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26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1)

1引言

公路经济包含公路和经济相联系的多个方面的内容,是一项综合性的课题。近几年,我国公路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步伐,城乡经济发展渐渐统筹,形成了绿色食品加工、工业生产基地及其他有关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公路经济的巨大活力和生机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发展会带动交通业发展,特别是内陆地区,公路客运较好的把城市与其周边地区紧密联系到一起,公路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们对公路的要求也在一直不断地提高。这种形势下,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目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2.1转变方法措施不够完善

近几年,我国公路经济正在进行转型,转型时出现很多不合理现象,例如:忽视人们群众利益,公路经济转型时没有严格按照有关步骤实施进行,致使转型过程一片混乱。与此同时,公路建设部门及管理部门没有相互协调、配合,使公路工程建设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一些施工单位必须从经济发展的长远角度分析如何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模式。

2.2管理人员缺乏转变意识,思想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然而在改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特别是管理人员缺乏经济转变意识、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公路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与实质,认为没有必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有些管理人员对公路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没有进行详细分析,观念守旧,不愿意或者不会创新,对公路经济的发展和公路建设工程缺乏深入了解。

2.3缺乏必要的转变机制

要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有相应的转变机制做依靠,而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失转变机制问题是否普遍,一些管理部门缺失管理机制,在实际工程管理或企业发展过程就,不能喝我国公路的经济转型机制相适应,也没有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公路发展的有关机构,因此,在公路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

3发展公路经济的重要作用

3.1可以提升工业化发展水平

公路建设对其所在地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公路在很大程度方面可以改善地区交通条件,带动周围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很多企业发展都是用公路建设工程来带动的,公路工程可以招商因此,多数城镇都是凭借公路来带动经济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每个城镇都应该依靠自身的优势和可利用资源,分析交通情况,不断优化城镇工业布局,逐步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进而增加各产业科技含量,进而扩充发展规模,给地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2能够加快城镇化的继承

发展城镇化离不开公路建设,公路是帮助城市和周围地区发展的关键性公路,是促使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的重要网点。公路能够显示城镇对货品流转的效益,可以强化城市人们劳动力,促使城镇商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县城或小城区来说,公路能够加快它们的发展步伐,加快它们城镇化的进程。

3.3促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城镇和外界距离会随着城镇周围公路经济的发展而变短,所以,公路经济能够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能够有效带动非公制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促进城镇间商品快速流动,同时,公路周边批发市场会随着增加,带动服务业发展。某种程度上讲,公路经济发展调整了地区产业结构,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公路网能够把各个景点连接起来,形成旅游路线,带动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4加快公路经济发展的方法及措施

4.1不断完善经济转变的方式

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过程中要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完善转变方式,具体措施有:转型时一定要严格依据有关程序进行,防止出现各种复杂、混乱的现象;转型过程中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问题从人民群众角度去考虑和解决,使人们渐渐重视经济转型;努力协调好建设方面与管理方面关系,站在宏观角度看待各种公路经济发展问题。

4.2管理人员不断增强转变意识

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要获得有效转变,必须要使管理人员具有较高转变意识,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转变发展发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进而才能督促自己不断学习有关经济发展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转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防止引起一连串问题,管理人员必须注意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转变意识,让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积极创新及引进国外先进的发展模式。

5结束语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要得到有效转变,才能逐渐实现公路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才可以获得更好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管理人员一定要不断增强他们的转变意识,逐步完善各项转变措施,并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促进转变机制创新,推动公路经济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2)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据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从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问题——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从小到大课本上讲的:地大物博。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地大物溥。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6位,但人均水平是全球的1/4(25%);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四位,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以下。能源资源——三大常规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从煤来说我国总量在全球第三,但人均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确实是总量大,人均少。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来超过50%。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21世纪的发展中我们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我国现在生态环境的态势:局部改善,总体恶化。三大常规性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污染(垃圾污染)和荒漠化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现在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按我国的统计现在美国第一,我国第二。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超过美国。现在面临着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压力:一是国际责任方面的压力。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以生态环境为借口对我们中国设置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低排放,低污染。才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 在一定的时期以后,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变好,甚至恶化,收入分配状况没有变好,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了,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过10~20年较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这种发展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经济发展到底等同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最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发展是什么?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包括GDP的增长,还要包括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度化演进。用我国的语言就是优化升级。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创新等所有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一整个社会过程。

