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7 15:20:11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1)

一、城市公园概述

1、城市公园定义及分类

城市公园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要,提供休息、游览、锻炼、交往,还可举办各种集体文化活动的场所[1]。城市公园主要包括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

2、城市公园对城市的重要意义

(1)景观意义

公园是城市园林中的精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具自然特性的场所,是城市的软质景观,它和城市的其他建筑等灰色硬质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城市景观得以软化。

(2)社会意义

在公园的林下、湖边、绿荫广场上,通过开展各种科技文化教育活动,不仅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人士对科技文化教育的需求,同时对促进老年娱乐,青少年综合能力培养,陶冶人的情操等各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而,公园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2]。

(3)生态意义

公园中所种植的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吸收有毒气体,调节温度、湿度、减低噪音,对净化土壤,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主要存在的问题

现在许多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中忽视了公众的行为活动需求,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强调视觉上的审美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追求"档次"

公园设计方面太过于追求档次,尤其是对于大城市的公园设计,似乎成了"比美的竞赛"。对于公园景观设计,应该考虑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但对于精品景观的创作并不一定就是要上"档次",更多的景观要我们用平常的心态去认真思考和对待。

(2)片面强调景观美学,忽视人的行为活动

在城市美化思想指导下的公园建设,强调的是形式性、展示性,把公园从城市中分割开来,城市公园绿地真正意义上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一种休憩、活动、交流的场所。经常在公园内看到写着请勿践踏草坪的标志牌,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行为的忽视。

(3)忽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城市公园使用者构成包括老年人、儿童、女性、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但公园中较少有体现满足这些特殊社会群体行为活动需求的特性,缺乏老年人适宜的活动场所和相关的体育设施。轻视无障碍设计,缺乏必要的便利残疾人的游览设施,如残疾人坡道、导盲设施等,如一些公园中只有部分地段考虑了无障碍设计[3]。

2、关于城市公园建设的几点建议

(1)城市公园的设计不应过于追求档次,应全面考虑公园对人们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们休息、娱乐的公园。

(2)城市公园的设计应考虑景观美学,又要重视人的行为活动,为人们提供活动、休憩的场所。

(3)重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专设有残疾人通道和休息娱乐场所、儿童活动区和老年人活动休息区等,设置适合不同年龄段需要的公园。

(4)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城市或区域的定位以及城市的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做到平衡建设,根据各自区位的特点、亮点规划综合公园或主题公园。

(5)精心设计,用心建设。设计出题材多样、内容新颖、彰显特色、游客喜闻乐见的主题公园或综合公园 ,结合水系生态建设、植树造林建设,把公园建设成生态精品、文化精品、娱乐精品和旅游精品,突出当地的特点、亮点,建设一个核心公园,提升城市品位,提升环境软实力[4]。

三、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未来发展展望

(1)在继承中发展个性化风格

在设计时,要在公园中体现我国古典园林追求自然、讲究含蓄、蕴藏意境的特点,充分运用"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等造园手法,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做到借古建今。我们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不是去照搬照套古典园林,而是要学习和借鉴古典造园艺术的手段和方法,设计出既有古典园林艺术的精华,又符合城市的地方风貌,富有时代特征和极具个性化风格的城市公园。

(2)因地制宜,遵从自然

城市公园地形地貌的处理,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高于自然。地形设计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手段,也是创造不同生态环境的手段,因为地形的起伏变化可以创造阴、阳、向、背不同的景观;不但能创造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的小环境、小气候,而且还能显示出不同的景观效果。在地形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们的观赏习惯和接受能力,特别注意设计区域的原始地形地貌、土壤土质特性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就地掘池,因势掇山,力求轮廓线连贯清晰,起伏顺畅有致,富于变化并与周边景观保持和谐。

(3)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

城市公园景点布局要体现景观的多样性,以满足不同群体观赏、游玩的需要。在设计时,城市公园各景点、各区域的多元化布局要科学合理,做到主景突出,次景丰富,景观不重复,休闲区、娱乐区、观赏区等功能区块特色鲜明,过度自然。在公园各景点的设计中,可以两三处主景为构图重心,利用园路、溪流、土丘等造景要素,和回廊、花架、花坛、景墙、公园小广场等景观连接各景区,使其前后呼应,有机地组织公园的各个部分,构成协调的园林空间序列,形成和谐的公园景观。

(4)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保持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公园设计者的重要任务之一。绿化造林和植树造景是城市公园景观和生态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手段和主要方法。充分考虑栽植植物的林相和季相,植物栽植时松紧适度、疏密有致,林冠线与林缘线层次分明、错落顺畅、连贯美观;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阔叶树种与针叶树种,以及有色叶树种与观赏性树种等的选择与搭配要科学合理,要高度满足环境美的需求和人们观赏要求;利用各种栽植手法,如群植、片植、孤植、对植、悬植等,充分考虑植物生态的群体美和个性美[5]。

参考文献:

[1] 董晓华主编 .园林规划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0):209

[2]王秀娟主编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1):23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2)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公园的改造设计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外来元素,让公园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可否认的是,外来元素让公园在改造设计中元素变得更加丰富。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城市公园应当是承载城市记忆的场所,应当更好的反映城市的历史文化和整体风貌,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园。

一、城市公园和地域文化的概念

(一)城市公园

城市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观赏和浏览的对外开放的城市绿地[1]。随着城市公园的出现,改变了城市中只有钢筋水泥建筑的景象,让大自然的气息融入到了城市中来,居民能够在城市公园中体会到只有自然中才有的山林景观,这对于紧张而又忙碌的都市人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二)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2]。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由于人们改造自然的不同,建设人类文明的方式差异,以及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变现的不同早就了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

二、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表达

(一)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表达原则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表达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每个城市都有它独特的自然因子,如气温、植被、地形等方面都各有差异,因地制宜就是要求在城市改造设计之前要充分考察好一切自然要素,这样便于减少施工的成本,也便于更好的符合城市的环境。第二,融入城市地域文化元素。城市公园是展现一个城市整体风貌的场所,因此文化是公园改造设计中的精髓。如果在改造中一味的运用国内外先进的设计图纸和设计经验,生搬硬套,那么将失去自身的地域特色。第三,在改造中融入时代特征。城市公园应当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有所更新,因此在改造设计中应当挖掘当代的鲜明特色,让居民体会到更多的时代特点。因此,在地域文化设计时,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如地质和地貌等,结合历史的文化因子和现代的设计理念、设计元素,从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公园。

(二)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表达手法

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入手法具有多样性,如隐喻、直接、抽象等手法。隐喻是指通过收集城市中的地域文化元素,将其中的元素提取出来在城市公园中进行表达,通过视觉文化或者文化主题等形式来呈现,能够让作品与观赏者直接对话。直接是指不经过任何的艺术加工,能够让城市居民直接感受到地域文化的一种体现手法,如某个人物雕塑、带有历史字符印记的指路牌等。抽象是指必须整合和提炼地域文化要素,将其原本的形式进行转变,通过艺术的手法来呈现历史的文化感[3]。地域文化的表达手法多种多样,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城市公园中,这些表达手法交织在一起,为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借鉴。

(三)地域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要素

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除了表达手法以外,还有许多表达要素是必须考虑的。山石、建筑、水体、小品、植被等都是地域文化在公园改造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公园的改造设计中,景观建筑应当重新划分尺度,将文化的延续和传承考虑到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涵养中来,充分的体现传统文化的神韵。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全然不同,如中国往往喜爱亭、廊、塔等建筑形式。现如今,许多城市公园中喜欢用欧式建筑,其实大为不妥。就我国而言,南北方的建筑各有不同的特点,应当充分的进行地域文化进行调查,找到符合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同时运用当代新的工艺和建筑材料,追求简化的地域文化建筑表现形式,也可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广府特色食街的设计中采用“镬耳风火墙”和“三间两廊”,展现了岭南园林的特点,充分的将地域文化融入进来,可以借鉴在城市公园改造中。

