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急救方面的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11-10 10:09:40

急救方面的知识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1)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56-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生活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各种伤害事故和心脑血管疾病突发事件也在不断增多,因伤害导致的死亡已成为青少年的首要死因。提高人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将有效降低各种伤害及突发事件的死亡率。为了解南京市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了解高校急救教育现状,笔者开展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南京市某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大学生700名。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率有效问卷为659份,有效回收率为94.1%。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急救知识、伤害事故急救、常见运动性损伤急救、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等。统一指导语,现场调查,当场回收,结果采用Excel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见表1。

2.2 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 调查对象中,有54.48%(359人)认为一定要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有40.82%(269人)认为应该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说明在校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仅有30.05%的调查对象(198人)曾接受过急救知识的训练,35.36%(233人)的调查对象曾经遭遇过需要进行自我急救或救助他人的情况。学生急救知识的主要来源为电视、课本以及教师等,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知识来源于网络、杂志报纸、讲座、军训等途径。可见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来源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导致他们掌握的急救知识不全面,难以满足需要。

3 讨论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2)

大部分高校没有开展对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培训。即使已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的高校大部分缺乏有关教师,培训的方面比较少,没有一致的教材,培训内容不准确、不规范,而且学习的学生比较少。这是大学生急救技能弱的主要原因。高校学生对一些突发事件抢救能力培训机会少,培训的不够规范、不够精确,因此高校学生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少之又少。高校对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的缺位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呢,主要是缺少培训的一些费用、缺少相应培训师资与统一教材。抢救技能培训师资、教授模式和高校的重视水平对大学生规范掌握抢救技术的程度影响显著。高校学生对抢救的一些能力需求和对抢救的兴趣程度高,但愿意抢救的意愿少。施救意愿低下主要原因是急救技能掌握不够,施救信心不足所致。

高校需要尽快成立急救技能培训审核评价体系,在短期内能够明显提高高校学生的对突发事件的抢救知识和技术。普及急救知识的教学模式的思路是设计常用急救知识课程大纲及内容,讲授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急救实践活动或者竞赛。通过此项研究,以更好的提高高校学生急救技能和知识,为培育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杰出高校学生而打定基础。

当前,急救知识集中授课和培训仍然是目前生活的紧要事件,它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当掌握的一项本领。在我校设计”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课程大纲及内容,开设”常用急救知识与技术”公选课;组织学生参加常见急救知识及技术的大赛或者活动。学校把急救知识编入教学计划中,组织专业人员教授。这样能够依靠高校力量调动高校内和高校外,讲授与实际练习,在校师生各个方面积极性,高质量地落实教学使命。教学场地既有理论课教室又有实践课操场。总的上课量要在20个课时以上,知识讲授与实际操作按照1:4配置。教授者有学校的校医,又有被聘请的校外专家。我校还开展一些大学生急救知识方面的讲座。保持每个月举办一次,主要讲授常见急危重症疾病和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特点,以及行之有效的疾病预防、治疗、理论知识和防止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措施。

我校学生掌握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理论和技能,一方面可以保护本人,另一方面也能挽救他人。一旦掌握,终生受益。用意在普及最根本的抢救理论,传授最根本抢救技能,融理论于实际操作中,从最根本的呼喊救助开始,到最普遍的心肺复苏技能操作,再到各项专业的处理;从经常急救重症的对付,到各种特殊事故危害的处置,再到各种各样意外灾害的救助;学习抢救理论及技能的最终目的是熟练准确的掌握操作急救技术。因此,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在上课前应当充分准备实际操作的用物,如急救摸拟人、急救包、止血绷带、小夹板等。在课题上,假设一个情节,学一个学生扮演患者,其他几个同学对这个患者进行抢救。老师在同学们完成操作后对同学进行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理论技能知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授有了很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集中练习阶段。由各个专业负责安排时间,医学护理系供给抢救练习用的医用绷带、急救包、止血带、小夹板、纱布等医用器具,由学校统一组织志愿者集合操练,一方面从中选择杰出者参加比赛,另一方面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收到影响,起到大学生对急救常识、急救技能技术再传播的作用。

学校在教课的过程中教授学生两个特殊的技能,一:设计”急救知识的竞赛和活动”,培养学生的急救操作能力。二、指导学生学习,培养技能,使学生能够对遇到的紧急情况,做出急救处理。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3)

现场急救又称院前急救,它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院内急救、重症监护密切相关,它的目的是更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或意外伤害事故往往发生在途中、工作场所、家庭等医院以外的地方,能在现场施行急救的往往不是医生而是同伴或是路人。现场第一目击者如能在医生赶到之前,及时有效地进行现场急救,对维持患者生命、防止再损伤、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就能提高抢救成功率,使伤残率、死亡率降至最低。本文通过了解非医学类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和需求状况,为普及和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我们于2013年12月,对我院非医学类专业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3级非医学类专业进行整群抽样,抽取预科107名、汉语言文学127名、法学院103名(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院系共33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根据研究目的,查阅相关文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资料、急救相关知识两部分。

1.2.1.1调查资料包括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

1.2.1.2急救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具体有拨打120的正确方法、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溺水急救、醉酒急救、煤气中毒急救等常见意外事故急救。此部分以百分制计算,其中,急救基本知识占40%,意外事故急救占40%,心肺复苏术20%,分值超过总分值的70%表示处于较好水平。

1.2.2收集问卷方法采用匿名答卷方式,填表时向参加研究的患者讲解量表的填写规则、注意事项,要求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内容填写,不需要进行交谈或通过网络查询,填写时间为30min之内,填写完毕,收回并当场检查,如有漏填,请研究对象补全,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当场发放并收回。发放问卷337份,收回有效问卷337份,回收率为100%。

