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资本运营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11

资本运营体系

资本运营体系篇(1)

一、引言

营运资金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财务管理话题,但却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和重要内容。经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营运资金所涉及到企业运转所需的日常性流动资金,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其覆盖范围延伸到企业整个价值链,如设计、研发、采购、生产、营销等各个方面。它的投入与收回是一种从“现金投入――材料――在制品――应收账款――现金收回”的循环过程。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多,表明其偿债能力越强,但是资金成本占用也就越大,可能表明其管理效率越低;企业持有的流动资产越少,其偿债能力、资金占用成本与管理效率呈相反的现象。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公司经营业绩和竞争力。

尽管国内外已经有相关专家对营运资金从理论到实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本文仍希望从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概念、分类与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着手研究,让营运资金进一步推动此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二、营运资金概念本质

目前,营运资金在严格意义上的概念,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按照杨雄胜(2000)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一文,将营运资金概念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以“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来表示营运资金,也称净营运资金。该概念充分反映了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第二种是以流动资产来表示营运资金,称为总营运资金。该概念使营运资金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促使财务管理向生产经营环节渗透与服务;第三种是把营运资金解释为营运资本,强调对流动资金的投入数额。

营运资金的概念均过于宽泛、笼统,使实务工作者在实践中,往往无所适从,从而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本文中,所采用的营运资金概念,是借助“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来阐述的,如图1所示。

在企业的所有经济业务中,一般可以分为经营性活动、投资性活动与筹资性活动三大类。营运资金反映的是资产负债表的左右上半部,从其流动性的本质来讲,营运资金管理是指以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总称,而非投资活动与筹资活动管理。经营性现金流量所涉及的项目金额来源,也是资产负债表左右上半部的部分项目相互变化所致,但并不是全部项目变化所致。比如货币资金项目尽管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但其来源已经涵盖了三大经济活动的结果,已经根本无法区分其存量或变量中,哪部分是经营性现金流量所致或非经营性现金流量所致,并且其变化波动具有不稳定性,如果将其纳入营运资金管理范畴,无法真实反映经营性活动的结果和营运资金的业绩;又如,应收股利项目所对应的资金变动,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又如,短期借款项目所对应的资金变动,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由此可见,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概念表现形式上存在严重分歧。如果不从理论上彻底厘清这种关系,在实务中将很难进行真正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

为了使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在本质与概念形式上达成一致,必须对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进行重新认识与划分,如图2所示。

在划线的上半部分,是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项目,下半部分是非经营性活动项目或无法区分为何种经济业务的项目(如货币资金)。企业在实务中,还可以根据自身不同情况进行进一步的重新归类与划分,比如预付账款可由专门用于核算固定资产的预付,则预付账款需要划归到非经营性活动项目。根据这一原理,营运资金的概念改写为: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流动资产-与经营性活动相关的流动负债。

据此,可以将资产负债表再次分类,如表1。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权益,可以将表1分解移项整理为:

现金性流动资产=(内生权益-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投资性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外生权益),等式右边的前三项反映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第四项反映投资活动现金流量,最后两项反映筹资性现金流量。因此:

内生权益变动=经营性现金流量+(经营性流动资产变动-经营性负债变动)

经过上述推进演变,通过内生权益的集中表现结果,将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紧紧捆绑在一起,使营运资金扩展到经营性现金流量,充分揭示营运资金的概念本质是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流动资产减去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流动负债,营运资金管理的本质就是指以经营性活动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总称。

三、营运资金分类

(一)按构成要素分类的营运资金

按照构成要素分类,可以把营运资金分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一般而言,按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或周转性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分类,即资产周转时间在一年以内的为流动资产,负债在一年以内的为流动负债。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差,即为净营运资金。按此分类的方法,营运资金重点关注现金与有价证券的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存货的管理、应付账款的管理等方面。现金与有价证券的管理集中在其持有量的研究上,如成本分析模式、存货分析模式、随机模式、资金预算管理等;应收账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信用政策与收账政策的确定,以及对应收账款周转期、周转率的计算等;存货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佳经济批量的确定,以及存货周转期与周转率的计算等;应付账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付款方式的选择、是否放弃现金折扣等。

这种分类方法为营运资金提供了比较细致的分类,有助于营运资金的深化研究。然而,正是这种分类方法,把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营运资金各部分割裂开来,分别去研究它们的最优解。事实上,局部最优并不代表整体上的最优。其次,这种分类的解决主要集中在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上面,放弃了如其他应收账款、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在某些时候,放弃的部分也恰好是对企业有关键影响的部分。

(二)按时间变动分类的营运资金

对于流动资产,如果按照时间变动性可以分为临时性流动资产和永久性流动资产。临时性流动资产指那些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流动资产,比如促销季节的存货、应收账款等;永久性流动资产则是指那些使企业处于经营低谷也仍然需要保留的,用于满足企业长期稳定需要的流动资产。同时,流动性负债也可以分为临时性负债和自发性负债。临时性负债指为了满足临时流动资金需要所发生的负债,如文具企业在每年新学期前为满足学生购买的需要,超量购入货物而举借的债务;自发性负债是指直接产生于企业持续经营的负债,如商业信用筹资日常运营中产生的其他应付款,以及应付职工薪酬、应付利息、应付税费等。通过上述分类方法,主要研究如何确定营运资金持有量和如何筹资营运资金两个方面的问题。这种分类方法单纯的将营运资金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营运资金,没有考虑到各部分营运资金的相互联系。

(三)按供应链分类的营运资金

企业的营运资金从其使用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和经营活动以外的资金。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存货、预付账款、其他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等,这部分营运资金是追求周转效率,从而达到提高盈利能力的目标;经营活动以外的资金,如货币现金、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收利息、应收股利等。这类营运资金与经营性活动并无直接关系或已经无法区分是经营性活动、筹资性活动或投资性活动产生的结果。这两大类营运资金按供应链的分类方法结果见表2。

四、构建营运资金业绩评价体系

(一)传统财务比率业绩评价

在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时,多采用应收账款周转率、应付账款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比率分析是一种传统的分析技能,在分析企业财务时被用来分析评价企业状况的各项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首先,由于孤立地考察营运资金中的各项流动资产的管理状况,如果试图要说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存货周转评价的整体评价时,这种分析非常脆弱,而且在比率相互之间冲突时,出现此消彼长的现象。例如,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紧缩客户信用期,现金流入增加,但是势必影响存货的滞销和销售增长的放缓。其次,传统分析计算公式,分子分母的经济含义相差甚远,例如,存货周转率是衡量和评价企业购入存货、投入生产、销售收回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反映了存货变为现金及应收账款的速度。其常用公式为: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在这个公式里,分子所反映的是“产成品”到“销售成本”这一环节的营运资金周转过程,其矛盾在于:存货所反映内容比较广泛,包括材料、在产品、产成品,随着经营环节的进行,人工成本和相关制造费用不断投入,各环节的存货价值也不断增大,所体现的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最终产成品的价值达到最大值,由产成品转移到销售成本的价值也始终是最大的;而分母则是材料、在成品、产成品三者平均之和,其体现的存货不是最大值。因此,在分子分母所代表经济含义不一致的情况下,分子始终代表最大值,而分母代表是一个均值,其计算结果,必将是夸大的。

由此可见,单一的财务比率对营运资金管理的评价,其计算公式的过程具有自身局限性,经常会扭曲实际经营管理的结果;营运资金管理是一个从投入到流出的整体链条,单个比率的最优解,并不意味着整体管理的最优解,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现金周期业绩评价

相对而言,国内对营运资金业绩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也相对较少。但也不乏优秀的研究成果。其中代表之一是王竹泉、逢咏梅、孙建强(2007)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以营运资金重分类为切入点,提出了把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在此基础上,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为评价,分解为营销渠道营运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具体计算公式为: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365/(全年销售收入/营销渠道营运资金)=365×(成品+应收账款、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全年销售收入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365/(全年完工产品/生产渠道营运资金)=365×(在半品+半成品+平均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全年完工产品成本

采购渠道营运金周转期=365/(全年材料采购金额/生产渠道营运资金)=365×(材料+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票据-应交税费)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365/(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全年销售收入)=365×(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全年销售收入

在上述评价时,计算公式分子分母的经济含义具有趋同性。此种营运资金业绩评价体系容纳了企业多个营运资金项目,解决了传统指标所考虑的营运资金项目太少的弊端,也解决了在计算营运资金周转率时分子分母所代表的含义不一致的现象。但是,该评价体系并没有把与营运资金关系紧密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联系起来,并不能全面有效评价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

(三)构建基于闭环式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体系

在生产经营中,资金的循环从购买材料开始,这一业务在资金的表现上分为直接支付或商业信用的欠款,但商业信用的欠款在信用期到来之时,仍需通过现金的支付。这一过程是经营性现金投入和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形成的开始;接下来,是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转换到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实现经营性现金的流入,实现一个完整的闭环式链条。

在经营性活动中,营运资金与现金流量天生就是一对紧密体,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之间存在此消彼涨的关系。在考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的应收账款时,必须把主营业务收入的现金联系在一起评价,在分析原材料时,须把支付存货的现金和应付账款三者有机结合一起评价。在以往的业绩评价体系中,较多的是对营运资金单个元素进行评价,后来出现对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按渠道分类进行评价。但这些评价方法,均忽视了营运资金管理的本质,对经营性现金流量管理,得出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例如:在物价上涨的年份,企业往往因为战略因素储备大量的原材料存货,此时如果按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会得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效率低下的结论,从而有可能大量削减存货的错误决策;同时,大量储备的原材料与应付账款和支付购买的现金,三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整个经营性活动将产生何种影响?这是传统营运资金业绩评价所不能解决的。因此,建立新型的业绩评价体系就是将营运资金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结合在一起评价。从上文论述得知:

内生权益变动= 经营性现金流量+(经营性流动资产变动-经营性流动负债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入-经营性现金流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变动+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入+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经营性现金流出-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变动 - 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变动)= 营运资金产出-营运资金投入= 营运资金盈余

营运资金投入产出比=经营性产出/经营性投入

根据上述推论的过程,得出基于闭环式的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汇总表,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资金从投入,到采购渠道、生产渠道、营销渠道,最后收到资金,完成了一个闭环式的链条。而营运资金投入产出比,正是这种闭环式业绩评价的最终结果,这种结果,可以与同行业比较,或历史比较,从而得出本财务期间营运资金管理的水平。

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评价表体系设计时,采用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抵减项。然而,正因为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其本身的构造也是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的抵减而得。因此,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也可以采用与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的加项来设计,从而会得到更好的理解,原理都是一样,只不过在采用加项时,生产渠道与采购的营运资金内部的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负债的抵减位置换一下即可。但两者具体表现的财务含义还是有所区别的:1.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做经营活动现金支出的抵减项,则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采用的是相关经营性资产减去相关经营性负债,其结果表示经营性资产的盈余状况。如果结果是正数,表示是经营性资产盈余为负数,即该渠道的经营性资产小于经营性负债,反之亦然。2.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做经营活动现金支出的加减项,则生产渠道与采购渠道采用的是相关经营性负债减去相关经营性资产,其结果表示经营性负债的盈余状况。如果结果是正数,表示是经营性负债是负的,即该渠道的经营性资产大于经营性负债,反之亦然。从本文的研究角度,更加希望采用第1种表示经营性资产盈余的表达方法。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张,伴随而来的则是日益复杂的流程管理,以及对企业财务和营运资金管理的更高要求。营运资金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与重要内容,它通过对以经营性现金流量为核心的经营性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优化管理,以达到企业良好的获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保持强劲的战略竞争力。本文对营运资金概念本质、分类与业绩评价体系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但是,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在构建基于闭环式营运资金管理业绩评价体系中,由于分类的要求,对财务核算的基础工作要求非常高,企业内部的财务经理人可以方便获取得数据进行分析。而外部分析师,则比较难于完整取得真实性的数据,从而有可能影响该方法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资本运营体系篇(2)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平能化集团)是2008年12月5日由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两个中国500强企业联合重组创立的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拥有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中平能化集团根据重组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依照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重新规划产业布局,确立了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5个辅助产业协同发展的“4+5”产业新体系。

