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0 16:38:47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1)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为了保证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事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对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进行辩识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设施(备)、装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应当明确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准备和策略等。

一、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应急预案的制定是为了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管理中出现的缺乏全局观念的行为和不合理的行为,使突发事件的应对与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应急预案的制定需要明确行动的具体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所做的各项工作安排。这就要求制定者不仅能够预见事发现场的各种可能情况,而且能够针对各种可能情况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达到预定的目标。

(一)完善制度原则

所谓完善制度原则是通过制度的形式来确定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的重要性和强制性,即:将大型体育赛事的应急预案制度化。这也是应急预案的系统性、长期性、战略性、强制性的内在要求。

(二)系统协同原则

系统协同原则是指为了保证应急反应系统的高效协同与快速反应,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与指挥中心,以统一指挥应急管理的全过程。

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资源需求与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是应急决策是应急决策必须面对的一个主要问题。这就要求按照统一指挥的原则,统一资源的规划调配,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避免不同部门或局部之间因争夺资源而产生冲突,从而改变因过激反应造成资源使用浪费的现象。

要从全局出发,抓住关键环节、分清轻重缓急、避免分散指挥造成以各自为中心、只见局部不顾全局的局面。同时,要集中优势资源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应急状态下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统一指挥的组织机构来协调和决策。

对突发事件来说,统一的指挥系统针具有全权决策的权力。明确划分权利与责任,规定不同组织层次和部门、岗位其相应的工作与职责,不仅有利于明确分工、责权到位,还有利于事件的处理流程顺畅,环环相扣,同时也可避免出现问题时相互推诿,逃避责任。

(三)事件分级原则

事件分级原则是指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与影响程度的差别,采取不同方式的处置办法和反应力度,同时在应急预案中明确界定不同层次、类型的指挥机构的动员权限。事件分级原则要求在应急管理预案制定的过程中,通过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影响范围、危害程度以及表现形式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应急指挥机构的不同级别层次和专业性能,并规定直接参与处理突发事件的人员队伍和需要动员的范围,制定应采取的技术手段和处理原则。

在应急管理预案中,把突发事件分级需要做两方面的预先评估:一是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潜在的突发事件的特征、影响范围与危害做出评估,并划分出相应的分类;二是客观分析各部门以及相应公共组织拥有的技术条件、资源与应急管理能力,然后对应对突发事件主体的能力与资格做出评估。

2004年12月14日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救援预案》,该预案中将北京市所面对的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以下四个不同的等级:一般突发公共事件(IV级);较大突发公共事件(III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II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I级),并分别针对不同等级的突发事件制定了不同的处置预案。

(四)信息公开原则

信息公开原则是指赛事举办方应该向体育赛事的参与者提供可靠、真实的公共信息,这是其最基本的社会责任之一。当处理突发事件时,实事求是也是应该成为体育赛事组织者公布事实的态度。

著名突发事件管理专家帕金森认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的失误传播会造成真空,导致黑白颠倒、不真实的流言横行,而此时“无可奉告”的答案更加助长了此类问题的产生。失实的消息不仅会引起公众的猜疑,还会导致不正确的报道,使公众认为社会组织采取了掩盖手段阻止信息传播,从而对社会产生抵抗情绪。由此可见,控制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是对传播进行有效的管理。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公开与如实公布既有利于赛事组织管理者公信力的建立,又有助于消除赛事参与主体的从众效应和恐慌情绪,在尊重民众知情权的同时,也便捷了突发事件的处理。

二、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内容

应急预案在深入分析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人员所需要的应急准备和所需要采取的应急行动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内容制定出的一种指导性文件,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1)预测、辨识、评价紧急情况或事故灾害;

(2)应急各方的职责分配;

(3)应急救援行动的指挥与协调;

(4)应急救援中可用的人员、设施、设备、物资、经费保障和其他资源,包括社会援助和外部援助资源等;

(5)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保护生命、财产和环境安全的措施;

(6)现场恢复;

(7)其他,如:应急培训和演习的规定、法律法规的要求、预案的管理等。

(一)基本预案范式

(1)预案令

领导应根据国家、省(市)相应法律和规章的授权规定,签署预案令,并宣布应急预案生效。这主要是为了明确实施应急预案的合法性,保证应急预案的权威性。赛事领导在预案令中不仅要表明对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支持,还应督促各应急机构制定标准操作程序、完善内部应急响应机制、积极参与应急预案的编制与更新以及预案的培训、演习等。

(2)方针与原则

3.应采用统一格式编制各项应急功能的标准操作程序;

4.应按照应急准备、初期响应、扩大应急和应急恢复四阶段描述程序中规定的各项任务;

5.应与应急功能设置中有关各部门职责和任务的内容一致;

6.应规定相关部门执行程序时应保存的记录,包括保存样式和期限。

标准操作程序的描述应简单明了,一般包括目的与适用范围、职责、具体任务说明或步骤,负责人有关附件(检查表、附图表等)等,标准操作程序本身也应尽量采用检查表的形式,对每一步留有记录区逐项检查核对时做标记使用。

(四)支持附件

应急预案支持附件中应包括:

1.危险分析附件

危险分析附件由下列内容组成:突发事件灾害影响范围预测;突发事件危险面登记表与分布;重要防护目标一览表与分布;事故后果预测与评估模型;其他危险分析资料等。

2.通讯联络附件

通讯联络附件由下列内容组成:赛事组织内部所有应急机构、应急组织、应急设施联络方式;外部可利用应急机构的通讯联络方式和备用联络方式。

3.法律法规附件

法律法规附件应由下列内容组成:我国有关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南性材料;国际上有关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的公约、建议书和技术指南等。

4.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

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应由下列内容组成;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计划;应急人员培训考核大纲;其他有关突发事件应急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的工作安排。

三、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

(一)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

大型体育赛事管理部门可以直接委派负责筹建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成员在预案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或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预案编制小组的成员应精心挑选。编制小组的规模取决于赛事的规模以及资源情况。小组通常由各部门、各层次人员代表构成,目的在于鼓励参与,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增加了参与者所能提供的总的时间与精力,增加了应急预案编制过程的透明度,也易于加快进度,为预案的编制过程集思广益,从某种意义上加强了应急管理中的预防工作。

把应急预案指派给具体部门或专家,对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内部其他成员的影响就是导致他们共同推卸责任的现象,从而大大降低了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赛事组织管理者需要来自各部门的消息,并在组织安排上应接近高级管理层。

小组成员的任命应由上级领导以书面形式任命,并且明确小组中的正副领导者。任命书向所有员工公示,这样做便于预案编制工作的展开及信息交流。应急预案编制小组成员必须直接参与预案编制过程的各个阶段,应定期开会评价预案的进展情况。特别强调,应急预案小组的成员应该密切联系,精诚合作,众志成城。

(二)应对突发事件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1.相关信息的收集

成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之后,首先小组应着手分析体育赛事可能面临的危险以及赛事应急实施能力。其次就是收集有关信息,如:大型体育赛事的有关计划与政策、已建立的应急预案及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然后分析风险,从而确定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是编写应急预案的关键环节,也是应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2.熟悉赛事有关计划和政策

熟悉场地设施,了解赛事有关的方针与政策是分析应对突发事件实施能力的第一环节。因此,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在进行应急管理和编写应急预案之前,应该阅读和参考以下文件:体育场地设施平面图,疏散撤离计划,防火方案,治安程序,安全与卫生方案等文件。

3.符合外部组织要求

预案编制小组应加强与政府机构、公用事业机构和团体组织等部门联络与沟通,不仅要向他们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还应该掌握编制应急预案可利用的资源。在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小组要同以下机构保持联络:行政主管部门,地方体育局,地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紧急医疗服务机关,电力机构等,并从以上机构获取有关的信息。

4.应急预案的评审

在进行修改或制定新的预案之前,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该对已有的预案进行评审。相关预案评审的范围涉及已有的预案,以及政府相关应急预案等。

对突发事件相关预案的评审可以深刻理解过去处理突发事件管理的方法及思路。相关内容包括评价报告,自然灾害、防火预案、球场暴力、恐怖事件应急预案,以及所涉及的应急停车等类似活动的操作规程。对上述内容的评审和检查可以保证应急预案的连续性。预案编制小组在检查这些预案时,应特别注意应急预案的时效性。

同时,赛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还应清楚掌握以下几项内容,包括有政府和社团组织社会应急网络的运转,政府应急预案,从而使赛事应急预案编制小组能充分了解政府机构或社团是如何准备、应急和从突发事件中恢复的,这对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有很大的帮助。

内部潜在风险的分析:内部潜在风险分析是评估事故或灾害发生时对赛事造成破坏(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导致的实际破坏(或伤害)程度,通常可能会选择对最坏的情况进行分析。风险分析可以提供下列信息:发生事故或同时发生多种突发事件的可能性;对人造成的伤害类型(急性、延时或慢性的)和相关的高危人群;对财产造成的破坏类型(暂时、可修复或永久的)。

目前来说,准确判断事故或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现实的。因此,不需要将精力集中于精确的定量分析事故或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在描述发生事故或灾害的可能性时,可以用相对性的词汇(例如,低、中、高),但关键是要在现有资料和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评估。

应急能力评估:通过风险分析可以对已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估,从而清楚了解应急救援的需求和不足。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对应急行动的快速性和有效性具有直接影响。制定预案时应当在在现有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的基础上,选择最有效现实的应急策略。

赛事的应急资源主要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备、应急组织对策及应急后援;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接受的培训等。

应急人员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小组、公共信息管理人员、疏散小组、消防人员和保安。应急设备主要包括个人防护装置、营救设备、灭火装置、通讯设备、医疗设备等。预案制定者通过对事故发生可能性及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所需的设备清单,进行具体的工作部署。

