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大全11篇

时间:2023-11-06 10:02:58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1)

谈到文化对于语言的体现,相信很多学习语言专业的人都会深有同感,因为在学习一种语言的时候,你必须要先了解这种语言发源国的文化习俗。学习英语不仅要会认,更要会用,在用的过程中就会与英语国家的文化相联系。特别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与西方国家大有不同,那么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就很难用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来进行理解。比如,我们中国人会在遇到初次见面或者不怎么熟悉的人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想要表达关心或者寻找话题来进行交谈而向对方询问“你在哪工作?”“你们单位(或公司)收入怎么样?”“你结婚了没?”等等问题。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类问题是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会愿意对一个初次见面或者不熟悉的人来讨论这类问题。再比如,中国人和朋友相遇,往往会很自然地问“你吃了没?”,其实这个在熟悉的人之间,就像是打招呼一样平常,但是换成是西方国家的人,他们则会理解为你是在邀请他们一起吃饭。所以,很多时候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沟通方面的一些误解,会引起很多尴尬的场面。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2)

一、导言

中国和西方文化思想差异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各式各样的体现,本文分析了文化和社会范畴内对电影所传达的观念起决定性作用的几个因素,并将从这几个方面来分别说明中西方文化思想和观念在电影中的差异。

二、影响电影中文化思想内容的重要因素

1、宗教

宗教是影响人们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是导致社会思想差异的一个关键。老师请来的那位有西方留学经历的老师讲到的内容对作者有很大的启发,他说我们所相信的科学也与各种宗教一样,是一种思想而已。而在中国,我们的应试教育教给我们的只有所谓的科学。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选择相信进化论,而是关于人类的起源,我们只接触过进化论这一种学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扼杀青少年的想象力的,所以国内没有人能拍出宗教题材的电影,因为没有这个背景,但李安就可以。而通过哲学课,深刻地认识到宗教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几乎可以说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主要的思想统治地位,直至今天世界上近70亿人口里,信仰宗教的在48亿以上。这学期的美国新闻简史课上,老师总说的一句话很有代表性:“西方人离了宗教不说话”。而中国的古典神话一直倾向于泛神论,这使得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天启一神教。

在电影创作方面,人们常常惊叹于欧美宗教电影的数量和质量,《第七封印》、《十戒》、《七宗罪》、《耶稣受难记》都是其中的经典;而中东地区反映宗教冲突的影片也有一份深沉而质朴的魅力,《暴雨将至》、《吾等何处去》等。也许我们对于这些电影的精神内核在理解上会有一定障碍,但这也为影片平添了一份神秘而宏大的力量。也许我们没有信仰,但通过观看这些影片渐渐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而信仰贯穿于宗教国家的社会生活中,这一点不只是宗教题材的电影才能体现出来。比如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奖项颁给了伊朗电影《纳得和西敏—一次别离》,在影片中不难看到在这个一路狂飙的现代世界里,古老的宗教观依然顽强地延续着它的生命力,传统和现代的裂痕也因此日渐彰显。女护工给老人洗澡时要打电话咨询教职人员;无助的原告要求被告人对《古兰经》起誓;影片的最后,女护工说出了实情,是因为怕说谎遭到诅咒。

这样的影片让人们不断思考,也许信仰是所谓旧时代的产物,在更高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里将被淘汰,但人是不是该有信仰?观之国内,运动彻底与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决裂,用凶残的斗争冲洗了人们内心的道德和信仰,改革开放之后暴富的暴富,下岗的下岗,急剧发生的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最能助长人们的贪婪自私和嫉妒仇恨,自此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美德和信仰被埋藏起来,戒备心武装着每个人。没有信仰和道德的约束,对物质的追求可以无所顾忌,、医疗黑幕、食品安全等等这些本不该发生的恶性事件在国内缺乏有效的道德制约。

2、思想文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3)

2、社会关系的差别。在西方国家,一个家庭里面,小孩子可以直接称呼父母的名字,因为在他们的思想中,父母也可以是孩子的朋友,朋友之间就可以直呼其名的。而在中国家庭里面,长幼有序,要尊老爱幼,这是中华五千年所传承下来的礼节,所以对长辈直呼其名是不尊重的表现,会受到家长的责罚。再有,中国历来遵从长幼有序,比如,对母亲的兄弟我们应该称呼为“舅舅”,而对父母亲的朋友,一般都用“叔叔”“阿姨”来称呼,并且会在称呼前加上姓。而在西方国家,社交场合一般不使用表示不同的关系的称呼,都用“Uncle”“Auntie”来称呼,而且后面只带名,不带姓。又如,中国学生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学习了“teacher(老师)”这个单词,就会在称呼老师的时候很自然的在“teacher”后面加上老师的姓,作为对老师的一种尊称。其实,英语中“teacher”它所指代的只是一种职业,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简单地理解为比如张老师就等于“TeacherZhang”。其实在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s.等就可以了。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4)

一直以来人们对英语的了解还停留在对英语单词的学习,语法的掌握程度上,认为英语就是简单的听、说、读、写,只要将英语单词背会了,将词汇合起来就能是一句英语了,就可以进行正常的交流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由于文化的差异,人们对语言的表达形式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家有四条狗。中国的学生有时候就会说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体后局部),而不说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体),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在说英语的时候喜欢先整体后局部的结构模式,而西方国家人在讲英语的时候就习惯先局部后整体的模式。所以,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对西方文化的讲解,要学好这个国家的语言就要先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否则学到的英语就不是纯正的英语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显著体现

随着国际化的加强,人们越来越注重英语学习,但是由于文化差异总是会给更多的英语学习者带来一些不便,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对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隐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在见面后一般会问“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类的问题,但是西方人不喜欢这样的提问,“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问的,他们会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是对他的不敬。所以,学生在进行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触及他人隐私。

2.赞美

赞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欢迎,不管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的人都喜欢被他人赞美,但是,赞美的方式却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人喜欢被别人赞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一样,他们更喜欢别人称赞他们的服饰、发型等,在西方国家赞美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见到一个人可以先从赞美开始然后再进入正题。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进行对话经常用到的开场对白。