经济总量的大幅跃升,发展质量的显著提高,要求企业强力推进组织结构调整、专业化重组,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体制实现战略转型。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三级管控体系,但进一步激发体制活力,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的任务仍然很重。要深入分析、加强研究,进一步优化整合机关总部、产业群、经营单位的职能定位、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真正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职责权限明确、管理流程科学、执行高效顺畅、对外反应灵敏的体制机制,确保。中平能化集团化优势充分发挥,确保各业务单元经营活力不断增强。要加强产、供、销、人、财、物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特别是对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要加强集中管控,实现有效监管。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针对管控范围大、要素流动快的实际,运用信息化、自动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平台,适应做大做强的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严格决策程序,重点强化对重大经营行为的风险管控,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内部监控系统的设计,完善的内部监控系统是资本运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二是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

所谓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指在明确资本运营总职能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分解成为边界明晰的各项分职能。进行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设计资本运营有关机构及其相互权责划分、业务关系的基础。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这就是资本运营的总职能。总职能的实现要通过两个层次的资本运营,即基础资本运营和高级资本运营。基础资本运营即是生产经营,也称资本的内部积累,它通过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流动而产生增值。资本循环流动的质量和效率越高,资本增值的速度也就越快。而高级资本运营包含三项子职能,即存量资产重组、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它通过资本的筹集、资本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企业资产配置的优化,从而增大企业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资本运营的职能分解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企业资本运营职能分解图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设立

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权限划分是设计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重要依据。

下图即是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图2):

图2 企业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

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各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解释如下:

(1)股东会是资本运营某些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者。包括公司外兼并、收购、联合、分立、国有产权转让、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等。

(2)公司董事会是公司资本运营中心,包括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与经营。具体可设下列四个委员会承担上述职能:

①产业发展规划委员会。根据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制定各产业的发展规划,既包括中长期规划,也包括决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②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统一安排投资项目,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具体投资模式选择。

③筹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保持资本成本最低和资本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对筹资组合、规模等的决策,包括企业利润分配方案的决定。当然,如筹资涉及到出资者的重大利益,还必须经过出资者的最终批准方可执行。

④资产经营和管理委员会。除了负责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对集团公司、经理层、子公司董事或股权代有等履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外,对企业资产的重组方案进行决策。当企业有必要实施兼并、联合等资本运营重大活动时,该委员会有权成立临时兼并联合领导小组对具体方案进行决策。

(3)资产运营部

负责集团公司资产(含股权)处置管理,制定资产处置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资产处置方案。负责产权交易管理,履行产权经纪职责,协调产权交易相关单位的关系,开展相关产权交易行为。负责集团公司兼并与收购管理,组织兼并与收购方案编制、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股权转让或受让项目综合管理等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外长期投资管理,组织编制投资计划和年度投资预算,组织投资项目的调研、交流、策划、谈判、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办理投资项目出资手续等。

(4)财务处(包括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处因此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企业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的具体管理执行机构,而且通过制定财务预算、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为企业高层次资本运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财务处还是基础资本运营(即生产经营)的中枢,通过监控整个资本流过程,降低资本成本,提高流动效率,以达到促使资本最大增值的最终目标。当然,资本运营还需要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等机构的广泛参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不同于分公司,它只能通过资本纽带关系,通过委派董事长或董事等决策机构人员来间接进行管理,使其资本运营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而不是直接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既能对企业资本运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又能考核和评价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业绩。因此,必须做到全面、科学的有机结合。

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资本运营具有双重目标,即实现规模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与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的目标。因此指标体系中必须首先有反映此两类目标的指标。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相应指标体系中必须有反映资本运营能力的指标。还有,每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下而上都会受到威胁,要发展必须有稳定和安全作保证,所以在指标体系中还必须考虑企业安全性指标。综合起来,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就包括六大类:规模经济实力指标,规模扩张速度指标,投入产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

(二)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1)规模经济实力

企业规模经济实力是企业经营规模实力、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主要有2项指标:

①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行业销售收入

②利润占有率=利润总额/行业利润总额

这两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行业中位置和作用。

(2)规模扩张速度

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反映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主要有5项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②资产增长率=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③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④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

⑤对外投资增长率=本期对外投资/上期对外投资

(3)投入产出能力

企业投入产出能力反映了企业资源利用状况。主要有2项指标: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②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4)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企业最终经营业绩。主要有3项指标:

①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②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

③销售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净额

(5)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周转达的快慢,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利用效率的体现,也是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的体现。主要有4项指标:

①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②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④总资产周转达率=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

(6)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主要有4项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③营运资金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④已获得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上述六个方面,共20个指标可以全面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业绩和状态,能够为进一步的资本运营活动提供参考,企业在具体对比上述指标值时,可参照企业自身历史水平值,现期预测值和行业内先进企业水平值。

….

资本运营体系篇(3)

一、引言

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流动性与盈利性,资金链的连续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存亡。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两位学者对美国一千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调查表明,财务经理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费的时间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可见营运资金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显著地位。Randy Myers(2009)在CFO杂志上的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中指出“一个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有着出色表现的企业,在顾客需求的预测、产品和服务的传递、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等方面也应当有着较强的能力,同时这可以推动企业不断节约成本”。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也因此至关重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经历了由单一要素周转率向综合指标的转变。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Richard & 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转期(以下简称要素评价体系),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王竹泉教授等(2007)在基于渠道管理理念下创新出的渠道指标体系。要素指标体系(现金周转期)和渠道指标体系哪一个绩效评价体系更有效呢?本文对比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意在检验两套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对比分析得到: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差于或相当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而渠道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明显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或两种指标体系下蓝筹股样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均优于上市公司平均水平,但是渠道指标体系下的区分敏感度更高,从而得出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更高的甄别度,能更真实地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本文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背后机理进行了剖析。

二、营运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研究回顾

在早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中,大多采用流动资产周转期,主要包括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等。由于这一评价体系各个要素间缺乏联系,相互割裂,并且没有考虑流动负债的影响,因此众多学者提出了综合性、动态性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Richard &Laughlin(1980)提出的现金周转期(本文以下都称之为要素评价体系),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和王竹泉教授等(2007)基于渠道管理理念创新出的渠道指标体系。

(一)现金周转期

首次提出现金周转期这一概念的是Hampton C,Hager(1976)。随后Richard &Laughlin(1980)进一步将现金周转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反映了从现金采购到销售货物收回现金的过程。

(二)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提出的绩效评价体系

从1997年开始,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每年对美国1 000家企业开展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并营运资金管理调查报告。该报告起初采用的是营运资金周转期和变现效率指标,该营运资金周期与Richard &Laughlin的现金周转期实质一样,变现效率则是经营现金流量/销售收入。2003年后该报告仅以营运资金周转期作为企业排行的唯一指标。

(三)渠道指标体系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实践中营运资金管理已经向供应链优化的方向转变。王竹泉、马广林(2005)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并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基于这一思路,以王竹泉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创新,构建了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王竹泉等(2007)提出在将营运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生产渠道的营运资金和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并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按渠道的指标体系计算公式如下:

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按渠道)=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总额(按渠道)÷(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成品存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应交税费等)÷(营业收入/360)

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生产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

=(在产品存货+其他应收款-应付职工薪酬-其他应付款等)÷(营业收入/360)

采购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采购渠道营运资金÷(营业收入/360)=(材料存货+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营业收入/360)

三、样本选取

本文以2010年至2012年三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中的蓝筹股为研究对象,蓝筹股样本的选取标准如下: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布的上证180指数成分股和中证证券交易所公布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份。此外样本的选取主要依据了同“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相同的原则:“(1)数据完备,可以计算相关参数;(2)剔除金融类公司;(3)剔除数据明显异常的公司”。基于上述原则,本文得到了三年的蓝筹股样本:2010年231个,2011年232个,2012年227个。三年来蓝筹股主要集中于采掘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本文使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数据库(http://)。

四、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蓝筹股企业总体经营业绩和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较好,与上市公司总样本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平均周转期(以下简称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蓝筹股企业的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周转期(以下简称经营周转期)要小。为此,本文将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分别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进行对比,如果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或者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与要素指标体系相比较,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偏离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程度更大,就可以认为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基于此,本文从整体和行业两个维度对以上两套指标体系下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2010-2012年数据,计算了两套指标体系下对应的绩效指标。其中按渠道计算的指标有营销渠道周转期、生产渠道周转期、采购渠道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渠道);按要素计算的指标有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经营活动周转期(要素)。首先计算了蓝筹股样本各指标和上市公司总样本指标;其次,又分行业计算了其相应指标。其中,本文将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对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的偏离程度定义为敏感度,具体公式如下:

敏感度=(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ABS(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

其中负号表示蓝筹股经营周转期

(一)三年整体分析

2010年至2012年上市公司和蓝筹股经营活动周转期(按渠道和按要素)。

表1是2010-2012三年中,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周转期的对比分析结果。总体来看,在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2010年的敏感度却为正值。这说明渠道指标评价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蓝筹股,而要素指标体系只能对蓝筹股部分甄别;2011年与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敏感度都为负值,但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远远大于要素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这说明在两套评价指标体系都能识别出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甄别度更高、更灵敏,表现出了比传统要素评价体系的优越性。

(二)行业分析

针对各个行业,本文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别得到三年各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基于下页表2,现对各个行业的分析如下:

采掘业中,2010年、2011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而经营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2012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灵敏地识别出蓝筹股。

制造业中,三年呈现出一致的情况,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大,这说明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鉴别蓝筹股。

房地产行业中,2010年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渠道指标体系下的敏感度的绝对值要小于要素指标体系下的,这说明由于某些特殊的原因,两套指标都不能完全鉴别蓝筹股的情况下,渠道指标体系比传统要素指标体系更接近公司的真实情况;2011年与2012年数据呈现结果一致,即在两套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

其他行业中,2010年与2011年蓝筹股样本的经营周转期均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从相对量来看,渠道指标体系下敏感度的绝对值更大;2012年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但蓝筹股周转期(要素)大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即要素指标体系未识别出蓝筹股。

综上,在各个行业中,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要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敏感度较低。

(三)深度剖析

经过以上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对蓝筹股有较高的甄别度,更真实地评价了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渠道指标体系之所以显现出其优越性,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1.传统要素指标体系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过于简单,只是从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这三个要素来计算营运资金周转期,对影响营运资金周转期的其他因素如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都未进行考虑;渠道指标体系下,对于营运资金的分类不仅分为了三个渠道,并且在各个渠道内涉及更广泛,考虑了经营活动中应交税费、应付职工薪酬等要素,更加全面真实地衡量了一个企业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

2.传统要素指标体系下的各个要素是割裂的,并没有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其与渠道管理,顾客、供应商管理等关系都是模糊的;只是简单的数学推演,没有先进的管理理论支持;而渠道指标体系基于企业整体供应链的视角,详细地计算了采购、生产、销售渠道的周转期,使营运资金管理与渠道管理紧密相连,为企业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的内在机理和运行机制奠定了基础,引导企业管理层从利益相关者管理的角度如顾客、供应商等方面改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从而为企业提升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五、结论

本文通过整体分析和行业分析表明蓝筹股经营周转期(渠道),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大都小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且有较高的敏感度;而在要素指标体系下,蓝筹股经营周转期,不论是总样本还是各个行业,与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相比或大或小,即使在某个年度某些行业比上市公司平均周转期小,但与渠道指标体系下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其敏感度较低。综上,与传统要素指标体系相比,渠道指标体系显示了其优越性,即渠道指标体系能更有效地甄别出蓝筹股,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7,(2):85-90.

