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字化加工服务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4 16:31:29

数字化加工服务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1)

【关 键 词】数字档案馆/数字化档案/it集约化服务/集成平台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给现代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短短几年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成绩斐然,电子文件中心、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等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档案资源管理的热潮在档案行业得到迅速开展。档案利用者在查档、用档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快捷的优厚待遇,档案工作者也逐渐改变往日的手工粗放管理方式,开始利用网络、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开展现代化管档。不可否认,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给国家、机构和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给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间还需要经历更长一段的磨合期,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信息系统的建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何谈信息化的有效利用与滚动发展,加之档案工作者几乎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了解、学习、跟踪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这无疑使档案工作者萌生了众多的困惑和忧虑。而且,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发展与运行维护的技术复杂度、资金的持续投入、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对it人才的高度依赖性及其与传统档案馆之间的职能交叉已经开始制约着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双轨制”的运行模式更是给档案工作者增添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这些棘手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数字档案馆才能顺利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作者基于it服务最新理念,提出采用集约化运营模式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观点,通过 it资源的集中建设、it服务质量的有效加强、it技术含量的累积增长,来提高数字化档案馆的社会效益,旨在以最小的成本消耗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

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

各行各业信息化及其快速发展已经且正在不断地形成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归档并形成电子档案以记录信息社会的历史活动,传统档案馆开展服务创新加强馆藏数字化加工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信息,这两类信息统称为数字化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者正是为了归档、接收、整理和保存这些不断累增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并想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国家、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查档、用档等服务,数字档案馆才应运而生。由此得出结论:数字档案馆可以作为信息社会数字化档案的终极保管机构。建设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记忆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2.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职能

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的为出发点,可以确定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主要职能:

(1)集中统一永久保存信息社会产生的各类数字化档案信息,引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方向,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

(2)为传统档案馆提供滚动完善和持续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以方便档案工作者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整合、管理、传递、处理、鉴定、编研和提供网络化查档、用档服务等各类档案管理工作。

(3)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查询与检索等服务,包括当前政务公开背景下产生且移交到档案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档案馆内部经鉴定后允许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等。

3.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特点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以永久保存数字化档案信息为根本,以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数字化档案的接收、管理、利用、鉴定、编研、展示为宗旨,以提供it资源供应服务为主体运营模式的集成服务平台。基于此平台,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开展档案鉴定、文件归档、档案收集、整理、分类、查询、检索、统计、编研、成果汇编以及开放档案信息等各项档案业务工作,不需要关注档案信息存放的物理位置,不需要担心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安全性风险,不需要考虑如何申请信息化专项资金、组织和招聘技术人员开展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及运行维护等工作,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为承担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任务的it工作人员提出档案管理的业务需求。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架构、应用软件的研发、信息系统的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滚动发展以及it资源管理等技术工作从传统档案馆中剥离出来,建立以精通信息技术、跟踪档案业务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并能够将档案工作与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使用的档案工作者团队,开展面向档案工作的it集约化服务。这样一来,档案工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钻研档案业务,开展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社会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永久保存、集成共享、传递处理、网络访问、完整有效等众多技术难题则集中于数字化档案馆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即便这样也比让每个档案馆设立计算机处(室)来开展软硬件平台的购买、安装和维护,做数据备份、数据迁移、异地保存等措施要安全和可靠。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的主要特点是以低收入的供应服务方式或连锁加盟方式以维持其滚动发展和持续改进。档案业务的规范性及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性决定了电子文件归档、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开放档案信息、数字档案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共享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是能够基于一个通用的软件基础架构和服务平台来实现,即使不同档案门类的信息标引、著录项、数字化存储格式等有所差别,也能够实现集成化的统一管理。当然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之初,需要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和监管下,首先应开展各门类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存储标准、访问模式、管理规范等的建设,作为建立通用数字档案馆服务平台的指导性文件,面向服务的开放的基础平台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服务平台之上的各类应用系统则是根据需求的深化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功能扩充,每个即将加盟的档案馆只需要设置其基本配置,定义其运行管理模式就可以享受数字档案馆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可以推断,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服务费将远比各档案馆自行购买设备和建设各类应用系统并开展运行维护的费用要低很多,这是因为it服务集约化数字档案馆的软硬件平台、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应用软件系统等都是一次开发,多次共享使用,而且还将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后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保障其先进性、适应性和发展性。

4.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当前,国内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单一型和区域型两种主流模式,单一型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是在单个档案馆内部开展馆藏数字化加工、接收电子文件归档、整合馆内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的门户网站等工作,通过门户网站提供该馆的开放档案信息服务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查阅服务;区域型数字档案馆则是以一个区或市为单元,以档案馆的业务为中心,除了开展档案馆内部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实施和系统应用外,还通过网络为相关档案室提供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在档案形成单位进行归档的同时,将纸质文件归到档案室,将电子文件通过网络、载体或接口系统传递到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区域内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集中存储。这两种模式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数字档案馆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滚动发展与运行维护也取决所依附的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更准确地说是依赖于档案馆的决策者和档案馆设立的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处(室)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和跟踪发展的水平,其局限性和风险性不言而喻!加上信息化滚动发展的持续投资,从长远角度必然会限制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从国家全局来看,这两种建设模式存在着档案行业it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端,在全国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各自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必然会造成未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难的新问题。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观点的提出,是希望能够站在国家信息资源战略和行业全局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高度,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适应和谐型、节约型、发展型、信息资源广泛利用型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不仅需要缓解信息化建设中因技术人员与业务工作者认识不统一而产生的各种制约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矛盾,而且能够保障数字档案馆的高效运作和长期发展。这一观点的基本要求包括:

(1)机构重组:将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在组织上进行分割,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再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开展各项工作。

(2)人才分类: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分为业务型和技术型两大类,分别承担数字档案馆和传统档案馆的各项职能。

(3)职能分割:数字档案馆

保管网络系统中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统档案馆保管纸质档案和各种其他介质档案。

(4)相互关系:数字档案馆为传统档案馆提供开展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档案展示等各项服务,传统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各种业务需求。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互动发展、相互促进,分别以数字、纸质形式记载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图1给出了三种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是一个面向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实施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地管理,同时为多个传统档案馆提供从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到应用程序、信息访问、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和网络计算机运行维护的各种it服务,每个传统档案馆不需要再单独设立it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不需要单独购买和管理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设备,不需要花钱购买软件系统或者重复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档案馆内部的管理也更加有效,这是由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思路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有着行业上的差别,人员管理及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2)

时代进步的同时,数据资源快速增长,数字技术创新速度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数字化建设进程,此种情况下“数字经济”有了新的内涵,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推动力。当前,企业转型变革中合理应用数字经济技术,为未来企业数据预测分析、战略转型及产品服务信息化等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数字经济实现创新发展。

一、概述数字经济定义及内涵

1.定义数字经济是基于信息技术改革,全球化发展目标,围绕数字技术,基于知识资源的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经过长期的推广应用互联网技术渗透于社会各行业领域发展,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数字经济理念使得企业更加关注数字技术的应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中要积极推进数字化创新,加快内部转型升级促进数字经济实现稳定增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与市场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2.内涵数字经济内涵,在应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演变。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开始意识到国家经济增长中数字经济的作用,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数字经济战略体系的完善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应用数字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企业管理目标在于发展经济,基于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数字经济应用信息网络技术有效融合数字知识理论与各生产要求,对传统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以此构建新市场经济形态。相较之传统经济,数字经济比较独特,无线网络移动宽带是信息基础设置,服务于数据分享与传递。企业管理策略优化,要求重视工作人员数字素养的提高,确保新消费者数字化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便于企业合理制定战略决策适应数字经济时展潮流。

二、企业当前服务质量现状

近些年,职能服务方面,企业积极变更内部基层单位分配情况。但为了更好地实现内部服务指标,应用逐层下发方式将任务发给基层部门,基于是否达到内部业务指标判断基层员工工作质量,此种情况下很多员工片面追求工作数量,工作服务质量得不到保障。服务工作中,不重视客户提出的部分问题。公司内容还未建成完善的投诉体系,由此使得用户服务体验大打折扣。形象服务层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互联网运行方面企业有明显的优势。因公司成本投入少,广告宣传不到位,使得辐射范围有限。技术服务层面,企业固网优势在中间地位。近些年,公司增加了布网投入,进一步升级固网,网速、技术深度及通信质量方面优势地位明显。实际工作中,因成本投入有限,人口少及偏僻农村地区企业布网率还有待提高。

三、数字技术对企业管理创新带来的影响

1.数字技术使得企业知识储备不断扩大为了保障企业有效进行管理规划,搜集并分析多元化知识理论是十分必要的。数字技术背景下,企业部分产品与服务产生跨界竞争状态,由此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企业经营活动中,打破了传统围绕某一项目进行的局面,而是引入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产品内容。应用大数据资源库创新传统服务理念,构建人工智能化服务平台,借助网络平台企业能够接触到不同行业产品信息,全面搜集消费者购买信息,掌握用户个性化发展需求,探究跨界合作更多机会,以此丰富企业只是储备,为企业经营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2.数字技术促进企业实施开放性管理网络数据自身具有开放性,所以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创新管理策略时,要秉承开放性原则,借助流动性管理企业了解更多内外部信息,合理应用各部门知识资源,促进企业有效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实际工作中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增强各部门沟通联系,构建数字化管理平台,公开企业管理标准有效传递内外部管理信息。条件允许情况下,企业还可构建独立服务网站,全面掌握用户消费需求,构建数字化商业模式有效连接众包众筹工作及外部信息资源,借助数字化技术深入发掘相关管理数据信息,为企业经营发展技术问题的解决开辟新的渠道,降低内部财务风险节省生产成本投入。另外,还可构建开放性人才管理模式,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全球化企业宣传软件,借助专利数据库与企业相关文件,用户搜索企业相关服务内容的数据信息,以此吸引更多用户。3.推进企业创新管理流程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创新管理流程要求根据制定管理计划、开发管理内容及调整管理环节等顺序。此过程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有效应用数字技术可打破企业传统管理流程各环节接线,不受时间与空间束缚,快速创新管理内容,节省资源投入成本。研发新技术产品时,可技术结合用户反馈意见适时修改设计方案,而企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做出决策,快速调整经营策略。

