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大全11篇

时间:2023-10-25 10:19:54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1)

很难想象,今天听来多少有些“靡靡之音”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竟然起源于为儿童教育而作的“学堂乐歌”!但这却是历史事实,我们不打算考察为儿童而作的学校歌曲是如何一步步演变为具有都市情调的流行歌曲,而是想探求,在100年前,中国早期的教育家和音乐人是如何把音乐和儿童教育、学校教育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对于我们当下的儿童教育与学校教育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与启示?以音乐为主体的审美教育应当如何落实在学校教育之中?20世纪初的尝试结出了上海流行歌曲这一奇异果,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次文化进步的积极成果,这一成果为当代的流行音乐文化奠定了基调。流行歌曲作为当下青少年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及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各种价值观。,于此,当“教育是文化过程”的历史命题,被近年来日益多元的流行文化冲击、挑战,而使我们的教育者陷入了对“学校教育是‘文化的别名”’这一曾经被视为不争的“真理”的困惑中时,透过上海早期流行歌曲与儿童教育互助共进的历史事实,我们是否该反思一下流行歌曲乃至大众文化之中是不是包含着一些我们所没有重视的资源?历史的经验应当成为今天的资源,让我们来看看早期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是如何尝试利用音乐达到教育效果以及他们所取得的成就,进而从中提取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的最初尝试:学堂乐歌

自王国维、蔡元培等人上世纪初在中国倡导审美教育,音乐作为美育的方式在那个时代先进人物的心目中就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们所开办的新式学堂中,出于美育的目的,出现了“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人们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所以“学堂乐歌”,一般就是指出现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的学校歌曲(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在新式学堂内开设的“乐歌”课,是仿照日本的新式音乐教育体系所设立的。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上的认同加上日本在近代以来的崛起,致使早期中国留学生大多选择日本为留学地。“新”我国民,“新”我教育的历史背景,让一些早期的“海归”们,认识到音乐教育之于国民素质的重要性。正如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指出的:“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为此一大批受惠于日本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回国后成为了早期的音乐教师。学堂乐歌的创作,处于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它是许多文化学者努力探索的结果,深受维新运动和维新思想的影响,它是中国社会的新现象。

开拓学堂乐歌并建有筚路蓝缕之功的音乐教育先驱们大多有留学背景,留学期间虽学习音乐但非主修或专修,而且是在毫无音乐教育的基础上从事新式音乐教育工作的,但出于对音乐的爱好和对祖国教育事业的责任,他们纷纷投身于“学堂乐歌”的创作和传播之中。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弘一法师)、曾志卷等。这些早期音乐教育家编创学堂乐歌,旨在通过音乐或者说唱歌这种形式,把新时代的价值观、生活观,甚至五四新文化精神传达给学生,因而音乐教育主要是学校德育的一种手段。正如李叔同在他自己主编的《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情操,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在新派思想家竹庄看来:“凡所谓爱国心、爱群心、尚武之精神,无不以乐歌陶冶之。”而在国民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1月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明确指出唱歌课的教学目的是“涵养美感,陶冶德性”。我们以早期音乐教育家沈心工的乐歌题材为例:有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黄河》、《从军歌》、《爱国》等;有直接鼓吹国民革命、歌颂共和新政的《革命军》、《何日醒》、《美哉中华》等;有提倡男女平等,重视科学的《女学歌》、《电报》、《纺织》等;还有倡导民主主义的歌曲。虽是儿童歌曲,却是新时代的精神的传播者。由此可见学堂乐歌的内容大多富于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的德、行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学堂乐歌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如著名艺术家、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艺术趣味》一书中的回忆:“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动乱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们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时。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我国著名女教育家吴贻芳正是将《燕燕》视为“心中的歌”。当作座右铭,而像燕子一样在教育园地里辛勤地工作。为国家培育出许多栋梁之才。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这种音乐的创作诉求及功能,是把歌曲作为宣扬进步思想的普及方式,当作美育的手段。学堂乐歌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所取得的成果在当时就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著名音乐家黄自为《心工唱歌集》所作的序文中这样提到:“先生的歌集,风行最早。……所谓‘盛极南北’确系事实而不是过誉。所以现在的青年教师及歌曲作者多少皆受先生的影响,这一点贡献,也就了不起了”。

二、学堂乐歌与儿童语言学习

五四新文化运动,将以“自强救国”、“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文化启蒙主义标举到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建设新的“民族国家”成为仁人志士的时代共识。蔡元培等人以“美育代宗教”的倡导,使美育在学校里受到空前的重视。国语运动提出的“言文一致”“国语统一”的口号,力主将文化与教育进行普及。在这股新风的推动下,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迈出探索的步伐。赵元任、黎锦晖、黄自等人在吸收了欧洲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创作了大量的专业音乐作品,其中许多是为了中小学生演唱而创作的。如肖友梅的《问》,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等,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为传唱。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曲和歌舞剧不仅在中小学中极为盛行,而且在社会上也风行一时。新时期的“学堂乐歌”由于艺术形式更加大众化,内容更贴近生活,因而不仅风靡校园,更被社会大众所喜爱而广泛传唱于日常生活中,成为流行歌曲。

1921年,语言学家黎锦熙的弟弟、音乐家黎锦晖带

着提倡白话文、推广国语的重任。应聘到上海的中华书局。将一腔济世报国的情怀投入文化、教育的实践之中。是年黎锦晖为中华书局编写《新教育教科书国语课本》,担任教育部“国语读音统一会”上海国语专修学校的主任,1922年又任校长。为了国家教育事业的顺利推进与发展,黎锦晖以“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的理念。编创了大量的儿童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并以语专及其附设的小学为文化母体,进行广泛的宣传与实践活动,因而黎氏此一时期创作“新”学堂乐歌的现实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推广国语”,即推广白话文,推广普通话。这一出于教育者社会责任的行动与“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倡新文学、提倡白话文”,提倡“明了的”、“通俗的”创作方向,以及当时方兴未艾的新音乐的创作活动,是紧密相联的。

作为语言学家、教育者,黎锦晖同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民族音乐情结与演奏实践经验的音乐人。由于“推广国语”首先涉及的就是语言的标准化与文字的规范化问题,而对象又是刚开始语言学习的学生,因而黎锦晖特别注意以普通话(国语)的四声为标准,谱写较为通俗化和口语化的歌曲。口语化主要在词。是指以普通话为基本音的国语。正如他在1921年创作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增订宣言”中如此写道:“本剧从头至尾,所有歌词除《长白山》曲中和《银绞丝》末句夹了几句文绉绉的字眼外,其余全是纯粹的白话”,并指出这部歌剧的歌词是“明显易晓,无论何人可以听得懂”。通俗化则主要在曲。对于长期浸润在中国民族、民俗文化中的广大儿童来说,民族民间音乐早已沉淀为集体意识的一部分而成为语言的另一种形式。正如法国哲学家卢梭指出:“旋律模仿着语言的声调和那些在每一方言中都符合一定心灵活动的语气”。黎锦晖立足“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的创作立场,运用民族旋律结合普通话的四声,即按照“明反切、张四声、知五音、正四呼”的要求,把作品的声调(文学语言)和音调(音乐语言)加以精细地处理,力图把“寻常的语句”变成富有音乐感的“乐化句”。这样理念下创作的儿童歌舞曲和歌舞剧活泼新颖、脍炙人口。

在儿童歌舞剧《神仙妹妹》的“重编宣言”中黎锦晖这样写道:“本剧的歌曲,倒很有趣,腔调有特别意味,又容易唱,高低长短,完全与国语化的语调相符。”其中广为流传的第三场“老虎叫门”中的《小孩子乖乖》:“小孩子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不开不开不能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早在这部歌舞剧尚未产生前的20年代初,已在小学生中广为传唱,而它的歌词也被选作小学国语课的教本。这首至今依然被传唱的童谣,无论是词曲的结合,音乐语言的气势还是节奏的处理,都符合国语发音的基本规律。在富有儿童鲜明个性的同时,把幼儿说话时的稚气形态表现得惟妙惟肖。黎锦晖1921年创作了第一部儿童剧《麻雀与小孩》,作为过渡阶段。剧中音乐虽以旧曲填词为主,但多选用民间及学堂乐歌的曲调。如第五场用的是《苏武牧羊》填的词:“这事做错了,越想越不应当。可怜那麻雀,独自哭哭啼啼的多么悲伤!将心来比心,大家是一样。假如我不见了,我的母亲怎么样?”如此口语化的歌词将儿童忏悔的心理描写得极为贴切真实,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因而,剧中音乐曲调虽未作大的变化或发展,但由于作者创造性地从剧中人物的情感、性格出发,将口语化的歌词与民族民间特色曲调很好地结合起来,并且借鉴了好莱坞电影中歌舞表演的形式,从而使这部儿童歌舞剧获得了成功。除了作品之外,这里我们有必要介绍一下黎锦晖自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黎锦晖的学生王人美在其回忆录中提到的,黎锦晖与其女黎明晖,将音乐音高与国语四声音调结合起来,自创双簧“琴语”进行国语宣传。首先请观众随意写一句白话文,交给黎锦晖,由黎锦晖用小提琴拉出相应的曲调,黎明晖在台前黑板上根据听到的音乐“语言”写出注音字母并译成相应的白话文,用国语读并唱出。这种方法被誉为“最迷人的节目”,造成了轰动,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再看被誉为“中国舒伯特”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由于有留学美国并学习西方音乐理论及钢琴的经历,因而他的作曲手法是中西结合式。长期的语言学研究使赵氏特别注重以中国语言(包括方言)的声调和音韵特点来处理歌词与曲调的关系,因而他创作的歌曲既富有民族音乐的韵味,又有口语化的倾诉感。例如《卖布谣》中在“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处和声的“洋化”运用,与“洋布”结合得恰到好处。正如音乐家贺绿汀的中肯评价:“他是语言学家,他的创作在词曲结合上有独特的见解与成就,值得后代人认真学习。”黎锦晖和赵元任,创作音乐的手法虽不相同,但他们在运用语言规律为白话诗谱曲方面,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当代音乐创作者研究、学习与借鉴。

赫伯特・斯宾塞认为:“音乐的根源,在乎感情激动时语言的声调,而它对于语言也有了反作用。为的是使它这种声调更富变化、更加繁复、更加表情的了”。以歌唱作为语言教育与训练的手段,作为普及普通话的手段,似乎有更独特的效用。首先是对语言节奏感的训练,同时也是对普通话发音的训练手段。通过对语言节奏感的训练,对于学生的汉语语感,汉语的美感,都大有裨益。黎锦晖的成功至今仍有启示意义,我们在中小学进行音乐教育的时候,没能把音乐拓展为对儿童语言能力的训练,我们的语言教材为什么是单调的语言作品而不是可唱的歌谣?黎锦晖等的经验和观点似乎说明,语文教育和音乐教育不应当被割裂,音乐完全可以成为语文教育的手段。

三、学堂乐歌的启蒙意义与民族文化的传承

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最初成果,不是萌发在中国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品质发展中,而是随着新式学校的兴办而产生的。乐歌与教育的一体化,始终决定着不同时代乐歌的发展方向。20世纪初期,乐歌通过学校音乐教育进行推广,目的在于改善国民素质,改良社会风气,振奋民族精神。作为新型的校园歌唱文化,乐歌在向广大莘莘学子传播的同时,开始较系统地输入西方音乐知识,如传授简谱,介绍五线谱;确立集体歌唱的形式;开始新型的歌曲创作等等,这一切都具有启蒙的意义。

从文化启蒙的角度看,作为一种中西结合的新文化,初期乐歌曲调的“拿来主义”并非是喝过“洋墨水”的中国文化人标榜自己西学的情愫,个中缘由既有对传统音乐的失望(包括不熟悉成分),也因为缺乏相关音乐作曲的知识,更多的则是主动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歌词的创作,不仅使外来曲调更接近我们的民族语言,而且对晚清刻意求古,拘泥于韵书字调的词风有了很大程度的突破。无论乐歌是否是“新诗的萌芽”,歌词对传统诗歌在继承中形成新的歌词体式,是无论如何不能被忽视的重要贡献。这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进行歌词创作的民族文化根性,不仅在“五四”时期成为歌词创作的主流手法,在当下也是许多流行歌曲创作者借以寻求“古典意

境”的源泉。从早期杨度作词的《黄河》:“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李叔同作词的《春游》:“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20年代被称为“学堂新歌”的流行歌曲《毛毛雨》:“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定,微风细雨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歌词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编写的《老少通千字课》的课本中就能见到。还有当下正在流行的《梨花香》:“笑看世间,痴人万千。白首同倦,实难得见。人面桃花是谁在扮演。时过境迁,故人难见。旧日黄昏,映照新颜。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梨花香,却让人心感伤。愁断肠,干杯酒解思量。莫相望;旧时人新模样,思望乡。”等等,不一而足。