3.致谢

Thank you也是西方国家人的口头语。在中国致谢词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员之间,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会说,而西方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会把Thank you总是挂在嘴边,不管是对朋友还是对家人都是这样。中国人认为这样很见外,听起来很别扭,可是西方国家的人却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这是礼貌的象征,特别是英国人更是注重礼节上的问题。

三、关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加强对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等。学生要学习该国的语言就要加深对该国各方面的了解,特别是文化习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话在不同的国家人的心里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中国人见面之后会习惯性地问“去哪儿了”“吃饭了吗”,这些在中国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是当问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时候外国人会认为你是想要请他吃饭。而当你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时候,西方人一般会认为你触及了他人的隐私,是对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学生学习英语不仅要学习语法,更要学习当地文化;其次,加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确运用语言、词汇。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想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英语,就应该在讲解该英语词汇的时候,加强对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免因语境不同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种语言的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轻松。此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中西方文化发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吃透所传授知识,要去粗取精,选择英语中正确的内容来学习,对有违科学的东西要严格禁止。

2.加强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能力不只是学生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学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注意场合与措辞。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当谈及两国文化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说出影响两国关系的话语,要时刻保持中立态度。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5)

很多在中国人眼中发音标准,用词也相对比较准确的同学,在国际性口语考试TSE(Test of Spoken English美国命题口语考试)或IELTS口语(International 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System英国命题口语考试)中成绩不如人意,原因一是表达汉语逻辑;二是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导致无话可说。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对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真正的困难不是如何正确地发音或拼写,而是在实际中如何恰当地运用。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的跨文化因素。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认识到,对于外语老师来说,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语言外加上文化知识的讲解或另开一门文化课,而在于如何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来教授。根据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为了有意识的进行跨文化的渗透,我在教学中运用资源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利用课堂有意识进行文化渗透。提供英语学习环境,从教室的布置,到师生日常的用语都营造语言环境,让学生时时看到英语、听到英语、说到英语。例如,我做过这样的试验,在一个35人的班级的教学中,在教室里摆放英语杂志,英语报纸,英语海报和其他有关英语的视听材料,当学生进入课堂以后,全部使用英语思维和英语交流。刚开始时,学生不太适应,看不懂英语材料,有的学生羞于表达,有的学生有表达障碍,交流起来很困难。活动进行一个月以后,学生们开始喜欢看报纸看杂志欣赏英文歌曲,大部分学生已经敢于开口说英语,并且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

二、在口语词句积累过程中,必须多了解西方文化。方法有两种:一是重正常表达而非习语、俚语。笔者接触过的许多外国人与中国人交流时用的都是最平实的英文,很少习语(idiom,即习惯用语,其真正含义往往不同于其组成单词,比如广播中常用wrap up,字面意思是“包裹”,来表示“结束”),更少俚语(slang,既非正式习语,因地区、职业不同会产生不同含义,比如街头语言中的“bro”就是我们常说的“哥们”);二是多听多读多背,各种语言刺激是口语词汇和句型的弹药库:泛听是积累语言素材的最好办法,比如从美国系列情景喜剧《老友记》()中,我们学会用“bonne”来准确表达“保姆”,还知道“我的脚麻了”可以很生动的表达成“My foot sleeps.”。而精读一本口语书,系统输理口语词句是口语提高的快行线。很多同学讲英语热情很高,但从不愿耐心雕琢语言细节,结果口语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反复演习错误,而口语教程中的场景学习法能让遣词造句准确而地道:

三、在展开话题讨论时,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所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涵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到具体的语用背景下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使语言“鲜活”起来,使用有意义的语言,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注重学生英美文化的输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 Winston Brembeck 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立足课堂,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融入生活,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6)

教育部制定了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新标准将英语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九个级别,在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总体描述中,都特别强调了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学习过程,应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各国密切往来的今天,通晓中西餐饮文化上的差异在现实中的应用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餐饮礼仪在教材中的应用

1.餐桌座次的不同

牛津版Starter Unit 12 A birthday party中,小主人Millie要邀请她的朋友们一起为她庆祝生日。由于所邀请朋友的国籍不同,因此在餐桌的礼仪就特别讲究。首先是餐桌座次的不同。《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可见,中国人特别讲究礼。如果邀请的是中国人,则坐在哪里非常重要.主座一定是买单的人.主座是指距离门口最远的正中央位置。通过分配座位,中国人暗示谁对自己最重要。但在西方,传统的习惯都是圆桌式的就餐方式,所以基本没有座次的差别。就座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可跷足,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

2.进餐时的礼仪

在7B unit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Grammar中,Millie和Daniel正在准备为交流学生举办一场欢迎晚会,他们开展了以下的对话:

Daniel:How many forks, plates and cups do we need?

Millie:I think thirty of each will be enough.

Daniel:How much beef and ham shall we buy?

Millie:I think three kilos of each.

Daniel:What else do you want to buy?

Millie:We need some eggs and tomatoes.