1.3统计学分析收集的问卷经双人输入Excell数据库中,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率、均值及标准差、多元线性回归,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337名大学生男生119名,女生218名;年龄18~24岁,平均(19.42±1.06)岁;预科107名,占31.8%,法学院103名,占30.8%,文传学院127名,占37.7%;98名来自城镇,占29.1%,239名来自农村,占70.9%。父亲职业:教师23名,占6.8%;干部35名,占10.4%;离退休22名,占6.5%;农民173名,占51.3%;个体39名,占11.6%;其他45名,占13.4%。母亲职业:教师15名,占4.5%;干部10名,占3.0%;离退休20名,占5.9%;农民185,占54.9%;个体49名,占14.5%;其他57名,占16.9%。医疗急救机构联系知晓时间:小学205名,占60.9%;初中80名,占23.7%;高中26名,占7.7%;大学7名,占2.1%;至今不知19名,占5.6%。

2.2对急救知识的兴趣问卷调查显示,急救知识主要来自学校老师(70.90%)、父母(28.80%)、电视(0.3%);有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5.6%认为无所谓,2.7%的学生完全没兴趣;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14.8%认为看个人兴趣,1.2%认为没必要;13.9%学生希望了解运动性损伤急救,9.8%希望了解心肺复苏,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

2.3急救知识得分大学生急救知识处于较低水平,应该加强培训教育,急救知识得分,急救基本知识(22.30±5.87),意外事故损伤急救(25.50±7.63),心肺复苏(5.85±2.26)。

2.4急救知识影响因素分别以急救基本知识、意外事故损伤急救、心肺复苏术得分为因变量,研究对象的专业、年龄、性别、家庭居住地、120电话知晓时间、急救知识主要来源、大学生是否有必要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希望获得急救知识培训、希望获得哪方面的急救知识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1,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规定显著性水平P<0.05,建立3个独立的模型,结果显示急救基本知识的影响因素包括母亲职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你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急救知识,见表2。

3讨论

3.1大学生急救知识偏低大学生急救基本知识、心肺复苏术、意外事故急救得分均低于总分值的70%,处于较低水平,与以往调查结果一致。急救知识偏低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很多高校或学者均在尝试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大学生急救知识能力。本研究中,急救知识来源主要为学校老师(70.90%),其次为父母(28.80%),电视(0.3%)。急救技能是高校健康教育不可分割地部分,张军根对26所高校调查显示,15所学校在近4年内没有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不能开展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师资和没有经费[1]。因此可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及学生需求,选明确培训内容,细化考核标准,邀请临床相关医生或红十字会对学生进行培训,可采用军训培训模式、体育课培训模式、朋辈教育模式等,培养学生对急救知识学习兴趣,提高急救意识及知识技能[2]。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恰当的引导可以让孩子充分认识到急救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仅一个孩子,父母对于孩子意外事故发生的预防尤为重视,所以很多急救知识也来源于父母。因此,可采用学校为主,父母为辅的方式,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急救意识,掌握基本急救知识,让他们能够在危急时刻自救或他救,减轻意外带来的伤害。

3.2选择恰当方式,加强意外损伤急救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8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了解基本急救知识,63.8%希望了解意外事故损伤。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活泼好动,意外伤害的发生概率较高,在网络、媒体、学校等宣传下,学生自身也越来越认识到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对于自救或他救的重要性,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提高自身的急救能力。但调查中以往调查显示,仅34.4%的学生非常渴望进行急救知识的培训,57.3%的学生认为一般,主要原因可能是大多数大学生对认为急救知识需要相关的专业背景,仅仅几次培训课,学生没有信心在危急关头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因此,学校应该采取恰当的培训方式,选取学生感兴趣且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同时还要严格考核标准,增加参与培训学生的信心,树立严谨的急救意识。

3.3急救知识影响因素母亲职业是急救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大多家庭里,由于女性的特征,母亲在孩子教育过程中更细致、全面,会把自己从电视、他人等途径得知的急救知识反复告知孩子,不同职业的母亲,可能获知途径或知识更多,对孩子相关知识的指导也更多。大学生是否应该了解急救知识、你是否需要急救知识培训均是急救知识影响因素,且呈负相关,即认为大学生非常应该了解急救知识,非常希望了解急救知识培训者的急救得分较低。近年来,意外事故在大学生中频发,事故面前的无助与焦急,让学生意识到自身急救知识的缺乏,希望通过有效的途径,对于自身缺乏的知识进行学习。

总之,大学生急救知识有待提高,而学生对于此方面的知识也有很强烈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学生急救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向希等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4)

0前言

急救是当人遭受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时,在医生未来治疗或送医前,给予伤患现场立即的临时紧急救护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各种突发事件不断涌现,各种意外伤害事故不断发生。近年来,高校运动会及日常体育锻炼期间出现的意外事故和相关医疗单位急诊登记统计表明,其中以运动性晕厥、中暑、脱位与骨折、心脏性猝死等最为多见。意外发生后,时间成为抢救的重中之重,如大出血病人,现场不进行紧急止血,数分钟即可失血而亡。又如心脏性猝死病人,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效果较好,超过10分钟,几乎无成功可能。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处于非常活跃的年龄段,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较高,但生活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常见的急救状况及其解决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我校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现状,为宁夏大学相关部门开展急救相关教育提供参考依据,特进行本次调查研究。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宁夏大学2012级-2014级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及期刊网查阅与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掌握现状的相关文献,了解了急救在大学生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展状况,为本次调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92份,有效率为96%。在被调查的192人中男性105人,女性87人,文科类专业74人,理科类专业118人,2012级52人,13级66人,14级74人。

