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加快经济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01

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篇(1)

Abstract: this pap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goal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China i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faces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he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the key work puts forward opinions at 8. .

Keyword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篇(2)

要解放思想,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经济和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意识,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同时要正确处理好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就是要实事求是。不同的地方,条件不同,情况各有不同,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比如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着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突出发展工业,工业发展上去了,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带动三产,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财政实力的增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对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定要正确理解,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不能从本本到本本、从条条到条条。

要解放思想,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市场运作,扩大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对市场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缓慢,不大会用市场的手段、开放的手段来搞经济建设,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力量,充分吸纳民间资金,必须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努力营造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必须深入学习研究市场经济知识和规律,不断提高运用市场的办法和手段来发展经济的本领,多从市场中、从对外开放上想办法、寻出路、求发展。

要解放思想,必须营造敢干事的良好氛围。只要有利于发展,在党纪国法范围内,就应放开手脚去试、去闯、去干。共同努力营造这种环境。要很好地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头脑中少一些条条框框,少一些担心顾虑,多一份激情,多一份闯劲,大胆去闯、去试。

二、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一定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工业强县工作思路,引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工业作为当前的最重要工作来抓,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抓。要抢抓当前难得的机遇,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主动接纳发达地区的企业转移以及工业扩张,打造优势特色工业品牌,迅速扩大工业经济的规模,提高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

(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载体。要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必须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使园区经济成为我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引进进度,努力使工业园区成为聚集产业、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小高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兴起全民招商的热潮。要加快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必须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要站在加快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加大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的力度,对引进项目实行全程服务,做到多支持、少干预,绝不能门槛低而巷子深、陷井多,保证外来资金“低门槛进入、低成本发展、高效益回报”。要破除传统思想障碍和思维定势,不要怕外商赚钱,眼红外商赚钱。只要对我们的长远利益有利,对增加就业有利,对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有利,要坚决地引进来,并帮助他们加快发展。

(四)认真落实政策,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从思想上深刻地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研究有关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好财政、税收、用地、信贷、劳动保障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都要对民营资本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对外商逐步开放的领域,都要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要让民营经济投资者和从业人员在社会上有地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经济上有实惠,在权益上有保障,为各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平等竞争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加快经济发展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转变,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同时,存在法规、政策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相关技术开发滞后等问题。本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为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废物排放,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此,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技术进步,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三)发展目标。力争到**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体制与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废物最终处置量明显减少,建成大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典型企业。推进绿色消费,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四)主要指标。力争到**年,我国消耗每吨能源、铁矿石、有色金属、非金属矿等十五种重要资源产出的GDP比20**年提高25%左右;每万元GDP能耗下降18%以上。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5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0%以上;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6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控制在4.5亿吨左右;城市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注:上述有关指标将根据“十一五”规划作相应调整)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五)重点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二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三是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四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六)重点环节。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收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筑)、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推进企业废物“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垃圾、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置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政府机构要实行绿色采购。三、加强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七)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有关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编制“十一五”规划和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以及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专项规划,对资源消耗、节约、循环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状况作出分析,明确目标、重点和政策措施。(八)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统计局、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加快研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统计核算,加强对循环经济主要指标的分析。(九)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发展改革(经贸)、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计划。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宏观调控,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集约化农业。发展改革委要抓紧制定《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对进入的企业要提出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废物排放综合控制要求,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提高资源产出效率。四、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十一)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环经济共性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开发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十二)抓紧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政策。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支持引进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技术,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十三)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作用。(十四)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的标准体系。要加快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节能、节水等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五、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十五)加大对循环经济投资的支持力度。各级投资主管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要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持。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项目和技术开发、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要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并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各类金融机构应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金融支持。(十六)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发展改革委要积极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水价格;完善农业水费计收办法;调整城市供水价格,合理确定再生水价格,大力推进阶梯式水价、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扩大峰谷电价和丰枯电价执行范围,拉大差价,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尖峰电价和季节电价;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的差别电价政策。加大供热体制和供热价格改革力度,逐步建立基本热价和计量热价共同构成的热价形成机制,实行差别热价和煤热联动政策。逐步理顺天然气与其他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天然气价格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研究制定并落实各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十七)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资金,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清洁生产专项资金。各级财政和环保部门要安排排污资金,加大对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污染防治项目的投入力度。有关部门要加快研究建立促进节能、节水产品和节能环保型汽车、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的鼓励政策。继续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适时出台燃油税,完善消费税制。积极研究以资源量为基础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办法,进一步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并适当提高征收标准,优先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全面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研究完善限制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政府采购目录要优先考虑节能、节水和环保认证产品。六、坚持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十八)加强法规体系建设。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快研究建立和健全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当前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回收和使用单位以及消费者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十九)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引导企业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将发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对企业废物排放和处置的监督管理,降低排放强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二十)依法推行清洁生产。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快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要依法强制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发展改革委、环保总局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创建清洁生产先进企业、环境友好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清洁生产。七、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做好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工作,及时解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有关部门要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确定一位领导同志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二十二)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试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技术和项目领域,进一步完善促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降低污染排放强度的政策措施,提出按循环经济模式规划、建设、改造工业园区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思路,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示范。(二十三)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各地区、各部门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重大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要将树立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的相关内容编入教材,在中小学中开展国情教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教育。要组织开展相关管理和技术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编写消费行为导则和资源节约公约,引导合理消费,规范消费行为,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环保总局等有关部门,对各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要情况要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加快经济发展篇(4)

〔本刊讯〕2006年2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国工商联在人民大会堂联合召开会议,纪念《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一周年。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黄孟复在讲话中指出,《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一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顺应改革开放大趋势的全面、系统、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文件。随着时间推移,《若干意见》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将会进一步显现。他认为,一年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在制定相关的配套办法和实施细则、完善具体政策措施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

