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村生态经济大全11篇

时间:2023-09-20 10:39:04

农村生态经济

农村生态经济篇(1)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立国之本。农村不仅是农民进行生产、生活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人们食物的来源之地,是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居民提供了良好、可靠的食物来源保障。但与此同时,与农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农村生态环境却正在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人口增长、环境污染、森林破坏、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使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农村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要正确认识什么是生态农业经济,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其主要是指合理利用经济学原理,组织和管理农业生产建设,将传统农业、现代科技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结合,将农业向合理生态转化,农业回归自然,实现农业高产高效与可持续发展兼顾的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而生态农业经济就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使农村经济、农业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为基本原则,以不超出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为基本前提,以因地制宜、使区域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得到合理利用、充分发挥为基本方向,在确保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和资源利用高效化,确保开发产品优质化、无公害化,促使生产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由生态经济的内涵我们可以总结出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包括:协调性,生态农业经济讲求的是农业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及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适宜性,生态农业经济是通过多种技术装备,使农业发展适应区域环境条件、自然资源条件以及当地发展实际情况,从而使区域各项资源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优势尽显;持续性,生态农业经济重视的是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讲求的是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长期整体效益,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技术装备和发展策略进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因此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持续性。

二、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研究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生态环境的支持,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耕地、水等资源,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农业生态环境中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对整个农业生产系统产生各种影响,如果耕地和水土资源等被破坏、被污染,必定会影响农业生产的产量和农产品的质量;同样,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也必然会极大地促进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因此,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村经济的基础和前提。2.农业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农业生态资源有限和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的前提下,短期内,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存在矛盾的,但从长期来看两者又是相互促进的。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条件,从而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又会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村生态环境的逐渐改善,因此两者是互为支持,互为促进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发展农村经济的时候,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重视农村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之路,才能使农村与农业长期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耕地资源紧张,耕地质量不断恶化。耕地资源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保护耕地也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当前却面临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不断恶化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有耕地1.26亿公顷,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的一半,且其中的13.3%属于坡耕地,耕地资源较为有限,并且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以及粗放的开发、过度地侵占滥用和各种污染问题,使得可用的高质量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仍然在不断地减少。

2.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外部污染和自身污染两方面。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和城市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没有固定的垃圾倾倒区域和专门的垃圾处理措施,很多生活垃圾随意乱扔,生活废水不经处理就随意进行排放;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水也通过各种流通渠道对农村水体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和各种形式的污染,这些都属于外部污染的范畴。而自身污染则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自身污染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自身污染一是滥用农药、化肥而造成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二是农业生产残留,如秸秆、畜禽类粪便处理不当而造成的污染。我国本身农业用水就非常紧张,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农村有5000万人口和3000万牲畜面临着饮水不足的威胁,受旱农田达到了3亿亩,而各种污染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

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措施

1.提高人们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提高人们生态环保意识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关键。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需求,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并且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造成了农业资源的透支利用和破坏式的开发,使农业生产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虽然我国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治标不治本,建设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因此,必须设法从提高环保意识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虽然我国近几年来陆续颁布了一些涉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整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还不十分健全,主要体现在监管制度不完善、操作性不强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难以及时跟进,使得一些方面还存在着法律空白。因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加强法律法规执行力度,才能从法律制度上有效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相关投入。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农村生态建设。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促进水资源合理保护利用;加强垃圾回收处理和污水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改造,以及相关的资金和技术装备投入,促进环保技术装备升级改造,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五、结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制约条件多。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各种有利条件共同发挥作用,牢固树立起“既要农业经济发展,又要农村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真正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忠根,应风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农村生态经济篇(2)

1农村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基础保障

1.1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内涵

生态农业发展中提出资源循坏利用,对所要排放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其中的部分成分通过过滤提取等方法可以继续运用,最终经过处理的废弃物排放后也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人工种植区域与自然环境之间能够更好的融合,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发展,这样的发展计划也具有可持续性,所投入的建设资金能够为农业发展区域创造更可观的经济收益。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中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存在过量的现象,导致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并且难以恢复,这一点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中得到了解决,能够在污染问题发生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将影响降至最低。

