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15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1)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1-0095-1

0 引言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国,农田的规划建设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合理高效的进行农田建设成为了新的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势在必行。2012年10月11日,国土资源部召开加快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工动员部署视频会议,要求加快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至此,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已经上升为中央决策,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问题

1.1 地形地貌复杂,零散耕地整合难度较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相当复杂。除去少量平原地区,多为丘陵及山地,耕地形态细碎、零乱,田坎比例高,耕地平均地块大小仅为0.087公顷。类似美国农场式的集约化生产在我国很多地方难以实现。田块太小不适合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开展规模化作业,对于农民来说,地块分散,耕种起来也极为不便。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巨大障碍。

1.2 主管部门联系松散,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基层农林水路等各个站、局及部门统筹规划建设,但现在多数地区各部门各自为战,联系松散,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而且往往造成了重复投资及各部门计划相悖的情况,造成了管理资源及投资的浪费。

1.3 管护跟不上,工程寿命缩短

很多项目竣工后没有形成完善的管护体制,管理主体往往并不明确,且管护资金无法及时到位,所以管护效果并不理想,工程设施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无视后期管护的重要性将使得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2 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点

2.1 目的地水文及地质特点

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等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必须考虑的自然因素。北方平原区地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灌溉比较普遍,一般需种植农田防护林,以防风固沙。南方丘陵地带水资源丰富,田块与田块之间高度差距较大,整治后多以梯田为主。配套工程则以明渠明沟灌排为主,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建池蓄水。农田建设不能单一地追求设计上的美观,应把实用性排在第一位,结合本地区特点进行方案的设计。

2.2 资金渠道

2.2.1 政府财政拨付 各地政府应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专户,专款专用。

2.2.2 探索市场化模式,吸引民间资本 投资人投入前与当地先行签订土地预流转合同,建成后流转给其使用,在流转使用费上给予优惠。

2.2.3 金融机构参与 各地政府应鼓励金融机构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发多样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3 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各级政府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组织作用,领导协调国土、农业、水利、交通等部门人员,负责该行政区内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二是要引导农民自愿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项目实施,采取问卷与实地调查、咨询和座谈会等形式,提出公众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程序、时间和期限等,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信息的公开、参与、反馈一体化机制。

3 结语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2)

当前我国为何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对我国粮食生产有何积极影响?记者采访了部分权威人士。

18亿亩耕地,高产田不足三分之一

高标准农田,简单说就是通过实行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达到高产高效的旱涝保收田。

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王光坤说,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基础地位,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中低产田比重过大,粮食增产压力很大。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藏粮于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谢德体呼吁关注农村耕地撂荒现象。

“比较效益低农户不愿种,大量劣质土地不适宜耕种,青壮劳力少无力种,农村耕地撂荒影响了粮食安全,建议国家加大农业投入,尤其是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度,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变劣势为优势。”谢德体说。

粮食生产“九连增”,四分之一增自高标准农田

低产田变高产田,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河南多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投资少、见效快、增产多、惠及广。”河南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河南全省现有中低产田面积5868万亩,按照20年来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平均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7公斤测算,在现有农业生产水平下,全省现有中低产田蕴藏着200多亿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吉林省财政厅厅长邹继宏告诉记者,如今,吉林省每年将九成以上的土地治理项目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和建设高标准农田。从2008年到2012年,全省共投入资金59.4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7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233万亩,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9.4亿斤,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记者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获悉,过去十年,我国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在全国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7亿亩,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810亿斤,占同期全国增产粮食的25%左右,为国家粮食生产“九连增”贡献了四分之一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再造4亿亩高标准农田。实现“藏粮于地”

根据新批复的规划,到2020年再造高标准农田4亿亩,平均算下来,每年要完成的任务高于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足3000万亩的水平,意味着今后建设高标准农田将有更大投入。

王光坤说,《规划》实施后,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100公斤以上,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每年有3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

“《规划》的实施,标志着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中心,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王光坤指出,各级农发机构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的财政政策和《规划》确定的任务,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3)

景东县辖13个乡(镇),169个村民委员会。2345个村民小组,2011年常住总人口36.18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2973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20.6978万人。有耕地面积47.7万亩,其中水田13.8.万亩,旱地33.9万亩,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 43亩。有效灌溉面积15.8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8万亩),2011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1.8万亩,复种指数170.1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7万亩,总产量13.67万t。平均单产221kg,人均占有粮食378kg。

一、景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1.景东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情况

到2011年底,景东累计建设完成亩产400kg以上的高稳产农田地29.3万亩,其中:水田7.1万亩,旱地18.2万亩,分别占水田总面积13.8万亩和旱地面积33.9万亩占高稳产农田地的80.43%和53.54%。高稳产农田地建设,为我县粮食生产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县经济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水利设施建设情况

到20011年底,全县共有水库21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11座;共有沟渠5398条,塘坝32座,水池4044件,水窖3857件,蓄水量57855m3。全县水利化程度38%,旱涝保收面积15.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1盘%。

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县实施了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改造重点以完善田间排灌沟渠,做到沟、路、渠配套,能排、能灌、能机耕机运,形成“沟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涝保收的高稳产农田地。总投资10515万元,完成新建田间排灌沟渠249条,全长208.12km,机耕道路117条,全长75.51km,新增灌溉面积2.7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46万亩。

二、中低产田地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

建设景东高稳产农田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高稳产农田地占全县农田地的比重小、档次低。在全县47.7万亩耕地中,仍有19万亩中低产田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9.6%。其中:低产田7.8万亩,低产地11.1万亩。

1冲低产田地土壤肥力较差,灌排基础设施薄弱,坝区田地冷浸内涝,沙坝地洪涝灾害时有发生,坝沿岗地干旱缺水、质地粘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等现象突出。

2.山区耕地,特别是坡耕旱地,水利基础设施匮乏,灌溉保证率低,耕作层浅薄、坡度大、砾石多,水土流失、缺素症等障碍因素突出,基本处于“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制约着全县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

3.“白色污染”,近几年随着科技含量的提高,种植经粮面积逐年增加,201 1年全县种植烤烟面积8万亩、辣椒种植面积0.48万亩、西瓜种植面积0.2万亩、冬季马铃薯种植面积2万亩、冬季玉米0.5万亩、冬季蔬菜种植面积0.8万亩、核桃育苗0.6万亩等作物,塑料膜的广泛使用,有它的积极作用,但塑料膜的使用带来的危害也不小。废塑料膜混入土壤中,将破坏土质结构,使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导致农作物欠收。

