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大全11篇

时间:2023-11-30 10:17:48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1)

(一)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教学概况

最初,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一般都具有自身专业依托,比如在建筑学专业或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或是在艺术院校内以艺术类专业为背景,将环境艺术设计作为实用艺术的一个支脉进行扩展。随着该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综合型大学在没有明显专业条件的情况下也开办了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间相互借鉴效仿,形成了几乎一样的课程设置。目前,在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所采用的教学体系之根源要追溯到1919年在德国魏玛创立的包豪斯国立建筑学院。包豪斯在设计思维上用科学的、理性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和自我表现;社会需求是明确的教学导向,也决定了教学模式的基本格局,即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在作坊式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启发学生对形式美感的探索与追求,更教会其掌握具体工艺的方法与技巧。毫无疑问,这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市场相联系的教学体系对今天的现代设计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且不论当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与包豪斯设计思维之间遥远的距离会不会导致院校教学细节上的不适,单就对包豪斯教学思维的借鉴而言,多数院校目前也是“缩水”的,特别是在实践环节上有所缺失。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开设在没有专业背景支撑的综合性大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如果走不出一条拥有自身学科优势的特色化之路,该专业的开设最终只能沦为学校的一项“渔利之举”。

(二)非专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普遍状态

近期,某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107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展开了一项关于专业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初选择本专业的动机,有41.7%的学生是因为“便于升学”,33.3%的学生是出于“喜欢”。而在喜欢的学生中,78.2%的学生表示选择本专业前,对该专业只是“大概了解一点”,仅有21.8%的学生在此之前对专业“比较了解”。那么,为何要选择在财经类院校中学习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呢?68.8%的学生选择了“受考分影响,有学上就行”,而选择“认可学校排名”的学生为21.9%,仅有3名学生选择了“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感兴趣”。四年学习即将结束,认为本校与其他开设本专业的高校比,在专业教学水平上处中上水平的有13.5%,认为处中间水平的有41.7%,认为处中下水平的有33.3%,其余学生则认为水平较低。但是,有67.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到了在其他院校中不能涉及的“财务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关于毕业以后的去向问题,30.2%的学生表示要“继续本专业”,表示“不一定,有工作就行”的学生占43.8%,而明确表示会改行的有26%,大部分学生在回顾整个专业学习过程时都提到“实践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从毕业生在专业岗位上的适应度来看,大部分学生不能立刻满足公司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一般都要经过1至2年的学习适应期才能真正担任一定的具体事务。这也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难以为继,最终在行业选择上再度进行调整,使得该专业的改行率进一步升高。对于普通综合性大学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如果缺乏自身在专业上的独特性,那么在和具有专业背景院校的学生竞争时,几乎没有优势可言。当下正处在新媒体教育变革的叙述岁月中,学校应通过个性教育重新营造出一个有文化价值并蕴含人文生命体验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三)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基本市场反馈

自1987年实施的新《普通学校社会科学本科目录》中工艺美术领域下增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来,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整个社会经济和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带动,环境艺术设计市场一直处于人才相对匮乏的状态,这也是各高校纷纷设立该专业的又一社会契机。但随着近30年的专业发展,这种市场的单向偏颇已渐渐趋于平衡。市场需要的不再是仅仅是对形式美有一些理解和创意的人才,而是逐渐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大大促进了行业内部的分工细化。一些从事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公司内部部门不断分化,对人才的需求层面也越来越多元化。设计公司需要的并不仅仅是设计师,同时也需要对设计内涵有充分了解的业务员、预算人员、施工人员、财务人员、管理人员等。鉴于对这种市场需求的反馈,一些普通的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自身在其他方面的专业优势,与环境艺术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自身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扬长避短,以环境艺术专业的基础培养为主,广泛拓展学生在相关领域的适应性,形成自己的特色化教学之路。

二、现实的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化思考

目前,无论是在艺术类、建筑类院校,还是在综合性院校里,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都大致相同,基本是复制或延续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该教学体系为包豪斯模式的一种本土化形式)。尽管根据院校自身状况和专业特点有一定调整,但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课程基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有美术基础课(素描、色彩、水彩),设计理论课(设计概论、艺术设计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学),形态基础课(装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影视语言基础),另加部分技术性课程(摄影、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三维设计),特点就是在这部分加入了管理学原理这种具有学校背景特征的课程。第二部分为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设计表达、设计制图、人体工程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可对学生进行设计语言、思维方式和表现技巧方面的训练,是进入专业设计之前的技术准备课程。第三部分为专业主干课,以建筑设计初步、家具设计、室内设计、环境景观设计等课程为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内容不同、规模不同的项目设计过程和设计方法。第四部分为毕业设计创作和毕业论文写作。各校在排课的内容和顺序上略有差异,但大致框架不变。现阶段,开展专业个性化教育对于满足社会和学生素质提升有重要意义与价值。个性化教育是融合了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管理制度、人际关系、教育活动、教育教学模式在内的综合性发展共同体。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所呈现出的问题,各院校相关专业人士也都有自身的思考与提议,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人文与科学思想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创意与表现能力

基于我国现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艺术类招生的种种诟病,综合素质弱、理性思维差、知识面狭窄、重形象思维、轻逻辑科学几乎是该专业生源的普遍特征。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及独立化个性的培养,首先应是对其人文与科学思想的引导,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使其建立自身价值观,能够扎根民族文化,面向国际视野,形成具有自我个性的立场。只有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谈得上创意的思维。以美国艺术教育思想为鉴,在艺术教育中强调视觉艺术的文化属性,从人类学、社会学等视角来重新审视艺术学科,认为艺术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现象,其形式、线条、色彩是人类用来进行交流的符号,注重发展跨学科的、以研究为基础的课程,倡议教师设计涵盖多门学科的课程方案,在课堂上以师生共同探讨的形式完成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氛围的制造者、教学研究的推动者。显然,这对教师个体的素质和教学手段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重视环境艺术设计的技术向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对美术基础的强化似乎带有一种暗示性,即该专业更注重表面的形式美感。学生在开始进入设计阶段时,也很容易忽略设计的功用性。然而,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同时具有艺术性和技术性特征,是一项具有明确服务对象和使用目的的活动,而纯艺术则完全不关注物质结果,只追求从表象之后反映出的作者的精神层面,环境艺术设计却是在理性的指导下,严格尊重自然、科学的规律来完成的,其艺术性则体现在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对人性的充分关注上。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通过技术训练与设计教学中技术意识的建立,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夯实设计创新的基础,能够在设计创造力与现实转化力之间找到自身定位。