1.2生态环境平衡是促进经济长期发展的前提

依靠牺牲环境来实现的经济发展计划,不具备生命力,这样的农业发展建设计划开展一段时间后,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缺乏资源支撑必然会停滞不前,所需要投入的建设资金也逐渐增大,最终影响到区域内的均衡发展。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的建立,最大程度避免生态失衡现象出现。

2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与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2.1转变观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加强基层中的宣传教育工作,只有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提升,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计划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工作观念是首先需要转变的,传统的农业管理体系中注重过程监管,缺乏关联体系的建立,不利于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提升[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宣传工作模式,这样能够帮助建立起更适合基层工作任务发展的环境,基础农民运用环保技术开展农业种植生产后在经济收益上得到提升,才能真正认识到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自觉的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去。

2.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管

虽然现阶段的环境保护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常常会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不利于生态农业经济计划的全面开展,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快完善监管制度,对所开展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进行监督[2]。

2.3增加资金投入,发挥生态区域示范带动作用

在所开展的工作计划中,通过示建设范区域,可以更好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农村生态区域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加大生态农业经济建设的专项资金投入,确保各项建设发展计划开展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保障,避免建设中的计划终止。经济发展计划需要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符合环境特征才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可以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区域,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种植区域内多生产技术做出指导,种植成果目标实现后,可以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推广运用,避免其他区域所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出现技术上的误差问题。

2.4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针对现阶段所存在的生态环境失衡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环境污染的预防措施也要在经济发展区域内落实。要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做出合理的控制,这样才能够深入基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升可供利用的资源。充足资金保障前提下,实现环保治理工作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因此更要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宣传落实,以免影响到基层工作任务的深入开展。通过预防与治理措施还能够维持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符合农业发展需求特征。

结束语

就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而言,亟待从宏观调控的战略高度全面改进农业生态环境,以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只有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效益,环境就是生产力的观点,才能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农村生态经济篇(3)

关键词:

生态农业;西充;农村经济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环境统筹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原理,并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技术,因地制宜的将渔、林、农等第一产业有效的组合、配置,借助于生态工程技术,不仅促进农业的有序、稳步的发展,也促进了环境的保护。西充县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现辖47个乡镇,总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5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无任何工业污染项目。西充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西充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支撑。发展生态农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效的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协同发展。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农业经济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之中。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西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西充县农产品质量不高。西充县农业经济近些年发展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依然存在季节性、地区性以及结构性的过剩,且农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技术、设施落后,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不高,且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严重制约着西充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农业分散经营效益较差,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但长期以来西充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影响,农民为了自身生活所需,不得不以小农经营的方式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劳作,使得农业生产远远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第三,农业投入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结构调整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受制于资金及效益的限制,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的投资较为缺乏。另一方面,西充县农业生产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也较为明显,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还未成熟。农产品生产以自销为主,还远远没有形成外销的局面,这也导致了农产品市场外向型拓展面临重重困难。

(二)西充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西充县也认识到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总体而言,西充县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生态农业在西充县虽然属于新生事物,但已经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根据资料记载,西充县生态农业开展在2005年以后,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一批批的生态农业企业不断涌现,一批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如龙兴、丰慧、百科、双龙农牧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其次,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西充是省级贫困县,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在生态农业的投入上仍显不足,投资效益依然不高;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生态农业在西充县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农业结构脆弱等问题。

二、西充县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发挥丘区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实施“出位发展”策略,消除丘区区位劣势和产业水平低的瓶颈制约,统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难题,努力探索西充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为丘区农业县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解放思想,准确定位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资源和技术的匮乏,基础和区位的劣势,使丘区农业县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丘区农业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大胆解放思想,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放眼国际国内需求,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要围绕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总体目标,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突出优势,协调三产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出路。传统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足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丘区农业县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并围绕产业链做项目,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三产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巧借外力,招商引资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丘区农业县经济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要在低水平上取得快速发展极为不易。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开放的意识、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积极引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求得快速发展。总而言之,对于西充县而言,生态农业虽然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生态农业强有力的生命力也初步显现,未来如何实现西充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战略之一,为此生态农业必须在发展中找不足,并不断的优化与改进,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稳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助推西充县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生态农业,助推西充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这也给西充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为此西充县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要基于战略的高度,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的发展列入到重要的议事议程上。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助推生态农业在西充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西充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虽然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发展历史不长,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生态农业科研成果,但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在西充的发展范围有待拓展、发展深度有待提高。表现在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此本文建议在西充县的不同地域,要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以及不同形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提供理论、实践的双向支撑。第三,坚持创新,强化技术服务。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统一在国家相关的战略、政策之下,提升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创新体制机制,将农业科技人员赶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上,进行生态农业的技术攻关;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由政府牵头组建县级生态农业开发基金,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生产要素、技术以及产品销售相互结合,确保生态农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作者:文莉君 单位:西充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农村生态经济篇(4)