黄孟复说,要进一步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十五”计划顺利实施、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和超额完成的一支主要力量,必须在更大程度上发挥非公有制经济这一主要力量的重要作用。黄孟复强调,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解决。必须进一步坚持中央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必须全面贯彻国务院《若干意见》,必须切实执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必须发挥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与社会组织的合力作用,进一步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他提出六点建议:一是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步伐,建立和完善规范与保护私人财产权和现代产权关系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规范行政执法和司法行为,加强和改进司法监督;三是要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配套政策,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四是要加快金融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步伐;五是要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六是要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努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的整体素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欧新黔介绍说,《若干意见》颁布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牵头起草了《贯彻落实〈若干意见〉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经国务院同意后,印发到56个相关部门和单位。各部门、各地区高度重视,目前,已有10多个部门和单位出台了18个配套文件,还有一些配套措施正在研究制定;31个省区市制定《若干意见》实施意见14件,累计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200多件。欧新黔指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一是新的法律法规相继颁布实施;二是新的政策举措相继出台;三是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四是公共服务不断加强。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来看,新创企业增加,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组织优化,企业管理改善,对外贸易扩大,经济效益提高,继续保持了良好势头。欧新黔认为,消除制约非公有制发展的体制,确立非公有制企业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若干意见》颁布一年来,贯彻落实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任务还没有完成,下一步要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做好贯彻落实工作。一是继续认真做好中央精神和《若干意见》的学习宣传工作;二是抓紧出台具体措施及配套办法,进一步落实责任制,有步骤地出台《若干意见》实施细则,做到成熟一个,一个;三是切实抓好法律法规清理工作;四是积极推进相关领域的改革;五是推动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六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加快经济发展篇(5)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重点在于加快生态农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经济产业结构,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行集约型的发展模式,促进农民增收,积极探索适合当前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本文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例,对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措施进行探讨。

一、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五个制约因素

(一)生态农业建设体制不健全。由于缺乏统一的生态农业建设组织领导体系,没有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没有制定生态农业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造成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合力,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建设效果。

(二)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在社会化服务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农业科技的转化率和贡献率不高。尤其是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科技人员比例偏低,基层农民得到高水平培训和学习机会较少,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现有社会化服务体系动员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能力不强、服务农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水平不高,也妨碍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农业生态环境形式严峻。城区企业的“退城进园”,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也威胁农村环境。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塑料袋、塑料薄膜、反光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农资使用量越来越大,农村没有相应的回收措施和机制,导致白色垃圾泛滥,不仅严重影响村容村貌,对农民的生存环境也造成威胁。

(四)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较为淡薄。农民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主力军,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广大农民群众环保意识比较淡漠,对科学、安全、文明的生活生产方式不予重视,历史上形成的散乱的自然村布局还未打破,污染防治和废物综合利用没有落实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部分农村没有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垃圾无法实现统一收集、统一转运、统一处置,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环境现象较为普遍,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然十分突出。

(五)部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部分农村身陷“收入来源少,发展慢”的恶性循环中,由于部分农村的集体生产资料统少分多,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无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根本无法对生态农业建设进行资金投入,无法有效的组织基层农民摒弃传统农业模式发展生态农业。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一)建立健全生态农业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跨地域、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型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统筹规划,精心运作,大力支持方能取得成效。建议成立服务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机构,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各部门、各乡镇之间的行动,形成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同时立足实际,科学制定态农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引导生态农业健康、有序、稳步发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

发展生态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普及生态农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通过算账对比等方法,引导广大农民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方式,调动他们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壮大生态农业的主体力量。

(三)双管齐下,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建立发展生态农业的激励机制、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多元化的投资机制,运用产业扶持、技术支撑、财税优惠等政策手段,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经济效益。二是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农技服务体系的完善,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派出“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推广生态农业新技术,切实提高农技人员的各项待遇,稳定农技推广队伍,创新农技部门管理机制,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队伍保障。

(四)发扬品牌优势,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五)坚持项目带动,进一步优化生态农业资源配置。准确把握国家和省农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组织实施一批生态农业建设项目。着力培养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区域性农业产业化品牌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在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的同时,加大本级涉农项目整合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农业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扶持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加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实行资本联合,开展生态农业项目开发和经营。要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覆盖面,创新涉农金融产品类型,加快农业保险发展,使优良的金融服务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助推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做好土地流转工作,着力破解资金、土地两大瓶颈,确保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六)保护农村环境,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养殖-沼气-肥料”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严格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切实保护好重要自然生态系统,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切实做好工厂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严禁工厂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农村垃圾外流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七)拓展生态农业功能,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又称旅游农业或观光农业,是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在充分运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原理来指导农业生产,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机会、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的目的。旅游者通过参与农业生产项目,既获得了生活乐趣,体味到田园风光,又学习了农业、农村的知识,健全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了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胜。

三、结语

乡镇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在深化改革开发的大背景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多种经营的方法,坚持生态农业的理念,坚持走农业产业集约化的模式,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来促进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加快经济发展篇(6)

一、县域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分析

(一)国际经济环境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都进入了结构性战略调整期。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缓慢曲折复苏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相对低迷的增长态势还将延续较长的时间。但应注意到,随着美国经济有所复苏、稳定程度加强,在外需不足中正表现出新的迹象。一是,国际产业转移出现新的态势,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正呈产业链形式向我国转移,国内企业面临承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转移的新机遇。二是,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引起一轮新的技术革命。新能源、环保、信息技术等正在酝酿一场新的变革。当前,新一轮全球性的技术革命正在取得突破,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可以借机实现后发赶超。

(二)国内经济环境

我国经济整体性高速增长期已经过去,正进入经济转型与平稳增长期。为平稳推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需要特别注意宏观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选择应有效协调,并且要采取措施熨平意外波动对经济结构调整大局产生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特别是从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到十的十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变革创新。从“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从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都给当今县域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路将进一步激发各地创新和加快发展的热情,稳增长系列政策的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路径

国家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战略,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实施技术创新。县域经济发展也要靠创新驱动,从实践看发展好的县市都特别注重创新。创新是全方位的,是发生在经济与社会各个领域中的一种积极的、有益的变革。其目标是满足产业发展和市场需要、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实现资本再增值。实施创新驱动,就是要通过组织变革和技术革新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工业的现代化和竞争业的企业化。各县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全球性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国家重点战略调整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重点企业与重点产业聚集,不断增强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实力,促进工业突破和经济跨越赶超。