(三)实行双轨制教学,加强专业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

包豪斯设计学院一开始就要求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其工厂化的教学模式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一地接受课堂教学显然远远不够,因此要实行双轨制教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开设讲座或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工作室教学,鼓励专职教师对外承接项目,让学生可以在真实、具体的实践项目中进行理解、体会和领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以提高操作能力。

三、前景的设想:针对财经类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化的基本策略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等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内容。个性化艺术设计教育是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理想目标通过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植入学生内心,学生再将这类因素有倾向性地分类和解构,整合为自己的个性成长路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运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和生理特征通过社会教育的深切影响并遵循学生的学习成长规律而实现。以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作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为环境艺术类专业在一些管理课程上的拓展提供了先天条件,在尝试将环境艺术设计与设计管理、环境工程投资规划、资金控制等方面相互结合提供了相应的学科优势。如能结合这些学科优势,补足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需求的相关管理人才空缺,形成特色化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不仅对院校学生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这一行业的发展也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要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真正结合起来,就目前情况而言,笔者认为,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促进生源选择理性化,完善教学管理个性化

从前期对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的调研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该专业的选择是盲目的。学生的目光总更多地集中在自己的分数与学校的排名方面,而忽视了自身特长和学校的学科设置是否能与未来发展相匹配的问题。因此,在招生阶段的对外宣传上就须强调专业特征和相应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以便在生源的控制上有所节制。学生一旦步入与自身特长相悖的专业,后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被削弱。因此学校要实事求是地宣传,学生要客观理性地选择,当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和生活设想与正在学习的内容相互契合时,学习才会呈现出巨大的成效。另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管理个性化也是对整个教学任务、教学课程以及教学模式的优化和提升,过去由于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以及考试制度、招生制度、课程体制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存在机械的、与时空脱节的现象,表现在对业绩的管理、机械考核量化以及制度制约等方面。这些教学管理体制使得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天分被抑制。当下,我们要从教学管理的个性化、弹性化层面来挖掘学生的学习和心理空间,使其拥有良好的机制条件,并结合自身特征进行针对性的专业学习。

(二)结合背景专业重新整合课程,制定有特色的教学大纲

“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然而,课程固化几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学课程的一个特征。作为教育个性化和特色化基础的本体性思考语境,我们要积极、稳妥地优化课程和实现本校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位一体”的校本主干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认知课程。深化课程管理制度并科学地安排不同时段的课时与课程,使课外活动开启学生内在的潜质,这是一种将人才创新构建、自主招生、特色课程等方面相结合的教育发展集体意识状态。从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学院与其他背景的高校之间并无明显差别。要想走出一条特色化之路,教学体系的重构必不可少。作为艺术类招生专业,学生在进校之前就已具备了较好的美术基础,因此可以适当削减美术基础类课程的课时,增加部分经济管理类课程。初期可先作为选修课切入,逐步将一些管理类基础课设置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基础课范围内。事实上,了解一定的公司运行方式和经济管理模式,无论是对能融入公司管理,与公司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学生,还是对未来选择自主创业、自行成立工作室的学生来说,都极有价值。因此,美国、英国等国家向来注重设计教育与管理、商业和经济等学科之间的结合。在后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开展期间,可以再增设一些策划、文案类课程。这些课程一方面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相联系;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期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内容在应用性方面的提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强院系合作,使学生不仅具有环境艺术设计方面的专业知识,更具备公司整体营运发展的长远视野,必然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竞争实力。而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可以扬长避短,形成独具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三)开辟新的实习基地,参与多方位经营实践

实践是践行教育真谛的主要方面。从课堂的理论演变到实际环境中,需要用实践环节去锻炼自身,通过建构具有教育原生态的自我创新机制和多空间发展模式,赋予传统教育文化的开创性诠释框架。创新是一种思维,它源于实践的存在。实践教学是艺术设计专业实现和提升教学自觉个性的探索。从某种意义上讲,实践和文化个性化是教育者开掘自身教育理念的主题内容和对教育生命世界的体悟。一直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都主张建立实习基地。南京财经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也不例外,但这一类实习基地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往往有名无实,而且基本只限于对具体设计实践的了解。因专职设计师的操作能力远强于实习学生,学生在实习阶段无法真正参与实际操作。一旦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阶段融入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那么学生的适应性就会更加广泛,因此学校在建立校企联合关系、增设实习基地时,可以有意识地强化教学特色,有针对性地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实习基地开辟涉及经济管理内涵的实习内容。而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目前在此类公司中也比较缺失。这种做法比较容易帮助学生找准定位,让其在实习过程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体现实习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前景,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四)拓宽多种教育模式,协调各种教育资源

艺术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起始,以基础拓展为目标,在发展教育模式中以课堂教学中不同的方法、活动为框策,以“重能力、长个性、抓基础”为情感诉求的联系面,打造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主动认识过程,拓宽多种教育模式。好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方法,更是用以创设情境,成为会话交流及协作式探索知识的工具,使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材专案中脱离出来,不断探索真正符合自身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另外,信息时代是各种教育资源相互流通整合的良好平台。长期以来,各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之间相似的课程设置已在该行业市场内形成一定的惯性思维,用人单位更多倾向于在后期的企业培训中,对所招收学生进一步细化岗位分工,而对于在校期间的特色化教学并无多少期待。因此,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针对性应做好多方位宣传。同时,目前优越的网络条件也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性,学院应积极搭建各届校友之间的联络平台,帮助他们沟通联系、共享信息、分享资源,建立有利的互助条件。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Prominent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School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Environmental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New Model