乐歌中以民族音乐为基调及自创的歌曲虽为数不多,但毕竟开创了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根的“原创”先河。为今后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学堂乐歌不仅仅是“歌”,或某一时期的学校歌曲,它创造了一个不断从传统文化汲取养料,并融合域外音乐文化的开放体系。这样的海纳百川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并带来了勃勃生机。因而学堂乐歌既是新文化传人的起点,又是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开端。

随着“五四”新文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兴起与发展,新时期的乐歌创作者,在延续早期乐歌简洁通俗、明快积极的风格下,逐渐摒弃了以西曲填词的主流模式,而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本,以大众的审美观为标准,以通俗白话文反映新的时代情感为旨归,创作出一大批“学堂新歌”。最具代表性的如上文提到的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曲和歌舞剧,赵元任、萧友梅、黄自等艺术性较强的歌曲,还有就是黎锦晖创作的大众文化的上海早期流行歌曲。这是“学堂乐歌”在新时期的新艺术形象。它的文化启蒙意义在于,真正开始运用民族文化母语来发展普通音乐教育,改造国民性。

因为有感于“国人中百分之九十九还在爱听而且爱唱《十八摸》和《打牙牌》”这一类的民间小调,黎锦晖从儿童歌舞的创作中走向了“尝试以一种大众化的情歌代替当时茶楼酒肆中的‘粉色小曲’”的文化启蒙之路,创作出《毛毛雨》、《妹妹我爱你》、《落花流水》、《人面桃花》、《卖花词》等一批“学堂新歌”。由于黎锦晖坚持“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因而所创歌曲均以时代大众审美观为标准,以白话文的歌词、民族音乐形式为基础并加以现代化。民歌、曲艺和戏曲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其音乐语言沉淀着的是民族的一种集体意识;白话文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倡议的“自由”与“个性”的文学表达形式。代表着“科学”与“民主”观下主体意识的觉醒;白话形式下歌曲的内容是人类自古永恒的“爱”的主题。歌曲凸显的是“乐”的人文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人的文学”在音乐领域的实践,而歌曲关怀人性的文化内蕴使它成为全新的时代之音。并且歌曲对于民族语言的节奏感、民族乐感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黎氏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他的大部分歌曲之歌词都可以看到古典诗歌的影子。以《落花流水》为例,歌曲为G七声清乐宫调式,柔板的速度,整体并列单二部曲式加上变化复奏的曲式结构。歌曲A段开篇就以三拍旋律的荡漾感,把人带入对时光不断流逝的感叹情绪中。B段对白发老母亲和意中人的思念,运用了独特的三拍加二拍的混合节奏:“(3/4拍)好时光,像水一般,不断地流,春来不久,要归去也,谁也不能留。别恨离愁。付于落花流水,共悠悠。想起那年高的慈母,白发萧萧已满头,暮暮,朝朝,暮暮,朝朝。(2/4拍)总是眉儿皱,心儿忧,泪儿流,年华不可留,谁得千年寿?我的老母!”这种亦唱亦叹的节律与古典意境的歌词相互交映,使思念之情更加深切,荡气回肠。这种做法的启示性作用在于。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吟唱古典诗歌?1983年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就是据李煜的《虞美人》谱的曲(谭健常作曲),《但愿人长久》歌词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梁弘志作曲)。由于歌曲典雅优美,《但愿人长久》被当代流行歌手王菲进行了翻唱。这些资源我们积极利用了吗?

随着儿童歌舞剧和“学堂新歌”暨上海早期流行歌曲在社会上的流行,黎锦晖又创造了一个“第一”。1928年5月,黎锦晖率领“中华歌舞团”将中国新兴的儿童歌舞艺术和时代新曲带出了国门,开始历时近十个月的南洋巡演。这个史无前例的文化活动,首次交流了中西的音乐文化,在海外的华人圈反响颇佳。特别是香港首演。至今传为佳话:“开幕后由八个女演员穿着国产最好的雪白小纺长衣长裙上场,合唱《总理纪念歌》,唱时,观众全体肃立。许多身穿大礼服的英国贵族们,在四周观众的影响下,也不得不随之站了起来”。这样的场景让身处英国殖民地的爱国侨胞深以为豪。因而“不论我们走到哪里,热情的侨胞都把我们围住,跷起大拇指,夸我们给祖国争了光”。而“中国人唱歌,英国人也肃立,这在英帝国统治下的香港还是第一次”。我们说“教学相长”,而这样的文化传播过程,则是学、演、育的相溶。《总理纪念歌》是黎锦晖在1925年因国父孙中山去世有感而写的。一直作为优秀的校园流行歌曲而广被传唱。而由黎锦晖作词作曲,“黎明晖演唱的《落花流水》、《人面桃花》、《妹妹我爱你》等时代曲,观众评之为‘伟大纯情,真情流露,平民文学的特质,极尽缠绵悱恻的情感,谁都忘不了!”可见早期流行歌曲之所以被大众喜爱并流行至今,正是因为歌曲的文化品格既保持了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具有时代性甚至时尚性。即便是直白的爱情歌曲,在套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意象和表达方式后,也具有了文学的蕴意。这些歌曲既满足了广大市民的音乐需要,又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不谋说教,有益欢娱,尊重音乐的娱乐价值,而从传统僵化的、脱离生活的乐教、诗教的理论中走了出来。这代表着新市民音乐的方向,也体现着市民音乐的人文价值开始被尊重。黎锦晖的这些创作响应着胡适提出的“平民音乐”的思想主张,体现着音乐应当为平民的审美趣味服务这一五四新观念,这是进步的象征。

此次文化活动不仅推广了中华新艺术,又把面向海外华人社会推广普通话国语的文化目的一并实现了。这种文化活动的“美育”意义,正如黎锦晖在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卷头语”中提出的,“一切布景和化装,都要儿童们亲自出力,这个除开利用它采人手工、图画、卫生及一般作业的材料外,还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世敏捷的才能……”可见黎锦晖深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把歌曲作为美育的书本,把歌舞剧表演当作美育的综合性的实践,并认为学生进行歌曲演唱与

歌舞剧表演的过程就是美育的过程。取得的效果,正如当年《葡萄仙子》的扮演者这样回忆:“记得我披着一块透明的黄纱巾,边舞边唱。在广场上,童声悠扬,我演着、演着,小小的心灵模糊地感觉,我好像真的走进了仙山楼阁作为仙女下凡了。我把那奇异的葡萄种子撒满人间,那象征仙子的形象,温柔优雅,配合歌曲和谐的节奏,艺术上的美感,悄悄地印在我心灵深处;它启发我的想象,诱导我热爱童话中的诗情画意,留下毕生难忘的印象”。可见,我们现在所倡导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方针,在20世纪的初期就被黎锦晖付诸实践了。这样的美育宗旨是:“我们表演戏剧,不单是使人喜乐,使人感动,使自己愉快、光荣,我们最重要的宗旨是要使人类时时向上,一切文明时时进步”。为了达到更好的普及效果,黎锦晖在由他自己创办并主编,行销全国的儿童周刊《小朋友》上,连续登载了他创作的12部儿童歌舞剧本,让无数学校团体有了参照之本,如此影响下“儿童歌舞剧已在国内各省、市、县及海外华侨小学广泛地表演起来”。

综上的启示,儿童歌舞剧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综合式的美育:一方面,借歌舞剧及其中的歌词作为新时代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的传达手段。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启蒙与道德指引:另一方面,借音乐来传达民族音乐形式。特别是民族音乐背后的民族语言节奏感,民族文化的美感;第三,以歌唱的形式进行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教育,而中国古典诗歌本身就是具有音乐性的,是为吟唱而作的。

早期的学堂乐歌作为一种儿童教育手段,起到了德育与启蒙,传播新文化、继承传统文化,进行语言学习,进行民族语言、文化美感养成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成功的,否则它不可能“流行”,而流行音乐可以用作以上功能的作品并不少见。学堂乐歌的成功对于我们当下的儿童教育与音乐教育是一个启示。我们是不是应当更主动、更深入地把音乐与儿童教育结合起来,把音乐与儿童教育的主要方面结合起来,而不是割裂开,互不介入。知易行难,或许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当代的音乐工作者是不是应当创作出一种与学堂乐歌相似的音乐形式,专为儿童教育而作?而儿童德育与语言教育者是不是应当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与应用能力,从而使得把音乐与儿童教育结合起来成为可能?

注释

1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77页。

2 李叔同:《音乐小杂志・序》,《李叔同诗文遗墨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版,第237页。

3 竹庄:《论音乐之关系》,载《女子世界》,1904年第8期。

4 丰子恺:《艺术趣味》,上海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14页。

5 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94页。

6 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第93页。

7 王文英:《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沈心工》,载《艺术长廊》2008年第5期。

8 孙继南:《黎锦晖年谱》,载《齐鲁艺苑》,1988年第1期。

9 曾遂今:《音乐社会学》,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12月,第71页。

10 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载《文化史料》1982年第3辑,第90页。

11 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我的成名与不幸一王人美回忆录》,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第42页。12萧友梅:《介绍赵元任先生的(新诗歌集)》,载《乐艺》杂志创刊号。1930年4月。

13 贺绿汀:《赵元任音乐作品集(序)》,载《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

14 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0月版,第138页。

15 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前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5月版。

16 邓湘寿:《编者的几句话》(1930年6月1日),载邓湘寿、黎锦平编《明月之歌》,第159页,同声书局1930年7月初版。

17 朱应鹏:《关于舞会的话》,栽《申报》1930年7月27日。

18 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栽《文化史料》1982年第3辑,第90页。

19 黎锦晖:《我和明月社》,载《文化史料》,中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1982年出版。20王人美口述,解波整理:《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第76页。

21 新加坡华文小报《南星》第四期,1928年7月7日的报道,参考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第33页。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2)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36-04

艺术的发展和繁荣需要创新,尤其是作为艺术之首的音乐更是如此。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让我们永远怀念和学习的音乐家,最主要的是他的作品对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他们的思想成为众人学习的榜样,更重要的是对音乐史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今天我们依然重视和研究黎锦晖,也正是因为他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做出巨大的贡献,他创造性地将“爱的教育,美的追求”理念运用到他的儿童歌舞创作中去,教育儿童应当有善良纯洁的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当今音乐教育有着深远启发和影响。他的许多儿童歌舞音乐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他独特的音乐教育思想更值得现在的人们借鉴和学习。

一、黎锦晖及其音乐创作

(一)黎锦晖生平简介

黎锦晖,湖南湘潭人,早年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对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有所研究。上世纪20年代起,他致力于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先后写下了《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12部儿童歌舞剧及《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同时,他还主编《小朋友》周刊,并创办了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为改革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黎锦晖被誉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的许多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对当今学校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具体实施,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巨大的现实意义。黎锦晖提倡以“爱的教育”为核心,“美的追求”为目的,他认为儿童是国家的主人,因此没有什么比教育好儿童更为重要的了。通过他的作品,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既陶冶情操又学到做人的道理,真是双重功效啊!黎锦晖的这些思想对从事儿童音乐教育的工作着来说,无疑使他们受用终生,并有着很高的学习价值。

(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创作

1.儿童歌舞表演曲。黎锦晖最早的儿童音乐作品采用的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游戏为一体的载歌载舞的儿童艺术形式,跟欧洲的歌剧形式很相似。这种艺术形式取材于儿童生活、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内容大多是充满爱心和美的形式的寓言故事和神话,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审美情趣。当他编写成曲调后,一个崭新的音乐形式――儿童歌舞表演曲就出现了。早期的儿童歌舞表演曲根据演唱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集体歌唱为主(即齐唱、合唱),加上群舞以及简单的队列变化,表达儿童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如《努力》、《吹泡泡》等;另一类是通过富于个性的独唱、对唱,表演起来使音乐产生很强的感染力,更贴近生活,如《寒衣曲》、《可z的秋香》、《蝴蝶姑娘》等,其中《可怜的秋香》影响最大。

《可怜的秋香》创作于1921年,共有三段歌词,分别表现了牧羊女秋香的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时期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牧羊女深深的同情。歌曲的结构采用了民间音乐中“鱼咬尾”(即上句的结束音和下句的开始音是同一音,因此又叫“同音承递”)的形式,这种作曲技法使旋律听起来很有民族风格。

2.儿童歌舞剧。儿童歌舞剧是儿童歌舞表演曲的进一步发展。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闪耀着“五四”时期新鲜的思想光芒。他曾说:“我自以为儿童歌舞剧的内容主旨,是以表现好人好事为主,有利于当时的新教育运动。”他所谓的“好人好事”就是全部贯穿在儿童歌舞剧中的以“爱”的教育为核心的精神。他的第一部作品《麻雀与小孩》描写老麻雀教小麻雀飞,一个天真顽皮的小男孩趁老麻雀出去觅食,把小麻雀骗回家关起来供自己玩耍。老麻雀回来后,不见了自己心爱的孩子十分着急,当小男孩看到麻雀妈妈找不到孩子的悲伤与着急时,良心受到了谴责,心里十分难过:“换位思考,如果我失踪了,我的妈妈一定也急坏了”。于是便赶忙把小麻雀送还给了麻雀妈妈,看到它们母子团圆的感人场面,小男孩高兴的流下了眼泪。故事情节简单易懂,但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的十分细腻,充分体现出了“仁爱心,诚实话,品格人人夸”的主题,同时作者也从侧面提示人们时刻要有热爱大自然,保护小动物的思想。

