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法律意识培养大全11篇

时间:2023-10-10 10:32:45

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培养篇(1)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075-02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以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和法治观念等内容。

中高职生是一个特别的社会团体,他们在中学期间是学习成绩处于尾部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在学校还有不良嗜好和违法犯罪现象。而这一部分学生是我国中高职业教育的主体,由于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表现良莠不齐,这就给中高职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加强中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中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几千年,这种“人治”思想在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人治”“德治”优于“法治”的思想使得中国人不重视法治的重要性,从父辈一代就淡化对子女法律意识的灌输,从而影响到每个人,中高职生也不例外。现代社会中的很多学生都认为权利高于一切,根本不把法律当回事,他们目中无“法”。因此,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评定和处理,根本不考虑是否违背了法律,是否会对法律的威严和神圣性造成威胁。法律在必要的时候保护他们的权利,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而且不停的钻法律的空子,尽一切可能不去履行他们应尽的义务。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每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中高职生由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意识培养,因此在思想上存在很多盲区。

(二)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尤其是网络的发展给现代学生可以有很多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即使他们不出门也可以知天下事。对于社会的阴暗面和丑陋的一面,他们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这些不良现象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的腐败问题,如这次的“重庆打黑”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就是一个佐证。政府官员与黑社会组织相勾结,从中牟取利益,破坏社会和谐。虽然这一事件最终被揭露,相关人员也会得到相应的惩罚,但是对于思想还不成熟的中高职生来说,这是对他们思想的一种冲击。社会不良影响的另一方面是司法腐败,这主要体现在许多官员依仗自己的权力,。由于他们对法律十分了解,因此在执法过程中会容易找到一些对别人有利的条件,而摆脱法律的束缚,从其中取得相应的利益。这些行为和行为造成的后果一览无遗的暴露的中高职生面前,由于他的思想不成熟,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学校法制教育存的影响

现代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很多学校不重视,其结果是学生也不重视,他们虽然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许多老师对课堂本身不重视,对教学内容不重视,因此学生也不重视法律课,只是把它当成是一种豆芽课,上课就睡觉,做其它的事。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孰不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的政治理想。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为政治服务的,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同样要为实现政治理想服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强大推进器,这种作用的集中表现就是培养法律职业群体和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人才[1]。学校法律意识的培养存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将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在整修教育过程中实施。学校以考试作为一个权衡的尺子,把法律教育作为一种任务,而不是将法律教育作为对每个学生的义务教育。这种错误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许多学校的法律教育是从中学阶段才开始,对于小学生根本不存在法律,法治教育。中学阶段之后,学校的法律教育又相对淡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出现法律意识培养的脱节现象。

(四)家庭教育与个人因素的影响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教师,因此家庭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十分重要的,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培养出不同的孩子。现代家庭中的大多数子女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是最高的,因此很多子女都是骄生惯养,他们做什么父母都依着他们。由于家长的自身素质不一样,因此,他们对孩子的“爱”助长了他们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另一方面,许多家长不注重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家庭是离异家庭,这就造成了孩子存在孤僻的心理,不愿意与人交流,也会提高他们犯错的机会。同时,父母在家里说话做事不注意方式方法,随心所欲的去做,这在无形中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这也会影响到子女的思想,他们会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没有束缚。其次是个人因素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法律意识培养的看法,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能力和看待问题的方法,因此造成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的层次不一样。许多学生由于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法律意识空白,这就存在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越是不知道,不了解法律,越是不知道该怎么去保护自己,结果吃亏的始终是自己。

二、 中高职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法治建设,净化社会风气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谈到社会风气的问题,我国是一个缺乏法治传统的国家,目前与真正意义的依法治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现实生活中失去制约的权力导致的腐败现象,妨碍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甚至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困惑和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即要禀承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同时也要去其糟粕,要培养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使人积极,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创造良好的法律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法律意识的灌输才能深入人心。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中高职生才不容易在思想上受到冲击,不会走入误区。因此,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中高职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法律教学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专业教育与法律教育的关系

许多学校的职业教育就只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然面他们不知道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这就导致许多学校的同学,甚至领导都觉得法律意识的培养没必要,有的学校虽然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他们都把它当成是一个附课,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不大,都不重视。学校了转变这种观念,他们要充分认识到法律教育和专业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法律素质如同专业素质的翅膀,有了它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所长。现代社会呈多元化发展,学科间的交汇融合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支点,单纯一门学科和专业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一专多能才是理想的人才模式。因此,可以说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是检验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2,3]。

