麓。地形复杂,西高东低,大致可分为中山地带、低山丘陵地带、平原岗畈地带三级阶梯。研究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日照充足,年均温10~16 ℃,境内水资源丰富,自北向南分布有潍水、蛮河、漳河、沮河四大河流,自西向东穿越县境,泉眼众多,有水库130余座,为灌田提供了重要保障。全县耕地总面积85 211.68 hm2,基本农田面积58 547.11 hm2。

1.2 数据来源

空间数据主要从南漳县1∶1万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2011年)、南漳县1∶1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 ― 2020年)、南漳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更新成果中提取,统计数据从南漳县统计年鉴(2012年)和实地调研得到。

2 研究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4个方面构建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基于已有数据利用ArcGIS 10、Fragstats 4.2软件获取指标值,并对其进行标准化,根据评价模型计算各基本农田片块的综合得分,根据评价结果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

2.1 评价单元的确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在规划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15]。在以往高标准基本农田划定研究中常以基本农田图斑或耕地图斑作为评价单元[8-10],这可能会导致相互连接(有公共边)的地块中只有部分被选中,这样在最后的划定结果中连片性无形中就被削弱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强调规模生产,十分注重地块的连片性,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同时考虑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属土地整治范畴,土地整治是以行政村为具体实施单位,而基本农田片块是以村或自然地块为单位的耕地保护区域,即以村为单位对基本农田图斑进行融合后形成的区域,因此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确定为评价单元。

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内涵、相关标准[15,16],结合专家意见,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4个方面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评价指标体系。自然质量条件主要体现在耕地肥力、规模、坡度等因素对工程建设难度的影响;生产条件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的完备度对建设工程量影响;区位条件体现在距道路、城镇、村庄的远近对农资投入效率、农产品商品化便捷度及耕作便利度的影响;生态条件的限制主要指农田防护、环境污染及农田景观对农田生态建设的影响。另因评价对象是基本农田,规划时已避开城镇规划区、有条件建设区、重点项目建设区等,故指标体系中不考虑此类政策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特尔菲法确定指标因子的权重。同时为消除指标量纲影响,参照相关研究[8,17,18],采用分级给分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由此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表1)。

2.3 评价指标值的获取

自然质量等、连片性等空间指标是在ArcGIS 10的支持下,基于基本农田数据、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数据,通过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空间统计分析等功能获取的。农机化水平及环境污染强度由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得到,并通过属性挂接的方式赋值给基本农田片块。指标的具体参数设置:①将相隔20 m以内的基本农田视为连片。②环境污染强度主要是指耕地中残留的化肥、农药、地膜造成的污染,三者残留率分别取64%、65%、42%[19,20]。③景观脆弱度采用的是脆弱度模型V=α×AWMSI+β×F+γ×D,其中α、β、γ分别取值0.59、0.28、0.13,AWMSI、F、D分别为面积加权的平均形状因子、分维数、分离度[21],通过Fragstats 4.2软件求得。

3 结果与分析

3.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

对南漳县6 152块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进行评价,并用自然断点法对各片块的综合得分进行分级:Ⅰ级(高度适宜)、Ⅱ级(中度适宜)、Ⅲ级(低度适宜)、Ⅳ级(不适宜),结果见图1。

Ⅰ级区面积28 724.51 hm2,所占比例为49.06%,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平原岗畈地区。该区地势平坦,土壤熟化度高,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一般在2.0%~3.0%之间,最高可达3.9%,连片规模均在150 hm2以上,形状规整,聚集度高,非常适宜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该地区同时也是南漳县经济发展的腹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良好,石门、三道河、云台山三大水库加上密布的沟渠为该区的农田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发达的交通路网及集镇为物资投放及农产品交易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Ⅱ级区面积14 075.97 hm2,所占比例为24.04%,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区及东部平原区的边缘地带。交通及集镇的发达程度虽不及平原区,但从该区穿流而过的沮河、漳河两岸分布有较大规模的冲击平原,土壤肥沃,质量等别高。农机化水平达到该县的中等水平,防护林分布较多,斑块形状较规整,农田生态条件较好。

Ⅲ级区基本农田面积10 679.19 hm2,所占比例为18.24%,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这些地区土壤质地较差,肥力低,有的基本农田片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高者亦可达上百公顷,但复杂度高,外形多呈枝丫状,景观脆弱度大,易敏感,生态条件较差。

Ⅳ级区面积为5 067.44 hm2,所占比例仅为8.66%,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山区及乡镇交界带上。受地形因素影响,该地区的土类多为砂石、砾石,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破碎度高,坡度较大,易发生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生态安全度低。加上地处偏远,农路基础设施条件差,基本无灌溉水利设施。

根据以上分析,Ⅰ级区已基本具备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条件,Ⅱ级区需稍加改造可建设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Ⅲ、Ⅳ级条件较差,不太适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因此将Ⅰ、Ⅱ级区划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共2458个基本农田片块,面积合计42 800.48 hm2,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3.1%。

3.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方向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针对相应的限制性因素制定正确的方向,对限制因素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式加以削弱和消除,打破低效均衡利用状态,充分挖掘基本农田生产潜力。针对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分别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条件4个方面考察其限制区分布,根据各评价因素得分,划分为三个级别:优(≥80分)、一般(60~80分)、差(

自然质量条件限制区面积16 459.94 hm2,占划定建设区域总面积的39.48%,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该地区主要为山地丘陵,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一般在2%以下,坡度多为Ⅱ级,连片性一般。该区可通过实施培肥地力工程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对于坡度较大的可实行坡改梯,增加农田的保水保肥能力,西部山区应注意辅以生态护坡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生产条件限制区面积共33 607.12 hm2,所占比例达78.66%,除东部经济发达区外,其余地区的生产条件均不理想。应加强水利及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灌溉用水,提高田间道路通达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农田的生产潜力得以发挥。

区位条件限制区面积共10 064.02 hm2,所占比例为24.31%,主要分布在乡镇边缘且距公路较远的地区,尤其是九集北部和巡检西部。可通过完善公路网,消除交通死角,提高农业物资投放效率及农产品商品化率。

生态条件限制区面积共39 076.12 hm2,所占比例高达90.19%,县内均有分布。由于南漳多山地、低岗,耕地的空间形态多呈枝丫状,形态复杂,分离度高,脆弱度大,农田防护面积比例小,多数地区基本无农田防护工程。加上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农膜容易造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作物生长受到抑制,农田生物多样性降低。应大力推广精准施肥施药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农田环境污染负荷,实施土地平整和景观提升工程,优化农田的景观格局。

4 小结与讨论

以基本农田为评价对象,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条件4个方面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模型,确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区空间布局,并进一步地对划定区域进行限制因素分析,明确其建设方向。主要结论如下:

1)基于评价模型将南漳县基本农田划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低度适宜和不适宜4个等级,面积分别为28 724.5 1、14 075.97、10 679.19、5067.44 hm2,且呈现出东部平原岗畈区较优、南部丘陵地区次之、西部山区最差的空间规律性。将基本已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条件的高度适宜区和稍加改造可建设成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中度适宜区划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共42 800.48 hm2,占全县基本农田总面积的73.1%。

2)分别从自然质量、生产、区位、生态4个评价因素出发,对划定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各要素的限制区范围及分布。其中,区位条件限制区面积最小,主要分布在乡镇交界处,可通过完善交通路网消除交通死角;其次为自然条件限制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应以地力提升工程为主;生产条件限制区面积较大且限制程度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及东南部,应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生态条件限制区最广,应注重耕地生态建设,扩大耕地防护面积,推广精准化农业,减轻农田污染负荷,实施土地平整和景观提升工程,降低耕地脆弱度。

3)评价模型能够有效地量化各影响因素,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的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现实意义。在生态条件刻画上,尝试借助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环境污染强度、景观脆弱度来量化耕地的生态良好程度,弥补了以往研究对耕地生态方面刻画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邹 健,龙花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耕地利用与粮食生产安全格局变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8):1366-1377.