(2)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实际产出量的增加。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结合的方式、消耗的方式并产生效益的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表现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等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些内容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重要的角度,更全面的对我们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总体认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①转速度。从高速的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持续和稳定适度的增长转变。②转需求。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力足扩大内需为主,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③转支撑。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④转资源。从资源支撑(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⑤转结构。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来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标准。一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二是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三是调整居民与企业的收入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3)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据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角度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2010年2月3—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题研讨班。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它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中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从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问题——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从小到大课本上讲的:地大物博。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地大物溥。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6位,但人均水平是全球的1/4(25%);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四位,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以下。能源资源——三大常规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从煤来说我国总量在全球第三,但人均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确实是总量大,人均少。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来超过50%。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21世纪的发展中我们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我国现在生态环境的态势:局部改善,总体恶化。三大常规性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污染(垃圾污染)和荒漠化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现在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按我国的统计现在美国第一,我国第二。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超过美国。现在面临着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压力:一是国际责任方面的压力。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以生态环境为借口对我们中国设置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低排放,低污染。才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的现实要求。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的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一是速度的调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2002—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4.4%,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2003—2007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外部环境比较好。但是,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是负增长,2010年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达到2%,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较低,2009年美国、欧元区等16国、日本都是负增长,美国占全球总量的25%,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之和是全球总量的50%~60%,如此比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很难带动世界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人高消费。中国人光挣钱不花钱,美国人挣钱不多,花钱很多。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乏力才引起的。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率会有所下降,人们也总结经验了,得向东方国家学,向中国学存点钱,储蓄率上升,意味着国际市场需求量会相对缩小,三是贸易格局的调整。全球贸易的增速会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强化。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怎么样适应这些新特点,如何适应全球发展的新的挑战,只有一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不管是从中长期发展和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看,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迎接全球经济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

(1)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很长的时间内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全球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10~20年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前,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加区分。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一定的时间里,也有这种看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部门的实物增长和服务部门的劳务增长在内的实际产出的增长。

在一定的时期以后,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变好,甚至恶化,收入分配状况没有变好,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了,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过10~20年较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这种发展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经济发展到底等同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最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发展是什么?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包括gdp的增长,还要包括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度化演进。用我国的语言就是优化升级。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创新等所有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一整个社会过程。

(2)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实际产出量的增加。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结合的方式、消耗的方式并产生效益的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表现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等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些内容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重要的角度,更全面的对我们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总体认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①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1—2008年我国的进口率从2.1提高到7.9,外贸依存度从38.9提高到59.8,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3.5,消费率由61.4下降到35.3,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是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中最低的。投资严重偏高,投资率高,出口率高,关键是储蓄率高,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想要压低投资和减少进出口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储蓄率高?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人口结构和居民的消费结构。二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还出现了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高潮,为什么大家对发展重化工业这么感兴趣?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是我国的财税体制对工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搞重工业?因为它投资规模大,增加值率大,增值税率大,对gdp作用大,效益大。如果地方政府不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话,可能会发生变化。③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④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⑤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但我们的发展理念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①转速度。从高速的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持续和稳定适度的增长转变。②转需求。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力足扩大内需为主,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③转支撑。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④转资源。从资源支撑(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⑤转结构。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来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标准。一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二是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三是调整居民与企业的收入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4)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速度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透析发展本质,可以看出我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低成本、低技术水平、劳动力价格低廉、低利润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快速提升国民生产总值当量,却很难创造高利润;虽然能够大量生产商品,却很难制造高附加值产品,更甚于创造品牌产品;各产业组织尽管能够吸纳大量就业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却很难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技术能力。导致我国技术装备能力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使得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变得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快新型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实到了刻不容缓的关键时刻。发展新型产业将有力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新型产业资源能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我国提高自主技术装备能力和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新型战略性产业规划和发展工作已经启动,各地发展新型战略性产业的热情很高,现就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探讨如下:

