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16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1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72-02

主动脉夹层,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该病症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病情复杂凶险、发展快以及病发急。近些年,该病症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患者主要发病年龄为50-70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3月到2013年3月收治的56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治疗组25例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急诊护理干预。现将其临床急诊护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临床病症,对患者进行主动脉造影、螺旋CT、MRI、结合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患者病症被确诊。所选取的56例患者中,男38例,女18例,年龄为46-68岁,平均年龄为57±2.4岁。其中腹主动脉瘤17例,升主动脉瘤18例,降主脉瘤2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入选标准 ①明显合并皮肤湿疹、脉搏快、合并头晕等休克表现;②所有患者出现突发性剧烈疼痛或无明显病因,多为撕裂样疼痛或刀割样,持续较长时间疼痛,较难忍受;③两组患者血压升高,且血液水平不稳定。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护理方法 患者住院后接受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止痛、降压等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患者应注意叮嘱患者卧床休息,注意饮食,保持血压稳定。

1.3.2 治疗组护理方法

1.3.2.1 急诊措施 ①患者住院后,护理人员主动配合医生实施抢救,持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②患者出现疼痛病症,可给予患者肌注或静脉注射哌替啶、吗啡,如患者疼痛病症不能有效缓解,可给予患者小剂量的止痛剂实施静脉注射,针对疼痛病症,采取切实可行的止痛措施;③给予患者硝普钠微泵输注治疗,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可有效降低血压,对患者的心率进行有效控制。应该根据心率以及血压等情况,护理人员应对泵入速度进行调整;④告知患者配合接受常规身体检查,因主动脉夹层较难准确诊断,因此对该病症的治疗,首先应对患者病症进行确诊,之后对患者病症进行诊断,对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检查后亲自护送患者回病房,防止出现意外,如患者病症较为严重,应对患者进行床边检查。

1.3.2.2 护理措施 ①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首先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处于焦虑的心理状态不利于控制心率以及血压,因此医护人员应做好病房巡视,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对患者实施积极心理护理。②叮嘱患者应饮食清淡低盐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并叮嘱患者在排便时不能过于用力,避免造成血肿破裂;③观察患者心率,如心率过速,可给予患者β一肾上腺索能受体阻滞剂,可有效降低心肌收缩速度。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心率以及血压情况 正常标准:心率每分钟65-70次,舒张压为60-95mmHg,收缩压为95-120mmHg。治疗组患者实施护理后,血压在正常水平内,两组患者血压对比,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治疗组心率低于治疗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后,治疗组住院时间为(26.8±2.3)天,对照组住院时间为(39.0±1.4)天,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4例(16.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为11例(35.5%),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与不良反应发生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血液从主动脉内膜的撕裂口流入到主动脉膜撕裂口,壁内血肿不断扩展,导致主动脉真假两腔分离以及中膜分离而出现的病理改变。该病症较为复杂,发病快且致死率高,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高血压患者呈现不断上升的发病趋势,主动脉夹层患者随之不断增长[2]。针对该病症可实施有效的诊断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患者的病死率。主动脉夹层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发冷等休克表现;股、肱、桡、颈动脉搏动较为微弱,甚至消失,两侧强弱不均衡,上下肢血压差较小;患者血压上下浮动;出现不明原因的背部疼痛或胸部疼痛,常合并腰痛和腹痛。因此急诊护士在对该病症实施护理过程中,应给与患者高度重视,辅助医生进行诊断治疗[3]。

实施有针对性急诊护理,可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有效的预后效果。通过实施有效的急诊措施以及有针对性的护理,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病症的快速恢复,且较难对该病症进行诊断,因此在临床治疗前,首先应对该病症进行早期有效诊断,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4]。采用硝普钠泵入对血压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在急诊期,对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控制患者饮食,叮嘱患者注意饮食不可过饱,同时控制饮食速度,如有必要给予患者通便处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有效的急诊治疗与护理措施,有利于准确确诊患者病症,同时实施有针对性护理,可有利于患者病症的快速康复。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仔细观察患者病症,如出现异常,报告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实施治疗[5]。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两组患者血压对比,对照组低于治疗组,治疗组心率低于治疗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吴秀娟,陈绮坚,李菊梅.35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诊护理[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63(3):885-886.

[2] 任羽飞.急诊护理对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63(6):778-779.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糖尿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所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病群,同时伴有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等代谢紊乱。目前,全球以有1.5亿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已越9000万,患病率居世界第一位,尤其是2型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升高,且正趋向低龄化[1]。因此,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 DKD 住院患者初诊时的临床资料,以此为临床治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12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71例,女571例,年龄为(64.0±15.0)岁,糖尿病病程(10.5±7.9)年。初次诊断(DKD)是Mogensen Ⅲ、Ⅳ、Ⅴ期的患者分别占22.8%、40.6%、36.6%。不同时期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根据患者首次诊断为DKD时多次24小时尿蛋白定性/定量结果及肾功能情况,参照Mogensen DKD分期方法,将患者分为MogensenⅢ,Ⅳ,Ⅴ期,并进行各组指标间的比较。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对本文涉及到的所有数据M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本次研究中的相关计数资料采用%及n表示,并用t值检验,P

2.结果

血糖和血压控制情况的比较:对血压控制情况进一步分析发现,收缩压>180mmHg以及舒张压>110mmHg或

3.结果

血糖及血压的管理在DKD的治疗中占主要地位,护理工作应结合各期DKD患者的临床特点,才能有效地监测和管理患者的血糖、血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3.1 血糖控制与管理 DKD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由胰岛素代谢障碍导致的长期高血糖是DKD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新进的ADVANCE研究提示,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延缓DKD的发生发展[2]。本研究中的患者糖尿病病程在10年左右,但从血红蛋白及血糖水平看,血糖控制情况不理想。因此,不同临床分期的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应有所差异且个体化,而血糖的监测应该成为DKD患者的护理重点。对于伴有肾功能不全的DKD患者,不能同普通糖尿病患者一样追求严格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这样可以降低致命性低血糖症的发生,而合适的血糖控制也将有利于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3.2 血压控制与管理 据USRDS资料显示,约1/3的DKD患者伴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是肾功能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组资料显示期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 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 疾病自我管理是指通过患者的自我行为来保持、增进自身健康。由于DKD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在控制并发症、延缓疾病进展及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即由家属、朋友、亲戚、医务人员及社会团体提供的支持,对病人建立良好的自我行为有强有力的影响。如果得到有效的实践和心理支持,病人更容易坚持良好的行为,更好地进行自我护理。护士在进行糖尿病教育时应让病人家属、照顾者参与,教育他们如何帮助、支持病人,并提供各种可及的资源信息。

