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设施农业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12-09 17:36:24

设施农业分析

设施农业分析篇(1)

1 农业设施发展意义

设施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设施的基础之上的,设施农业能够对土地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且能够将土地产出率有效提高,将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予以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业的效益、素质以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对于新型农村经济的要求,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立足市场,应对激烈竞争的选择,保障农产品供给以及农业的发展,同时设施农业是农民创收的重要手段,是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增强的有效途径。

1.1 农业发展以及建设的转变需要建立在设施农业的发展基础之上

设施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要标志,主要优势集中在其生产具有较高的集约化,其技术含量较高,且产品质量高、种植效益明显优于传统种植效益,具有高产高效以及节能节水、高产高效的特点,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源利用率的充分性和土地出产率的保证上起着推动作用,另外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1.2 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占用,耕地越来越少,因此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创造最大的农业效益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民关注的问题便是如何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收益,那么设施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以及精品化农业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城市郊区农业以及都市农业不但要担负起农业生产的作用,同时也要为城市绿化做贡献,不但成为市民的菜篮子,同时也要成为观光旅游点,为城乡一体化转变奠定基础,为农民增收。因此设施农业发展就奠定了优质高效、高产高质的农业基础。此外,设施农业能够有效利用生物潜能以及自然环境,在对质量予以保证的前提下大幅度的提高产量保证农产品供应稳定。因此,设施农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风险抵御能力,且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是保证养殖业以及种植业效益的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1.3 有效保证产品供给以及食物安全

设施农业的发展还能够影响农业病虫害,有效降低农业病虫害威胁以及不利影响,从而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建立无公害农业。农业的设施化建设过程其实就是农业的标准化建设过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用多种先进手段,在培育、施肥以及耕作上采用集约化、程式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模式,精准用肥、减少污染。设施农业能够对环境进行有效的调控,有效增加农产品质量以及产量,有效保证其供应的连续性以及产品的鲜活性。设施农业不但对于农业发展的效率有所促进,同时能够不断的改善食物的安全性,是对民生的改善,是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

2 发展设施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中,土地要素是最重要的。承包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原本紧张的耕地被再次细分,以至于农业经营规模小、交易成本高、分布不集中,缺乏规模优势,而且种植的蔬菜品种多而杂。经营0.33hm2以下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总量的大多数,而经营较大规模耕地的农户却很少。多数大棚是由“原子化”的农户经营,在良种选用、技术升级、加工运输方面交易费用较高,阻碍了设施农业的发展。目前,农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农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3 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保证

3.1 对农业的政策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创新,设施农业的发展特征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体质,主要以政府扶持为导向,同时社会投入以及自我累积为辅助的发展投入体质。

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金融保险的应用时良好的平台建设的基础,通过农业运用上保险金融的投入,通过对递延担保限制的放宽,建立起风险基金,以此解决农业建设的金融问题。通过保险政策补贴,用以吸引资金流向,保证农业资金的保障,保险是保证农业不受风险冲击、影响的重要保障,能够使得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稳定性。

3.2 调整农业方式、结构,保证经济效益

3.2.1 农业结构主要的发展方向为,高效温室以及节能温室的引进,优良品种的培育,实现农业设施工程建设的优质工程,通过引进国际优良品种,尤其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品种,应当加大其性状培育;扩大蔬菜种植中设施农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力。在保温设施中,对厚墙体以及保温新能良好的半地下结构进行推广,另外在灌溉技术上实行新型的节水滴灌等方式;建立起优质蔬菜品牌,加快无公害农业建设。

3.2.2 调整品种结构,实现良种引进、示范、推广新突破种子是农业进步中最具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个优种,可以形成一个产业,打开一片市场,加快设施农业品种的更新换代,是抢市场、推动设施农业新发展的关键。

3.2.3 种植方式的调整,结合现代的设施农业以及良种良法方式,并比较其发展速度,可以发现,目前的耕作制度以及种植方式在创新上严重不足,且发展速度无法适应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不具有先进的农业思想以及理念,在技术掌握上也都沿袭了传统的方法,播种时间集中,且上市时间集中,因此农业市场中的供需关系就会严重失衡,因此产生矛盾。而设施农业的发展中,充分利用了多种类农产品特征,重视灵活的种植方式以及杂交培育技术,并通过多种技术优化组合,配套应用,以适应不断增加的市场需要,提高农业产值和经济效益。针对同一种品种,可以通过覆盖地膜以及露地栽培和大棚温室种植的方式在相同地区进行分批次播种的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收获,分批量上市能够调整市场供需要求,缓解供需矛盾,从而加大经济效益。另外,一些老的棚室在种植上能够推行一年多茬,并配合各种蔬菜植被对棚室土壤结构进行调整。而对于新建的棚室可以相对的减少种植量,上茬种植番茄,下茬则种菜花或者是大头菜。通过对设施农业的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认识,加大设施农业发展投入,为其推广和规模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特色农业建设推动特色设施农业发展

观光型农业的发展是目前新型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是目前发展中具有独特风格的发展方向,诸如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形式活动的开展都会吸引游客的眼球,使得旅游观光型农业成为新的交叉产业亮点。另外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一些地区可以在农业示范园上加大旅游投入,在此基础上,宣传优质、特殊、闻名、新鲜的蔬菜、食用菌以及花卉和水产等。

参考文献

[1]张建树,王学忠,李小刚,等.天津市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4.

设施农业分析篇(2)

1赤峰市气候特点及其对设施农业的影响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东南部,位于大兴安岭南段和燕山北麓山地,同时也是广大河流流经区,多山地丘陵,地势西高东低,同时赤峰市属于半干旱地区和暖温带地区,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寒冷且漫长,春季又比较干旱少雨,并且大风大气也比较多,夏季和秋季都比较短暂,因其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加上在市内多山地丘陵,使得赤峰市境内经常天气变化多端,气象灾害频发,大风、暴雨、冰雹及干旱等是赤峰市主要的几种灾害。赤峰市近年来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立了一些优质的蔬菜示范区和林果业种植,其产品销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赤峰市的设施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设施种植受到天气影响较大,再加上该市的农民对设施农业投入的大棚的结构简单,其抵抗大风、冰雹、积雪的能力比较差,因此遇上大风天气、冰雹天气和下雪天时,大风、冰雹和积雪容易破坏设施,为设施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威胁,同时也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加强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是有效保证设施农业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

2赤峰市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现状

赤峰市为了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市内气象各部门不断的增加设备和引进先进设备,加强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对于市内一些偏远的乡镇地区,通过安装气象服务站或者通过给用户手机免费的发送气象信息等方法把气象信息送到每家农户中。以便减少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3赤峰市设施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3.1气象服务内容单一

赤峰市气象服务相关部门对于设施农业方面的气象预报涉及的方面比较单一,不够全面,通常只是一些常规的天气预报和灾害天气的预警而已,但是不同的地区,其气象会有所偏差,但是赤峰市气象服务部门很少将这些大环境与小环境相互联系起来,没有完全深入到基层农户中去,没有很好的了解设施农业种植户的真正的需求。

3.2气象检测服务不够全面

设施农业种植户,通常会在设施大棚类安装气象要素的检测仪来获取小气候的资料,同时这也是气象部门为设施农业提供气象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气象部门除了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提供了相对较好的服务以外,其余在农业种植前以及收获后常容易忽视一些气象预报,使得在选种育种以及收获储存和运输方面依然容易受到气象灾害的影响,目前这种不全面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仍然存在。

3.3缺少专业人员

赤峰市内有的气象服务站的气象专业人员比较少,有的气象站台一人有着多种职务,也有的地方气象服务站的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比较低,这已经不适应现展较快的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有的地方的气象服务台的设施设备还比较单一,因此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除了急需引进一批先进的技术之外还需要引进一批高技术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的设施农业气象服务队伍。