XU Jingfei, LIU Gangtian

(School of Art & Design,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industrie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ocial economy,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personal creativity is the key design disciplines currently be focusing on. In this paper, environmental design major example, the analysis of the professional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the current school characteristics, starting from the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ode, teaching staff, etc., made with market demand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re fitting environment for design professionals talents new model.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design; personnel training; new model

1 “环境设计专业”的行业背景

1.1 “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与发展

环境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下的专业门类之一,它是人类追求自身周围环境美的产物,所涉及的范围包括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以及建筑周围环境设计等有关人类生存和生活空间的艺术性再创造,是一种实用的艺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起初只是针对室内环境的设计,1988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将室内设计专业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这标志着环境设计的内容开始从单纯的室内环境扩展到室外环境,当时城市正处于加速建设的阶段,对室内外设计的人才需求量大,各个高校开始纷纷开设这一专业。

时至今日,随着人们审美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作为艺术设计学科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与其他设计门类一样推崇创新,在如今的人居环境领域中可以带动一些新兴的理念和思潮。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大生产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再加上人们“继承”意识的逐渐提高,对环境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这类词汇出现在人们的眼前,环境设计如今不仅只是美化人们的生存空间,更多的是在美化的同时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并且能够保留前人对环境的理解,在创新的同时保留城市环境特有的历史风貌。这些环境问题、人类意识、审美情趣以及时代经济在不断地对市场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这也就决定着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要不断更新,随时代而变、随需求而变。

1.2 时展对人才的要求

进入21世纪,环境设计有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中,城市建设、环境改善、旅游开发等需求日益突出,环境类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正召唤具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环境设计人才的加入。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就业单位有设计院、建筑公司和装饰公司等,这些企业、公司对人才的选择有着一定的标准:第一,要拥有良好的美术功底,能够具有较好的手绘表达能力(素描、色彩、速写、手绘效果图)和审美能力;第二,要具有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特别是环境设计专业所经常运用到的AUTOCAD、3DMAX、PHOTOSHOP、SKETCHUP等软件;第三,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并且可以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设计实践中;第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第五,知识面广,熟悉相关学科;第六,有一定工程施工经验;第七,具备团队协作能力。由此可见,环境设计对应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如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高标准要求,就必须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上开始着手,转变传统的培养思路,创新培养方案,以新时期市场需求为依据,培养专业型、贴合型设计人才。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3)

一、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以“交通”为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它依托于大环境艺术设计,是山东交通学院的特色专业和主打专业,主要应用于交通行业,具有唯一性、独特性、前瞻性三个特点。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是指在汽车站、火车站、航运码头和航空港等交通场站,以及道路、桥梁、涵洞等交通建设及其辅助设施和周遍环境的设计与施工中,根据实用功能和审美原则,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综合设计艺术。其核心课程有交通场站环境设计、公共空间设计、景观设计、城乡交通环境综合设计、园林规划与设计。

目前,教育部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质量,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指导方针,鼓励教育模式等方面的综合革新,促进对科技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本科专业的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其学科性质是什么,如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如何保证为受教育者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实施,是当下具有环境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根据新市场需求和设计学科交叉特点,一些国家对设计教育已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革。例如,近年来,日本神户艺术工科大学从本科至博士,都授予艺术工学学位,特色十分鲜明,艺术工学化与工程艺术化交叉渗透。在西方国家,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新方法和技术型一体化特征也非常明显。

在这种背景之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将艺术设计与工程技术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种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努力实现就业“零适应期”,并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二、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发展的必要性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建筑学、艺术学、园林景观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应用型是其特征之一。在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实践能力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都应紧密地围绕这一特征进行,而“艺”与“工”结合就是坚持“艺工结合,以艺为主”的主导思想,依托“整合学校资源、突出办学特色,追踪市场发展趋势、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思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为依据,体现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原则,采取“纵向压缩、横向拓宽、突出特色、重在实用”的措施,以教学为中心,形成“厚基础、宽专业”课程体系。

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和培养目标实现途径等方面在“艺”与“工”结合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发挥实践教学连接课堂与市场的功能,建立了课程设计与实际设计、工程项目实训结合的机制,探索建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并具有较高市场敏感度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就业“零适应期”的新型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达到省内有影响,同行有特色的教育效果。

三、“艺”与“工”结合的教育模式

(一)建立“艺”与“工”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

“艺”与“工”结合是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办学模式,强调艺术与技术、设计与工程相结合,艺术工程化、工程艺术化,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科互动合作,其课程具有“艺术技术一体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特点。实施“艺”与“工”结合、文科与理科交叉的培养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从办学理念凝练、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方案构建等各层面着力完善。与纯艺术类专业注重学生艺术自由、感性,偏形象思维不同,山东交通学院的交通环境艺术专业更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主要培养交通环境景观设计所需要的执行标准化操作的设计与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的培养侧重于逻辑思维,偏理性且重技能。为此,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交通环境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立实际设计项目实训机制,这样既把握了行业发展趋势,分享新兴朝阳产业的发展成果,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又突出学校教育资源和办学特色,这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应。按照山东区域发展、经济建设、产业结构等需求,结合学科背景优势,进一步完善“艺”与“工”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应用特色,增强人才培养的行业针对性,将服务区域经济作为切入点,培育特色专业。

(二)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一:协作组合

协作组合是在专题训练的教学中,由于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知识背景单一的专业教师无法胜任,因此需要将不同专业的教师进行课题组合,由此来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师配置。具体方法是:工科技术教师和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共同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将相关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按课题需要进行穿插,制定组合式授课计划和教案。如在环境综合设计教学模块中,景观设计教师与材料工艺教师合作授课,以专业内容为依据,寻找最佳契合点,通过这种协作关系将与该项目相关的学科内容组合进来,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地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三)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二:项目组合

项目组合是将完成该项目策划、设计、制作、后期4个阶段进行整合,在这一个模块中,方案授课教师和工程实施教师等联合教学,为完成该项目将所需的课程进行组合和衔接。实行导师负责制,项目化实践教学。通过此课题教学,将方案设计和工程技术系统地传递给学生,在课题的推进过程中学习项目制作的流程,加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建立教学体系组合方式三:企校组合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4)

