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12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波及面广、破坏力大、性质严重,全球实体经济由此而普遍受到袭扰,纷纷陷入衰退的泥沼。在危机由外而内扩张和影响下,对××这样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在危机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方面,金融危机对全县经济发展的影响已经显现。主要是对工业经济的冲击上,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显现并呈加剧趋势,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近几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今年以来,县委、政府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实施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增强了经济企稳回升动力,工业经济运行已经逐步走出低谷,企稳回暖,保持平稳运行。1—9月,全县工业总产值1035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6%;全县水电、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五大”重点产业中,化工产业受冲击严重,产值4624万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9.62%,其余产业产值平稳较快增长。另一方面,全县经济发展“危”中有“机”。虽然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明显,但冷静地分析县域实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所处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改变,所处的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对于整个全县经济发展前景来讲,是“危”“机”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当前,××具有应对危机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外部宏观环境良好,如:国家加大投资、实施积极财政与宽松货币政策、实施政策向农村倾斜,沿海产业转移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为我县经济增长带来了重大机遇。二是从自身来看,县委、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坚定“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电推动式工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三篇文章”发展思路不动摇,极大地推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今年1—9月,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正增长,全县完成生产总值4752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0.9%;完成财政总收入710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2.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22.05%;完成农业总产值1786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0%;投资、消费拉动效应开始显现,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515万元本文来源:文秘站 ,比上年同期增28.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2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1.54%。

客观分析当前形势,总体上有利条件多,机遇大于挑战。我对××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和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信心满满、信心百倍。如何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呢?我们必须要坚定温总理说的:“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抓投入、优结构、促就业、保增长”主线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紧盯大项目、干好大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洞悉和挖掘危机本身的机遇,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作好项目带动式基础设施建设文章。加强对重大投资的管理,认真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做好大瑞铁路和跃龙公路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加快富塘公路、漾梅线改造、朝阳公路、瓦鸡公路、金星桥(雪山河三大桥)等交通项目建设。加快苍山西镇初级中学整体搬迁、县医院医技大楼等教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大瑞铁路××火车站、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和雪山河公园等项目规划建设。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新增投资和滇西中心城市建设等机遇,积极争取中央、省、州更大支持,用足用活政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切实做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和储备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在项目争取上注重生态和环保,注重基础和后劲,注重规模与效益,注重社会与民生,注重大气和超前。拓宽项目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广泛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对重大项目重点跟踪、重点协调、重点服务、重点督查,确保项目实效,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28%以上。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安全。

二是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作好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文章。坚持实施“农业稳县”战略不动摇,抓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居民扩大消费需求。以“六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保持××核桃产业发展的领先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烟草产业。加大畜牧产业发展力度,全面推广“林草畜”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加大河谷坝区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良好的特色经济作物。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膏桐、芭蕉芋等生物质能源产业。抓实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扩大内需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开展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全面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居工 程。积极引导农民搞好庭院绿化、道路绿化、村旁绿化和垃圾无害处理,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发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三是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做好水电推动式工业化文章。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抓好“漾江工业走廓”建设,推动水电、冶金、化工、建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五大工业产业齐头并进。抓好在建工业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工作,依托风力资源优势,论证建设一批风力发电站项目。发挥××水资源优势,推介发展饮用水产业。积极发展林下资源和产品加工业。抓住国内外企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积极引进新的企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企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和水平,夯实保增长的基础。牢固树立保企业就是保发展的理念,以更优惠的政策、更务实的举措、更优质的服务来帮助企业应对危机。营造积极乐观的社会氛围,树立消费信心,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优化发展环境,强化县处领导挂钩联系重点工作、重点企业、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责任制,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坚决制止涉企“三乱”行为,打击干扰企业生产经营的违法违行为;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减轻负担;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工作,苦练内功,促进企业降低成本,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能保增长;稳定企业职工队伍,防止企业大幅裁员,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提高企业职工技能,帮助企业准确研判形势,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2)

项目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阿城区紧紧围绕“工业强区”战略,牢固树立“有项目才有发展、有大项目才有大发展、有重大项目才能跨越发展”的思想,立足现有,挖掘潜能,引进和扩建了一批投资额度较大、带动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新建、继建大项目,培育和形成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城区确定2009年为“项目会战年”,确定了110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167.2亿元。为快速推进大项目建设,阿城区委、区政府成立了大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规模以上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实行大项目包保“定责任人、定服务内容、定工作进度”三定措施,从项目前期到审批、开工、投产,全程跟踪协调服务。对投资额度大、经济效益好的,实行一个项目一个区级领导、一个推进小组,集中力量推进,初步实现了“以大项目保增长,以好项目带增长,以新项目促增长”的目标,形成了全区上下齐心协力推进大项目建设的工作格局。截至9月末,110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1.9亿元,其中5个省重点推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4.7亿元,8个市重点推进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4亿元。投资超10亿元的亚泰水泥熟料、英国ABF公司酵母及酵母浸膏项目,投资超亿元的阿钢二轧生产线技术改造、鑫北源电站三期、小岭水泥熟料、秋林里道斯肉灌制品等项目将于年底前达产见效,大唐发电、中康集团、天津裕川置业集团、建华管桩、哈尔滨传人食品、天和纺织等企业与阿城区签订了投资协议,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同时,阿城区本着“发展第一、服务第一、效率第一”的原则,坚持不懈地狠抓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能取消的就取消,不能取消的简化手续,最大限度地缩短审批时限。所有行政收费实行阳光操作,上级政策允许的能不收则不收,能少收则少收,最大能力地减轻企业负担。阿城区将所有的行政许可、审批及相关的收费事项全部纳入区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理,对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分别实施的事项,全部实行联合办理,做到一套资料申报,一个窗口受理,一次性完成审批。阿城区规定,来阿城投资落户开发区的项目,所有手续全部由开发区全程代办;落户新华新区的由新华新区全程代办;落户乡镇、街道的由区招商局全程代办。为加大对破环经济发展环境案件的打击力度,阿城区制定实施了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九不准”规定,对不作为、乱作为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严厉问责,严肃处理,切实为大项目的顺利推进保驾护航。如今,“人人关心项目建设,人人服务项目建设”已经成为阿城全区上下的一种责任和共识。