从振兴乡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基础农作物及养殖禽畜为主,由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同时引入农业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到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丰富家禽养殖种类,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难以合理安排人力及资金,影响农民收益。而生态农业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控制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较低,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关注,同时在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下,销售范围更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完善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机制、金融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平台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会倒逼这些服务体系进行升级与完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2]。

2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2.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提高行动自觉性,加强环境治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制度,引入管理设备,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也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加强对废弃物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增加生态农业资源投入,更能够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例如针对农药化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布局,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如建立果(菜)沼畜循环系统,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让农业废弃物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例如针对已经遭受到环境破坏的农业用地,应积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区域给予相应补偿,激励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最后,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细节,例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打造美丽乡村,夯实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3]。

2.2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与市场相衔接。因此,当地政府应为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生态龙头企业,推进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第一,促进企业与农户之间沟通合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而农民长期脱离市场,很难主动融入市场,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政策引领,为企业与农户创造政策环境。例如农产品加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带动生态农产品“走出去”。第二,立足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将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好,探索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并利用工业反哺及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开发农业发展潜力。整合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提振乡村经济[4]。第三,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潜力的生态农业企业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实力,采取政策保证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及购销关系,在双方共赢的过程中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品牌。

2.3整合发展要素,推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应加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而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且熟悉市场的专业人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当地政府应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培养并集聚人才,打造优秀创新生态农业人才团队,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专业的人才力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培养,选拔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农民,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转型。利用人才的力量促进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例如组织免费培训班、开办农民学校、与农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计划等,让农民获得再教育的机会,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能力[5]。

参考文献

[1]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223-224.

[2]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7):30-31.

[3]黄志华.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J].南方农机,2020,51(10):66.

农村生态经济篇(5)

生态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将自然界的价值阐释为双重意义,“狭义上是对人类需求的满足,广义上是指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维持生存的需要的满足”[1]。在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框架内,“自然界的一切价值都被归结为人类的价值,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成为全部价值的焦点,而自然环境则仅仅作为实现人类利益所需要的宰割体”[2]。生态伦理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深化了人类生态的道德关怀。生态价值观将人类需要和利益纳入生态价值系统,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伦理坚持以大自然生物圈整体运行的宏观视野来审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坚持从整体利益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坚持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认为它不是唯一的源泉。自然界创造价值在人类劳动发现和创造之前,所以人类劳动产物的价值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基础的,是对自然界固有价值的提取和加工。农村经济价值的创造为这一价值观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明。生态伦理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提供给我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人类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生态伦理要求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自然界各类关系,树立自然界生态价值高于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所有价值的观念。在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同时,应致力于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建设,预防对自然界一味地索取和大肆盘剥所导致的无情报复。以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会受到生态破坏最直接的影响,农村经济主体(尤其是农民)则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2生态伦理规范调节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1生态伦理可以完善农村生产领域的伦理约束

在农村,实现生产活动的生态伦理约束也就是完成对农民生产、生活活动和农村工业的生态伦理规范。农村大部分环境污染都与农村工业和农民生产方式不合理有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天气骤变,农产品污染、病虫害加重等。这些在根本上威胁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都与不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行为有关。这说明农村生产活动领域是道德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价值或功能展示的重要基地,这也就决定了生产领域必然受到伦理的约束或监控。

2.2生态伦理促使农村经济主体形成正确利益取向

伦理道德总是通过协调现实的利益关系来发挥其约束或导向作用的。在现实中,农民或者农村企业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来确定生产发展战略。利益最大化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利己原则,即经济主体把自己利益实现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公众、对立于竞争对手的利益生产过程,把自己利益凌驾于公众或其他组织之上。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农村经济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被社会所瞩目,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当是一种在追求社会利益或生态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利益的基本价值准则,否则不但无法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且可能得到的是最小的利益甚至毫无绩效可言。因而农村经济主体应当形成一种正确的利益取向。