那么,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有什么作用呢?(1)学国语最好从歌唱入手(例如上海启贤公学,学生大多数都是广东人,自唱熟《葡萄仙子》之后,国语话便可以通用)。(2)将歌曲运用到学校各科的教材中去。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学习效率自然也提高了,比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效果来的更好。(3)所有的舞台布景和化妆,都要求孩子们亲力亲为,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可谓事半功倍。从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黎锦晖对少年儿童的挚爱,他在注重音乐娱乐作用的同时,亦关注音乐在锻炼国语,帮助学习中发挥的实效,同时更加重视的是寓教于乐。以上这三点作用是他对学校音乐教育方式成功探索的核心。

3.价值与意义。黎锦晖对儿童歌舞音乐的创造与发展,在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乃至对当今的音乐教育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他首创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这两种艺术形式,使我国早期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从以歌唱为主的单一形式跨入了多元化艺术形式并存的阶段。尤其是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使国语运用更加广泛,培养和训练了儿童的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了儿童的思维。黎锦晖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及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之所以能在当时社会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不仅在于他十分注重结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去进行音乐旋律和剧本的编写,而且他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西合璧,取其精华的理念,既借鉴国外音乐的经验和优点,又继承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方针,才能取得现在的深远影响。

二、黎锦晖的音乐教育思想及其特点

(一)音乐教育思想

1.“爱的教育、美的追求”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黎锦晖认识到,欲将理想转化为现实不是很快就能实现的,要想让不公平的、黑暗的社会变成一个和谐温暖的大家庭,就需要不断的进取,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在他的作品中,将盛行于“五四”时期的“平等、自由、仁爱”的精神与当时我国音乐教育思想相结合,从培养人性中最珍贵的“爱之心”和“美之心”入手,去影响我国广大人民的思想。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爱”是他创作的核心思想,也是他创作的一大原则。在他的笔下,“爱”被赋予了广博的含义,到处弥漫着浓浓的“爱”的气息和“美”的享受。如《麻雀与小孩》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老麻雀和小麻雀之间间接的母女之情刻画的淋漓尽致,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小羊救母》是讲述用“爱”来战胜邪恶的故事;《葡萄仙子》则启迪儿童对自然界弱小生命的怜爱以及对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博爱。黎先生希望通过这些作品使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滋润。然而不难看出,黎锦晖对真挚的爱的描绘与渲染是通过慰藉,让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而失掉爱心的人性重新复苏,回归人“性本善”,从而关注人生,热爱人生。

在黎锦晖的歌舞剧创作中,顺应爱美天性,以美的艺术形式进一步启发儿童的爱美之心,便成了他歌舞创作的另一大原则。如在《七姊妹游花园》的创作“旨趣”中说:剧本完全以“美”为主,人美、服装美、歌声美、动作美,剧中人的品性、行为,无一不美。美只是美,爱美的人只是爱美!至于美以外的一切规矩啊、成见啊、习惯啊,可没功夫去管。可以说这是“唯美主义”的创作原则。那么他真是除了“美”以外什么都不顾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他所说的一切“美”,有重要的“品性美”一项内容。在他看来,没有必要单独提出,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感化方式达到目的。黎锦晖对美的追求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尚的审美观,塑造完美的人格,使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既学到了优美的歌曲,又得到心灵和精神上的陶冶和洗涤,真是太有益处了啊!

2.“唯美主义”思想。黎锦晖的“唯美主义”思想是根据人爱美的本性得来得灵感。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都爱看美的风景和漂亮的人,总爱美的事物,黎锦晖就将人们的这种“爱美”、“敬美”、“崇美”的“唯美主义”思想贯穿他教育的始终。

他的“唯美主义”音乐教育思想从上世纪20年代初到20年代末逐渐清晰成熟起来,他所谓的“为歌舞而歌舞”,实质上是在求得一种艺术本体的“真”和“美”,在观众面前所展示的也是真的和美的。从视觉的角度上讲,《七姊妹游花园》的舞美最美丽,七个姊妹各出场七次,换了49套服装,这种豪华的服装造型连国外的观众都赞叹不已。从听觉的角度上讲,在香港演出就有人认为《春天的快乐》音乐语言接近粤语让人觉得十分亲切,辞藻典雅,受成年人的喜爱。可以说,黎锦晖的“唯美主义”音乐教育理念既与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思想相吻合,又与建立在西方近代“科学主义”、“进化论”基础上的萧友梅、刘天华、赵元任等“五四”时期主流派音乐理念不谋而合。

黎锦晖的这种音乐教育观,充分体现在基础教育和歌舞艺术表演以及儿童歌舞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当中,是古今中外前所未有的。这不就是他“唯美主义”思想的体现吗,既教育了孩子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让观众欣赏到不同风格的作品。

(二)特点

黎锦晖的音乐教育事业同刘天华等人一样,是一位始终立足于民间传统音乐的教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他坚持认为“中国音乐应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在黎锦晖的音乐教材与音乐作品中,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其民族音乐教育观在教育内容上最突出的体现。

黎锦晖不是专职音乐教育家,但却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黎锦晖的平民教育事业走的是一条大众化、通俗化的音乐道路。总体上说,黎锦晖的音乐平民教育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曲调上,以民族民间音乐为自己的创作基础,将民族民间音乐转化为现代型的平民化艺术。《麻雀与小孩》中有选自湖南民歌的《嗤嗤令》、传统歌曲《苏武牧羊》、流行于民间的曲牌《银绞丝》。(2)在文学语言上,他坚持以平民化、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深入人心。(3)在音乐内容上,他的绝大多数音乐题材都选用我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充分地表达了“五四”时期反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和要求进步与科W的信念。

三、黎锦晖音乐教育思想的影响

黎锦晖为中国音乐教育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美育教育”和对儿童“爱的追求”是他音乐教育思想的中心,努力把对儿童的爱和对儿童在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作为创作的中心,正是由于围绕这两个“中心”使他的儿童歌舞剧和儿童歌舞表演曲推向了一个新的辉煌。他十分重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和审美情绪,创作题材大多以反映儿童生活为主。他的儿童歌舞剧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学校教育特点。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要想使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就必须要对儿童进行教育,而作为艺术教育之首的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对于学习音乐教育专业的笔者,更要仔细揣摩黎锦晖先生“美的教育,爱的追求”的思想。我们要发扬黎先生热爱儿童的理念,呼吁更多的艺术家们关爱儿童,能够创作出像黎锦晖儿童歌舞剧那样具有美育价值和具有21世纪特征的美育作品,为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提供优秀的美育教材。黎锦晖的贡献也在于他对学校音乐教育方式的成功探索。在中国学校教育发展的并不完善的20世纪20年代,专业的音乐教育也只是刚刚起步,影响很具有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黎锦晖主张“平民音乐”,得到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共鸣。他推广普通话,在这方面对学生提出许多具体的要求,使学校音乐教育有了新的发展,推动了中国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四、结语

黎锦晖先生关注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用意之所在,就是用充满爱和美的音乐呵护儿童的纯真性情和纯洁心灵,用民族化、大众化、通俗化的作品,让每个人都能欣赏音乐,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当今的音乐教育界和音乐教育家起着十分重要的模范作用。然而,黎锦晖先生选择的道路并不平坦,是一条“改革之路”,一条“创新之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从未放弃,坚持创作,虽然充满荆棘,但他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终于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和音乐创作积累了最宝贵的经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创作精神以及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为新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音乐教育思想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典范人物。

参考文献:

[1]黎锦晖.麻雀与小孩:卷头语[M].上海:中华书局,1928.

[2]黎锦晖.《神仙妹妹》旨趣[M].上海:中华书局,1928.

[3]黎锦晖.《葡萄仙子》编辑本意[M].上海:中华书局,1930.

[4]黎锦晖.《三蝴蝶》卷首语[M].上海:中华书局,1931.

[5]黎锦晖.《七姊妹游花园》[M].上海:中华书局,1931.

[6]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家评传[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7]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8]孙继南.黎锦晖评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9]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10]孙继南.黎锦晖与黎派音乐[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11]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12]居其宏.走向戏剧性――作为戏剧作品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

[13]汪毓和.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历史意义[J].中华乐志,1993,(62).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3)

西方的唯美主义是以艺术的形式美作为绝对美的一种艺术主张。这里所说的“美”,是指脱离现实的技巧美。盛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唯美主义以沃尔特・裴特在其专著《文艺复兴》中“为艺术而艺术”一语为口号。究其实质就是要求艺术“再现”自己。唯美主义的信条就是希望将“艺术的生活,或生活的艺术”二者等同起来,从而以追求一种理想的“纯真的美”为最好的人生职业。

唯美主义作家和艺术家们推崇艺术而贬低生活,主张文学艺术无需与现实生活发生联系,艺术本身才是世界本质的展现。他们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观上的愉悦,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他们如痴如醉地追求艺术的“美”,认为“美”才是艺术的本质,并且主张生活应该模仿艺术。

黎锦晖对西方唯美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不排斥的,而他“美就是美”的艺术观念无疑也紧扣了这一点:“至于音乐关系于国运之兴衰,与民气有颓废或振作的关系,即便孔子再生,也不免含着微笑喟然叹曰‘杀鸡焉用牛刀’。不懂一点科学的‘老粗’也明白‘肚里饥,身上冷凄凄,男中音高唱爱群爱国,一旁配着妻哭儿啼,凭你的音乐怎样雄壮,到末了一样饿扁归西’。所以用极浅近的常识来断定,所谓‘音乐与国家民族之关系’,国富民强,音乐自然雄壮而快畅,若是国弱民穷,凭你请上六双莫扎特,一打贝多芬,苦于写不出‘治饿驱寒’的曲子,也是枉然。”(黎锦晖《明月歌曲一二八首・引言》,大众书局,1936年版)

他的作品里也体现了对“形式美”的追求。如歌舞剧《七姊妹游花园》服装就很美,七个姐妹各出场七次,换了四十九套衣服,这种豪华的舞装使外国人也为之叹服。他在歌舞剧《三蝴蝶》卷头语中就有这样的观点:“虫类中有蝴蝶,这真是虫类的光荣!她们的衣裳多么华丽!她们的姿态多么活泼!她们的举止多么高洁!她们的生活多么甜蜜!”(黎锦晖《三蝴蝶》“卷头语”,中华书局,1928年版)黎锦晖本人把这种观念称之为“为歌舞而歌舞”。

但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黎锦晖的观念与西方唯美主义还是有着极大的不同:西方的这股思潮是将艺术视为无须任何外在的存在目的的自足的存在;而黎锦晖代表的唯美主义,则是以一种个体对艺术的取舍观念来对抗社会上通常流行的功利性音乐观念。他的音乐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美”的内涵是十分具体的――“能懂得这一层道理的人,必有美的知识、美的心、美的人格、美的情,才是一个美而又美、真真美得很的人!”(黎锦晖《七姊妹游花园》“旨趣”,中华书局,1928年版)

二、黎锦晖之唯美主义内涵

1.真善美的统一

黑格尔指出“美是理念”,“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42页)美是特殊与普遍、主观与客观、本质与现象在理念中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对艺术的内容,不仅要求真,而且要求善。也就是说,美不但要以真为基础,而且必须和善相联系。艺术的真正职责就在于帮助人认识到心灵的最高旨趣。只有当它成为人类的最深刻的旨趣以及心灵的最深广的真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时,艺术才算尽了它的最高的职责。可见,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也就是说,美是内容与形式、感性与理性、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即真与善的统一。艺术评论家朱应鹏曾著文指出黎氏歌舞作品的三点倾向:“锦晖君作品的倾向,已经到‘注意现世思想’、‘表人体的活泼、健康与美丽’、‘注重感情教育――特别是爱的教育’。这几方面,是中国教育所反对的,也是新大陆回来的教育家所不懂的,我们当然!”(朱应鹏《关于歌舞会的话》,见1930年《申报》)他对黎氏创作倾向的三点评价虽然在当时遭受了批评和谩骂,但从现在来看是十分中肯的,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