三、高稳产田地建设措施

1.高稳产农田地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加快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是保证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要立足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必须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但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科技,提高地力、增加复种,才能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因此,重视和加快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2)加快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是事关全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大力发展畜牧业、冬早蔬菜、冬马铃薯、茶叶、烤烟、甘蔗、蚕桑、水果干果、咖啡、中药材、经济林等特色产品,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农民增加收入的迫切要求。这些产业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因耕地质量差,带来的产量低,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这些优势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3)加快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是加速全县山区开发的迫切需要。景东地处无量山、哀牢山区,山高谷深,95.5%的土地面积是山区,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也多在山区,由于山区农田基础设施差,田间机耕道路极少、劳动强度大、造成土地产出率不高,农民收入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要改变山区贫困落后面貌,必须加强以高稳产农田地建设为重点的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夯实基础。

(4)加快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永恒需要。通过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治理坡耕地,因地制宜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展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把它建设成为高稳产农田地,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高稳产农田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1)目标任务

景东县高稳产农田地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景东完成高稳产农田地建设18万亩,经过改造建设,全县耕地耕作层在18era以上,有机质含量达2%以上的高稳产田地由2011年的29.3万亩,增到47.3万亩,实现人均拥有1亩高稳产农田地。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 55亿kg。

(2)基本原则

①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

②坚持巩固提高坝区、强化山区、突出重点、效益优先的原则。

③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原则。

④坚持农民投资为主体,政府补助为辅的原则。

⑤坚持严格标准,建设与保护并重原则。

3.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标准

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标准包括:土壤肥力标准、排灌工程标准、田间渠系工程标准、田间沟渠建设质量标准、机耕道路建设质量标准、农艺措施标准。

4.高稳产农田地建设内容和主要技术措施

(1)工程技术措施

①坝区中低产田地田间沟渠道路配套工程技术措施。建设重点以完善田间排灌沟渠,做到渠、路、桥、涵、配套,冷箐田排水提温;旱田保灌,并做到合理用水、节约用水,达到能排、能灌、能机耕机运,形成:“沟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的园田化的高稳产农田。

②山区坡改梯主要工程技术措施。对5~19度的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配套工程。在具备水源条件的地区,主要建设内容为采取PE管道,将水从高点蓄集部位引入田间,达到自流灌溉的目的。对土体较薄,耕作层厚度小于15cm的坡耕地,其主要建设内容为改坡耕地为梯田台地,配套修建管、池结合的灌溉设施,培肥地力,提高

土地综合生产力。

③集雨补灌工程技术措施。对地高水低,引水困难。灌溉设施缺乏的缓坡旱地,积极推广集雨技术。即:利用降雨和山区零星水源,集蓄提引并举,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同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④生物篱固土保墒工程技术措施。对20~25度的陡坡耕地,采取等高分割,在地埂上或坡面上,环山条带种植多年生,经济效益高的矮杆灌木或草本植物,控制水土和养分流失,提高土壤含水量,并逐步形成环山台地。

(2)生物农艺技术措施

一是扩大绿肥种植面积。二是聚土垄作固土保墒技术。三是秸杆还田覆盖技术。四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通过测土、配方配肥,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滥施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实现农民增收,节本增效。

(3)建立高稳产农田地建设质量技术支撑和监测体系

①建立全县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技术质量支撑体系,高稳产农田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涵盖面宽,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要确保全县中低产田地改造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加强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按照智能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和可视化要求,强化基础硬件、软件建设,建立健全中低产田地改造质量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公益体系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员素质,完善信息收集和制度,为推进中低产田地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②构建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分区域、分步骤、有重点地在我县主要在中低产田地面积大有地方和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域,布点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站点,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预警体系。规划按全市建设50个不同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点的计划,全县计划落实地力监测点6个,乡镇级地力监测点33个。

③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和耕地农田的分等定级工作。规划以乡为单位,在县人民政府统一组织下,按耕地农田地力分等标准和检测分析技术规程,评定耕地农田质量等级,即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壤理化性状为主要衡量标准,将耕地农田划分为三等;一等为高产稳产农田(地),二等为中产农田(地),三等为低产农田(地),以便根据不同耕地等级,确定建设性目标、建设技术措施和建设内容。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4)

中图分类号 F3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3-0001-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3.001

在2011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会上,总书记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在此之前7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第164次常务会议上,总理也在强调土地管理近期应该重点做好的5项工作时指出,要“制定并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力争‘十二五’期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近年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国家高度重视。自从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后,2009年和2010年中央1号文件相继提出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2011年颁布的全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领导又在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内连续对这项工作作出明确指示和硬性要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之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可见。目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颁布出台在即,总书记和总理的重要讲话对于各地正在加快推进的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尤其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而言,既意味着新的机遇、新的发展,也意味着新的使命、新的挑战。鉴于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十二五”时期要把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核心任务,积极主动的统筹谋划、大胆务实的改革创新和规范有序的开展推进,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进度,全面实现既定建设目标。

1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实践证明,粮食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1]。总书记也一再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1949以来,我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在促进粮食生产、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上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2]。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粮食年产“八连增”和综合产能5亿t以上,保证了居民食物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粮食的基本需求。但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在生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之前,我国粮食产销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客观存在,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甚至脆弱平衡状态,对国际市场依赖也将越来越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基础设建设滞后,我国粮食生产“靠天吃饭”局面迄今尚未得到根本扭转[3]。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一步加快发展,以及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和消费水平调整升级,我国粮食消费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由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和调剂国内余缺空间有限,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基本农田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了扮演口粮田角色的历史使命[4],正因如此,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1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要把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或改变永久基本农田的用途,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和建设仍然是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的前提和基础。另外,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梯度推进,粮食生产重心已从温暖多雨的东南部“雨养农业区”向寒冷干旱的中西部和北部“灌溉农业区”转移,在目前粮食生产格局和供求态势仍将继续维持的情况下,加强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尤显必要和紧迫。

1.2 加快农业现代化对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出了现实需求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阶段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根本保证。虽然目前国际上并无有关农业现代化的一致定义,但一些专家学者将其基本特征界定为:现代农业机器体系广泛应用、农业基础设施优质完善,以及先进科学技术得到推广、高效管理手段发挥作用等。由于资源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5-6]。对照既定的农业现代化目标,不难发现,我国目前仍有较大距离。