(三) 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强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渠道作用

为人师表,必须具备表率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议论和模仿的对象,因此,老师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许多学生不爱接受法律课,主要原因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枯燥无法,使得课堂无趣,所以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授课能力的提高。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把学生引入以思想道德修养课与法律基础课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打课程,将法律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四)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代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缺失, 而法律意识的缺失很大程度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 具有坚定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通过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4]。这样就要求学校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测量和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他们解决问题。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心理调节能力的学生, 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 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中高职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应在对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应净化空气,从多方面去提高中高职生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宝成. 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2).

法律意识培养篇(2)

2其他因素

进行侵入性、有创性操作,如颈外静脉穿刺置管术、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等,护士未履行知情同意书签字手续,引发纠纷。仪器设备状况不佳,贻误患者抢救治疗或安全防护差,造成患者意外损伤等。

3培养护士法律意识的措施

3.1加强护士职业道德修养道德观念的进步,促进了法律的进化,法律的权威又保证了道德的完善[5]。培养护士良好的道德情操,乐于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高尚品德,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道德行为以及慎独修养等是培养护士法律意识,强化法制观念的基础。

3.2举办法制教育专题讲座将法制教育纳入护士继续教育培训课程,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采取邀请法律专家或医院护理管理专家集中授课的方式,让护士熟悉并掌握《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护士执业注册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对相应知识点进行考核。

3.3对护士进行案例纠错法教育[6]本院护理部每月召开护士长会对各科室存在的护理缺陷、纠纷、差错、事故进行分析讨论;在每季度召开的全院护士大会上,对典型案例进行纠错法教育,让护士指出案例中存在哪些问题,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通过纠错法教育使护士达成共识,加强质量控制环节,保障护理安全。

3.4日常工作中加强法制观念护士长要善于在临床工作中引导护士学法、守法,强调患者生命健康权、医疗权、隐私权、知情同意权等受法律保护。让护士充分认识到护理行为时刻都受到法律的制约,任何对患者合法权益的损害,侵犯者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7]。同时可利用晨会、交接班、护理查房等多种形式进行沟通技巧、风险意识、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培训。

法律意识培养篇(3)

一、法律意识的含义与结构

1.法律意识的含义。法律意识是法律观点与法律观念的合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与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与态度,对法律本身与法律适用的评价、理解与解释,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同世界观、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关系密切,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2.法律意识的结构。从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法律意识的横向结构要素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等几个方面,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法律意识的结构整体。法律意识的纵向结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即分为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体系。

二、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1.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①家庭缺乏温暖。单亲家庭、继亲家庭、收养家庭、不和睦家庭的越来越多,导致职高学生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许多孩子心理扭曲,迫使他们误入歧途。②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子女健康成长。③家长错误的人才观,误导孩子盲目脱离实际。

2.学校对职高学生法制教育的误区

主要有学校的德育缺乏了一种真正的人本关爱;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轻法律意识培养;重课堂轻实践;教材编写重权利轻义务。

3.社会环境缺乏人文关怀与保护

①许多不良现象对职校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残酷的升学竞争,因此产生的痛苦失望、自卑……严重地摧残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其人性的扭曲,人格堕落,甚至犯罪。②社会传媒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多渠道的传播如电脑、电视、音像、书刊日益普及到各家庭,使青少年耳闻目睹许多不良社会现象,从而思想受到腐蚀,心灵受到污染。③网络心理疾病的蔓延。“网络心理障碍”导致的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混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上网学生的生活,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自残意识和自残行为。

4.其它因素

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老师、家长、同学处事不公,对自己存在偏见而产生怨恨;有些学生会因为别人伤害自尊,而引发暴力攻击;还有些同学因孤僻、自卑而受到班级同学的排挤。

三、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的对策研究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矫正教育“指挥棒”指向

①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摆正德育位置,正视生源现状,把握德育工作的契机,继续探索现代职校学生管理模式,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多鼓励少批评,抓反复,反复抓,多方协作,齐抓共管,创造德育工作新局面,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

