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大全11篇

时间:2023-10-08 09:51:19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1)

一、学生报到前准备工作:

1.学生到本机构前,本机构必须全面消毒、通风,本机构设置充足的垃圾桶(含口罩专用垃圾桶,隔离观察室专用医疗垃圾桶)。

2.进门处设置体温检测点,(测温枪用酒精消毒使用),工作人员必须佩戴口罩入本机构。

3.汇总员工及学生健康卡、体温监测卡,以及请假缺勤人员情况等。

4.开展疫情防护知识教育。本机构安排专人做好日常消毒工作。

5.落实每项工作的具体负责人。

二、学生在本机构期间的流程安排:

1.学生进入本机构时保持1.5米距离有序排队进入机构,安排2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体温测量,并做好记录,体温正常的学生方可进入机构,进门必须佩戴口罩。

2.引导学生在指定区域进行擦手消毒,用酒精面巾纸消毒擦手。在流动水下,使用七步洗手法洗手。

3.进入机构后,进行消毒、洗手、体温监测的签到后,给家长发微信报孩子平安的消息提醒。全程无接触式方便安全,家长和机构都放心。同时机构留好签到流水记录。

4.让学生直接进入各班班级,在教室就对本班的学生进行考勤签到,汇总各班考勤数据发给校长查看。

5.进班后由专人负责了解学生身体情况,检查口罩佩戴,专人负责机构内定时开窗通风。

6.若是发现学生体温超过37.3度,则引导学生到临时隔离点,由机构防疫老师用水银体温计再次测量体温。经过水银温度计测量后,若是学生体温异常,体温复测点老师向托管机构疫情报告人(校长)报告。同时做好记录并第一时间联系家长了解该学生及家人14天内有无重点疫区旅居史、途径史或疫情接触史并通知家长接孩子到定点医院诊治(若家长无法到达,则由机构联系医院发热门诊送医)。防疫老师对体温复测点进行消毒。

三、接送:

1.  家长即接即走,引导家长不在门口聚集。部分学生可由工作人员送至街口。

2.学生走完后,开窗通风,对机构各个区域进行清洁消毒,部分场所再行打开紫外线灯消毒,安排专人进行督查,填写消杀记录表。

四、注意事项:

1. 严禁家长及其他外来人员进如本机构。如特殊情况需进入托管机构的,要求佩戴口罩,进行体温检测,填写相关表格, 如实填写出入时间、事由和校方对接工作人员等信息。

2. 工作人员及学生在机构期间,除进食及喝水外,均全程佩戴口罩。进食及喝水前后必须洗手。

3.员工在工作期间,须佩戴口罩,鼓励线上交流,减少近距离对话。

防疫物资准备:

按规定标准储备一定数量师生使用的医用外科口罩(儿童专用口罩)、压舌板、空气消毒机、紫外线消毒灯、消毒剂、体温计、体温枪、手电筒、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一次性橡胶手套、防水靴、酒精棉片或棉球、碘伏、喷雾器、呕吐物处理材料等防控物资。

按标准配备了足量的洗手池,达到每 40-45 人配设一个洗手盆或 0.6m 长洗手槽的要求。配备必要的洗手液(肥皂)、纸巾或干手机等设施设备,张贴了“七步洗手法”。

有隔离区。配备了一定数量的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橡胶手套隔离衣、防护服、洗手液、体温检测设备,配备足够的消毒药品和器具。有专人负责,熟知应急处置流程。

五、机构防疫物资清单:

1:一次性医用口罩 | 数量:教职工每人每天2只 | 备注:储备不少于2周用量

2:测温仪 | 机构不少于2把 |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2)

一、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早期的物流职业教育大多是以开办夜大、电大、专修学校等技能培训为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一些政府组织和科研院所也开展了物流职业技能的培训,充分拓展了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领域。在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层次上,呈现出面向中高层次物流管理者的培训发展的趋势;在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内容上,呈现出面向配送机构、仓储业和运输业等多行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二、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物流职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诸多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问题。

1.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匮乏

各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往往忽视对自己人才的培养,导致物流职业教育的人才匮乏。或者只注重理论的培训,忽视对物流职业技能的培训,导致专业人才的技能

缺失。

2.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稀少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结构主要由一些协会组成,还包括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但大多数是兼职来做培训,导致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能力和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物流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和课程设置不合理

物流职业教育的教材大多以理论导向为主,缺乏实际的应用技巧。一些培训机构开办的课程设置随意性强,缺乏正规的设置和教程,主要靠培训老师的“忽悠”和发挥来培训学员。因此,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市场急需开发一套能满足各个不同层次需求的教材。

4.物流职业教育培训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由于我国物流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传统的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还着眼于过去,不能及时地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课程。这导致参加培训的人员不能及时地掌握最新的资讯,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物流职业的快速发展,进而给物流工作带来不便。

5.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层次缺失

《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我国的物流培训师由高级物流师、物流师和助理物流师组成。但并没有涵盖基层的物流管理人员,导致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和培训的困难和不科学。

三、加强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物流职业人才。为此,可以采取如下的对策和策略来促进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

1.加强对物流职业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人才在物流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通过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充分挖掘广大科研机构和高校院所的潜力,大力培养能适应现代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建立科学的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通过提高物流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培训机构的资质等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市场上的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机构,坚决取缔一些不合格的培训机构,使得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发展步入良好发展之路。

3.设置合理的物流职业教育教材内容和课程

建立一套面向不同需求、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物流职业教育培训的教材。以提高员工的技巧和实际应用能力为宗旨,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应用性,增加案例分析,着力培养企业和社会急需的、能适应现代物流教育发展的人才,特别是市场需求量最大的基层物流人员,来满足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4.积极发展远程物流职业教育

远程教育能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使得物流职业教育的资源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此外,远程教育还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于基层的广大物流人员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的空余时间,增加接受物流教育培训的机会,提升我国现代物流职业教育的培训数量和培训能力。

5.从制度上强化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

建立和健全我国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格准入制度等促进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升。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3)

中图分类号: C93 文献标识码: A

一企业培训体系建立的步骤及实践的详解

一)、企业培训现状分析

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领导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包括培训经费的投入、组织机构的设置、培训管理人员的配置、培训设施设备的配备等;

2、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接收培训的程度、员工对企业培训的参与程度、满意程度;

3、企业的培训需求情况;

4、讲师资源状况,有没有企业内部讲师队伍、对内部讲师有没有激励,有没有外部讲师获取渠道、有没有长期的合作机构等;

5、课程课件方面,有没有企业内部的专业课程课件,数量多少、质量怎么样、成不成体系等;

6、以往的培训效果如何?

二)、确定培训体系建立原则

一般来讲,建立企业培训体系,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基于战略原则: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提升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让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让员工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根据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战略的要求,为企业培训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人才。

2、动态开放原则:企业要生存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企业的培训体系必须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培训体系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进行及时的调整,否则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就不可能真正发挥推进绩效改善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3、保持均衡的原则:一个有效的培训体系必须保证企业的员工在不同的岗位都能接受到相应的训练,这就要求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保持纵横两个方向的均衡,纵向要考虑新员工、一般员工、初级管理者、中级管理者、高级管理者之间的各个不同级别针对每个级别不同能力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培训课程;横向要考虑不同职能部门要完成工作需要哪些专业技能,以此来寻找培训需求和设计相应课程。

4、满足需求原则:培训体系的建设必须满足工作需求的、员工需求,才能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培训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保证培训的效果。

5、全员参与原则:培训体系的建设,不只是培训部门的事,培训体系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不能只靠培训部门孤军奋战,必须上下达成共识,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业务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完成,实现全员参与。

6、员工发展原则:培训体系的开发与员工自我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就可以达到企业和员工双赢,在员工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为企业的发展须知出相应的贡献。

三)、确定培训体系框架图

由于不同的企业在文化、战略、规模、行业领域等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也必须从企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出发;通过多次分析与研讨,确定了我公司的培训体系框架由“组织运营体系、制度体系、资源体系、信息化系统”四个模块构成,每个模块下再设置相关子模块予以支撑;其中组织运营体系是基础,制度体系是依据,资源体系是保障,信息化系统是载体,各模块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保证企业培训体系的正常运转。框图如下:

四)、培训体系各模块介绍

1、组织运营体系

组织运营是培训体系的基础,规定了企业培训的组织形式、各部门在培训工作中的职责内容,是领导支持培训的体现、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机制、全员参与培训的前提;包括培训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以及在培训需求调查、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等各环节的管理职责等。

