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石油的化学变化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12

石油的化学变化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1)

石油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国民经济对石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石油一方面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安全。如果石油供应紧张,供不应求,势必成为遏制一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石油既是能源,又是基础原材料,下游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及制品和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对其有很高的依存度,因此石油资源对我国整个经济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图1反映了单位石油产量所支持的GDP总量,可以发现石油对整个经济的支持度不断提升,从2001年的每万吨支持6亿元GDP,到2006年上升为支持13亿元GDP。该指标反过来也说明了我国获得单位GDP所消耗石油数量的下降,即我国正趋向于节能经济和发展多种能源,这种趋势自最近石油价格持续上涨变得更加鲜明。由以上的分析能看到石油行业对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因此,本文通过建立石油及其下游行业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石油供需平衡以及石油下游行业需求对石油行业的冲击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保障石油行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平稳支持。

一、参变量的选取

石油行业是一个传统的垂向行业,我们根据《2005年按行业分能源消费量统计表》,选取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四个下游行业来对石油行业进行需求状况分析。从表1可以看到,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消费了原油总量的72.26%,包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消耗了大量的石油衍生能源,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也在能源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我们选择石油行业及其主要的下游行业的销售收入数据作为各行业的需求变量,所选变量简称见表2。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变量oil、coki、chem、tran、fiber均仅有一个单位根,这说明他们都是一阶单整过程I(1)。可以对它们进行Johanson检验,从表4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选用的5个变量之间满足协整关系。这说明,所选的各下游行业的销售收入与石油行业的销售收入之间在短期内由于随机干扰,偏离均值,但在长期具有均衡关系。

2 模型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有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我们主要利用石油行业及其主要下游行业的销售收入建立了相应VAR模型,即Y=(0il,coki,chem,tran,fi.ber)。

用Eviews5.0对系统Y进行VAR分析,估计结果如下:

由上式大体可以看出,石油行业销售收入主要受其自身滞后期值的影响,另外,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销售收入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滞后期值对它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和化学纤维制造业销售收入对它基本上没有影响或者说影响极为微弱。为了进一步说明各个变量间的相互作用,我们根据上面对Y1的VAR分析结果继续进行脉冲响应分析。

我们分别给石油各下游行业销售收入一个单位大小的冲击,得到关于石油行业销售收入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在下图2-5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月度),纵轴表示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单位:亿元),这几个图中曲线表示了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对其相应下游行业销售收入的冲击的反应。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销售收入一个正冲击后,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在第2期达到最高点,之后的几期内小幅度上下波动,从第5期以后开始稳定增长。这表明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市场传递给石油行业,给石油行业带来同向的冲击,冲击效应在第2期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回落,在第5期之后趋于稳定。即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销售收入的正向冲击对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显著促进作用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可见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快速发展将带来石油消耗的增长。

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一个正冲击后,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在第1期有个小幅度负向的波动,从第2期开始变为正向波动,在第6期达到最高点。之后的2期小幅度上下波动,从第8期以后开始稳定增长。这表明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市场传递给石油行业,在第1期会给石油行业带来反向的冲击,从第2期开始,经市场传递作用,又给石油行业带来同向的冲击,冲击效应在第6期达到最大之后,逐渐回落,在第8期之后趋于稳定。即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正向冲击对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一显著促进作用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具体地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增加会在8期后对石油行业的销售收入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反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降低也会在8期后给石油行业带来负面的冲击。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一个正冲击后,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在前7期内会有小幅度的负向波动。从第8期以后开始稳定回升变为正值,直至平坦,波动幅度不大。这表明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经市场传递给石油行业,在前7期会给石油行业带来小幅度的负向冲击,从第8期开始变为对石油行业同向的冲击并趋于稳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增加会在8期后对石油的销售收入产生正向的冲击,反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的降低则会在8期后给石油行业带来负向的作用,但波动幅度不是很大。可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石油消耗的增长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带动作用不是很大。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化学纤维制造业销售收入一个正冲击后,在第1期,石油行业销售收入为负向的波动。从第2期开始,化学纤维制造业销售收入的提高将带动石油行业销售收入的提高。由图5可知,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在前5期内有上下波动;从第6期以后开始稳步回升直至平坦。这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的某一冲击从第6期开始也会给石油行业带来正向的冲击,但冲击力度不大。化学纤维制造业销售收入增加会在6个月后对石油的销售收入产生正面的冲击,反之化学纤维制造业销售收入的降低则会在6个月后给石油行业带来负向的冲击,波动幅度虽不是很大,但比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石油行业的冲击幅度略高。正是由于化学纤维制造业销售收入的正向冲击对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具有较小幅度的促进作用,并且该促进作用具有较长的持续效应,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推动化学纤维制造业的发展带动石油行业的发展。

3 下游行业的贡献率分析。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带来的影响,但是并没有确定各变量具体影响力,而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率,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给出对var模型中的变量产生影响的每个随机扰动的相对重要性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仅考虑各下游行业需求冲击对石油需求的前期的相对方差贡献率rvcii(s),当i=1时的经济意义为:如果rvc1(s)较大时,意味着第一个行业需求冲击对石油需求的影响大;相反地,rvc1(s)较小时,可以认为第j个行业需求冲击对石油需求的影响小。下面分别给出各下游行业销售收入的变化对石油行业销售收入的方差分解。

下面做图比较各下游行业对石油行业变化的贡献程度,我们在此将分析时段定为36期。

由图6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行业销售收入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刻有较强反应,第2期石油行业销售收入的响应最大,此后对其自身的波动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对石油行业的贡献率,最大在43%左右,其对石油行业的贡献率是逐渐递增的,在30期左右达到40%。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对石油行业的贡献率也比较大,从第5期开始达到顶峰,在37%左右,此后趋于稳定。而化学纤维制造业对石油行业的贡献率比较小,在第6期达到最大值,最大时仅为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对石油行业的贡献率最小,不到1%。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2)

关键词 石油文化 演化路径 遗传 变异 选择

演化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来源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与拉马克的遗传基因理论。通过生物进化思想研究组织行为与发展,从动态角度分析企业物质演化与精神演化,其中,企业精神演化是共同观念体系的演变过程,外显为企业文化的演化。哈耶克的文化演进理论认为,文化是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而非发明或理性设计的结果,是一种人类与社会中多种有机系统共生的复杂自适应系统,依托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和发展逐渐稳定并形成。

我国近代石油工业经历了多次石油战逐步发展起来,是我国工业战线上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代表着新中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依托石油工业的发展壮大为背景生成的石油文化,是我国石油工业这一复杂大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必然产物。我国石油文化是以不同时期石油工业的发展及其所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为背景,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逐步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石油工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认识、外化形象的集合,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思想及手段,根植于石油工业发展全过程,是石油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动力。当下,我国石油工业正处于积极推行“走出去”发展战略、实现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关键时期,石油勘探开发由粗放式迈向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行列,深化石油文化演化的路径与过程认识、提高石油文化管理的自觉性和方向性,对于提高新时期的石油文化建设、提升石油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油文化历史沿革

石油在我国的发现和利用史由来已久,可以回溯到三千多年前,《汉书》、《水经注》、《酉阳杂俎》、《博物志》、《梦溪笔谈》、《元一统志》等,记录了自东汉至元朝的石油发现与利用过程。至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石油利用历史悠久但石油工业基础依旧薄弱。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石油会战,石油工业逐步发展,成为了我国工业战线上一面特色鲜明的旗帜,催生和发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石油文化。

我国石油文化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玉门油田大会战,以无中生有、艰难创业的“老君庙精神”为最初基因形成的“玉门精神”为主要标志,“一厘钱”、“穷捣鼓”、“找米下锅”、“小厂办大事”、“再生厂”、“三大四出”等内涵,奠定了“慷慨无私支援别人、艰苦奋斗发展自己”石油文化总体基调。五十年代末期,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勇于创新、团结奋斗、科学务实”为特征的柴达木精神和“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为主的老高原精神,是传统信仰与革命文化契合而成的人文精神。六十年代,伴随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而形成的以“铁人精神”为代表的“大庆精神”,秉承“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已经成为石油文化的核心,在其影响和推动下,一批批“献身”、“开拓”的石油人前赴后继,为胜利、辽河、华北、大港等大型油田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

纵观我国石油企业文化发展的半个世纪,由“无意识”的初始状态开始凝结、提炼,到系统的科学总结,演化形成中国特色的石油文化定势,在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历史上,对石油企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石油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也为其他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和发展树立了标杆。