[2] 李玉平,蔡运龙.区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动态分析与耕地压力预测――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2):230-234.

[3] 刘新卫,李景瑜,赵崔莉.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3):1-5.

[4] 郭凤玉,马立军.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分区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0):2287-2289.

[5] 方勤先,严 飞,魏朝富,等.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3):122-130.

[6] 龙雨涵,杨朝现,程相友,等.西南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测算及模式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9(7):144-150.

[7] 沈 明,陈飞香,苏少青,等.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划定方法研究――基于广东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 2012,26(7):28-33.

[8]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50.

[9] 薛 剑,韩 娟,张凤荣,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建设时序的确定[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5):193-203.

[10] 王 晨,汪景宽,李红丹,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区域分布与建设潜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2):226-229.

[11] 冯 锐,吴克宁,王 倩.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

[12] 韩春兰,刘庆川,么欣欣,等.辽宁省清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类型分区研究[J].土壤通报,2013,44(5):1041-1046.

[13] 张 忠,雷国平,张 慧,等.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分析[J].经济地理,2014,34(6):155-161.

[14] 马立军,郭凤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1):2661-2666.

[15] TD/T1033-201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S].

[16] GB/T30600-2014,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S].

[17] 郭 龙,张海涛,于 波,等.基本农田易侵占区域的划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6):740-745.

[18]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评价的基本农田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4):336-339.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3)

一、前期工作(8分,自评8分)。

1、任务分解(2分,自评2分)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下达XXX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皖农建设〔2019〕154号),按照农田建设管理办法,在专家评审基础上,我区建立了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库,并将年度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项目,并按时上报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共6个项目,任务4万亩,计划投资6110万元,其中财政投资6070,自筹40万元。

2、项目审批及备份(4分,自评4分)

市局在完成了项目评审和现场审批后,下达了各个项目的设计批复;按照批复内容,我区编报了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省农业农村厅下达了实施计划批复(皖农建设〔2020〕104号);我区同步在国家农田建设综合监测监管系统填报备份。

3、项目储备(2分,自评2分)

根据项目规划,我区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选项入库工作的通知》(裕农〔2019〕143号)文件,建立了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区级项目库,项目库总规模7.05万亩,计划总投资10675万元,满足我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储备需求。

二、建设进度与质量(35分,自评35分)。

1、建设面积及工程(20分,自评20分)

我区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4万亩按计划完成,于7月初完成市级验收,通过第三方检测,各项工程建设质量达到设计标准,质量合格,效益发挥明显。2020年6个项目10月初全部进场开工,开工率100%,项目进展顺利,施工进度较快,区组织了项目督促和第三方质量跟踪检测,工程质量较好。2019和2020年,市政府组织了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分别观摩了我区江家店镇龙门、分路口镇杨集和分路口镇新河项目区,其中省厅孔少林局长亲临分路口新河项目区指导工作。

2、年度任务完成比例(10分,自评10分)

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包括江家店镇龙门、永兴,分路口镇杨集、新沟以及徐集棠树等8个项目,于7月初完成市级验收。2020年,我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6个,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含高效节水灌溉任务0.35万亩)。在省厅下达计划批复后,我区开展项目招投标工作,于9月中下旬完成了6个项目,总计10个标段的招标,并在9月底全部进场施工,当年立项且当年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年度任务的100%,目前,各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较快,12月底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3、耕地质量提升(5分,自评5分)

为切实加强耕地保护,提高耕地质量,我区制定了《XXX2020年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与等级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在高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初步设计中针对性地采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来加以改善和提升项目区耕地质量。通过土地平整措施改善了耕地土层厚度、和质地;通过增施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疏浚渠道和新修灌排渠系工程加快项目区排水,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了项目区耕地灌溉保证率。项目实施后,耕地质量稳步提升,根据第三方调查评价报告,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耕地质量等级由建设前的3.22提升至3.17,项目区耕地质量等级平均提升了0.05。

三、资金投入(25分,自评25分)。

1、财政资金(23分,自评23分)

我区2020年农田建设区级配套资金为2439.1万元(其中高标准农田575万元,最后一公里1864.1万元),实际到位4311.175万元,占应配套资金176.8%万元。在资金管理上,我区实行区级财政报账,国库支付中心支付,目前2019年项目审计后报账进度在92%。

2、社会资本(2分,自评2分)

2020年XXX顺河镇华顺牧草合作社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10万元,其中华顺牧草合作社自筹资金40万元。通过项目扶持,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1000亩,支持华好奶牛养殖饲料基地建设。目前,合作社自筹资金40万元已足额汇缴到区财政账户。

四、竣工验收和上图入库(12分,自评12分)。

1、竣工验收(6分,自评6分)

根据省厅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验收规程,我区按时对2019年度8个高标项目进行了区级自验,综合验收评价合格。

2、上图入库(4分,自评4分)

针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图入库要求,我区在申报项目时主动与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做好项目申报前置把关,2019、2020年项目均符合上图入库条件。其次,2019和2020年项目在建设中和竣工验收后也在全国农田建设监管平台上图入库,建设面积符合要求。

3、新增耕地(2分,自评2分)

在项目规划设计中,我区做好四个结合工作创新试点,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导组印发了《XXX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创新试点工作方案》。在建设2019年高标项目完工后,根据区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以及项目镇村上报,其中江家店镇龙门、永兴,罗集乡云水和分路口镇杨集村通过填埋废弃塘坝、沟堰及老庄基还耕,新增耕地新增耕地面积342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新增耕地面积占项目区的比例0.86%,上述项目新增耕地正在按程序办理。此外,我区在江家店龙门、永兴和罗集云水3个项目中,整合实施了自然资源部门土地复垦项目,根据省自然资源厅备案文件,目前先期批复新增耕地面积约8.7公顷。

五、建设管护和制度建设(10分,自评10分)。

1、落实管护资金(7分,自评7分)

2019年高标准项目,我区在初步设计中落实工程管护经费60.43万元。区财政预算每年安排190万元,专项用于全区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

2、制定管护制度(3分,自评3分)

为加强建成工程的管护,长远发挥工程效益,我区制定了农田建设管护办法,工程管护制度和长效管护机制。在项目建成后,区主管部门将完工项目工程移交项目乡镇,由项目乡镇、项目村负责管理并订立管护责任书。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4)

近日上午,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主持召开第16次部长办公会,审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会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原则、目标、建设条件、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建设程序、公众参与、土地权属调整、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绩效评价等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会议认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符合国土资源行业标准要求,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将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治工作,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会议审议通过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

会议指出,建部十多年来,国土资源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指示精神和部门职责,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推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和任务,通过大力开展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补充耕地4,500多万亩,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并略有增加;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率达5%~8%,农田产出率提高10%~20%,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会议提出,土地整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成为土地整治的重要任务。实际工作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需要研究建立标准体系,规范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质量评定、后期管护、权属管理、绩效评价等环节,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充分运用土地调查与年度变更调查最新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活动进行规范,以实现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会议要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规划引导,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统筹安排;坚持因地制宜;坚持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坚持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落实管护责任,健全管护机制,发挥项目建设长期效益。会议强调,要加强日常监测,实时更新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成果等国土资源基础数据;进一步规范土地整治项目管理,统一标志。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土地储备与融资管理的通知》。会后,徐绍史主持召开了第17次部党组会议,传达学习、研究贯彻第三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以及全国创先争优理论研讨会精神。部领导徐德明、张少农、王世元、胡存智、张德霖出席会议。部总工程师钟自然,部机关有关司局及直属单位负责人列席会议。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5)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5-0084-08

