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8 09:54:16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1)

一、研究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招,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所引发的问题逐渐显现,如师资不足,师资队伍素质下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这些都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引起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担忧。教育部对此非常重视,于 2003年启动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通过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全面综合评估,进一步促进高校加强内涵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为了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教育部将专业评估工作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时又制订了《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上海市也积极响应,根据上海市的自身情况,设立了本科专业预警机制,下发了《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高校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2〕72号),在此背景下,高校纷纷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上海海洋大学也启动了大规模的校内专业评估工作,对校内的4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进行了校内自我评估。事实证明,专业评估是建立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那么,如何建立长效评估机制将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二、理论基础

关于专业评估的研究比较丰富,研究内部专业评估的也不少,比如汤潇林等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机制构建初探”、熊璐璐的“高校内部专业评估工作研究与思考”,也有一些关于本科专业、专业的要素等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但研究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评估模式的并不多见。本文将剖析当前阶段的专业评估的实施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持续的,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的内部专业评估模式,从而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

1、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三大原则。

2、专业评估的主要内容

新的评估标准目的是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本科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提升高校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当前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一般都由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观测点组成。

三、上海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实施情况

随着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教学质量,各高校也按照教育部和各主管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了校内本科专业教学评估或专业认证工作,但各高校的情况不同,所开展的评估或认证工作也不尽相同,下面介绍上海海洋大学开展本科专业评估的实施情况:

指导思想: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突出海大主体,注重长效机制,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评估目标:促进专业合理定位、引导专业办出特色;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建立海大本科专业教学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质量常态化监控;提升海大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20个二级指标和45个观测点。

评估专家:由学校聘请校内外知名教授担任评估专家,并根据学科专业性质分组,每个小组配评估工作秘书1名,负责记录及后勤服务工作。

评估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成立“专业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专业评估工作方案”,召开专业动员会,解读“评估指标体系”,细化评估工作任务,做好分工与协调工作;第二阶段为材料收集阶段,各专业根据“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相关评估支撑材料,同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处理,发现亮点和不足;第三阶段为评估报告撰写和简况表填写阶段,根据前期的数据整理和分析处理,撰写专业自评报告同时填写数据简况表,制作汇报PPT以便评估答辩;第四阶段为评估专家评估阶段,评估专家听取专业负责人的专业评估自评报告,查看数据简况表以及评估支撑材料,检查专业办学条件和专业评估支撑材料,形成初评结论及书面检查意见;第五阶段为专业整改阶段,各学院根据专家反馈意见,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上交教务处审核,教务处同意后按照整改方案开展专业整改工作。

四、对上海海洋大学本科专业评估的客观分析

1、可以促进各专业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高等学校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专业的办学条件、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效果等方面。内部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中能够全面涵盖上述的办学水平,通过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检查,从而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办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

2、校内专业评估同样出现了“一刀切”的评估弊端

各专业的办学水平主要取决于专业自身的条件,由于内部评估涉及多个专业,在制定评估体系时应当采用分类的方法,这样比较适应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而本校在进行专业评估中均采用一套评估指标体系,而在进行专业评估中也是严格按照体系中的指标进行评估,没有侧重点,没有差异化评估,从而形成了强势专业依然很强,弱势专业依然很弱的僵局。

3、校内专业评估缺乏可持续理念和权威认证

校内评估因是学校内部组织的评估,就目前来看形式大于内容,评估后虽然有反馈有措施,但后期重要的整改阶段因没有了后续所要达到的指标体系而显得整改走过场的形式过多了一点,同时没有权威机构对整改后的专业认证,也使整改阶段失去意义。

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

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校内专业评估模式,首先就要明确其模式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就是说开展专业评估的目的是什么,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原则确立后就要确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这个指标体系可以是动态的,确立好指标体系后,就要确立一个验证系统,就是说所设计的体系是否可操作,是否具有持续性,最后是信息反馈系统,通过信息反馈系统的有序运转,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同时为后续的专项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打下基础。

1、专业评估模式设计原则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不仅要重视专业办学条件的评估,更要重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情况的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要坚持争优原则、分类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3]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要符合规律,立足本校的教学实际和办学特点,科学整合并协调各指标和考核点之间的关系,赋予相应的权重和优先次序,制订科学合理的、具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使评估工作能正确地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教学工作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专业评估体系

要确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持续发展性的专业评估体系,应包括如下几点: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教师队伍、基本教学条件及利用、专业教学、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等6个方面。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主要指专业的办学的思想与人才培养定位,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学校和专业自身的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专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所培养的人才层次、类型和主要服务面向;师资队伍水平决定着专业教学的质量、办学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基本教学条件是专业建设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证, 包括教学经费的投入与利用、实践教学、制度建设与保障体系的健全、专业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等;专业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强化专业建设的基础;科学、合理、完善、符合学校教学管理规律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专业建设的组织保障;教学效果简单讲就是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成果,体现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所学知识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体现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认可度。

3、完善专业评估模式的信息反馈系统

目前的专业评估后信息反馈系统还不是很完善和规范,专业评估的前期对教学相关的信息进行了收集、整理、分析和应用,形成了专业评估报告,评估专家根据这些报告和支撑材料为专业“号脉”,最后形成了专业评估结论,将分类处理过的信息及时反馈给专业负责部门,以便对教学质量各执行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通过信息反馈系统的有序运转,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目标。

开展校内专业评估,最终目的是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提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评估研究中,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估的改进功能始终是一个重要问题,寻找适合于每一个高校每一个专业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技术也是困扰着评估者的难题。这些都是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彦通,韩晓燕.积极实施专业评估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体系[J].高教探索,2005(2)50-51.

[2] 谢鸿全,王成端.高校内部开展本科专业评估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研究,2008.4.66-69.

[3] 郭玉婷,马龙.地方医学院实施专业评估工作的思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2)234-235.

