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培训与开发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18 06:59:05

培训与开发论文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1)

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煤矿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发展及其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涉及人力资源的规划、战略、获得、整合、激励、控制与调整和开发等环节。其作用于最有效、最合理地配置、激励与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实现煤矿企业可持续性高效发展。

我们要发展,要在竞争中获取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责任重大。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人力资源的投资是一切投资中收益最高、获利最大的投资。人力资源管理与生产经营、销售等一样,都能为煤矿企业带来效益与效率。煤矿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煤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之间具有强烈的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煤矿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持煤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要素,是由各种人力资源活动组成的。国有煤矿企业目前主要应有:一是人力资源的配置性管理;二是人力资源的利用性管理;三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白庄煤矿是肥矿集团的骨干矿井,井田面积15平方公里,于1979年建成投产,现核定生产能力为130万吨/年,现有在册员工3880人,上效利润每年一个多亿。如何盘活现有员工的人力资源,发挥着最大的效力,这是我们管理者亟待解决的管理。从事煤矿企业员工培训的责任心、事业心驱使我们对煤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这一课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与实践。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是煤矿企业发展的需要

当今世界经济已从工业经济时代悄然向知识经济时代转变。知识经济概括了世界经济的最新和发展趋势。知识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无限的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独立要素。传统的生产与消费的观念被打破了,同时群众的消费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精神和文化的需求已经超过了单纯物质的需要。知识价值开始影响群众的生产和消费决策,在社会政治和经济中有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必须适应以下几点。

1、煤矿企业要满足物质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需求,这是企业生存兴旺的根本。煤矿企业只有生产优质煤炭,提高信誉,打出自己的优质名牌,才会有市场,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市场就不会接受,就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商品质量和服务愈是具备独特文化内涵愈是具有交流性、世界性,其价值就愈高。

2、煤矿企业要实现硬、软管理结合逐渐向软管理过渡。硬管理是侧重于机构、职能、计划、控制等日常技术性、经济性管理。软管理是指通过培育企业员工的整体价值观,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激发员工荣誉感、地位感、责任感,以达到员工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境地。野蛮经营、狂欢为荣,没有知识也照样挣钱的时期,已经被充实的文明的生活方式所取代,人们的思想在回归,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文化,羡慕技能了。

3、煤矿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要掌握有关方面的知识,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要掌握计算机、外语及有关工作方面的基本技能;员工要有与本岗位相关的实际操作本领,提高动手能力,克服在计划经济下养成的“等、靠、要”思想,以适应岗位竞争和“一岗多能”的需要。

4、煤矿企业的管理者要学会从过去的控制、审判、监督的角色转变为循循善诱的教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让企业员工有更多的民主、自由,进行独立的工作和创新,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这是发挥员工积极性的源泉。

5、开放的中国需要开放的企业。煤矿企业要与国内外有关专家保持联系,企业要与大专院校挂钩。多请有关专家来咨询、指导。煤矿企业不但需要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也需要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知明人士,企业是多学科实验基地。在重视政治、经济、法律职能的同时,也要重视文化职能,创造出一流产品与服务为核心的价值观。因此,蓬勃发展的煤矿企业必定要有蓬勃向上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员工。而立足于社会的企业其发展如果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因此煤矿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应是职工、企业和社会三种行为的综合体。煤矿企业教育培训管理干部只有将三者的需要融为一体,才能从真正定义上体现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价值。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如何使我矿这个国有大型企业能与国际接轨,成为“学习型企业”。作为从事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我们所 追求的目标是:让创意和智慧充满整个企业,培养“主动地、有创意地工作的人”。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二、煤矿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是煤矿企业员工发展的需要

在煤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主体中,职工需要应摆在首位:

1、煤矿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动机产生变化——从求生存的需要转变为自我提高的需要、从安于生存环境的需要转变为优化生存环境的需要。

2、煤矿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动力机制发生变化——从教育环境需要即“要我学”转变为主体需要即“我要学”。

3、煤矿企业员工参加培训内容、层次发生变化——从文化技术学习、岗位培训及考核转变为多层次、多品味、高科技的学习。煤矿企业教育成为职工重新塑造自我过程。这种转变无疑从不同的视角对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4、煤矿企业员工参加培训的形式发生变化——从集中培训转变为个性化、个体化的学习。未来的培训将以员工自学加辅导的方式为主。

在知识经济时代,员工个人价值能否实现和自身素质能否不断提高,已经日益成为人才们选择单位和职业时最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煤矿企业能够建立起一种激励机制,让员工在单位工作期间,有机会提升,不断实现自身价值。

今天,煤矿企业依靠创新,创新依靠知识。我矿是肥矿集团的骨干企业,如何成为知识型企业,拥有知识型员工,实现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就是要通过一个现行的支持过程来发挥员工的潜能,激励并使员工有权利获得终生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近年来,我们在安全技术培训教学活动中引入了案例教学、启发式、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并通过现场实践,培训后跟踪调查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各种新的理解、新的思维方式,学到了实用的知识,开发了学员们的思维,挖掘了员工的“潜力”,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新的探索和尝试。

三、煤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探索与尝试

鉴于上述对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是企业发展和员工发展需要的认识。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的管理过程中,我们作了以下的探索与尝试:

1、变以教育为主为以学习为主,确立培训工作新思维

历来的培训工作只注意抓“教育”即教的一方,而忽视了“学习”即学的一方。也就是说:教育只注意学员吸收了多少知识和资讯,至于知识转化为能力,何时转化为能力,只是在工作中培养的事情而非教育的责任。这样产生的后果,是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培训与生产经营的脱节。新思维则要求培训工作更偏重于学习。也就是说,主要的目的不在于让员工吸收知识和资讯,而在于让知识和资讯转化为能力,发挥更有建设性的用途。围绕这一新思维的产生,我们开始把塑造“学习型组织”当做了工作重点,把“你教什么”逐步变为“我怎样促成他们学习”确定以“系统思考、团队学习”为企业理念,其目的就是要透过学习来进行企业内部革命,让学习活动渗透整个组织。为灌输这一理念,促成新思维的形成,培训中心应在自己学深、学透的基础上,担当起渗透这一理念的任务。