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Daniel和Millie这两个来自中国的孩子,还是充分考虑到中外饮食习惯的差异的。这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餐具的选择上:中国人使用筷子。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面朝黄土背朝天”正是这一文化现象的真实写照。中国人强调以“和”为贵,反对侵略和攻击。中国人使用筷子时温文尔雅,很少出现戳、扎等不雅动作,在餐桌上对待食物的态度是亲和的、温柔的。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

英国人则使用刀叉进餐,这是因为西方很多国家其祖先为狩猎民族,饮食以肉类为主,为了能在残酷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必须善于捕猎,富于进攻性。在使用刀叉过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东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执刀将其切成小块,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时,刀刃不可向外。进餐中放下刀叉时,应摆成“八”字型,分别放在餐盘边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还要继续吃。每吃完一道菜,将刀叉并拢放在盘中。不用刀时,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势时,就应放下刀叉,千万不可手执刀叉在空中挥舞摇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记住任何时候,都不可将刀叉的一端放在盘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二、饮食观念不同在教材中的应用

饮食观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营养价值和味道上的差别。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亦异。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此一文化特征,亦体现于中西饮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丝、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等。这“和合”观念在教材的Unit4 Food Main task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Millie说“I sometimes have rice with fish and an apple for lunch.”翻译即为“我有时候中午吃鱼拌饭和一个苹果”。可见,中国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和为主,强调味道。所以中国有很多关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浓、淡等,但同时却又忽视了营养。

西方人对于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故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毫无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再者,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1995年第一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调料架上排着整齐大小划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就像个化学试验室。”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注意加强中学英语教学中中西方跨文化交际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中国文化与使用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起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餐饮礼仪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活动中,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按照礼仪的要求去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间的和谐。社交礼仪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提高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社交礼教有利于强化学生文明行为,提高文明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06-02

语言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基础不断延伸,语言的四要素成为外语教学和提升语言技能的基本步骤。外语教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反映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文化中所蕴藏的思维方式和言语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民族的言语交际习惯和思维方式差异,进而折射出民族文化的迥异。

1.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1.1文化的界定

所谓文化,即人文化成,人文由大脑对自然现象进行认识、改造和重组的一系列活动所形成。文化作为社会历史积淀产物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将与衣食住行等以实用性为重点形成的认识和运用活动视为文化,将长久形成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也视为文化,文化由语言和文字两大要素组成,特定社会群体创造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语言文字,它们共同成为社会群体文化的缩影,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人类社会不同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民族文化,文化和语言相辅相成,二者共同作用,共同影响。

1.2跨文化交际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学者文秋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将其分为跨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作为语言的最重要功能,交际能力主要包含语言、语用和策略三部分;而跨文化能力主要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与宽容度以及如何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三方面的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主要是对语言深层文化差异的灵敏度和辨别能力,它有效地帮助语言学习者厘清语言文化交际的深层差异性。而对待不同语言文化的宽容度则是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能理解与尊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求同存异。而灵活处理文化差异中则要求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通过辨别文化差异,用目标语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来指导自己的言语活动,尽量减少语言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冲突,从而实现语言交际效果。

2.中西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文化体系,导致文化间自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差异集中体现在语言文化的使用方面。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与作为印欧语系的英语代表两种语系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想提升外语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语教师通过专业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不断进行外语教学中文化差异积累和反思。

2.1 中西语言特征差异

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文和外文(以英文为典型)在词法和句法层面具有巨大的差异性,词法层面差异主要表现为,汉语词汇缺乏丰富的形态变化、词汇主要采用词根复合构成,词缀不发达;而英语词汇形态丰富,通过形态实现词性的转化,具有丰富的前后缀等。这种词法差异导致汉语构词缺乏词法规律,而外语教学可通过总结词缀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词汇记忆负荷。比如英语中的“friend”、“friendly”、“friendship”、“friendless”由“friend”作为词根,衍生出一系列相关词汇,而中文对应的是“朋友”“友好的”、“友谊”、“无依无靠的”,词法构成的规律相对缺乏,导致词汇的记忆难度较大。某些词语出现意义不对等,比如“the one”表示独一无二的人(唯一),笔者曾错误地运用“I’m the one.”是为了表示我也是其中一个,结果让外国朋友觉得很尴尬,他说“the one”一般用于情人之间,表示对方的唯一挚爱。

而句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西SVO的句法结构中S的成分有所差异,汉语通常是话题型主语,将话题作为强调部分置于句首。而外语尤其是英语在句法方面强调应用语态,比如英语经常使用被动语态,而汉语在口语中极少使用被动,或以主动代替被动。这种语言句法的不对等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采取语言迁移方法的难度加大。

2.2 中西语言环境差异

中西方由于地理环境和语言所处的经济政治等社会背景具有极大差异性,导致了跨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进而导致语言对照空缺或词义不对等,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词汇空缺。中西方语言词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不同,会出现部分词汇对照的空缺,比如英语中Give the person a sack(给某人一个袋子),指解雇某人;Pink list(粉红色清单),指解雇通知等等。而汉语中一些蕴含民族文化的词汇如之乎者也、土地庙、观音菩萨、南柯一梦、中山装等,在英语中也基本呈现空缺。第二,词义不对应。由于中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导致词的意象与词义的联想不同导致词汇表达不同语义,甚至词义在不同民族出现词汇色彩意义的褒贬对立。“aggressive”在中国人理解中会偏向于“有侵略性的”、“好胜的”而在美式英语中多指代“开拓进取”。“狗”在中国的很多表达中含有蔑视和鄙夷色彩,比如“打狗棒”、“狗腿子”、“关门打狗”、“狗仗人势”等,而西方则常用狗来形容亲近的人或忠诚等形象,比如“爱屋及乌”即 love me, love my dog,You are a lucky dog等。词汇的这些差异背后都蕴含着语言环境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容易造成语言交际过程中的语义冲突。

2.3 中西语言习惯差异

语言交际习惯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屡见不鲜,这种语言习惯渗透进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日常用语(见面问候语、告别语、致谢词、道歉语以及各类忌讳语和隐语等)展现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巨大差异:见面问候时,西方人习惯讨论天气,而中国人则更常询问吃饭没,干什么去等简单的问候和寒暄形式。对于别人的称赞采取不同回应,中国人偏向于采用谦虚和客气,表示不敢当,而西方人会欣然接受并感谢。在日常交往中,西方人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忌讳在聊天中讨论年龄、以及个人收入等私人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内容侵犯了个人隐私,或者他们认为与交谈者并没有亲密到可以分享私人信息。

2.4中西文化习俗差异

作为外语教师必须充分了解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要想地道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除了要准确把握语法结构和词汇,还要考虑目标语使用者的文化习俗,理清母语和目标语双方存在的生活习俗差异,这种习俗差异成为语言运用是否恰当的重要标志。比如在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红色的理解有极大的反差,中国人喜欢红色,红色代表喜庆和欢乐;而西方人则不爱红色,他们认为红色代表血液和暴力。这些就是民族传统认知和文化习俗的差异。