救援设备是应急救援工作重要的基础条件,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应急预案编制小组应制定救援装备的配备标准。装备的日常保管工作十分重要,只有装备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就能立即投入使用。应急人员应根据各自承担的救援任务和救援要求选配救援装备。在选择装备时,要特别注意装备的实用性、功能性、耐用性和安全性。救援部门要制定应急救援装备的保管、使用制度和规定,并指定专人负责,定时进行检查。同时,要做好应急救援装备的调度使用工作,保证事故发生时应急救援的紧急调用。

(三)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建立在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的分析结果、应急资源的需求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上。此外,在编制预案的准备期间,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已有的应急预案,避免应急预案的交叉重复,并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保持协调一致。

预案编制小组在设计应急预案编制的格式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

1.合理性。应合理地组织预案的章节,便于读者能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2.逻辑性。保证应急预案每个章节及其组成部分在内容上的相互衔接。

3.一致性。保证应急预案的每个章节及其组成部分都采用相似的行文结构。

4.兼容性。应急预案应尽量采取与上级机构一致的格式,以便各级应级预案能更好地协调对应。

(四)应急预案的评审与

应急预案的评审:为确保应急预案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在实际情况中的适用性,预案编制单位或管理部门应依据我国有关应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有关应急预案编制的指南性文件,组织开展预案评审工作。应急预案的评审可以分为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两类。

1.内部评审

内部评审是指在编制小组成员内部实施的评审。在预案初稿编写工作完成后,预案编制单位应内部组织编写成员对其进行评审,以保证预案内容完整、语言简洁流畅。

2.外部评审

外部评审是由上级机构、赛事同级机构实施的评审。确保预案被各阶层接受是外部评审的主要作用。根据评审人员的不同,又可分为上级评审和同级评审。

应急预案的:大型体育赛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过各级评审并通过后,应由赛事组织领导签署,同时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和应急机构备案。

四、建议

(一)本文是根据大型体育赛事应急预案的一般编制而言,各地应根据具体情况相应改变。

(二)由于篇幅问题,本文的应急预案编制没有具体到应急事件分类中的某一类,如火灾、恐怖袭击等,各地可分开制订应急预案。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2)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04-13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科技部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07GXS3B06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文卉(1974-),女,湖北武汉人,国家大剧院文化交流部部长,博士,副研究员;黄朕(1968-),男,湖北武汉人,武昌理工学院非专业素质教育学院讲师。

3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KM-SM模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进步和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诸如赛事主体多元化、参与者利益复杂化、海量信息和知识共享等新问题对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充分认识到知识管理对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重要意义,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了全面审视。经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北京奥运会的案例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简称:KM-SM模式),期望能够推动知识管理在国内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应用推广,提升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整体水平。

3.1 KM-SM模式的内涵

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横向由赛事计划管理、组织运行管理、竞赛组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与营销管理、后勤保障管理、风险管理、客户管理、新闻传播管理、活动仪式管理、形象景观管理、财务审计监督管理等组成,贯穿于赛事举办的整个过程。纵向来讲分为赛前、赛时和赛后三个阶段,赛前着重计划和演练,赛时着重执行和应急,赛后着重总结和评估。根据赛事举办不同阶段知识创造和共享的特点和要求,赛事管理结构会发生相应变化,赛前往往会采用职能化层级制的垂直管理模式,讲求自上而下的管理风格,统一行动、雷厉风行和高效率。随着赛时运行阶段的到来,为反应迅速和权力下移建立起一批任务团队,具有扁平管理模式特点,总体上看是一种网络化管理模式。知识管理的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不同阶段组织模式的转变以超文本方式进行转换,保证了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的连贯性和参与各方的协同性。本文提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并不是对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的彻底颠覆,而是引入知识管理的新元素,让传统体育赛事管理模式在继续发挥优势的同时,用知识管理的理论补充其不足并解决新的问题,以期让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模式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模式创新,不仅可以解决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问题和瓶颈,还能预见未来赛事管理的新趋势和新问题,是大型体育赛事保持竞争优势的原动力。KM-SM模式在政府、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管理组织,这四种力量并驾齐驱、各司其责、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使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达到最佳效果。KM-SM模式符合“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专业的机构做专业的项目”的行为准则,满足了体育赛事组织专业化、知识化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更新的体育赛事管理模式。

3.1.1 KM-SM模式的系统构成

图3-1 KM-SM模式示意图

图3-1所示KM-SM模式包含密切关联的四个元素: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它们共同承担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和运营工作,各方有独立的权责,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依存,集成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位一体”的功能,形成“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充分参与”的四元驱动赛事组织管理模式。

(1)政府――在宏观层面发挥先导作用

政府在KM-SM模式中处于先导地位,不同于“政府主宰”或者“政府主财”。个人或某个单独的职能部门通过经验作出的判断往往带有浓烈的个体本位色彩,从而可能导致“面子工程”或“赔钱工程”,这样高度集权和领导拍板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在KM-SM模式中,政府在宏观调控、全局保障和赛事定位上,依据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大量知识作出决策,为其它协作机构制定明确的活动范围和项目实施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还会为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一定的物质资源和财务担保,为赛事举办提供便利,并节约大量成本。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做出的宏观决策和全局定位不是拍脑袋空想出来的,而是建立在赛事管理组织和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前期调研资料和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知识管理组织――在中观层面起优化协调作用

知识管理组织在KM-SM模式中充当参谋和协助决策的角色,也是此模式区别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的关键点。知识管理组织的中心任务是:①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将个体、部门和组织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或经社会化后进一步显性化,然后经过组合转化为系统化的显性知识,通过某种技术平台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②创造必要的组织环境,促进面对面的隐性知识共享。赛事管理过程其实也是知识生产的过程,从最初的赛事申办到赛事筹办和举办,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文件和档案,这些都是智力源泉,靠知识管理组织挖掘整理和传递。知识管理组织不仅要在整个参与赛事管理的四方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底层传递结构,还要积极的倡导和建立学习和分享知识的组织文化,设计和实施知识管理的流程,创造知识资产和构建学习型组织。对体育赛事运行过程中的文档、资料、图片、管理文件、运行方案以及更为细微的项目实施方案、代码库等进行有效的梳理和提取,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经人的参与和加工提升为知识,借助e-mail系统、电子图书馆、网上论坛、学习班、头脑风暴会议、虚拟会议室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交流,从而与组织知识相结合转化为显性知识在组织中流动,最后,它会回馈于个人并得到内在和个体的提高,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又为组织提供了新的知识可供分享。信息交流的畅通和知识的不断分享,可以使组织和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几方更为高效且协调得力。政府的不同部门与组委会不同职能处室的业务往来和执行情况,可以在信息共享平台上找到及时的信息和数据,包括总体方案、行动计划、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进度等,不仅大量节省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信息过时、政策歧义等老问题在知识管理组织的介入和参与中得到了解决。

(3)赛事管理组织――在微观层面发挥主体作用

赛事管理组织是整个体育赛事组织管理的执行者。赛事管理组织既要在政府规定的赛事组织目标、运行模式等多种要求下工作,又要借助知识管理组织对赛事管理进行优化和完善。从赛事的申办、前期准备,到赛时运行、再到赛后总结,这些工作都由赛事组织者具体实施和完成,工作量巨大且项目庞杂。因此,在四方当中赛事管理组织机构是赛事运行的核心,政府、知识管理组织、企业从不同方面给予指导、监督、完善和补充。

(4)企业――在微观层面起关键作用

赛事相关企业在KM-SM模式中起关键的作用,它承担了许多政府不能或者不适合运作的项目,但又与赛事组织方有明确的职能区分。赛事相关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是不可替代和功不可没的。例如北京奥运会门票销售就是以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为指导和统筹,具体的票务营销渠道和方法由合作企业实施完成。北京奥组委票务中心制定原则有: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为每个人提供同等的购票机会和权利;分阶段售票:在安全的前提下为公众提供尽可能简便的购票渠道和流程。在这三个售票原则的指导下北京奥组委委托了一家专业的国际票务公司来全盘进行门票销售。这是专业公司参与赛事管理的典型案例,实现了最优化的做法――用专业化的公司去运作不同的项目。企业有足够的实力与政府共同做好体育赛事中的有关项目,从而使政府由多重身份的窘境中解脱出来。

3.1.2 KM-SM模式的优点

(1)促进多元主体的一致性

KM-SM模式由四个相对独立的组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构成,四者在赛事运行过程中密不可分。从KM-SM模式的运行机理看,该模式有明确的宏观、中观、微观分层,且各个元素之间形成了有序而紧密的逻辑联系,具有层次分明的结构。KM-SM模式中的四个要素在赛事中发挥各自独特功能,如果只选用其中任何一个或者两个,都无法全面、系统、科学地管理体育赛事。因此,KM-SM模式能够将四个要素协同起来,最大限度的释放各自潜力,融合各要素之间的功能,构建出完善的有机互动体系。

(2)保证大型体育赛事的稳定性和创新性

随着科技文明的飞跃、管理学科的推陈出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赛事运作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和体育赛事需求。从国际奥委会的实践以及其它体育赛事的探索中,清晰可见知识管理参与赛事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是以何种方式参与、参与多少没有定论。本文提出的KM-SM模式,是对新型赛事管理模式的一种尝试,也为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权责更加明晰,避免了传统赛事“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弊端;赛事组织的职能更为明确和简化,不需要再走传统赛事的“保姆”式;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模式中起着粘合剂、剂和内循环水的作用,使得整个组织摆脱了静态的、僵化的、闭塞的困境,此模式下各组织之间、组织内部的工作是动态的、创新的、有活力的。在这种模式下,四个要素的潜能被充分激活,在KM-SM模式框架内发挥各自的能动作用。

(3)提高大型体育赛事组织决策的正确率

在传统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当中,经常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甚至被恶意封锁的情况,也不给各参与主体提供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从而阻碍了信息和知识的流动,降低了各方的积极性,增加了内耗,影响赛事举办的效果。KM-SM模式能有效克服这些不利因素,政府不再做具体的事务性命令,而是提出宏观要求和政策规定,避免了政府行政命令过多干预体育赛事的情况。知识管理组织在实现信息对称和知识共享上提供关键技术和方式方法。赛事组织机构在政府指导下,在知识管理组织支持下执行知识管理应用的过程,通过对海量信息的处理和赛事知识的传递共享,提高了组织和员工的决策正确率。