培训需要一——提供管理人才与专业人才更深入的知识。为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加紧对“塔尖”人才的培训和塑造。我矿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安排,每年都选派优秀员工到国内著名大学进修、深造,以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把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管理人员的培养纳入了正常轨道。

培训需要二——提升生产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员工的生产力。生产人员是我矿生产一线的主力,是操作者。因此提高员工的技术素质及综合素质是开展培训工作的立足点。培训中心强化服务意识,一方面为基层单位、生产一线和有关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严把培训质量关,保证为企业培训合格的学员。注意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意识培养的同时,根据不同岗位,开展以提高技能为重点的培训,提升其生产力。

培训需求三——对新入矿员工施予基本教育。使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理念并学到基本的操作技能。随着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岗位竞争成为一种趋势。转岗人员相应增多,对他们的新岗位技能再培训成能正常工作,从而使员工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我们认为,为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效益,应通过分析在职培训的投资收益率来选择培训的对象,选择那些文化教育水平较高,相关技能基础较好的员工。通过一系列的“精英”教育,培养企业急需的复合性人才。同时扩大员工在职培训(包括特殊培训)中的投资份额,让企业和员工分享企业培训的成果和收益。这几年,企业的全员培训率都达到100%。

2、变传统式教学为开放式培训,让学员真正成为培训主体

身处现代的竞争环境,传统式教学已越来越不适应企业。我们从开始尝试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培训,目前正不断地实践、探讨。

第一,在培训的设定上,引入国际上流行的能力导向理论,分析出培训对象应达成的能力。有上下沟通、资源管理、策划与组织、团队合作、领导艺术等方面,然后将受训者应具备的这些能力与目前实际能力比较,确定出差距需求,为决定课程内容建立了依据。

第二,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改革,传统式教学与开放式教学对比:

传统式教学开放式教学

老师知道什么?学员需要知道什么?

老师能够教什么?学员能够学习到什么?

依老师能力,主观或习惯力来安排内容与顺序?客观依据目标与学员能安排内容顺序?

教学方法偏重演讲式单向式沟通活泼有趣?教学方法多样化、双向式沟通?

老师为唯一学习资源?学习资源丰富多彩?

按开放式教学设计讲义设计教学内容会生动活泼。经过培训前的反复讨论和培训过程的不断反馈,使老师做到尽量以主动活泼、有效的演讲方式带动学习结果与气氛。

第三,在教学场地的安排上,更加注重气氛的渲染。学员上课,过去教师讲,学员听的填鸭子式教学,而改成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并且注重现场实践教学的份量,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都市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员的动手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四,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上,不单纯以学员的课堂表现、考试成绩为依据,而更注重结业后的跟踪考核,施以效果鉴定。

煤矿企业培训的模式应涵盖正规的、非正规的教育模式,力求将培训的所有结构和所有阶段纵向地和横向地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其特点是具有宽泛的学习时间、地点,灵活的学习内容和技术,可以各种方式或相互启发式地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远程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计算机网络的远程培训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与学员面对面的集中培训方式,从而在自己合适的时间里进行学习。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学习课件,可以集成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和录像等多种媒体的信息,以丰富的表达方式,将教师的理论性和专家的实践性得以很好的统一,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率。员工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地点、方式、进度等,使学习更多地成为一种自主行为。

3、从教育经费的使用到教育投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2)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3)

二、写作培训的形式与方法

当前国内高校开展的写作培训项目还比较少,尽管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推出了在线培训课程,但课程只针对教师,且无法系统考虑写作培训目的,因此对比美国高校的写作培训项目,探讨适合国内高校的写作培训形式与方法尤为重要。作为一种能力培训,讲授与训练必须相结合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培训首先应该明确培训的目的,根据目的制定培训课程大纲。可以通过集中讨论授课、集中专题讨论(针对某一方面开展专题研讨,如针对论文用词、语法和表达等)、分散教学讨论(针对某问题所涉及小群体开展的讨论)等形式进行培训。另外,还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在线培训。从实践情况来看,网络在线培训具有方便、灵活等优点,但也存在针对性差、不能起到积极督促作用等缺点,因此建议综合这两种模式,开展面授讨论与网上在线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以达到高校教师写作(包括学生写作)能力培训之目的。在具体培训方法方面,由于培训对象多数已具备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因此培训以理论方法为辅,实例讨论教学为主,并结合培训进展以及教师正在准备的论文进行实际训练点评,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由于培训内容涉及的面较广,因此针对不同内容所采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在科技论文伦理道德培训方面,除了讨论辨别重复、抄袭的技术定义与方法外,更需要结合实例,辨明可能出现的学术不端等行为。另外,对学术不端涉及的法律、规范方面要做出解释,培养良好、严谨的治学与研究操守,这也是我国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79-04

一、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意义

1.企业培训的功用与效能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如果对人这种特殊的资源进行投资与开发,可提升人力资源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回报。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有资源中增值潜力最大、最有投资价值的资源。企业的管理着渐渐意识到,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比较有效的途径便是对企业内的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开发。

美国著名学者雷蒙德 ·A·诺伊认为,培训是企业有计划地实行改善员工现有工作能力的活动,这些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或对工作绩效起关键作用的行为。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培训作为开发与发展人力资本的基本手段,早已突破了原有的纯教育意义。

因此,良好的培训便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取得双赢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式,培训可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能为企业留住人才。企业培训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最好方式,培训对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形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企业培训的有效性归根结底依赖于培训课程的成功开发

通常来说,一个完善的企业培训体系建设过程及企业培训需求分享、企业培训设计、企业培训课程开发、企业培训实施及培训效果评估,各个环节相互独立而又互为前提、密不可分。企业培训课程作开发是企业战略发展及培训目标与具体教学、训练、教育实践活动连接在一起的桥梁,也是员工获取信息、形成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据调查发现,就全国范围来看,目前在企业培训过程中,普遍存在培训课程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套用学校学历课程或照搬国内外企业培训课程的现象,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企业实际,致使培训达不到预期效果,造成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打击企业组织和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3.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据调查,多数企业培训目标和内容没有依据自身特点和需要来确定。部分大型企业的培训课程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课程体系也能随企业的发展定期调整,使培训能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是保证企业培训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从企业实际出发,开发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是保证培训成功的途径。因此,研究企业培训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为企业制定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此外,还有利于培养人才,解决企业课程开发缺乏针对性、实用性的问题。

