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城市公园的主干路的景观设计

时间:2023-03-30 09:15:56

城市公园的主干路的景观设计

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积累了相当多的社会财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城市发展从重建筑转向重人居环境[1]。主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干道,是城市内部大动脉。本研究结合世界城市主干道成功案例和成都不同主干道景观营造特点,挖掘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道路景观在交通需求外以人为本的多元设计需求,分析不同道路空间类型并阐述景观的设计特点,为公园城市下的道路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1传统道路交通的景观设计局限

城市主干路道路空间长期以来是以交通为主导进行规划设计的,景观作为附属设计,仅考虑了车行安全、车行视觉需求、绿化生态效益等以车行需求为单一导向的景观设计,很少以人的使用来考虑道路空间设计。而城市道路并不孤立存在于城市中,作为主干路,它与周边环境、城市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道路附属的宽阔绿带、桥下空间、过街通道等空间也为人行活动的拓展提供了平台。随着城市建设的水平和要求不断提高,慢行活动需求日益丰富,城市慢行系统规划与慢行空间打造,将全面与精准满足人本需求作为核心要求[2]。在城市的发展中,传统道路景观设计逐渐显现出局限性。一是传统城市主干路两侧通常存在临街空间,传统人行道设计主要考虑通行功能,很少考虑城市生活背景下以人为本的临街活动;绿化的设计也偏向行道树遮阴这类功能性需求,很少通过植物来营造景观空间。二是交通道路两侧往往有规划绿带,传统的景观设计下,规划绿带一般考虑的是隔离、防尘、降噪等生态需求,在此基础上种植植物,打造以车行视线为主的隔离防护绿带景观,只是满足交通和生态的要求,对人的可达性和参与性开发并不充分。在公园城市背景下倡导的街道一体化设计理念中,强调人的出行需求在道路中的体现,传统的道路景观设计显然是有局限性的。三是传统主干道按交通设计要求,设置有中分带、侧分带等道路绿化带,传统景观设计中更多考虑的是乔灌草搭配组合形成的高低变化形态与车行速度、视觉疲劳的关系,关注道路交通安全行驶这一基本需求,很少考虑景观设计对人精神文化的启发影响。

2公园城市理念下的主干路景观探索方向

在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引下,成都积极打造以人为本的公园城市空间,不断贡献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样本方案”。在街道的公园城市化方面,成都围绕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主线,以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为目标[3],提出“街道一体化是公园城市理念在街道层面的具体落实[4]”,并指出街道空间设计在一体化导则的指引下将回归市民的慢行空间、活动空间、交往空间和休闲空间[4]。其中,城市主干道作为街道一体化空间的一个特定类型,需要基于自身的空间特点,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下,思考空间对行人活动起到的引导作用,从中探索出景观设计的新方向。结合《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与实际案例,城市主干路的景观营造需在保证道路车行人行安全需求的同时,做到对以下行为的引导:①鼓励街边交流互动;②促进商业发展;③鼓励非机动车的交通方式;④提升公共空间精神文化需求。这些街头行为彼此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为了达成对以上行为的引导,需要在道路景观的设计中探索新的模式,将以上行为需求与景观设计结合,总结形成公园城市下主干道的街道一体化设计要点(图1)。

3公园城市理念下主干路景观营造策略

3.1路侧人行空间

道路两侧空间作为传统人行道和路侧绿化带位置,有很大的潜能拓展人的可进入性、参与性。根据道路边界条件、空间宽度限制,可将路侧人行空间分为以下几类(表1)。在路侧空间宽度只有3m时,景观往往只能考虑最基础的通行需求,为了行走畅通舒适,可在行道树树池上通过加盖树篦子和铺设铺装等方式增加有效人行面积。同时要使路面保持最大化的平整和畅通,尽量少设置阻碍通行的各种设施。在纽约,街头商店和办公楼林立,行人来往穿行频繁,街道的路侧通行空间是开敞开放的。街头这种3~10m宽的狭长通行空间除了保证人的安全通行需求,还会设置一些小型的可供人短暂停留休息的设施(图2),在道路景观设计中体现了人文关怀。在空间宽度≥10m的案例中,如成都改造后的双楠大道,作为片区主干道,道路两侧是购物广场、家具城、居住区等等。道路两侧人行空间宽约30m,作为城市居民日常外出使用十分频繁的街道空间,街道的环境塑造要考虑人的日常使用需求(运动、消费、聚会休闲)。在这个带状空间内,街头绿地中穿插了运动空间、儿童乐园、商业展示空间、街心休闲花园,同时绿道贯穿街道(图3)。在道路的景观提升改造中,充分挖掘人的活动需求并进行人文关怀设计十分必要。成都市三环路路侧空间边界是不开放的围墙,居民日常出行较少使用该路段,因此该绿带长期作为隔离绿化、生态绿带存在。近年来,结合公园城市理念,成都三环路的升级改造在兼顾绿带绿化围合隔离,减弱车行噪音、灰尘对道路外区域的影响同时,还在绿带中积极地挖掘人骑行、跑步健身、周末生态游的实际需求。如今,休闲骑游的成都三环路熊猫绿道串联了沿线的游赏空间和配套设施,成为市民周末游玩,运动健身的好去处(图4)。