我院DKD患者初诊时机较晚,大部分已处于Ⅳ期或Ⅴ期,初诊时病情重、伴随疾病常见;早期诊断并根据各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合理有效的护理策略,如血压、血糖的监测和管理、饮食护理及提高患者的疾病自我管理能力等,对于延缓疾病进展及改善患者预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3)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5.1-2015.11自愿选择我院就诊的妊娠期间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患者(患者清醒,心理健康)50例,排除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患者。门诊设立妊娠高血压门诊,由专门护理人员进行登记的患者,排除未进行定期孕检及自愿未选择护理干预的患者,确诊为妊娠高血压疾病的高危人群。

1.2 方法

1.2.1 管理方法 设立妊娠高血压疾病咨询门诊,有专门护理人员管理,自孕妇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疾病起,由门诊护理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系统性健康宣教,发放健康宣教资料,记录病情及血压变化,记录是否用药及督促按时吃药,定期监测血压,心理护理,患者树立信心。护理人员对门诊登记的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进行随访,定期打电话,做详细的记录。

1.3 系统化健康教育

1.3.1 首先进行文字及图片宣传,专人制作健康宣教资料,并进行统一的知识培训,健康教育。妊娠高血压疾病宣传图片中正确的印有测量血压的步骤,如何数胎动,定时服药,定时监测体重,是否发生水肿,蛋白尿的正常值等信息。门诊每月组织一次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小讲课,告诉孕妇们,患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危险性、治疗及预防。其次,门诊护理人员同时将这些信息及卫生保健知识告知家属,帮助妊高症患者树立信心,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的方法,妊高症患者每日清晨在家自行测量血压一次,并发放登记表,如发现血压高于140/90mmhg,需来院观察并进行再次监测必要时入院治疗。再者,护理人员告知妊高症患者需定期产检,每次产检后需到妊娠高血压疾病门诊进行登记。

1.3.2 心理护理 对孕妇加强观察,与孕妇家属双向交流中了解孕妇的情绪状况,根据不同的情绪问题,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3]。如孕妇出现不良情绪时,护理人员要及时进行疏导。同时积极与家属取得联系,与家属共同合作帮助孕妇减轻心理负担[4]。

1.3.3 饮食指导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妊娠期间由于胎盘供血功能不足,容易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所以要求孕妇尽量选择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肪、少油、低盐的食品,保证射入充足的铁和钙剂,多喝牛奶,多吃蔬菜和水果,多食含钾高的食品,少吃甜食。

1.3.4 生活指导 护理人员给予孕妇生活指导,叮嘱孕妇一定要保证睡眠,按时休息,保证夜间8-10h睡眠时间,白天应有2h午休时间。护理人员指导尽量采取左侧卧位,这样有利于增加尿量,如有水肿现象的发生,指导患者可在睡眠时抬高双下肢。左侧卧位可减轻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使回心血量增加,改善子宫胎盘的血供。有研究发现左侧卧位24h可使舒张压降低10mmHg[5]。

1.3.5 用药指导 如患者需药物治疗,护理人员告知患者必须按医嘱正确使用镇静、降压、解痉、利尿等药物,医生需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6]。

2.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孕妇及胎儿均有不良影响,病因目前尚未确定,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免疫与遗传因素、前列腺素缺乏、初产妇、子宫胎盘缺血、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子宫膨大过度,腹壁紧张等,都会使宫腔压力增大,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或减慢,引起缺血缺氧,血管痉挛而致血压升高[7]。临床上对如何控制妊高症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视,本研究表明,通过早期观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系统化健康教育等措施,可明显降低妊娠高血压疾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了孕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提高了孕产妇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徐莹莹,姜梅,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护理M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7);4053-4054

[2]彭波,袁秀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危险因素的Metn分析.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2):144-146.

[3]覃伟,于梅芳.循证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早期护理干预中的应用.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2(3):71G2.

[4]项轶燕,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孕妇实施护理管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0,l7(12):12-13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4)

流动人口中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如何通过加强管理,引导流动人口关注高血压的防治知识,提高高血压的建卡率、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已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借郑州市紫荆山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之际,从2009年3月~2010年4月,应用护理程序5个步骤对辖区流动人口高血压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尤其是运用社区护理程序,来引导流动人口自觉采取科学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取得较好的结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居住在郑州市紫荆山南路社区的所有非郑州籍流动人口。

1.2 方法 采取社区护理的5个程序,对辖区内流动人口进行评估、分析、诊断、实施和评价。首先,通过基线调查,了解辖区内流动人口中高危人群的建卡率和管理率,以及高危人群及家属对高血压知识的知晓程度,然后制定相应措施,运用健康教育策略传播方法,对辖区内的目标人群进行干预和传播,以期提高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建卡率、管理率及控制率,从而提高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的管理水平。

1.2.1 评估阶段:社区评估是收集关于社区健康状况的信息,发现存在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并找到导致这些问题的相关因素,为护理计划和措施提供资料和窗口依据[1] 。

1.2.2 收集信息。走访街道、社区,首先,认识该街道的分管领导及各部门包括民政科、城管科的负责人和具体分管人员,收集相关的资料。其次,去各社区认识相关负责人,了解各社区的人口具体分布情况,特别是流动人口分布情况,获得房屋分布地图,建立联系方式。最后,进入社区访谈社区居民和流动人口,获得额外的资料。走访派出所,主要了解流动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及来源等。走访辖区企业,主要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情况、年龄结构等;走访小区物业,主要了解流动人口的家庭、居住环境等。

1.2.3 整理信息。地理环境特征:紫荆山南路社区位于郑州市东南部,属于城乡结合处,区域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5万人,流动人口约5.8万人。同时获得了社区房屋分布地图等。人口群体特征:流动人口有职业的年龄为18~66岁,无职业者多为女性,多在家照顾孩子。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000~2000元。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规范(均办理了暂住证,有详细的登记本,房东对承租人情况非常了解)。获得高血压知识的调查显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9.6%的人能回答正确;确诊高血压病人的服药率为65.6%,30%的病人认为无症状可以不服药;高血压病人服药治疗的血压达标率55.8%;高血压知识的来源:医务人员88.2%,大众传媒63.5%,亲戚和老乡68.5%;不能确诊高血压的原因:未测过血压79.6%,只测过1次的 17.3%,其他 3.1%;健康档案建档率为0。

1.2.4 诊断阶段:社区护理诊断是通过整理和分析获得的资料,陈述关于社区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2]。通过社区评估作出的诊断为:流动人口高血压确诊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原因是由于其知识缺乏及服务途径知晓率低。

1.2.5 计划阶段:计划是经过社区护理评估、资料分析,确立护理诊断后,由社区护士制定促进社区健康的计划,为提供连续、预防或减轻服务对象的护理问题而制定护理对策或措施的过程[3] 。

1.2.6 建立保健病历档案,进行早预防。要求病人购买血压计并教给如何自行检测血压,每周与所有高危人群及高血压病人电话咨询。并将结果记录分析,或要求被观察人员经常到门诊检测血压,通过经常性检查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病人,对已有高血压的病人可以了解治疗的效果,及时作出正确的调整。并根据所获得的其他信息进行分析,给每位病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对所有观察对象建立保健病历档案。每月对病人进行一次病情分析,防止或尽量减少已有高血压病人的并发症。