2.3数理统计法:建立数据库,输入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途径调查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急救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其次是课堂及网络,只有53.1%的学生是通过书籍学习的。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依赖于被动接收,学生主动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较低,为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获得更多急救知识及常识,应加强学校和家庭主方面教育的力度,尽可能让大学生在学校或从家人处接受系统、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

3.2大学生对常见急救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当常见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时,大学生紧急救助知识知晓率由高至低依次为:急救电话95,3%、胸外按压位置59.3%、人工呼吸频率50%,黄金急救时间知晓率为35.9%,有85.9%的大学生不知晓紧急救助的国际救援标志。因此,宁夏大学学生急救知识知晓情况不容乐观,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3.3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理论掌握客观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对于常见急救技能掌握的客观测评中,脊柱外伤搬运,正确率为56.2%,晕厥48.4%,包扎止血53.1%,烫伤37.5%,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理论知识的掌握十分欠缺,大部分的错误的处理方法会加重原本的伤害情况。

3.4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调查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兴趣调查,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兴趣中,有兴趣的占89.1%,一般占10.9%的,没兴趣为0,充分体现了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浓厚兴趣,绝大多数学生渴望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

3.5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的需求调查

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需求调查,大学生对学习急救知识与技能的需求,需要的占89.1%,一般的占10.9%,不需要的为0,原因在于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们认识到了掌握急救知识重要性,但是因为我国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的教育对学生掌握急救知识与技能的不重视性,导致了大学生们对掌握急救知识的需要淡漠,进一步造成了他们对急救知识掌握不全面和不系统,可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急救知识充满了兴趣,并且非常希望得到一些急救知识,从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掌握急救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同时,这也是当前教育工作需要重视的一部分。

3.6宁夏大学学生对开展急救培训的需求调查。

由调查问卷数据统计所得,如学校开展急救培训,参加的为172人,占总人数的91.7%,不参加的为10.4%。由此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对急救训充满了兴趣及非常渴望参加,从而丰富自己的急救知识。

4.结论

4.1宁夏大学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主要依赖于被动接受,学生从庭教育和书籍中获取急救知识的比例较低。

4.2宁夏大学学生除急救电话外,对常见的急救知识的知晓情况很不乐观,而急救电话号码的了解程度主要源于学生从小耳濡目染各方面的宣传及教育得到的。

4.3宁夏大学学生在常见急救技能的掌握的客观测评中,只有少数人能正确掌握急救处理方法,大多数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十分欠缺,知识水平亟待提高。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36-03

南通处于长三角区域,被誉为“北上海”,经济发展较快。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各种意外事故及各种危重急症的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院前急救显得尤为重要。第一救援者在现场实施的先期处置后急救车辆到达并转运伤病员到医院的这一阶段,统称为“院前急救”[1]。院前急救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患者抢救成败。因而院前急救也称为现场急救[2],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急救。随着安全事故及各类疾病的上升,建立一整套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解决各类危及人类生命安全事故的当务之急,只依靠医务工作者进行现场抢救,会严重错失抢救的最佳时机[3],完善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状况的重要体现,为此,把院前急救工作前置,使社区居民都学会自救、互救知识,参与率更高,采取的现场急救可以防止病情恶化、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和后遗症[4],所以现场急救对于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5]。目前因社区居民普遍对急救知识缺乏、思想不重视等因素,导致院前抢救成功率不理想。2015年4月我中心对市区的三个社区(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随C抽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抽样法对南通市崇川区的虹桥社区、百花社区、学田社区三个社区的900名居民进行现场问卷答题调查,其中男499人(55.4%),女401人(44.6%),男女之比为1.24:1。年龄:12~17岁146人(16.2%),18~30岁352人(39.1%),31~50岁324人(38.0%),51岁以上78人(8.7%);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81人(31.2%);高中及相当学历者362人(40.2%);大专及本科以上学历257人(28.6%)。

1.2 研究方法

问卷题目及格式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帮助能力及意愿(即当他人发生意外疾病及灾难时是否有意愿和能力进行一系列抢救行为[6,7])及居民对急救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对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情况;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进调查问卷汇总,结果分别见表1~5。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居民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者能知道发生意外及疾病时需要求救120,甚至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有少数被调查者在有困难时坚持认为应求救于110。被调查者对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心肺复苏要领及保持气道通畅采取的措施掌握的比较少。见表1。

2.2 常见灾害的正确处理情况统计

当发生灾害需要急救处理时,地震发生时的正确率为最高,其次为烧、烫伤及火灾逃生;煤气中毒及溺水处理正确率不是很高;对于颈椎病员的搬运及止血包扎等未能准确掌握,对毒蛇咬伤的正确处理率最低。见表2。

2.3 被调查者对普及急救知识的态度和行为

被调查者对于开展急救知识教育兴趣不大,认为其是与医务人员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所占比例分别为28.6%、28.4%;此外居民对急救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见表3。

2.4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

在帮助意愿及帮助能力调查中,可以看出,当他人发生意外伤害时,更多的人愿意帮助,苦于没有这个能力或操作不准确等,但愿意帮助他人现场急救或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拨打120等,其所占比例在90%以上。见表4。

2.5居民更喜欢何种急救知识普及方式、方法

调查显示希望得到专业人员讲解演示及实战演习的百分比分别为80.2%及85.0%,印发书刊58.2%,网络讲解及其他方法分别占39.1%及13.8%。可见由专业人员的现场讲解及演习是大多居民能够更好的接受的方法。见表5。