培训组织机构可结合企业的规模、组织机构模式、企业对培训的定位等因素进行设置,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那么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也就简单;企业规模大、组织机构复杂,那么相应的培训组织机构也就复杂。比如我公司员工在万人以上,组织结构复杂,我们设置三级培训管理组织,第一层为公司级,第二层为工程公司(专业公司)级,第三层为部门班组级,并要对各层级的组织管理职责、人员配置要求及相应的岗位职责进行明确。

公司人力资源部作为第一层培训组织,统筹公司人力资源培训与职业资格取证,满足公司经营和发展对员工能力需求和岗位职业资格需求,负责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作;负责对各单位培训工作的管理、指导与监督;公司级培训的统筹规划与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及学员能力观察与评价;培训机构与师资的管理,培训信息资料及职业资格证件的管理等。

第二层级培训组织由各单位组成,负责本单位的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培训效果评估、培训资料管理等;并负责对第三层级的培训进行管理、指导与监督。

第三层级培训组织由公司各部门、项目部、施工班组组成,是专业培训落地的具体实施者,主要负责本部门的培训需求分析、计划制定、组织实施、培训资料管理等。

各级培训组织管理职责示例:

2、制度体系

培训制度体系是在公司的远景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指下实现的,是一切培训活动重要依据和指导原则,其作用在于规范公司的培训活动,作为保证培训工作顺利进行。培训制度体系可以理解一个公司的培训文化,是一个持久的、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只要有培训活动的存在,这个过程就得继续。培训制度体系是有关培训运营管理、培训师资管理、培训费用管理等一切制度流程的总称,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实施管理、培训效果评价管理、师资管理制度、培训课件管理、员工外派培训管理、培训费用管理等各方面的制度。

3、资源体系

是培训体系运营的保障,主要包括内外部师资体系、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设施和设备三部分:

3.1内外部师资体系

讲师是培训的载体,是课程的演绎者,是培训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讲师必须对课程涉及到内容有很深刻的了解,这就需要有充足的讲师资源供我们选择;同时讲师需要具备适当的授课技巧,认真负责的授课态度,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选拔任用条件、激励约束机制进行管理;师资体系的建立意义就在于此。

师资包括内部师资、外部师资两部分,对内外部师资的管理有一些共性部分,包括讲师基础信息、讲师选拔、聘用、授课管理、效果评估、费用管理等。同时也应根据师资的来源、特点、优势、劣势的不同,管理有所侧重。

建立外部师资体系,可使我们在较大范围获取到高质量的培训教师,给企业带来许多全新的理念,提高培训档次;营造良好的培训气氛,增加培训对学员的吸引力,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企业内部讲师是一种宝贵资源,内部讲师具有对企业各方面比较了解,使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培训的效果,与学员相互熟识,培训中交流比较顺畅,培训师费用低等优势;对于企业来讲,内部培训在整个培训中占有的比重越大,越有助于企业培训成本的节约,有助于学习型组织氛围的形成。企业内的核心技术、管理等内容的传播,可以防止企业核心机密的外泄,预防关键员工离职对企业造成的损失。同时,内部讲师因自身素质、讲课意愿、授课水平等条件限制,不易在学员中树立威望,可能影响学员的参与度。所以对于内部讲师的管理,需要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讲师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明确内部讲师的任职资格、选拔流程、讲师职责、培训提升、激励约束等内容,以帮助内部讲师提高授课水平、调动内部讲师的授课积极性。

3.2培训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训资源的实质性部分,是培训体系的核心内容。通过构建培训课程体系,可有效避免培训的盲目性和临时性,使企业培训具有系统性、层次性、规范性、连续性,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起什么培训什么,流行什么培训什么。

企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体现组织发展要求、工作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三个方面。基于组织发展的角度,要关注公司战略发展、机构改工、业务调整所产生的培训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需求的角度,可根据岗位说明书对现有岗位进行有效的岗位分析,提取胜任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能力、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分析构建岗位胜任力课程类别。

在清晰了哪类人需要哪类培训后,还要对具体的培训对象进行分析,找出学员现有能力与标准能力的差距,确定具体的培训课程,并进行课程设计,课程体系就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培训课程组成的;

3.3培训设施设备

培训设施设备的投入是企业对培训重视程度的直接体现,宽敞明亮的教学场所、舒适的教学桌椅、性能良好的投影、音响等教学设备,是培训有效实施的物质基础。

培训信息化系统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许多企业都有网上办公系统,各种业务的流转、档案信息的存储都实现了电子化,因此培训信息系统成为了培训体系运转的有效载体。企业培训信息化建设,可通过自行开发、借助外部专业开发团队合作开发、或直接购买相关软件。

培训信息化系统按功能可分为流转业务、非流转业务、网络学习三大部分;其中流转业务可包括培训需求调查业务流程,培训计划审批流程,培训方案审批流程,讲师聘用审批流程;培训通知流程、学员请假流程、培训评估流程等;非流转业务包括培训师资信息、培训课件、培训记录档案、员工资质证书等相关内容,可按各种条件进行查询所需信息、统计所需数据、生成各种报表;网络学习可实现学习资源共享、远程同步学习、学员档案管理等功能,学习形式另活,可组织员工对指定内容进行学习,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作业、或组织在线考试;也可以是员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助学习,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4)

一、培训课堂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针对不同的人群,一些培训机构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就有了短期班、长期班、提高班、合同班、保过班等五花八门的培训班,他们大部分以营利为目的,“缺少归口管理、职责不清,缺乏教学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只是作为创收的‘钱袋子’在使用”[4]。至于有没有传授新知识,学员素质和能力有没有提高,就是另外一码事了。正是由于认识的缺失,绝大部分培训机构忽视了培训的课堂管理,没有专门的管理团队和培训师资,大部分都是兼职培训教师,上课敷衍了事,教学形式单一,存在满堂灌的现象[5]。学员应付差事、走过场,甚至有些学员报了名就完事了,从不上课,最后拿其他学员的教材划出重点,临阵突击一下,还能结业。培训流于形式,缺少监管,这在很多培训中都是普遍现象。然而,一所培训机构要长期良性发展,要真正实现服务学员、服务社会,同时自身赢利的话,就必须抓培训质量。培训质量的提高除了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要的教学手段,培训课堂的管理也尤为重要。要管理好培训课堂,就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双管齐下。然而,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多数培训注重的是培训课堂的目标管理,忽视了过程管理,其实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是互补统一的管理体系,要实现目标管理,适当的过程管理很有必要;过程管理的实施,能够深化目标管理,二者科学、有效的结合应是培训机构应有的管理模式。所以,培训机构应该一改以往单纯的目标管理的做法,适度进行过程管理。良好的过程管理能够使培训规范化、科学化,能够使培训的组织者、实施者共同发挥作用,使培训有用且有效,以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标;使学员通过培训真正学到想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创设良好条件。

二、实现培训课堂有效管理的途径

如何在实现培训目标管理的同时适度地进行过程管理,以达到培训的管理效果,提高培训质量?如何使培训更好地为继续教育服务,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创设良好的条件呢?笔者认为,要实现培训课堂的有效管理,达到良好的培训效果,必须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了解需求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对于一个培训机构亦如此。任何一个培训都是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培训机构在制订培训计划、实施培训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员的学习动机、需求及学员的基本情况、特点等详细信息,这是制订培训计划的前提和增强培训效果的保障。只有真正地了解了学员的基本情况、特点和需求、动机,才能因人而异,制订适合的培训计划,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也只有充分了解学员,才有可能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确保培训计划的有效实施,使培训有效且有用。2.加强交流“交流就像大气中的空气一般,供人呼吸,供人生存。”这句话足可以说明交流的重要性。在培训过程中,管理人员、培训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多和学员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学员生活、学习中的困难,随时关注学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决交流中发现的问题;同时,通过交流,还可以增强学员和培训人员的感情,增强团队意识,打破以往培训教师只顾传授、学员被动学习的局面。师生互动,共同探讨提高,有利于学员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更有利于培训教师开放思维,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3.控制规模培训机构实施培训的最终的目的是,在传授知识、服务社会的同时,获取可观的收益。很多培训机构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采取大课堂上课,上百甚至上千人的课堂。大规模的课堂培训,节约了培训成本,但同时,大规模的培训课堂,使得师生之间、学员之间交往的机会就少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少了,无法实现与学员更多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给培训教师的课堂管理和因材施教带来了难度。而学员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就很容易造成学员对培训的厌倦。一个培训机构要做大做强,就要提高培训质量,控制培训课堂的规模。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充分了解学员的需求,促进师生的进一步交流,针对不同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教学,确保培训的效果。4.激励机制培训管理的有效实施,培训的良性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激励机制。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促使培训管理队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培训教师发挥“教”和“管”的作用;同时,送培人员如果将学员的学习和相关利益挂钩,培训机构将学员平时的学习情况、综合表现和最终的考核结果挂钩,就能更好地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增强了,培训管理自然就会得心应手,培训的效果也就立竿见影了。5.尊重学员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培训对象一般都是已经脱离正规教育或已参加工作和社会人员,他们希望通过培训更新补充知识,提高工作技能。对待他们,不能像对待学生一样处处以教育人的方式和他们交流、授课,而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不仅对他们个人表示尊重,更要对他们不断学习的精神表示尊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也只有尊重,才能使学员积极参与交流,才能更多地了解学员,确保培训的有效实施。总之,培训要达到既定的目标,除了稳定高水平的培训师资、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必要可行的教学手段,合理有效的管理是必要的。采取合理的措施实现培训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培训的良性发展,继续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实施。只有这样,继续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桥梁作用”,建设终身学习型社会才有可能得到实质性的推进。