(二)以重点企业为抓手,实现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

想问题,做事情,都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也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企业规模化和要素聚集化、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本方法。在资金供给、土地指标和环境容量等条件十分有限,应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以重点企业为抓手,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聚集优势资源,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发达县市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发展和壮大企业家队伍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市场主体,也就是企业的活力,而企业成败的关键是企业家。因此,发展和壮大企业家队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要确立企业家是最重要、最稀缺的人力资源的理念,以更加崇敬的眼光看待企业家。要在全县弘扬和形成“创业光荣、办企业光荣、企业家光荣”的观念和氛围,创造最适宜企业家成长创业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工作环境,保护好、培育好、发展好、壮大好企业家资源。第二,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专家、学者和行家到各县(市区)授课,或组织企业家外出参加高端论坛、培训和大型展会等措施,让企业家开阔视野、提升境界。第三,营造企业家传帮带氛围。要经常组织企业家聚会或者开展企业家沙龙活动,加强与企业家之间的沟通,在企业之间形成竞相学习的氛围,促进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和互帮互助。第四,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对于优秀企业家,不但要重视物质奖励,还要重视政治激励、事业激励与精神激励,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社会的肯定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如,邹平组织企业家外出培训,送企业家子女去读MBA。龙口市公派企业家子女去海外学习,鼓励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投入2000万元以上的补24万元等。

(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篇(7)

以党的*大精神为动力,以“*”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为统领,以解放思想和更新观念为先导,突出抓好“工业基地建设”和“种养发展”战略,工农业齐头并进,壮大集体经济,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全力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创建以*为中心的南江经济发展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文明法治和谐新*。

二、总体目标

*年,全镇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镇GDP增长14%以上,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3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7.9%以上。

到2011年,全镇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镇生产总值达到7.9亿元,比*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8%;一、二、三产业分别年均增长10%、30%、17%,三大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工业确立主导地位;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到2011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年下降14%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年翻一番以上,2011年达到780万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镇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跨入全县乡镇中上水平行列。

三、项目实施

纵观全镇的总体情况,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结合本镇实际,加快种、养产业发展步伐,确立农业大镇和种养大镇的整体发展思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富民强镇发展目标。

(一)按照“以农带工”发展思路,集中精力抓好畜牧养殖业、水果种植业、蚕桑养殖业发展。

1、抓龙头建设,不断发展壮大养鸡、养鱼、养猪、养鸭等传统畜牧养殖规模。要紧紧抓住国家对发展生态养殖业的鼓励政策,从我镇养殖业发展的传统优势出发,进一步发展“公司+农户”的温氏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我镇现有的小(二)型水库,发展立体养殖,加强养鸭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通过加大养殖业龙头项目的建设力度,带动全镇畜牧养殖的快速发展。

2、抓品种更新,加速形成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干鲜果品产业。在年内计划适度扩种无核黄皮500亩,加快1000亩吕宋芒果基地的立项建设工作,以无核黄皮和吕宋芒果为主开展产品加工研发,并以此为平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尽快形成集收购、加工、包装、销售一条龙。逐步淘汰规模小、产品低、效益差、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劣质荔枝,进一步提升全镇水果产业规模效益。

3、抓科技推广,努力延伸蚕桑养殖产业链条。以信达蚕茧丝绸有限公司依托,以过河片为重点,大力加强桑园集中连片建设。坚持蚕树品种优质化、桑园管理标准化、蚕桑养殖科技化,提升蚕桑产业技术含量和经营水平,大力引进开发蚕桑综合利用项目,拉长产业链条,使蚕桑养殖真正成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

(二)进一步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下功夫做强做大招商引资项目。

1、实施规模化,提升改造现有企业。抓好对现有企业服务指导工作,壮大企业规模、协调各种关系,保证现有企业正常生产的前提下,重点指导砂砖厂、水泥厂实施技术提升和设备改造,实现资源整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税收。

2、立足多样化,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重点抓好九张塘工业基地立项建设。抓住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开发利用多种多样的资源优势,一、二、三产业全面开花,吸纳各方客商到我镇投资置业。重点抓好五金厂、水库养鸭等在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确保资金引进来留得住。

3、围绕产业化,稳定转化农业商品生产。确立工业大镇的指导思想,加强创新发展的理念,以农带工,大力开发无核黄皮、吕宋芒果、柑桔、蚕桑等农产品的加工研发,以特色农产品为依据,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工业化的转变,做强做大一批以农业产品为主的招商引资项目,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四、推进步骤

推进全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立足我镇实际,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种养助动经济发展。我镇将按年度迈出二大步:一是*年项目的扩展和新建项目的实施;二是2009年完成项目的续建和开发建设。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对于形式和性质上不拘一格,可以多元并举,无论独资、联营、股份、外引,只要是没有明令禁止的与产业政策不发生冲突的要放手发展。

(一)养殖产业抓传统促扩展。养鸡业方面,以农户与温氏合作“公司+农户”的模式为主,村集体一定要做好引导,提供方便,特别是在用地上帮助专业户与国土资源部门、林业部门协调好相关手续,帮助养殖户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养鸭业方面,以我镇拥有的小(二)型水库为依托,镇、村二级要协助引进的养鸭项目,并以此为龙头,充分利用本镇的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养鸭行业,在全镇养殖行业开创一个新亮点;水产养殖和养猪方面,财经贸部门要管理好水产养殖资源,农业部门要积极引导养殖猪户整合资源,在稳量前提下适度增产,逐步壮大我镇水产养殖业和养猪业;蚕桑养殖业方面,要在现有桑园面积的基础上,引进优质桑苗扩大桑面积,和都、甘罗等村新开发的600多亩土地要作为桑园建设面积,全部实行优质化桑园建设,同时改良养蚕技术,把蚕桑项目在今明两年之内做成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

(二)种植产业抓巩固强技术。种植业项目上主要是无核黄皮、吕宋芒果、柑桔、荔枝等,现在有基础的村要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强管理。适度扩种无核黄皮和柑桔,今年要重点搞好1000亩吕宋芒果基地项目建设和荔枝的改良、改种,理顺销售渠道,重点加强果园的蔬花、套袋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必须巩固原有面积,同时挂靠省、市、县的科研所,引进优质果树改善果的品质,发展自己的品牌,进而成为本镇的特色项目。千亩吕宋芒基地要组织一支懂技术的专门人员进行管护,保证千亩吕宋芒果基地达产达效。