二、石油文化演化路径

根据演化理论的观点,企业是逐步演化的产物,企业文化以其蕴涵的深刻的企业本质特征而成为企业演化的忠实伴侣。纳尔逊和温特将企业文化视为一种与生物进化中的基因具有相似作用的惯例,使得企业文化充分具备了进行演化分析的条件。我国石油文化系统以其多层次结构、众因素间错综复杂的动态关联、对外部能量与信息的不断吸收而成为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其进化现象和过程远比生物进化复杂,但以二者共有的相似性结构为出发点来看,石油文化的演化照样遵循“遗传、变异、选择”的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石油文化演化路径示意

(一)石油文化遗传

1.民族传统文化遗传。哈耶克认为,文化传统是自生自发秩序的基础,而一系列惯例、规则的复合体又奠定了文化传统的基础。我国石油文化以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为底蕴和载体,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主流文化积累与继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几千年发展历史的积淀,深刻印在民族情结和文化心理中。近代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多数在青少年时代都接受过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有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印迹,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提倡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开拓创新的变革之道、埋头苦干的实践精神、相互依存的集体主义、不畏的斗争意志、兼容并包的接纳胸怀、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等,在这些领导成员身上有着明显的影响痕迹。以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主席为例,他便是伟大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者的杰出代表,对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文学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理解和运用遍布了他的革命生涯。在以他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研究和构筑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弘扬。而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此后被用于指导建国后在经济恢复和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石油工业,也将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引入了石油文化的雏形中,也为此后石油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化提供了深厚而有力的主流价值源泉。

2.时代文化遗传。冲突与斗争是近代中国文化生态的基本表现,在这一动态过程中,时代文化承担了启蒙大众和救亡民族的重任,是从“国粹论”发展到“中体西用论”再发展到“全盘西化论”之后返回“中国本位文化论”最后到“中国化运动”的过程,每一种文化论都是对前一种文化的否定和重置,到最后终于走向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近代石油工业发展的时代文化变迁环境,对石油文化的形成和演变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末,玉门油田诞生在抗日战争浓烈的硝烟中,严重的民族危机引起了社会和青年学者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民族文化的探索,在西方科学和民主改变不了中国命运的客观现实面前,“中国化”的文化思潮空前高涨,以中国魂、中国味、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为内涵,代表了民众爱国主义的社会心理。在这一大环境下,千锤百炼的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相继提出,共同提倡胸怀祖国、坚定信念、实事求是、艰苦奋斗、依靠群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等大无畏的民族情结,奠定了我国石油工业不屈不挠顽强抵抗、团结一致对外的精神基础,直接影响着石油工业在“一滴油气一滴血”的时代环境中形成“志气油”精神的生根和发芽。

1949年解放后的新中国,面临油田底子薄弱、基础较差、自然环境恶劣、作业条件艰苦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不得不选择以“集中优势力量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原理为指导、以军队为主力、以运动的形式,通过会战来开展石油生产活动。这一方式作为符合当时客观国情的首选经济发展途径,不仅使得我国近代石油文化烙上了浓郁的政治色彩,也使得军事文化作风伴随近代石油工业的恢复一路成长,玉门会战以退伍、专业军人组成的石油大军为主力,大庆会战以中央整编制地调集军队转业填补产业工人空缺,从一开始便将规范、有序、严整的准军事文化作风植入了石油文化中。

此后出现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志气油”称谓、刘秉义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石油颂歌《克拉玛依》等,是对我国石油文化中富含的政治文化因子、军事文化因子和会战文化因子最好的佐证,是主流石油文化遗传的时代文化基因来源。

3.地域文化遗传。石油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型行业,以对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为前提,因此,其分布遵循油气资源分布规律,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而我国幅员辽阔,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准噶尔盆地、珠江口、柴达木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盆地、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由此产生的文化差异也为石油文化注入了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质。例如,大庆油田地处严寒的东北,在艰苦卓绝的会战时期,大庆人脚下的荒原莽莽苍苍、厚重深邃却又萧瑟寒峻,让人深感沧桑与艰难,而每每唱起“荒原一片篝火红”,总能让大庆人想起艰难而光荣的岁月,荒原便是大庆的图腾;而辽河油田诞生在世界第二大芦苇荡中,辽河人以芦苇的平凡和坚韧自喻,平凡的个人聚合起来浩浩荡荡,坚韧的个体联合起来则无比坚强;长庆油田位于“王三计”集油站附近有一段名为“阎王坡”的陡峭山坡,雄伟、刚毅、险峻、陡峭,“王三计”一群群采油巡井工人都以征服它为荣,久而久之,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批性格如山的刚毅好汉,也为“阎王坡”赢来了“好汉坡”的美誉,成为长庆油田激励青年人奋斗的经典;此外,胜利油田黄河滩涂的浑厚深沉、青海油田戈壁滩的苍凉、华北油田白洋淀的干涸与生聚、塔里木油田大漠的好汉、克拉玛依地区的干涸和水源带来的生机等等,都对不同区域内石油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地域文化环境基础。

另一方面,油气资源的分布决定了石油人天南地北转战的客观现象,使得“逐石油而居的石油部落”吸收、容纳来自全国各省市不同工作区域的人共同协作,其所携带文化与自有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各文化因子在各个油田的大熔炉中不断交汇、融合、共生与再生,形成了地域特色明显的石油文化特征,并对当地石油文化的进一步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塔里木油田所在作业区基本处于我国最大的含油气沉积盆地――塔里木盆地及周边5地州和20多个县市,油田附近遍布维吾尔族和回族居民,作业区也经常经过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世俗的伊斯兰教、佛教、儒教文化和行业的石油文化,进行彼此碰撞,使得油田的发展规划、作业布局等都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质。

4.行业文化遗传。石油工业是典型的艰苦行业,油藏分布区域多为荒漠戈壁、海湾滩涂等人迹罕至的未开发地,物质基础匮乏、工作与生活条件艰苦;勘探开发对象处于地层深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纵观我国近代石油工业发展史,艰苦的环境造就了石油人吃苦耐劳的承受力、坚忍不拔的品质、敢打敢拼的个性和乐观豁达的豪放性格,冬青树郭孟和、铁人王进喜等先进人物的涌现,引领了石油工业激励示范文化;“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我的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等等豪言壮语,极好的诠释了石油人达观的英雄主义情怀。玉门油田电视专题片《祁连山下一口井》,曾用一口油井隐喻一位玉门退休老工人的贡献,也极好的诠释了玉门人对于石油文化的继承与传扬;专题片《管桥》则歌唱了穿越大山、横跨长江的西南石油输气管线,表现了四川石油人从一开始为让油气出川就有的战蜀道之y的豪迈情怀。此外,从“工作的对象在地下、斗争的对象在油层”口号,到“开拓市场有理、开拓市场有功、开拓市场有利、开拓市场光荣”理念的实践,是对石油工业开拓进取精神的提升。

(二)石油文化变异

1.变异搜寻。搜寻是文化受变异生成因素的激发,从主观意志方面寻找潜在的管理变异点的行为过程。石油文化的变异搜寻是经验搜寻与认知搜寻的结合与统一。演化理论的重要假设之一就是“有限认知”,人的认知资源的稀缺和有限性导致人在遇到新问题时,倾向于回顾以往经历中解决类似问题的成功经验,因此,经验搜寻是第一序列的搜寻。在无法通过经验搜寻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时,人的逻辑思考能力便成为惯例改变和创新的来源,使得认知搜寻成为第二序列的搜寻过程。

基于有限认知,石油文化变异遵循搜寻规则,首先复制曾经的成功经验并改造上升为理念性内容形成石油文化秩序和惯例。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以党中央为领导和组织、以部队参与为主力、以大会战为主要方式的石油工业恢复和发展模式,是对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与内战中胜利经验的有益借鉴。这一模式也顺带将军事管理中的高度纪律性与自觉性、不怕苦不怕累、顽强不屈、甘于奉献和牺牲的精神植入了石油企业的文化的初始脉络。而后,在面对油田底子薄弱、基础较差、自然环境恶劣、作业条件艰苦等系列困难时,实行石油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其弘扬的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时代认知,成就了影响深远的“玉门风格”、“柴达木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石油文化内涵;改革开放后,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时代环境中,石油工业转向市场化经济、重组改制上市,石油文化紧随石油工业立足国内、发展国外、国际化经营的步调,对石油文化进行了系列创新,在爱国、奉献等石油文化惯例上,加入了安全、和谐、创新等认知因子,形成了我国石油文化的现有格调。

2.变异摩擦力。文化变异的摩擦力首先来自文化的惰性,这种惰性使得文化难以自我调节并快速回应环境的变迁,而是倾向于对传统和习惯的保持。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包括:内部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充分对文化改变能力的限制、外部多变环境对文化弹性的制约、主观知觉环境与客观真实环境之间的信息失真造成的选择错误。因此,石油文化的变异应当不断随着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石油工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有益的自我调节,以保证石油文化的适应性和存续性。