②学校可创造条件,通过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警校共建,让学生参观监狱,与同龄犯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别是改造阶段中的悔悟,把民警、少年法庭的法官请进课堂,通过活生生的典型的事例,从内心去触动学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2.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及时有效的实施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与学生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配合,做到随时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变化,及时有效的实施教育。家长尽力辅佐学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负面、消极的因素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作为孩子成长的社会以及为孩子树立职业形象的各行各业,都要从关心祖国下一代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努力创设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社会发展风貌,以自己健康成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尽力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

3.学法、用法,培养以法办事的行为定式

法律意识培养篇(4)

一、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新世纪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当前的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已初步形成了普法主管部门综合协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实施的工作格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本人以为,我国目前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尚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法制教育形势的需要,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青少年是早晨初升的太阳,是蓬勃挺拔的小树,是含苞绽放的花蕾。对于他们,祖国和人民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和关爱,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寄托着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梦想的花季,他们激情洋溢,活力四射。但是,在这个如金似梦的好年华里,如果不对其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其没有把握住人生的航程,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人生的一个个急流险滩;如果不能遵规守法、择良从善,那么就有可能犯科作奸,成为罪人。目前,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在校学生的犯罪率也占了很大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特别是在校学生犯罪,呈现出了低龄化、团伙型、暴力型、智能化的趋势,已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据公检法司提供的数据和大量案例资料分析,青少年犯罪大多出于法律认知水平低下,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今天,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二、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

青少年是一个从年龄上横跨少年和成年的群体,既有青年人的朝气,又有少年的稚气,一方面思维逐步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充满青春的躁动和思想的波动。他们渴望了解和认识这个丰富多彩而又纷繁芜杂的大千世界,也渴望融入社会并得到社会的理解。因对世界好奇而不免有时盲从、盲动。外界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诱惑,社会转型时期产生的各种阴暗现象,常常使他们在困惑、迷惑中随波逐流,甚至于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伤害。如何引导和规范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提供维护他们合法权利的方式、方法?如何帮助他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对法律规范的内在信仰从而自觉遵守,遏制住日益严重的青少年违法犯罪及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提高青少年的法律认知水平,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法制观念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优化环境,开展教育。

1.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青少年获得法律知识的主要来源和途径是学校,如在初二的《思想政治》教材中,就涉及了《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标语、板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主题班会、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编著通俗的法律教材、办法制手抄报、开设法制诊所、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强化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与此同时,学校在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结合青少年实际,制定方案,确立学校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青少年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达到预期的法制教育目标。

2.举办家长法制学校,提高家长法律意识,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青少年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家中度过的。作为家长,除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还应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如告诉他们“打人犯法,杀人偿命”,“小来偷针,大来贼精”等道理,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正义的种子。锹德罗曾经说过:“自己没有的东西,难以借给别人,道德也是如此。”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自然也不例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就很难增强,甚至有些家庭教育还可能产生负效应。在2001年3月,有关人士对湖南省安化县东坪中学2191名学生、529名家长和134名教师进行了关于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问卷调查,从统计分析的情况看,与上述内容完全吻合。因此,家长的法律素质对子女的法律意识培养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专题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竟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青少年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会从社会中汲取法律知识的营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相应加大对社会环境的整顿和治理力度,把社会大环境真正建成牢不可破的法制教育阵地。

21世纪是法制化的时代,整个世界的运转都要靠法律规范。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依法办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对他们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法律素质的重大举措,更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加强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预防闲散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中国档案出版社.

法律意识培养篇(5)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律意识;法制观念;

作者简历:赵英杰:男,1981年生,在读法律硕士,河北保定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5-0178-02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 是社会主体对社会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对高等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对于高等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也对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首先,高等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大学生当前正处于长知识、长才干的时期,他们的法律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增强,但大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表面化,没有深入到法律的实质,并且有的学生专业并不是法律专业, 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轻法等现象有所存在,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管理者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知识,不断学习研究社会上发生的法律案件,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知识来经常性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其次,培育高等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高等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培育他们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学生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很多学生在接受了法律知识的学习之后,通常在其日常生活中,以一种自觉的态度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成才是相当重要的,特别是在法律意识的培养上,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老师的这种教课方式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学生的求知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做、亲身体验、去实践、去感受法律的作用,让其法律意识得到更深的体会。 

二.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进我国法制建设

高等院校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成长发育的时期,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但可塑性强,在此期间,培养、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另外,可以通过学生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地对其家人、朋友产生一定影响,他们的意识、思想也会不断向他人渗透和辐射,不仅可以引导高等学生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推动我国的法制建设。 

三. 培育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 笔者从“教”的方面出发,认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下几种途径对于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切实有效的:

(一)教学内容选择

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

(二)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三)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氛围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首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学生手册》的制定,要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特别是对于违纪学生的处理,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其次,建立健全的申诉机制,学生的申诉权是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赋予学生的一项重要权利,要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申诉,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营造一个法制氛围. 