4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对策

4.1加大科技投入

气象预报的及时、准确有利于气象服务的开展近年来,赤峰市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在财政上也对其进行大力的支持,使得各地方的气象部门的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气象化水平较以前也有所提升,但是气象服务事业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气象服务事业也是一项科技性的事业,因此需要政府加强对气象服务事业的科技投入。

4.2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

现代农业其科学技术含量较高,需要广大从事设施农业的农民不断的提高自身素养,因此气象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渠道大力的宣传气象服务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开设一些培训班,为农民讲解气象要素和设施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帮助农民掌握一些农业气象知识,让农民学会用一些科学的、先进的技术进行设施农业的种植,从而更好的促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设施农业分析篇(3)

1设施农业工程技术概述

设施农业的实施前提,实际上是运作环境能够得到基本掌控的基础上,是利用现代农业先进的技术方法,实现设施种植和养殖工作在内的多项内涵能够在较高效率的状态下产生尽可能大的实际效益。设施农业的核心要素实际上是包括温室在内的良好生长和操作环境,因此其中包括对于阳光、温度和湿度等关键指标的把控则是至关重要的。为此,特殊材料、关键设备和专业系统的布设、安置和高效利用都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1]。在政策上,战略上的支持给予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程度上的有指导价值。此外,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工作使得相关人员在收获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带来的重要效益的同时,还能得到政府在各方面的起步支持和风险分担。此外,在科研工作方面的深度努力和技术推广角度的不断深入贯彻,也使得设施农业在更大更广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产生巨大效益。综上分析,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优势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取得重要发展和进步。国家对于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视,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的科研与推广欢迎度都反映了设施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作用,关键效益证明以及落地可能性和有效度的不断提升。然而,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农业发展新问题的出现,对于设施农业工程技术内涵进一步地探究和探讨便显得十分重要[2]。

2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特征分析

设施农业分析篇(4)

与露地土壤相比设施土壤生态环境发生很大改变,设施土壤酸化成因主要体现如下:高温高湿的条件使有机质分解得更快,产生更多的有机酸和腐殖酸;高复种指数下,为了保证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肥料施用量过大,偏施或过量施用化肥就成为设施土壤酸化的另一原因;高蒸发和无雨水淋洗使设施土壤养分易于在土壤表层积累,造成设施土壤表层酸化更为严重。孟鸿光[16]对沈阳城郊110个具有代表性的温室大棚土壤的调查结果表明,土壤pH<6.5的大棚占调查总数的70.9%。杭州市蔬菜大棚内土壤pH介于4.8~7.8,pH<5.5的土样占30%[17]。哈尔滨市种植5年、10年、20年的大棚土壤pH分别降低0.01、0.16、0.44,大庆市种植5年、14年、30年的大棚土壤pH分别降低0.02、0.39、0.50[18];在南方研究表明,种植6~7年的设施土壤pH下降1个单位[19]。这表明pH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下降。

2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破坏特征与成因

随着设施栽培年限的延长,设施土壤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直接影响到设施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导致设施内土壤微生物在种群、数量及活性上均与露地存在较大差别。设施土壤微生物主要由细菌、放线菌、真菌三大类别组成。据周艺敏[20]报道,随种植年限增加,耕层和亚耕层微生物总量都呈增加趋势。大棚土壤细菌数量为125~276.7cfu•g1,且随棚龄增加而增大;真菌数量为136.7~203.3cfu•g1,放线茵数量为83.3~121.7cfu•g1,其中细菌和真菌表现为明显种群扩大现象[21]。唐咏等[22]研究表明,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分别比棚外土壤增加1.07~2.28倍、50.47~68.79倍和4.33~9.32倍,真菌比例高于露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大棚土壤温度发生了变化[23]。另外,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衍[24]。而放线菌在总量上介于细菌和真菌之间,相较于露地土壤数量减少。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不同于大田土壤,研究表明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表现为大棚>温室>露地,放线菌数量表现为大棚>露地>温室。从种类而言,真菌中以非病源性腐生性青霉、曲霉、小克银汉霉为主[25]。细菌则表现为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尤其是反硝化细菌更为突出,这主要是设施土壤比露地土壤有效氮含量多的缘故[26]。张俊侠等[27]认为设施土壤真菌中腐霉菌数量增加,木霉菌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随温室使用年限增加而下降。据范君华等[28]研究,连作番茄大棚土壤酶活性随栽培年限增加活性增强,转化酶活性表现为8年>2年>4年,脲酶、过氧化氢酶、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8年>4年>2年。不同连作作物种类也会影响设施条件下土壤酶活性,贺丽娜等[29]研究报道,豇豆黄瓜和油菜黄瓜轮作能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和营养平衡被破坏,病原菌数量增多,青枯病、炭疽病、软腐病和根结线虫病等各种土传病害频繁发生。

3设施土壤养分失衡特征与成因

设施土壤养分失调主要表现在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均高于露地栽培,中量和微量元素缺乏[30]。随耕种年限增加,钾和中微量元素处于亏缺状态。导致作物生理缺素和抗逆性降低,病虫害时有发生。如大棚番茄氮多钾缺引起筋腐病、白菜缺钙出现心腐病、番茄缺钙易出现脐腐病等缺素症状[31]。同时,养分不平衡也会导致元素之间产生拮抗作用,影响作物吸收[32]。究其原因,一是施肥量大,过多施用高浓度复合肥,且复合肥中磷比例过高;据调查表明,某设施栽培区域施肥量大,仅纯氮施用量就超过1800kg•hm2,在设施栽培中,不少地方习惯施用高浓度复合肥(15-15-15或16-16-16),多数设施土壤未施过钾肥,土壤中钾素严重缺乏[18]。二是设施栽培年限的延长促使了养分失衡的发生,失衡程度与设施类型、种植方式以及管理等方面有关。当前如何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防治设施土壤养分平衡,提高设施农业的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设施土壤有害物质累积与成因

据李见云等[3536]报道,重金属铜、锌、铅含量随大棚棚龄的增加有一定增加,镉含量没有明显规律性,但这几项重金属含量均比农田含量高,农田及大棚重金属含量均较土壤背景值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尚未超出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史静等[37]报道,云南设施土壤中以镉的污染程度最为严重,其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0,已达轻度污染程度;运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不同栽培年限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评价,其综合污染指数为0.98,污染水平已达警戒级;设施栽培年限为3~5年、6~8年及>10年时的污染指数都大于1.0,且随栽培年限延长污染加剧。杨治平等[38]对山西省保护地土壤研究表明,砷、镉污染较小,而汞污染比较严重。李德成等[39]报道,大棚土壤中多数重金属元素含量在0~40cm土层内含量差异很小,与露地土壤相比,除1年棚龄的土壤外,土壤重金属含量随大棚使用年限的延长而有所增加,但尚未发生重金属污染超标现象。从这些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虽然设施土壤重金属含量有一定积累,但除个别元素对环境有污染外,大多数重金属元素尚未引起土壤环境污染。究其原因,栽培年限、轮作方式及土壤理化性状对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累积均造成影响[40]。而其中由于大量施用的家禽粪便和含钙镁磷肥等成分的复合肥中均含有一定重金属元素所致。大量施肥导致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增加的现象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41]。