作者:张继晓 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学院继续教育中心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5)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评估模型

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training for transfer;effectiveness evaluation;evaluation model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001-03

0 引言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劳动力转移的核心保障,扎实有效的培训对提升人力资本、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成功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有利于明确培训目标是否能够良好的实现、分析培训的投入是否获得了较高的产出,有助于挖掘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培训中产生的经验教训,从而有针对性的制定下一轮培训工作计划,提高培训管理的效率和培训工作的效益。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的认识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是指应用科学的方法与合理的手段,测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整体价值与实际效果的过程。这一培训效果评估的对象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培训对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评估,主要评价劳动力培训在反应、学习、行为与结果等层面的实际效果;二是对培训本身的效果评估,评价培训在成本、收益、潜在优势及竞争力方面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三是对培训管理的效果评估,评价进行培训管理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管理机构所发挥的实际效果。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比一般培训项目的评估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它涉及人数多、部门多、范围广、时间长,并且各地区在管理部门、培训机构、企业需求、产业发展、劳动力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差异巨大,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又是一个全国性的系统工程,所以特别需要建立全面科学的培训实效评估方法与体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是一项目的性强、意识明确的行为,在开展实效评估时,首先要确定采用什么样的实效评估模型,只有确定了合适的实效评估模型,才能选择正确的评估方法与评估技术,从而对转移培训实效作出准确的评估。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模型分析

2.1 柯克帕特里克(Kirkpatrick, D. L.)评估模型 Kirkpatrick[1]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评估培训的实效,在提高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效果和论证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的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在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反应评估层面,主要分析农民对培训课程的授课方法、授课手段、培训程序的接受情况和满意程度,具体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教材、培训教师、培训时间等评估内容;在培训的学习评估层面,主要分析农民对培训课程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具体包括“培训中学到什么”和“培训技能怎样使用”等评估内容;培训的行为评估侧重于分析农民接受培训后的技能应用情况,具体包括“新技能能否得到应用”、“工作行为是否得到改善”、“工作效率是否获得提升”等评估内容;结果评估注重对劳动力培训后所获得成果的评价,包括“劳动力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劳动力收入提高”、“雇工企业绩效提升”等方面的评估内容。

2.2 考夫曼(Kaufman, P.)评估模型 Kaufman[2]对Kirkpatrick评估模型做了两处改进,一是拓展了反应评估的内涵,认为评估的第一层级除了要了解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与兴趣度,还需要对培训的可能性进行深入考察,特别是对培训中所需的各种资源的可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做出详细的评估与分析;二是增添了社会效益评估这一新的层级,认为培训评估不仅要考虑培训中个人与组织的效益,还应该包括培训的社会效益,了解社会及客户对组织的反应情况,见表1。

Kaufman评估模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的应用中,一方面要求在培训实施前有效的分析培训可行性,合理的组织资源,保障培训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要分析劳动力转移培训给社会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促进。

2.3 菲利普斯(Phillips, J. J.)投资回报率模型

Phillips[3]认可Kirkpatrick评估模型的四个层面,他把全部要素转化为培训的成本与收益来分析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具有更高的经济分析价值。菲利普斯投资回报率模型首先分析评估的目的,评估目的直接决定了评估的范围;然后按照评估手册,为各级别评估层次选择合适的评估时间,按照计划完成培训数据的收集;接下来将培训的影响因素分为成本类与收益类两大类,并把这些因素转化为货币表示,培训收益包括劳动力转移培训中明确获得的有形收益与分析估计得到的无形收益两部分,这两部分加总后减去培训所消耗的成本,就是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回报,如图1。投资回报率分析方法主要是比较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对数据的全面性、分析的透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能否准确的运用该模型,取决于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熟悉与把握程度。

2.4 CIPP培训评估模型 CIPP模型是由背景评估(Context evaluation)、投入评估(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估(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估(Product evaluation)构成。背景评估主要是考察培训项目运行所需要的基本条件,研究培训开展面临的问题,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投入评估分析可利用的资源,确定最优开发与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方案;过程评估则是选用合适的方法,准确及时的收集培训过程中学员的反馈信息,分析深层原因,改进培训工作;成果评估通过收集与分析培训成果与绩效方面的信息,针对预期目标寻找差距,不断提高培训效果。CIPP评估模型具有更强的系统性,它不是把实效评估活动看作培训的最后一个步骤,而是将其融入在整个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过程中,成为转移培训的一个环节,扩大了培训实效评估的内涵与外延,更加突出了培训实效评估的全程意义、过程意义和反馈意义。

2.5 “培训圈”评估模型 “培训圈”评估模型[4]是一种培训新思想,该模型认为培训是一项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设计、培训实施、培训实效评估四个环节构成的系统工程,这四个环节紧密结合、协同运作,形成螺旋式上升形状的循环体系。模型涵盖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三个方面,同时研究培训接受者的个人态度、培训组织和培训环境对培训动力和培训技能转化力的影响。培训前评估是培训实效形成的基础,培训中评估是培训实效形成的过程,培训后评估是培训实效的最终表现形式,三者密切关联。利用“培训圈”模型能够从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全过程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体系,体现出培训实效评估是整个培训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上一轮培训圈的终点,又是下一轮培训圈的起点。“培训圈”模型能够促进培训实效评估不断升级与改进,使整个劳动力转移培训更加系统化、集成化和一体化。

2.6 培训的平衡计分卡评估模型 仅仅分析培训的财务收益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关注非财务指标,需要把培训行为与培训结果统一起来,实现它们之间的平衡与协调。Kaplan等[5]建立的平衡计分卡评价模式值得借鉴,他认为传统的财务评价指标只关注运作绩效的过去与结果,而忽视了组织运作的过程与未来。围绕国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战略,从财务、客户、员工学习与成长、流程四个方面来评估培训实效,平衡地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实效评估更加合理。在具体应用中首先要以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战略为内核,综合与平衡考虑转移培训的具体情况,将劳动力转移培训战略转化为下属各相关部门、机构在财务、客户、学习与成长、流程四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并建立对应的实效评估体系,实现转移培训的长期和短期目标统一、各方面利益的协调与平衡,综合反映培训管理实效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3 当前培训实效评估模型的应用与不足

3.1 当前培训实效评估模型的应用 在具体的研究中,张景林[6]应用Kirkpatrick模型对4县704户农民进行了问卷调研,选取了影响农民科技培训组织与实施中的几个重要因素来分析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际效果,然后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培训改进的对策和建议。李玉高,邵长芹[7]用Kaufman评估模型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受训农民情况、环境四个方面,量化分析了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效果,对各个方面的相关性也进行了探究,突破了仅仅选取关键因素考察的局限,从更大的范围展开分析。李丛蕾[8]用投资回报率模型从决策绩效、过程绩效、结果绩效三个方面构筑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能够用成本——收益方法全面、客观的评估培训实效。宫静静[9]基于CIPP模型,以开阔的社会协同与集成视角,从培训管理机构、培训机构与受训者三个主体构建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实效评估体系。

3.2 当前培训实效评估模型的不足 当前的评估模型在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评估中仍然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评估对象不够全面,二是评估指标针对性不强。从评估对象来看,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体包括接受培训的农民、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培训相关组织,这些参与者都是接受评估的对象。如果仅仅针对单一的或者少数的几个培训参与者或培训参与组织开展实效评估,往往不利于从宏观上对评估系统进行整体推进,难以有效的指导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长远发展。从评估指标设计来看,培训涉及到不同的参与者、组织机构和部门,比如有的是农村劳动力群体,有的是政府行政部门、有的是培训企业、有的是从事培训的事业单位,还有盈利的中介机构和非盈利的行业协会等,他们的属性、职责、分工、流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用相似的指标体系去评估各种机构,针对性和实用性就很难保证,得出的实效评估结果可信度就不高。