“真”作为认识论的范畴,指“合规律性”,是跟客观事物相符合的,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黎锦晖作品内容善于通过神话、寓言的题材和比喻、象征的手法表现“现世思想”,它的很多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的真实反映。如“《可怜的秋香》――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社会贫富不平等现象。《葡萄仙子》――保卫劳动果实,终结时提及‘天下一家’,近乎‘大同主义’。《月明之夜》――反对崇拜鬼神,神仙生活不如人间好。《三蝴蝶》――希望把‘黑暗时代’变成‘光明时代’。《春天的快乐》――提倡人人从事劳动。《小小画家》――反对封建教育体制,发展儿童个性与才能。”(黎锦晖《干部自传》,1956年,第13页)

“善”指“合目的性”,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人的主观目的对客观现实的契合关系。凡是利他性的言行,都是善。此外,“善”还有人生目的、理想人格、人生境界方面的含义。“感情教育”是黎氏音乐文学作品题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其作品的动人力量就在于它活脱脱地表现出一颗善良的、追求美好生活的心,这种善是极为真诚的。因此他的作品对当时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著名影星王人美在其回忆录中提到:“我在明月社,不仅学到了歌舞艺术,而且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我对花卉昆虫的自然知识及诗词歌赋的文学修养,大都来自黎锦晖的儿童歌舞。更重要的是我从中受到了做人要正直善良,结伴要团结友爱等品德教育。”(解波《我的成名与不幸――王人美回忆录》,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美”则是真与善的形象的艺术的体现,美就是事物的生命本质力量的自由的感性的显现,美就是事物的生命力,美就是人的生命活力的自由能动的表现。事物的生命力冲破各种阻碍,努力展现自己的生命本质力量,表现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活力。黎锦晖提倡“人体美”,这在当时滞后的审美观念看来是“伤风败俗”,是“恶化和腐化了小学生的纯洁的心灵”,而黎氏抵制住了这一系列谩骂,坚持自己的观点,让女儿黎明晖剪一头清爽的短发,穿着白衣短裙,光着脚露出手臂在舞台上像小鸟一样无拘无束地载歌载舞,还让她参与拍摄电影,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遗老遗少越是恶毒地咒骂,受过五四新思潮熏陶的知识青年越是热情地赞扬。

2.爱与美的主题

黎锦晖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爱”与“美”的描述与歌颂,对青少年进行新思想教育。他极力地探索适合于青少年接受的艺术表现手法、内容与形式。戏剧的方式以神话、寓言、童话为主体,由于在童话世界中万事万物都被拟人化了,所以容易引起青少年的喜爱。

他笔下的“爱”与“美”有着丰富的内容,有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小动物的关爱,如《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升向天。清风带你上天去,停在云中莫动身。他望望,我嚷嚷,天空出了个小太阳;太阳彤彤放红光……”非常适合儿童情趣,“他望望,我嚷嚷”简练的6个字,形象地描绘了孩子们争相看泡泡升向天空的神情,把肥皂泡比作太阳,反映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又反映了他们吹出泡泡的喜悦心情。并借此培养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蝴蝶姑娘》将蝴蝶拟人化与一个小朋友对唱和跳双人舞,小朋友的问句温和亲切,蝴蝶姑娘的答句爽朗热情,凸显了作品的歌舞表演性,又表现了孩子们爱护赞美小动物的主题。

还有歌颂珍贵的友爱,如《好朋友来了》通过小主人和三位小客人富于表情的对唱动作,将孩子们应对进退的基本礼节一一展示,表现朋友见面时的礼节和欢乐的情绪。

有赞美无私的母爱,如《寒衣曲》将孟郊的《游子吟》诗歌的意境音乐化了。第一段母亲边裁制衣服边唱“母亲心里,想起娇儿没有归期,小小年纪远别离……”,抒发了对求学他乡的儿子的想念和牵挂;第二段由儿子表达游子在外,在“寒风习习,冷雨凄凄”时节收到母亲来信和御寒棉衣时欢快和“且把新衣比爱亲,亲一亲母亲”的心情。母子间的真切感情,质朴的曲调,母子对唱的音色对比,艺术化的手势舞姿十分动人。

另外,《麻雀与小孩》中,老麻雀和小麻雀相依为命的母女情;骗走小麻雀的少年想到“假如我不见了,我的母亲怎么样”,“将心比心,大家都一样”的觉悟;老麻雀和小麻雀重逢的快乐及觉悟少年的忏悔和麻雀的感激宽容……无不体现“爱”的主题。《葡萄仙子》里葡萄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大自然的帮助,洋溢着互助友爱的精神,向孩子们形象地揭示了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成长都需要“爱”的滋润的人生哲理。《月明之夜》刻意描绘了月宫嫦娥的孤寂,天上的快乐之神对人间美满幸福的羡慕,“人间遍地爱开花,相亲又相爱”,作者以“爱”为主线,用神仙与凡人的关系歌颂“人间之爱”,“做人比做神仙好”。

也有对光明、勇敢、勤奋、平等和正义等美的讴歌。如:《五香豆腐干》的“五香”寓意小朋友应发扬着五种品质:第一香――勇敢,第二香――勤奋,第三香――聪明,第四香――快乐,第五香――公平。在歌舞剧《神仙妹妹》中,以神仙妹妹为代表的正义之师最终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了凶禽猛兽代表的邪恶势力,表现了在集体活动中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和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另外,1924年在他送给孩子们的长诗《新年礼物》中提出儿童们要做清洁、聪敏、有礼、诚实、健强、快活、博爱、俭朴八方面俱备的人。

黎氏的作品牢牢地抓住了“美的知识、美的心、美的人格、美的情”和爱的主题,使孩子们稚嫩的心灵受到爱与美的熏陶,才能使作品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仍广泛流传,保持活力。

3.平民音乐的推崇

黎锦晖对“平民”的理解是“‘平民’二字,我国古书上所载的,专指‘庶民’而言。‘庶’字做‘多’字解,就是说多数的百姓。我国人平常说话,每每说‘平民百姓’,可见平民就是百姓。”(黎锦晖《说平民和平民主义》,载《进德季刊》1922年第1期)音乐应该为平民百姓服务,这与陶行知、晏阳初等人为平民大众摆脱愚昧、贫穷、病弱的平民教育理念一脉相通。他的创作也与他所理解的那种面向大众的“平民音乐”理念丝丝相扣。这种“平民”理念主要体现在:

①民族性和多元化相结合

在黎锦晖的作品中,民族音乐占了很大的比重,他成功地采用了很多的民间音乐素材,融合成富有民族风格的作品。如《葡萄仙子》中的潮州雅乐《相思引》;《三蝴蝶》中的民歌《采茶歌》;《春天的快乐》中选用的昆曲唢呐曲牌《混江龙》等。旧曲填词也是黎氏创作的一大特色,但他与别人大多用西欧和日本歌曲的曲调不同,他大量用民族民间乐曲填词,如《月明之夜》中的《散布快乐》就是根据京剧曲牌《朝天子》重新填词,“云儿飘星儿耀耀。海!早息了风潮。声儿静,夜儿悄悄。爱奏乐的虫,爱唱歌的鸟,爱说话的人都一齐睡着了。”歌词既有诗的语言又有画的意境,音韵、格律、气质与《朝天子》的旋律、节奏结合完美。除了吸取民族音调,他还运用民族性的创作手法,如在《可怜的秋香》中就用到了“鱼咬尾”(指旋律进行中,前一分句的结尾音被后一分句的开始音所承用。亦称“顶针”)的民族旋法。

多元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多元的音乐创作,黎氏的创作范围很广,既有儿童音乐,又有爱情歌曲,家庭歌曲等时代曲,还有爱国救亡和抗战歌曲;另一方面是积极地吸收别的国家民族音乐文化精品。他将传统的小调“掰开揉碎”,作为新创作的元素,又巧妙地渗进外来的诸如爵士乐的节奏音型,西洋乐器等等。如歌曲《春的赞美》是选自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歌剧《弄臣》中《女人善变》一曲填词而成的,童谣风的歌词与曲调的结合完美,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儿童对春天的歌颂,“快慰”,“陶醉”,“那一个不赞美”的语调配置,堪称填词歌曲的典范。

②语言的通俗化

黎锦晖本人是一位“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参与者,他的歌词是以汉字的四声为基础而创作的。在曲调上,他对普通话和语调四声之间的规律和两者的关系有着透彻的了悟。所以能够随心所欲地按照“明反切、张四声、知五音、正四呼”的原则来进行语调与音调结合的操作。“我也永不能得‘音乐程度较高的赏鉴者’和‘音乐专家’的原谅,因为仍旧不愿尽遵固有的‘乐式’,不愿尽配完美的和音;而且‘造词’力求接近普通的白话,‘配谱’力求接常的语调,希望歌舞剧的‘歌词’一天天和对话戏的‘对话’相似,台上人‘唱着’和‘说着’一样的明白……”(黎锦晖《小羊救母》“序言及凡例(二)”,中华书局,1931年版)这段话是其“平民音乐”理念最好的诠释了。

如《小小画家》第一场“母诫”中,黎锦晖为小画家安排了一首词曲紧密结合的《打盹曲》,成功地表现了主人公被迫读经的无可奈何的心情:“可怜我一天哭三回,三天哭九回,老流着泪,老皱着眉,唉!就活上一百岁吧!那又有什么趣味?”《红蝴蝶》中:“我爱红蝴蝶,脸也红,衣也红,红花一样地红,我爱红蝴蝶,同我一般地红!红蝴蝶,飞飞飞,红的花蜜饮一杯。”这完全是一首优美的诗歌,语言纯真易懂,稚气十足,将语言的美与童趣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③鲜明的时代性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黎锦晖有着积极的影响,他本人接受了许多以来的新思想新理念,他是反封建的先锋,他处在一个开始变革的时代,社会需要有新的形式和内容填充。他革新音乐教材,实行新的教学法,如:快乐教学法和速成教学法,根据不同接受教育的人群实施因材施教等等。他以德艺为用的育才观,培育出了大批音乐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他积极宣传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与民主的思想,甚至宣传“教育救国”。他的童话作品《十个顽童》借童话人物之言行,告诫小朋友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才能建设和报效祖国。小说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呆板,借喻指责和揭露,很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九・一八 ”事件后,黎锦晖第一个对此事作出反应,在当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上海《申报》上发表了《义勇军进行曲》、《追悼被难同胞》、《向前攻》三首救亡歌曲,并且其在短时间内就创作了爱国救亡歌曲数十首之多。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4)

2.总结出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省时高效的“爱迪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方法,使得词汇学习的省时高效和大面积丰收成为可能。

3.课题组成员有多篇论文、多篇执教的课例、教学设计、教学随笔等,在全国、沧州市、任丘市的教研活动中获奖,并有部分成果结集成册(《优秀论文集》)。

4.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词汇学习和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兴趣,发展了智能,提高了能力。

5.实验中改变了传统的词汇教学模式,初步探索了体现“奥妙爱迪”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模式的教学方法。编写了《词汇教学优秀课例集锦》,制作了“爱迪英语”词汇教学课件。

6.编辑了“奥妙爱迪”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系列工具书:《初中英语词汇学习宝典》、《词汇学习方法集萃》、《英语词汇活动集锦》、《初中英语词汇总表》;制作了与教材同步的1-6册“奥妙爱迪”英语系列词汇活动幻灯片。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5)

首先是受学堂乐歌时代出现的沈心工等音乐家乐歌写作经验的启发,并直接继承了学堂乐歌的表现思想内容,作品立意反对封建愚昧、邪恶残暴,歌颂科学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并由此萌生推行“平民音乐”的念头。于是,心怀“平民”思想发展音乐,并努力地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自1920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把儿童音乐创作与“五四”精神相联系,借鉴外来经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儿童歌舞艺术的新路,对中国新歌的成长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其次,是黎锦晖个人创作的理想。1916年,他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他深入地学习中国戏曲,“集中于皮簧、旁及鼓书”。在上海时期,他到公共租界市政厅去听交响音乐会,每周一次,“风雨无阻”;还自学和声与作曲技法。与此同时,他又与当时的一些国乐团体有着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音乐的创造是应该“兼收并蓄的”。

第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开始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在由他任校长的上海“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黎锦晖更多地接触儿童生活后,了解到小朋友们非常喜欢边歌边舞这种生动活泼的歌唱形式,就有意识地结合着民间音调创造出一种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再加上舞蹈表演的“歌舞表演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认为“儿童的模仿的本能十分发达”,借演歌剧“可以训练儿童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另外,歌剧演出“一切布景和化妆,都要儿童们亲自出力,这个,除开利用它采人手工、图画……以外,还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还有“学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剧是学校中最有价值的举动”,而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使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的心情”。

正是基于上述创作理念,1922年,黎锦晖本着“宣传乐艺、辅助新运”的理念。怀着“我们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都能欣赏”@的希望。肩负着“培养专门歌舞人才,全力以赴地为中国歌舞专业化作出艰苦的探索和追求”的重大使命,创立了“明月音乐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更,所用名称也有所不同,前后共有七种称谓:如“语专附小歌舞部”、“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明月歌舞剧社”、“明月歌剧社”等,但其实质并不因为名称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具有相当的连贯性,因此习惯上,我们都将其统称为“明月社”。