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图3-2 KM-SM模式的运行机制

3.2.1 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的联合优势,共同参与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以便举办影响广泛、环境友好、经济效益好、美誉度高的赛事,从而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调整行业结构。KM-SM模式运行要坚持“政府为先导、知识管理组织协调、赛事管理组织执行、企业积极参与”的总体原则,权责明细,各归其位。以政府的总体规划为指导,以知识管理组织为切入点,以赛事组织机构为运行载体,以企业参与为补充,既充分利用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又发挥了赛事组织机构的主体作用,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成本,最终将知识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共同发展、合作多赢的目标。

3.2.2 组织形式

在KM-SM模式中,大型体育赛事围绕政府规划和要求进行方案设计。赛事的整体方案、实施原则、组织架构、运行模式等大的框架都由政府制定,并负责运行和管理中重大事项的决策。知识管理组织主要是在政府的总体规划下,协助政府统筹好各类知识管理操作项目,促进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速度和知识传递的准确度等。赛事组织机构主要是在政府制定好了相应的赛事规程和赛事组织方案后具体执行,保证每个环节都能按照政府设计的方案实施。企业主要是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物质支持,具体操作融资事宜,做好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等。这种组织形式的体育赛事往往在决策上要经过较长时间,但决策正确率是有保证的,而且执行效率很高,需要提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和组织内部协同工作。在这种情形下,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四方处于平等地位,相互之间既是契约关系,又是合作关系,会通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后签订书面协议,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联合管理。与传统赛事管理模式相比,KM-SM模式的组织形式具有明显优势,参与主体的联系是紧密的,合作是全方位的,决策是全局性的,最有利于实现共赢目标(见表3-1)。

3.2.3 实施原则

(1)合作共赢的原则

建立四方合作委员会,统筹协调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的重大事宜,共同审议体育赛事组织的规划方向、办赛规模、项目设置、管理团队建设、知识管理项目实施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问题。寻求四方管理理念的共性和交集,从而使理念趋于一致。在参与体育赛事管理的多元之间建立统筹规划、分工合作、沟通协调、并行发展的管理机制。在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统筹规划等方面形成严密的相互制约机制和监管机制。实现管理上通达、资源上互补、利益上双赢,从而确保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使赛事规模和规格与社会资源配置相适应。

(2)资源共享的原则

首先是人才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都因赛事举办需要而大量吸纳人才。知识管理组织对于赛事管理架构中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起到了很好的组织和沟通作用,人才在框架体系内的流动也是知识传递、融合、提升的重要环节,这样不仅有利于构建四方良好的协作机制,更能够产生大量的新知识,为组织乃至管理体系的提升发挥重大作用。其次是技术共享。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组织、企业四方不论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法必然会存在较大差异,各方所掌控的技术要领也各不相同。例如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赛事组织的整体协调操作技能,知识组织的信息传递体系构建技术,企业的市场把握和应变技能,都是各自的专长和核心竞争力。因此,四方通过技术合作与交流,深度开发出一套体育赛事管理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较大商业价值。

(3)专业性原则

专家委员会指导。从政府、赛事管理组织、知识组织中各抽出一部分专家,并从科研院所、高校、体育组织中聘请一部分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赛事进行全程跟踪和指导,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组织内部和框架内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为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保驾护航。

3.2.4 合作内容

(1)服务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过程中有大量的服务保障性工作,包括医疗、志愿者、技术处理、信息通讯、安保等。合作表现在服务上互相补充,医疗、通讯和安保服务需要由政府宏观调控;人力资源和技术方面由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共享平台,便于知识交流和信息共享;餐饮、运动员村和运输等由合作企业提供专业服务。

(2)职能合作

体育赛事的职能合作主要是协调过程。比如在赛事的新闻宣传和报道中,政府有新闻办公室,组委会有新闻宣传部等,共同寻找新闻点,统筹宣传渠道,并统一宣传口径。

(3)管理合作

体育赛事组织机构中的人力资源广泛来源于政府及事业单位,通过知识管理组织提供的实操培训和演练,让大家迅速成为专家,共同管理各业务口的计划和执行。

(4)监管合作

监管合作是四方都有权对赛事组织的各个方面进行随时监控,比如监察审计由招标而来的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的审计部门来完成,餐饮住宿的服务质量由星级酒店的高级督察、质量监督局的官员组成监督小组来管理,卫生安全由政府协调公立医院、研究机构的卫生专家共同完成。

3.3 KM-SM模式的保障机制

3.3.1 制度保障

KM-SM模式中,有包括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和企业在内的四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和运行的相关任务。让四方平等参与赛事管理过程,必须以积极协作的结构环境为前提,通过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KM-SM模式进行认证,并对四元主体行为规范作出规定。即要通过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或合同明确知识管理在赛事组织中的地位,确定KM-SM模式的管理方式,在政策上保证赛事管理模式的稳定性,从而保证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比如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合同》中把知识管理作为规定写了进去,使举办地政府和具体执行的组委会从一开始就接纳了知识管理的各项规定。国际奥委会对近100个业务口了技术手册和标准流程,对奥运会举办方而言一方面是政策指导,另一方面也是政策约束,是必须遵守的操作规范。

确立知识管理组织的创新主体地位。知识管理组织在整个系统中拥有最大的信息量和知识储备,能够为赛事的组织管理提供足够的案例,帮助赛事主体全面、系统、有序、高效开展各项组织、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知识管理组织承载着整个体育赛事的信息传递疏导和知识共享传承工作,国家应对其扶持和进行政策倾斜,优化科技和人才配置,大力支持知识管理组织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形成一套良好的机制来保证知识管理组织的成果能够顺利转化和应用到体育赛事管理的实践中。

3.3.2 组织保障

组织结构主要是指政府、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方式以及各主体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沟通机制,以高效、合理、优化的方式把各主体和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以科学的方式组织起来,通过共同努力达到预期目标。组织结构好比人体的骨骼,撑起整个模式的支架,是系统内部知识和信息传递、交流、沟通的载体。它不仅推动着系统运行的进程,也承载着系统的各项任务,高效的组织结构是KM-SM模式中极为关键的因素,也是重要的组织保障。

组织保障可以充分利用体育赛事知识创新体系,以之为基础将知识管理组织、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纳入组织保障的系统之中。如图3-3所示,此系统以创新部门为中心连接五个机构:由国家为创新部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创新部门能够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由知识管理组织为其提供丰富的知识案例,使得创新部门能够有强大的知识平台作为研发后盾;由赛事管理部门为其提供赛事管理需求信息,使其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创新工作;由地方政府为体育赛事做宏观定位,使得创新部门在创新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由企业为创新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证,使创新部门无后顾之忧。同时,创新部门在研发过程中为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创新成果使各方受益,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的数据,便于知识的产生和更新。在这个体系中,还存在一个互动关系,即赛事管理组织、地方政府、企业在运行过程中,也在不断的为知识管理组织提供大量原始数据,供知识管理组织提炼成信息再加工成知识,并分类存档入库,供有需要的部门包括创新部门使用。这个体系能够很好的促进KM-SM模式的运行和发展,也使得KM-SM模式在不断的实践和社会发展中调整更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用于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

图3-3 大型体育赛事创新体系结构图

3.3.3 物资保障

物质和资金投入是KM-SM模式得以正常运作和实施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投入不足会导致知识管理组织和赛事组织无法正常运转,投入过多会增加政府负担,造成浪费和资源使用不足的现象。KM-SM模式需要建立政府投入、企业赞助的资金筹措机制。如图3-4所示,资金保障体系囊括了KM-SM模式的四元主体。由赛事管理组织对知识管理的实施进行规划设计和提交预算,由政府进行资金筹措和调配,有步骤地分期分批将资金拨付给赛事管理组织,加上企业赞助和供应商服务,保证赛事知识管理的正常运行。

图3-4 物资投入方式运行图

政府在知识管理投入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通过直接拨款或政策倾斜对大型体育赛事进行知识管理的支持。但是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并不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当地方政府在举办一次性赛事往往不愿意为知识管理投入太大时。而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建设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除直接赞助现金之外,还可以供应商角色提供知识管理的技术设备和软件服务,直接找IT企业作赞助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例如1992年巴塞罗纳奥运会上以实物形式赞助的物品和提供的服务占技术部门总服务的60%。当时最主要的IT公司都是奥运会的顶级赞助商,包括柯达、施乐、兄弟、飞利浦、3M、松下电器、理光和IBM,他们提供的赞助均以实物和服务为主。因此,KM-SM模式将政府和企业同时纳入资金筹措体系之中,政府负责自身的资金投入和银行贷款,由企业负责提供现金、设备或服务,引入了市场机制,充分利用市场上的各种资金资源和智力资源,为大型体育赛事的知识管理应用提供了物资保障。

3.3.4 人力保障

人是KM-SM模式中最核心的资源,也是知识管理的立足之本。无论是知识的收集、提炼、整理、传递以及再创造都需要人的参与。可以说,专事知识管理的人力资源是保证赛事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也是KM-SM模式顺利开展的人力保障。基于KM-SM模式的人力保障体系建立在知识管理理论基础之上,大量借鉴和沿用了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将知识共享与知识网络、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知识整合、联盟和联网等概念引入人力保障机制之中,确保KM-SM模式惠及各类人才。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3)