1.2.7 印制高血压宣传册。将高血压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控制、护理知识、药物治疗、高血压饮食、高血压检测等汇编成简明易懂的小册子,根据检查结果,有目的地进行发放。

1.2.8 有针对性地讲解高血压防治知识。树立信心:向病人及家属解释引起高血压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及高血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以引起病人足够的重视。高血压病人中存在着以下不正常的心理:一种为过分悲观,一旦患病,认为要长期服药,且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可能性,整日心情郁闷;还有的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自己无头晕头痛等任何不适症状,血压高一点儿也无所谓,他们拒绝治疗;另外还有一些高危人群则认为他们无任何不适,且血压不高,要求他们控制体重、适当锻炼、调节饮食等简直是危言耸听。针对病人的不同心理,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健康教育。饮食习惯: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脂肪、内脏、软体动物、鱼籽、加壳类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治便秘。肥胖者控制体重,减少每天总热量的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细嚼慢咽,避免过饱,少吃零食等。运动锻炼:指导病人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快步走、太极拳、气功等运动。药物治疗:告诉病人及家属有关降压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与不良反应,并提供书面资料。教育病人服药的剂量和时间,必须遵照医嘱进行,不能随意增减药量、停药或突然撤换药物。教会病人和家属定时测量血压并养成每天记录的习惯,定期到门诊复查。若血压控制不理想,或有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随时就诊。定期随访:每月或季度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人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2.9 实施阶段。指导实施是把计划中制定的策略付诸行动。在实施阶段,我们主动与社区上级领导和非官方的社区重要人物及专家进行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进一步推动计划的实施。此外,我们还通过观察、访谈、调查等方式来了解情况,对所有的步骤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从而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1.2.10 评价阶段。评价是护理程序的最后一步,最终目的是测量和判断目标实现的程度,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社区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等。通过对实施健康教育策略传播后,通过前后高血压病人的建卡率、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的变化来评价实施效果。

2 结果

2010年4月,通过对流动人口中高血压病人服务管理调查和统计,和实施计划前1年相比:建卡人数由2009年3月的0到2010年4月的建卡人数697人次,高血压的知晓率由39.6%提高到97.6%,服药率由65.6%提高到92.3%,控制率由55,8%提高到88%。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1.护理程序可以有效地促进流动人口高血压的管理。护理程序是以恢复或增进护理服务对象的健康为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它是一种科学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是护理工作的框架和运转载体[4]。它通过评估、诊断全面了解社区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情况,找出问题,从而制订出可操作性强、各相关人员和部门乐于接受的社区护理计划,并根据计划全面实施,最后通过评价来判断预期目标实现情况,找出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正。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发现护理程序的5个步骤是紧紧相扣、循序渐进又可以不断循环的过程,和之前的无序管理方法相比更具有科学性、计划性和统筹性。结果也显示使用护理程序后,高血压防治远远超出预定目标。因此,在社区中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可以有促进和引导城市流动人口纳入一些慢性病的管理体系。

社区护士需具备多学科知识和能力,才能有效运用护理程序。护理程序既是一种思维方式,又是一种工作方法、手段和工具,可以帮助社区护士解决许多的问题。但是,在社区中要能有效应用护理程序来开展相应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社区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统计学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做资料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同时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会熟练运用各种技巧和社区内各部门、社区干部及居民进行沟通交流,收集到有价值的资料,为诊断、计划、实施提供基本的前提和依据。

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待完善。由于流动人口基数不稳定,流动性大、统计较难,通过公安部门调查办理暂住证的人数远少于实际建卡数。因此,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评估只能通过增加建卡数及门诊体检次数来评价结果,也只能作为每年变化的依据,所以进行结果评价时存在一定难度。不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说明实施护理程序对2009年3月~2010年4月郑州市紫荆山南路社区流动人口高血压防治管理指标的影响。这种可比性的价值,还依赖今后全社会整体工作推进后的进一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1-49.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19-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工作压力增加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血压病的发生也不断上升,而且出现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如何防治其年轻化依然是医护人员共同思考的棘手问题。我科以中医中药为诊疗特色,通过长期临床积累提出“内外结合”护理法,在高血压病的防治中起到积极作用。

1恶性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

恶性高血压病(malignant hypertension)也称急进型高血压病,可由缓进型高血压恶化而来,或起病即为急进型高血压。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血压升高明显。恶性高血压临床诊断,需具备如下条件: 舒张压持续升高超过130mmHg和眼底病变III级或IV级[1]。

恶性高血压病的诱发因素常与极度疲劳、寒冷刺激、神经过度紧张和更年期内分泌失调等有关。可概括为:①饮食不节:老年人自身胃肠功能较差,血液粘稠度高,本身血压较正常偏高,若吃油腻、高盐高脂食物,会加重动脉硬化,影响血管弹性,导致血管痉挛,可使血压居高难下;②服药不当:部分老年人患有高血压,怕吃药有依赖性,而且为省钱不吃或者单一用药,吃药也是想起的时候才服药,这样忽视了药物的综合治疗,影响药效,使降压效果不理想,而且会加速血压升高,导致恶性高血压的发生;③情志不畅:血压升高与精神状态不佳有密切关系,中医理论认为情志不畅,气血阻滞不通,不能上升濡养头窍,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现代医学认为因为情绪不稳,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进而血压久治不降;④运动过少:老年人的运动量相对年轻人来说,就少了。运动过少导致自身的循环和代谢慢,使脂肪堆积,单位时间内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2“内外结合”护理法在老年恶性高血压病中的应用

目前临床上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方法多样也较完善,但大多主要强调护理人员在院内的护理办法,而院外的护理往往是“有思想没行动”。笔者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多年,总结出“内外结合”护理法,予以强调院内护理的细微性和院外护理的可行性。如何更好的“内外结合”护理,是治疗老年恶性高血压的主要方法。

2.1院内护理的细节之处不可轻视院内护理是患者一经诊断为恶性高血压时,住院期间的护理。包括常规护理,饮食护理和情志护理。

2.1.1常规护理当患者一经诊断为高血压时,建议立即住院治疗,在医院内有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同时也监督患者服药和测血压,这样就更能客观的准确的评估血压变化。目前有心内科常规护理,每8h或6h测血压一次,同时指导患者按要求服用降压药。这些护理方法已成为院内常规,不是简单的下完医嘱,也不是简单的二次查房。而是要落到实处,由护理人员不断的宣教,耐心的讲解,让患者认识到这些护理的重要性以便配合。