公园水景是最吸引城市居民的,因此在城市公园改造设计中应该加大对水景的塑造,同时将地域文化要素充分的展现出来,让人们感受到水景带来的勃勃生机。具体而言,水晶棺可以从乡土景观中水域的形态进行着手,或者参照传统园林的水景形态,让水景体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例如,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杜鹃园区便营造了良好的水景观,为了展现自然瀑布的神奇魅力,采用了龟纹石堆叠出特殊地形让水流直下,真实的还原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小品景观是塑造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公园往往都通过各种小品来展现地域文化。但是,在塑造小品的同时应当注意结合多种手法来呈现,并且在材质、色彩和样式上尽量做到还原文化原貌,但是又不过于直观,也就是艺术和文化的融合。

在城市公园的植被改造中,尽量使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最能够适应该城市的气候环境,能够生长的更好,也更能代表一个城市的记忆。同时,在植物配置上,应当做到乔灌草合理搭配,营造出一种亲切、自然的气氛。

因此,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改造中的表现要素要根据文化的特点来融合,但是不能盲目的堆砌,应当将建筑、小品、植物和水体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让他们之间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再进行个体的单独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城市公园的文化内涵,否则将成为盲目展现文化而没有文化体会的场所。

三、结束语

在城市公园改造中融入地域文化,能够让城市居民在公园中娱乐、观赏时感受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增强对城市的记忆。当然,在地域文化融入的同时,应当对城市的地形地貌、乡土景观和历史文脉进行综合调查,提取其中值得借鉴和利用的地方,将其提炼成文化符号并结合现代景观材料,创造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色调的城市公园景象。

参考文献: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3)

1 关中地域景观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始建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民俗景观,宝鸡市作为关中地区具有民俗代表性的地区,在眉县、扶风、凤翔等县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民俗风情园、民俗旅游园等。关中民俗景观无论是在建筑主体,还是在景观设计方面,都要体现出当地的地域特色,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相结合,通过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整体分析布局,结合形式美法则进行统一部署设计。通过走访调查扶风关中风情园的实地分析,并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总结出关中民俗风情园的一些景观设计手法:

1.1 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法相结合

通过调研能发现,关中民俗风情园中的民俗景观设计表达手法,注重将传统的元素通过现代材料或设计手法表现出来。植物品种选用关中地区比较有特色的海棠、紫薇等,拴马桩作为一种传统物件,原来是用来拴马绳用的,现在却以现代构成的设计手法散落在草丛里,看上去既有秩序感,又有历史感。

1.2 突显地域文化

关中民俗风情园园中规划与设计要想标新立异,应注重体现当地地域特色。游客既可以感受到关中纯朴与粗犷的民风,同时也能近距离感触园林小品的设施;既可以拉近景观元素与游客之间距离,又可以使游客体会民俗景观的质感、沧桑和淳朴,以达到触景生情的效果,显现“原生态风景”的内心感受,冲击视觉记忆。此外,关中民俗中最基本的农业生活用具被作为陈列的展品呈现给游客,让游客怀念农耕文化,寄思乡愁。

2 周秦文化理念的体现与民俗生活的再现

关中宝鸡地这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在景观设计方面应使用现代的手法再现周秦文化,如将青铜器经过抽象、变形、再造以后,作为景观雕塑、景观座椅、景观灯具,甚至是景观地面来使用。宝鸡市部分地段已经摆放了许多仿造的原始青铜器以体现周秦文化影子,但仅停留于简单的形式摆放,没有把这种器皿结合现代手法加以运用,进行二次创新。关中民俗风情园可以引入传统元素的再生设计手法,以更好地体现周秦文化与现代文明。

其次,结合农村集镇里面的生活场景,以原始又新颖的方式运用于民俗风情园。如扶风县开发打造出了“以扶风为轴线”,再现关中民事民情的旅游项目――关中风情园,它是明清建筑的博物馆,也是关中民风民俗的缩影。其中把关中的民房建筑、特色小吃、手工艺作坊和农家风情集于一体,各种小吃加工坊、织布坊、民间工艺品展坊、各色花卉、农家蔬菜园、多种名优果园等云集,其真实地展示了关中地区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劳动生活景象,当中收存和保护了大量的石器文物,如形态各异、惟妙惟肖的拴马桩、石羊等,既保留了民族的传统风格,又具有时代气息,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能亲身感受体验到关中民风、民情的淳朴厚道。

3 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应用前景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精髓的象征,是民族之根源、力量之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录入与保护,表明了民俗文化自身具有文化艺术性与历史传承性。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飞速发展,很多民俗文化被吞噬并逐渐消失,民俗文化的传承甚是堪忧,必须采取措施使其健康发展并传承下去。关中西部地区作为蕴积历史文化聚集之地,有着优越的民俗文化,因此,造就了关中西部民俗旅游业的繁荣兴盛。这里民俗旅游业形式多样,其民俗内容多姿多彩、丰富多样,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关中民俗风情公园的主题定位,采用多种设计手法展示和呈现关中民俗主题,紧跟主题形象,对景观空间进行合理的空间组合和分区布局,积极挖掘多种关中民俗主题公园展现模式。通过不同的展现技法表现出民俗“活”的文化,使游客亲身体验民俗文化,深刻感受浓郁的风土人情,同时,完成再现民俗主题公园教育和传承的使命。因此,其具有传播传统民俗文化和教育后人的作用,其应用前景不可估量。同时,民俗主题公园也可以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将整个乡村民居、乡村田园绿地、乡村果木基地等作为民俗主题公园景观规划的一部分,或者主题公园与周边乡村游相结合,形成一条旅游线路,可以带动当地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关中民俗风情主题公园的作用不容小觑,其景观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公园独特性的展示和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继而影响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景观设计应立足当地、回归传统、回归自然,为人们营造一种生态、可持续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感召的景观环境。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4)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融入文化的元素就比较重要,这是对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在文化融入下能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涉及到的内容也比较多,在具体化的设计中就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分析,在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层面要能加强,只有在这些基础层面得到了加强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目标的实现。

一、主题公园的特征以及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1、主题公园的特征体现分析

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比较突出,在集仿性的特征层面就比较鲜明的呈现,也就是能够让游客在主题公园中欣赏到不同景物以及主题,在主题公园的建设中,会对一些有着代表性的建筑进行模拟建设,所以能够在集仿性方面的特色上充分体现。在主题公园的主体性特征层面也是比较突出的,这也是主题公园的灵魂所在,是公园的自身个性的展现[1]。再者,主题公园自身的特征还体现在教育性层面。主题公园的比较重要的特色就是有着寓教于乐,这是和一般公园有着不同的地方。在主题公园的观赏下,能够带给游客轻松愉快的感受,并能够从中对丰富的文化内涵加以体会,对地域的风情能得到充分的领会学习等。在主题公园的独立性特征上也比较突出,也就是在主题公园的建设方面和车市环境有着很大差别,这样就形成了独立性的特征。除此之外,主题公园的特征还体现在参与性的特征上,在主题公园的建设应用中,游客的参与度也会加强,在一些互动性的设计层面,对游客的主动参与情绪有着调动。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重要性分析

主题公园的建设是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对城市休闲娱乐需求的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适合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的,在主题文化公园的建设下,就能对城市的生态环境得以积极改善,对城市的主体休闲娱乐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建设是对城市文化宣传以及认知需求的满足,文化作为城市的灵活所在,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充分注重文化的表达,就能对城市文化的传承以及传播[2]。主题公园能够对城市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进行全面的呈现,对城市的认知度进行有效增加,从而起到文化宣传的作用。

二、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实施

1、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原则分析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对文化的表达要充分注重相应原则的遵循,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有利于设计的科学性。在整体性的规划以及统一协调的设计原则方面要加强重视,公园景观的设计中,要注重整体性的把握,对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要能综合性的考虑,在整体布局上能科学化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的地域性原则要充分重视。不同的地域在文化层面也是有着不同的,而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就要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紧密结合,注重地域性原则的遵循。持久魅力的文化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融入,才能提高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在特征上才能鲜明呈现。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要能充分重视可持续原则以及创新性原则的遵循。在景观设计中要注重可持续性,将文化价值能充分的融入利用,发挥文化价值作用,注重文化内容的创新性运用[3]。在这些原则的遵循下,对主题公园景观设计的科学性才能有效保障。