我国地块分割细碎严重、水利设施短板突出、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农田生态持续恶化等缺陷和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和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户均土地规模不到0.5 hm2,不仅远低于欧美国家,还少于东亚的日韩;现有耕地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所占比重高达13%;全国主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40%,个别地区可灌面积减少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98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49.4%;机械化作业水平不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50%。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化、农田规模化、农艺科技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信息化、环境生态化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将有效改善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局面,提高农业生产要素利用效率,以及降低农田生态环境污染负荷等,有助于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与此同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因为降低了农业综合生产成本、增加了当地农民劳务收入而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及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而有利于美化农村景观风貌,从而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与和谐宜居农村建设。所有这些,都将极大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

1.3 深化扩展耕地保护内涵需要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土地资源是数量属性、质量属性和生态属性的有机统一,土地管理应该树立整体理念,做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管理。但是,由于对土地资源属性认识程度不深,加上之前深受“增长即发展”观念影响,我国土地管理长期以来偏重土地资源的数量管理,而忽视质量、生态管理[7-8],目前总体上也仍然处在数量管理的初级阶段,不仅无益于提升土地管理效果,也大大降低了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能力和整体产出能力[5],导致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约束更加突出。

在今年9月2日视察国土资源部时,总理在讲话中强调,国土资源工作要“在做好数量管控的同时,加强质量管理和生态保护。” 就土地管理的关键环节――耕地保护而言,当前更是亟需转变观念、深化内涵。鉴于基本农田的综合功能和重要地位,当前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贯彻新型资源观和新型资源管理观的有效抓手,是推动土地利用管理方式转变的可行途径,因而也是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全面管护的主要措施。具体来说,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过程中,因为遏制了非农建设占地势头而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管控,因为提高了耕地质量等级状况而有助于实现耕地质量管育,因为发挥了基本农田生态景观功能而有助于实现生态管护。在实际土地利用中,正是由于基本农田的存在,城镇化无序蔓延才有所忌惮;近年来,全国建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个等级以上;此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基本农田承担了越来越大的生态涵养功能和景观美化功能。由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兼顾了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理内涵,促进了保障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机统一,因而更加有助于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艰巨性和可行性

2.1 实现既定建设目标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对于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极为重要。可以预见,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推进,土地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耕地保护将会面临更大压力,土地管理形势也将会更加严峻。就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任务而言,由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惯性犹存,加上路径依赖和制度粘性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挑战和困难成为躲不开和绕不过的障碍,完成既定任务将要遭遇的压力和阻力也将前所未有。

首先,建设任务非常艰巨。“十二五”期间要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其总体工作量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的2.5倍(2001-2005年间,全国总共建成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6亿亩),特别是截至目前2011年已经快要过去,这就意味着在余下的4年时间里,每年要完成的建设任务应不少于1亿亩,时间之紧、任务之重由此可见。二是资金缺口可能很大。根据初步分析结果,完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约需6 000亿元投资,而从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看,“十二五”期间全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以下简称新增费)预计可以征收4 500亿元,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预计可以征收750亿元,两项合计可以征收5 250亿元,但资金缺口仍然高达750亿元。三是实施监管难度较大。当前,在农村土地整治和基本农田建设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重项目审批、轻实施监管现象,导致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工程进度迟缓、标准执行不力、资金使用不当、项目验收滞后、质量水平不高等问题,“十二五”时期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样可能遇到这些问题,这就对加强监管提出了很高要求,但要在有限时间内对资金收缴、资金分配、立项批复、施工进展、竣工验收、后期管护、考评奖惩等关键环节加强监管,面临的形势将会非常复杂,所承担的任务也将非常繁重。

2.2 完成既定建设任务有着较好的工作基础

近年来,我国土地整治工作在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推进之下有了长足发展,其中,在基本农田建设方面更是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2001-2010年间,通过土地整治全国新增耕地4 200多万亩,超过同期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3 963万亩),共建成2亿多亩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其中“十一五”期间就建成1.6亿亩,整理后的耕地平均亩产提高10%-20%,实现新增粮食产能超过65亿kg,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水平得到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生产要素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促进了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的顺利实施,为2004年以来全国粮食连年增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此过程中,农村土地整治还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格局,如“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工作机制得到建立,并在土地整治实践中初显成效;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已经编制完成正在积极报批,省级、市级和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也在加紧部署开展;工程项目设计、技术标准建设和资金征缴使用等规范性文件相继出台,确保了相关工作的规范推进;土地整治监管平台加强建设并已开始投入使用;农民群众参与热情得到调动;以及土地整治专业机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等。所有这些,都为“十二五”期间保质保量完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土地整治尤其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日益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已经成为“保发展、保红线、促转变、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基础平台,而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更是已经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因此,尽管将会遇到重重困难,但仍然有着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而完成既定任务也将成为最基本的要求。

3 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为确保“十二五”期间完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笔者认为,需要正视面临的困难和已有的基础,更需要从编制实施规划、健全工作机制、创新资金管理和完善监管制度等方面入手,着力创造条件、改善手段,实现既定目标。

3.1 加快编制实施地方各级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是确定未来一段时间土地整治指导原则和目标任务,明确土地整治重点区域,统筹安排重大工程和示范建设,以及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的纲领性文件,是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整治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主要依据。随着《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的批准实施,省、市、县各级土地整治规划要加快组织编制实施,建立健全土地整治规划体系。根据各级土地整治规划的功能定位,全国土地整治规划要将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正式分解下达到各省(区、市),落实中央支持开展的重大工程项目布局和示范省建设任务,以及划定基本农田整治重点区域等,特别是要明确建设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重点县、改造提高116个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以及新建5 000处万亩连片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的具体任务;省级土地整治规划要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落实示范建设任务,制定规划实施政策,把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市、县;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要明确规划期内市、县范围内土地整治的主要任务,划定土地整治区域,确定土地整治重点项目,制定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切实落地。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应加强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并要严格评审程序,强化实施跟踪评估,切实发挥土地整治规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宏观指导和整体控制。