设施土壤在过量不合理施肥情况下容易造成有害气体积累。施用尿素或铵态氮肥过多,以及厩肥、饼肥等有机肥未充分腐熟时,在高盐分作用下,易产生大量氨气;硫酸盐化肥施用量较多,加之地温较低等因素,在硫化细菌作用下放出二氧化硫气体[41]。相对于露地土壤环境而言,设施条件下空气流动性差,当气体浓度高到某个极限时会发生危害。此外,也不能忽视有机肥源抗生素对设施土壤的影响,赵娜[42]分析了珠三角地区养猪场菜地、普通蔬菜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等4种不同类型的菜地土壤中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检测发现所有土壤样品中均检出一种以上抗生素,土壤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平均含量高于磺胺类,不同类型菜地土壤中抗生素的总含量高低顺序为:养猪场菜地>无公害蔬菜基地>普通蔬菜基地>绿色蔬菜基地。说明菜地土壤大量施加含有抗生素的有机肥后,加重了土壤抗生素污染。过量农药施用也使大棚土壤农药残留加重,尹可锁等[43]采用气象色谱对滇池周边不同年限大棚土壤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残留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大棚种植年限对土壤中残留量影响显著,种植年限长于10年的大棚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显著高于年限短于10年的大棚。

二、设施农业土壤改良与调控

1生物调控

某些生物覆盖也是较好的调控手段之一,殷永娴等[26]指出设施土壤内增施稻草、豆秸等有机物料,可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和盐分表积,同时可促进各类群微生物的正常活动和均衡发育,减少土壤病源真菌的危害,提高土壤肥力。通过增强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可减轻连作障碍。植物根际存在着一类有益的自生细菌(PGPR),它们通过各种间接或直接的方式抑制植物病原菌繁殖,并促进植物生长,是解决连作障碍中土传病害的一条重要生物途径[45]。利用EM原露(一种有效微生物活菌制剂)改良土壤,提高肥力,抑制土壤中有害微生物的生存与繁殖,增强植物代谢功能,能缓解连作障碍等设施土壤质量问题[15]。

2农业调控

合理轮作,运用肥料调控。在不同作物间进行合理轮作是预防连作障碍的调控措施之一。比如黄瓜番茄菜豆菜花轮作等[46],可以通过对养分的吸收来平衡土壤养分的损耗,又可通过轮作换茬减轻土传病害的发生;其次,改变栽培种植时期,如栽培中错过高温期,或在高温前采取预防措施,可减轻连作障碍的发生[47]。施毅超等[48]通过对轮作(蓖麻白菜蓖麻辣椒白菜辣椒)对土壤电导率(EC)和离子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建议,根据次生盐渍化土壤主控盐分离子以及不同作物对盐分离子吸收累积偏向性选择合适的轮作系统,实现轮作改良次生盐渍化最佳效果。选择合适肥料,根据肥料的性质和栽种设施作物的营养特性因地制宜地合理施用。肥料种类最好选用缓性肥料和有机无机复合肥料,进行少量多次施肥。对多年设施土壤在目前肥力水平下应以控氮、减磷、稳钾,针对性施用微肥为施肥原则,重视根外施肥。为排除棚内有害气体,温室内及时通风换气,尤其在追肥后几天应多通风;尿素和硫铵作追肥时应适量,不用碳酸氢铵追肥。以上措施均可降低土壤中有害气体浓度。

以水洗盐,采用水分调控。改变灌溉方式,采用滴灌和渗灌措施代替大水漫灌和沟灌,减少水分蒸发量,防止土壤水层盐分向上层积聚;对盐分高的土壤进行充分浸泡洗盐,保持水层3~5cm,浸泡5~7d排水;夏季高温季节,提早撤膜淋雨溶盐,使土壤表层盐分随雨淋溶到土壤深层,对于浅根系作物适当增加灌水数量和次数,深根系作物尽可能减少灌水量[1];以上措施可显著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应用各种有机无机物料及土壤改良剂。自然界有许多有机或无机物料具有改良土壤的作用和功能,市场上也有不同类型的土壤改良剂产品。土壤改良剂可以显著促进土壤团粒形成,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目前关于设施土壤改良剂在防治土壤酸化方面主要集中为传统的碱性矿物质制成的改良剂,如石灰改良剂,以及利用某些矿物和工业废弃物如白云石、磷石膏、碱渣等矿物和制浆废液污泥等工业废弃物。土壤改良剂在江西红壤上的应用结果表明,每667m2施用石灰石粉200kg,3年后表层土壤酸度显著降低,土壤pH增加2~3个单位[47]。另外,磷矿粉、城市污水处理厂产生的碱性污泥等应用于酸性土壤的改良,也取得一定效果。以上改良剂的施用一定要注意污染物的前处理去除过程,否则磷石膏、磷矿粉、粉煤灰中含有的少量有毒金属元素长期施用也存在污染环境的风险。土壤中施用有机、无机物料不仅能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还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增强土壤自身的缓冲性能。用作改良土壤的有机物料种类很多,在农业中取材也比较方便,如家畜的粪肥、绿肥和草木灰、各种农作物的茎秆等。此外以生物炭为基质生产的土壤改良剂可以对酸化土壤、黏重土壤和污染土壤以及盐渍化土壤进行改良,在低纬度地区的田间试验表明,农田土壤施用20t•hm2以上的生物炭大约可减少10%的肥料施用量。同时,生物炭可有效吸附NO3与NH3,减少土壤中氨的挥发[49]。

对于用作土壤改良的无机物料,有研究表明腐殖酸(HA)、沸石、蛭石对设施土壤盐分的影响,认为HA效果较好,不但可增强植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活性等;而沸石和蛭石由于具有交换吸附作用和保肥特性,也可广泛用于土壤改良;几者的优化组合可明显降低土壤盐分。生物炭大多呈碱性,还田后可提高酸性土壤pH[50],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张伟明等[51]研究了在污灌区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添加秸秆炭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炭处理均促进了水稻生长。近年来,还研发出营养型、复合型等新兴改良剂,即将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改良剂及矿物载体混合,制成营养型改良剂;复合型改良剂除了供应养分、降低酸度外,还具有疏松土壤、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的功能。但土壤改良剂的应用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改良效果有限、有时会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以及成本高等缺点需要克服。

3工程措施改良调控

对盐渍化程度高的土壤采用客土法进行消盐,彻底改变土壤环境。具体方法是在蔬菜等作物收获后,将设施土壤深耕,使相对含盐较多的上层翻到下层,可以降低耕层土壤的盐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大棚的使用年限。这种调控措施对于次生盐渍化程度较重的设施土壤效果极其显著。胡萍等[52]对设施土壤开展客土修复技术研究表明,将EC值较高(2.35mS•cm1)和较低(1.25mS•cm1)的设施土壤按照1︰1混合0~30cm深的土壤,可有效降低原有土壤的次生盐渍化程度。同时,在表层15~20cm深处埋设隔离层增加土壤水的下渗能力,防止盐分向表层积聚;此外,埋设暗管排水是防治土壤盐渍化有效的措施之一,如将双层波纹有孔塑料暗管分别埋在设施土壤30cm和60cm处,进行灌水洗盐[53]。上海市采用垂直排水洗盐方法,25~35cm、5~25cm和0~5cm3层的脱盐率分别为60%、50%和80%[54],这种方法具有脱盐土层深和耗水量少的优点。滴灌措施也能有效地淋洗、降低土壤盐分。Noory等[55]研究表明,渗灌比传统自由灌溉方式积盐速度慢;刘洋等[56]研究表明,设施栽培中采用渗灌方式会使土壤盐化速度减缓,以地下埋深30cm且带防渗槽的效果最好。因此,大力发展滴灌和渗灌在设施栽培中的应用,确定适宜的灌溉强度和时间,可以有效防治设施土壤次生盐渍化。此外,配合滴灌和喷灌等方式,对设施土壤进行表面覆盖,可以抑制土壤水分蒸发,降低盐分在表层积累[57]。