四、数字经济下企业运营创新

1.企业数字化竞争与战略数字化竞争,是企业转型速度与效果竞争的表现,表现为应用数字化技术促进企业业务转型或扩张形成多样化竞争形式。传统企业发展中,新一代原生数字企业冲击着传统企业发展,如数字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形态,今日头条等新闻聚合器、微信及微博等社交网络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用户对新闻生产过程与品牌认知也发生了变化。而且,新兴数字企业出现跨界竞争,如企业从传统数据服务转入通信设备制定与互联网接入市场。当前,数字化转型有很好的效果,促使更好地顺应数字时展,增强人才、资本及品牌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现阶段,客户或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数字技术有了更强的依赖性。数字技术利于促进企业有效融合线下实体与线上虚拟空间,实现协同进化发展,促进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调整并更新内外部互动方式。日常工作中,企业从真理层面理解数字技术的变化,合理制定决策驱动数字化技术发展,自上而下培养员工养成良好的数字意识与良好工作习惯,主动学习并应用数字技术,创新传统工作流程并支持新数字业务发展,全面提高工作效率创新商业模式,变革进行中有效抓住机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数字化管理及商业模式企业数字化管理中,可利用新方式创造经济利润,提高客户与员工价值理念。战略层面,企业要先明确数字化战略目标,明确主要负责人并详细制定计划,保障内部上通下达更加认同企业组织,向组织外明确传递数字化转型预期。另外,为了更好地应用数字化技术满足数字化转型要求,企业要对传统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加强数字化业务与职能工作整合。随着时代的进步,商业活动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分析师专业人才不足等。此种情况下,企业可通过内培外聘方式,构建良好工作环境吸引数字化人才,结合数字化战略更新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数字化平台是利用线上技术构建的双边或多边化创新商业模式,其打破了传统行业发展规模,形成新社群市场,原有互相竞争的企业或不同需求的用户都可参与平台建设。数字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平台运营过程中对基础设施与有形资产产生的需求。同时,零成本传递并复制数字化信息、经验与数字系统等,智力扩展成本不断减少。平台有很多获益方式,如交易佣金的收取、服务费单方面的收入等,还可基于平台数据服务于市场营销、数据交易及投资咨询等。数字平台不断增长的参与用户规模及互动数量,有效提高了平台价值指数,为网络平台效应的形成奠定了基础。3.数字化创新市场与营销传统市场中,用户大多是被动接受产品,在数字经济时代,用户可参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表达自己对产品的意见。因产品生产周期变短、市场发展呈现精细化趋势,用户忠诚度变弱、线上商业活动趋势及用户多元化消费渠道等,此种情况下用户更加注重个人消费体验。所以,企业要积极搜集、汇总并分析用户消费数据,整理分析线上与线下用户,结合用户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服务创新内容,保障用户实际消费体验效果,以此增强用户购买欲望。数字化转型时代,数字营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而企业应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优质化数字品牌,完善虚拟与实体空间用户体验效果,积极与用户互动。如为了塑造良好口碑与品牌形象,企业加强网络社交营销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优势,更好地满足客户感知需求,实现用户消费与售后保障等无缝衔接,借助分享想法、完善设计、众筹、成立产品讨论组及粉丝社区等模式积极参与相关商业活动。4.数字化创新产品与生产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对产品功能与形态进行调整,实现数字化功能。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对金融产品及服务进行优化,运动服中安如数字化传感器获得消费者信息,根据这些数据结合数字化技术对产品进行优化创新,以此保障产品使用效果增强竞争力。此外,企业传统产品生产中,服务提供面临数字化转型,如借助3D打印技术进行产品加工。实际生产中,如果根据传统制造工艺及数字化技术,提高产品生产质量与效率,促进企业快速转型服务。生产制造只有实现数字化才能实现精益化生产目标,因而企业要虚拟环境中应用数字技术进行模型、验证与仿真,在数据平台中统一生产所有前后端环节,增强生产过程的柔性、灵活及智能化特点。5.数字化创新商品与服务贸易现阶段,数字化贸易范围不断扩大,利用互联网或数字交换等先进技术,改变了生产及服务模式,缩短了交易时间与成本投入,快速形成共享经济模式。而且,融合线上或线下模式,借助数字平台打破了时空有限性,促使企业快速简化贸易流程。客户输出数字贸易服务中,其知识比较密集,重视企业与用户间的交流互动性。数字贸易具有创新性,因而企业对外输出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并应用各类新知识与技术,加大创新力度,确保知识应用模式与新技术、生产要求保持一致。而且,企业还要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及知识产权保护体制,规范应用数字金融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字贸易活动中,受云计算或互联网等技术影响有了更广泛的服务范围与产品种类,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基于现有资源优势,应用数字技术便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人才、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对生产与创新进行重新组织以构建丰富产品线,更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五、企业服务质量提高策略

1.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力度现阶段,企业网络在技术服务质量层面有明显的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移动与电信公司加大了网络建设投入,同时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网速提出了新的要求。此种情况下,企业要积极完善技术服务水平,增加投入建设联通网络。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为用户构建更加稳固、快捷的互联网环境,保障企业网速与固网地位优势。同时,提高技术服务质量品质与效率,保障用户群体消费体验,塑造良好品牌形象。2.提升窗口工作人员服务质量当今,联通布网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内联通网点随处可见。实际工作中,窗口工作人员要直接面对客户,用户与公司间发挥着桥梁作用传递各类信息。所以,企业为了塑造良好形象要确保窗口服务人员保持良好工作素养与形象。窗口员工要具备一定的耐心与高度责任心。公司要定期为员工组织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技能与工作素养。另外,合理制定监督体系,有效监管各窗口人员服务情况并做好抽查,确保窗口服务员工充分发挥岗位职能作用,以防消极怠工或与用户出现冲突。3.加强服务宣传工作人员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宣传公司产品。企业相关人员要正确看待广告宣传的作用,增加成本投入用于广告宣传。通过广告为广大用户传递企业优势,尽可能确保广告形式新颖抓住用户眼球,还要满足用户心理消费需求。另外,利用广告可增强企业知名度,各营业点还可组织更多的活动,利用商业或折扣活动激发用户消费欲望。4.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单一化产品与渠道明显落后于时展潮流。此种情况下,中国企业也要积极拓宽产品发展取得,利用多元化营业厅如网上、微信小程序、微信公众号及手机App等先进营业模式,与各电商平台或电子设备公司加强合作交流,促使各营业厅从传统营销模式转为旗舰厅或体验厅模式,为消费者构建更加快捷方便的体验平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通信行业发展中,中国联通通信公司是非常重要的构成,其营销渠道与策略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移动与电信等其它通信公司的快速发展直接冲击着企业发展。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看待市场竞争,吸收国内外行业发展先进经验,同时有效应用数字化技术塑造良好品牌形象,借助数字化平台加强宣传新业务产品,便于消费群体快速了解公司业务产品,同时还要重视营销策略与渠道的创新,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岳.大变局时代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变革[J].现代企业,2021(07):53-54.

[2]周云,王嘉琳.数字经济下的企业运营和服务创新管理研究[J].商业经济,2021(06):127-128.

[3]孔莉莉.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创新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32):69-70.

[4]陈晓红,唐立新,李勇建,霍宝锋,刘士新,顾远东,张兴伟,吴刚.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企业运营与服务创新管理的理论与实证[J].中国科学基金,2019,33(03):301-307.

[5]施克瀚.共享经济下的企业运营思路创新[J].西部皮革,2018,40(06):110+113.

[6]王静.浅谈加强企业运营管理的路径及方法[J].河北企业,2018(02):16-17.

[7]林志.企业的运营管理及未来的发展[J].中外企业家,2017(26):77+79.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3)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现代科技应用,充分挖掘数字文化服务发展潜力,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全面融合发展,提升工程的覆盖面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工程对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1.把握导向,严格把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工程资源内容审核,强化工程平台和服务终端管控。

2.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促进工程在平台、资源、服务方面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坚持集约节约,避免重复建设。

3.创新驱动,突出效能。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应用,创新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业态,促进工程转型升级和服务效能提升。

4.开放共享,社会参与。创新工程建设模式,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打破信息壁垒,探索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开放共享。

(三)目标任务

到2019年底,实现工程的统筹管理,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框架,推出统一的基层服务界面,初步形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统筹开展基层数字文化资源配送,做好工程平台、资源、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

到2020年底,基本建成统一的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实现工程平台有效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管理统筹规范、服务便捷高效,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更加健全,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统筹工程建设管理

加强工程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统筹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

1.统一称谓。在保持现有机构稳定的基础上,将原来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统称为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规划设计统一的工程宣传标识,提高工程的辨识度。

2.统一标准规范体系。统筹制定工程发展规划,调整、整合、完善现有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标准规范,编制统一的资源建设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规范和绩效指标,形成完备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同时,坚持开放兼容的原则,有条件的与社会行业事实标准兼容互通。

3.统筹开展业务培训。统筹制定工程业务培训计划,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和培训业务内容,建立涵盖专题培训、馆员研修等多种类型的分级培训体系,提高公共数字文化人才队伍业务水平。

4.完善工程管理机制。建立工程建设协商机制,提高工程建设科学化水平。由文化和旅游部牵头,组织实施单位统筹制定、公共数字文化工程项目建设指南,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要求。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确保项目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整合工程平台与服务界面

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工程平台的开放兼容、快捷传输和高效运行,实现工程资源在基层的统一揭示和便捷获取。

1.构建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基础平台。以国家公共文化云统筹全国数字文化馆建设,与国家数字图书馆互开端口、互设界面,逐步实现用户统一认证、资源共享、跨库检索和数据汇聚。加强与其他文化惠民工程互联互通,搭建标准一致、有统有分、互为支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信息架构。

2.推出统一的基层服务界面。构建基于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公共数字文化应用,在客户服务端统一服务平台、服务入口、服务界面,为基层群众提供一站式、集成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在乡镇、村基层服务点积极开展智能化服务应用。建立健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体验机制,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服务。

3.建设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统一数据采集标准,规范数据采集流程,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形成覆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的大数据分析平台,与文化和旅游部综合监测与应急指挥平台实现有效对接,逐步实现对线上公共文化资源与线下公共文化活动服务的点击量、访问量、参与度、满意度等进行大数据采集与分析,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三)统筹工程资源建设和服务推广