2、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表达方法实施

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的方法实施,要充分重视方法的科学化应用。笔者结合实际对文化表达的方法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应用下,就能有助于景观设计的科学性。1)注重主题公园景观设计地域文化的融入。随着城市化的大发展,对主题公园的建设需求也有着增加,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充分注重地域文化的融入就显得比较重要,在不同的区域以及文化的主题公园建设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发挥,有的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是时尚文化为主的,而有的是历史文化为主的[4]。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就要充分注重和当地的地域文化优势紧密结合,对地域文化要能充分的挖掘,将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综合性应用,在设计中在每个景观设计的环节和文化内容的结合上科学化呈现,展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优势。2)加强主题公园景观设计文化形象展现。在对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文化的表达要注重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在文化的独特性层面能充分重视。主题公园的设计中,景观设计是重要的内容,景观设计质量的优劣和文化表达的方式以及表达的内容有着直接联系。一方面景观设计是主题公园的重要特色呈现,另一方面在设计中的文化表达层面也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5]。所以在文化形象的良好树立层面就比较重要,在景观设计中要将当地的特色文化以及经典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得以妥善处理,在景观设计中错落有致的呈现。3)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文化表达,在传承和创新层面要注重方式应用。传统的景观设计有着其独特之处,可以在景观设计中加以借鉴应用,古典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小中见大以及精在体宜有着重视,在对借景以及框景等设计手法方面比较有特色。将古典园林的景观设计方法应用在主题公园景观设计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这对文化表达也有着积极意义。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以及文学诗歌的物化等,能够将景观设计的人文性增强,对人的美的享受也有着积极意义。在对象征以及隐喻的手法应用下,对文化进行表达也是比较重要的方式,通过空间环境的联想以及意象化呈现,对不同文化的精髓呈现就会对人产生共鸣。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文化表达,要充分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由于主题公园的景观设计和一般的公园设计有着不同,在设计的复杂程度上有着增加,以及在对设计的要求上也比较严格,在对文化的表达过程中,就要和多种设计方法相结合,充分展现主题公园的景观文化功能,促进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何昕.城市公园景观符号设计[J].中外建筑.2016(08)

[2]姚罗昕.浅析都市农业文化主题公园的景观营造——以长沙市隆平中央公园为例[J].花卉.2016(12)

[3]张云龙.城市文化主题公园景观营造[J].现代园艺.2016(08)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5)

中图分类号: [TU98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矿山公园是运用景观设计方法,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集旅游、生态、科研等多种价值于一体的特定的空间区域。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矿山区域开采废弃地环境恶化,严重制约着当地可持续发展,矿山遗迹的改造逐渐提上日程,矿山公园发展建设应运而生。

一、国内矿山公园发展历程

我国矿山公园发展起步与国外相比较晚,按照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一)萌芽阶段(1980年代-2000年)

1987年,原地质矿产部在《关于建立地质保护区规定的通知(试行)》(地发[1987]311号)中,首次以部门法规的形式,提出对包括采矿遗址在内的地质遗迹建立保护区。

(二)发展阶段(2000年-2004年)

2000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申报国家地质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0]77号),将“具有特殊学科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其典型产地”作为地质遗迹景观主要内容之一。2000年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的四川自贡,将“保存有世界最早的采盐油气井”列为“主要人文景观”。2003年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的“广东佛山西樵山国家地质公园”,也将“明代采石遗迹”列为主要地质遗迹保护对象。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256号),正式命名了国家矿山公园,并启动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6]4号),强调做好矿山地质工作,进一步促进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全国28家单位获得批准,正式申报国家第一批矿山公园,由此拉开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序幕。其中,经过数年的发展建设,已经有一批国家矿山公园脱颖而出,如浙江绍兴东湖公园风景区。

二、矿山公园建设存在问题与思考

我国矿山公园起步较晚,因此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问题: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规划理论体系不成熟、公园功能特色不突出。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缺乏具有权威性、针对性的矿山公园建设和管理法律法规体系。而《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第一版)对矿山公园建设有指导性意义,但是在缺乏实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不够完善。

(二)建设理论体系不成熟

矿山公园的发展建设涉及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属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将多学科有机融合于一体,指导并服务于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今后矿山公园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

现有的矿山公园虽然成功的解决了人地矛盾,降低了人类干扰对自然环境景观的破坏,成功的实现了当地产业转型等,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过度的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依靠人为造景,没有充分利用工业遗址造景,生态群落单一,绿量不够等。

三 、矿山公园可持续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一)生态恢复原则

美国生态学会对生态恢复提出了以下定义:生态恢复就是人们有目的地把一个地方改建成定义明确的、固有的、历史上的生态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竭力仿效特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生物多样性及其变迁过程。生态恢复手段包括毒性处理与污染治理、基质改良、工程安全处理和植被恢复等途径,利用现代景观艺术手法将采矿废弃地上的各类要素应通过设计因地制宜地加以改造利用,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并且塑造新的景观。

(二)场地精神原则

尊重矿山废弃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景观生态特征、历史文化背景,对场地景观采取最小的改造,对原有景观进行修饰,保持原有场地的形式和内涵,是景观设计中对场地精神的一种保护态度。矿山公园景观设计,对原始景观的拆除或新事物的添加都应该慎重新增的景观要能融入这个场地中,不论是广场铺地、植物配置还是建筑形式等都应该从原始环境中提取元素,让矿山公园的功能依附在原始场地中。

(三)利用与保护原则

矿业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低估,用科学的方法挖掘场地本身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得到传承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主要方法之一。对于挖掘矿山后的遗址等历史遗产,要以景观塑造为设计重点,突出矿山景观要素,提供多角度观景点,如充分利用矿坑遗址打造恢宏的矿冶景观来体现矿山独特的矿业文化风貌。

(四)景观独特性原则

每个矿山公园的矿业景观本身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但矿区与矿区之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却是完全不同的。坚持矿山公园个体的景观独特性就是要坚持在设计时深度挖掘这些不同点,从矿山的历史、传说、地域风情、矿业文化入手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做到差异化的景观设计。矿山公园设计,对既有景观的特殊改造利用以及特色景观的引入,塑造出新的特色景观,并使之重新参与生态系统的生产与循环。

四、结论和展望

矿山公园是一个新型的公园形式,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等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1)研究需结合我国的现实,吸收国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方面,对具体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加强重视。

(2)鉴于矿山公园建设中牵涉到地质学、旅游学、管理学、建筑学、生态学及景观学等多学科,因此在研究中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

(3)山与旅游资源结合,加强矿山公园设计与当地人文、自然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保持景观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李宏彦,孙小培,曹妲妲. 国内矿山公园研究综述[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0,30(2):113-116.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6)

前言

园林景观对城市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如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和调节温度以及湿度,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美化城市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各样的园林也开始出现,这样轴线控制手法就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广泛的使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形式多样,体现着众多的精神风貌。轴线控制手法由于自身的特点,受到了景观设计师的喜爱。轴线控制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融合了中西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与韵味。

1 园林建筑中轴线控制手法的应用

1.1 园林建筑在整体园林景观中的地位

园林建筑在整体园林景观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园林建筑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是构景中心。园林建筑与其他园林的要素相结合如地形、植物等等,这些共同组成了园林的整体。其次是园林建筑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场所,是游客游玩和休憩的重要地方。园林建筑的位置和园林内部的设施都是对其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的因素。再次不同的的组合方式可以化成不同的园林空间。最后,园林内外的景色一定要相互照应,相互衬托,这样才可以成为旅游的线路,所以这也要求园林景色要有一定的连贯性和合理性等等。

