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区医疗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7 08:43:40

社区医疗现状

社区医疗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F8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07-01

一、社区医疗保险的概念界定

社区医疗保险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覆盖对象主要是城镇户口中无法参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相对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言,社区医疗保险参保费用较低,而报销比例及报销总额度也较低。参保社区医疗保险后,在就医时必须首先到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医院无法治疗才按程序转诊到大医院,如果直接到大医院就诊,那么医疗费用不予报销。社区居民参保后产生的医疗费用,实行设定起付标准/起付标准之上费用按医院级别按比例支付,同时设定最高支付限额的方法。

而社区医疗保险服务则是指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医疗服务以及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缴费、查询以及医疗费用报销等服务。

二、社区医疗保险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医疗机构硬件水平较低

医疗机构所具备的资源主要分为设备、技术以及人才三种,目前在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存在着向大医院倾斜的问题。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往往是大医院丰富,中小医院一般,而社区医院这类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则较为贫乏。社区医疗机构在硬件设备上投入不足,很难与大医院相比,甚至有的社区医疗机构连保证基本检查的硬件设备都没有,医院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1]

(二)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信任度不高

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缺乏相关的医疗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社区医疗机构存在着医疗费用偏高的情况。[2]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主要是学历层次较低的专科医生或其他大型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分流来的,只有部分医护人员接受过专门教育。就医疗费用而言,社区医疗机构的部分检查及药品的费用甚至比市里中心医院还要高。

(三)社区医疗保险资金投入不足

对于社区医疗机构而言,政府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中,忽视了社区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大医院发展得更好,而社区医院的建设则一直处于低水平。社区医院由于发展资金的短缺,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软硬件的建设,部分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落后,就医环境较差,使其不得不自筹资金以补充政府补偿的不足、保障自身的发展,而“以药养医”由此也成为了社区医院谋生获利的重要手段,这导致了社区医院在诊疗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社区医疗服务目的相违背的重治轻防、过度治疗等行为。

(四)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偏低

虽然近3年来社区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有所增长,但受医疗费用增长较快、药品和诊疗项目增加、就医人次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对医保报销水平提高的感受并不明显。[3]大多数社区居民仍然感觉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相对偏低,社区居民住院报销比例为省级40%,市级50%,区级60%,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医疗负担还是很重,无钱看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三、社区医疗保险服务工作的完善路径

(一)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

社区医疗机构一是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建设资金的支持,抓好医院硬件设施建设。二是强化对硬件建设项目的全程监督,切实保障医院硬件建设质量。制定健全医院硬件建设的各项相关制度,指定专人负责项目建设具体工作,严格做到硬件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不定期配合社区医疗保险相关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医院的硬件设施配备,随时反映医院硬件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的改进。三是医院相关领导要转变发展思路及理念,增大医院硬件实施投入的比例,结合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积极购入检查所需的CT机、彩超机等设备。

(二)增强对社区医疗保险服务的资金投入

政府不仅应当对社区医疗保险以政策上、资源上的支持,更应当给予社区医疗保险以足够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支社区医疗保险相关费用,并且要制定足额的财政预算,保证财政预算的按时划拨。相对于大医院而言,政府应当提高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比例,在对社区医院硬件设施、人员配备以及社区居民医疗需求进行了解的基础上,投入足够的资金使社区医院不仅能够维持医院的正常运行,还能根据社区居民的医疗需求购入相关的硬件设备。此外,就居民医疗费用报销而言,政府应投入资金以加大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减轻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

(三)适当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减轻参保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各省市应根据其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政府财政支付能力范围之内,合理地提高社区居民医疗费用报销比例。

【参考文献】

社区医疗现状篇(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本调查2011年底,采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该社区三个村委会中户口在册常住居民进行调查,共调查1751户,总人口数5837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1388人。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内容以家庭为单位按在册常住户口进行逐户登记调查,项目有一般状况、疾病情况、就诊方式,着重以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为主要项目。

1.2.2调查人员由卫生院医务人员组成,在调查前,对调查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对居民先发给告知书,告之调查目的与要求,按统一调查表逐户上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汇总与分析。

1.3诊断标准

1.3.1慢性病标准依据患病半年以上,目前还在服药;急性病标准依据两周内发病。

1.3.2诊断标准按照高等医学院教材《内科学》。

2结果

3讨论

3.1本次调查表明,我镇人口已进入老龄化,在5837人中,60岁以上有138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4.63%,老年人疾病患病人数为1336人,患病率达96.25%,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占首位42.07%,其次分别为消化系统27.25%,呼吸系统24.55%,都以慢性疾病为主。从1388名老人医疗卫生需求来看,要求就近医疗的占80.76%,巡回出诊12.39%,保健咨询10.81%,以上情况表明,由于人口老龄化,人群疾病谱的改变,社区居民对医疗卫生需求日益增多,保健意识也日益提高,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开展,家庭类型变化,规划缩小,家庭照料由强转弱,而社区服务由弱转强,我们更应该做好社区老年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工作。