一、研究背景

(一)绩效评价的内涵

绩效评价是指运用客观的评价标准、有效的评价方法、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特定时期产出的成果进行公正、有效的评判[1]。绩效评价的工作目标是诊断并发现评价单元的潜在问题,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举措,以推动工作效率的提升和服务质量的达标,并在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之间鼓励良性竞争,营造有序的竞争环境,构建公众监督的平台,从而达到对被评价单元作出客观、准确绩效评价的目的。绩效评价除了做出基本价值判断以外,还用于选择、预测,并发挥导向作用。

绩效评价具有4种特性[2]:(1)系统性,即绩效评价的展开需要从角度、维度、主体等多个方面去考虑、分析,这样才能得到较为准确和全面的评价;(2)多因性,即要通过结合主客观、内外因等多因素综合考量来认定绩效评价的好坏程度,而不能够仅仅凭借单一因素;(3)周期性,即绩效评价一般以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为周期,当然也可以根据项目支出或完成情况对重大、重点项目实施阶段性评价;(4)区域性,即由于绩效承载的对象有具体内容也有抽象内容,这必然受到一定区域环境范围的影响,因此绩效评价往往是区域性的。

(二)孟楼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意义

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楼镇作为农业大镇,大部分的经济发展及税收主要来自于农业。镇内的六大专业市场辐射2省、3县(市)、10个乡镇,年商品零售交易额突破5.6亿元,日均上市交易人口2万人,是鄂西北、豫西南较大的农产品物资集散地之一。

但是,孟楼镇在以农业为主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农业生产一直沿袭传统的小生产经营模式,大都是手工操作 ,劳动强度大,生产水平低;第二,r民主要以土地为生,只有少部分人从事第三产业,造成该镇人口就业率较低;第三,土地整理前,孟楼镇干支渠均为土质渠道,渗漏严重,影响过流能力。

农业发展战略决定孟楼镇经济发展的方向,解决好农村的土地整理问题直接关涉孟楼镇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针对孟楼镇土地整理项目的绩效评价在促进该镇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经济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

二、孟楼镇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 孟楼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研究区概况

孟楼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位于湖北省老河口市东北部,东经111°49''56''至111°51′21″;北纬32°27′51″至32°32′00″,该镇是鄂西北的交通要塞、鄂豫边界商贸重镇、老河口市的区域中心镇。其具体范围为:东至滕庄水库及河南省;南至竹林桥镇刘岗村;西至蒿阳河;北至河南省邓州市。项目区建设规模1496.65公顷,涉及到孟楼镇曹坡村、曹营村、熊家河村、黄老营村、柴岗村、秦庄村等6个行政村。

(二)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绩效评价的实质就是对项目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孟楼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以实施内容为出发点,包含了资源、资金、人力的投入与产出,旨在反映项目实施对项目区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是否产生积极影响。因此,该项目的指标在设计与选取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和人文条件,还要结合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内涵。故评价过程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首先,在构建土地治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采取严谨的态度,用标准化的衡量尺度进行指标的取舍,尽量排除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以便保持事实和数据的统一。另外,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在分析估计模型计算结果可能出现的偏差时,要尊重客观计算结果,不能任意篡改结果。其次,土地治理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要有科学的规定性,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一致,要科学反映社会影响[3]、经济影响[4]、环境影响[5]等方面的内容。明确各项指标的计算范围,生成绩效指标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是全面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而不应当是个别或偶然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要客观反映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带来的影响[6]。

2.系统性原则。土地整理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通过直接反映和间接反映的方式,对绩效评价的情况效果展开系统充分的说明,既要有主观评价,又要有客观评价,在不同评价对象和角度上谋求系统平衡[7]。同时,土地治理项目的绩效评价涉及的评价目标具有多因性、多维性以及系统性特征,因此绩效评价指标应全面、完整,应该能够在整体上体现评价总目标。否则,容易导致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反映评价客体的实际情况。

3.可行性原则。首先,要保证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的选取要便于评价结果的计算,尽可能选择一些定量指标。难以量化的指标也要尽量进行量化处理,减少评价的主观影响,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其次,要确保评价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指标的设计要紧贴地方土地整理项目的实践,评价指标数据要尽量做到可以直接从土地整理项目实践中获取[8]。

4.独特性原则。不同地理区域情况有所不同,由它们带来的评价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评价工作中融合地域特点和因素,增补适合当地特点的指标,统筹分析绩效评价。使得评价指标能客观反映土地整理绩效的真实水平[9]。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在设置指标体系过程中不是所有的指标都能够量化,仅仅选用定量指标可能会导致指标体系缺乏全面性、科学相关性。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尽量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以便系统反映土地治理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10]。

(三)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土地整理绩效项目评价不可或缺的部分。u价指标对构建评价体系而言至关重要,它需要从各个方面反映土地整理绩效[11]。笔者通过对孟楼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特征分析,把握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国家、省政府等有关政策文件的基本要求,我们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了以下设想:关键是要明确项目绩效评价的目标。故在指标设计和选取时,要对该项目计划任务、施工安排、资金管理、服务主客体等方面给予充分考虑。这里,衡量项目完成效率是绩效评价的关键,其中包含了项目成本与目标之间的收益关系。在施工方面,要考虑到项目完成率和及时率、项目建设调整情况等指标;在组织管理方面,要考虑到项目档案资料完整性和组织制度健全性等指标;在资金方面,要考虑到资金到位率与使用率、资金预算执行率等方面指标。同时,项目工程质量也是绩效评价的重点。在设定与选取相关绩效评价指标时,可以关注项目完成质量、项目监管情况、项目建设调整情况等能够反映质量要求的评价指标。还应当核定项目的实施效果,当地受益范围、群众对项目实施结果满意程度、周边环境的改善,都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该项目最终效果的好坏。当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的绩效指标也可成为土地整理前后对比的重要依据。

因此,根据土地整理的目标和任务,笔者将指标体系划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因子层、指标层4个层次,形成一个由相互联系指标组成的多层次指标体系(表2-1)。

1.目标层

目标层为总绩效,该层用以反映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高低程度,是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总目标和总方向。

2.准则层

准则层是对目标层的具体表征,该层确定了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角度和内容,并依据项目“投入、过程、产出、效率”模型法的内涵,结合该地区具体情况,将准则层划分为实施内容绩效、功能绩效、资金财务管理绩效、效益绩效四个部分[12]。第一部分实施内容绩效,主要是对土地整理项目具体内容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评价,如对项目目标的设定,项目的实施、监督和验收以及各项资料的完备性进行评价;第二部分功能绩效,主要是对项目目标和功能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第三部分资金财务管理绩效,主要是对资金的投入、使用情况和管理规范进行考核;第四部分效益绩效,主要是对该地区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进行评价。

3.因子层

因子层是连接准则层与指标层的中间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层主要指根据土地整理分项目标检查落实效果,即对实施内容绩效、功能绩效、资金财务管理绩效、效益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13]。

4.指标层

该层是对因子层的进一步分解,可以体现出因子层的实现程度。根据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目标及要求,本层共设置了45个指标。