3.中西文化差异对外语教师角色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作为外语教学提升的关键,外语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运用外语思维方式把握中西文化差异,成为外语教学重难点。鉴于中西文化迥异,导致外语课堂上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角色具有较大不同之处。

3.1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更繁重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较大,语言间的区别性特征较多,导致外语课堂教学不能仅从传统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着手,教师除了把握语言学习的四要素之外,还要充分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尽量减少由于语言负迁移对语言学习的消极影响。这要求外语教师必须提升自我专业文化素养,教师必须通过自身对中外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和对比,把握语言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减少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外语教学难度。同时,教师还要以教材为蓝本,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将文化教学渗透进外语教学的各个板块之中,及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运用实际的语言材料等语言事实让学生领会外语思维方式与汉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不断汲取和吸收外语思维方式,不断调整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中式英语错误表达方式。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的整体教学任务在中西文化巨大的差异中显得更加繁重,必须更深入地了解语言间的差异,引导学生进行准确地道的语言表达。

3.2外语课堂氛围更轻松,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更平等

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师生关系具有等级性,学生对待教师毕恭毕敬,而不敢丝毫懈怠,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应当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削弱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相比之下,外语课堂应当创设外语学习情境,让学生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熟悉并运用外语思维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显得更自在,处于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状态中,教师应当主动让位于学生,以教学主导的身份引导语言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外语实践能力。

3.3教师成为外语文化的引导者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通过中西文化差异选用灵活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外语学习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准确把握的重要性,让学生逐渐熟悉中西文化在语言特征、、语言环境、语言习惯、习俗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教师应当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外国风俗和外语表达习惯,可以通过图片、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以及小说、报纸等文字材料来把握,同时可以创设情景来理解外语遣词造句上的差别,把握字词意义差别或句法结构差别,或者把握一些非常地道的外语表达方式。

4.结语

每一种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文化,民族语言中可窥探出民族文化形态的多样化,也将民族文化差异表现的淋漓尽致。作为汉藏语系的汉语内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信息,儒家中庸思想成为汉语表达的重要准则,强调语言表达的含蓄委婉,重视语言表达中的集体主义等等,而相比之下,以印欧语系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强调语言内容表达的直接性,突出个体特征等特征成为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语言思维。外语教学实践过程中把握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转换自身教学定位,不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学生创设和模拟外语语言环境,才能全面提升外语教学质量,共创良好的中西文化差异的课内外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8)

自古以来,中西方在文化上就大不相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在茶文化都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而对于近些年发展的中西方英语教学手法,也因为文化背景不同而有着不小的差别。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中西方茶文化茶艺和英语教学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从茶文化异同去研究中西方英语教学差异,首要需要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每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着属于其特有的文化体系,相应的由于民族、国家、地域的不同,其语言也相应地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1.1语言:文化发展的标志

语言可以说是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标志着一个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自从有记载以来,语言都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任务。同样的,作为一种流传文化的符号工具,它是人类智慧发展下的一种产物,也是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以说语言是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但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了各地区各种族语言间的差异。例如“blacktea”在英语中意指红茶,但是在翻译成中文应该称之为“黑茶”这就是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最初红茶由中国福建沿海地区传入英国的时候,由于茶叶的外表是黑色的,所以英国人给它起名“blacktea”这就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思维方式不同,从而造成的语言差异。

1.2文化:语言的价值体现

语言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相对来说,语言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体现就在于文化。自古以来很多重要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献都是经由语言文字记载流传下来的,在此过程中,语言体现了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在语言记录的同时,它可以展现各类文化的情感、发展、艺术特征。并且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全部时候都是由语言交流来完成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语言在一定意义上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壮大。例如茶文化,之所以发展壮大流传至今,在《神农本草》和《茶经》中可以清楚地探寻茶被发现和茶文化发展的踪迹。总而言之,不论是对于语言文化来说,还是茶文化来说,两者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语言教学中,适当的以文化为辅助,以文化差异为对比,可以更好的开展英语教学。

2中西方茶文化差异

茶文化最早源于中国,《神农本草》记载,茶最先是以一种生津止渴的药材被发现,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被人们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饮品,《茶经》一书中完整的记载了采茶、炒茶等茶的制作过程。再后来才由中国传入国外。所以说世界各国的茶文化都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前提下才发展来的。但是由于各地区的文化差异不同,茶文化的后续发展,也产生极大的差异。

2.1兴起时间的差异

作为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我国的茶文化兴起时间远远早于世界其他各国。茶文化的兴起,有神农氏部落发现后记载于《神农百草》一书,书中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遭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句话说明了茶在世界上被发现的时间,以及最早茶的作用。在唐代时,茶逐渐兴起,被人们当做会见亲友时的一种饮品。历经上千年,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有了深厚的文化沉淀。而在西方国家,茶叶最早传入的是荷兰和葡萄牙,在17世纪左右在英国流行,相比较,兴起时间就较之中国晚了数千年。但虽然如此,可是茶文化在国外的兴起,也致使外国产生了与茶有关的文化体系,虽然国外的文化体系没有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

2.2饮茶习惯差异

不仅兴起时间不同,由于各方面背景的差异,中西方的饮茶习惯也有着一定的不同之处。对于西方人而言,饮茶是一种享受,并且由于饮食等习惯上的不同,西方人习惯将糖、奶等辅料加入茶中混合饮用,根据自己口味不同,衍生出很多种茶饮品,此类饮茶方式主要以英国为代表。所以在英语中也衍生了很多关于茶的词语和谚语,这些语言中同样包含丰富的茶文化,形成西方独特的茶文化体系。除了饮茶方式有所不同外,在饮茶时间上,英国人和我们也存在很多差异。在英国,人们都将饮茶分为不同的时间段,即早茶、午茶、下午茶在喝茶的同时享受美妙的时光,很有小资的情调。在中国,饮茶没有固定的饮茶时间,朋友聚在一起聊天可以饮茶,饭后休闲可以饮茶,体验茶文化内涵,可以饮茶。除此之外,在茶道精神上中国和英国也有很大的不同,在西方国家,饮茶的文化内涵主要是在于享受,即生活品味及生活情调。可是在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主张天人合一,是我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缩影,包含了诸子百家的文化思想精髓。

