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4-16 16:21:06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1)

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的建设,使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显著提高。通过示Q范项目建设,项目区形成了“农田、灌溉设施、防护林、农田作业路、农机”五配套及“统一作物种类、统一机耕播种、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灌溉、统一机收”五统一的生产格局,大力推进了土地经营规模化、种植品种优良化、灌溉节水化、作业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现代化,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使项目区向现代农业方向迈进,实现了农业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通过项目的实施,项目区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年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447.4万公斤,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 5700.6万元。

二、取得的主要经验

(一)以科学规划为核心

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核心,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各地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实现有机衔接,实现了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委托给通辽市水利勘察设计院,同时旗县农发办抽调业务骨干协同参与,保证了工程规划设计的专业化。在实际工作中,以旗县为单位,按照灌区、流域和一定的行政区划统一规划,选择土地资源潜力大,集中连片,可供多年连续开发的区域作为项目区。在单项工程规划设计上因地制宜重点抓好主要建筑物布局规划、项目区沟渠配套规划、田间道路建设规划、项目区林网建设前期规划,所有项目区的井、管、线、林、路等单项工程都有规范性的设计图纸,充分利用现代化办公软件,采用GPS定位,利用航拍和谷歌地图,结合CAD制图软件进行规划设计,做到现状图、林路规划图、管灌设计图、井位图、低压线路图、高压设计图、竣工图等均出于一张基础图,使单项工程与整体工程内在统一,形成整体,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

(二)科技推广是关键

项目建设最终要服务于当地农民和农业生产发展,因此各项目区高度重视示范区的科技推广工作,将高产新品种和先进实用生产技术集成组装进来,组织技术人员和农民现场观摩学习,加大典型辐射带动作用,确保示范区高效利用。敖汉旗重点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等三个方面的内容:(1)选用优质品种,以高产耐密型玉米浚单20、郑单958、豫奥3等品种进行推广;(2)推广应用“一增四改”技术,即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推广机械化播种、测土配方施肥、大小垄种植、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技术;推广应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3)围绕项目区农作物类型与特点、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具体要求,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需要,切实加强应用性技术培训、科技知识普及性培训。在项目实施中,尝试与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项目投资整合,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0.4万亩,投入项目资金18万元,用于地膜补助。同时,以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重点突出建好“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区”两个关键环节,培育先进典型,加强科技推广示范引导。

(三)在建设中强化管理

各项目旗县在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中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严格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一是规范项目前期工作,严格把关,提高立项水平;二是严格项目计划管理,严禁擅自调整变更项目建设计划;三是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四是加强检查监督;四是全面提高项目建设水平;五是进一步加强建成项目的运行管护,保证竣工项目持续稳定地发挥效益;六是严格实行县级报帐制,项目资金执行专人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三专”制度;七是加大项目资金检查、监督管理,积极推行资金公示制。通辽市科左中旗、奈曼旗针对建设期短,项目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实行了由农业综合开发部门、专业监理公司、项目区乡镇干部和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四位一体”的项目工程监理机制。(1)农业综合开发部门监督。开发旗(县)农发干部在施工时期,坚持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监督工程质量,实施现场管理。(2)专业监理公司监督。监理公司参与项目工程全过程监理,包括项目质量、数量、验收、决算等,并定期提交监理报告和档案资料。(3)项目区乡镇干部监督。每个项目区乡镇干部都安排专职干部参与施工管理,积极协调施工环境,现场监督工程质量。(4)项目区群众代表监督。在项目村组选择威望高、品行正、责任心强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参与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使施工队置身于群众代表的监督。这种 “四位一体”的项目工程监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各方面参与项目建设管理的积极性,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为建设高标准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四)积极探索新的经营形式

随着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如何实现由单户分散经营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渡一直是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热点、难点。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在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三种合作经营模式:一是大户承包,合伙经营。由有能力、懂管理、善经营的种植大户牵头,以喷灌控制面积为基本生产单元,以每年每亩300元承包、整合散户土地,按照统一农田规划、统一种植结构、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组织销售的方式进行管理、生产。二是农户协商、合作经营。由暂时不愿离开土地,仍想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成立合作组织,以喷灌圈为单位组建合作社,由合作社选派有威望的社员统一管理。三是公司承包、规模经营。由公司承包土地,农民来公司打工,成为产业工人。农民在稳定获得土地承包费的同时,还可挣得日工资50-80元。组织形式的变革,为项目区农民人均增加收入590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少数农民认识不到位

少数农民对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项目认识还不足,群众筹资投劳难以落实,部分耕地难以调整。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无偿投入和群众筹资两部分构成,其中群众筹资部分约占30%左右,其比例偏大,标准偏高,加上项目区群众外出务工人员多,投劳折资严重不足。

(二)财政资金亩投入标准低

随着开发建设逐步推进,全面推行膜下滴灌、渗灌等高标准节水技术措施势在必行,但项目建设投资总量明显不足,特别是项目建设的财政投资标准已明显偏低。在同等投资情况下,自然条件差的新建项目区需要的工程比自然条件好的平川地区多,工程量和施工难度大为增加,而新建项目区的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实力不足,使得项目建设的资金缺口加大,远远不能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同时,由于建筑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影响也很大,造成年初编制农发实施计划时核定的项目工程预算与市场脱节,项目建设实施难度加大。

(三)项目管护运行制度不健全

新项目区配备了大量的仪器设备,基础设施焕然一新,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扩大、时间的推移,如何做好项目工程运行管护,确保各项工程设施能够发挥长期效益已成为非常紧迫的一项课题。

四、今后工作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要充分认识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向农民宣传,还要向主管部门领导宣传,争取更多的政策、项目和投资。

(二)提高标准,降低门槛

根据各地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经验,现有投资标准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建议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对一次性建设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面积规模,不强制要求连片面积万亩以上,对有条件的、确需改造的中低产田项目区,连片面积达5000亩以上即可。

(三)加强建后管护,改变生产方式

制定项目建后管护制度,明确项目管护责任、管护内容和管护办法。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签订《项目设施管护合同》。根据实际,对不同的基础设施,采取不同的管护方式。如对水利基础设施,由村委会统一管理,并根据所在位置,落实到直接受益农户负责。建议增加公益工程(如机耕路和防护林)的维护经费,延长管护经费的报账期限。

(四)因地制宜,科学开发

应参照有关行业标准,因地制宜、因区制宜确定建设模式和重点建设内容。比如中西部地区,风大沙多、干旱缺水,实现“水、田、林、路、机”综合配套,重点建设内容应是节水灌溉、农田防护林和改良土壤,地面建筑物应与新农村面貌建设相吻合。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2)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58-04

1 引言

高标准基本农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2年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提出“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13年颁布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提出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由此可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已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战略举措,对促进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管护,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农田灌溉排水、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促进了耕地保护,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建设标准模糊,各部门尚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不够,建设资金分散,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管理机制落后,专业人才缺失,前期工作滞后,规划设计方案缺乏实用性,后期管护力度欠缺,综合效益低等。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败,在现有文献中,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质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加强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是保证后期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但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不容乐观。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地形地貌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难度相对较大,本文以重庆市丘陵山区开展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对工程质量问题进行探析,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2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进展