二、着力改善民生,促进改革发展成果人民共享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3)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1墨江县简况

墨江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市东部,地处E101°08′~102°04′,N22°51′~23°59′,北回归线穿县城而过。东西窄,最宽横距76km,南北长,最大纵距136km。总面积5312km2。地势北高南低,四季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7.8℃,最高极值34.2℃;最低极值-4℃。相对湿度80%,年平均降雨量1338mm,每年5~10月为湿季,降雨量为全年的84%,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降雨量仅占全年的16%。全县水资源总量达123.03亿m3(含过境水84.91亿m3)。墨江水资源比较丰富,但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山高、谷深、水低,县内分布不均匀,地区分布不平衡,水土配置不协调,灌溉渠系不配套、水资源利用率低。全县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09.42kW,分布于“三江”(把边江、阿墨江、泗南江)“五河”(他郎河、布河,坝干河、鲁池河、杩木河),其中:三江过境流量84.91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75万kW,五河水量变化幅度大,水能理论蕴藏量34.42万kW,为墨江县开发水利水电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全县共建有36座中、小型水库,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4座;小(二)型水库31座;总库容3567.86万m3,灌溉面积4075.7km2。小坝塘63座,容量140万m3;有引水渠7689条,其中:长1km以上的有4138条。流量在0.3 m3/s以上的2条(即布干渠、常南灌渠)。年供水能力8430万m3,其中:蓄水工程供水2994万m3;引水工程供水5482万m3;“五小”水利工程供水54万m3。全县总灌溉面积9970km2,水利化程度20.34%。

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2011年墨江全县全年生产总值(GDP)28698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2010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467万元,比上年增长7.5%,拉动经济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10155万元,比上年增长20.6%,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93366万元,比上年增长6.7%,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1:38.4:32.5。按常住人口计算(预测数),人均GDP为7937元,比上年增加1132元,增11.7%。

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

3.1持续发展全县经济社会

遵循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优环境,加大投入打基础,发挥优势建骨干,突出特色兴产业,真抓实干强作风,构建和谐促发展,着力打造水电、林产、矿产、烤烟、畜牧5个重点产业,努力培植橡胶、茶叶、蔗糖、紫胶、蚕桑、文化旅游6个优势产业,培植壮大酒业、竹业2个后续产业,发展核桃、渔业2个新兴产业,围绕加快建设北回归线和国际大通道上的绿色生态经济大县、哈尼文化展示中心、商贸旅游文化重镇3大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发展开放文明和谐新墨江。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复杂变化,全力破解一个个矛盾问题和具体困难,圆满完成各项任务。相互促进一二三产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改善发展基础,培植财源建设,大幅度增加财政收支,增强综合经济实力。落实惠农政策,较快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总产值增长幅度。增加支农资金和各涉农补贴的投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不断改善贫困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整村推进、州际接边、易地搬迁、对口帮扶等各类扶贫项目,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3.2发展壮大二三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结合墨江农产品资源优势,研制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精品品牌,向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用工业反哺农业。用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思路增加农民的收入,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一方面拓宽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能有效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旅游业、饮食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是精心组织,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从墨江劳动力输出情况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多是农民自发组织的。为减少盲目性,应由政府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做好劳动力的转移,减少盲目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人身安全,让农民工及时、足额领到劳动工资等保障。

3.3突出特色产品,扶持龙头企业,扩大订单农业,开拓销售市场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墨江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引导外地客商前来投资、经营,依托进出口公司扩大墨江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积极开拓县外、市外、省外和国际市场,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市场中介组织,发展订单农业。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为农产品销售创造良好的环境。

3.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切实抓好坝塘水库建设工作,继续抓好以“五小”水利工程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水利化程度达到30%以上。结合墨江实际,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绿化,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使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抓好以公路、通讯、电网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加强以推广沼气、燃气、节柴改灶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建设,使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实现全县农业、农村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生产结构和生态结构。

3.5巩固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产业发展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树立抓产业就是抓实力,抓产业就是抓增收的意识,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加快产业建设和山区综合开发结合起来,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培植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4)

(一)实施行政指导是行政管理改革的方向。实践中以处罚为主的刚性执法效果虽然直接、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行政指导作为现代积极行政、柔性行政模式中最有特色的一种行政方式,是对传统的刚性行政模式的必要补充和修正。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行政管理应该充分发挥行政指导的作用,行政机关要积极顺应改革潮流,积极采取一些非强制性手段,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二)实施行政指导是实践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开展行政指导,是用温和的、协商的方式参与经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注重行政双方的意见交换和沟通配合,用指导的方式促进行政相对人利益的增加和事业发展,直接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政策、职能、信息等方面的优势,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为执法和服务地方经济找准结合点,优化为民便民服务措施,通过行政相对人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行政指导是行政机关实现管理职能的需要。行政指导采用“育之以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引导行政相对人朝着法律法规设定的目标实施行为。这种管理方式把教育和预防功能放在首位。通过行政指导,从“以打为主、打防结合”转变为“以防为主、防打结合”。促进管理工作关口前移,有助于行政机关实现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最终管理目标。