(2)理论意义。①从课程论思想出发,以人力资本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及教学设计理论为指导,为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②将“校本课程”开发理论引入企业培训课程的开发过程,重构基于该理论核心思想的企业培训课程开发及实践模式,注重对课程开发需求的分析,使企业培训课程更具有针对性;③将柯克怕特评价体系引入新的课程开发过程,实现对企业培训效果的全面评估,为其他企业培训效果评价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二、国内外企业培训课程的研究现状

1.国内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及支持下,为了改变职工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对企业员工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教育。例如,针对1949年职工中文盲约占80%的情况进行三次大规模的识字教育、扫除文盲运动,这是在我国出现企业培训的标志。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培训已经提高到新的水平。但是,整体水平还是落后于西方国家,课程的开发过程不规范,整体上处于经验探索阶段。

(1)关于培训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培训课程开发具有科学性和规律性,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总结起来有以下方面:

第一,参考成人学习理论设计企业培训课程。张继宏成人学习的心里特点是:认知风格相对稳定,具有自我完善的动机,具有较强的自制力,自我概念由依赖性转变为独立性。其学习特点是记忆力差,但理解力强。成人学习内容应用性强,是带着一定问题来学习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型向参与型转化;但相对学习时间较少。成人学习带有一定的焦虑性和功利性。因此,培训时要区别对待不同员工,与他们一起分析培训目标。采用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坚持实践性原则,让员工在做中学。事实上,学习理论描述了人类学习的心里机制,并不能告知人们该如何学习,更不能直接演绎人们该如何教学。

第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PDCA循环理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部分进行研究时,都必须弄清楚这部分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等等。根据美国管理学家戴明的归纳,人们做任何工作必须经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而要达到预期效果或同一工作目标刷新,只经过一次循环是不够的,要经过数次循环。

(2)关于培训课程开发模式。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不断尝试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改变企业培训的课程开发模式,以期有效解决培训课程开发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些研究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将学校情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向企业培训领域移植。例如,有研究将“双主”教学设计理论引入企业培训的课程开发。双主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是何克抗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我国教学系统设计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果,其将“以教为主”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以学为主”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其倡导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的理论思想,不仅弥补了以教为主、以学为主两大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方法的缺陷,还兼具二者的优势,是新形势下我国教学系统设计方面的重要理论指导和方法。但我国课程教学是在课程标准指导下进行的,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等工作都是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分析阶段大大弱化,不再需要针对特定社会职业领域进行需求分析和内容选择,因而学校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制定通常先于内容分析,这使得人们误以为培训课程目标制定通常先于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与企业培训的实际情况不符。

第二,借鉴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思路。蔣乃平等人开发的集群式模块课程是在借鉴MES(模块式技能培训)、CBS(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双元制”等国际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根据市场经济特点和成人教育内在的规律,研究的一种培训课程模式。体现个性与共性、系统与针对性相统一的“宽基础、活模块”,是其课程结构的设计,并不是门类课程的具体设计方法,无法直接解决培训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但课程模块化的思想值得借鉴,可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降低课程开发的成本。

第三,“需求导向型”课程开发模式。该模式是青年学者黄健博士长期从事成人教育研究的成果。需求导向型课程开发模式以系统思考的法则为基本原则,把课程开发看作系统的、综合的过程,以一定的教育哲学和课程思想为指导,以实现社会、组织和学习者对课程的具体要求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对课程的目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时间、空间,以及所需的物力、人力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第四,系统化培训课程开发模式。胡连峰等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企业培训课程开发的实践操作经验,提出了系统化培训课程开发模式,以提高企业培训的质量与效率。系统化培训课程开发模式一共有8个环节,即确定需求、立项、制定学习目标、课程设计、内容开发、试讲、实施、评价与修订,每个环节都包括名称、主要人物、主要采用的评估方法和修订等环节。

2.国外的研究

国外的企业培训工作开展较早,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比较成熟。在培训课程开发模式研究领域方面产生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开发模式。

(1)关于培训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第一,泰勒的课程开发理论。美国教育家泰勒在其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编制课程与教学计划时,必须回答4个问题: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施?对上述4个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课程开发的最为核心的部分。同时,泰勒又认为“教育目标”的确定和表达是课程开发的首要问题,社会生活是课程目标的一个重要来源。

第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下才会有意义。枯燥、抽象的信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只有从真实情境出发,通过分析、解决真实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与建构。

第三,终身教育思想。法国教育家朗格朗认为,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便可以终身应付自如的观念已经过时。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个人的发展和作为连续经验的结果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自我实现。由此,当前教育改革的目标,首先是组织适当的结构和方法,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学习和训练的连续性。

第四,职业学习理论。职业学习理论由传统的“产生性教学策略”向“可能性教学策略”发展,其特点是注重学习情境与学习主体的研究:强调研究式、自学式和非常规式学习方法。西方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理论界有三大理论思潮,体现出未来职业学习的发展趋势,即行动导向学习、社会性学习和组织学习理论。其中,组织学习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职业教育产生的影响是革命性的。组织学习是指一个组织(如企业、学校和机关等)在过去的行动和绩效与未来的行动之间产生新知识和建立联系的能力,特别是发现错误和进行相应修正的 能力。组织学习可改变组织的价值和知识基础,并产生新的行动标准和策略。

(2)关于培训课程的开发模式。

第一,霍尔模式。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霍尔提出的注重课程要素对课程开发影响分析,强调满足成人学习者学习需要、吸引学习者参与课程设计的霍尔模式。该模式将培训课程开发归结为7个步骤:确认可能的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的选择做出进一步决策、确认与精选目标、设计适合的课程、使课程适应更多学习者的生活方式、实施课程计划、测量和评价结果。该模式归纳和总结了成人培训课程开发的工作步骤及主要内容,其优点有:首先,范围广泛,适合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其次,课程编制考虑多种因素,这一模式不仅考虑学习方法、时间安排、学习顺序和评价标准等课程要素,对课程开发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也作了重要提示;最后,强调课程应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要,吸引学习者参与课程设计,提高课程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第二,纳德拉重要事件模式。美国学者纳德拉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重视学习需求分析,将短期培训课程开发归纳为8个重要事件的“纳德拉重要事件模式”。这种模式十分注重对培训需求的确认。从本质上说,培训课程开发模式是一种“需求导向性”模式。存在培训需求就表明工作未达到组织所期望的要求,因而培训前就要指明工作绩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设计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只有通过目标设计,才能将抽象的教育意图和实际的教育需求转化为具体的教育需求,并指导课程开发的其他环节。

