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9-10 14:48:33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1)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145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正性评价,它是激励该主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它也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看法,包括从事该职业能达到的目标、该职业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社会舆论对该职业的认可程度所带来的正性或负性情感状态等。结合各学者对此概念的剖析,职业认同更应该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动态包含了主体从自身职业经历中不断发展,确定和修正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静态包含了主体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可和不断对当前职业现状进行的反思,而这也是职业认同最大的优势即通过不断反思,促进主体职业发展。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而我国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成人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

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其群体的特殊性,他们中有已经有过教学经验或其他工作经验的个体,也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或肄业生;学习形式也相对灵活。因此该群体在知识基础、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职业情感、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自我职业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比其他全日制统招学前教育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危机。而他们却是目前普惠性学前教育中重要的师资力量。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感高低关系到他们是否热爱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认同感就成为成人教育中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题。研究以职业认同为切入点,探究成人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将有利于该群体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提高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促进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师资质量;同时可以完善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为将来的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自编《学前教育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该问卷在查阅和参考大量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感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构想,建立了现有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维度指标;其次,通过对5名在职幼儿教师和随机抽取的50名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学生的访谈,修改和确定了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维度指标,并编制问卷。此种编制问卷的过程保证了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共33个题目,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8个题目。主要涉及年级、生源类型、报考意愿、毕业后的打算等。第二部分是职业认同感调查,也是此次调查的核心,包括25个题目。主要涉及专业认同(9个题目)、职业认知(6个题目)、职业情感(4个题目)和自我职业效能感(6个题目)四大维度。

问卷计分方式分为两种。问卷第一部分采用百分数和质性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问卷第二部分25个题目全部为正向选择题,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相结合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经过预测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32,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可以作为调查的可靠工具。受客观现实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研究的范围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中专科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研究中所使用的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是指职前培养,主要指在校学习的培养方式,不包括函授、自考和在职进修的培养方式。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学前教育专业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成教学生共356人进行现场测试,实际发放问卷352份,收回有效问卷329份,剔除未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多选、漏选、波浪形作答、同一性作答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为93.4%。

三、研究结果

1.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第一部分基本情况的分析结果如下。生源类型中,高中起点学生人数为235人,占总人数71.53%;中职起点学生人数为83人,占总人数25.23%,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61人,占总人数18.54%,其他专业(包含汽修、计算机、舞蹈、旅游管理、护理、电子电器和会计等专业)学生22人,占总人数6.67%;工作后来就读的学生11人,占总人数3.34%,他们的职业包括幼儿教师、前台、文员、公司业务员等。一年级学生282人,占总人数85.71%,二年级学生47人,占总人数14.29%。对自己专业和就业出路的分析中,307人占总人数93.31%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出于将来做幼儿教师的考虑;310人占总人数94.22%打算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186人占总人数56.53%打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为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75人占总人数22.79%是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打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93人占总人数89.06%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到公立幼儿园或私立幼儿园就职。

2.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特征

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较好,但学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在每个维度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中,最大的分值差在专业认同维度上达到了18分,而职业认知和自我职业效能感维度上的分值差也分别达到了17分和16分。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情况不同,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职业认同四个维度的分数都有所提高;二是,专业认同和自我职业效能感两个维度的分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增长相对较快。不同生源类型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同,其中较突出的是在自我职业效能感维度上。该维度上高中起点(平均分20.11)和工作起点(平均分21.76)的学生得分远低于中职起点(平均分28.24)的学生。对于将来就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在职业认同四个维度上的差异不同。四个维度中职业情感和自我职业效能感的差异较显著,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分数分别高于毕业后不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2.14和2.02,而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两者的差异不大。

四、分析与讨论

1.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特点

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是较好的。与王艳玲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相比,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更加积极和正面,在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上也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应该是源于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的抉择有关。本科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就读学前教育专业是非第一志愿录取,有的甚至是被调剂后录取的,因此部分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对学前教育了解不多,专业学习很被动。甚至有学生不认可该专业的情况,他们认为本科生教幼儿园是大材小用,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范围较广,通常是结合家人、朋友和自身的特点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他们在专业选择上有了更多主动的思考。调查结果显示93.31%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出于将来做幼儿教师的考虑,94.22%的学生打算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这显示出成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知更加明晰。

2.辨清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和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因年级、生源类型和对将来职业选择上的不同对自身职业认同感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体现出职业认同感的稳步增加,且专业认同和自我职业效能增长较快的趋势。这与王杰等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受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越来越多,越来越明确,同时各个专业课老师的引导和专业学习的氛围融入,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做了很大贡献。但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的提高程度有限,这提示我们尽管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专业更加熟悉和认可,对自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把控有了更多自信,但是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自己职业未来发展的期望并未提高。这对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议题,既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期望。

在不同生源类型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状况也出现其独有的特征。即是中职起点的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上远高于高中起点和工作后就学的学生,在其他维度上三者的差异不大。这与宋妍萍的研究结果有共通之处,她指出:不同生源类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分析中职起点的学生成分发现中职起点的学生中(共83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居多(共61人),这足以可见个中缘由。中职就读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参加成人教育前就早已接触学前教育多年,也进行过多种学前教育技能的训练。因此他们在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巧、组织一日活动和琴棋书画等方面优于其他两个群体。

对将来职业的选择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出现差异。毕业后打算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感得分上高于毕业后不从事幼儿教师的学生。其中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两者的差异不大,在职业情感和自我职业效能感上的差异更大。这应该归因于毕业后不打算从事幼儿教师的学生对专业的理性抉择,在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这部分学生通常认为,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太喜欢小朋友,但是学这个专业比较容易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是认可学前教育专业的,但是对职业的兴趣和喜爱,以及对职业的自我效能感则较差一些。

本研究显示出年级、生源类型以及将来职业选择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教育职业的认同是将来作为幼儿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部分幼教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根据此次研究的结果,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匹配等从各方面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困境与消解[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2)

玉溪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办已久,自2003年开办学前教育本科班,到目前为止已有7年之久,但是每届学前教育班级男生却是寥寥无几,笔者是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的一名男生,在刚入校时原班级有学生56名,女生46人,男生10人,是历届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最多的班级,但是到目前为止本班级只剩下了5名男生。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继续就读本专业的信心,对此,笔者对教育学院所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进行了以访谈为主的调查方式,来讨论和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专业态度。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流失原因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高考成绩不理想,被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

根据调查,玉溪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的所有男生都不是自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而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被生源调剂过来的,使得他们被动地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由于并非主动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大部分人的态度是无奈和无辜,普遍都寄希望于转专业,或者消极的对待专业学习。

2.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度不够,造成了他们对自己就读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了疑惑。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认为,学前教育,不具备挑战性和技术含量,也没有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重视,以后就是当“男保姆”。二是,就目前来说幼儿园里本科层次的幼师还比较少,所以很多的本专业男生就认为,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根本就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什么要费自己四年的时间和经历来学习。

(二)社会部分因素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影响

1.传统观念

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抚育儿女是女人的天职,她们细心、周到、耐心,适合于照顾幼儿;再者一些孩子的家长会对男教师对孩子的细心照顾以及教养态度和方式方面产生疑问。这种性别上的歧视不仅会增加男教师的工作难度,还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会妨碍他们开展正常的幼教工作。