设施农业分析篇(5)

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案例类型

首先是管理者管理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监管不落实造成的,主要是指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在一级组织管理的规模化园区或服务组织内;

其次是操作者技术水平低、使用不当误操作、存在侥幸心理和图一时方便等造成的。

这类因素引发的事故比例,占现有设施农业事故的绝大多数,是目前设施农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管理者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可能减少和杜绝的着力点。

据日本劳动科学研究所的调查,由于操作者本人不注意而造成的机械安全事故要占事故总数的88%,因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故只占9%,其余2%为不可抗拒的原因,事故原因不明者只占1%。由此可见,安全事故中的97%是可以采取预防措施加以避免的。

在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1986)中指出,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机械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此外,在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1986)中列出了不安全的状态和不安全的行为(加入标准中“行为”的内容)。

“人”的因素是主要的,而“物”和“环境”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可以认识客观因素而加以改变。人为因素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应有的安全技术知识

一是事故责任者对所操作的设施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不熟悉,产生误操作,忽视安全和警告;

二是私自拆除安全装置,使用不安全设备;

三是由于经验不足,在紧急情况下缺乏应急能力;

四是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完全无知等等。例如不切断动力情况下,用手清理旋转中的部件;不懂电工技术而带电作业;不了解一些化学用品的性状而盲目使用的等等。

2)侥幸心理或冒险心理

机械设备安全事故统计资料表明,越是危险性大的场合越不容易出事故,而事故发生可能性小的场合反而容易出事故。这正是因为危险性大人们思想高度重视。而许多人们认为不重要的环节却恰恰是高发部分。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存在的侥幸心理麻痹大意以及冒险心理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提高警惕,对事物有警觉的情况下,事故是可以大大减少的。这就是“警钟常鸣”的作用。但是时间长了,人们往往会产生视觉听觉疲劳,形成视而不见、闻而不听。如酒后作业,违章操作,带电作业,不停机维护,不带防护用品等。由于日常作业并不一定每次都发生事故,使人的警惕性放松。相反,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作业,遵守劳动纪律,不但人的行为受到约束,还增加了一些麻烦,于是经常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违章作业,一次得逞,胆子越来越大,终至酿成机械安全事故。

3)人们主观预见能力的局限性

人们对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一般常规的机械设备及作业项目都有详尽的操作规程,这对防止机械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事实表明,人们如何周密地事先预测筹划,人们的主观预见能力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等到某一机械安全事故发生后才会发现原来恰恰在没有预想到的地方发生了事故,有的事故甚至在事故发生以后都一时找不出原因来。

4)人的精神状况可能出现的疏漏

从生理上讲,即使在安全正常的情况下,人的神经机能也不可能持久地保持高度的集中,很可能在某个时刻出现某些疏漏。再加上有时的困倦、疲劳,健康状况不良,情绪低落、思想不集中、麻痹等原因,使人出现疏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样的疏漏是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

5)其他人为原因

造成机械安全事故的其他主观原因还有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劳动纪律松弛,对安全管理工作漠不关心,思想上不重视,责任心不强,设备检查不细致,相互之间配合不协调等。

同时,人为因素中很重要的一点是管理者的因素,领导的重视程度、技术的推进深度、管理的规范力度、监督的有效程度。

设施农业机械设备安全事故预防并不是一件在技术上特别复杂困难的工作,但是引发事故的原因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对机械安全事故的预防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在人员安全教育及技术培训工作上多下功夫,重在提高农民的安全意识,我们管理者要从保护和尊重生命的角度,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农民安全用好机械设备。

设备因素造成的事故原因分析

设备造成的事故案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设备设计不合理造成的,二类是设备(机械)制造质量差造成的;目前,设施农业生产中发生事故最多的机械装备是微耕机、卷帘机、植保机械等,为此我们对事故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让使用者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加强预防措施,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卷帘机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是设计不合理和质量很差。如卷帘机动力部件(电闸箱)无防雨措施、无警示标识、箱体粗糙且已严重锈蚀、卷帘轴用联轴器无防护、卷帘绳任意搭接、卷帘轴与卷帘管的连接采用螺栓连接、卷轴出现大量凸出危险部件等。

二是卷帘机变速箱与卷轴的联接处,多数企业的卷帘机产品在此处采用万向节联接,但是万向节外露,不设防护罩,在作业时极易把操作者的衣角卷入后挣脱不得,致死致残。此处隐患极易防护,只需加一可靠的防护罩既可,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企业在用卷帘机时没有在此处加装防护罩。

另一方面,生产企业对农民的安全提示工作不到位,多数企业的卷帘机说明书安全警示内容不全面,不规范;产品危险部位的警示标志多数也是没有。对于安全防护措施也不是每台出厂都配备的,而是用户自己选配,可选可不选。因此,此类安全事故虽然是可防可控的,但是由于前述原因,仍然时有发生。

设备因素造成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主要有:

一是机械设备在设计制造中要对传动部位设置防护罩、保险、限位、信号等装置;并给予明显的安全提示。

二是杜绝擅自改装、拼装和使用自制非标设备。

三是要按操作规程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杜绝机械设备带病运转、运行,加大对设备的使用、维护、保养、安全性能的检测监管。

四是生产厂家要自律,在材质选用、热处理工艺、加工精度、装配工艺等方面确保设备质量。

1)针对卷帘机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

一是在每根绳索与卷轴的啮合处加装防止衣物等卷入的塑料防护套;二是在主机电源上安装遥控接受装置,再配以遥控启动器,作业时操作者手持电源遥控器,一旦发生卷入事故,操作者可及时按动遥控器切断电源,立即可以停机,避免伤残事故发生;三是在主机电源上加装一个拉线开关,并将拉线沿卷轴布置,一旦有衣物等卷入,被卷入者只需触动拉线即可切断电源停机;四是对于卷帘机从后墙翻落事故的防范除了做好操作培训,也应在结构功能上加以改进,如在温室顶部安装限位开关,在草帘卷到顶部时自动切断电源,停止运转。

2)针对微耕机事故的预防技术、措施

清理旋耕刀缠草时一定要断开动力,使旋耕刀完全停止后再进行操作;旋耕到地头时及时断开动力,避免旋耕刀与温室骨架碰撞飞溅出金属伤人;特别注意使用倒档时要注意身体后方有无阻碍物,一定要使用小油门倒行;为预防操作中忙中出乱,应当对微耕机的操作机构设计上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原理,尽量将控制动力的操作部件放在把手附近,在手不离把手的条件下能够靠手指来切断动力。如将传动旋耕刀的离合器控制开关放到右手把手上,当遇到意外时能及时断开动力,从机械设计结构上预防微耕机事故的发生。

3)机械设备事故预防常识

机械设备应根据有关的安全要求,装设合理、可靠、不影响操作的安全装置。如微耕机装备快速切断动力离合,卷帘机装备自动遥控装置和防脱落装置。机械设备的零部件的强度、刚度应符合安全要求,安装应牢固。供电的导线必须正确安装,不得有任何破损和漏电的地方。电机绝缘应良好,其接线板应有盖板防护。开关、按钮等应完好无损,带电部分不得在外。

从设施农业设备安全使用软环境分析

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是造成农机事故的根源。《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安全检验中发现农业机械存在事故隐患的,应当告知其所有人停止使用并及时排除隐患。实施安全检验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安全检验情况进行汇总,建立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为此,按照法规规定,把隐患排查纳入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档案之中,认真梳理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类型,据此建立动态的隐患排查机制,使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常态化、制度化,是做好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坚持以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对企业安全生产的最根本要求。安全生产管理也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因此,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农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农民应该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农民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安全法津法规、安全专业知识,以达到客观地、科学地分析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责任人制。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部门、各工种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很难落实。通过层层落实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事故责任。