(三)工业抓重点促项目。重点是砂砖厂、水泥厂、五金厂,督促指导现有企业的规模建设,增强发展力度。充分发展种养平台,在种养产业方面引进一批加工企业,实现以农带工的稳定转化。全镇各村凡有工业基础的均可发展,没有工业基础,能引进来或村上有能人联办工业者,我们都积极支持和鼓励。

五、保障措施

我镇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目标现已明确,思路明晰,镇、村二级干部必须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扎实推进。

(一)成立领导机构。镇委、镇政府要成立专门的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各村、各部门也要相应成立经济发展领导机构,直接参与经济发展的领导、指挥和协调工作,推进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篇(8)

公有、非公有哪个应该占主体

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公有和非公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到底应该实行哪种所有制结构呢?就要看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对于当代中国来讲,最大的国情就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二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初级阶段的现实,则要求我们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具体状况,实行多种所有制。根据这一点,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

为什幺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呢?因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作用。公有制也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保障。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特别是,公有制在本质上与社会化大生产联系最密切,公有制实行得好,可以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通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以能很快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就是得益于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和发展。

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在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面对参差不齐的生产力水平,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否则既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也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实践证明,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句话,不能只强调前者而不讲后者,更不能只强调后者而不讲前者。同志指出: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主体必须是公有制,这要坚定不移。同时,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这也要坚定不移。如果不把这两者坚定不移地统一起来,只讲一面,就会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就建不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内容、形式究竟应该怎幺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许多国有企业纷纷“转轨改制”,还有不少行业实行大规模的企业并购与重组。许多人觉得以前一些熟悉的国营工厂、商店和集体企业不见了,相反,在大街两旁的广告或股票市场的名目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新面孔。对此,有些同志不免心中产生疑惑,担心我们的公有制经济萎缩了,主体地位动摇了。

对于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同一内容可以表现出多种形式。比如说国有资产,为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从性质上讲,属于公有资产。但公有资产怎样去运作,有多种方式。可以由国家独资经营,也可以组成股份公司,还可以吸收外资,组成中外合资企业。无论哪种方式,其中的国有部分,仍然归国家所有,不仅性质没有变化,而且随着企业资产的重新整合,规模效益的逐步提高,有利于原有国有资产的不断增值。弄清了这些情况,我们就可以跳出只有传统的“国营”和“集体”才姓“公”的旧框框,加深对公有制经济的全面理解。其实,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而且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因此,在衡量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时,不仅要计算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份额,也要计算公有成份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控股、参股份额。

大量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以后,资金充足了,规模扩大了,机制灵活了,管理加强了,市场拓宽了,效益也提高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仅没有丢掉,而且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企业的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进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要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大鞋、小鞋哪个穿着更舒适

公有制的优越性,已经为实践所证明。但是在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所占比重并非越大越好。这正如穿鞋一样,究竟穿多大的鞋,穿什幺样的鞋才感觉舒适,完全要看脚的状况。脚大的穿大鞋舒适,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脚小的穿大鞋就必定磕磕绊绊,影响速度。“脚”就是生产力,“鞋”就是所有制。究竟应该实行什幺样的所有制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力状况。

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这个实际出发,我们在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优化我国现阶段所有制布局和结构,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经济增长点。这样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首先是竞争经济,通过竞争,优胜劣汰,把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地方去,推动经济更快地发展。而驱动竞争的,是经济利益。以往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资源由政府调配,企业面对的是计划而不是市场,相互之间竞争不起来,结果造成许多企业缺乏活力,劳动者缺乏积极性。现在鼓励、支持和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整个市场就活了起来。各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面对同样的市场,遵循同样的规则,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力地推动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生共长,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二是有利于缓解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多万,怎样解决这些人的就业问题,仅靠公有制经济发展还不够,还要靠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另外,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下岗失业现象不可避免。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就会给社会增添不稳定的因素。只有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才能广开就业门路。

需要强调的是,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注意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特别应注意保持国有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当然,这里所讲的控制力,不仅要靠量的优势,更要靠质的优势,靠所处地位和作用的优势。这就要求对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实行“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应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要制定法律法规,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实行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探索有效的国有资产经营体制和方式。

宽道、窄道哪条是正道

过去,在所有制关系上,我们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结果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践证明,实行那种“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并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使经济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

加快经济发展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切实解决我市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落实公平待遇,提倡创业富民,形成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民营企业诚信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民营经济进一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聚集更强的发展动力。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和促进作用,通过优化环境和加大财政扶持,形成激励市民创业和公平竞争的良好外部环境;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调动社会各种力量推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和谐发展。

2.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既要市、区两级政府形成合力,统筹规划,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出台一整套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重点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融资难、用地难、创新能力不足和营商成本高等主要问题,带动全局工作,共同推进。既要打造一批面向广大民营及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扩大平台服务覆盖面;又要重点培育一批重点企业,充分发挥其带动和示范效应,不断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整合资源与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既要注重整合各部门资源,把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财政资金有效地集成起来,形成合力,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又要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的联动机制,确定阶段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进度要求,明确部门工作职责,细化政策措施。通过整合政府资源,集成部门优势,扎扎实实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主要目标

(一)发展规模目标:民营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0年,占全市GDP比重从2006年的34.6%提高到40%以上。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06年的24.4%提高到33%。

(二)企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民营企业及个体经济超5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超18万户,从业人员超250万人;年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民营工商业企业达到50—60户,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民营工商业企业达到5—10户;力争有25—30户民营企业进入省百强民营企业。

(三)技术创新和品牌目标:到2010年,民营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的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占全市比重达到60%以上;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比重超过90%。民营企业拥有国家、省名牌及驰(著)名商标比例超过60%。

(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标:建设一批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用地供应、厂房租赁、人才培训、法律咨询、创业辅导等公共服务平台,努力扩大平台服务的覆盖面,力争到2010年,全市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都能享受公共平台服务。