4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四维联合评估模型

为此,本文建立了整合性较强的四维联合评估模型。模型中以接受培训的农民、培训管理部门(政府相关部门)、培训机构、培训相关组织(劳务中介、行业协会等)这四维主体作为评估对象,针对不同主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效评价方法,如图2。

4.1 培训农民实效分析 针对接受培训的农民,通过Kirkpatrick评估模型的反应、学习、行为与结果评估较为合理,在培训农民的反应层面,由接受培训的农民对培训内容、教师、方法、时间等进行打分;在学习层面要考核培训农民对培训技能的熟悉与掌握程度;在行为层面要分析劳动力是否能找到对口的工作、是否能胜任工作、是否能发挥出培训的价值;在结果层面要研究农民培训后是否获得了适当的回报、这种培训是否有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从这四个方面调研培训的实际情况,对农民培训情况进行动态的综合分析评估。这四个层面对于分析接受培训农民的培训实效非常合适,能够更容易、更方便、更准确的获取评估数据,得出准确的实效评估结果。

4.2 培训管理部门实效分析 作为培训管理部门,使用CIPP法从背景评估、投入评估、过程评估、产出评估四方面分析更为切合。背景评估主要分析培训管理部门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审批流程的完整性和政策制定的有效性,通过背景评估能够不断修正培训目标与计划、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培训支持政策;投入评估主要分析培训管理部门的预算资金实效、培训补贴实效和组织管理实效,通过投入评估分析,可以准确衡量培训管理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下一步资金、补贴的安排和使用也起到反馈作用,同时也能准确评价和掌握培训组织的管理水平与运行效率;过程评估主要分析培训管理部门组织的规范程度、培训管理能力和政策的执行力,对于规范管理、约束权利、提高效率十分有益;产出评估主要分析劳动力转移培训整体上的农民增收实效与转移就业实效,考核培训管理部门最终的成果。

4.3 培训机构实效分析 作为市场主体的培训机构,则按照平衡计分卡的财务、流程、客户、学习与成长这四个指标考核绩效更为妥当,像其他企业一样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提升培训质量与竞争力。从财务方面看。培训机构要有合适的利润,才能保证培训机构的长期稳定发展,这种获利能力是考核培训机构实效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流程方面来看,要考核培训机构的培训与运营流程能否适合农民的需求,能否以高效率的流程服务好培训农民;从客户方面看,要评价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农民是否满意培训机构提供的服务,培训机构要把农民作为客户,仔细研究他们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自身的培训水平与转移服务能力;从培训机构员工的学习与成长方面来看,主要考核培训师资的不断提升与学习的能力,培训机构需要吸收与培养具有优秀技能与传授能力的教师,也要让师资队伍不断学习进步,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与先进性。

4.4 培训相关组织实效分析 相关组织机构如劳务中介、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同样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评估研究中常常被忽视。培训相关组织是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的桥梁,失去了这些中介机构的协同与支持,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实效就大打折扣。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衔接、集成与整合,需要从持续学习文化、整合沟通能力、协同运作能力三个方面评价相关组织机构。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是这些相关组织的存在价值,对于他们来说特别要发扬持续学习的文化,使这些劳务中介、行业协会、第三方评估机能及时了解最新的用工需求、培训农民情况、培训机构特色及国家培训政策;还要考核相关组织的整合沟通能力与协同运作能力,分析其能否有效实现用工输出地与输入地之政府间的沟通与对接、能否有效实现用工企业、转移培训农民、转移培训机构间的沟通与对接。

这种四维联合评估模型既考虑当前利益,又结合长远利益;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分析;既重显性成果,又重隐性效益;既重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既考虑多方主体,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对指导培训实效评估工作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Kirkpatrick Donald. Evaluation of training[M]. McGraw-Hill,1987.

[2]莱斯利·瑞.培训效果评估[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J.J.Philips.ROI.The Search for Best Practices[J].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1996,50(1):54-57.

[4][美]杰克·J·菲利普斯.李元明,林佳封译.培训评估与衡量方法手册[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5]Kaplan R,Norton D.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That Drive Performanc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70(1):71-79.

[6]张景林.农民培训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6)

前言

党校培训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方式。《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指出"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党校培训管理的研究,对于提升党校教育培训水平,切实完成党校培训任务,确保受训党员执政意识和执政能力的提高,乃至确保党领导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当前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现状问题分析

几十年来,机关党校培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与人才支持,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管理人才。但随着党的事业发展壮大,机关党校培训只有进一步发展,机关党校质量管理只有进一步加强,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但机关党校的发展决不只是单纯的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质的提高,这样才不会造成人力与财力的浪费。

就目前而言,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问题既有整体上的观念和机制问题,也有培训过程中的规划制定、内容安排和方法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

1、正确的机关党校培训观念有待进一步树立

2、机关党校培训整体规划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3、机关党校培训目标有待进一步明确

4、机关党校培训形式和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多样

5、机关党校培训效果评估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构建出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它包括四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如下图1:

1、党校培训质量管理的文件系统

要将质量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纳入文件体系,形成质量管理文件系统。质量管理文件系统共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纲领性指导性文件,即质量手册;第二个层次是规范通用性文件,包括技术、管理规范和程序;第三层次是方案措施性文件,包括计划方案和措施;第四个层次是记录鉴证性文件,包括鉴定与评价报告和记录。

2、党校培训质量管理组织系统

党校质量管理组织系统包括组织、协调、监督、控制四项基本职能,这四项职能分别通过组织机构、质量环节、质量关联、质量活动和质量信息五项关键内容来实现。组织机构是指党校培训管理决策机构与执行机构的设立及职能划分;质量环节是指党校培训质量管理活动流程的先后顺序;质量关联是质量活动的职能分配,即把质量活动及内容落实到各有关单位;质量活动是指质量管理全过程的重要活动,它是对各自机构人员在质量管理全过程中主要活动的内容行为方式的规定;质量信息是指为了使质量体系形成一个闭环系统,必须把重要的质量活动的信息流在质量管理流程上表示出来,形成一个控制反馈系统。

3、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业务流程系统

根据15010015国际培训管理标准,党校质量管理流程系统是由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制订、培训实施和培训评估四个环节所组成的一个不断循环的闭合逻辑过程,而且每个环节中都包含相应的内容。在过程运行中,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培训管理决策协调系统可以根据培训实施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各个环节进行调控,以获得最可能好的培训效果。

4、党校培训质量管理评估系统

党校培训质量评估体系是指有关党校培训全面评估的各个阶段、各个步骤构成的一个整体,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培训前后参训人员在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变化及提高程度的观察、评价来确定某一个培训项目的实际成效,并以此作为下一个培训项目的借鉴。

自此,一个完整的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该体系涵盖了质量管理的每个领域,充分体现了质量管理的系统性思想,把从党校培训开始到培训结束的一切因素都控制起来,并使之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必然会带来质量管理活动的严密高效、协调一致,进而带来质量管

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该体系因其循环监控将在运行中实现自身的完善和培训质量的螺旋式上升。

三、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过程总体设计的建议

党校培训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动态的、运行的、循环的过程,每一个流程环节既是下一个流程的工作基础,也是上一个流程的效果体现,四个流程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在对每个流程设计时,都要置之于整个培训过程中考虑,置之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中考虑。在质量管理过程总体设计中,除了依据以上每个流程设计的要求外,提出以下建议:

1、机关党校培训观念创新

树立培训的战略观。把学员作为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把开展党校培训工作作为对党和政府工作最有效的长期投资,真正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支持、措施上保证;树立培训的改革观。大力改革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培训手段,办出自己的特色;树立培训的创新观。重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转变为以能力、素质提高为主的培训模式。

2、机关党校培训规划创新

根据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中系统性的要求,要完善突出培训重点、强化分类培训、建构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抓好重点。按照中央提出重要干部重点培训。严格分类。党校按培训、轮训、研讨三种类型,长中短三种学制,规范设置班次,按需制订计划体现办学特色。体现差别。力求培训的个性化、差别化,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3、机关党校培训目标创新

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体现。党校培训要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具备胜任职责需要的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决策与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要求,推动党校培训目标的创新。

要努力做到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学习能力。

4、机关党校培训内容创新

根据机关党校全面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培训内容上不断创新。以目标为导向,围绕培养机关党校培训目标,对党校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坚持党校姓党,注重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发展观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环节;以能力为本位,全面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与能力;以实践为途径,重视学习考察与调研。通过党校培训中的实地考察,了解基层,了解社会,了解实际,培育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

5、机关党校培训方式方法创新

根据党校培训中建构主义的培训实施要求,培训要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优势,发挥学员的智慧、经验和能力,把培训课程与学员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研究、自我创造有机结合起来,运用选修课、模块式教学等形式,扩大学员对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权;善于发掘学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势,运用启发式、互动式的培训方法,使学员通过相互切磋、相互探讨、相互启发,实现经验共事和经验升华;突破课堂教学、教师、书本为主要内容的“三中心”,转变为课堂教学、应用研究、社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新的“三元结构”;加速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培训中的作用。