1919年新文化运动涌起高潮,黎锦晖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旁听生的队伍,并任“潇湘乐组”的组长,推广民间俗乐。1920年秋,黎锦晖与一群喜爱音乐的朋友在其居住的“斗鸡坑”大院里,经常讨论有关民间乐艺的问题,大家认为民间乐艺其实是民族音乐的宝藏,应该予以推广和重视。因此,1920年的中秋夜。大家讨论商量成立一个“在兼容并包”的方针之内,特别重视“民间音乐”的音乐团体,即“明月音乐会”。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该会并未有实质性的活动。直至1922年,借中华书局推广国语普及运动之机。“明月音乐会”正式成立于上海。此期间明月社的活动基本以配合黎锦晖在上海的“国语宣传推广工作”为主。所以由明月社自主开展的音乐活动相对较少,演出水准相对不高,未真正步入正规专业团体的演出轨道。之所以作为国语普及的辅助形式,除了明月社本身处于起步阶段,节目创作、排演等方面还未达到能产生较大影响程度等因素外,黎锦晖在音乐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黎锦晖认为:汉字词汇的音节轻重和四声升降可以通过乐律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白话歌曲的传唱来协助国语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1922年“语专”组织了三个国语宣传队,当时黎锦晖带着其女儿黎明晖率领第一队先后到宝山、松江、苏州、无锡、镇江、南京以及芜湖等地,以演唱国语音调的白话文歌曲和表演“琴语”的方式来宣传小学改用国语的好处。在这种歌唱和类似魔术的表演形式的吸引下,黎锦晖带领的国语宣传队所到之处总是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转贴于

同年,中华书局新成立国语文学部。由黎锦晖任部长,在他的倡导下开始出版一批儿童文艺读物。最值得推荐的是《小朋友》周刊,此周刊宣传新文化、普及国语、提倡教育救国。销量为当时全国定期刊物的冠军。黎锦晖在此阶段编创的《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春天的快乐》、《七姊妹游花园》、《麻雀与小孩》六部儿童歌舞剧剧本及其后创作的另六部儿童歌舞剧剧本,也都是首先通过《小朋友》周刊陆续发表出来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随后,幼儿适用的《小弟弟》、《小妹妹》两种看图识字的旬刊,一方面成为适合当时中、小、幼教师和学生需求的读物,推动了国语普及工作:另一方面也征集到全国各地寄来的几万首儿歌,黎锦晖等人从中挑选了一些,编印成《歌谣》八册,带动了白话文儿歌的流行。此外,黎锦晖还编行了《国语月刊》、编订了用注音字母制成的白话文课本,并推出“儿童歌舞表演曲”曲谱的单行本,鼓励儿童在校使用国语交流,并将教学、锻炼、修养和文娱活动揉合在一起,鼓励师生下课后排演微型话剧、练习乐歌、分组排练歌舞,通过此类文艺表演来提高和巩固学生对国语学习的兴趣。当然,明月社在这一时期除普及宣传国语和儿童文艺创作外,在乐器演奏、乐器组合及乐器伴歌等方面,也有以下6种标新立异、不合古法的创新。

1、“珠联璧合式”:把新创作的和现成的曲子组合起来,取名《湘江浪》,用以描写滴水汇聚成江的情景,后成为了明月社公演的前奏曲;

2、“众星捧月式”:用一种小唢呐吹奏主调,花鼓、胡琴包腔,钢琴替代锣鼓,取名《曲带子》。

3、“锦上添花式”:将江南丝竹《三六》配上《花三六》、《花花三六》,予以调整,用中西乐器轮换进行主奏与协奏,形成一种新的合奏。

4、“红花绿叶式”:这是乐器伴奏歌曲方面的创新。譬如以拨弦乐器调节奏,以弓弦乐器和笛子的装饰乐句作为情感气氛烘托的评弹音乐。

5、“自由式”:独唱者的随兴表演,类似西洋歌剧中的“炫技”,不受节拍束缚,钢琴伴奏也可即兴衬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6)

首先是受学堂乐歌时代出现的沈心工等音乐家乐歌写作经验的启发,并直接继承了学堂乐歌的表现思想内容,作品立意反对封建愚昧、邪恶残暴,歌颂科学文明、勇敢智慧、民主平等的精神。并由此萌生推行“平民音乐”的念头。于是,心怀“平民”思想发展音乐,并努力地将音乐与戏剧结合,自1920年开始编创并逐步形成的儿童歌舞剧这一体裁,把儿童音乐创作与“五四”精神相联系,借鉴外来经验,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中国儿童歌舞艺术的新路,对中国新歌的成长做出了早期的探索。

其次,是黎锦晖个人创作的理想。1916年,他在北京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活动,开阔了艺术视野,此时他深入地学习中国戏曲,“集中于皮簧、旁及鼓书”。wWW.133229.coM在上海时期,他到公共租界市政厅去听交响音乐会,每周一次,“风雨无阻”;还自学和声与作曲技法。与此同时,他又与当时的一些国乐团体有着经常而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使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新音乐的创造是应该“兼收并蓄的”。

第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黎锦晖开始热心致力于普及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提出“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而且最好从“训练儿童”做起。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开始了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实践活动。在由他任校长的上海“国语专修学校”附属小学,黎锦晖更多地接触儿童生活后,了解到小朋友们非常喜欢边歌边舞这种生动活泼的歌唱形式,就有意识地结合着民间音调创造出一种既有独唱,又有对唱,再加上舞蹈表演的“歌舞表演曲”。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认为“儿童的模仿的本能十分发达”,借演歌剧“可以训练儿童一种美的语言、动作与姿态,可以养成儿童们守秩序与尊重艺术的好习惯”;另外,歌剧演出“一切布景和化妆,都要儿童们亲自出力,这个,除开利用它采人手工、图画……以外,还可以锻炼他们思想清楚、处事敏捷的才能”:还有“学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剧是学校中最有价值的举动”,而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可以使民众渐生尊重一切艺术的心情”。

正是基于上述创作理念,1922年,黎锦晖本着“宣传乐艺、辅助新运”的理念。怀着“我们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都能欣赏”@的希望。肩负着“培养专门歌舞人才,全力以赴地为中国歌舞专业化作出艰苦的探索和追求”的重大使命,创立了“明月音乐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更,所用名称也有所不同,前后共有七种称谓:如“语专附小歌舞部”、“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中华歌舞团”、“明月歌舞团”、“联华歌舞班”、“明月歌舞剧社”、“明月歌剧社”等,但其实质并不因为名称的改变而改变。并且具有相当的连贯性,因此习惯上,我们都将其统称为“明月社”。

1919年新文化运动涌起高潮,黎锦晖参加了“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旁听生的队伍,并任“潇湘乐组”的组长,推广民间俗乐。1920年秋,黎锦晖与一群喜爱音乐的朋友在其居住的“斗鸡坑”大院里,经常讨论有关民间乐艺的问题,大家认为民间乐艺其实是民族音乐的宝藏,应该予以推广和重视。因此,1920年的中秋夜。大家讨论商量成立一个“在兼容并包”的方针之内,特别重视“民间音乐”的音乐团体,即“明月音乐会”。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该会并未有实质性的活动。直至1922年,借中华书局推广国语普及运动之机。“明月音乐会”正式成立于上海。此期间明月社的活动基本以配合黎锦晖在上海的“国语宣传推广工作”为主。所以由明月社自主开展的音乐活动相对较少,演出水准相对不高,未真正步入正规专业团体的演出轨道。之所以作为国语普及的辅助形式,除了明月社本身处于起步阶段,节目创作、排演等方面还未达到能产生较大影响程度等因素外,黎锦晖在音乐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黎锦晖认为:汉字词汇的音节轻重和四声升降可以通过乐律表现出来。因此通过白话歌曲的传唱来协助国语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1922年“语专”组织了三个国语宣传队,当时黎锦晖带着其女儿黎明晖率领第一队先后到宝山、松江、苏州、无锡、镇江、南京以及芜湖等地,以演唱国语音调的白话文歌曲和表演“琴语”的方式来宣传小学改用国语的好处。在这种歌唱和类似魔术的表演形式的吸引下,黎锦晖带领的国语宣传队所到之处总是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

同年,中华书局新成立国语文学部。由黎锦晖任部长,在他的倡导下开始出版一批儿童文艺读物。最值得推荐的是《小朋友》周刊,此周刊宣传新文化、普及国语、提倡教育救国。销量为当时全国定期刊物的冠军。黎锦晖在此阶段编创的《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春天的快乐》、《七姊妹游花园》、《麻雀与小孩》六部儿童歌舞剧剧本及其后创作的另六部儿童歌舞剧剧本,也都是首先通过《小朋友》周刊陆续发表出来并产生社会影响的。随后,幼儿适用的《小弟弟》、《小妹妹》两种看图识字的旬刊,一方面成为适合当时中、小、幼教师和学生需求的读物,推动了国语普及工作:另一方面也征集到全国各地寄来的几万首儿歌,黎锦晖等人从中挑选了一些,编印成《歌谣》八册,带动了白话文儿歌的流行。此外,黎锦晖还编行了《国语月刊》、编订了用注音字母制成的白话文课本,并推出“儿童歌舞表演曲”曲谱的单行本,鼓励儿童在校使用国语交流,并将教学、锻炼、修养和文娱活动揉合在一起,鼓励师生下课后排演微型话剧、练习乐歌、分组排练歌舞,通过此类文艺表演来提高和巩固学生对国语学习的兴趣。当然,明月社在这一时期除普及宣传国语和儿童文艺创作外,在乐器演奏、乐器组合及乐器伴歌等方面,也有以下6种标新立异、不合古法的创新。

1、“珠联璧合式”:把新创作的和现成的曲子组合起来,取名《湘江浪》,用以描写滴水汇聚成江的情景,后成为了明月社公演的前奏曲;

2、“众星捧月式”:用一种小唢呐吹奏主调,花鼓、胡琴包腔,钢琴替代锣鼓,取名《曲带子》。

3、“锦上添花式”:将江南丝竹《三六》配上《花三六》、《花花三六》,予以调整,用中西乐器轮换进行主奏与协奏,形成一种新的合奏。

4、“红花绿叶式”:这是乐器伴奏歌曲方面的创新。譬如以拨弦乐器调节奏,以弓弦乐器和笛子的装饰乐句作为情感气氛烘托的评弹音乐。

5、“自由式”:独唱者的随兴表演,类似西洋歌剧中的“炫技”,不受节拍束缚,钢琴伴奏也可即兴衬托。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7)

一、抓校风 重培养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建设一流的学校,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学校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该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中教学名师评选方案》、《优秀班主任评选方案》、《优秀党员评选方案》等一系列的方案和措施,每年拿出7万元作为教师专项奖励资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学校有省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10名,佳木斯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1名,富锦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8名,富锦市级骨干教师23名,有13名教师先后获得“富锦市十大名师” 称号,在全校上下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先后选派160多名教师参加新课程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多次参加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训和学习,学校还选派2名教师到美国和加拿大进修学习。邀请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向教师们传授新课程理念,成为黑龙江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校、黑龙江省教育科研基地,邀请北京、上海的特级教师来校讲学,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提升学历,为激励每一位教师发挥潜能,学校报销读研究生的全部学费并奖励5000元,现有研究生学历及在职研究生教师47人,占一线教师的25%,目前还有3名教师离职在读研究生。

富锦三中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特色高中专项教育部重点课题《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行动下的特色学校实践与研究》正在有效地研究之中,是黑龙江省8所获准立项的学校之一,是佳木斯地区唯一承担部级重点课题的学校,填补了佳木斯市教育科研史上没有部级独立课题的空白。学校先后立项《在高中阶段实施“三成教育”的实验与研究》等3项部级课题、4项省级课题,“三成教育”课题研究成效显著,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资助5千元课题资金;2011年5月,全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特殊群体子女在学校的基本表现及学校的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总结表彰大会在绥芬河举行,学校进行了典型发言并荣获课题研究优秀实验学校。2011年8月,在省教育厅举办的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上,该校荣获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科学研究“先进集体”称号,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重点课题《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试验基地学校,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深入开展。