一、策划

素养大赛是一种广泛用于中小学教师群体的教研活动方式,在研培队伍中运用尚属首次。作为一种移植项目,其效果如何,策划至为关键。省教育学院高度重视赛事的策划环节:一是组成了强大整齐的活动策划团队,张晓明副院长亲自领衔,以组织的方式推进策划;二是针对活动全程进行研讨,实施全口径策划;三是多次召集院内会议,反复征求市地意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1.宗旨定位关注“准”字。本次研培人员素养大赛确定四项活动宗旨:一是研培人员能力素养构成问题。力求通过大赛这种大范围、高密度的集中竞技展示活动,研究概括研培人员能力素养的构成与标准;二是研培人员专业发展机制问题。尝试建立以赛事活动为载体,形成充分准备、广泛参与、逐级赛评、创先争优的专业发展机制;三是研培经验与成果展示问题。尝试搭建全省研培人员专业风采展示的新型舞台与研培经验成果交流的高端平台;四是建设研培能力有效激励机制问题。创新研培人员专业发展与研培机构能力建设有效激励机制。正所谓赛不是目的,研究并促进发展才是追求。

2.范围定位关注“全”字。一是参赛对象为省市县三级教师进修院校的专职基础教育研培人员。二是竞赛类别为基本素养测试和现场素养竞赛两种,基本素养测试以笔试方式进行,现场素养竞技包括观课议课、案例分析、研陪叙述和才艺展示。三是活动组织方式为省教育学院与各市县教师进修院校共同组织,要求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同运作。四是确定详细的竞赛规则,做到了环环相扣。在笔试阶段,省教育学院负责命制双向细目表和试题,并免费提供给参赛单位;各市地负责提供一套试题,组成笔试命题题库供笔试命题使用,并负责组织考试和评卷,提供优秀试卷和分析报告。

3.站位定位关注“高”字。一是站在促进基础教育发展角度策划。现场比赛中“案例分析”题直逼基础教育发展关键问题,“‘讲’还是‘不讲’”?聚焦了当前“课堂教与学关系转型”问题;“青怎样出于蓝?”聚焦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策问题;“‘三我’活动”聚焦了“校本教研”问题;“同样的培训,异样的感受”聚焦了“培训需求的适应与引导”问题。“一项调查引发的思考”聚焦了“教研活动方式的优化创新”问题。二是站在引领研培队伍专业发展角度策划。《基本素养测试命题双向细目表》从纵横两个维度搭建了考核内容与方式框架。横向4项10个子目:时事政治(政治理论、时事常识)、教育理论与政策(教育理论、教育政策)、教育科研(科研理论、科研实践)、研培实践(规划与策划、操作与实施、管理与评价、总结与反思),对研培知识构成进行了深入探索,纵向6种题型47道题从测试角度探索了研培能力构成与评价的有效对接途径。试卷中的案例分析、行动设计都明确昭示了研培素养的着力点。现场比赛评分除注意评价中方向性与表现力两个共同项目外,凸显了观课议课中的“观测力和指导性”、案例分析中的“辨析力和生成性”、研培叙事中的“故事性和研究性”。三是站在展示与揭示研培规律角度策划。“研培叙事”是一项可以有效展示和探究研培人员心路的方式。哈尔滨市选手王传贤用老教研员对自己进行传帮带的生动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教研员专业引领的本质,这不仅仅是专业的引领,更重要的还包括做人的示范。结尾一句“果妈妈”,道出了这种传承的关键,即传承的是研培的文化,是立人的标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的不光是教师,作为教师的教师,研培人员的“身正”更重要,研培人员实质是在用自己的人品、德行示范教师,如何做人,如何从教。

二、实施

作为一种赛事,其成功既来自周密的策划,更取决于实施中严谨的程度。为保证比赛顺利进行,取得预期效果,整个活动在实施推进上坚持了3个“严”字。

1.严密环节。一是严密命题环节。笔试试卷由主管院长一人负责命制。设专人负责联系印制邮递。决赛阶段,约请兄弟省代为选择制作观课议课课例,由主管院长亲自命制案例分析题。做到了既严格遵守命题约定范围,又努力将涉题范围缩小到最小程度。二是严密准备环节,为保证赛事的环环相扣、公平公正,安排引导员、记分员、计时员分别把守,确保每个环节不留空隙,机会均等。三是严密评分环节,设评委席、核分席、记分员,做到一人一签,一人一收,当场合分,当场公布。

2.严肃参赛。基本素养测试做到5统一,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组织、统一命题、统一评卷。考试中要求做到五不许两杜绝:不许讨论、不许抄袭、不许借用电子设备及电脑、不许使用通讯设备、不许传播考试试题及答案。杜绝作弊行为、杜绝雷同卷。现场素养测试实行抽签分组,由各地领队抽签,确定参赛组别;抽签排序,由选手自己抽签,确定出场顺序;抽签选题,由第一组参赛人员对案例分析题抽取题签,确定所答问题。选手提前在规定时间阅读试题,观看课例,对观摩同一课节的教师,依出场时间,预先留出观课时间。做到提供时间机会均等。超时扣分停止,提前酌情扣分。所有环节均有工作人员进行引导。

3.严格评审。一是科学组建评委队伍,由参赛地区、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兄弟省市人员3方组成。组长外放,由吉林、辽宁省研培部门专家担任。要求评委为正高级职称,市地院级领导拥有副高级职称。省教育学院派出由主管院长张晓明、教研中心主任金春兰、师训中心主任周雪菲、数学研培部主任赵立成4名正高职人员任评委。二是严守评审标准,评分标准提前公开,广而告之,互相监督;评委预先研读标准,统一评分尺度;省教育学院代表队首先出场,为评委提供试评审机会。三是严格评审方式,采取漂移矫正方法,解决分组评审有可能出现的标准不均衡问题;采取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方法,解决有可能出现的评委对标准把握差异过大问题;采用评委与所在地区回避的方法解决有可能出现的亲缘因素;采用当场亮分方式,杜绝有可能出现的其他现象。

三、收获

1.深化了认识。一是组长围绕观课议课和案例分析进行的点评以及张晓明副院长借助总结对研培叙事的点评,以事喻理,以理立论,事理结合,极大地升华并放大了活动的效益,将比赛有效地提升到专业培训的高度。二是围绕“我的研培期待”和“品味研培幸福”进行的研培沙龙,从个体角度,再次围绕比赛、超越比赛进行了探讨,再次将活动引向深入。三是设立经验交流环节,哈尔滨、黑河、绥芬河教师在院校的大会上发言,将研培人员比赛成效回归于日常的整体工作中,双向呼应,展示了研培队伍立体发展的镜像。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4)

1 开设广告策划专业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传统广告设计(视觉传达)教育发展运行已近20年,教育教学体系过于传统,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沿袭工艺美术的教学思路,弊端初现。现行广告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大多脱胎于传统的艺术教育中的装饰设计专业,以平面设计为培养基础,受美术、装饰绘画教学观念影响较大。

第二,同质化人才培养过剩,不具备理论素养和策划思维能力。2012年教育部数据显示,我国有近千所高校招收艺术类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在校生近十万人。传统视觉传达专业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后多从事基础设计工作,不具备广告理论知识及策划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强但思维能力不足,市场对单纯的广告/平面设计人才需求趋于饱和甚至过剩。

第三,广告策划专业顺应时代变化,使设计教学和广告学教学相结合,培养升级型的传媒业专门人才,学生既具备理论素养又具备专业实践执行能力,懂市场、能策划、会设计的专业型广告专业人才受到了就业市场的认可和欢迎。

2 发展广告策划专业所需解决的问题

为培养出升级型的广告专业人才,仅有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上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学模式上彻底打破传统,寻找与市场实时对接的突破点。但地方高校多处在经济实力较弱、广告和设计产业欠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地域发展局限性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学研平台模式的发展,再加上地方高校在办学环境、师资力量、生源质量、经费支持、设备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很难把产学研平台坐实。专业能够引入的实题项目较少或没有真实项目的引入,导致实践教学平台有平台而无项目,徒有虚名。

这种现象在广告专业实践教学方面体现得更加明显:广告专业教师往往仅凭自己的广告设计能力和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相对封闭的虚拟广告营销策划实践教学。这种封闭、保守的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质量落后并与社会实战设计脱节;其次会使学生在创新和实践能力方面明显落后于人,这样较低的人才培养质量会导致就业形势的恶化,最终影响专业发展。单纯封闭的工作室模式存在的弊端和局限并不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广告策划教学质量,开拓学生策划设计交流的平台,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地方高校广告相关专业产学研研究的一个难点和痛点。

3 广告策划专业“实战模式”教学模式的思考

地方高校广告设计工作要克服和突破这种弊端和局限,应从变保守封闭的实践教学为开放有序的同步案例式教学着手,尽量增强学生与企业、本校学生与外校学生、教师与教师等各方交流。而实战型广告竞赛项目正是这样一个促进交流的平台,其通过竞赛活动拓展教师、学生、企业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既可以了解外校同专业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设计水平,也能看出自身团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准,从中找出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地方高校广告策划产学研的良性发展。

近年来,符合案例教学模式的全国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赛事不断涌现,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有中国广告协会主办,《广告人》杂志社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学院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告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由《中国时报》主办的汇集在校大学生的“金犊奖”等赛事。单以“学院奖”来说,每届比赛都有15家以上企业的近20个选题任由同学们自由发挥,选题种类也非常丰富,平面、广播、影视、动画、文案、策划满足了实践教学的所有需求。截至2015年,影响力已惠及全国300多所高校,呈交作品达15万件,在全国各高等院校中深入人心。

4 基于“实战教学模式”构建产学研平台

第一,以实战带动专业课程教学。广告策划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广告策划、广告系列创作、品牌营销、广告创意表现。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即充分考虑与实战赛事相契合,把大三的主干课程广告策划课安排在春季的学期开设,在理论知识讲授完毕后即引入实战赛事的选题进行实题项目演练,学生可以迅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项目中。由于是真实项目,企业命题策略解释充分,学生能够迅速把握要点进行分析和策划。经过三年的实践,这一方式得到学生认可,教学质量迅速提高,在赛事中取得不俗的成绩,学生的策划方案多次获得赛事等级奖和优秀奖。