三、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结果与讨论

(一)孟楼镇土地整理项目数据结果

该项目绩效评价评审实行“定量定性结合、突出个性重点”的办法。根据《孟楼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实施方案》确定指标体系和设定的目标,组织相关专家开展了绩效评价专家评审工作。本项目共邀请了农业、水利、国土、财政等部门的9位专家,深入项目区,采取现场勘察、问询、复核等方式,对评价项目的有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对所掌握的有关信息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和评价。专家们评价打分采用“背靠背”评分法,即根据收集的有关数据计算出各项量化指标值,对量化指标值进行分析、评价并询问有关人员,依据评价标准对相关材料进行评议,计算出定性指标的评议得分,并将定量指标评价分数和定性指标评议分数按照规定的分值拟合形成综合评价结果。根据各个专家的评分计算出汇总平均分为86.84分。将评价结果纳入已确定的各项指标临界区间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孟楼镇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等级为良好。具体评价结果见表3-1:

(二)孟楼镇农田土地整理项目评价结果讨论与建议

通过对孟楼镇土地整理绩效考核指标及得分情况做一般性研究,发现以下问题:

(1)项目完成质量得分率低。主要是因为少数施工单位偷工减料,致使工程质量达不到设计标准。如排水沟渠、小型水工建筑物有裂缝、变形;田间道路(含生产路)基础差,泥结石层铺设过薄,导致路面出现坑洼,积水严重。

(2)功能绩效总体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有:①项目设计变更报批不及时,有些工程项目的实际建设位置与规划设计不符;②项目后期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工程建设结束后虽已移交给项目所在地村民委员会管理,但由于部分管护措施落实不到位,个别地方的工程仍有损坏,有些沟渠已严重堵塞;③项目的竣工验收没有市级财政部门的参与。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4点建议:

(1)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切实按项目设计的质量要求,督促项目施工单位完善工程质量,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2)今后开展的项目要切实加强工程事项变更的管理,及时完善变更设计报批手续;

(3)进一步探索后期管理模式,做好工程后续管护工作,以保证项目工程建设发挥长期效益;

(4)进一步强化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国土开发整理项目从立项申报、招投标、项目实施、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都必须有市级财政部门的全程参与。市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国土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专项资金高效、安全运行。

四、结论

通过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林网等工程措施,可有效提高项目区抗灾减灾能力,加强水土保持,改善农田生产小气候。通过对田、林、水、渠、路、村庄等综合治理,项目区随处可见“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优美田园景观,可全面改善了项目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美化农村居住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发生明显变化。

通过土地平整,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及道路工程,完善基础设施,能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极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业和适度的规模经营。并能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r业生产效率,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收入,加快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项目区的经营模式为当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引进和采用农业新技术,转变传统农业观念,运用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方法,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能有效提高了群众对土地资源从分散到集约耕种的认识,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良好的契机。

土地整理项目增加的耕地面积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维护了农村的稳定,并为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改善了干群关系,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事业,从而进一步取得了广大农民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能够更好地推动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全面开展。

综上所述,该项目具有可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投资回收期短、投资收益率高,有力地促进了项目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增效和当地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徐志,王俭,施华淼. 对构建我国公共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探讨[J]. 浙江社会科学,2006,(03).

[2]张清.江西省土地整治战略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3]杨庆媛,张占录,杨华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方法探讨[J]. 中国土地科学,2006,(03).

[4]陈鑫诚.农村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价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

[5]方斌,杨叶,雷广海.基于幕景分析法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以江苏省涟水县为例[J]. 地理研究,2010,(10).

[6]李名威.土地治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

[7]黄昕宇.进贤县土地整治绩效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5.

[8]谢申申.河南省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2.

[9]黄昕宇.进贤县土地整治绩效评价[D].江西农业大学,2015.

[10]鞠登平.基于农田建设示范区土地整理绩效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1.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6)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部署的重要技术支撑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次强调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近年来,国务院批复了多个相关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部署。《通则》的与实施,实现了全国技术标准的统一,解决了高标准农田“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对全面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二)高质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15.6亿亩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通则》的制定和出台,也是贯彻落实上述国务院批复的相关规划、高质量完成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基本要求。

(三)顺利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各级地方,目前,各相关部门都有各自的行业标准,许多地方也制定了地方标准。编制科学合理、实用可行的通用性、基础性国家标准,指导各相关部门和各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利于从国家层面规范各项相关建设工作,做好各部门、上下的衔接协调和同口径统计,有利于“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式的有效落实。

二、《通则》的编制过程

2012年7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召开部际协调会议,明确由国土资源部牵头,会同农业部等相关部门编制《通则》,并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指导。2013年1月2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将《通则》列入了国家标准立项计划。

在编制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农业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多次沟通,立足国家层面,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编制单位按照国家标准管理程序和要求,在认真总结多年来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产农田创建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实践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完成了《通则》(送审稿)起草工作。2013年7月,《通则》(送审稿)通过了全国国土资源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经与有关部门进一步沟通协商和修改完善,完成了《通则》(报批稿)。

三、《通则》的主要内容

《通则》全文共分为9章32条和3个附录,其中核心部分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原则、建设区域、建设内容与技术要求、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等6个方面。

(一)高标准农田的定义

高标准农田是指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田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的耕地。

(二)基本原则

高标准农田建设遵循循规划引导,因地制宜,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维护权益和可持续利用5条原则。规划引导所指的规划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

(三)建设区域

综合考虑国家相关规划布局与生态保护要求,确定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3类区域,从而最大限度保证了优质农田作为高标准农田,保障了永久基本农田的质量。

重点区域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基本农田整备区,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确定的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土地整治规划确定的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区域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水利、农业、林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依据GB/T 28407评定成果确定的县域内等别较高耕地的集中分布区域。

限制区域包括:水资源贫乏区域,水土流失易发区、沙化区等生态脆弱区域,历史遗留的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土地严重损毁且难以恢复的区域,土壤轻度污染的区域,易受自然灾害损毁的区域,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区域。在前述区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提供国土、水利、环保等部门论证同意的证明材料。

禁止区域包括:地面坡度大于25°的区域,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草区,河流、湖泊、水库水面及其保护范围等区域。

(四)建设内容和技术要求

《通则》在提出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开展相应的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作,并规定了各项内容的具体工作建设内容和技术标准。如:耕作层厚度、田间道路通达度、农田防护面积比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以及建成后耕地质量等别、地力等级。

(五)管理要求、监测与评价、建后管护与利用

《通则》对土地权属调整、地类变更管理、验收与考核、统计、信息化建设与档案管理等管理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提出了要开展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评定及动态监测评价,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绩效评价。同时,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划定和保护、开展土壤培肥和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工程管护等建后管护与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对高标准农田作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四、《通则》的主要特点

(一)综合多个部门相关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及地方实践经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性、通用性国家标准

《通则》是在认真总结相关部门有关行业技术标准、管理要求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的一般要求,重点对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建设内容,以及科技应用、建后管护等提出具体要求和量化指标,为各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规范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供了技术依据,对指导相关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明确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设区域科学合理

《通则》明确要求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相关规划,并依据相关规划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区域、限制区域和禁止区域,实行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因地制宜、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强调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通则》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农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要求在建设前,应查清土地权属现状,调查了解土地权利人的意愿;在建设中,涉及土地权属调整的,要在尊重权利人意愿的前提下,及时编制、公告和报批土地权属调整方案,组织签订协议;建设后,依法进行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四)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管护利用并重,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7)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95-05

农地资源利用效率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准确的农地资源评价是农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1,2]。随着人们对农地资源系统性认识的加深,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经历了从单项资源评价到资源整体综合评价的发展过程。当前单项资源评价集中在水、土地、气候和化肥等方面,如采用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谱系聚类法之分裂法、理论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构建农地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3-6]。更多的农地资源评价研究着眼于区域农地资源整体,逐步走向农地资源综合性评价,并开始注重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有利用综合指数法、区位熵法等评价方法对主要农地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与社会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资源优势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7-10]。而当前对大别山地区农地资源的研究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典型农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农地资源进行调查,并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对该区域今后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1 研究区域概况