资本运营体系篇(4)

20世纪90年代企业开始重视资本运营,在资本运营基础上完善兼并、收购、股份制改造、公司控制等措施,形成了系统化、层次化的资本运营结构,为我国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资本运营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核心,该运营模式可以全面展现企业优势,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企业资本运营理论基础

资本运营主要指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交易型战略,可以实现股权经营,通过策略方式实现资本的筹划和管理。该运营方式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为目的,从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运营主要包括融资和投资两部分内容。融资过程中企业通过融资手段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以最小的成本实现资本市值的提升,实现资金的变相“筹集”,为企业运营奠定良好的资金环境。民营企业融资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方式,内部融资过程中企业通过自我累积实现融资,而外部融资过程中企业则通过与自身相关的市场金融机构实现融资,两种融资对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投资过程中企业通过投资方式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以投资手段获取收益,实现资金价值的转变。企业投资主要包括权益性投资、债权性投资、混合投资三种方式。

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主要涉及企业上市、兼并与收购、企业重组、风险投资、融资租赁等内容。这些手段实现了企业资本的全面调整,使资本成为企业的灵活资源,完成了资本形态的转变,是当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实施的重要途径。

二、企业资本运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运营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当前民营企业资本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企业原始投入不够、融资难度较高两方面。民营企业原始融资多源于业主、家族或合伙人,融资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内部融资为主,原始资本薄弱,导致企业运营过程中资本投入大打折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当前多数民营企业都不具有从银行贷款的能力,外部融资限制较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原始投入减少,融资难度加大。随着市场体系的发展,民营企业内部融资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传统企业融资过程中主要通过私人借贷资金等实现融资,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管理的完善,这部分融资难度逐渐加大。

(二)资本运营产权障碍

民营企业对资本运营认识不全面,缺乏相应的产权意识,最终加大了企业资本运营模式风险,导致资本运营效益降低,具体表现在:(1)内部产权界定问题。民营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大多只是确定了产权内容,并未对产权进行明确界定,如家族型民营企业中只表明了产权属于家族,但并未细化个人产权,没有对产权家族范围、家族成员掌握比例等进行明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的资本障碍,很容易影响资本运营效益。(2)外部产权界定问题。外部产权主要指企业运营过程中经营人所掌握的产权内容。民营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实现企业资本和企业范围的拓展,这很容易产生挂靠纠纷,造成民营企业经营效益受到限制,导致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权益人积极性大打折扣。

(三)资本运营认识问题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在资本运营模式构建过程中缺乏正确的资本运营认知,只是将资本运营作为投资方式,希望能够通过该方式实现企业的扩展,这种牟利型资本运营模式忽视了资本运营的实质,与资本运营效益最大化本质背道而驰,加大了企业的风险,最终导致企业资本运营效益大幅降低。

三、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资本运营组织,强化人力资本培养

资本运营模式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要正确理解资本运营的理念,通过资本运营需求形成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体系,从而为资本运营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民营企业要对资本运营模式管理队伍进行改革,严格控制组织机构招聘环节,依照本企业资本运营模式需求筛选领导层和基层员工,保证人员能够适应企业资本运营工作体制;要对员工进行培训,对资本运营模式应用过程中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提升,保证员工能够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观念和资本运营能力;要对员工进行素质教育,使员工正确认识资本运营体系,形成良好的资本运营氛围;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本,依照招聘和培训过程中的员工状况合理安排员工工作,从而保证员工能够在企业资本运营模式中全面展现自身才能,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益。

(二)形成正确融资途径,转变资本运营方式

资本运营模式改革过程中民营企业要对融资方式进行分析,结合自身状况适当调整融资途径,从而保证能够在最低的融资成本下满足企业资本运营需求,双管齐下,达到企业运营效益的最大化。民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需把握好以下三方面内容:

1.转变融资途径。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要对融资方式进行分析,尽量减少当前的间接融资,从间接融资转变到直接融资上。企业在日常经营时需注意开拓融资渠道,通过合理的方式与相关融资单位、融资机构等构建良好关系,达到融资效益的全面提升。企业要对市场进行分析,适当运用常规直接融资方式,如股票上市、债券发行、外资投资、融资租赁等,在法律范围内及企业需求下形成科学化的融资体系,为企业融资效益的改善提供良好的条件。

2.强化融资约束。民营企业要对融资约束机制进行完善,形成系统化、层次化保障结构,通过约束体系保障融资效益,提升融资质量。从宏观角度而言,民营企业要对资本运营模式进行完善,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与自身发展相协调的融资约束结构,在该基础上为企业发展铺平道路,保证其向技术型、骨干型企业迈进。从微观角度而言,民营企业要对融资过程中的融资细则、投资细则进行明确,确定资金的来源与流向,实现程序化管理,确保融资方能够充分信任企业,从而提升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3.形成新型渠道。民营企业融资体系改革过程中要把握好融资渠道的拓展。企业可以适当寻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提升融资的支持力度,从而为企业资本运营创造新的契机;企业要把握好风险投资,对政府及相关部门构建的风险投资扶持基金进行合理利用,从而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细化资本运营管理,规范资本运营体系

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主要是由于管理力度不到位和技术水平较低导致。在该状况下企业必须把握好管理内容,达到资本运营效益的全面优化。

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对资本运营模式进行细化,在国家法律及政策基础上形成科学的资本运营管理制度,全面规范资本运营体系。企业首先要明确多元持股规则,对资本运营中的产权进行明确,对内部产权和外部产权进行严格约束,防止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产权问题。其次,要完善资本制度,明确企业资本内容,确定企业实物资本及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对上述资本进行全面分析,将其高效运用到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最后,要规范资本运营方式,对各项运营内容进行严格控制。

(四)着力优势运营内容,实现资本的集中优化配置

优势运营是民营企业资本运营效益改善的重要途径。优势运营时民营企业要把握好科学技术体系,通过科学技术体系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保证企业资本运营融资处于优势,为企业资本运营构建坚实的基础。该过程中企业要引入先进技术,把握好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形成良好的技术氛围。要突出技术内容,保证技术优势,从而弥补民营企业模式、人员等的不足。除此之外,民营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还要实现资本的集中优化配置,要将资本运用到企业的优势产业中,发展优势产业,抓大放小,将资本与企业优势发展内容充分结合在一起,通过资本带动优势产业,以优势产业提升资本,从本质上提升民营企业经营和发展效益,为企业积累充足的发展资金。

四、总结

资本运营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石,可以从根本上提升民营企业的发展质量,对民营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民营资本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现状,对其资本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优化策略;要把握好市场环境和企业环境,依照资本运营需求细化体制、结构,全面提升资本运营效益,加速民营企业的发展进程。X

参考文献:

1.乔全营.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中小外贸企业资本运营模式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76-79.

2.毛剑峰,茅佳.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非系统性风险防范――以产权多元化改革为视角[J].特区经济,2011,(02):154-155.

3.姚江红.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类型及其模式选择浅析[J].价值工程,2011,(31):80-81.

资本运营体系篇(5)

【内容摘要:】 无形资产运营活动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在探讨构建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服务对象和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并对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该指标体系的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就是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评判的过程。具体的讲,就是对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绩效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取得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这个结果的产生,首先需要确定评价内容的具体指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无形资产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意义 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按照委托理论,投资者将资产投入企业以后,委托经理经营管理,要求经理对其资产承担增值的责任。资产运营是实现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而无形资产运营是资产运营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无形资产运营带动企业资产运营,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然而无形资产运营是一项充满风险但也有巨大收益的经营活动,对其进行评价有利于落实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有利于衡量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和收益,及时把握运营的机会和调整运营的方式,更好地实现资产增值的目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来实现的。概括地来说,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以下重要意义:1.1有利于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值生存与发展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追加投资;二是资产增值。显然前者是以后者为前提的,只有资产能够增值才能有投资者愿意增加投资,因此,资产增值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无形资产运营是实现资产增值的有效途径,然而运营过程中还存在收益与风险衡量的问题:在追求运营收益的同时应该注意风险的防范。建立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衡量运营过程中的收益与风险,运营主体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运营战略,通过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运营方案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1.2有利于完善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激励机制委托理论认为,企业经营者是受资产所有者的委托经营管理企业资产的,由于这种委托关系的存在,经营者往往没有对资产的最终索求权,他们需要来自资产所有者的激励;另一方面,资产所有者缺乏对资产的经营管理权,需要对具有经营管理权的企业经营者进行约束,资本激励与资本约束便由此产生。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是以科学、全面和规范的绩效评价为前提的。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资产所有者评价经营者的经营绩效提供一种可靠的参考依据,落实经营者的责任,并据此对经营者进行激励或约束,形成经营管理层优胜劣汰机制,推动我国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构建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企业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激励机制的基础。1.3有利于维护和提升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科技的转化。因此,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日显重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却是无形资产在许多企业中被低估甚至被忽视,企业的资产运营一般只是停留在有形资产运营层次上。无形资产运营既缺乏理论的指导,又缺乏实践的推行,还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解决其中的绩效评价标准问题,有利于观察和考核企业无形资产运营,从而完善无形资产运营理论、推动无形资产运营活动的开展,实现无形资产增值,同时也可以维护和提升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 2.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服务对象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或主要出资人,下文论述对两者不作区别)、经理、债权人、小股东、企业职工、政府等,这些既是实施无形资产运营绩效的评价主体,又是建立无形资产运营评价指标体系的服务对象,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但是由于评价目的和所处的立场与角度不同,其关心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按照利益相关程度的高低,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所有者、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1)所有者。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评判无形资产运营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其运营的目标,即是否实现了资产的增值,以及增值多少。由于企业资产是由所有者投入并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最终所有权归所有者,因此,建立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是为所有者服务。按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契约,所有者把企业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主要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产的增值情况。无形资产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但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对其管理和评价均难以进行,容易“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建立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盘清企业的无形资产“家底”,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或丧失增值能力。所有者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通过建立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无形资产运营活动的评价考核,既不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又可以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2)经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价与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经理的评价与考核。无形资产运营的目标即资产增值的实现程度跟经理密切相关,而且评价结果跟经理也关系重大。通过评价,经理与所有者的契约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加深或解除。(3) 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他们通常认为企业偿债能力的最重要的保障是有形资产,因此关注的重点在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及其变现价值;小股东更多地盯住投资回报和股票价格,主要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职工主要关心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如薪酬能否得到保障。虽然这些企业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的状况的关注,也奠定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但所有这些需求中,只有所有者是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的最大需求方,因此,所有者也就成为首要服务对象。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3.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共同原则,它是指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客观认识对象本身的性质、特点、关系和运动过程。这一原则体现在把握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内涵的正确性、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处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参量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无论是评价指标确定还是计算方法确定的科学性,都将关系到所设置的评价指标的质量及其作用的发挥。3.2.全面性原则。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是配置资源、提供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运动过程。运营活动和绩效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真实反映企业的绩效水平,就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反映各有关要素和有关环节的、能综合解释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3.3.系统性原则。系统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整体最优化,在全面性的原则下,必须考虑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结合。因此,在指标体系设置和个体指标选取上,要以构建科学、完整的评价系统为出发点,遵循重要性原则,根据各指标对实现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同时考虑各类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合理构成以及指标间的勾稽关联度和逻辑关联度,通过指标的合理取舍和指标权重的设置,达到评价指标既能突出重点,又能保持相对的均衡统一,实现系统的最优化。3.4.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内涵、指标的数量、体系的构成等方面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应频繁变动,但是企业无形资产运营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只从静态角度考虑是不全面的。为保证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也