(四)创建校园法制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学院应积极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路子,创建校园法制文化,开展相关的法制教育活动。

1.走出课堂,旁听审判

让事实案例说话,通过这一途径取得的效果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讲解更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庭审的过程当中,严谨的法庭调查,激烈的法庭辩论,法庭对案件事实的认定,对法律的适用等环节,会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威严;能更好地体会目前我国法律的现状,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以后的法律工作。

2.模拟法庭

让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掌握我国的一些诉讼法程序,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使得法律的预测作用得以发挥,进而促使学生提 高守法的警惕性,自觉守法。

3.建立普法学习基地

让学生定期接受法制教育。学生可以到监狱、检察机关、法院等机关参观或者邀请学院的法制校长、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让他们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最后,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学院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大多数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的 不成熟导致的。在许多学校中存在的学生贫富差距现象,使一些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平衡,也会导致一些学生铤而走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全面认识自我并且正确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帮助其提高法律修养。   

综上所述,要彻底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转变大学生某些错误观念,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思想道德水平,特别要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结合起来,一个人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为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主观要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并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素质的主要方面。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就不适应时代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提高法学教学质量,真正培养出一批具有全面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法律意识培养篇(6)

不论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是法律意识、做人的道理都要从小开始培养,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发展前进的坚实力量。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重视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学。

一、课前情境导入,激发小学生法律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尤为重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导入,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激发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小学生融入情境教学中,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且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法制教育,如果单独教授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因此,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从网上搜集黄河变化的相关图片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在上课时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小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黄河的变化,从内心更容易引起共鸣,借此教师抓住机会,向小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图片中人们砍伐树木的行为对吗?森林被毁灭了,草原被破坏了引起的后果是什么呢?作为一位我们国家的小公民应该怎样对待森林和草原呢?让小学生带着这些疑问学习本节课文,进而向小学生提出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使小学生明白要爱护环境,不能随意破坏森林树木和花草,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这样的教学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法律意识。

二、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小学生法律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课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放过每个法制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出文中涉及的法律常识,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学习法律知识,慢慢形成一种法律意识。在课文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在文章内容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在词组的教学中也可以渗透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在讲到文中小姑娘“输血迫在眉睫”“医生问几个孤儿是否有人愿意献血?”时,老师可以先向小学生提问“如果你是这几个孤儿中的一个,你愿意为小姑娘献血吗?”“大家见过献血车吗?”“知道我们国家相关的献血法有什么规定吗?”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提问,然后顺势讲解法律知识,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另外,文中的阮恒那么小就会为自己的朋友献血,那么我们呢?我们国家的献血法实行的是无偿献血制度,就是我们自愿献血而不要求任何回报,且等我们长到18岁以后就可以献血了。献血车、献血站的医生都是把采集的血用于像文中的小姑娘受伤生病的时候的,都是为救命治病的,而且献血对自己的身体是有好处的。因为献血对于小学生来讲,相对比较遥远,所以教师不用过深讲解,让小学生明白献血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即可。

三、课后实践活动,深化小学生法律意识

小学中年级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小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学习接受能力慢慢增强。因此,此时是教师渗透法制教育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把握住课后实践活动这一时间,积极为小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创造机会。例如,在实践活动课上,可以组织相应的法制演讲比赛活动;组织模拟法庭现场分析法律故事;组织辩论赛分析生活中的法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强加给他们。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面五星红旗》后,组织小学生进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比赛活动,学习到我国国旗法从1990就开始实施了,每个公民和组织都必须尊重和爱护国旗,明白了学校为什么会每天升国旗等。这不仅使小学生了解到国旗对于我们国家、公民的意义,而且更加深化了小学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及法律意识。