一、特色定位的释义及重要性

教育部相关主管部门曾指出:特色专业“应该是在专业建设的观念上有独特性,人才培养的手段上有新颖性,课程设置、知识和技能的结构上有科学性,产教结合架构上有独创性”。[1]这一界定,是关于高校特色专业设置的属性界定,其“四性”表述,对于特色定位的释义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么,什么是特色定位?简言之,就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而言,特色定位就是与众不同办学风格、特点、取向的形成与确立,是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式和方向诸方面独特性、新颖性、科学性、独创性的个性展示。而就农林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而言,特色定位应当以与农学林学关联为办学宗旨、以涉农涉林为课程设置原则、以培养宽口径多用途生态环境设计专门人才为目标。对自身特色定位的权衡和考量要特别注重必要性、适配性和前瞻性,要与学校的办学特色及专业优势紧密衔接。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愈来愈多的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专业特色的重要性,都在充分施展自身优势使专业尽可能办出鲜明的个性特色。特别是一些冷僻专业、新办专业和普设专业,为了吸引生源、提高社会知名度,尤其在专业特色上大作文章。据笔者了解,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谋求自身的发展,扩大生存空间,我国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都在不同程度地尝试打出自己的“特色牌”。为什么?这是因为,我国现有高等院校2845个,其中设置了设计类专业的学校有1947个,有400余所各类高等院校设立了环境设计专业。[2]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无论是就普通高校而言,还是就农林类高校而言,环境设计专业所面临的竞争是何等的激烈!如果我们在专业特色上不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那么,下一个出局的就会是自己!

二、准确把握特色定位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特色定位应与本校办学特色挂钩

农林类院校一般都普遍坚持以“农”和“林”贯穿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在农林专业背景下,即使是非农学科,也要与农林学科相互交叉,彼此融通。“非农”而不“离农”,才是农林类院校非农林专业的生存法则。为此,农林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应着力从专业的交叉性、关联性和延伸性上发力。即:其一、在课程设置上做到与农林学科有交叉。比如,我校环境设计系开设的生态室内设计、景观植物等课程,就较好地体现了与广义农学的学科交叉。其二、在本专业与本校其它专业的设置上做到相关联。比如,我校的园林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联就是非常紧密的。其三、在人才用途的覆盖上做到相延伸。比如,我系主要是为社会输送宽口径多用途生态环境设计专门人才,而生态与农业则密切挂钩。

(二)特色定位应与学生就业创业挂钩

学生的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是检验教学质量的硬指标。农林类院校的环境设计专业只有紧密联系学生就业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实际才能与本领,做到因需施教,才能使自身的专业特色定位与社会需求紧密挂钩。近年来,我系针对社会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为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配强师资力量,开展学研产一体化流程化教学实践,在全面打牢学生学识基础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毕业生99%的就业率。不少学生还独当一面,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

(三)特色定位应与教学资源优势挂钩

教学资源是师资、设施、科研、信息等各种资源的集合组合。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要办出自身特色,就必须最大限度利用这些资源,使教师能够施展自己的专业特长,设施能够发挥它的最大用途,科研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运用,文献信息能够得到充分共享。我校的各种教学资源与“农”密切相关,我系办学也紧紧依托这些优势,在专业设置上坚持以广义农学为学科支撑,体现涉农特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量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装置艺术设计、陈设艺术设计、公共环境小品、创意设计与推广等方面的宽口径高级设计人才。

(四)特色定位应与人才培养目标挂钩

农林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离不开以培养农业林业科学类人才为主,以培养其它与此关联类人才为辅的基本定位。如同农口和林口需要大量法律、财务、商务、计算机等人才一样,无论是涉农涉林的产业体系、商业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都无疑需要大量环境设计类人才。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只要能够使培养出的人才适应和融入涉农涉林的一切产业、商业和社会服务体系,并且学有所用,就算是正确的定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系确立了实现“三个取向”(即技术类人才、研究类人才、环境设计拔尖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较好地对接了学校培养农口类多用途宽口径人才的既定人才培养目标,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

三、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特色定位的尝试与探索

近年来,我系在专业的特色定位上进行了一些可行的尝试与探索,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主要有四点:

(一)紧扣农字,实现农学的关联延伸

结合农业院校特点,我系开设了与“三农”密切关联的专业课程。第一,新增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环境公共设施设计等课程,使部分新增课程直接姓“农”。第二,将原有的数字化环境设计引入证书制度,与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全国计算机技术认证(CAD)实现课程置换,学生学完此课程,经考试合格,即获得全国计算机技术认证应用工程师证书(CAD工程师),以增加学生在农口领域的就业筹码。第三,将原有的景观设计概论和景观设计,更名为生态景观设计概论和生态景观设计,在课程内容中加入生态学的部分,主要讲述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景观设计,将原有的室内空间设计1与2更名为室内生态设计1与2,主要讲述如何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居住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这样调整,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多地融入大农学范畴。第四,将原有的建筑设计拆分为农业建筑设计和城市小型建筑设计两门课程,对农业建筑和城市建筑分别讲述,这样调整,确保了涉“农”的专业课程能够独立门户。第五,开发一批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和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实训项目,将项目教学贯穿于城市小型建筑设计、农业建筑设计、室内空间设计1与2、生态景观设计、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家具与陈设设计、光环境设计、室内外空间色彩设计、材料及施工工艺等课程的始终,这样做,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实体设计的实战本领。

(二)取人之长,做到定位的兼收并蓄

我系所坚持的特色定位的兼收并蓄主要体现在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和队伍建设上。在课程建设上,我系贯彻一个“请”字。通过外聘教师,补齐本专业师资力量的短板,收纳各方英才为我所用。在校企合作上,我系贯彻一个“联”字。以搭建校企数字传输课堂等方式,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等课程的教学交流。将企业工作流程、施工过程等实时传递到课堂,使企业兼职教师在工作现场可直接开展专业教学,实现校企联合教学。校企合作开发核心课程资源包,合作开发施工工艺、材料预算等虚拟实训视频,聚集设计案例、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设计素材、教案、课件、视频、资讯等,依托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建设,形成校企共建共享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变化,按照多种职业岗位的从业技术要求,不断更新相应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融入景观、建筑及室内设计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课程体系。在队伍建设上,我系贯彻一个“精”字。即精训师资队伍,蓄积教学能量。一是发挥本校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的作用,建立环境设计工作室,使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施展。二是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企业进修深造,吸收外校的教学精华。三是鼓励青年教师考取在职博士研究生,进一步提高在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争取引进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更好地优化师资结构。五是进一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与学术研究活动,使教学与科研比翼齐飞。