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和绩效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不断发展。3.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不是所有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绩效的因素都能够量化。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包括定量评价要素,又要包括定性评价要素,遵循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3.6.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就是说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价结果能实现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可操作性是指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要充分考虑指标体系实施时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在满足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指标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数据易于采集,评价方法便于实际操作。根据以上考虑,企业无形资产运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采取多因素分析和多层次评价指标互补的方法,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合理。既要根据不同指标所反映信息的内容和重要程度考虑这些指标的合理组合,又要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评价指标间的修正和互补关系。 4.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1框架构成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采取以定量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又可以分为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基本指标主要包括无形资产运营效率、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周转率、无形资产增长率等4项,辅助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运营效率、净收益等多项指标。由于无形资产运营是资产运营的一种方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在基本指标重点考察无形资产运营的几个核心问题外,辅助指标设置了资产运营的相应指标,以从总体上全面的反映、评价无形资产运营绩效。定性指标主要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能力与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包括发展战略、长期发展能力等7项指标。下表是本文构建的无形资产运营的评价指标体系: 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 务 指 标非 财 务 指标基本指标辅助指标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管理水平领导班子综合素质市场占有能力技术装备更新水平行业或地区影响能力 无形资产收益率 净收益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存量收益率无形资产增量收益率 无形资产运营效率 资产运营效率无形资产存量运营效率无形资产增量运营效率 无形资产周转率无形资产与研发费用的比率资产周转率 无形资产增长率 资产增长率资产结构无形资产增长额资产结构优化比率 4.2财务指标的含义及其计算 上述指标体系框架中,有一些指标是沿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这些指标的基本含义及其计算公式已有系统的介绍,因此在本文中不作介绍;有的则属于本文创建的指标,本文在此作一些解释。 4.2.1无形资产收益率 它是一项把企业一定期间的无形资产净收益与企业的无形资产相比较,可反映企业无形资产运营效果的综合考核指标,用公式表示为:无形资产收益率=净收益/平均无形资产总额平均无形资产总额=(期初无形资产+期末无形资产)/2该指标值越高,表明无形资产的运营效果越好;值越低,效果越差。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考核期无形资产产生的净收益。我们认为,凡是与无形资产运营相关的净收益都应准确地计入无形资产净收益。即:仅与无形资产有关的资产运营活动产生的收益,应全部计入无形资产净收益;既与有形资产运营相关又与无形资产运营相关的净收益如能明确划分,则应将两者分别计量;如不能明确划分,则应采用适当方法计量。譬如,单独处置专利技术,产生的收益应全部计入无形资产运营净收益;同时处置无形资产及与之相关的有形资产(如固定资产),如果两种收益能够明确划分,则应分别计入无形资产运营净收益与有形资产运营净收益中;如果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则应按照一定方法(如公允价值的比例)将其划分开来,然后分别计量。4.2.2无形资产运营效率 它是一项反映企业考核期与某一对比基准期相比较,无形资产收益率变动程度的综合动态考核指标。这一指标主要用于评价企业对无形资产在考核期内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增值能力的动态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或 --无形资产运营效率 --考核期无形资产收益总额 --考核期无形资产收益率 --企业历史上无形资产收益率最大值 λ值越大,说明无形资产运营所具有的资产增值能力越强,无形资产运营效率越高;λ值越小,则说明增值能力越差,运营效率越低。当λ=1时,反映考核期企业无形资产增值能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λ<1 时,反映考核期企业无形资产增值功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当λ>1时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增值能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如果λ<0则意味着企业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无形资产流失;负商誉;亏损。 显然,这一指标有益于企业无形资产运营情况的纵向透视,但是,如果在无形资产运营效率的计算公式中 不是取企业历史上无形资产收益率最大值,而是取同行业的平均值或同行业企业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历史最大值时,就有利于同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 资产运营效率、无形资产存量运营效率、无形资产增量运营效率等3项指标的含义与无形资产运营效率基本相似,只是考核的对象不同,分别是企业总资产、无形资产存量、无形资产增量等,在此就不作一一论述了。 4.2.3无形资产增长率 它是指企业考核期期末相对于上期期末无形资产增长的比率,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增长速度,是一项相对指标。与之相对应的绝对数指标是无形资产增长额,反映的是考核期期末相对于上期期末无形资产增长的绝对额。无形资产增长额=考核期无形资产总额—上期无形资产总额无形资产增长率=无形资产增长额/上期期末无形资产总额 =(考核期无形资产总额—上期无形资产总额)/上期期末无形资产总额 该指标值越大,则企业无形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一般而言,该考核指标应与其绝对数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4.2.4资产结构与资产结构优化比率 资产结构一般是指企业各项资产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本文特指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它反映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问题。 资产结构=无形资产/总资产该指标值越大,说明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就越应重视无形资产的运营活动及对其绩效的评价。当资产结构值为负数时,说明企业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或者存在大量的负商誉;值为0时,说明企业没有任何的无形资产,这种企业难以生存,或者说明企业的无形资产减值(包括负商誉)直至为0 ;值为1时,总资产与无形资产等量或者说企业的资产全部是无形资产,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能的解释是存在无形资产高估、有形资产低估或流失、转移等。当然,还存在资产结构大于1,即企业无形资产高于总资产的情况,这是因为现在的会计制度一般都规定无形资产应以取得成本即历史成本入账,而且往往商誉不能入账,而本文所指的无形资产包括商誉。这种情况涉及到资产评估以及会计制度设计等问题,本文暂不作讨论。因此,资产结构的值一般都在0~1之间。资产结构考核的是某一时点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率情况,属于静态指标。但是,一些基础上较好、无形资产较多的企业,即使考核期无所建树,该指标值仍会很高;与此相反,一些基础较差、无形资产基数较小的企业,即使发展迅速,该指标值仍会很低。如果仅从这个角度考核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可能无形资产提升较快的企业反而得到较低分,评价结果偏低。为克服该静态指标所固有的缺陷,本文引入与资产结构相对应的动态指标——资产结构优化比率。它是指考核期期末资产结构与上期期末资产结构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资产结构优化比率=考核期期末资产结构/上期期末资产结构 这一指标主要是考核企业资产结构各期改善的情况,一般来说该值越大越好,指标值越大,则资产结构优化的速度越快,企业无形资产增长的速度越快。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企业无形资产主要是土地使用权,而有形资产则逐步流失。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资产结构和资产结构优化比率都较高,这时就需要结合其它指标如无形资产增长的比 率、无形资产增长额等来分析。4.2.5无形资产周转率 它是用来衡量和评价企业构建、投入使用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考核指标,其计算公式可以参考资产周转率来设计: 无形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无形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无形资产周转率越高,反映无形资产购建、使用的速度越快,这样会相对提高有形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总资产的周转率、增强盈利能力。 4.2.6研发费用与无形资产的比率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能力,用公式表示为:研发费用与无形资产的比率=新增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一般来说,该指标值如果大于1,说明企业研发能力较强,投入少量的资金形成价值较大的无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效率较高;如果小于1,则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应该重新进行研发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检查研发项目是否存在管理上的问题。这一指标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周转率的有效辅助指标,说明企业形成无形资产的速度和效率。 4.3.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内容定量评价指标是国内外绩效评价领域较为通用直观的分析判断方法,但是从评价实践来看,单纯的定量指标评价不能综合反映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的全部绩效状况,所以需要引入定性指标加以补充。 4.3.1领导班子综合素质该项指标主要包括对领导班子的企业知识结构、道德素质、协调组织能力和决策水平等方面的考察。企业领导班子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企业经营发展由领导班子制定,经营决策由领导班子作出,如果决策错误,主要是追究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所以,企业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在绩效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加以考察:(1)企业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对经营管理及本行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经营业绩水平。(2)领导班子团结程度,廉洁自律程度,是否爱岗敬业,奖惩严明,员工的拥戴程度。(3)经营理念的先进性,是否勇于创新,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是否均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工作成绩好坏。(4)对人才和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 4.3.2经营发展战略该指标主要是指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先进、明确、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施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时,必须对企业是否具有长远战略,发展战略是否科学、可行,是否得到员工的认同并予以贯彻,进行分析评价,以引导企业树立长远观点、全局观点,避免短期行为。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的考察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1)企业的短中长期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生产经营目标明确与否;(2)企业制定的筹资、投资、生产、营销、兼并重组等各种经营策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长期持续的发展。(3)购建的无形资产是否有利于形成和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3.3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无形资产的主要源泉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强是科技进步的表现。该能力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研究开发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以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方面付出的代价及所取得的成果,是评价该能力的主要资料。同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企业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进行创新。这里的创新包括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观念创新等多方面内容。 4.3.4技术装备更新水平 包括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设施先进程度等方面的内容。一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装备先进的企业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不注意跟踪和研究最新技术进步成果,其先进的技术装备也会变成落后的生产力。对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的考察主要通过以下方面:(1)企业主要设备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何种级别,是否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适应。(2)企业开工程度,设备利用率高低,运转率高低。(3)企业是否重视技术投入,其技术装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力量如何,企业每年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4)企业的环保意识如何,环保技术措施水平,达到何种级别。 4.3.5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该指标包括企业在行业或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这往往是企业商誉与核心能力的反映。考察企业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1)企业在本行业或区域的影响力高低,企业产品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全国(或本区域)同行业的排名。(2)企业在本行业的作用,其辐射力高低。(3)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本行业的影响力。4.3.6管理水平这里有两层含义:企业治理结构与基础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科学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正常有效管理的保障。治理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权责划分、决策执行等的内容。相对治理结构来说,基础管理则是“微观”方面的管理。它主要包括内部管理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各项内部基础管理制度的健全情况和贯彻执行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基础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石,包括内部管理模式、各项规章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传递渠道等。同时,必须关注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好,多么完善的制度也如同一张废纸。4.3.7市场占有能力该指标主要包括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和消费者对企业提供情况的评价,以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等。市场占有能力是企业扩大企业利润和发展长大的基础。所有企业都必须努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而市场占有能力除成本价格、产品质量、营销策略等因素外,企业的服务满意度和顾客的忠诚与认知程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该指标又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指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忠诚程度、顾客满意度、公众认可程度。4.4优点 本文构建的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在设计的思路上,在对评价目标的体现上、在设计的指标内涵的表达上,还是所选用的指标的结构层次上、表现形式上,均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而言,指标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4.4.1.在体现考核指标的目的上,重点突出了无形资产收益率这一关键。 企业的财务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利益相关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资产运营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最优化配置和价值最大化。其实净收益(即净利润)代表着资产的增值,资产收益率代表着资产的增值率,无形资产收益率代表着无形资产的增值率,企业价值的最大意味着企业长期的净收益与收益率最大,追求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的增值与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的增值率。从无形资产运营的含义、特征、策略等方面来看,无形资产运营是资产运营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以无形资产收益率为基本指标能够更直观地体现了考核的对象,选择资产收益率与净收益为辅助指标能够体现无形资产运营的根本目的,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4. 4.2.在考核指标体系的层次上,符合整体性原则。之所以以一个指标体系,而不是以一项指标来对企业无形资产运营进行考核,是因为单项指标具有局限性,而指标体系更能发挥作用。一个指标体系作用的发挥则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体系结构层次上的完整性或系统性。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以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为主,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为辅;定量指标又可分为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这两种指标又各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标子体系,并且在形式上实现了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的结合。从作用上看,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既有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如:无形资产运营效率、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增长的比率等;又 有综合性较弱的指标,如:无形资产存量效率、无形资产增量运营效率等。4.4.3.有关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无形资产收益率的提高应主要通过增强无形资产的绝对数的同时提高无形资产运营的效率。资产可以分为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因此,无形资产运营同样可以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来分析,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无形资产收益率就是分别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增量收益率+无形资产存量收益率 4.5应注意的问题4.5.1关于计量基础谨慎性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普遍采用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些原则,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入账,期末可按可变现净值与账面价值孰低原则调整,对于资产的增值则不作任何记录;无形资产中的商誉不入账,而诸如专利技术等项目则以咨询费等少量费用支出入账,研发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些会计计量方法,往往容易导致资产价值的少计,尤其是科技日益发展、无形资产日显重要的当今社会,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不准确,容易导致企业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应占有的位置认识不清,从而做出不甚明智的经营决策,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因此,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在客观反映资产变现价值的基础上,即:应以资产的评估价值为基础,既要求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又要求对有形资产如固定资产等进行评估。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按照评估价值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因为评估价值是社会所公允、所能接受的,以它为基础评价运营效绩,其结果必然具有客观公正性。4.5.2关于评价期前面提到,无形资产运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以评估价值为基础重新编制的财务报告之上的,而不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现象财务报告资料。因此,无形资产运营效绩评价的评价期大可不必局限于会计年度。评价期的确定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评价主体的需要。首先是投资者出于考察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及其增值情况、其运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的需要;其次是债权人、政府、经理及企业职工等各方面的多种需求。二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一般而言,企业发展要经理成长、成熟、衰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企业发展是否存在经营方向的偏离,能否加速或延缓某一阶段、时期等等。通过无形资产运营效绩评价可以评判无形资产及其运营情况是否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时期相适应,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三是评价的成本。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首先需要大规模的资产清查和评估,然后就是按照评估价值逐项调整资产价值,并重新编制财务报告,最后是评价。这些都需要发生大量的费用。总之,企业应该在综合考虑评价主体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成本效益原则,确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的评价期。4.5.3关于评价结果及其运用企业通过对无形资产运营效绩评价结果的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自身,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高运营水平。首先,对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不仅要看结果,更应注意过程,要将评价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这可以帮助评价主体了解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绩效中主观努力的成分占多少依靠行业的特殊性取得的成分是多少,有利于评价主体根据企业性质和特点,结合企业的历史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绩效作出公正的评价。其次,应该客观地看待评价结果。由于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以及市场瞬息万变,因此,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地域的企业及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或时期的评价结果都会有所不同,如“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它主要是以技术创新和较快的产品更新来达到较高的投资回报,各项得分可能都会高于传统企业;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企业,评价结果也会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成长期的评价结果优于稳定期,而稳定期优于衰退期。这些差异是由行业、企业、市场等客观条件造成的。在运用评价结果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而不应不顾客观条件的不同,盲目地追求运营效益。总之,评价结果的运用是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的灵魂,只有不断寻求和推广评价结果的运用领域,才能使无形资产运营评价的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并不断地指导企业的实践。

资本运营体系篇(6)