重庆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上游,经济发展迅速,土地开发程度高,土地资源稀缺,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突出。因此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促进耕地保护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重庆市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是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入和要求也相对较高。自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重庆市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助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主要结合粮油基地、蔬菜基地、优势农业产业基地、城乡统筹示范村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2002~2011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2709个,实施规模974.77万亩,总投资128.52亿元。2009~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大足、合川、涪陵、梁平等5各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23.31万亩,总投资3.06亿元。目前,重庆市基本完成“3、8、110”工程,即长寿、丰都、荣昌三个部级和万州、开县、梁平、铜梁、石柱、酉阳、永川、合川8个市级,共7.33万hm2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总投资34.98亿元。到2020年,规划新建24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将农田建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出、土肥沃、高产出”的适宜现代化农业的标准农田。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工程质量问题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依据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投资结构(表1),田间道路工程通常在总的工程施工费中投资占比最大,其次为灌溉与排水工程,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比较少,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在各个项目中投资都是最少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各项工程之间应合理规划、协调配合,工程布局和建设模式应从当地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3.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的需要,以及一定的肥力条件而进行的田块修筑和地力保持工程。田块归并可以使地块平整规则,满足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节水节能等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降坡和梯田化建设能够有效防止土壤侵蚀,减少水土流失。但土地平整工程有可能造成土壤板结,引起土壤的面蚀和风蚀。重庆市坡耕地比重较大,分布在6°以上的坡地基本农田占总量的84.71%,因此土地平整工程是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但重庆市土地平整工程难度大,工程质量问题比较严重,已建设的农田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首先,在田块归并中,普遍存在田块平整程度差,田面相对高差较大,导致农田灌水不均、排水不畅,进而影响作物长势,粮食产量反而下降。大型机械的使用造成土壤板结,表土剥离、回填过程中不合理的工程措施,导致土壤耕作层、犁底层的破坏,土壤厚度达不到耕作要求,新一轮耕作时甚至出现漏水漏肥的现象。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乡镇,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田块归并意义不大。因此,田块归并一是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二要充分尊重当地农民意愿。其次,在水土流失并不强烈的区域实施旱坡改梯、修筑条石坎,不但浪费投资,且对增产增收的意义不大,因此在坡体较大且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修筑石坎,坡体较小的浅丘坡耕地区域少进行坡改梯,实施降坡平整。另外,土地平整之后,提高农作物效益的根本问题(如土层厚度、土壤肥力等)仍没有解决,土壤有机质含量没有明显改善。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

灌溉与排水工程指为防治农田旱、涝、渍等灾害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灌溉与排水工程直接关系着项目整体效益的发挥。灌溉与排水工程应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配套水利设施,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水利设施的建设应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微地形、建材特色以及土地利用方向等确定,以利于节约成本,改善基本农田示范区的自然人文景观。

重庆市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质量问题也比较多。部分项目水源工程的建设较少,蓄水池无蓄水,池壁、池底出现渗漏。提灌站不合理的设计使得使用寿命变短。排水沟无水排,但排水沟附近旱地被水冲刷;排水沟出水口设计在堡坎上,对耕地造成大面积冲刷。灌溉渠出水口的设计不合理,导致灌溉渠的利用效果未达到预期目标。此外,由于沉沙凼、拦山堰及沟渠的管护严重不到位,有部分项目区的水利工程已被淤泥和杂物堵塞,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存在有人使用、无人管理、损坏严重的现象,工程效益大打折扣。过度硬化的沟渠孤立和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从而导致整理区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工程设计与实施中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灌溉与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应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更多地考虑农民的建议,切实造福农民。

3.3 田间道路工程

田间道路工程指为满足农作物物资运输、农业耕作和其他农业生产活动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田间道路的布设应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田、水、路、林、村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地块连片单元的大小和走向等统筹兼顾,本着投资省、占地少、利用率高、路线合理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重庆市大部分属丘陵山区,土地整治前田间道路普遍较差,耕作和出行十分不便,田间道路也成为农民最为关心的工程。

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部分田间道路的规划设计不符合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造成生产路无人行走,断头路较多。田间道路的布局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地方田间道路通达度过小,农产品运输仍然不太方便;有的地方通达度达到要求,但道路宽度不够,只适合小型农业机械。1.2m的生产路过窄,在平坝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增加道路的宽度。部分地区田间道路采用泥结碎石路面,但由于重庆市降雨量较多,泥结碎石路面的实用性不强,常被冲刷,损坏严重。有些项目区混凝土路面的硬度和厚度达不到要求,承受荷载大于设计荷载,路面损毁严重,且缺乏维护和修复。田间道路全部采用硬化路面也会加剧斑块破碎度,破坏生物的生境条件,影响生物的迁移,生态效应降低,所以田间道路的路面应注重生态化设计,增加生态涵洞和生态廊道的设计。

4 主要原因分析

4.1 规划设计注重理论,实用性欠缺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规划设计是开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其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工程进度和质量。目前重庆市部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规划原则、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不明确,综合性和科学性欠缺。首先,基础工作不扎实,实地踏勘不够细致,对项目区的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条件分析不详细,设计以书本理论为基础,或一味追求图件美观,单纯为了实现“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网、渠相连”,导致规划设计脱离实际情况,急需解决的问题未得到解决。其次,规划设计图纸达不到施工要求,地形图测绘的比例尺限定了测量精度,对工程设计造成阻碍,工程量误差较大,直接影响工程预算投资。部分项目规划设计图件生搬硬套,制作不规范,制图尺寸不切实际,部分参数未能提供,不能有效指导施工。

4.2 建设标准缺失,施工技术落后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是建设质量的重要保障,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相应的建设要求也不同。在技术规范方面,重庆市仅出台了《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技术要求》,对实践工作的指导远远不够。随着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要求和标准也随之提高,整村推进、蔬菜基地建设、粮油基地建设等都缺乏相应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在前期测绘、规划设计和工程验收等环节缺乏具体标准规范进行指导,影响了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益。在施工过程中,缺乏一套科学系统的技术体系和工艺流程,技术基础薄弱,使得工程质量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项目施工单位未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欠缺,一些项目的工程建设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此外,由于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在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环节,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土壤板结、生物多样性减少、景观破碎等问题,不利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项目监管不严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成立专门机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才能达到效益最优。但目前重庆市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有限,部分管理人员追求政绩,质量意识薄弱,对工程质量特别是隐蔽工程管理不到位,一味追求建设速度,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监管力度不够,难以保证工程质量。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中监理费用较少,且监理市场不规范,对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不够严格。监理人员配置较少,且技术结构单一,专业知识欠缺,部分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现场监管不到位,导致工程监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工程质量问题。

4.4 工程后期管护缺乏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除了“事前规划设计”、“事中实施和监督外”、还有不可或缺的环节,即“事后评价和管理”。后期管护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长久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只建设不维护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丘陵山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类型多,后期管护尤为重要,但目前重庆市的建设项目普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工程损坏严重,部分设施缺乏有效利用甚至丢失等。首先,丘陵山区后期管护资金需求相对较大,但项目预算中没有对后期管护列出专项资金,致使缺少工程管护资金保障,使得管护工作难以落实。其次,管护责任难以落实。项目竣工后移交村委会管护,但村委会不是真正的实施主体,也没有指定专门的单位或部门开展管护工作,导致管护主体虚化、权责不明,缺少可以执行的管护方案。忽视后期管护严重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效益大打折扣。

4.5 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3)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2-5982-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2.063

Analysis on Strategies Innovation for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TIAN Yu-fu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35,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ploymentof central government, we must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and to accelerate progress. The problems of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 the 12th Five-year were analyzed. The article suggested the construction of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and th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system to help the construction tasks in the 13rd Five-year to ensure completion.