以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为研究区域,范围涉及罗田县凤山镇、三里畈镇和大河岸镇3个镇的33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包括三里畈镇的温泉村、桥头湾、尤河嘴、古塘河、新铺村、叶家湾、宜林村、六家坳等11个村,凤山镇的鸟雀林、中石源河、花石桥、栗子坳、土门坳、河东街、三里桥、黄道山等15个村或街道办事处,大河岸镇的高庙村、罗家嘴、周家嘴、石井头、枫树湾、滚石坳、闵家河等7个村。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确定的行政范围,结合2009年底罗田县第二次土地现状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凤三养生走廊土地总面积为13 599.94 hm2,其中农用地为11 096.5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1.59%;建设用地1 621.6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92%;其他土地881.79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6.49%。

2 农地资源调查取样

2.1 调查单元的划分

根据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分布情况及行政村范围,结合实际踏勘线路,将凤三养生走廊划分为39个评价单元,其中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35个(图1)。

2.2 调查取样

以35个农地资源评价单元为依据,分别组织土壤测验、农业规划相关人员于2012年2月27日~3月5日先后3次对评价单元逐一取土采样,采样覆盖了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全部典型农地地块,符合农地资源评价调查标准,可满足农地资源评估的需要。

3 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与测度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评价指标相对独立性的构建原则[11],结合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实际,构建农地物理指标、土壤主要养分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等三大项目层,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具体指标[12,13],共确定10项指标:地貌类型、坡度、耕层质地、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农田灌排条件、交通通达能力,见表1。

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有定性描述性指标,为使构建指标可量化,需对指标进行度量,具体指标赋值说明如下。

1)地貌类型: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结合罗田县实际地貌情况,进行度量确定:水网平原赋值为1.0,河谷平原赋值为0.7,低丘赋值为0.5,高丘地貌赋值为0.3。

2)坡度:根据全国第二次国土资源调查的相关数据,确定小于2°为1级,赋值为1.0;2°~6°为2级,赋值为0.8;6°~15°为3级,赋值为0.7;15°~20°为4级,赋值为0.4;20°~25°为5级,赋值为0.1。

3)根据实际踏勘采集土壤样本,明确评价单元内耕层质地情况,确定黏壤土赋值为1.0;壤土赋值为0.9;黏土赋值为0.7;砂土赋值为0.5。

r>

4)ph: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ph<4.50或>8.50的赋值为0.2;4.50~5.50的赋值为0.4;5.50~6.50的赋值为0.8;6.50~7.50的赋值为1.0;7.50~8.50的赋值为0.7。

5)有机质: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机质含量小于10 g/kg的赋值为0.3;10~20 g/kg的赋值为0.5;20~30 g/kg的赋值为0.8;30~40 g/kg的赋值为0.9;大于40 g/kg的赋值为1.0。

6)有效磷(碳酸氢钠法):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有效磷含量小于5 mg/kg赋值为0.2;5~10 mg/kg赋值为0.5;10~15 mg/kg赋值为0.7;15~20 mg/kg赋值为0.8;20~30 mg/kg赋值为0.9;30~40 mg/kg赋值为1.0;当有效磷大于40 mg/kg反而起到副作用,赋值为0.8。

7)速效钾: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速效钾含量小于50 mg/kg赋值为0.3;50~80 mg/kg赋值为0.5;80~100 mg/kg赋值为0.7;100~150 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 mg/kg赋值为1.0。  8)碱解氮:根据农地资源调查评价相关标准确定:农地碱解氮含量小于50 mg/kg赋值为0.3;50~80 mg/kg赋值为0.5;80~100 mg/kg赋值为0.7;100~150 mg/kg赋值为0.9;有效磷大于150 mg/kg赋值为1.0。

9)农田灌排条件: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实际踏勘确定:有新建硬化沟渠,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好,赋值为1.0;如仅有老旧的土质灌排系统,认为其农田灌排条件一般,赋值为0.6;如农田无明显灌排系统,则认定其农田灌排条件很差,赋值为0.3。

10)交通通达能力:根据对凤三养生走廊的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调查情况,确定:如有县级以上道路,认为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好,赋值为1.0;如有县级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较好,赋值为0.8;如有乡村道路,认为其交通通达能力一般,赋值为0.4;如仅有田间机耕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较差,赋值为0.3;如仅有田间人行道,则认定其农田交通通达能力很差,赋值为0.1。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多指标定量综合评价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尤为重要。目前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其中主观赋权法是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来确定指标权重,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客观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主观上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难以作出精确的判断,因而需与客观赋权法相结合。客观赋权法得出的权重独立于人的偏好以及经验,克服了主观赋权法的不足。本研究采用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综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首先由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专家凭借经验认为土壤常规5项养分指标对农地资源评价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农地物理指标,最次为基础设施指标。因此,综合指标权重确定农地物理指标为0.20,土壤养分指标为0.70,基础设施指标为0.10。采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再进行平均确定综合权重,见表2。

3.3 综合指数的测度

根据农田评价单元各指标权重和土壤调查、分析测试结果,计算出综合分值,结合农地地力分等定级综合评价指数方案(表3),即可得出农地资源评价单元综合等级状况。

4 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农地资源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以及养殖水域等,但根据凤三养生走廊农地资源中林地多为有林地,以及养殖水域和草地很少的现状,本研究主要对区域内的耕地和园地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现场踏勘取样获取的现状信息和实验仪器对土壤主要养分指标的检测结果,以罗田县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利用arcgis软件对指标体系确定的10项指标进行单要素分析。

4.1 农地物理指标分析

4.1.1 地貌类型 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以低丘和河谷平原为主,其中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花石桥村附近部分为高丘地貌;其他区域主要以低丘地貌为主。对应评价单元最终确定第1、2、6、8、35、36、37评价单元为河谷平原地貌;第27评价单元为高丘地貌;其余评价单位为低丘地貌。

4.1.2 坡度 研究区域内的农地资源坡度以二、三级为主,其占总量的78.10%;一级占总农地资源的16.18%;4级和5级比例较小,占总量的5.72%。农地资源坡度等级一级主要集中在新昌河新浦村、义水河宜林村、鸟雀林村、罗田河石井头村、闵家河村;二、三级主

分布在以低丘地貌为主的大部分区域,四、五级零星分布在花石桥村、登场坳村等区域。就坡度一项而言,凤三养生走廊内的农地资源土地平整度状况一般,农地坡度主要集中在10°~15°。

4.1.3 耕层质地 耕层土壤质地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指土壤中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的组合状况。土壤质地与土壤通气、保肥、保水状况及耕作的难易有密切关系;土壤质地状况是拟定土壤利用、管理和改良措施的重要依据。虽然土壤质地主要决定于成土母质类型,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耕作层的质地仍可通过耕作、施肥等活动进行调节。调查结果表明,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区内农地资源耕层质地主要是砂土和黏土,其中黏土分布在新昌河、义水河、罗田河的河谷平原区域;低丘岗地等主要是砂质土。

4.2 土壤主要养分指标分析

4.2.1 土壤ph 对照我国土壤ph划分,研究区域内的农地酸碱度较好,ph在6.05~7.25,以中性和弱酸性为主。主要位于6.50~7.50和5.50~6.50两个区间,其中6.50~7.50主要分布在中部低丘地区,5.50~6.50主要分布在新昌河和罗田河河谷平原区。