3.2针对老年人的老龄化问题,疾病谱的变化,老人的医疗需求,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社区医疗现状篇(3)

近几年来,发展农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中国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即墨市在21个乡镇和4个街道办事处共成立了863个医疗工作站,而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不仅要有政策的引导,而且需要大量的符合社区需要的医学人才,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从一个方面影射出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趋势,它要求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内容的综合性连续性的服务。我们通过对即墨市21个乡镇和4 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作者单位:266200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卫生局卫生监督所

1.1 进行随机抽样,用自行设计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调查问卷入户调查,由被调查者自行如实填写调查问卷的方式。

1.2 按以上方法抽取501名社区居民,其中男298名,占 59.5%;女203名,占40.5%。全部样本中50岁,占15.8%。

1.3 数据处理是按问卷内容用FO×BASE+建立数据库,将调查所得资料录入后,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2.1 社区居民的医疗常识和自我保健意识,见表1。

表1显示,由38.7%的人常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得不到满意的答案。

表2显示,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比较淡薄,仅有8.2的人很经常进行健康保健,而有 20.8%的人选择从不进行保健活动。

2.2 社区居民对慢性病治疗的意向

表3显示,对慢性病的治疗,85.8%的人选择家庭治疗,而仅有13.8%的人选择住院治疗(P

2.3 社区居民对医学人才的学历要求

表5显示,有85.6%的人认为社区医生学历应达到本科或专科水平,反映出群众对社区医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3 讨论

3.1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当前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较多和保健意识较差说明他们所具备的医学常识较少,独立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疾病和健康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对健康保健和疾病预防的重要性尚未充分意识到。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人们接触医疗方面常识的途径机会不多,特别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容易忽视对一些医疗常识的学习和积累,并且一直存在进行某些体力劳动就是锻炼活动的错误认识;二是可以反映出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站的纵深发展还不深入,尤其是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健康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3.2 对慢性病的治疗,绝大多数选择家庭治疗和家庭护理的方式,大部分人愿意接受家庭医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经济负担问题,慢性病因其病程较长,少则几日,多则几年,若长期住院势必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在家治疗则花费要少得多,可免去住院费、家属陪护造成的误工费等。

其二,慢性病的治疗手段和急性病不完全相同,它的治疗往往是需要普通疗法和心理疗法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结合的过程,医院的环境(如气味、声音)对患者是一种刺激,而家庭环境下治疗将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3.3 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期望值较高反映出现今的社区医疗服务尚有不足。在即墨市,大部分农村地区已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整个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站已经形成,但人才缺乏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的基层医疗工作者,大部分是过去的赤脚医生,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业务水平不高,接受正规训练较少,很难保证医疗活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全科医生的培养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瓶颈”。

4 对策和建议

4.1 在政策上,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卫生服务结构内涵的建设,完善运行机制,加大政府对社区基本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的投入,积极引导和刺激社区服务向纵深发展,以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特别是健康教育方面,应通过各种渠道,利用适当的机会向社区居民传播医学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形成科学的健康观。根据WTO在21世纪的长久健康战略,在新世纪的工作的重点和奋斗目标是“使人人尽可能活的最佳的健康水平。”要达到此目标,就必须关注健康人群,使他们懂得自我保健,学会健康的生活。

4.2 在形式上,应大力推广家庭病床,入户服务,双向专诊等方式,按大病去医院,小病在社区,保健在家中的原则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家庭病床和入户服务更容易被一些慢性患者所接受,根据即墨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对家庭病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功能意向认知研究的调查结果,家庭病床的优点在于方便患者,方便家属,患者心情舒畅,避免院内感染和符合医学模式需要,并且方便患者项与医院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3 为了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我们医疗卫生教育系统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医生要有过硬的基本功,有较完善的知识框架,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该学习了解一些关于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医学等学科的知识。

二是教育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调整,转变专业知识的同时,对医生进行系统培训,培养社区中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型高级医学人才,适应社区对卫生人才新的需要。

社区医疗现状篇(4)

 

国务院2003年6月16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1.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或补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1.3??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为了节约开支管理学论文,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1.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 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 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 并与经济处罚挂钩, 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 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 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1.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1.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免费论文。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 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48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2.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2.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 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管理学论文,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2.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 做到日产日清。

2.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 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刘素球,聂玉兰,韩永毅,等. 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 : 552 - 553.