二、吴中工商局推行行政指导的实践

(一)实施步骤

吴中工商局从2008年开始在全系统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行行政指导,经历了调研论证、制度起草、起步实施、全面推进、阶段总结五个阶段。年初。局党组将行政指导工作列为年度重点创新课题,并向市工商局申报年度创新项目。随后在全系统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征求职能科室和基层分局的意见建议,根据现实有需求、理论有意义、法律有依据、实践可操作四项创新原则进行了评估论证。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实施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创建了以“四个办法、五本手册、六项内容”为主要载体的工作体系,对行政指导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考核进行了全面规范。2008年7月,吴中工商局召开了行政指导工作推进会,对干部开展工作加强了培训指导。9月11日,苏州工商局在吴中局召开了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现场会。吴中区委区政府在总结工商局经验的基础上。两次召开全区行政指导工作推进会。《法制日报》、《江苏法制报》、《苏州日报》、人民网等数十家媒体以“工商部门柔性管理,促进企业发展”为题作了深入报道。

(二)基本做法

1,以“四个办法”规范工作程序。出台了《重点项目行政指导办法》、《巡查监管行政指导办法》和《案件回访行政指导办法》,并专门设计了六种文书配套使用,对各类行政指导的职责范围、操作程序和廉政要求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制定了《行政指导考核评估办法》,从组织落实、内部监督、文档处理等六个方面,明确了考核评估的责任、内容、标准和奖惩。

2,以“五本手册”规范普法内容。针对管理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组织业务科室编撰了《工商机关行政指导系列手册》,向各类市场主体和消费者免费发放。手册包括内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市场、消费者五个版本,更加通俗易懂地帮助市场主体和消费者知法、懂法、守法。

3,以“六项内容”规范指导内容。一是重点项目行政辅导。对16个重点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项目实施上门指导,包括引导企业强化商标战略、为企业股份制改造、组建集团提供辅导、为各类专业市场、新业态企业准人提供服务等。二是服务发展行政建议。为企业发展想办法、出点子,引导企业树立维权意识、品牌意识、信用意识;引导企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创立和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三是巡查监管行政提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市场主体提前告知工商部门各项监管要求,引导其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要求履行义务。减少违法行为发生。四是轻微违规行政警示。对无严重后果、违法情节较轻、无主观故意并能及时纠正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警示教育的方式予以制止纠正,让当事人认清利害关系,自愿纠正违法。防止违法反复。五是违法行为行政纠错。在行政处罚的同时,告知违法主体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改正违法的措施,引导其实施改正行为,防止违法后果进一步扩大。六是处罚案件行政回访。对符合重大行政处罚备案条件或在社会具有普遍影响的案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回访,督促落实纠违措施,巩固行政执法效果。

(三)工作特点

1,内容全面。行政指导突破了条线的界限,整合了各项管理职能,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分局全面履职。在对全区的重大项目指导中,涉及到了登记、商标、广告、市场、合同等多项职能,指导面广,内涵丰富。

2,过程完整。行政指导覆盖了基层监管执法的全过程。在事前通过发放手册宣传法律法规和工商职能,通过重大项目指导提前介入企业发展:在事中通过行政建议引导企业正确运用商标、广告、合同策略。通过行政警示和纠错来发出预警,推动企业合法经营;在事后通过行政回访掌握被处罚企业的后续发展情况。

3,做法简便。行政指导载体丰富实用,既有面向一般主体发放的指导手册,也有针对特定主体发出的指导文书。还可采用口头指导的简洁方式,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4,形式丰富。在行政指导中,可供基层干部选择的形式灵活多样,既能运用引导、提醒、建议等助成性手段,也可运用规劝、纠错、调停等规范性手段;既可以通过发放手册和文书进行书面指导,也可以通过约谈、协调进行口头指导,有利于发挥指导的实效。

三、吴中工商局推行行政指导的成效

2008年以来,吴中工商局共开展各类行政指导23650人次,其中提供重点项目行政辅导78个,服务发展行政建议4945个。巡查监管行政提示1262个、通过发放手册提示12920个,轻微违规行政警示2408个,违法

行为行政纠错449个,案件行政回访136个,一般项目口头指导1454个,行政指导工作在探索与实践中显现了积极作用。

(一)阶段性成果

1,服务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在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确立重点指导项目15个。辅导成立了全国首个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及合作总社,促进合作社之间抱团发展,辅导全市规模最大的股份合作社――湖桥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注册资金1.2亿元。在辅导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方面,实施公司股份制改革、资产重组、组建集团等行政辅导7个,辅导2家公司进行上市准备。在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方面,成功辅导办理全省首例有限公司股权出质登记,目前办理股权出质登记24件,登记出质股权7.2亿元。融资1.9亿元。组织5家内资银行、5家外资银行召开抵押贷款座谈会,对亚东工业(苏州)有限公司5320万美元银团抵押贷款进行了辅导。

2,工商自身建设取得新突破。随着行政指导的推进,工商机关自身建设也取得了突破,在以下四个方面发生了转变:一是从“权力本位”为主向“民主协商”转变,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民主行政的价值取向:二是从刚性监管为主向刚柔相济转变,将引导和服务、教育和防范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三是从事后监管向事前监管转变,实现管理工作关口前移,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四是从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变,服务型工商建设更加制度化、长效化。行政指导工作得到了广大市场主体的拥护,在吴中工商局2008年开展的基层分局述职述廉会议上,很多企业都表达了对行政指导的真心欢迎和感谢,党委政府也充分肯定了行政指导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3,普法宣传教育取得新突破。行政指导加强了工商干部与市场主体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市场主体对工商法律法规了解和认识。一是普法对象更广泛。五本《工商机关行政指导系列手册》能够适应不同文化层次的读者,受到群众的欢迎。二是普法效果更直接。行政指导文书注重让相对人明白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依据和内容,达到了行政指导和法律宣传的双重效果。三是普法手段更灵活。采用书面和口头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普法教育,扩大了普法效果。去年共发放行政指导手册12920本,通过文书宣传法律法规6454次。市场主体因不懂法而产生的违法行为明显减少。’