其次,文化变异的摩擦力存在正反方向,其与旧有文化的相关性决定了摩擦力作用大小。20世纪50年代后期,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建设方式的探讨成为时代主流思潮,将公有制经济视为社会主义唯一的经济成分、按劳分配导致的平均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路线渗入石油工业,出现了违背科学精神、不顾油田客观实际、会化、“一大二公”、遍地开荒、以及大干快上的“”等非科学的“大破大立”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对原有石油文化的彻底背弃与扬弃,脱离了价值观的可接受范围,不是建立在与既有石油文化环境相容或交叉的基础上,因此阻力重重、难以发展。

(三)石油文化选择

由于文化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渐变性和缓慢性的特征,文化作用的产生也是渐进过程。按照达尔文主义关于基因型随机变异的再生产理论,有机体需要寻求对环境的适应,因此,石油文化的演化进程中,无论是主观性的选择,还是客观因素引起的选择,都是对环境的适应,以对环境的适应性为最终指导。同时,选择是石油文化演化的决定性要素,决定了石油文化变异的方向、变异效率以及扩张能力,因此,选择是石油文化演化的硬核。以延安精神在中国石油文化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中的作用为例,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解放斗争中形成的伟大的宝贵的革命精神。石油文化对于延安精神的选择,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结合石油文化的发展需求,进行适应性选择并赋予了新的内容。在建国初期强调甘苦与共、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在石油工业转折时期号召解放思想,在新时期注重廉洁奉公。

另一方面,根据演化博弈观点,进化取决于基因的随机突变和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的等级序列控制。过去的选择决定了现在可能的选择以及文化惯例的发展方向。文化的选择是一种对当前文化评价结果的后续行为,只有在当前文化难以满足生存和增长的时候,才会产生对新标准的选择。石油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其间影响因素众多且变化无序,遗传的异质性、路径的依赖、选择的主观偏好使其演化过程呈多样性,给石油文化的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博弈空间。

三、新时期石油文化建设的启示

首先,加强石油文化系统与系统环境的交互作用。石油文化的演化需要依靠系统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信息和物质的交流,当环境发生改变时,随着新的不稳定性的产生和外参量的剧烈变化,原有的石油文化可能不再适应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石油文化系统演化功能上的紊乱,此时,新的更适应系统演化的石油文化基核就有可能蕴藏在混沌之中,需要管理者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发现并满足石油文化发展演化的价值诉求,积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思想、技术和人才,通过演化催生适应于新环境的石油文化。例如,在当前油价波动新常态时期,总理提出了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石油文化系统也应积极响应这一号召,通过引领鼓励尖端科技人才在石油技术领域不断的开拓创新,营造出企业内部开拓核心技术、强化科技创新、参与企业管理的热情和文化。

其次,加强石油文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进化。充分发挥石油文化演化的作用,加强石油文化内部要素之间的交叉演进,通过组织跨级的、多层次渗透的石油文化学习和建设,以工作会议、电子信息共享、研讨会集体交流等形式,用大家熟悉的语言进行石油文化传播和渗透,推动石油文化隐性和显性因子打破组织边界障碍,在石油文化系统内形成共同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大循环演化圈。通过组织对外联席会议、合作交流等推动石油文化演进的社会化过程,吸纳和领悟时代价值观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价值体现和观念转化等隐性文化因子,并通过内部讨论和交流将外部化过程中共享的文化因子进行内化,为石油文化创新演化提供动力。此外,石油文化管理者处于石油文化子系统协同进化的交叉结合点,应努力抓住一些微小的有利于石油文化建设的微涨落,将之与优秀的石油文化基核相结合并催化其推广进程,例如敏锐发现个体中利于文化演进的先进事迹和行为,及时宣传,使之成为效仿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促进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渗透,将抽象的石油文化价值观念转化为这类可见可模仿的行为表现,通过制度化完善,使得这些起于微小涨落的影响因子的影响力向着推动石油文化整体建设的方向持续扩大和发挥。

再次,将石油文化管理与建设融入实践,共同发展。石油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文化,源起于也成长于石油工业的发展,必须在石油企业管理实践中得以进一步演进。因此,石油文化建设应融入到石油企业,尤其是石油工程以及具体石油工程项目管理中,将先进的石油文化理念通过外部化和组合化转换,形成具体的制度和方法引导个体的行为操作。基于个体在石油文化演化中的价值,合理利用石油文化建设的效用,影响和诱导个体心理反应模式,使其朝着利于文化演化的方向转变,能蛭石油文化内化为其心理程序和行为模式提供条件,也能促进石油文化的应用性发展。

*基金项目:四川石油天然气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项目编号:川油气科SKB12--15 );2014年四川省政府调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易开刚.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企业文化演化及其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42-44.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3)

途径中国石油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行资源节约并举方针,实现持续有效、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既要练好内功,也要借助外力,形成并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实行集约化经营。当前,石油产业要迅速顺应世界经济潮流,紧紧抓住良好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发展、深化“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世界文明成果,实施科学有效措施,补充完善发展自己,开发两个市场、实现两冀齐飞,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建设国际一流的跨国石油企业集团,为国民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一、 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现状和问题:转变时不我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石油工业快速增长,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石油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持续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经济效益和科学技术水平 也大为提高。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石油工业还有一定差距。

比如,同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我们不仅在硬指标(人均营业额、人均利润、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收益率、海外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在产(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技术发展能力、员工整体素质等软指标方面存在的差距更为明显。2003年,埃克森石油公司利润为2巧亿美元,中油股份为84亿美元.埃克森公司人均利润740万美元,而中油集团则为7万美元。当前,石油工业运行中仍然存在着增长中日益突出的问题,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需要。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质量,高浪费、低效益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一直未能彻底摆脱,阻碍和制约着石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现在石油企业虽然重组划分,但是存续企业仍然人员大量富余,资产大量闲置,消耗较高,浪费严重,质量较低,效益较差。

也有的核心企业因规模不够、技术滞后、管理不细,还存在产品结构单一、质量不精、.收率不高、能耗较高、效益不佳等问题。特别是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 国内石油资源开始出现短缺,储量不够,供给不足,大量进口,国家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逐步增大,现在已经上升到30%,预计2010年后将接近50%。

石油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增大,加大了石油供应的风险。同时,国际石油价格如出现较大波动,不仅会影响国内石油行业效益,还会对国民经济产生严重制约作用。严峻的国家能饵形势,要求石油产业必须从根本上彻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国际石油市场分化和重组速度在加快,天然气“欧佩克”组织正在酝酿成立之中。总之,中国石油加快速度、加大力度“走出去”,时不我待。当前,比照国际石油先进水平和跨国大石油公司的现代标准,我国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现状和存在问题是:

1.技术进步对石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较低。

主要表现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石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低,近年石油科技进步贡献率接近50%,说明石油经济增长是投入推动型或投资推动型。另外,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是影响技术进步贡献的最重要因素,是推动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动力,所以,这一问题还突出地表现在:一是石油科技、教育及研究与开发的投人少、投人产出率较低,如某油田生产经营性投资为1,非生产经营性投资为2,平均比例为1:2,一些存续石油企业多年难以进行技术投资和科研投人,无法保持发展后劲。二是总体上石油员工素质与实际需要相比较低,石油和化工科学技术飞跃发展,日新月异,工艺、设备和操作自动化、程序化水平越来越高,要求员工文化和技术素质日益提高,而现在石油企业员工普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技术老化,活力不足,更新困难,不能适应需要,急需吐故纳新;三是石油科技成果转化时间长、转化率较低,近年石油科技成果应用率达到80%,而且产业化程度低,存在着规模小、浪费严重、效益低下等现象,有些企业急功近利,怕担风险,不愿投入,不肯试验;四是技术创新能力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低,缺乏核心技术,因而竟争力较差,目前国内石油化工等一些技术比较国际领先或尖端技术有相当距离,技术发展创新投入和后劲不足。

2.石油经济效益仍较低。

主要表现在“四低两高”,即:一是石油社会净产值下降,吨油利润比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二是资本生产率低,近年虽然资金利税率改变了过去负值现象,油田产业上升到近10%,石化产业上升到30%,但是单位资本增值水平与国际水平无法比拟;三是边际资本产出比低,投资效益低,石油企业科技投人产出为1:5,投入产出比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四是劳动生产率低,人均利润、人均效益比国际相差数倍,五是物耗比重高,吨油单耗、吨油成本比国际水平高几个台阶;六是能耗比重高,资源消耗高,吨油耗能、耗资源为国际较落后水平。