虽然学前教育专业并不是一个新兴的专业,但是很多人还不完全了解它的专业培养理念,这使得人们存在一种思维定势——男生担任幼儿园教师往往不被社会广泛认同,很多人认为男生从事幼教是一种没出息的表现,无形中就给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使得大部分男生在刚入校时就对本专业产生了排斥,希望能转专业。

2.学前教育专业的女性化教学方式

由于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和教育者的观念、言行以及女生居多的环境更容易使男生产生女性化的特点。此外,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女生居多,使得专业的特点更偏重于女生,从而使得很多女生多才多艺,在专业课的学习和校园各类文艺活动中都有出色的表现,而大多数的男生在这方面缺乏灵气,使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感到很无力。

二、改善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专业态度的对策

(一)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本专业的兴趣

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自身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性,对于他们在学习本专业时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本专业的学习和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笔者觉得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过程中可否考虑增加面试的环节,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这些男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此方法高校能够选择到更喜欢、适合本专业学习的男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也有利于男生的自身发展,并且可以把许多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自我认同感

现如今的幼教事业已被定义为“奠基教育”,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阶段,幼儿教育不能没有男性,这一点在有些国家几乎已成为了法律。日本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比率约占7%,日本规定在每个幼儿园里必须有 1/4以上 的男教师;美国幼儿园男性教师约占1 /2美国规定每个幼儿班至少有一名男教师。目前,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就业形势依然良好。

学前阶段是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最大、最深远。因此要教育男生确立对儿童的爱,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爱。通过专业教育使男生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把从事学前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而非谋生手段。所以无论是女生还是男生从事幼教工作都是为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认同感

1.让人们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优势和性格特点

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男生和女生将会共同参与到幼教事业中,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性别优势和性格特点,更能够促进幼儿,特别是男幼儿的性别认同、性别行为、人格特点等的健康发展。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着人的一生,但在每个年龄阶段又有各自的特点,有着本年龄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好了,既能使人顺利成长,又有利于他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其中幼儿期这个阶段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其中的一个问题便是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所以男性教师是未来学前教育的必然发展现象。

2.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任课教师可以试着探索男女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教学风格和接触幼儿的风格上的异同点,要提倡男生有一种平等粗放的教育态度,培养男同学特有的对待幼儿的态度,即不娇惯、不主观宠爱、不偏爱独立性等,要鼓励男生使用自然、直率、温和、精炼的教学用语。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3)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3-004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3.026

由于学前教育的受关注程度在不断提高,学前教育教师水平也受到家长、社会的重视。作为学前教育教师的主要培养基地,高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受到培养性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教育市场的影响,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结合当前的新时代背景,坚持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对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意识,加大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

一、积极应对学前教育专业挑战,培养富有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专科人才

教育的实质是不断改革和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学前教育也需要进行创新。从大环境的发展形势来看,很多地方都在积极推行民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模式,学前教育的市场化已然成为大势所趋。而在这种学前教育背景下,学前教育学生要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虽然整体上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尤其是专科学生就业率表面成绩非常好,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高就业率背后的其实是低端就业。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只能选择民办幼儿园就业,而民办幼儿园的待遇条件差,无法有效留住人才,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进一步恶化学前教育环境。

因此,针对这种环境问题,作为以学前教育技能学习为主要目标的高职专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从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积极应对当前学前教育过程中的不利因素,高度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家长对于孩子都抱有非常大的期望,特别愿意进行学前教育投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以说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创业空间。高职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要积极拓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像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人事管理、课程管理、财务会计、资本运转、人际关系、市场营销等,培养学生了解和明白幼儿园的创办、运作流程,让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观念,并且积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业行为①。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从学校学前专业走出来的并且在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方面取得成功的毕业生,定期回到学校和在校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将在创办学前教育机构所遇到的困难及成功的经验和大家进行分享,有助于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循环。

此外,高职院校也可以效仿一些其他本科或者师范院校,为有从事学前教育行业意愿的其他专业学生提供选修学前专业作为第二专业的机会,充分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厚度。当然,对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来说面临着较大的资金和师资力量的挑战,因此,在国家加大教育投入的有利政策基础上,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新模式。比如说,高职院校可以和一些本科院校或者师范类院校进行合作,将学前教育专业纳入“校园专业合作计划”,为其他专业学生选修第二专业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多样化的知识构建有助于拓宽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就业领域,加深学前教育行业的资源积累,从而有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

当前关于学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方面,传统观念和做法的改革使得幼儿园教师工作繁重的工作、低下的待遇条件更加“雪上加霜”,这种环境对于在校的学前专业学生来说无疑会带来很大的影响②。所以说,学前教育专业的改革目标更加注重提高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适应性和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保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具体通过在学前教育的行为过程中改变教育行为和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学前专业学生专科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像唱歌、跳舞、讲故事、绘画等方面的要求,从而在新时代环境下明显区分于目前传统的幼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凸显出专科学历层次学前专业人才的优势。

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只有使学生对幼儿行为表现更加了解,才能有效保证未来的实践教学质量。当前很多关于对幼儿行为的描述还非常局限,只是论述了幼儿的一般生理和心理行为习惯,但是由于幼儿自身的生理结构作用,在日常表现中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多样性,普遍性的理论方法并不适用。因此,要注意培养学前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耐心的优秀品质,提高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另一方面,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组织教学与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理论性较多,实践操作策略偏少,导致幼儿教师普遍缺乏设计幼儿教学活动的能力,无法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提高幼儿学习的趣味性③。因此,在学前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整合其他科目、领域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组合和应用能力,多参与学前教育课堂实践,多观察、学习和总结优秀幼儿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开展和活动的组织,从而丰富学前专业学生的组织与应用教学方法的能力。

三、转换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习同样也是学前专业学生的主要目标,其不仅要理解专业课程的内容,还需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要想真正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幼儿教师,就必须转变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重新构建教学体系,丰富和深化专业内容,要引导学前专业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不能只是成为通过死记硬背、机械操作而获得教师资格证,特别是对于专科学生,更要积极主动探求自身技能的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生并没有树立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无论是在实践还是在学习中都是以自身的经验能力作为教学的参考依据。比如说,有的学前教育实践课中学生对于幼儿的游戏往往只是一些简单的堆积木、折纸、手拉橡皮筋等,没有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甚至于像一些关于数学题目中的加减法都是依靠记忆实现。所以说,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提高学生自身主动探索教育方法的能力,为未来成为幼儿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在专业考评中还是以考试为主。这种一直以来根植于学生思想中的应试教育观念自然也会影响未来的学前教育者④。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专业,可以对自身的教育内容和考查方式进行革新。比如说,可以将“学前教育课堂大讲解”作为专科学生的期末科目测评方式,让学生提前准备好10-15分钟的学前教育内容计划,之后在讲台上进行实践,不限定学生的形式发挥,无论是口头讲述、制作PPT、开展游戏等都可以,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测定。

四、全面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按照常理来说,幼儿教师都是学前专业毕业的优秀人才,接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和思想熏陶,然而当前却经常会看到幼儿教师随手丢垃圾、大声喧哗、穿着奇装异服,甚至会经常看见有幼儿教师体罚学生的新闻报道。幼儿时期是人成长最基础的阶段,幼儿教师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作为幼儿教师的“摇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高低至关重要⑤。

活跃的课堂氛围、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爱岗敬业精神、细心耐心的优秀品质等都是优秀幼儿教师的标准。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特别是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各大院校要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培养,丰富和创新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方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

注释:

① 赵南. 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 学前教育研究,2009,08:22-27.