4,构建和谐关系取得新突破。一是改善执法环境,构建了行政双方的和谐关系。行政指导改变了以往企业对工商“不是收费就是处罚”的片面看法,行政双方地位更平等、沟通更顺畅、关系更协调。二是协调社会利益,构建了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引导经营者与消费者和谐交易。生产者和销售者优势互补。维护和发展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三是提高经营者能力,从根本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辅导业主使用工商公共服务产品,完善经营结构,提高经营水平。在违法前进行提示、警示,在违法后进行帮扶纠错,促进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主要经验

在推行行政指导工作中。吴中工商局立足职能,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大胆实践,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吴色的行政指导工作措施。初步取得了一些经验。

1,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指导能力。一是营造氛围。吴中工商局成立行政指导课题组,相关局长、科长全程参与,一季度启动后,召开了全局“行政指导工作推进会”,由科室和基层代表交流情况,在全系统营造起浓厚的工作氛围。二是增进交流。在工商简报上编撰了13期《行政指导专刊》,组织了座谈交流和学习观摩,鼓励各单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三是树立典型。向各科室和分局征集先进做法和典型情况,汇编成第一期《行政指导典型事例》,以点带面,逐步深化,不断提高各级的行政指导工作水平。

2,加强内外联动,协同推进工作。一是抓好横向衔接。各业务科室根据自身职能,分别制定实施计划,明确了指导类型、重点项目和实施办法,把行政指导融入了条线工作中。二是抓好纵向联动。科室编发了《行政指导知识问答》,发挥好业务指导作用:基层分局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发挥好前沿阵地作用,做到了有计划、有分工、有职责、有台帐、有反馈。三是争取外部支持。主动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区政府常务会议听取了工商局的专题汇报,区政府转发了《吴中工商局重点项目行政指导办法》。

3,抓住主要矛盾,突破管理瓶颈。找准管理现实中面临的难点、热点、重点和弱点问题,突破管理瓶颈,优化管理职能,努力实现对经济社会秩序的有效管理。一是破解执法难点。主要是针对一直困扰工商部门、长期无法有效解决的一些问题。开发区分局、胥口分局在无照经营分类管理中,发放行政提示、警示书1196份,共指导办照831户。监管科把行政指导与违法查处相结合,逐户发放催缴提示、警示书,去年共催缴到位外资1,3亿美元。二是紧扣社会热点。主要是一些社会反响较为强烈,公众长期关注的问题。合同科邀请律师、教授及专家对汽车销售格式合同进行点评,指出了210条霸王条款,并召集记者进行报道公示,督促销售商改正,维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保科对473户食品经营者发出警示,要求完善相关台帐,确保食品安全。三是把握发展重点。主要是对各地的重大投资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推动项目早开业、早投产。在区最大外商投资项目江苏百世德太阳能新能源有限公司的筹建过程中,窗口工作人员加班加点为其办理了设立登记,为其办理其他审批赢得了时间。此外,先后4次提供增加注册资本和变更实收资本的登记指导,为其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申报增资审批创造了条件。四是弥补管理弱点。主要是工商部门在以往的管理过程中长期忽略、尚未完全履行职能的问题。木读分局对辖区117户需办理前置许可的经营者,在装修前或初期发放证照提示,防止因办不出相关证照无法经营而造成经济损失,为经营者挽回装修损失365万元。对136个案件开展了案后回访,对15个案件进行了督促改正。

四、完善行政指导的思考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吴中工商局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机制与方式已初步形成,但在工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还需不断完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对行政指导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在思想认识上,个别干部没有从转变理念的角度认识和看待行政指导,对行政指导的科学内涵与现实意义把握不透,尚未形成推进行政指导的共识。对管理中出现的难题、矛盾,不会自觉应用行政指导的方法,表现为:思想上轻视行政指导,认为与相对人平等沟通进行指导是削弱职能、降低行政机关权威的做法;行政指导费力费时,影响其它工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行政指导是阶段性任务,应付一阵完事:对如何推行行政指导

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有畏难情绪,存在懒政情结,缺乏进取精神;混淆行政指导与行政执法的关系,夸大行政指导的作用,以指导代替执法办案,包办一切,削弱正常的执法。

2,行政指导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有待增强。行政指导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片面追求行政目标偏多,真正贴近相对人需求不足;简单的静态指导多,后续的动态指导少;满足个别项目指导多,统筹规划全面融入业务工作指导少;指导面偏窄及深度不够;有的为完成行政指导绩效考评,对当事人的违法行为只进行形式上的行政指导而忽视实质的纠违。

3,行政指导的效率有待提高。行政指导的成本效益体现在通过行政指导,促进相对人的发展,以及减少行政处罚的实施。在目前阶段,行政指导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还很高,指导的方式还不够丰富,工作的流程还需进一步简化,行政指导的效能还要进一步提高。

4,行政指导的长效机制还需完善。尽管公务人员在廉洁从政方面已有相关规定,实践中也没有发生干部廉洁问题,但对行政指导工作中的廉政监督方面还需完善,防止干部滥用指导谋取私利。要加强工作研究,完善指导项目的效益评估机制,将指导的效果具体化、标准化。