3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教学差异

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是不言而喻的,在中西方茶文化的不同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由于各种原因的茶文化发展的不同,在很大意义上也反映出中西方在英语教学上的差异与不同。中国茶文化内涵主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但是在英国更多影响人们习惯和文化发展的都是个人主义思想,于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着两种观念带来的语言教育的差异。由于价值观文化的不同,在语言教学上,会产生不同的教育理念,从而导致在很多教育手法上的不同。在西方英语的教学主要在于发展学生个性,解放天性,而我国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多为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并且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英语成绩是教师家长学生较为注重的一点。并且中国偏感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理性的思维碰撞,产生不小的火花。致使两方英语教育其教学目的产生极大的不同。

4茶文化差异下的教学分析

4.1增加文化交流,提升英语水平

在中西方历史发展,文化形成背景等差异下,中西方英语交流还可以以文化中存在的共同点为桥梁。两方在茶文化发展中虽由于思想方式不同产生不同的茶文化体系,但归根结底这都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影响下的发展。语言的教学可以以此为交流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体会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历史,及现如今英国茶文化体系。茶文化在英国的发展虽然时间不如我国历史久远,但是由于英国人的对于茶的热爱,其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不在少数。例如在乔治•吉辛在他的散文代表作《四季随笔》中提到其一天中光阴时刻之一就是饮茶,享受饮茶带来的幸福与美感。教师以此类文学作品为契合点,体会文化差异下的英语内涵,使其感悟更加深刻,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及语感。

4.2文化差异对比,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事实上,通过文化差异开展英语语言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所带来的好处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例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法,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我国茶文化内涵,还可以了解英国文化背景下的茶文化。将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组织趣味性教学,同时也能辅助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中西方茶文化对比中,运用中西方饮茶时间,饮茶习惯的不同进行对比,创设情境,组织同学运用英语对西方饮茶习惯进行讲解,或以此为出发点,编排茶文化的情境剧,使学生深刻了解英国语言文化与中国的差异,奠定学生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与此同时,还可以从而引出相关的有关茶的英语词汇,与英国茶文化发展下行成的一些谚语熟语。教师还可以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向学生展现英国影视作品中的茶文化体现,增加课堂教学活力,引导学生用英语对影视作品进行影评,组织简单的英语交流。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提高教学效果。

4.3正视茶文化差异教学的重要性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产生,和中西方英语教学差异的产生,归根结底都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产生的,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文化不分国界,当然也没有好坏之分,只有不断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相互融合,才能使得英语教学更好地发展。所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脱离文化背景的语言是不具有魅力的。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只有引入西方文化背景,才能更深刻的使学生了解英语内涵。但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对异域文化完全不了解的背景下,就需要确立茶文化的重要性,以此为桥梁。由于自茶叶传入英国以来,非常受英国人喜爱,为此发展了不同于我国的茶文化,但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又是源于中国。而英语又是英国人的母语,在茶文化发展的影响下,语言的发展又势必受到茶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我国英语教学中把茶文化差异作为纽带,确立茶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可以借此提升学生对英语的驾驭能力,语感语境分析能力,了解英语语言背景。同时不忘中国茶文化传承,借此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学生素质修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肩负起中华文化历史传承的重任。

5总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论是茶文化发展差异,还是语言差异,都是由于历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产生的必然结果,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断融合国外文化,加强外来文化的学习,在不断地沟通、交流中了解西方文化特点,不断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西方茶文化,不仅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完善学生语言能力。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就是文化的传承,基于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学,恰恰就是此目的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孔维.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背景下开展英语教学的具体思路[J].福建茶叶,2016,02:178-179.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9)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作用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让中西方文化之间拥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作为中西方文化中较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在跨文化交际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仍然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也造成了很多的文化冲突和误解,如何在文化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培养英语跨文化应用能力;如何通过中西茶文化学习为契机,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西方文化习俗,提高文化适应能力,促进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质量,现已成为当代文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西方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环境的不同,在茶文化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归纳为语言交际及非语言交际两个方面:

1.1中西茶文化语言交际差异

中西方茶文化重要的交际手段就是两者的语言形式,茶叶相关的语言内容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尤其折射了茶文化在不同语境中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情况。总的来说中西茶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首先,我国茶文化语言交际范围较广,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或各个文化领域,而西方茶文化的语言交际范围较窄,并且数量较少。我国茶饮及茶文化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而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我国,但只是随着16世纪中西方茶叶贸易的发展流传至欧洲各地,直到17世纪在英国及法国贵族或统治阶层的推动下,舶来的茶文化才与西方语言逐渐结合,因而具有典型的阶级特性。例如西方茶文化词汇中“皇家茶”、“伯爵茶”等贵族型词汇比比皆是,直到19世纪后期茶文化才走入寻常百姓家,但与我国相比语言应用范围较窄。其次,茶文化语言交际在我国文化中以质朴和简单为主,而在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应用多发生了阶级性或暗示性的“喻义”或“转义”现象,茶文化语言交际的内涵与西方社会发展结合较为紧密。尤其西方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物质文化的推动,让茶文化语言在交际中成为特色文化内容,甚至某些词汇摆脱了东方文化内涵。