4.2.2 土壤有机质 研究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性较大,最小值仅0.17 g/kg, 最大值达43.45 g/kg,含量较高的主要分布在三里畈镇内新昌河以东义水河以北的区域,含量较低的分布在凤山镇及大河岸镇,但总体有机质含量较低,大多数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在30 g/kg以下。

4.2.3 土壤有效磷 在农业生产中一般采用土壤有效磷的指标来指导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决定磷肥有无效果以及效果大小的主要因素。

研究区域内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差异性很大,最高值为84.88 mg/kg位于鸟雀林村,最小值位于枫树湾村,仅1.12 mg/kg。整体上土壤有效磷含量较好,大部分属于三级以上。但需指出的是有部分地区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超出40 mg/kg的合理值,实践证明,土壤有效磷含量过高并不利于作物增产。

4.2.4 土壤速效钾 钾肥能够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结果和提高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从而提高农业产量。研究区域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处于四级和五级两个级别之间,无一、二、三等级,其土壤速效钾含量远低于一级150 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72.76 mg/kg位于三里畈镇新铺村,最小值仅7.53 mg/kg,位于枫树湾村。其中四级主要集中在大金湾、古塘河村、新铺村附近。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因此,建议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调查范围区内的农业用地增大钾肥施用量。 4.2.5 土壤碱解氮 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区域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处于三、四、五级三个级别,无一、二等级,其土壤碱解氮含量远低于一级150 mg/kg的标准值,最高值为98.73 mg/kg,位于三里畈镇宜林村,最小值仅28.04 mg/kg,位于大河岸镇高庙村。其中含量较高的三级主要集中在宜林村、叶家湾村、大金湾村附近。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内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整体偏低。

4.3 基础设施指标

4.3.1 农地灌排条件 排水良好的农地不易受侵蚀,易于机械化耕作。因此,在农地资源评价过程中需考虑到农田灌排情况。在对凤三养生走廊35个农地评价单元进行实地踏勘后,发现其范围内主要存在有因农田土地整理而修建的硬化沟渠,有20世纪70年代修建开挖的老旧灌排系统,也有相当部分区域无明显灌排系统。

4.3.2 农地交通通达能力 凤三养生走廊位于罗田凤三镇、三里畈镇以及大河岸镇的核心区,区内有318国道、省道长三线、胜麻线等,主要村湾也已由乡村硬化道路相连,整体农地交通通达能力较好。但也有少量区域农地因低丘冲积扇改造而成,农地内部道路等级较低,通达能力较弱。农地通达能力较弱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罗家嘴村、七里牌村、登场坳村、花石桥村、古唐河村等区域。

4.4 农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结合各单要素数据,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得分,见表4。根据各评价单元综合得分,结合农地资源综合指数测度方案,利用arcgis对单要素叠加分析,得到农地资源综合评价分级图(图2),从图2可以看出,凤三养生走廊区内没有一级农田,只有二到六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由此可见,凤三养生走廊区域内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但区域内农地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较好的二级农田主要分布在宜林村、大金湾村一带,其次主要分布在新昌河与义水河冲积河谷

平原地带,如古塘河村、叶家湾村、新铺村等。

5 结语

1)该研究利用gis空间分析和多源信息复合分析对罗田县凤三养生走廊农业用地进行综合评价,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研究区自然土壤要素、基础设施条件的地域差异。同时,所选基本单元不是采用传统的以行政单元为基础,而是依据现状地类, 打破了行政区界,使得各行政单元内部的综合评价状况有了较大变化,从而为乡(镇)、行政村内部因地制宜的管理提供了参考。

2)研究表明区域内无一级农田,且以四级和五级的农田居多,农地资源总体状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主要原因是:区域内农地以低丘岗地为主,土壤主要为砂质土,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的含量整体偏低。

参考文献:

[1] 陈印军,卢 布,杨瑞珍,等.农地资源管理研究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6):21-25.

[2] 孙进群,雷 娜.我国农业资源评价与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899-20901.

[3] 黄初龙,邓 伟,杨建锋.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6(6):422-425.

[4] 石丽忠,陈金良,迟道才,等.辽宁省农业水资源多维耦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3):9-12.

[5] 王宗明,张 柏,宋开山,等.东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潜力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生态科学,2008,26(4):351-360.

[6] 高桂芹,齐作辉,董玉武.唐山市农业气候资源dtopsis优势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2):202-205.

[7] 于伯华,吕昌河.基于dpsill模型的农业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9):53-58.

[8] 陈生永,鞠敏睿.土地资源综合评价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1(5):25-28.

[9] 程绍文,张 毅.湖北省农地资源及其利用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35-39.

[10] 姜文来,罗其友.区域农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模型[j].经济地理,2000,20(3):78-81.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8)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全区农田建设管理工作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和全区农业农村局长会议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灌溉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新增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为确保粮食安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和高效节水灌溉建设

(一)落实项目任务。及时分解下达年度建设任务及资金,尽早落实任务到到项目、到地块,有序推进项目设计、审批、招标、实施等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95万亩高标准农田和1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

(二)严格审查审批。严格立项前置查重、审核,拟建项目设计前位置查重、地类核实全覆盖,确保新建项目不重叠、地类符合要求。继续实行分级审批制,脱贫摘帽县自主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上单个项目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审查审批,建设规模8000亩以下单个项目由市农业农村局审查审批,专家审查和第三方中介技术咨询相结合,严把审查审批质量关。规范项目变更管理程序,确需变更的项目依据管理权限进行变更。

(三)加强全程管理。县(区)农业农村部门严格履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体责任。自治区和市级联合开展技术服务,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全要素监督指导,加强关键节点控制,加快建设进度,提高建设质量。6月底基本完成前期工作,8月底基本完成招投标,9月底开工建设,11月底完成80%建设任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管理,使用方向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规范项目档案资料收集整理,专人负责,严格把关。

(四)严格验收考评。按照项目验收管理办法依规开展项目验收,及时完善2019年以来实施项目标识标牌。2019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全部完成竣工验收,2020年立项项目年底前完成竣工验收50%以上,并及时上图入库”。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高标准农田激励评价、财政资金绩效考评相关工作依据相关要求抓在日常、抓在经常。

(五)加强运行管护。建管并重,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竣工验收通过项目及时移交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压实县级监管、乡镇负责、村级管理责任,多措落实维修和管护经费,强化日常维护和管理,因地制宜探索管护模式。

(六)编制建设规划。对标国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年内完成编审工作并报批。市、县(区)按照整域推进思路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理清建设空间,开展项目储备,排好实施时序。规划编制应将高效节水灌溉、盐碱地改良等措施一并纳入其中。    

二、扎实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七)谋划长远发展。按照三年全覆盖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思路,谋划《“十四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编制大纲,尽早启动编制工作。

(八)完善考评方案。结合2019年、2020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展情况,修订完善《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黄河杯”竞赛考评方案》,印发《2021年全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全区2021年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九)开展竞赛考评。组织召开全区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启动会,全面启动秋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紧密结合乡村振兴、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黄河杯”竞赛考评工作,鼓励创新,样板引路,宣传鼓动,持续营造比学赶超氛围,补短板、强弱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和监测

(十)持续提升耕地质量。突出新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等建设重点,兼顾整体,谋划县级及全区《“十四五”耕地质量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地力提升措施覆盖率90%以上。继续实施退化耕地治理项目,在贺兰县、惠农区、平罗县、红寺堡区等盐碱较重区域农艺改良盐碱地10万亩。注重科技示范,在平罗县、红寺堡区探索引黄和扬黄灌区盐碱地现代治理模式。鼓励农民投劳投资开展机深翻、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等地力提升工作。