3.2 健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国土地整治已经初步建立了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并将在今后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中继续发挥作用。但是,鉴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一般的土地整治不可同日而语,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健全完善已有的工作机制,可以考虑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机制。与现行土地整治工作机制相比,新机制更加强调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更加注重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具体而言,要明确县级以上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责任主体,建立一把手负责制,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作为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的一项内容,并由上一级党委和政府监督实施;要强调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组织协调作用,无论是建设前的确权、登记,建设中的土地平整、环境整治,以及建设后的验收、监管等都应如此;要注意调动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农民自愿、自发、自主参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实施,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切实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为支撑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要积极搭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平台,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协作配套,尽量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成效;以及要进一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尽可能扩大社会参与面等。

3.3 创新土地整治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机制

鉴于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缺口问题较为严重,为了不因资金问题而耽误整体进度,“十二五”期间应充分发挥土地整治的平台作用,在土地整治规划引导下,有目标、有计划、有次序地聚合相关资金,集中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努力实现资金供需平衡。首先,要用足用好专项资金。从目前的资金构成来看,新增费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最主要资金来源,因而要严格执行新增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的有关规定,将之全部投入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并设法提高中央分成新增费留成比例,以更好发挥其引导和示范作用,聚合农村公路修建、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危房改造,以及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电力通讯等涉农资金,发挥资金整合的规模效应。其次,要严格土地出让金征收管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另一项重要资金来源,但目前无论是在征缴还是在使用上均存在一定问题,今后要严格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部分的征收管理,不仅要确保足额征收,而且要全部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再次,要探索建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金,鼓励各地“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边建边补”等。此外,还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资金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以及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参与建设等。

3.4 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监管力度

提高监管质量和效率是保质保量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根本保障,也是“十二五”期间实现既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必须及早谋划。首先,要完善制度规范。健全“集中统一、分级负责、全面全程”的监管制度,进一步明确监管责任、监管程序、监管标准和监管内容,尤其是要着力解决技术标准执行不力、工程实施进度较慢、工程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次,要创新监管模式。在健全和完善常规监管手段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监测监管系统,加强建设基本农田质量监测网络,及时全面掌握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再次,要建立信息公开与情况通报制度。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立项情况、项目实施进度和项目竣工验收等基础信息,不仅要做到阳光透明,而且要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并进行排名。另外,要重视绩效评估。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方法,注重规划期中考核评价及其结果的激励运用,建立考评结果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资金分配、计划下达和政绩考核等挂钩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加快建设步伐、保证建设质量;最后,还要加强廉政建设和土地整治市场管理。规范土地整治中介服务机构,解决相关机构“为特定人服务”等问题,严格施工队伍管理,提高相关队伍人员业务素质,以及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杜绝工程承包“暗箱操作”等问题。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吴海洋主任的悉心指教,贾文涛博士也对本文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

[1]尹成杰. 粮安天下: 全球粮食危机与中国粮食安全[M].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Yin Chengjie. Food Security. Global Stability: Global Food Crisis and Food Security in China [M]. Beijing: China Economic Press, 2009.]

[2]洪绂曾. 新中国农业60 年成就、经验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8): 1-7.[Hong Fuzeng. Achievement, Experie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e of Past Sixty Years Since 1949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8): 1-7.]

[3]赵波. 中国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构建与完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1): 85-90. [Zhao Bo.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est Compensation Mechanism for the Major Grain Production Areas in China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1, 21(1): 85-90.]

[4]蔡银莺, 张安录. 规划管制下基本农田保护的经济补偿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7): 102-106.[Cai Yinying, Zhang Anlu. Researchin Trends of Prime Farmlands Economic Compensation Under Landuse Planning Control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7): 102-106.]

[5]王国敏.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的瓶颈约束研究[J].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 : 91-98. [Wang Guomin. On the Bottleneck Restraints of Modern Agricultural Growth with Chinese Features [ J ] . 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9, (5):91-98. ]

[6]王国敏.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阐释与实证研究[J]. 理论与改革, 2009, (5): 64-67. [Wang Guomin.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about Modern Agricultural Growth with Chinese Features [J]. Theory and Reform, 2009, (5) : 64-67.]

[7]张蕾娜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应用[J]经济地理,2006,26(S1):128-130.[Zhang Leina.Outcom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Classification and Gradation in Protection of Prime Farmland[J].Economic Geography,2006,26(S1):128-130.]

[8]何秀珍,宋乃平,刘孝勇宁夏永宁县耕地变化态势和基本农田保护对策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1,32(3):72-76[He Xiuzhen,Song Naiping,Liu Xiaoyong.A Study on Farmland Changing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Basic Farmland Proection[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11,32(3):72-76.]

On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LIU Xinwei1 LI Jingyu2 ZHAO Cuili2

(1.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of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Beijing 100035, China;

2.Institute of Globalizatio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blems,Universit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y Central have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placed great importance on building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and building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on a large scale has been the strategic deployment and overall arrangement at the national level. In Chinas Twelfth FiveYear Plan, China will build another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standard basic farmland based on the existing basis. To fulfill the task will be useful for reinforcing Chinas food security safeguarding ability, prompting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deepening and extending the implic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around its quantity, quality and ecology significance. In Chinas Twelfth FiveYear Plan, to complete the determined task will be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such as task being extremely difficult, capital being inadequate, supervision being difficult, and etc. However, we have a rather solid foundation for fulfilling the task, such as a relativel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ork mechanism being established preliminarily,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plans at various levels being arranged, and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being promulgated, etc. To ensure the completon of the task of building 4 hundred million mu of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 this paper it is suggested making plans actively and in an allround way, and reforming and innovating boldly and pragmatically to promote the work. An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include speeding up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s plans at various levels, perfecting working mechanisms of building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innovating the mechanism of using and managing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capital, and reinforcing supervision on building high standard basic farmland.