2.3促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的构建

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抓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农村经济主体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农村生态经济篇(6)

从振兴乡村经济的角度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传统农业主要以种植基础农作物及养殖禽畜为主,由于结构发展不合理,经济效益得不到保证,一旦受到自然天气变化及突发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收入就会大幅度降低。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同时引入农业信息技术,帮助农民获取到农村经济发展信息,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丰富家禽养殖种类,拓宽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保证农民的经济收入[1]。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资源配置。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难以合理安排人力及资金,影响农民收益。而生态农业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合理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整合资金、技术等要素,利用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控制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在传统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下,农作物和其他农副产品只能通过线下销售的形式对外流通,收益率较低,市场占有份额也较小。同时由于宣传不到位,没有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生态农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关注,同时在现代物流技术的支持下,销售范围更广泛,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完善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机制、金融服务体系、网络化服务平台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会倒逼这些服务体系进行升级与完善,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与发展[2]。

2乡村经济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2.1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当地政府应加强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深入分析当地生态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从建设生态文明的角度提高行动自觉性,加强环境治理,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保障。在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增加生态农业科技投入,提升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能力。应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制度,引入管理设备,并通过技术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其次,提高对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农业废弃物也具备一定的开发价值,加强对废弃物的开发和利用,不仅能够增加生态农业资源投入,更能够控制污染物排放量。例如针对农药化肥造成的水污染问题,应加强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的布局,提高污水处理效果,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再如建立果(菜)沼畜循环系统,推动农村沼气转型升级,让农业废弃物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完善生态补偿制度。例如针对已经遭受到环境破坏的农业用地,应积极采取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到位的区域给予相应补偿,激励农民主动保护生态环境,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最后,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围绕生态农业发展目标,细化工作细节,例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打造美丽乡村,夯实生态农业发展的环境基础[3]。

2.2扩大生产规模,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

生态农业的经营与发展需要与市场相衔接。因此,当地政府应为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培育生态龙头企业,推进生态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第一,促进企业与农户之间沟通合作。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工业和服务业的大力支持,而农民长期脱离市场,很难主动融入市场,应根据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加强政策引领,为企业与农户创造政策环境。例如农产品加工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共同探索产业化发展模式。这样不仅能够让农业生产符合市场需要,更能提高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率,带动生态农产品“走出去”。第二,立足生态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当地政府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资源,建设生态农业基地,将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好,探索中药材、特色水果、特种水产、农业休闲等特色产业,并利用工业反哺及服务业的运行模式,开发农业发展潜力。整合自然资源,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模式,在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提振乡村经济[4]。第三,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在培育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具有一定潜力的生态农业企业使用先进工艺和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实力,采取政策保证企业和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关系及购销关系,在双方共赢的过程中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业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打造特色化农产品品牌。

2.3整合发展要素,推动生态农业创新发展

创新是驱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应加大人才、技术等要素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发展能力。加大生态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新型农民的支持,而具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且熟悉市场的专业人才能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当地政府应依托国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培养并集聚人才,打造优秀创新生态农业人才团队,并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专业的人才力量推动农业技术创新;同时注重对农民的培养,选拔具有一定潜力的新型农民,促使其从传统农民向技能型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转型。利用人才的力量促进生态农业新技术推广。加大对农户的农业技术培训力度,例如组织免费培训班、开办农民学校、与农业技术学院签订培训计划等,让农民获得再教育的机会,提升农户农业技术水平和文化素质提升生态农业创新发展能力[5]。

参考文献

[1]杨竟艺.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2):223-224.

[2]肖海燕.乡村振兴视域下秦皇岛抚宁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0(7):30-31.

[3]黄志华.发展生态农业对振兴乡村经济的重要性[J].南方农机,2020,51(10):66.