结论

21世纪,科技引领时代向前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知识更新加快、专业化加深的严峻挑战,信息和知识、能力已被视为组织的发动机,而培训则是提供信息、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培训质量的好坏直接导致培训效果的大小。提高机关党校培训质量是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党的执政能力迎接新世纪新挑战的必然选择。

本文在分析党校培训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得出机关党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并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构建了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由文件、组织、流程、评估四个系统组成,从横向涵盖了培训质量管理的每个领域。针对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中的问题,从培训过程总体设计上提出了创新党校培训的五条建议。对机关党校培训质量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宗蕴璋:质量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版,2008年

[2] 李中斌,郑文智,董燕等:培训管理【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 汪群,王全蓉:培训管理【m】,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7)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132-03

完善和加快培养现代流通业人才,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有利于我国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基本评价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近年来现代流通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已经形成了由多种培训主体、多种培训渠道,以及多种层次、多种规格、多种类型多种模式构成的的社会化立体式流通人才培训体系。但是在人才培养中仍然要面对以下问题。

(一)现代流通业人才结构不合理

现代流通业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熟悉计划经济和计划管理的人才多,熟悉市场经济并且懂得现代流通企业管理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知识结构矛盾突出;擅长传统批零业务的人才多,擅长期货交易等创新业务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能力素质结构矛盾突出;具有传统长线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多,具有新兴高新技术专业教育背景的人才少,现代流通业人才资源专业结构矛盾突出;中初级低学历人才多,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少,人才资源学历结构矛盾突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外资企业人才多,国有企业人才少,人才资源职业结构矛盾突出。总之,现代流通业人才队伍总体能力和水平与流通业大发展的差距巨大。

(二)各地现代流通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尚不能适应发展带来的新需求

主要表现为:一是流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运行机制还不健全。有的行业协会虽与政府机构脱了钩,但官办色彩仍然较浓,已经成立的一些行业协会也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其今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政府的扶持。二是从总体上看,各种流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等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力十分有限。

(三)现代流通业人才的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1.教育和培训市场鱼龙混杂

由于培训市场技术壁垒和资金壁垒不高,加之培训业的快速发展和业内巨额利润,导致一些社会培训机构在资质、授课能力、研发、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教育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在教育培训市场中,无研发能力、无自有课程、无固定师资、无教材的培训机构不少,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粗制滥造、教材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还有培训机构夸大培训师的资历和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培训机构对受训人员虚假宣传,骗取受训人员培训费,造成受训人员上当受骗,给社会培训机构造成了强烈的负面印象。

2.流通企业人才内部培训相对滞后

流通行业企业在对其自身员工的人才培养方面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方式等与企业外部社会机构培训大同小异,停留在一些操作性和概念性的层面,没有结合现代流通业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培养紧缺缺的人才,行动较为盲目。在着眼于未来企业可持续发展,前瞻性、国际化视野培养人才方面也非常滞后。

3.学历教育的培养方式与实战结合不够

大专院校开设了不少流通类专业,以培养中高级管理和运营人才。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现实理论功底相对比较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并且很容易理论脱离实际。此外,高校现代流通业专业开设的还不多,不仅培养出来的人才数量有限,而且培养周期长,加之进入工作岗位之后的一段实习和适应学习的过程,很难满足现代流通业对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4.执业资格认证模式尚未普及

这种方式是一种较为现实理想的培养模式,受训人员和用人单位都能广泛接受,但目前在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中这类培养模式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大面积推广普及,影响力不大。

二、完善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流通人才培训体系

对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而言,要统筹兼顾、明确分工、各有侧重,同时发挥两个渠道的功能,力争又快又好地为现代流通业大发展输送合格人才。

1.学历教育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强化学历教育。一是要面对实际、面向未来发展需求,梳理目前高校的专业和院系设置情况,力争多开设流通类专业和院系。在师资和教学设备有保障的前提下,引进教学和科研人才,充实和加强教师队伍,为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奠定人力资源基础。二是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流通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加大博士、硕士、本科和专科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招生规模,尽可能为为实现现代流通业国际化、上层次多培养专业人才、多输送有生力量。三是明确并强化高校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实际和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与其他现代技术方法与手段,并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高科技手段,开展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现代流通业工作,能够从事企业生产运营与综合管理的、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四是明确分工和侧重点,对高职教育合理定位。高职教育要与大学学历教育区分开来,应更加强调基层操作层次的实用人才。要培养面向流通企业生产运营第一线的技师、服务员等基层熟练和高层次员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突破思想观念上的种种障碍,培养的高水平一线操作人才要体现职业化、实用性的特点,要保证毕业学生进入流通企业就能直接在普通岗位和关键岗位熟练操作,力争使优秀高职毕业生毕业即成为技术能手和操作骨干。

2.非学历教育

支持各种社会力量和培训机构开展非学历教育。一是大力支持各种有资质的机构开展中短期培训班,倡导培训主体多元化。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拥有丰富的现代流通业人才、信息资源,在完成学历教育任务的同时,可以对非流通专业的学生和社会人员进行形式多样、层次不同的中短期培训,以便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现代流通业人才。行业协会和大中型企业对各自领域非常熟悉,应尽可能多举办中短期的培训班,缺什么、补什么。行业协会可以与政府机构合作,开展业内的岗位资格认证培训班,迅速补充实际运作中的短缺人才,社会机构也可根据自身所长和企业要求,定点定向为行业和企业在职员工开展中短期职业技术类培训。二是提倡非学历教育内容多元化。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班,应根据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补充企业工作所需知识的同时,增加像外语、计算机、国际贸易等新知识。

(二)加强行业协会对现代流通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各类行业协会和商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运用行规行约等富有特色的方式,开展行之有效的行业人才培训。一是推动会员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倡导内部培训。结合建立企业自身发展,推动企业内部职工培训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将企业职工培训纳入企业发展总体规划,为职工创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职业技能的良好环境。鼓励会员企业通过推行企业内部培训师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开展技术攻关、岗位练兵等活动,强化岗位培训、以及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培养和形成一批技术骨干队伍。二是积极开拓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培训行业人才。建议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沟通,合作培养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物流专业的本专科人才;对于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与开办MBA的高等院校合作,在系统学位教育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特点,开办流通行业的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班,进一步提升其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三是加强与境外商会、行业协会与在华大型流通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为我所用的现代流通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四是行业协会应加强对各种职业考试的审查、考核、认证,严防不法分子假冒培训机构非法牟利,确保行业培训所长的健康有序运行。

(三) 整合产学研资源培养各级各类流通人才

1.高中基层现代流通业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模式

要从企业实际出发,采用差异化的途径培养现代流通业中高层管理人才。 对于中小型流通企业,由于培训资金实力有限,中高层人才培训以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为主。建议多参加社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商会组织的中短期培训班,多参加行业协会的会员企业内部交流会。对于大型流通企业来说,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较强,但是中高层管理人才数量比较多,培训课程和内容比较复杂,建议将中高层人才分类培训。可以分类分批送入高等院校的流通类专业培训班,开展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全脱产培训;可以与国外同行同业机构和培训机构合作,出国深造培训;可以聘请业内知名专家学者或行业领袖级企业家定期来公司安排讲座授课;信息条件和资源允许的企业,可以通过国际国内网上远程授课来安排培训。

建议以企业内训、业务外包的途径开展基层一线员工的教育培训。内训机构要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目标,制订企业年度、季度和月度培训计划。安排设计针对不同岗位的培训课程,并且通过培训把企业总体发展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企业与员工利益双赢。对于一些中小型流通企业,还可以根据其培训目标、培训成本比较,将内部员工的人才培训外包给企业外部机构。

2.特殊现代流通业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和模式

应建立政府指导下产学研人才培养战略联盟,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与流通企业各尽所长,联合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要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校企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实施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应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渠道,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大型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校企联合为博士后开展游击创造条件。应重视发挥校企协同效应,在实践中不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

(四) 创新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模式

1.在教学内容方面

第一是强化对现代流通业人才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活跃的灵感,善于辩证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够形成出超常规的成果。要鼓励受训人员突破传统的的商贸流通观念和管理方法的限制和束缚,按照市场与业态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新探求和实验,勇于标新立异、大胆实践创新。第二是突出并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流通类专业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专业课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确保实践教学课时不少于教学总课时的1/3。在实践环节要强调综合性、创新性和应用性。第三是加大投入,改善实践条件。鼓励开展实验和情景模拟教学,比如建立证券投资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超市零售实训室等教学实训基地。第四是推进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模式鼓励教师与学生自主创业,它既能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流通专业与市场的结合程度,又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面,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运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创新能力与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等。