三、主要措施

(一)拓宽资金渠道,着力缓解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1.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大力扶持在我市登记备案的商业性担保机构建设,健全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补助机制,重点培育一批担保金额超l0亿元、担保企业户数超100家的骨干担保机构(市经贸委牵头,市财政局、金融办,各区、县级市经贸、财政部门等配合)。二是推动有条件的区、县级市设立财政扶持专项资金,加大对商业性担保机构的支持,形成市区两级担保体系(市和区、县级市财政部门牵头,经贸部门等配合)。三是积极发展互担保机构,采取股份制或会员制形式,由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共同出资,为民营企业贷款提供规范有效的融资担保(市和区、县级市经贸部门牵头,财政、金融部门配合)。四是加大对市融资担保中心的扶持力度,创新担保资金运作模式,扩大担保面,拓展再担保业务,力争3年内年担保额超过15亿元(市财政局负责,市经贸委配合);探索引进政策性银行软贷款,择优参股商业性担保机构,进一步扩大担保额和影响力(市金融办牵头,市经贸委、财政局配合)。到2010年,争取全市完成年担保总额200亿元以上,受保企业5000家以上。

2.加强对担保行业的管理和服务。完善担保机构登记备案制度,加强担保机构的信息披露工作;建立担保机构的风险防范和绩效考评制度,健全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制定具体操作细则,解决担保机构在办理担保过程中出现的股权质押、车辆登记、房产登记等问题(市经贸委、财政局、工商局、公安局、国土房管局、金融办等负责)。

3.搭建银行、担保机构与企业的沟通平台。加强与银行、担保机构及企业的沟通联系,定期举办多层面、多形式的融资服务洽谈会,鼓励银行提供适合民营企业特点的买方贷款、出口信贷、无形资产担保贷款、票据贴现等多样化金融产品,展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项目,实现金融产品和项目的对接,鼓励支持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促进银行、担保机构和民营企业间的良性互动(市经贸委牵头,市金融办、工商联等配合)。

4.推进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尽快出台推进我市企业上市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民营企业改制上市融资。政府为民营企业上市提供服务,帮助其解决困难。抓住国家设立创业板市场的机遇,引导风险投资资金、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30—40家上市后备企业,力争3年内有15—20家民营企业实现上市融资(市金融办牵头,市经贸委、外经贸局、科技局等配合)。

5.支持民营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充分挖掘资源,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和短期融资券;鼓励民营企业运用融资租赁、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产品等金融工具满足融资需求,降低融资成本(市金融办牵头,市经贸委、财政局、科技局等配合)。

6.加快民营企业诚信系统建设。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中心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为金融机构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协助金融机构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引导企业参与信用评级,促进信用产品的推广和使用(市信息办牵头,市工商局、外经贸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金融办、经贸委等配合)。

(二)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努力促进民营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颁布实施《**市产业用地指南》和项目供地导则,科学拟定产业用地的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等指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引导民营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市发改委牵头,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经贸委、交委、统计局等配合)。建立政府、集体、个人多元化投入的建设机制,引导农民通过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作价、合作、联营等方式,积极参与专业镇、产业园区、批发市场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的开发建设和优化配置(市经贸委牵头,市发改委、规划局、国土房管局等配合)。

8.盘活企业发展存量用地。构建市区两级企业用地供需和厂房租赁信息服务平台,定期公布用地信息,完善土地资料公开查询和土地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制度,提高民营企业项目用地审批效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市国土房管局负责)。对存量建设用地,采取土地置换(易位)、土地使用权调整(易权)、改变上地用途(易用)等方式进行盘活,在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以及农用地特别是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情况下,可将已经批准但暂未利用的建设用地垦复并变更为农用地,与另一位置不同、面积相等的农用地或未利用地进行转换使用,被置换的农用地或未利用地经依法报批后变更为建设用地,不占用年度农用地转用指标。同时,土地使用权人和土地用途可依法进行调整和变更(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规划局配合)。将实施“退二进三”工程腾出的—批工业用地依法变更用地性质,用于现代展贸交易市场、大宗进出口商品交易中心、创意产业园区、总部大厦等创税能力强、资源消耗少、投资密度大的项目建设(市规划局牵头,市国土房管局、经贸委、国资委、外经贸局配合)。帮助大型龙头批发市场完善用地手续,扶持传统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为现代展贸交易市场(市国土房管局牵头,市规划局、经贸委、交委、环保局、工商局等配合)。及时向民营企业公开已批准生效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及更高层次城市规划的主要信息,指导民营企业依法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验收合格证等(市规划局负责)。

9.抓好专业镇和产业园区建设。出台《**市工业产业集群布局规划》和各专业镇的发展规划,引导民营工业企业以产业集群化为导向,以产品上下游产业联系为纽带,向产业园区集聚发展。重点推进10个“退二”企业承接园区建设。紧密结合中心镇建设工作,发展10—20个专业镇,开展区域品牌策划、注册、宣传推广,促进区域品牌建设(市发改委牵头,市经贸委、外经贸局、科技局、国土房管局、规划局、财政局、交委、环保局、农业局,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10.推进专业市场园区建没。编制《**市批发市场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引导批发市场园区的设立和改造。通过成立园区管委会、股份制合作、连锁经营等模式,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将全市12个批发市场群分别改造成统一品牌、统一公共平台、统一外观标识、统一管理主体的批发市场园区。加快**国际商品展贸交易市场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市经贸委牵头,市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工商局,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11.抓好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开展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试点工作,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初始阶段布局分散、用地难、共享资源少等问题。在中心城区以外利用工业集聚区、中心镇工业区或村镇集体经济发展用地建设标准厂房,通过厂房租赁提供支撑性、共享式服务,对中小企业给予创业培育;在中心城区以内利用规模较大、结构完好的旧厂房建设创意产业基地,吸引设计、研发、动漫、广告等高附加值产业的民营企业进驻。争取3年内在全市创建15—20个民营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市经贸委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国土房管局、规划局,各区、县级市政府等配合)。

(三)加快技术进步,大力增强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2.鼓励民营企业建立自主研发机构。每年组织20—30家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研发机构申报部级、省级和市级认定。在市经贸委或科技局专项资金中以项目的形式,对通过部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定的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的资金支持。到2010年,民营企业中获认定的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超过110家(市经贸委、科技局分别牵头)。

13.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继续支持民营企业申报各类政府科技计划项目,市科技经费对民营企业科技项目给予适当倾斜,对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民营企业,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助;制定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操作办法,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市科技局牵头,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经贸委等配合)。

14.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技术中心等,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联盟。对由民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合作项目,政府科技计划给予重点支持(市科技局牵头,市经贸委、发改委、教育局配合)。