社区医疗现状篇(5)

社区医疗保险属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覆盖对象主要是城镇户口中无法参保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人群。相对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而言,社区医疗保险参保费用较低,而报销比例及报销总额度也较低。参保社区医疗保险后,在就医时必须首先到社区医院就诊,社区医院无法治疗才按程序转诊到大医院,如果直接到大医院就诊,那么医疗费用不予报销。社区居民参保后产生的医疗费用,实行设定起付标准/起付标准之上费用按医院级别按比例支付,同时设定最高支付限额的方法。

而社区医疗保险服务则是指以社区为载体,以社区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为依托,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医疗服务以及医疗保险参保登记、缴费、查询以及医疗费用报销等服务。

二、社区医疗保险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医疗机构硬件水平较低

医疗机构所具备的资源主要分为设备、技术以及人才三种,目前在我国医疗机构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存在着向大医院倾斜的问题。在医疗资源的配置中,往往是大医院丰富,中小医院一般,而社区医院这类基层医院的医疗资源配置则较为贫乏。社区医疗机构在硬件设备上投入不足,很难与大医院相比,甚至有的社区医疗机构连保证基本检查的硬件设备都没有,医院的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1]

(二)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信任度不高

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不高,一方面是由于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缺乏相关的医疗知识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是由于社区医疗机构存在着医疗费用偏高的情况。[2]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主要是学历层次较低的专科医生或其他大型综合性医院及专科医院部分医护人员分流来的,只有部分医护人员接受过专门教育。就医疗费用而言,社区医疗机构的部分检查及药品的费用甚至比市里中心医院还要高。

(三)社区医疗保险资金投入不足

对于社区医疗机构而言,政府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大医院的建设与发展中,忽视了社区医院的建设与发展,这样就造成了大医院发展得更好,而社区医院的建设则一直处于低水平。社区医院由于发展资金的短缺,没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软硬件的建设,部分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落后,就医环境较差,使其不得不自筹资金以补充政府补偿的不足、保障自身的发展,而“以药养医”由此也成为了社区医院谋生获利的重要手段,这导致了社区医院在诊疗的过程中出现了与社区医疗服务目的相违背的重治轻防、过度治疗等行为。

(四)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偏低

虽然近3年来社区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有所增长,但受医疗费用增长较快、药品和诊疗项目增加、就医人次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居民对医保报销水平提高的感受并不明显。[3]大多数社区居民仍然感觉住院医疗费报销比例相对偏低,社区居民住院报销比例为省级40%,市级50%,区级60%,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医疗负担还是很重,无钱看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三、社区医疗保险服务工作的完善路径

(一)完善社区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

社区医疗机构一是要积极争取政府相关建设资金的支持,抓好医院硬件设施建设。二是强化对硬件建设项目的全程监督,切实保障医院硬件建设质量。制定健全医院硬件建设的各项相关制度,指定专人负责项目建设具体工作,严格做到硬件建设资金专款专用。不定期配合社区医疗保险相关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医院的硬件设施配备,随时反映医院硬件设备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及时的改进。三是医院相关领导要转变发展思路及理念,增大医院硬件实施投入的比例,结合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积极购入检查所需的CT机、彩超机等设备。

(二)增强对社区医疗保险服务的资金投入

社区医疗现状篇(6)

1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的方向及特色定位的问题

社区医疗发展方向及特色的定位是目前社区医院所面临的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根据社区医院周边居住的人群特点及卫生服务需求来定;还要根据卫生改革的大体方向及"一刻钟"服务圈的要求来定;同时,也要根据社区自身现有的医护力量及周边医疗的资源状况来定。可以用"走出去请进来"的观念,考察、参观其他已发展较成熟的社区医院,再结合本社区的特点,来创建本社区医疗的服务模式,做到用优质低价的服务来吸引周边的居住人群。

2社区医疗服务发展目标定调的问题

社区医疗的发展目标可以用"跳起来,摘桃子"这样的一种方式形容来定调。既要结合社区医疗现有的发展状况,又要着眼于社区医疗发展的大趋势。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各个方面,在力求可行的同时也要有一定难度和高度。目标定得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但可通过努力即能达到。

3实现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几点路径探索

3.1要走系统发展服务的思路要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必须走好服务社区百姓的这条路。服务要做好,重在质量;质量要提高,不能只重视"面"与"线"的发展,更应重视"点"的建设,只有"点"真正完善了,"线"与"面"才能得到提高。

所以,要想把社区医疗的服务做好,应从某一"点"开始抓的思路出发:例如从方便快捷、价格低廉、服务到位这几点路径开始抓:

3.1.1方便快捷方面可借助街道或政府的帮助,请有技术又有能力的公司或部门在社区医院周边一公里范围内铺设电缆,建立社区居民与社区医院之间的信息系统。为范围内的60或65岁以上的老人或有残疾、行动不便的人群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提供定期上门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当老人或患者有意外时,他们可以按动呼救系统,从而在社区医院的电子系统上第一时间内显示该老人或患者的信息。这时,社区医院的医护人员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其家中给予及时的救治,同时也可及时通知该老人或患者的亲属知晓这一信息。