1.2中西方茶文化中非语言交际差异

从跨文化角度看,中西方茶文化除了语言交际方面差异外,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行为、价值观方面的差异。首先,中国茶文化中茶叶主要由绿茶、红茶、白茶、青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构成,尤其推崇非发酵性绿茶为主,在茶具上以瓷为主,包括:茶壶、茶杯、茶托、水方、水盂、各式茶具,形式多样。而西方茶叶以红茶为主,种类较少,茶具以维多利亚贵族特点为主,崇尚华贵瓷器活银质茶具,包括:茶虑、茶碟、点心盘、餐巾等凸显物质条件奢华要求。其次,中西方茶文化在品饮方式上,中国注重茶的单纯,以清饮为主,而西方为增加口感和个性,以“混饮”为主,同时在饮茶时间上,中国并无固定时间要求,而西方对饮茶做了“早茶、午茶、下午茶、晚茶”的规定,并其饮茶成为重要的餐饮内容和社交方式。最后,在精神层面上,我国茶文化以“儒、道、佛”等哲学思想为思想精华,茶文化的内涵被提升到道德等价值观层面,“天人合一”等思想成为我国茶文化精神主旨,但是西方茶文化突出“实用主义、物质主义”等阶级思想为主,以茶凸显统治阶级的财富和生活方式,彰显贵族特性和品味。

2中西茶文化差异对跨文化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2.1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就是培养能够适应中西方文化交流,熟练掌握和应用西方语言技能的文化参与者。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对于我国文化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者来说,为他们认识西方茶文化及创建茶文化交流氛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让我国文化学习者在我国文化内了解西方茶文化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事实上,在中西方茶文化差异的学习中,学生不仅感受到茶文化带来的茶叶相关语言交际差异带来的冲击,更在茶文化的理解上受到多元的挑战,对中西方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中西方茶文化内容进行适当的、客观的反思。因此,通过中西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学生能以茶文化在中西方语言、物质、行为、精神层面的差异为契机,接受、理解、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进而在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中重新认识西方社会,正确认识文化现象和语言应用的价值,促进跨文化意义的提高。

2.2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错误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英语跨文化学习者来说,不仅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多元素材,而且让英语学习者以更有趣、快捷、形象的方式适应西方茶文化等抽象文化内容。中西方茶文化差异让英语学习者在文化比较中,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正确客观的认知和理解,并对以西方文化审视我国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形成对中西方跨文化的深刻理解。当然,茶文化在中西方文化中涉及内容多种多样,涉及的文化冲突也非常普遍,难以避免,但是通过两种茶文化与英语学习的结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是可以通过茶及茶文化的对比,尽量减少文化冲突,并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做出应有心理预警和准备。

2.3形成英语跨文化教学体系

中西方茶文化在语言、茶叶种类、茶具、饮用方式、价值观念上的种种差异,已经让茶文化成为凝聚了文化和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在英语跨文化学习中,中西茶文化无时不刻的渗透着西方文化重要内容,尤其对于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中西文化差异对比可减少语言学习的心理负担,增加对英语学习兴趣。同时茶文化在中西方之间的比较,让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容易确定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茶及茶文化导入设计安排英语文化学习内容,将文化学习内容具体化到各种茶文化的实际案例中,进而实现英语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双管齐下。

3以中西茶文化差异促进英语跨文化教学的途径

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内容五花八门,不能简单的在英语课堂上生搬硬套,必须着眼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目的,对现有英语文化学习进行改革,要想让茶文化对比进入课堂,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切实提高英语跨文化教学的发展。

3.1以中西茶文化差异,确定教学内容

如上所述,中西方茶文化内容涉及语言、茶叶、茶具、茶饮、价值观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如果直接生搬硬套,很难形成系统化的跨文化学习体系,同时茶文化信息量过大,可能会影响英语认知层面教学的质量,所以必须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学习的具体内容,对中西方茶文化及跨文化教学的方向予以明确。首先,立足中西方茶文化语言对比,茶叶物质、茶叶行为、茶文化精神为辅助的理念。英语跨文化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跨文化能力,语言能力是其学习的主要目标,所以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为教学内容时,必须强调中西茶相关语言应用差异,同时用茶叶对比、饮用方式、茶文化作为语言学习或调解英语学习的辅内容。其次,确定中西方茶文化差异与英语跨文化教学的结合方式。中西方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多差异,但是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不能随机参考,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的目的,从课程导入到课程内容都要认真、科学的分析,找到合理的结合方式。

3.2以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创新教学方法

要想通过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分析,提高英语教学中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将茶文化对比融入其中,主要包括:首先,中西茶文化注释法。茶文化对于学生来说属于较为陌生的文化范畴,在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西方茶文化属性及学生文化程度,对中西方茶文化涉及的语言及文化知识进行注释,尤其特殊词汇和行为进行跨文化性对比。如“中国清茶、英国混茶”或“redtea”和“blacktea”进行适当注释。其次,中西茶文化实践教学法。中西茶文化虽然为英语跨文化教学提供了素材,但是如果只局限于茶相关资料对比,很难强化中西文化差异和学生的理解。因此,必须开展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跨文化实践训练,在茶饮及茶叶相关活动中对茶叶语言、词汇、茶会、茶俗等内容进行训练,组织学生参与到茶文化的氛围中,并对中西茶文化感受进行分析和讨论,进而促进对中西文化的理解。最后,中西茶文化的多媒体对比法。茶文化在我国和西方虽然属于传统文化,要想在当代英语活动中激发学生兴趣,必须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结合,适应学生的现代心理特性及文化需求,让传统茶文化彰显时代色彩。

4结语

中西方茶文化虽然同根同源,但是却在语言、茶叶、饮用方式、茶俗、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文化差异中蕴含着丰富的跨文化交际元素,因此对当代英语跨文化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们必须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中,正视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以中西方茶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契机,探索如何以文化现象推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护和传承中西茶文化的精华,又为我国跨文化交际实用型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作者:王云羡 胡玉辉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10)

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碰撞在一起,并且相互渗透融合。而不同国家的人民也纷纷走出国门,体验不同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新奇与快乐。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同文化的碰撞除了带来新奇的感受,也带来了文化上的冲突。所以,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文化,避免文化冲突,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从中西方文化差异上谈谈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交往原则和交往模式的差异