2.1.2饮食护理低盐低脂饮食是个每个高血压病患者必须要做到的,这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叮嘱,让患者认识到降压的良好效果不仅仅是降压药的作用,合理饮食非常重要,这样既能控制好血压居高不下,而且能防止恶性高血压导致的意外发生,也减少因患者主观原因而造成血压不稳,以影响降压效果。

2.1.3情志护理恶性高血压病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多数病人心情一般都不是很好,一方面在医院病人打上“病”的名号,心理压力过大,降压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另一方面住院治疗需要他人陪护,给家人的工作和生活会带来不便。出院以后患者因缺乏很好的保健常识和防治意外发生的有效措施而担心,以致血压难以控制到理想血压,更加恶化,出现严重后果。鼓励护理人员经常与患者及家属交谈,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对于不愿求助的老年患者,应让其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认识恶性高血压病的危险性,注意自我调解。

2.2院外护理的分类和可行性分析院外护理指病人离开医院以后的护理方法,包括家庭护理,随访护理和制定复诊小卡片护理。对于防治恶性高血压的发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减少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2.2.1家庭护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逐渐形成患者服药和测血压的习惯,注重培养患者陪护人员这方面的意识,教患者家属准确的测量血压,真实的记录和合理的饮食。家庭护理的方法适用于各级高血压患者。家庭护理方法可通过干预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不同环节使血压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并对减少心血管并发症有利。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药是从不离手的,特别是血压不稳定的患者,建议每天测量2-3次血压,并真实记录,以观察自己早中晚的血压变化,避免因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心脑血管意外。

2.2.2随访护理病人出院后,虽然有家庭护理的作用,但从患者自身角度去讲,还是很在乎医护人员的嘱咐,患者出院以后定期打电话随访,询问血压波动和身体情况,并记录。随访包括患者家人的护理作用和病人的心理情况,正确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正确指导患者的用药,劝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监督患者服用降压药,应遵医嘱服药,勿乱用药,并注意用药后的反应。

2.2.3制定小卡片护理由医院为每一位出院的高血压患者制定一个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服用的降压药名称,测血压次数,血压值、复诊的时间。这些内容可由患者本人和家庭护理人员共同完成,在复诊时携带,供医生诊治时参考,同时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3启示与展望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象征。老年患者跌倒率也升高,据统计,每年有20%的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2],其中一个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病眩晕所致。

恶性高血压病可表现为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和坏死性细动脉炎。增生性小动脉硬化主要发生在肾小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等处。病变主要累及肾和脑血管,常致肾、脑发生缺血性坏死和出血等,严重损害肾、脑功能。贺荣提出的中医的特色护理[3],对于中医医院的护理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防治恶性高血压病意外是医护人员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降压效果必须要结合“内外护理”的办法,把患者的合理饮食、调节情志、坚持用药,落实到每一个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中,同时对老年患者进行防护措施的宣传,并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教育,提高护理人员对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视程度。这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耐心、精心、细心,更需要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共同防治高血压病意外,让老年患者度过一个安详的晚年。

参考文献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6)

急性腹痛是急腹症最常见症状表现,病因复杂,其中又以各类急腹症为主,病情进行速度快、特异性强,确诊难度较大,年龄跨度广,老年人比重高,老年人组织器官功能发生退化、抵抗力低、器官储备功能不足,易发生并发症,约1/3患者需转外科治疗,急性腹痛伴随症状较多,患者可能合并呕吐、腹泻、发热、意识障碍甚至休克,护理与监护难度大[1]。本院急诊科或门诊共收治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表现患者241例,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试探析急性腹痛观察要点,总结护理干预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41患者收治于2014年1月~12月,其中男144例、女97例,年龄4~89岁、平均(51.4±10.0)岁,其中小儿29例、老年人105例。伴随症状:发热81例、头晕23例、恶心与呕吐118例、腹泻26例、胸痛14例等。发病至送院时间30min~3d、平均(2.3±0.8)h。分诊至内科疾病152例、普外科61例、妇产科19例、泌尿外科8例、胸外科1例。纳入标准:①急诊科、门诊收治;②以急性腹痛为主要症状表现;③临床资料完整。

1.2方法

1.2.1观察要点

1.2.1.1急诊科 ①辅助诊断,配合医师进行常规检查、查体,及时获取相关分泌物、样本送检,观察记录患者症状表现,腹痛部位、程度、发作时间与进展情况(加重与转移情况)、体温、呕吐频次与量、伴随症状表现,重点观察有无腹膜炎体征、意识状态、中心静脉压、血压、红细胞比容、电解质水平、血清标志物水平,判断有无坏死性、出血性病理表现,采用量表评估患者死亡风险,判断有无器官衰竭等严重致死性并发症;②留观患者,对于一时无法明确诊断留观者,应做好生命体征监护,观察记录基础治疗后症状表现。

1.2.1.2分诊后 ①内科,观察症状表现、生命体征,据不同疾病类型设定不同的观测内容,如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应注意观测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大便情况、尿量,鉴别发现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血压下降、体温下降、呼吸急促等失血表现,在治疗早期每隔20min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在给予对症治疗后,据症状改善情况,评估治疗效果,鉴别发现再出血症状;②普外科,做好术前准备,观察患者应激指标水平,评估手术耐受,关注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症,评估并发症发生风险。

1.2.2护理干预

1.2.2.1急诊科 ①分诊前,给予基础治疗干预,如药物镇痛,常肌注盐酸山蓑若碱注射液,或采用耳穴按压、平衡针等保守方法镇痛[2],对于有发热症状者,还给予降温处理,对于合并休克者给予抗休克处理;②据拟诊结果,给予对症处理,如拟诊为胃炎急性发作者,给予胃肠动力药物,医嘱绝对卧床休息、禁水食,若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注射胃复安,或口服胃黏膜保护剂,若脱水症状较严重,可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补液,纠正电解质失衡[3];②心理护理,急性腹痛患者普遍伴有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一定程度上可能加重病情,促进应激指标水平上升,还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护士应做好心理支持,增强患者安全感,对于未明确诊断留观者,应解释留观的原因,纠正患者错误认知,留观并非误漏诊。

1.2.2.2分诊后 ①基础护理,作息管理,一般宜卧床休息,适当禁水食,遵医用药;②病情缓解或好转后,据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依次给予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③做好病房管理,防寒保暖;④据疾病类型给予专科护理,如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安排压迫止血(三腔两囊止血)、胃液抽取、护理,以预防胃反流、胆汁反流,观察内科治疗药物止血效果;⑤关注合并症管理,如伴有肝硬化等消化性合并症患者,应适当延长禁食时间,安排专科饮食,避免摄入可能增加肝负荷食物,对于合并糖尿病患者,还应做好血糖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处置低血糖反应,预防休克;⑥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采取积极的措施促患者镇定镇静,纠正患者错误认知,以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默契的团队合作,体现护理专业性,减轻患者顾虑,增强其治疗信心,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在选择风险诊疗活动如手术时,尽快取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避免延误治疗,在患者出院前,还应据疾病类型、治疗情况,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预防复发、并发。