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建立统一的资源服务目录,拓展资源传输渠道,全面提升资源供给质量。

1.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整合现有的宣传渠道,推出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广泛开展基于多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宣传推广活动,提高工程知晓度和群众参与度。统一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和活动年度目录。整合聚拢现有资源和服务渠道,与学习强国等平台有机衔接,与社会组织、市场平台广泛开展嵌入式宣传,共同策划、协同开展公共数字文化品牌活动与服务,打造精品项目,扩大品牌影响力。

2.建立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梳理、盘活工程存量资源,制定工程资源分类标准,应用唯一标识符等技术,开展全国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元数据仓储建设,推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服务总目录,实现资源统一揭示与调用。

3.合理规划资源建设内容。按照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功能定位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合理规划增量资源建设内容,围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中华优秀文化数字化、文化精准扶贫、旅游等主题,开展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丰富适用于移动互联网传播的资源类型,优化资源结构,提升资源质量。

4.完善资源存储和供给体系。建立适应移动互联网应用特点的服务模式,从用户需求出发,推动跨平台、跨系统、跨层级的资源相互调用和信息共享互认,提高资源获取的便利性。按照资源的适用范围要求,合理规划资源的授权,实现版权效益最大化。改变传统的资源配送模式,建立基于宽带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网传输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配送体系。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针对不同服务场景、特定服务人群精准推送公共数字文化产品。

(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

1.深入推进资源建设社会化。改革资源建设方式,扩大资源建设主体范围,系统内公共文化机构和系统外市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参与资源建设。通过采购成品资源、委托市场定制、合作共建等方式,加大资源建设的社会化合作力度。完善第三方质检机制,提高资源建设质量。

2.拓宽资源传输渠道。逐步开放工程自有版权资源的使用权限,推进工程组织实施单位与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的合作,允许市场化平台、社会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工程资源开展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活动,拓展资源展示平台和传输渠道,提高人民群众获取资源的便利性。

3.创新工程设施管理运营模式。鼓励各地开展工程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按照政府采购程序,通过招投标、委托等方式,引入市场力量或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数字文化设施的管理和运营,参与工程软件平台的开发与维护,提高工程建设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水平。

三、重点工作和时间安排

(一)2019年底前

1.开展试点。选择东、中、西若干个区域,在省级、市级、县级不同层级开展工程融合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进试点地区在工程平台、资源、服务等方面全面优化融合。

2.开展公共数字文化相关标准规范的融合修订工作,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分步启用。

3.统一基层服务界面,推出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公共数字文化应用程序,推广应用智能化服务终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大数据平台建设。

4.开展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用户统一认证和数字资源唯一标识符的登记工作。

5.梳理工程存量资源,开展工程资源服务总目录建设,建立面向基层的统一的资源配送体系。

(二)2020年底前

1.总结试点经验,推广试点成果,形成工程融合创新发展推广模式。

2.完成工程资源服务总目录体系建设,不断丰富资源内容。

3.提高社会化服务比例,推动工程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四、保障措施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4)

二、资源平台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能否被基层农牧民认可接受,资源平台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分中心从资源管理平台、资源应用平台和资源加工平台三个方面开展了资源平台的建设工作。资源管理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的批量上传、订制资源打包推送、上传信息提醒、资源分类设置、服务日志统计等内容。实现分中心与各级站点之间资源和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定期推送接收和自动入库;断网和有网状态下从分中心到末端超过三个层级的分布式更新;以及基层资源需求信息和自有资源上传的功能。资源应用平台:主要是研发操作简单智能、界面美观简洁的APP客户端,经过26个版本修改研发,已做到支持不同阅读介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全面兼容所有版本安卓(Android)和苹果(ios)系统。资源加工平台:数字资源是“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的基石,分中心充分利用整合文化部发展中心下发资源,并依托自建资源及蒙古语资源建设中心的译制资源,开展资源平台的内容建设。“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资源平台具有知识信息集散中心、蒙汉双语数字资源、信息互动窗口、小型公共图书馆等特点,存储有4T的数字资源,包括10000小时的视频资源、40000册电子图书和期刊报纸、34000小时的音频资源,其中蒙语视频资源700小时、蒙文电子书2300余册。针对服务区域的群体特点,分别提供不同类型的蒙汉双语数字资源,成为基层老百姓身边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基层老百姓随时随地享受免费、便捷、新颖、有趣的数字文化服务。

三、组织培训

“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是一项创新型的服务模式,基层农牧民对工程的认识以及软件的操作需要一个过程。分中心通过手册制作、集中培训、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扎实工作,在短时间内实现工程在当地的落地生根和投入使用。手册制作:为了达到培训效果,分中心工作人员精心制作了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使用手册。并针对基层实际情况制作了蒙文汉文两个版本,在对农牧民的培训和工程的宣传方面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集中培训:在软硬件设施设备安装完成后,分中心工作人员及时通过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组织当地的农牧民进行集中培训,让农牧民第一时间感受到数字文化服务的魅力,并在当地扩大工程的影响力。队伍建设:为了服务基层农牧民,分中心在乡镇苏木文化站配备数字文化专管员进行维护管理,在村嘎查聘请当地热心农牧民担任数字文化加油员和数字文化辅导员进行数字资源更新和开展传帮学带。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队伍的建立增强了工程的生命力,使“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基层群众。

四、运行管理

基层农牧民能否真正受益于“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主要在于能否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运行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工作和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转。主要从相关人员聘请、站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职责三个方面进行制度建设。人员聘请:聘请的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分中心免费派发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方便他们开展宣传推广工作。并通过签订协议,明确责任义务,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站点规章制度:分中心根据三级数字加油站的工作内容,分别制定了一级、二级、移动数字加油站规章制度,规范各级站点的日常管理,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稳定运行。人员岗位职责:分中心根据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不同的工作特性,制定岗位职责,规范和明确数字文化专管员、加油员、辅导员各自职责,开展工作。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5)

一、数字化文化馆建设的重要性

(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中,文化馆肩负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它是实现广大群众文化权益的前沿阵地,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力军。十报告提出我国将逐步走向一条科学、协调和可持续的文化发展之路,渐渐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对数字文化馆而言,其平台与资源建设具有互通互动的特性,根据现有资源状况开发相应平台应用,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让群众文化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文化馆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赋予的新任务,不断创新文化馆工作模式,进一步提高文化馆的服务水平,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数字化文化馆工作,是当今网络时代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目前文化馆工作存在以下现状

(一)工作方式过于单一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由于我们对文化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又不足,文化馆的服务水平、工作方法和服务手段陈旧单一,管理模式还是存在过去简单的工作方式在运作,服务供给的主观倾向严重,更多的文化活动、服务模式考虑面太窄,脱离了群众所需的文化要求,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新内容的公共文化作品匮乏。

(二)专业人才缺乏

学习新技术和应用新技术的氛围不浓,信息专业技术人才很匮乏,现有工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为了适应数字化建设的要求,需要努力提高数字化技术人员的素质。而目前文化馆现有的数字化建设的管理人员无论在意识上或者是技术上都和国际的标准相差很远。这也是严重阻碍着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发展的一大“瓶颈”。我们要培养自己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的管理人才。他们不仅能善于管理,而且还要了解产品技术特性。

(三)服务理念有些滞后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群众文化消费方式和习惯也越来越多地依靠网络和数字媒介,虚拟空间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消费环境和方式呼唤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方式和服务方式以及管理模式来一次深刻的改变。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方式也发生着变化,群众享受文化生活的观念也改变了,已从传统的场馆扩展到虚拟空间的各种终端,而文化馆在数字化建设工作中落后群众的需求,服务方式有些封闭,还独自在运行着一个小系统。

(四)信息收集滞后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势必要求大容量的、全面的、多样化的、能满足各种需求的信息支持。例如:每次文化活动信息收集不全面,内容不完整,就不能满足高层次的学术研究需要,数字化建设在特色化、专业化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不搞人为的重复,还有资源共享不足的困扰等等。馆与馆之间缺乏数字化交流的平台,缺乏统一领导和协调,使得资源共享并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三、文化馆数字化工作的方向

(一)多元化工作服务模式

以文化馆数字化网站为核心,将文化资源一网打尽,丰富内容、加强互动,让数字化的文化馆工作方式成为广大群众的精神家园,从“文化活动、艺术培训、免费开放、艺术展览、精品创作”五个方面进行数字化服务,实时呈现各类文艺演出,让普通市民随时都能在线欣赏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艺术培训、艺术体验有声乐、舞蹈、书法等汇集各门类优秀教师精品课程,为人民群众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问题是关系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目前,文化馆缺乏既有数字化专业知识又具有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各地文化馆共同面临的问题,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积极引进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专业技术人才,从事数字化加工、系统维护、数据库建设和运行等;二是深挖潜力,激发活力,高度重视文化馆干部数字化、信息化实用技术教育培训,提高数字化素质,以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文化馆工作的需要,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性人才。

(三)创新服务理念

文化消费者不同,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我们文化工作者对文化消费进行分析,细分出不同的文化消费者分割文化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消费者需求层次再细分为高、中、低文化消费内容。不断完善管理格局,创新管理机制,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大资源整合,统一服务为标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建立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和数字化服务的全覆盖机制,数字化服务是其中一项创新而重要的组合元素,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6)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断加快的商业和生产模式创新与新技术的持续发展共同作用,使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在许多行业,特别是高科技行业中,从产品研发到市场饱和的时间跨度有时只需要3~6个月;服装行业更甚,譬如ZARA品牌服装从创意设计中心到各个城市卖场,只有短短2周时间。传统印刷很难通过提高产能规模和效率来适应市场变化,并且国内印刷企业因为采用相同的印刷设备和服务方式,印刷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强,产能已然饱和甚至过剩。

传统印刷媒体作为人类文明传承和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其重要性在数字化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日趋下降,移动互联网空间的不断延展,已经影响到现代人们的方方面面。除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外,阅读终端也在不断增加(譬如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和平板电脑),并日益普及到大众家庭,从而完全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和阅读的方式;同时,便捷廉价的电子信息挤占大众的图书阅读空间,信息接受碎片化,专门的长时间书籍阅读被压缩。这些行为导致了图书的生命周期变得更加短暂,时效性更高,出版总量整体下降。但另一方面,图书种类也会持续增加,表现在出版印刷上就是小批量、多批次印刷订单越来越多,基于网络平台的按需出版印刷模式会成为图书印刷服务提供商的运营模式,甚至生存状态。