② 张谦. 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 新课程学习(中),2014,03:1.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4)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3-0048-02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素养的提升相较于专业素养的培养更值得人们重视。因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将要为人师表的他们,只有具备了优秀的道德素养,才能够真正做到为自己的学生负责。如果道德素养不达标,在今后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很容易影响学生自信心与自尊心的建立,对于学生的一生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想要避免这种状况的形成,就要提前意识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道德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道德素质与专业素质都达标的优秀学前教师。

一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与重要性

1 践行教师职业道德

首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素养培养履行了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学前教师作为一种职业,需要教师做到践行所有职业人员都必须践行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够迈入学前教师职业的第一门坎。其次,学前教师从属于教育行业,学前教师还应该履行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要求,才具备了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师的基本资格。

2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基本内容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及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是每一位中国教师都必须达到的职业道德标准。爱岗敬业要求学前教师能够热爱自己的职业,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关爱学生是学前教育老师必须达到的一项基本素养,因为学前幼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否友好将直接成为影响他们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教书育人与终身学习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职责和自我修养,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性,更好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要求学前教育老师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模范榜样,因为学前教育的学生之前尚未接受过其他教育,在面对自己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时,他们的最基本的学习行为就是模仿,老师应该确保自己的行为能够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这也要求老师要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要严格按照一个合格学前教师的标准执行,这也为其今后步入职业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

3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重要性

首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有助于其提前适应学前教师的教师角色,学前教师的道德素养形成自己的习惯,在步入职位后有利于学生在最快时间内进入学前教师角色并具有良好表现。其次,对于接受学前教育的幼童而言,由于拥有了一个具备良好素养的学前教师,幼童会更容易具备健康、积极、乐观的心理,这对于幼童之后的人生路程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的就业观错误

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学生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自己今后可能会从事的一门职业。而他们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初衷可能并不是基于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喜爱,而是基于一种扭曲的就业观,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后,所面临的学生都是3~6岁的学前儿童,不需要对其进行太过专业的教育,也不用对他们费心管教,工作比较清闲。在这种就业观的指引下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生时期并不会过多重视自己的专业素养与道德素养,对待专业课程的学习态度也较为散漫。持有如此就业观的学生在学前教育专业随处可见,这也让我们为之后学前教师的整体素养抱有一定的怀疑。

2 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

学前教育专业有关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设置并不十分合理,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较少,并且课程设置不具备延续性。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必然导致学生无法学习到有关学前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全部内容,而课程设置没有延续性,则会导致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只是基于课程学习期间,在结束课程后,有关遵守职业道德的意识也会逐渐降低,学生也难以形成优秀道德习惯,更别提习惯的保持。

3 先进教育理念匮乏

学前教育专业的老师虽然学历较高并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但是由于这些教师多为师范类学校毕业,并没有实际进行学前教育的体验。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专业课程教学还是道德素养培养,都是基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因而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相关教育并不能够满足其之后的学前教师岗位需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自身教育理念若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实际需要,那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方面的素养也很难达到学前教师标准。

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培育对策

1 转变教育理念

学前教育专业负责教学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相关政策支持,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整体素养,使其教育理念能够与学前教育的职业标准相契合。比如,为了解决学前教育教师缺乏实战经验的问题,学校可以与一些学前教育学校展开教育合作,每年派发自己学校的教师到学前教育学校担任见习学前教师,了解学前教师的教学氛围,只有真正有过学前教师的教学经历,才会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产生相应的教学启发,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也才能够更加贴合学前教师的职业标准,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真正专业化的教学。

2 创新教学方式

学生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成效低是各个专业课堂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学形式的单一性,教学内容的理论性与抽象性,都会使课堂教学显得无聊与呆板,此时学生的注意力便会不集中,玩手机与睡觉也成为了课堂常态。而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之后所从事的同样是教书育人的工作,若长时间无法在课堂集中,则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的培养,对于其今后的学生来说也是极其不负责的。因此,老师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创新,比如,在讲述道德素养的相关课程时,老师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见习学前教师的机会,让他们深入学前课堂,与学前幼童朝夕相处,以此来体会到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性。

3 拓展教育内容

不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层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因此,一些学前教育的专业书籍并不适用于全部学校,学校若想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使其在上任学前教师时能够得心应手,就应该通过撰写校本课程的方式,楸拘Q生提供最切合实际状况的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比如,学校可以将本校从事学前教师工作的毕业生的学习心得以及从业经验编撰为教学案例,供学弟学妹参考学习,让当前学生能够得到一些有关学习方法以及自身素养培养的经验,为本校学生全面素养的提升提供最专业、最适合的教学内容。此外,学校还应该让职业规划课程真正发挥其对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性作用。所以,老师可以引入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为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课程教学,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各项素质与一名合格的学前教师的差距,然后为其提供更加专业的素养培养。

4 完善培养评价体系

在学前教育专业,针对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主要包括学习成绩以及道德素养两个方面,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学生们的道德素养评分基本是一致的,将学生拉开差距的仍是学习成绩的高低。这也就说明,虽然在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道德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也设置了道德素养评判标准,但是素养培养评价体系较为单一,无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道德素养评判。为了让学生意识到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学校应该通过完善素养培养评价体系来督促学生们注意自我道德素养的提升。比如,学校可以以学前教师道德标准为参考增添道德素养评判的种类;还可以将道德素养评判主体划分为自身、老师以及同学三个层次,这样才能够展现出一位学生道德素养的真实状态。完善素养培养评价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前教师必备道德素养,提升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学生质量。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养培养,是对本专业学生负责的一种行为,更是对学前幼童负责的一种行为。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素质的确存在较大的缺失,这不仅是学生的个人问题,也包含当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学校对于学生素养培养重视程度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养的培养也需要社会各个领域都参与其中,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对学前教师予以崇高尊敬,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识到自己所选择职业的重要价值,以此激励其进行自觉的个人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与对策[D].鲁东大学,2014.

[2]王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8(03).

[3]王崇丽.试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1).