[4] 刘春惠,顾留华.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1)74-79.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2)

[作者简介]罗晓敏,温州大学教务处教学科实习研究员;周敬业,温州大学教务处教学科助理研究员,浙江温州32503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25-03

在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高校如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其首要工作。而专业评估对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犹如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对高校各方面建设工作的推动作用。如何利用好专业评估这一有效的监控工具,成为摆在各高校教学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一个合理有效的专业评估机制是专业评估工作有序、科学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专业评估及专业评估机制

专业评估是指依据评估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我国开展的主要专业评估方式有两种,一类是学校内部评估,一类是外部评估,就目前我国各高校开展的评估来看,主要以内部评估为主导,并逐步引入政府、社会中介组织等外部评估,本文所论述的专业评估主要侧重学校的内部评估。专业评估机制是为有效地推动专业评估而进行的人员、制度、组织等一系列工作、程序的安排。事实上,随着各高校对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参与到专业评估中的各项要素亦越来越多,人员、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制度、机构建设等不断完善与提升。

二、优化高校专业评估机制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及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和提高,笔者认为对专业评估机制的不断调整、优化非常有必要。一来,专业评估机制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有利于保证专业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及评估结果的有效性。科学、规范的专业建设及评估制度,是专业建设及评估工作按照既定轨道有序开展的保障和前提;另外,评估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是专业评估工作的具体实践者,只有拥有公正的评估参与人员及科学、合理的评估机构才能保证专业评估工作及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与公正性。二来专业评估机制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及整体办学水平。各高校在对专业进行评估时,应当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地对评估机制中诸如专业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风学风建设、教学管理、图书资料、办学条件等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这样才能将高校培养人才及办学的目标、水平、质量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及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综上所述,各高校做好专业评估机制的调整与优化工作,不但对专业建设本身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对学校的发展及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亦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各高校及其职能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该项工作。

三、优化高校专业评估机制的措施

专业评估机制的优化与完善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整个评估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专业评估工作的程序上来看,其包括专业评估前期阶段、评估实施阶段以及评估总结反馈阶段的组织安排机制。本文主要从专业评估涉及的人员、制度安排以及评估的效果利用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解读专业评估工作及其相关的机制调整、优化。

(一)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自教育部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以来,各高校纷纷制定和完善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开展了校内教学自评工作。一些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自身发展实情,制定了诸多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质量监控文件,如本科专业设置与管理办法、重点专业建设管理办法、新专业建设及管理办法、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等,更有众多高校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融入学校的整体发展中,制定相关的专业发展规划。具体到专业评估工作相关制度的完善,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对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调整与解读。因为科学地制定及准确地解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是专业评估工作的关键,可以说它直接关系到评估工作的成效与成败。各高校在制定与解读专业评价体系时,要遵循重要的评价指标,其内涵要符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校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应根据不同学科类别的专业面而有所区别和侧重,从而提高评价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对于地方高校还应当根据学校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针对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适当设立若干主要观测点。另外,一些高校亦完善了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的工作条例和章程,以及相关的业绩计算及奖励办法等管理文件,以保证专业评估工作更加规范、科学、有效地开展。

(二)评估人员及机构的合理安排

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及相关的管理机构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无论是阶段性的专业评估还是终结性的验收评估,就大多高校而言,评估工作持续的时间多则可能跨学期,少则两个月。这项持续性长、涉及面广的教学管理工作,无论是对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教务处,还是对参评专业所在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者来说,都是一项繁杂而又具挑战性的工作。专业评估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参与到评估工作中的校、院(系)教学管理者必须要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较强的执行能力,其中包括对相关政策、文件、指标体系的解读能力和对相关政策及文件精神的贯彻和执行能力,以及职能部门、组织机构间的协调能力;而专业评估工作的持久、繁杂性及重要性要求各级教学管理者必须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现代办公技术,在对专业进行评估时,必然会涉及大批量的重要数据及评估专家资料,而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是开展评估工作的前提;另外,数据的不同性质决定了其是否可以公开或是必须保密,以保证评估、评审工作的公正性。作为教学管理者,必须要有非常高的职业素养,严格要求自己履行岗位职责,保证评估工作的规范运行和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故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有良好服务意识、并具有较高专业及管理知识的稳定的管理队伍是做好专业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参与到专业评估工作中的人员除了教学管理人员外,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便是评估专家。一般高校专业评估的专家组主要由以下人员组成: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学管理部分负责人、各学院教学院长、教学委员会委员以及校内专家库成员。上述人员基本上包含了高校内部对专业建设状况最具发言权的各类人员,他们对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状况非常了解,有最直观的感受,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评估建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不同需求,专业评估专家的多元化已成为重要趋势。目前,众多高校正加快引入企事业等用人单

位、同类院校的专家等外部专家,使他们参与到高校专业评估、建设和发展中。为保证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的公正,评估专家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管理知识以及较高的职业素养,客观、公正地对参评专业进行审议和评选。另外,需要强调的是,在评估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这一学术机构的作用,以保证评估过程和结果不受行政领导或其他人为因素的影响。

(三)专业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

高校培养人才必须要有意识地强调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为此,我们对专业进行建设和评估时,必须坚持系统和动态的原则。而专业评估的结果效用也应该是动态的,即无论是在对专业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抑或是终结性的结题验收评估时,在这一系列管理评估过程中应该引入激励一竞争机制。这一机制旨在从根本上促进专业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贯彻“奖优、促差、汰劣”的原则,坚持奖优惩劣的制度安排,以助于各个专业的自我发展。笔者还认为,在专业评估的整个过程中,还应该引入更为严格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滚动淘汰制,即无论是专业的年度或中期等阶段性评估检查的结果,还是专业的结题验收结果,都不应是一劳永逸的。具体而言,专业的阶段性评估结果作为对其过程管理的指标考量,必然会运用到结题验收中。对于专业结题验收来说,即便专业已经通过结题验收而被授予校级“重点专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后,也不意味着这一结果(称号)可以“享用终生”,对于各类已通过结题验收的校级重点专业,应进行后续建设的跟踪评估。若其在后期的建设和发展中,仅仅保持原状而没有起到示范作用,甚至是有后退迹象的专业,可考虑采取限期整改、取消校级“重点专业”称号及收回相关建设及奖励经费等措施,以督促各类专业继续朝着更加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亦给校级“重点专业”以一定的压力,促使其真正起到示范的作用和效果。