Key words basic farmland; high standard; 4 hundred million mu;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5)

中图分类号 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57-02

彭阳县自2002年就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县,并被自治区作为宁夏南部山区的典型区域进行重点扶持,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投入,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农民收入得到有效增加。特别是2009年以来,把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与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梁峁沟坡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区域产业培育、小流域生态治理协调推进,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取得了生态显著改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初步成就。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思路,提高认识

彭阳县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将农业、水利、林业、科技等进行综合运用,以促进地方优势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走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之路,创立了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模式[1]。

1.2 科学谋划,合理布局

县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个中心,实施两大战略,加快三个进程,推进四个转化”的总体工作思路,对全县各个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编制完成了《彭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十二五”规划》。并积极探索以发展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为主,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争取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逐步拓宽农业综合开发在南部山区新的发展空间,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成为加快推进彭阳生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1.3 多措并举,统筹推进

通过坡改梯,使人均基本农田拥有面积达1 333 m2以上,采取开挖水平沟整地造林、截流蓄水,打机井、找水源、旱改水等方式建设节水示范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2-4]。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载体,统筹规划各流域单元,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农林水牧项目捆绑,按规划要求实施的工程,收到了“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效果。

1.4 明确责任,狠抓落实

对于重点工程的组织实施,一律实行行政干部包进度、包规模,技术干部包技术、包效益的办法。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生态农业示范项目,采取打攻坚战的方式,集中劳力,集中时间,集中会战,集中流域综合治理,整村推进,落实到位,探索大规模生态农业项目建设的成功经验。

2 取得的成效

3年来,彭阳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 835万元。农业综合项目的开发实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农业得到加快发展,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2.1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营造优质经果林133.33 hm2、水土保持林416 hm2、高接换头嫁接改造666.67 hm2、农田道路防护林20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4%,基本上达到荒地林草全覆盖,初步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和“山绿、水清、地平”的目标,既涵养了水源,增加了灌溉蓄水,增强了农业抗灾减灾能力[5]。

2.2 改善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近3年累计建成高标准坡改梯田200 hm2,拓宽铺砂田间耕作道路60 km,配置小高抽20处、建成容量不等的各类蓄水池12个,水保塘坝2座,新打及维修配套机井37眼,铺设输水管道123 km,建日光温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栋。项目区基本实现了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耕的田园化格局,旱、涝、渍等障碍因素基本得到排除。

2.3 促进生态产业链形成,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通过3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培植了一批优质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如红茹河流域的辣椒种植、肉牛养殖,长城塬的菌草生产,草庙的红梅杏,北部山区的苜蓿草收储加工、林地放养生态鸡,彭阳果脯加工等优势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林果、草畜、劳务为主体,特色种植、多种经营并举的格局,发展后劲持续增强[6]。

2.4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加大投入硬件设施外,还重视软件设施的建设,积极引进推广各类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对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培训。项目区共举办各种培训班30期3 000人次,实现了10户农民就有1名农民技术员。红河乡上王设施农业示范区是彭阳县确立的设施农业技术创新示范园区之一,占地面积166.67 hm2,重点推广水泥拱架和钢竹混合结构2种棚型,共建成日光温室50栋6.67hm2、移动塑料大棚2 758栋160 hm2,加之引进蔬菜良种良法配套推广,据测算,仅设施蔬菜一项可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近700元。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彭阳县小流域生态农业综合治理兼顾了山区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优化了农业生产的结构和功能,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3.1 农业基础环境差,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立项原则有一定差距

彭阳县地处宁夏东南边缘六盘山东麓,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残塬区,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的选择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建议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区域划分上也应以小流域为单元,考虑到山区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1 333 m2的实际情况,建设规模应在连片333.33 hm2左右,格田面积控制在2 000 m2以内。

3.2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与农业并重,治理措施多样化,高标准农田涵盖不足

在小范围集中成片的农田中,实行水利、农业和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而在宜林荒山、荒沟上沿等高线统一放样,进行工程整地造林,防风保土,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因此建议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也纳入高标准农田的范畴,以满足山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需求。

3.3 投资标准偏低

一是自筹资金难以到位,导致实际投资标准低于计划投资标准。二是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相应下降了建设标准。三是山区农田建设成本偏高。由于山区大多都是人多地少,人均吃饭田仅为1 333 m2左右,因此,在农田规划设计时,一般按照1 000~2 000 m2一块进行设计,相应的灌排渠系设置也较为紧密,从而增加了大量渠系衬砌的工程量与田间平整土方工程量,大大影响了实际的投资标准。

3.4 资金整合程度差,项目开发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按照“渠道不变,资金配合,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整合操作起来比较困难,因政出多门而产生的扯皮现象将很难避免。建议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部项目资金由一个职能部门来投放,有利于项目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建设标准的提高。

4 参考文献

[1] 舒琳.都市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评价研究与应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3.

[2] 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 促进农业转型―对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土地,2013(9):57-58.

[3] 杨邦杰,杨磊,郧文聚.加快良田建设,夯实农业转型基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发展,2013(4):7-11,2.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6)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07-1

1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重要价值

高标准基本农田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对土地整治创建后,形成的稳产高产、集中连片、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并且和当前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相匹配的基本农田。因地制宜建设标准基本农田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对田、村、林、水、路等实现综合整治,整体推进交通、村、交通等的改造,以稳产高产、抗灾能力、设施配套、生态良好作为基本目标,是科学控制水土流失的最佳措施。在经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后,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将进一步提升,对水、肥料等农业资源进行全方位的配置与科学利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1.2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

因地制宜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将对土地进行大规模整治活动,最基本的要求由于制度分割、自然分割,出现的零星耕地,再将其建设成连片集中土地。为了从根本上推动该优势,并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商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实现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在高标准基本农田这一平台来实现。

2 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策略

2.1 明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

2.1.1科学布局,做好规划的原则 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要做好布局、规划工作。也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全面规划,解决基本农田存在的问题,将基本农田形成大板块,确保基本农田向集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应确立为基本农田集中区。

2.1.2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从各个区域特点出发,不用地区治理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需要做到因地制宜,进行差别化建设,根据平原、丘陵平原的差别,来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2.1.3 实现数量、质量与生态的有机统一 基本农田在耕地中是精华,必须保障其数量,与此同时,还需要确保粮食能实现增产、稳产,从根本上提升质量等级。耕地质量既包含生产能力,还包含耕地本身的生态健康情况,包含了土壤基本情况,又包含水、作物、大气等形成的质量情况。

2.2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

2.2.1 建立新的工作机制 对各级党委以及政府在实行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起到组织作用、先导作用,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由水利、国土、交通等部门牵头组成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组。对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其中,形成社会合力,采取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一体化工作机制。

2.2.2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参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建立适合当地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还应该从区域特点出发,制定与实际相符的高标准基本农田质量建设标准,推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现有序进行。

2.3 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

2.3.1 多渠道融合资金,将相关资金实现聚合,形成集中投入,保证农田质量 当地政府需要从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中提升资金比例,将其作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专用费。还需要积极探求市场化模式,引入民间资本。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后,土地实现连片式发展,易推动土地实现流转,可以充分从这一优点出发,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并且在投资人注入资金前,和当地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建成后再进行流转,并且在流转费方面进行必要的优惠。