[4]郁雯.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5)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4年科学研究计划《陕南山区学前教育普及模式研究》(14JK1008)、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和谐社会视阈下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研究》(SGH12451)部分研究成果。

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方向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培养院校基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理论及思想体系,以学前教育专业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为基础,结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评估方式等要素,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教育活动及过程的总和。该模式涵盖了以下内容:一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二是培养院校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而设定的管理制度及评估制度;三是与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方法及手段;四是为实现既定培养目标和规格而对整个教育过程进行评价与反思活动。

目前,国内在培养高层次学前教育师资方面,以地方高校学前专科和学前本科两类为主。从现有的专业培养课程来看,大专层次的学前课程体系偏重“技能型”,其中,艺术类技能课三年不间断地进行学习,专科培养院校非常重视未来学前人才艺术技能的培养,但学生的文化水平、综合人文素养相对薄弱,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多流于表面,理论教授时多照本宣科,学生对接纳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的能力表现不足,常常走向了培养教书匠的教学模式;地方大学中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多属于“知识型”或“理论型”,这些本科层次高校培养的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学前教师,却不能满足当下时代学前教育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并提出“分类推进卓越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地方高校要“适应学前教育改革发展要求,构建厚基础、强能力、重融合的培养体系,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的人才培养要求。因此,为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要以《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基准,分层次、分目标地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造性地细化到具体的操作环节,即学前专科层次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学前本科层次则重视扎实的基础文化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所需的能力

学前教育R涤τ眯腿瞬庞具备的通用知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内容如下:

1.专业通用知识教育: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经管法律、艺术及科学、政策法规等基础知识。

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通识类基础知识,包括大学本科学生都要学习的思想品德、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中国文学、职业规划等内容。

2.专业核心能力:掌握学前教育理论主干知识与体系,具备基本的教育研究及反思能力;掌握学前专业艺术技能及实施操作能力;了解学前专业最新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早幼教育与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方法;早幼领域教学组织能力;学前领域创新能力;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学前教育人才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该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同于一般能力的培养,其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践性、综合性与系统性。因此,有必要对培养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所对应的课程体系进行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对应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对应的课程体系,既要有利于现有教师资源和硬件资源为学生提供最优化服务,还要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为学生的应用型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保证。

1.课程体系的定位

学前教育专业以将学生培养成为优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这也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方向。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自身特殊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要求,因此,建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必须在师范性与职业性之间寻找平衡点。

2.课程体系的建构原则

(1)理论取向与实践取向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应重视实践性内容的学习,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研究学前领域的实践教育活动,使他们立足于真实的教育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主动建构专业知识体系,发展自我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全面发展和专业定向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各门课程的开设,是以培养早幼专业人才为根本依据的。因此,课程设置既要选择早幼领域工作中频繁用到的内容,又要选择一些能锻炼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内容,将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文化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平衡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多门通识类、基础类文化课程,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理论与素质基础;开设各门专业技能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奠定基础。对学前教育专业而言,自身具备的师范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决定了这二者不可偏废,不能顾此失彼。

(4)课程设置模块化、微型化

在课程设置上,要根据知识、素质、能力、技能方面的要求设置四大课程模块,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设置的目标;课程设置转向时间短、授课及考核灵活的微型课程,增强课程方案的灵活性,更好地促进学前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成长。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十二年教学实践中,对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作出了积极探索,主要内容如下:

1.依托专业核心能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院校应以全面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学前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本着理论“够用、管用、实用”的原则,结合教学实际,紧密围绕教学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大纲和教材反复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围绕职业岗位需求,增加核心知识的学习比重,删减课本中陈旧、与核心知识无关或相关性较弱的课程及知识内容。同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将其引人课堂教学中,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专业能力的培养唯有通过系列的、逻辑完整的课程体系或课程群才能实现。安康学院在建构最新的学前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时,非常重视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现行的最新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实验、实训、集中性实践)、课外素质拓展课程四大模块构成,将本专业所需核心能力相对应的核心课程编制成矩阵图(如表1所示)。专业核心课程总计开设15门,其中的12门课程与学前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对应,4门课程为未来的专业发展服务。

2.依据专业核心能力建立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对于高校的专业而言,无论什么专业,其知识体系都是由专业领域知识、知识单元、知识点三个层次内容有机组合成。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操作性极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实践体系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的各项专业技能训练的科学组合,包括综合能力实践和专业技能能力实践。其中,综合能力实践包括人文社科实践能力、自然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专业技能能力实践包括五大领域教学实践、保育实践以及教研科研实践活动。

安康学院围绕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能力设计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特色鲜明,主要体现在专业核心能力学习及训练方面。各实践课程对应的实践能力点如表2所示。在该实践教学体系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课程类别,加大实践教学的总量。课内实践、实训占总课时的41%,集中性实践环节为40个周(课程设计、集中实训、社会实践、见习与实习等),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3.建立“课内外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在当前建构的最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加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强调在课内见习和校外实训中将第一、二课堂衔接。

(1)继续建设校外教学基地

以校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继续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拓展学生实习、实践的广度。幼教机构给学生提供辅导,使其在实践方面有较快的成长。

(2)推进“n内外一体化”教学

科学调整学前专业技能教学时间,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相互联系;制订“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以技能课程教学、技能选修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以课外竞赛、社团活动为辅助教学,统一规划和设置课内专业技能课,形成融会贯通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系,强化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相互补充和延伸。

(3)重视校内培训、校外实践两大平台有效衔接

面向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在校内成立了各类专业社团,定期组织各种竞赛活动,加强课内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重视课外实训,强调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之间的互动,打破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不足的局限;通过课堂培养+社团活动+校外实践突破教学时空限制,强调在校园文化、社会服务、顶岗实习等多个领域内强化学生全方位的社会综合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环节有机衔接,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

(1)坚持前后相继的实践教学机制

在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时,科学安排各个环节,使实践教学活动循序渐进、有效衔接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第一学期,学生入学后,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应重视学生职业信念的培养,强调树立专业思想、强化专业意识,体验早幼教学氛围,并结合教学活动寻找自身不足;第二学期,集中两周时间用来安排保育见习活动,要求学生着重观察儿童的活动情况;第三、四学期,各安排一次教育见习,为时一周,此次见习强调的重点为紧密结合所学课程,如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一名儿童,对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并与“学前儿童心理学”紧密结合,完成该儿童的个性分析报告及幼儿园教育教学观察分析报告;第五、六学期,以全面进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见习和实习为核心内容,适时增加学生到园实践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幼儿教师的基本能力为基准,强调幼儿园实习、支教等环节;第四年,安排学生进入早幼机构实习12周,学生可在幼儿园实习的同时获取第一手资料,以完成毕业论文的材料收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转化,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继续推进校内外双导师制

基于“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平台的建立,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在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继续推行校内教师和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并行的双导师制,充分发挥校外专业学前资源或教师的优势来培养学生,既有利于拓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又有利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完善应用型人才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

5.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基于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还应坚持人才培养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多元考核与试卷考核并重的原则。

(1)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或评价方式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学习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或评价方式,并贯彻到学生四年的学习计划中。如采用教师职业技能达标考核、课内专业理论评价考核、技能实践考核、社团管理考核、社会应用能力、活动竞赛考核等形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

(2)建立学前梯级技能考核标准与制度

课堂教学中,可将学生需掌握的各种技能训练融合到相关课程和教学之中。如,将声乐、舞蹈、课件制作、美术、手工、讲故事、教育活动设计等学前教师基本技能,按目标划分为若干级别、毕业达标等级及达标形式,具体化到每个学期、每个月,以“月目标学期目标年度目标毕业目标”的梯级形式出现。同时,将教师技能融于常规教学之中,融于课堂和课外训练之中。

(3)强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实际能力和技能为中心,培养“国家学历+多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双保险”学前专业。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努力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普通话等级证书,英语、心理咨询师、育婴师等资格证书。