1.2 轴线控制手法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越来越重视部分建筑对整体景观的影响。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得以体现这一方面。一方面通过建筑的颜色、风格和形态以及园林的主题基调等等来体现。另一方面通过建筑的位置情况来决定园林的走向。轴线控制手法在园林建筑中的应用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三点。第一、主轴线上地势高的地方。第二、折线轴的转折处。第三、相交轴的交叉点。

2 现代园林景观轴线类型

2.1 单轴

有一个轴线串联形体而形成的一个整体或者组合我们称之为单轴。在现代的园林设计过程中,越是大的园林景观越是不能够实现这种园林景观轴线类型。多多少少都需要在轴线的平面上有所变化,或是并列或是错位等等。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北京的颐和园的前前后后,虽然大概一看是在一个中轴线上,但仔细分析它们的山峰或多或少的偏离了中轴线,在对称的空间中有了一丝的不对称,是有几分与众不同而又不失典雅的韵味。

2.2 组合轴线

现代园林景观轴线的类型不仅有单轴,而且还有最为常见的组合轴线,按照轴线组合的几何关系可以将其分为相交和平行两个轴线类型。两个单轴之间或者是在其延长线上有交点,这样就形成了相交轴线。当两个轴线相互垂直的时候这样就是十字轴线,十字轴线是规律性和秩序感发挥最完美的体现。另一方面,两个单轴之间时相互平行的关系,为了使得景观严肃大气而又不死板单一而采取的手法,这样一般可以形成景观在空间形态的延伸和视觉上的冲击。

2.3 放射线轴

除了上述的两个大类型外,还有一种非常美丽的类型,就是放射线轴,一般是一个中心向外放射一系列的线轴,可以形成或是扇形或是圆形等等图案。

3 组合轴线的应用

随着园林景观的发展,单轴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从几个世纪以前欧洲的一些国家就开始使用组合轴线的方式来满足园林造景的需要。一般是保持了景观秩序的严整性与此同时增添一丝的活力以及生机。比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就是一个典型的组合轴线而建造的,就是中轴线与在中轴线上的多条长短轴和正斜轴相结合而共同组成的。该景点的宫殿建筑以及花坛水池等都是在组合轴的交叉点上,这样就可以使得主体的景色一目了然且科学合理。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轴线组合的方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主次有序的,节奏明快的。轴线的合理组合可以很好地为整个园林做出意想不到的贡献,充分地发挥其功效,使得景观整体的美感倍增。

4 异构元素的插入

异构元素是指有别于直线的一些图形和图案,这些图形和图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打破了直线轴线所具有的单调乏味,给整体的景观添加了跳跃感和美感。在直线轴线的设计中有异构元素的出现是为现代园林建设景观设计的一大进步。这些异构元素由于其特有的不稳定性使得轴线控制手法控制下的园林景观更加的具有生命力和鉴赏力。举个例子来说,汕头中山公园的园林设计,受时代影响,公园的入口主轴模仿西方园林设计的主轴风格,沿途逐渐由反射线和异构元素分散到各个景点。游园安排仍然沿袭中国古代经典的园林设计风格,从人与自然中获得灵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混合风格的园林景观。它主要是放射轴线,以公园的玉鉴湖为中心向外放射,从而形成了极有乐趣的游园设计,各种植物的颜色种类等等相互搭配以及随意组合,形成了一种特色。这样的组合不仅使得园林的空间更加丰富,也增加了园林的观赏性,这些植物配置的设计实际上就是中轴线上的异构元素,这样的异构元素增加了中轴线上甚至是整体景观的色彩以及乐趣。

5 轴线的虚实变化

在应用轴线控制手法的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设计师要特别注意轴线的虚实结合。轴线的虚实变化不是通过实际的景观所呈现的,而是人们在感知中所感知的,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在其中。与其他完整的轴线设计手法不相同的是这样的虚实结合展现的是一种胡乱而又有序的艺术气息。举个常见的例子就是在一堆杂草中,大概一看是十分的杂乱无章,然而仔细品味却又是紧密相连的。举个例子来说,汕头市的华侨公园是一个较年轻的现代园林。公园内廊亭和跌级水系是整个公园的主体建筑,是公园的特色所在。华侨公园的设计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将中西园林的艺术以及文学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手法熟练运用。这体现了人与自然以及艺术文化相结合艺术理念。在这里,运用了虚实结合变化的手法,人工湖等景观空间在主轴线上,这是一个实线,其他的景观作为虚线在主轴线上或是延伸下来,或是沿着轴线横向展开。虚实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景观,这样的景观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6 结语

综上所述,轴线控制手法是园林景观设计的传统手法,但是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园林景观艺术也会随之不断发展。轴线控制手法在不断的完善,与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手法越来越默契,符合现代人们的需求,使得人们可以在园林中满足自身对景观生态和美感功能的需求。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重视轴线控制手法的变化规律,同时也要善于总结,使得这传统的轴线控制手法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依然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充分体现着其的生机与活力,使得其可以更多的服务于园林景观设计,也就是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丁岚.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5).

[2]周舜尧.试论轴线在中西方帝王园林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7)

1.1哈尔滨群力金河公园规划设计分析 群力金河公园位于哈尔滨群力新区景江东路和景江西路所夹地带,是一个以金源文化为文化背景规划设计的城市带状公园,是群力新区的园林景观代表。据历史记载,现在的群力新区曾经是金代一座古城遗址,金河公园的设计旨在更好的保护文化遗址,展示历史遗韵,再现我国北方民族风情,突显金源文化。金河公园作为金源文化的载体,使用者固然不能从平面构成上体会出文化内涵,但是公园立体的纵深感、公园景观节点的设计以及细部的处理使金河公园现代化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历史文化相融合,公园内涵更加深远,耐人寻味。公园设计运用了重现的表现手法,金河公园有以“春水大典”“夏日牧歌”“秋山围猎”“白水黑山”为主题的群雕,群雕展示的场景和片段都是女真族传统文化习俗的真实写照,这种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微缩景观作为开放式公园景观文化轴线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是十分常见的规划设计方法。金河公园的主要观赏路线则是以这些铜质雕塑群推进,使整个公园的游览脉络清晰,部分雕塑配以地形处理,山形台地和曲折的水道丰富了公园空间层次。

1.2西安大唐芙蓉园规划设计分析城市主题公园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集休闲、娱乐和旅游景点为一体的城市新型休闲娱乐产品。大唐芙蓉园位于陕西西安,是中国第一个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的大型皇家园林式文化主题公园,它是在原芙蓉园遗址之上建造设计的园林。大唐芙蓉园的设计集中了曲江文化、唐代皇家园林文化,是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大唐芙蓉园的整体规划沿袭了唐代园林的山水空间布局———南山北水,南园北池。唐代的芙蓉园曾是一座皇家园林,皇家园林的设计必定追求君权至上的皇家气派,大唐芙蓉园的设计中依然运用了强烈的中轴线,同时设计有多级轴线来突显历史上唐代皇家园林“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泱泱大国气派。另外,唐代时期传统的木构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都已经进入完全成熟的时期,建筑物造型丰富,形象多样。真实反映唐代风韵的建筑群展示就是通过中轴线展开的,建筑群是全园最重要的景观。区域整体布局上将大雁塔、北广场、古城墙遗址公园等与大唐芙蓉园在文化景观游览路线上形成串联,极力打造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园林景观区域。大唐芙蓉园的设计巧用“远借”的造园手法,将大雁塔纳入全园景观营造中。设计力求从紫云楼、仕女馆和彩霞亭廊等多处主要建筑上都可以观赏大雁塔,同时也保证了不同的观赏角度得到不同的观赏效果。

1.3杭州良渚文化村规划设计分析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市西北部良渚组团核心区,是以1936年在浙江杭县发现的良渚遗址文化基础上规划设计的。以“当代田园小镇”出名于国内,基于TOD开发模式使文化村远超出文化主题公园的范畴,而是一个旅游城镇。其中良渚文化博物馆、良渚圣地公园是其精神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将历史文化集中展现的形式充分将文化主题公园与一般的公园区别开来,这种大量的文化知识储备支撑下的休闲娱乐园林景观,使参观人群在亲身体会历史文化的同时放松身心。