Key words: well-facilitated farmland construction; innovate; strategies; newideas of development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当前我国加快经济转型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重大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提出要“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说是任务重,时间紧,必须客观分析不同区域状况,积极创新建设策略,因地制宜扎实推进。

1 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布局的提出与发展

中国开展基本农田保护时间较早,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有尽可能保护良田、避免非农建设滥用农田的法规[2]。但国家明确提出开展基本农田建设,推行以建设促保护,实行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是在2008年,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战略部署趋于完整,工作基础日渐扎实。

1.1 政策要求日趋明确

2008年11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提高耕地质量,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首次从中央层面提出了以耕地质量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建设。紧接着,2009-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作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的重要内容。2008年,《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大力推进以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的农田整治”,并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了初步部署。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优先建设确保口粮安全的高标准农田”。至此,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容更加明确,概念趋于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式成为国家脱贫攻坚以及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1.2 规划体系逐渐完善

2012年国务院批复颁布实施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在首次提出“全域”土地整治概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十二五”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规划目标。省、市、县级的土地整治规划也明确了本区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目标,充分发挥了规划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引领作用。201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也作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建立国家、省、县三级规划(方案)体系。”农业部、水利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在各自的部门规划中结合部门职能安排了相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目前,“十三五”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已完成报批稿,省级土地整治规划大多已在2016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在全面开展;《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拟根据发展新理念进行修编。这些都为“十三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规划保障。从规划内容和各地实践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统筹安排建设目标任务,建立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各级土地整治规划,尤其是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则立足于分解落目标任务,优化建设布局,确保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落实到项目和地块,更具操作性。

1.3 科技支撑力度加强

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标准体系逐步成型,标准化建设取得突破。2012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中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行业标准,明确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目标、任务、原则、内容与技术要求、程序等[3],对建设过程各环节以及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耕作层厚度等诸多要素提出了量化要求。2014年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委批准《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国家标准[4],《通则》在提出土地平整的基础上,以完善农田基础设施为重点,配套开展相应的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作,并规定了各项内容的技术标准。目前,国家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规范》已完成送审稿,解决了高标准农田“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中央各部门也纷纷制定了本部门涉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行业标准,如农业部颁布实施了行业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国家农发办制定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5]。浙江、山东、江苏、四川等省结合本省实际,先后出台了有关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地方标准。

学术界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注也逐年增多。陈天才等[6]、马立军等[7]、李婷等[8]探讨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空间布局和建设时序,从自然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立地条件等方面构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的体系,并按贴近度大小进行时间排序。李少帅等[9]、黄玉娇等[10]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要加强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匹配度。王新盼等[11]、王晨等[12]研究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划分方法,提出结合农田质量现状及其限制因子可改造程度,从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和经整治后可建成2个层次上划定高标准农田建设适宜区域的方法。

2 “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展和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统计,“十二五”期间全国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超额完成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可以说成效显著。但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工作部署急、要求高,可借鉴的经验少,从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在未来加以改进完善。

2.1 建设进展情况

按照“中央指导、省负总责、县为主体”的建设监管机制,“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共建成高标准农田0.27亿hm2,通过整治新增耕地170.4万hm2,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2个等级[13],国家粮食生产也实现了“十二连增”,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促进农业乃至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落实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水、路、林、电等田间基础设施配套更加完善,项目区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部分旱地变成了水浇地,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从2010年的0.60亿hm2增加到了2014年的0.65亿hm2;优化了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田间基础设施占地率减少至8%以下,田间基础设施使用年限提高到15年以上,实现了以建设促保护,促进了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2)夯实了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据调查,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田块规模扩大并且变得相对均匀[14]。丘陵区道路通达度提高到90%以上,平原区基本实现100%的通达度,显著减少了农业生产成本,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重庆市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粮油和蔬菜生产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打造了长―垫―梁“一圈两带三核”百万亩粮油基地和潼南涪、琼两江流域2万hm2连片蔬菜高标准基本农田,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民收入显著提高。广西、福建等省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支持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自发开展“小块并大块”耕地整治,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

3)改善了生态环境。建成的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在田间道路和沟渠两侧种植林带,使项目区的林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农田防护面积比例普遍提高到90%以上,优化了生态景观结构,有利于区域生物多样性。通过以改善灌排条件为目的的小流域治理,减少项目区风沙、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湖南、上海等地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示范农业和观光农业基地,建成的“稻田公园”、“郊野公园”等社会反响良好,吸引了大批旅游者,拓宽了农民致富门路。

2.2 存在问题分析

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艰巨,需要举全国之力,多部门紧密合作共同来完成。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组织管理、实施建设、后期管护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亟需研究并加以解决。

1)政府主导作用未能有效发挥。根据《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能职责,加强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但从“十二五”期间各地建设情况来看,政府主导的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起来,统筹协调力度不够,有的省份在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过程中,尽管在省级层面做了工作部署,但部分市、县级政府更关注其他经济建设项目,未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很多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只停留在文件文字中,职能没有得到应有发挥,造成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慢、资金滞留等问题。

2)部门间衔接协调难度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统筹规划、协调落实、有序推进。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各部门项目管理方式、资金来源、技术标准、人员结构等不尽一致,很难形成共同推进的统一平台,不少地方仍然是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建设进度和效率。

3)资金整合不够到位。根据规划要求,高标准农田建设要以县域为单位,按照“规划标准统一、资金渠道不变、相互协调配合、信息互通共享、积极推进整合、共同完成目标”的原则,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a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等不同渠道涉农资金的有机整合。但在政府主导作用不能有效发挥、部门间衔接协调难度大的条件下,很多地方的资金整合流于形式,集中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力度不够。

4)数据信息难以及时共享。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部门分工,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高标准农田上图与信息统计工作,要加强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实际工作中,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都能及时上图入库,但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办等其他部门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普遍存在片数比较多且分散的问题,项目和地块的拐点坐标等信息缺乏而难以实地认定,导致总体建设信息不能及时汇总,建设成果不能共享。

5)后期管护不到位。总体规划对后期管护只提出了原则性要求,中央层面也未制订明确的关于后期管护的政策。从调研来看,不少地方存在“重建设、轻管护”的现象,没有完全建立后期管护机制,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完成后,未安排后期管护资金,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措施不到位,部分田间基础设施损毁失修,影响可持续利用。

3 “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策略创新分析

与“十二五”期间相比,“十三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更为艰巨,要确保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助力国家第一个百年目标顺利实现,首先,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建设效率;其次,要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建设条件约束趋紧、资金筹措难度加大等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第三,要积极应对新形势和发展新理念带来的困境和挑战,着力创新建设途径。

3.1 “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新挑战

1)应对发展新理念能力不足。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新理念,促进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并重管理,需要从业人员及时转变观念,改革管理方式,创新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的技术方法,革新材料设备,提升整体素质。长期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部门以及设计、施工等从业机构习惯于“田间工程建设”模式的农田建设,存在很强的“路径依赖”特性,要按照发展新理念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较长的一段转型期。

2)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十二五”期间,各地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将容易建设的农田基本全部建设完,“基本具备高标准条件”和“稍加整治”类型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越来越少,“十三五”时期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绝大多数应该都是“需要全面整治”类型的。全面整治要在土地平整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工程量大、项目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度也会相应增加,建设成本随之上升。

3)区域差异逐步显化。各省的耕地资源、水资源状况不尽一致,历史上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力度有所差别,总体规划确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与上述条件并不完全匹配,局部资源匮乏地区要完成高标逝锝ㄉ枞挝衲讯雀大,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面临挑战。对比分析各省202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2014年的耕地灌溉面积(图1)发现,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超过了耕地灌溉面积,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农业灌溉水资源不足的压力。浙江、江西等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接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80%的省份,以及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历史上基本农田整治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都存在按现行标准“无地可整”的困境,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设标准,以完成建设任务。