第三,德国的“双元制”。“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的“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双元制是一种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此外,还包括建立在职业培训系统基础上且创造性地运用“模块设计”思想的MES课程开发模式、注重以能力为本位的CBE课程开发模式,等等。虽然这些模式的指导思想不同、课程开发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但都非常重视课程开发的前期分析,尊重成人学习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美)泰勒.课程与教学论[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美)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徐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赖春明等.中国成人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皓岭,高勇.现代培训课程开发模式述评[J].职业技术教育,2002,(19).

[5]徐宝侠,张梅丽.谈国内企业培训课程设计[J].中国培训,2003,(11).

[6]陆建明.成人教学实践发展的新动向——个性化培训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2004,(4).

[7]李志敏.国外职业培训发展的特点[J].中国培训,2005,(8).

[8]乐传永,曾宪群.基于成人学习特质下的企业培训课程开发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5)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6)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15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15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三)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15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15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四、2015年师训工作特点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7)

文化馆是负责组织和辅助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社会事业单位,在丰富人民群众业余生活方面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建设我国文明社会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中,声乐培训是文化馆内提供的文化培训服务之一,作为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馆,声乐培训工作必须保证全面性、开放性以及普及性,要懂得根据不同的群众层次开展相应的声乐培训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群众教育思想路线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对文化需求的增加,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的文化馆声乐培训都存在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重技巧而轻情感的缺点。在这种情况下,要改变文化馆声乐培训的方法,与时俱进,就必须创新声乐培训工作形式和内容,只有不断适应时展变化提出的新要求,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改变的审美和思想,为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提升和社会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一、文化馆传统声乐培训现状分析

由于文化馆是国家开办的社会事业单位,因此在各种文化服务和群众教育方面都是免费向人民群众开放的。一方面,文化馆的这种社会事业单位属性为人民群众免费接受文化培训和教育服务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同时,文化馆内工作的声乐培训教室能够通过接触不同层次的学生,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声乐技巧,而人民群众则在接受免费声乐培训的过程中学会了另一门技能,并享受着文化带来的熏陶,陶冶着自己的情操。但是另一方面,也有部分人表示,文化馆的文化培训服务从一开始推广以来就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在声乐培训辅导内容的设置方面没有足够的深入到不同层次人群的特点中去,一些兴趣盎然老年人在声乐培训中无法接受到全面深入的讲解教学,同时辅导教师声乐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传授也受到阻碍。

在很多城市的文化馆声乐培训辅导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人认为是“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和不足。这种传统的声乐培训方法一般都是辅导教师以口授的形式将声乐理论知识单方面灌输到学员的头脑中,这种辅导形式经常被大家称作“填鸭式”或“灌输式”教学,从某些角度来看,这样单一传输声乐理论知识确实对学员学习自主性的发挥有影响,学员处于被动的地位,只能一味地接收知识,失去了声乐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活跃因素。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传统的声乐培训手法不是毫无道理。声乐学习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练习,但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进行这些实践之前最重要的奠基阶段,如果理论基础不夯实,那么学员就无法理解声乐的深刻内涵,更难以向高深的方向发展。

实践同样是文化馆声乐培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但是,一些人认为实践比任何教学手段都更加重要,这无疑是有争议的。因为长期以来人类的文化和智慧能够得以传承,大多部分都是依靠书籍等媒介所记录的理论知识,而不是一代又一代反复的实践。一些文化馆培训教室过度重视技巧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理解,在理论基础弱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技巧也只是片面地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强调理论或是实践都是不可取的一种思想。但总的来说,传统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并不全是糟粕,一些精华之处还是值得在改革和创新中加以借鉴的。针对现阶段文化馆声乐培训工作现状,需要我们吸收传统声乐培训方法的长处,与此同时印上时代的标签,将教师技艺的发挥和学生潜能的挖掘有机结合。

二、文化馆群众声乐培训方法创新

(一)注重通史与专史的有机结合。通史即音乐发展的整个历史和系统理论知识,专史指的是音乐流派等音乐理论分支。在文化馆声乐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将通史和专史有机结合起来。通史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明白音乐发展的整个历史和专史的产生过程,将整体的音乐知识脉络了然于胸,专史的学习则是深入研究和掌握学生所选择的音乐专业的具体理论与实践,由于所有的音乐在基础理论方面都是想通的。以基本音乐理论为基础,再去研究音乐分支也就不是很难了。

(二)保持整体与局部的和谐共存。允许声乐培训中“共性”与“个性”的和谐共存是促进学生加深声乐理解的重要途径。首先,民族歌曲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在某些方面歌曲之间是想通的,知识核心内涵和重点侧重不同而已,因此,一些教师常常过分强调歌曲的个性和民族特征,是没有必要的;其次,在学生之间的差异上,一些学员由于长期自主学习已经形成了固定的音乐路线和唱法,教师不能一味地去限制这些学员的自由发挥,而是发展其特色,挖掘其内在的潜能。

(三)创新使用现代化多媒体培训手段。文化馆是传播文化知识,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场所,文化与科技大多时候都是连在一起的,因此,要与时俱进,追赶时代的脚步就要引进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开展声乐培训教学。在理论学习课程上,可以借助小视频来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以及多种版本的演唱示范,让学员能够直观感受到歌曲的魅力和演唱方式、技巧。尤其是歌词背后的含义,对学生是否抓准整首歌曲的感情基调是至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的创新要求我们既要尊重既有的声乐基础规律,尊重艺术实践规律,又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针对传统声乐培训方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盲目求异,保持戒骄戒躁的心理状态。文化馆是国家开设的社会事业单位,旨在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文明社会的建设与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大的意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增多,及其审美观念的变化,文化馆声乐培训方法改革必须以人民群众为基础,打造适合大家发展的声乐培训形式和内容。