在师德建设方面,学校加强教师岗位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师德论坛活动,每年举办两次师德师风研讨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向家长、社会发放公开信并作出承诺,让学生及家长评价教师,让教师自觉接受监督。充分利用社会的力量来约束教师,严禁教师有偿补课,坚决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全校营造了讲道德、树形象、做表率的氛围,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师德师风水平得到了家长的高度评价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二、抓教风 重特色 创造最佳教学业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富锦三中坚持每年都进行教师业务考试;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并自主研发编写校本系列教材11种。加强常态课管理,要求教师用心经营好每一节课;学校采取中层以上领导推门观课制度,检查教案、学案、作业及辅导情况,最后对每一位被观课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并纳入教学考核,这些举措推动了教师主动钻研业务,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和融洽的课堂氛围,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采取“师徒结对子”措施,即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老班主任与年轻班主任结对子,促进了教师队伍的成长。为鼓励教师积极上进,自觉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学校专设20万元的教学质量奖,按学期召开各学年的质量分析会,年终召开一次全校教学质量分析大会,教学质量奖当场发放,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富锦三中的教学质量一直稳步提高,在全市树立了良好的形象。2008年高考升学率 88.5% ,2009年高考升学率 92.4%,2010年升学率 92.8%,2011年升学率95.3%,2012年高考升学率 94%,市委市政府奖励学校高考贡献奖18万元。

学校坚持走特色化办学之路,践行“三成教育”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艺体特长人才,营造双语教学氛围,发挥文科高考优势,争创龙江特色名校。学校根据校情、学情,成立了三个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双语教学实验中心、艺体活动指导中心。

建成了省内设施一流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现有3名专职教师,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纳入德育的重要环节。为学生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团中央主办的《青年心理》杂志介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第一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荣获黑龙江省心理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成功启动双语教学实验项目,成立双语教学实验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双语工作。有心理健康、体育8个学科在上双语课;组建双语礼仪队,双语校园广播,双语电视直播室,办双语报《SUNNY BILINGUAL》,双语标识,组织双语课本剧大赛、每年双语节、每周双语角。学校先后聘请了四名外籍教师:教授学生的英语口语课,启动语音室,加强学生的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2011年8月,富锦三中23学生同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市、阿穆尔共青城的60名学生进行了为期8天的中俄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积极开展与俄罗斯互派教师,全力打造东北亚地区对外交流名校。

成立了艺体活动指导中心,负责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速滑队、管乐队等的活动与管理。每年都举办田径运动会,2010年5月,该校第三次获得佳木斯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冠军。学校成功举办了八届校园艺术节和两届双语节、五届校园科技节和五届校园合唱节、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舞蹈大赛、校园书画大赛。连续三年获得黑龙江省中小学艺术展评一等奖, 2010年成为佳木斯市艺术教育基点学校,2012年成为黑龙江省艺术体育国防基点校。

三、抓管理 重过程 创优质教育环境

学校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为载体,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深厚的文化教育人,用丰富的活动感染人,用健全的制度规范人,用典型的作用带动人,用优美的环境熏陶人,用表彰奖励激励人。组织全体党员在全校教师面前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志愿服务行动,成立了“富锦三中公益志愿者联盟”,进行“一帮一对接”,由党员与贫困生结成助学对子51对,对品学兼优特困学生在生活、学习各方面进行帮扶,捐衣物千余件,每年为贫困家庭的特困学生减免学费4万余元,不让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因为贫苦而辍学。筹集14万元设立神农助学金,资助13名贫困学生走入了大学校门,并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联系社会各界为考入大学及在校贫困学生捐助资金24万元,学校团委被共青团黑龙江省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

学校重视与社区的和谐发展,把学校工作融入建设和谐社会大格局,对社区的各项活动都提供热心的支持帮助。为社区建了一个运动场地,提供健身场所和健身器材;到社区宣传、助学、环境美化、慰问演出等;组织校外参观、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成立学校志愿者小分队,立足学校,走进社会,在学雷锋日、植树节、环境保护日等节日开展活动,走进社区、福利院、沿江公园进行爱心奉献和大型环保活动。在这些教育工作中,学校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具体实施,注重指导、监督和检查作用,注重反思和总结,有效保证创建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学校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工作机制,做到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全校师生严格要求自己,塑造文明形象,推进了文明单位工作蓬勃开展,学校工会被评为佳木斯市“先进职工之家标兵”。学校为向阳川小学捐赠56台电脑,为砚山中学、头林中学、第六中学、向阳川中学、上街基小学捐赠讲桌、讲台、实验台、黑板、桌椅等206台件;与武警富锦中队警校共建,为部队提供电脑、空调、健身器材等设备,请部队的官兵为高一新生军训,使警校共建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四、抓内涵 重文化 铸就师生高尚品格

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从表层的物质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四个层面展开,包括环境文化、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多方面的立体文化建设,提炼富锦三中精神,使学生的人格健全、志向高远,品质、品行、品位得到全面提升,使学校真正成为一座富有人文情怀的精神家园、文化圣园和心灵乐园。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8)

二、情境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一再强调,在同一时期内,兵力的主要使用方向只能有一个,不应有两个,主张“集中优势兵力”,反对“两个拳头打人”。解放战争后期,他将战略决战的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并将辽沈战役的首攻地点定位锦州。事实证明,这一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为什么辽沈战役会胜的如此干净利落,仅仅用了52天的时间,就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当时东北战场的敌我矛盾有几个?为什么把首攻点定为锦州?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激活了,回答问题顺理成章。有同学答道当时东北战场的敌我矛盾有我军与锦州之敌的矛盾,我军与长春之敌的矛盾,我军与沈阳之敌的矛盾,我军与营口之敌的矛盾等。虽然攻打锦州比攻打长春、沈阳要困难的多,但先攻打锦州是夺取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因为锦州是通向关内的咽喉,是敌军关内外、陆海空联结的总枢纽,还是敌军唯一在陆上物资补给的基地。先解放锦州,就等于关上了东北的大门,不仅切断了敌人的退路,而且使敌军失去了补给,,封闭敌军于东北,造成“关门打狗”之势。体现的哲学道理是办事情要分清主次矛盾,学会抓主要矛盾抓关键。

在学生兴致正酣之际,我及时引导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落实主旨知识。

三、探究与落实

(一)探究

问题1、是否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次矛盾之分,为什么?

问题2、辽沈战役属于什么事物,为什么?

问题3、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有几个?次要矛盾可能有几个?

问题4、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问题5、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问题6、那些俗语体现了抓主要矛盾这个哲理的?

(二)落实

方法1、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努力提炼要点和核心信息。时间约15分钟。

方法2、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问题1至问题6。时间约10—15分钟。

方法3、问题承包到组,小组展示交流规范归纳。时间约5—10分钟。

方法4、看过听过不是学,思过说过才是学。师生共同说出落实主旨,突破重点难点。时间约5分钟。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此时我及时跟进点拨提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的,主次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虽然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但次要矛盾解决的不好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发生影响。 如辽沈战役中,我军在集中全力攻打锦州时,仍以一部分兵力包围长春,以一部分兵力牵制沈阳之敌,当沈阳敌军西进援锦时,我军开展了黑山大虎山狙击战,当一部分敌军从葫芦岛登陆援锦时,我军开展了塔山狙击战。所以为了解决好主要矛盾,还必须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方法5、师生共同小结。 时间约10分钟

学习主次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围绕中心任务开展其它方面的工作,学会统筹兼顾,恰当的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9)

3、班里的卫生你常常挂在心间,老师从心底里感谢你。可为什么课堂上偶尔有小动作,相信你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

4、你诚实、善良、文静的像个小女孩,学习认真刻苦,课堂上专注的神态让老师高兴。班干部如果能有点魄力就更好了。

5、看着你天真无瑕的面孔,老师心里多么快乐,你对老师的关心,让老师感动。学习上当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失败也是伟大的。

6、课堂上,你稳如泰山,八神地(_ke tang shang _ni wen ru tai shan _ba shen de)听讲,写字时你如一只勤劳的小蜜蜂。跑道上你如一只矫健的小鹰在展翅飞翔,你恬静、聪慧、活泼、大方,用你的辛劳为己争气,这里,老师向你道声: “谢谢,再奋进向上!”

7、你勤奋上劲,活泼可爱,老师很喜欢你,但你要严于律己,才能成为一个更出色的孩子。

班主任寄语集锦 小学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二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中班主任寄语集锦 初一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三班主任寄语集锦 班主任班级寄语集锦 大学班主任寄语集锦 初中班主任寄语 初中班主任经典寄语

9、你的自觉、上进让老师和家长感到欣慰,老师愿你轻松地学习,微微松松地生活,做个充满自信的女孩。

10、你聪明,勤奋于思考,每每下课部要问上老师一大堆奇怪的问题,看着你那天真,虎头虎脑的样子,老师感到欣慰。

11、你和书一定是好朋友,使你民得许多丰富的知识,爱书吧,你会发现自己增添了许多无穷的力量,老师,祝你会更成功!

12、勤奋学习使你(_qin2 fen4 xue2 xi2 shi3 ni3)偿到了甜头,把字写好会使你锦上添花。与人相处要宽容、豁达,我相信你会成为胸纳百川,宽宏大度的人才。

13、你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但缺乏刻苦钻研的态度,要钻研才会有成功。

老师希望你像尊重老师那样支尊重你的小伙伴,你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14、你小小的年纪,矮矮的个子,却头脑聪明,知识丰富,你一定是读书迷吧,要不你怎么懂得那么多,今后多向同学们讲讲故事,谈谈你的见解,大胆地向同学展示你的才华吧!

15、正如你的名字一(_zheng ru ni de ming zi yi)霹,你是一个活泼、聪明的孩子,你的成绩、品行都令老师非常满意,可如果你的字能够再工整一点,你就更加完美了。

16、你是一个很有组织能力的孩子,社会需要你这样的人,这学期你帮老师做不少工作,老师非常感谢你,希望你能继续努力,你将成为最适合时代需要的人才。

17、你有敏锐的思维,聪明的头(_ni you min rui de si wei _cong ming de tou)脑加上你的辛勤努力,取得了这样的好成绩,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希望你能戒骄戒躁继续努力,还记得那句话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会取得更大的成功的!

18、你是一个内向的孩子,这是优点,可不善于表现自己却会使你失去很多机卉 勇敢点儿,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给大家听,希望下学期的课堂上能经常听到你响亮精彩的发言。

19、自古以来成功都只属于有毅力,有志气的人。既然确立了目标,下定了决心,就要坚持到底,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和一暴十寒都不能爱到成功的青睐,作个有志者吧,孩子,成功会属于你的!

班主任寄语集锦 小学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二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中班主任寄语集锦 初一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三班主任寄语集锦 班主任班级寄语集锦 大学班主任寄语集锦 初中班主任寄语 初中班主任经典寄语

20、小鸟只有展翅才能飞翔,孩子动脉的同时还要动手。周围的人都在关注着你,等待着你、期盼着你快点完成作业。改掉惰性,做只勤劳的小蜜蜂吧!相信你在机关报世纪里会有更大的进步。

21、做为干部,你有强烈的责任心,做为学生,你有强烈的自尊心,做为孩子,你有强烈的同情心。这“三心”决定了你永远奋进向上,乐于助人。孩子,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你会成为一名人人喜爱的天之“娇儿”。

22、好美的名字,俊美,清秀的竹子,和你那美丽的外表配极了。让人不由的喜欢你,再加上你的画令同学们都很羡慕你。老师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感到骄傲,继续努力,祝你成为一位好画家!

23、你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严于律己”是树立身形象的关键。与人相处要宽容、豁达,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是那么美好。

24、你头脑反映灵敏,言语表达能力很强。可有时又太任性了。记住:同学之间相互谦让,你会拥有更多的朋友。

25、知识就是力量,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完善,虽然你一切都很优秀,但新世纪的人才应不断给自己确定更高的目标。

26、悦耳的小提琴声,出色的体育成绩,自觉上进的学习,让家长和老师看到了素质教育结下的硕果。真心祝福你:太阳底下最漂亮的七色花!

27、一个聪明活泼的小伙子,爱看书,书启迪了你的智慧,激发了你的欲望,坚持下去好吗?

28、你对于许多事情都保持沉默,因为你不想让别人难堪;即使你烦恼时别人由衷的高兴,你也能处之泰然,这就是你——一个让人骄傲的女孩。希望你在今后的生活中永远相信自己。

29、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30、精神美、品德美、容貌美是你的三件宝,在学习上,你是强者,就应该保持时间紧挤不倒;任务重压不倒;文化低难不倒;有成绩夸不倒,能做到吗?坚强的小姑娘。

31、人的最大快乐莫过于在与现实抗争中,一步步地正视自己,找到了自己在这个大千世纪上的那个小小的位置,你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女孩,可你却有一种潇洒的做人风格,记住:把信心留给自己。

32、你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你长相出众,惹人喜爱,如果你的字也能写得美丽大方,你就会更完美,更惹人喜爱。

33、:你像一朵会飞的花,恬静、聪慧、会或祀,令老师喜爱。若能以善心爱同学,以善语待同桌,你会更完美。

34、你是一个品行端正、待人友善、聪明可爱的孩子,脑子里装满了智慧,但马虎大意也使你常有小小失误,改一改,好吗?