第二,以实战赛事推动专业讲座、论坛的举办。以赛事全国巡讲为契机,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校举办专业讲座和论坛。各赛事在每年的推广阶段都会进行全国巡讲,广告策划专业积极申请,每年承办2~3次巡讲工作,并以赛事巡讲为契机与主办方合力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和业界大咖来校举办讲座,开阔学生设计视野,了解前沿设计思潮。

第三,以实战推动团队协作及各专业互动合作。实战赛事选题多为较大体量的营销策划案、影视广告创作、互动动画创作等,学生在创作参赛选题时不仅要组成团队,还要打破专业壁垒进行互动合作,并且这都是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实战中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专业分工合作能力。

第四,以实战建立“多导师制”借力校外资源。利用实战的平台,整合校内外教学师资资源,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聘请业界实战专家给予学生技术支持,对参与实战赛事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

第五,以实战推动“教师工作室制”。因参赛时间紧迫,课堂教学及少数辅导并不能满足学生对项目的创作热情,学院专门为专业教师在校内建立了教师工作室,配置相应资源,参赛项目组可进驻教师个人工作室,随时得到教师的悉心指教。同时,工作室自然成为小型的产学研平台承接对外合作项目及科研项目,又为学生大四学年的毕业创作运行及辅导打下良好基础。

5 务实创新,建立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平台

产学研平台是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实现创新突破为标志,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在政府、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组织和结构中开展全方位整合的创新型组织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各机构间的融合与创新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就业、创造社会价值的目的。由于受地域、学科、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教学组织对产学研平台的需求和建设方式是不同的。基于“实战教学模式”构建的广告策划专业产学研平台,建立在务实创新的基点上,符合本专业发展变化的需要,经实践证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秦佳.艺科融合,协同创新――意工厂产学研平台案例研究[J].装饰,2014(12).

[2] 劳秀霞,李旭龙.协同创新视角下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03).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5)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生命周期理论 体育赛事 组织管理 应用分析

项目管理是近年引入我国的管理理论,正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各个领域。项目管理已具有成熟的理论、手段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项目管理是把各种资源应用于项目,以实现项目的目标,满足各方面既定需求的过程。体育赛事具有项目管理的典型特征,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运用到体育赛事领域,对于提高体育赛事的质量和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体育赛事的举办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操作依据。

一、项目生命周期理论

项目管理活动贯穿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对项目的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它是一种运用既有规律又经济的方法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的手段,并在时间、费用和技术效果上达到预定的目标。目前,任何组织在从事项目活动时,一般都把项目分成若干个阶段,以便更好地进行管理。项目划分为阶段也便于将项目与组织正在进行的日常业务更好地衔接起来。项目先后衔接的各个阶段的集合一般称为项目生命周期[1]。

项目的生命周期确定了将项目的开始和结束连接起来的阶段。不同的项目可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定义不同的名称,但从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看,项目的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4~6个阶段。对于六阶段模型,各个阶段分别是概念、定义、设计、开发/施工、应用和后评估。对于四阶段模型,各阶段包括概念、计划、执行和收尾。

二、运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组织体育赛事

体育赛事是一种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其规模和形式受竞赛规则、传统习俗和多种因素的制约,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的一项活动。它具有项目管理的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能够迎合不同参与体分享经历的需求,通过这种体育活动,能够达到多种目的与目标,对社会和文化、自然和环境、政治和经济、旅游等多个领域发生冲击影响。体育赛事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制约性、风险性、结果的不可逆转性等特征[2]。根据体育赛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本文选择了四阶段模型的项目生命周期对体育赛事进行管理和组织分析研究,下面分别从概念、计划、执行和收尾四个阶段来指导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运行。

(一)体育赛事的概念阶段

概念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提出并确定体育赛事项目是否可行。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体育赛事项目建议书或体育赛事可行性报告。可行性报告主要是指赛事的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实施赛事技术上的先进性、适应性,经济上的合理性、营利性,环境上的安全性以及实施上的可能性、风险性进行全面科学的综合分析,为赛事决策提供客观依据的一种围绕赛事进行技术、经济、政策、资源、环境分析研究的活动。体育赛事可行性研究要回答:技术上是否可行;经济上是否有利;对社会是否有益;需要多少资金;能否筹集到全部资金;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需要多少物力、人力资源等[3]。

体育赛事可行性研究一般分为一般赛事机会研究、特定赛事机会研究、方案策划、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五个阶段。赛事可行性研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明确赛事范围和目标;进行实地调查、技术研究以及经济研究;拟定多种可行的并且能够相互替代的方案;多方案分析与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即进一步的市场分析、工作流程、设施、志愿者与培训、组织与经营管理、财务分析等;编制赛事论证报告;编制资金筹措计划与赛事实施进度计划七个步骤。

(二)体育赛事的计划阶段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对可行性项目做好开工前的人、财、物及一切软、硬件准备。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是体育赛事项目概要报告或体育赛事项目计划书。体育赛事计划围绕着赛事目标,系统地确定赛事的工作任务、安排赛事进度、编制资源预算等,从而保证赛事能够在合理的时期内,用尽可能少的成本和尽可能高的质量完成[4]。在撰写体育赛事项目计划书时要根据一定的步骤来进行,确定赛事的目标,对赛事目标的各种指标有明确认识;建立赛事工作分解结构,根据工作分解结构(WBS)确定赛事的工作内容,并将之绘制成正式的工作分解结构图;确定时间,根据相关资源和信息,确定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时间;分配资源,为各项工作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制定最初计划,利用CPM或PERT建立赛事网络,确定管理重点,在综合考虑资源限制及其他因素之后,将赛事网络转化成日程安排;征求意见,修改计划,听取各方意见,对所做计划进行完善和修改;确定最终计划,并制成书面文件,发给赛事高层管理者和赛事工作人员,使相关人员清楚计划内容。

(三)体育赛事的执行阶段

执行过程是正式开始为完成赛事项目而进行的活动,它涉及采取必要的行动,保证完成项目计划中的活动。项目的成果在这一阶段场所,这一阶段通常需要大量的资源,并需要辅助以各种手段和条件。执行阶段主要是完成项目计划的具体实施。这时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的重点是跟踪执行过程和进行过程控制,使体育赛事按照计划有序、协调地实施。执行过程中要将人与其他资源进行结合,具体实施项目管理计划。其包含的管理活动内容有:组织协调人力资源及其它资源,组织协调各项任务与工作,实施质量保证,进行采购,激励项目团队完成既定的各项计划,生成项目产出物等。在赛事的筹办过程中,由于种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使得赛事实施必然会偏离预先设定的计划轨道。当体育赛事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情况时,要立即采用纠偏方案进行控制。

(四)体育赛事的收尾阶段

收尾阶段是对项目进行评估和总结。在体育赛事项目收尾中,我们经常会对项目的后评估省略或中途而废。然而,不论一项工作做得怎样好,总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吸取教训的检查应该按照这种精神来进行。因此,当体育赛事结束的时候,赛事组织应当做好赛事的收尾工作。体育赛事收尾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赛后管理工作和赛事评价两个方面。

赛后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办理各队离赛的各种手续;用于比赛的场地、器材、服装、用具等物资设备的及时归还、转让和处理;财务决算;汇编、寄发比赛成绩册和其他资料;移交、整理有关文档资料;向新闻单位运动竞赛的有关情况;评比表彰工作;赛事相关人员的善后工作;庆祝赛事结束;总结经验教训[5]。赛事评价是指对体育赛事实施仔细观察、测量和监视,以便正确评估结果的过程。体育赛事评价可以提供体育赛事的基本轮廓和重要的统计结果,为体育赛事参与者提供反馈,为进行赛事分析和提高赛事质量提供借鉴。赛事评价一般包括赛事实施过程评价、赛事效益评价和赛事影响评价。

三、结论

将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将体育赛事运作的生命周期分为赛事概念、计划、执行、收尾四个阶段,在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中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研究可以极大程度的整合体育赛事的资源,提高体育赛事的目标完成度。在体育赛事活动中,作为赛事组织成员要将项目管理生命周期理论有意识地引人到赛事活动的组织管理,同时要从举办赛事活动中及时总结项目管理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现有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 陈远,寇继红,代君等.项目管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12:40-41.

[2] 田刚.大型体育赛事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12:14.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6)

·

1、领导重视是活动圆满成功的关键。本次活动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举办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相关的活动组织机构,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重视是本次活动圆满成功的关键。

·

2、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是活动圆满成功的有力保证。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得到了县直各个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特别是一些企业单位给予的经费资励,保证了本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也为体育局在今后的大型赛事活动体育市场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

·

3、体育局的精心筹划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本次活动的基础。体育局新一届领导班子在本次活动的策划及各项筹备工作中,深入调查,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活动方案。充分发挥了体育局领导集体的智慧和能力,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为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4、人心齐、泰山移。本次大赛的圆满成功与大家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凝聚力、亲和力是密不可分的。本次大赛具有筹备时间短,政府政策出台晚,前期领导班子到位晚,参加大赛的相关人员新手多,天气差人手少,比赛期间突出事情变动大等等一些不利因素,但是经过整个团队的集体努力,我们排除了上述种种不利因素,这个大赛组织有序、配合有力、衔接紧密、落实到位、决策民主、效果良好。

·

5、本次龙舟赛活动的开支公示、财务公开是本次活动的特点。财务公开减小了机关职工间的隔阂,增加了相互理解;从公开的财务开支中找出可以继续压缩的地方;全局职工对全年的收支有一个了解,心里有一本帐。

·

6、探索了龙舟市场运作的基本模式。在县委常委、宣传部郑部长的指导下建立了____县端午节龙舟赛活动的长效机制,着力打造响亮的龙舟品牌。本次活动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精神,与县直各单位缔结了良好的社会关系,为今后的龙舟赛活动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友好的人际关系。

·

1、筹备时间短,策划不过细致,显得比较仓促,特别表现在与三峡总公司等单位的协调方面。

·

2、市场开发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较浓,今后应探索出一条龙舟市场化运作模式。

·

3、体育赛事的规律和专业技能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单位人员内部分工不够详细,具体责任不够明确,相关人员之间沟通不够。