科学合理的专业评估机制是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保障,而真正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不但可以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还可以在评估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专业的内涵建设,优化专业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使高校能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3)

引言

专业学位,是为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背景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所设置。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已批准设置了39种硕士专业学位,5种博士专业学位,具有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已达476所,累计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85万人。伴随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是旨在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鼓励培养单位积极探索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特色鲜明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促进专业学位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1 自我评估的组织和实施

为了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制度,从今年起,我校开始开展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工作。

评估的组织机构。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是自我评估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审议各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细则和自我评估总结报告;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确定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结果,并根据结果,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提出授权点的调整意见等。

评估方式。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诊断式评估要求,合理确定评估方式。可以是国内同行专家评估、国际评估或质量认证等方式。

评估的组织。除国际评估或质量认证方式有特定要求外, 自我评估一般采取会议的形式组织,在校内进行:

(1) 专家聘请。专业学位授权点聘请外单位同行专家和行业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如开展国际评估,选聘专家应是本学科领域国际上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境外专家。

(2) 专家沟通。专业学位授权点应事先与评估专家进行充分沟通,向专家说明本学位授权点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评估目的、评估方式、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等,听取专家对评估工作安排的意见。

(3) 材料组织。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最终确定的评估安排和要求,组织自我评估材料。评估材料应提前发送专家,根据专家意见,补充完善自评材料。

(4) 专家评估。评估专家通过听取总体汇报、与师生和管理人员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了解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专家组经过充分讨论,提出诊断式评议意见。专家评议意见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学位授权点建设的各个方面,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 评估结果。学校根据专家评议意见确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结果,并根据评估结果,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提出学位授权点调整意见。

(6) 改进提升方案。专业学位授权点根据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结合评估专家意见,制定本学位点的改进提升方案。改进提升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包括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

2 发现问题及持续改进

随着自我评估工作的开展,我们发现了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普遍问题。发现问题、分析原因、研究解决方案,并进行持续改进,是我们开展学位授权点自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

2.1突出产学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区别所在。在自评估过程中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差异化不明显。课程设置、论文标准、学位审核等环节基本相似,并没有充分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

要面向特定的职业领域,培养具有专业岗位素质的综合性人才,需在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进来,建立本校教师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在课程建设方面,加强案例教学,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拓展实践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注重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并积极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2.2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深化人才培养目标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高校往往重视研究生的在学培养质量,忽视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质量。由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对于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显得更为重要。

定期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沟通反馈,采取到用人单位走访,与毕业生座谈,发放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情况,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胜任力评价,建立完善畅通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通过反馈,能够及时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与就业需求,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状况与薪资满意度,能够对在校生进行就业的积极有效引导,对建立“订单式”的校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尝试。

2.3开拓视野,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能故步自封,闭门造车,要主动对外开放。一是“请进来”: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指导研究生。完善来华留学生政策,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再是“走出去”: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联合办学,合作开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大力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短期交流、访学研究以及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会议。提高研究生管理和服务的国际化水平,营造中外学生共融的培养环境。

3 结语

实施专业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是开展学科建设,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措施。开展自评估,能够明确学位授权点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可以进一步凝练学科内涵,挖掘学科潜力。其次,学位授权单位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对学位授权点现状进行分析,实施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此举能够充分优化配置资源,整合学科建设力量。最后,学位授权单位能够在评估的过程中,强化学科建设的管理,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规范性和制度性,为学位点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为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科建设研究项目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2013.3.29.

[2] 罗英姿,徐翔.学科建设自我评估及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1.8(122):35-37.

[3] 周四军,刘然.我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139-140.

[4] 宋清洁,宋官东.高校学科评估浅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5.4:86-88.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4)

一、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不再仅仅局限于学者、教授等研究型人才,而是越来越需要更多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必然要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尤其要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位。而质量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没有质量也就谈不上高级专门人才,如何保证各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提高学位授予水平,已经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评估是质量检查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多渠道造就和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并逐步规范高校各种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内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势在必行。其意义在于:

第一,有利于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内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和谐共进”的指导思想,能及时有效地了解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水平等情况,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增强各授权点之间的横向比较,推动各授权点不断创新,从而对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到激励、导向和督促的作用,逐步形成自主驱动、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内部激励和竞争机制,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

第二,有利于强化高校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在高校内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可以使高校对自身适应社会、应对市场的能力作出价值判断,继而对专业定位、人才层次、培养规格、学科方向等迅速作出反应,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现实,合理把握自主性和适应性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调控手段,推动高校快速有效地调整专业学位授予点的布局和学科结构,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和社会价值。

第三,有利于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评估体系。根据评估组织者的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分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评估、社会团体组织的评估和高校组织的自我评估。由于评估活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社会团体组织的评估一定程度上存在功能弱化和评估滞后等方面的缺陷,而高校组织的自我评估既是一种独立的评估活动,又与其他两类评估相互关联,并以其独特的功能在整个评估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有效推进高校自我评估,充分发挥高校参与评估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体性,以适应高速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有利于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积极发展。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是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自我评估,可以使高校清晰地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教育目标的达到程度、培养方案的落实情况、学科的发展情况及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等,全面、系统、动态地的掌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发展概况,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扬长补短,从而推动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积极有效地快速发展。