3讨论

随着社会现化化程度的加速发展,人们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各种急、危、重症及意外事件增加,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2011年,全国共接报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 210812起,共造成62387人死亡[8],南通也不例外。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加突出了“第一目击者”的作用,“第一目击者”先期急救处置,进行准确有效的自救、互救,可以减少伤残率及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抢救赢得更多时间,因此急救要从现场开始。通过此次对南通市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比较低,对急救知识的渴望程度比较高,没有系统的急救知识培训学习途径。从全国情况看公众参与的现场急救是国际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国公民我急救知识的普及率低于国际水平[9,10]。当疾病或者灾害发生后多被动的等待专业人员到来,亦或是缺少专业的急救技能,造成二次伤害。与国外相比,我国社区居民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比较低,难以达到“第一目击者”应该发挥的实施救护的作用,以及指导家人,朋友,在更大范围内普及急救相关知识、技能等,起到传播载体的作用[11]。院前急救的质量好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力开展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中的普及。

在长期的急救工作中,社区是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发群体,对急救知识的需求显得更为具体且更为迫切,“第一目击者”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现况可知,我国的抢救成功率较国外相对明显偏低,与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普及率低有关。从表1可知,当疾病或者意外事件发生时,98.7%的居民选择拨打120电话,87.3%的居民也能正确拨打120电话,但是知道急救知识或急救技能的只占45.7%,知道心肺复苏要领的仅13.8%,当发生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术是无可替代的急救术[12]。懂得开放气道方法的只有14.6%;而在发达国家局部地区,如美国的西雅图等,每个家庭就有一个可以完成自救、互救能力[13]。由表2可知,常见意外伤害正确处置率排前三位分别是地震(90.2%),烧、烫伤(80.1%),火灾逃生(75.4%);排后三位分别是搬动颈椎病员(45.8%),止血包扎(42.6%),毒蛇咬伤 (27.3%)。2008年汶川地震震惊全国,各地人防部门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人们亦比较重视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各地火灾事故频发,社区居民能更多的知道火灾逃生的方法。当患者发生交通事故或是坠落伤等意外事件时,因为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能很好的掌握,搬动病员时很盲目,对颈椎受损的病员不能采取正确的搬动方法;止血包扎措施实施不到位,出血有动、静脉及毛细血管出血,大多数人只知道局部压迫覆盖毛巾等进行止血,对粗血管破裂、动脉血管破裂出血难以达到止血的目的;毒蛇咬伤因在城市发生人数相对较少,因而易被忽视,所以掌握比例不高。

表3可知,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不重视及被动参与者分别占42.1%及40.1%;没有兴趣及发生疾病及意外伤害时认为只是医务人员的事,分别占28.6%及28.4%;这可能主要与人们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缺乏全面有效的、系统的普及教育有关,认为医学抢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理论和实践都比较难以理解,如何让大家能够提高学习兴趣,运用通俗易懂的普及教育技巧也是培训部门在重点研究的课题。人们的帮助意愿和能力调查中,乐于帮助的包括主动拨打电话者占97.6%,愿意主动现场急救占90.1%,而认为自己有能力进行现场急救者占24.2%。乐于助人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苦于对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的掌握程度不够,加上中国的法律不健全,生怕自己急救能力不能满足实际急救需求,不敢冒昧实施现场急救。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部门十分重视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进基层、进社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此次普及活动中来,并从被动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由表5可以看出,人们更喜欢实战演习及专业人员演示的培训,分别占85.0%及80.2%,以提高真实程度,提高兴趣,贴近现实,突出疾病及意外伤害离我们并不遥远,不需要更多的理论,操作简单实用。印发刊物及网络学习还是受到一部分人的欢迎,分别占58.2%及39.1%,这种方法互动性不足,立体感不强。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接受急救知识及技能的能力,只有加大动手实践的培训,才能更好的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及技能的水平[14]。

总之,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在社区居民中还相当薄弱,当疾病及意外伤害发生感觉束手无策,只想着拨打120求救专业人员,没有认识到先期处置的重要性,甚至错失了最佳的抢救时机。在普及教育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重视,从政策层面加以规定,由主要急救部门组织急救人员有计划、有部署、有规划的进行社区及特种人员的培训教育,利用多种形式,形式多样,现场教育培训演示,模拟实战演练,并利用媒体、网络、报刊等加大宣传力度来提高公众急救水平。相信通过不断的深入到基层进行培训,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15],虽然,我们也在进行各类人员的急救知识培训及普及,亦有明显的成绩,下一步对实施效果在社区及各个人群中进行统计调查。

[参考文献]

[1] 刘舒畅,喻风雷. 肋骨损伤院前首诊急救治疗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分析[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7(2):9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关于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3号,2010:22.

[3] 鄢涛,王森,谭鸿,等. 德阳市院前急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1,8(12):1923-1925,2001.

[4] 汪凤兰,文茂林,龚光梅,等. 基层特殊人群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KPA调查[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9):792-793.

[5] 谢咏湘,胡彦磊,粟枫,等. 急诊患者家属急救知识水平的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1):94-97.

[6] 王海华,瞿炬,吕岳娟,等. 萧山区不同行业居民急救意识及培训需求调查[J]. 中国公共卫生,2010,10(7):910-911.

[7] 李晓南,邵义舜,李小红,等. 我国高校医疗机构院前急救的建立和动作模式[J]. 中国校医,2013,11(4):307-309.

[8] 李红霞,冯占春. 公众现场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 医学与社会,2011,24(1):45-47.

[9] 郑进. 公众现场急救知识培训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85-287.

[10] 黄吕金,吴炜炜,詹敏,等. 福建城乡居民院前急救的知信行现状调查研究[J]. 全科护理,2014,12(1A):1-3.

[11] 李忠浩. 中国心肺复苏医学的创立和进展[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3(1):4-5.