3.1.2价格低廉方面武汉市的金桥社区医院创建了"王争艳"这个品牌,规定每张处方不超过15元,从而建立了"平民医院"这样看病价格低廉的社区医院形象,拥有了优质低价的良好口碑。同时,社区医疗与基本医疗保险相结合,不仅能使社区医疗获得运作的资金保障,并能使大型医院的患者得到分流[1]。真正意义上实现小病到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医疗运营模式[2]。这种分流对接方式也保障了百姓只需用很少的钱就可以诊治常见病和慢性病。

3.1.3服务到位这方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是社区医疗发展的终极目标。开设家庭病床,将医疗护理送至患者家中。同时与街道联手,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生动灵活的健康知识讲座、义诊等,将保健知识送至居民身边,这同时也扩大了社区医疗各方面的影响力。

3.2要有医疗资源整合的观念现在政府为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卫生服务水平,对社区医疗的建设也非常关注加大了投入,利用好这个契机,争取市、区一级卫生局的关注和帮扶,实行医疗资源物力、人力等方面的整合与共享。

要在社区实行首诊负责制,双向转诊制[3]。通过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规范就医流程,达到医疗资源充分利用的合理格局,逐步实现分级医疗的就医模式。建立健全双向转诊路径是有效缓解社区医院"吃不饱"和三级医院"吃过饱"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4]。可依靠政府出面,将辖区内的医疗仪器设备进行合理的调配和整合,运用市场化经营的多种手段将大型医院中一些闲置的仪器设备充分利用起来,通过一种合适的模式达到"物"的资源共享。还可以请周边大型医院的知名专家、教授定期来社区医院坐诊,请他们帮助进行社区住院患者的专家查房和会诊,以带动和提升社区医疗、护理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这种对接联手方式,可达到"人"的资源共享。

3.3要有提供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服务的理念要想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将治疗疾病逐步向预防疾病为主的方向发展,就要改变居民的就医意识,让居民走出有病才到医院就治的误区。通过开展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走访、健康咨询等服务,使一些处于亚健康的居民在较方便的情况下,就可享受到卫生保健服务.避免病重才到医院看病[5]。即达到"三早",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的就医目的。这可以大大保障社区居民的健康,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

社区医疗的发展不光要依靠原有的经营体系, 还要开发更多更广的新生服务项目,比如针对亚健康状态和慢性病的防治,中医干预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提供中药配制的同时还可开展针灸,推拿等项目。这些项目成本低,收效高,极易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给群众提供就近治疗慢性病的同时, 也提升了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和社区医院的效益。

3.4在对社区医疗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对社区医护人员的培训与内涵文化建设在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的过程中,也应包括社区医疗文化内涵的建设与发展。外要创新便民服务措施与树立良好的医护队伍的形象,内要狠抓医疗护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培训要有系统连续性,从规范形象仪表的训练入手,逐步过渡到技术操作及工作流程的培训,一步一个脚印的进行完善和巩固。同时社区医院还要增强医护人员间的凝聚力,定期开展座谈会,组织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让医护人员有充分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与舞台,这也是提升社区医疗服务水平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提升社区医疗的服务水平,进行文化内涵的建设,还不仅仅是以上几点,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和路径可以借鉴和采纳,但所有这些都必须建立在本社区医疗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给予实时的运用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徐金玲,孙利华,李轩.我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试[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9(3).

[2]张法强,华峰.浅析中国当今社区医院设计[J].中国市场,2011(14).

社区医疗现状篇(7)

社区医院作为我国基层医疗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肩负着建立基层医疗健康档案、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家庭卫生服务、卫生防疫等多种职责,对于社区医生而言,涉及众多事项的医疗工作不仅带来了较大的职业压力,对于医生个人健康状况而言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加强对社区医生职业倦怠感情况调查,了解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有助于工作中切实把握诸多影响社区医生身心健康的高危因素,这对于改善社区医院医生工作环境、心理状态等有积极意义,是提升基层医疗工作服务质量的关键。

1.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内容主要以心理抑郁、焦虑、敌对、偏执、恐怖、精神病性、人际关系等内容为主,结合临床诸多报道调查结果来看,社区医院医生的心理状况普遍不佳,多少医生并未达到正常健康水准,这意味着重视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迫在眉睫。当前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群体对于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都不断提升,随着越来越多心理问题、职业病等得出现,加强医生这个典型性的服务行业心理健康监督与指导有重要意义。社区医生群体之所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与过大基层医疗工作压力有关,一方面与近些年紧张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关联性。临床调查显示,在男女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女性医生更容易出现问题,这可能与女性需兼顾个人职业发展与家庭生活有关,双重压力下比男性更容易出现问题,男性医生更多的在躯体化方面出现问题,可能与头昏头痛、脾气暴躁、精神不适等症状发生率过高有关。