组织设施农业机械安全隐患防范技术攻关。针对温室、大棚等作业环境,近年来,农机部门引进了一些具备耕作、种植、灌溉、植保、环境监控、温度控制等功能的设施农业机械,由于这些机械与大田机械相比,开发、研制、使用的过程较短,因此,在设计制造环节以及使用环节暴露出来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为此,农机部门应该针对排查出的隐患,进行合理分类,从政策支撑和技术装备软硬件两方面入手,组织技术攻关,研究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管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为做好农业机械的全范围以及全过程监管进行先期的技术储备。

卷帘机的安全技术问题。认真研究攻关解决其安全性可靠性问题。杜绝后翻事故造成的机械事故。实现遥控开关与手动开关(手自一体)并用的改造。抓紧出台卷帘机标准,要求企业以整机形式销售,负责安装和售后服务。可以适当推广手动卷帘机。(省草帘、安全性好、使用操作简单)对微耕机进行设备改造。要求微耕机安装快速离合手柄。增加微耕机的马力,减小整机体积,增加微耕机配套农具的研发。对植保机械应当执行强制性3C认证的标准,严禁跑冒滴漏的植保机械再度进入市场。对物理设备的推广,要将使用的电压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严禁发生漏电事故。

加大设施农业机械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水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安全意识比较淡薄,特别是操作设施农业机械的农机户,认为设施农业机械体积小、动力小,普遍有安全上的误区。为此,农机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农机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如对《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农业机械,其所有人或者使用人排除隐患前不得继续使用”的有关内容,可以利用不同形式、不同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扭转农机户被动接受安全教育的局面,促使农机户从被动地“要我安全”到主动地“我要安全”转变,积极营造农机户正面接受农机安全生产信息的氛围。

加强设施农业机械技术培训。设施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的大类中属于新生力量,发展的空间很大,作为农业机械安全生产的管理部门,应该不断了解跟进设施农业机械发展趋势,熟悉各种新机型,以便更好地为农机安全生产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如搭建安全操作技术培训平台,根据本辖区内设施农业机械的常用类型,联系有关专家和厂家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在传授安全操作技能的同时,突出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内容,增强培训的实用性,提高培训对农户的吸引力,把农机部门的服务职能切实落到实处。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4个环节,切实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农民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农机管理人员业绩考核相结合,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人员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农民把安全作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一需要”,实现安全生产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设施农业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60-1

1 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在整个国民人口中占有将近70%的比重,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也占有基础性的地位。搞好农业发展,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构建全面和谐的小康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此,近些年来,中央政府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出台了大量的文件和政策措施,积极的推动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2012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2年7月初,又召开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会议,总书记、总理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在建国以来都是首次。从中央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此重视来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农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逐渐得以暴露出来,尤其是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暴露出大量的问题和漏洞。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低,配套设施不齐全,后续建设和投入不足,工程使用时间长,年久失修等问题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和解决。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 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很多问题被逐渐暴露出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是一个对于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的产业,自古以来,农业的发展就离不开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修建了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例如秦朝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云南少数民族修建的梯田等,都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如今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对于农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农业又好又快可持续的发展,需要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的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非常落后,很多地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现状下,就必须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2.2 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总理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对于城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之后,对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更多的农村人口从农村转移出来,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从土地里脱离出来,这就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经济的生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规模化农业的发展,这两个方面都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有着很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场化经营提供很好的基础设施保障。

2.3 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重要内容,可以有效的刺激投资,拉动内需,为我国经济的增长提供动力。首先,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样,可以直接拉动我国投资需求的增长;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改善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拉动我国的内需增长。

3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3.1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农田水利建设的面比较广,但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质量并不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隐患。其次,国家在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的投资方面比较少,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得不到持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物力的保障。另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对于其能否发挥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农田维护体制的建设一直不健全,导致大量的基础设施长期无人看管无人维护,年久失修的现象很普遍。

3.2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首先要加强大型水利工程配套设施的完善。要对于大中型水库和其他水利设施的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水利设施,要予以加固,同时,要做好农田田间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发挥好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其次,要推进小型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在难以修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地方,要将资金和人力物力重点投入到一些比较小的设施建设上去,比如帮助农民因地制宜的修建一些水窖和集水池等储水和灌溉工程,另外,做好相应的配套设施的修建和完善。要在农场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根绝具体情况,大力发展节水灌溉项目。从中央到地方,一定要将各个措施和政策予以落实,大力投入人力和物力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参考文献

[1] 杨朔.当代中国农田水利建设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韦金保.税费改革后安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4.

设施农业分析篇(7)

摘要:设施农业作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水资源的严重短缺给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介绍了北京市设施农业及其节水现状、设施农水节水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节水农业今后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设施农业;节水;灌溉 0 引 言 在传统农业中,自然环境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极大,实现对农业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设施农业是通过一定的设施,在局部将影响农业生产诸多不可控制的自然环境因素变为可控因素,为动植物生长创造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从而实现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1 ] 。设施农业作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形成了以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集约高效性农业,也是吸纳农民就业的重要载体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水的综合利用率[2 - 4 ] 。然而,北京市水资源的严重短缺给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节约水资源,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高效,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动农业的循环发展,充分体现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这就要求设施农业必须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只有成功发展节水、高效的设施农业,使有效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方可真正缓解农业发展与水资源紧缺的主要矛盾,这不仅大大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还将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达到支撑新农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的目标。 1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广义的设施农业包括设施栽培与设施养殖,设施栽培的主要设备包括地膜覆盖、阳畦、中小拱棚、温室(连栋温室) 大棚等。本文中的设施农业主要指的是设施栽培中温室和大棚。 北京设施农业开始从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发展。早期的设施主要以加温温室为主,生产成本比较高。从20 世纪90年代,北京市陆续从东北、山东等地引入了不同类型的日光温室,在京相关科研院所也在此基础上自行研制了符合本地区发展的日光温室[4 ] 。1999 年北京引入世行节水灌溉项目,利用项目资金大力发展大棚,通过项目示范效应,大棚这种简易的设施得到了快速发展,随着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及京郊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设施农业更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日光温室、大棚是京郊设施农业生产的主要形式。截止到2007 底,共有设施农业1. 46 万hm2 ,比1995 年增加了1. 1 万hm2 ,增长了3 倍。详见表1 。 北京设施农业以种植蔬菜(含食用菌) 为主导,种植品种多样化。目前,设施农业中蔬菜(含食用菌) 种植面积为12 267hm2 ,占设施农业总种植面积的84 %;水果(含西甜瓜和草莓)为1 752 hm2 , 占温室总种植面积的12 %; 园艺苗木为438hm2 ,占温室总种植面积的3 % ,详见表2 。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各区县根据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因地制宜,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设施农业类型,如大兴区、顺义区以西甜瓜和蔬菜为主,平谷区以大桃和蔬菜为主,房山区以食用菌和蔬菜为主,昌平区以草莓采摘和观光休闲为主的设施农业等。随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京郊设施农业的面积逐年增加,在京郊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大,设施农业已经成为北京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主要的产业形态。 2 设施农业节水现状 设施农业节水灌溉伴随着农业节水灌溉整体向前发展,从土渠灌逐步发展到以微灌和低压管道输水灌为主。北京市设施农业节水经过近几年的大力发展,以滴灌为主的微灌技术在京郊设施农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微灌面积达到7 600 hm2 ,占设施农业面积的52 % ,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的面积为5 681hm2 ,占38. 9 % ,采用土渠灌、渠道防渗输水灌溉和喷灌形式的面积为1 323 hm2 ,占设施农业面积的9. 1 % ,详见表3 。 设施农业微灌面积主要集中于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部分散户经营。其他灌溉形式集中于农村的一家一户。全市设施农业用水量1. 3 亿m3 ,基本上靠开采地下水,占农业用新水总量的10 %。设施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了80 %以上。 3 设施农业节水存在的问题 虽然设施农