总体来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是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生存的基础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在高校内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评估,必将促使高校在微观层面上,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结合本校本学科特色,对采集的评估信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这既有利于高校发现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的优势、长处和成绩,也有利于找出其自身存在的差距、问题和不足,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改进,促进和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可以说,高校自我评估是克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活动与教育目标的偏差以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定发展的有力手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深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还是不断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二、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原则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因素的复杂系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高校应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心的相关政策法规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一套适合于本校特色的比较完善的自我评估指标体系,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实施方案。具体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由于评估本身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时,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的方向,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体现专业学位的职业特点和人才的复合型、应用型规格,体现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出发点和归宿,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案,引导高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形成自己的特色,规范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实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二)可操作性原则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开展,既应符合教育主管部门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政策、规定和指导性意见,又要符合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及其学科特点,努力凸现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和人力、物力、时间、信息等方面的易于接受性,并且在评估指标、评估层次、评估方法等方面以符合实际为宜,尽量做到简洁可行、直观明确、可比性强。同时评估指标体系建立之后也不能一成不变,而要及时根据不同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优化,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系统客观的原则

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开展,应综合考虑影响人才培养的多种因素,注重评估体系和评估方法的整体性与一致性,既要考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又要突出教育过程中的重点环节,还要关注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度,防止顾此失彼和相互矛盾,从而充分发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整体协调与系统优化功能;同时,评估方案的制订、评估指标的选择和指标权重的确定上要兼顾研究生教育的客观规律及高校的办学实际和学科专业特色,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多元化的质量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引导不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找准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方向,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的客观可信。

(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量化是评估科学性的指征之一,尽量用数字说话是教育评估的发展方向。这决定了高校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时,要重视对评估结论的科学采集和量化处理。另外,虽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属专项评估,但从其考察的内容、角度看,综合性很强,评估指标的选择也就必然具有全面性,有些指标可以量化,有些则不可以量化,只能通过定性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因此,高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过程中,应该同时重视评估中的量化因素和非量化因素,注意定性与定量的相结合。

(五)内外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分为高校内部开展的自我评估及教育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的外部评估。虽然内外评估各有侧重,但其目的都是督促和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是为高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服务。因此,高校在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同时要紧密联系社会的外部评估,坚持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原则,通过社会不同机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审核认证,促使高校不断完善其自身的质量保障机制,为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改进和提高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

总而言之,坚持上述六项原则是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我评估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依据,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评估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和评估效益的最大化实现,从而逐步规范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学位授予程序,完善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管理,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等学校的本科办学规模在迅速发展。为了保证新设专业的教学质量,湖南省教育厅近几年陆续对省内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新设专业进行了评估。而新设专业能否顺利通过评估,不仅关系到其新设专业能否继续生存,甚至直接影响到新设专业的发展。我校日语专业于2008年5月底将接受此项评估。通过迎评的准备工作,日语系老师对本科新设专业评估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高校本科新设专业建设评估的意义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工作,是保证我们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其目的是为促进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确保新设专业的健康发展。评估工作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

作为我们新设日语专业,是从零开始,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尽早完成从形式到内涵的统一。所以我们本科新设专业承载着新设专业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新设专业的评估是新设专业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流产,其在社会中的影响将直接动摇新设专业尚未立稳的根基。在时常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所有高校都面临着平等的但更加激烈的抢夺生源,抢夺人才和其他社会资源,抢占就业市场份额等方面的较量。只有高度重视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工作,重视新设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有可能使新设专业在日益庞大的本科院校中站得住,立得稳,否则只能日益萎缩乃至淘汰。

二、深入理解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新设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要求

1.从今年进行的湖南省普通高校本科新设专业评估的实际情况来看,5个一级指标和1个优势指标,既是定位与规划,师资队伍与学科水平,教学改革,教学条件与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优势项目。还分别有18个二级指标,47个评估等级标准。对我们教学型大学而言,应当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当代科技发展前沿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使之成为合格的专门人才,需要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应具有实践经历和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经验。在这一点上,我们新设的日语专业在专任教师中有博士1人,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人,学士学位的教师3人他们都在日本留学生活过的,占教师的71.43%,在全省来讲都具有优势。

2.从指标体系的侧重点来看,比较重视教师队伍状况和教学基本建设。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该指标体系侧重于教学基本过程的评价。其实本科新设专业评估的最终着眼点是应该保证本科新设专业的教学质量,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历来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涉及到的因素非常多非常细,很难用若干个指标来说明问题,所以将考察重点放在教学基本过程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也是各本科新设专业需要不断加强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任何事物发展变化都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只要把握住了发展的基本过程,其结果通常是能够预见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所以通过考察教育过程保证教育结果的方法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我们新设的日语专业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基本过程,这是不断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

三、正确认识本科新设专业的评估

我们要非常重视评估的目的。评估的目的在于为改进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依据,从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评估,指出我们在实现教育目标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为今后改进提高我们专业教育质量奠定科学依据。如果我们迎评专业没有重视评估目的,未把压力变动力,仅仅做表面文章,片面追求评估结果,那么评估的意义将荡然无存。

新设专业应变被动为主动,建立内部评估机制,树立长远目标。质量是我们新设日语专业的生命线,评估只是帮助我们诊断问题,找出差距和不足,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手段而已。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根本所在是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机制和保障体系,如建立教师,学生,用人单位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等活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切实有效的促使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变被动受评为主动参与。

四、评估结果的分析

通过我们新设日语专业迎接评估工作的情况来看,此次评估意义重大。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院各位领导,教师都高度重视,为本科新设专业能顺利通过评估而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

1.本科新设专业教学工作评估的影响与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对于新设专业的发展更具有指导意义,对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都有促进作用。因此,新设专业在发展中要特别重视评估的作用,在迎接评估中进行改革并教育教学和管理人员转变观念,努力将评估当作发展的机遇,将评估转化自身素养提高,办学资源优化的重要手段。

2.通过对评估的准备,新设专业办学条件最能有效改善的有:一是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注意新设专业为了达到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比例,将出台一系列的教师培养制度,不仅会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也会加强内部在职人员的培养力度。不仅增强了学校内部人才兴校,也会增强教师主体的意识。

3.从实际上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更使教师队伍获得一个持续性发展的好环境。

4.通过评估,学校专业建设,教材建设与管理,课堂教学,考试管理,实验室建设与实验管理等工作都将做到规范化,而日常教学方面的投入会增加,教学仪器设备质量也会得到全面提高。

5.教学育人环境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教育质量,学风建设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从思想深处树立立足本科教育理念。

我们新设日语专业验收评估迫在眉睫,我们以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新设日语专业四年来的工作作一个全面的、公正的总结,迎接专业验收,借专业验收的东风,把新设日语专业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69.