产生以上所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支撑不足,队伍素质不适应,工作研究和宣传普及不够,有些问题在理论上尚未取得共识,导致实践中难免出现偏差,加上立法的滞后及制度、机制的欠完善等等。

(二)完善行政指导工作的建议

1,增强人员素质。人员素质是工作的基础,也是行政指导工作得以具体落实与有效推行的保证。行政指导愈深化。对行政主体的人员素质要求愈高,不仅要把握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而且要有与行政相对人有效沟通的耐心和技巧。应对这崭新的工作,必须深化对行政执法人员行政指导理念教育。促使执法人员掌握行政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强化运用行政指导来改进管理与优化服务的意识,使其自觉成为执法者的一种工作思维。同时也要加大对相对人普及行政指导相关知识的力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行政指导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调动行政相对人参与的热情。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5)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井冈山精神研究的责任感使命感。

井冈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是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井冈山精神不但在当年是井冈山军民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而且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革命者前仆后继,成为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新的胜利的精神武器和宝贵财富。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1965年5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同志,首次向全国人民发出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的伟大号召。1972年秋,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后人:“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2001年6月,同志进一步指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2003年8月,同志强调:“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今年1月,总书记在视察江西工作时又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始终忠于理想、坚定信念,勇于应对挑战、战胜困难,矢志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使井冈山精神始终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这些重要论述强调了弘扬井冈山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深化了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为我们研究井冈山精神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精神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开展研究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前些年,我省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了《井冈山精神大型展览》,近年来,又精心打造了“井冈山”系列红色文化品牌,引起了很大反响,取得了良好成效,这充分说明时代呼唤井冈山精神,社会需要井冈山精神。我们一定要牢记中央领导嘱托,回应人民新要求,满足群众新期待,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进一步把井冈山精神发扬光大。

第二,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扩大井冈山精神研究的创造力影响力。

同志多次强调,“要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和宣传井冈山精神,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注重把握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赋予井冈山精神新的内涵,使井冈山精神永葆青春活力。

经过多年努力,虽然我们在井冈山精神研究和宣传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如何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如何与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如何与坚定信念、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结合起来,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在这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宣传、党史、社科等部门的作用,并加强与党校、大专院校的密切配合,抓好选题,组织力量,联合攻关,潜心研究,争取推出更多有深度、有分量、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来。广大从事井冈山精神研究与宣传的理论工作者,要结合时代要求,进一步强化理论学习,夯实理论功底,提高理论修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时代的发展趋势看,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和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将越来越明显。为此,我们还要学习和掌握市场经济、金融、法律、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丰富自己,不断开阔理论视野,提高思维水平,培育创新能力,增强井冈山精神研究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里还要强调的是,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我们将举办全省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希望同志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国庆60周年与回顾党的历史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党的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断扩大井冈山精神的影响力。

在上一届理事会的领导下,研究会开展了很多工作,也推出了许多创新成果。下一步我们有几个问题需要加强研究:一是深刻理解“井冈山精神是具有原创意义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含义,在这方面加强研究;二是深刻领会井冈山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并通过我们的研究与宣传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三是准确理解井冈山精神与其他革命精神之间的关系,并结合起来研究,推出系列丛书,扩大研究范畴;四是通过把井冈山精神的研究宣传与现代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起来,使之贴近群众、走向大众,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6)

二要切实增强“四大意识”,以此作为加快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不竭动力。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国家工商总局的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坚持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为先导,确保工商行政管理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一要切实增强大局意识,紧紧围绕“五个重庆”、统筹城乡、内陆开放、深化改革、振兴区县、改善民生等重点工作认真履行工商职能,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兼顾一般、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完成规定动作与创造特色亮点、长期打基础与整体上台阶“四个关系”,强力推进重庆工商事业发展增效能、上水平、强后劲、可持续。二要切实增强目标意识。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深化发展“1356”工作思路。加快推进“西部领先、全国一流”重庆工商建设进程,以超常的举措和扎实的作风,全面提高抓工作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工商工作的整体效能和发展水平。三要切实增强创新意识,坚决防止和克服按部就班、绩效平平的懒惰思想和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飘浮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满怀豪情攻坚克难,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在提升服务发展效能、监管执法水平和干部队伍素质等方面多出新招、实招,强力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四要切实增强成果意识,紧紧围绕市场主体准入、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权益保护、商标专用权保护和广告管理、监管直销、打击传销等基本职能,进一步强化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电子商务监管、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职能职责,依托直管体制,实施三级联动,发挥整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出效能、出经验、出形象,努力提升全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整体形象。

三要大力推进“四项建设”,以此作为加快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型的重要保障。学习型机关建设、工商文化建设、工商法治建设、基础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是全面推进工商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要突出以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重点,坚持把建设学习型机关的制度建设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学习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以科学的用人导向,增强干部自觉学习的原动力,促进干部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作风素质提升。二要重视丁商文化建设。切实总结传承好、创新发展好、全面展示好、充分运用好以“敬业奉献、追求卓越”为核心价值的重庆工商文化,为工商行政管理事业提供持久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三要把法治工作作为“四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依法行政的基础保障,坚持在提出立法建议、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制度支撑、提升行政水平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法治建设步伐,全面提升重庆工商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大力加强基础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典型,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制度规范建设、基层队伍建设和基层基础建设,努力在优化制度设置、拓展监管领域、强化精细监管、完善日常规范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

为全面完成2010年的各项任务。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全市工商系统要抓好六个方面的提升。