3.石油资源利用率及配置效率还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石油产业规模小而且较为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产出率低,附加值低,制约了企业竟争力。现在全国整装大油田、10(]0万吨炼油化工厂还较少,石油天然气采出率仅为30%左右,不足国际70%的一半,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与技术配置失衡、结构层次低,东北和西北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但是消费市场较差,而东部、中南部地区消费市场广阔,但是油田 及炼油化工资源不足,北油南调、西油东调成本增加,三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严重,缺乏特长和特色,企业生产集中度低,石油企业有数的几个特大型油田产业集中度仅为30%一40%,比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的80%相差一半。

4.石油经济运行质量也较低。表现在石油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受制于投资拉动的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差,难以承受国际、国内经济波动影响而反复波动,且频率高,周期短,波幅大,近几年来,油气市场价格不时波动,石油及炼化企业时有亏损,难以稳定。总之,我国石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投入驱动型,但经济增长的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特征已呈减弱趋势。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外延型向内涵型、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石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有效、可持续发展。要抓住发展机遇,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对石油经济增长及增长方式研究和实践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国情,找出适 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特点的,有利于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和措施。

二、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转变正当其时从目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状况看,已经具备了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和条件。

1.我国正处于石油工业化中期,已经建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石油工业体系,拥有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中国化工等一大批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骨干企业,而且经济总量已有相当规模,主要石油产品量位居世界前列,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石油产业国际化经营初具规模,与国际先进石油公司合作与交流日益加深,在东南亚、中亚、东欧、南美、东非等地区进行了有效的国家石油合作,石油资源及技术国际交流与共享已经形成,尤其是在南非、中亚等地区国家已经站稳了脚跟,拥有了市场,具有了较强的战斗力和竞争力,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营造了客观有利的环境基础。

3.拥有一支数量可观,具有相当水平的科技队伍,2005年第5期战略管理近些年加大力度培养深造出一大批实用型的优秀石油和 石化专家,近几年的市场经济及跨国经营摔打锻炼出一大批国际型的优秀石油和石化人才。科技机构和科技人才具备了一定的石油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年年取得数以万计的重大科技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石油科学技术,并且引进、吸收和转化了许多国际石油先进技术,仅近几年每年取得省部级和部级石油科技成果数百项,有些成果处于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都为我国石油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科技基础。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石油对外开放向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扩展,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和有利于加强国际石油交流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完善了一系列保护和发展石油工业的政策法规,为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创造了体制环境基础。当然,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还面临一定困难,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1.我国石油经济发展质量还处于较低水平,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自动化程度、设备材料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工艺和设备比较陈旧落后,配套整合的综合水平不够高,落后程度一般都相差几十年,资源转化率仅为百分之几,比美国的70%相差甚远,单位能耗指标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6倍。加之长期处于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技术和装备不够配套、水平较低等问题影响和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我国石油产业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习惯思维和定式做法、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问题影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石油产业操作层整体素质不够高,高级技能和经验丰富的操作人员缺乏,驾驭科研设计、技术创新、管理现代化、集成控制、操作自动化等能力和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等问题影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石油经济发展和变革的思想观念滞后,对石油教育、科技和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足,拔尖人才缺乏,思想认识和资金投人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此,我们要发挥优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大上措施,迅速实现石油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思路及途径:转变有路可循我国的石油工业经济,在经历了过去的石油短缺经济,到前些年的石油自给自足经济后,直到近年以至今后一个时期的由于经济增长较快能源需求迅猛而再次出现石油短缺的经济时期,客观上将进一步融入世贸组织内、国际石油大市场及世界石油经济之中。

因此,中国石油工业经济发展阶段已由粗放型到了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历史转折点;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审时度势,采取措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做法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十分重视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积极有效地发挥政府的法制、干预作用,减少污染,避免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亚洲“四小龙”的实现途径,主要是切实奉行选择性产业政策,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革企业经营机制,强化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确保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石油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要和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规律和方式完全可以适用和借鉴。

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按照国家石油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石油战略要求,从维护石油经济稳定和安全出发,实施中国石油产业国际化,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配置国际国内石油资源,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直接主动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大石油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盘活石油人力资源,强化石油人才支撑,加大石油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和自主科研、自主创新力度,更新改造石油装置工艺和设备,完善石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建设资源及能源节约型、技术和质量效益型石油产业,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速度型到效益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转变和发展,建成几个国际一流大型国家石油跨国企业集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根据目前实际,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 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要加强对国家石油市场的宏观管理。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适度进行石油经济宏观调控,规范管理国内石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家石油市场稳定和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改革石油价格体制,改进石油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使价格尽量与国际价格接轨,市场决是和指导石油价格导向,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开放石油市场,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国家控股石油企业、合资合营与私营石油企业、外资及外国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行为;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向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发展,重视私营石油经济等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外资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形成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环境,为石油产业及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环境。

2.按照石油市场国际化要求,健全石油产业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积极推进石油产业改革,把石油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前沿,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加大兼并联合和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实施石油产业建设跨国公司及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实施国有石油优势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国际化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家控股石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历史债务负担和职工再就业两大难题,做精主业,带动辅业,发展副业,推进上中下游一体化;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利用等产业、企业,促进石油产业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实行有效资产剥离,逐步实施股权分置,稳步实施产权多元化,为石油企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完善国家控股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现代管理体制,搞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产权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的产权组织基础;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方式,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 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组织基础。

3.遵循石油市场运行规则,实施适度宏观调控,规范市场配置资源,发挥政府在转变石油经济增长方式中的积极作用。要按照石油市场经济原则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相关政府机构,建立能源统管组织,加强和改善石油宏观调控,完善石油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和控股公司的政府职能和监管作用,完善国有石油产业资产归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在力争比较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石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促进石油经济健康、稳定发展;采取及时有效配置、价格、调节等措施,拉平石油经济波动,保持石油价格长期稳定;推行治理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能源政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抓住市场机遇,扩大石油进口和出口,鼓励优势企业国际化经营,运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国家石油经济,保护产业安全和国家能源安全,采取产业调整援助政策,推进石油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石油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石油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有关石油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废止工作;建立健全石油行业协会等 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作用,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

4.发展石油科技教育,利用国际石油先进技术,推进石油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抓住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国家和石油企业要加大石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实施“科技兴油”战略,推进石油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以石油市场及石油经济发展趋势为导向,加强石油教育和科研工作,加速石油科技产业化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石油科技和教育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多渠道加大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投入,做好预测科研和评估论证,算好投入产出比及科技贡献率经济账,精选技术和项目,深人开展技术创新和改造,支持石油高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进程,建立以国有大型石油产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多方位引进、吸收、消化、应用国际石油领先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研制、开发、利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改造和更新中国石油产业,特别是深化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天然气利用等支柱产业的技术、工艺、装置及设备;多层次加大投入,强化石油劳 动者教育、培训和再教育、再培训,建设学习型石油企业,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石油科技及和产业员工,不断提高石油劳动者素质,实施“人才兴油”战略,培养和造就石油科技人才,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日2005年第5期战略管理式转变提供先进科学的技术装备物质基础和优质的人力资源与人才支撑。

5.转变石油经济管理观念,逐步放开和扩大石油市场,提高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经营水平,为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条件。要转变石油产业经营管理理念,明确石油产业集约型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国际化、大集团、低成本、有效益战略,深化国际石油大市场观念,注意把握国内石油市场国际化发展趋势,在低成本,高质量的基础上,提高两个市场上的竞争效率;深化石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和配置国际国内石油资源,利用全球市场、资金、人才、自然资源,直接主动参与全球竞争。要加大石油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盘活石油人力资源,强化石油人才支撑,加大石油技术改造、技术进步和自主科研、自主创新力度,更新改造石油装置工艺和设备,完善石油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模式,建设资源及能源节约型、技术和质量效益型石油产业,实现从数量型到质量型、从速度型到效益型、从粗放型到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转变和发展,建成几个国际一流大型国家石油跨国企业集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小康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根据目前实际,我国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途径是:

1.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不断健全完善国家石油市场机制,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基础。石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油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国 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因此,要加强对国家石油市场的宏观管理。

国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石油市场体系,适度进行石油经济宏观调控,规范管理国内石油市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国家石油市场稳定和国家能源安全;进一步改革石油价格体制,改进石油价格形成和调节机制,使价格尽量与国际价格接轨,市场决是和指导石油价格导向,创造资源合理流动的市场环境.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在保证国家经济安全、保持石油市场稳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开放石油市场,建立规范、有序、高效的石油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国家控股石油企业、合资合营与私营石油企业、外资及外国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运作行为;鼓励和支持石油企业向跨国公司及跨国经营发展,重视私营石油经济等非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规范外资石油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经营和管理,形成公平竞争、共同繁荣的环境,为石油产业及企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政策支持和宏观环境。