(三)人无我有,办出专业的个性特色

通过多年实践,我系力图将本专业办出姓“农”的个性特色。一是落实培养符合专业规范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构建学研产“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具体包括:以“知识学习”为主线的课程模块;以“科研培养”为主线的创新基地模块;以“生产实践”为主线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块。三个模块按照学研产发展规律,整合成为环环紧扣的教学链,并依据该教学链制定全新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模块课程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二是突出素质拓展,实施活动教育提量工程,通过课程展览和组织学生参加各项环境设计行业竞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因需应变,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

因应人才市场需求,我系适时调整专业课程,具体表现在:一是与用人企业共同优化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设计流程对接。二是深化“项目+工作室”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小区景观设计、新农村规划、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和城镇化建设、居住与公共空间设计与施工项目为搭配,校企合作建立校内专业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和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三引三进”,即将企业引入校园、将工程项目引入课程、将企业骨干引入教学团队和教师进企业、学生进工作室、教学进现场,实现教、学、做流程化,推行“项目+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是强化以参与、体验、实训为形式的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将学生毕业实习的时间确定为不少于3个月,将原有的9周更改为12周。同时将原有的采风与专业考查更名为传统文化考查。主要对我国传统民俗、民居文化等进行专业考查,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设计实践。此外,还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发一批学以致用的实训项目,引入企业及行业的技术标准,为学生营造生产性实训环境。四是精选学生就业创业的练兵场地。在一些环境实体设计精品较多的大城市(如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设置一系列实践活动基地,以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满足学生高层次实习的需要。总而言之,农林类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特色定位与生源、教学质量、就业率、社会知名度密切相关,与拓展艺术类专业在非艺术类院校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密切相关,与补齐补强农林类院校专业配置密切相关,是一个现实而且重要的课题,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5)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

[1] [2] 

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6)

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着特色,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也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

在国家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和对环境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我国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高速发展,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点持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至2005年,全国设有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学校达到277所,年招生人数2万余人。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的发展情况见下表。

江苏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要在强手如云的众多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及其竞争力,就必须高度重视特色专业建设,以特色显示活力,以特色标志水平,以特色证明质量。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即“错位发展”战略,特设专业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优化专业学科结构,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培育办学特色,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2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1)市场导向原则

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已完全走向市场,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大学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了评价一所大学教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要提高就业率,就必须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色专业建设也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

(2)自主创新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新内容,本身具有探索性、创新性,加上各校各专业都要根据自己的内外部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更无先例可循。因此,特色专业建设要在教育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标准等方面坚持创新。

(3)错位发展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在市场导向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科研成果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凸现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采取“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差异化策略,实现“错位发展”,避免正面竞争。

(4)相对稳定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积累、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色的形成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前赡性,能够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未来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

(5)以人为本原则

特色专业建设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按照新时期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夯实基础、面向工程、强化特色、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特色专业建设的基本条件

江苏大学于1984年开始开展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成立了环境工程研究所、振动冲击噪声研究中心、高效低污染农业技术及装备实验室、排放污染物控制中心实验室等。1994年成立了环境工程系,2001年成立环境工程研究院。本专业于1986年获批振动、冲击、噪声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批环境工程博士点和农业生物环境及能源工程博士点,2005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学校于1994年在安全工程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环境工程系,并招收环境工程方向的本科生。1997年开始以环境工程专业招收本科生。办学以来,我们坚持“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以创新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以质量求生存”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改革的积极性,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本专业在农业环境保护、环保设备、绿色氧化技术等方面初步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1)农业环境保护工程

依托我校以农立校的厚重基础,主要针对农村生态保护、废弃物资源化、农用动力、施药技术等主要方面,研究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农村发展新思路,承担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高效施药技术与机具研究开发”项目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很好地切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发展战略,并在本科培养计划中列入了“农业环境保护”课程。农业生物环境及能源工程学科于200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

(2)环保设备与工程

本专业以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为依托,同时将我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优势与环境污染控制工艺设计、新技术开发紧密结合,着力研究环保设备及工程,在水处理设备、大气除尘脱硫、脱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对各种高效无堵塞环保用泵进行深入系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江苏省教育厅优秀奖,大量的成果和设计被应用到工程实际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环保设备”和“工程CAD”等课程。

(3)绿色氧化技术

针对空气、水等介质中的难降解有机物,采用等离子体和臭氧等最新技术,产生羟基自由基和臭氧并将之应用到环境治理中,达到污染物减量、降解、资源转化,不产生二次污染、提高被污染介质的可生化降解性。将绿色氧化技术与传统的喷洒技术等相结合,应用于污染治理工程,成为本专业环境治理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多项省市项目,出版相关教材并获重要奖励。在人才培养中结合学校本科生科研立项工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强电离放电降解甲醛的实验研究”、“强电离放电资源化脱硫实验研究”、“等离子体处理汽车尾气中NOx的研究”、“强电离放电产生臭氧技术研究”、“臭氧化法处理含酚废水的实验研究”等绿色氧化技术项目的研究,并取得良好效果。另外,还在本科培养计划中设置了“绿色氧化技术”和“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等课程及相关的综合性实验项目。

3特色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

3.1更新教育观念

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决定着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进程和绩效,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涉及专业建设多方面的创新和变革的教学改革活动,必须首先在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上实现变革,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由于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个由相互协作、敬业奉献的教师及管理人员组成的团队来完成。特色专业需要配备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其在教学和科研方向专长上必须和专业特色的培育相匹配。教师个体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的研究能力,丰富的实践阅历。教师团队结构合理,梯队科学,整体素质高。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应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3.3创新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目标明确,应在保持专业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地体现特色目标,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明显特色,同时制定相应的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因此,设置合理的、科学的、超前的、前后呼应的课程体系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应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整合教学改革成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反映时代特征、具有学校特色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依据我校的学科特点,在培养“通才”的基础上,构建了“污染防治技术课程群”、“环境管理课程群”和“专业特色课程群”等专业方向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群”包括“农业环境保护”、“环保设备”、“绿色氧化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等课程。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提升内涵、强化特色”的教学指导思想。