4)资金筹措难度越来越大。随着建设成本增加和物价上涨等因素,“十三五”期间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任务,需要8 000~12 000亿元资金。国家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来源有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的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等。近几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各地去产能、去库存的力度逐步加强,各级政府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土地出让收益等收入急剧下滑,2015年部分省份就已反映资金难以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急需拓宽资金渠道。

3.2 “十三五”时期策略创新分析

1)健全建设管理和监管机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管理和监管机制如图2所示,纵向上要加快完善“中央指导、省负总责、县为主体”的建设监管机制,更充分发挥中央的宏观调控作用,进一步明确中央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明确各部门的建设任务、资金来源,准确界定各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管中的具体分工。横向上要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工作机制,切实落实政府统筹责任和部门建设责任,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切实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机制解决区域差异大、部门衔接难、资金整合难等问题,提高贯彻落实发展新理念的系统能力。

2)创新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加快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在宏观税收减少的局面下,中央层面要加快研究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拓宽资金渠道和统筹政府涉农资金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创新激励机制,探索通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积极建立乡(镇)、农民及业主多元投入的投资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鼓励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土地经营者实施项目,实现项目“建、管、用”一体,激发实施主体的内生动力,降低建设成本。充分发挥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他们采取多种方式,自行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加强评估考核。严格落实中央关于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的要求,开展年度考核和规划期末考核,年度考核结果与下一年度中央资金安排挂钩。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省份,可考虑在用地指标安排、国家投资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探索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经集中连片整治后新增加的部分耕地用于农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对高标准农田建设不力的地方,应严格按照《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责任,督促地方政府切实担负起责任。

4)严格统一上图入库。依托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信息精准管理机制,将已建成地块及时通过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上图入库”,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全面、在线、实时监控核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部门要及时优化完善综合监管平台,制定统一信息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完善本部门负责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拐点坐标、主要工程量等信息,由县级建设部门及时将建设信息逐级报备至省级部门,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汇总全省建设信息后报国土资源部,及时实现信息共享。

5)完善建后管护制度。将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及时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加快健全管护机制,各地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高标准农田建后管护资金给予适当补助。积极引导和激励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设施的建后日常管护工作。管护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明确各项工程的管护主体、管护责任和管护义务,将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人员),要及时签订管护协议,确定沟渠、道路、建筑物等工程设施的具体管护措施,确保各项工程设施在设计使用年限内有效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郧宛琪,朱道林,汤怀志.中国土地整治战略重塑与创新[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4):1-8.

[2] 聂庆华,包浩生.中国基本农田保护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31-35.

[3] 张丽茜,赵国存,吴荣涛.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标准》的解读与建议[J].农学学报,2013,3(5):62-65.

[4] 吴海洋,何才文,于欣丽.高标准农田该如何建[N].农村报,2014-06-15(5).

[5] 江培福,刘群昌,白美健.高俗寂锝ㄉ璞曜级员确治[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11):175-178.

[6] 陈天才,廖和平,李 涛,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91-196.

[7] 马立军,郭凤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1):2661-2665.

[8] 李 婷,林爱文,高 云,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分区研究――以湖北省赤壁市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396-399.

[9] 李少帅,郧文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资源与产业,2012,14(3):189-193.

[10] 黄玉娇,陈美球,刘志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面临困境与对策初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1):28-30.

[11] 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48.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4)

中图分类号:TV1 文献标识码:A

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逊克县现有灌溉井550眼,自流灌区2处,有效灌溉面积8.3万亩,已治理易涝耕地和水土流失面积25.17万亩和19万亩,分别占易涝面积和水土流失面积的40.5%和8.9%,现有的除涝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普遍存在治理标准低、工程零散和不配套的问题。农村饮水解困工程50处,受益人口3.05万人,初步解决饮水困难状况,其中有1.17万人达到基本饮水安全。小Ⅰ型水库1座,设计库容130万m3,塘坝6座,设计蓄水量21万m3。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农田水利工程规模小、标准低

第一是工程的规模小。黑龙江流经逊克县140公里,现有黑龙江堤防75.42公里,防洪标准低、达到十年一遇标准。按规划还有三段总长度38.4公里堤防没有建设;逊别拉河、沾河两岸目前没有成型的防洪工程;逊克县境内易涝面积62万亩,已治理25.17万亩,水土流失面积214万亩,已治理19万亩,大片的易涝、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在已治理面积中,由于都是零星治理工程,其标准低、效益差;据统计全县的中低产田49万亩,基本上没有得到治理;现有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3万亩,按本县最大受旱灾面积38,2万亩,仅占22%;逊克县境内河流众多,每年河水涨落无常,河道变迁,给沿岸耕地造成洪涝灾害,并严重冲毁农田,威胁村庄,中小河流的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第二是工程的标准低。从已建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看,有相当一部份工程存在标准低的问题。黑龙江堤防75.42公里,其中按设计达标的12.7公里,大部份堤段现有防洪标准仅达到10年一遇;一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由于标准低,运行不安全,已经有少数工程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农村饮水工程由于标准低,供水能力逐年下降,有的甚至弃而不用,需要重新建设。

2.2 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及年久失修

工程不配套。逊克县的小型水库、小塘坝历史上曾建过多处,当时也发挥了一定的效益,但由于工程不配套,成为昙花一现的工程,现存的几处小型水库、小塘坝和小自流灌区也存在严重的工程不配套的问题;逊克县的克林涝区现已基本报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目前我县治涝工程大部分,组织农民投劳、投工建设的,标准低,经几年的运行排水沟淤积严重。我县车陆乡的宏秀沟,南地营子小水库等,有的只了溢道和闸门,土坝标准低,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工程年久失修。黑龙江堤防由于年久失修,堤身和穿堤闸涵均有不同程度损坏;前进小水库的溢洪道、放水洞多年得不到维修,已经失去使用价值;众多的环山截流沟、排水沟经多年淤积得不到清理,排水能力大打折扣;早年修建的护坡工程由于得不到及时维修而损坏严重;小水电站发电设备、防洪堤闸门启闭设备需要及时更新。

2.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对促进逊克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政策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现在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国家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出台了一些政策。

“一事一议”制度在抑制农民负担增加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这项制度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我县人口少,人均耕地面积多,农民不愿自己拿农田搞水利建设。

灌溉用电、燃油的价格高,使农田水利工程运行成本高,抑制农田水利发展。

2.4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体制

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的减少,单靠农民自筹资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使农民望而兴叹,需要国家投入,要以国家投入为主,农民自筹为辅的原则,搞农田水利建设。

二是在农村目前还没有形成适应改革以后农村新特点的、宜统则统、宜分则分、高效得力的基层管理体制。

三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把社会的力量吸引到农田水利建设中来,还需要提供政策的保障和体制建设方面的创新。

2.5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

国家对逊克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从总量上(包括农村小水电)看不少,但仍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国家应加大对逊克县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

农田水利建设绝大多数是中小型土方工程,近年来国家对农田水利的土方工程的投资少甚至不投资,主要靠农民自己投资。由于土方工程量大,维护费用也大,眼下靠农民自身的财力难以承担。有许多土方工程其效益有很大社会性和公益性成分,主要由农民出资建设和维护有失公平。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5)