2 结果

2.1送院时临床表现 有弥漫性腹膜炎体征181例、休克41例、发热(≥37.2℃)84例、中心静脉压(0.44±0.05)kPa、血清K+

2.2诊断情况 12内明确诊断144例、12~24h内明确诊断85例,临床表现属原发病典型表现94例(12h内明确诊断86例),采用病理诊断(手术与活检)84例,与拟诊相符80例。

2.3结局 死亡1例,为坏死性急性胰腺炎,其余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2~35d、平均(7.3±2.3)d。

3 讨论

本次研究中,12内明确诊断59.75%,诊断效率仍有待提高。原发病典型表现39.00%(94/241),原发病典型表现12h内明确诊断占91.49(86/94),提示急性腹痛患者多无典型症状表现,是致疾病延迟诊断的主要原因。采用病理诊断占34.85%(84/241),与拟诊相符95.24%(80/84),病理诊断是急性腹痛病因诊断"金标准",但病理诊断多为创伤性操作,手术诊断风险相对较高,护士对于未明确诊断、留观者,应做好手术适应证筛查。

急性腹痛病因较复杂,常见病因包括急性胃肠炎、急性阑胆石症发作、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机械性肠梗阻等,多以急诊科就诊,应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特别关注腹痛发作、变化进展情况、伴随症状,发现典型症状,为拟诊、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同时做好基本的对症护理、心理支持,拟诊后据拟诊结果给予治疗护理,分诊后据原发病护理路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包括治疗性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合并症管理等。

参考文献: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7)

患者,男,43岁。因“腰背部疼痛、胸胀闷1天,伴上腹痛、呕吐2小时”来急诊。入院查体:T 36℃,P 110次/分,R 25次/分,BP 180/80mmHg,急性痛苦面容,诉腹痛,腰背部疼痛、胸胀闷不适并伴偶有恶心、呕吐,患者较烦躁,面色苍白,出冷汗,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腹肌平软,腰区叩击痛不明显。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及“慢性胃炎”病史,医生拟诊“腹痛查因,急性胃肠炎”置入抢救室立即给氧,开放静脉通路,心电监测脉搏、呼吸、血压,并抽血化验血常规、电解质、淀粉酶、心肌酶。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微量血糖6.7mmol/L,医嘱给予肌注胃复安、静滴654-2、泮托拉唑、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治疗,疼痛无明显缓解,后遵医嘱给予杜冷丁75mg肌注,疼痛稍有缓解,但维持时间短,约半小时后疼痛加剧,呈刀割样疼痛,并放射到胸背部,患者坐卧不安,不止,此时测P 130次/分,R 28次/分,BP 160/70mmHg,血常规示WBC 28.7×109/L,血红蛋白147g/L,中性白细胞90.3%,血淀粉酶、心功酶普正常。为明确诊断,由医护人员护送去做腹部超声及CT检查,腹部B超结果提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内膜破裂;CT结果证实:腹主动脉夹层动脉(Ⅰ型)早期瘤破裂。即按医嘱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的同时予硝普钠静滴,用微量泵以12.5~25.0μg/分开始滴注,维持血压在100~120/60~90mmHg,并随即急诊护送入心血管重症监护室治疗。后追踪,患者治疗3周后病情好转出院。

讨 论

临床观察与护理:

⑴疼痛:90%的患者首发症状是疼痛,且极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腹症等[1]。夹层部位不同,疼痛部位、放射方向不同。多数疼痛在前胸靠近胸骨部位呈剧烈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向肩背、头颈、腹部放散,夹层波及肾动脉时,可引起腰痛。对疼痛性质、程度及部位的观察有助于判断病情及做出正确的诊断。本例患者应用强镇痛剂后效果欠佳,表明病情仍在进展,需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并嘱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不要在床上翻滚或按压、拍打疼痛部位,同时应协助患者做好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防止血肿向动脉壁外膜破裂而引起大出血。

⑵休克:本病可呈现血压与休克表现不相称的临床特点,即患者发病后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心率加快等休克症状,而血压却不降低或稍有增高,应予以重视,并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状态、末梢循环、尿量、血压等变化,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治疗,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本例患者疼痛剧烈、并冒冷汗、面色苍白,心率加快而血压高,应用强止痛药后效果不佳,且无休克征象,因此需要护士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为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⑶血压与脉搏:及早控制血压,减少主动脉内压力及左心室收缩力是本病的治疗原则,因为压力越大,中层滋养血管越容易出现痉挛、缺血,甚至坏死而引起大出血。在应用扩血管药物时,需进行血压监测,调整到以维持心脑肾供血的最低水平的指标,可维持在100~120/60~90mmHg的范围内。同时应严密观察心率、节律、脉搏、呼吸等变化。若双上肢血压不一,脉搏搏动两侧不等,血压偏低侧脉搏减弱,此征象可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应及时报告医生,准确地为医生诊断提供信息。

⑷夹层累及相关系统的观察和护理:动脉夹层在发病和扩展过程中,可引起相关脏器供血不足、夹层血肿压迫周围软组织或波及主动脉各大分支,可引起相应器官系统,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消化及泌尿系统等受损的表现。因此密切观察其病情的变化,早发现早处理,不致病情恶化发展。

⑸心理护理:剧烈的疼痛使患者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不利于病情控制。因此,在镇静止痛和控制血压、心率的同时,不能忽视患者心理感受,应加强心理护理,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及时评估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情绪状态,并确定相适应的心理护理对策,与患者及家属做好沟通,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之间治疗及护理。

⑹护送此类患者一旦确诊应收入专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应通知病房医护人员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待患者病情稳定,备好急救箱由医护人员护送入院,与病房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

⑺做好出院指导,对于病情稳定,即将出院的患者,应予以医学保健知识指导,以便能有效地控制血压。嘱其出院后,坚持按医嘱服药,饮食以低盐、清淡、低胆固醇、低脂肪为宜。适当活动,避免过劳或情绪激动,禁止吸烟与饮酒,控制体重,定时测量血压,定期来诊复查。

主动脉夹层瘤病情发展快,误诊率及病死率高,在临床上是少见且严重的急症[2]。本例患者原有慢性胃炎病史,且有腹痛症状,开始以“急腹症,急性胃肠炎”来处理,病情无明显好转,要引起提高警惕。因此,护理人员应熟悉主动脉夹层瘤的特征及性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熟练掌握其发病的主要症状及急救和护理程序,对提高主动脉夹层瘤的治愈率或改善其预后有主要的意义。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8)