农村生态经济篇(7)

在目前的农业状况中,现代化水平相对于城镇化、工业化滞后等问题还非常明显,农村发展的速度依然滞后,城乡不协调成为屏障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基础发展还有待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底子差、物质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保障滞后于城镇、农民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且组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当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引导调整农产品结构合理、供需动态平衡、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2.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流失严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民大量离家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进入季节性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阶段,出现农忙时人手不够、科技人才的稀缺、新农村建设缺少实际的专家等等问题;农村金融类服务及设备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多、收入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建立城乡平等交换体系和合理调配机制的需求问题已迫在眉睫。

3.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由于农村规模化生产上不去,农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经过对两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将从如下方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

1.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种结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来得以实现。

2.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机化进程,提倡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壮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培育农业农村新兴产业。

4.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主要有: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基础前提下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帮助培训并引导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

农村生态经济篇(8)

自从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开始大量兴修农村公路,而农村公路也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公路建设能够有利于发展农村各种生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对于我国整体国民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相比重要公路干线,农村公路的管养处于落后情况,影响了生态经济的发展。所以作为公路管理单位必须认真探索和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机制,积极地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交通保障。

1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现状分析

公路的管养机制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公路的使用年限。俗话说“三分建,七分养”。可见,在农村公路使用过程中必须做好管养工作。一旦缺乏有效的管养措施,那么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公路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的交通,进而妨碍到生态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公路管养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公路等级比较低,很难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相比一些重要的公路线路来说,农村公路投入比较少,导致农村公路等级低,抵抗灾害的能力比较弱。目前农村公路中四级公路占总里程的百分之六十左右,此外,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基本都是等外公路,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非常容易出现坍塌的问题。第二,公路的安全通行能力不高,交通设施不完善。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地形都比较复杂,存在弯路多、陡坡多、临崖多等特点,这本身就给公路修建带来巨大的困难,同时建设资金不足,使得公路建设部门在安全投入上比较少,这就遗留了很多安全隐患,影响到人们的安全出行。第三,很难筹集到足够的管养资金。由于公路养护资金主要依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村本身就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只能把少量资金投入到公路管理养护中,其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公路养护的资金需求。同时,在公路建设初期已经向受益村庄筹集了资金,再次筹集资金比较困难。资金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有些地区的公路由于年久失修,导致瓜果蔬菜运输到外面已经腐烂,给农民造成了经济损失。第四,落实生态养护政策不容易。在农村公路养护过程中受到资金、人员、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制约,很难落实生态养护,有些养护单位由于管理政策不完善,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养护过程中的废土渣随地堆放,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2创新农村公路管养机制

2.1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农村公路的建设,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对于后建设时期的农村公路管理工作,方方面面普遍重视不够。农村公路的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三个结合”:一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积极主动争取当地党委政府和沿线乡、镇、村的支持,力争将农村公路管养与文明村镇创建、“千村示范、百村整治”等新农村建设有效载体相结合;二是与建设平安县(市)、平安乡镇结合,针对农村公路建设后通行条件改观但安全设施设置不够健全的实际,将农村公路的管理纳入到平安县市、平安乡镇的建设中去,摆上党委政府议事日程;三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建设生态文明是当前的中心工作,作为其中重要内容的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公路的支撑,加强农村公路的管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2大力推广生态养护和预防性养护

在专业养护方面,注重生态养护。通过修筑拦水埂、跌水坎等措施,预防和治理路基冲缺和水沟及边坡的冲刷问题,同时绿化、美化路基和边坡;通过加强对桥涵、构造物的检查、防护,确保桥涵及沿河路堤挡墙驳岸等构造物完好;通过经常清理边沟、清理涵洞,保证排水通畅,杜绝水漫路面;通过做好路肩培筑工作,有效处理好路肩积水问题,充分发挥小挖机及多功能机械的优势,清挖“假水沟死水沟及断头沟”,培筑土路肩,并用冲击夯和平板夯夯实,切实做到全面养护,提升路容路貌。

2.3建立专业和协管结合的路政管理机制

根据我国农村公路路政管理的特点,除了依托乡镇政府建立公路养护管理站,还可以建立基层路政队伍,增加一线管理力量,实现日常管理和公路路政管理机制相结合,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乡镇干部积极调动公路沿线群众的爱路意识,共同创新公路管理的和谐局面。例如,通过引导农村公路的受益村,并因地制宜的制定出科学的公路养护制度,并设立相应的公示盘,时刻提醒村民要爱路护路。各乡镇根据当地的公路养护情况,聘请专业的工作能力强的公路养护人员作为公路监督员,遇到违反公路管理制度的情况应该及时进行制止,并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公路管理部门。在公路上显眼的位置设置宣传牌,让公路沿线的群众都能够懂得爱护公路的重要性,积极举报公路违法行为,增强群众的公路主人翁意识,积极地保护公路。