社区医生本身受教育程度与个人职称对于心理健康也有一定影响,临床相关报道显示,高学历与高级职称医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苦闷、紧张不安等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目前我国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分级转诊改革,坚持“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这对于社区医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技能、服务意识与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医疗工作负担,在基层医疗进步与改革的过程中,社区医生作为关键基础,无疑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也进一步增加了社区医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可能性。

对于高级职称、高学历水平的医生而言,他们在医疗工作中更多的需要额外承担诸如科研、行政管理、医患关系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容易被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困扰。社区医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意味着营造积极健康的就业环境、提升社区医生职业待遇、构建职业压力疏导体制势在必行。另外,有相关报道提出社区医生个人家庭生活与婚姻状况也容易引发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由于可参考样本量较少、相关报道文献不多,因此可作为参考因素指导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估。

2.社区医生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所谓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处于同一工作环境、同一压力源下产生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症候群,对于个人职业生命、职业状态、未来发展有较大影响。对于职业倦怠的调查渴参考三大指标,分别为情绪耗竭、低个人成就感与去个性化,社区医生职业的情绪耗竭是在繁重工作压力、紧张医患关系、枯燥工作环境中个人身心资源透支过度,出现精神过渡疲劳等现象,低个人成就感是指在工作中所获得的积极情绪反馈较少,从而出现士气低下、成就感不高等情况,去个性化是指社区医生在重复工作中人际关系交往方面出现问题,个人心态冷漠、负面或逃避,工作中缺乏情感投入。职业倦怠作为当前许多社区医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已经广泛引起国内外重视,国外报道显示欧洲社区医生群体中超过三分之二存在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问题,国内社区医生这方面问题目前也逐渐严重,这意味着积极消除职业倦怠是当前社区医生群体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职业倦怠调查显示,医生性别、学历水平、婚姻状况、职称等级是主要影响因素,一般而言社区男医生、低学历医生更容易出现个人成就感方面的问题,这可能与男性对于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与过高期待有一定关系,女性医生相对而言在个人成就感方面出现问题比例偏低,这与其需要分心处理家庭生活有一定关系。目前国内在社区医院方面还处于逐步建设阶段,在社区医生职业激励、基层卫生体系筹建分担压力、医生综合能力发展平台等方面过于薄弱有一定关系,使得社区医生工作成就感、职业待遇、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的激励作用并未完全发挥。

婚姻方面,已婚且婚姻状况不佳者更容易出现情绪衰竭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区医生工作内容多、压力大,影响了个人投入在家庭生活中的精力,另一方面医生角色与家庭角色生活中很多时候会出现冲突,精神状况的过度负荷导致这类医生更容易出现烦躁、暴躁、紧张、易怒等方面的问题。职称方面,高级职称医生是情绪衰竭与低个人成就感问题的高发群体,这与该群体承担科研、行政管理、业务等多种工作内容有一定关系,工作竞争方面的压力也使得他们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3.社区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改善对策

由于社区医生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受多种因素影响,考虑到医生个人心理健康与职业倦怠感呈正相关,因此要积极改善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消除职业倦怠,通过有效干预举措营造优质的社区医疗工作环境,减轻医生群体工作压力,提升个人成就感。

要争取政府与社会支持加强对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积极改善医疗环境、缓解工作压力,在医疗改革中重视社区医生群体的府里保障。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保护医生个人安全与心理健康,积极解决医闹、护患纠纷等问题,做好社区医生后备人才队伍的建设,减轻工作负荷。要创新社区医生培训机制,为医生个人职业进步提供更多可能性,在科研、临床、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专门的心理疏导机制,开设心理咨询站,减少心理问题出现的频率,消除职业倦怠。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社区医生心理健康状况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深入调查导致社区医生心理问题与职业倦怠的因素并采取对应举措予以改善,是顺应医疗改革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的关键,对于保障社区医生权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丽,戴俊明,张浩,等.医务人员职业倦怠与健康生产力受损的关联[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3,30(5):321-327.