15.支持民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对民营企业开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进口设备按规定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市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可按规定择优对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给予支持(市经贸委牵头,市财政局等配合)。加大产业技术政策宣传力度,利用政府部门网站、会议、媒体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布国家最新的产业技术政策,定期召开政策解读会、宣讲会等,帮助民营企业熟悉行业、区域内国家鼓励、限制和禁止发展的产品、技术和装备,引导民营企业合理选择技术进步和投入方向(市经贸委牵头,市发改委、科技局配合)。

16.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定期举办申报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等专题辅导,鼓励民营企业自主品牌申报中国名牌、国家重点出口品牌、国家免检、**省名牌等各类、各级认定;市扶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获得品牌认定的民营企业申报的技术进步项目。到2010年,争取在民营企业中培育各类名牌和驰(著)名商标超过500件(市经贸委牵头,市委宣传部,市质监局、工商局、科技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旅游局、外经贸局、农业局、卫生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配合)。

17.引导民营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我市知识产权“扶优工程”,每个区、县级市推荐不少于5家试点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市知识产权局牵头,市经贸委、科技局,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对民营企业申请、获得发明专利或开展国际、国家、行业或省级技术标准研制,可按规定分别给予相应的资金资助(市知识产权局、质监局分别牵头,市经贸委、财政局配合)。

18.加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继续加大政府资金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的投入,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引导**中国科学院工业研究院、**市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中间件研究中心、**863产业化促进中心等平台提高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水平。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和相关机构建立公共技术平台、检测服务平台和科技合作交流咨询平台,为民营企业提供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设计、测试、检测等服务(市科技局牵头,市经贸委等配合)。

(四)创新人才战略,切实解决民营企业用人难问题。

19.大力开展民营企业人才培训工程。组织申报10家左右省级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和培训示范机构,培育认定10—20家市级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和示范机构,健全民营企业培训网络。《**市中小企业年度培训计划》,重点推进民营中小企业的个性化培训。依托高等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技能实训基地,分类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紧缺人才培育计划”、“中小企业银河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企业改制上市融资等政策解读专题讲座。争取3年内有超过1万家企业、25万人次参加培训(市经贸委牵头,市人事局、教育局、劳动保障局等配合)。

20.积极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招聘和就业政策服务。建立主要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和重点民营企业的沟通机制,了解民营企业人才需求动态。定期举办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工等专场招聘会,开展百家民营企业和技工学校的定向交流会,通过订单培训、送教上门等形式拓宽民营企业招聘、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渠道。加强政策咨询、创业辅导等服务,支持民营企业享受再就业扶持政策(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简称市民营办)配合)。促进政府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创业支持等方面的公共资源向民营企业平等开放。定期举办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会。借助中国留学人员**科技交流会平台,吸引更多留学人员在民营企业就业和创业,支持和鼓励留学人员参加“留学人员**实习基地”计划。建立高级人才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领军型创新人才队伍加盟。研究出台有关政策,解决高素质人才户口迁入问题(市人事局牵头,市公安局、经贸委、劳动保障局、科技局等配合),解决优秀人才子女上学等问题(市教育局负责)。

21.积极为民营企业家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市领导、有关部门领导与民营企业家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并反映企业家的服务需求。建立企业家紧急事态援助机制,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在企业遭遇重大突发性经营危机或企业家求助时及时提供帮助(市工商联牵头,市民营办等配合)。

(五)加强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扩大民营企业的市场份额。

22.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开拓市场。根据国家颁布的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定期编制《**市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在满足采购需求的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优先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服务(市财政局牵头,市经贸委、科技局等配合)。加强指导和服务,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鼓励具备条件的本地民营企业参与市政和重点项目建设工程投标(市建委牵头,市发改委配合)。定期筛选中小企业优势项目,编制中小企业招商引资项目目录,通过多种渠道发放和推介(市外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委配合)。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使用商务部、财政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拓展国际市场(市外经贸局牵头,市财政局配合)。定期重要商品信息、建立市场投资咨询平台,组织专家顾问团做好民营企业项目的核准、备案和报批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民营企业相关项目的扶持,为民营中小企业提供市场拓展、投资方面的诊断、咨询和辅导服务(市发改委牵头,市经贸委等配合)。积极支持企业参加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采取举办综合展会和专业展会相结合的模式,帮助民营企业寻找商机(市经贸委牵头,市协作办、财政局、外经贸局、科技局、农业局、工商局等配合)。制定**民营企业产业发展指引,引导民营资本在进一步巩固在传统服务业等方面优势的基础上,更多更快进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教育产业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市发改委牵头,市民营办等配合)。引导民营企业在发展城市市场的基础上,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积极扩大农村市场的占有率(市经贸委牵头,市供销社、农业局等配合)。

23.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轻工、纺织、服装、家电、机械、建材、通讯等行业的民营企业,通过独资、合资、联营、并购等方式,到有条件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支持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地区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企业。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合作。支持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单独或与国内外企业联合,通过国际通行方式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努力承揽附加值高的工程项目。推动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金融服务、信息咨询、物流航运、文化旅游等服务业(市外经贸局牵头,市民营办等配合)。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使用国家、省、市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开拓国际市场(市外经贸局、财政局牵头,市民营办配合)。对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因公出国(境)从事对外经贸活动提供便利,按归口或属地管理的办法办理有关手续,经有关部门确认的重点民营企业可直接办理有关手续(市外事办牵头,市民营办等配合)。

(六)推动企业改制,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

24.完善企业改制的支持政策,出台《**市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若干措施》(市经贸委牵头,市财政局、国资委、地税局、工商局、国土房管局等配合)、《**市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暂行办法》(市国资委牵头,市财政局等配合)、《**市企业集体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市经贸委牵头,市财政局、国资委、监察局、地税局等配合)等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促进办法,鼓励通过合资合作、相互参股、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改制。

25.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在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建筑、纺织、商贸旅游、轻工、精细化工等行业,组织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参与—批产权单一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并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市场,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等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组改制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市经贸委牵头,市国资委、财政局、科技局、信息办等配合)。

26.推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织系列宣传和专题讲座,实行企业分类指导,每年选择20户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重点开展“一企一策”指导,帮助已实行股份制但仍未达到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进一步规范、完善内部管理。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市重点民营企业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争取上市融资(市经贸委牵头,市金融办等配合)。