[12] Roppolo LP,Wigsinton JG,Pepe PE. Revolving back to the basic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Minerra Anestesiol,2009,75(5):198-199.

[13] 房蔚霞,郑文静,卢月珍. 急诊患者家属院外急救知识调查分析[J]. 护理学杂志,2006,21(3):64-66.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6)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9-0013-03

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从院前需急救病人的年龄分布来看,14~35岁为主要救治人群,说明学生发生意外事故较多。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人口密集区,火灾、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但提高安全意识、掌握有关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可以减少伤亡。大量资料显示,北京、上海、山东等地区都对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但没有关于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意愿的调查分析资料。因此,为了解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及学习急救知识的意愿,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旨在探讨开展大学生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的意义与方法,为高校开展相关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兰州4所本科院校不同专业的大三学生400名,其中2所医学院校,2所非医学院校,每所学校各抽100名学生。性别:男生244名(医学院校123名、非医学院校121名),女生156名(医学院校83名、非医学院校73名)。年龄:19~25岁。调查时间为2008年11月19~20日。

1.2调查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和问卷调查法。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填写,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0份,回收率为92.5%,其中有效问卷359份,回收有效率为97%。

1.3调查内容 包括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救护常识(常见生活急症和灾难急症)及技能(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的知晓情况、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的措施、是否参加过急救知识的培训、急救知识获取途径、对急救知识的学习意愿、学习急救知识的最佳阶段等方面。

1.4统计分析 采用Excel录入数据和制图,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X2检验进行两个率的比较,取a=0.05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2 结果

2.1兰州市大学生救护意识现状

2.1.1急救电话的知晓情况调查的359名本科学生急救电话号码知晓率为97.77%(351/359)。其中,医学院校为98.90%(179/181),非医学院校为96.63%(172/178),两类学生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03,P=0.273)。

2.1.2救护常识及技能的知晓情况359名本科生中,完全知道的为59人(16.43%),知道一点的为218人(60.72%),完全不知道的为82人(22.84%)。完全知道的,医学类学生占26.52%(48/181),非医学类学生为6.18%(11/178),两类学生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034,P=0.0001);知道一点的,医学类学生占68.51%(124/181),非医学类52.81%(94/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274,P=0.002);完全不知道的,医学类学生4.97%(9/181),非医学类41.01%(73/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7,P=0.0001)。见表1。

2.1.3遇到急症时采取的措施 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话(39.22%),自行处理(28.18%),呼叫家人或邻居(22.65%),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18.78%),不知所措(2.76%);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打急救电话(35.96%),呼叫家人或邻居(28.9%),紧急赶往医院或诊所(25.84%),自行处理(23.03%),不知所措(3.37%)。

2.1.4救护常识及技能的获得途径 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54.70%),电视、广播等媒体(34.25%),面授或电教授课(24.86%),网络(18.78%),亲朋好友(17.13%);非医学类学生依次为报刊、书籍(72.47%),电视、广播等媒体(61.24%),亲朋好友(34.27%),网络(30.9%),面授或电教授课(6.74%)。

2.2大学生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意愿

2.2.1是否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被调查的359名学生中,只有54人(15.04%)参加过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培训,其中医学院校有17.68%(32/181)、非医学院校有12.36%(22/178)的学生参加过培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88,P=0.159),见表2。

2.2.2对救护常识及技能的学习意愿在关于是否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方面,96.66%(347/359)的学生表示愿意学习救护常识和接受急救技能培训,其中医学类学生有94.48%(171/181)的学生表示愿意,非医学类学生有98.88%(176/178)的学生愿意学习。

2.2.3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被调查的359名学生认为,学习救护常识及技能的最佳阶段为小学,其次为中学、幼儿园、大学,没有学生认为工作以后学习急救知识较好。

3 讨论

3.1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较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不管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的学生,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呼救或寻求他人的帮助,医学院校只有28.18%的人会去自行处理,非医学类院校也只有23.03%。这反映出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意识普遍偏低,依赖性强,当他们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想到的只是求救而不是自救。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7)

目的:探究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于2013年6~8月选取某校在校大学生320人,让其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1年后,问卷调查320人培训后的现场急救知识知晓情况。结果:干预前平均得分为(8.2±2.1)分,干预后平均得分为(12.1±2.6)分,干预前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干预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提高大学生现场急救知识的知晓率。

关键词:

大学生;现场急救;健康教育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空间不断增大及各种交通工具的使用,各种急性疾病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1],有效的现场急救具有重要作用。急救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2],院前急救是指病人疾病发作或意外受伤时,在未送至医院前在场目击人员或医护人员对其实施急救措施,以维持病人的基本生命特征,为院内抢救赢得宝贵时间,尤为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活经验、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不足,但其可塑性高、道德意识亦较高,对其实施现场急救健康教育既不耽误必修课程的学习,亦有助于其步入社会后对意外事件的处理[3~4]。尤其是作为警察,肩负拯救生命、维护社会稳定及和平的责任,对警校学生进行急救健康教育意义重大。我校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现场急救知识的教育干预,效果满意。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于2013年6~8月选取我校在校大学生320人,其中男生201人(62.81%),女生119人(37.19%);年龄18~24岁,平均(20.4±1.2)岁。