设施农业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4-0037-04

一、问题的提出

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近些年来国内的许多学者分别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徐义平分析了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差距。方芳等运用皮尔逊相关检验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之间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孔群喜等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法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无论是总体水平还是具体构成均对国民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正影响且时滞相对较短。莫连光和刘晓凤应用灰色关联理论,通过计算得出全国三大地区的各影响因素(比较数列)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参考数列)的关联度排序基本一致,比较客观地反映出农民收入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最大,分别高于文化、教育、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基础设施等,但同时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存在着地区差别,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最低。可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业基础设施作为解释变量和农业总产值为被解释变量,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农业总产值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分析较少。毛燕玲运用协整理论对于农村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是在运用消费价格指数对相关数据的影响因素进行处理中具有一定的不合理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相关分析结果。

经典的经济计量学是在一定的假设的基础上进行的,如随即误差项在不同样本之间、随即误差项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序列相关,随机误差项服从零均值和同方差的分布等等。但是在实际经济中,大部分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非平稳的,很难准确的用回归关系来判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1978年恩格尔(Engle)和格兰杰(Granger)提出的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为在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寻找长期均衡关系,为非平稳变量建立经济计量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协整理论主要步骤为单位根检验一协整检验一因果关系检验。基于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现状,本文拟采用1980-2009的样本数据,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更为合理的处理,来进一步分析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GDP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总产值的协整关系分析

1 数据说明与处理。如前所述,我国历史上农业基本建设支出的投资范围与农业基础设施的范围基本上一致,此时的农业基础设施一般也指的是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基础设施,在选取变量的是以农业基本建设支出(ACI)来表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额,农业总产值以农业GDP(GDPl)指标为准。分析所用的样本数据分别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并采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相关指标进行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以1978年为基期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平滑处理。

2 变量的单整性分析。图1是ACI和GDPl经过处理后的LACI和LGDPl的图形。

从图1可以看出,各变量明显表现不平稳,但具有常数项和显著趋势。原水平变量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各变量原水平下表现为不平稳。

图2为一阶差分后的DLACI和DLGDPI的图形,可以看出,变量仍然呈非平稳性。

一阶差分后的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一阶差分后各变量仍表现为非平稳。

继续对各变量进行二阶差分,二阶差分图形如图3所示,从图形上可以看出,变量表现平稳。

对二阶差分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检验通过。

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及一阶差分均不是稳定的,二阶差分则是平稳的,各个变量表现为二阶单整系列。

3 协整性分析。由于在此只选取了两个变量,因此选择EG两步法来进行检验,残差序列e的取值见图4。

对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检验统计量值-2.319599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时的临界值-1.952910,因此可以认为估计残差序列e为平稳序列,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4 因果关系分析

设施农业分析篇(9)

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具有不同的农业特点和经济特点,其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产值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份额最大,也就是说其农业生产发展对地区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是我国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其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直接关系着中下游各省份的经济发展,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自身,同时也影响着东中部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制度创新及优惠政策的支持,逐步形成了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但是随着非均衡区域战略的实施,我国出现了生产力非均衡性的空间布局及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的结果,从而引致了诸多社会问题。1998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4122.5元,东部地区则为10022.6元,人均 GDP的相对差距为58.9%,2003年西部地区人均GDP为6187.0元,东部地区则为16206.7元,人均GDP相对差距为61.8%。与此同时西部地区农业的相对比重不仅远远高于东部地区,2004年西部三大产业结构之比为19.5:44.3:36.2,东部为9.1:52.9:38.1,全国为15.2:52.9:31.7,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西部地区高出东部地区10.4个百分点,高出全国4.3个百分点①,由此可见西部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地区经济对农业的依存度较高,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课题组通过调研指出,东西部地区最根本的是农村的差距,西部经济的落后关键是农业和农村的落后②。

1.农业水利灌溉条件落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西北地区由于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田灌溉一直是影响其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而受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连续几年的干旱也显现出了水利设施建设对其农业生产的重要。由于农业灌溉设施发展长期滞后,使得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不断减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生产状况令人堪忧。从图1可以看出,从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机电排灌面积这三个指标来看,西部地区近些年来农田水利设施状况变化不是很大,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气候的变化也不断的加剧,农业生产的抗御能力必须不断的增强,否则将难以面对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近两年旱涝灾害连续不断就是很好的例证。

图1 西部地区农田水利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2010》整理

如图2所示,近些年来,西部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灾害情况中,风雹灾害的成灾率最高,其与旱灾的成灾率以及水灾的成灾率均高于平均成灾率,但是由于风雹灾害发生概率较低和区域性较大,虽然成灾率数值较高,但实际受灾和成灾面积的绝对规模较低,因此,西部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灾害仍是旱灾和水灾,而较高的旱灾成灾率和水灾成灾率反映出了西部地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虽然国家也在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但真正用于提高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能力的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的资金并不是很多,而在西部地区由于地方经济实力的限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更是缺乏,最终导致西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

图2 西部地区农业自然灾害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2000-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

2.农业机械化水平低,难以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需要

从表1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各项农业机械拥有量的相对比重非常低,基本都在20%左右,尤其是从农用排灌设施来看,西部农用排灌电动机和柴油机占全国的比重仅仅15%左右,这对于处于干旱和半干旱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限制性因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对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加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资料来源:根据《2010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

3.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较低,难以支持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发展

从不同区域之间农业现代化程度来看,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孔祥智教授主持的的课题组运用主成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进行了一定的测算,在其指标体系中,农业知识化指标体系主要反映了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程度,农业装备现代化指标主要反映与物质性农业基础设施水平,如灌溉率、化肥使用程度、农业机械使用量和农村用电量等等③。

注:第一类区域是指京沪地区;第二类区域包括津、浙、苏、闽、粤等东部沿海五省市;第三类区域包括东部3省、中部4省以及西部3省;第四类区域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第五类区域是指中部山西和西部其他9省份。

资料来源:2009中国“三农”前景报告,孔祥智主编,2009年1月

从表2可以看出,西部地区绝大部分省份的知识化指数,装备现代化指数以及产业化指数均处于全国最低水平,尤其是反映农业基础设施状况的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生产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最近几年来西部地区各省份也逐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尤其是在农业机械设备投入方面,配合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农业机械的人均拥有量在不断地提高,但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过多,从总体来看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仍然是极其滞后。

二、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效应实证分析

1.变量的选取

农业总产值的变动是多种因素相互综合、相互影响的结果,从投入产生效益的时间上看包括长期固定资本投入和短期的流动资金支出,前者包括耕地面积、农业机械、农田水利设施、农村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后者主要包括化肥、种子、农药以及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农业总产出。影响农业总产值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从相应指标体系上看主要包括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道路里程、化肥施用量、种子投入量、农药使用量和农业从业人员等。由于农村道路包括生活型和生产型用途之分,加之农村道路是在农业产出形成后,从农产品的运输方面影响农产品流通,其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因此在变量选取时可以不予考虑,同时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得性,重点观察以下几个变量来分析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第一,有效灌溉面积(X1)。一般来说,西北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利是农业生产的生命线,西南地区虽然相对来说,雨水量比较充沛,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地理环境的影响,灌溉对农业生产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农作物产量会随着有效灌溉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产量的增加会带来农业总产值的上升。因此,假设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与有效灌溉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农业机械总动力(X2)。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越高,同样假设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呈正相关关系。