1.1无痛性AMI的表现 AMI的典型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大多数医护人员都十分熟悉,诊断并不困难。但无痛性AMI可有多种非特异性表现,如胸闷、心悸、气急、烦躁、恶心、呕吐、大汗、心跳过速,甚至如前所述的肩背部疼痛、牙痛、面颈部疼痛等,易被忽视。护士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高度警惕性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提高对无痛AMI的认识,详细询问患者.注意病史中可能忽视的细微问题,严密观察病情,以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1.2护士在预诊中应考虑以下问题 (1)年龄:因AMI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随着饮食及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缺乏有效锻炼,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40~60岁年龄组发病的并不少见.故对40周岁以上,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肥胖以及冠心病家族史等高危因素患者因特别重视。(2)无明显原因突然发生低血压休克并已排除消化道缺血致低血压休克者。(3)既往有高血压,未改变服药习惯而血压突然正常或偏低者。(4)老年人突然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原因不明者。(5)突发腹痛、恶心、呕吐及情绪激动、烦躁者。(6)对肩背痛、牙痛、咽痛不能用相应体征解释者等都应考虑A.MI的可能,宜早做12导联心电图检查(必要时做18导联心电图)。心电图是一种较为普及而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有些患者在发病初期.尤其是非穿壁性AMI后壁心机梗死,微梗死更不典型.高度怀疑病例应仔细观察,连续、反复记录心电图动态变化,同时进行血清酶的测定,以便确诊。’

2急诊处理

2.1监护及常规处理 一旦确诊应立即抢救.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吸氧,建立2条静脉通道,连续心电监护,AMI早期因急性缺血.心肌处于电不稳定状态.口服或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急救药及除颤器处于备用状态,有心力衰竭者按心力衰竭处理。

2.2镇痛止痛 出现异位疼痛者,常用吗啡5mg静脉或皮下注射。有慢性肺部疾病者慎用,同时密切观察有无呼吸抑制。因疼痛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循环高动力状态.增加心肌耗氧扩大梗塞面积,诱发心律失常、烦躁者给予安定5 mg,肌肉注射,保证患者安静休息,减少并发症。

2.3做好溶栓治疗的准备 起病3~6 h内.使闭塞的冠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濒临坏死的心肌得以存活或坏死范围缩小。对改善预后是一种积极的治疗措施,而急诊溶栓最为常用。急诊科护士在预诊患者后可主动向医生提出患者是否适宜溶栓治疗,常规检查血常规、纤维蛋白原、凝血系统等,同时协助医生咨询病史,以利严格选择适应证,如宜溶栓应密切配合争取在急诊室进行。

2.3.1溶栓治疗过程的护理

常用尿激酶100~150万u溶解于0.9%生理盐水100 ml.30 min滴完。尿激酶为粉剂,溶解过程中应避免剧烈摇动,尽量减少泡沫的产生.保证用药的剂量.为确保药物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输入体内.选用输液泵控制滴速。并避免选择测量血压的肢体输液。

2.3.2溶栓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溶栓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有出血、低血压、再灌注心律失常等。应密切观察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紫斑;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观察粪便、尿等。注意是否有其他出血现象。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在溶栓进行的30 min内.10 min测量1次血压.溶栓结束后30 min测量1次血压至平稳.对患者采用连续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在药物滴完后1/2、1、2 h各复查1次心电图,观察心电图变化,了解治疗效果。

2.3.3心理护理 患者一旦确诊.会意识到疾病的严重性,常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不良情绪会使病情加重,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护士应安慰和鼓励患者并告诉一些疾病常识,用高度关心、熟练的技术消除患者的顾虑.让其正确认识自身当前状况,积极配合治疗。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9)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329-02

胎盘早剥为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1],是产科急重症之一,往往突然发生,当有典型的无痛性阴道出血及子宫体压痛,板状腹。诊断容易明确,但对于剥离面积小,隐形后壁胎盘早剥及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者。诊断比较困难,往往与先兆早产,前置胎盘相混淆造成误诊,而严重威胁母婴生命,预见性护理非常重要。现将2013年1月-12月22例不典型胎盘早剥病例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 临床治疗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年龄24-43岁,孕周28-40周,初产妇17例,经产妇5例。

1.2 主要临床症状:间隙性腹痛伴少量阴道出血12例,子宫张力偏高4例,胎心变化3例,血性羊水2例,1例患者无体征,在胎盘娩出后检查胎盘时发现胎盘后血肿而确诊。

1.3 结果:剖宫产19例,自然分娩2例,15例胎盘剥离面≤1/3,7例胎盘剥离面>1/3。

2 产前观察

2.1 入院评估:入院时采集资料很重要,应仔细询问病史。既往史,认真体格检查,对妊娠合并有诱发因素的患者如: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或慢性高血压者)、胎膜早破、多胎妊娠、腹部外伤、子宫手术史、羊水过多、宫缩过频,脐带因素等应格外提高警惕。

2.2 腹痛的观察:应重视病人的主诉,对宫缩不明显、但诉腹痛或腰痛者仔细询问,定时用手放在腹部触摸,观察有无不协调高张性宫缩。必要时借助B超,B超是产前确诊胎盘早剥的重要依据。护士应陪同患者一起检查。搬运患者过程中注意动作幅度,以防加重胎盘早剥,检查时须由有经验的超声医师进行检查,并注意与临床症状相结合。

2.3 阴道出血的观察:观察宫底高度和腹围有无变化。可以在病人的宫底处划一标志线,随时观察宫底是否有高度上升的情况,并对照血压和脉搏的变化一起来判断宫腔内出血的情况,保留会阴垫,以备查看阴道出血量。

2.4 胎心的观察:立即予胎心监护。严密观察胎心和胎动变化,每1/2-1h听胎心1次,甚至时间更短,当胎心、胎动明显变化时,提示病情进展或宫内活动性出血并致胎儿缺氧。

2.5 心理护理:对有胎盘早剥高危因素患者,在与患者交流时要注意言语措辞适当,既不能使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导致过度诊断,也不能因交流不够不足以引起患者及家属重视导致延误诊断,告知绝对卧床休息,并取左侧卧位,期间做好生活护理、协助进食,指导患者用便器床上排便,加强会阴护理,保持会阴清洁,防止感染。

2.6 急救护理:病人一旦确诊或病情加重,应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采用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先采血、配血,为输液输血做好准备,在抢救全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确保静脉通路畅通,严格三查七对,准确无误地执行医嘱,合理补充晶体液、代血浆、全血、冷沉淀、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等药物[2]。立即吸氧、心电监护,仔细观察脉搏,血氧饱和度、面色、呼吸、血压是否变化,及时做好记录,根据病情需要做好术前准备,如:备皮、留置导尿、皮试等,随时做好剖宫产准备及抢救新生儿准备。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术后回到病房后,于腹部切口处压沙袋,腹带外固定,予心电监护,去枕平卧位六小时,随后鼓励并协助患者床上翻身,遵医嘱拔出导尿管后可下床活动,以后可根据自身情况增加活动量,排气后可进食半流质,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普通饮食,少食多餐,补充适当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同时加强营养的摄取,促进伤口愈合和利于乳汁的分泌。