(4)建立学生学业自评体系

安康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通过建立学生学业自评体系,即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全过程进行持续观察、记录、反思的基础上建立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够及时地给学生的学习或学习规划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帮助其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最终有利于实现促进学生不断进步,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

总之,安康学院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根据社会行业或职业岗位对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通过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依托“课内外一体化”“校内外一体化”教学实践,建立了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该模式非常重视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全程的评价与反思,强调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性,最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但菲、徐桂娟、索长清、赵琳、孙倩倩:《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年第1期。

[2]秦金亮:《“全实践”理念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整合课程探索》,《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3]陈小燕:《对W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第12期。

[4]李兰芳、张海钟:《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简介》,《幼儿教育》2011年第15期。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6)

———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学前教育专业

1998年,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山东英才专修学院成立。学院首先面临的问题之一便是设置什么专业。我们敏锐地观察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外语在社会交往和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学好外语的重要性也愈益受到重视,学习外语从娃娃抓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幼儿英语班遍地开办,很多幼儿园也相继开设幼儿英语班或以双语为特色增强对家长的吸引力,但绝大多数幼儿园缺乏懂外语的幼儿教师或懂幼教理论的外语教师。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于是,在办学之初,我们便开设了学前教育(自考专科)专业,使之成为学院最早开设的五个专业之一。2000年,学院开始涉足于高职教育,最早开设的三个专业便是学前教育、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当时曾有一师范大学的教授劝说我们:学前教育专业,我们本科招生都不好,你们办高职这个专业就更困难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一些国办幼儿园难以为继,各地幼师正在调整压缩;另一方面,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长时间内急缺一大批具有外语应用能力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我院又具有培养这种新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我们毅然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加以培植。经过5年的实践,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茁壮成长,在校生规模达1300余人,居全省学前教育专业之首和全国学前教育专业前列,教育质量、就业率、社会信誉均居我院和全省同类专业前列,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活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学前教育专业的成功设置,给我们以启示:要不唯本科高校所为,不唯权威所云,注重社会调研,注重社会需求,注重自身条件。5年来,依据这一启示,我院成功设置了39个统招专业。

二、从一架钢琴到百间琴房

———践行育人理念,加大投入,提升技能培训条件

1998年,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设立之初,为自考助学,被人称为典型的应试教育。但这个专业的带头人孙汀兰教授牢记学院的“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知识+现代化技能+精神面貌”的育人理念,努力将它们贯彻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办学之初租赁校舍,办学条件简陋,学院为学前教育专业购置了一架钢琴,建立了形体房,不仅使学生们在两年间以高通过率获得自考文凭,还掌握了舞蹈、钢琴等技能。2000年,第一届毕业生被各幼儿园抢聘一空,这更加坚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师生按照学校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决心。转为高职学历教育后,学院和学前教育专业更加注重实习实训条件的建设、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落实、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院在校内为学前教育专业建立了有百家琴房、多间形体房、画室的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艺术素质培训中心,建立了能容纳2000人可排练儿童节目、培养学生歌舞应用能力的实验剧场,还建设了双语教学实训室、幼儿健康检测与保健实训室、蒙台梭利教育实训室、电脑课件制作室等实训室,使校内实训条件达到较高水平。学院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2001年学院和企业联合投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实习基地,与山东省商业集团总公司共同投资400万元(各占50%股份)建立起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由于有先进办园理念、优秀的师资,这所幼儿园成立一年便成为济南最好的高档次幼儿园之一,现已在全省发展有6所分园,成为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和就业的主要基地。此外,学前教育专业还先后与山东大学幼儿园、山东师大幼儿园、山东省实验幼儿园等20所省级实验园、济南市儿童保健所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这一切,保证了师生具有充足的高水平实习实训条件。由于毕业生素质高、能力强,学院同用人单位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因而学生的实习问题落到了实处。学前教育专业还探索出顶岗实习、轮岗实习、实习就业相结合等的实习方式。

三、呕心沥血八载,三代人共育英才

———孙汀兰教授、杨文副教授和她们的教师团队

我院提出“名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方略,在学前教育专业得到充分体现。该专业集中了孙汀兰、杨文、赵春梅等数位山东省内外名师。孙汀兰教授曾任东北师大、山东师大学前教育专业教授,是国内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出版有8部学术著作,30余篇,8年来,一直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负责人和主要设计者。2006年,孙汀兰教授担纲申请山东省教育厅立项教学改革课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整合课程改革研究”,获得批准并得到教育厅资助。杨文副教授,是留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专修儿童英语教学法的中年教师,有长期在幼儿园讲授幼儿英语的经验,创造了“全息全感幼儿英语教学法”,被评为我国现代外语十大教学流派之一,出版有教材、录相带,其教学片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向亚洲地区播发。她还提出幼儿教师“两专一化”的创新性理论(幼儿教师英教化、英语教师幼教化、幼儿英语教师专业化)。赵春梅副教授曾长期任幼儿园园长,现任山东英才银座双语艺术幼儿园总园长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指导教师。另外还有教授、副教授8名。学前教育专业从创业开始便占据了学术研究和教育的制高点,奠定了领先同类专业的基础。学院还注重为学前教育专业搭建具有双语水平、学历、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梯队。目前,该专业有专业教师60余人(其中研究生10余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近10人),可承担全部专业课、技能课教学任务,同时还聘请20多位幼儿园长作兼职教师,定期来学院作报告、指导实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确保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在历年的学生抽样调查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师资配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在96%以上。

四、“五学八法六能”与“一二三四五六七模式”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7)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职业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是指在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下,培养面向幼儿园的一线教师的职业教育,这便要求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注意职业性原则。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性是区别于其他职业性教育的基本准则,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教学技能技法等,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实践能力。

(二)整体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达到有机的整合,从而成为教学一体化、知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原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整体性,在逐年的学习中将学习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另一方面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这便要求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合理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重,在充分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具有开放性的综合实践教学比重,使学生的专业知识更加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的开展更具成效。

(三)目标性原则。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明确的目标性,既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全面学前教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新型幼儿教师。因此,在构建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该人才培养目标,在巩固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学前教育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

(四)多样性原则。根据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性原则,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固有弊端,使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更具多样性,如增加职业见习实习机会、亲身参与亲子活动或参加儿童读物出版、玩具制造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又如采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

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

(一)尚未形成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构建原则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媒介,以培养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整体系统。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不明确。随着学前教育这一专业学科的发展,其理论课程系统的建立已较为成熟,但实践教学环节依然薄弱。与国外师范类专业多达72周的实际环境教学相比,虽然我国很多学校已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但依然存在实践时间短、实践形式单一的问题,从而造成了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检验与补充的结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力量不足。学前教育专业是新兴的应用型专业,但由于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教师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专业的发展需要,这种情况使一些高校为了满足专业发展需要不得不从相关的院系部门或社会单位抽调教师,但这些教师大多并未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知识培训,不仅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对学前教育这一专业的社会需求与发展情况也不够了解,从而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明显提高。

(四)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不完善。学前教育作为新兴专业,历史经验相对薄弱,校内外的实习基地达不到统一的水平。一方面,许多学校只重视校外实习,而忽视了校内实习,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与实践实训室,使学生的校内外实习脱节,缺乏统一平衡性,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在与社会学前教育机构合作时缺乏对其资质能力的评定与考察,使校外实习的形式化现象愈发严重。