1.2方法

320名大学生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课程内容包括现场急救的四个基本环节(现场评估、判断病情、紧急呼救、自救与互救)、徒手心肺复苏技能(徒手开放气道、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外伤的现场急救四大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常见身体意外伤害的急救处理(如中暑、蛇咬伤、触电、勒缢、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等的现场急救知识及现场简易急救器材的应用。课程分2个学期完成,每个学期每周3个学时,共45个学时,理论采用多媒体教学,心肺复苏技能及外伤急救技术采用实践教学。参考邹晓平等编制的调查问卷分别于开课前及开课结束后调查320名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率,问卷当场收回。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2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只有71名(22.19%)学生是红十字会员,有24名(7.5%)学生参加过医学科普知识讲座,有254名(79.38%)以前遇到过现场急救需求,急救知识信息来源:电视54.32%,广播41.34%,报纸45.10%,医学科普书刊38.48%,听别人讲述29.51%,电脑网络获取24.38%。

2.2培训前后现场急救知识知晓情况

问卷共包含10个题目,采用单项选择题的方法,每个题干下有4个备选答案,只有1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总分10分。结果显示,干预前后急救中心呼叫电话号码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9个题目干预后得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总分亦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急救知识是处理突发事件的需要。据统计,我国每年约1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约60万人死于中毒。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国伤亡69227人。如果大家的急救知识知晓率高,上述情况导致的死亡率会大大降低。然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及急救能力令人堪忧。调查[5]还发现,对于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希望得到急救知识与技术的培训。

3.1大学生接受急救知识教育的重要作用

研究[4]发现,经过培训的现场“目击者”对急症病人、意外受伤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可挽救病人生命,减轻痛苦。大学生接受急救教育可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及自身素质,且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流动性大,可作为急救知识的传播载体。另外学习急救知识也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由于急救是已医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的综合,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需学生刻苦认真的学习,有端正的态度,才可在意外发生时快速准确的进行急救。专业知识与急救知识既不同又有联系,每个专业如建筑、交通等均有其危险性,现实中,只有扎实的急救知识,才可在职业出现危险时保护伤者生命,可见急救知识具有保护专业知识的作用,急救知识可唤醒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其重视本专业的职业风险的研究。因此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应作为教育改革应重视的问题。急救知识是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需要。大学里人员较集中,是各种风险潜藏之地。如下课放学师生与自行车摩托车等争抢有限的校园马路空间,心源及脑源性猝死等潜在危险发生率较高。大学生喜欢进行体育运动,骨折关节扭伤等时常发生,扎实的急救知识可让学生们自救或互救,减轻伤痛[6]。

3.2制约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的因素

首先是政府于学校的重视程度低,政府无统一的急救及其教育系统,学校由于资金不足等各种原因忽略了这方面的教学。大学生自身不重视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其只是重视学习必修课,不重视其他学科。由于社会竞争激烈,学生只是围绕提高就业竞争力学习,对于急救方面的知识觉得可有可无。

3.3开展大学生急救教育的途径

我校通过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学习急救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1年后问卷调查发现,较培训前的得分显著提高。可见选修《现场急救》公共课有重要意义,可作为一个范例让其他学习效仿。另外,急救知识的学习还有多种途径,如学校开展急救知识竞赛、利用校园网宣传栏等进行宣传,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急救知识的讲解;或与体育课结合,体育老师可针对学生易出现的不良事件讲解伤病救护的方法,在新生军训中增加急救的内容,因为军训中扭伤、骨折、中暑、昏迷等的发生率较高,通过实际例子讲解可增加学生对急救知识的了解。建立校园急救通信网络,通过校园网,设置急救呼叫中心,让学生参与其中,共同担起急救及转院工作。高校是人生学习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步入社会的转折点,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高校有义务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使学生不仅成为现场施救者,也是传播者,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巧红,颜君,肖丹,等.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干预[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8,29(2):165~167,172.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5(4):661~663.

[3]朱显婷,张霞,方成,等.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普及情况调查[J].医药前沿,2012(31):340~341.

[4]黄河,王新刚,杨文海,等.大学生急救知识知晓及需求现状调查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8,30(12):1175~1176.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 5名,主管护士2 名;其中招聘护士9 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 培训内容

2.1 理论培训

2.1.1 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 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 急症护理知识 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 批量伤员抢救知识 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 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 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 培训方式

3.1 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 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 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 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9)

摘要:警察院校大学生现场急救教育包括现场急救基础以及危重疾病、一般机械性损伤、高低温损伤、中毒、其他意外伤害等现场急救教育。为此,将现场急救能力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发挥课程和活动的教育作用非常必要。同时,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和媒介的开发与利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系统。

关键词 :警察院校;大学生;现场急救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35-03

作者简介:徐文闻(1983—),女,辽宁大连人,硕士,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生命安全教育。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系统构建的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2YJC880129);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研究与实践”(批准文件号:辽教发〔2012〕130号)。

警察院校大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成为人民警察,部分还可能成为社会的保安力量。民警在侦破案件或缉拿犯罪嫌疑人时,常受到伤害,这就要求人民警察要掌握现场急救的知识和方法。近年来,我国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肆虐,工业、交通事故频发,癌症发病率不断升高,中毒、溺水等意外伤害逐年剧增,人们对于现场急救能力的关注度和需求也越来越高。现场急救能力不仅能够维持和抢救生命,降低死亡率,而且能够及时防止险情恶化,为后期有效介入创造有利条件。这就要求警察院校的急救教育更加全面和科学。

现阶段,许多发达国家已将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训练放在提升国民综合能力素质的高度去要求。以心肺复苏初级救生术为例,迄今为止,美国已有5 000万人(占全国人口1/4)接受了这一训练,并且平均每年接受心肺复苏术并获救的人员高达7万余人;日本消防厅每年通过印发急救手册,举办市民急救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市民进行教育,听众每年达15万人。可见,现场急救能力建设已成为各国国民综合素质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逐步上升到评价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性高度。