在东西方跨文化交际中,最典型的差异就是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和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在中国,人们对于集体有着非常强的归属感,一切交际活动都从此出发,中国文化向来也都是将家、国、天下放在首要位置,在危难时刻,个人甚至能够为了集体牺牲一切。但是西方的每个人都认定自身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交际的出发点也是个体本位,强调个人潜力、个人利益和个人目标。西方文化极力维护个人财产利益,鼓励人与人相互竞争。

在中国,人际交往中具有强烈的表面性,重视“面子”,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是“不分彼此”,“同甘共苦”是传统美德,属于情感类的交往方式。而在西方,人们交往时更看中实用性,只要有利益需求就是朋友,人与人交往时,提倡AA制,公私分明,而且,西方人极其注重个人隐私,属于“工具类”交往方式。

二、交际时间取向的差异

交际时间的差异是指双方的时间观念不同。中国人的祖先在土地上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劳动,使得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养成了重视过程的思维模式。而西方人则对时间的顺序有着偏执的强调。举个例子,在写信这件生活小事上,中国人习惯将地址写在前面,而且按照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从大到小排列,收件人姓名写在后面;但是在西方恰恰相反,需要将收件人姓名写在前面,地址按照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从小到大排列。

中国人做事喜欢寻根究底,并且对过去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尊敬与怀念,喜欢从已经过去的事情中寻找教训与方法,尊崇祖先与老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也都追崇尊重传统、回归自然。这种文化现象使中国人形成了追求统一、稳定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从一方面上讲,也有消极的意味,会导致办事效率低下。西方人对于时间始终有一种紧迫感,认为人可以征服自然,奋斗就能改变命运,变革就意味着进步。这种观念也使得西方人极少看中旧事物。比如在中国,“老”象征着智慧、资历和权威,在西方,“老”就表示体力与能力的衰弱。

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缺乏紧迫感,万事“慢慢来”,体现在具体交际上就是很少提前预约、迟到等,“急”在中国人眼里是一种毛病。西方人对时间看得很重,往往会对有限的时间做出紧密的安排,做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社会、生活都要按照时间准确执行,迟到会被看成不守信的表现。

总的来讲,西方人的时间关键具有计划性、办事效率高等优点,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灵活性强,并且具有自由性。

三、交际语言的差异

交际语言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最直接最明显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对于相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和表达风格。比如在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非常直接,中国人往往含蓄地表达自身的愿望,利用环境分为对交际信息进行补充是中国人的特长。这种交际口语的差异是中西方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生活氛围造就的。中国人注重集体,时间久了相互之间就能产生默契,往往不用说话就能被对方得知想要表达的内容,并且历史上许多政治运动也使得中国人相信“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而在西方,无论在什么场合,交流都是直奔主题。

在书面交际方面,汉语崇尚含蓄与意境,往往会多出一种言外之意,属于意合语言,在使用时,多种修辞手法和句式运用使得逻辑关系被隐藏起来,整体上有很强的模糊性和多样性。西方语言则以句式的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著称,属于形和语言,在使用时,多注重各类词语在形态上的变化,主从时态分明,用严密的形态表现语意信息和语法范畴。

四、结束语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交际风格,但是这种风格差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艺术、文化甚至婚姻的不断交融,已经越来越小。在跨国文化交际中,站在对文化差异宽容和认同的立场上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才能真正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篇(11)

近年来,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分析电影逐渐成为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差异的有效途径。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差异,如价值观、集体感、隐私权等,这些差异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际荧屏上,好莱坞拍摄的动画片《功夫熊猫》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又一佳作,其中以中国题材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国际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引起了国人对于中西方传统文化差异的思考和反思。因此,在当今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分析电影中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可以让我们在丰富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升华,并吸收国际上的新理念和新思维,使我国永驻于国际舞台之上。

一、介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迅速前进,当今国际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便是全球化趋势蔓延,继而广泛地对政治、经济乃至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繁衍。一个国家的文化象征着其历史、政治甚至国民的整体发展和历程,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事实上,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的文化,其本身都存在自身的精华和糟粕,而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是通过对自然环境、思维模式、民俗风情、等多方面来予以实现的。矛盾又统一的中西方文化或是针锋相对,或是结合相容,都可以从另一种文化的保护下得以理解。在多元化的国际大潮中,只有正视和接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国际的洪流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使我国的电影事业不断完善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理念,以实现自身的本质飞跃。

正是因为中西方文化建立在各自的环境和土地上,自称体系迥然不同,导致两种文化背景也大相径庭,使得中西方文化在对价值的追求观念上和伦理的取向上别有一番不同的味道,而中西方现实人格的差异也在长期的文化背景下大异其趣。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存在于不同国家的价值观基础上,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树立人们的文化系统和文化价值,从当今电影文化中浅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对中西方文化理解和解释,也会对我国的电影事业起到推进的现实作用。

二、分析电影《功夫熊猫》及主要内容

美国梦工厂在2008年创作的电影《功夫熊猫》,是以西方的电影模式为载体,以中国元素和思维理念为主题核心,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和领悟,展示出当代国际多元化的文化特征,成为全球化时代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典型例证。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面貌,体现出动画独立制作的优势。它是梦工厂在制作周期长达5年之后出品的一部佳片,其内容和剧情都体现出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功夫熊猫》一片主要是讲述一个发生在很久以前中国古代的故事,面条店的熊猫阿波不甘愿只做一名小学徒,之后阴差阳错地进入到学功夫保卫家园的特殊行列。宗寺中的几位身怀绝技的师父对阿波持不同的怀疑态度,最后直到阿波打败泰狼才得以保护住村庄,才使所有人钦佩和接受。故事主要以各种不同的中国动物角色作为人物主线,熊猫成为故事的胜利者和英雄,片中无处不体现着中国元素的审美味道,从中也可以看出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文化的融入和传扬。