1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主要特征

1.1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多样性特征。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其一般的情况下就是在田间建设,通常情况下在进行灌溉的时候所选择的就是抽水、引水、蓄水以及堤水。其非常的容易受到区域水源以及外界环境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将具有多样性特征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具有较强地域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1.2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较小规模。支渠、毛渠、斗渠、干渠、农渠等,都是水利灌溉的渠道,主要的作用就是进行水分配的就是斗渠以及农渠,主要输送水的就是干渠和支渠,而农村小型的水利工程灌输渠道在临时的灌水系之中存在,毛渠、凹、灌水沟都是其较为常见的。所以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最主要的就是特征就是规模较小,位于最末端,关于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体系。1.3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季节性特征。之所以说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具有着较强的季节性,是因为对其的使用,主要的使用时候就是干旱的季节,在雨季的时候是比较少使用量的。大幅减小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使用寿命,是因为其长时间进行的超负荷工作所导致的,并且其长期的处于露天的状态之中,没有人们对其进行保养和维修,自然就缩小了其耐久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循环使用是非常不利的。

2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施工单位监督管理不到位,建设标准比较低。目前我国在进行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的时候,严重缺少足够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工程建设中的很多环节的管理都不到位。一些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单位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速度,往往不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建设;还有一些对工程进行监管的单位为了降低监管的开支,降低对工程的监管力度,造成工程很多环节的建设不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往往在责任意识和相关的法律意识非常的短缺,常常使用质量比较差的材料,并且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对于责任的认识不清,导致工程建设的秩序非常的混乱。这些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监管不严的问题,会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村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从而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2.2施工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标准和规划。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前进行相应的规划是施工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的前提,但是,我国目前的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往往不能够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去重视规划方案的重要性。除了忽视规划的重要性之外,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的时候还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并且在工程完结之后进行验收的时候,也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缺少统一的规划,往往会导致施工单位盲目施工,并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及时的进行解决,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求和实际的情况严重脱轨,不仅仅对工程的质量产生了影响,而且还降低了工程施工的速度和效率。2.3施工人员的素质较低。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工程的策划者、设计者和施工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程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但是在目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农田水利工程的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思想和技术方面的培训,而是直接上岗进行工作;施工单位往往不能建设一个具有高技术和高水平的施工团队,这样在工程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能够及时的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非常重要,但是在很多的施工单位,管理人员都不具备科学生管理方法和专业的技术水平,不能够发挥出管理者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3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3.1建立管理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行有效的监管是保证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手段。为了让农田水利工程能够进行高标准的建设,首先就是要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把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要进行的工作进行明确的安排,以此来进行有效的监管。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前,要对一些准备的工作进行监管,保证施工过程中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是工程建设的时期,要能够对施工方案的执行、施工材料的质量以及施工人员的工作进行有效的尽管,在监管的过程中,要能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解决;在工程完成后的监管只要是对工程验收进行监管,要保证工程验收的过程是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进行的验收。3.2加强农业水利技术力量,提高施工队伍的素质。一个高质量的施工团队是农田水利工程质量的保证,所以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要重视对施工队伍的技能和素质进行建设。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所有工作人员,无论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或者是策划设计人员,都要进行相关的专业的培训工作。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不仅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而且能够提高管理人员对于施工程序进行详细的掌握,提高对工程的管理效率;对施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只有进行过培训的施工人员才能上岗工作,这样能够降低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因为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3.3提高施工规划管理水平。在农田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要能够为工程建设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为工程建设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能够在工程前期收集充足的信息和数据,并且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研究,然后在为工程施工制定合理的人员安排。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打好坚实的基础;其次,各级的相关政府部门要能够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制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资金投入,为工程的有效进行提供经济支持;然后,要能够为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的施工过程和验收标准进行规划,保证工程的每个环节之间的交接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最后,要能够为监管人员的工作进行规划,实行问责制度,把每个人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保证在工程施工的过程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管,对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6)

1引言

近几年来,伴随着国内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服务于农田的灌溉,同时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发挥其自身的价值。但是就现阶段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来说,存在着诸如权责不明、投入不足以及管理工作不到位等一系列的问题。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2.1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存在着盲目性与随意性的问题。现阶段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盲目建设、随意建设的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工程技术的应用,制约了水利工程的合理开发,进而也就不能创造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2缺乏严格的建设标准,年久失修问题严重。前几年一些建设较早的农田水利工程,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受到限制,造成了一些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标准较低,并且在工程建成之后存在着管理粗放的问题。因此,一些水利工程过早的失去了自身的使用价值,这同时也导致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究其原因,如果能在建设时加大建设标准的管理管控,建成后严格落实工程的管理工作,也就不会出现上述的问题了。此外,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技术人员进行水利工程的维修与维护工作,造成了水利设施的加速破损。2.3工程建设速度缓慢。由于早期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监督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同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经济纠纷与土地纠纷问题,这就导致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度较为缓慢,甚至一些工程出现了长期拖延的现象,这些问题给农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3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对策

3.1加强领导工作、把责任落实到实处。针对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各地各部门要把工程的建设工作列入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中去,并且要进行精心的组织与周密的部署。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水利工程组织机构,将农建工作列入到考核内容当中。加强农建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制定一套主要领导亲自抓以及分管区域领导具体抓的制度,相关的部门也要做好协调工作。针对工程建设的检查与考核工作来说,要定期的进行检查与评比,严格落实一月一督查与一季度一通报的奖罚制度。3.2建立健全监督管理体系。完善、健全的管理监督体制,是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不仅要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与招投标方面入手,同时还要确保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施工准入制度以及完善的监理制度,下面就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的探讨。3.2.1加强水利工程的设计和招投标管理。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时一定要根据相关审批工程的规模,选择具备水利工程设计资质的设计方。在进行设计工作时要聘请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与设计人员,要杜绝无资质的单位与个人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工作。此外,工程的设计图纸一定要加盖设计单位的资质证章,否则图纸不能使用。对于水利工程的招投标工作来说,任何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之前都要经过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招标。3.2.2严格落实施工准入制与监理制度。确定了施工方之后,一定要严格落实施工准入制度。一方面,要求施工单位聘请具有相应施工资质的技术人员,对相应的施工人员也都要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另一方面,一定要确保施工准入证由当地的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经过相应的检审。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时,建设单位要邀请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人员对水利工程进行监督与管理。3.3倡导多元化投资、提高工程建设的标准。现阶段,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普遍存在着资金投入少、建设标准低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投资形式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同时还要放宽相应的政策条件,鼓励并引导当地的农民进行资金投入,并鼓励农民参与水利工程的管理。此外,还可以通过深化供水价格改革以及改变计量收费的方式进行水利工程后期的管理。只有有了充裕的工程建设资金,才能不断的提高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与建设标准。

4结束语

水利事业作为农业发展的命脉,其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设施以及基础产业,能够发挥抗御水灾、确保水资源供给等作用。因此,政府一定要重视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7)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156-0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田水利事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分布广、数量多,是我国水利项目的基础,也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在社会发展、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抗洪防旱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在建设与管理上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其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现状问题。

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建设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建设与管理质量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①工程建设随意性很大。在当前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明显的随意性,因为不具备科学的工程建设论证及建设方案,一些工程建设活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合理开发、工程技术等方面无法兼顾,比如有些地区的小型水库存在严重的漏水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之前需要得到专家的充分论证,然后才能实施补救措施,但是很多地方都没有通过论证环节,直接将破损位置进行修补,这种随意性的修补行为其实很难凑效,只能缓解一时之急,却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②项目重复建设率高,烂尾现象普遍。因为很多地方的水利单位领导更换频繁,并且很多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都没有经过科学规划,造成很多项目建设都存在技术不高、管理无毒、施工无质、规划无序等问题,这就使得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中有很多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责任主体及管理上都存在责任不清、职权不明等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在施工中状况频出,往往进行一半就不知道怎么进行了。这种情况下,就造成了很大的资金损失。