一、合理布局、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各级地方政府都存在“抢先发展、先行先试”的思想,缺乏一定全局性统筹,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还没出台,就已经有18个省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支柱产业,有的市立即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实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等,从这些情况不难看出,各地区发展不均衡以及国家层面的全局布局统筹规划的重要性来,这就要求我们国家必须严格就各产业项目发展布局及定位、产能等具体问题进行统一规划安排,避免出现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框架。

二、积极培养市场、完善产业衔接

从经济发展的前景来看,新型战略性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是许多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是朝阳产业。由于产业进入资金、技术门槛较高,民间资本进入存在极大的困难,且目前国内这方面市场需求还存在不明显、不确定、不主动的情况,市场发育程度较差,有效需求不足,不少新兴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国外市场。比如光伏产业,90%以上的市场在国外,一半以上的原料需要进口,“两头在外”,生产中产生的污染却留在了国内,产业发展的持续性、稳定性很难保障。为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发展的外动力,造成很多民间资本停留在观望层面。国家应进一步完善行业激励政策、提升产业发展后劲,是其快速成长壮大。

三、完善科学技术支撑机制,提升技术装备实力

科技支撑体制机制不完善,是现阶段制约我国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现在我国科技资源归属不同,难以整合,综合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产权、科技经纪人等科技市场体制不完善。如原本企业和产品技术起点不低,却由于技术资源产权归属问题,迟迟不能产业化,本来站在技术领跑线上,最终却丧失了领先优势。有的地方科技资源丰富,研发成果相当可观,却是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在当地转化成产品的却不多,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突出。造成新型产业发展良机丧失、失去了赶超的绝佳时机。

四、产业投资体制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目前我国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重不足1%,与发达国家平均2.2%的水平比相差很远,甚至达不到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对有技术、有活力、有创业激情的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小、渠道少等限制,资金问题是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初期的最大瓶颈,创业创新投资环境亟需改善。

创业初期的小微技术型企业大多都缺乏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很多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不足,资源分散。且企业多以单打独斗的形式进行市场拓展,恶性竞争的局面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们的发展。

五、要大力推动新型战略性产业发展,必须处理好政府、市场和企业三者的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5)

公路经济,就是与公路有关的经济。其内涵包括公路与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安徽公路经济发展,加快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统筹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工业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加工、专业市场和其他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日益显现出公路经济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他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以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立足于社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安全迅速,经济合理地组织旅客和货物运输,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另一方面,公路运输又可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因为优良的公路运输和通信联络,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各地区潜在的资源,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能起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1 公路经济的作用

公路经济,加快了城镇化建设步伐。公路具有集聚效应和热地效应。依托公路,带动中心城市、城镇、乡镇的建设改造,再使之成为公路网络上具有辐射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作用的经济网点,城镇对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得以充分体现,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盘活了城镇土地,繁荣了城镇商业。特别是各县区依托公路建设、积极实施旧城改造,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多方聚集旗县区城人口,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路经济,提高了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公路交通的发展,缩短了当地与外界的距离,增强了非公业主的信心,带动了专业市场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商贸流通创造了条件,沿公路的各类专业批发市场不断涌现,出现了各类特色产品“大市场”蓬勃兴起的喜人景象。

公路建设,极大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就业。公路建设可直接带动40多个产业共同发展,最为密切部门是: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制造。公路建设投资1个亿,平均增加就业机会1900个,钢材用量950吨,水泥10750吨,沥青1300吨,可产生9.38亿元经济效益。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公路的需求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公路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2 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2.1 转变意识不强,观念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但是,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却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特别是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意识不强转变观念落后。转变意识不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没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没有对公路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除了转变意识不强外,观念落后也是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观念落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公路的管理者思想守旧,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愿意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没有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2.2 转变措施不合理

我国公路经济发展转型还存在着转变措施不合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其次,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没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着比较混乱的问题;最后,我国高速公路经济转型还存在着管理与建设部协调的问题,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2.3 转变机制缺失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型还存在着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没有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二,没有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其三,没有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存在着诸多问题。