【内容摘要:】 无形资产运营活动需要理论的指导,更需要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其绩效进行评价。本文在探讨构建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服务对象和应遵循的原则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并对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该指标体系的优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就是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及其产生的结果进行评判的过程。具体的讲,就是对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绩效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取得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这个结果的产生,首先需要确定评价内容的具体指标,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建立无形资产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意义    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按照委托理论,投资者将资产投入企业以后,委托经理经营管理,要求经理对其资产承担增值的责任。资产运营是实现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而无形资产运营是资产运营中一种有效的方式。因此,企业可以通过无形资产运营带动企业资产运营,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然而无形资产运营是一项充满风险但也有巨大收益的经营活动,对其进行评价有利于落实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有利于衡量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和收益,及时把握运营的机会和调整运营的方式,更好地实现资产增值的目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来实现的。概括地来说,建立科学的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以下重要意义:1.1有利于实现企业资产的增值生存与发展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式无非两种:一是追加投资;二是资产增值。显然前者是以后者为前提的,只有资产能够增值才能有投资者愿意增加投资,因此,资产增值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无形资产运营是实现资产增值的有效途径,然而运营过程中还存在收益与风险衡量的问题:在追求运营收益的同时应该注意风险的防范。建立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衡量运营过程中的收益与风险,运营主体可以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运营战略,通过选择收益大、风险小的运营方案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1.2有利于完善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激励机制委托理论认为,企业经营者是受资产所有者的委托经营管理企业资产的,由于这种委托关系的存在,经营者往往没有对资产的最终索求权,他们需要来自资产所有者的激励;另一方面,资产所有者缺乏对资产的经营管理权,需要对具有经营管理权的企业经营者进行约束,资本激励与资本约束便由此产生。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是以科学、全面和规范的绩效评价为前提的。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为资产所有者评价经营者的经营绩效提供一种可靠的参考依据,落实经营者的责任,并据此对经营者进行激励或约束,形成经营管理层优胜劣汰机制,推动我国企业家队伍的建设。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科学构建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企业资本约束机制和资本激励机制的基础。1.3有利于维护和提升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现代社会中,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科技的转化。因此,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日显重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现实却是无形资产在许多企业中被低估甚至被忽视,企业的资产运营一般只是停留在有形资产运营层次上。无形资产运营既缺乏理论的指导,又缺乏实践的推行,还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标准。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解决其中的绩效评价标准问题,有利于观察和考核企业无形资产运营,从而完善无形资产运营理论、推动无形资产运营活动的开展,实现无形资产增值,同时也可以维护和提升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比重。 2.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服务对象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所有者(或主要出资人,下文论述对两者不作区别)、经理、债权人、小股东、企业职工、政府等,这些既是实施无形资产运营绩效的评价主体,又是建立无形资产运营评价指标体系的服务对象,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但是由于评价目的和所处的立场与角度不同,其关心的内容和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按照利益相关程度的高低,我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所有者、经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1)所有者。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是为了评判无形资产运营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其运营的目标,即是否实现了资产的增值,以及增值多少。由于企业资产是由所有者投入并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最终所有权归所有者,因此,建立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是为所有者服务。按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契约,所有者把企业资产委托给经营者经营管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监督,主要关心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资产的增值情况。无形资产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但是由于它本身具有的独特性,对其管理和评价均难以进行,容易“在无声无息中消失”,建立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盘清企业的无形资产“家底”,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或丧失增值能力。所有者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通过建立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无形资产运营活动的评价考核,既不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又可以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监督。(2)经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价与考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经理的评价与考核。无形资产运营的目标即资产增值的实现程度跟经理密切相关,而且评价结果跟经理也关系重大。通过评价,经理与所有者的契约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加深或解除。(3) 其他利益相关者。债权人主要关心的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他们通常认为企业偿债能力的最重要的保障是有形资产,因此关注的重点在于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及其变现价值;小股东更多地盯住投资回报和股票价格,主要关注企业的短期效益;职工主要关心与自身息息相关的利益,如薪酬能否得到保障。虽然这些企业利益相关方对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的状况的关注,也奠定了广泛的市场需求,但所有这些需求中,只有所有者是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的最大需求方,因此,所有者也就成为首要服务对象。 3.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3.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一切科学研究工作的共同原则,它是指指标与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客观认识对象本身的性质、特点、关系和运动过程。这一原则体现在把握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内涵的正确性、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数学处理方法的逻辑严密性以及参量因素分析的准确性等几个方面。无论是评价指标确定还是计算方法确定的科学性,都将关系到所设置的评价指标的质量及其作用的发挥。3.2.全面性原则。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是配置资源、提供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运动过程。运营活动和绩效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要真实反映企业的绩效水平,就必须建立一个全面反映各有关要素和有关环节的、能综合解释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3.3.系统性原则。系统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整体最优化,在全面性的原则下,必须考虑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结合。因此,在指标体系设置和个体指标选取上,要以构建科学、完整的评价系统为出发点,遵循重要性原则,根据各指标对实现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同时考虑各类指标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合理构成以及指标间的勾稽关联度和逻辑关联度,通过指标的合理取舍和指标权重的设置,达到评价指标既能突出重点,又能保持相对的均衡统一,实现系统的最优化。3.4.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的内涵、指标的数量、体系的构成等方面应保持相对的稳定,不应频繁变动,但是企业无形资产运营具有明显的动态特征,只从静态角度考虑是不全面的。为保证评价方法的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随着经济环境和绩效价值取向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不断发展。3.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不是所有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绩效的因素都能够量化。所以,评价指标的选择既要包括定量评价要素,又要包括定性评价要素,遵循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3.6.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就是说评价指标应具有普遍的统计意义,使评价结果能实现企业间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可操作性是指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要充分考虑指标体系实施时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在满足评价目的需要的前提下,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指标概念要清晰,表达方式简单易懂,数据易于采集,评价方法便于实际操作。根据以上考虑,企业无形资产运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应该采取多因素分析和多层次评价指标互补的方法,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合理。既要根据不同指标所反映信息的内容和重要程度考虑这些指标的合理组合,又要根据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评价指标间的修正和互补关系。 4.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4.1框架构成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采取以定量指标为主、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又可以分为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基本指标主要包括无形资产运营效率、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周转率、无形资产增长率等4项,辅助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运营效率、净收益等多项指标。由于无形资产运营是资产运营的一种方式,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在基本指标重点考察无形资产运营的几个核心问题外,辅助指标设置了资产运营的相应指标,以从总体上全面的反映、评价无形资产运营绩效。定性指标主要着眼于企业长期发展能力与经营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包括发展战略、长期发展能力等7项指标。下表是本文构建的无形资产运营的评价指标体系: 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财   务   指   标非 财 务 指标基本指标辅助指标经营发展战略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管理水平领导班子综合素质市场占有能力技术装备更新水平行业或地区影响能力  无形资产收益率 净收益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存量收益率无形资产增量收益率 无形资产运营效率 资产运营效率无形资产存量运营效率无形资产增量运营效率 无形资产周转率无形资产与研发费用的比率资产周转率 无形资产增长率  资产增长率资产结构无形资产增长额资产结构优化比率 4.2财务指标的含义及其计算    上述指标体系框架中,有一些指标是沿用传统的财务指标,这些指标的基本含义及其计算公式已有系统的介绍,因此在本文中不作介绍;有的则属于本文创建的指标,本文在此作一些解释。    4.2.1无形资产收益率     它是一项把企业一定期间的无形资产净收益与企业的无形资产相比较,可反映企业无形资产运营效果的综合考核指标,用公式表示为:无形资产收益率=净收益/平均无形资产总额平均无形资产总额=(期初无形资产+期末无形资产)/2该指标值越高,表明无形资产的运营效果越好;值越低,效果越差。这里的关键是如何确定考核期无形资产产生的净收益。我们认为,凡是与无形资产运营相关的净收益都应准确地计入无形资产净收益。即:仅与无形资产有关的资产运营活动产生的收益,应全部计入无形资产净收益;既与有形资产运营相关又与无形资产运营相关的净收益如能明确划分,则应将两者分别计量;如不能明确划分,则应采用适当方法计量。譬如,单独处置专利技术,产生的收益应全部计入无形资产运营净收益;同时处置无形资产及与之相关的有形资产(如固定资产),如果两种收益能够明确划分,则应分别计入无形资产运营净收益与有形资产运营净收益中;如果两者没有明确的界限,则应按照一定方法(如公允价值的比例)将其划分开来,然后分别计量。4.2.2无形资产运营效率    它是一项反映企业考核期与某一对比基准期相比较,无形资产收益率变动程度的综合动态考核指标。这一指标主要用于评价企业对无形资产在考核期内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增值能力的动态变化。其计算公式为: 或 --无形资产运营效率 --考核期无形资产收益总额  --考核期无形资产收益率 --企业历史上无形资产收益率最大值    λ值越大,说明无形资产运营所具有的资产增值能力越强,无形资产运营效率越高;λ值越小,则说明增值能力越差,运营效率越低。当λ=1时,反映考核期企业无形资产增值能力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当λ<1 时,反映考核期企业无形资产增值功能尚未完全释放出来;当λ>1时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增值能力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如果λ<0则意味着企业可能存在以下三种情况中的一种或几种:无形资产流失;负商誉;亏损。    显然,这一指标有益于企业无形资产运营情况的纵向透视,但是,如果在无形资产运营效率的计算公式中 不是取企业历史上无形资产收益率最大值,而是取同行业的平均值或同行业企业尤其是竞争对手的历史最大值时,就有利于同行业之间的横向比较。   资产运营效率、无形资产存量运营效率、无形资产增量运营效率等3项指标的含义与无形资产运营效率基本相似,只是考核的对象不同,分别是企业总资产、无形资产存量、无形资产增量等,在此就不作一一论述了。     4.2.3无形资产增长率    它是指企业考核期期末相对于上期期末无形资产增长的比率,反映企业无形资产增长速度,是一项相对指标。与之相对应的绝对数指标是无形资产增长额,反映的是考核期期末相对于上期期末无形资产增长的绝对额。无形资产增长额=考核期无形资产总额—上期无形资产总额无形资产增长率=无形资产增长额/上期期末无形资产总额                  =(考核期无形资产总额—上期无形资产总额)/上期期末无形资产总额    该指标值越大,则企业无形资产增长速度越快,一般而言,该考核指标应与其绝对数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4.2.4资产结构与资产结构优化比率    资产结构一般是指企业各项资产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本文特指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它反映了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问题。    资产结构=无形资产/总资产该指标值越大,说明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大,就越应重视无形资产的运营活动及对其绩效的评价。当资产结构值为负数时,说明企业无形资产流失严重,或者存在大量的负商誉;值为0时,说明企业没有任何的无形资产,这种企业难以生存,或者说明企业的无形资产减值(包括负商誉)直至为0 ;值为1时,总资产与无形资产等量或者说企业的资产全部是无形资产,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能的解释是存在无形资产高估、有形资产低估或流失、转移等。当然,还存在资产结构大于1,即企业无形资产高于总资产的情况,这是因为现在的会计制度一般都规定无形资产应以取得成本即历史成本入账,而且往往商誉不能入账,而本文所指的无形资产包括商誉。这种情况涉及到资产评估以及会计制度设计等问题,本文暂不作讨论。因此,资产结构的值一般都在0~1之间。资产结构考核的是某一时点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所占的比率情况,属于静态指标。但是,一些基础上较好、无形资产较多的企业,即使考核期无所建树,该指标值仍会很高;与此相反,一些基础较差、无形资产基数较小的企业,即使发展迅速,该指标值仍会很低。如果仅从这个角度考核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可能无形资产提升较快的企业反而得到较低分,评价结果偏低。为克服该静态指标所固有的缺陷,本文引入与资产结构相对应的动态指标——资产结构优化比率。它是指考核期期末资产结构与上期期末资产结构的比例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资产结构优化比率=考核期期末资产结构/上期期末资产结构    这一指标主要是考核企业资产结构各期改善的情况,一般来说该值越大越好,指标值越大,则资产结构优化的速度越快,企业无形资产增长的速度越快。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企业无形资产主要是土地使用权,而有形资产则逐步流失。这种情况可能导致资产结构和资产结构优化比率都较高,这时就需要结合其它指标如无形资产增长的比率、无形资产增长额等来分析。    4.2.5无形资产周转率    它是用来衡量和评价企业构建、投入使用等各环节管理状况的综合性考核指标,其计算公式可以参考资产周转率来设计:   无形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无形资产总额    一般来说,无形资产周转率越高,反映无形资产购建、使用的速度越快,这样会相对提高有形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提高总资产的周转率、增强盈利能力。    4.2.6研发费用与无形资产的比率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形成无形资产的能力,用公式表示为:研发费用与无形资产的比率=新增无形资产/研发费用一般来说,该指标值如果大于1,说明企业研发能力较强,投入少量的资金形成价值较大的无形资产,形成无形资产的效率较高;如果小于1,则说明研究开发费用的投入并没有取得相应的效果,应该重新进行研发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以及检查研发项目是否存在管理上的问题。这一指标可以作为无形资产周转率的有效辅助指标,说明企业形成无形资产的速度和效率。 4.3.非财务指标的评价内容定量评价指标是国内外绩效评价领域较为通用直观的分析判断方法,但是从评价实践来看,单纯的定量指标评价不能综合反映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的全部绩效状况,所以需要引入定性指标加以补充。  4.3.1领导班子综合素质该项指标主要包括对领导班子的企业知识结构、道德素质、协调组织能力和决策水平等方面的考察。企业领导班子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因为企业经营发展由领导班子制定,经营决策由领导班子作出,如果决策错误,主要是追究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的责任。所以,企业领导班子的基本素质在绩效管理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领导班子基本素质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加以考察:(1)企业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管理经验,对经营管理及本行业技术的掌握程度,经营业绩水平。(2)领导班子团结程度,廉洁自律程度,是否爱岗敬业,奖惩严明,员工的拥戴程度。(3)经营理念的先进性,是否勇于创新,在进行重大决策时是否均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并能达到预期目标,工作成绩好坏。(4)对人才和科技研发的重视程度。    4.3.2经营发展战略该指标主要是指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制定先进、明确、可行的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施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时,必须对企业是否具有长远战略,发展战略是否科学、可行,是否得到员工的认同并予以贯彻,进行分析评价,以引导企业树立长远观点、全局观点,避免短期行为。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的考察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1)企业的短中长期计划的合理性、科学性,生产经营目标明确与否;(2)企业制定的筹资、投资、生产、营销、兼并重组等各种经营策略是否符合实际,是否有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和长期持续的发展。(3)购建的无形资产是否有利于形成和维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4.3.3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无形资产的主要源泉是科学技术,研究开发能力强是科技进步的表现。该能力指的是企业在生产和改进现有产品时,研究开发与产品相关的技术,以形成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的能力。企业在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方面付出的代价及所取得的成果,是评价该能力的主要资料。同时,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瞬息万变,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企业持续发展,必须不断进行创新。这里的创新包括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观念创新等多方面内容。    4.3.4技术装备更新水平  包括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设施先进程度等方面的内容。一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装备先进的企业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如果不注意跟踪和研究最新技术进步成果,其先进的技术装备也会变成落后的生产力。对企业技术装备更新水平的考察主要通过以下方面:(1)企业主要设备生产技术水平达到何种级别,是否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适应。(2)企业开工程度,设备利用率高低,运转率高低。(3)企业是否重视技术投入,其技术装备更新和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力量如何,企业每年研究与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4)企业的环保意识如何,环保技术措施水平,达到何种级别。    4.3.5行业或区域影响力    该指标包括企业在行业或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这往往是企业商誉与核心能力的反映。考察企业的行业或区域影响力主要依据以下3个方面:(1)企业在本行业或区域的影响力高低,企业产品销售额或资产总额在全国(或本区域)同行业的排名。(2)企业在本行业的作用,其辐射力高低。(3)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本行业的影响力。4.3.6管理水平这里有两层含义:企业治理结构与基础管理水平。现代企业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科学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正常有效管理的保障。治理结构反映的是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权责划分、决策执行等的内容。相对治理结构来说,基础管理则是“微观”方面的管理。它主要包括内部管理和生存发展的需要,企业各项内部基础管理制度的健全情况和贯彻执行情况等方面的内容。基础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基石,包括内部管理模式、各项规章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传递渠道等。同时,必须关注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好,多么完善的制度也如同一张废纸。4.3.7市场占有能力该指标主要包括对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情况和消费者对企业提供情况的评价,以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认可程度等。市场占有能力是企业扩大企业利润和发展长大的基础。所有企业都必须努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而市场占有能力除成本价格、产品质量、营销策略等因素外,企业的服务满意度和顾客的忠诚与认知程度,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因此,该指标又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指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顾客忠诚程度、顾客满意度、公众认可程度。4.4优点                             本文构建的无形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无论是在设计的思路上,在对评价目标的体现上、在设计的指标内涵的表达上,还是所选用的指标的结构层次上、表现形式上,均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而言,指标体系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4.4.1.在体现考核指标的目的上,重点突出了无形资产收益率这一关键。    企业的财务效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利益相关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资产运营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资产的最优化配置和价值最大化。其实净收益(即净利润)代表着资产的增值,资产收益率代表着资产的增值率,无形资产收益率代表着无形资产的增值率,企业价值的最大意味着企业长期的净收益与收益率最大,追求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的增值与资产(包括无形资产)的增值率。从无形资产运营的含义、特征、策略等方面来看,无形资产运营是资产运营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以无形资产收益率为基本指标能够更直观地体现了考核的对象,选择资产收益率与净收益为辅助指标能够体现无形资产运营的根本目的,本文构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4. 4.2.在考核指标体系的层次上,符合整体性原则。之所以以一个指标体系,而不是以一项指标来对企业无形资产运营进行考核,是因为单项指标具有局限性,而指标体系更能发挥作用。一个指标体系作用的发挥则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体系结构层次上的完整性或系统性。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以定量指标(财务指标)为主,定性指标(非财务指标)为辅;定量指标又可分为基本指标和辅助指标,这两种指标又各包括四个方面的指标子体系,并且在形式上实现了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的结合。从作用上看,在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既有综合性较强的指标,如:无形资产运营效率、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增长的比率等;又有综合性较弱的指标,如:无形资产存量效率、无形资产增量运营效率等。4.4.3.有关的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无形资产收益率的提高应主要通过增强无形资产的绝对数的同时提高无形资产运营的效率。资产可以分为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因此,无形资产运营同样可以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来分析,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中,无形资产收益率就是分别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无形资产收益率=无形资产增量收益率+无形资产存量收益率 4.5应注意的问题4.5.1关于计量基础谨慎性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中普遍采用的基本原则。基于这些原则,我国会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以历史成本入账,期末可按可变现净值与账面价值孰低原则调整,对于资产的增值则不作任何记录;无形资产中的商誉不入账,而诸如专利技术等项目则以咨询费等少量费用支出入账,研发费用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些会计计量方法,往往容易导致资产价值的少计,尤其是科技日益发展、无形资产日显重要的当今社会,无形资产价值计量的不准确,容易导致企业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应占有的位置认识不清,从而做出不甚明智的经营决策,最终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因此,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建立在客观反映资产变现价值的基础上,即:应以资产的评估价值为基础,既要求企业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又要求对有形资产如固定资产等进行评估。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按照评估价值编制企业财务报告,因为评估价值是社会所公允、所能接受的,以它为基础评价运营效绩,其结果必然具有客观公正性。4.5.2关于评价期前面提到,无形资产运营效绩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以评估价值为基础重新编制的财务报告之上的,而不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现象财务报告资料。因此,无形资产运营效绩评价的评价期大可不必局限于会计年度。评价期的确定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评价主体的需要。首先是投资者出于考察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及其增值情况、其运营对企业的贡献程度的需要;其次是债权人、政府、经理及企业职工等各方面的多种需求。二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一般而言,企业发展要经理成长、成熟、衰退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时期。每个阶段、每个时期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企业发展是否存在经营方向的偏离,能否加速或延缓某一阶段、时期等等。通过无形资产运营效绩评价可以评判无形资产及其运营情况是否与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时期相适应,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三是评价的成本。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首先需要大规模的资产清查和评估,然后就是按照评估价值逐项调整资产价值,并重新编制财务报告,最后是评价。这些都需要发生大量的费用。总之,企业应该在综合考虑评价主体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成本效益原则,确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的评价期。4.5.3关于评价结果及其运用企业通过对无形资产运营效绩评价结果的分析有利于正确认识自身,及时总结经验,寻找差距,提高运营水平。首先,对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不仅要看结果,更应注意过程,要将评价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分析。这可以帮助评价主体了解企业的无形资产运营绩效中主观努力的成分占多少依靠行业的特殊性取得的成分是多少,有利于评价主体根据企业性质和特点,结合企业的历史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绩效作出公正的评价。其次,应该客观地看待评价结果。由于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存在巨大差异以及市场瞬息万变,因此,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地域的企业及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或时期的评价结果都会有所不同,如“双高”企业与传统企业不同,它主要是以技术创新和较快的产品更新来达到较高的投资回报,各项得分可能都会高于传统企业;出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企业,评价结果也会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成长期的评价结果优于稳定期,而稳定期优于衰退期。这些差异是由行业、企业、市场等客观条件造成的。在运用评价结果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差异的存在,而不应不顾客观条件的不同,盲目地追求运营效益。总之,评价结果的运用是企业无形资产运营绩效评价的灵魂,只有不断寻求和推广评价结果的运用领域,才能使无形资产运营评价的理论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并不断地指导企业的实践。