二、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的有效策略。

针对当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探究了几个应对措施,以期能加强其建设及管理的成效。

1、提升管理能力,健全管理制度。

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涵盖着丰富的内容,为预防出现混乱局面,各个省市级地区在管理上应有统一标准,应该科学规划布局、不断健全建设程序,制定完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应明确要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依照规划、设计、申请、审批的程序,确保工程的理想与建设都能朝着有序而规范的方向发展。在制度中,应重点强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规划审批制度,因为规划环节是提高水利项目建设合理性的前提,也是建设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提升项目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措施。所以,各个省市级地区应规范编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十二五”规划》,把村、乡镇一级的超过5万元的水利项目全部纳进规划中,首先应将投资计划、投工、规模、项目地点等信息以报告形式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各项申报信息进行审批,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有序性与计划性,预防重复建设问题的出现。

2、建立规范的设计资格证及招投标制度。

笔者调查发现,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中频繁发生质量问题和设计资质及招投标制度有很大关系。所以,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及管理中用建立规范的设计资质管理制度,依照水利项目的规模有针对性地不断健全资质认证体系。积极采取措施,吸引那些有设计资质且设计经验丰富的单位参与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工作。在管理上,应严格杜绝那些无资质或者资质低的个人或单位通过不法手段获取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机会。设计单位设计的水利项目施工图纸,必须依照审批程序获得设计方领导盖章后才能用于施工活动中,并且涉及单位应该积极对设计图纸的可行性、科学性负责。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确定施工单位的环节必须有规范的招投标程序,可引入竞争机制,借助健全的招投标制度决定投资金额,狠抓项目建设中的非法谋利现象,尽力提升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质量,确保施工质量完全符合有关标准。

3、积极落实项目监督及施工准入制度。

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已经取得施工准入资格证的单位,应该严格根据施工标准配备一定的管理人员、生产设备及技术人员,在条件完全符合施工要求的前提下,由省级水利项目主管部门为其发放施工准入证。除了建立规范的施工准入制度外,还应该建立健全的项目监督制度,也就是当小型农田水利项目进入施工过程后,必须聘请有监理资质的单位指派高水平的技术人员,全程检测与监督整个水利项目的施工过程,并填写详细的水利项目监理记录,并且针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施工的关键环节,尤其是影响施工成本与质量的环节,应更加规范、细致地对其进行监督。另一方面,建立单位还要对影响水利项目施工质量的一些材料,比如试块、试件、钢材、水泥、设备等的质量和权威检验机构一起对其细致的鉴定,并把鉴定结果和其他监理内容一并放进施工档案中进行管理,将其当成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竣工验收的有力依据。

4、制定科学的验收及奖惩制度。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竣工之后,施工单位需要编制细致的竣工报告,提交给工程主管部门请他们验收已经竣工的工程。另一方面,为了使甲方的验收活动更加顺利,施工企业应把双方都盖章签字的施工必备材料、竣工报告、保证资料,一并教给主管单位,水利项目主管机构在接到竣工报告之后在一定时间内租住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检部门、设计单位等人员,对该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施工情况实施全面验收,借助细查局部、检验实体、查阅资料、听取报告等形式对项目建设的目的、功能、工期、质量等情况提出客观而真实的评定意见。最后依据评定的具体结果,针对在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及单位给予适当的奖励;针对在该项目建设与管理中不负责任或者有过失的个人及单位应依法追究其责任,并在整个水利建设系统对其通报批评。

总之,要想做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对其施工过程的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设计制度、招投标制度、奖惩制度等,使得所有的建设活动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再加上监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可大大提高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成效,进而大大提高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注意事项

1工程建设不足之处

1.1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实际调查不足

农田水利建设需要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施工场地做出充分的;了解,但目前因施工前期准备不足,造成施工设计方案难以落实,随着施工不断的深入,这种问题也会逐渐的突显,最终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安全。方案设计阶段过于局限理论数据,缺乏深入现场的调查测量,造成施工量计算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任务很难连续开展,工程的灌溉能力也因此而减弱。施工时按照前期准备的方案来开展,一旦遇到突发现象无法防御,最终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问题,威胁到施工任务的进展,投入使用后不能满足农田对水的需求量。因前期准备不充分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是由发生,如果不能及时的规避,还会对农业产品产量造成影响,不利于水利工程长期稳定使用。

1.2工程基础设备建设不足

水利工程由众多基础设施组成,如果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不能达到使用规定,灌溉的能力也会因此而下降。常见的现象是渠道底层材料没有达到安全标准,配合形式也缺乏科学性,长时间使用防渗透材料出现损坏,水分渗透量因此而增大,因此输送到农田中的水分因此而减少,造成来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对水的拦截能力也需要增强,结构承载能力不能完全抵御洪水的冲击,使用一段时间后现场基础设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对农田的保护能力也因此而降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工艺,同时也要有资金的支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中,受资金不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后期养护达不到标准,因此基础设施的磨损也会因此而增大,造成设施的使用问题。

1.3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不足

除前期建设之外,使用阶段的管理与养护也同等重要。基础设施使用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一旦超出了安全范围,则需要进行维修养护。目前由于工程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工程使用阶段发生磨损问题也得不到处理,磨损严重的基础设施仍然投入到使用中,造成工程的运营成本因此而增大,很难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完成农田灌溉任务。随着施工任务的不断进步,管理维护问题也得到了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可以达到使用安全标准。

2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注意点和解决之道

2.1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方案设计时要结合现场勘查结果来进行,如果发现个别数据中存在误差,则要重新测量计算,不能将误差数据应用在设计中。设计方案是工程建设参照的依据,只有确保了落实程度,后续建设任务才能够高效完成。在施工任务开展期间,如果遇到突况可以对方案进行局部修改,在技术人员的探讨下进行,将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首先要有明确的建设目标,确定工程的使用方向。这样才能够更准确的判断工程的建设规模,投入到使用后也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要以地方的农业发展特征为基础,充分利用自然条件,降低运输阶段的损耗。先从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再逐步对细节优化完善。同时也要将施工现场中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总结,在设计方案中体现出规避措施。其实是要做好资金准备工作,根据设计档案中工程的建设规模与材料使用量来进行。资金充足建设任务才能够高效开展,并且不会影响到施工任务的进行。最后是对工程建设任务的全面监管,更要深入基层开展质量控制。确保工程建设与使用标准一致,能够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灌溉阶段保障效率的同时也要注意水资源的节约性,干焊季节水资源紧缺,通过科学的技术方法来减少渗透与蒸发损耗。

2.2解决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2.1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做好环境地理调查研究。

地理环境调查内容比较全面,能够帮助建设单位了解全面的工程情况,方便对设计方案进行审核。因为当地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经济结构、水文条件、资源情况等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所以做好调查研究,否则,就会出现建成的水利工程与当地农田水利实际需求不一致的情况,阻碍当地农业的发展。施工单位就要制作有关施工规划图纸,经监理查验、法人批复后开展正常施工。规划图纸要完全考虑当地农业区域规划、产业发展和农业的全面发展,根据当地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农田作物的分布特征,合理规划设计。最终要能够增加农田灌溉面积,保证少灌和灌溉不均的现象减到最低,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达到合理性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的地点、规模选择要目标明确,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投资。因地制宜,按照当地农业实况和政府财务水平,科学规划,实事求是,在开展实际调查后,要开展工程设计与编制工程预算,拿出具有最佳实际效果的合理的水利工程方案,使整个水利设计工程与当地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完美统一。防止出现工程量大,资金供给不足,施工延期或者停工、罢工等现象问题,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2.2.2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先进工艺材料设备。