2.3.2 还需要加强监管力度 首先,创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体制。制定高标准农田监督管理基本办法,确定监管机构和管理基本职责,对管理程序进一步规范,对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进行规划、立项、工程实施等进行专门监管。其次,创建高素质的监督管理队伍。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际出发,创建监督管理队伍,对基本农田进行监督,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动态进行监测,创建信息公开和情况通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3 结语

总之,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保障与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来讲意义重大。为此,在充分明确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价值基础上,确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原则,建立新的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多渠道融合资金,完善监管力度等策略,提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水平,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庄六孝.基本农田建设是首要任务——江苏省金坛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思考[J].中国土地,2008(09).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7)

我国耕地呈现出“三少一差”的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基础条件差,耕地质量总体不高。

必须加快改变农田基础薄弱现状,推进良田建设,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农业问题千头万绪,但根在土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农业转型发展必须先行加强良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

良田建设任务量大、牵涉面广,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良田建设缺乏法律依据。目前,推进土地整治立法的条件基本具备。

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的压力很大。因此,在现有耕地资源的前提下,提高土地质量就成为提高产出、保障供给的重要手段。

日前,为了切实了解我国耕地数量、质量、生态建设现状,探求农业转型背景下良田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致公党中央与农业部、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等部门专家一起赴宁夏回族自治区进行了专题调研。围绕此次调研,记者采访了致公党中央副主席杨邦杰。

耕地“三少一差”亟须保护

记者:我国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现状究竟如何?

杨邦杰:总体上看,我国耕地呈现出“三少一差”的特点,即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资源少、基础条件差。就数量而言,虽然耕地资源总量能够排进世界前4,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和印度,但拿13亿多的总人口进行平均,我们是名副其实的“耕地资源小国”。截至2012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40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就质量来说,我国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完成的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优等地仅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7%,高等地占30%,中、低等地占67.3%,中低产田仍然占了大多数。

从后备资源来看,受生态环境制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日益匮乏,补充耕地能力有限,全国集中连片、具有一定规模的耕地后备资源目前大约仅8000万亩左右,除东北和新疆部分地区外,大多分布在生态脆弱地区,补充耕地成本越来越高、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有的省份后备资源接近枯竭,通过大规模开发后备土地资源补充耕地的做法越来越难以为继。

从基础条件来看,我国农田地块形态比较破碎,全国现有耕地中,田坎、沟渠、田间道路占了大约13%。由于老化失修和功能退化,田间排灌设施陈旧、沟渠道路配套性差,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98亿亩,仅占全部耕地面积49.4%,耕地的基础条件与建立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明显短板。

此外,一些地区土壤污染严重,主要城市周边、部分交通主干道以及江河沿岸耕地的重金属与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等等。对此,我们应清醒认识到,保障粮食安全对于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的要求更加紧迫。

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

记者:这些年我们在良田建设上是如何考虑部署的?

杨邦杰:高标准农田建设意义重大。宏观地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要在水土资源更加趋紧的条件下实现长期稳定产出、持续挖掘增产潜力的目标,必须加快改变农田基础薄弱现状,推进良田建设。这是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良田建设,可有效增强土壤养分协调、蓄水纳墒能力,降低资源消耗,并为推广科学施肥、节水技术创造有利条件,对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加快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这次我们在宁夏贺兰县立港镇兰光村看到,8000亩有机稻蟹种养基地,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通过在稻田内挖沟养螃蟹,让水稻与螃蟹共生。

良田建设,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有利于增产增收。改造后农田的粮食亩产年均至少增加140斤,户均年增收约700多元。不仅如此,良田建设还有利于增加农民在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因此,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保护形势,国家在加快建立耕地保护机制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2001年到2010年间,全国建成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2亿亩,其中,仅“十一五”期间就建成1.6亿亩。2012年3月国务院批复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2011年到2015年再建成4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目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编制的《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2011-2020年)》也提出,到2020年再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

土地整治成效明显

记者:宁夏在良田建设中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杨邦杰:今年6月,我们调查组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4市9县进行了专题调研。宁夏近年来大力推进国土整治“三大工程”,区情区貌有了显著变化。所谓“三大工程”,就是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中南部生态移民土地整治工程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通过“三大工程”,宁夏在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保障了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通过土地整理,新增耕地64万亩,改造盐碱地9.2万亩,土地质量普遍提升1至2个等级,粮食亩均单产增加110公斤左右。

二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北部项目区的排水条件得到改善,中部项目区由旱地无灌溉改善为节水灌溉。

三是促进了农业节水和农民增收。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灌水时间节省一半,节水20%,老灌区总用水量减少约四分之一。项目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785元,亩均节约劳动力1.1个。

四是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共治理沙漠5.6万亩,治理盐碱地9.2万亩,栽种各种树木298万株,初步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项目区80%的农田得到了保护。

先行加强良田建设

记者:宁夏经验的示范意义在哪里?

杨邦杰:宁夏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建立政府主导的工作机制。在良田建设之初,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就成立了以政府主席为组长、两位副主席为副组长,15个相关厅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区国土资源厅将其作为全系统“一号工程”,专门成立国土开发整治管理局。

二是注重规划设计,保障工程建设的有序推进。区政府先后从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移民等相关部门抽调40多位专家,高标准编制了相关规划,特别注重与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生态移民工程等紧密结合。

三是注重工程管理,促进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不仅层层建立了工程质量目标责任、健全了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和惩戒,而且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和资金管理。

四是注重廉政建设,构建防范风险的严密体系。通过建立风险防范机构、完善廉政制度、前移防控关口、统一招标平台、完善施工合同等措施,有效防范了腐败案件发生。

作为全国12个商品粮基地之一,宁夏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实践说明,农业问题千头万绪,但根在土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夯实农业现代化发展物质基础的重要举措。它的示范意义很突出,就是农业转型发展必须先行加强良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应该成为全社会和各部门的共同责任,宁夏近些年形成的“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变单打独斗为齐抓共管,值得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需要基层做好统筹、群众有效参与。

推进土地整治立法

记者:根据您的调研,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良田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杨邦杰:目前,包括宁夏在内的全国各地良田建设正在深入开展。但是,由于良田建设任务量大、牵涉面广,各地也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良田建设缺乏法律依据。良田建设是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土地整治法制建设较为滞后。虽然良田建设在宁夏等一些地区由于政府一把手的关注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因而顺利推进,但在有些地方却推进不力,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相关法律支撑。