2.4打造标准化的农村公路养护站所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站的规范化直接影响到公路养护工作的开展。目前农村公路管理站的站长基本是由乡镇分管领导兼任,他们对建立和推行规范化的公路管理制度十分支持,积极地提供场所、设备、人员等,并积极落实国家相关的公路养护政策,为公路养护工作的科学落实提供牢固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养护工作的效果。

2.5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公路养护队伍

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是一支合格的素质高的养护队伍。根据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现状,公路养护部门可以实行分段承包的养护方式,选择合适的承包人。所选择的承包人必须是公路所在村委集体推荐,最后由公路养护部门最终确定。作为承包人来说,必须是农村公路的受益人,必须拥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针对日常养护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毕竟承包人对公路养护工作还不是很熟悉,所以作为公路养护单位应该积极组织培训工作,由乡镇领导召集养护人员,由公路养护部门提供相应的培训教材和师资。除了定期培训之外,公路养护部门还应该定期派专业的养护人员到不同公路分段养护地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帮助公路管理站建立全面的公路养护档案,制定保养计划,通过采取科学的养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的质量。

2.6规范实施养护考核

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质量,必须在了解当地的公路建设情况以及确定养护管理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地建立健全承包人的考核机制。当地政府也应该把公路养护工作纳入到工作规划考核中,并作为交通部门按照季度的考核工作之一,同时把考核结果和经费补助挂钩,乡镇部门也需要对养护情况进行调查,抽查养护人员的出勤情况,并定期公布考核结果。在农村公路上设置管理人员公示牌,并明确表明相关责任人的具体信息,一旦养护结果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那么就要具体落实到人,当地的群众也可以加入到监督工作中来,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延长农村公路的使用年限。

作者:黄守义 单位:桂林市公路管理处

参考文献:

农村生态经济篇(9)

在目前的农业状况中,现代化水平相对于城镇化、工业化滞后等问题还非常明显,农村发展的速度依然滞后,城乡不协调成为屏障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基础发展还有待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底子差、物质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保障滞后于城镇、农民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且组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当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引导调整农产品结构合理、供需动态平衡、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2.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流失严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民大量离家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进入季节性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阶段,出现农忙时人手不够、科技人才的稀缺、新农村建设缺少实际的专家等等问题;农村金融类服务及设备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多、收入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建立城乡平等交换体系和合理调配机制的需求问题已迫在眉睫。

3.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由于农村规模化生产上不去,农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经过对两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将从如下方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

1.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种结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来得以实现。

2.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机化进程,提倡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壮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培育农业农村新兴产业。

4.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主要有: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基础前提下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帮助培训并引导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

5.加强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生态经济篇(10)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地域辽阔,具有较大的气候条件差异以及复杂的区域自然条件。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对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在新的发展背景下,需要做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以促进其农村经济的良性发展。

1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西部地区发展过程当中,经济问题以及生态问题是其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自然条件恶劣以及环境脆弱等因素,但在影响因素当中,人为活动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西部地区发展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不合理情况,并因此使当地的自然资源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严重的破坏,对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在资源粗放、掠夺式开发经营过程中,也正是在外延扩大再生产基础上来说的,即依靠劳动力投入以及土地增加基础对农产品总量的增长目标进行实现。在传统经营方式中,不仅以掠夺式的方式开发资源,使资源在数量以及质量方面都受到严重的影响,且在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过程中,因人口素质以及总量方面存在的不足对生产率的进一步提升产生影响,严重破坏了当地资源环境,进而影响农业生产效益。总体来说,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人口的高负荷是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限制的重要因素。