2历史文化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应用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现代园林景观的需求已经不同于古典园林。基于历史文化的现代园林规划设计,它不仅仅满足了人们对历史的怀旧情结,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也是园林景观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将历史文化融合到现代园林之中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1)保留和借鉴,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现代园林设计中借鉴历史文化加以创造出符合现代园林美学的园林景观,保留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并且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园林之中,使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历史文化有所依据,园林主题更加鲜明。2)象征和隐喻,历史文化不仅仅指民族文化等宏观的文化,一些植物的运用、一些传统材质的运用和古代神话寓言等等。例如中国古人也向来喜将“梅、兰、竹、菊”四君子运用在园林造景之中,其中“竹”是坚贞高洁的象征,时至今日竹子依然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态效益的景观元素大量使用在现代园林造景之中。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8)

1.1 文化感知

文化感知指的是在某些特定文化氛围中,人们基于自身的文化理解与思维模式,对环境物质元素的感官体验和感性认知这一过程。将文化作为主体的感知方向,经过感知器官对非物质文化元素信息的获取,产生对环境场地元素的感知与文化印象。场地所处地域特色文化需融入景观设计中,着重反映人文气质,注重地域文化的继承。基于这点,文章中所涉及的文化感知是指在满足旅游者欣赏风景、追求精神体验的文化氛围下感知文化的过程。

1.2 历史文化公园景观塑造

历史文化公园是承载人类文明、文化的场所,是传递地域文化的关键所在。公园实体景观中表达情景、文化的片段,应当展露出某种既定性的文化,通过景观塑造的方式表达场地文化,打造出其地域独具一格的文化特色景观。文化公园景观塑造应思考如何将无形、内涵丰富的文化与有形的五感体验联系起来,通过景观具象与抽象的造型手法予以展现[1]。历史文化公园设计应立足于场地的历史、记忆、人文、景观等,选取几种较为突出的地域文化进行主题性延伸,采用现代性建造技术与景观材料,为使用者创立一种情景重构与空间感官上的新体验,使他们在游憩中了解历史文化并得到启迪。

1.3 文化感知与历史文化公园景观塑造的关系

1.3.1 历史文化公园景观塑造需要以文化为内涵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沟通的开放性场所,其功能不单指向多元的景观空间、周边聚集的具体活力场所,需以文化感知为理论辅导,文化场景是传统对现代的一种心灵寄托,负有传递文化精神的历史责任。如纽约911 纪念碑巨大的水池,由水流冲泄到池底的方型孔洞,周而复始寓意生命。文化在场景表达中以一种不可置换的方式沉于内核,设计者应当致力于当代语境下的景观设计实践,以场地文化特性为出发点,倡导设计的在地性,使人们的生活场景获得文化上的认同。1.3.2 文化感知需要借助造景手法得以体现文化感知即是把文化作为感知对象,以场地文化特性为出发点,通过营造手法介入景观,对文化以艺术转换的方式表达、融合,使人们在景观场景中获得文化上的认同。场景体验连系着个体和想象力,使景观空间获得了被无限放大的可能[2]。如在美国华盛顿市宪法公园的地面上有一处V字形纪念碑――越战纪念碑,黑色的墙面就像一道揭示了美国历史黑暗一页的伤疤。当空间场景文化特性与群体在自我感知体验同一基调,参与者感知与场景相互契合,便会促使人们获得景观场所认同下的自信,解读景观意蕴,使场景获得深层面的意义。

2 文化感知视角下历史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方法

2.1 具象场景隐喻文化内涵

文化场景应该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文化公园景观塑造以文化为内涵,文化感知通过造景手法得以体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对遗址保持了最小干预,居址与作坊展示区(图1 )中利用网格虚化人物故事,构建前人的生活场景。情景重构和感官上的体验,让参与者在欣赏景观、参与互动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此处场景中文化所隐喻的内涵。通过身体参与到本土文化的这一作坊情境,会形成独特的环境体验。景观作为文化的载体,这种赋意方式使参与者的感知与场景相契合,解读场景文化内涵。

2.2 互动体验加深文化理解

体验是人与景观之间最直接的认知方式,景观体验是一个通过参与互动,进而解读场景,逐步渗透到最终自我感知的过程,互动体验可以加深对文化的理解。置身于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河道与作坊,感受先民平淡充实的生活,体验一回独具匠心的手工艺制作,考古区的沙坑里埋藏了一些“宝藏”(仿制的良渚玉器)。亲历挖掘的过程,激发了人们对场景、时空、文化的想象力,引发了人们与文化场景主题的共鸣。个体在景观中的体验通过直觉认知、参与互动和意义解读的体验模式,生成不同的体验结果,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2.3 特色材质彰显文化特性

以艺术表现内容为基础的特色材料情感表现,结合不同文化背景下所惯用的象征与隐喻手法,让人产生情感触动与时空联想,类似于文化传达彰显文化特性。良渚遗址公园作坊的屋顶通过艺术化处理成茅草类特色材质,加强艺术属性的表现,传达材料的文化属性,触动参观者的感官享受,强化体验与历史文化的共鸣,以表现地域性乡土材料的文化属性为手段,承载良渚文化,以此搭建文化与公园环境之间的多维度关联。

3 谭纶墓历史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案例

3.1 项目概况

3.1.1 选题来源本课题为导师指导下的设计项目,基于文化感知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公园景观叙事研究,以江西宜黄谭纶墓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3.1.2 背景介绍谭纶墓位于宜黄县二都镇帘前村鹿塘村庞家畲,整座墓园背山面水,前对宜黄主要河流之一黄水河,北高南低,依山就势,距山脚下水田相对高程约25 米。墓西为陡峭丹霞地貌的狮子山石崖,墓后为天子驼印山,墓东侧为石王山,山地丛林连绵屏护。3.1.3 遗址现状场地周边无基本配套服务设施,公园景观环境适中,场地内水位丰足,植物覆盖率高,场地极具野趣。规划区域地势较为平缓,功能单一、风貌匮乏、墓地感过强,与公园环境功能氛围不符,整个场地由一条主干道以及一条神道贯通。

3.2 项目设计理念

3.2.1 设计定位(1 )规划定位:以谭纶墓遗址为依托,融合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生态旅游等多维度为一体的遗址文化公园;(2 )形象定位:力求打造具有乡土农耕风貌、历史人文风貌、运动生态风貌的文化公园;(3 )功能定位:通过景观设计,打造谭纶墓遗址公园特色功能带,具有古迹遗址保护、研究、展示、教育、运动、休闲等功能。3.2.2 规划布局根据场地现状并结合对谭纶这一历史人物的故事解读,对景区场景塑造提出合理的设计思路,概括为“一核、两轴、四区、十点”。“一核”是指谭纶墓历史文化公园的核心理念,通过叙事性景观设计手法,述说谭纶故事,塑造公园场景文化内涵。“两轴”的轴线是指依据文化教育、军事成就两方面,策划文、武两条时空关系轴线。“四区”包括名将陵墓观瞻区、田园景观区、谭纶生平展示区和入口服务区。“十点”是指景观各功能结点,包括主题雕塑、武曲擂台、文曲星路、荷塘戏影、曲上书苑、折野矩车阵、沙场战船阵、观物寓武阵、石像生保护棚、观景休闲凉亭。3.2.3 景观空间营造对谭纶墓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应结合谭纶生平,通过连续叙事性手法对景区场景塑造,形成公园特色景观场所。通过对谭纶文化梳理,以其文化著作和军事成就两条轴线为主要景观营造方向,以文、武展示渲染景观氛围,形成谭纶墓历史文化公园特色场景。武曲兵一角(图2 )整合谭纶典故以及军事思想,引入“体验式”创新展览模式,展示“强健体魄”这一呆板的平面文字,将其转变为更具趣味性、互动性的景观空间。青砖与木材为主要空间基调,从建筑小品、植物配置、公共设施等方面,围绕这一“武主题”进行展开实施,建成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擂台场景。折野矩车阵运动广场(图3 )利用场地中土壤的堆积高差关系,在广场高地用白色感应装置构建交互性景观,运用景观树的围合,形成对比与呼应的空间尺度关系。在这一互动体验装置中,当参与人数达到设定数量,会触发整个灯柱的灯光和声音变换,每个装置都会发出不同的自然声和光感,引导公众进行探索体验。石像生保护大棚与运动广场隔水相望(图4 ),建筑用以展示遗址文物,通过艺术化处理特色材质,加强艺术属性的表现,场景化建筑空间,加深大众文化解读力。场地周边田园、河流、山体兼备,生态环境极佳。对植物进行设计可以达到自然的烘托作用,突出历史文化的深邃意境,如在入口门楼处,对入口空间进行抬升,使用微地形的介入,丰富场地竖向设计,且在地面植物的选择上,选用比较具有乡土野趣的茅草、芦苇等以及本土花卉加以点缀,丰富参观者的感官体验。文曲星路区(图5 )以谭纶生平故事为依托,结合其学习晋升之路,形成9 个独立的围院式半开放空间和一个休闲趣味景观带。通过砖的拼贴、围合,塑造出一条文化晋升之路。在尊重场地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圆形元素配置每个专属空间,沿用青砖作为建造的主材料来整合空间氛围,增加其趣味性和体验性。把谭纶文化典故和历史故事以艺术设计的手段展现在景观场景中,使文化景观具有历史性、参与性、情景化等特征。