[2]陈广桐.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评估[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302.

[3]刘春惠.大学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9):1.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139-02

高校的专业是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要载体,因而高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是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随着国家一系列重大教育政策和文件的出台,人们将关注点进一步聚焦在“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上,这就使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专业建设与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正是在此背景下,如何基于校内专业评估做好专业的建设,去适应“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方法、新技术与新文化,服务于专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研究内容。为此,北京联合大学为贯彻国家和北京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探索专业内涵和特色建设,把专业评估作为提高本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和关键抓手,构建出了校内专业评估的长效机制,健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保障本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开展本科专业校内评估的意义

1.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以学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控为主要内容,“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顶层设计。因此,开展专业校内评估工作,可以通过评估指标去为学校的专业建设工作提供一些评判依据,不仅可以促进专业建设的健康发展,而且也体现了学校在教学评估的主体地位。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30条)中明确指出:“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在工程教育方面,我国于2013年加入了《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组织第21个成员;加入该协议,将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华盛顿协议》的标准实质等效,推动教育界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对尽快提升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工程师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高校质量保障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积极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工作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

2.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加强了各专业的自我评估与诊断。在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作中,学校可基于自身的办学条件、办学定位等教育教学实际来制定贴近学校教育教学实际的评估指标。教育部在2013年底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审核评估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总结已有评估经验,借鉴外先进评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评估模式,其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一定的评价,旨在推进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强调尊重学校办学的自,体现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可见,开展校内专业评估体现出了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评估的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有利于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也有利于形成各专业自我完善的保障机制,促进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二、地方高校实施本科专业校内评估的措施

1.地方高校本科专业校内评估的指标体系设计。学校在本科专业校内评估中,以评促建,通过专业校内评估进一步促进学院把本科教学作为基础、根本的工作,使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等都体现出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同时,学校也应不断加强本校专业的发展和改革,注重凝练专业特色和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尤其是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地方高校,在其本科专业评估中应侧重考量专业应用型特点和为区域服务等特殊性,设计合理的本科专业校内评估体系。北京联合大学在设计及确定本科专业校内评估时借鉴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等文件的相关内涵和其他高校的相关成果,形成了“客观指标”加“主观指标”的指标形式,凝练出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46个观测点的具有应用型侧重的指标体系,引导应用型专业建设,探索与完善了地方高校专业评估的指标设计。此外,本校还通过指标实施评价改进的螺旋式加深过程,促进本科专业校内评估指标体系的不断优化,形成了具有应用型特点的地方高校本科专业校内评估体系。

2.地方高校本科专业校内评估方案设计。评估方案是确保该项工作科学性、客观性和合理性的关键。北京联合大学在实践中形成了常态化的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实施方案,并缩短了本科专业校内评估的周期,创建了每学年进行一次全校评估的评估方式,同时注重专业建设成效的年度增量变化。在具体实施中,本校采用客观数据定量评价(客观指标)与主观汇报评价(主观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主观汇报评价中一般会采用邀请领域内知名的校外专家与校内专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汇报与答辩的形式进行充分地沟通与交流。本校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本科专业校内评估方案,主要是因为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更能全面反映出专业建设的情况。此外,本校在进行年度专业评估时,还注重上学年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并着重查看今年的改进措施,且明确下一学年的建设方案,真正在专业层面上形成了一定的监管机制。另外,本校还率先引入了第三方教育评价系统,将第三方的意见反馈与校内专业评估结果相结合,对在各专业建设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定的整改要求,以便可以促进专业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三、本科专业校内评估的实施建议

1.通过校内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内涵的发展。通过对校内专业进行一定的评估,重在查找专业建设中的不足之处,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同时,通过建立专业建设的配套奖惩机制,使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等都体现出了以专业办学、综合质量为中心的专业建设。此外,通过对本科校内专业的评估,可以为本校的专业建设把脉问诊,帮助专业通过科学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内涵发展。另外,校内专业评估主要是对待评专业的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学校可以根据专业校内评估结果的情况建立一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加强专业发展和改革,促进院系认真思考自身的办学定位问题,真正成为办学的主体,最终实现专业建设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凝练专业特色和提升人才的培养水平。

2.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形成综合改革的抓手。首先,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可以促使学校将工作落到实处,促进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虽然各专业在各教学环节中已比较规范,但是仍然存在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为此需要构建持续改进的闭环质量监管体系。其次,通过校内专业评估,可以促进专业建设与学院绩效考核相结合,充分调动起二级学院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次,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作也可为国家层面的工作做一定的铺垫,例如为即将实施的教育部审核评估做准备,有条件的工科专业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迎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最后,各专业通过评估也可以找到本专业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综上,通过本科校内专业评估,各院系能在人才培养上形成合力,认真培育,以便形成综合改革的抓手。

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管理,可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保证专业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校内专业评估也可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诊断信息,为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决策依据。因此,开展本科校内专业评估,可以进一步完善专业体系,加大专业的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层次和水平。此外,也可以完善专业教学状态数据统计,以此作为教学评估的依据和参考。总之,专业校内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机遇和抓手,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鉴定教学、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仅检测高校的日常教学质量,而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时调控,有效地指导高校的教学工作。