27.搭建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对接的平台。成立协调小组,每年举办一次民营企业与市属国企合作交流会,引导一批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项目(市经贸委牵头,市国资委等配合)。建立信息平台,在**经贸网和市产权交易所“**国企招股平台”国有企业产权转让等国有企业改制信息(市经贸委牵头,市国资委、民营办、财政局等配合)。

(七)落实公平待遇,优化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治环境。

28.确保政策法规指引规范、公平。继续清理现行各种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性规定。推进《**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全面实施,公开征询民营企业对政策法规的意见,健全政府立法和政策制定的公众参与制度,进—步提高我市政策法规的质量和制度创新水平(市法制办牵头,市民营办配合)。放宽民营企业准入门槛,依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快经济发展若干规定》(穗府[2003]44号),逐步扩大民营企业在除国家重点保持国有独资形态领域外的竞争性和对外开放程度,鼓励民营企业兴业致富(市工商局牵头,市法制办、民营办、工商联等配合)。

29.加强面向民营企业的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保障。通过互联网、政策法规论坛等形式,大力宣传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推动政务公开,帮助民营企业及时了解政策法规信息(市司法局牵头,市发改委、经贸委、法制办、民营办等配合)。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和《**省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权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完善我市保障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地方性法规与政策,建立健全投诉、应诉及监督机制(市民营办牵头,市经贸委、工商局、法制办、工商联配合)。组织专业人士开展企业上市、知识产权保护和并购重组等领域的法律难题研究,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个性化法律服务。加强与法院、检察部门的沟通协调,协助民营企业解决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经济纠纷,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市司法局牵头,市法制办、民营办、金融办、知识产权局等配合)。

(八)用好调控手段,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培育和梯度扶持。

30.加强各项财政扶持资金考评制度建设。各部门相关专项资金按—定比例向重点民营企业倾斜,每年度将资金使用情况及效果报市民营办汇总。通过重点企业认定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公示公告、绩效考核等措施实行联动,使政府资金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和效益(市财政局牵头,市民营办、科技局、农业局、外经贸局等配合)。

31.做好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保障。加强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和建立应急机制,在同等条件下,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重点企业优先保障电力供应(市经贸委牵头,市发改委、交委,**供电局配合)。

32.建立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和动态管理制度。每2年筛选认定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健全市区两级重点民营企业联系制度,完善民营企业统计、核算和监测制度,跟踪企业发展动态,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民营办牵头,市工商联、科技局、统计局,各区、县级市政府配合),

(九)加强组织领导,提高促进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能力,

33.健全领导机构。调整完善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工作(市经贸委牵头,市工商局等配合)。推进设立市中小企业局,主要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省和市有关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研究提出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建议,综合协调相关部门对民营及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研究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督查落实领导小组议定事项。

34.整合部门资源。一是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在3个月内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措施,报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按法定程序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市民营办牵头,各成员单位配合)。二是开设“绿色通道”服务,颁发“绿色—卡通”,由各有关部门出台“重点民营企业绿色通道”服务制度(各相关部门负责,市民营办配合)。三是充分发挥工商联(总商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民营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主渠道的作用,将民营企业投诉中心由市工商局移至市工商联(总商会),及时准确反映民营企业家的意见和诉求,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配合有关部门继续实施市领导与民营企业家的对话制度,指导民营企业开展党建、工会、维权等工作,加强全市各级商会的组织和阵地建设,加强对行业协会工作的指导(节工商联牵头、市民营办配合)。四是各区、县级市政府根据工作要求,相应健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导机构(各区、县级市政府负责)。五是进—步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步伐,规范行业协会(商会)运作,引导和鼓励包括行业协会(商会)在内的中介服务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市发改委牵头,市经贸委、工商联、民政局等配合)。

四、工作要求

加快经济发展篇(10)

一、认清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深刻理解和认识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现状堪忧。据区统计局提供资料显示,20__年万州镇域(包括镇乡、街道)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镇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4000余元,同比增长8、3,远远低于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000余元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全区镇域经济总量还不如九龙坡区九龙镇的经济总量,仅为九龙镇的41,少65亿元。更不如位居全国千强镇之首的东莞市虎门镇,仅为虎门镇的32,少90亿元。全区除街道办事处外,还没有一个镇乡经济总量上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上500万元。因此,我区镇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增速缓慢,差距十分明显。

(二)、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忽视。镇域经济与区域经济是融为一体的,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一体性。近年来,浙江的经济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镇域经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浙江镇域工业企业占到了全省工业企业总量的80,浙江人自豪的称为“五分天下有其四”,可见,镇域经济对浙江经济总量的拉动作用非常强。与此相比,我区镇域经济对区域经济的提升作用还远远不够,镇域经济是万州区域经济的短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万州经济实力的提升。

从我区镇乡实际情况看,由于镇域经济发展滞后,导致镇乡可供财力严重不足,加之历史遗留问题形成的镇乡债务沉重,使镇乡财政运转更趋艰难,客观上又严重制约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站在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和理解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借鉴沿海发达地区和主城发达区县狠抓镇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我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为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增强镇域经济活力,不断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为构建和谐万州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根据镇域经济发展特点,突出选准加快我区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从我区镇域经济的实践来看,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必须从镇域客观实际和镇域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积极选准加快我市镇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走城镇一体化、产业带状化、投入经常化、人才保障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以城镇空间布局为突破口,扎实抓好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一体化进程。

推进小城镇建设既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又是镇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更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性的一步。由于我区镇乡区划主要按行政区域设置,造成城镇空间布局不合理,部分城镇功能不健全,规模偏小,辐射能力弱。应当采用“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拆并带动作用不明显的一般建制镇(乡),以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为基础,重新规划布局城镇空间,继续缩减镇乡规模。要支持小城镇全方位、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新建和培育各类专业市场,不断完善城镇功能,吸纳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和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当地农副产品的一级集散中心,推动当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汇集,形成连接城乡的循环通道,冲破城乡二元结构局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城镇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农村小康和城市小康的对接,最终达到社会和谐,这是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基础性的一步。