其次是一些地方良田建设进度较慢。良田建设资金投入量大、涉及部门较多,在此过程中由于资金下达滞后、部门协调困难或权属调整纠纷等,往往造成一些地方良田建设工程工期较长,而且常常落后于施工进度。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8)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要求和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整合涉农部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围绕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基础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着力提高地力,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全面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为确保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整合发改、财政、农粮、国土、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相关部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主要包括国家千亿元粮食增产工程、种粮大户粮田建设工程、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标准粮田项目、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国土整治项目、造地增粮富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资金,集中支持粮食主产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根据我县耕地现状及我县农业经济的实际,按照基础设施高质量、生态环境高品位、劳动生产高效益、产出收获高效益的总体要求,立足优生建设、快速建设的思路,力争通过10年努力,使农田基础设施有效改善,抗灾保丰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生态得到有效改善,做到“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基本实现田园化,规划到年全县高标准农田占农田总面积的60%以上,达到17.2万亩。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紧紧围绕提高“三率”,结合我县农田现状,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的要求,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区域、建设重点,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集聚有益力量,有计划,按步骤推进建设,为现代高效农业建设夯实基础。

(二)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打造高标准农田的要求,根据不同地块、不同区域的特点、资源条件和产业特色,各有侧重,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依托科技,体现特色。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农业,注重现代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新型技术普及推广。结合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改善传统生产农业,积极调整耕作方式,致力建设现代科技示范区。

(四)整合资源,综合投入。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归口申报、各司其职,各计其功”的要求,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整合涉农资金和各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建设合力。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成一片、成效一片,实现开发一块、致富一方。

四、建设标准及内容

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地平整肥沃,灌溉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具体内容要求是:1、田地平整肥沃,田地集中连片300亩以上,耕层厚度大于15厘米,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要求;2、灌排设施配套,灌溉设计保证率取85%,排涝标准按一日暴雨三日排至作物耐淹水深设计,控制农田地下水位埋深在田面0.8米以下,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3、田间道路畅通,机耕道间距150~200米,路面宽度2.5~3.5米,路肩宽度0.3~0.5米,采用泥结石路面,与乡、村公路连接,高出田面0.3~0.5米,田间道采用素土路面,宽1~2米,间距120~150米,与机耕道或乡、村公路连接,高出田面0.2~0.4米;4、科技先进适用,种植冬季绿肥,原则上除播种油菜、蔬菜等冬季作物外,其余田块均应播种紫云英、肥田萝卜等绿肥作物,鲜草产量2000公斤以上,水稻秸秆还田面积90%以上,每亩还田量不低于稻草产量的60%。通过地力培育措施,农田土壤有机质达到3%以上,农业机械综合作业率不低于80%,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5、优质高产高效,种植粮食田块年亩产1000公斤以上,种植其他作物田块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

五、工作措施

(一)时间安排

整个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摸底阶段(年9月底前)。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自行并配合上级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基本情况摸底调查,为编制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年10月底前)。聘请相关单位或由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确定区域定位和产业定位,并报省有关部门审查。

第三阶段:完善修订阶段(年11月底前)。根据省有关部门初步审核意见,对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进行修订完善后报省评审。

第四阶段:上报评审阶段(年12月底前)。经省统一评审后形成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第五阶段:落实实施阶段(年~年)。按建设规划要求,全面落实实施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二)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

2、落实工作责任

鉴于本次规划涉及行业和内容多,情况复杂,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密切合作,根据各部门各行业职能对应,认真把关,具体工作职责为:县发改委负责制定工作方案,为本次规划编制牵头单位,提出相关工作要求,综合协调,统筹平衡,整理复核;县财政局负责本次规划编制费用的预算和安排,参与本规划项目的调查和评审;县农粮局负责日常具体工作,负责指导各乡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负责全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起草工作,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根据省里审定的年度计划,编制高标准化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县水利局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有关“小农水”方面的工作;县国土局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有关国土整治、造地增粮方面的工作;县农业开发办负责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有关农业开发方面工作;各乡镇政府负责本乡镇范围内高标准农田建设资料提供和规划建议,协助配合县直有关部门工作。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9)

保障粮食安全

一直以来,我国中低产田的比重过大,粮食增产压力很大。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的高产田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占比近7成,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迫切需要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努力“藏粮于地”,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

由低产田变高产田,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产量的增加,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每年要完成的任务高于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不足3000万亩的水平,意味着今后建设高标准农田将有更大投入。

根据规划,新增的4亿亩任务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完成3.4亿亩,通过统筹和整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财政性资金完成0.6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

《规划》实施后,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100公斤以上,直接带动种粮农民亩均增收约200元,每年有3200多万农民从中直接受益。

据了解,为了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3年以来,国家农发办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布局。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以合理利用水资源为重点,统筹考虑土地、气候和生物资源分布状况,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区域划分为重点开发区、保护性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把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向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重点开发区聚焦,兼顾生态资源环境有一定恢复能力的保护性开发区,严禁在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差的限制性开发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并且要求各省将土地治理项目的财政资金,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县特别是谷物主产县集中,继续向《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3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资金362.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资金213.68亿元。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2795.4万亩。2014年,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预计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363.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预计投入资金230亿元。预计全国将建成高标准农田2700万亩左右。

转方式创机制

2014年起,农业综合开发将实现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与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项目并轨,统称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

据了解,各省(区、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提高到以省为单位加权平均1100-1300元,比2013年提高了近10%。同时,允许将2003年(含)以前年度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范围予以提质建设,其中1988-1998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1000元;1999-2003年(含)建成的项目区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800元。

另外,记者了解到今年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将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试点的意见》,鼓励和支持从事粮食种植的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及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独申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02亿元,在14个省支持169个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23.38万亩。

2013年国家农发办设立了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一县一特”产业发展三类试点项目,要求以推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制为主线开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有效途径,建立农民或农民专合社持股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10)

2月10日上午,省长郭庚茂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对建设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工程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他强调,要明确标准,确定方向,科学规划,集中力量,先行试点,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提供坚实基础。省领导李克、秦玉海、张大卫、刘满仓、赵建才、王铁参加会议。