教育部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各级深刻认识到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性,意识到评建结合的必要性。但是,这项工作是外部评估,其评估的重点是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评估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专项评估,才能及时诊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外部评估和高校内部评估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内部、外部评估体系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合力。

一、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的意义

在外部教学评估的强有力推动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迎接外部评估的最基础环节,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科学的校内评估体系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真正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内部评估的实施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是高校主动处理好自主办学和自律办学关系的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内部评估对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社会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评估的过程强调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过程,了解高校深层次的教学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发现和解决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总结、反馈、促进作用。

3.内部评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监控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落实整改工作,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运动过程。教学的内外部条件,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都与人才质量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分析、确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2]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教学质量形成的要素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目标要素,又有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内容等客体要素;既有充当信息传递工具的媒体要素,又有保障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心理条件等环境要素。而这些要素最终必须统一集中到人这个主体要素上,没有教师和学生这一最直接、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不能构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多不过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与高校教学质量相关的基本要素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高水平的专业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支柱,是一所高校质量和特色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建设水平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水平。高等学校要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过程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评估,为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要素。在当前因扩招使生源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协调性要素,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协调,形成教学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指除人力资源外,教学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现代信息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新的保障方式的出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根据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思路,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六个模块的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构成校内教学评估的有机整体,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

1.研究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在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程序时,不仅要参照国家、江苏省的评估标准和其他高校内部评估的经验,更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该体系分为若干个子体系进行研究,做到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每个体系都有标准、程序、操作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

专业评估主要依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指标体系》,从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的现状。由学校统一安排和学院申报相结合,每年评估10-12个专业,四年一轮。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评估分两个阶段:自评和专家评审。每个专业自评时间为1个月左右,专家评估时间为5天左右,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统一制定。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专业的后续建设。

课程评估则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全校所有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校分批、分重点对各类课程进行评估,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顺序依次进行。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政类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估,其它课程将按照专业评估顺序,每个被评专业各抽取4门课程进行评估,四年为一轮。课程建设评估以课程组为单位,首先由被评估的课程负责人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再由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根据申报材料进行核实与验收(亦可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对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进行广泛听课。在评估结束后,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组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课程的后续建设,为今后评估提供依据,保持课程建设评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验教学评估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参照依据,从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师队伍、设备与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等方面检查实验室建设成效和实验教学质量。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对全校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四年一轮,每年度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各实验室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估3―4个教学实验室。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进行。在学校评估期间,将组织专家深入到各教学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走访、测试等形式进行深入考察,提出考察意见。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负责人,教学实验室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实验教学的后续建设。

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则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基础性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发展性素质进行重点评估,并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构成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循环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入学时的诊断性评价,学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学生毕业后的总结性评价。其中在校期间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素质的评价含素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可与试卷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结合在一起;发展性素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各项知识能力竞赛的参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及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

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分职能部门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和院(系)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两个部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既考查学校各部门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管理,又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教学管理评估主要集中在年终进行。教学管理的评估组由学校督导与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分批对学校教务工作和学院本身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组不仅要提供最后评估的总分,还必须出具具体的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依据教育部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总体目标、选题质量、指导教师队伍、管理过程、设计(论文)质量及毕业设计(论文)特色等方面考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管理水平。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主要根据专业评估的安排,首先,选择新办专业、学位点申报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估,综合考查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每年度的下半年学校聘请校内外专业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及管理环节的质量监控情况。

四、完善内部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1.成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

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评估程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权威的评估队伍也是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可信度的组织保证。学校根据专业现状,按照水利土木、资源环境、电气信息、管理经济、人文政法、机械动力、数学物理七大学科门类,拟组建七个相应类别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由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有关专家和本校有关领导、专家和校友组成。其职责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评估办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3]

2.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指标。

要尽量防止出现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院(系)搞形式主义,产生不正确的导向。评估指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尽量考虑院(系)的实际,不片面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实质性成绩,注重评估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3.要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反馈信息。

在指标体系设立和考核过程中,绝不能仅以院(系)自评信息为主,而要充分整合学校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人事处、信息中心、各院(系)及实验室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信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本科专业评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好、信息量大、更新简单、表达方式多样、可视化手段多等特点,将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分解到日常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实现专业评估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标。

4.要建立内部评估的长效机制。

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全局着眼,使院(系)评估作为一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质量工程。另外,还要长期坚持,不断推进迎评与整改,它们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前者,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必须将评估制度化,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最后还必须定期对院(系)进行必要的回访,重点督查院(系)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地促使院(系)对整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改变院(系)重评估轻整改的现实状况,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童玉玲.高校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8)

建国初期,我国就在各高等院校设立了财政学专业,培养财政税收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高校纷纷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随着1998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财政学隶属于经济学,就这一目录而言,本科专科数量大为减少,各专业涵盖的内容也更宽泛,可以更好地满足通才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经批准设立了一些本科目录之外的专业,与财政学专业相关的是税务专业及资产评估专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立了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

一、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转型是指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转变,是社会基本运行模式的转换。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30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革,也使政府面临着功能的调整。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向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必须适时转换政府的角色,调整原有的政府功能。而在政府行为调整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而生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包括会计、咨询等行业在内的中介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司法机关、银行等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及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资产抵押工作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数量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从事资产评估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800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员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审计业务而非资产评估,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000人。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需要拓宽财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常需要的复合型财政专业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

建国60年来,国家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国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投资,国家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国家投入也形成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说我国目前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来自建国以后的投资积累。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如果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宏观调控杠杆,就必须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否则,只进不退或有增无减,就是一种单向调节,就不成其为调控杠杆了。党的十七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有些人总是对公共财产的“调减”和国有资产的部分“退出”担心甚多,惧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实际上,只要规范管理,适当出售部分国有资产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反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能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会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而这种资本运动不只是指微观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从货币资金G——生产资金W经过生产过程P——商品资金W——新的货币资金G的过程,而且包括宏观的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下,众多企业资本不断地进入一个行业或退出一个行业的过程。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进入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对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投入,退出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将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出售。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国有资本的出售与国有资本的投入一样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出售的价格是否合理,而出售价格是否合理又取决于出售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合法。一般来说,只要出售过程依法经过批准、经过科学资产评估、经过公开竞价,其价格就会比较公道,就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见,资产评估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三)拓宽财政学的口径