其实,早在1987年,中国红十字会就先后会同卫生部、公安部等多部委发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要求交通、消防、公安等职业人员必须接受急救训练;2006年,中国红十字总会又与公安部、交通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急救培训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进此项工作的开展。我国警察院校学生入学时现场急救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急救意识淡薄,急救知识知晓率低,急救技能缺乏,临场应变能力不足等,这与我国目前尚未将现场急救知识、技能和相关能力要求列入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国内多所公安院校开始尝试对大学生开设现场急救培训,由于培训内容、机制和方式等的原因,培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各地也在探索加强急救教学的措施。

现场急救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场急救是指当危重急症及意外伤害发生时,短时间内对伤病者生命造成严重危害,而在专业医务人员未赶到之前,利用现场条件,伤病者对自己、他人采取及时有效的初步救助措施。警察院校大学生现场急救教育主要包括:

现场急救基础 现场急救的顺利实施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学生要首先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及病理学知识,其中包括熟悉解剖学术语,了解人体薄弱部分及其常见的意外伤害,掌握人体运动、神经、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内分泌、感觉器官等系统的基本组成与生理功能,熟悉损伤、炎症、休克、缺氧等病理常识;同时,大学生要能以生理学、病理学等知识为基础,正确判断伤病情,及时检查伤病者的神智、呼吸、脉搏及心跳等是否正常,正确判断伤病情是正确实施现场急救的前提。根据各类常见伤害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应至少掌握五类基本的现场急救方法,即现场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及心肺复苏技术,尤其心肺复苏救生技术在急救猝死救助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统计数字显示,人类猝死87.7%发生在医院外,35%~40%的病患如经现场及时实施正确的心肺复苏救助,即可复苏。

危重疾病的现场急救 有些疾病发病突然、病情严重且呈现多发的趋势,可能在短时间内危及生命,如冠心病、高血压、昏迷、癫痫、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了解各类病症基本发病原因,不同阶段的症状及现场急救的方法,可以延缓病情或缓解症状,避免错误救助产生严重的后果。

常见一般机械性损伤的现场急救 主要适用于不同机械性损伤的现场急救,包括不同部位损伤的急救,如头部、颈部、胸腹部和四肢损伤等;不同特点损伤的急救,如出血、骨折、软组织挫伤等。了解各类损伤特点,能正确判断各类损伤的基本症状,了解各类损伤急救的注意事项,能运用创伤急救技术进行简单处置和保护,可避免二次损伤的发生,甚至可挽救生命。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特殊部位特殊情况损伤的现场急救应作为授课重点。

高低温损伤的现场急救 常见高低温损伤主要包括烧烫伤、中暑及冻伤。烧烫伤,包括物理性烫伤和化学性烫伤,其中物理性烫伤是火焰、高温对人体的损伤;化学性烫伤主要是具有腐蚀性的化学物质对人体的损伤。烧烫伤不仅伤及皮肤组织,还影响全身重要内脏器官,引发剧烈病理生理变化,死亡率极高,因此,其现场急救对后期治疗、恢复尤为重要。中暑也是一种急症,可导致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冻伤主要是指低温引起的人体损伤,包括冰点以上非冻结性冷伤和冰点以下的冻结性冷伤。

中毒的现场急救 了解一般毒物的特性、危害及其伤害特征,熟悉中毒后引起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状态,掌握生产性中毒、环境因素所致中毒、食物中毒等的基本情况及不同毒物所致中毒的现场急救排毒方法。

其他常见意外伤害的现场急救 掌握包括触电、游泳、呼吸道异物、动物咬伤、交通事故等意外伤害的症状及急救步骤,尤其要了解预防方法,防患于未然。

现场急救教育的实施策略

将现场急救能力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全面提升急救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增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这充分表明高校素质教育开展对社会综合素质总体提升的重要意义。因此,将现场急救能力的培养列入培养目标中,是制定具体教育举措的根本方法。结合我国社会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现场急救教育培养目标应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大学生对现场急救教育的认识和重视,提升大学生对现场急救教育价值的情感认同度,将现场急救能力视为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大学生对急救现场的评估能力,正确分析和确定事发现场及周围环境的安全程度,谨慎评估伤病人员的受伤害程度,谨慎施救,积极寻求救援;开发多种途径,提升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训练急救技能;培养大学生临场应变能力和综合分析现场情况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和创新思维完成现场急救任务的能力等。

重视校园文化氛围建设,进行校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营造重视急救能力培养、认同急救教育价值的校园环境 首先,通过精神文化的植入建设,提升大学生对现场急救教育的价值认同度,营造高校“人人懂急救,人人练技能”的氛围,引发内心情感的认同,逐渐完成文化启蒙的作用,使大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建立起“关注急救、关爱生命”的基本素质;其次,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长效地保障现场急救的开展,促使大学生达到较高的行为规范水平,如对学校每年开设的急救课程的学时进行规定,达到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日常化,对相应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要求和保障;再次,通过行为文化建设,促使大学生践行校园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将现场急救方面的知识、技能获得转变为大学生的动态言行,并逐渐成为其行为习惯;最后,充分发挥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载体作用,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活动角等形式,鼓励学生广泛参与,使静态物质环境充分“动”起来,创造大学生参与到物质文化建设的机会和条件,让急救理念与价值渗透到物质文化中去。