第一,着力提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为全面履行工商职能提供坚强保证。一要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六次全委会精神为动力,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理论武装思想、教育干部。建设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工商事业的干部队伍,为推动工商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政治保证。二要全面加强业务能力建设。以建设学习型机关为着力点,要围绕提升履职能力、提高工作水平,结合实践工作需要,广泛开展大练兵、大比武活动,探索建立具有工商特色的干部队伍教育培训体系。三要全面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突出以思想作风和纪律作风建设为重点。严格教育管理监督。要进一步加强廉洁从政和廉洁自律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让干部职工始终牢记廉洁自律的警戒线、党纪国法的高压线。要以岗位廉政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行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点防范管理。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四要全面加强红盾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红盾文化建设全过程,引导干部职工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崇高的道德风尚,进一步增强“国徽头上戴、责任肩上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二,着力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为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倾情助力。一要积极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着力推进服务市场主体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推进服务发展模式由

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转变。积极打造政银合作平台,探索电子执照发放工作,促进登记服务上档提速。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支持服务力度,支持优势扩张型国企上市。通过运用股权出资、股权出质、动产抵押、商标权质押、“债转股”等多种手段帮助企业融资。二要积极服务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继续利用全国工商系统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的支持,参与主办和支持举办多种形式的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活动。努力承办好“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重庆(大渡口)投资贸易洽谈会”,全力促成沿海发达地区知名企业“库区行”,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促进重庆企业与东中部市场主体合作共赢牵线搭桥。三要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涉农市场主体发展。继续深化“一社一标”、“一所一品”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产增收。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加强农资质量监管,依法严厉打击以“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名义销售不合格和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行为。四要积极推进商标品牌战略实施。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区县知名商标认定和保护工作以及进一步加强地理标志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完善驰名商标申报推荐机制,建立驰名商标企业推荐目录库。加强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区和示范企业的指导申报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全市商标事业发展。以保护涉农商标、地理标志、食品商标、药品商标、世博标志为重点,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五要积极探索以创业带动就业新路子。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争取市政府出台“个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银行贷一点”的“1+3”政策措施,利用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大学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创办“微型企业”。不断激发全社会创业创富的活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就业再就业。着力做好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好党组织在企业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监督遵守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创造岗位吸纳就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帮助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第三,着力提升市场监管执法的效能,为推进“五个重庆”建设保驾护航。一要全力构建高效顺畅的监管执法体制机制。理顺办案职能与监管职能关系,实现办案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无缝衔接。切实理顺执法局内设机构和不同层级办案单位关系,加强部门联合、上下联动,加快实现执法办案由“散兵作战、孤军奋战”向“集群出击、联合作战、抱团攻坚”转变,查处一批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大要案。二要全力打击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违法违规行为。以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为执法重点,深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加强对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商业贿赂行为的查处。严厉打击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平台、传播涉及和影响社会稳定、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严重违法及不良广告行为。以查处互联网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网络传销、商标侵权等违法案件为重点,积极探索执法办案新领域。三要全力加强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国务院部署的为期两年的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全面落实经营者法定义务和工商部门法定职责。继续做好食品流通许可工作,严把主体准入关。开展食品流通环节危害分析研究,针对关键节点和风险品种,集中力量加强监管。加强和改进食品抽检工作,逐年扩大抽检覆盖。严格信息的程序和纪律。四要全力维护广告经营市场秩序。深化户外广告治理,建立完善户外广告合法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审查制度和专家咨询机制。继续以事关民生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广告环节的监管,推动建立和落实媒体单位虚假违法及不良广告行为领导责任追究制。五要全力加强各类市场监管工作。依法查处直销企业违规招募、培训、团队计酬等违法行为。建立传销活动防范预警机制。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维护社会稳定。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安全生产的监管。按照建设“平安重庆”的要求,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深化信用分类监管长效机制,继续深入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0-01

我国政府主导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打破无效率的分配制度,改变不公平的利益格局,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现实不但与“共同富裕”的根本精神相悖,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同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三者的良性互动。

一、分配制度改革与社会稳定

分配不合理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社会矛盾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分配不合理指的是两种利益分配的极端形式,即平均主义和贫富两极分化。平均主义扼杀经济效率,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无法给国家带来长期稳定。贫富两极分化对社会稳定的破坏更大。特别是在追求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里,由于经济发展程度有限,贫富差距过大会危及到社会贫困弱势群体的物质生存权利,一旦超出社会可承受度,将破坏社会稳定。同时,伴随着经济增长,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贫困阶层扩大,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增加。主要表现为,不同阶层价值观的冲突,各阶层间的相互指责和不信任,富人阶层的安全感下降,穷人阶层的被剥夺感和失落感增强等。这些矛盾和对立将妨碍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对促进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二、分配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来自于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新的利益格局尚未完全形成,旧有分配制度重均等轻效率的不公平与新分配制度重效率而忽视起点差距且过程欠缺公平同时并存。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影响经济效率。更重要的是,贫富差距的迅速拉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收入分配上的马太效应,社会的多数财富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滞后和不完善,大多数人处于“钱不够花”或“有钱不敢花”的状态。受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国内居民消费水平不高,从而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三、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不同领域的稳定状态。不能把社会稳定理解为那种因循守旧,不敢有任何变革的,一潭死水般的静态稳定。静态的社会稳定往往通过政府强权来维持,是表面上的稳定,它只能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真正的社会稳定,是政府在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协调内部诸因素的关系中,求得自身发展并维持政治秩序的一种发展中的稳定,是动态的社会平衡。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很难想象一个动荡的社会能够创造出经济繁荣的奇迹。同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实力的强大,凸显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进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稳定。