所以,无论商业印刷还是图书市场都在发生剧烈变化,主要体现在长版向短版转变、商业向包装转变、传统向数字转变、统一向个性转变、加工向服务转变五个方面。对应地,盈利模式也在变化,表现为加工向服务转变、服务向产品转变、产品向营销转变。

数字印刷正是迎合了这些变化并切入了传统印刷的“短板”。这些“短板”主要体现在针对客户的服务能力、快速灵活作业处理能力、设计营销跟踪能力和个性化优质产品创意能力等方面的不足。相比于此,数字印刷则能更好地处理印刷的服务属性和加工属性,并将服务属性放在第一位,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印刷中心制作的产品将完全媲美并超过传统印厂的印刷产品。在认真研究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中我们发现,当前正是主动从单一加工制造向产品设计营销服务转型的良好时机。

系统布局,加快企业印刷数字化转型

投资数字印刷、完成印刷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地购买数字印刷机,更需要把握如下关键点:①清晰定位,系统考量,避免孤立地投资数字印刷设备;②投资数字印刷系统的过程中,确保业务有序开发及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完美融合。

印刷企业引进数字印刷的主要目标和定位首先应该清晰明确:坚持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不断进行微创新,促进业务结构的改变,进而形成新的盈利模式。选择小批量、多批次趋势明显、个性化、具有可变数据、1∶1营销的产品作为突破口,比如服装吊牌、标签、可变数据证卡、电子产品语言版本说明书标卡、个性化照片书画册、个性礼品包装标签、学术图书、个人出版、针对个人的营销产品和直邮、证书和信用凭证等产品。我们相信随着其他媒体的进一步侵蚀,小批量的印刷产品会持续增加,最终只有值得印刷的产品才会被生产印刷出来。

值得印刷的产品正是值得我们增强的应用方向。这需要我们综合考虑规划,配套数字印刷形成应用,兼顾当前和未来发展,既要能满足现在产品的产能需求又能适应数字印刷灵活要求,为此,经纶全讯引进“数字印后”概念,并精选跨传统和数字印刷的印后设备,通过生产高品质的印刷产品来促进两种印刷形式的融合,图1即为定位示意图。

配套数字印后设备,确保数字印刷投资成功

数字印刷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虽然规模上与传统印刷存在很大差距,但市场发展蓬勃,数字印刷设备已经由最初的非专业、小型化发展成如今的专业、大型化。设备品质可与传统印刷相媲美,产能和效率也完全能够满足中短版商务印刷和按需出版的要求,灵活性和网络化零碎订单处理能力更是传统印刷很难做到的。

数字印刷设备的成熟还未能最大地提升印刷行业向数字化的转变速度,因为即使数字印刷的色彩还原品质和传统印刷设备没有任何区别,大众客户还是认为只有传统印刷厂才能够提供最为专业的印刷产品。事实上,专业的数字印后设备能生产出和传统印后设备一样质量的印刷产品。所以,配套数字印后,保证数字印刷投资成功,进而推动全行业印刷数字化进程。

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和数字印刷设备特点,我们认为数字印后设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完全自动化和智能化;占地省且一人操作;作业转换效率高;开机准备时间短;一本起装,几乎零浪费;多能一体;带来产品附加值;提升服务属性;产能高,保证及时交货;JDF流程保证网络订单到产品的准确性;产品质量高。数字印后能够实现跨长版和短版业务、跨传统和数字领域、跨加工和服务形态及跨包装和商业印刷。

数字印后设备的崛起代表着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这与几年前印刷厂投资的加工型印后设备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具体详见表1。

大约5年前,印刷公司选择投资加工型印后设备来完成大量标准化印刷产品的生产任务,以生产加工为核心竞争力;在如今移动互联时代,营销和业务模式将发生重大变化――印量小、批次多,个性化需求增强,前端的营销设计和业务网络平台推出的产品必须和印后产品成型特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即将特色营销设计方案注入最终的差异化、个性化产品,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提升品牌辨识度。

基于以上定位和价值取向,经纶全讯潜心研究全球印后设备供应商,精选符合以上特征和市场趋势的数字印后设备,主要包括:以色列视高迪SCODIX数字印品特效增强印刷机,德国凯马KAMA多能一体自动模切烫金机和多能一体自动折叠糊封配套平台,瑞士美达PBT精装和蝴蝶装组合,德国MOHR程控液压切纸机,英国ABG标签及包装多能一体平台。下图2是经纶全讯印品增效和附加值数字印后产品分布。

仔细了解这些数字印后设备,您会发现它们非常契合以上我们分析的市场趋势和特点。比如瑞士美达PBT精装和蝴蝶装组合中的MITABOOK美达自动精装包本机(图3),生产情形会有很大的不同:设备占地仅四平方米,一人操作;七秒钟一本精装书,三分钟二十本精装书,一小时约五百本精装书,一天约一万本精装书;作业转换几秒钟可以完成,每天可以转换上百个作业;无损耗,一本起加工;直接关机,无需清洗。

再比如,德国凯马KAMA公司的多能一体自动糊封折叠分配平台(图4),只需更换平台上的工具就可以加工横跨商务和包装的不同产品出来,极其灵活便利,堪称印刷产品加工的“变形金刚”。其主要特点为:灵活且操作简便;XY网格型定位系统使得重复作业易如反掌;工具变化多端,而且不断开发;机器节省场地,也能扩展尺寸;所有选购工具可以在客户现场安装;作业转换效率高;产能高,用工少。

再比如,以色列视高迪SCODIX数字印品特效增强印刷机(图5),该设备定位不属于印后设备,它仅是印刷特别效果的数字印刷机,比如视高迪UV质感Scodix SENSE、炫彩效果、金属特效、不同密度变化、激凸效果、盲文和可变数据印刷特效,代表了未来印刷的发展方向;彩色和特效增强效果的结合,也是印刷行业利润的下一个增长引擎。

数字印刷配套以上数字时代印后设备,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营销和服务能力,降低加工属性,提供综合服务,创造多利润点,增加产品附加值,使其“值得印刷”,提高数字印刷打印平衡点,在提高自动化、减少人工的同时保持生产的灵活性。

营销性业务软件平台,合力打造印刷服务的“微笑曲线”

配置数字印后,只是完成了印刷服务微笑曲线的一端,而另一端――数字印前也非常重要。

印前软件的配套并不体现在工作流程上,而是体现在业务营销流程上―延展营销范围,打造网络业务平台,能上线的业务就上线(如客户关系),需要在线下跟进的业务放到线下跟进。上文中已经详细剖析了数字印后的特点和重要性,下面就详细介绍经纶全讯在营销型软件平台的整合方案(如图6所示)。

方案中的软件产品,具有营销性、业务自动化和个性化特点。营销性是指能帮助印刷企业拓展新的业务,改善业务结构。通过这些营销性系统,帮助客户拓展其品牌的传播力度,增强品牌辨识度以及跨媒体营销宣传。当然,对于印刷企业,我们只是提供这些营销工具的工作能力和接口,便于直接客户和广告公司拓展应用和无缝衔接,并不需要承诺营销结果,其实质还是在新经济新业务环境下,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多元化黏。

业务流程自动化是将原来一对一的传统业务跟进方式升级改进,而非工作流程的自动化。经纶全讯在这方面引进了相应的网络到印刷的业务自动化平台,主要帮助印刷企业打造大客户业务平台和大众业务平台,其中大众业务平台主要采用B2B2C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O2O)实现从被动加工到主动生产,主要经营模板化商务印刷产品和个性化印刷产品;而大客户业务平台,主要是通过网络化业务平台深入到客户的市场、设计、采购、审批和财务流程中去,为大客户定制产品模板和服务流程,实现业务和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改善沟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延伸服务,从而提高客户忠诚度。

个性化是数字印刷非常重要的应用方向。可变的个性化信息和营销系统结合起来就是1∶1的跨媒体市场营销体系,包括个性化网页、个性化视频、个性化邀请函说明书和个性化营销信息等在内的营销体系会共同拓展全新的商业和民用印刷领域。

前端的软件平台、惠普Indigo和后端的数字印后设备,构成了微笑曲线的两头,有效地提升两端,会形成灿烂的微笑。

选择优秀合作伙伴,经纶全讯为您保驾护航

印刷数字化转型是个系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优秀的合作伙伴持续不断地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经纶全讯作为中国专业的数字印刷方案提供商,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立和完善数字印刷解决方案,能够帮助您打造印刷服务的微笑曲线。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7)

二、建设目标

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坚持高起点、整体性、一体化规划。按照“整体转换”的实施原则和“先城市后农村”的实施步骤,逐步减少模拟频道的覆盖用户,平稳过渡到全面数字化;大力推广和普及机顶盒,尽快实现用户终端数字化,实现数字电视基本业务和增值拓展业务的同步发展,迅速做强网络数字化产业;运用数字技术建成以市区为中心,覆盖全市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服务平台,加快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和政府监管体系,促进电视、数字和增值业务的相互融合,使有线模拟电视向数字化整体转换成为城市现代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为我市全面小康、全面腾飞贡献力量。

三、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年10月底前,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技术方案的论证和审批,完成全市数字电视平台建设,开展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宣传发动工作。

(二)第二阶段:年11月起,组织实施城区、吕四港镇区有线电视用户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期间,对完成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区域以光节点为单位分片分区逐步关闭模拟信号。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动后,对纳入整体转换区域内的所有新建小区及尚未开通有线电视的小区直接接入数字电视信号,不再传输模拟电视信号。

(三)第三阶段:年1月起,组织实施各镇(乡)镇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同步进行村级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四)第四阶段:年全面完成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面向全市的数字电视服务平台。

按照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的相关要求,依托省级数字电视平台,充分发挥我市广电系统的资源优势,建成覆盖全市的数字电视前端系统和服务平台。一是公共电视节目要由现在的30多套模拟扩展到60套以上的数字节目。二是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提供阳光政务、电子商务、旅游、交通、教育、医疗、就业、气象等各类便民信息服务,推进社会信息化。三是根据不同的消费层次,提供付费电视、视频点播、互动游戏、数据广播等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供用户自主选择。