3.2立交、桥下空间

随着城市发展,作为人流车行汇集的交通枢纽,桥下空间的使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公园城市的背景下,桥下空间的利用不仅是提升市容改善环境,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还带来经济、社会效益。新形势下桥下空间的塑造,不单是绿化,更是多种使用功能和交通疏导的拓展,如:休闲娱乐、聚会交流、运动、停车、购物等。在桥下空间的场景塑造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以下实际问题:①城市立交往往作为区域经济生产活动活跃地带,有密集的人流,做好交通引导是桥下空间重要的设计基础;②桥下空间光线较为阴暗,应注重耐阴植物的选用、灯光和铺装材质对行人的引导作用;③桥下空间为城市公共空间,应更多地发挥出公益功能:为市民提供聚会、运动休闲场所;④增加桥下空间的经济效益:购物、餐饮等。东京日比谷商场位于一座有百年历史仍在使用的高架铁路桥下,铁路桥周边有多个购物中心和车站,人流密集。改造后的桥下商业街一经开放立马吸引了大量人气,成为东京购物的又一圣地(图5)。成都的多条道路和高架桥也形成了众多桥下空间,这些桥下空间功能各异又与周围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北门大桥下与普通市民生活娱乐密切相关的室和火锅店,处于郊野环城绿道下的篮球运动场和公园,人南立交下对外展示的成都民俗公园(图6),等等,这些桥下空间在公园城市以人为本理念下合理地进行了功能拓展,同时又做到了景观空间本土化和特色化。

3.3中分带、侧分带

道路中分带及侧分带是狭长型绿化空间,在保证车行速度下,植物的高低种类变化合理、视觉舒适是道路景观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在绿化带中引入海绵设计理念,增加道路的生态效益。在公园城市的理念下,主干路和重要交通节点的道路中分带、侧分带在以上基础上还可作为文化展示界面,通过特殊植物组团及景观构筑物(主题雕塑、小品、艺术装置等),形成门户标志形象,起到文化宣传、陶冶情操的作用[4](图7)。绿化种植作为常见的一种桥下空间美化方式,经济美观,能有效减弱桥梁钢筋混凝土对城市环境的破坏。成都二环路桥下的中分带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文化元素(图8),将描写成都的古诗、竹子、卵石等元素融入绿化带,使城市道路景观充满了人文气息。绿化带也不再单调。

3.4智慧设施

通过强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标准,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在公园城市理念下,道路侧分带、中分带、人行道上广泛应用的智慧灯杆、智慧交通杆是数字化社会、汇聚前沿科技的最佳载体,其往往具备“多杆合一”的特点,强调多种检测功能整合。而在较为宽敞供人活动的道路绿化带中,与人的互动是智慧设施功能重点拓展的方向。将智慧设施与绿地功能性设施结合是较为常见的做法,如将座椅、亭台与充电、WiFi结合;将照明设施与监控结合;将指示牌换成互动屏幕,可进行查阅和浏览;将健身设施与身体健康检测结合等等。这种智慧设施的互动融合旨在为场景的参与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让室外出行娱乐更加舒适便捷(图9)。

3.5文化载体

成都的城市营销一直走在中国城市宣传前列。把一个城市的特质抽象提炼成几个具象的符号标志,以令人舒适、有趣、炫酷的方式出现在宣传界面上,潜移默化博得好感正是成都城市宣传的高明之处。城市主干路作为城市交通主动脉,是一个很好的展示界面和门户宣传阵地。结合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的打造,在宜居环境中的文化展示强化了市民城市认同感,为场景打上了本土化印记,也是很好的对外宣传平台。城市主干路在公园城市设计理念下作为车行、人行通过的室外活动公共场所,文化展示应该是简洁、醒目、美观、亲切舒适的,所以道路景观文化的植入设计应该注意:①形象标志的设计要简单有趣美观;②优先使用符号图案代替大段文字;③将给人带来舒适体验的设施和文化符号绑定,展示正面形象。如以熊猫为设计主题的成都三环路熊猫绿道。道路景观中熊猫雕塑、熊猫Logo、竹子等元素贯穿整个绿道设计,这些元素很巧妙地融入了景观和服务设施的细节中,不突兀也令使用者舒适,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城市正面形象。

4结语

城市主干路是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在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导则的指引下,营造公园城市道路街道场景,充分挖掘道路交通功能外的城市绿地效益,发挥道路生态效益,降噪减污减排,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地方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对推动城市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绿色生态空间在彰显最基本的生态价值之上,进一步凸显其美学、人文、经济、生活、社会等一系列综合价值[5]。主干路作为特定类型城市景观空间载体,与城市居民出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交通空间的精细划分、正确定位,引导公园城市场景建设,主干路道路景观也将成为公园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为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出行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公园城市研究与建设方法论[J].中国园林,2018,34(10):10-15.

[2]汪小琦.公园城市理念下的成都特色慢行系统构建研究[J].规划师,2020,36(19):91-98.

[3]陈明坤,张清彦,朱梅安.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下的风景园林实践策略探索[J].中国园林,2018,34(10):34-38

[4]成都市公园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导则(公示板)[S].成都: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020.

[5]曾九利,唐鹏,彭耕,等.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2020,44(8):112-119.

作者:敬海桢 单位: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