总之,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忽视法制教育,而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积极培养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小学生的成长发展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为提高公民素质尽一份力。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修养,积极研修法律常识与语文教学,增强少年儿童的法制观念。

法律意识培养篇(7)

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期提升青少年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党的十六号文也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这充分说明了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1、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由之路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的现象的思想与评价、心理和知识的总称。主要包括人们对法的产生、本质、作用、发展的看法,对现行法的理解、解释、态度和情绪,对自己和他人权利、义务的认识,对人们行为的合法性的评价,以及人们关于法的知识和修养等等。法律意识是法律文化的核心内容,它支配着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法律意识的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决定着执法的水平和效果,是人们守法、用法、护法的重要保证。

所谓“法的精神”就是法与一切存在物的关系,而法的精神就存在于法和各种事物所可能有的种种关系当中。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又是始于足下的现实实践。中国历史传统上延续数千年的中央集权体制以及重刑轻民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权利义务观念。从1986年“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在党和国家的强有力的推动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正在蓬勃展开。中国的法治进程正在由传统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冲突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思想基础,但这却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是推进法律启蒙教育的一个伟大工程。在校大学生知识丰富、思想活跃,是法律实践的主体之一。我们必须紧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块主阵地,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四有”新人,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终极目标。

2、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精神现状分析

现代法治国家追求公平与正义,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舶来文化的影响,社会多元化的价值观及国内外社会文化的碰撞,导致当代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念淡薄,一些非主流文化,如色情、暴力、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导致有些大学生好逸恶劳,讲究吃喝玩乐,互相攀比物质享受,不顾及家长与社会的感受,道德沦丧,以自我为中心,权利义务观念淡薄,这种现象极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虽然我国各高等院校在非法律专业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的公共课程,但学生学习的状态和结果也不令人满意,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守法指的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的规定,行使权利(权力)和履行义务(职责)的活动。作为守法主体的大学生还处于青年期,心理上还未走向成熟,其法律情感具有矛盾性,既相信法律,却又对法律的现实作用不太信任。大部分学生对法律充满信心,但现实中的一些法律不公正现象的存在,影响了学生对法律现实作用的信任。

3、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法律意识培养篇(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而人才培养又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包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非常丰富,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一个重要方面。现实中,我国民办高校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尽人意。

一、加强我国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对法律的情感和观点的总和,它包括对法的本质、功能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评价,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等[1]。法律意识具有导向和规范等功能,一个人法律意识淡薄与否、缺失与否一定会影响他的行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那么,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将会影响到学生个人的素质、言行、和谐校园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

(一)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共十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中,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是抽象空洞的,而是要具体到各个领域的;也不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推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努力。因此,民办高校需要大力推动和谐校园建设,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学生是学校的主要组成成员,是学校一切活动的主体,民办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学生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关键,因为法律意识是学生守法用法的重要保证。在学校内,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校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法律关系,如果学生法律意识水平高,就能减少法律纠纷,即使发生了法律纠纷,也会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而不会用“以暴制暴”、私下找人“摆平”等违法方式解决。因此,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能促进和谐校园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适应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某种程度上说,各行各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高超的专业技术技能,还要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因为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意味着其熟知法律、信仰法律,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和不断成长的基础,进而促进单位更好发展。因此,民办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要不断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以适应社会对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是预防民办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些年来,时常发生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着实令人震惊。有的大学生因生活琐事,诸如口角、铺位等等就拔刀相向、捅死室友[2];某些大学生太不自重,为了奢侈享乐而不顾人格,往往轻易就会把自己的宝贵尊严给廉价拍卖了[3]。比如,今年闹得沸沸扬扬的“裸贷”事件便是典型的例证。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处境的特殊性,民办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甚至更为严重,一些学生深陷盗窃、高利贷、传销、敲诈勒索等之中。导致民办高校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包括多方面,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缺失法律意识,不熟知法、不崇尚法、不信仰法。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民办高校应当通过培养学生法律意识,使他们知法信法用法,从而不触碰法律高压线,起到预防学生违法犯罪的作用。

二、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滞后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滞后的表现