四、实现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首先,政府要认识社会稳定的动态性,在动态稳定观的指导下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实上,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平均即稳定”,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效率优先能带来稳定”,再到“效率与公平并重能带来稳定”,直至目前政府提出的“更加重视公平才能带来稳定”,我国中央政府主要领导人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社会稳定的内涵的理解是不同的。正是在这种动态稳定观的影响下,我国政府主导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其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以发展促稳定。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后,我们打开国门时发现,中国与西方国家在经济上的差距很大,只有埋头发展经济,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保证国家安全和国内社会稳定。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至今,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先发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占有的绝对优势使后发国家面临被边缘化的威胁,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后发优势加快现代化进程,甚至连生存权利都难以保证。中国作为后发国家中的一个大国,经济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的基本诉求。唯有大力发展经济,才能使我国具有应对国际经济挑战的能力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中国同时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社会矛盾的增多、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问题,但是不发展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经济危机甚至是政治危机。因此,经济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刚性需求,是政府唯一的选择。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8)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1]。

总之,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2],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2]亨廷顿所言虽比较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化进程确实伴随着动荡、不稳定,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改革的代价。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增长之后,发生了社会动荡[3];而前些年经济发展居亚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动乱、政变[4]。当然,这些例子还不尽然说明一定是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它至少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关于原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尼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当然经济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不稳定。而就算我们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稳定是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我们也只能推出经济增长会带来不稳定,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为从全球看,情况并非都如此。很多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战后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国内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冲突,其现代化进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稳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5]。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6]。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片面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6]。

综上所述,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 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38.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9)

经济稳定是指社会经济生活的协调有序性及其发展态势的可控性。尽管总的来说,经济的稳定建立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但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并不是等同的概念。这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直接导致经济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它还可能造成经济波动乃至政治不稳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经济发展。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过分看重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甚至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结果把许多无可回避、必须解决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留在了后面,包括: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衡,资源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等。笔者将对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几个个概念进行分析,明确其内在关系。

一、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

一般而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最初人们把经济增长简单地当做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人们的物质财富和福利就会增加,社会就会富裕起来,认为这就是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备受睹目,甚至联合国也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只要向发展中国家注入资金,就能使这些国家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并有效地提高社会福利。因此,二战以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实现工业化当做发展的主要内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化战略的普遍实施,在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并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全球危机,例如资源耗竭、粮食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社会贫富悬殊等。

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关系的变化,联合国倡导的第一个发展十年以失败而告终。尤其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了增长率下降和债务危机中,因为长期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外国公司拥有产权的初级出口的增长,由于缺乏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人力资源、技术水平和其他部门的生产并没有因此而发生任何改变;经济部门的效益也没有发生相应的增长,实际收入的利益没有在各个阶层间进行公平的分配,只是个别人获益暴富,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因此而提高。由于这种增长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是有增长而无发展。于是人们开始对增长即发展的理论进行反思,认为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且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概念。

经济学家赫里克和金德尔伯格认为,在经济学理论中,增长与发展有时做同义词使用,在某些场合这种用法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当这两个词在一起使用时,应该区分它们的词义。经济增长指更多的产出,而经济发展则既包括更多的产出,同时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安排上的变革。在他们两人看来,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内的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的增加,主要是指数量上的变化,表现为gdp或人均gdp的增加。而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更是一个多维度的质量概念,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善、质量和效益、分配的合理乃至政治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经济增长包括了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即单位投入所生产的产品的增加。而经济发展的含义则不止这些,它还意味着产出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之间投入分布的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如同人的成长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体重,发展则注重于机能和素质的协调和改变,如学习能力等[1]。

总之,经济发展应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一般认为它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经济增长即产出的增加;二是结构改善,包括人口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协调与优化;三是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包括实现充分就业、社会保障、公平分配、生活环境的优化和美化、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四是政治和经济体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等同于经济发展,如果只有产出的增加而无其他的改变那只能是有增长而无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然同步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

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现代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社会综合运动,而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达标”[2],它既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同时也包括国家的民主化、社会的城市化和价值观的个人理性化,其丰富内涵是gdp指标所难以涵盖的。在现代社会中,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亨廷顿在其《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事实上,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但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因为“产生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2]亨廷顿所言虽比较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现代化进程确实伴随着动荡、不稳定,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改革的代价。从历史上来看,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英国经济迅速增长之后,发生了社会动荡[3];而前些年经济发展居亚洲四小虎之首的印尼近年来也不断发生动乱、[4]。当然,这些例子还不尽然说明一定是经济增长带来社会的不稳定,造成这些国家发生动荡的原因还有很多,但它至少说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社会稳定。关于原因,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迪尼认为是社会结构失衡、两极分化与阶级斗争。当然经济增长也不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不稳定。而就算我们可以肯定上述例子中的不稳定是由于经济增长造成的,我们也只能推出经济增长会带来不稳定,但是并不能据此认为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不稳定。因为从全球看,情况并非都如此。很多国家如西德、日本、意大利在二战后都出现了高经济增长率,但是国内却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冲突,其现代化进程基本是在非常平稳的过程中进行的。

因此,严格地说,经济增长对社会稳定是具有双面效应的,即同时存在对社会稳定正向的促进效应和反向的破坏效应,而最终结果则取决于两类效应的角力。由于这两类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关注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人民福利的作用[5]。因此,要使经济增长在社会稳定中起到正向作用,就要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之间求得一个相对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经济稳定应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之上的稳定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6]。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随着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有增长而无发展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人们认识到,把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把当代的生存和后代的持续发展,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的发展才能保证经济增长的持续、稳定和协调。离开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离开协调有序性的经济增长,最终将导致社会经济生活的紊乱、衰退乃至危机。2003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均衡发展,坚决摒弃过去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率的片面发展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经济稳定的基础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经济稳定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首先,应达到生态持续,把人类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谐有机统一起来。要改变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方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是经济持续。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应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损耗,增加效益,实行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有害废物的排放,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三是强调社会持续。要求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促进社会向文明、公正、健康的方向发展。为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6]。

综上所述,维护社会稳定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只有极大地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繁荣,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稳定。经济稳定是建立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稳定,其内涵应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参考文献:

[1] 金德尔伯格·赫里克.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 陆志明.现代化是含义广泛的社会运动[eb/ol].新华网,http//:.