2.在师资队伍方面

一是加强对现行教师队伍的实践培训,增加现代流通业教师的实战背景。国外的大学教授许多具备在大公司任职的经历,进入高校后这种从商的背景就是宝贵的教学财富,也使教学活动有声有色。鼓励教师以专家顾问的角色与企业挂钩,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研究,使教师在实践经验中提炼出最先进的理论以教育培养学生。二是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引进政府和企业家在师资中所占比例。吸纳政府部门的专家型官员,大型流通企业的中高层负责人,以及咨询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实战型高水平讲师队伍。

3.在教材方面

除了使用现行国内外优秀教材外,还可以按不同职业分类,由产学研多方专家编写实用培训类专门教材。比如贴近行业,贴近企业发展的需要的美容美发店管理教材、网吧管理实用教材等等。还可以根据省级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发继续教育培训教材、岗位认证类教材、职业培训案例教材。

(五)关注现代流通业人才国际化战略

1.整合国际和国内资源,培养现代流通业人才

首先,整合现有高校资源,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实现现代流通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高校应在对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中外联合办学,积极引进国外教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教材、教学方法和管理政策,学习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标准和培养规范,借鉴国外高校的成熟经验,提出一套适合商贸流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等方式,使学生接受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共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熟悉国际规则、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其次,选拔优秀高层管理人才出国培训或到国外名牌大学深造。每年在现代流通业内部,针对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行业,选拔一批年龄适中,有培养潜力的优秀的现代流通业高级管理人员,到境外考察、研修,提升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最后,积极开展地方商会和零售企业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经验交流、相互学习,提升商贸管理能力。

2.引进国际现代流通业人才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8)

2临床试验培训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与临床试验相关的研究者、研究护士、机构管理人员、监查员、统计人员等的专业背景涉及到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统计学等多个学科,然而当前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将临床试验纳入到教育体系。调查显示,我国临床医师对临床试验的认知水平较低,基本上未获系统培训,培训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以我院为例,目前我院研究者和临床试验管理人员参加临床试验培训的模式主要有外出参加GCP培训班、临床试验专题培训班、GCP网络培训、医院内部的临床试验知识与技能培训、与临床试验项目相关的会议如方案讨论会等。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各种培训模式均存在着种种问题。

2.1临床试验培训的模式

2.1.1以取得GCP证书为目的的培训。GCP培训的组织情况以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人员对临床试验知识的掌握是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场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的规定,要建立培训制度,组织进行GCP培训。骨干人员如机构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等要参加部级的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班并获得培训证书,培训形式可以是现场培训班或者网络培训。其他相关人员可以参加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组织的院内培训。因此,在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或复核之前,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会大批组织人员参加GCP培训,并取得GCP培训证书。

2.1.2临床试验项目运行过程中的培训。临床试验项目运行过程中进行的培训包括GCP培训、试验方案设计讨论会、临床试验启动会、专项临床试验技术研讨会与培训班等。首先,与临床试验相关的研究者和监查员要经过GCP培训并获得证书;其次,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要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制度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第三,主要研究者或研究骨干参加试验方案设计讨论会、阶段总结会与总结会等,全体临床试验有关人员参加临床试验启动会,会议内容以临床试验方案为主同时涉及相关临床试验知识与GCP的内容。

2.2现有模式存在的问题

2.2.1以取证为目的的培训与临床试验工作需求有落差。我院药物临床试验相关人员多数在接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检查之前没有接触或规范地开展过药物临床试验,对临床试验没有直观认识,在反复多次接受GCP培训后,普遍感觉培训内容枯燥繁杂,好多内容需要“死记硬背”。最后导致大部分人现场检查中虽能够流利地回答出检查专家提出的有关GCP基本知识的问题,但是对有关临床试验运行管理流程以及试验方案设计等方面的问题不能顺利地答复。对于资格认定标准要求制订的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多数按照其他现有的模式照搬,从制定人到执行人都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很难做到“写所做的,做所写的”。参加网络培训的人员,组织机构缺少监督监管机制,基本上是报名后都能取得培训证书。

2.2.2研究者对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的培训不够重视。部分科室在取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之前开展过临床试验,但是科室研究者对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的培训不够重视,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研究者不能充分认识组织各种临床试验会议的意义。由于试验方案讨论会多由申办者在中心城市组织进行,所以有研究者将参加该类会议当成福利,甚至会安排与临床试验无关的人员参加。其次,药物临床试验启动会流于形式。启动会的培训材料多由申办方准备,部分主要研究者不考虑启动会培训内容,甚至要求尽量压缩启动会培训时间,且不能保证参加临床试验的研究者及相关人员参加会议。所以监查员只是简单讲解一下试验用药品和试验方案的入选、排除标准,其主要精力和时间多用于收集各种试验表格的研究者的签字,使启动会流于形式。

2.2.3申办者或合同研究组织(CRO)和监查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保证研究者按照试验方案和GCP的规定开展药物临床试验,申办者或CRO应该组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与临床试验相关的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试验方案、临床试验的实施流程及注意事项、GCP相关知识等。CRO和监查员的水平差别很大,专业技术水平较差的监查员不仅很难保证临床试验质量,而且甚至会对研究者进行误导。如知名的跨国CRO昆泰(Quintiles)和科文斯(Covance)具备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团队和国际操作标准,对临床试验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有严格规范的标准,监查员会结合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对研究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对于提高研究者的临床试验水平、规范研究者的行为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本土的CRO水平差异较大,由于没有CRO准入制度,很多CRO的规模较小、水平偏低。而制药企业的医学部或者临床部多数不是该企业的重点部门,人员不够充足,制度不够健全,组织开展临床试验的水平也较低。甚至有企业的监查员不能理解和掌握试验方案,在开项目启动会时不能讲解明白试验方案的内容。另外,大部分监查员都会同时管理多个临床试验项目,工作强度很大,如果机构没有特别的规定,多数监查员在保证申办者基本要求的情况下也会尽力减少自身的工作。

3对策建议

3.1结合临床试验需求组织培训在准备申请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之前,医院成立临床试验管理部门,按照GCP要求开展药品上市后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管理部门制订培训计划、设计培训内容,结合临床试验对组织研究者进行GCP培训。我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每年制订培训计划,对各专业结合项目开展情况分别组织培训,分别由机构办公室工作人员讲解药物临床试验基础知识、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运行管理流程及注意事项、药品管理及资料档案管理等内容,由专业研究骨干讲解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控制、专业人员职责等内容;逐步培养建立临床试验团队,积累临床试验经验,为申请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做准备,避免在接收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现场检查时发生机构人员经验不足、对临床试验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

3.2在临床试验运行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监督首先,加大对研究者资格审核力度,要持证上岗,杜绝未经过任何培训的研究人员进行临床试验相关活动;确保临床试验项目组成员经过GCP培训,熟悉临床试验制度和流程。机构或专业组在临床试验启动前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明确临床试验相关人员职责,讲解临床试验流程,强调在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研究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馈和培训。选派研究骨干外出参加临床试验专项培训。其次,督促主要研究者亲自或安排项目骨干研究者参加试验方案设计讨论会,确保研究者从试验开始时即熟悉试验方案的主要内容。第三,督促主要研究者组织召开临床试验启动会并确保临床试验相关人员参会,机构人员审核启动会培训资料并派代表参加会议,保证启动会的效果。第四,培训工作要注意方式,要从简单地灌输一些临床试验法规(如GCP、《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转变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法规,增加临床试验工作要点和难点的讨论与交流;在临床试验进行过程中针对人员职责制定不同的培训教材,分别进行培训。如组织科室药品管理员进行试验用药品管理的培训,组织专业质控人员进行质控制度与SOP的制定与学习。

3.3加强监查员管理将“监查员获得GCP证书”作为其独立完成临床试验监查工作的准入资格;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将对监查员的审核纳入项目审核标准,制定监查员工作指南,规范其在机构的行为;机构办公室对监查员组织的培训资料进行审核。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9)

培训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的行业,该行业发展的潜力巨大。经过近十几年来的发展,培训行业的人才队伍、培训设施建设以及培训机构的数量都有了较大的增长和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50000多家培训机构。培训行业开始朝着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趋势进行发展。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高速发展,在世界各领域的地位升高,我国开始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培训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对培训机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主要表现在培训项目的细分化、专业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培训服务的档次以及行业内的竞争等等,培训需求的变化将给培训机构带来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有培训机构的现状