(二)加快推进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

按照有线电视数字化、数字电视互动化、互动电视规模化的建设要求,在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期间,同步推进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实现双向传输,进一步丰富数字电视的功能。

(三)先试点后推广,逐步进行整体转换。

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最主要方式是整体转换。在数字化整体转换过程中,广电部门为全市有线电视在册家庭用户免费配置安装一台基本型数字电视机顶盒,用户交纳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用户第二、三台机顶盒由用户自愿购买,免收基本收视维护费;用户自第四台机顶盒起由用户自愿购买,并按第一台标准交纳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用户在交纳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后,可收看60套以上公共数字电视节目和公共服务信息。

实施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先易后难、先点后面”的整体转换原则,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确定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区域和时间,确保数字化整体转换工作顺利进行。首先选择城区条件好的居民小区进行试点,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再以点带面,全面推广。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实施按照先集镇后农户的步骤进行。数字化整体转换期间实行模拟(6套)和数字电视同步传输的办法,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普及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化整体转换结束后,按照省统一安排,逐步关闭模拟信号。

(四)严格执行省物价部门制订的数字电视资费标准。

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投入大、回收周期长。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后,我市居民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按照省物价局《关于全省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标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价服〔〕88号)规定执行。民政部门、总工会认定的低保户、特困户,主终端按8元/月的标准收取。敬老院、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每个终端按居民用户主终端收费标准减半收取。用户当月申请安装机顶盒,次月收取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

互动数字电视及其它服务项目明码标价,由用户自愿订购。

(五)加快实现公共用户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

所有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要按照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实施数字化整体转换。所有宾馆、酒店、企事业单位的自管有线(闭路)电视要纳入全市有线数字电视服务平台统一管理。

(六)加大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资金筹措和政策扶持力度。

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耗资巨大,我市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主要由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网络双向化改造资金由中广有线分公司负责筹资。市建设、规划、供电等单位要做好协调、服务等工作。新建民用、商用建筑在进行专项审批和住宅综合验收时应包含有线数字电视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关系千家万户,涉及各个领域、多个部门。为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市政府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相关部门和镇(乡)负责人为成员的有线电视数字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广电局,负责日常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调。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8)

一、数字参考咨询延伸服务概念

根据百度百科上关于参考咨询服务的定义,数字参考咨询是指基于因特网来联系用户与不同学科领域专家的问答型服务。数字参考咨询延伸服务,就是在原来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基础上,深化而延展的、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工作。数字参考咨询延伸服务,旨在深化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程度,拓展数字参考咨询的服务范围。

二、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优势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以各种载体的信息源为依托开展的文献信息参考咨询服务。从服务内容看,它是对传统参考咨询服务的深化和发展;就服务模式而言,其实现了服务的交互性、实时性和协作性。目前,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模式主要有:基于电子邮件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基于实时交互技术的参考咨询服务、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参考咨询服务、基于多种模式组合的复合参考咨询服务。

1、服务对象的广泛性网络、通信技术在参考咨询服务中的运用,使信息咨询服务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服务更加开放,面向的读者已不再局限于本校范围内,网络已无限地拓展了其服务的空间和范围,它所面对的服务对象将不断扩大。

2、服务手段的多样化数字参考咨询带来服务手段的深刻变革。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其新的发展趋势。电子邮件(E-mail)、常见问题解答(FAQ)、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实时交互式服务以及合作参考咨询服务等都是新技术环境下衍生出新服务手段和形式,读者可根据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形式和手段。

3、服务内容的综合性和专深性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对资源的高效检索手段,极大地拓展了专业咨询的服务领域、服务范围和服务深度;读者自助服务能力的提高、商业化搜索引擎对参考咨询服务的介入都将迫使高校图书馆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参考咨询服务的专业深度。

4、服务的主动性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突破传统参考咨询被动服务的局限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多形式、个性化服务。面对无时无处不在的服务需求,图书馆必须利用所掌握的各种信息资源,分析预测读者的服务需求,积极主动地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5、服务的实时交互性网络、通信及多媒体技术使咨询服务的实时交互成为可能。以网络聊天软件为平台,用户和咨询馆员进行实时互动交流,传递问题和解答。用户与馆员的实时互动交流,保证了咨询服务质量,缩短了咨询服务时间,提高了咨询服务的效率。

6、服务的协作性信息咨询范围的不断扩展、专业咨询深度的不断加深、信息资源的不断膨胀、专业咨询人员的相对匮乏等,致使很多的专业咨询无法靠一已之力去完成,更多地要靠许多单位合作参与完成。目前合作咨询在国外已有较成熟的发展,如美国的/OCLC0联合推出的/CDRS(合作化数字咨询服务)0,我国暨南大学图书馆的/图书馆专业联合解答咨询0、/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0等就是组织了区域内多所高校图书馆通过资源共享。

三、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存在的问题

1、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不足

对于图书馆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非常丰富的文献资源。信息化快速发展,高效对于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也随之而来,各大高校除了建立普通的数字资源之外,也在特色领域,自主知识产权领域给出了更多的关注,然,知行合一最难。虽然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者知道将文献库丰富和使其更专业的重要性,但是在操作上仍然存在“留白”现象。的确是有很多学校投入了很多资金财力购置专业的数字文献数据库,但是在文献资源分类、关键词搜索方面仍然处于止步状态,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购买,但是对于资源的再度利用加工程序却迟迟不肯挺近是当前很多高校数字图书馆咨询服务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

2、专业资讯队伍建设不完善

在部分高校,并没有设立非常专业的数字图书馆咨询部门,也没有专业的咨询人才。很多图书馆的咨询范围只是局限在一些非常常规的文献检索阶段,略微专业一些的资源搜索和咨询就存在很大的困难。这将会阻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建立,也不利于我国专业领域的工作者搜集资料进行专研。缺少专业的咨询员将阻碍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咨询服务工作。另外,很多高校图书馆忽视对校内相关专业院系资料链接导航也不利于整体参考咨询服务的开展。

3、合作咨询项目开展缓慢

由于我国高校文献库资源在网站建设上和人员服务上都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一旦遇到专业性更强、交叉性更复杂的咨询工作时,就需要寻求国际图书馆的协作。但是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项目还没有延伸到如此深的范围,所以这就阻碍了我国数字图书馆咨询服务工作的发展工作。就算是目前已经开展的合作项目,经过调查发现,效果也是不尽如人意。

4、数字资源使用频率较低

由于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在网络设计上还没有特别规范,所以一些所需要的文献常常搜搜索不到,导致很多学生对资源不了解,加之图书馆在宣传发展方面的工作做的不足,促使数字资源利用率很低。这样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会给数字图书咨询者的工作带去负面情绪,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成就感。另外,由于图书馆在使用层面上没有设置相应的培训和使用说明,所以很少有读者会重视对其的使用。

四、加强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措施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9)

1.省级分中心的技术定位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建设,在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214号)及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中第一次作了明确规定。

1 .1第一阶段的技术目标

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拿工程的通知》及其实施方案里明确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通过通讯网络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

在总体目标的设定上提出了“网络框架”即实现网络的“135”计划即实现,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对于将建设的省级分中心的功能要求是: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省级分中心负责为本地区的网络用户提供服务,主要建设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资源索取四个模块。并对省级分中心应当具备的技术条件进行了规定:局域网主干通讯能力不低于,oom日;对外网络接口不低于2mb;局域网工作站总数不少于60台;配呈专用服务器的硬盘容最不少于500gb:配有专职技术人员与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30个以上基层中心的建设。从2002年到2005年是第一个阶段要实现国家中心与所有分中心的联网完成总体目标中的县、乡,街道、社区、基层中心的建设与联网等。

2第一阶段的技术特点

1.2.1以互联互通为技术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文社图发【2002]14号文件的要求各省级分中心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成与国家中心和大部分基层中心的联网建立必要的网络通道和运行系统;通过建设网站资源系统实现对基层中心的服务;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在各基层中心之间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为此各分中心先后配置了“文化共享工程”的专门设备如资源加工服务器,资源服务器、多媒体点播服务器以及相应的数字资源加工设备等同时也配置了软件系统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省级图书馆网络建设的项目支律和资金“瓶颈”。

1 .2. 2以获取资源为主要任务的存储框架搭建

尽管在第一期的技术框架中设计了”分中心要为下级基层中心用户提供资源联合目录,把分中心的资源联合目录系统到资源目录页上:分中心向国家中心提交资源申请,国家中心负责把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后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发送到分中心:分中心要通过资源接收系统对这些打包的资源进行解包处理同时把资源到基层中心”的资源服务的模式.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方案没有真正落实。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资源建设的重视,还是极大地提高了各分中心对数字资源存储框架搭建的认识水平,推动了各分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本地化资源的建设。

1.2.3以基本技术队伍建设和基本知识培训为内容的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各省分中心基本都建在省级图书馆,因此各省图书馆抓住分中心建设的契机,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地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建设省级分中心的技术队伍,明显改善了省图书馆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同时利用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加大了对网络、共享、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一大批图书馆工作者了解了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第三通过省级分中心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使一大批基层中心工作人员具备了对基本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进行简单操作和管理的能力。通过初步培训在文化共享工程周围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行业队伍:骨干层—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服务层—基层分中心技术人员支持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

1 .3第二阶段的要求

2005年2月中办、国办转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办字[2005]5号)启动了2005一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其中进一步明确了省级分中’的技术功能:要建好省、市、县各级技术服务平台。按照”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的方针在全国建立若干个镜像站点。省级分中心和有条件的市、县分中心要按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制定的规划和标准做好镜像站点的建设。积极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要在数字图书馆技术体系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进行建设。要将已建的数字图书馆资源通过“工程”为群众提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各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各地分中心要加强和完善分中心网站建设使之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工程”资源和服务的重要窗口。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在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编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五”规划》时,又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技术体系进行了规划。明确了文化共享工程要依托国家骨干通讯网络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成果逐步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系统网络平台保障双向互动、按需服务的要求,使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技术能力。国家中心主持、各省分中心和有条件的分中心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统一管理元数据、分散进行对象数据建设的技术平台实现元数据与对象资源分离、个性需求有远程支撑资源建设网上呈现的功能。国家中心要依托国家图书馆以及省、市、县级图书馆建设统一、交互式的网络管理平台,实行网络管理及时了解服务需求,掌握服务状况,进行远程指导加强技术监管。