(十一)强化耕地质量监测评价。扎实开展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加强监测网络规划和建设。抓好监测点数据采集,编制年度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报告。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重点对新建高标准农田、退化耕地治理区开展耕地质量专项监测。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编制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报告。配合自然资源厅开展补充耕地数量和质量验收。开展耕地质量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编制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方案。

    四、统筹推进农发资金项目建设

    (十二)继续实施好国际农发基金贷款项目。项目执行期2019年至2024年,国际农发基金贷款36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涉及兴庆区、利通区、红寺堡区、原州区、彭阳县。2021年计划投资3378万元,其中国际农发基金贷款2451万元,国内配套927万元。扶持设施瓜菜种植基地、肉牛肉羊养殖基地建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十三)启动亚行贷款农田建设项目前期工作。2021年至2022年开展前期工作,2023年至2027年建设。预计投资3亿元,其中亚行贷款2200万美元,中央财政统借统还;地方财政配套1.5亿元。202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县遴选,下半年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报农业农村部。建设绿色农田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五、加快提升农田建设管理能力和水平

(十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营造良好学风作风,加强政策和技术研究,注重在项目管理和施工建设实践中锻炼队伍、培养年轻干部。密切联系基层和农民群众,持续开展专家服务组下基层送服务活动。年内举办2期农田建设管理培训班和1期新型经营主体领军人物培训班,提升农田建设从业人员能力水平。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组织人员赴外省区学习考察,扩宽视野。

(十五)加强科技示范,典型引领带动。开展黄花菜高效节水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试验示范、硒砂瓜高效节水精准补灌技术试验示范、旱作高标准梯田集成技术试验研究等项目,为面上示范推广节本高效的农田建设和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按照一县(区)一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的要求,重点以引黄灌区高标准农田提升、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灌溉、南部山区梯田化旱作农田“三类工程”和土壤盐渍化综合治理、数字农田、绿色农田“三大示范”为重点,每个县(区)年内至少打造1个升级版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规范、更高质量。

(十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注重创新突破。按照“1+1+N”思路谋划农田信息化建设,即开发农田“一张图”、一个管理平台、N个应用模块,规划编制覆盖农田建设管理、耕地质量建设监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数字化平台建设方案;加快推进基层农田建设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开发建设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设备和自动化技术,加快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智能化智慧化应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9)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筹措的困难和挑战

近年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在已有基础上再建成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这对于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深化和扩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内涵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十二五”时期要实现既定目标,面临着建设任务艰巨、资金缺口和监管难度大等困难和挑战。建议通过积极主动的统筹谋划,大胆务实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这项工作,主要包括:从技术层面保证社会化运作的可行性,建立公司制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考虑市场效率,区分地区、地形、地类,实施差别化投资标准;与工程建设接轨,加强图纸审查和项目全程监理;总结权属管理经验,评价绩效;对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进行长期培训;创新融资机制,克服融资障碍,走社会化投融资道路等。

2、从技术层面保证社会化运作的可行性。

2.1 建立公司制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将目前项目立项与可研报告评审,从一开始就与项目规划设计评审分离开来,长年评审,至少一年数次进行项目立项与可研报告评审,对评审通过的报告原则上予以立项,向社会,并对海内外进行招商。

2.2考虑市场效率,区分地区、地形、地类。实施差别化投资标准

(1)建立丘陵山区、平原地区、环鄱阳湖地区项目实施研究基地。

(2)对重大工程和示范项目进行调研,形成《典型案例分析》。

2.3与工程建设接轨。加强图纸审查和项目全程监理

(1)建立图纸审查中心,在立项建议书及可研报告评审前,由图纸审查中心按照国家规范和省级标准进行技术把关。

(2)建立土地整治监理有限公司,并在各地建立分公司,对测量、可研、规划、设计、概况预算进行全程监理。

3、规范基本技术要求

①适当考虑进行效果图制作;

②对典型项目可制作模型,便于分析、评价和经验介绍;

③建立一套适应南方,尤其是江西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单体图集;

④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审查;

⑤对测量成果进行形式审查,并去现场进行抽检。

4、总结权属管理经验及绩效评价

4.1对权属试点、试验的经验进行总结。对优秀的经验进行推广,发现失误的地方也要对教训进行总结。

4.2 对实体新增耕地进行流转

同时对新增耕地指标进行流转,指标化交易,在农村土地交易所公开交易,或挂网交易,以便筹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

4.3在招商引资的前提下,尽量使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尽快产生较大效益

可在适当的项目区,建立特色食品基地,如供港蔬菜基地,或专供超市、部队、学校等大型团体。在城郊建立农业观光园和景观生态园,开展乡村购物一日游,显化项目区农产品价值。

4.4对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进行绩效评价的试点试验,奖优罚劣,奖勤罚懒

5、对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进行长期培训

(1)出版江西版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标准》,并形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实用技术》一书,考虑适当涵盖增减挂、低丘缓坡、土地整治、复垦、开发等各领域,并与相关水利、农业开发办、农业部门相协调。

(2)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办技术培训班,对目前从业技术人员进行跨专业培训,也可进行岗位竞赛和技术比武,并予以奖励和政策倾斜。

①专业培训内容:水文学、水力学、土力学和工程地质、水利工程测量、水利工程制图、水工建筑物、农田水利学(灌溉排水工程学)、半年学习、半年实习,授予证书。

②相关培训内容:道路交通、桥梁、工程造价、土壤农作学、林学、地理信息、测量。

(3)长期对后备应用技术人员实施“3+2”培训:在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成绩要求低于重点线100分以内,主要送往各地农业水利中专学校专业培训三年,同时跨专业参加大专或本科学习,拿大专或本科证书。可选专业为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土地资源管理、土壤学、测绘、地理信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工程造价。

6、创新融资机制,克服融资障碍,走社会化投融资道路

(1)融资和长期投入建设资金:目前国家投入部分的资金,实际约为50%,对这部分资金,在实施首年即投入建设;省级部分约为25%,允许在2年内投人建设;市县约为25%,允许在3年内投入,这样基本适应资金需求形势,亦可促进项目早日开工、正常建设,前期不足部分由施工单位带资建设,并由相应层级的政府承诺及时归还施工方。

(2)对大型的项目要一次完成规划设计,便于道路、水利、桥梁等贯通,但可多年分段实施工程建设,项目可具体划分到乡镇,每个乡镇项目控制在1500―3000亩,从严控制项目规模,以便各个项目在一年内完成施工,杜绝妨碍农事的跨年工程。

(3)对超标准设计,经济、社会效益低下,与生态效益背离的工程类目进行一定限制,出让新增耕地指标,获取稳定资金来源。具体措施包括:

①田间路可只建挡土墙,1.5―2m生产路,可以不要挡土墙,农桥、U型渠槽,T型水渠要适量,沟渠可适当硬化,南方省份的水量供应基本没有大问题,设计要适应南方省份的水量供应的特点。

②平原地区,控制格田大小在1.5―3亩内,以便减少土地平整土方量,丘陵地区以梯田代替格田,土方量可大为减少,也便于耕作和包产分户管理。

③对招商引资,引入社会资金,定向建设的特色种植基地,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验收后,可全额奖励形成的耕地指标。

④出让新增耕地指标,获取稳定资金来源。

⑤结合我们参与的2015年上海市崇明县郊野公园一期建设项目,推荐将土地整理与郊野公园等项目建设结合。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10)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于选定的建设区域,需考虑农田水利工程与其他相应的农田、路、林及电力设施的配套问题,需兼顾相关部门规划,统筹安排,规模整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当地实际条件和实际需要的灌排技术和设备。坚持数量、质量和生态并重的原则。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既要推动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规模化建设,也必须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兼顾生态环境良性可持续发展。坚持农田主体地位,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受益权,鼓励农民采用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的原则。坚持建管并重的原则。高质量的完成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后,需要完备的运行管护机制来保证工程可持续的发挥效益。