2发展措施

2.1转变经营方式

现阶段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压力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很多地区按照传统方式发展经济,其代价即是牺牲环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植被破坏、超载放牧等情况。对于这一情况来说,其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且极大地破坏了区域生态环境,并因此使西部地区在生态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方面陷入恶性循环。在该种情况下,要将经济同生态的结合作为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关键性问题,以此实现当地农民致富问题的良好解决。具体来说,需要能够对当地的特色经济以及优势农业产业做好把握,联系实际做好生态旅游、经济林果、畜牧业以及花卉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此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在以往的发展当中,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效益低的问题即附加值不高,且在加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缺少具有特色的产品。其原因在于,一是相关人员在商品经济意识较为淡薄,并没有严格联系市场发展需求进行经营生产,因此产品无法良好走进市场;二是在生产经营规模方面存在不足,具有较高的生产成本,且在经营方式方面也存在较为粗放的特征。经济结构方面,主要为种植业,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的问题;三是所处区域在交通条件以及基础条件方面存在不足,在市场发育方面存在滞后的情况,并因此对产品的流通产生影响。在该种情况下,需要我国西部地区能够充分把握市场导向,在以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市场经济发展,做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推进,通过产业链条的延长实现农业产业化升级目标的实现,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做好品牌战略的实施,以此实现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2.2加大人口转移

农村生态经济篇(11)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环境统筹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原理,并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科技技术,因地制宜的将渔、林、农等第一产业有效的组合、配置,借助于生态工程技术,不仅促进农业的有序、稳步的发展,也促进了环境的保护。西充县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现辖47个乡镇,总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59.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是典型的农业县。全县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工业以轻工业为主,无任何工业污染项目。西充独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西充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支撑。发展生态农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效的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和自然的协同发展。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农业经济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之中。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西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西充县农产品质量不高。西充县农业经济近些年发展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依然存在季节性、地区性以及结构性的过剩,且农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技术、设施落后,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不高,且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严重制约着西充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农业分散经营效益较差,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但长期以来西充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影响,农民为了自身生活所需,不得不以小农经营的方式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劳作,使得农业生产远远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效益较差,长期以来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大规模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这为西充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三,农业投入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结构调整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受制于资金及效益的限制,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的投资较为缺乏。另一方面,西充县农业生产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也较为明显,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还未成熟。农产品生产以自销为主,还远远没有形成外销的局面,这也导致了农产品市场外向型拓展面临重重困难。

(二)西充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西充县也认识到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总体而言,西充县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生态农业在西充县虽然属于新生事物,但已经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根据资料记载,西充县生态农业开展在2005年以后,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一批批的生态农业企业不断涌现,一批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如龙兴、丰慧、百科、双龙农牧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其次,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西充是省级贫困县,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在生态农业的投入上仍显不足,投资效益依然不高;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生态农业在西充县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农业结构脆弱等问题。

二、西充县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发挥丘区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实施“出位发展”策略,消除丘区区位劣势和产业水平低的瓶颈制约,统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难题,努力探索西充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为丘区农业县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解放思想,准确定位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资源和技术的匮乏,基础和区位的劣势,使丘区农业县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丘区农业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大胆解放思想,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放眼国际国内需求,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要围绕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总体目标,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按照“有机生态循环、基础设施配套、新村综合示范”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突出与新农村、农业产业、交通基础等建设以及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等规划统筹衔接,分项制定产业培育、基础配套、村落民居建设等实施规划,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打造现代农业农村综合示范样板。

突出优势,协调三产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出路。传统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足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丘区农业县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并围绕产业链做项目,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三产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巧借外力,招商引资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丘区农业县经济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要在低水平上取得快速发展极为不易。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开放的意识、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积极引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求得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西充县而言,生态农业虽然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生态农业强有力的生命力也初步显现,未来如何实现西充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战略之一,为此生态农业必须在发展中找不足,并不断的优化与改进,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稳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助推西充县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生态农业,助推西充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这也给西充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为此西充县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要基于战略的高度,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的发展列入到重要的议事议程上。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助推生态农业在西充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西充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虽然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发展历史不长,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生态农业科研成果,但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在西充的发展范围有待拓展、发展深度有待提高。表现在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此本文建议在西充县的不同地域,要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以及不同形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提供理论、实践的双向支撑。

第三,坚持创新,强化技术服务。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统一在国家相关的战略、政策之下,提升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创新体制机制,将农业科技人员赶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上,进行生态农业的技术攻关;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由政府牵头组建县级生态农业开发基金,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生产要素、技术以及产品销售相互结合,确保生态农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西充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