3.2 各种导管的护理:发生失血性休克者,为抢救休克和测量中心静脉压。通常保留颈静脉置管,颈静脉置管者要求确保无漏气,防止空气栓塞,穿刺部位要注意消毒,防止感染。术后妥善固定各种导管,防止受压扭曲,注意各接头是否牢固,防止滑脱,确保通畅。留置导尿管期间,每日会阴擦洗两次,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3.3 产褥期护理:由于胎盘早剥病人出血较多,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要严格无菌操作,遵医嘱按时使用抗生素,保持伤口敷料干燥,如有渗液渗血,及时更换敷料,观察子宫复旧及阴道出血情况。做好会阴护理,勤换卫生垫,防止上行感染。根据产妇的情况给予母乳喂养指导,死产者给予退乳措施。

小结

胎盘早剥病人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对起病初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则不易诊断而延误治疗,护理人员应重视不典型胎盘早剥的识别与诊断。注意诱因,动态观察,重视患者主述,及时报告,为医生及早诊断,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一旦诊断,要及时处理,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改善母婴预后。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10)

1.1.1设备

带串口的医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可以自动提供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和测量时间,串口通过数据线相连即具备数据传输可能;普通电脑1台;刷卡器;血压测量软件,本院研发的一款医院信息系统软件,隶属于护士站“虚拟挂号系统”,可同时为患者进行“虚拟挂号”及血压测量。

1.1.2使用方法

IT中心在门诊护士站电脑安装血压测量软件(软件与血压计型号对应),用数据线通过串口将电脑、电子血压计和刷卡器相连。工作人员打开电脑,操作时刷患者本院就诊卡或输入病历号,启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电脑界面同时显示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测量状态等信息,测量结束血压、脉搏值实时传送自动保存于电子病历并显示在该电脑界面和自动血压计液晶屏,护士和患者均能看到。

1.2门诊血压测量制度及信息化提示

1.2.1门诊测血压制度

血压测量是对患者进行诊断、评估与血压有关危险及指导治疗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观察病情变化与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因此,本院除实施卫生部“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血压制度”外,门诊制度还规定对血压关系密切的科室如心血管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疼痛门诊、脑卒中门诊、产科等患者每次就诊前必须测血压;门诊有创检查等操作之前需测血压,如喉镜、穿刺等。

1.2.2测血压的操作人员

测量血压一般由门诊护士完成,并负责数据的准确性;经培训后的“部分时间工作制”护士(指本院其他部门的在职护士利用自己休息时间在高峰时段来门诊参加按小时付薪酬工作的护士)及志愿者也可担任患者血压测量工作。护士或志愿者嘱咐患者挂号后观看候诊区叫号显示屏,在快轮到就诊前到护士站测量血压。

1.2.3测量血压要求

为确保结果准确,护士或志愿者嘱咐患者按“中国血压测量指南”要求准备,在测量血压前避免引起血压变化的诸多因素,如运动、饮酒或吸烟、手臂位置、肌肉紧张、膀胱充盈、讲话和环境噪声,告知注意事项和测量要求。血压计上方贴操作流程图及姿势摆放示意图,方便患者提前准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测量结果值对应的上方写有正常范围值,便于患者对照;患者凭医院就诊卡刷卡测量;受测者常规测量坐位右上臂血压,有医嘱要求的按医嘱执行;因示波技术的医用自动电子血压计不能测出快速型心房颤动患者的血压,对这些患者需手工测量并输入电子病历。

1.2.4门诊信息化提示

将“35岁以上首诊患者需测血压”及“XX科患者需测血压”的提示编入电脑程序,开诊后在每个候诊区叫号显示屏下方连续滚动播放;护士将“XX科患者每次就诊前需测血压”提示打印装帧后插在该科室门牌上,患者在诊室门口候诊时再次提醒患者;在医生诊室电脑安装“请让患者到护士站测血压”提示框,需要就诊前测量血压的患者如未测血压,只要医生点击队列就诊,立即跳出该提示框,医生即知道该患者未测血压,可敦促患者去护士站测量。

2效果评价

2.1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从医院质量管理办公室和IT中心调取每月患者满意度数据及测血压统计数据,以2009年12月未实施门诊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和2011年12月实施门诊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为例。

2.2医生护士对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的评价

据本院IT中心统计,2013年门诊血压测量录入量月均16000~19000人次,日均为500~700人次。护士认为血压测量的智能化极大地减轻了护士工作负荷,以前用于记录血压的精力和时间可更多地用于回答患者咨询,并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相应科室进一步就诊及正规治疗,或给患者高血压宣教小册子,宣传高血压的危害和危险因素,患者容易接受且效果好。因护士及时准确地提供医生所需要的血压信息,医生对护士测血压的认可度高,认为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

2.3首诊患者测血压率

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血压率,实施门诊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后,本院定期门诊病历自查及历次JCI检查抽查测血压率均达95%以上。

3体会

3.1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

目前大医院年门诊就诊量持续增长,护理人员编制不足普遍存在,让有限的护士在有限的候诊时间为门诊患者进行血压等评估又准确录入电子病历的确是一大挑战。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运行是一个现代化医院的必备条件,不仅为患者就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对门诊血压测量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医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电脑及刷卡三位一体,智能化的自动操作减少了血压数据人工录入步骤,避免人工读取、输入错误的发生,提高输入准确性和及时性;改变了以往手按机器测量键、测量、护士电脑输入患者病历号、从机器上人工读取血压值、再将读取的血压和脉搏数据逐项输入电脑的状况,加快了血压测量操作的速度,节省了人力资源,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务,符合构建”健康护理工作环境”中“有效工作和减少压力”的原则。门诊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前后数据对照发现,门诊患者总人数明显增加,测血压人数也明显增加,但未发生来不及测血压的情况,患者对测血压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分析不满意的情况发生在患者未带就诊卡而医保卡不能刷卡测血压的情况,有待改进。

3.2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得到医护人员的认可

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优化护士血压测量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护士工作负荷,护士有更多时间用于门诊宣教;医用全自动电子血压计、电脑及刷卡三位一体,医生、护士和患者均能从电脑或血压计显示屏实时获取准确血压数据,有利于诊疗,融洽了医、护、患三者间关系,得到了医生、护士认可。

3.3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落实了测血压率在各级医院开展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比大面积进行普查节省人力、物力和经费,是高血压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据宛悦等调查,医院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血压率为42.1%。实施血压测量信息化管理后,门诊信息化提示减少患者血压漏检情况发生,本院定期门诊病历自查及历次JCI检查抽查测血压率均达95%以上,确保了患者测血压制度落实。