如果一个人的法律意识落后于他所处社会的法律要求,便表现出法律意识的滞后性[4]。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滞后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不懂法。民办高校中有些学生,特别是理工类学生,对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清楚,不知道作为一个公民、一个学生可以行使哪些权利,应当履行什么义务。第二,不信法。有些学生对法律法规有一定了解,但是对法律不能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没有“法律至上”的信仰,不遵守法律法规。正如伯尔曼所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5]。第三,不用法。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么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要么使用非法手段自救,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二)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滞后的原因

1.民办高校忽视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虽然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财政体制下,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投入微不足道,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相当一大部分来自于学生的学杂费。因此,民办高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生源。而毕业生就业情况对生源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民办高校为了使毕业生更好就业,会更多考虑短期效益,更加重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而不会重视法律意识等人文素养培养,因为法律意识等人文素养培养不像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那样立竿见影地起作用。2.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制约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一方面,民办高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聘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他们都是超负荷工作,只能顾上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强制性要求的党建、学生资助等工作,而无暇顾及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这样的弹性工作。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一般都不如公办高校,所以,民办高校很难招聘到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而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既要懂得法学,又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等。所以,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严重制约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3.民办高校生源特点影响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民办高校学生多数都是高考不理想,上公办高校无果的情况下而选择民办高校的。他们成绩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一些学生在初高中已经形成许多不良习惯,如吸烟喝酒、旷课说谎、打架斗殴等。这样不仅增加了民办高校的管理难度,也影响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另外,民办高校许多学生来自农村,而民办高校学杂费普遍较为昂贵,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这些学生会抽出较多时间从事兼职,挣钱补贴学费和生活费,这样,他们很少有时间学习法律和了解法律,以增强自身法律意识。4.民办高校法律教育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一方面,民办高校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而这门课程课时本来就不多,法律基础部分只占教材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时间就更少了,不利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另一方面,因多种因素,民办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时,仍以教师讲授为主,甚至满堂灌,这种形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进而影响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效果。

三、加强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对策

(一)政府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

经济基础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高校的经费普遍较为紧张,影响了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等素质的培养。因此,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政府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以缓解民办高校经费不足和民办高校学生经济困难之问题,使民办高校能够加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力度,使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法律知识。2016年11月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四十六条对此也做出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以采取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和出租、转让闲置的国有资产等措施对民办学校予以扶持;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还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扶持措施。”可见,从法律层面上,也是积极鼓励政府采取补贴、奖励、助学贷款等形式给予民办高校扶持,进而促进民办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民办高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

观念决定方向和行为。长期以来,民办高校迫于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秉持着“唯专业技能论”的观念,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不重视对学生法律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下,社会不仅要求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是要求毕业生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因此,民办高校应摈弃“唯专业技能论”的观念,树立“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正确人才培养观念。只有在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指导下,民办高校才会想方设法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就业和在岗的竞争力。

(三)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状况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法律素养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优良的师资队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提升民办高校的社会口碑,进而改善生源质量,形成良性循环。加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应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吸引高层次具有法律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充实教师力量,壮大教师队伍。其次,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制度,使学校现有教师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提高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能力。

(四)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法治意识,必须做好法治文化建设。民办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习一般只能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而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能营造校园法治氛围,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民办高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具体举措包括:第一,学校和教职员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给学生做好榜样示范作用。第二,学校动员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社团,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展板、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以及法治理念,让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利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更是让学生树立“法律至上”等法治理念。第三,学校邀请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人员为学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法律咨询服务,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坚定学生“信法”的理念,提升学生“用法”的能力。全体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条件。而“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有意识地培养。”[6]因此,民办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9.

[2]韦文学.道德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与抑制作用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66-70.

[3]石扉客,阳.女大学生为小说配音获刑[N].深圳晚报,2009-11-04(A11).

[4]杨颖秀.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滞后与对策[J].中小学管理,1994(1):28-29.

法律意识培养篇(9)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愿望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以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评价。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是未来经济社会的主要建设者、管理者和接班人,其法律意识的有、无、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民族法律意识的水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保障。

1 培养与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这是一项崭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伟大工程。邓小平同志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促进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国家法制建设的百年大计,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远方针。同志曾要求,“要经常地在学生中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增强他们的纪律法制观念,使他们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和现代法治观念,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能够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一代新人。

(2)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内在需求。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曾指出,“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这就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法律意识的提高有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也有文化知识的成分,对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要不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高。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通过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2)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和。法制观念是高层次的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现存的法律规范、法律活动和法律关系等现象的概括和总结。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决定着大学生,甚至是以后走入社会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当前,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律知识匮乏,就容易产生错误的法律判断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在这种错误意识和观念支配下的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无法预料。