社区医疗现状篇(8)

亚健康状态通常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出现各种非特异性症状和身心不适,但经现代医学和各种生化检验和器械检查,却无阳性发现,比如临床上很多患者出现精神萎靡、乏力、饮食减少、睡眠欠佳、心烦易怒,但到医院进行各种实验检查和器械检查,却常常没有阳性结果,通常被告知“无病”;二是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和身心不适,但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处于正常与疾病的临界状态,如1型糖尿病前期,患者可能没有临床症状,但空腹血糖或葡萄糖耐量实验出现异常,没达到确诊糖尿病的水平,这时患者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两种情况许多学者认为属于中医的“隐症”、“潜症”,在许多疾病康复期,患者往往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慢性肾炎,经积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但尿常规检查有轻度异常,这可以认为患者此时处于亚健康状态。

在临床上,这类人就诊时,很少有人问及药物之外的其他治疗方法,如不良行为干预、心理咨询、平衡膳食等,这种状况的出现与目前我国卫生现状有直接的关联。

首先,绝大多数患者首选医疗单位是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等,这些医院的医生接诊量远远高于一级医院,较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工作时间,较窄的专科设置,各种疑难杂症的堆积,使得医务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为这些亚健康状态的人,在应用生物疗法的同时,结合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及平衡膳食等方面治疗,不能以“治未病”的思维预防疾病。

其次,由于心理咨询、行为干预、平衡膳食效果具有长期和隐匿的特点,患者看不到远期效果,从而也无法使亚健康状态者从思想上对心理咨询、行为干预、膳食平衡等社区干预性治疗给与重视。还有很关键的因素,就是临床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所具备的心理学知识有限,职业化的心理医生极度缺乏,而绝大多数(90%以上)处于身心亚健康状态的人不愿意到精神病院就诊。

社区服务在亚健康状态者诊治中的优势

(1)社区全科医生更有可能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一体化的服务,与三级、二级医院医生相比,社区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接待每位居民,许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本身就有着漫长病史,实践证明,社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亚健康状态人的负面情绪,减轻临床症状;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运用中医药方可以提高综合治疗和康复的效果。

(2)虽然亚健康状态不能明确诊断为医学某种疾病,但通过社区全科医生的望、闻、问、切,都能得到明确的中医诊断。笔者临床观察,处于临床亚健康状态,不论有无临床症状和身心不适,通常在中医的舌诊、面诊、脉诊、耳穴诊、生物全息律诊方面,会表现出病理征象,因此中医体征,如舌诊、脉诊、面诊等,在亚健康中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在辨证方法选用上,传统的辨证方法亦可选用,其中病性辨证和脏腑辨证在亚健康状态中的诊断运用最广。李氏等[1]进行了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辨证研究,共调查400人,其中245人具有亚健康征候。调查结果,症状表现以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肾虚者居多,神疲乏力,自汗盗汗,食少纳差、失眠、健忘、易感冒等;脾肺气管次之。余氏[2]研究辨证分型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的应用,认为亚健康状态出现自觉头晕、头重、胸闷、乏力,四肢困倦,精神不佳或者食欲不振,入睡困难或喜睡,心悸、虚汗,小便清长,腰酸等症状,以其中几个症状组合出现较为多见。临床上按症状表现对每个人进行辨证论治,把亚健康状态分为脾气虚、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肝肾两虚等,治疗能达到症状改善的目的。王氏[3]等论述了体质分型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认为可以从体质入手将亚健康状态分型为脾心肺肝气管型、痰湿型、痰阻型、内热(实热、虚热)型、脾肾阳虚型。从上述研究方法看出,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型很复杂,难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亚健康状态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包括了多种身心功能失调,如果不治疗干预,生活调节不当不及时,便能分化出很多种疾病。现代设备检查和化验数据也难以对亚健康状态给予特异性指标;亚健康状态用中医证型解释也是很复杂的,没有固定的演变规律,但严格按照社区收集的资料,不难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社区全科医疗中,对于亚健康状态进行辨证、施以分析,针灸、按摩和气功治疗等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能够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中医“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未病即疾病前期状态――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调摄情致、适度劳役、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之术,符合目前社区保健的需求。

进入21世纪,社区医疗蓬勃发展,亚健康状态在社区全科医疗中,对于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对于亚健康人群的治疗,以防微杜渐,体现社区医疗预防为先的主题思想。如2型糖尿病的前期患者临床上大量存在,据统计北京对医务人员进行耐糖实验,阳性率为60%,对于治疗亚健康人群也属肝郁,生活调节可以阻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这类人群大多属于脾虚痰湿或脾虚湿热者,临床上以健脾、化痰、祛湿或健脾、清热为主,进行预防性治疗,并加以健康教育,早期进行预防性干预,非常有意义。

加强社区服务优势的建议

综上所述,中医药对于亚健康的认识有悠久历史,在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疗手段丰富多彩,疗效卓著。社区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疗对于亚健康的干预和治疗,不仅可能,而且可行,这可以作为一级医院与二级、三级医院竞争的优势。同时普及中医适宜技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是一项有益的举措。今后,培养社区中医全科医师、发展中国全科特色是全科培训的重点。

参考文献

社区医疗现状篇(9)