3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

3.1 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公路经济发展,首先应该要增强转变意识。为此,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是要使公路管理者认识到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应该要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较多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公路管理者要对公路经营中村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在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问题。除了要增强转变意识外还应该要改变转变观念,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公路管理者的思想不能过于守旧,不能一直是遵循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要积极进行创新;其次,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放开眼界去借鉴国外的公路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公路的管理者应该要与时俱进了解当前公路经济在与建筑工程方面的共同发展形式。

3.2 完善转变措施

在实现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完善相关的措施。为此,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在转变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人们群众的利益,不能忽视了对人们群众既得利益的保护;第二,相关人员在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应该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来进行,这就不会使得高速公路的经济发展转型存在混乱的问题;第三,在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还应该要处理好管理与建设相互协调的关系,这就要求相关人员应该要站在公路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来考虑经济建设的发展问题。

3.3 建立转变机制

为了促进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应该要建立比较合理的转变机制。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解决:首先,要建立起高效的公路经济发展转型管理机制;其次,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到符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运行机制;最后,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路经济发展思路和监管机构。只有这样我国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才能稳步高效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只有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带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腾飞。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推动我国公路经济向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才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增强转变意识,改变转变观念,完善转变措施,建立转变机制等措施对于进一步加快公路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相关部门人员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职能,促进我国公路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6)

一、前言

交通业对我国而言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能够将社会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公路运输的特点有:方便快捷、投资少、资金周转快以及操作方式简单等,在交通运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全世界范围内,公路线路的总长度是交通运输线路的三分之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着交通业的发展,尤其在内陆地区,公路能够很好地将城市和周边地区联系在一起,在城市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对公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该形势下,转变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加快其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状

(一)转变意识缺乏,观念相对落后

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在改变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转变观念落后和转变意识缺乏这两个方面:(1)公路的管理者没有了解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及必要性;(2)管理者没有细致的分析公路经营中产生的问题,观念守旧,一味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愿进行创新,对公路经济和建筑工程的发展形式缺乏深入的了解。

(二)转变措施不完善

在我国公路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合理现象,主要体现在:忽视了群众的利益;转型过程没有遵循相关步骤进行,导致转型过程混乱。另外,管理部门和建设部门没有进行良好的合作,这就要求施工企业需要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如何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模式。

(三)缺乏转变机制

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转变机制缺失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转型管理机制的缺失;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中,无法找到适应我国公路经济转型的机制;没有设立专门监管公路经济发展的机构,所以在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矛盾问题。

三、公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发展主要是通过公路带动其建设的,公路是促进城市及周边发展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网点,充分显示了城镇对货物流转和相关的辐射效益,不断强化其劳动力,促进了城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各县区因建设公路,加快了其发展步伐,同时也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二)提高工业化的发展水平

公路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同时还带动了周围园区的开发、建设。许多企业的发展都是以公路来建设基地和园区的,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大部分城镇都是依靠公路带动工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各城镇凭借自身资源优势,分析其交通情况,对整个城镇的工业布局进行优化,使产业的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而增加产业的科技力量并扩充其发展规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公路经济的发展将城镇与外界的距离缩短了,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城镇商贸的流通,公路沿线的批发市场应运而生;公路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当地的产业结构;同时还带动了特色旅游的发展,公路网将特色的景点串联在一起,形成一条优质的旅游线路,促进了公路沿线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四、加快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方式

(一)增强管理者的转变意识

要使公路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的转变,首先需要增强管理者的转变意识,让管理者充分认识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不断扩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对转变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避免产生更多的问题,不仅要加强其转变意识,同时还需要转变其传统的观念,管理者的思想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优秀的发展模式,勇于创新,学会借鉴国外优秀的发展模式。

(二)完善经济转变方式

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措施进行完善,(1)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让人们的既得利益受到重视;(2)转型的过程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避免出现混乱、复杂的现象;(3)协调好管理和建设二者的关系,用宏观的眼光看待公路经济的发展问题。

(三)建立有效的经济转变机制

公路经济的发展方式要想得到有效的转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1)建立完善的发展管理机制,并严格其实施过程;(2)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模式中找到适合我国公路经济发展的运行模式;(3)设立相应的监管机构,保证公路经济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有效地转变我国公路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实现公路朝着制度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转变公路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强转变意识,完善转变措施、加大经济发展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创新意识,促进公路体制的创新,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理念,消除制约公路经济发展体制的障碍,推动公路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建.公路运输市场经济规制的全新视角[J].物流技术,2009(04).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7)