35、大大的眼睛充满智慧,你对数学充满了兴趣,可遇到写作文你总是紧锁眉头,无从下笔。老师希望你博览群书,这样下笔如神。记住:千锤成利器,百练变纯钢。

36、你的风趣、幽默,从表面上(_ni de feng qu _you mo _cong biao mian shang)看不出来,可是元旦联欢会上你出色的表演逗得大家开怀大笑,赢得阵阵掌声,希望你在学习上也能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

38、写作没有什么秘密,如果你内心对生活的感受已积累成一条湍急的河水,它自然要寻找属于它的河道,如果你热爱世界,让自己的胸怀如干净的湖水,它也自然倒映出它周围的风景,这就是写作,真的!

班主任寄语集锦 小学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二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中班主任寄语集锦 初一班主任寄语集锦 高三班主任寄语集锦 班主任班级寄语集锦 大学班主任寄语集锦 初中班主任寄语 初中班主任经典寄语

39、其实你是一个很聪明,很可爱的孩子,如果能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一定是个出色的男子汉。

40、你要知道,聪明是一颗种(_ni yao zhi dao _cong ming shi yi ke zhong)子,只有种在勤奋这片沃土中时,才能生根、发芽,开出瑰丽的花朵。

41、聪明加勤奋才会获得成功的。你是一个能干、乖巧的好孩子,就是太任性啦!改正以后,老师会更喜欢你的。

42、你是位充满自信的孩子,经过锤练,会成为一块好钢的。

43、你很聪明,但天才还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别吝惜你的汗水了,惟有它能浇开你的智慧之花。

44、你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男生。你拥有现在孩子普通缺乏的优点:孝顺、真诚、有责任感。然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注意朋友的选择,在学习上希望你再努力些,相信你会成为班里的佼佼者。

45、不要醉心于别人的赞美,虽然你的确很完美。在百花齐放的春天,蝴蝶和蜜蜂都是忙碌着的。但愿你做一只默默无闻的小蜜蜂,辛勤地酿造未来的甜蜜。

46、你聪敏的头脑,扎实的基础令你在学习上轻松自如,左支右绌。但是学海无涯,你可不要掉以轻心,鹦鹉虽然会说话,但它是飞不远的,愿你好高鹜远做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

47、从学习的角度来讲,你无可挑剔,聪明、肯学、精益求精,然而对待同学能否多一份理解,你的微笑对于别人来说便是温暖的阳光,老师希望你生活在春天里。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10)

吴锦堂

办学思想

办学实践

Abstract:

In the modern time of China ,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 exported western religion and culture institution to China , doing cultural aggression .Some trading ports such as Ningbo encountered it first . As a leader of early Ningbo overseas Chinese , Wujintang set up a overseas Chinese school in Japan and Jintang school in Ningbo , taking part in the movement of rescuing China with education positively , and formed his own features of running a school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ng education . This article is aimed at Wujintang's practice of investing in education to study his features of running a school , the cause of running a school and the effect .

Key words:

Modern time of China

Wu Jintang

Ideology of running a school

Practice of running a school

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开放,西方列强纷纷在甬开办教会学校,进行文化的侵略。面对这种局面,宁波一批有识之士为谋求育才图强,抵御外来侵略,纷纷捐资创办各类新式学堂。他们为近代宁波的教育事业,特别是近代新式学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在国内最著名的有陈谦夫1、叶澄衷、“海上闻人”虞洽卿、金融巨子秦润卿等人;而在海外,最为积极的应首推旅日华商吴锦堂。

吴锦堂,原名吴作镆,1855年11月14日生于慈溪北乡一个宾海小村东山头张家村(今观城镇西房村)。吴锦堂早年家境贫困,后在上海做帮佣,1885年在友人的帮助下东渡日本。因经营有道,资财达百万日元。吴锦堂作为海外宁波商人的侨领,先后在日本和宁波捐资办学,为中国近代教育四处奔走出钱出力。蔡元培先生主持的“中国职业教育社”在评论中就把吴锦堂列为“办学三贤”之一,与陈嘉庚、聂云台齐名。本文就吴锦堂对中国近代教育作出的贡献,试分析其办学特色及其动因。

一.吴锦堂捐资办学的历程

中国国门被迫开放后,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入商品、资本的同时,也输入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吴锦堂并没有象其他“重利轻义”的商人一样明哲保身,而是积极的投入到兴办近代教育中去。他对近代教育的贡献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00年至1905年,立足于海外,主要投身于海外华侨学校的创办。

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由于国内的社会政治等原因,大批的宁波人涌往日本。旅日华人受到日本国的歧视,许多华侨子弟不能正常上学。而此时的吴锦堂已经发家致富,有一定的资产。为此,吴锦堂热心公益事业,在日本他为华侨兴办了大量的慈善机构,商务机构和教育机构,而且规模之大在华侨史上也是空前的。1900年,吴锦堂与其他华侨界有识之士慷慨解囊,在神户创办了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后又出资兴办了神阪中华公学2。1905年,吴锦堂亲自就任神户华侨同文学校的副理事长。他对华侨学校给予了莫大的关心,先后尽力十八年,捐款给神户同文学校、中华公学等华侨学校达万元之巨。1914年11月,他就一次性捐资给同文学校一万余元。在吴锦堂的努力下,同文学校成为日本著名的华侨学校,培养出廖承志、林丽蕴等同志,成为中日友好交往的桥梁。

第二阶段:从1905年至1909年,是其办学重心的转移时期。吴锦堂开始关注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捐资创办近代新式学校。

1905年,吴锦堂回国扫墓,“慨故里之学校不足”,为启迪民智、发展科学文化,毅然担当起办学大任。至此,吴锦堂开始逐步把办学的重心从海外转移到了国内。1905年,在家乡东山头地方,出资辟地百余亩,开始兴建锦堂学校。学校的主建筑是一幢二层的口字形洋式楼房,朱窗红墙,白灰嵌缝。还在学校外东、西、南三面开凿小河,以引导清流。学校经两年后建成,当时学校教室、操场、食堂、宿舍和浴室等莫不俱全。1908年冬,吴锦堂先生还专门聘请了楼艮为学校校长,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购买了许多图书设备。1909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八日),举行成立大会,学校正式招生。学校学生总数当时定为360人,第一年招初等生40人,高等生8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锦堂学校已初具规模。

吴锦堂在创办锦堂学校的同时,不忘资助家乡其他教育事业的发展。1907年,吴锦堂捐款给宁波教育会及宁波旅沪同乡会办学达三千元。宁波旅沪同乡会为家乡创办各项事业中,教育是其着力最多的一项事业,所以吴锦堂虽旅居海外,但还是给予大力的捐助。吴锦堂除捐助给政府、社团办学外,还直接资助其他宁波商人的办学活动。资助效实中学的创办就是其中之一。效实中学由陈谦夫发起创办,提出“合一郡之力,集一郡之才”的方针。吴锦堂得知后,马上解囊捐助,兴建效实校舍。

第三阶段:从1910年直至逝世,是吴锦堂办学目标的转型期。这一时期他顺应时展的潮流,及时调整所办学校的人才培养规划。

此时中国社会兴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且吴锦堂也认识到普通的办学思想,不足以快速地发展当地经济。于是,他及时转变锦堂学校的办学目标。1910年,吴锦堂把锦堂学校改为初等实业学校,添设四年简易科,增收蚕桑科学生128名,并为附近农村办起了短期蚕桑训练班。1911年,锦堂学校改名为锦堂农业中学堂,聘请奉化前清廪贡生江起鲲为监督。设置农本科、蚕本科两个专业,学制为预科两年、本科三年,招收的规模为320名,第一年招四个班共129名。中等农校开办了一年,时值辛亥革命,吴锦堂遂停办农校,从此专办两等小学。在吴锦堂先生造福桑梓、慷慨捐资、热心办学事迹的影响下,全校师生树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坚定了勤奋好学的意志,走出了包容,沙孟海等一批又一批人才。

二.吴锦堂捐资办学的特点

吴锦堂一生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其捐资办学的过程中,逐渐地形成了他自己的办学特色。

1.人才培养与思想道德教育并重。

吴锦堂在捐资办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人才的培养,还重视对学生民族主义的教育、思想道德的培养。吴锦堂在创办同文学校之初,就认为:华侨在日本社会立足,除了要有自己的商业组织,以指导经营,要有自己的慈善机关,以赈济灾民,更重要的,还要办起自己的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文化、技术、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的教育。3民族主义一直是我国华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支柱,但当时华人创办的许多职业学校重技术性人才的培养,轻民族精神的教育。吴锦堂把民族主义教育同人才培养相结合,这在海外华侨学校中是开首例。

思想教育和技术教育并重不仅体现在办学目的上,在其所办学校的课程设置上也有鲜明体现。《锦堂国民兼高等小学校改订章程》第三章第十二节学科及科目中明确规定:一,高等之学科目凡十二:一修身、二经学、三国文、四英文、五算术、六历史、七地理、八理科、九图书、十手工、十一歌乐、十二体操。二,国民之学科目凡八:一修身、二经学、三国文、四算术、五图书、六手工、七歌乐、八体操。故不论在高等之学,还是国民之学中,都把修身放在第一的位置。在章程的第十三节的科目程度及教授时间中规定:修身期限为每年必学,内容为道德之要旨。从中可见,吴锦堂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之重视。

2.创“浙江私立学校之冠”

当时吴锦堂创办的锦堂学校无论是在规模、设备,还是在师资力量上都为浙江私立学校所罕见,一时名满浙东。浙江巡抚增韫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就把它称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锦堂学校在建校时,就建房七十一间,教室、操场、食堂、宿舍、浴室、蓄水池一一俱全。到农业中学时,学校规模到达顶点。在宣统三年九月其《慈溪锦堂农业中学堂遵造册报呈请》第九条设备中可见:备堂10间、自修室11间、寝室33间、职教员室18间、食堂6间,还有其它房间67间。学校另有农事实验场、桑园约76亩。

在学校的办学资金方面也是十分的充足的。在呈请的第七条记录:学校经费所出:海地租息、浙江铁路股息、汉冶萍煤铁厂股息;经常费数目:地租岁约银三千元、铁路股息银一千四百元、厂矿股息银四千元。临时费数目:随时应用由校主捐助无定数。至1911年,吴锦堂为锦堂学校耗银二十万零五千六百余元。规模之大、资金之充足在当时确为罕见。

在师资力量上锦堂学校也是省内最优秀的。吴锦堂延聘校长、教员,广求贤才,颇重品德学问。所聘人士均不慕荣利,治学严谨,于教学不惜呕心沥血。其间,于慈、姚两邑享有盛名者,不乏其人。若楼琴五先生,德高望重,至今尚深为慈北百姓称颂,被誉为“奠定慈北小学教育典范”。

3.着眼实业教育,培养农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如果早期改良派的实业教育思想是近代实业教育思潮的第一阶段,那么从1894年到1904年可算是第二阶段,1904-1917年是第三阶段。4吴锦堂投资近代教育正好赶上实业教育思潮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大批有识之士提出并亲自创办实业学校,如张骞、陶行知、扬贤江。但这一时期办学的重点在培养人民的农工商业的知识能力,很少学校能够与当地的实际相结合,服务于地方经济。

吴锦堂在办学之初就立志于为三北人民服务,为繁荣当地经济出力。在《慈溪锦堂农业中学堂遵造册报呈请》的第一条规定学校的设学宗旨:本学堂因地利之便,设中等农学。分农蚕两科,……其次,亦足谋生活以自立为宗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各国人口的增长,棉花的价格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的棉花数量少、质量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以至美国的棉花占领了我国市场。5这对于盛产棉花的慈北地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吴锦堂看到了这一点,于是他从社会实际出发,调整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规划。1910年,锦堂学校改为初等实业学校,添设四年简易科,增收蚕桑科学生128名,并为附近农村办起了短期蚕桑训练班。

4.吸收外国文化,选派优秀学生出国留学。

在锦堂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吴锦堂特别开设了外国文,包括英语、日文。教授用书也选用日文日语教程和英文勃耳温司,教师是日本关西英语专门学校毕业的优秀人才。

除要求学生学习外国语言外,吴锦堂还每年选派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以次来达到吸收外国科学文化知识的目的。1912年,吴锦堂从日本致电锦堂学校校长,选派优秀学生两名去日本学习。这样,包容、童玉民成为第一批锦堂学校的留日学生。以后,吴锦堂又派胡感和等人去日。在童玉民的回忆中说:“1912年夏动身复申,随先生之侄启鼎乘轮至神户舞子,见先生,聘日语教师每日授日语。第二年四月经冈山县立学校饭岛校长之介绍考入冈山县立农校……到1919年3月毕业,二人膳宿、旅杂费共日金二千数百圆,皆由先生供给。”6可见,吴锦堂对留学生的关怀和重视。