第三,化肥使用量(X3)。化肥的施用量越大,农田土壤中有机碳的矿化速度越快,长年使用将导致土壤酸化和板结,土壤肥力下降,假设化肥施用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第四,农药使用量(X4)。农药的施用会通过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业总产值,假设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与农药施用量成正相关关系。

第五,农作物播种面积(X5)。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扩大将带来农业总产值的上升,假设这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

第六,农业从业人员(X6)。一般来说,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农作物产量会增加,从而提高地区农业总产值,故假设这个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

2.计量模型的构建

建立模型的关键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相对于超越对数和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来说,实际中常用的是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因此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与农业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④。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Y是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自变量X1 为有效灌溉面积,X2为农业机械总动力,X3为化肥使用量,X4为农药使用量,X5为农作物播种面积,X6为农业从业人员,ε为残差序列,代表随机变量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

3.模型参数估计

分析数据以1990-2009年相关数据为基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整理所得),运用农产品价格指数剔除价格因素对农业总产值的数据的影响,通过以1990年为基期,对相关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利用统计分析软件,用OLS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其结果如下:

模型的可绝系数为0.991,调整可绝系数为为0.987,F值为244.9,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t检验结果有三个变量(X2、X4和X5)系数未通过检验,表明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4.多重共线性检验及修正

用统计分析软件,得到解释变量之间相关系数矩阵表:

从表中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之间都存在比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性。在经济意义上,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使用量和农业生产密切相关,这使得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很强。

用逐步回归法对其进行修正,结果为:

相对于前面的回归结果来看,调整可决系数变动不大,拟合优度很高,F值得到很大提高,t值明显提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能通过检验。

以X1,X3,X6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得到的模型方程的DW值为1.625,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本模型样本容量为n=20,解释变量个数k=3),查表得到DL=1.10,DU=1.54。因为Du

5.结果的分析说明

从模型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西部地区有效灌溉面积(X1)、化肥施用量(X3)、从业人员(X?6)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的调整可决系数R2为0.988,接近于1,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度很高。F=509.715,远大于临界值5.29(F(3,16)0.01),此时可以认为模型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所设定的模型有意义,模型对总体的近似程度很高。t检验表明X1、X3和X6在0.01显著性水平均显著。表明有效灌溉面积(X1)、化肥使用量(X3)、农业从业人员(X?6)对西部农业总产值的影响是显著的。同时在分析过程中,先后对机械投入、播种面积和农药使用量进行了剔除,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部地区农业机械投入不高,而且基本都是简单的机械操作,只是取代人力劳动,对农业总产值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同时由于化肥使用量与农作物播种面积有较强的相关性,播种面积越大,化肥使用量也随之增加,因此两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经过分析检验,剔除播种面积因素的影响。农药使用量在分析检验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其对西部地区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低,影响不显著,农药使用量从解释变量中取除。

从模型回归结果分析,西部地区有效灌溉面积(X1)的系数负,也就是说该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呈负相关的关系,从表面上似乎有悖常理,但是从近些年来西部地区一方面原有农业灌溉设施老化,农业灌溉设备难以有效运行,另一方面由于灌溉水资源有限,或者是用水高峰期只能保证灌溉网络的上游,而无法保证下游的正常用水,或者是由于水价天高,而导致很到地方农民只浇“保命水,不浇增产水”等问题来看,有效灌溉面积与农业总产值的负相关就不难理解。化肥施用量(X3)系数为正,表明化肥使用量对西部地区农业产值有正的影响,但是化肥使用量过多,会造成土壤环境的破坏,从而降低单位面积的产量。人业人员(X?6)的系数为负,表明现在西部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过剩,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业投入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不仅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因此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应注意投入结构的合理性问题和对现有农业投入机构不合理的纠正。

参考文献:

[1]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2008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1-4,328-329.

[2]孔祥智.2009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25-31,250.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01.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朱玉春,唐娟丽.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9(5):197-198.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省农业基础设施财政投融资方式研究(项目编号:2009KRM044);教育部2011年度“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项目(项目编号:IRT117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创新一般项目(项目编号:QN201205)。

设施农业分析篇(10)

设施农业是指通过人工操作建造适宜的种植环境,帮助农作物正常生长,同时兼顾养殖产业的发展,将农作物的培养演变为整个农业的生产量化,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与产量的最高价值,加快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培育出优质农产品。作为改善原始环境创造种植条件的农业发展方式,设施农业能够保证农作物的地表与地下环境都能促进健康生长,对空气流动及化合物的供应相对充足,并且时刻调节氧含量与湿度,增强农作物与牲畜的抵抗力,即便是不能种植农产品的偏远地区也能在设施农业的环境中投入生产。

1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相比与国外的农产品种植来讲,种类相对丰富且历史悠久,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设施农业的水平一直处于中低层,进步速度慢且基础差,结构较为单一化,虽然也有复杂功能的设施,但管理起来比较麻烦,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在近些年的研究中,设施农业制造出比较适合我国气候的农业设施,在农村中得到了小范围普及,能够节省水资源,实现无土化种植,借助器械的作用实现自动化农业种植,丰硕的成果为设施农业建设增强了信心。设施农业普及程度最广的便是塑料棚和温室,小批量的智能温室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地区也有使用,另外,采用日光吸取能量的模式备受种植户喜爱,无论是大棚还是温室,种植最多的便是蔬菜瓜果,按面积来算,我国的设施农业已经占据全球第一位。温室中的产品大都是跨季节生长,对环境的要求较高,充足的日光与湿润的环境是必备的,我国上海曾建造了一处智能化的温室,室内的温度与湿度都经过计算机监控,配置了专业化设备,技术的高效性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准。总得来说,我国的设施农业已经获得了初步进展,但仍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要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专业水平[1]。

2设施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1管理方式跟不上

传统的农业运作大多依赖人工,劳动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至今日,农村依旧没能改变传统僵化的管理方式,过于追求眼前的利益,没有从长远的角度考虑设施农业的作用,产品种植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对农产品的盲目认知,经济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一直围绕在心中,设施农业的开展在错误的领导下受到阻碍,更别提建设资源节约型农村。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部门的管理方式也有待提升,正是由于带头人没有起到引领作用,缺乏对农业种植户的监督管理,再加上规章制度没有在恰当的时间范围内实施到个人,才导致如今的落后局面,制约着当地农业的健康发展。

2.2土地污染恶化快

我国的工业化进展速度远远赶超农业生产,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工厂的大规模建设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土地受到工厂污水的侵蚀造成寸土不生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在种植花生等农作物时,传统的种植模式多采取覆盖塑料薄膜的方法,薄膜在土地中遗留后,不断侵害农作物后期的生长,从中可看出时下的种植户只注重眼前的发展,丝毫不关注行为发生后导致的后果。土质的下降影响着种植物的产量,在除草时节,种植人员喷洒大量的农药试剂,即便除去杂草,也影响了土壤的结构,久而久之必定大幅度减产[2]。

2.3病虫毒虫危害大

大棚、温室等设施农业均采用密闭形式,室内温度较高通常使农产品的抗毒害能力降低,对病虫毒虫丝毫没有抵抗力,温室中的作物一般实行长期种植,即在长时间内都连续培养某种作物,不进行交叉转换,这种模式下的病虫害更为猖狂,且已经熟悉了作物的培养时间,攻击型更加强烈,严重影响产品的生产量。

3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的工序一直处于不平衡状态,主要因为人口基数大但可用土地资源紧缺,致使自然条件下的种植已经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设施发展的普及为农业生产到来了福音,为以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将设施农业的发展向国家靠拢。我国的土地资源充足,但可用的土地领域并不多,因此人均土地拥有量不能实现需要的产量,另外,气候条件的不同影响着设施农业的发展,向国家靠拢无疑是健全设施农业的最佳方案,根据本地情况研发恰当政策;其次,设施农业向统一化发展。设施农业长期未得到广泛使用的原因在于这是一种需要大规模运转的方式,只有种植户团结一心,才能将设施农业形成强劲的竞争力;再就是全自动设备的研发。农业生产工业化是必经之路,现在的种植业已经不能局限于手工操作,机械化的种植能够确保产品的质量与产量,销售出无公害的健康食品.