第一,培训机构增长加速。近年来,除政府部门原有的培训机构外,新增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一是行业组织等中介机构纷纷成立培训部门;二是民营培训机构数量增长迅速;三是国外培训机构纷纷以与国内合作或建立办事机构等方式加入该行业;四是企业自主办培训增多。一夜之间,街头巷尾出现了不计其数的专业培训机构。

第二,培训市场迅速扩大。我国的培训市场近几年来发展相当迅速,呈现出成倍增长的发展态势。2000年全国培训市场是200亿,2008年近千亿,2009年达到3000亿。

第三,培训机构的人才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培训市场也不例外。加入WTO以后,国外培训机构进入我国,因文化心理的差异以及对我国培训市场的情况规律了解不够,其培训人员很难快速适应我国培训市场的需要,因此,必然会从我国培训机构吸引高级培训人才来加强力量。而其丰厚的薪金待遇对培训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势必会加剧我国培训机构人才的进一步流失,从而影响我国培训机构的培训整体水平和实力。

第四,培训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培训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培训生源的争夺将更激烈。随着各类培训机构数量迅速增加,必然会与国有培训机构争夺市场。国外培训机构具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高新科技的魅力、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展示手段,可以预见其进入中国后会迅速抢占企业培训市场并扩大市场份额。加上其证书含金量高,培训内容容易与国际接轨,在争夺生源上有一定的优势。而民办培训机构有着灵活的市场经营机制和融资渠道,对市场培训需求的分析能力很强。因此,他们对国有培训机构的生源拓展都会带来较大的冲击。

二、国有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有培训机构运行机制还没走出政府的“襁褓”。目前,国有培训机构仍属于政府机构的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其管理体制存在严重问题,设置培训项目需要主管部门批准,或靠政府指定和指令性下达培训指标,不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难以适应市场决定培训的新趋势。多数国有培训机构没有人事权,机构负责人由主管部门委任,内部人员不能流动,人员结构也不合理,没有形成人才梯队。另外其内部管理机制僵化,没有激励制度,也导致了工作人员没有创新的积极性。

第二,培训内容陈旧单一,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长期以来,国有培训机构培训主要是以政府主管部门的调训作为其主要的运行机制。而且,国有培训机构的运作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没有与职业市场紧密结合,职业市场的变化不能及时反映到培训工作中。有些培训机构奉行“拿来主义”,培训课程照搬照抄,本土案例少,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这种运行机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自主培训的机制问题,不利于激发培训机构的活力。另外,培训师资的结构也妨碍了培训与培训需求的结合,国有培训机构选用的培训师往往是学校的教师和单位主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没有职业资格和经验。目前,很多培训业务开始出现萎缩,有的国有培训机构甚至停业,剩下一个空架子。

第三,培训硬件设施落后,缺乏资金投入。近几年,地方政府虽对培训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对于大多数的国有培训机构来说,还是缺乏资金的投入,培训设施设备落后,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难以满足培训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而发达国家在培训方面投入已占其GDP的2.5%。美国培训经费一般占职工工资总额的10%左右,欧洲国家达5%-10%,我国仅调整到2.5%左右。

三、国有培训机构的发展对策

(一)政府创造条件,加快培训机构的改革

积极推进培训产业化、市场化,大力整合培训资源是培训行业发展的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对政府所属各类培训机构的改革,按照企业化的方式构建培训机构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使国有培训机构真正成为面向培训市场的竞争主体。要鼓励培训机构和有关企事业单位形成战略联盟,加强培训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培训机构联合体,从而实现培训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培训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各培训机构的定期评估,以评估促规范,以评估促发展,通过评估保优汰劣。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保证培训市场竞争有序,运作规范,使优秀培训机构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二)转变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培训运行效率

1、培训机构的组织结构应保持扁平迅速,去处多余的组织阶层,减少官僚作风,以促进各业务部门的合作和信息交流,对中小规模的培训机构适合采用项目部制的管理模式,实行两级管理即可。按培训业务的大类别设置项目部门,各部门对每个培训项目均设项目主管,实行项目负责制。承担具体项目的工作开展,项目主管直接对部门主管负责,必要时,部门主管也可直接承担项目运作,直接作为项目主管,部门主管直接对机构主管负责。

2、实施岗位人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部门和个人的业绩与薪酬进行有效结合,每个项目部门的收入与他们承担培训业务的量和效益挂钩,形成内部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和激励机制。

3、实现内部人员的合理配置,形成好的人员结构组合,可以根据项目部门的工作目标和岗位要求,让他们自主实行人员的优化组合。让大家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训工作当中来。

(三)按市场规律行事,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首先,培训主管部门、培训机构要解放思想,要认识到培训是一个组织和一个职业人员生存的需要。其次,培训资源要能够对社会开放,实现资源的共享、合作和交流。再次,树立与国际接轨的意识。在竞争性方面,要以市场的需求、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采用市场营销的理念,通过“菜单”式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教材、培训,同时保证培训质量;在法制化方面,主管部门和培训机构都要建章立制,以此来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和行为准则。在培训领域要大力倡导诚信的道德理念,要通过信用管理,带动培训的各项工作上档次、上水平。

(四)加强培训过程控制,提高培训服务质量

1、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的需求分析这阶段,培训机构要大力开发适销对路的培训项目。培训要根据组织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来设计培训内容,开发培训项目;要根据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拓展培训功能,有实力的培训机构要能按企业需要设置若干培训菜单,供客户选择,并把好的、受欢迎的培训项目做大做强。

2、设计策划培训。首先,在设计策划阶段要考虑采用什么培训方式,来满足培训需求。培训的方式有很多,有现场授课、非现场授课、课题研讨、网上学习、视频学习、师傅带徒弟等。所以在这些培训方式中,针对某种特定的培训需求,去选择一种比较好的培训方式。这就要通过分析每种培训方式的优势、不足以及所需要的资源来比较。经统计分析,八种常用培训方法的学习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其次,确定培训内容,培训课程是培训机构的主要产品,也是衡量培训机构劣的重要指标。培训课程要跟得上知识更新的速度,尽可能借助课程把最新最好的知识传递给有需求的组织和个人。培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对实际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培训课程的可操作性就显得很重要。好的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应该配备相应的工具和方法论,为培训效果运用于实践提供帮助。总之,培训机构在确定培训课程时,对课程的理论水平、适用性、更新速率及实用性等方面都应该作全面的评估。再次,选择适合的培训讲师,讲师是培训机构的又一重要资源。国有培训机构也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引人市场化的竞争机制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来调动培训人员的积极性;要努力做好对培训者的培训工作,要经常组织培训师的进修。培训和交流,促使其不断更新知识、改善能力以适应培训工作的要求,这是提高培训质量、创立培训品牌的必要保证,也是培训事业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不竭源泉。

设计策划还涉及到许多培训控制点。如对培训所需的场所设施、地点、时间、工作人员的服务标准等,都要策划得非常完整。我们设计策划培训的结果就是识别在特定的培训当中,有哪些因素可能制约培训效果。找出这些制约因素,如培训资源、方法、内容、地点、设备等所构成的制约因素。把这些制约因素搞清楚,也就在培训之前明白哪些因素可能形成制约,从而尽量克服。

3、培训实施。在培训实施这个阶段,一般要经过培训前的介绍。一要让学员知道讲课的重点要点;二要让培训师知道采取什么措施等等。这样在培训开始时,双方就对这项培训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对于需要招生推广的公开培训项目,我们应该转变运作方式,过去是由政府发文件,现在推出新项目时应先制定培训推广的计划。推广计划须要明确培训推广的方式、步骤以及宣传资料内容的策划等等,让社会了解该培训项目的优势,吸引他们来参加培训。培训推广通常采用以下十种方式:电话推广、商业信函、联盟推广、礼品推广、协办(赞助)推广、说明会推广、捆绑促销推广、分发宣传单推广、媒体宣传推广以及老客户转介绍等。

4、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的评价有两种,一种是短期评价,一般用于反应式的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反馈等方法进行,如培训的组织准备、培训师的讲授水平、学员的学习反应等。短期评价的成本比较低,也比较容易做。另一种是长期评价,长期评价主要就这批学员在培训后,工作中是否用到培训所学,培训后行为的改变是否对组织有积极的影响。这不是马上就显现出来的,它需要时间间隔。这个过程,大概在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通过评价形成一个培训效果监视评估的记录,来发现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学员的收获以及学员所在组织的收获。

培训质量的控制需要长期持续的积累。在每次培训过程中,需要对如学员资料、师资情况、培训服务情况、培训效果反馈等控制记录。对这些记录进行分析并保存,并加以总结,从而不断改善培训服务质量,提高学员的满意度。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各组织纷纷以培训作为增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对国有培训机构而言是挑战和机遇并存。但是挑战是实在的,而机遇却是隐蔽的。国有培训机构只有勇敢地迎接挑战,因势利导而又不失时机地把握机遇,才能在充满风险而又与希望并存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国有培训机构要想得到长久持续的发展,政府主管部门应该为培训事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同时,培训机构也要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快课程更新进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改进培训服务流程,积极树立培训品牌的意识,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让社会接受,让市场接受。

参考文献:

1、邓荣霖等.管理者手册[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5.