3.4建议

3.4.1提供群众自助测量设备

门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家属有意愿趁陪护患者就诊时机在医院检查血压,尤其是平时检查机会不多的家属。但因为没有挂号,无就诊卡或病历号,往往使用患者的就诊卡测量而被护士阻止,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且冒名者血压自动保存会影响患者信息的准确性而干扰医生诊断。因此,建议在门诊大厅、各候诊区等处摆放供群众自助测量的全自动血压计,上面张贴自助操作流程图、姿势摆放示意图及血压正常范围,想测量的家属尽可自助测量,无需刷卡,结果无需保存电子病历,如结果异常,语音提醒受测者进一步挂号诊治,可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高血压病人护理诊断篇(11)

资料与方法

本组老年人胆汁性腹膜炎患者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63~85岁,平均年龄68.5岁,其中结石性胆囊炎8例,非结石性胆囊炎3例;术前超声诊断10例,诊断性腹腔穿刺诊断6例,诊断性腹腔穿刺阴性2例,手术治疗11例;本组11例患者中,高血压6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7例,脑血管后遗症2例。见表1。

方法:11例均以急腹症急诊入院,根据临床表现、术前超声、诊断性腹腔穿刺,初步明确诊断,并做相应的术前准备,请内科医师会诊,分别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患者予以急诊处理,高血压:硝苯地平10mg含服/口服,糖尿病:正规胰岛素6U加液体中静滴,心肌供血不足:吸氧,含服速效救心丸/心宝丸。术中内科医师配合麻醉师监护处理,必要时术中应用硝酸甘油静滴进行控制性降压;手术方法,急诊手术,全麻,取剖腹探查切口,吸净渗出,胆囊减压,逆行胆囊切除,冲洗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处理,心电监护,吸氧,保留导尿,记录尿量,系腹带,麻醉清醒后、生命体征平稳,取半卧位或患者舒适的,勤翻身,按病情计算液体需要量,控制输液速度,勤换药,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延期拆线;内科疾病的治疗,术后口服降压药,液体中应用正规胰岛素对抗葡萄糖,心肌供血不足者静滴丹参粉针,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注意意识变化,加强护理,防止发生褥疮。

结 果

11例均行胆囊切除术,腹腔冲洗引流术,手术顺利,未发生腹腔脓肿、肝脓肿等并发症,2例切口感染,3例发生切口疝,1例继发肺部感染,经治疗痊愈出院。

讨 论

老年性胆汁性腹膜炎外科诊疗特点:①胆汁性腹膜炎多为结石性胆囊炎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囊急性肿胀,张力升高,影响胆囊壁血液循环,继发细菌感染,胆囊壁由黏膜层逐渐到全层发生炎性坏疽,胆囊内胆汁及炎性渗出物渗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局限性腹膜炎,随着渗出增加,渗出物沿右结肠旁沟向右下腹盆腔扩散,出现右下腹痛。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多为胆囊急性穿孔所致,胆囊穿孔后,胆囊内胆汁、炎性渗出液等迅速扩散到全腹,引起弥漫性腹膜炎。因胆汁中胆盐胆汁酸等化学物质刺激腹膜,引起严重的化学性腹膜炎;因伴有细菌感染,也同时发生化脓性腹膜炎,出现感染中毒症状,病情在短时间内急骤加重,使病情恶化。②老年性胆汁性腹膜炎患者在弥漫性腹膜炎形成前,常有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病程,急性胆囊炎渗出增加或胆囊坏疽穿孔后发生的弥漫性腹膜炎体征常不典型[1]。由于老年人年老体弱,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对疼痛的反应不敏感,腹部压痛可不剧烈,由于老年人腹壁肌肉萎缩,尤其是老年女性多孕患者,腹壁松驰,肌紧张不明显,常常不出现板状腹,部分患者不出现反跳痛和明显的肌卫反应。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先有胆绞痛的持续发作,伴恶心呕吐,有右上腹局限性腹膜刺激征,随着病情发展,炎性渗出物的增多,腹膜炎的范围不断扩大,胃肠道受炎性渗出物的刺激,发生麻痹性肠梗阻,患者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内渗出液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有弥漫性腹膜炎的患者,在深呼吸、咳嗽、变换时腹痛加剧,患者多不愿改变,所以老年人的胆汁性腹膜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③老年人急性胆囊炎并发穿孔的机率增加[2]:老年人急性胆囊炎局限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可不典型,老年人怕看病、怕手术的心理因素和家庭社会的一些因素影响患者及时就诊,使病程延误,胆囊壁张力增高,血管受压,导致胆囊壁血供障碍,胆囊缺血坏疽,发生穿孔。胆囊动脉约85%源自肝右动脉,部分变异动脉可能源于肝固有动脉、肝左动脉、胃十二指肠动脉等,胆囊静脉与胆囊动脉不伴行,直接汇入肝内门静脉,胆囊动脉是一支终末动脉,有动脉硬化及糖尿病的老年人,因血管壁病变更容易在上述病变中发生胆囊穿孔,引起胆汁性腹膜炎。④辅助检查:对老年人疾病的诊断,要通过仔细的病史询问、认真的体格检查明确腹膜炎的诊断,选用快捷无创、针对性强的超声进行腹部检查,合并应用可明确腹腔渗出液性质的诊断性腹腔穿刺,结合血常规等化验,作出临床诊断,不易做过多全面的多种腹部检查,以免在多种检查过程中耽误治疗时间。⑤果断决定手术,术中请内科医师与麻醉师共同监护控制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麻醉过程,使手术平稳顺利。手术方式以逆行胆囊切除较快捷,不易因勉强显露肝门而过度牵拉刺激肝门及胃肠,引发胆心反射。逆行胆囊切除还可逆行循胆囊颈找到胆囊管,辨别胆囊管与胆总管的关系,结扎切断胆囊管,避免急性炎症手术中的胆总管损伤。

老年性胆汁性腹膜炎伴随内科疾病的防治:①高血压的应急处理:患者入院后对Ⅱ级、Ⅲ级高血压患者口服或含服硝苯地平10~20mg,手术中麻醉平稳而血压升高者,静脉滴注硝酸甘油[3],根据血压调整滴速,手术后根据心电监护,服用或静滴降压药。特别要注意麻醉诱导和麻醉复苏时期的血压变化,预防血压剧烈波动而发生高血压并发症。②糖尿病的处理:老年性胆汁性腹膜炎的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术前检查血糖升高者,根据病情术前或术中应用正规胰岛素6U静滴或皮下注射,术后定期测定血糖,根据血糖高低调整胰岛素的用量。术后加强非糖原营养素的应用,如复方氨基酸、脂肪乳等。葡萄糖的应用,则每4g葡萄糖加1U胰岛素,注意预防糖尿病的其他并发症。③冠心病心肌供血不足的处理:手术前含服速效救心丸或心宝丸,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结合吸氧提高心肌耐氧量,手术中对心功能不全、心动过速者,应用强心甙西地兰,手术后血压平稳的患者应用丹参粉针静脉滴注,保护心功能。正确处理内科伴随疾病,能够增强患者的抗感染能力,防治外科手术并发症,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张启瑜.钱礼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