9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部门吸收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财政税务部门,对专才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本科生收费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迫使众多高校采取对策,进行相关的课程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学校改变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财政税收类课程为主干,以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课程为基础向多学科辐射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

为扩大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首先坚持专业对口的观点,努力争取毕业学生到财税系统工作的机会,其次就是在校期间,尽可能考取注册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经过若干年教学实践,财政学专业学生考取相应执业资格的人数逐年上升,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提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出了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型人才。可见,在财政学专业下设资产评估方向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挥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的重要方式。

二、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财政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计划手段的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不仅投资于国防、行政管理等满足政府政治职能的需要,同时大量资金投向于基础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90%以上的份额,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这种突出国家主导地位的财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显示了极强大的作用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有效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市场无效的领域由政府(财政)来弥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转变为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公共财政学理论的研究是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阐述为什么要有财政、财政是什么、财政应当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的情况。政府要逐步、有计划的退出市场有效的竞争性及盈利性行业,在退出的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资产评估,可见资产管理与评估是财政学的延伸和派生。因此,在构建新的财政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的能力。而正是这种公共财政学科体系的构建为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可能性。

(二)财政学研究范围的拓宽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推动了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为财政学科体系向公共经济学科体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财政学其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还包括财政对整个国民的影响及管理。公共财政学可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经济学科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于现实的认识,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理论性、制度性和管理性学科。其中基础性学科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性学科包括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制度性的学科包括公共政策学、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管理型学科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资产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学科。

从以上公共经济学科的设置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经济学、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是财政学专业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科正是资产评估学的理论基础。资产评估不同于会计,但是资产评估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需要使用会计信息。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人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会计专业知识。资产评估与财务管理和金融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在方法上,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应用的就是财务和金融中的套利定价模型,金融业的期权定价模型也开始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应用。所以,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因此,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建立资产评估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设立资产评估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

在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问题上,有两个倾向需要防范,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二是回避资格考试的倾向。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非此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要到毕业3年后,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带来了冲击。

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上,应试教育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学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资产评估的很多技能是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的,课堂传授替代不了。目前,本科教育对宽口径、厚基础的提倡是很科学的,如果仅仅以职业考试的五门课程作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得不偿失的。即使学生可以顺利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提高的。

回避资格考试倾向也是不可取的。某些学校由于自身原因回避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这会给以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几年的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结果也揭示了这一影响,即很多考生存在“瘸腿”问题,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两科的考试,理工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财务会计的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取向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9)

建国初期,我国就在各高等院校设立了财政学专业,培养财政税收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高校纷纷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随着1998年教育部修订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财政学隶属于经济学,就这一目录而言,本科专科数量大为减少,各专业涵盖的内容也更宽泛,可以更好地满足通才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经批准设立了一些本科目录之外的专业,与财政学专业相关的是税务专业及资产评估专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立了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

一、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转型是指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转变,是社会基本运行模式的转换。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30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革,也使政府面临着功能的调整。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向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必须适时转换政府的角色,调整原有的政府功能。而在政府行为调整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而生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包括会计、咨询等行业在内的中介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司法机关、银行等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及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资产抵押工作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数量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从事资产评估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 800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员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审计业务而非资产评估,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 000人。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需要拓宽财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常需要的复合型财政专业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

建国60年来,国家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国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投资,国家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国家投入也形成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说我国目前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来自建国以后的投资积累。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如果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宏观调控杠杆,就必须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否则,只进不退或有增无减,就是一种单向调节,就不成其为调控杠杆了。党的十七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有些人总是对公共财产的“调减”和国有资产的部分“退出”担心甚多,惧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实际上,只要规范管理,适当出售部分国有资产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反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能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会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而这种资本运动不只是指微观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从货币资金G——生产资金W经过生产过程P——商品资金W——新的货币资金G的过程,而且包括宏观的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下,众多企业资本不断地进入一个行业或退出一个行业的过程。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进入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对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投入,退出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将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出售。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国有资本的出售与国有资本的投入一样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出售的价格是否合理,而出售价格是否合理又取决于出售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合法。一般来说,只要出售过程依法经过批准、经过科学资产评估、经过公开竞价,其价格就会比较公道,就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见,资产评估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三)拓宽财政学的口径

9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部门吸收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财政税务部门,对专才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本科生收费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迫使众多高校采取对策,进行相关的课程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学校改变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财政税收类课程为主干,以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课程为基础向多学科辐射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

为扩大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首先坚持专业对口的观点,努力争取毕业学生到财税系统工作的机会,其次就是在校期间,尽可能考取注册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经过若干年教学实践,财政学专业学生考取相应执业资格的人数逐年上升,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提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出了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型人才。可见,在财政学专业下设资产评估方向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挥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的重要方式。

二、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财政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计划手段的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不仅投资于国防、行政管理等满足政府政治职能的需要,同时大量资金投向于基础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90%以上的份额,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这种突出国家主导地位的财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显示了极强大的作用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有效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市场无效的领域由政府(财政)来弥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转变为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公共财政学理论的研究是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阐述为什么要有财政、财政是什么、财政应当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的情况。政府要逐步、有计划的退出市场有效的竞争性及盈利性行业,在退出的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资产评估,可见资产管理与评估是财政学的延伸和派生。因此,在构建新的财政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的能力。而正是这种公共财政学科体系的构建为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可能性。