3.4加强教学条件建设,改革实践教学环节

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校内外实习、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设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近年来,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不断加强实验室建设,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树立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精神。

本专业自2001年以来先后完成“废水处理系统模拟与控制实验台”、“臭氧技术综合教学实验台”、“自激湿式除尘系统实验台”、“高风速复合式电除尘实验台”、“等离子体荷电干式喷钙脱硫实验台”等多套自制实验仪器平台,其中“废水处理系统模拟与控制实验台”和“臭氧技术综合教学实验台”获2002年度江苏大学自制仪器一等奖,“废水处理系统模拟与控制实验台”获江苏省教育厅自制仪器评比一等奖,“臭氧技术综合教学实验台”获江苏省教育厅自制仪器评比优秀奖。自制仪器从设计、安装、调试都有学生参与,并在校大学生科研立项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提供了条件保障。自2002年江苏大学开展大学生科研立项以来,本专业学生己获科研立项共计38项,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课题,这样,一方面使学生的毕业设计环节与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将来的工作。同时,进一步规范毕业设计(论文)的各个环节,使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有了可靠保障。

3.5重视课程建设,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程建设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专业特色必定要在课程建设中得以充分体现。

(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我校十分重视课程内涵建设,重新整理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如在《物理污染控制工程》中融入了噪声、振动控制和辐射防护等知识;《环境管理体系》则结合环境法规来介绍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的相关知识;《绿色氧化技术》在原来《臭氧技术及应用》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催化氧化技术、等离子体技术等内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重大危险源”管理理论,介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与应急处置技术。

(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往往对枯燥的数据内容缺乏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机械地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听课,能听进去的内容不多,更难把握重点和要点。传统教学方式一直存在着以结果为中心的教学观,即只注意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的外部行为。通常是以是否记忆了书本知识和会做题为衡量标准,但不明确这些行为所反映的内部心理机制及其形成的条件。受其影响,在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应用中,也存在着只注意采用行为目标的具体描述和系统分析方法的现象。在教学设计中忽视了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实践表明,若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能力结构和获取知识技能的学习机制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设计的实践就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因此,必须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网络、幻灯、录像、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以改善教学效果。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己成为可能和发展趋势。通过多媒体可以非常形象直观的讲述清楚过去很难描述的课程内容,而且学生可以更形象地去理解和掌握相应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系统,它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能产生生动活泼的效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记忆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表现力、参与性、重视力和受控性强的特点,既能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又能实现因材施教和个别化教学的目的。目前,环境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均结合多媒体进行综合教学。

3.6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为提高教学效果,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主要专业课程都能及时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十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同时,鼓中国科教创新导刊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编写与出版具有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教材,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目前,本专业自编公开出版的教材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导论》、《环保设备一一原理·设计·应用》、《废水脱硫机理及技术》、《臭氧技术及应用》、《农药的安全使用技术》、《I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等,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获2003年华东地区优秀教材二等奖,《环保设备一一原理?设计?应用》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3.7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质量保障和监控机制,是创建特色、保持特色的关键。特色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专业水平一直领先,所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出一流的成果,离不开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特色鲜明,才能优势突出只有集中力量重点建设,才能使学校加强对某一专业重点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培育出喜人的成果。特色专业更强调精干高效,它是学校具有标志性作用的专业。要做到使其青春常驻,更离不开质量监控。

为进一步保证教学质量,我校实行课程、专业带头人负责制,并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五制并举”体系。所谓教学质量监控“五制并举”是指学生评教制,干部同行评议制,教学检查员听课指导制,教学信息员信息反馈制,监督电话、信箱信息收集制等。此外,我校还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青年教师配备指导教师,制定青年教师“过教学关”计划。上述措施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为培养高质量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7)

二、构建以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

环境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建立与发展一直以艺术学科为依托和背景,专业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特征,学科的知识结构多以艺术学相关的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构成。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工科院校建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初大多沿袭艺术院校侧重艺术装饰特点的环境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质,与特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相关联,是文理结合、艺术与技术结合的产物,所以在课程体系中逐步融入理工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依据各自资源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设计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新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规定了设计学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门类学位,规定可由学位授予单位授予与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应的学位,这为工科院校发展以理工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探索发展突出工程技术为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奠定了基础。工科大学开办的环境设计专业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构方面体现工科特点,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协同创新,推动建设适应社会需要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这对促进培养适合于城乡建设设计行(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工科院校设有设计学科和环境设计专业的高校,建设和发展工程型和技术型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条件。要强化这种优势与特色,确立以理工为依托的设计学科与专业建设定位,以工程与技术性特色为原则的办学基础,探索工程技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的关联性和时效性,完整体现设计的技术属性与人文属性,使设计艺术与工程学科之间相互借力、相互补充、协同发展,构成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中,要对应行业需求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利用在理工院校开办设计类专业的优越条件,突出工程技术应用知识构建设计基础平台;围绕项目设计与工作室式的课题研究方式进行设计类专业教学组织;结合实际项目的实践训练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型学习模式;强调对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知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健全能力培养体系,包括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设计的能力、设计表达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和组织协作的能力;形成关注社会需求,关注行业发展的办学建设指导思路,主动同设计与文化创意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环境设计是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体,在其内外空间综合运用艺术方法与工程技术,实施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微观环境的设计。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扩大与延伸,也可以把环境设计看成是建筑学和艺术学派生出的边缘学科。作为建筑学大系统下涵盖的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其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艺术和科学,同建筑学有很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设计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设计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建筑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所在。以建筑学为依托的环境设计专业教育平台,强调依靠工科资源和背景,倡导艺术与科学融合的理念在设计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与建筑学科交叉融合,突出与城市环境、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设计教育特色;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以建筑学为依托的工程型环境设计专业,主要学习与城市和建筑环境相关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以及相关专业知识,推进工程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育平台是以设计课程为主干课程,原理类课程为核心课程,技术类课程为辅助课程,辅以拓宽知识面的选修课程,构成本专业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建筑工程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设计实践的基本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8)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预见性