结语

历史文化公园景观塑造需要以文化为内涵,文化感知需要借助造景手法得以体现。通过具体场景隐喻文化内涵,增设互动体验加深文化理解,保留特色材质彰显文化特性,构建以景观为载体的地域文化,促进旅游景区文化发展。案例设计把文武区理念贯彻到景观场所中,以场地文化特性为出发点,使人们在景观场景中获得文化上的共鸣,唤起人们对公共生活的热情。这既是对谭纶文化的研究学习与交流,同时也是普及谭纶文化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徐雯.叙事性设计在城市休闲景观中的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2]孙睿.观念与视野:当代艺术设计中的身体[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9.

[3]金凰.文化感知视角下铜官窑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9.

[4]陆邵明,王伯伟.情节:空间记忆的一种表达方式[J].建筑学报,2005(11):71-74 .

[5]张雅琳.游客文化感知视域下的明月山文化整合研究[J].市场周刊,2019(02):65-66.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9)

19世纪始,自然风景园在德国蔚然成风,自然式园林占了越来越多的比重,人们对于园林理解是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景象。现在看来这种理解显然存在不足,单纯追求模仿原始自然,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说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负累,例如其高投入和高维护[1-2]。

然而一些废弃的场地、道路、工厂等普遍存在场所的景观价值却被忽视的现象,事实上这些非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具有更深的文化价值和生命力,它们包含了整个自然生态的动态过程。

拉茨教授作为这一理念的开创者,在当时20世纪60年代的大工业时代萧条的德国饱受争议,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产业类景观的认识的加深,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为全世界范围内产业类景观的改造提供了宝贵的方法论和实践经验[3-6]。

1拉茨的设计理念

拉茨认为,景观设计师不应过多地干涉一块地段,应对现存的要素尽可能地“照单全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场地的结构特征,尽可能利用已存在的要素,摆脱“形式追随功能”的做法,力图使自然和技术达到境界的完美统一。

拉茨教授的设计理念是对于传统美学观念和价值观的挑战。拉茨改变传统的自然观和景观价值观,他反对田园牧歌式的景观形式,相对于人工建造景观,这些承载历史进程的日常景观更具价值和生命力,他认为“这些景观侧面反应了文明的历史进程,没有理由视而不见,甚至将其抹杀”。同时,他也对传统的美学观念进行了有力的冲击,他认为工业废弃地具有别样的魅力,不但不认为那些生锈的钢板是丑陋的,而且认为那些历经沧桑而呈现不同纹理的钢板具有特殊的美学含义,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人类的奋斗史。这种与众不同的理解使他的作品如此的与众不同,具有震撼力。

拉茨认为越是“糟糕”的场地越是存在潜在的趣味性,而且它不止是一个物质实体的存在,它还包括一些文化和价值层面的东西;一些看似消极的效果在另一个侧面看也是积极和令人兴奋的,因为这些场所提供了更多发展可能性。哈拉雅是以色列特拉维夫阿亚伦平原上的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山,2条深深切入平原的狭窄河床、陡峭的山坡,几乎是荒原的高地和复杂的内部地区。现仍有很多植物在炎热、干燥还有沼气污染的环境中生长旺盛,还有一个很好的体验是从山上欣赏特拉维夫城的天际线。

拉茨和他的团队在对场地进行了评估后认为哈拉维是可视的,甚至是一种象征,否认了一些将其简单地作为大地艺术作品来处理的手法,因为他认为这样做将会掩盖甚至抹杀场地在时间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结构。在充分尊重现状和景观效果的权衡下,最终对哈拉雅做了几方面的处理。一是为了避免垃圾在雨水的渗透下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在河床设置了新的溪流并在沿岸种植植物。二是在不破坏山体轮廓线的条件下种植植物和建设构筑物;山体坡度偏陡,在坡地的处理上也尽量不去破坏原有的坡形和原有的赭石色。三是在山脚的台地重建农耕地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四是将山顶处理为开敞的地中海风景,极富象征意义,同时在山顶切开1个切口设为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观赏美妙的天际线。哈拉雅的改造极大体现了拉茨对于废墟的看法和其“从废墟到废墟式保护”的理念。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极大的挖掘“废墟”本身的信息,并对其加以整合和利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

2设计手法

“清晰的结构”是拉茨一直在设计中强调的,他指出:“我对语义的作用不感兴趣,对我来说,语义的作用远不如找到一种结构重要。”他认为一个尽量合理的结构对于参与者对于景观的体验式至关重要的。这种对结构的重视,体现他的作品中,并日渐形成拉茨独特的设计手法——“景观句法”。拉茨教授将景观元素比喻为一个句子的词语,那么结构便是这些词语组成一句话所依托的逻辑关系即“句法”,并认为只要依托于正确的“句法”,景观元素间的相互转换就会形成不同的语义,产生更多的可能与变化。

如果说萨尔布吕肯市的港口岛公园是拉茨对“景观句法”的一次有益尝试,那么北杜伊斯堡公园就是一次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完美展现。港口岛公园的设计中,拉茨将公园的设计分为几个方面来达对城市结构和片段的重组。一是道路系统上与外部城市交通系统相联系,材料选用废墟中的碎石,在公园中构造了1个方格网,作为公园的骨架,唤起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二是在骨架基础上建造的一系列小花园以原有的历史遗迹残留的小路、墙体,以及原有的植物为基础。三是保留建筑、仓库等构筑物,相当一部分建筑材料利用了战争中留下的碎石瓦砾,使新的元素与原有的元素很好地交融在一起。四是一些开放空间也都与市镇和原有码头相联系。

北伊斯堡公园则把景观句法的设计手法运用得自信和成熟,结构也更加多样和清晰。杜伊斯堡风景园公园坐落于杜伊斯堡市北部,这里曾经是有100年历史的a.g.tyssen钢铁厂,公园建设前一片混乱,丝毫没有整体感可言。拉茨在对项目进行勘察后尽可保留原有的构筑物,甚至矿渣,以保留原有的工业风貌,将现有的“碎片”整合为新的景观。在收集了所有可利用的元素和信息后,拉茨将它们归类到互不干扰的系统,依照高度的不同划分,形成了水系、道路、高架步行道和景观斑块,使它们各成系统,尽量减少人工干预,保留有用的信息和要素,建成后的公园以颜色来区分:红色代表土地,灰色和锈色区域表示禁止进入的区域,蓝色表示为开放区。各个系统独立存在,只在某些点利用视觉,功能或者仅仅是象征性的元素连接起来。

这2个设计的理念和手法都完全遵循的场地本身及其与外部的结构关系,效果上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追忆,并进行了新的诠释,是具有生命力的景观。

3结语

总的来说,拉茨的设计展现着理性的光芒,也是生态和艺术的结合,将场地现有的要素和信息等“碎片”加以整合,使其达到一种内在逻辑的关联性,然后通过最少的干预将这些片段加以组合,使其显现灵活和不确定性。这种设计手法是开创性的,除了为产业类景观提供借鉴外,也推进了整个景观建筑学的发展。

目前,我国也处在新旧交替的时期,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一些旧的重工业区也在面临着衰落,同时也在进入一个城市更新的阶段,拉茨的一系列作品对于我国设计师们是一个非常有益的借鉴。

4参考文献

[1] 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 udo weilacher.syntax of landscape[m].germany:birkhaeuser-publisher for architecture,2007.