会上,省农业厅首先对建设高标准粮田和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了汇报。

针对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郭庚茂指出,规模经营是提高效率和采用先进生产手段的前提,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必须明确标准,集中布局,实现规模经营。要正确理解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的概念,目前确定以100亩为最低门槛,主要是考虑到百亩以上粮田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而且这一门槛多数县都具备。在实际运作中,只要不低于这个最低门槛,就可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合理设置。但无论是百亩方、千亩方还是万亩方,都必须集中连片,在高标准粮田区域内除了农业设施之外,不能有村镇、高速公路等。同时,要明确产量标准,在生产能力配置上要按照亩产2500斤能力建设,实际产量要确保达到1吨以上。

郭庚茂强调,要把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与粮食核心区建设和“三化”协调发展结合起来。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是确保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和基本举措,保粮要先保地,通过保地来确保产量,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规模化经营来提高农业收益,确保农民增收。郭庚茂要求,在具体实施中,可以先抓一批试点,通过试点逐步探索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此外,还要把门槛条件和建成条件区别开来,一旦确定之后要集中投入,确保实现预期目标。

针对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郭庚茂强调,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抓手。实施这一工程,要体现产业化特点,即要有龙头企业带动,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农产品的就地加工,是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要体现系统化,即在纵向形成产加销产业链条的同时,要求相关产业配套服务的系统化,促进同类加工企业的集聚和农业生产基地式布局发展;要体现适应产业特色因地制宜搞好空间布局,即根据农业产业化项目生产产品的特性以及加工需要来确定项目空间布局,在满足基础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布局在各地产业集聚区内,以便更好地利用集聚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杨 凌)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篇(11)

中图分类号 F32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180-02

1 基本情况

三山区隶属安徽省芜湖市,位于皖南北部,长江下游南岸,区域面积276.1 km2,耕地5 220 hm2,总人口14.6万人。地貌以平原圩区和沿江洲滩地为主,南面为丘陵和低山区,除长江、漳河过境客水外,境内主要有龙窝湖和峨溪河两大水系,全区地面高程多为7.6~3.1 m(黄海高程,下同)。

春末夏初随着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输入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孟加拉湾的水气通量的增加,开始进入梅雨季节;6月至7月上旬副热带太平洋高压西冲北挺,北方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的交锋往往就发生在江淮流域一带,同时在长江中下游及四川盆地附近常有低气压产生,并沿长江流域东移,致使本地阴雨连绵,常有暴雨发生;夏秋季受副高压控制,天晴少雨;9―10月受台风影响,常有狂风暴雨产生;冬季少雨[1-2]。

2 农田水利现状

2.1 圩口

全区现有大小圩口16个,3 333.33 hm2以上大圩1个,5个万亩圩,其中3个圩口为农业耕地。分别为浮山联圩、门楼圩、大有圩,圩口保护面积共52.6 km2,保护人口3.73万人,保护耕地1 533.33 hm2。圩口基本情况见表1。

2.2 灌溉工程

圩区供水水源主要是沟塘蓄水。不足部分由涵闸引水,建设有引水斗涵11座,水源主要引自漳河及其支流。全区共建成灌溉泵站1座、装机1台、容量30 kW、流量为0.22 m3/s。全区灌溉渠由于使用效率低,塌方、冲毁等损坏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加固处理。三山区水量控制设施只在部分支渠以上进水口设立,由于量水设施布局少,给计量用水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3 防洪工程

全区主要防洪堤防总长约152.5 km。按照规划的防洪标准,全区5个万亩以上圩口中除浮山联圩、门楼圩堤身比较单薄,尚未达标外,其余3个已经基本完成达标任务。万亩以下圩口防洪标准较低,部分堤防需要抛石固基,堤防加固,提高防洪标准。

2.4 排涝工程

全区已建成排涝站12座、装机25台、容量1 477 kW、流量17.88 m3/s。三山区排水沟由于长期未清淤,淤积严重,过水断面大大缩小,应进行开挖清淤。

2.5 运行管理

2014年,三山区出台了《芜湖市三山区小型水利工程投资、建设和管护改革实施办法》,逐步实施水管体制改革,鼓励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等农民自己的管水组织,但一种农民自己组织的建立并要形成有效用水、管水的机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目前农水工程依然主要靠基层乡镇水利服务站管理,管护经费投入不足,水管员待遇低,管理薄弱,运行困难,存在“重建轻管”和“建、管、用”脱节的弊病[3-4]。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防洪除涝标准偏低,部分地区抗旱能力有待加强

三山区的防洪除涝工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堤身单薄、堤顶高程不足;排涝设施不健全,现有排涝站的抽排能力低、建筑物不配套,排水沟不成系统等。由于圩堤防洪标准低,有的不足10年一遇,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全区灌溉农田,基本在3个圩口内,占区域总灌溉面积90%,正常年份缺水现象不是很突出,可是特殊年份和地理位置较高,蓄水工程少,又无补给水源,干旱缺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3.2 农田水利投入机制仍需探索,重建轻管现象普遍

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机制不健全,办法不多,依赖政府投入思想严重,群众参与式建设管理一直还没有建立起来。由于水利受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全区水行政协调、高效的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缺少创新,水管人员工资待遇低,“重建轻管”现象普遍,良性运行机制尚未形成,行业管理亟待加强。

3.3 农田水利缺乏统一的规划

由于缺乏统一的农田水利规划,使各部门的农田水利投入不能很好地相互协调和沟通,投入的资金不能产生综合利用的目的,甚至存在浪费的现象。

4 发展对策

4.1 科学规划,高标准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合理规划,建设高标准排灌站。完善的除涝、灌溉设施,能有效提高防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是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粮食安全的基础。大力开展农田节水渠建设,做到规格要高、质量要好,同时结合田块整治,合理规划,促使排灌利于农田水系畅通。充分结合排灌站、节水渠建设,全力推进圩堤加固,建设高标准排涝站,形成信息化管理,确保群众生命及财产的安全。加大河道、河塘清淤,保证集水面积和河道畅通,以及保证灌溉取水和泄洪,并使农村水环境生态处于良好的状态。

4.2 广辟筹资渠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3 普及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与节水工程建设相结合

旱田灌溉采用管道式喷灌,发挥管式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微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强化用水户的节水意识,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4.4 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形成整套合理管护机制

对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工程的正常运行,发挥应有效益。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工程应确权登记,及时颁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使用权证,所有权人与具体管护主体签订管护责任书,明确工程管护责任、管护范围,规定所有权人与管护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制定水利工程日常管理运行制度,形成水利建设产权明晰、滚动发展的新机制。

5 参考文献

[1] 曹鹏宇.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9):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