市场主体是转方式的承载者,其活力如何决定转方式的程度。在当前国际经济持续低迷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尤为迫切。企业、政府等市场主体活力不足、不愿转方式或转得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制机制障碍。应看到,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体制机制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进而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因此,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势必制约市场主体活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最大限度调动全社会参与经济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落实新兴产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进入新兴产业,向绿色发展型转变。巩固和发展国有经济,不断增强其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创造体制政策环境。

二、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曾提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我国保持30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靠廉价劳动力投入、大量资源消耗和大规模政府投资来实现的。当下,面对“人口红利”、“土地红利”优势开始减弱困境,倒逼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转换。十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哈尔滨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尽管已具备一定的制造能力,但因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还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必须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应充分发挥科教优势,高效配置和集成创新资源,落实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推进哈工大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促进经济内生增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新转变。

三、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国际国内看,世界主要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都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作为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提升产业层次,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相比之下,哈尔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值起步阶段,规模不大,产业链条短,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现代服务业层次也不高。要优化我市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必须按照十报告提出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要求,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培育壮大生物、民用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和绿色食品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要重点发展云计算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推动金融、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通过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8)

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区单位。作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镇区是介于市与乡之间的较低层级的城镇居民点。它起着联系城乡经济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既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乡村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加强镇域经济理论研究,推进镇域经济科学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打造好镇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作为县域经济的核心组成部分,镇域经济概念具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从行政区的角度看,镇域经济是指镇级行政区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它受到行政区划边界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从经济区的角度看,镇域经济是以镇为中心形成的开放经济系统,是镇域范围内各种要素和产业有机构成的经济综合体。镇域的边界通常以镇的吸引或影响范围来界定。在这种情况下,镇域的边界将是模糊的、变化的。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验看,省域经济强往往强在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强则往往强在镇域经济。同时,作为镇域经济的核心,小城镇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它架起了融通城乡的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二传手”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的相互影响和互动融合。因此,发展和壮大镇域经济,对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泰州市苏陈镇的发展现状

苏陈镇是历史古镇,东与省级姜堰经济开发区连为一体,西与泰州海陵区接壤,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全镇总面积44.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18万亩,辖行政村16个,1个居委会,238个村民小组,10987户,总人口4.15万。境内水陆交通便捷,新老通扬运河、328国道、宁启铁路穿境而过,泰州火车站位于镇北。通过近几年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苏陈镇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已经在逐步缩小,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相对较好,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先进镇街相比,不少方面仍然相对滞后。面对当前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如果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那么赶超目标就难以实现,跨越发展就是纸上谈兵。

3.打造崭新苏陈镇的基本路径与对策建议

3.1打造崭新苏陈镇的基本路径

如何打造崭新的苏陈镇?就是要推动其实现镇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三位一体的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走全面发展之路、协调发展之路、可持续发展之路。所谓镇域经济科学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镇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特色鲜明的镇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总的来讲,实现镇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应该走特色化、品牌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生态化的发展道路。

3.2打造崭新苏陈镇的对策建议

围绕上述基本路径展开思考,打造崭新的苏陈镇其根本的出路就在于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开放创新水平,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镇情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2亿元,同比增长17.4%;财政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3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730元,同比增长16%。

3.2.1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围绕“保增长、促发展”,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全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一要做优做强工业经济。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培大育强,加大扶持力度,倾力培植一批发展前景好、税收增长快、竞争能力强的企业。二要加快发展服务业经济。围绕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动接受火车站街区和城东市场群的辐射,大力培育市场物流、服务外包和科技信息等新兴服务业态。围绕泰州大桥北接线纵贯苏陈南北的机遇,合理规划好产业布局,力争在大型专业市场引进上有所突破,确保实现服务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亿元。加大对房地产项目的协调服务力度,着力推进欧亚、恒隆房地产建设,今年开发面积不少于10万平方米。三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郊型高效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快速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继续加大招商力度,花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效农业示范区。全年新增“三大合作组织”12个,新增投入500万元的高效规模农业项目6个,新增高效规模农业面积4000亩。