[3] 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3.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10)

中图分类号:TU986.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许多中小城镇迎来了城市建设的新阶段。小城镇的景观绿化环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小城镇的城市公园建设,我们应本着适用、经济、美观并最大限度体现当地历史文化特色为原则,对其进行相应的景观规划布局与设计。

一、设计概况

武功县园林公园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其南临兴华东路,西至长青路,北临贞观路,东临东环路地块西侧,总面积约为59460m2,其中公园占地约为47220m2,多功能中心占地约为12240m2。

二、设计原则

设计突出武功的历史传承、文脉延续:打造动态的、多元的户外运动休闲空间:强调与自然亲密接触;在绿化生态的环境中拥抱自然,感受生态环境的宁静与舒适。

1、生态性原则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注重生态和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家园,讲求不同植物的搭配,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景观系统。在设计中,强调以植物造景为主的造园原则,结合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形成层 次丰富的立体化景观效果。在设计手法上,强调生态通廊的作用,利用高大乔木结合园路,形成贯穿全园的视觉和景观通廊。

2、人本性原则

无论规划理念和设计手法都倡导以人为本,强调市民的舒适性,娱乐性和参与性,提供运动健身,休闲观赏等丰富的人文活动及多样化的自然景观。在这样一个布局合理、社会公共配套设施齐备、夏通便捷、绿意昂然、健康舒适的高品位城市环境中,有助于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3、文化性原则

景观方案大致分为6个由滨湖慢道展开的主题景观节点,每个主题景点都具有不同的意境,体现武功的历史传承、文脉延续文化特色。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提升了公园景观的精神文化层次。用现代的手法、简洁的造型再现一个风格突出、意境悠远的景观公园。

4、经济合理的原则

通过景观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的价值:力图在最小的地形整改的前提下,达到土方量的平衡,减少工程造价;创造功能丰富,既具有观赏性,又使用简洁的景观设施,节省造价,便于施工管理;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名贵树种,坚决反对大树的大量移植,讲究错落有致,积极发挥乡土树种的景观潜质。

三、设计理念及构思

1、构思来源

武功,乃千年有邰古国之地,南临渭水弄玉带,北抵莽原戏卧龙,西依岐山置屏障,东望长安迎霞光。天赐佳壤,地生物华,豪杰代生,英才辈出,一派独好风光。为了体现武功文治园“古今融汇、文韬武略”的意境,造园时充分倾注了历史文化的精神传承与新时代风

貌的塑造、园林式景观与现代建筑的融汇,充分展示自身的文化特色,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同时公园优越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宏观景观格局给人以景观设计构思的启示。从景观设计角度看,高品质的公园景观应当能为市民提供精神上的原生要求,而不是简单的景观符号的表现。因此,我们对景观设计也要求能提供与市民产生交流和沟通的景观,避免简单的表露,使整个环境升华到高层次的境界。

2、设计理念

武功县园林公园规划设计,主题上突出武功的历史传承,在设计风格上整体突出开放的、大气的时代风格;布局上突出对称的、和谐的现代风格;细节上突出深邃的、优雅的文化风格;局部上突出精粹的、兼容的通俗风格。在设计中从全方位着眼考虑设计空间与自然空间的融合,不仅仅关注于平面的构图及功能分区,还注重全方位的立体层次分布,运用堆土成坡、铺地落差、植物配置等等手段进行高差的创造和空间转换。平面构成线条流畅,从容大度,空间分布错落有致,变化丰富,再加上满园的植物随季节变换造成的景观变迁,使整个景观设计真正成为一个四维空间作品。本设计中自然生态的理念一直贯穿始终,体现了尊重自然而不仅仅是改造自然的现代设计思想

3、景观主题

景观中心主题明确,体现璇玑文化,围绕公园主题的六个景观节点,也都是武功文化的演绎,通过整齐、对称的规划布局、景观节点的风格演绎,使公园景观形成独特的各具特色的不同景观节点,每个景观节点都具有各自主题,都具有个性的景观品质,但在风格上叉统一、和谐。

4、景观特性

(1)景观的实用性:景观空间的形式和功能上与环境的相互协调,能容纳公众的多种活动,从物质和精神上引导人民的日常生活;

(2)景观的多样性:在保护环境与建康发展的前提下,创造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样体验和选择性;

(3)景观的延续性: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的延续:

(4)景观的艺术性:运用各种景观要素和材料,用艺术的表达构自然景观,使人们从中获得艺术享受。

四、景观布局

整个公园环境设计的构图明确,以滨湖景观轴线为主,布局规整、灵活,很好的诠释了中式现代公园的特征,由此将总平面大致划分为六个景观节点:

1、璇玑文化广场

中心为以璇玑图为蓝本的主题广场,与亲水平台相夏,为公园的主要入口,大面积硬质铺地将人流直接吸引到公园内部。提供大型的活动,满足文化需求。

2、健身活动区

主要为市民提供一处健身、休闲的空间,中间一块方形的硬质铺地限定了一片活动空间,可供跳舞、打太极等活动使用,同时周围还设置一些休息座椅,可供休息。

3、儿童游戏区。

集运动和休闲为一体的活动区域,包括儿童游乐设施和一些基本的活动器械和运动器材,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和活动特点而布置,为儿童提供一处开敞的活动空间,同时还提供一处休闲场所,有利于儿童活动时,家长在旁守护,保证安全性。

4、露天舞台区

跌落的生态式样的台阶座位和舞台组成,满足市民的艺术文化需求。

5、群艺馆区

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区域,为市民提供茶艺,休闲的空间。

五、绿化种植设计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并充分考虑与建筑风格的吻合,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分别组合成特色各异的群落。整体上有疏有密,有高有低,力求在色彩变化和空间组织上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武功园林公园鸟瞰图

七、总结

武功园林公园总体上,运用对称的、和谐的中式布局风格。滨湖轴线为中心,进行布局,通过联系各个景观节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主题。在公园进行合理布局,而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形成春、夏、秋、冬四个主题特征,使整个公园更灵活、多样。同时,在滨湖的几个空间布置有自然的园路,通过这种自然的曲线型路面和几何规矩形式的并置、冲突、融合等方式引发使用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一个适合大众活动,交流的空间。弯曲的流线型道路则给人以流动、悠闲之感,蜿蜒的小道则是将一个个设置好的小场景,如一轴画卷展示给闲步者。而直线道路是两点的最近距离,象征高效、迅捷的工作节奏。

设计以形式美体现思想性和精神面貌,以简约的、概括的现代手法为主,细节上以精细的工笔手法刻画,体现出优雅的文化特色及装饰效果,突出景观规划的装饰性、观赏性和时代性。

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篇(11)

1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

闽南传统园林的发展历经初创时期(西晋—五代),兴盛时期(宋代—元代),到成熟期(明代—民初),以及分支发展期(清中—民初)。初创期的闽南园林类型型式多样化,讲究园林的诗情画意,建筑与园林和谐统一;兴盛期公众园林逐渐加大建设力度,同时引进异域园林形式,园林风格多元化;成熟期,闽南园林化的书院建设更加成熟,像红砖、红瓦、燕尾脊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也逐步形成;分支发展期更多的是中西文化兼容并蓄的时期,建筑融合了闽南乡土材料和西洋钢筋混凝土框架技术,园林布局也采用了更加几何对称式的构图[1]。