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很多影片片断一改传统西方影片模样,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的手法,如抢包子、太极、飞檐走壁等都融入了中国电影的情节和动作,此外,影片中大多数背景是以传统的中国水墨山水为主要题材。同时在建筑结构上和服装表现上也充满了中国元素的内涵,甚至由配乐大师汉斯・基末为影片的乐效配置也添加了大手笔的中国技巧,笛子、二胡等传统乐器的融入给西方影片增加了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宗教传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素质,电影还通过角色的宣扬展现出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和宗教理念,中国倡导的忠、孝、礼、仪、仁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对主角的选择,熊猫的憨厚勇敢较之以前好莱坞影片中聪明邪恶的负面形象更给观众增添了新的视觉感受。这部影片无论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基础上,还是在西方的价值取向和人物塑造上都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电影《功夫熊猫》中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也是中国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物,因此,认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就要改变以往的保守理念,使电影作为媒体行业的一种文化传播形式,让西方领域更好地领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魅力。

三、从电影《功夫熊猫》中具体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化地位的提升,使得当今很多电影中都渗透出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下面以电影《功夫熊猫》为例,从几个方面谈谈影片中体现出的中国情结和中国元素,从而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首先,环境因素。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差异,自然环境会使人不自觉地受到某种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这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始终保持一种特有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一般来说,中国由于地域广、民族多的特点,人与人和睦共处并且注重情义,使得中国电影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侧重于展现画面感和镜头感,而从这种环境走出的人都是民族内倾型的人格特征,因此,中国电影中常常出现英雄人物和历史人物,而大多数都是救国救人的故事内容。与之相比,西方的环境较为开阔,一般是大环境下衬托出故事的主要背景,而电影中的英雄受到西方大环境影响往往是拯救世界的功臣。从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运用了中国式的环境因素,把熊猫阿波设置为一个保卫领土的勇士,再加上周围团结和睦的人文环境,村民的支持和队友的帮助,使得片中体现不出西方国家特有的文化韵味,与西方国家环境突出的大范围进行对比,使熊猫英雄变得很谦虚平和。

其次,价值观因素。一种文化下的价值观引导者的言行举止的活动,很难得到另一种文化下价值观的理解与接收,严重影响着该地域文化发展的方向。西方的价值观夹杂着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通常被理解为独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西方的文化中一直倡导的是人身和权力的自由,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梦想,同时也更加重视民主性和平等性。而对于中国的价值观来说,一般理解为集体利益最为崇高,个人色彩相对较轻,在《功夫熊猫》影片中,主人公熊猫阿波是具有中国价值观念的角色,它具有为队友和村庄奉献牺牲的精神,而作为反势力的泰狼则代表着另一种不同的价值观,它以自身的利益为中心,独断独行,虽然作为影片中的邪恶力量,但在某一个角度反映出这个角色拥有的本性和觉醒。在这部影片中,不同角色的演绎有中国文化体现,也有西方文化的不同,从两个方面使中西方文化得到交叉和对比,突出不同国家的不同价值体验。

再次,中西方文化的显著差异还有对家庭伦理观念的不同理解。《功夫熊猫》一片不仅体现出西方基督教的神韵思想,而且糅合了中国文化中传统的道德理念。自古以来,中国的孝道文化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每一代国人的思想,因为各代中国人对它的深刻理解,因而一直起到融合各代之间关系的作用。此外,中国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也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中国人对家庭更为抱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互助感,而相比之下的西方则更注重个人的感受和意愿,在家庭中享受着更多的自由权利,生活更加自主化,较少约束和纪律。在电影《功夫熊猫》一片中,主人公熊猫阿波尽显中国文化传统的孝道精神,虽然知道自己的身世,但是依旧对父亲分外尽孝,不免让观众由衷地为之感动,同时对师父和队友也是尊重和敬爱,比如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眼神,都体现出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内心。而儒家的仁义思想在浣熊师父和盖世五侠的身上得以充分完美的体现,为了保护和平谷的安宁,他们在举国危难之际,迎难而上,这种仁义之举便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所在。在这部影片中,也尽显中国家庭的和谐,片中的师父和几位徒弟貌似一个家庭,在对抗泰狼的过程中,互相配合,相互帮助,最终战胜敌人捍卫自己的家园。为了共同进退它们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和疲倦,互相鼓励,虽然是动画片的剧情,却更多地让人联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奇妙关系,使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在《功夫熊猫》中可以体现出人物形象与文化的融合和集体主义的精神。熊猫的原型来自于中国,影片中阿波的造型集中国元素为一身,他的憨态和动作让人忍俊不禁,虽然一直受到鸭爸爸的东方式熏陶,但是他的梦想却使他拥有不平凡的生活。为了这一梦想它不畏艰难终于成为惩恶扬善的功夫大侠,这个人物的塑造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而片中的浣熊师父却与熊猫阿波不同,他的原型来自于美洲,喜欢安静的环境,但是这样一个西方式的造型却洋溢着中国的文化特点,穿长袍、长胡须、用筷子的动作都显示出它的中式气息。还有一位主角便是乌龟大师,影片中的乌龟大师被刻画成一位领悟天人之道的智慧长者,具有超高的智慧和广阔的襟怀,神态自若的他不仅是西方文化的先知化身,而且也符合中国文化中对于乌龟的象征蕴意。

四、结 语

总而言之,中西方文化都有自身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独特之处,随着社会的日益改革和发展,两种差异悬殊、截然不同的文化形式所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出来,面对越加严峻的挑战。而通过电影这一存在的方式可以从另一种角度审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不管是个人主义色彩浓重的西方文化,还是集体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中国传统文化,其思想都是反映出不同国家的认知状态和发展历程。本文通过电影《功夫熊猫》中所展示的中西方文化特征,告诉我们要共同发展中西方文化就要使其相互取长补短,这是中西方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承的惟一途径,也是加快两种文化发展的必然手段。

[参考文献]

[1] 浦妮.从电影《功夫熊猫》看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

[2] 贾楠.从《功夫熊猫》反观中美文化的差异[J].电影文学,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