三、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途径

(一)实施合理有效的实践教学课程。实施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是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培养新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学校通过开展一系列适应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以训练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开设与实践内容紧密相关的理论课程、评析具有代表性的学前教育机构范例、根据不同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实践教学、为学前教育机构设计活动、情景模拟演练等应用型实践教学课程。

(二)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的引导者,随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科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师的数量与素质远远达不到专业发展的需求。为了有效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各高校积极推进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聘用具有扎实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要吸收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或对学校内部的教师进行再教育,使教师充分了解社会对专业教育的需求。

(三)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考核评价体系。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只能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无法检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这便要求学校通过开展专业技能展示、实践应用能力、情景模拟演练等创新型考核评价体系来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结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可以营造实际工作情况中的职业氛围、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促进校内专业培训与社会工作需求的有机结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具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燕红.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3,(2):11-15.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8)

【课题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前教育示范性特色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课题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23-02

专业作为高校培养各种人才的基本单元,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其中,特色是专业的生存之本,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专业设置趋同的形式下,加强特色专业是一个专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2012年西安翻译学院增设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作为学院新增专业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一方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指引下,中央和地方关于学前教育工作指导方针和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我国学前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活跃发展态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无论从学生规模还是人才培养质量或是办学效益上都得到了明显提升。而另一方面在开办学前教育高校林立的现实情况下,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在经验、发展基础和平台上都较为薄弱。所以我院的学前教育专业更需以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突破口,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思路,以特色立足,以质量固本,以成效壮大。

一、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与优势分析

办学特色是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学校影响的前提,同时,学校的办学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专业办学特色的凝练。特色提炼不是盲目的, 而是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 特别是办学历史中已经积累的特色基础, 有效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发展机遇,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才能提炼出来的。[2]因此,在西安翻译学院总的办学特色为指导的前提下,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对自身的特色建设给予了相应的定位。

一是突出依托西安翻译学院母体外语环境优势,强化双语幼教培养,建立中高端幼师培养体系。西安翻译学院的外语优势和学院历史积淀,培养“学前+外语+技能”的双语幼儿教师,是我院学前教育最大的办学优势之一。在同等情况下,双语幼教更受社会和家长的青睐,因而在职场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着力强化双语幼教培养,无疑是我院优于同类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最突出的办学特色之一。

二是以大平台多方向的培养模式,打造学前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多能一专人才。即在确保学前教育学生基本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学前专业开设四个特色方向:1.音乐舞蹈方向;2.绘画美工方向;3.双语教学方向;4.早期教育方向。在整合现有优势教学资源,在确保幼儿教师全面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音乐舞蹈、绘画手工、早期教育等专业选修方向,强化具有不同专业特长学生的专业素质,以培养多能一专幼儿教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鲜明的特色独具就业竞争优势。

三是立足社会需要,建立培养和培训一体化、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一体化、人才培养和课程开发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全方位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四是建立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和办学资源建设体系。聘任部分省内外资深学前教育专家和优秀幼儿园教师作为我校的专业师资,确立一些具有影响和特色的幼儿园作为我校的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实现教学的开放性。

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专业建设目标

《陕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指出从2011-2013年,陕西省新增幼儿园2428所;而到2014年到2016年,全省建设450所幼儿园,每年各建150所。[3]学前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是“行动计划” 取得的最重要成效,也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突出特点。[4]而在幼儿园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教师的补充与质量问题成为当前最迫切和艰巨的任务。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突出办学优势,发展办学特色,增强办学实力,为区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在《纲要》的指导下,西安翻译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制定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进一步加大实践环节,加强省内省外交流,注重教师培养,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1.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重点和突破口

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根据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建成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形成学校发展依靠专业建设,学科发展支撑专业建设的良性局面。为此,必须优先建设若干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把提升办学层次的目标落到实处,增强发展的内涵基础。

2.坚持学前教育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

实践的需要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和走向。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必须以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为基础,为幼儿园服务,为基础教育服务,从幼儿园教学实践中获得办学资源和发展动力。要处理好高端需要与中低端需要、未来需要与当前需要的关系,立足中端需要和当前需要,着眼高端需要、未来需要,以专科教育为平台,培养高层次适用型人才,在本区域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要认真研究经验,反思专业和课程模式,提升办学层次,立足专科层次,着眼本科层次,突破学科建设,不断适应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3.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

“人”的发展,既是专业建设的条件,也是专业建设的目的。要坚持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下最大力气,创造最好条件,引导教师从事专业教学,进行专业研究,成为专业人才,为专业建设提供支撑。要坚持在专业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的理念,面向教学实践,提高学术要求,丰富学科领域,促进教师专业化。要沟通学校与研究机构、幼儿园的联系,积极引进社会学术资源、人才资源和教学资源,推进专业教师、研究人员、幼儿教师的角色互动,优化专业建设路径。

三、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目标实现途径

高等职业院校在进行特色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握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 明确特色专业建设的条件,正确理解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才能找到适合的方式搞好特色专业建设。[5]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社会服务等方面中体现特色,实现特色专业建设。

1.探索系统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优化教育理论课程,根据高职学生教育特点,教学内容把握住“必须、够用”原则。强化技能型课程及加强教育实践课程,使方案向更加有利培养具备一定教育理论素养的实践型人才方向靠近。

2.坚持特色引领,积极打造特色方向班,实现真正意义多能一专

建立本专业综合测评模式,通过测评模式对学生基本条件和技能能力进行细分,打破班级建制,开设音乐舞蹈方向、绘画美工方向、早期教育方向、双语教学方向四大模块,形成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素质教育模式。

3.建设教学团队,造就一支优质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服务学前教育发展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本专业教师团队的结构,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团队,造就一支专业水平高,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能够承担学校的教育教学任务,而且能够承担各级各类幼儿教师在职培训任务和有效地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4.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建设省级、院级精品课程,提升专业内涵

加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联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实践课程的内容、方法和具体步骤,在实践课程中重视理论课程的指导性和引领作用。根据培养目标和当前时代对人才质量的需求,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专业课程的职业技能要求,重视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能力。

积极打造院级精品课程,以进一步实现省级精品课程推荐,积极鼓励结合客观教学实际进行教材自编。

5.强化实践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从教能力

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构建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及发展性都比较强的课程体系,合理规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之间的教学比例。使文化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及专业实践课程的比例约各占三分之一左右。调整和改革课程实施方法,构建适合不同课程类型的教学方法体系,特别要加强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互动教学与模拟教学,构建快乐、高效、灵活的,能与幼儿园教学对接的教学方法体系。

6.加强校园对接,构建“校园合作,学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内实训基地,整合校内琴房、舞蹈室、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资源,建立蒙台梭利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仿真幼儿园教室等实训中心。拓展校外实训基地,继续建立一定数量的以幼儿园为主体的见习实习基地,满足学生不定期到幼儿园见习实习的需要,探索学校和幼儿园之间零距离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7.改革考核方法

学前教育的成绩评定,不应遵循其他专业传统单一的纸质闭卷理论考核的方式,应提倡多样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理论知识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加大平时的专业竞赛成绩、幼儿园实习、见习的成绩的百分比,折合在内。这种考核方式克服了学生突击复习应对考试带来的弊端,真实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查学生幼儿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以赛代学,定期举办技能大赛,考查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

在班级范围内、年级范围内、院级范围内,定期组织弹琴、唱歌、跳舞、画画、手工、幼儿双语教学展示等。通过比赛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提升学生对于基本技能的运用。

特色专业建设对高校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核心意义,但它的建设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的积累沉淀形成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平衡稳定性和动态性,不断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打造出特色化、创新型成功的特色之路是我们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8,(4).