3.2.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镇村统筹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9)

我省上半年经济运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速度快。质量高,协调性强,趋势向好”。“速度快”就是全省生产总值继续保持一季度较快增长的势头。达到8344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高于去年同期。农业生产稳中有升,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质量高”就是财政、企业和居民三大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17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869.9亿元,分别增长28.8%和29.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12.5亿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35元,实际增长9.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人5368元,实际增长11%。高效生态农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进出口结构继续改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成效。“协调性强”就是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加快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趋势向好”就是二季度的总体发展态势比一季度更加趋好。企业景气度继续上升,工业生产有提速趋势,三大收入增速比一季度均有明显提高,制造业投资增速明显回升,投资消费出口比例趋向协调,经济运行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

在充分肯定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面临着宏观环境的变化和不确定因素增加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节能减排问题、固定资产投资问题、外贸出口问题、市场价格上涨问题等。总之,我们要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既充分肯定成绩,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又正确把握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见微知著,积极应对,迎难而上,不断巩固和发展当前的好形势。

第二,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做好各项工作至关重要。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做到“四个坚定不移”,并强调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谋划和落实省党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扎实做好下半年各项工作,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

一是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要全面落实7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下半年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做出的部署,充分认识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艰巨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摆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进展。建立健全严格的耗能行业准入制度,依法依规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的新技术、新设备,探索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新办法,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行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快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奖惩措施,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特别是要严肃查处违法排污、严重影响群众生活的行为。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参与,使节能减排成为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是着力在优化结构中推进投资适度较快增长。要着力抓一批好的项目和大的项目,加快“十一五”、“五大百亿”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扎实推进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工业大项目建设,不断加大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要继续做好建设用地保障工作。抓紧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政策的配套措施。积极探索盘活土地存量途径,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要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强投资管理,形成重大建设项目合力推进的机制。

三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要深入实施好自主创新这个核心战略,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抓好科技创新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建设。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服务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努力使服务业真正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组织实施一大批带动性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培育形成新的产业优势。坚决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大力实施名牌培育工程。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

四是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提升。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国家外贸外资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密切关注政策实施的后续效应和新的政策动向,主动有效应对贸易摩擦,促进下半年出口的平稳快速增长。要继续加大进口工作力度,扩大稀缺资源、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的进口,保持进口快速增长的好势头,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

五是扎实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全面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抓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深入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全面提高。继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组织开好现场会。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新社区建设水平。

六是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千方百计地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事关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商品价格的监控,完善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应急预案,完善对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动态补贴机制。确保人民生活平稳安定。认真把握社情民意,高度重视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防止发生。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防台防洪抗旱工作,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备好应急方案,防患于未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认真谋划和落实省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部署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已经就今

后五年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下一步。关键是要对这些战略部署逐项研究,抓好落实。

1 关于坚定不移地走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之路的问题。这是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高度概括了浙江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经验,指明了今后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的必由之路。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开展专题调研,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具体举措和保障措施,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省委全会。作出决定并全面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主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现在要抓落实的工作。主要包括体制机制创新、工业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创新、政策创新等。

2 关于高度重视和解决民生的问题。全面改善民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课题的研究工作,起草好相关的政策文件。适时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召开全面改善民生工作会议,作出全面部署。

3 关于加快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问题。近年来,对外开放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开放理念,实施新的开放战略,加快构筑新的开放格局。对此,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组织力量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有关政策建议。为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部署做好准备。

4 关于创新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扶持机制的问题。欠发达地区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我省发展的潜力所在。我省欠发达地区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支持和自身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但也有一些县(市、区),自我发展能力没有实质性提高,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原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对这些发展落后地区进行重点扶持。因此,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指导、重点扶持的政策举措,推进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5 关于加快临港工业发展和港航强省建设的问题。海洋经济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临港工业发展是海洋经济中的主要部分,应该作为我们的支柱产业来对待。当前,全国各沿海省市临港工业和港口建设都在快速发展,这对我省发展临港工业和建设港航强省提出了更为紧迫的要求。有关部门要抓紧进行研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举措,切实把党代会这一精神落到实处。