由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构成基本上是配件、原材料等。所以,整个水利工程的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这些设备材料等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时,科学先进的工程技艺,高性能、高质量的工程建筑材料的应用,根本上使工程的质量得以保证。同时,施工的机械设备的采用,也要是高科技的设备产品,使水利工程建设达到低成本投入、短工期操作、高质量完后成的建设任务。

2.2.3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工作力度加强。

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高效建设,工程监管单位的监理和维护管理工作必须到位,才能保障工程有序实施。水利工程设计管理部门要监督、督促工程监理单位责任人加强工程的监管,以动态流动的方式,使监管工作渗透到水利工程建设的每个步骤环节,使监管更加全面、更加到位,实现全程监控。另一方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成后,施工单位和部门应该及时做好管理工作移交。将监管任务移交给水利工程用户协会单位、水利工程实施管理单位开展管理。工程运行中,还要按照有关水利工程的基础设施功能特点,做好定期不定期的工程巡检工作,及时找出工程运行中出现的各种不利因素,为水利工程可靠、平稳、安全运行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排除隐患。

结束语

由上文阐述得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优劣、水平高低,极大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所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划工作既能加快农业发展的脚步,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又能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更重要的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

作者:付源瀚 单位:呼兰区许堡乡人民政府

参考文献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9)

中图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3-0145-0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农田提供灌溉水资源和排水抗涝,有一些地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还提供居民饮用水、塘坝蓄水和水力发电等等。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我国国务院特地颁布了相关法律,以指导和规范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期望以此来保证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得到科学的建设。

1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面临的管理问题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国家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然而,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农村地区又占据了整个国家的绝大部分比例,在很多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不尽人意,很多水利工程设备设施年久失修,经常出现渗水、堵塞等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发挥其效果,既不能保证农作物的产量提高,还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这主要是工程建设中存在着诸多的管理问题。

1)工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虽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一项比较小的工程,但是它依然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在工程的建设管理中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要根据其地形情况、用途、特点等综合分析和规划,否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然而很多地区在工程建设的时候却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没有做好详细的调查,没有区分轻缓,最终导致容易发生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建设的工程又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比如我国淮北平原地区很多农田存在着严重的排水问题,因此在农田和河道水利工程中应重点关注排水问题。然而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在淮北平原地区很多中小河道治理标准偏低,排涝能力多数达不到3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外排水出路不畅。除新汴河、茨淮新河以外,芡河、奎濉河仅相当于3年一遇的30%,泉河相当于3年一遇的90%,西淝河、北淝河等长期以来未根本性的治理,排涝能力远小于3年一遇。农田的排水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投入不足,这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投入不够,这就直接导致了小型农田工程建设的人力、设备不到位,很多地区无法及时进行工程建设。而建设的工程也有很多出现技术不达标、设备质量低下等问题。比如 我国淮北地区还存在着很严重的除涝工程配套设施的缺乏,很多农田没有相应的排水设施,排水系统不健全,有一些排水设施修建年代已久,受到长期的破坏,损毁情况比较严重,尤其是淮北的中南部。这就致使在遇到洪涝灾害的时候无法及时排水,导致农作物遭到损害,减少了产量;同时,淮北地区属于我国水资源紧缺地区,据统计,该地区75%水文年份水资源缺口约35亿m3,考虑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为100%且不考虑环境用水或者压缩灌溉面积35%约85万hm2的情况下才基本能满足用水需求;P=95%的特旱年份,全区的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足需水量的30%,缺水十分严重。然而,淮河本具有非常丰富的水资源,其地表水和井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只要加大其引水工程的建设和设备的投入,完全可以解决缺水问题,而正是由于投入不足,造成其缺水情况严重,降低了农业生产力。

3)工程建设和管理不够科学,验收和移交不规范。由于小型水利工程投资比较小,规模也不大,加上各地区的环境条件和建设要求不一样,在工程建设的措施上没有形成一套统一的规范标准。在建设的过程中也缺少管理和监督,建设队伍也参差不齐,有的地方在工程建设的时候直接由村里的劳动力承担。因而工程建设和管理都不够科学,甚至有的工程是滥竽充数、应付了事。在工程完成之后也没有按照规定的验收规范和审核标准流程。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大工程建设的投入,这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投入。首先是在资金上的投入,政府应该在资金上给予尽量多的支持;其次是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宣传,鼓励和引导地方部门和人员积极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

2)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规范标准,加强监督和管理。要提高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就要在工程建设上规范每一个环节,以此来控制质量。要从工程招投标开始,选择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人员承担建设任务。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建立管理机制,加强建设流程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还要加强对工程设备设置的质量检测;工程结束后,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验收检查、测试等等。这样通过规范施工流程管理、工程设备、施工组织等各个环节,综合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而其质量问题最主要又是其管理的问题。要加强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就要加强管理。要找出管理存在的漏洞,对症下药,通过解决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工程的建设,提高工程的质量,最终提高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世旭,李文晓,许凌云.探索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机制新思路――基于湖北省51个乡镇组织的调查[J].当代经济,2013,04:32-34.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10)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171-0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田水利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主体和中心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防洪能力低,洪涝灾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70%的固定资产、44%的人口、1/3的耕地、数百座城市,以及大量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工矿企业都位于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受洪水威胁严重。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仍然较为薄弱,江河防洪标准仍然偏低。拦蓄洪工程建设不足,且有40%的水库带病运行,非工程措施体系不健全,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灵活运用的基本条件,启用困难。

(二)设施老化失修,配套设施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于20世纪50~70年代兴建,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破损、效益衰减严重。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全,技术落后,其服务功能严重退化,部分设施原有功能基本丧失,再加上灌区建筑物不配套,分配水制度不健全,造成有效灌溉面积大幅减少。

(三)资金投入不足

这些年来,水利投资更偏重于投向大江大河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水利工程倾斜力度不够。小农水建设因资金投入不足、配套资金匮乏、历史欠账较多而缺乏基本的维护。由于农田水利工程大都具有跨区域特点,镇村级经济基础薄弱,缺少资金无法独自实施,而地方财政困难,配套资金无法完全落实,造成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

(四)农田灌溉技术落后

当前我国主要农田水利灌溉技术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管理水平,大部分农田仍然采用落后的大田漫灌的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数十分低,造成了农田水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灌溉水利用率较高的滴管、喷灌、渗灌等节水技术还未普及,实施节水灌溉科技兴农措施未能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农田缺水现象。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而导致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就是在建设管理上不够细致,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已无法与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相适应。所以,我们应借鉴一些成功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事例,将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建立一套健全完善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二)加大资金投入

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应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拓宽投资渠道,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中。此外,拓展社会、企业和群众投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

(三)加强现有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与养护

水利工程的建设没有主要与次要之分,每个环节部分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设备的质量方面一定要得到全面保证。其次,必须要有齐全的工程管理标准与规定、法律等相关资料。另外,应制定完善的工程维修养护方面的费用规范标准,按照受益程度的大小以及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向受益人与收益企业收取一定的资金费用,并将收取来的费用作为工程的后期养护,并且还要大力推广工程建设的新技术,以此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与日渐发展的农业生产以及人民的生活相适应,从而让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将自身的效益充分的发挥,以此对农民进行良好的服务。

(四)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高标准农田存在的问题篇(11)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极其复杂,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我国对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十分重视,已将农田水利工程确定为建设工程中的核心重点,极大地带动了农田水利工程的进步和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是项目稳定开展的核心关键,近年来,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笔者认为,对于当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最大限度地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1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农田水利工程是我国发展民生的核心关键,在国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从而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关系着水利工程建设的正常、稳定使用,其意义重大,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我国农业的稳健发展。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需充分考量实际地理环境,结合水利规划要求和周边资源,科学、合理地设计工程规划,以便为农业经济的稳定、长远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从而更好地带动其他产业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1]。