资本运营体系篇(7)

一、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的意义

莱瑞·吉特曼和查尔斯·马克斯维尔曾经对美国1 000家大型企业财务经理的工作时间分配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营运资金管理上所花的时间几乎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显然,选择恰当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保持适度的营运资金,可以有效防止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对此,本文在“中国知网”上就近十年的相关研究以营运资金(或资本)管理策略(或政策)为关键词分别按“题名”和“主题”进行了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检索可知,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为题名的研究最早始于2001年,以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为主题的研究最早始于1999年。在近十年的研究中,主题中包含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从2005年开始呈连续研究趋势,从2007年开始研究数量逐年增加较为明显。总体来看,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起步较晚,总的研究数量较少。

因此,本文拟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内涵及选择、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的关系及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施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以期更好地梳理和把握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从而促进我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高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基本内涵及选择的研究

(一)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基本内涵研究取得的成果

钟璐(2001)主要从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和筹集策略两方面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企业面临不同环境条件时应采取的相应策略及不同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下应采取的不同营运资金筹集策略。其研究符合广义营运资金的观点,并为企业选择不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供思路,但该文并未详细深入分析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具体类型。

李亚鲁(2006)则在剖析投资和融资的基础上,从行业特征角度分析了产品类型、生产周期、销售水平、存货策略、信用策略、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效率等对企业流动资产持有水平的影响,进而指出营运资金管理应权衡风险与收益。他将营运资金持有策略划分为宽松、紧缩和适中三大策略,将营运资金筹集策略划分为配合、激进和稳健型三大策略,从而为企业进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选择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标准,但其研究仍是传统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范畴,各项策略中的风险与收益水平难以量化,也没有涉及管理人员如何权衡风险与收益的问题。

鞠成雯(2000)从风险与收益两个方面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进行了评析,提出了自动清偿策略、保守策略、激进策略和平衡策略四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并描述和分析了各种策略收益与风险共存的特征。然而,该文主要从筹集角度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利弊,忽视了营运资金持有量策略以及二者结合的利弊分析。

谢丽达(2012)基于营运资金筹集政策的基本概念,从理论角度将营运资金分为适中型、激进型和稳健型三种筹资策略。但并未就其具体应用提出详细政策建议,也没有划分政策建议的实施主体。

可见,通过规范研究,基本厘清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内涵,界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基本类型,并对其选择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初步逻辑分析。虽然此类研究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理论较为成熟,但尚缺乏大量实践数据的支持。

(二)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研究取得的成果

刘运国等(2001)通过对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庸型策略是目前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采用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呈同向变动,不同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他们认为,中庸型策略的选择倾向是由于我国企业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在流动资金存量管理上趋于保守,缺乏营运资金管理的艺术、策略和勇气等。但该文并未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作细分研究。

周纹羽(2009)选取了79家制造业公司,从营销渠道、生产渠道和采购渠道三个营运资金来源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选择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在营销渠道选择时倾向于中庸型策略;而不同企业在生产和采购渠道的选择却出现了差异,即选择中庸型或激进型。但该文未涉及其他行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特点。

黄燕(2012)从营运资金持有量角度,分析了零售业、房地产业、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得出不同行业营运资金要求也不一样的结论,并对不同行业应采取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提出了相应建议。其分析虽然使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细化到了不同行业,但每个行业只针对一个企业进行个案研究,从而使得出的结论普适性较差。