6 关于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问题。要抓住国家推进长三角地区协调发展的机遇,做好融入的文章。融入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要早规划,早发展,早抢占优势。早规划,就是不能被动地去等国家规划,而是根据我省发展的实际,抓紧做好对接长三角的规划。并积极为国家规划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早发展,就是要按照“十一五”规划,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整合长三角南翼的优势,推进其率先发展。早抢占优势,就是既要推进一体化发展,实现合作共赢,又要坚持错位发展,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1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内在关联,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根本上是一个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力结构变化上的表现。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因而企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只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于企业,才能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市场条件。客观的市场条件迫使企业必须有这样的观念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竞争条件越充分,企业这―观念也就越强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具体而言,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

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必须在投资体制上保证政府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和比重,放宽对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的限制,使提高消费比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都能够得到体制上保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体制上保证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多地向直接形成居民收入的方面倾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数量,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得更多的收入。

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必须从体制上扭转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最主要途径的这种观念和做法,使企业逐步提高报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入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上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源的不同,反映的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在体制上保证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篇(1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科学把握“小”与“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在县一级,难点也在县一级。我国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关键要靠2000多个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虽然在思想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坚定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过分关注经济总量和规模、拘泥于局部利益。如在项目取舍中态度不够坚决,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力度不够大,等等。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小利益”与“大利益”之间的关系,自觉把县域经济的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来考量,并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真正做到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

辩证认识“舍”与“得”。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今日之“舍”,图的是明日之“得”。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消除观念束缚,正确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彻底摒弃“唯GDP论”,更加注重发展的效益指标,实现发展速度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和项目,必须从长远发展的高度,舍得投入、舍得付出,为今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必须坚持以效益来衡量速度,舍得眼前利益,坚决舍弃质量不高、甚至是负效应的发展速度,对那些违背国家产业政策、能耗大、高污染的产业和项目。做到该关的关、该停的停。

正确处理“近”与“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持久推进。要全面完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好“近”与“远”的关系,做到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立足当前,就是要牢牢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这一机遇,在继续推动经济平稳回升的同时,着力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层次偏低、过分依赖出口、资源损耗偏高等突出矛盾和问题,力争在提高发展质量上见成效。着眼长远,就是要多做打基础、重制度工作,坚定不移地通过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环节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以点带面、全力推进。

优化产业结构促转变。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必须把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区位条件不同、发展水平不一,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生产要素,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从我市来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实施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着力解决传统产业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坚持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生产业、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和休闲旅游业,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调整投资结构促转变。调整投资结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今天的投资结构决定着明天的经济结构。受发展阶段、国情等因素影响,投资特别是政府性投资,一直被作为拉动GDP增长最直接、最有力的措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同比增长30.1%,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历史新高。当然在后危机时代,这样的结构需要调整,但调整结构毕竟需要一个过程,投资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投资结构调整特别是启动民间投资。浙江县域经济的主体是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经济成份。但许多地方都存在倚重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乏力的现象,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非常不利的。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投资结构优化,坚持政府性投资、民间投资、外资一起抓。努力形成各类投资多轮驱动的格局。特别是要把工作着力点更多放在促进民间资本的投资上,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努力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给民营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

提升创新能力促转变:创新能力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对县一级来说,科技、人才资源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这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不利因素。为此,我们必须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要抓住当前科技、人才资源开始由大城市向小城市流动的机遇,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有效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平台,加快建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积极深化产学研合作,充分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引进各类科技成果。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求长远发展的主动权。我们余姚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推进自主创新,今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将在5000万元以上。

扩大对外开放促转变。当前,我们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经济开放程度对经济活动的范围、强度以及生产率等起看决定性的影响。对县一级来说,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颓彻底抛弃保守、封闭的发展理念,以更大的魄力来推进开放,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当前,重点是做好“请进来”、“走出去”两篇文章。“请进来”,就是要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一起抓,搭建平台,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营销采购、中介服务等机构,促使本地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走出去”。就是要积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提高对外经济合作能力,特别是要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通过收购兼

并、股权置换等方式实现向外扩张,拓展发展空间。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突破难点障碍

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考核导向、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和保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努力在体制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