2、工程建设标准

2.1输配水工程

1)渠道输配水工程

选用灌溉保证率,渠道水利用系数,渠道设计使用年限,渠道建筑物配套率,渠道衬砌率,田间渠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高标准渠道输配水工程进行评价。

不同水文气象、水土资源、作物组成等条件不同,灌溉设计保证率也不同。以旱作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5%;以水稻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5%;以旱作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以水稻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斗渠和农渠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80;其中,支渠不宜低于0.95、斗渠不宜低于0.95,农渠不低于0.90。衬砌渠道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宜低于30a。渠道建筑物设计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的要求,对于斗门、农门、涵洞(管)、量水堰等固定设施,宜采用工厂化生产或现场预制的装配式结构,渠道建筑物配套率不宜低于95%。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和斗渠的衬砌率不宜低于100%,农渠的衬砌率不宜低于75%。渠道亩均长度与地面灌水质量(节水要求)、田块规格、机械作业要求密切相关,平原区农渠亩均渠道长度宜不低于2m,流量小于1m3/s的支渠和斗渠亩均渠道长度不低于1m;丘陵区可适当增加。

2)管道输配水工程

选用灌溉保证率,管道水利用系数,管道设计使用年限,管道量控及安全设施配套率,支管间距,单口给水栓的控制面积,固定管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高标准管道输配水工程进行评价。

以旱作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5%;以水稻为主的丰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95%;以旱作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75%;以水稻为主的缺水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不低于80%。井灌区管道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98,渠灌区不宜低于0.95。管道设计使用年限不宜低于30a。管道量控及安全设施的布置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使用方便安全,满足运行管理要求,配套率宜到达100%。支管间距不宜超过100m。田间给水栓的布置应符合《农田低压管道输水工程技术规范》的要求,同时考虑农户操作方便,给水栓单口灌溉面积不宜低于0.16hm2。田间固定管道的亩均长度宜不低于10m。

2.2排水工程

选用排涝标准,排涝模数,排水沟建筑物配套率,明沟间距,明沟深度,明沟亩均长度,管道亩均长度(暗管排水情况) 等指标对高标准农田排水工程进行评价。

排涝设计标准应符合有关规定,设计暴雨重现期为5 a~10a,建议易涝区为10a,非易涝区为5a。设计暴雨历时和排出时间应达到:旱作区1d~3d暴雨1d~3d排除;稻作区1d~3d暴雨3d~5d排至耐淹水深。旱田设计排渍深度不宜低于0.8m,水稻田设计排渍深度不宜低于0.4m;旱作物耐渍深度不宜低于0.3m,耐渍时间不大于4d。排涝模数与设计暴雨历时,强度和频率、排涝面积、排水区形状、地面坡度、植被条件和农作物组成、土壤性质、地下水埋深、河网和湖泊的调蓄能力、排水沟网分布情况和排水沟底比降等因素有关,不同地区高标准排水工程的排涝模式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规定。排水沟上必需的桥、涵、闸等建筑物应该配备完善,配套率不宜低于95%。明沟间距和明沟亩均长度与田间布局密切相关, 需考虑与渠道、路和田块的布局相协调。明沟间距平原区一般为30m~40m,山丘区一般为50m;明沟亩均长度不少于6m。明沟深度需考虑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可参照《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平原区一般为1.2m;山丘区一般为1.0m。暗管排水系统的管道埋深、间距以及亩均长度等设计标准应符合《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亩均管道长度不小于80m。

2.3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1)喷灌工程

选用喷灌设计保证率,喷灌均匀系数,喷洒水利用系数等指标对喷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价,同时,对于管道式喷灌还需要选用固定管道亩均长度;对于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还需要选用单位功率的机组控制面积;对于大型喷灌机还需要选用单台喷灌机的控制面积等指标。

喷灌设计保证率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有关,对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对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喷灌均匀系数与风速、管网的设计和喷头的布局等都有关,不宜低于0.8。喷洒水利用系数与气候条件和作物等密切相关,对于风速小的地区不宜低于0.9,对于风速稍大的地区不宜低于0.8。管道式喷灌工程的固定管道亩均长度不宜低于3m。轻小型移动式喷灌机组的单位功率机组控制面积不宜低于6.67hm2。大型喷灌机单台喷灌机的控制面积不宜低于13.34hm2。

2)微灌工程

选用微灌设计保证率,微灌均匀系数,微灌水利用系数,固定管道亩均长度等指标对微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评价。

微灌设计保证率与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有关,对于经济价值高的作物不宜低于95%,对于大田作物不宜低于85%。滴灌工程的灌溉均匀系数不宜低于0.8;微喷工程的灌溉均匀系数不宜低于0.85。滴灌工程的灌溉水利系数不宜低于0.9;微喷工程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不宜低于0.85。微灌工程的田间干、支固定管道亩均长度不宜低于6m。

3、管理措施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要可持续发挥工程效益,除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外,必须建立切实可行的运行管护机制。坚决杜绝重建设、轻管理,工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责任不落实,造成工程有人建,无人管,损坏后无人修的现象。

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技术与水平要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在经济发达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工程运行管理自动化。坚决杜绝样板工程,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达不到信息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不建议盲目开展信息化建设。

4、结语

这一成果有助于规范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程序和评价依据,推动全国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提高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为将来进一步制定有关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的行业或国家标准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赵琦,陈曙光,叶新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做法与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2009,(5):18-21.

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篇(11)

中图分类号:S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1-0029-05

农用地是农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物质的供应者和调节者,土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由于自然地理位置不同,土地生产潜力有着较大差异[1]。因此,根据生产潜力的大小和资源禀赋特征,开展基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及评价,可以科学利用水资源,以此改善农用地质量,提高农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生产力 [2]。

河北省黄骅市处于黑龙港流域,是严重的缺水区,但地势平坦,耕地广布,属于水土耦合矛盾的典型地区,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艰巨,土地利用潜力巨大,是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地区 [3-5]。随着经济发展,该地区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水资源约束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虽然有相关的土地整理规划,但缺乏可靠的水土资源依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耕地整理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仅效益不高,而且还会破坏地下水系统结构。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能够全面反映下垫面、气候条件差异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成为当前明确区域水资源数量空间分布特征的重要研究方法 [6-10]。分布式水文模型的研究思路是按照水循环机制,在GIS及相关空间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根据DEM数据,结合地形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水力联系的集水区 [11-16]。通过分布式水文模型得出的集水区图与土地利用类型图、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后,提取水系特征,得到水文响应单元[17-20]。最终,运用基于水文单元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研究方法,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水资源供需分析评价,为在水资源约束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调整提供依据。

本文以黄骅市旧城镇为例,运用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对研究区水资源供需量进行模拟计算,利用ARCGIS软件平台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和评价,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规划提供依据。

1基于水文响应单元的水资源模型计算方法

1.1水文响应单元的划分

水文响应单元(Hydrologic Research Unit)是指一个子流域内具有相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区域。本研究通过将集水区图、土地利用类型图和土壤类型图进行叠加,进一步细分为下垫面相对均匀的水文单元。同时考虑研究区人工与自然水系交错和地势平坦的特点,通过自动与手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水系特征提取,对照当地水系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正。从而得到水文响应单元。

(1)集水区划分。利用ARCGIS的水文分析(Hydrology)工具对DEM数据进行集水区划分。要得到流域分区结果需要经过无洼地DEM生成,水流方向计算,汇流累积量计算,提取河网和集水区划分五个步骤。图1为水资源现状分析及空间分布模型流程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