3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途径的思考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既要遵循学校的教育规律,充分利用学校的知识优势、人才优势,又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规律,采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守法精神、护法精神和敬法精神。

(1)提高大学生对法理知识的认知。法理知识是对法学的一般理论、基本理论和方法论的认识,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知识和理性基础。四项法理知识是建构法律体系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塑造大学生良好法律品质的法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相应的法理知识,才能使大学生为形成良好的法律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使得大学生知道什么是法律允许做的,什么是法律不允许做的,自觉地按照法律模式规范自己的行为。这一点就关系到学校法律基础课程开设和教师传授方面的问题。

(2)培养大学生法律权利与义务观念。法律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如果履行了义务就必然获得相应的权利,要想取得一定的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在学法的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去捍卫它;在行使自己的个人权利时,也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时刻铭记自己对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义务并自觉履行。

(3)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和各方面压力的不正确释放,而不良情绪和压力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4)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5)法学案例的探讨。通过对各类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和体会。不仅培养了大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也促进了他们法律意识的增长和法律观念的增强。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定格和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法律意识培养篇(10)

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战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现如今,社会上不知法、不懂法、不守法的人越来越多,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我们高中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其是否懂法守法关系着中国未来法治社会的建设方向,因此通过何种途径有效的培养和提升我们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人士认真思考的问题之一。

一、法律意识的基本概述

这里所指的法律意识主要讲的是人们对于各种法律和法律现象的看法和认识的一个总称。法律意识属于法律文化的范畴之中,其对法律的制定与实施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公民只有具备了正确健康的法律意识,才能更好的遵纪守法,也才能正确看待现今实施的各种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评价。

二、培养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一)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契合

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待在校园之中,而学校制定的各项校纪校规也是推动学校进步和我们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石”。因此,培养我们学生的法律意识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便不谋而合。同时,也只有我们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法律意识,校园文化的建设之路才能变得更加平顺且无忧。换言之,我们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能够推动校园管理制度的建设发展,而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发展又能反作用于我们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二)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相契合

我们高中学生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立的主要力量来源。因此,在高中时代培养我们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与影响。每个同学都应该努力学习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为将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三)能够有效预防高中生走向犯罪的道路

近年来,我国的犯罪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有不少的同学思想防线薄弱,一旦受到外界的诱惑或者是挑唆就容易不由自主的走上犯罪的歧途。因此,为了有效降低我们高中学生的犯罪率,开展深入和广泛的法律意识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高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十分特殊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各个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同学们法律意识的培养。

三、高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加强对于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对于培养我们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而言,学校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各个学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为我们开展具有实效的法治教育,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向我们学生传授与法律相关的知识。同时,作为培养我们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战场”――思想政治课必须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我们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向我们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并帮助我们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家庭加强对于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对于我们高中学生而言,两点一线的生活是我们的常态。因此,除了学校之外,家庭教育自然也显得十分重要。各个同学的家长应该在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巧妙的渗透于法律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作为自己孩子效仿的榜样。不论是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还是在专门的教育环节中,父母都必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尽最大限度的为我们打造一个“纯净净土”,让自己的孩子在生活在这片净土之上,远离生活上的各种错误甚至是违法的思想和行为。

(三)社会加强对于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配合

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我们高中学生也不可避免的与社会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因此,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也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基础。相反,如果社会环境不健康的话,我们学生就会受到错误思想的引导,严重的甚至会走上犯罪的歧途。同样,社会风气的好坏也与我们能否健康成长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好的社会风气能够助力我们学生法律意识的逐步形成,并让同学们在健康和谐的氛围中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四)高中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

现如今,很多同学只重视应试成绩的提升,对于其他方面的教育则显得漠不关心。很显然,这样成长起来的学生就算成绩再好,也不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识,我们学生也应该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强化自己的法律意识与法律观念,并学会运用适当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与利益。此外,我们学生还必须在日常阅读的过程中多多涉猎与法律有关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认真听讲,不断吸取与法律相关的知识与内容,已达到助力自己法律意识提升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现阶段,我们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普遍缺乏的。因此不管是学校、家庭、社会还是学生自己,都必须不断努力,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升我们学生的法律意识,让我们学生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并成为一个知法、懂法和守法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法律意识培养篇(11)