[2]郑确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6,(30).

[3]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EB/OL].http:///news/qitawenjian/201411/05/8531. html.

[4]郑名.“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成效分析与政策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4,(8).

[5]王淑文.高职特色专业建设内涵及途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3,(4).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9)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怎样才能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有关研究。

一、研究实施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2]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核心,因此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首先是课程的衔接和教材、教学资源的衔接。从现实需求看,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就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参差不齐,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课程科目、课时设置随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其次是中职教材与高职教材的内容存在着脱节、重复、偏难等问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相对匮乏。第三是学生在校学制短,顶岗实习随意、效果差。有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难以适应,甚至有被退回教学单位和自动放弃实习的现象;即使在岗工作几年,但由于学习时间短,导致基础差、能力低,不能进一步学习提升,转岗、转行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上几个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专业水平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置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确定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7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市域内有关中高职学校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任务

1.研究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从容面向一线、实践至上、脚踏实地、岗位成才。

2.研究任务

(1)坚持中高职分段系统培养、优势互补,以就业为导向,建构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体系。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存在与高职标准脱节或重复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中高职系统培养、优势互补,明确中职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建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2)突破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学实践性。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与行业需求脱钩,许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忽视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课程建设应重基础、强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3)探索新时期“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促进师资专业化成长。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但当前职教师资队伍“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与行业严重脱节的教学课堂较为普遍。应让教师们走进行业一线、体验行业实践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探索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拟定出课程开设的最基本要求。

3.制定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融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指导本区域中职学校教学。

4.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果

(一)深入调研,摸清需求采用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对在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职一年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中高职教师、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等进行调查,搜集各类实证材料,通过比较分析,获得了行业、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的认识,形成《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研报告》,为准确定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二)全面布网,协同研究

1.构建研究网络,组建研究队伍

本研究全面“布网”组建研究团队,多角度、全方位、有序、有效地推进专题研究。其构成为“课题组———联合教研组———学科组三个层级”。联合教研组的构成特点是:(1)中高职联动教研,突出课程有效对接。成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联合教研室,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主题研讨交流、单招考前培训指导等中高职联合教研活动,让中高职教师相互了解教学基本情况、课程建设,商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2)校际协作交流,重研究过程。组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联组,组织区域内的中职学校之间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逐步形成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的共识。(3)校企联合研培,关注实践研究。组建校企联合研培中心,由教科研机构、中高职院校、优秀幼教机构联合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研讨、科研指导、实践考察观摩等活动。研究组织构成图示为:第一个层级是统领,第二个层级是关键,第三个层级是基础,在共同的目标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突出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奠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打好基础。从“就业教育”角度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围绕学龄前儿童群体的智能开发,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由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重点确定为:合格的幼教师资、保育员和学前期儿童社会培训的师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良好职业理想、基础扎实、技能过关、实践能力强、能够面向幼教机构、家政行业、各类婴幼产品开发和婴幼特色服务等一线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3.培养职业核心素养,拟定具有本区域特色

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职核心素养体现在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提出的能力要求,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和多元化就业需求,中职学前教育7门核心课程标准强调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性、专业性、实践性,其体例为: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对象、前导和后续课程要求、学分及课时数、课程内容及安排(包括本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指南、教学建议)。

4.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专业核心课程计划

根据本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和中职生学习特点,针对当前本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安排随意、专业技能课脱离实际、实习实践课时不足等问题,课题组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出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教程、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共7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5.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序进行教材建设

研究组组织各学科组骨干教师讨论、研究,明晰了“开放、实践、整合”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思路,确定“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的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增强对教材内容选择、组织、功能的专业特色认识,提高教材专业性、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组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中高职骨干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职教教研员编写队伍,有序地推进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

(三)强化监测,提升质量

1.每两年对顶岗实习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抽测,并形成专业学业水平分析报告

抽测立足于体现“导向”和“诊断”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教师落实基本职业技能、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抽测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籍学生数的40%随机抽取,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以衡量学校专业教学工作效果,查找目前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依据,引导教师们高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与职业实践需求密切结合,促进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2.初步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题库由所有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后再进行建设,并由教研机构和高职院校专家依据中高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验收,以保证入库的题既能全面覆盖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又能在每个知识点上保证难易一致,保证每次试题的稳定性。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和深化研究的设想

本研究的开展,促进市域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好的职业竞争力。

2.教师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教师进一步专业化发展,造就一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

3.学校发展:规范本区域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下一阶段本研究将着重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围绕职业核心素养修订课程标准,更好地切合地域性、特色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优化“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编写出体现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受师生欢迎,适应课改、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需要的优质教材。第三,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配套资源,包括教材配套课件或者辅助资源包、建立专业教育资源平台、常态性组织各种相关研讨交流活动,以丰富的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第四,加强题库建设,完善题库的日常维护、更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完善有利于教学改革推进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10)

关键词:

学前教育;教学;幼儿教师

幼儿期是孩子的认知和心理都善未成熟的阶段,学前教育的教师承担着幼儿期学龄前儿童的综合能力的发展,由于幼儿教师特殊的工作性质,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也要求更高。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专业性幼儿教师的专业,这种职业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幼儿教师只有在专业技能学习和锻炼的阶段练就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在工作岗位中肩负起教育幼儿的职责。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做到有效避免学生在学校所学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现象。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要把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学生未来的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凸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主要就是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美术专业技能的幼儿美术教师,把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顺应学前教育中各种关联要素的需要。第一、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是明天幼儿教室里的幼儿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用未来教师的标准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更加更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所以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岗位相结合教学是培养高素质的幼儿教师的需要。第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社会的需要。对于幼儿教育人才,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幼儿的家长们都更喜欢专业技能高,工作适应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接受到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能够让学生顺利成长为用人单位和家长的需求,满足社会的总体需求。第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是实现中职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输送具有幼儿专业技能的人才,专业技能强的学前教育人才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得到长足稳定地发展。

二、学前美术专业教育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相结合的途径

学前教育要想与幼儿教师岗位需求进行有效结合,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各种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成长成为综合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幼儿。

(一)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教师素养的培养

今天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即将成长为明天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教师进行培养。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美术技能,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教师技能的培养。学前教育美术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美术教育,学生除了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之外,还应该掌握如何把自己学到的美术技能交给学生的能力。所以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的教师责任重大,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教学。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未来的工作性质结合于教学中。如:教给学生一些幼儿小朋友要学习和掌握的简单的作画方式和作画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教学中得以应用。除此之外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教师素养,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多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锻炼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良好的额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素养的重要组成。