2、林荣瑞.管理技术[M].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3、孙树杰.牛津决策[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10)

现在远程培训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资源不配套,教学资源多是采用城市学校的教学案例,而且培训机构只根据一种版本的教材开发培训资源。这样一来,造成了教师教学需求资源与远程教学资源的脱节,给教师直接应用带来不便,影响到了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学校的应用。五是参训教师个人投入过多。对农村教师来说,学校没有远程学习硬件设备,只能自购电脑、安装网络或使用无线网卡参加网络学习。据了解,教师除自己购置设备费用外,每天最少要上网学习2小时以上,这次中西部项目远程培训学习90天,网费共支出近400元。有一位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弱的教师说,自己上网学习每天在5小时以上,除“双休日”,几乎每天晚上到一两点钟休息,参训使人疲惫不堪。农村学校远程学习条件的缺乏,造成参训教师个人投入成本高,这也是制约农村教师参加远程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另外,远程培训课程资源与实施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从问题解决方面来看,首席专家在线与学员对话交流时间极为有限,全体教师在网上与专家直接对话的机会相当少,只能与平台一些教学辅助人员或学员之间交流,造成一些教学实际问题仍得不到及时解决;从教学应用方面来看,网络培训解决的是教育教学共性问题,加之农村学校受各种因素影响,实际应用仍需要现场指导,尤其需要发挥当地专家和县级以下教科研人员的作用。

“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的提出

纵观网络研修十年历史,发展速度快,内涵提升慢。通用于多年国培和省培的培训模式,从常态化角度,均缺乏让研修重心下移的区域纵深和让研修跟进教学的过程纵深。解决两个纵深,实现网络研修常态化,构建基于网络的教师学习研修共同体,成为网络研修下一步发展的趋势。如何通过网络支持,形成常态化的网络教研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去摸索,去实践。“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是基于解决远程培训中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研训方式。其必要性在于:从优质资源的效度讲,通过集中研修、专家引领,可以给全体参训教师提供交流机会,有利于学习、实践后的生成性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应用,促进校本研修机制的建构。从培训组织方式讲,组建由网络培训专家、本地专家形成的专家培训团队,通过送培到市、县的方式,分期培训,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县级培训机构的履职能力和水平。从培训目标上讲,在远程培训实践中获取教学实际问题,通过集中培训,针对课堂教学的真实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疑难与困惑,进行交流、指导和引领,使网络学习的优质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进一步提高参训者的教学及研究能力。从培训教学形式上讲,通过分组研讨、专家讲座、网络视频会议、现场诊断、问题答疑、对话交流等形式,可以探究网络培训、集中研修的有效结合点。从特色与创新上讲,实施远程培训后的短期集中培训,能够有效促进学校“造血”功能的发挥,促进学校教学改革。一是促进研修方式的改变。基于学校的问题可以采用错位排课、先行课制度或采取同课异构、联片研修、连环改进等措施,扩大教学交流;同时,针对课堂问题,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小专题研究。二是研修组织的创新。以乡初中、中心小学为单位,分学科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由县级培训、教研机构合作组织,引导学科网络协作组开展网络研修交流与研讨活动。三是合作研修的模式创新。打破以往“专家讲座为主”的传统培训模式,设计为“网络学习与集中校本研修相结合,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模式。进一步增强远程培训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参训教师的课堂应用能力,促进网络学习常态化。

“跟进式”短期集中培训的实施

培训机构培训流程篇(11)

一般来说,高校境外培训项目的渠道主要有四种形式,即:政府主导的境外培训渠道;高校自主开发的培训渠道;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培训渠道及个体联系的培训渠道。这四种渠道构成高校人才境外培训的一个有机组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了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1.政府主导的渠道政府层面组织实施的培训项目,从培训的计划、内容、课程、经费、时间和地点全部由政府主导,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它的特点是计划性强、规模较大、经费充足、重视过程管理;而其受训人员来自各个部门、各个行业,因而培训内容针对性较差,培训效益评估和培训后效益跟踪管理较弱。

2.学校自主开发的渠道尽管许多高校,包括北工大能从政府主导的境外培训渠道直接受益,但由于受到名额、时间和内容等的限制,政府主导的培训渠道远远不能满足高校自身对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的要求。高校人才的培训可以通过派遣交换学者,团组短期考察与调研,团组中、长期集中培训等模式展开。校际交流渠道具有培训成本低、针对性强、质量高且具有可持续性。通过购买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的服务,在境外大学或培训机构接受培训是大学自主开发的另一种培训方式,这种培训以团组培训为主,培训时间长、短期兼而有之。

3.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资助的渠道一些境外的非政府组织、非赢利组织热衷教育事业,他们不定期地组织各种专业人员培训,许多大学的师资都得到过相应的境外培训机会。一些境外企业通过资助高等学校教师参加其技术培训,作为其仪器、设备销售的一种售后服务。此类培训基本以各大学的个体或小团组参与为主,培训内容明确而具体,专业针对性较强。

4.个体联系的渠道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主体往往是大学的教授或教师。在国际交流合作的过程中,许多个体的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境外培训或进修的机会。从以上培训渠道看,北工大从自主开发的培训渠道中受益最大(见表1)。北工大纳入政府渠道的培训,人数非常有限,每年在3~8名之间;通过个体联系的渠道每年受益的人数大概在5名左右;通过校级交流渠道参加培训的人员每年7名左右。而自2002年始,北工大自主培训各类人员244人,平均每年培训人数为25人。因此,学校自己设计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渠道成为北工大的主要培训方式。

二、受训人员的构成与培训时间

1.受训人员的构成高校在设计培训项目之时,首先要考虑到的是培训对象,即受训人员的构成。北工大根据其自身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对不同层次的人员展开培训。其中包括双语教学教师、英语教师及管理骨干培训等。从表2可以看出,2002~2011年,北工大共派出境外集中培训团组21个,受训人员195人。其中双语教学所占比重最大,团组比例约占46%,受训人数占约46%;管理骨干团组比例约占29%,受训人数约占据32%(见表3)。北工大受训人员主要以三类人员为主,而其中又以双语师资力量培训为重。过去的10年里,学校派遣了90名教师赴境外培训,占整个培训人员构成的46%。

2.培训时间关于培训时间以多长时间为合适,没有固定的模式。主要依据培训内容、培训经费、培训的渠道和举办培训项目机构的具体情况等而定。北工大的境外培训项目一般以短、中期培训项目为主,时间为30~90天。在设计项目培训时间时,以下关系必须给予考虑。(1)时间与经费关系。众所周知,境外培训是高消费培训项目,培训成本昂贵。培训时间太短,可能会导致培训效果较差,甚至没有达到培训的效果;若培训时间太长,培训成本太高而使学校不堪重负。(2)时间与学校正常开展工作的关系。选择什么时候进行培训和培训时间的长短,必须考虑派出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管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对于集中派出大团组赴境外培训,势必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带来影响。因此,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是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3)时间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在培训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许多培训项目的内容都安排了教学观摩这一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培训时间大多以派出学校的假期时间为宜。而在假期中,许多提供培训项目的大学由于学生放假而没有可观摩的课程。因此怎样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培训项目的设计者应予以考虑。(4)计划与时间的关系。在制定培训计划时,一定要考虑培训团组的出访时间。如团组办理出国手续的时间;而有些国家的签证率的获得无法预测,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外事手续、签证的成功获取率等方面的因素应给予充分考虑,并提前做好预案,以便培训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三、培训课程的设置

培训项目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培训课程的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块设计是保证培训效果的基石。培训课程应针对受训人员的构成及其培训目标,以量体裁衣的方式,精心设计,特别打造;同时也应考虑成本因素,量财力而行。北工大根据自己的培训对象和目的不同,实行分类派出、分类管理。第一类培训为外语教师培训;第二类培训为“双语”教师培训;第三类培训为管理骨干培训。根据项目类别不同,课程侧重点和内容各自相异。在设置外语教师培训课程时,主要将语言强化、英语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讲座等内容整合成为核心课程。“双语”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除了应考虑外语能力的强化提高课程以外,还应增设专业课堂教学观摩、工程等专业知识的讲座以及教学法等课程。管理骨干培训的课程设置是围绕提高管理骨干的领导和管理能力进行设计,核心课程为领导力培养专题讲座、对口部门业务实习、社区探访和调研等。

四、培训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