“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法治目标的确立,使中国步入了法制现代化的快车道。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宏伟目标的确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选择和积极着手实施的问题,而首先是个理性思考、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新思维的问题。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其法律意识的状况将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效。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还区别于一般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与其他社会群体的法律意识相比较,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层次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层次性,指的是由于大学生所处的年级、专业的不同,从而具有不同水平的法律意识,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第二,矛盾性。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大学生一方面对我国的法制建设非常关心,表现出要求加快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迫切心情和强烈愿望,也认识到法制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有时有部分同学对我国的法制状况仍持冷漠、偏激的态度,甚至对我国的法治表示怀疑和不信任。第三,不平衡性。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大学生的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在具体的部门法里,大学生的民法意识、经济法意识、刑法意识、婚姻法意识、继承法意识等普遍高于行政法意识;大学生的实体法意识普遍高于诉讼法意识。第四,不成熟性。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使得他们的法律意识的内容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法律认知偏差 

法律认知是人们对法律现象,主要是对现行法律制度内容的了解和把握程度。法律认知是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影响和决定着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形成。大学生的法律认知是建立在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缺乏,经常表现出对一些我们常说的法律词语的不理解或是理解不准确。 

(二)法律情感淡薄 

在法制现代化和法律意识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法律意识还相对淡薄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方面的情感就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法律正义感不强。大学生对法的民主基础尚未有明确的意识,仍然秉持一种作为统治工具的传统意义上的或者说专制统治下的法律观,对法律正义性的信赖不足;大部分大学生不了解现行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对其公平和正义性也不甚理解,也就很难有法律的情感产生。其次,法律信任感较差。当前我国法制建设不能够跟上市场经济建立的步伐,致使存在一定的、甚至是严重的腐败行为,使得大学生片面的观察这样的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任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大学生觉得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够惩恶扬善,因而对法律的信任感也就比较差。 

(三)法律信仰缺失 

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却令人担忧,部分大学生并未形成一定意义上的法律信仰。具体来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缺乏主要表现在:首先,法律规范的信仰失落。当前大学生对法律规范的信仰日渐失落,主要表现在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法律不信任、不尊重和不服从,更有甚者对合法效力的法律予以蔑视、践踏,公

然以身试法,最终造成害人害己、令人扼腕的后果。其次,社会秩序的信仰缺失。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对社会秩序的信仰,或者简单的过分夸大或者否认良好法律秩序的存在,进而也就很难将之转化为自觉服从和自觉遵守法律,并且在必要的时候甘愿为了法律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树立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把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作为其目标的理念,这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必须首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目标的教育理念。教育机构要树立注重法律意识培养的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观念,摒弃过去那种只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只传输给学生法律知识的旧理念,而重新树立一种注重知识的输送更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的新教学理念。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律课程 

合理设置大学生法律课程,是指基于对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以及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而合理安排相关的大学生法律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和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到,现在一些大学的法制教育供需矛盾很尖锐。一方面,学生希望学校开设系列法学选修课或法学辅修课,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接受法制教育机会,满足他们学法的需求。另一方面,原来学校还有一门法律基础课,能够对学生进行相对系统的法制教育,而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合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三)大胆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式 

法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一定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大胆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式。首先,案例教学要贯穿始终。案例分析一定要透彻,不能只讲出法院的判决结果和法律条文就行了,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法律规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以及法律思想和法律精神所在。其次,讨论式教学应该经常运用。尤其是要留一些问题给学生课后讨论,这样会促进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和探讨问题,经他们激烈讨论过的问题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再次,开放式教学也不可缺少。开放式教学就是教师事先不给学生留特定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法学有关的问题,而后到讲台上去讲。这样做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此外,利用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请法学专家、学者、知名律师搞讲座等也很重要。 

(四)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 

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途径,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首先,健全法律运行机制,为培养和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法制保障。健全法律运行机制,要求立法民主化和科学化,执法程序化和公正化,守法自觉化,法律监督制度化。其次,加强权力道德建设,惩治腐败,为培养和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再次,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有机配合,形成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合力。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氛围;家庭要加强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为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提供适宜的土壤;学校要发挥法律意识养成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采取措施提高教育效果。 

(五)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