参考文献:

[1]柳俊英.浅谈业余成人声乐教学的几点体会[J].大舞台.2010(10).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8)

创建和起步期(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66年)新中国的成立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巨大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对中国教育干部培训事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该时期的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主要特点有:一是政治理论培训是重点,主要是加强教育干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思想的学习,坚定教育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二是结合各区域教育系统的工作实际,增强教育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技能,使其成为教育事业的领导者和中坚力量,对教育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要塑造良好的教育干部形象。其中,1955年创办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中国教育系统独立设置的教育干部培训院校,在中国教育干部培训工作中肩负着特殊使命。1960年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建立最早的电视大学)创建,为该时期的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断和过渡期(1966年到1978年)1966年到1976年,这十年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中断。“”结束后,由“两个凡是”而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一讨论也给中国教育干部培训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恢复调整做好了过渡准备。该时期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这对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性价值。恢复调整和革新起飞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到200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有:一是改革开放特点鲜明,中国的教育开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扩大与外国教育行业领域进行交流合作,引进外国远程教育资源,包括著作文献、技术手段和人才资源,扩大远程培训的国际视野,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渐渐与国际接轨,不断走向国际化;二是开始探索远程培训本土化策略,一些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组织开展了远程网络教育论坛和研讨会,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域实际的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并加强远程培训的人才培养,1979年成立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在全国范围开展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三是政府在政策上加大支持,积极为远程培训发展提供政策法律保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事业,1993年国务院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文件为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使教育干部远程培训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提供了思路,描绘了蓝图。稳健发展期(2002年至今)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为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组织开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实践路径。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部级培训机构的出现为开展教育干部远程培训提供了有力的平台支持和路径选择;二是学习型社会理念促进了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日益深化和整体落地,促进教育干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三是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展和深化,为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发展增添了新的经验和带来了有益借鉴,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应用也取得了长足发展,这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提供了理论支撑,促进了其稳健发展。

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取得了长足发展,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关联性日益紧密。为了更全面详细地了解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发展的现状,笔者试从令人振奋的成绩与不可忽视的问题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阐述。随着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日益深入,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在政策法律、组织营运、技术支持和实效评价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十六次、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突出强调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例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对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关于积极开展教育干部远程网络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教人司[2008]168号)文件指出,发挥部级培训机构在教育干部培训领域的优势,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不断创新远程网络培训的模式与方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开展教育干部远程培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政策依据。从相关的文献资料来看,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规模持续扩大,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干部培训体系。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教学计划更加注重培训的前沿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作为中国教育干部培训重要基地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在培训目标上,更加强调对教育干部领导智慧的启迪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并开始关注对教育干部领导行为的训练;在课程板块设计上,更加注重精细化、系统化;在教员的遴选上,更加强调根据教学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物色最佳人选。并积极推进培训教学的改革创新,教学管理不断完善,通过网络化的学习手段,采取班级化管理方式,分散学习与网上网下集中研讨相结合开展培训,结合教育干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发适合网络学习的课程资源,供参加培训的教育干部学习,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远程网络培训资源建设,不断提升远程网络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国远程教育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实践应用不断推进,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和中国教师研修网等远程网络培训机构的作用得到了彰显,通过委托规范化高质量的远程网络培训机构承担部级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有关任务,切实发挥好教育干部远程网络培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构建教育系统干部远程培训网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据了解,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展全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现代网络技术和培训课程资源条件已经具备并日趋成熟,这为大规模开展全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先进的远程培训平台已经有机地融合了课程学习、学业辅导、教学教务管理、论坛博客、远程在线视频课堂等系统功能,同时开通网络视频教室以供参加培训的教育干部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研讨,全面详细的信息资料可供教育干部进行便捷浏览和学习,通过远程培训的辅导互动与监控,使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得到了最大技术保证。质量是教育干部培训的永恒主题,更是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生命线。服务于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相关组织机构应全面落实以教育干部为本的理念,努力办好让教育干部满意的培训,只有这样,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够得到显著提高。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担负着对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综合37个培训项目的评估结果,学员对教学组织管理的总体满意度为96.8%,对班主任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98.8%,对分班班主任工作的总体满意度几近100%。从国际方面来看,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国际教育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在进一步推进,教育领域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明显增多。面对国际国内的严峻形势,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也面临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p#分页标题#e#

一般而言,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党政教育部门干部、高校领导干部、普通中小学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等各类教育管理干部和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骨干。由于参加培训的教育干部存在明显的层次性,所以其需要的层次性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一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时间一般为短期培训、时间短、需要多。如何在有限的培训时间内最大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干部的层次性需要,发挥远程培训应有的效果,让教育干部将学习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值得深思。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开展与实现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关于积极开展教育干部远程网络培训有关工作的通知》(教人司[2008]168号)指出,委托远程网络培训机构承担部级教育干部远程网络培训有关任务,切实发挥好教育干部远程网络培训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构建教育系统干部远程培训网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现有的资料,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可以进行部级培训的机构明显存在着短板,比如培训机构的队伍规范化建设缓慢、培训机构的认证与评估的科学性不足、培训机构缺乏系统先进又富有特色的培训文化、培训机构的市场秩序不规范以及竞争力较低等。这些短板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训机构的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对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发展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需要对其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以实现科学和谐发展。教育干部远程培训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有规律可循的,现实是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规律研究明显滞后,这已经引起了相关研究人员的关注,郭丽娟认为:“教育干部的培训是一门科学,应遵循教育管理规律、成人学习规律、市场需求规律和干部成长规律,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教育干部学习成长规律、专业化提升规律、全面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各级教育部门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综上所述,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教育干部,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壮大功不可没。教育干部远程培训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大事业,各级教育工作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依旧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解决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增强预判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为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的新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教育干部远程培训发展的若干建议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11—02



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引入高技能人才是电力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最重要的生力军与潜在资源。而新员工对工作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存在着因为对工作环境不熟悉和对公司了解不够而无所适从,引发工作效率低下等不足。因此,进行适当的系统职业化培训是帮助新员工尽快适应电力企业的必要过程,从而提升整个电力企业的团队职业形象和团队协作技能,使得新员工便于管理和进行自我管理,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动力。如何结合本单位的现状有针对性、有目标,卓有成效地有的放矢则是培训组织单位的关键。