2项目概况

灵源山风景区海拔305m,有古人留题的摩岩石刻和灵源寺,晋江市灵源公园选址位于灵源山脚下“一山”慢行系统灵源驿站两侧,既属于灵源驿站项目的拓展,也是灵源山风景区规划系统中重要的景观节点。晋江市灵源公园的景观规划自2015年开始设计,至2016年8月竣工对外开放,2019年获评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园林景观设计项目二等奖。晋江市灵源公园规划占地面积约47800m2,主要采用闽南造园艺术手法对景观进行再整合提升,本着尊重历史建筑原始格局及肌理的原则,采取适当规模、合理的尺度手法对其进行规划设计。灵源公园在保留、修缮9栋不同时期的灵水古民居建筑群的同时,景观规划有独具造型特色的花池树池、庭院空间,可供儿童活动游玩的沙池、小桥,以及临水的木平台、半岛凉亭和连接灵源山风景区的生态绿道。

3营造手法

3.1闽南传统园林的空间要素

《台湾外记》有云“择白沙地方筑寨,广构亭沼,艺植花木”[2],金门志“第宅”一节有称“园林亭沼之胜”[3],可见水池、凉亭、小桥是闽南传统园林里不可或缺的空间要素。《园冶》“立基”篇说:“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4],闽南民居常有“前水池后果树”的空间配置说法,实际园林营造中,南安石井宪第花园、金门黄氏酉堂,均在厅堂之前布置有水池(方池、半月池)、凉亭、曲桥,形成曲径通幽、可供游玩逗留的景观空间格局。灵源公园景观采用闽南传统的造园艺术手法,在保留、修缮具有古色古香韵味的9栋古民居前,空间上规划设计有滨水木平台、半岛凉亭,以“静”之景供品玩、冥想、休憩。在建筑群西北侧的儿童活动场地上,以流沙小池寓意水池,布置小桥可供行走,以“动”之景供亲子活动之趣。整体空间格局将园林理水美学与亭沼之境有机结合,布置于建筑前,即“厅堂”前,保留、修缮的古民居为密空间,景观缝合各个疏空间,疏密有致,玲珑多巧,迂回曲折,在红砖建筑间感受静谧优雅,怡然自得。灵源公园的园林景观在动静与疏密间相得益彰,是景观的多维阐释,也是闽南传统园林的特色体现。

3.2闽南传统园林的“巧于因借”

《园冶》有云“巧于因借”,讲究“相地与借景”[4]。灵源公园的规划设计借古民居前的水系修缮亭沼之胜,借灵源山的山地气势营造高远之景,借建筑本身地形地势筑就高低景墙、漏窗,同时以障景、框景手法,借山居、山势,成佳景以写“画意”入山水。流水以灵动之意给景观注入活力,灵源公园的景观设计借建筑群前的水系,借水系环境的幽静,以亭、栈道铸就景观肌理,赋予景观寓意,借水景抒怀,让游客感受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情怀体验。闽南园林在景象进深处理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在闽南造园传统中,经常利用绘画“三远”法来压缩景象[5]。灵源公园紧临灵源山,借山势以成高远,借建筑高地形与水系低地势,以成压缩景象的高远,也借近山之情以望远山,以平远以观山峦绵延,层峦叠翠。灵源公园建筑地势相较市政道路高1.5~3.5m,站在人行道观红砖建筑群,借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出砖入石”景墙,以障景、框景手法,而观山居,若隐若现,引人入胜。公园整体空间幽静高雅,人在园中行,犹如漫步在闽南园林的小观园,或驻足流连,或嬉戏玩耍。

4景观特色

闽南园林整体体现为清幽恬静、秀丽典雅、建筑风格奇特、地域色彩浓烈[6]。灵源公园的园林景观和闽南建筑古色古香,景观小品无论是铺装、景墙都采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景观绿化疏密有致。

4.1建筑

“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起,石雕木雕双合璧”,灵源公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进行保留修缮。首先,灵源公园具有闽南地域特色且质量状况良好的建筑,规划设计时充分利用原有建筑,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分割,将其改造成公园内的公共服务建筑。其次,对具有闽南地域特色且质量状况局部良好的建筑,拆除其周边违章搭建的建筑并修缮加固,特别是石结构建筑,结合红砖、红瓦、琉璃小窗、钢构架加固改造,进而得以再利用。最后,对质量状况差但局部墙体具有闽南特色的建筑进行拆除,墙体进行修缮保留。灵源公园保留、修缮的建筑、墙体,充分利用本地产闽南红砖、旧条石等旧材料,以及夯土、出砖入石、木构架等旧工艺,并结合钢构架与建筑进行功能多元复合,改造为可供休憩、品茗且可供攀藤植物花艺点缀的空间场所。建筑引入具有特色的业态经营,雅俗共赏,居民游客驻足流连,将人气活力带入建筑,生机有度,使闽南文化得以合理宣扬,使红砖、红瓦、燕尾脊的闽南传统建筑得以修缮保留,使原有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4.2景观小品

(1)地面铺装。灵源公园的前庭雅院、人行园路及市政人行道,重新规划设计,场地铺装特意挑选闽南沿海盛产的旧条石进行合理铺装,或竖铺,或横铺,或工字铺,或斜铺,局部镶边点缀红砖、红瓦。整体景观铺装与建筑色彩上以闽南红为主基调与泉州白过渡的颜色肌理进行对比呼应,从而统一协调地展现出历史肌理脉络,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匠人工艺的精髓。(2)景墙。“出砖入石”是闽南独具特色的墙体砌筑方式,利用形状各异的石材、红砖和瓦砾进行交错堆叠,交垒叠砌。临近市政道路人行道的景墙无论是材料还是形式都具有地域特色闽南样式,“出砖入石”为基础,琉璃栏杆和闽南红砖压顶装饰,琉璃小窗和当地红瓦精细点缀,集合传统闽南园林的多种要素,设计精巧秀雅,耐人寻味。建筑拆除修缮后保留的墙体各具特色,有夯土旧墙、石砾墙体、“出砖入石”墙体。墙体在修缮、加固、保留的同时,结合爬山虎、霹雳等爬藤类植物进行种植攀援,“犹抱琵琶半遮面”,局部遮挡住景墙,但是将园林的精髓显露出来。(3)绿化。《园冶》有云:“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4]。建筑的修缮改造在短时间内通过能工巧匠的精心建造可以有很好的呈现,但是园林树木长成参天大树,营造绿意盎然的美景却是需要时间和空间完美地结合,不是一件容易完成的事。因此,公园景观的建设过程当中,讲究对现有古树名木的保护,对胸径>20cm或长势优良的大树进行保留、修剪、养护。灵源公园在保留有价值的古树的前提下,合理营造绿化的疏密空间,在靠近公园南入口的前广场以北,以密林空间障景,同时结合园路台阶,规划出曲径通幽之感。公园在临近市政道路的花池中种植较为稀疏低矮的植物,从而若隐若现出具有独特魅力的红砖建筑。古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公园在局部景墙前后种植竹子,营造幽静高雅的书院空间。在北边石头厝房屋的周边种植点缀具有热带风格气质的鸡蛋花,与改造后中西结合的石头厝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5结语

晋江市灵源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在融合了闽南园林初创期“意境”营造和成熟期书院园林的营造手法的同时,讲究建筑的修缮保护,利用旧材料、旧工艺来展现新形式景观意境,整体建筑与景观的色彩搭配在对比统一中协调,在韵律节奏中富有变化。在讲究大数据理性分析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与时俱进的同时也应一脉相承,现代公园的规划设计需要尽可能对闽南传统园林进行保护与传承,是对传统闽南文化的有序衔接,也是弘扬闽南园林精神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何志榕.闽南传统园林发展脉络[J].广东园林,2015(5):25-28.

[2]江日升.台湾外记(原书康熙四十三年)[M].台北:文化图书再版,1988.

[3]林焜熿.金门志(原书道光十六年)[M].台北:宗青图书再版,1988.

[4]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