2.按照石油市场国际化要求,健全石油产业经营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石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微观基础。积极推进石油产业改革,把石油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前沿,按照国际石油市场规则加大兼并联合和企业合作力度,扩大实施石油产业建设跨国公司及国际化经营,积极盘活存量国有资产,实施国有石油优势企业大公司、大集团、国际化战略;集中力量解决制约国家控股石油企业资产重组中的历史债务负担和职工再就业两大难题,做精主业,带动辅业,发展副业,推进上中下游一体化;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天然气利用等产业、企业,促进石油产业协调、持续、有效发展;实行有效资产剥离,逐步实施股权分置,稳步实施产权多元化,为石油企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完善国家控股石油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现代管理体制,搞好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实施产权多元化和股权多元化,形成符合石油市场经济的产权组织基础;学习和创新石油经营理念和现代管理模式,推行扁平化管理,采取精细管理方式,形成精简、快捷、高效的运行机制,建设持续、有效发展的石油企业, 为推进石油工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造组织基础。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4)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瑞典地质学家借助于分析地层中的花粉,找到石油,引起了各国的关注。后来,美国、英国、德国、波兰、澳大利亚等国地质学家也通过分析地层中的花粉,找到煤矿、石油矿。

孢粉和石油

孢子和花粉是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质――干酪根,干酪根经过热降解之后可以生成石油,干酪根热降解生油说是当前石油生成学说中最科学的一种解释。

根据我国科学家对松花粉、白皮松花粉、向日葵花粉、玉米花粉的热模拟试验,花粉能生成石油,其生油阶段可分为早期生油阶段和晚期生油阶段。

早期生成的石油主要通过纤维素和原生质的热降解形成。当温度达到300℃左右时,可以生成石油。纤维素和原生质(即细胞内含物质)在地层沉积埋藏过程中容易被细菌分解、腐蚀,或被氧化破坏,虽不能直接热解成烃类化合物,但纤维素经细菌分解后可以形成为腐殖酸,腐殖酸进一步聚合为干酪根,最后仍可以生成石油。晚期生成的石油主要是通过花粉外壁的孢粉素裂解而成,温度约在400~420℃。

根据对化石花粉的颜色和半透明度的研究,人们可以推断出石油的成熟度。因为化石花粉长期埋在地下,受长期高温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化石花粉的颜色逐渐变深,半透明度逐渐加大。有研究表明,地层厚度在1900米以上的地层中,化石花粉的颜色多为黄色;当深度超过1900米时,地层中化石花粉的颜色则变为棕黄色。化石花粉的各项化验指标在1900米处均有明显变化。因此,1900米的深度是有机质由未成熟向成熟并开始大量转化成油气的分界线。由此可以判断,在1900米以上的地层中,化石花粉因颜色浅,不能生成石油;而到了1900米以下的地层中,化石花粉则可以生成石油。

据科学家对大庆油田的研究,化石花粉半透明度在地层中的变化规律为:在1000米以上的地层中,化石花粉的半透明度为50%,古温度小于60℃,有机质属未成熟阶段,不能生成石油:在深度相当于1000~2000米的地层中,化石花粉的半透明度变为45%,古温度为60~110℃,有机质处于低成熟阶段,形成重质油;当埋藏深度在2000~4000米时,化石花粉的半透明度为25%~35%,古温度为110~170℃,有机质属于高成熟阶段,生成轻质油;当埋藏深度超过4000米时,化石花粉的半透明度小于25%,古温度大于170℃,有机质属于过成熟阶段,只能生成干气。由此可见,根据化石花粉的半透明度在地层中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判断有机质的成熟度,以及划分石油的生成阶段。

另外,根据化石花粉在地层中的运移规律,可以判断出原油的流动方向和石油原生油的来源地。据研究,化石花粉由于形体微小且大量存在于原油之中,当原油生成之后向某一处流动时,包含在原油中的大量化石花粉也必然随原油一同流动。科学家们通过对原油中化石花粉的研究,可以判断出哪些化石花粉是该储油地层中固有的,哪些是随着石油运移过来的。

当前,根据孢粉的颜色来推断石油的成熟度,并用来指导石油勘探的方法,已被世界上许多石油公司广泛采用。

化石花粉和煤

化石花粉不但和石油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和煤的生成也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

煤是植物在高温、高压之下经过长期物理、化学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在煤中必然含有大量化石花粉。只要对含煤地层中的化石花粉进行研究,人们就能知道煤是由哪些植物变成的。

研究化石花粉不但能定出在煤中各种造煤植物的名称,从而确定煤的物质组成,而且通过对造煤植物花粉的研究,还可以确定煤生成的时代。

据对植物化石和花粉化石的研究,我国地质历史上共出现三大造煤期:最早的一次大规模造煤时期,为距今约2亿年左右的晚古生代造煤期,在地质学上称为石炭纪一二叠纪造煤时期。当时主要的造煤植物为高大的乔木类植物,如鳞木和封卵木,以及众多的晚古生代的种子蕨植物。地质史上第二个造煤期,发生在中生代的三叠纪、侏罗纪和早白垩纪,距今约2亿年到1亿多年。造煤植物主要为松柏类植物和各种真蕨植物,如高大的古老松树和数量众多的真蕨类桫椤树蕨。第三次大规模造煤期为距今约5000多万年前的早第三纪,当时的主要造煤植物为松柏类和各种乔木类的被子植物。

对煤系地层中化石花粉的研究,还可以进行各个煤层之间的对比,以便确定地层中煤层的多少以及煤层厚度的变化。

化石花粉与其他矿产

对化石花粉的研究,还可以确定其他沉积矿产形成的古环境条件,如石膏、钾盐、岩盐等由卤族元素形成的矿石。根据对其中化石花粉的研究可以确定,这些矿产都是在干旱的古气候下形成的。由于当时大气中的降水量远远小于水的蒸发量,随着湖泊水量的逐渐蒸发,湖水减少的同时,便会萌发出一系列卤族元素形成的矿石,如石膏、钾盐、岩盐等。

另外,根据对现代植物花粉的研究,也可以为寻找各种金属矿产提供线索。多年来,一些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都是利用指示植物及其所产生的花粉来寻找某些金属含量特别高的地带和矿脉(特别是一些金属铜、铅、锌矿产)的分布。

所谓指示植物,是指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可以指示某种特定环境或特定情况下的植物属性和群落。根据指示植物及其花粉的特征,结合植物调查及土壤表土中花粉分析,即可判断某些金属矿产分布的规律,直接为找矿服务。

1975年,英国科学家平森特博士注意起新鲜的花粉来。他认为,分析这些花粉的成分,同样可以帮助找矿。他的研究方法十分有趣。每到一地,便捕捉那里的蜜蜂。蜜蜂是花粉的天然采集者。从蜜蜂腿上,可以取到成团的花粉球。平森特博士用光谱分析法分析花粉球的成分。有一次,他发觉花粉中的含铅量比平常增加了4~9倍。根据蜜蜂提供的这一信息,在当地发现了铅矿。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5)

当前,石油运输是通过管道进行运输,其具有低耗、自动化程度高、高效的特点,能实现连续运输。因石油物质具有易爆易燃、有毒以及高能高压的特点,要求石油运输管道具备较高的耐腐蚀性能以及较好的安全性。所以,针对石油管道运输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腐措施,从而确保石油实现安全运输就显得尤为重要。

1石油管道腐蚀的原理

金属在土壤、海洋和大气环境中的腐蚀。是指在周围介质的作用下,由于化学变化、电化学变化或物理溶解作用而产生的破坏。在化学腐蚀中没有电流产生,而是金属表面和其周围介质直接进行化学反应,使金属遭到破坏,而在电化学腐蚀中,有电流产生,从而产生腐蚀。钢铁的腐蚀是遵循电化学规律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钢铁腐蚀有三个条件:

存在一个阳极和一个阴极,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电势差;阳极和阴极由一个导电回路连接起来;阳极和阴极处于导电的介质中。随着电流由阳极流向阴极,金属原子从阳极表面上脱落变成带正电的离子进入电解液中。所以金属在电解液中存在腐蚀,金属的流失量随着金属材料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腐蚀对管道来说,存在着极大的危害,严重影响油气集输的安全运行,其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在会属表面形成腐蚀坑,使管材管壁变薄,管材会在内压作用下鼓包甚至爆管;管材脱碳,使腐蚀部位的金相组织发生了变化,严重时,管壁未减薄就会爆管。