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提升环境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等内容上,环境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但随着时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2、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和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

3、特色性

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建筑类院校发展这一专业具有更广阔的可能性和前途。从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鉴于以上特点并结合其它专业特点,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高职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

4、创造性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

5、适应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注重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合理性

专业基础课包括造型基础、理论基础、表达基础、技术基础、设计方法、专业设计等。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环境中的开发性、改造性、系统性设计和问题等方面的设计。教学结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表达基础――设计方法――专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专兼互补,以兼为主”的师资队伍组建方式,以“热心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为标准,争取兄弟系部老师的支援,还应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建立选拔、招聘兼职教师来学校任课。

三、结语

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各类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大胆进行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林.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9)

1.2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实践教学环节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包括实验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目前,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只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环境设置不合理。且在实验设计、规划设计、制图和相关软件操作等方面技能的培养,都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不强,影响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2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措施

2.1以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为基础,确定环境工程特色专业的定位问题景德镇陶瓷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下设无机非金属材料、环境工程、热能工程专业和材料化学等专业。其中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以陶瓷为主要方向,在国内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热能工程专业也是全国唯一面向陶瓷工业生产培养从事窑炉方向人才的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是继这两个专业后在本学院开设的专业,相比之下属于较新的一个专业,覆盖面广,没有明确的定位和方向。因此,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应在陶瓷行业背景下,发挥学科优势,加强学科交叉融合,以其与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能源工程专业的整合为基础,以环境和材料的交叉为切入点,定位环境工程专业的新方向。通过调研和研讨,结合其它具有行业特色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定位方向,确定本校环境工程的专业定位为两个方向:

(1)环境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景德镇陶瓷学院是陶瓷特色的高等院校,主要研究陶瓷材料,环境工程专业应与陶瓷特色相结合,定位为环境材料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环境材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可持续性发展理论和应用的推动下,国际材料界出现的一个新的领域,这种材料的开发和研究过程中,既要追求良好的使用性能,又要深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尽可能降低废弃物排放量,并在材料的提取,制备,使用直到废弃与再生的整个过程中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2)以清洁生产为特色方向陶瓷行业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代名词,解决陶瓷行业高污染的问题,除重视末端的污染治理外,更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行清洁生产。高校人才培养也应顺应这一发展机制,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进行相应调整,培养既懂环境工程专业,又熟知清洁生产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高校开展以清洁生产为特色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将清洁生产理念和技术纳入其中,培养具备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也是“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核心。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以陶瓷行业为契机,结合无机非金属专业和能源工程专业,将环境工程专业方向定位为清洁生产方向,并可针对陶瓷行业的源头治污展开清洁生产。

2.2在专业定位基础上,突出陶瓷特色,调整课程体系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在培养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和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设置基本上大同小异,而对专业课程的设置,需要体现该专业特色。具体措施如下:(1)开设陶瓷特色课程陶瓷工艺学,学生通过学习陶瓷工艺,了解陶瓷行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环节,为后续的治污和清洁生产工艺的开展奠定基础。(2)开设环境功能材料专业课程,并开设环境材料的制备和测试技术等相关课程。掌握环境功能材料的基本理论与应用。(3)开设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课程,并在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或基础课程中,适当增加有关清洁生产审核,清洁生产工艺,新型水处理技术等课程或授课内容。

2.3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教学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运用到生产实际中,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原有实践教学课程根据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且增加课外实践环节。对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意义重大。实践环节分为课程内和课程外两个方面[5]。课程内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实验。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物理性污染与控制等课程都有相应的实验课时,将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和物理性污染与控制的课程实验以及课程的综合实验整合为环境工程实验,统筹安排,使学生通过实验操作,理解消化课堂理论知识。(2)实习环节。环境工程专业共设有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习环节。通过实习,让学生对工艺流程有直观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开辟新的实习基地法蓝瓷陶瓷有限公司,了解陶瓷企业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3)课程设计、环评影响评价实践、清洁生产审核审核实践、清洁生产工艺实践与案例设计和毕业论文。包括污水处理工艺的设计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工程设计等。学生根据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通过手绘或者软件绘图,自主完成工程设计方案。增加环境评价实践和清洁生产实践的环节,培养学生撰写环境类报告能力。课外实践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渠道是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每年重点支持几个由3~5个学生进的创新性试验项目。(2)参与或开展各类环保活动和大学生竞赛活动,主要通过学生参与社会或高校组织的环保活动,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全国节能减排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实现。同时通过开放性实验室、综合性实践、研究性课程开设、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10)

    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受影响的环境对人类反作用的问题。环境科学是一个由多学科到跨学科的庞大科学体系组成的新兴学科,也是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之间的边际科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复杂性。

    环境科学专业覆盖面广,研究方向繁杂,使得环境科学专业学科特色不显着,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我们认为环境科学专业在保证其专业学科内涵要求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与“众”不同,在课程设置与实践性环节等方面不能是简单的“拼盘”,不能面面俱到,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不到。

    二、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对环保人才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应该是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

    不同类型的高校,其专业定位与培养方式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和研究型人才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大学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以教学为主的大学重点培养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标准,地方高校因其地区差异和发展水平差异,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专业建设前提。扬州大学系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教学科研并重型地方高校。依据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扬州大学的性质,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我们依据毕业生每年的就业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重点加强与学生就业关系紧密的《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除了与课程配套的相关教学实验以外,还有课程实习或课程设计,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的本科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竞争力。我校环境科学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已毕业四届本科生,毕业生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92%以上,江苏省计算机二、三级通过率95%以上。每年七月初,毕业生就业率达92%以上,近三分之一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少量进入环境监测站及相关事业单位,多数毕业生进入企业相关岗位。