可以说2005年以后文化共享工程的新发展对省级分中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了资源存储的模式强调了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统一技术平台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中的地位。

1 .4面临的挑战

1,4.1公共政策的变化

2005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先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厅字【2005j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一2010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中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

1 .4.2应用需求的变化

在文化共享工程的体系中随着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国家中心到基层服务站点之间的技术多样性需求也逐渐增多。省级分中心为了从技术资源和服务等方面为各级基层分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也必须加强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和加工适合需要的数字资源。

1 .4.3技术发展的变化

2005年以来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加工存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以web2.0、语义网、网格和知识管理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省级分中心建设必须进一步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跟上技术的发展,满足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2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策略

2 .1加快省级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竞争力

2,1 .1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并存方向发展,读者的要求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平等的咨询、搜索、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真正的共享,保障最基层群众的公共信息获取。

面对时代的要求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快推进和普及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装备及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互联网、共享专用网络建设开展专业人员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和层次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管理、技术、人才、资源环境。

2 .1,2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协同发展

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建设既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的重要枢纽也是省级公共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社会开展服务过程中两者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能够跨越行业和地域的行政分割开展普遍的、覆盖全社会的基本信息服务;省级图书馆通过长期的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建设专业技术队伍成为区域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够面向社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承担信息导航角色。

省级分中心与省图书馆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扬长避短,协同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专业服务与普遍服务的矛盾,能够较好地兼顾行业管理指导与公共产品提供,能够加快省级图书馆的技术与管理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图书馆服务导向机制体制的建立能够丰富和完善省级分中心的服务模式。

2,1 .3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发展

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本世纪各国文化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更是世界图书馆的未来方向和信息网络应用的重要方面。各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总体水平。

各省级图书馆加快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后台支撑的、统一的系统服务平台,不但对于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发展,从宏观上建立具有领先水平的共享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最大程度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公共图书馆行业对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贡献对于全面、可持续地推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1 .4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是加快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前提

尽管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省级图书馆就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搭建协同工作环境。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和管理到每个岗位、每个流程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汇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省级分中心建设与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建立省级分中心与省级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公共和通用技术协同体系,就成为了加快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前提。

2 .2技术协同的总体思路

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不仅仅是软硬件的协同,而是建设与管理策略的协同,是运用协同的思想观念指导技术、管理,用协同的方法统筹规划与实践,最终达到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功能协同的目的。

2.2.1总体思路

建设协同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通过集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内容,建设开放式的硬件、软件和资源平台,提供公共信息和知识服务,使数字图书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通过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使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获得上的协同服务。

2.2 .2战略定位

省级分中心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以省级数字图书馆平台为依托,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存储丰富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等手段,提供大众共享的、立足省级区域实际需要的信息服务集成系统。因此它与省级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紧密结合、各自承担不同功能,共同构成省级公共数字图书馆协同技术体系,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省级分中心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平台,是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应用服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成果在省级区域的应用实践。

2.2.3技术协同的可能性

推动象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与省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协同发展,其目的是让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海量数字资源和更好的服务。这不仅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具有技术的可能性。

省级分中心采用多种传播渠道(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为省级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普遍应用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展现了数字图书馆的优势;省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形成的大量、规范的信息资源库为省级分中心服务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和资源支撑。

省级分中心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多样化的需求,为省级图书馆公益性的、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分布式中文数字资源库建恻提供了应用实验的可控环境:省级图书馆建设的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为重点的数据加工平台,需要省级分中心面向基层的服务网络和人才队伍提供服务保障。

2,2.4技术协同的范围

(1)统一建设信息资源

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代信息资源,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情报需求、教育需求和娱乐需求成为存储和传播知识的中心;省级分中心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建设的信息资源是满足基本信息需求的保障资源,是政府保障公民获得基本信息、知识、智慧和教育的公益资源:省级分中心和省级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既有高度“同质’的资源,也有互补性很强的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区别服务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原则。

(2)统一管理信息服务队伍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在信息时代转变为“知识导航员”.为读者提供多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省级分中心的业务人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空约束、便捷快速的特点向基层广大信息服务点和服务人员传递丰富信息。两者既有分工又密切相关。省级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员主要承担信息内容服务任务,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主要承担信息网络传递任务,他们共同构成一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人才队伍只有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任务。

(3 )集中建设共建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更是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中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就是在与信息资源相关的多个业务领域进行资源共享,包括:采、编、流的文献建设流程,软、硬件和数字资源的网络建设流程,人、才、物的管理服务流程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图书馆业务发展的统筹协调流程等。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共建共享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文化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建设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2.3技术协同的解决方案

2 .3.1基本原则

(1)以实用为前提,构建数字图书馆服务环境

以实用的网络技术、存储技术、信息及检索等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和数字资源服务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网络系统、存储系统、服务系统、保障系统。

(2)以易操作为目标,设计功能框架

充分考虑省级分中心的实际,将图书馆门户网站、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存储备份、视频点播、电子阅览室以及其他应用服务功能与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服务统一设计成为易操作、易维护的体系。

(3)以共享为重点,集成尽可能多的服务内容

将省图书馆与省分中心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整合成为能够共享的网络在共享基本存储容量,保证资源服务需要的基础上,使省图书馆与省分中心都能够同时具备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等传播形式协同体能够集成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服务内容。

(4)以分步实施为原则,保证社会效益的尽快体现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长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在各省级分中心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有较大规模的高质量、规范的数宇资源能够为广大群众享用,尽快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2.3.2技术线路

建设统一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informationco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icms)"。

通过icms对分布在省级分中心和省图书馆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依托icms构建支撑省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的统一基础平台。用该平台承载文化共享资源和图书馆业务资源,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文化信息查询、浏览、下载等服务,通过分级授权方式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同时担负与国家中心和各省基层中心的连接与服务。

(2)建设统一检索的系统模块

由于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与省级数字图书馆资源在系统结构上的差异,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必须建设统一的检索模块。主要包括各种对象数据的统一元数据库创建模块、资源查询模块、资源服务模块、资源发送与索取模块、用户访问控制模块、资源利用统计与知识产权保护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

(3)基于元数据的管理

允许用户为了不同的目的制定各种元数据模型,其模型可以是不分级的,也可以是分级的。在该模型中.每一个视图都可以包含完整的或是部分元数据条目,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方便的集中于某些元数据条自。

(4)提供对目录的服务

实现用户通过服务器得到统一的资源总体信息使用户方便地向目录提交查询请求,得到元数据,对需要的数据集进行预览和定位。同时能够允许用户建立新的元数据或是数据文件目录。

(5)提供信息功能

可以实现特定信息的web。通过web用户程序接口,可以建立基于xml的web应用以利于共享信息的和利用。

(6)应用扩展性

通过icms用户程序接口和利用vb, vc或java编程语言,可以建立用户业务应用,实现对(ms)功能的扩展。

2.3.3实现功能

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实现协同发展的功能目标是: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存储标准化、业务处理流程与模式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处理效率高、功能实用等的基础上,按照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资源结构、业务需求,形成面向社会、满足各行业共建共享需要的较为完整、实用的资源管理与读者服务功能体系。根据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第一阶段主要考虑信息共享与服务、图书馆业务管理、网络功能等功能的协同。

(1)信息共享与服务

省级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省级分中心以数字图书馆资源作为后台支撑,相对集中地汇聚资源并且具有安全高效的信息收集、存储、检索和功能,将有力缩短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可以帮助读者快速获得想要的信息资源。

(2)图书馆业务

进一步完善省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跨平台和跨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用性和功能完备性等方面,提升省级图书馆的业务管理水平。

(3)网络功能

建立互联网、卫星网等在内的基于读者的无缝连接在支持wb服务并提供专用的公共查询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卫星网和接收信息.为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更加丰富的手段。

2 .3 .4管理服务模式

(1)管理框架

成立技术协同小组,形成以省级分中心承担网络和远程服务,以数字图书馆建设部门为资源提供和内容支撑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作协调的管理体系。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10)

1.省级分中心的技术定位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的建设,在2002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文社图发[200214号)及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施方案》中第一次作了明确规定。

1 .1第一阶段的技术目标

在《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拿工程的通知》及其实施方案里明确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全国各类文化信息资源通过通讯网络为社会公众享用的文化工程。

在总体目标的设定上提出了“网络框架”即实现网络的“135”计划即实现,个国家中心30个以上省级分中心,5000个以上县、乡、街道和社区基层网点的联网。对于将建设的省级分中心的功能要求是: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省级分中心负责为本地区的网络用户提供服务,主要建设包含资源查询、资源服务、资源发送资源索取四个模块。并对省级分中心应当具备的技术条件进行了规定:局域网主干通讯能力不低于,OOM日;对外网络接口不低于2MB;局域网工作站总数不少于60台;配呈专用服务器的硬盘容最不少于500GB:配有专职技术人员与资源加工人员;设备条件可支持30个以上基层中心的建设。从2002年到2005年是第一个阶段要实现国家中心与所有分中心的联网完成总体目标中的县、乡,街道、社区、基层中心的建设与联网等。

2第一阶段的技术特点

1.2.1以互联互通为技术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文社图发【2002]14号文件的要求各省级分中心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完成与国家中心和大部分基层中心的联网建立必要的网络通道和运行系统;通过建设网站资源系统实现对基层中心的服务;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在各基层中心之间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为此各分中心先后配置了“文化共享工程”的专门设备如资源加工服务器,资源服务器、多媒体点播服务器以及相应的数字资源加工设备等同时也配置了软件系统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省级图书馆网络建设的项目支律和资金“瓶颈”。

1 .2. 2以获取资源为主要任务的存储框架搭建

尽管在第一期的技术框架中设计了”分中心要为下级基层中心用户提供资源联合目录,把分中心的资源联合目录系统到资源目录页上:分中心向国家中心提交资源申请,国家中心负责把数据进行打包处理后通过资源传输系统发送到分中心:分中心要通过资源接收系统对这些打包的资源进行解包处理同时把资源到基层中心”的资源服务的模式.尽管由于各种原因方案没有真正落实。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资源建设的重视,还是极大地提高了各分中心对数字资源存储框架搭建的认识水平,推动了各分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特别是本地化资源的建设。