2石油管道发生腐蚀的相关原因

当前,石油运输管道设备材料类型有螺旋焊缝钢管材料、直缝电阻焊钢管材料以及碳化无缝钢管材料等。这些材料都属于金属材料,并且还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在规格方面也具有严格要求。在对石油管道进行铺设过程中,通常是采用架空以及埋地两种方式,不管是采用何种方法,这些金属管道设备都会与周边的一些介质存在某些反应,或者是受到外界例如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使石油管道遭受腐蚀。

2.1石油管道发生电化学腐蚀

金属材料在电解质溶液中由于发生一些特殊反应而导致金属腐蚀,这称为电化学腐蚀。如果金属管道处于河流、湖泊或是水分多的空气介质中,存在于这些介质中的多种NaCl等电解质溶液,可以在石油管道外表生产薄水膜。金属管道就会与水膜层中的物质发生电化学反应,管道中的金属物质可转变为金属离子,从而进入水膜层中发生反应生产金属氢氧化物。最终导致金属具有的化学性发生变化,造成管道腐蚀情况。

2.2石油管道发生化学腐蚀

这种腐蚀类型指2种或是2种以上的物质之间出现化学作用而造成腐蚀情况。如果金属管道长时间暴露在外界,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其就会和存在于空气中的CO2、O2、SO2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在石油管道外表生产一层硫化物或者是氧化物。由于金属管道容易在潮湿、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作用,有可能还会出现脱碳情况,从而对金属管道产生危害,影响石油安全运输工作。另外,石油中也含有多种具有酸性的物质以及其他有机物质,这些物质也会与金属管道发生反应导致管道腐蚀,从而对管道设备造成破坏。

2.3管道发生微生物腐蚀反应

由于存在真菌以及细菌,加上其产生的一些特殊活动而是金属设备发生腐蚀,此称为微生物腐蚀。相关试验研究表明,石油管道外部产生的腐蚀沉积物质,有大约27%与金属发生微生物腐蚀作用相关。这种情况会出现在金属管道埋设中,金属埋在地下时,土壤中含有金属还原菌、真菌、细菌以及硫酸盐还原菌等,其会造成金属管道发生腐蚀情况,从而对管道造成破坏作用。微生物腐蚀容易造成裂缝腐蚀以及点腐蚀,造成管道外部腐蚀沉积严重,这也是管道需要更换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预防石油管道防腐的措施

3.1对于国家来说,应该改变传统的观念,加强对石油管道防腐工作的重视。一方面,应该增加对石油管道防腐工作的投资力度,不断的引进外国先进的防腐技术以及防腐材料。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大对石油管道维修的监督力度。尽一切可能降低石油管道的腐蚀消耗。

3.2针对企业以及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采取“分管到企,分管到人”的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将石油管道进行区域划分,分配到企业和工作人员。实行责任制,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遏制这一现象。

3.3由于油管前如果处理的质量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可以通过对涂料油管进行一些加工,如采用机械前处理,也就是所谓的高温除油和喷抛丸除锈法。或者说一些感应加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如果对管道的内外同时进行喷涂的话,将会达到更好的效果,并且是非常先进的。

3.4对于石油管道腐蚀出现的区域、时间及破损状况一定要尽早准确地发现。而且要通过对管道腐蚀检测评价技术理论和工程的相关事例来对石油管道的相关运行、维修或者更换方案,提供最可靠和最行之有效的理论依据,这些措施有利于促进石油管道的防腐治理工作顺利的开展并取得实际性的进步。

3.5建立一套健全的石油管道防腐工作的管理体制。石油管道防腐工作的现状迟迟得不到改善,缺乏良好的管理体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对于石油管道的维护部门来说,必须明白防腐工作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管理创新、管理监督的详细的管理过程。将石油管道的防腐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并使其得到真正的贯彻实施。

3.6为石油管道防腐工作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严格按照其工作要求来选拔人才,并对他们进行规范的学习培训。定期进行考核,设定相关的考勤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升迁制度等等来提高防腐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为石油管道的防腐工作储备优秀的人才。

总而言之,石油管道工程的防腐工作直接关系着石油运输工作的安全性。由于石油管道会受到外界因素、石油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管道发生腐蚀作用,从而对管道设备造成破坏。所以,积极研究预防管道腐蚀的相关技术措施,对于提高石油管道的防腐效果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松,姚传远.石油管道工程防腐及施工维修中需注意的问题[J].石油石化物资采购,2010,5.

[2]孙宇强.中石油管道防腐蚀保护T作探讨冲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1.

[3]徐海军.石油管道腐蚀检测评价技术研究,焊管,2008,1.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6)

在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财务管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进而推动中石油财务职能的成功转型。中石油实现信息化的财务职能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并根据信息来源广泛、及时等特点,综合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政策,有效维护中石油的经济利益。中石油实现信息化的财务管理,对中石油的长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的管理现状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实现成功转型,并结合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信息的更新,科学制定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信息化环境下对中石油财务职能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效抵御财务风险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三方面。

1.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信息化技术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HOS系统、ERP业务财务模块与FMIS7.0系统的融合,将信息化技术综合运用在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客观上要求财务人员更新财务管理理念,结合信息技术加强对财务管理业务处理和财务管理的学习,进而提高中石油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中石油财务职能的成功转型。同时财务人员为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必须结合信息资源加强对中石油业务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中石油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2.有效抵御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中石油的财务风险囊括了资金、商品和发票等各个方面,建立信息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结合信息技术,及时采取有利措施以防范财务风险,减少财务风险对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的冲击,实现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管理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在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财务部门有利于及时掌握信息,综合财务风险对财务管理的冲击,合理制定完善的抵御措施,有效抵御财务风险。同时,财务人员通过信息技术的反馈,有利于结合中石油财务管理现状,完善对财务风险的了解和预防,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对中石油的冲击。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的财务管理,有利于财务部门及时掌握信息资源,进而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措施和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信息化技术在中石油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中石油财务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综合管理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转变的意义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实现财务职能的成功转型,并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优化财务管理方式和实现财务科学预算和决算,对财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实现成功转型,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并针对财务风险,结合信息资源加强抵御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实效性,实现信息技术的经济效益。例如中石油通过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将大量单一的结算凭证通过信息系统集成,通过手工录入向系统取数的转变,缩短50%的结算凭证制证时间,优化了核算流程,大大提高结算业务核算效率。

2.优化财务管理方式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结合信息资源,促进中石油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而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的正常转型,实现财务职能的优化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部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利用,及时掌握市场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模调整,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对财务的科学管理,利用市场调控作用,实现对财务工作的合理调控,进而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维护中石油的经济利益。例如,某年中石油根据市场经济的冲击,合理制定完善的财务调整,采取收支均衡发展的管控模式,有效抵御市场经济对中石油的冲击,维护中石油的经济利益。

3.实现财务科学的预决算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对财务的科学管控,进而实现预决算工作的科学管理,优化财务职能。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可以通过事后的差异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还可将预算目标作为预算监控目标,实时监控。例如中石油结合信息资源,建立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各系统充分融合,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资源,制定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财务科学的预决算管理。

三、结束语

结合信息资源,完善制定中石油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是信息技术发展和中石油财务管理结合发展的有效产物。信息化在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财务职能的成功转型,同时有利于财务部门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实现中石油的经济效益,进而推动中石油的发展。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7)

引言

外输原油在输油管道内流动,原油流变性随运输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其管输时间较长,停输时管道中原油也会静止地停留一段时间,为了保证管道的正常运行及停输后顺利地再启动,有必要对原油的流变性的稳定性及各物性参数数值波动情况进行研究。

本次开展评价工作只对表征外输原油流变性最直观的指标—原油物性参数,作一系列实验并探讨其受油田产能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通过了解渤海H油田各平台原油生产量,针对所分析外输原油样品的物性参数性质,对渤海H油田一年的外输原油的物性参数数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油田原油正常运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 实验部分

外输原油样品按照《石油和石油产品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进行实验分析[1],实验结果见表1。由表1说明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密度高于920.0kg/m3,含硫结果低于0.5%,酸值高于0.5mgKOH/g,蜡含量低于10%,其外输原油属于低硫、高酸、含蜡的重质原油[2-8]。

2 外输原油性质分析

由表2说明,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密度、硫含量、初馏点、凝固点、闭口闪点、酸值、蜡含量数值的波动值在10%范围以内;粘度数值的波动值在12%以内。渤海H油田2008年、2009年外输原油物性性能基本没有改变。

综合分析得出,2009年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水含量、密度、硫含量性质参数数值波动范围较少;粘度、凝固点、酸值、闭口闪点、蜡含量相对于其它性质参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 外输原油物性参数波动评价