一、新员工培训的类型分析

(一)针对培训目标而言,新员工培训具有高层次性。最近几年,国网公司的新进员工多数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员,一般都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还有许多学员有留学经历,由此可见,新员工培训具有高层次性,其目标是使其成为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训的本质而言,新员工培训具有创造性的特点。作为高级技术人才,与一般人才最基本的区别就在于其创造性,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专业技术人员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不能勤于探索,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因此,在新员工培训中,除了了解岗位本身所需的技能外,还需要选择一些有启发性的教学内容,开发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造欲望,以推进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尝试性的创造实践。

(三)培训内容而言,新员工培训旨在于增强新入职员工对供电公司的归属感和对公司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大家的团队协作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进一步提升实际操作技能,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因此,对新员工培训应具有极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岗位适应性,培训内容的设计要根据不同员工的专业要求、岗位要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并选择相应的培训途径。

二、培训课程的设置

对新员工培训课程的设置,需根据培训对象、发展方向、岗位实际需要、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来确定。从总体来看,对新员工培训内容除了一些公司文化、经营理念等基础课程外,还需设置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两个方面的课程。

(一)有关专业知识,其中包括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相关技术知识。从培训专业上可分为继电保护、营销、变电运行、输电线路检修及运行和电气试验等专业。作为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可针对个人所学的专业,有目的性的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从而帮助员工更快地适应岗位要求。

(二)可以开设一些必要的基础文化、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课程,例如应用文写作、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计算机知识、电力相关的政策法规知识等。

(三)开设一些技术前沿讲座,开拓员工视野。新入职员工的培训应具有超前性的特点。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就需要不断地吸收、储备大量的知识,在教学设计上,除了技术理论知识外,而且需要有最新成果来充实专业技术人员,让培训学员能够了解最新技术成果,训练学员预测未来的能力,掌握未来发展的理论知识。

设置理论课程时,讲授的内容不宜过多,时间安排也不能太过紧凑,因此,理论课程的设置应确保其基础性、高效性、合理性,保证学员该学则学,学必学懂,不可高深繁杂。

(四)开设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中,许多新进员工虽然学习了专业理论知识,但由于书本知识更新的滞后性,许多人员并未接触实际操作,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造成实际操作能力差。因此,在新员工培训中,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则尤为重要,它不仅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加深理解,并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培训老师的选择

培训老师的选择是培训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一般选择培训老师有内部和外部两种人员。

(一)内部人员

1、选择内部人员有以下优点

(1)对企业内部实际情况非常熟悉,易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员工培训。

(2)能激励员工的上进心,为员工树立一个榜样,提高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2、内部人员也存在一些风险

(1)选择范围小。

(2)权威性不高。

(二)外部人员

1、选择聘请外部专家有以下优点

(1)选择范围大。

(2)带来许多全新的理念,可避免“近亲繁殖”带来的不利影响。

(3)使员工产生新鲜感、好奇心,容易营造学习气氛。

2、外部人员也存在一些风险

(1)传授的内容可能不适用。

(2)可能偏重于理论,对实际技能认识不足。

四、培训方式的选择

随着培训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培训实践的深入,各种培训方法日臻成熟。目前,主要的培训方法是:课堂讨论法、提问法、团队法、研讨法、角色扮演法等,培训方法的选择对培

训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从众多企业举办的培训来看,传统的讲授方法占多数,讲授老师多采取PPT授课方式。这种方式有其优点:讲授方便、资源丰富。同时也存在一定缺陷:屏幕信息量太多,重点不突出。其中角色扮演的方法授课,老师可以请学员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各自角色的职能,从而更好地熟悉业务知识,事实证明,此类方法所获得的培训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在进行新员工培训中需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法,拓宽培训模式。

五、培训考核机制的设置

培训是否令人满意,考核是依据。在培训期间可采取对学员和培训老师同时考核的方式:

(一)学员可采取理论考试和实训考核相结合,让每个学员有紧迫感和压力感,促使每个学员认真培训。

(二)对培训老师可进行实训和理论课的考核。在培训期间,让学员对培训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能力、讲课方法、讲课内容、表达能力、教学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可请专业老师旁听培训老师授课,并对其提出专业意见,以促使培训老师在培训中起到更好的作用。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10)

校长培训学的基本逻辑

如果把校长培训学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的成长应该遵循着系统论的思想,其树根是学科的理论基础,学科的产生与发展都以此为起点;树干是在树根充分吸收环境养分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学科基本原理,它将对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系统的建构;树冠则是在树干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枝杈,主要由理论分支和实践分支两个部分构成。这棵大树体现出这样四个方面的特征[9]:一是整体性,学科的研究方向都是紧密围绕其独特的研究对象———校长培训活动展开的,并且各个研究方向之间都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二是有序性,即从理论基础到分支学科,都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三是联系性,学科的成长与发展会不断受临近学科的影响;四是动态性,即学科的发展不是一个闭环结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现有的研究领域需要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随着培训实践的发展和临近学科的发展而产生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或分支学科。(一)理论———树根基础校长培训学的产生,从理论上来讲,有两大理论基础,其一是成人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其二是校长学。美国学者Sharan.B.Merriam(2001)指出:“自从20世纪20年代成人教育学作为一个实践性的专业建立起来以后,成人如何学习这一核心问题就一直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实践工作者所关注。但是80多年过去了,我们仍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答案、理论和模型来解释我们所知道的关于成人学习的所有问题,比如成人学习者的特征、学习发生的各种不同场景和学习本身的过程等。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是一幅包含了成人学习知识基础的各种理论、模型、原则和解释的拼图。”[10]但尽管如此,它们依然为校长培训学的研究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因为这些在成人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理论成果,如成人教育学关于成人学习者的五个重要假设,自我导向学习、质变学习理论、非正式和偶发学习等一些重要的成人学习理论对成人学习的本质与规律的把握,都会对理解和深入研究作为成人的校长的学习特点与教育规律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而校长学则重在研究校长的职位特征、校长的角色及其行为、校长的成长阶段及其特征,以及校长在推动学校变革中的作用与地位。无疑,这是开展校长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校长培训学建立与发展的直接依据。(二)概念———树干体系建立在成人教育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校长学这两大根系之上的校长培训学这棵大树,其树干应该是校长培训学原理。它是在成人教育理论和成人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依据校长学的研究成果,围绕校长培训问题的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学科方向,其作用在于建构校长培训学的概念体系,并全面阐释校长培训学的学科结构。基于这样的总目标,该学科方向将重点探讨并阐明校长培训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同时讨论梳理校长培训的研究历史,以及站在培训视角应该建立的校长观、培训观等。(三)研究———树冠领域1.基础研究。包括这样一些研究方向:校长培训哲学,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等方面探讨校长培训,特别对培训观进行深入思考;校长培训心理学,主要探讨校长培训过程中,培训者、被培训者的心理特点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揭示影响校长培训的一些深层心理活动;校长培训文化学,主要探讨校长培训文化的结构因素,以及培训文化的建设路径等。2.实践研究。包括这样一些研究方向:校长培训课程论,主要探讨校长培训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校长培训模式论,主要探讨适应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要求的培训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校长培训评估论,主要探讨培训评估的标准、过程与方法等问题;校长培训管理学,主要探讨校长培训中的制度建设与管理规律等问题。