可见,通过实证研究或案例研究,从上市公司整体、不同营运资金来源以及不同行业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类型及其选择所进行的实证分析,初步检验了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来源、行业类型等的关系,但在研究假设、指标设定、模型构建、样本选择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

王新平等(2010)对沪市30家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商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激进度与盈利能力成反比关系,与传统的“风险报酬均衡原理”相悖。其选取的样本均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且忽视了利率变动对营运资金的影响,从而使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吴娜(2012)采用2007-2010年沪深1 210家公司4年的数据,检验了营运资本投资策略和融资策略的激进度与衡量营运资本策略绩效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现营运资本策略的激进度与业绩成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王新平等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发现检验营运资本策略绩效的最有效指标是总资产收益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但其研究并未涉及行业因素的影响。

刁伍钧等(2011)通过对2002-2008年沪深白酒行业上市公司实证分析发现,白酒行业上市公司的利息率以及资产组合策略和筹资组合的激进度与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资产组合和资产规模的大小与营运资金周转期之间不存在负相关关系,白酒行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是采用保守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

此外,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证研究绝大部分都是以成熟期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忽视了企业生命周期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石意如(2012)针对首批创业板28家上市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与汪平(2007)关于我国成长期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成长期企业与成熟期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研究只选择了28家公司三年的数据,其代表性尚值得商榷。

由上分析可见,从不同行业及不同生命周期角度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主要揭示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激进程度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但此类研究成果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且在样本数据选择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影响实证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普适性。

四、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的研究

(一)基于零营运资金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常叶青(2006)对海尔的零营运资本管理策略研究后认为,它属于广义的零营运资金管理。总结了其实施零营运资本管理的具体策略,即资金管理与物流管理必须结合,资金管理与商流管理、订单信息化管理必须相结合,现款现货制度的推行要慎重。但此文没有对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进行深入分析。

周静(2007)则从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零营运资金管理是尽量使营运资金趋于最小而不是要求营运资金真的为零,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实质。提出了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思路,即企业应建立科学的存货控制系统、健全合理的应收账款系统、制定稳定的信用政策,充分利用应付账款延长资金占用时间等,但并未深入研究各项措施的具体适用条件。

陈桂兰(2009)提出零营运资金管理是在保证流动资产基本需求的前提下,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收益较高的投资项目上,使营运资金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趋于最小。同时分析了实施零营运资金管理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二)基于供应链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苗亚娟(2011)基于供应链思想将营运资金划分为采购活动营运资金、生产活动营运资金和营销活动营运资金,进而从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两个角度分别分析了采购活动、生产活动和营销活动中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但会计核算角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理论分析,并未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秦书亚等(2011)以戴尔和联想为例,分别从营销渠道管理模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链网络合作联盟战略角度分析了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通过戴尔和联想的对比分析,突出了客户导向型营销渠道、提高供应商参与度、供应链联盟策略的优势。

(三)基于营运资金风险思想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思路

徐晓玲(2011)在营运资金管理风险内涵及三种风险类型(流动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存货风险)的基础上,阐述了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并提出了应对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的策略,针对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三方面的管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其提出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管理风险有较强的配比性,但对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归纳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张英(2007)将营运资金管理风险类型归为四类(存货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现金风险、流动性风险),比徐晓玲的分类增加了现金风险,并在营运资金风险成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营运资金风险管理策略。显然,她对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划分更加具体,但提出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配比性较差。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施的研究主要从零营运资金、供应链、营运资金风险三方面展开。在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应加强零营运资金本质的研究;从供应链的某个关键节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供应链网络联盟三个方面分析使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更加系统、全面,但此类研究目前并不多,其本质、基本原理及特点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在营运资金风险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但目前对于营运资金风险类型的划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五、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展望

(一)加强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规范性

上述分析表明,实证研究是探讨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其绩效关系等的主要方法,它将在构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实务提供指导。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弥补了规范研究方法归纳和演绎的不足,充分的实证检验使研究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也便于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加以运用。然而,目前关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实证研究,无论在样本的选择、假设的提出,还是实证分析方法的设计等方面都不尽规范,从而影响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二)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范围和视野

现有研究表明,基于某个企业、行业或整体上市公司等角度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但行业特点、企业规模、地区差异及企业生命周期等显然对营运资金管理都会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其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因而不管是针对某个企业、某个行业进行研究,还是对整体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都应该充分分析影响企业、行业或整体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因素,同时注重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运用,拓宽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研究的行业范围和实证分析的视野。

(三)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思路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研究局限:一是主要集中在上述三大传统领域,而企业营运资金管理能力、营运资金管理策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等研究尚不多见;二是对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类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性质的划分上,而对其营运资金各项目之间的合理比例缺乏量化研究;三是主要集中在零营运资金理论、供应链理论、风险理论等与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结合上,而从营运资金管理“创造和提供顾客价值”的实质出发的研究较少。因此,引入价值链理论,创新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的研究思路乃是必然。

(四)企业应注重营运资金的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盈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的周转速度。营运资金周转速度的衡量一般可与本企业历史水平、其他企业或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来进行分析。如果周转速度过慢,说明营运资金使用效率过低,尚有销售潜力可以挖掘。因此,从实践意义上,应加强对营运资金周转效率的研究。

(注: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基于价值链的家电制造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C130105)

参考文献:

1.鞠成雯.浅析企业营运资金策略[J].发展论坛,2000,(5).

2.钟璐.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2,(3).

3.李亚鲁.刍议营运资本管理与策略[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6,3,(3).

4.谢丽达.我国企业营运资金筹集政策应用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2,31,(17).

5.刘运国,黄瑞庆,周长青.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实证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3).

6.周纹羽.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策略选择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13).

7.黄燕.企业营运资金的管理策略分析[J].中国商贸,2012,(2).

8.刁伍钧,扈文秀.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与其管理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白酒行业上市公司[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8).

9.常叶青.海尔零营运资本管理战略的实践与启示[J].财务与会计,2006,(24).

10.陈桂兰.企业实现“零营运资金管理”的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9,(14).

11.苗亚娟.基于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研究[J].学理论,2011,(29).

12.秦书亚,李小娜.面向供应链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J].财务与会计,2011,(5).

资本运营体系篇(8)

一、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的内涵

风险即发生不确定的可能性。资本运营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变动性,以及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和本身运作能力的有限性,导致资本运营失败或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而遭受的损失。

资本运营风险定义包含以下含义:(1)资本运营风险的直接承担者是资本运营主体;(2)资本运营风险主要来源于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3)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识能力和资本运营实施能力相对有限,是导致资本运营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4)资本运营风险存在资本运营失败和达不到预期目标两种结果。

二、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类型

根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将资本运营风险归纳为两大类,即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

1.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对所有企业和所有行业都有影响的,都无法回避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调整和变化给企业资本运营所造成的始料不及的负面影响。(2)体制风险。主要包括政府过多干预、各项法规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3)经济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财务风险、投资项目风险和市场风险等。(4)社会文化风险。是指由于社会因素如文化、宗教、伦理、道德、心理等因素而引起的资本运营风险。

2.非系统性风险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只与运营主体和运营对象相关决策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决策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发生决策失误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2)财务风险。主要指资金风险,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因资金筹集不足而导致资本运营中断的可能性,或大量资金支付后引起资金链断裂。(3)资本运营中客观上存在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因信息失真使运营主体遭受重大的损失。(4)管理风险。是指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因管理能力不足,或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5)技术风险。是指因技术进步而给资本运营主体造成的风险。(6)营运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运营主体无法对目标企业进行有效整合,无法产生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市场份额效应和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等,从而遭受损失,甚至拖累运营主体。

三、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风险的传导模型

1.资本运营风险传导的要素

影响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要素有很多,具体表现在政策法律、体制、经济、社会文化、决策、财务、信息、管理、技术、营运等要素。

2.企业风险传导产生的基础

所有企业风险产生的基础都是风险因子。风险因子是指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系统非预期的变化的存在及可能。

3.企业风险传导的桥梁

在企业风险传导的过程中,蕴含于初始时刻风险因子中的风险流,随着企业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状态的改变,会依附于某些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即风险在企业中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被传递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系列的功能节点及作业流程,或随着时间推移、扩散效应而被逐级放大。而承载或传导这些风险因子的有形或无形的事物,即风险在企业和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我们称这种企业资本运营风险传导过程中的传导的承载物与表现形式为风险载体。

4.企业风险传导的路径

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外部和内部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布不均,彼此为了各自利益最大化,即内外部利益链产生的风险。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业务循环组成,而每一个子循环又由一系列的节点部门所参与完成,任何一个业务节点彼此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形成了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功能利益链。另外,企业作为一个独立、开放的经济系统,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环境对企业这类开放性系统的影响是系统状态改变的重要因素,而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影响作用范围的关联性存在,也会形成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链条,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企业外部来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多个业务循环组成而各个业务循环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宏观经济的波动和调控,政策的影响,行业结构和变迁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一定程度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即形成了企业外部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利益链条错综复杂的功能利益链而影响着企业资本运营。

5.风险流的迸发释放

风险流的迸发释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风险因子中蕴含风险流流量的大小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导致风险流从风险因子中迸发释放;另一种则是指风险因子中风险流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导致风险流的迸发释放。

UE(Ra)――系统对类型为Ra的风险流的流量大小承受能力;

Uv(Ra)――系统对类型为Ra的风险流变化速度承受能力;

Q[t] [n]――t时刻n 类性质的风险流的流量;

V[t] [n]――t时刻n类性质的风险流Eb的变化速度;

令系统对风险流的流量大小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为风险流量阀值,记为UEmax(Ra)

令系统对风险流量变化速度所能承受的最大值为风险流速阀值,记为UVmax(Ra)

(1)在t时刻,当风险流的流量数值上超过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即企业风险阀

值时,风险流迸发释放;

即当Q[t] [n]>=UEmax(Ra)时,风险流释放

(2)在t时刻,当风险流的流量变化速度超过企业风险阀值时,风险流迸发释放;

即当V[t] [n]>=UVmax(Ra)时,风险流释放

6.风险流的流动、传导

定义判断函数:

则在t0+T时刻,类型为ra的风险流的流量为Eb[t0+T],则有:

设在T时间内ra风险流流量变化速度为:V(T),则有:

四、国有控股公司资本运营的风险控制

1.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开展资本运营

企业资本运营应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目的,这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国有控股公司开展资本运营,本身就是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的重建,所以必须更多地考虑自身的能力和资源,不断强化自身的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不能简单地考虑所谓“低成本扩张”、经营规模扩大、短期财务利益,而盲目扩大规模和进入其他领域,特别是进入那些与核心竞争力缺乏关联的领域。

2.发展战略为指导开展资本运营

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是资本运营能够为企业发展服务的保证也是企业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过程。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资本运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使并购、改造、联盟、资本收缩等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

3.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对企业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这些分析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运营成本的分析比较、对运营效益的预测、对标的企业的价值评估、对企业自身财务承受能力的分析和支付方式的比较、对重组的能力和成功性论证等。通过这些分析论证,可以选择出最佳的资本运营方式即采用何种并购方式,制定周详的资本运营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制定对策。实际上,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的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除此之外,无论多好的资本运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都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这就需要国有控股公司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

4.建立健全公司资本运营的科学决策机制

为规避资本运营的失败,国有控股公司应该建立的健全资本运营决策机制,形成合理的决策程序。资本运营的决策权应集中于国有控股公司。下属企业可以提出资本运营的建议、进行调查研究、策划资本运营方案、开展可行性研究,但最终决策必须由国有控股公司决定。还要建立集体研究决策的机制。国有控股公司的资本运营决策不应该由某个领导或某一个人决定,而应由经理班子、董事会和参与资本运营的整个参与者集体研究后作出,以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准确性。还要建立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应急预案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

5.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的尽职调查,防范信息风险

资本运作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为防范信息风险,避免不慎落入陷阱,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营时,应高度重视尽职调查。资本运营中的尽职调查包括各方面资料的搜集、真伪的辨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等。实际操作中,做好尽职调查首先要依靠企业自身有关专业人才的力量;其次要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力量,聘请他们作为资本运营的顾问;再次要利用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的力量。这些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投资银行等。