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发挥课程和活动双管齐下的教育作用,强化现场急救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主要是大学生在完成现场急救任务时表现出来的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是在现场急救过程中保证大学生顺利自救或施救的必备基础。目前,在校园内提高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主要依靠两条途径:一是开设课程,运用现有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和补充,设置一定学时,进行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运用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现场急救实验室建设等)和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体验法、情境教学法等),使大学生获得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能训练,获得更多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和亲身体验;培养大学生的急救意识和随机应变的思维方式。情境教学与体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警察院校大学生技能训练时可能遇到各种小意外,如散打课程训练时可能出现软组织损伤、游泳泅渡训练时可能有呛水,等等,应利用这些机会及时引导,考察学员练习情况或检查学习效果。二是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如让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到社会消防、医疗救治等部门实习锻炼或担任志愿者,在活动中提高意识、升华情感,加深对急救知识的理解,加强技能操练;激发大学生提高知识、技能和服务社会的积极性和兴趣,获得社会成就感和自信心。

加强社会教育资源和媒介的开发与利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系统 家庭、学校、社会应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各司其职,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全面参与、共同提升现场急救能力水平的整体氛围。一方面,运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及网络等媒体宣传急救知识和技能。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1年12月3日报道,美国10岁女孩马迪逊·克斯特尔根据自己从电视里学到的心肺复苏术,在等待救护车到达的过程中,对昏倒在家中并停止呼吸的母亲实施急救,成功挽救了母亲的生命。该案例的报道足见媒体宣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发挥非盈利组织在急救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志愿者制度,与社会共建培训基地,加强沟通合作。

参考文献:

[1]卢艳萍,黄集慈,石茜.健康教育对提高公众急救知识水平的效果评价[J].中国健康教育,2000(3):138-141.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4):661-663.

[3]王光利,代小红.非医学院校大学生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52-156.

[4]陈善喜,满蓉.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调查与高校健康教育的思考[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0(6):693-695.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10)

1.1一般资料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某医学院校大学一至四年级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6份,回收率为99.4%,其中男生1067名,女生1419名,年龄为18~25岁,平均为(21.45±3.5)岁。临床专业893人,护理专业645人,公管专业251人,药学专业234人,检验专业228人,康复美容专业235人;一年级586人,二年级567人,三年级607人,四年级726人。

1.2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参考中国急救网站的研究与建设自行设计问卷内容,经专家审核后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年级、专业等;②急救知识,常见急救电话的使用、心肺复苏术、日常伤害急救技术等;③急救知识来源的途径,电视、书籍、互联网等;④急救知识学习的态度,是否需要;⑤急救知识的培训形式,包括专题培训、健康教育课、选修课等。并采用访谈法,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急救技术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年级为单位,采用电化教学方式诉知填表方法,当场回收。

1.3统计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字2检验分析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学生对急救知识与技能的知晓程度,以P

2结果

2.1在调查的2486名大学生中,在心肺复苏、气道异物清除、常见危重及意外事故急救技能知识得分最低,分别占42%、53%、47%,原因是他们大多没有经过正规的急救知识培训,缺乏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医学院校开展急救知识过多注重理论知识,而在技能操作上重视不够,在中毒、创伤、急救电话的使用上得分较高,这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急症,对这些学生们较熟悉,见表1。

2.2医学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为62%,性别、不同专业及年级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9,P

2.3电视、书籍是目前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主要途径,占41%,其次是通过报纸、互联网获得,分别占23%和21%,大学生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形式多样,但缺少规范。参加专题培训班等正规形式获得技能者相当少,只占5%。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程度较高,认为需要的占90%、一般的占9%、不需要的只占1%。大学生希望培训形式以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为主,占46%,其次是健康教育课,占25%,说明学校是组织大学生参加急救技能培训的主要场所,见表3。

3讨论

3.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急救知识和技能的知晓率为62%,在高校开展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已是迫在眉睫。高校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普遍存在困难,主要困难为缺少资金与师资队伍。因为缺乏资金或经费不足而未开展对大学生的急救技能专项培训,学校缺乏师资,培训面窄,没有统一的教材,培训内容不完整、不规范,受训学生数量低,大学生对急救技能的需求和兴趣程度高,但施救意愿低下。施救意愿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急救技能掌握不够,施救信心不足所致。缺乏激励机制也是制约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急救培训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3.1.1进行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意义 大学生对急救知识知晓率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国的现实问题和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掌握急救知识的不重视,未能“将急救知识纳入学校系统教育”实施到位。

在校大学生是国民中高素质群体,其学习、理解与接受能力好,且具备积极向上、好学的特征。大学生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反应一个国家的公众急救水平。从在校大学生开始,进行大学生自救与互救意识、院前急救能力的培养,从而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公民急救技能培训、认证方法与体系,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急救医学发展,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他们进行急救知识的教育与行为促进,再通过他们对周围的人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的促进,若干年后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普及率必将会有大幅提高。

3.1.2在校临床医学生可作为急救培训的实施者 可以以高等医学院校为依托,建立“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中心”,招募自愿参加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在校大学生与研究生,进行集中规范化培训,并经严格考核合格,成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期培训,并经严格考核合格,成立志愿者队伍;建立志愿者的基本信息档案;分期培训各院校“大学生急救技能培训分中心”骨干;各院校骨干志愿者开展工作,以每学年新入校大学生为主要培训对象,将培训纳入新生素质教育内容之一。

4建议

4.1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的模式 强调教学过程的真实性、情景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教学以实训课为主,理论教学重点突出培训的意义与重要性。建立网络培训系统,建立网络教育平台及信息平台,上传培训教学课件、实训录像等,并由培训教师负责解答参与培训的志愿者与接受培训的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及时发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多途径保证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4.2由政府相关部门采取各项措施干预 建议由教育系统牵头卫生部门配合以行政干预为主,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高校急救培训考核评估体系,预期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急救技能和知识。由医学院校大学生为志愿者的主体,实施高校在校大学生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从而逐步提高国民自救与互救能力,提高国民应对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的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科学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参考文献:

急救方面的知识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