一、模式构建背景

森工林区大多处于较为封闭的偏远山区,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企业履行社会职能(包括由企业办理的社会医疗保险)的现象由来已久。2002年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建立了森工系统职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森工系统职工社会医疗保险构建之初在管理主体及运行方式上都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除伊春林区实行属地化管理,参加伊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外。其他所属林区均参加了森工系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企业内部设医保经办机构,由林业系统自主管理。

就保险对象而言。目前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总人口约为154.7万。其中,职工72.5万人,职工家属82.2万人。现有的森工系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只局限在森工系统的全民所有制职工和部分集体所有制职工这一狭小范围内。参保职工仅为268491人,约占职工总数的1/3。同时,其他所有制企业的职工、下岗职工、林区广大劳动者都没有被纳入到社会医疗保险范畴。就保险内容来说,目前,森工林区开展的社会医疗保险只有森工系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而大病、特殊疾病补充保险在林区尚未开展,2007年森工林区职工医疗救助制度开始实施,但各林业局尚未普遍开展。

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渐成为城乡居民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主要模式。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内容,森工林区急需建立多层次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使林区居民都能病有所医。

二、模式构建目标

森工系统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建立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多层次、不同种类、不同保障水平、不同适应对象的医疗保障制度,使得每一位公民都能够获得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医疗服务。

三、横式构建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鉴于目前森工企业和政府职能划分不明以及筹资机制不健全等原因,我们认为研究森工林区社会保障模式应该突破普通城镇工业企业的思路和框架。转移到林业系统特殊性的立足点中来。充分考虑森工企业的现状以及“天保工程”的政策扶持。从加快林区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出发。立足于政策设计的诸多技术考虑。建立一个与“天保工程”现阶段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的过渡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长远来看,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林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职能的转变。森工林区社会医疗保障模式应逐步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接轨,其制度功能将融入到全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因此,森工系统医疗保障模式的建立应该遵循客观实际,在立足当前的基础上,着眼未来。在模式设计时就预留接口,建立森工林区社会保障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的衔接通道,以便将来通过制度对接最终实现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统一。

(二)基本保障原则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医疗保险的福利性还存在一定的局限。目前,森工林区正处在企业深化改革时期,职工收入普遍偏低,因此,医疗保险内容的确定只能本着保障基本医疗需求的原则,即为参保人群提供最基本的福利性照顾。针对保障基本医疗需求。我们认为应该从下面几个角度来理解:对于森工林区绝大部分定点医疗机构来说,基本医疗应该是有能力提供的;而对于参保的患者来说,基本医疗应该是必需获得的服务;对于医疗保险方来说,基本医疗应该是有能力支付的。从具体的操作上来说,基本医疗的界定主要体现在医保政策规定的基本用药、基本诊疗技术、基本设施和基本服务等方面。但是在不同经济状况或不同时期,基本医疗的标准是不同的,要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公平优先原则

福利性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一种本质属性。它体现了政府和社会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权利的责任。同时作为一种分配关系,福利性是按劳分配的补充,它将积累的资金通过再次分配调节给发生疾病的人,强调了社会公平。同时,社会医疗保险又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应体现一定的效率。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因此,既要体现公平,又要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是制定社会医疗保险各项制度的基本原则。所谓公平(equality)主要体现在:参保人无论年龄、职业、职位、用工形式以及身体状况都按相同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并享受同等保险待遇。所谓效率(emeiency)主要体现在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卫生服务等方面。公平与效率相结合,即要求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社会医疗保障模式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投入的宏观绩效。也关系到社会公平问题。森工林区医疗保险的公平性应主要体现在参保与筹资方面。通过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来提高社会医疗保险的互助共济性,同时在基金的支付方面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任何事物都处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和模式的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要遵循发展性的原则。筹资的比例以及筹资的基数要随着生产力的水平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筹集的基金水平要始终保持一个与当时社会发展状况、经济状况相一致的“适度区域”。森工林区社会医疗保险体系还处于不断建设和完善阶段。在其具体的运行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多项政策抉择。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这些政策抉择。预见性地考虑到每项政策抉择的短期与长远影响。合理权衡。才能保证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四、模式构建框架

(一)构建多屡次的森工林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森工系统作为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其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和模式有别于普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它们所要达到的基本保障功能却是一致的。因此,森工系统的医疗保险模式应克服险种单一、覆盖面窄等弊端。逐步建立以森工系统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林业地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导。商业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为补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森工系统医疗保障体系。

(二)鼓励在森工系统建立针对大痛和特殊疾病的补充保险

在现有的财力和物力条件下。森工系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这使得参保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定位较低。超过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医疗需求需要采取其他形式的医疗保险予以保障。同时。由于林区居民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疾病的严重程度存在着差别,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和医疗需要的层次也不相同,有经济承受能力的单位和个人希望获得较高层次的医疗服务,