二是以布局带状产业为突破口,扎实抓好特色经济,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近年来,一些镇乡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和“多拿几个单项冠军”的思路,提出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之路。我认为不够客观,我区农村地区绵延几千平方公里,气候和地理特征相似,各镇乡都抓“特色产业”,势必造成产业雷同。因此,为了有效配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避免要素浪费,避免恶性竞争,根据地域和人文资源特点,由全区呈带状规划布局镇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更具合理性,不一定每一个镇乡都有特色产业,呈带状的几个或十几个镇乡则可发展同一种特色产业。为了将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还必须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是衔接农业与工业的有效链体。加快发展镇域经济就要把这个链体做大、做强、做活,使以种植和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向以种养为基础、以加工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跨越。要紧紧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做文章,千方百计培育涉农加工的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幅度提升农副产品附加值和农业综合效益,以加工带种养,拉长产业链,促使工业与农业互动发展,呈带状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化进程。例如,开县温泉镇以当地竹材为原料发展起来的部级龙头企业星星套装门厂便是成功的典范,由10年前的一个小工艺厂发展成为销售收入接近4个亿、利税5000万元、拥有国家专利50多项的大型企业集团,极大的推动了温泉乃至开县经济的发展。

三是以加大投入为突破口,不断改善镇乡路

网结构,加大小城镇环境治理,实现投入经常化。城镇交通对镇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我区城镇道路等级偏低、通行能力弱、路网密度不高,这已成为镇域经济发展的“肠梗阻”。必须加大投入,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改造路网结构,提升道路等级,确保道路畅通,为小城镇更好地接受城市的辐射带动创造条件。

近年来,中央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提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发好型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地方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盲目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工业项目上马前必须要过“环评关”。中央的出发点和决策是正确的,但对镇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以万州区分水镇为例,分水镇作为万州唯一的全国重点镇和重庆市首批启动的中心镇,依托5万亩蚕桑基地和凯登、金德两大丝绸企业,提出了打造“重庆第一丝绸大镇”的战略目标,已投资上千万元组装8条丝绸生产线,但因需国家投资的污水处理厂迟迟未建、水环境迟迟未治理,该项目因“环评关”硬伤一直未能上马。如果八条丝绸生产线成功投产,每年可望完成近5000万元的销售收入,近500万元的利税,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因此,我区必须加大对小城镇水环境治理和污水处理场建设力度,为镇乡吸纳有一定污染但能够治理达标的工业项目创造条件,实现全区对镇乡投入的经常化,以此拉动镇域经济快速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篇(11)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09-02

引言

进入21世纪,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更明确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当看到,多年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有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总体上仍呈粗放状态。“GDP崇拜”在一些地方仍驱之不散,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的现象还在一些领域存在。特别是当前,转变的步伐明显落后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与抓紧解决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有效应对国际经济风险挑战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这样的发展方式不够注重结构的优化、效益的增加、过程的可持续和成果的共享,难以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样的发展方式与国际金融危机“双碰头”,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共振效应。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客观上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难得机遇。如何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新阶段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还要推动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通过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消费结构升级的带动作用;不仅要调整产业间比例关系,还要把重点转向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2.1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由于上一轮经济繁荣期持续时间较长,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当需求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就凸显出来。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淘汰钢铁、煤炭、电力、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过剩落后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推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适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加快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品牌、供应链管理和专门化分工等关键环节,促进农业产业化、制造服务化、服务知识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发展生产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研发设计、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部门,推进生产市场化进程,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生产向制造业渗透,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知识、技术、人力资本含量,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2.2以农民工市民化为重点推进城乡结构调整

农民工市民化已经成为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据初步测算,在全国城镇居留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大约为1.6亿人。虽然这部分人口在统计上已被计入城镇人口,但由于无法在住房、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事实上还未完全城镇化。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改变农民工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工消费结构升级,不仅对扩大消费需求、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调整城乡二元结构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要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和因城市建设征地失去承包地的农民转变为城镇人口作为重点,通过“宅基地换廉租房”、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

2.3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调整区域结构

适应我国经济活动区域集中度不断提高的趋势,未来一个时期,区域结构调整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按照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统筹安排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目标和建设重点,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建设中的事权和财权的划分,围绕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社会保障、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关键领域,加大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能够充分分享国家经济发展成果。加强东部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服务领域的支援,进一步健全长效帮扶机制。

3推进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

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体制改革提出了紧迫要求,必须清除束缚增长模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各种障碍,实现体制改革的战略性突破,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3.1围绕增长模式战略性转变推进改革

一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国有股权转让收入上缴和上缴收入主要用于社会保障的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随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不断提高的制度。大力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规范收入分配的基础制度,如收入申报制度、财产登记制度、储蓄实名制等。二是完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三是推进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进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增加人力资本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

3.2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改革

一是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准入限制,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服务企业改革,明确行政性垄断企业的经营范围。二是继续推进国有资本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和制度。三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科学界定政府投资领域和范围,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3.3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进改革

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的结构性矛盾。例如:资源环境问题与某些市场化改革的滞后直接相关。过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赖以存在的重要体制基础,就是资源要素的行政控制和价格扭曲。“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但是水、电、石油、天然气价格改革都远不到位。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久拖不决,使得资源要素价格不能体现市场供求关系,环境成本难以转化为企业内部成本,助长了企业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也抑制了对资源环境领域的投资;消费不足的问题既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同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相关。国家、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居民收入所占的份额过低,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近几年,我国收入分配失衡加剧,企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快速上升,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贫富差距均呈现拉大趋势;地方政府追求GDP总量的增长与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改革滞后相关。尽管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被列为“十一五”规划深化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但政府职能转变远不到位。尤其是政府官员行为中的总量偏好、投资偏好、国有偏好、短期政绩偏好都未有实质性改观,使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上加难。这与干部选拔体制的改革滞后相关,也与现行财税体制的不完善相关。未来几年能否在发展方式转型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关键在于能否扭转改革不力的被动局面,着眼于解决深层次的体制性矛盾,实现改革在多方面的新突破。

(1)推进以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内需为总体要求,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环节,以深化市场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微观基础与宏观体制改革并重,集中解决制约可持续增长能力深层次、关键性的体制性矛盾,实质性地扩展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市场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2020年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2)推进以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为主线的社会体制改革。构建适合我国特点的发展型阶段的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在形成发展型就业体制、建立重大利益协调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为促进就业、扩大国内消费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形成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基础制度,开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进步的新局面。其次,推进以政府转型为主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以政府转型为主线,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公共权力结构,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大突破,建立有效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的公共行政体制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