培训与开发论文篇(11)

收稿日期:2006―10―31

作者简介:潘冠海(1957―),男,广西玉林人,广西玉林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论、继续教育研究。

语文新课程带来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材、新教法。毫无疑问,这些“新”对语文教师的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他们必须尽快接受有意义的培训,适应新的教材,形成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法,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更好获得专业发展。

一、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概念及其范围的厘定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进行的培训”。主要包括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本文中论述的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主要是指非学历教育。即指为新任语文教师在试用期内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的新任教师培训、为语文教师适应岗位要求而设置的教师岗位培训以及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语文教师按教育教学骨干的要求和对现有骨干教师按更高标准进行的骨干教师培训。

二、当前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现实审视

全国各地新课程教师培训工作在国家教育部统一思想指导下,结合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或机构实际,通过密切合作,本着“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些培训,结合语文课程独特的个性,仔细审视已经开展的培训,不难发现经过培训后,不少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究竟是什么”和“语文课究竟怎么上”这样的基本问题依然是一头“雾水”。一以言之,产生这样的结果恐怕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目标的错位

培训目标是中学语文教师培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由于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刚刚初步展开,许多教师对其目标认识不够,参加培训态度消极,只是认为培训与评职晋级挂钩而必须参加;或者认为出去接受培训就是比别的教师“强”的表现,因此不少语文教师培训成了“公费旅游”。语文教师们作为受训人,诸如“接受怎样的培训”和“使自己达到怎样的能力”这样的问题在培训过程中并不具有自我意识的清晰。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国家目标是有明确规定的,只是具体培训目标因地区差异由各地具体制定,这些特征使一些地方的语文教师培训目标产生了模糊,缺乏明确的标准,操作起来就更含糊了。

一方面是针对究竟是以政治素质培训为主还是以业务培训为主和究竟是以理念和理论学习为主还是以教学技能为主等问题时,培训者和受训教师都感到茫然,培训者有力不从心的困惑,受训者也有隔靴搔痒的感觉。另一方面是选择受训对象的目标定位偏失。表现在选择培训对象上,目前的培训,大多选择省事高效的不分层次的全员培训。在操作上往往是简单的会堂式的讲座。另一种情况是派出的培训,在选择培训对象时,通常情况是学校派出教学出色和工作能力强的语文教师参加。然而,实际上,越是教学工作成绩平平的语文教师越是需要接受培训,以培养他们的理论素养,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效率,才能在语文的天空中带领学生放飞梦想。

(二)“师本”观念的缺失

语文新课程把语文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认为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因此要形成与“以学生为本”相对应的语文教师培训理念。综观目前已经开展的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师本”观念还很难得到实现。

一是受训者与培训者的紧张关系。在一些培训中,培训者往往是高高在上,是权威和真理的象征,而受训教师则是被动接受。特别是在语文课程改革自上而下的推动实施影响下,故而培训者往往被预设为“上级命令的传输者”、“先进语文教学理论的拥有者”①等。这是一种灌输与管制的紧张关系。显然是与培养语文教师自我学习和反思性实践能力背道而驰的。

二是不明确语文教师究竟需要什么,由于受训的语文教师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学校,再加上各个语文教师个人的差异,可能有部分缺乏教学理念,也可能有部分缺乏人文素养,更有可能部分缺乏基本的教学技能,对“语文教师究竟需要什么”这一前提问题的不明确就是没有把教师当作鲜活的个体的表现。

三是对作为重要培训资源的语文教师本身的忽略。来参加培训的中学语文教师,本应该是带着问题而来,培训的目的在于诊断和加强“保健”,“师本观念”的缺失就等于把教师当作客观的无意识的受训者,其本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反思就被忽略了。这是一种被忽略的非常有意义的培训资源。

(三)培训方法和形式不当

培训方法和形式不当,主要是指中学语文教师培训仍采用大规模集中的专家讲座形式,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等虽有着明显时代色彩,但往往是有名无实。在一个规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地方,教师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面,即使有各种名目的参与互动,但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一人独舞的场面还是占据主要位置。由于受训者的角色意识不明确,最后的结局仍然是冷清枯燥,或不知不觉又回到讲座的形式,专家也只好在不明不白的自言自语中结束培训。久而久之,语文教师培训工作也就习惯于在轰轰烈烈中开始,在昏昏然中渡过,在毫无实效中结束。像语文这种人文性学科,光靠这样肤浅而空泛的培训,怎么能让语文教师产生触动呢。这种培训方法和形式的不当制约了语文教师培训的时效性和生动性。

三、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

身处于当今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时代,无论什么样的语文教师,也无论他们处于什么样的学校和面对什么样的学生,总感觉到身处在过渡的阶段,原有的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信心正在消失,而新的出路究竟在哪又似乎还不清楚,所以出现“无以为家”感觉。培训就是要帮助语文教师们消除在培训路上和语文教育路上的疏离感,寻找到真实的回归。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复归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目标