·

4、龙舟展演赛要创意和创新不够,龙舟解说词准备不足,不能表现出____屈原端午龙舟的传统特色,没有显示出____屈原龙舟的原汁原味。

·

5、物资管理不够规范,细节研究不够,预案准备不足。比如说船浆的发放,用电的钥匙协调,对雨天的相关预案准备、现场物资的发放、标语落款等等事情还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

1、四个板块加速推进____龙舟品牌,使____龙舟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____屈原文化,了解____龙舟品牌。

·

①成立____端午节屈原论坛,推广屈乡文化。

·

②成立____龙舟文化论坛,挖掘龙舟文化,打造龙舟品牌。

·

③开展____端午文化习俗展示活动,加大端午节传统风俗的宣传力度。

·

④多参加有影响的龙舟邀请赛、展演赛,提高____龙舟品牌的知名度。

·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7)

附件二:答辩赛评分表1、策划评分

营销策划方案(40%) 格式的规范(5分) 方案的详尽性(15) 概念新颖性(5分) 可操作性(15分) 策划书是否按照一定的格式和逻辑来写。 对于所策划的方案,阐释是否详尽。 策划是否有亮点,是否采取比较新颖的方案。 该策划必须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2、模拟推销赛评分

营销销售赛(30%) 产品销售业绩(10分) 团队配合(5分) 老师评分(5分) 清洁评分(5分) 销售规范(5分) 主要是净利润、销售额等指标 思维开阔,观点新颖,富有创意、特色。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合理、工作热情,有明确的领导核心。 在活动执行时,是否体现了创意;参赛选手站在比赛期间推销技巧是否有所体现;现场站台不值得规范性、新颖性和营销的专业性。 在活动过程中场地的清洁度及环保程度。 在活动过程中销售的规范程度。

3、答辩赛

答辩赛(30分) 自我陈述(5分) 答辩(5分) 仪表仪态(5分) PPT(5分) 团队配合 活动效果(5分) 陈述到位,语言流畅、简明、有感染力。 能对评委的提问与质疑做出详细的到位解释 服装统一,举止自然,有丰富的肢体语言 设计美观新颖,简洁明了,突出活动重点,能反应出策划框架 思维开阔,观点新颖,富有创意,体现团队素质及精神风貌 活动过程规范、合理、具有创意

附件三:评分表 营销大赛评分表序号:————团队名:——————系别及专业:————电话:————

营销策划方案(40%) 格式的规范(5分) 格式的规范(5分) 格式的规范(5分) 格式的规范(5分) 格式的规范(5分) 总分(40分) 营销销售赛(30%) 产品销售业绩(10分) 团队配合(5分) 老师评分(5分) 清洁评分(5分) 销售规范(5分) 总分(30分) 答辩赛(30分) 自我陈述(5分) 答辩(5分) 仪表仪态(5分) PPT(5分) 团队配合 活动效果(5分) 总分(30分)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8)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31—03

Abstract:Through the present analysis of domestic sports event risk and type of risk sports events, the article constructed the sports event risk position model and made a positioning analysis for athletic game risk through the analytic aierarchy process. And it put forword the targeted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trategy for the risk design of athletic games according to the positioning analysis results.

Key words:athletic games;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risk position model; positioning analysis

1 体育赛事风险研究现状

体育赛事风险研究在国外大约已有50余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但是体育赛事风险只是在几年前才引入我国,因此我国体育赛事风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均处于萌芽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体育赛事风险研究主要存在如下局限性:

第一,国内关于体育赛事风险的研究大都是从宏观的角度展开,而对具体体育赛事风险运作机制的深层次的微观理论问题研究甚少;

第二,我国体育赛事风险研究相对于其他研究领域起步较晚,各种理论尚未完全成熟,就连基本性的体育赛事风险种类划分都尚未形成定论;

第三,国内体育赛事风险管理发展较慢,且赛事风险成功案例不多,因此数据资料来源有效,从而造成该

收稿日期:2011—08—21

作者简介:段立军(1975— ),男,甘肃民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和体育教学。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Inst.of PE,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nyang 473061,China

领域十分欠缺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

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将结合理论推演和量化分析的方法,对体育赛事风险管理进行探索性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体育赛事风险的归类,体育赛事风险的定位分析,各类体育赛事风险的管理策略确定。

2 体育赛事风险的种类归纳

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目前学术研究对体育赛事风险种类的研究成果可以简单归纳如下:第一,按照体育赛事风险的潜在损失形态分为财产风险、人身风险和责任风险;第二,按体育赛事的风险后果可以分为纯粹性风险和投机风险;第三,按体育赛事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第四,按体育赛事的风险波及范围可分为特定风险和重大风险;第五,按损失产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风险和人为风险;第六,按体育赛事风险的可分散程度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第七,按照体育赛事风险来源的不同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等等。

3 体育赛事风险定位模型构建

从申办、举行到赛后这一系列过程中,体育赛事日常运作风险种类甚多,付出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对每一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是不可能的,对每一种风险都实施相同的管理和控制策略也是不科学的。为了使体育赛事的申办、举行到赛后全部工作流程高效运转,必须对体育赛事中的风险进行准确定位,进而制定不同的管理和控制策略,从而使体育赛事的运作管理更合理,更科学。

对体育赛事风险进行定位,一般是根据风险在体育赛事中的重要性和对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分成四类:关键性风险、杠杆性风险、瓶颈性风险和一般性风险。体育赛事风险定位模型如图1所示。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第28卷第3期

2012年6月 段立军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体育赛事风险定位分析研究

No.3 2012

图1 体育赛事风险定位模型

4 层次分析法的引入和简介

由体育赛事风险定位模型可知,要对各类风险管理的资金投入进行正确衡量,首先就必须对体育赛事流程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合理定位,也即按照如上图1中所示的四类风险(关键性风险、杠杆性风险、瓶颈性风险和一般性风险)进行正确归类。那么如何评价体育赛事中各类风险的相对重要性以合理归类呢?层次分析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的,是一种解决多目标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技术、行为、社会和政治等领域的排序、规划、冲突分析。它能将与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决策方法。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9)

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下称“九运会”)于2001年11月11日-11月25日在广东隆重举行。本届全运会实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环境、一流的组织、一流的成绩”的目标,同时也展示了广州交通的崭新面貌。根据九运会赛程安排,广州赛区除了承担大部分的比赛项目外,开幕式及闭幕式也分别在广州市区的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体育馆举行,交通压力非常巨大。从九运会开闭幕式和赛事期间的广州市的交通状况来看,交通秩序井然,运动员和裁判员都能顺利到达比赛场馆,特别是参加开幕式的观众和演员人数达到了10万人,吸引交通量达7000多PCU(标准小客车),在45分钟内就基本疏散完毕。应该说广州市的交通经受住了九运会的考验。本文对九运会的交通组织经验作一总结,希望对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能够有所启发。

一、广州市交通状况的改善为九运会交通组织提供了基础

最近几年广州市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好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了对外高速公路及内环路加放射线的道路主骨架路网,为九运会交通组织提供了道路交通设施条件。

1999年~2000年内环路及东西南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随后又相继建成黄埔大道放射线、增槎路放射线、东晓路放射线、广园东快速路等,市区的交通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中心区机动平均行程车速由1997年的15km/h,提高到2000年底的20-30 km/h。同时地铁1号线也于1999年6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平日客流为17万人次,高峰日达30余万人次,也分解了很大一部分地面交通压力。

二、成立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工作小组,并开展研究工作

为做到保证九运会的顺利进行,又能保持广州市正常的交通秩序,由广州市政府和“九运会”组委会领导,经广州市建设委员会和广州市公安局主持立项,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为课题研究主编单位,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为副主编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局、广州市公用事业局、广州市交通委员会、广州市市政管理局、广州市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珠江实业集团公司和市中心区交通项目办公室等单位为协编单位,成立九运会交通组织方案研究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从2000年10月正式成立,系统全面地进行了大型运动会期间的各项研究,及早地将交通管理介入到交通规划、交通建设中去,研究期间督促交通配套设施按照交通组织方案进行建设,对整个交通组织方案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整个项目研究的过程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1.研究立项阶段(2000年10月)

2000年10月市建委确定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项目,由市交警支队和市交通规划研究所共同提交了《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工作大纲》。

2000年10月25日,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大纲通过了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2.《初期报告书》编制阶段(2000年11月-2001年3月) 

本阶段主要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现状交通调查与分析,同时到国内有关城市学习举办大型运动会交通组织的经验,对九运会的两个主要会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体育馆提出相应的交通设施建设建议和初步的交通组织方案,提交初期报告。本阶段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

1) 工作小组对九运会的基本筹备情况以及各个场馆详细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重点研究场馆的周边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停车场情况等进行了详细实地踏勘,并对两个重要场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体育馆的周边道路交通流量进行了调查,对整体的路网有了清晰的认识。 

2) 项目小组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大型活动的交通组织经验。在北京通过交流、座谈等形式了解第十一届亚运会的交通组织、建国50周年庆祝活动的交通组织等;在上海市学习“八运会”期间的交通组织。通过考察学习对九运会交通组织方案的制定有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对制定九运会交通组织方案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3) 提交道路、停车场和监控设施的建设建议。 

4) 拟定开幕式和闭幕式初步的交通组织方案。 

2001年3月6日,《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初期报告)》通过了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3.《中期报告书》编制阶段(2001年3月-6月)

根据初期报告评审意见,跟进交通设施的建设,同时和设计单位进行协调,并对九运会的广州赛区各场馆进行详细的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包括开幕式场馆内部交通组织方案、闭幕式场馆内部交通组织方案以及赛事期间广州赛区各场馆的交通组织方案设计,形成中期研究报告。

2001年6月7日,《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中期报告)》通过了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4.《最终报告书》编制阶段(2001年6月-9月)

根据中期报告专家评审意见和设施的建设情况,修改完善开幕式、闭幕式和赛事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同时根据九运会组委会提供的最新赛事安排等,制定运动员、裁判员的往返比赛场馆路线交通保障方案。