    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应该在企业。环保局、环境监测站、环科所等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些单位不应作为招生宣传时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标杆。许多学生当初报考环境科学专业,总认为毕业后能进入环保局、环境监测站及环科所等单位,事实并非如此。就业事实与期望值相差甚远,使得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环境科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就业“口碑”不佳。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不愿进企业,不愿进基层,服务企业的意识很淡薄,总想进环保类机关及事业单位,而这些单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基本不需要招人。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是招生宣传要多强调为企业服务,毕业后进入企业相关环保岗位,降低学生进入环保事业单位的期望值;二是学生进校后加强实践性教学,特别是与企业环保岗位关系密切的相关课程的实习及设计,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与工作无缝对接;三是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安排部分学生在大二阶段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为少部分想进一步考研深造的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环境科学专业内涵为解决以人类为中心的各种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可谓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在确定专业目标定位,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高校既要考虑专业学科内涵所规定内容,又要有所侧重。扬州大学为地方综合性高校,主要面向地方,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江苏南、北地域经济差别很大,发展很不平衡,苏北经济薄弱,人才相对缺乏,而苏南经济体量大,人才济济。因此,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定位是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动手能力强、肯吃苦,愿意到苏北及苏中地区企业环保岗位建功立业的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为专业之生命

    许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都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课程设置无论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基本上是在原专业所设课程的基础上的适当增减,即减少几门专业课,或增加几门环境类课程,“母系”的痕迹很深,普遍存在着基础不广,培养口径过窄、太专的问题。

    1987年以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几次调整,环境科学类本科专业实行以综合性整体化为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环境类相关专业合并为环境科学专业。随着本科专业目录的几次调整,各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几乎一样,一副面孔,虽然“母系”的痕迹少了,但没有了自己的特色。

    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各高校设置的环境科学专业如没有自己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就没有竞争力,不能很好地为当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环境科学专业特色应从当地社会需求及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凝炼而成。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学生培养目标建设实施过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基层,面向苏中、苏北等区域,培养环境科学专门人才,鼓励毕业生服务基层,扎根基层。

    2.专业课程设置不求多而全,只求少而精,重点突出《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课程的课程实习及课程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事业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等岗位能“无缝对接”。

    3.大学二年级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生与专业教师双向选择,每位专业教师至多带5名本科生,学生参与教师的部分科研工作,教师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零距离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切合自身实际的择业观。

环境设计专业特色篇(11)

【中图分类号】C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53-01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事物存在的价值量需通过形象确认才能实现,形象的巨大功能已被普遍认同。此境之下,高校品牌专业形象也获得了全新的意义与价值。所谓品牌专业形象,是这个专业外感形象与内在精神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是公众对该专业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看法、态度和评价的综合反映,是这个专业办学质量、水平和实力的外在表现,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地位的显示,同时,也是社会公众对此专业选择与权衡的重要依据与指标。随着高校间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竞争日益激烈,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创出声誉、创出效益,使得品牌专业建设在高校建设中也日趋重要。

我校1997年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十年的建设,跨越了三个台阶,2003年获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获得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评乙级资格”;2006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学科,并建成湖北省化工清洁生产中心1个;2007年批准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并在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生长一个崭新专业――环境监察专业。通过十年的建设,我专业的办学条件、建设水平、改革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竞争优势明显,在社会上知名度高,较好地适应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回顾十年建设的历程,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品牌专业的创建,核心在于突出专业特色,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

1 创建环境工程品牌专业的核心,是建设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没有优势就没有生命。从本专业创建依始,我们就开始探索如何把她建成在同行中具有优势,在专业培养方向上有自己的特色,着力形成核心竞争力。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开展课程体系构建。二是依托湖北石油化工、磷化工和有色冶金工业等支柱产业,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内容上及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上突出“产业”特色,例在《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内突出化工、制药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采矿选矿废水处理与回用方法与技术的内容,还如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开设了《化工过程与清洁生产》、《化工废水处理新技术》、《矿山环境保护与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特色课程;三是依托湖北是农业大省,在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程设置上突出“农业”特色。我们在《水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中增加了农业水环境治理的内容,在专业方向课与专业选修课开设了《土壤污染与防治》、《农村污染源监察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特色课程,为学生就业拓宽了门路。

近十年来,我们围绕“三个依托”,不断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探索科学构建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课程内容优化,形成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特色选修课”五位一体的特色课程体系。2007年被评为湖北省环境工程品牌专业。

2 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加强优质、精品课程群建设,推进特色教材建设

为培养高质量的环境工程人才,在“人才市场”广泛受到欢迎,我们鼓励和支持本专业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形成与众不同的“特色与风格”。近五年来主要在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微生学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大胆改革与整体创新,有六项教学研究项目被学校立项,有四项教学研究项目被省教育厅立项,获校级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教研成果二等奖1项。

《环境监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检测技术和手段,又要让学生了解该技术及手段的基本原理。我们对环境监测实验课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设计开发为一门综合实验课,编写了“环境监测综合实验指导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式教学,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明显。此成果通过湖北省教育厅鉴定,获校级教研成果一等奖。

近几年我们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性环节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按照“案例-设计-试验”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编写了实验教材。据化工、医药和城市污水现行处理工艺,结合自己的实验教学条件,让学生拟定三套不同工业废水处理流程。既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自行设计的较优秀工艺流程已部分制作成演示实验模型,为下届学生提供借鉴。通过《水污染控制工程》实践性教学内容改革,为培养复合型、外向型和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此成果获校级教研成果二等奖。

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加强了优质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近几年来,我们按照课程模块,建立课程建设小组,实现目标责任制,与岗位津贴和年终奖金挂钩,建成后再给予重奖。到2007年底,本专业所开的课程中共有省级优质、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优质课程5门,构建了较完备的优质精品课程群。

教材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障。教材有特色,人才培养就有特色。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及专业自身培养目标,编写了部分有自己特色的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等教材讲义,如公开出版的《污染源监察》、《城市污水处理生产实习教程》,即将出版的《化工企业环境管理》、《化工过程与清洁生产》、《农村面源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化工废水处理新技术》等。这为我们创造省级品牌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以科研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与优化,更新教学内容,突出专业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