1.2.3以基本技术队伍建设和基本知识培训为内容的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各省分中心基本都建在省级图书馆,因此各省图书馆抓住分中心建设的契机,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地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建设省级分中心的技术队伍,明显改善了省图书馆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同时利用文化共享工程项目加大了对网络、共享、数字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使一大批图书馆工作者了解了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第三通过省级分中心对基层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使一大批基层中心工作人员具备了对基本的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进行简单操作和管理的能力。通过初步培训在文化共享工程周围形成了三个层次的行业队伍:骨干层—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服务层—基层分中心技术人员支持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

1 .3第二阶段的要求

2005年2月中办、国办转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意见》(中办字[2005]5号)启动了2005一2010年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其中进一步明确了省级分中’的技术功能:要建好省、市、县各级技术服务平台。按照”科学设计合理布局的方针在全国建立若干个镜像站点。省级分中心和有条件的市、县分中心要按照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制定的规划和标准做好镜像站点的建设。积极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要在数字图书馆技术体系框架下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格式进行建设。要将已建的数字图书馆资源通过“工程”为群众提供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各地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设施建设紧密结合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理科学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各地分中心要加强和完善分中心网站建设使之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成为“工程”资源和服务的重要窗口。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在按照上述总体要求,编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一五”规划》时,又对文化共享工程的技术体系进行了规划。明确了文化共享工程要依托国家骨干通讯网络采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成果逐步建设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的系统网络平台保障双向互动、按需服务的要求,使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具备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的技术能力。国家中心主持、各省分中心和有条件的分中心共同参与共同构建统一管理元数据、分散进行对象数据建设的技术平台实现元数据与对象资源分离、个性需求有远程支撑资源建设网上呈现的功能。国家中心要依托国家图书馆以及省、市、县级图书馆建设统一、交互式的网络管理平台,实行网络管理及时了解服务需求,掌握服务状况,进行远程指导加强技术监管。

可以说2005年以后文化共享工程的新发展对省级分中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了资源存储的模式强调了数字图书馆技术的运用提高了统一技术平台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中的地位。

1 .4面临的挑战

1,4.1公共政策的变化

2005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先后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厅字【2005J5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5]2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 1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一2010年)规划纲要》等文件中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

1 .4.2应用需求的变化

在文化共享工程的体系中随着服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从国家中心到基层服务站点之间的技术多样性需求也逐渐增多。省级分中心为了从技术资源和服务等方面为各级基层分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保障.也必须加强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和加工适合需要的数字资源。

1 .4.3技术发展的变化

2005年以来信息技术和数字资源加工存储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以Web2.0、语义网、网格和知识管理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省级分中心建设必须进一步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提高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跟上技术的发展,满足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要求。

2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策略

2 .1加快省级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发展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竞争力

2,1 .1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时代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图书馆的体系结构将由传统和实体图书馆向实体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并存方向发展,读者的要求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包括跨地域)、任何时候、自由平等的咨询、搜索、利用数字图书馆及传统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真正的共享,保障最基层群众的公共信息获取。

面对时代的要求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加快推进和普及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缩微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通讯技术、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进适应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发展需求的现代技术装备及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加强图书馆局域网、广域网及互联网、共享专用网络建设开展专业人员的现代职业技能培训和提高继续教育水平和层次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良好的管理、技术、人才、资源环境。

2 .1,2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协同发展

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建设既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服务的重要枢纽也是省级公共图书馆业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社会开展服务过程中两者在功能上是相互补充的关系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能够跨越行业和地域的行政分割开展普遍的、覆盖全社会的基本信息服务;省级图书馆通过长期的专业化、制度化管理建设专业技术队伍成为区域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够面向社会提供专业信息服务,承担信息导航角色。

省级分中心与省图书馆之间在功能上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扬长避短,协同发展能够较好地解决专业服务与普遍服务的矛盾,能够较好地兼顾行业管理指导与公共产品提供,能够加快省级图书馆的技术与管理升级,加快推进省级图书馆服务导向机制体制的建立能够丰富和完善省级分中心的服务模式。

2,1 .3建设省级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促进文化共享工程发展

作为知识经济的重要载体,数字图书馆已成为评价一个国家信息基础水平的重要标志和本世纪各国文化竞争的焦点领域之一更是世界图书馆的未来方向和信息网络应用的重要方面。各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总体水平。

各省级图书馆加快建设以数字图书馆技术为后台支撑的、统一的系统服务平台,不但对于加快文化共享工程发展,从宏观上建立具有领先水平的共享资源合理配置机制最大程度保障公民的信息获得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公共图书馆行业对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性贡献对于全面、可持续地推动中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2,1 .4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是加快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前提

尽管互联网技术在公共图书馆普及以来,省级图书馆就不同程度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开始搭建协同工作环境。但通过网络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和管理到每个岗位、每个流程使所有业务系统集成为一个体系,相关业务数据融汇贯通的技术协同平台,还没有出现。随着省级分中心建设与省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必然会出现技术应用与数据资源的重复和交叉。因此建立省级分中心与省级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公共和通用技术协同体系,就成为了加快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的重要前提。

2 .2技术协同的总体思路

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协同不仅仅是软硬件的协同,而是建设与管理策略的协同,是运用协同的思想观念指导技术、管理,用协同的方法统筹规划与实践,最终达到省级分中心与数字图书馆功能协同的目的。

2.2.1总体思路

建设协同的基础设施和知识环境,通过集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数字内容,建设开放式的硬件、软件和资源平台,提供公共信息和知识服务,使数字图书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够得到充分的应用,通过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使用共享化、信息提供知识化等手段,实现信息资源获得上的协同服务。

2.2 .2战略定位

省级分中心的未来发展,必然是以省级数字图书馆平台为依托,应用数字图书馆技术,存储丰富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等手段,提供大众共享的、立足省级区域实际需要的信息服务集成系统。因此它与省级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平台紧密结合、各自承担不同功能,共同构成省级公共数字图书馆协同技术体系,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省级分中心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平台,是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应用服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设成果在省级区域的应用实践。

2.2.3技术协同的可能性

推动象化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与省级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协同发展,其目的是让广大基层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海量数字资源和更好的服务。这不仅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具有技术的可能性。

省级分中心采用多种传播渠道(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为省级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的普遍应用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展现了数字图书馆的优势;省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形成的大量、规范的信息资源库为省级分中心服务提供了核心竞争力和资源支撑。

省级分中心覆盖全省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多样化的需求,为省级图书馆公益性的、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分布式中文数字资源库建恻提供了应用实验的可控环境:省级图书馆建设的以开发地方特色资源为重点的数据加工平台,需要省级分中心面向基层的服务网络和人才队伍提供服务保障。

2,2.4技术协同的范围

(1)统一建设信息资源

省级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代信息资源,不仅要能够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情报需求、教育需求和娱乐需求成为存储和传播知识的中心;省级分中心在信息网络环境下建设的信息资源是满足基本信息需求的保障资源,是政府保障公民获得基本信息、知识、智慧和教育的公益资源:省级分中心和省级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既有高度“同质’的资源,也有互补性很强的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区别服务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重要原则。

(2)统一管理信息服务队伍

省级公共图书馆的业务人员在信息时代转变为“知识导航员”.为读者提供多层次的参考咨询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专业特点和职业要求;省级分中心的业务人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空约束、便捷快速的特点向基层广大信息服务点和服务人员传递丰富信息。两者既有分工又密切相关。省级图书馆的知识导航员主要承担信息内容服务任务,省级分中心技术人员主要承担信息网络传递任务,他们共同构成一支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人才队伍只有统一管理协同配合,才能够完成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任务。 (3 )集中建设共建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必由之路更是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集中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就是在与信息资源相关的多个业务领域进行资源共享,包括:采、编、流的文献建设流程,软、硬件和数字资源的网络建设流程,人、才、物的管理服务流程以及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与图书馆业务发展的统筹协调流程等。因此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共建共享的协调运行机制保证文化共享工程与图书馆建设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2.3技术协同的解决方案

2 .3.1基本原则

(1)以实用为前提,构建数字图书馆服务环境

以实用的网络技术、存储技术、信息及检索等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和数字资源服务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网络系统、存储系统、服务系统、保障系统。

(2)以易操作为目标,设计功能框架

充分考虑省级分中心的实际,将图书馆门户网站、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网上参考咨询服务、存储备份、视频点播、电子阅览室以及其他应用服务功能与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的服务统一设计成为易操作、易维护的体系。

(3)以共享为重点,集成尽可能多的服务内容

将省图书馆与省分中心的资源、管理和服务整合成为能够共享的网络在共享基本存储容量,保证资源服务需要的基础上,使省图书馆与省分中心都能够同时具备通过互联网、卫星宽带网、资源镜像和光盘、磁盘等传播形式协同体能够集成文化行业与其他行业的相关服务内容。

(4)以分步实施为原则,保证社会效益的尽快体现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长期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在各省级分中心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有较大规模的高质量、规范的数宇资源能够为广大群众享用,尽快使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果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的网络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2.3.2技术线路

建设统一的信息协同管理系统(Informationcooperation Management System,以下简称ICMS)"。

通过ICMS对分布在省级分中心和省图书馆的各种文化信息资源进行综合管理,依托ICMS构建支撑省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的统一基础平台。用该平台承载文化共享资源和图书馆业务资源,为广大互联网用户提供文化信息查询、浏览、下载等服务,通过分级授权方式控制用户对资源的访问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同时担负与国家中心和各省基层中心的连接与服务。

(2)建设统一检索的系统模块

由于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与省级数字图书馆资源在系统结构上的差异,要实现资源的共享,必须建设统一的检索模块。主要包括各种对象数据的统一元数据库创建模块、资源查询模块、资源服务模块、资源发送与索取模块、用户访问控制模块、资源利用统计与知识产权保护模块、系统管理模块等。

(3)基于元数据的管理

允许用户为了不同的目的制定各种元数据模型,其模型可以是不分级的,也可以是分级的。在该模型中.每一个视图都可以包含完整的或是部分元数据条目,使得用户可以在不同的情况下,方便的集中于某些元数据条自。