6.通过多段操作和共同分担规避和分散风险

多段操作是指运营主体对目标企业的资本运营交易通过多次完成。即分阶段递进操作。多段操作的可行方式包括:先购入部分股权,以后逐步追加,直至完成并购;进行租赁经营、承包经营或托管经营,认为有并购价值后再进行并购;进入新行业时,先并购有价值的中小型企业,待熟悉行业情况后,再实施较大规模并购等。国有控股公司在资本运营时,还可采取共同分担的方式减少和规避风险。所谓共同分担方式,是指国有控股公司联合其他投资人共同实施资本运营,减少自身的资本投入。这样,即使发生了始料不及的风险事件,导致资本运营失败,也可以由其他投资人与国有控股公司共同分担损失,较之国有控股公司全额投资,大大减少了风险。

7.加快培养自身的资本运营专业人才

企业资本运营是一项专业性强、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法律、政策、社会文化、技术、财务、投资、管理、重组、营销、企业文化等很多个方面。每一方面都蕴含着运营风险。国有控股公司要成功进行资本运营,减少和规避资本运营的风险,必须加快培养自身的资本运营人才队伍。

8.对UEmax(Ra)和UVmax(Ra)控制

还必须控制好UEmax(Ra)风险流量阀值,UVmax(Ra)风险流速阀值,尽量控制到:V[t] [n]<= UVmax(Ra),只有风险流的流量不突破UEmax(Ra)风险流量阀值时,风险才不会爆发,当V[t] [n]突破UEmax(Ra)风险流量阀值时风险流从而突破风险临界点造成风行爆发,从而使企业资本运营产生风险,此时最危险。

参考文献:

[1]张济建:试论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的问题与对策.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资本运营体系篇(9)

一、营运资金概述

营运资金,也称为营运资本,它包括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综合反应的是企业的短期内偿债能力。从广义上讲,营运资金是企业的流动资产,它包含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存货等,涵盖了企业的全部流动资产,穿于企业的各个过程,将企业的生产再造和偿债能力联系起来。狭义的营运资金表现的是差额,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的指,体现企业的净偿债力,它的好坏关系着企业的发展能力,其流动资产的存在首先应当偿还企业所有的流动负债,剩余的流动资产可以作为预备资金、增加留存收益或者进行再投资。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营运资本是指狭义的营运资本,而不是仅仅指当前的资产,它反映了当前净资产,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多余体现,是流动性资金。如果一个企业的流动资产全部来自于流动负债,那么流动负债的金额会大于或者等于流动资产,这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不好的信号。相反,企业更希望的是流动资产的数额大于流动负债,这样就能形成一定的所有者权益,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二、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Deloof(2003)在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中,开始从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出发,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库存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现金转换周期指数代表资本管理效率,但是却没有考虑整体,并没有带入营运资金管理整体思想。由于企业在资金链和资金储备量上的把握不精确,使得营运资金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营运资金是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它强调了营运资本管理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更多的是体现单个营运资金项目,营运资本周转简单的划分为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付账款周转率,单个项目的好坏直接体现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但是却没有相应的考虑预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预收账款、应交税费、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影响,也没有考虑整体,没有将整个周转过程体现出来,缺乏与供应链的关系研究。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只用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来评价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简单的计算个别的项目周转期,忽略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没有把供应链的思想带入其中。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理论是比较单一的评价体系,就是简单的将营运资金管理分三部分进行评价,脱离了对他们整体的评价。在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三部分,但是在对各周转期的计算过程中,不同的企业却存在着差异。随着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的完善,就出现了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

三、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

王竹泉和马广林(2005)指出当前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不应当局限于要素,而更多的将渠道理论引入进来,只有渠道理论才能体现营运资金运行的整个过程,使营运资金理论更完善。

新时期的竞争已经不是简单的单个企业业务能力之间的竞争,而是整体购产销之间的竞争。针对传统理论研究的不足,我国在三要素的基础上结合了渠道理论,引入了最新的营运资金管理评价体系理论,完善了理论基础。我们建立起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三者的一种层层递推体系,根据我国营运资金管理中心的相关理论分析,我们充分考虑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三要素理论,将整个营运资金周转的过程体现出来。

基于渠道理论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将渠道理论和营运资金管理理论结合起来,克服了传统分析方法上的不足,将营运资金管理分为采购渠道、生产渠道和营销渠道三个渠道进行阐述,分别通过三个渠道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分析。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简单的是各个同行业企业业务上的竞争,更多的是体现在整个整合企业资源上的竞争,渠道视角的营运资金管理充分考虑了供应链的影响,更多地是反映一个生产销售过程,将营运资金管理要素联系起来。

四、营运资金效率评价理论

Hager(1976)在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中,第一次定义了“现金周期”,提出了改善营运资金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运作周期。他指出,现金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绩效,缩短现金循环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好的性能。较短的现金持有周期可以加快企业所持有的现金等现金资产的流动速度,降低企业现金资产的持有资本,将现金资产的利用效率最大化。Richard V.D.和Laughlin(1980)在对理论分析现金周期的基础上,提出了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指标--现金周期指标,用来说明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现金周期的计算公式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Deloof(2003)在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中,开始从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出发,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库存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和现金转换周期指数代表资本管理效率。Gosman和Kelly(2003)以美国零售业为研究对象,研究营运资金效率评价体现,在使用以前的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完善了评价指标。Flanagan(2005)指出,现金流是在一个周期内运行,考虑从现金周期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根据营运资本管理现金循环。

参考文献:

[1] 王竹泉,刘文静,高芳.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1997―2006[J].会计研究,2007,(12):69-76

[2] 王竹泉,张先敏.基于渠道管理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财会月刊,2012,(5):11-13

资本运营体系篇(10)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资本运营体系篇(11)

l、完善资本市场环境。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必须具备合理的市场结构和良好的监管机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1)国家对资本市场管理仍有行政干预的现象;(2)市场割据,流动性不足;(3)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健全;(4)监督不力。对此,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减少行政计划因素;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市场结构;三是增进市场流动性;四是完善市场的价格机制;五是建立与整个经济开放程度相适应的高度权威的管理体制。

2.完善法律制度。(l)完善证券法律制度,规范证券机构、发行公司和上市公司;(2)扩展金融市场容量,完善金融法规体系;(3)完善公司法律制度,规范公司的合并、分立和破产等行为;(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规范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国有企业产权界定、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行为。

3、改善政治环境。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卸下企业的包袱,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政府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加就业。这要具体做好下列工作:(1)打破社会保险分散管理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管理制度。

4、净化社会中介环境。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性、操作性极强的活动,这一活动的各个环节,均需中介机构参与运作,中介机构的行为直接关系到资本运营的成败。要建立并规范包括信息网络、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所在内的中介机构。

二、营造必备的企业内部环境

首先,要提高企业管理者自身的素质。管理者应做到:(1)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用现代知识武装自己;(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运用于实践;(3)提高创新能力,不拘泥于现状;(4)牢固树立风险观念和竞争观念。

其次是重视对人的管理。做到:(1)强化职工培训,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2)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3)弘扬先进,培育职工的团队精神;(4)关心职工生活,不断理顺职工思想情绪;(5)不断增强职工“主人翁”地位,加强民主管理,健全激励机制。

三是要提高企业财务管理能力。(1)要立足现有基础,积极盘活存量资产;(2)对外拓宽融资渠道,对内抓好产品生产,降低产品成本,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3)应不断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扩大直接融资的渠道和比例,降低资金成本,提高盈利能力;(4)完善企业的科学决策体系,无论进行投资、扩大经营规模、拓宽经营项目或是兼并其他企业,都要在科学决策的基础上进行;(5)建立对资本运营项目的考核制度。

三、加强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企业资本的优化配置要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资本的产业结构关系。企业通过多个产业的投资,既可以避免单一行业经营的风险,又可实现资本的优化组合。二是资本的产品结构关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将资本投放在不同的产品上,使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顾客的需求。三是资本的空间结构关系。企业应考虑不同地域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投资环境和市场需求,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四是资本的风险结构关系。资本收益总是和一定的风险相关的。因此,要注意投资的安全性。首先,要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通过合资、合作等办法吸引多个投资者联合进行项目投资,共同分享利益,分担损失风险;其次,要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再次,进行投资的风险组合。投资要在不同的产业,不同风险的项目间进行组合,既保证资本的安全性,又保证资本的增值性。使之做到:运行协调、供求平衡、资产流动和风险适度。

四、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多元化资本经营

筹资已成为企业一项重要而经常的活动,那种靠企业自我积累或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已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在资本市场,企业可以自身的法人财产权实现直接融资,也可以股权出让和转让的形式以及以存量资产出让、土地置换、发行债券等形式筹资。

五、理顺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培育资本运营动力机制

一是要重塑国有资产所有权主体,增强所有权虚拟化程度。将有竞争性、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折成股份,组成一批国有控股公司,建立法人产权,代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成为国有资产所有权的主体和一级企业法人,行使资产收益权和处置权,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二是要改革国有资产管辖权制度,将管辖权由政府部门让渡给作为企业法人的国有控股公司,政府的资产管理方式则相应由收益权、处置权直接行使过渡到政策法律的制定,为企业资本运营营造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氛围。三是要广泛建立法人产权制度,架构以企业法人产权为核心的企业资本运营体系。

六、理顺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建立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资本运营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扩大主导产品或主营业务的规模,使企业商品生产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因此,企业的资本运营应该有利于剥离企业非经营生产,提高企业资本质量,使商品经营成果直接转换成资本经营成果,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商品经营效率。资本运营要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进行,尽量减少无关联企业的兼并,以合理的市场结构,形成企业适度的竞争状态。抛弃或防止资本运营中一哄而上的做法,将资本运营行为和商品生产经营的切实需要紧密结合,规划出有序的、渐进的资本运营轨道。

七、正确认识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的比例关系,建立有序的资本扩张机制

处理好国有企业资本运营中资本规模与市场规模的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企业资本扩张不能依靠行政命令搞外延式的扩张,而要着重培育国有企业通过资本的运营和相关生产能力的配置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份额所引起资本利润率的提高来转增资本的机制。二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资本扩张必须重在存量盘活,而不是铺摊子,搞重复建设,通过存量重组,扩大相对市场份额。三是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必须注重无形资产的运营,通过创立品牌,运用品牌的市场渗透力来达到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发展。四是国有企业目前资产状况是固定资产大于流动资产,存量大于流量,资产负债比率和净资产比率都相当低。要有效的达到规模经济即资本规模和市场规模的统一,还需依靠政府制定兼并政策、产业化政策和市场容量扩张政策来扶助和指导,以加速国有企业资本运营扩张机制的培育。

八、处理好国有资产管理与企业法人治理的关系,完善资本运营的决策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必须正确定位,明确决策的权限和管理责任,形成良好、快捷、有效的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明确划分决策权限。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应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的主体之间重组或变更时作出明确的选择;而当资本运营在相同所有权主体之间发生,则只需企业法人批准;至于企业的资本运营只涉及所有权的派生权能如经营权、占用权,则其决策权利属于法人。二是明晰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构建资本运营决策的风险约束机制。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或国有控股公司资产运营决策的任务是促进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和有利于提高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降低资本运营风险。王是建立资产运营决策的价值实物协同机制,促进国有企业资本运营

决策的回馈循环。资产运营决策必须将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经营性资产的运营决策确定价值量化指标,企业法人则根据这些指标运营法人财产,完成价值量化指标与资本运营协同,使国有资产运营决策形成回馈循环。

九、加强资产评估管理,力求评估结果正确公平

资本运营离不开资产评估。只有准确、完整、合法地评估目标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合理确定转让价格,才能保证国有资产不被侵蚀。

1、制定统一的资产评估标准。对同一资产用不同的评估方法,评估的结果往往会有较大的差异,但不同方法共存是与资产评估对象、评估要达到的目的及评估的经济环境相关的,即这三者的结合状态是决定采用哪种评估方法的内在依据。对企业整体分析时应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对企业以某项固定资产投资入股时,则主要采用重置成本法和现行市价法;在外部条件允许时,也可以考虑使用收益现值法,非特殊情况时,一般不采用清算价格法。

2、加强对评估结果的确认工作。资产评估结果是否合法、真实,标准和方法是否正确、科学,资料是否完整等都需要进行审核和鉴定,以保证评估结果正确无误、公平合理。

3、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并非任何组织和机构都可以从事该项业务。对资产评估的从业人员,应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十、强化企业财会工作,促使企业资本有效运营

1、只要是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的经济资源和经营活动因资金纽带关系而置于一个管理机构或集团控制之下,就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