渤海H油田有七座井口平台,分别为1号、2号、 3号、4号 、5号、6号和7号平台。外输原油均来源于这七座平台,由于各个平台原油性质不同,生产过程中各平台之间的原油产能不同,它们的混合后会造成外输原油的部分性质参数数值波动。

3.1水含量的变化

2009年1月份和2月份水含量分别为0.57%、0.58%,可能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该月份样品受到污染;一方面原油水含量的大小与油田上原油脱水处理工艺有直接关系。这两方面原因造成了1月份和2月份水含量超过0.5%。

3.2粘度的变化

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粘度的月检测数值与该油田各平台原油月产能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研究,其结果说明,外输原油粘度数值与2号平台和4号平台原油产能线性相关性较高,线性相关指数分别为0.65和0.66,进一步证明2号平台和4号平台的原油产能变化对粘度数值波动影响较大。

3.3凝固点的变化

通过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凝固点月检测数值与各平台原油月产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可知,外输原油凝固点数值与5号平台月产能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线性相关性指数为0.57。说明5号平台原油产能发生变化时会对外输原油凝固点数值产生影响。

同时,该油田各平台原油凝固点对外输原油凝固点数值波动有一定影响。1号、2号、3号、4号、5号、6号和7号平台的原油凝固点变化范围分别为-15℃~-7℃、-22℃~-7℃、-9℃~-6℃、-14℃~-6℃、 -14℃~-5℃、-21℃~ -5℃、-28℃~-4℃,由于各平台原油凝固点变化范围较大,混合后的外输原油凝固点也会随之发生较大变化。

3.4蜡含量的变化

1号平台、2号平台、6号平台、7号平台原油蜡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61%-5.68%、3.00%-4.60%、2.42%-3.51%、2.69%-4.58%。由于各平台原油蜡含量变化范围较大,混输后的外输原油蜡含量会随之发生变化。

4结论

(1)渤海H油田外输原油属于高酸、低硫、含蜡的重质原油。

(2)2009年,外输原油水含量、密度、硫含量性质参数数值波动范围较小;粘度、凝固点、初馏点、酸值、闭口闪点、蜡含量相对于其它性质参数数值波动较大。

(3)2号平台和4号平台原油产能的变化,是引起外输原油粘度数值波动的主要因素。

(4)5号平台产能变化是引起外输原油凝固点数值的波动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编. 石油和石油产品试验方法国家标准汇编.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

[2]邓运华.渤海油区稠油成因探讨.中国海上油气田,2006(6).

[3]林世雄.石油炼制工程.北京:石油大学出版社.2005.

[4]梁文杰.石油化学.山东:石油大学出版社,2004.

[5]黄福堂.松辽盆地油气水地球化学.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8)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实现石油销售企业的科学发展必须认清石油销售业目前所面临的现状。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对于石油销售企业来说,必然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当各大石油销售企业纷纷通过增加加油站的数量,提高油品质量来抢占市场份额的同时,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营销组合要素,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重视。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产业升级和生产的专业化发展日益加速,一方面使产品的服务含量,即产品的服务密集度日益增大。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消费者随着收人水平提高,他们的消费需求也逐渐发生变化,需求层次也相应提高,并向多样化方向拓展。在同等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人们往往选择服务好的商家进行购买。这充份体现了服务对商品的价值影响,即可以通过提高服务质量来延伸产品价值,以至于提高产品的总价值。好的服务往往比类似降价促销的手段更容易留住客户。所以,由卖商品向卖服务转变理所当然成为石油销售企业的明智之举。它起因于石油销售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刻认识,更是企业经营理念质的飞跃,对于实现石油销售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展必须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提高服务能力是石油销售企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9)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庆精神研究中心2011年度招标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DQJS221

[作者简介]刘纬纬,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研究中心讲师,黑龙江大庆,163318;张廷芹,东北石油大学大庆精神研究中心副教授,黑龙江大庆,163318

[中图分类号] F27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1-0074-0003

2009年6月,总书记到大庆考察,着重强调了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高度赞扬了大庆石油人是一支敢打硬仗、勇创一流的英雄队伍,强调指出大庆油田以往的辉煌,离不开自主创新;大庆油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自主创新。党的十七大也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在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自主创新的大环境下,现代石油企业也只有勇于创新和善于变革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创新型石油企业就是以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存要素,以高度的灵活性和应对变局的能力,来确保企业的生存发展。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一个支点,在新时期大庆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精神有助于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最终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力,使得石油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

创新型企业是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具有良好的创新管理和文化,整体技术水平在同行业居于先进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

创新型企业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

(1)研究与开发成为企业的核心职能之一;

(2)形成研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机制;

(3)能通过不断地持续地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

创新型企业需要有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一种以人为本、以价值观培育为中心的文化管理思想,是企业内部成员的归属感、责任感、信念、价值观及企业的生命力、凝聚力等,还包括企业的个体形象、品牌形象、对外界造成的吸引力及认同感等具体的方面。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并稳定地发挥作用,容易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甚至导致惰性,使企业不能敏锐地把握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决策。这就要求企业时刻意识到文化变革的迫切性,把变革与创新注入到企业价值观之中,把不断变革与创新作为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

笔者认为,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基于自身行业的特点,对先进石油企业文化的概括,是一种人本文化,是以实现员工的精神需求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并倡导企业建立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原油市场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经营、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特点可以概括为:企业文化注重研发,以自主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企业文化注重员工发展,坚持以人文本。建设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要根据现代石油企业特点,用具有普遍认同度的大庆精神作为基础和指导,让铁人精神在现代石油企业中不断发扬光大。

二、大庆精神的内涵演变

大庆精神又称铁人精神,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大庆石油会战时期,经过50多年的发展,大庆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1981 年 12 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国家经委党组的《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第一次科学地把大庆精神从大庆人的生活中提升出来,将大庆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以实际行动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无所畏惧,勇挑重担,靠自己的双手创业的革命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忘我劳动,为国家分担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1990年,同志到大庆视察,在肯定大庆精神的基础上,将大庆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2009年,总书记到大庆考察,充分肯定了50年来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石油创业者创造的不平凡业绩,说大庆精神永远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强调指出大庆油田以往的辉煌,离不开自主创新;大庆油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离不开自主创新。2012年1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说:“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你们勇于攻关,敢于突破,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大油田、大气田。这些成果是你们用智慧和科学技术取得的,是你们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你们的精神将会鼓舞整个石油战线、工业战线职工继续为国家努力奋斗,攀登新高峰,夺取新胜利!”新时期,大庆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概括起来有“积极的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等,这种精神对新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有相当大的积极作用。

三、大庆精神助力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几十年来,大庆精神一直伴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为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文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认为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庆精神从提出到现在已经有50多年,现在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有着天壤之别,石油企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如此,在当今大庆精神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对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一)以大庆精神建设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创新力

达尔文说过“得以生存的不是最强大的或最聪明的物种,而是最善应变的物种”。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状态和氛围,大庆的创业之路,就是一条不断创新之路,大庆油田创新发展了一套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勘探开发技术;形成了符合油田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石油工业发展之路。大庆的创业就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铁人意志,开拓创新,使企业充满活力,不断向前发展。大庆精神本身也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大庆精神从产生到现在,都被赋予了时代的意义,大庆精神的内涵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时代精神,用这种精神来建设企业文化,必然会增强企业的创新力。

(二)以大庆精神建设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

企业凝聚力是企业行为的基本标志,是企业的一种向心情感,是一种粘合剂。它是由企业管理、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各种因素合成的一种企业合力,是企业各项工作和谐的结果。凝聚力的大小对企业的效率、利益和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指出: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最重要的是培育员工的认同感,只有员工认同,企业才会有凝聚力,竞争力才会增强。大庆精神来源于石油企业,是石油铁人用“身挑肩扛”干出来的,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认同感,体现了石油企业员工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恰恰是这种精神在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时要继续传承和发扬。

(三)以大庆精神建设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树立企业优秀形象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民族文化、道德、伦理文化的背景下,由企业家和员工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倡导、培育产生的,它具有企业的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企业形象是企业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良好企业形象的基础,要突出石油企业的形象,就需要突出石油企业的文化特色。大庆精神就是伴随我国石油工业发展而形成的,是石油企业员工精神的一种高度总结,它是石油企业员工最宝贵的形象,是石油企业特有的文化特色,有较强的社会认同感。这种精神来源于石油企业,有着石油企业的烙印,用大庆精神来建设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在传承光荣传统的同时,也建立起优秀的企业形象。