2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2.1规划设计前缺乏实地考察

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地形及路况考察是基本要求。如果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的早期阶段充分考量、勘察实际的施工状况,做好后续的施工准备,农田水利工程项目通常会正常、顺利进行。一旦在农田水利工程初期没有做好充足的初期勘查工作,那么很难获取实际施工现场的地形及路况特征,这将会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进度,出现许多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无法保障,甚至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此外,若建筑施工方忽视对地形及路况的考察和测量,仅仅凭预估值进行施工规划,这是极其不合理的,会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浇灌水平及质量大幅度降低。与此同时,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用水量也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在初期做好充足的筹备工作,严格落实实地勘察工作,才能够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稳定运转,从而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2]。

2.2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关系着后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若想使得农田水利工程高质量、高效率运转,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至关重要,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规划设计也是我国建设部门高度重视的重要工作[3]。然而,目前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规划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不重视对生态的影响,从而引发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此方式没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开展水利工程项目的方式不值得提倡;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在建设的初期阶段没有合理设计工程规划,将建设点选在地质灾害的高发地段,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威胁下游居民的人身安全,如果发生突发性的滑坡、地震等灾害,农田水利工程将会出现严重的绝地现象。除此之外,工程建设中还有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未被解决。例如,不具备科学性的工程规划设计使得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转成本投入增多,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水力资源浪费等等[4]。以上问题均是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不具备合理性、科学性的工程规划设计,我国工程建设部门需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现状进行改进。

2.3节水灌溉技术落后

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均不具备专业水平的技能,这也是节水灌溉技术无法有效开展的重要原因。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术技能也在逐渐发展,除了国内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外,许多国外的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也逐渐被引入国内的农业生产领域。但是,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作者所掌握和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落后,所以农业生产领域的生产成效不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幅度降低。由此可见,节水灌溉技术也是关乎农田水利工程能否正常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若节水灌溉技术运用得当,能够有效地提升水能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实际情况是,无论是滴灌技术还是喷灌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使用率都很低,节水灌溉技术很难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应用,从而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无法正常、高效运转,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浪费[5]。

3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依据原则

科学、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依据的基本准则包含动态性准则、安全性准则、全面合理准则以及实际情况准则,需结合实际施工现场的路况及地形综合考量,做到规范、合理的全方位规划设计,从而深度挖掘农田水利供水资源,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7]。在绘制农田水利工程图稿早期,需安排专业的施工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全方位地掌握实际施工现场的路况及地形,并分析其地貌及地质的综合影响因素及特征,从而针对性、全方位地进行工程规划设计。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农田水利工程需借助落差的自然条件优势,将电力和水力实现合理的连接,以便在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创建的初期能充分利用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同时,应尽可能地避开危险的施工地段,在农田水利工程规划初期,需全面考量路段的地形及路况,规避一切河流、水域,充分保障农田水利工程地形的优良、稳定。对于渗水性较强的地质区域,需采取科学的排洪排水设备合理地进行规避。诚然,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并非永久不变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应将农田生态和社会经济相结合,在其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需要适时地进行优化调整,需全方位地考量其稳定性、协调性和保护性,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在优良的状态下保持正常、稳定运转[8]。

4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改善对策

4.1加大施工前的实地考察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前期的勘测工作是整个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相关规划设计人员需充分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获取多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考量评估,方可进行下一步的规划设计[9]。然而,当下有很多的农田水利工程忽视前期勘察的重要性,导致在规划设计环节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均是由于前期勘察工作未严格落实到位,导致农田水利工程缺乏可行性的参考依据,从而严重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因此,为了更好地达成高质量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目标,在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开展前期应全面地进行实地勘察工作,其中包含地质、水文、土壤环境、地貌等等,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此外,项目地周边的生态环境也是勘察的侧重点,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以前期的实地勘察数据为参考依据,设计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的实施方案,符合原有的规划设计目标,充分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从而使得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保持可持续的正常运转[10]。

4.2科学分析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

在农田水利工程前期勘察工作完成之后,便可进行规划设计,这是一项具有很强技术性的重要环节。在规划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相关设计工作者需多方面、多层次地进行考虑,以当地农业发展状况、内部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为切入点,合理、科学地规划设计方案,做到布局合理,致力于打造高质量、高覆盖的农田水利工程式农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及民生,以惠民为总方针,确保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安全、高效。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需遵循一定的设计标准,农田水利工程以农田浇灌为主,其水利灌溉标准会随着季节、河流径流量及农作物种类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农田水利工程的浇灌量不能以常规经验而定,需结合当地农田浇灌水源、实际水利设施状况、当地的经济条件等决定。从当下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看,相关水利部门主要依据灌溉及抗旱天数来规划设计农田水利灌溉标准。其中,抗旱天数是指正常灌溉供水条件下,降雨较少或者连续无雨的情况,可满足农作物用水需求的天数。假如灌溉设施中水的存储量能够供给满足80天连续无雨天气下的农业生产,则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标准即是80天。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有其保证率,是指灌溉用水量在多年期间能得到保证的概率,以正常灌溉供水的年数占总年数的百分比表示。占比百分数为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的保证率,用“P”表示,水源供给用水量的年份为m年,总年数是n,那么,灌溉保证率公式为P=m100%n1×+。具体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标准根据当地的地质水文、农作物情况而定。

4.3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

一直以来,农田水利工程就是一项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工程项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施工项目的顺利开展,需要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初期绘制样稿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绘制样稿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施工的参考依据,为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充足的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绘制样稿,制定规划设计方案,需要全方位地实地勘察地形及路况,多维度地考量及审核,具体施工设计单位可以借助设计软件对其科学性、合理性进行验证,及时发现设计规划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为接下来进一步的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奠定良好的基础[11]。就农田水利工程而言,其施工的硬核指标是质量,工程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农业的生产及经济发展水平,高质量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建筑施工人员需要以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为重要指标开展后续工作。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制定科学完善的规划方案,设计从业人员需要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和维护工作。当农田水利工程开始正常运转之后,水利工程的维护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创建专业的养护小组,实时监测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转状态,使得农田水利工程持续保持高质量运转,从而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便更好地提升农业产量及农业经济水平[12-13]。

5结语

综上所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和人们生活的质量及发展水平,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14]。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农业稳定、长远发展,应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给予高度的重视,及时优化和改进建设过程中的细节问题,提升农田水资源的利用率[15],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的农田水利工程方案,不断创新、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确保其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优势及最大化利用,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蓉,温勇.农田水利工程规划与灌溉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33):210-212.

[2]刘玲.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农田灌溉技术分析[J].四川农业科技,2021(11):87-88.

[3]章健.新时期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分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1,11(9):168-169.

[4]黄永霞.徽州区农田水利规划之浅见[J].江淮水利科技,2021(4):35-36.

[5]刘原宏.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河北农机,2021(8):37-38.

[6]侍孝杰.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J].绿色环保建材,2021(5):161-162.

[7]张德儒.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15):78-79+88.

[8]王兴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问题分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1(5):146-147.

[9]蒋兴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化农业,2021(4):29-30.

[10]王兴玉.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与灌溉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21(3):175-176.

[11]俞和鹏.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居舍,2021(3):100-101.

[12]吴玉权.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1(1):84-85.

[13]贺成吉.乡镇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以常州市武进区嘉泽镇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1,12(18):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