5.不以多金为子孙计

至1911年,吴锦堂在家乡捐资办学达到二十万余银元。在捐献办学的财产处理问题上,吴锦堂表现出了一个爱国华侨的高贵品质。早在锦堂学校建成之时,他就已经作好杜绝后世子孙干预的打算,他规定一切学校的动产不动产永归学校所有,吴氏子孙后世均不得借故干预。清朝驻日神户领事张鸣祥、驻日钦使胡维德的一个文件之中记载:“神户华商吴作镆禀称:职商又因实业学堂,尤为强国富民之根本,现又设立蚕桑一科,招生开办,以便逐渐推广。惟此项学校基地房屋及所捐之地亩铁路股份,均系永远作为锦堂学校基本之资产,虽职商子孙,不得干预。若非奏明立案,恐后来或生交错。”7吴锦堂的这种大公无私,执着教育,爱国、爱民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家乡人民。

三.吴锦堂捐资办学的原因

吴锦堂捐资办学、热心近代教育,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也有吴锦堂本人的主观因素。通过对其办学动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吴锦堂的办学思想。总的来说,其办学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

鸦片战争的炮火使得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开始丧失了独立和领土主权的完整。外国侵略者接踵而至,侵略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而落后的中国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连续战败,使得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这种现实,国人由惊叹技艺不如人,进而认识学问研究不如人。8中国有识之士的救国之路也开始从“言技”到“言教”。十九世纪末,中国社会掀起了教育救国的社会思潮,这使得大批的商人也积极地参与到捐资兴学的行列。

吴锦堂长期旅居日本,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海外同胞在异国他乡处处受到歧视、排斥,而昏庸无能的满清政府连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尊严都无法保护,华侨就更如离娘的孤儿,深陷在被侮辱和被迫害的深渊之中。9因而,他更加关注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吴锦堂在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也从日本明治维新中领悟到了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道路。他认为“日本富强,全靠教育”。他把教育看成是国家生存、争富强的手段,把它放在与兴修水利同等的位置上来考虑。101905年,他在第一次水利建设会议上就说:“近世列国争强,要在世界上立足,教养二事很重要,国民失养,就无以为生,国民失教,就难以争存。”因此,吴锦堂积极的投入到兴办教育事业中去,希望以此来达到富国强国的目的。

2.当时的客观形势为吴锦堂兴学创造了条件。

十九世纪末,在日华商已经成为日本商界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当时,大阪华侨经营日本杂货贸易已占一席之地,且由于大阪华侨贸易商都集中居住在川口一带,所以又有“川口贸易”之称。11但是,此时的华人贸易主要以经营杂货贸易为主,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薄弱,一有“风吹草动”就会濒临破产。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在日本的领事裁判权实际上被取消。因而,领事对当地华侨社会的监督管理权开始大幅度受到限制,华侨公产的维持和运营只得靠华侨自己的努力。12特别是1899年,日本高扬国家主义,中国在日本国内的全部居留地被撤废,许多华侨工商业停产歇业。此次变故,反映出原始华侨工商业的一个严重缺陷,不能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营水平,人才缺乏。吴锦堂深深地感到“中国商贾,积习识陋”,缺乏商业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吴锦堂等华商决定创办自己的学校。

清末教育体制的改革为吴锦堂在国内办学创造了有利条件。甲午中日战争后,教育问题受到空前重视,大力兴办新式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被提到议事日程。13政府开始放宽对办学的限制,开始鼓励近代商人投资于教育。1898年光绪上谕:各省绅民如能捐建学堂或广为劝募,准各省督抚按照筹捐数目酌量奏请给奖,其有独立措捐巨款者,朕必予以破格之赏。在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等条例中明确规定,私立学校学生待遇等同于公立学校学生。政府的这些举措为吴锦堂独资兴办学校创立了条件。

3.启迪民智,造福桑梓的故乡情结促使他投身近代教育事业。

“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与影响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宁波人素以善于经商闻,且具有坚强之魄力。”14这是孙中山先生期望于宁波的语录。从中可见宁波商人在外的实力。宁波商人凭“三把刀子闯天下”,含辛茹苦,依靠宁波人的勤劳和灵活的经营手腕,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演绎了一部部白手创大业的致富神话。15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传统的宗法社会的延续,安土重迁思想根深蒂固,落叶归根观念深入人心,使得宁波商人有报效桑梓、造福故土的传统思想。因而,当他们公成名就时,不忘家乡的建设。

吴锦堂在日本发家致富后,也同样不忘家乡人民的苦难和家乡的落后。“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他以拳拳赤子之心,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慨故里之学校不足,水利不治,毅然引为己任”。吴锦堂在锦堂学校的校规中,明确规定学校所设是为培养桑梓子弟。在其为学校做的《立校兴学》诗云:“吾乡风土闲难开,目击顽童忧自来。最是出钱求买卖,学章和泪向优裁。”此诗鲜明地体现了吴锦堂捐资兴学的目的所在。

4.吴锦堂的个人经历促使他热心教育事业。

吴锦堂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由于人口多(有四个弟弟,两个妹妹),田亩少(全家只有七、八亩田),生活困苦。所以吴锦堂根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虽然酷爱学习,但不得已在读了两年私塾后就回家从事农业生产。辍学后的他仍渴望学习,不时的跟当过熟师的叔父读书。吴锦堂除早年饱尝失学之苦,在以后的创业中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这为他致富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转贴于

吴锦堂热心教育还受到康梁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戊戌变法开始,吴锦堂等华商深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于是纷纷捐输创办同文学校。维新运动失败后,吴锦堂开始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吴锦堂与孙中山一向交好,孙中山曾赠“热心公益”匾与吴锦堂,吴锦堂还亲自参加孙中山与宋庆龄的婚礼。在潜移默化之中,吴锦堂受到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

抱济世热忱,推食解衣,不愧万家生佛;奋海外事业,含辛茹苦,允推当代人豪。”“邻邦友谊,踊跃争先;和平亲睦,脉脉相沿;眷恋国土,胸恼烦焦;同胞贫困,每动怜悯; 浚修湖闸,兼治河川;薄失赈济,巨款抛捐;东山当舍,教育不偏。”这是宁波慈溪人民对吴锦堂先生热心公益,捐资办学的高度评价。吴锦堂先生一生热心教育的事迹永远为家乡人民所铭记。他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将永载史册。

注释:

1 陈谦夫,宁波慈溪人,(1880-1945),先后创办效实中学、慈湖中学(当时称慈溪县立中学)和龙东、丈亭、念慈等三所小学。

2 1939年,与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合并为神户中华同文学校

3 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 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

4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5 周乃复、童玉民:《吴锦堂办学育才三则》,慈溪文史资料第八辑

6 王泰栋:《爱国华侨吴锦堂》,宁波文史资料第二辑

7 宁波文史资料,第二辑,第125页

8 刘桂林:《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9 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

10周乃复、童玉民:《爱国华侨吴锦堂》,慈溪文史资料第一辑

11 陆志谦:《神户宁波帮侨领吴锦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12 陈来革:《通过中华总商会网络论日本大正时期的阪神华侨与中日关系》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篇(11)

doi:10.16083/ki.i671-1580.2017.04.049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号:1671-1580(2017)04-0171-03

当下新课改中有四大音乐教育新理念,即“多元兼收”“美感核心”“民族特色”及“以人为本”,不少学校已将其逐步运用于基础音乐教学理念之中,使现代化音乐教学逐渐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这对于克服纯客观主义的旧知识观,以及促进音乐课程知识的更新,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儿童歌舞剧创始人――黎锦晖的创作实践为基点,对四大音乐教育新理念进行相关解析。

一、多元兼收

当代音乐教育思想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及“多元兼收”,而这种思想和理念能否与音乐教育相协调,是我们顺利开展新课改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基于音乐教育的学科内涵,我们应该提倡综合性音乐教育模式,即音乐与相关的舞蹈、戏剧、视觉艺术的综合,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交叉与整合等。如果从音乐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性质来看,我们还需要以一种更加果敢的开拓性视野来学习、理解和尊重一切有利于我们国家发展的,他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优秀音乐艺术成果。

黎锦晖根据儿童心理反映整体性强的特点和“学国语最好从唱歌人手”的指导思想,于1921年在开封一师及女师附属小学用国语尝试进行“过渡的教学法试验”,集唱歌、音乐、诗歌(童谣)、舞蹈(自由体操)、即兴创作于一体的独创性的教学模式。将带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或神话题材,形象地以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给儿童提供了全面、丰富、综合的审美体验机会。这些生动的艺术教学方法是建立在自身发声器官和肢体语言的基础上的,与今日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奥尔夫声势教学如出一辙,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使孩子们直观地体验音乐诸要素(如速度、力度、音高等)的变化和情感的抒发,促使和提升儿童个体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同时,黎锦晖还亲自编订《小朋友》儿童读物,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歌曲、图画、故事、谜语、戏剧、笑话、小说及小朋友们自己的作品,即以“陶冶儿童性情,增进儿童智慧”为主调,把教育由有限的学校小讲台扩大成社会大讲台,将音乐与儿童文学、美术、游戏相结合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

在对待本国音乐文化和外来音乐文化方面,黎锦晖继承了蔡元培先生的“兼收并蓄、兼容并包”思想:他借鉴外来音乐的创作技巧以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母体”;在表演形式上,他认为凡是易学易练的(如江湖杂技、民间游艺、武术花招、舞台动作)一概吸收进来,丰富了儿童音乐的表演形式;在学校办学思想上,他“主张教学中既要重视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授,又要努力吸收外来新兴的音乐艺术文化”。这些新的思想观念对当时的音乐创作及音乐教育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音乐教学活动是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一个孤陋寡闻,只懂一点有限专业知识的人,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的。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多元化、综合化的音乐教育改革趋势越来越成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面对我国音乐教育实施新课改出现的种种问题,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对于忽视人的全面发展、远离美育轨道的艺术课程改革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

二、美感核心

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审美功能。教育部于2001年7月出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作为第一位基本理念。黎锦晖长期从事教材编辑与学校教育工作,对儿童的心理要求,有着较为深刻的揣摩和研究。他本着“力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的创作原则,坚持站在儿童审美的角度为儿童编写优秀的音乐作品。因此,他的作品所蕴涵的审美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黎锦晖在编写儿童歌舞剧《七姐妹游花园》时曾说:“本剧完全以‘美’为主:人美、服装美、歌声美、姿态美、动作美,剧中人的品性、行为无一不美……美只是美,爱美的人只是爱美!至于美以外的――什么规矩,习惯啊,成见啊,可没有功夫去管”。

黎锦晖所倡导审美内涵的第二个层次,是将音乐与改造国民素质相结合,认为音乐应该提高社会文化的进步。他曾经说过:“我们表演戏剧,不单是使人喜乐、使人感动,使自己愉快、光荣,我们最重要的宗旨,是要使人类时时向上,一切文明时时进步”。因此,“爱”的教育成为黎锦晖儿童音乐作品题材的核心内容,如《麻雀与小孩》中母女之爱;《好朋友来了》中的友情之爱;《可怜的秋香》中的怜悯之爱等等。这些作品都是通过特定的主题思想,把一些小动物人格化,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启发引导儿童,在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中,培养起儿童对真、善、美的热爱。现代科学的音乐教育观告诉我们:这种在音乐审美中追求真理,在追求真理中追求民主与解放,是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需要的。

儿童是全方位不断发展的人,具有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这些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使儿童获得全面的、和谐的发展。据此,新课改应当充分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发展的个体差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儿童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儿童个性的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让每个人所蕴藏的艺术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对他们适宜的期望与要求,使教学内容更适合他们的需要、教学目的更趋于合理。同时,对于克服专业音乐教育的“技能化”倾向和普通音乐教育中的“专业化”偏向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民族特色

随着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越来越注重发挥各自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功能。在我国,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

弘扬民族音乐是黎锦晖儿童音乐教学中最生动、最积极、最富有成效的内容之一。因为“自国语运动兴起,那时中国音乐家,均以西乐为正宗,唱中国歌就会被人笑话……可以说,拿民族的东西也是斗争”。为了挽救民心,惟一的途径就是加强国民音乐素质教育。因此,黎锦晖先生坚决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认为中国歌应配以中国调,应该用民众喜爱而且能结合现代口语的俗乐形式作曲,舍此别无他途”。于是,他大量运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如各地的民歌、戏曲和民间器乐曲,并大胆尝试运用外国音乐的创作技巧来表现本民族的音乐特色。同时,他还在早期的音乐教学中增加民间乐曲的教学,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达到更加热爱祖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的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已成为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正如像黎锦晖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中国音乐应该以民族音乐为主流,民族音乐应以民间音乐为重点”。因此,怎样在尊重民族差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开发艺术课程资源,从而保持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独特性,是当下我们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有效实现特色开发的重要任务。

四、以人为本

音乐作为一门创造性较强的艺术门类,“突出的不是如何掌握音乐的表演水平,而是诱发和唤醒人原本具有的潜能”。要发展一个人的内在创造能力,就需要我们尊重儿童,以W生为本,关注学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通过音乐教育,陶冶高尚情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类音乐活动,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