(4)提供对目录的服务

实现用户通过服务器得到统一的资源总体信息使用户方便地向目录提交查询请求,得到元数据,对需要的数据集进行预览和定位。同时能够允许用户建立新的元数据或是数据文件目录。

(5)提供信息功能

可以实现特定信息的Web。通过Web用户程序接口,可以建立基于XML的Web应用以利于共享信息的和利用。

(6)应用扩展性

通过ICMS用户程序接口和利用VB, VC或Java编程语言,可以建立用户业务应用,实现对(MS)功能的扩展。

2.3.3实现功能

省级分中心与省级图书馆实现协同发展的功能目标是: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数据存储标准化、业务处理流程与模式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处理效率高、功能实用等的基础上,按照数字图书馆的体系结构、资源结构、业务需求,形成面向社会、满足各行业共建共享需要的较为完整、实用的资源管理与读者服务功能体系。根据分步实施的原则,在第一阶段主要考虑信息共享与服务、图书馆业务管理、网络功能等功能的协同。

(1)信息共享与服务

省级图书馆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省级分中心以数字图书馆资源作为后台支撑,相对集中地汇聚资源并且具有安全高效的信息收集、存储、检索和功能,将有力缩短了人与信息之间的距离,可以帮助读者快速获得想要的信息资源。

(2)图书馆业务

进一步完善省级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自动化、网络化,在分布式的体系结构、跨平台和跨数据库应用、系统实用性和功能完备性等方面,提升省级图书馆的业务管理水平。

(3)网络功能

建立互联网、卫星网等在内的基于读者的无缝连接在支持WB服务并提供专用的公共查询环境的前提下通过卫星网和接收信息.为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更加丰富的手段。

2 .3 .4管理服务模式

(1)管理框架

成立技术协同小组,形成以省级分中心承担网络和远程服务,以数字图书馆建设部门为资源提供和内容支撑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协作协调的管理体系。

数字化加工服务篇(11)

【关 键 词】数字档案馆/数字化档案/it集约化服务/集成平台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给现代档案管理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短短几年全国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成绩斐然,电子文件中心、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等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档案资源管理的热潮在档案行业得到迅速开展。档案利用者在查档、用档等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快捷的优厚待遇,档案工作者也逐渐改变往日的手工粗放管理方式,开始利用网络、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开展现代化管档。不可否认,档案资源的信息化与网络化给国家、机构和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给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由于信息化管理理念与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之间还需要经历更长一段的磨合期,特别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比较,我国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信息系统的建设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何谈信息化的有效利用与滚动发展,加之档案工作者几乎不可能投入更多的精力以了解、学习、跟踪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这无疑使档案工作者萌生了众多的困惑和忧虑。而且,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发展与运行维护的技术复杂度、资金的持续投入、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数字档案馆对it人才的高度依赖性及其与传统档案馆之间的职能交叉已经开始制约着数字档案馆的发展;“双轨制”的运行模式更是给档案工作者增添了不止一倍的工作量。这些棘手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数字档案馆才能顺利发展。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作者基于it服务最新理念,提出采用集约化运营模式建设数字档案馆的观点,通过 it资源的集中建设、it服务质量的有效加强、it技术含量的累积增长,来提高数字化档案馆的社会效益,旨在以最小的成本消耗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献计献策。

    1. 数字档案馆建设的目的

    各行各业信息化及其快速发展已经且正在不断地形成大量的数字化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归档并形成电子档案以记录信息社会的历史活动,传统档案馆开展服务创新加强馆藏数字化加工也将积累越来越多的数字化信息,这两类信息统称为数字化档案信息。档案工作者正是为了归档、接收、整理和保存这些不断累增的数字化档案资源,并想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为国家、机构和社会公众提供快捷方便的查档、用档等服务,数字档案馆才应运而生。由此得出结论:数字档案馆可以作为信息社会数字化档案的终极保管机构。建设数字档案馆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记忆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2.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职能

    以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目的为出发点,可以确定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主要职能:

    (1)集中统一永久保存信息社会产生的各类数字化档案信息,引领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方向,保障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和安全。

    (2)为传统档案馆提供滚动完善和持续发展的网络化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以方便档案工作者通过网络和计算机开展电子文件归档、电子档案接收、数字化档案资源的整合、管理、传递、处理、鉴定、编研和提供网络化查档、用档服务等各类档案管理工作。

    (3)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门户网站,为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查询与检索等服务,包括当前政务公开背景下产生且移交到档案馆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档案馆内部经鉴定后允许开放的数字化档案信息等。

    3.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特点

    数字档案馆是一个以永久保存数字化档案信息为根本,以为档案工作者提供数字化档案的接收、管理、利用、鉴定、编研、展示为宗旨,以提供it资源供应服务为主体运营模式的集成服务平台。基于此平台,档案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开展档案鉴定、文件归档、档案收集、整理、分类、查询、检索、统计、编研、成果汇编以及开放档案信息等各项档案业务工作,不需要关注档案信息存放的物理位置,不需要担心档案信息的永久保存和安全性风险,不需要考虑如何申请信息化专项资金、组织和招聘技术人员开展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及运行维护等工作,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为承担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任务的it工作人员提出档案管理的业务需求。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主要特点是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架构、应用软件的研发、信息系统的实施、数字档案馆的运行维护、滚动发展以及it资源管理等技术性服务工作从传统档案馆中剥离出来,建立以精通信息技术、跟踪档案业务及信息技术发展的,并能够将档案工作与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使用的档案工作者团队,开展面向档案工作的it集约化服务。这样一来,档案工作者就能够集中精力钻研档案业务,开展档案的精细化管理,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为社会提供更高效、更优质的服务。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永久保存、集成共享、传递处理、网络访问、完整有效等众多技术难题则集中于数字化档案馆的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即便这样也比让每个档案馆设立计算机处(室)来开展软硬件平台的购买、安装和维护,做数据备份、数据迁移、异地保存等措施要安全和可靠。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运行维护的主要特点是以低收入的供应服务方式或连锁加盟方式以维持其滚动发展和持续改进。档案业务的规范性及其工作流程的确定性决定了电子文件归档、馆藏档案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开放档案信息、数字档案信息的整合、集成与共享等信息系统的建设是能够基于一个通用的软件基础架构和服务平台来实现,即使不同档案门类的信息标引、著录项、数字化存储格式等有所差别,也能够实现集成化的统一管理。当然在数字档案馆建设之初,需要在国家档案局的统一领导和监管下,首先应开展各门类数字化档案的存储格式、存储标准、访问模式、管理规范等的建设,作为建立通用数字档案馆服务平台的指导性文件,面向服务的开放的基础平台是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服务平台之上的各类应用系统则是根据需求的深化不断地进行完善和功能扩充,每个即将加盟的档案馆只需要设置其基本配置,定义其运行管理模式就可以享受数字档案馆提供的各种信息化服务。可以推断,数字档案馆的技术服务费将远比各档案馆自行购买设备和建设各类应用系统并开展运行维护的费用要低很多,这是因为it服务集约化数字档案馆的软硬件平台、服务器与存储设备、应用软件系统等都是一次开发,多次共享使用,而且还将在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后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保障其先进性、适应性和发展性。

   4. 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

    当前,国内数字档案馆建设有单一型和区域型两种主流模式,单一型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是在单个档案馆内部开展馆藏数字化加工、接收电子文件归档、整合馆内档案资源、建设档案馆的门户网站等工作,通过门户网站提供该馆的开放档案信息服务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查阅服务;区域型数字档案馆则是以一个区或市为单元,以档案馆的业务为中心,除了开展档案馆内部的各种信息化建设、实施和系统应用外,还通过网络为相关档案室提供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服务服务,在档案形成单位进行归档的同时,将纸质文件归到档案室,将电子文件通过网络、载体或接口系统传递到数字档案馆系统中,实现了一个区域内部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集中存储。这两种模式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数字档案馆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数字档案馆的滚动发展与运行维护也取决所依附的档案馆的信息化水平,更准确地说是依赖于档案馆的决策者和档案馆设立的开展信息技术服务的计算机处(室)的人员对信息化的理解、认识和跟踪发展的水平,其局限性和风险性不言而喻!加上信息化滚动发展的持续投资,从长远角度必然会限制数字档案馆的发展。从国家全局来看,这两种建设模式存在着档案行业it资源重复建设的弊端,在全国数字档案馆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的前提下各自开展数字档案馆建设,也必然会造成未来国家档案信息资源整合难的新问题。

    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的观点的提出,是希望能够站在国家信息资源战略和行业全局建设数字档案馆的高度,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以适应和谐型、节约型、发展型、信息资源广泛利用型信息社会的发展特点,不仅需要缓解信息化建设中因技术人员与业务工作者认识不统一而产生的各种制约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矛盾,而且能够保障数字档案馆的高效运作和长期发展。这一观点的基本要求包括:

    (1)机构重组:将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在组织上进行分割,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不再依附于某个传统档案馆,需要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开展各项工作。

    (2)人才分类: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分为业务型和技术型两大类,分别承担数字档案馆和传统档案馆的各项职能。

    (3)职能分割:数字档案馆

保管网络系统中的数字化档案信息,传统档案馆保管纸质档案和各种其他介质档案。

    (4)相互关系:数字档案馆为传统档案馆提供开展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档案展示等各项服务,传统档案馆为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各种业务需求。数字档案馆与传统档案馆互动发展、相互促进,分别以数字、纸质形式记载信息社会的发展历史。

    图1给出了三种数字档案馆运行模式的比较,可以看出:it集约化服务型数字档案馆是一个面向现代档案管理工作的集成服务平台,将数字化档案信息实施集中统一、标准规范地管理,同时为多个传统档案馆提供从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到应用程序、信息访问、信息等软件资源共享和网络计算机运行维护的各种it服务,每个传统档案馆不需要再单独设立it技术支持与服务部门,不需要单独购买和管理服务器、存储器等硬件设备,不需要花钱购买软件系统或者重复开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这样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档案馆内部的管理也更加有效,这是由于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思路与传统档案管理的方式有着行业上的差别,人员管理及工作方式也完全不同。

    当前数字档案馆的运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