4结语

总之,设施工业的推广不能单凭政府或企业的宣传,要不断到农村探索设施农业的认可度,获取群众的信赖才能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杜艳艳.国内外设施农业技术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04):346-349+368.

设施农业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299-02

近年来,我国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已经从基础资源建设转向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及多类型、知识化的信息服务。但同时也应看到,由于信息技术、农业科技总体落后,我国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从总体上来讲还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1-3]。长期以来,朝阳市非常重视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特别是“十二五”时期,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方面取得很大进步,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

1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是在设施农业生产和管理等过程中涉及到的以信息形态存在的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和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2015年,朝阳市的设施农业总面积12.33万hm2,分别占全国设施农业总面积379万hm2的3.25%,全省设施农业总面积74.6万hm2的16.53%,位列全省第2位(仅次于沈阳市),全市设施农产品产量达到542万t,产值1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朝阳已经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设施农产品稳定生产供应基地。

1.1 建立了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

自2014年以来,以科技情报所为依托,整合科技局全局人、才、物资源和情报所技术力量,建立了朝阳市农业科技网络图书馆。导航栏目设计科学化。网站开设图书期刊、成果专利、实用技术、视频讲座、设施农业、企业信息、专家名录、县区专栏、咨询留言九大栏目。一是信息采集渠道专业化。主要是组织省驻朝阳科研院所、市直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气象、师专、工校等机构30余家科技团队,收集适合本地的农业科技信息1万多条在网上进行,目前网访问量已经达到1.8万人次。二是网站主要服务功能专业化。为广大农户及时提供适合于本地的农业科技文献在线检索、浏览,农业新技术远程培训,农业技术引进、示范、宣传、推广与跟踪服务,县(市)区农业科技工作动态、信息与宣传,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的新技术、新产品介绍与宣传,农业专家远程在线视频讲座,专家和农户之间实现线上技术咨询与线下技术指导等服务。网络图书馆的上线开通,为广大农民学技术、会生产、懂管理、促销售开辟了一条多方位、大视角的信息渠道。网站所采集的技术与成果,市场与销售等信息完全具备了技术性新、针对性强、实用性好、推广速度快等特点。在上线开通1年多来,显示出其强大的作用力,深受朝阳市农事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1.2 实施了朝阳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

为推进全市设施农业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围绕设施农业科技提升工程,实施了朝阳设施农业信息化科技提升工程。该工程主要以辽宁省农科院、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农业科技专家为技术依托,在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建立“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总控制中心”[4]。以朝阳县为试点示范,围绕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选择4个片区112.86 hm2地30栋日光温室大棚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实现了线上技术咨询与线下指导服务相结合,建立了4个朝阳市设施农业信息化示范园区。凭借通信、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一套集信息、技术咨询、科技培训、环境监控、灾害预警、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栽培技术集成与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实现了打点示范引导,又汇聚社会各方资源实施市场化动作进行扩大与推广。示范棚内铺设主光纤、园区视频监控室、温室内监控器、变送器、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光温适度传感器、高清高速球机等设备,实现日光温室大棚内空气温度与湿度、土壤温度与湿度、空气二氧化碳含量、光照度6种参数的采集和上传,实现对日光温室自动控制和水肥定量供给。省水保所专家团队筛选适合朝阳特点的设施农业果蔬作物,编制出一整套农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生产和实践中应用品种引进、栽培模式、生产管理、绿色产品等配套技术,为农户提供病虫害、植保技术、农药施肥技术查询服务,指导农民生产,深受广大农户欢迎。

1.3 建设了北票市“农业科技110”系统

该系统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和服务方式,借鉴110快速反应机制,实现对农民、农业科技求助的快速反应和有效服务。建设指挥中心:建成了远程视频系统、网站系统,开通了5050110服务热线电话,购置了技术服务车。指挥中心作为整个体系的核心和中枢,负责接听、接待农民的求助,指挥、协调求助受理工作顺利开展。组建专家团:组建科技特派团6个,选派科技特派员55人,分派到各个企业、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场、大棚、小区、基地进行科技服务指导。另外,聘请省农科院蔬菜所的5名技术人员为省农科院蔬菜科技特派团,对北票市设施农业进行技术指导,为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已建成192个服务站。求助受理方式:北票市建立的“农业科技110”综合了电话、网络、视频、现场指导、讲课培训等诸多方式之所长,形成了复合型的多渠道的求助受理工作模式,为农民科技求助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农业科技110成立以来,农业科技110网站点击率已达86 658人次;通过电话接入、下乡指导、专家面对面、远程视频等多种服务形式直接成功受理解决了6.4万人次的农民求助,涉及农业、畜牧、林果、农机等诸多行业和领域[5-6];北票市科技指挥中心先后深入30个乡镇,开展乡间课堂40节,参加学习的农民5 000余人。

1.4 建设了朝阳县“农业科技110”系统

2011年,朝阳县科技局建设了朝阳县“农业科技110”系统。在全县28个乡镇陆续设立服务站,建立统一的、全覆盖的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录用了3名相关专业应届毕业大学生,加强系统的管理,充分发挥系统的信息服务功能。聘请5名有多年农、林、畜牧等工作实践经验,业务精、素质高的专家,通过“农业科技110”系统,为全县农民答疑解惑。

2 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2.1 资源分散,特色科技信息资源获得困难

目前,朝阳市特色设施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很难由一个渠道获得具有地域特色的专题信息,或针对某一群体的专门信息。此外,在资源采集中发现,朝阳市缺乏统一的信息交换和共享渠道,重要的信息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网站和数据库,一些涉农人员因条件限制而难以获取,能够获取的又信息匮乏,难以开展处理、加工、提供和咨询等信息增值服务。

2.2 资源共享程度低、范围窄

目前,朝阳市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共享程度低,缺少大型实用、专业、特色的数据库[7-9]。

2.3 信息适用性不强、指导性差

目前的设施农业信息多、乱,缺少实用性强、具有前瞻性、预测性、指导性、特色性的科技信息。朝阳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不仅供给不足,整合程度低,专业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缺乏,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关用户的需求。

2.4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薄弱

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人力资源建立面向设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同时也未能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

2.5 设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滞后

科技部门围绕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搜集、整理、加工国内外设施农业先进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生产防控技术、模式、机械、物理设备、优良的品质资源等科技信息资源工作开展力度不够,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不强,没有很好地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朝阳市设施农业向优质、高效、可持续发展作用,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严重滞后。

3 参考文献

[1] 张学斌,刘华,祁复绒,等.辽宁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经验及启示[J].甘肃农业科技,2013(3):43-44.

[2] 崔淑贤.辽宁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3):36-39.

[3] 王猛.浅谈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整合和综合利用[J].山西科技,2014(5):12-13.

[4] 刘春静,何美然.河北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及举措[J].学理论,2012(30):75-77.

[5] 贾宝红,马享优,宋治文.天津市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初探[J].天津农业科学,2006(2):59-61.

[6] 崔淑贤.辽宁现代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1(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