结合相关的活动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检验和完善,如2001年7月11日、7月14日针对广州体育馆落成后的首次大型演出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及时发现广州体育馆中存在的交通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并提交交通运作评估报告。2001年9月22日九运会主会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落成庆典晚会,是开幕式交通组织的一次演练。项目组对本次晚会的交通组织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交了交通运作评估报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同时项目小组又于2001年8月到北京观摩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的交通组织,为九运会的交通组织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2001年9月28日,《九运会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最终报告)》通过了市建设科技委组织的专家评审。

5.实施、完善、评估阶段(2001年10月-11月)

本阶段主要是将《最终报告》提出的方案具体实施,并跟踪评估,加以完善;同时做好交通组织的宣传工作和编制《交通指南》手册。

结合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2001年10月5日的九运会开幕式彩排、11月8日的九运会开幕式预演和11月11日的九运会开幕式3次大型活动,进行了跟踪调查,并都提交了交通运作评估报告。对2001年11月23日和11月25日在广州体育馆举行的九运会闭幕式预演以及闭幕式进行了跟踪调查,提交了交通运作评估报告。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

1.目标

1) 确保“九运会”期间各大赛场交通的有序畅通,维持广州市正常的交通秩序。 

2) 确保在60分钟内疏散“九运会”开、闭幕式散场集中的人流、车流。 

3) 根据“九运会”赛程安排,预测各项赛程的交通需求,制定相应的交通组织实施方案。 

4) 为参加“九运会”的首长、来宾、代表团、裁判员以及运动员的交通引导和交通安全保卫工作提供建议。 

2.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项目是一个综合性的交通研究项目,涉及规划、建设、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在研究工作中,不但要考虑技术--经济的因素,还要协调上述各方面之间的矛盾,以保证实施方案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工作方法上,要注重和体现出本项目的特点,以定量、定性的交通分析和规划方法为基础,从实际出发,结合和尊重现有的城市规划和建设计划,根据具体的交通需求,提出合理的道路交通建设项目和有效、可行的交通组织方案。

项目的工作方法和过程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在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预测不同时间、不同方式的交通需求,结合有关的道路交通情况,制定九运会开、闭幕式及各项赛事期间的交通组织原则和策略。

2) 将预测的交通需求分为时间、空间、方式、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应的供给方案(如停车场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交通管理政策等),以满足实际的交通需求。 

3) 充分考虑九运会期间的各种活动和赛事安排,提出九运会开、闭幕式及赛事期间的交通组织方案、交通设施设置方案及交通管制措施。 

4) 通过成熟的交通研究理论方法和交通分析模型,定性、定量分析具体的交通组织方案,寻求最佳方案和进行方案评价。 

根据上述工作方法和过程,制定如图1所示的技术路线。

3.原则

优先满足重要来宾车辆的停车需求和提供快捷的疏散线路; 

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依托高容量的高、快速路和主干道向外疏散交通; 

优先选择大运量的集体交通和公共交通疏散人流; 

动、静态交通结合,实行就近停车和人车分流,保证安全; 

各种不同性质的交通流向明确,管理上简单可行; 

交通管制措施尽量减轻对市区正常交通的影响。 

4.主要内容

1) 九运会主要交通通道整治规划和保证九运会顺利举行需要的配套设施建设建议

2) 开、闭幕式及各项赛程交通需求分析与预测 

根据“九运会”的赛程安排,预测开、闭幕式及各赛项相关道路的交通需求。

3) 开、闭幕式及各赛项交通组织实施方案制定的原则与策略

明确交通组织原则、交通分流与交通调整改善策略。

4) 开、闭幕式及各赛项交通组织实施方案研究

根据组委会的赛程安排制定相应的交通组织实施方案

提出机动车、非机车与行人交通组织方案; 

提出受影响范围内交通管制措施; 

提出公交车交通组织及其站场布设方案; 

提出交通调整、改善方案 

包括交通指挥人员和公交车临时调配计划;

提出交通设施设置方案 

包括交通标志、标线指示以及交通诱导系统等;

提出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 

提出交通管理模式和管理组织形式。 

5) 交通组织方案模型仿真测试、评价

通过计算机交通模型仿真测试,并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6) 编制研究报告书及《九运会交通指南》手册

7) 公众宣传策划

8) 跟进、完善评审后的方案

方案评审通过后,因一些影响因素的变化需对方案不断完善。

9) 评价方案实施效果

在运动会完成后,及时评价方案的实施效果,为今后举办大型活动进行交通组织提供参考依据及可借鉴经验。

四、根据交通组织方案,做好九运会交通配套设施的建设

1.进行九运会必经道路的整治工作

为了确保九运会期间各项赛事的顺利进行,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九运会的召开,并提高九运会必经道路的车速,进行了连接九运会场馆和运动员裁判员驻地的九运会必经道路的整治工作。包括交通秩序、道路景观、绿化、标志、标线、照明等,尽可能做到道路周边环境优美、路面平顺、路灯明亮、标志和标线清晰。

2.建设九运会场馆配套道路交通设施

对九运会场馆,特别是新建场馆进行相应的道路配套和行人过街设施的建设以及周边道路的改造。

如修建了进出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专用车行隧道和一座人行隧道,以及进出广州体育馆的两条车行隧道、一座人行隧道和一座人行天桥,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环场路和广州体育馆的环场路。这都为车辆顺利进出场馆提供了保证。

3.做好九运会停车场的建设

为满足九运会车辆停放的需要,针对九运会场馆普遍存在的停车场不足的矛盾,一方面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规划配建停车场(库)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对开闭幕式的两个场馆,进行了临时停车场的建设工作。如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为满足开幕式停车需要,提供了14个停车场,提供小汽车泊位4598个,公交车位800个,大客车泊位1328个,合计6726个,详见表1和图2。开幕式实际停放车辆5232辆,其中小客车3580辆,大客车1050辆,公交车602辆。

广州体育馆为满足闭幕式观众、表演人员、运动员代表及工作人员等1.1万人的停车需要,提供了小汽车位1635个,大客车位65个,公交车位40个,合计1740个泊位,详见表2和图3。实际停放车辆1151辆,其中小客车1008辆,大客车102辆,公交车41辆(部分大客车通过路边停车解决)。

五、九运会期间实行交通总量控制,均衡路网流量

九运会期间尽量减少外市籍的机动车辆进入广州市区,安排途经广州市的车辆绕道行驶;在九运会开幕前,由九运组委会与广州市相邻的地市协调,利用当地的电视台、报刊向群众、司机进行反复宣传、张帖告示,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在广州市十五大进出口及高速公路主要进出口设置文字标志牌,提示司机绕道行驶。

在保证比赛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正常交通的干扰,制定相关的强制性交通管制措施:

表1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停车场配置表

图2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停车场分布

表2 广州体育馆停车场配置表

图3 广州体育馆停车场分布

1) 延长货车禁行时间:九运会赛事期间在目前货运车辆禁行范围、车辆类型不变的情况下延长货车禁行时间,禁行时间由19:00时延长至21:00时,以减少货运车辆对交通的影响。 

2) 针对开闭幕式和大型比赛项目制定专门的临时交通管制方案。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保证九运会赛事期间的交通顺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充分依靠高载客率的交通工具进行大量人流的输送

九运会交通组织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优先选择大运量的集体交通和公共交通疏散人流。针对开幕式10万人的规模,充分依靠高载客率交通工具进行大量人流的疏送,车辆凭车辆通行证进入管制区域,禁止出租车和摩托车、自行车进入管制区域,进场交通组织见图4。

图4 幕式和闭幕式均相应延长市区公

同时,公交部门为确保九运会开幕式大量人流的集散,专门开出了12条临时公交线路,闭幕式也开出了4 条临时公交线路。利用公交可方便地到达各区,也可接驳地铁换乘,同时开幕式和闭幕式均相应延长市区公交车的收车时间。赛事期间,专门开出了连接市中心和九运会场馆的公交路线,方便观众观看比赛。铁路部门也专门为九运会开幕式开通了连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广州东站的市郊列车。 

九运会开幕式的交通方式构成见表3。公交车、团体大客车和市郊列车占到了76%的交 通分担率,对快速疏散人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表3 九运会开幕式交通方式构成

七、发放车辆通行证,保证九运会车辆的交通顺畅

为保证九运会的顺利进行,同时对交通需求进行有效管理,对九运会用车和几次大型活动采用发放车辆通行证的方式进行管理。车证分为:组委会车证、赛区车证、专用车证和专场车证四类。采用发放车辆通行证的主要优点是:能够保证各种参加活动车辆进出的需要,车种构成容易控制;根据调查,使用车辆通行证后,车辆的平均载客率提高,同时起到诱导交通,均衡路网流量的作用。

1.车证的制作

为了严格按照设计意图进行停车、行车管理和有效控制开幕式的交通车辆,采用发放车证的方式进行管理。分别制作彩排、预演和开闭幕式等不同场次的车证。车证正面用文字注明有效使用的场次,并以编号区分种类,对应相应的停车场,每场使用一种底色,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场次。背面印有进场、散场行驶路线及停车场位置的示意图。

2.车证的管理

1) 车证的发放数量按实际停车位控制。 

2) 所有车辆(包括各类特种车辆)都应凭车证进入停车场地,并按规定地点停放。观众车证由主办单位负责发放。公交车辆也要凭车证进场,由公安交警部门核发。参加保卫工作的公安车辆使用工作车证,由省、市安保部门核发。

3) 车证的发放与门票销售相联系,建议采取以下原则: 

团体购票优先发放车证; 

外地观众购票优先发放车证; 

一般观众根据购票数量按一定比例领取车证,先到先得,发完即止。 

4) 持证车辆的驾驶员须将车证放置在前挡风玻璃左下角,按停车证背面规定的行车路线进入指定停车场停放。 

5) 车辆进入停车场停好后方可落客,司机停车后要熟悉停车方向和位置,散场时,观众必须在原停车位上车。司机要严格按照现场交通指示标志和停车证背面的散场路线行驶。行人进出停车场按指定的人行通道行走,不要随意横穿马路。 