一些患有重病、特殊疾病和慢病的参保职工,自费比例较高,需要进一步减轻个人费用负担。这些都需要在现有的森工系统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建立以大病和特殊疾病保险为主的补充保险,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医疗消费和保障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的试点经验也表明。建立和发展补充医疗保险是完善我国当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客观需要。

(三)建立覆盖林区下岗职工和家属的林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针对当前林区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过小的现状,应以渐进方式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从仅限于国有企业以及大集体企业职工,逐步扩大到林区全体职工,并要求覆盖到林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目前在我国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大背景下,森工系统急需建立针对林区下岗职工和家属的林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林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作为森工系统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重要补充。将对保障林区居民的基本医疗权益。维护林区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林业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应在现有森工系统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管理体系下。参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模式,由企业和林区居民共同缴费。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以保障林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为主。2007年5月,海林林业"局开始自发探索林业居民(包括所有未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居民)的合作医疗,其筹资形式为:林业居民个人缴纳20元。林场补助10元。林业局补助20元。森工林区可以在总结海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整个林区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并在时机成熟时探索森工林区社会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接轨。

(四)建立与医疗保险制度配套的职工贫困医疗救助制度

社区医疗现状篇(10)

3、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4、农村居民门诊服务利用对比研究

5、居民不同疾病医疗费用研究

6、居民消化性溃疡危险因素研究

7、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8、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需求调查

9、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利用与影响因素分析

10、社区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及需求意愿的调查分析

11、社区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2、社区健康档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3、社区慢性病管理状况研究

14、社区慢性病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15、社区居民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

16、社区居民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

17、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

18、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运行状况及发展方向研究

19、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状况及医疗保健服务分析

20、医生职业紧张与生命质量状况研究

2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民出院原因分析

2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资金运行状况调查研究

2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民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

2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后住院卫生利用变化研究

2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农民对其认知度的调查研究

2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农村医疗服务的影响

27、农村居民医疗费用现状与住院医疗费补偿比测算研究

28、居民住院卫生服务利用的对比研究

29、艾滋病患者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30、艾滋病高发地区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31、艾滋病患者社会支持的现况分析

32、体质指数(bmi)与血糖血脂及血压的关系

33、我国人群ii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34、营养摄入对ii型糖尿病影响的调查研究

35、运动与血压血脂血糖的流行病学研究

36、高血压与肥胖因素关系研究

37、高血压与行为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

38、高血压与精神因素相关性研究

39、关于如何进一步降低居民医疗费用的思考

社区医疗现状篇(11)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群众基础机构。最初由德国学者提出,我国学者从英文意译而来。社区医疗服务在国外开展已经有半个世纪,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1]。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城市已与上世纪相比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而成为市民。这样原来的社区也有了发展壮大,管理的人员也相对加大,就医人员逐渐增多。为了更好的管理社区的医疗,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社区医疗管理急需改革。

一、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与服务

目前我国政府对社区医疗机构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医疗服务能力差,社区医疗价格不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人员总体素质较差,知识陈旧,技能不够熟练[2]。因此急需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强化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社区服务机构的文化建设,使社区服务人员的服务理念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指南。建立民主化、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地鼓励与调动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设社区理疗机构的精神文化建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文化素养[1]。建立定期的专业培训制度,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建设定期著名医生服务日,定期的著名医生坐诊社区,为社区民众提供医疗服务。建设定期开展居民健康医学知识讲座,丰富社区居民的医学知识。开展定期普查,及时发现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状况。

通过社区医疗机构改革与建设,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建设与服务

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的特点[3]:①管理的信息量大,管理面广;②服务时间跨度大;③应对突发疫情实时性强;④需要丰富的知识支持。

我们引进计算机处理信息构建居民档案,其主要方式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健康档案;以个人为主的个人健康档案;以年龄段为依据的健康档案,1-7岁,7-12岁,12-22岁等为阶段的健康档案;以同一病种为依据的档案。通过这样建立了档案,就能很好的了解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本社区以某种病为主要病等。

三、社区医疗引入居民医保的管理与服务

由于国家对城市的医疗卫生投入大部分集中在大医院,对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居民除了接种疫苗婚育体检等,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减少,经营业绩不佳,无法添置必要的医疗仪器,且医疗服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无法展开。通过引入居民医保的机制,落实参保人员定点就医政策,参保人员至少选择一家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这样就可影响社区医疗机构的发展战略,增加经费投入,从而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4]。有了这些,居民就医方便,社区医疗机构收入就会增加,经营好转,就有钱投入医疗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等,形成良性循环,既节约的居民的医疗费用,又为国家节省了卫生医疗资金的投入。

参考文献:

[1]蒲联兵. 浅谈组织文化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理论与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