[3] 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37-38.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10)

2006年既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宏观调控的关键之年。回顾过去的200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宏观调控措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省全面贯彻“在调控中发展,在发展中调控”的方针,整体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积极变化,概括起来是“七稳”。

整体经济平稳运行。2006年,我省经济平稳运行的态势得以加固,一季度增长13%,上半年增长13.3%,前三季度略有下调,增速为12.5%。可以看出,我省经济在逐步走高的同时,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进一步增强。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在工业强省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我省工业生产高速度稳定增长。2006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385亿元,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增速走势比较平稳。同时,从近两年工业增长速度的走势图可以看出,2006年的波动幅度明显较小,工业生产高位平稳运行(见图一):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去年以来全省努力贯彻中央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前11个月,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1%,比前三季度增幅回落1.4个百分点。从投资走势上看,投资增速从年初逐步上升到6月份的最高点后,增速略有回调,整体呈现稳中趋缓的态势。从结构上看,三次产业协调性增强,第一产业投资力度有所加大(见图二):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去年以来全省旅游市场热,住宿餐饮消费旺,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稳步增长态势。l~11月全省零售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065.1亿元,同比增长14.8%。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增速均在20%以上,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和农业事业方面的支出增长较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平稳增长。

市场价格稳中趋升。从前11个月的情况看,居住价格大幅上扬,带动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小幅上涨,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6%,粮食上涨了1.2%。从生产价格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低位运行,同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趋势,原燃材料、动力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剪刀差仍然存在。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前11个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35.3元,同比增长11.3%,人均消费性支出6793.3元,增长11%。受外出务工收入增加的带动,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2428.4元,增收246.7元,增长11.3%。

经济运行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在看到2006年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从全国来看,突出的是“三过”问题: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但我省投资基数较低,仅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4%左右,同时,我省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关键时期,工业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投资对全国投资增长过快的影响极其有限。

从我省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看,最突出的还是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基本上是老问题,但在新的宏观环境和政策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需要深入分析和给予高度关注:

――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从产业结构看,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不平衡,二产业和三产业发展不平衡。从需求方面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比较低。从价格看,尽管价格总体稳定,但也存在结构性问题,一些领域的价格上涨还比较快。生产领域的一些产品价格上涨过快,如农用化肥;关系人民生活的一些产品如住房销售价格上涨还比较快。

――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城镇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缓慢。尤其是自去年6月下旬以来,川东的遂宁、南充、广安、达州等市均发生了自有气象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夏旱连伏旱的自然灾害,对农民增收造成了较大影响。同时,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压缩了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的空间。而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也很缓慢。

――成本上升压力仍然较大,企业经营比较困难。工业购销价格涨幅倒挂,企业盈利空间受到挤压,不利于工业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与生活资料价格的“剪刀差”扩大,加剧了不同行业之间生产发展的不协调性,造成了部分行业企业效益不佳。

――资源约束加剧,预计完成全年GDP能耗下降4%左右的降耗指标,任务十分艰巨。

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展望

尽管我省经济运行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问题和矛盾,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趋势在年内不会发生逆转,平稳快速增长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预计全年GDP总量可达8400亿元,增长13%左右,全年经济运行可望实现“十一五”的良好开局。2007年我省经济面临着很好的机遇,诸多有利条件将促进我省经济平稳发展。

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将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的政策效应不断显现,全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今年全国仍将继续保持去年以来的发展趋势,总体上还将呈现出平稳快速发展的态势。这为我省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

宏观调控措施和总体发展战略刺激了微观企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推进,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都将大大鼓舞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经济的动力,促成了我省宏观经济景气度和微观经济景气度双双提升,综合经济景气度继续上扬。

供给特别是主要生产资料供给和资金供给比较充裕。煤电油运等瓶颈制约已大大缓解,加上近期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回落,各类生产要素供给更加充足。同时,货币的流动性增强,企业利润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企业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源和资金都可以得到保证,供给因素能够支持经济的快速增长。

需求特别是投资和出口需求仍将较为强劲。投资方面,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会抑制部分不合理的投资需求,但由于在建规模仍然较大,投资增长的惯性和动力还比较强,加之各地区积极性都比较高,投资需求仍会保持较快增长。消费方面,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需求仍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

综合分析,今年我省经济将延续去年的增长态势,总体上稳中趋缓,增速将向下略有微调。

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篇(11)

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阐述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主要任务。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对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有关重大问题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总的看,2011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全党全国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会议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化解各种风险。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会议强调,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会议认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二、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强化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储运和市场体系,规范流通秩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和电网改造。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落实好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一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强化监管和服务,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行为,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抓好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二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产学研结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严格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要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要营造良好政策体制环境,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要加快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三是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要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大气、水体、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坚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四是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更加自觉地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西部地区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支持,切实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援疆工作。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推进发展,科学引导城市群发展。

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完善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加快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要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要引导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扩大服务开放,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要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努力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五、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要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全科医生培养。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部署,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调结构,就是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革,就是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和谐,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