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目标是一个多样性与多层次性的目标体系。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有国家培训目标、地方培训目标等;还有远期培训目标、中期培训目标和近期培训目标。因此,在明确培训目标时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国家培训目标重在指导。当今中国社会正在急剧转型。社会的经济、文化等都在不断的变化。我国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结果,又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和动因,它引领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向前推进。适应社会需求是教育的根本。中学语文教师培训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社会需要我们培训一批怎么样的语文教师,这是需要在培训中明确的。因此,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一定要以国家目标为指导。在这个方针指引下,再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培训。

其次,地方目标要凸显语文教育和教师的自身需求。地方性的语文教师培训目标是整个基础教育语文教师培训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桥梁。上承接国家培训目标,下对应本地区实情的培训目标,语文教师的个人需要也是培训者要关注的,促进语文教师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语文教育之路也是培训的重要目标。

(二)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

语文新课程充分地体现人文精神,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也要有相应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养。在培训中就要有意识地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让受训教师在实在的受训过程中感受到什么是人文关怀。时刻应该牢记培训语文教师不仅要培训教学技能,更要从精神上塑造他们,使之有先进的理念,有渊博的知识,具有终极人文关怀,具有澎湃的激情。回去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变成有活力有激情的共享资源,并以之呈现给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师培训过多地强调依托书本学理论、讲知识、练技术,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枯燥空洞的培训缺少一种心灵的融通和精神交流。显然就缺乏从教师内在心灵去唤醒、激励、感召他们的契机。语文教育是心灵接触最微妙最多的地方。特别需要教师们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比如精神修养、心性修养。正如有人指出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育的全过程中,不仅要担负语文教学组织者的重任,而且要充当人文精神弘扬者的角色。”②培训就是要营造一种灵魂和神韵交流的情境。光靠从外面灌输进去的效果是极其有限。因此,在语文教师的培训中就需要从精神上先为他们打好底子,然后进行适当的教学技能培训。而对语文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境界的培训是首要的,语文教育是需要激情和活力的,让教师们产生融入生命以及由此产生内在反思才是一种震撼灵魂的培训。

(三)突出“师本”观念,按需设训

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主体是广大的语文教师。凸显“师本”的培训就是要把语文教师看作鲜活的生命个体。在整个培训的过程中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关系氛围。不再把他们看作被动接受培训的对象,而是有思想有意识能反思的参与力量。在行动上提倡:

首先尊重语文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尊严。特别是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思考,挖掘那种“不曾意识到的却实际发挥着指导作用的教师个人知识,因为这种知识往往被一系列的科学所遮蔽。”③培训者可以试图引导语文教师发现这种知识的价值,从而引导他们对自身的行为保持批判反思的态度,并使他们形成一种理论上的自觉。

其次在培训中与之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形成一种民主氛围,因为民主合作的氛围有利于“为教师们提高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和促使语文教师形成共识,学会接受培训者倡导的理念或做法,并在实践中尝试。”④和谐的关系能让培训者和受训者在一个轻松的场域中,“向非我开放自我,最主要的是将我的故事向对方开放,接受大家是怎样已经、处处生活在故事中的事实,让构成我们的一切表现出来并得到分享。”⑤在培训中受训教师有双重职责,一是通过培训治愈自身与语文世界的隔离感;二是以便有能力去引导别人“回家”,被引导者既包括学校的同行,更包括学生。

再次是充分利用语文教师自身的培训资源。语文教师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最理解学校生活,与学生的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经验是丰富的,资料来源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在本次语文新课程推行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培训中努力挖掘这种宝贵的资源就越显得重要。

因此,在凸显“师本”观念的培训中,培训还应树立服务意识,摸清语文教师的真实情况,明确他们究竟需要什么,采用访谈、观察、问卷等形式,弄清语文教师们的真实需求,按需分层次设置培训内容。也可以因人而异进行接对跟踪指导。甚至还可以在每次培训前,提前向语文教师们公开培训内容、主题,以供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

(四)采用案例分析,以点带面

对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意义的理解,必须置于语文新课程的背景下来重新梳理。语文新课程的基本取向是在理解中和谐对话,关注人,尊重人,促进发展。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实效,是对培训意义的最终检验,也是对培训意义的最强有力的回答。也许培训的外部环境对于培训者和受训者都无法绝对控制,但对于培训的形式和方法却是可以适当调控的,因为它是一个可控变量。因此,在培训形式和方法上寻找提高实效性的途径是可行而必要的。其中在培训中采用案例分析是一种好的方法,也是提高培训实效的一剂良药。案例分析就是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分析,引导受训者对这些情境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理解和寻找到解决类似问题的途径。案例分析可以使我们的语文教师培训既能“沉”下去和教学的实际结合,又可以“升”上来,有理论的引领。例如:针对语文教师对课堂对话教学的迷惑,在培训中可以找一则教学案例,既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通过找来的案例,以点带面,使语文教师获得对该问题的理解。然后在对具体的案例分析讨论后,就要让他们明白:“对话教学不是刻意追求所谓的诸如一问一答的“对话”,而是要语文教师从自身做起,发自内心地领悟课文的神韵,将自己的切身体会讲出来,或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逐层深入地展开,师生之间的情感逐渐走向水融,生生之间的感受也在一点一点地相互开放,师生都从与课文的对话中受到了美的熏陶。”⑥只有这样,通过具体的例子,通过讨论分析,让教师主动参与,促进理解和反省,才能让他们从真正意义上理解对话教学的精髓,进而找到以后在教学中有效地、和谐地对话途径。

综上所述,在对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审视和找寻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在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培训工作所面临的阻力和挑战,但对复归培训目标的思考、对从精神上塑造语文教师的探寻、对“师本”观念重新凸显以及对案例分析的采用等,都有益于消除中小学语文教师培训路上的隔离感,寻找到有意义的培训,引领广大语文教师们寻找到真实的回归,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书育人。

注释:

①刘建新,孙祯祥.对师本学习与学习型群体协同发展的策略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J〕.2006,3(8).

②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8(459).

③齐学红.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146).

④钱明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229).

⑤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9(204).

⑥陈旭远.推进新课程――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案例分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117).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