(四)以大庆精神建设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建立学习型企业

所谓学习型企业,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对客户负责的、扁平化的横向网络系统。它强调“学习+激励”,不但使人勤奋工作,而且尤为注重使人“更聪明地工作”。它以增强企业的学习力为核心,提高群体智商,使员工活出生命意义,自我超越,不断创新,达到企业财富速增、服务超值的目标。创新型石油企业靠的是创新型人才,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创新。在会战时期,石油工人认真学习“两论”(著作《矛盾论》、《实践论》),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科学地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才取得会战的成功。新时期石油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科技在不断发展,企业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掌握高精尖技术,才能使企业员工与企业发展相协调,在企业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用大庆精神来建设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使员工在自我学习中超越自己,服务企业。

总之,创新型石油企业需要与时俱进的文化,才能保证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建设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时,要坚持以大庆精神指导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大庆精神与创新型石油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要用铁人精神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要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促进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英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2]王媛媛.新时期赋予大庆精神新内涵[J].大庆社会科学,2011,(8).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10)

中国石油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公司,随着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文化在推动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使命,深入实施战略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企业持续有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即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主要包含:企业组织的最高目标或宗旨;共同的价值观,即企业组织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及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组织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二、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内涵

在中国石油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军队文化、政治文化、混合地区文化、独特的会战文化、榜样文化、达观英雄主义文化、开拓进取文化,不断积累了自身的特色企业文化,即以“铁人精神、大庆精神”为核心的中国石油企业文化。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为企业精神,以“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为企业使命,以“诚信、创新、和谐、业绩、安全”为经营理念。随着中国石油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施,不断推动企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

三、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形成积累了各时期的油田开发文化,如“玉门精神”、“柴达木精神”、“大庆精神”、“三老四严”等具有石油开发特色的文化历程。尽管我国石油工业有着辉煌的历史和光荣的文化传统,但是中国石油所面对的社会转型、企业重组改制、石油市场竞争加剧、技术进步加快等客观环境,必然推动、也迫切要求石油企业管理方式和文化观念的变革、创新与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石油之争日益激烈,各大油企都在不断提升竞争能力,增强竞争实力,中国石油在企业文化战略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1.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存在误区。在各石油企业基层单位,存在着认识的不足,将企业文化误认为是一般职工文化活动,组织体育、文化活动、旅游等方式认为是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对企业文化建设的一种片面理解,偏离了企业核心价值理念,难以产生真正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无法真正发掘出员工蕴藏的推动中国石油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

2.企业文化建设战略意识缺乏。在中国石油企业内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解不足,处于盲目发展状态,为了文化而建设文化,缺乏战略性与前瞻性,与生产实际、核心价值不相匹配的文化战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和石油企业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文化建设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目前员工对企业文化战略的理解不强,不利于发挥文化的价值,不利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3.企业文化建设延续性不够。任何企业文化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一劳永逸,需要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国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会战的历史凝练,如今,在中国石油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新的动力、新的精神内涵,传承历史同时有所突破,是中国石油企业精神发展的时代所需。

四、中国石油战略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是各油田开发建设自身文化的重新整合塑造,是不同文化的相互接触、交流、吸收、融合,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打造新的文化战略,适应企业战略发展需要。

1.以战略为先导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有清晰的目标,较强的管理灵活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相应的企业文化应当鼓励这种适应性、鼓励创新,在应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同时主动迎接挑战、主动抓住机遇,站在发展的高度,立足于企业战略,积极创造、革新,使自己始终跑在别人前面。中石油面对机遇和挑战制定资源战略,打牢发展基础;实施市场战略,掌握发展先机实施国际化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继承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企业精神,继续推进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为内容的核心经营理念,实现以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为内容的企业宗旨,加快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目标。

2.构建学习型组织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有高素质的企业。而员工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学习型企业文化,将学习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运用上课、技术练兵、岗位操作、集体活动等形式,对员工进行教育和训练,掌握工作条件和规则,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提倡全员学习、终身学习,鼓励职工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把学习当作提升企业价值和职工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倡导并采取有效措施创造团队学习的氛围,做到信息共享、经验共享、技术共享、知识共享。打造学习型企业,鼓励员工不断学习,更新结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智力,是企业参与经济时代竞争的必然选择,是赢得竞争的重要保证。

3.坚持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是企业的永恒主题,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做到创新融合,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企业必须尽快适应新技术的发展要求,在原有文化基础上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我国石油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扬、完善和充实的过程,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吐故纳新的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创新成为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只有创新,企业文化才能与时俱进,焕发蓬勃的生机。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的思维对文化实施整合,既要继承中国石油企业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当前改革和生产经营的实际,更要着眼于作为跨国企业集团未来发展的需要,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整合、提炼和创新,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突出石油特色,使企业文化建设更加符合时展和形势任务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代聪.中国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相关问题探讨[J].四川石油经济,2001(5):6-9.

[2]王兆鹏.建设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J].政工研究动态.2007,11:36-38.

石油的化学变化篇(11)

1理论依据

1.1油藏流体非均质性的成因机理

人们在多年前就已经认识到油藏内的流体成分存在着非均质性现象。而这些非均质性流体必然导致油藏的非均质性。油藏内流体非均质性成因机理是复杂的。不同学者对其成因机理有各自的理解。England等认为,油藏内部诸如气油比和生物标志物之类的非均质性,是石油充注、聚集过程中继承性保留下来的源岩有机相和成熟度的差异所致。据England,在单一油源的条件下,由于不同时期注入的油气的成熟度、化学组成和性质存在差异:在多油气源、多方向充注的情况下,不同来源油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明显不同,因此,在油气藏充注过程中,油气在垂向和侧向上具有非均质性。

1.2油藏流体充注成藏与混合作用。石油最初以枝状流动形式,通过排替压力最小的孔隙进入圈闭,当运移进入的石油数量与分布范围增大时,浮压逐渐增大,致使石油向较小的孔隙充注并把残余地层水排出.如果新生成的石油从源岩中排出,并从圈闭的一侧注入,它将如同一系列“波阵面”那样,向圈闭内部推进,从而在横向上和垂向上取代以前生成的石油,并且阻止石油柱的广泛混合(图1)。

根据有关研究,一旦进入油藏内的石油达到高的孔隙饱和度时,在石油柱逐步建立力学和化学平衡的过程中,油藏内的石油就以与地质时期相匹配的速率进行重新分配。

2油藏内流体流动屏障的确定方法

2.1根据油藏内流体总体组成变化确定流体流动屏障

福蒂斯油田位于北海英国海区内,油田22口井的高压物性资料表明,横向上石油的组成有相当大的变化,这可在泡点压力的变化上得到充分反映(图2),由图2可看出,在油田北部和南部存在两个油源灶。东南部的油气来自于南部烃源灶,而主油区则被来源于北部的油气充满。东南部与北部油区石油的泡点压力值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整个油田储层的连通性不好有关,即在两油区之间存在阻碍流体发生混合作用的屏障。

图2福蒂斯油田位置和石油泡点压力(x100000Pa)分布图(据England,1990)

2.2根据原油组成色谱指纹特征变化确定流体流动屏障

连续油藏的石油表现出一致的色谱特征,而来源于不同油藏的石油则具有明显不同的色谱指纹。因此,可以应用石油色谱指纹的对比来判断油藏的连通性。目前主要采用烃类化合物指纹星状图法、轻烃指纹星状图来判断油层的连通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根据油田水组成变化研究油藏的连通性

油田水的化学组成的变化规律将为井内确定潜在流动屏障提供重要的信息。在水层和油层内,RSA(残余盐分析)揭示的87Sr/86St比值突变常可表明油层间存在流动混合的屏障。因此,RSA可提供一种预测流体流动屏障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判别横向上的分隔层,无论在含油区还是在含水区都是可能的。近年来残余盐同位素分析对比已经成为研究油层连通性的有效手段。

2.3.1含水层内流体流动屏障的确定

图3示出了北海油藏的一口井的RSA87Sr/86St比值分布特征。在这个例子中,全部数据都来自含油区。在该井的下部,RSA的87Sr/86St比值非常一致,指示地层水具有均一的成分,尽管在这个层段中有二层页岩。在油水界面以上约180m穿过一层页岩处,87Sr/86St比值有一个突变的台阶,台阶以上再次出现恒定不变的水成分。因此,这组数据表明,在油水界面之上180m处是一个把两种成分明显不同的水隔开的隔层。在这种简单情况下,应用RSA的87Sr/86St数据来进行聚类分析,就有可能鉴别出流动单位以及分隔流动单位的隔层屏障,提供精确的研究成果。

图3北海一口油井中RSA 87Sr/86St比值剖面图(据smalley据,1995)

2.3.2含油区内流体流动屏障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