八、结合开闭幕式前的多场活动进行交通组织方案的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按照九运会开闭幕式的交通组织方案组织开闭幕式前的多场大型活动,对交通组织方案进行检验和完善。如对2001年7月11日、7月14日针对广州体育馆落成后的大型演出活动和9月22日九运会主会场--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落成庆典晚会,项目组均对交通组织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交了交通运作评估报告,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改进建议。如根据广州体育馆车库天桥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建议增加连接新体育馆主场馆和西南角停车场的临时行人专用通道;针对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交通指示不足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增加交通指示标志。

九、做好交通组织方案的宣传工作

交通组织方案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广大交通参与者的支持与配合。交通组织方案的宣传包括向交通管理者和公众的宣传。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10)

一、引言

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营销专业大学生的定位由天之骄子转变为了普通劳动者,大学生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精英。这种转变意味着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以学术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为取向,而应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事实上,这种教育思想在国外营销教学中早就得到了一贯与全面的实施,特别在职业教育中,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等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不仅如此,在国外的这些已经成功的营销教学模式中,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他们共同的一面,这些共同特性体现了营销教学的同质性。这些同质性主要是:

1、教育同生产紧密结合;

2、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广泛参与;

3、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强化所学的知识;

4、学生实践能力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5、减少企业员工的前期培训,提升教育的社会效益。

显然,同国外已经成功的营销教学模式相比,我国营销教学模式的不足在于教育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相互分离,学生实践不能产生预期的实际效果,因此,在务实的市场经济中,迫切需要我们变革现有的营销教学模式。

二、企业营销赛事的实践教育特征

企业营销赛事是我国营销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它不仅以赛带教,教学相长,更为重要的是,在具体的赛事过程中,企业营销赛事在以下方面更深入的体现了营销专业的本质:

1、问题来源于企业实际

与传统营销赛事不同,企业营销赛事以发起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中心,以有效解决发起企业现实营销问题为目的,因此,它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营销赛事形而上的弊端,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煅造自己的实践能力。红门营销策划大赛、联想NBA上网本营销大赛等,在上海海洋大学营销系组织的这些营销赛事中,海大学子深入企业实际,以问题解决为立足点,以学生团队参与为组织形式,主动探索,分别提交了极具创意与针对性的策划方案35份、77份,并良好地解决了发起企业面临的LOGO设计、品牌传播创意、校园促销等问题。从实际中,到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方案真正付诸于实施

与传统营销赛事不同的第二点在于,在上海海洋大学营销系组织及参与的营销赛事中,最终胜出的方案都要在发起企业全部或大部分付诸实施,并由相关学生团队全部或主要负责。比如,在红门营销策划大赛中,获胜学生团队不仅要全面负责实施其创意方案,更要将其创意具体化,在目标市场形成企业预期的品牌与企业形象。

实践证明,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赛事模式不仅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以赛带教”、教育―赛事―实践连贯一体的模式还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更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认可来自于企业市场化的实际效果

与传统营销赛事不同的第三点在于,衡量方案好坏的真正评价标准来自于企业市场化的实际效果。因此,在上海海洋大学营销系组织的企业营销赛事中,我们始终坚持方案的理论评选只是第一步,而在发起企业真正实施时的市场化效果才是最终标准。所以,在营销大赛的理论评选后,我们都要求出众的少数优秀方案在企业局部范围内试实施,最终根据理论评选与企业局部实施效果,确定最终胜选方案,最后,将胜选方案在企业加以推广实施。

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仅效果良好,推出的方案可行、有效,而且,通过这种真实实践的模式,打通了学校与企业的人才输送通道,为学生就业开辟了全新市场。

三、企业赛事成功实施的基本要素

要达到上述效果,成功地组织企业营销赛事,根据我们的经验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发起企业解决问题的现实迫切性

发起企业面临十分迫切的市场开拓问题,而且大学生本身就是他们的目标市场(或潜在市场),这样,企业组织营销赛事的动力就会十分充足。同时,大学生开拓大学生市场,由于身处其中,大学生对大学生市场的熟悉与深入了解,因此,更有利于企业营销赛事的成功。红门酒店营销策划大赛、联想NBA上网本营销大赛等,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2、发起企业的深度参与

发起企业不仅只是一个赛事信息,出席一下赛事的启动仪式,更为重要的是在参赛团队参与赛事的过程中,为其提供现场考察、周边环境调查、企业运营管理团队座谈与沟通等。同时,为了给参赛团队提供创造更好的条件,确保参赛团队提供高质量的营销策划方案,企业还为参赛团队提供充分的经费支持。

3、完美严密的赛事组织

1)提前组织培训

必须在具体安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前确定要组织的企业赛事及类型,并围绕组织的企业赛事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强化培训。

2)完整的项目实施规范及流程

为了确保赛事的顺利进行,上海海洋大学营销系还为企业赛事制订了标准化的流程,从参赛学生组团参赛、网上报名、评审流程、复议程序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以确保比赛的公平、公正。同时,也为不同企业参与本系组织的企业赛事提供了标准化的模式,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赛事项目本身的营销推广与运行

首先,组织宣传、专题讲座,由专业课教师对比赛进行宣传讲解、分析,以让学生对大赛的主题及比赛进程进行了解,并形成清晰的认识。

其次,学生在了解了大赛主题的情况下开始自由组队,并报名参加企业营销大赛。

最后,按规定的时间上交参赛作品,参赛团队提交的作品由专业教师组成初评组进行初评,入围团队公开演示其作品,评审组(由专业教师、企业营销主管、行业专家组成)进行点评,进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终审,最后举行大型的颁奖仪式。

以赛带教的企业营销赛事,引导学生自觉重温理论,深入实践,同时赛事本身充满着挑战性和趣味性,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深受大学生欢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上海海洋大学营销系率先创新尝试的“以赛带教”的企业营销赛事,实现校企双赢,特别是为营销实践教学探索出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长冬.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北方经贸,2009(9).

[2]王敏.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7(12).

[3]杨春梅.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4]李宇红,赵伯庄,王磊.市场营销教学特点与方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35).

[5]常永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大型体育赛事策划案篇(11)

关键词 体育赛事 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观看或参与各种体育赛事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因为风险处理不当而发生的事件,如过度兴奋的观众的暴力行为,观众因体育馆年久失修而导致伤亡,由于安全措施不到位、运行不畅而引起的踩踏事故,天气和交通状况不利等因素引起的事故。风险或可转移,但不能消灭。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风险管理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体育行业中,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以及降低体育赛事的风险为目的。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风险由三个维度构成:不利事件的发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件确实发生时的结果,这三个部分构成了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 一般来说风险管理包括L险识别与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选择、风险实施等方面。

(一)风险识别与分析是对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外部条件或内部条件风险进行识别,然后进行风险原因的识别、分类,对其性质进行定性的过程。

(二)风险评估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等级评估,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严重性、发生的频繁程度等因素进行判断。

(三)风险选择是指基于一系列指标综合判断所选择的最优的解决方案以及采取的措施和计划。

(四)风险实施是风险管理的最后阶段,根据风险选择的最佳方案对目标风险进行处理,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影响性,使体育赛事成功举办。

二、风险管理系统设计

(一)风险管理系统组织的设立

首先,设立的有关职能部门和评估部门负责收集和输入的风险来源,进行常规监控并写定期报告,提出专项建议,持续监控重大风险等基础活动。风险管理专家(或风险管理部门)提供风险管理的知识和风险的认知类型,制定风险策略提出解决方案,拟定风险报告,指导和监督执行。赛事委员会或决策者根据风险报告进行讨论,最后汇总审定报告,确定最后的执行命令。信息维护部门的责任是维护整个系统,充当配角。形成完整的三级管理模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立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风险管理信息系统(RMIS)将逐渐渗入体育赛事中,RMIS是运用信息技术对风险进行管控的系统,它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人员可借用信息技术工具嵌入业务流程,实时收集相关信息,从而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评估、预警,识别并制订对应的风险管控策略,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能够进行对各种风险的计量和定量分析,定量测试能够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RMIS有四个部分组成:(1)数据库;(2)进行数据收集和操作产生信息的软件;(3)运行软件的机器―硬件;(4)运行该程序的专业人员。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阶段:(1)分析相关单位关于RMIS的特点需求,确定RMIS的设计目的;(2)确定与这样需求相适应的信息流;(3)分析RMIS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可行性;(4)决定是否购买或租赁相关系统的软件、硬件设施。利用Java技术进行开发的系统,严格按照风险管理的主要过程:输入风险来源,评估风险,制定计划,反馈,修改计划,并再次反馈。在应用的过程中,职能部门接收到RMIS系统有关风险预警的信息,赛事委员会或管理者根据管理系统及职能部门的报告后采取适当的行动。为了使系统更加完善和实用,我们将风险分析、计划、评估、识别、监控等功能一体化,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同时,该系统设计过程中考虑到不同风险管理者和高层决策人员的风险偏好性上的差异,支持多种风险管理方式。系统提供的报告和反馈意见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加入偏差问题,或者经验总结。

三、风险管理信息化对体育赛事的预期效果

1.可在赛事未发生之前预估到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及其概率和重要程度,以便赛事委员会或组织者提前想出相应对策,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收益。2.使风险管理更加规范化,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3.能够提高体育赛事的安全性,提高赛事委员会的组织能力。4.能够精准的定位风险,不受个人因素或其他因素影响从而选出最优的决策方案,使决策过程更加科学可靠。

总之,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体育赛事的运作,都不能忽略风险管理。无法预估的风险决定着赛事能否顺利进行,人们对于风险的管理愈加重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想对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能够准确的预估和判断风险,以便最大程度化的降低风险带来的影响,所以风险管理信息化将渗透到大型赛事中去应用,为赛事组织者提供一个合理的信息化平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