(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专业美术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见习和实习的机会。如果说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美术技能的掌握大多处于理论理解的程度,学生见习和实习的过程却是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自己在学校学习到只是转化为专业技能,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第二、培养学生实际教育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教师可以把一些在给幼儿进行美术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做成课件,在班上来和学生一起探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以便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有效应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三)学前美术专业教育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幼儿美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中职美术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具备创新的意识。创新是美术作品的生命力,幼儿教师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并把这种意识用于教学当中,才能让幼儿的美术作品充满新意。因为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不仅让幼儿接受到新型的教学,还能让幼儿在具有创新精神教师的指引下成长成为有创新精神的儿童。中职美术教师对学生进行创新型的教育是把创新精神进行传承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精神能够让自己将来的教学工作充满新意,能够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成为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幼儿教师能够享受到教学成功带来的成就感,树立自己教学的信心。

总之,在中职学前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教学和学生的岗位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当作未来教师来培养。中职学前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教师素养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中职学前教育美术的学习让学生成长成为幼儿教师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良好的教师素养,在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成长成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陈怡 单位:宁波外事学校

成人学前教育专业篇(11)

关键词:

国考;幼专;学前教育学;问题;解决策略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正式实施。按照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文件规定,从2014年起入学的师范生(包括幼专学生)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严格的教师资格考试(即教师资格“国考”),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幼儿教师资格证书也是如此。改革后的幼儿教师资格“国考”,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同时,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

1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人们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因而社会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幼儿师范教育培养合格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是幼专学生学习幼儿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师范院校体现师范性的重要标志性课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幼专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学水平质量的高低。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前儿童进行全面的保育和教育,探索学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它是幼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准确把握学前儿童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理念,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所必须掌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之一,也是幼儿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过对幼专学生实习的幼儿园调研和对毕业的幼专学生就业的幼儿园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园普遍反映幼专学生存在很多问题:如幼儿教育理念落后;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等,这不利于幼儿优美人格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不适应。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前,幼专学生只要在学校通过学前教育理论考核合格,普通话达标,经过短时间的教育实习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有直接的关联。而幼专学前教育学作为幼儿师范院校的教育基础理论课程,教师在教学中重书本知识,轻活动设计的训练,教学方法仅仅依靠讲授,幼专学生通过记忆的方式,学习并记住一些有关幼儿教育和保育的书本知识,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发生。鉴于此,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使幼专学生能迅速适应幼儿教育发展需要,成为合格幼儿教师的成长之路。

2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幼儿教育理念落后

幼专学生的教育理念落后,这主要与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有直接的关系。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师不太清楚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认为幼专学生只要掌握了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就自然形成了相关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知识教学,轻能力培养,忽视幼儿园活动设计的训练。二是教师认为学生到学校来是接受教育的,教师只需要“传输”,学生“接收”就可以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自己的“教”,课堂教学中只有自己的“独白”和“表演”,忽视了幼专学生的“学”,这种没有学生主动参与的、没有情感交流的教学活动,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三是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各幼专学校普遍重视教育课程的开设,而有关保育知识的课程除了开设《学校卫生学》外,几乎没有其它课程,这必须导致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只注重“教育”内容,忽视“保育”知识的传授。

2.2幼儿教育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幼专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育的条件性知识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缺乏,与当前学前教育的发展不适应。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被称为教师成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条件性知识。幼专学生在校学习教育科学知识,正如前面所讲,教师的角色是传递者,承担的是“传输”知识的任务,而学生的角色是接受者,承担的是“接收”知识的任务,师生之间没有情感交流。同时,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很少到幼儿园听课和进行调研,不了解当前学前教育的实际,不能将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运用在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教学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因而幼专学生所学的教育科学知识必然不能解决幼儿园教育实践问题。学习中,幼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而考试往往也只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这就是造成幼专学生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与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实践性知识的主要原因。

2.3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

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强,表现在所学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适应幼儿园教育保育与教育实践的要求。幼专学生在校进行教育专业技能训练的途径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学校统一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试讲和参加一定时间的教育实习。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教师仅仅以讲授为主,幼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往往缺失主体性,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幼专学生特点和幼儿园实际需要进行专业技能培养,幼儿教育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得到提升。试讲虽然安排有教师指导,但主要是由幼专学生自主进行练习,指导教师听两三次课,因此,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质量很难保证。教育实习根据目前幼专学生的就业需要,所以一些幼专学校安排为集中实习和自主实习相结合,实习时间很难保证,加之一些学校对实习过程不够重视,学生实习流于形式,这是幼专学生教育专业技能不强产生的主要原因。

2.4教师专业思想不稳定

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主要表现在没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由于重知识传输,轻能力培养;重“教育”内容的传递,轻“保育”知识传授,不能根据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真正做到保教合一。更有甚者认为,幼儿教师只要在幼儿园让孩子吃好、睡好,有责任心,孩子不出事就可以了,幼儿教师哪谈什么专业发展?这样自然不能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幼儿教育态度,更不能在为幼专学生从事幼儿教师职业之前作好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准备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幼专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这是造成幼专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3当前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要使幼专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实际需要,迅速将所学的现代幼儿教育理论知识转化为幼儿教育能力,这就要求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使幼专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以保证幼专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和快速成长。为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就是要帮助幼专学生:

3.1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

要让幼专学生掌握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师资格证考试实行“国考”后,对考生的要求更高了,表现为:考试的难度加大了,考试的形式多样了,内容更广泛了。具体针对幼专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国考”后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加强了幼儿教师岗位保教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增设了综合素质的考查,考试的形式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考试内容更为广泛,包含了幼儿教育专业知识和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等,因此,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幼专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幼专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专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同时,还要帮助幼专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改变以往幼专学生只通过简单模仿和操作,解决一些学前教育实际中创造性程度较低的问题的学习方式,促进幼专学生“能动、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位幼专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3.2形成复合型的专业知识结构

幼专学前教育学的教学,不仅仅是为幼专学生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打下理论知识基础,还应当为幼专学生提供认识世界独特的视角、域界和思维的方式,了解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的原因,特别是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对于增强幼专学生的信心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让幼专学生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满足社会对未来幼儿教师知识结构的需要,从而提升幼专学生的教师专业素养。

3.3提升幼儿教育专业技能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改革,增加了幼专学生获得幼儿教师资格的难度,对幼专学生在校的学习、考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幼专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要提升幼专学生的幼儿教育专业能力,在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前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实践的结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幼儿园典型教学视频、微格教学、带领幼专学生到幼儿园见习等方式,突出幼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学前教育实际中的典型案例,帮助幼专学生掌握扎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并将所学教育理论知识运用到幼儿教育实践中,从而提高幼专学生分析和解决幼儿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使幼专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和领悟幼儿教育规律。

3.4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

要让幼专学生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幼专学生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和价值观,懂得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还要让幼专学生意识到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自己肩负着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奠定基础的历史重任,并将热爱幼儿和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的职责。我们只有总结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认真思考教师资格证“国考”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准确定位学前教育的功能,才能不断推进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幼专学前教育学教学的改革,从而促进幼专加强对幼专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构建适应时展的新的学前教育理论体系。

作者:郑枫 单位:铜仁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