(二)财政学研究范围的拓宽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推动了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为财政学科体系向公共经济学科体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财政学其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还包括财政对整个国民的影响及管理。公共财政学可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经济学科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于现实的认识,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理论性、制度性和管理性学科。其中基础性学科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性学科包括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制度性的学科包括公共政策学、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管理型学科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资产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学科。

从以上公共经济学科的设置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经济学、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是财政学专业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科正是资产评估学的理论基础。资产评估不同于会计,但是资产评估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需要使用会计信息。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人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会计专业知识。资产评估与财务管理和金融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在方法上,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应用的就是财务和金融中的套利定价模型,金融业的期权定价模型也开始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应用。所以,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因此,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建立资产评估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设立资产评估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

在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问题上,有两个倾向需要防范,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二是回避资格考试的倾向。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非此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要到毕业3年后,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带来了冲击。

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上,应试教育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学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资产评估的很多技能是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的,课堂传授替代不了。目前,本科教育对宽口径、厚基础的提倡是很科学的,如果仅仅以职业考试的五门课程作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得不偿失的。即使学生可以顺利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提高的。

回避资格考试倾向也是不可取的。某些学校由于自身原因回避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这会给以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几年的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结果也揭示了这一影响,即很多考生存在“瘸腿”问题,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两科的考试,理工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财务会计的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取向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10)

建国初期,我国就在各高等院校设立了财政学专业,培养财政税收方面的专门人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到20世纪80年代末各高校纷纷设置了财经类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财经人才。随着1998年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变化,财政学隶属于经济学,就这一目录而言,本科专科数量大为减少,各专业涵盖的内容也更宽泛,可以更好地满足通才教育的要求。近年来,部分高校经批准设立了一些本科目录之外的专业,与财政学专业相关的是税务专业及资产评估专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起,国家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设立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目前已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10所高校开设了资产评估本科专业,建立了资产评估学科建设基地。

一、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选择

社会的转型是指社会经济基本结构的转变,是社会基本运行模式的转换。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30年,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改革,也使政府面临着功能的调整。经济转型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市场为向导的经济运行机制,因此必须适时转换政府的角色,调整原有的政府功能。而在政府行为调整中最有影响力、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人,是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而生成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培养出一批批专业化、知识化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强调,大力发展包括会计、咨询等行业在内的中介服务业,是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活动范围的拓展,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关、司法机关、银行等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信用评估及管理咨询、产权交易、企业改制、资产抵押工作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数量日益增加,需要更多的从事资产评估和管理工作的高级实用型人才。

据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资产评估人才匮乏,不仅表现为专业人员数量的严重不足,同时现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人数约27800人,其中一半以上人员同时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他们的主要业务是审计业务而非资产评估,实际专门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人数不足15000人。而在产权交易、企业改制、司法实践、融资抵押、财产拍卖等活动中,迫切需要大量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专门人才,现有的专业评估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为此,需要拓宽财政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实际常需要的复合型财政专业人才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

建国60年来,国家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国后,为了保障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投资,国家投资兴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在此期间,国家投入也形成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可以说我国目前拥有如此大规模的国有资产,绝大部分是来自建国以后的投资积累。国有资产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资产如果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宏观调控杠杆,就必须有增有减、有进有退,否则,只进不退或有增无减,就是一种单向调节,就不成其为调控杠杆了。党的十七大提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有些人总是对公共财产的“调减”和国有资产的部分“退出”担心甚多,惧怕承担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实际上,只要规范管理,适当出售部分国有资产不仅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相反会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因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只能在资本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资本一旦停止运动就会贬值甚至变得一文不值,而这种资本运动不只是指微观的资本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单个企业资本从货币资金G——生产资金W经过生产过程P——商品资金W——新的货币资金G的过程,而且包括宏观的社会总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即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作用下,众多企业资本不断地进入一个行业或退出一个行业的过程。对于国有资本来说,进入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对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投入,退出一个行业就表现为国家将某个行业的国有企业出售。因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国有资本的出售与国有资本的投入一样都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出售的价格是否合理,而出售价格是否合理又取决于出售价格的形成过程是否科学、规范、合法。一般来说,只要出售过程依法经过批准、经过科学资产评估、经过公开竞价,其价格就会比较公道,就不会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由此可见,资产评估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三)拓宽财政学的口径

90年代中期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部门吸收的财政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能力急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财政学专业的毕业生很难直接进入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财政税务部门,对专才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本科生收费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由此带来的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迫使众多高校采取对策,进行相关的课程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市场的需求。许多学校改变财政学专业课程教学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以财政税收类课程为主干,以财务、会计、资产评估课程为基础向多学科辐射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

为扩大财政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首先坚持专业对口的观点,努力争取毕业学生到财税系统工作的机会,其次就是在校期间,尽可能考取注册资产评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执业资格证书,以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经过若干年教学实践,财政学专业学生考取相应执业资格的人数逐年上升,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也提高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培养出了更多的适应社会需求的通用型人才。可见,在财政学专业下设资产评估方向也是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挥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市场急需人才的重要方式。

二、设立资产评估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发展而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与改革,财政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计划手段的财政,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财政不仅投资于国防、行政管理等满足政府政治职能的需要,同时大量资金投向于基础产业以及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90%以上的份额,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这种突出国家主导地位的财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也显示了极强大的作用力。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有效的领域交还给市场,市场无效的领域由政府(财政)来弥补,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学转变为公共财政学;公共财政学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公共财政学理论基础的变化

公共财政学理论的研究是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阐述为什么要有财政、财政是什么、财政应当干什么。在此基础上解决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对社会经济干预过多的情况。政府要逐步、有计划的退出市场有效的竞争性及盈利性行业,在退出的过程中涉及到政府国有企业资产的产权变动,为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需要资产评估,可见资产管理与评估是财政学的延伸和派生。因此,在构建新的财政学科体系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资产管理与评估的能力。而正是这种公共财政学科体系的构建为资产管理与评估专业的设立提供了可能性。

(二)财政学研究范围的拓宽

1959年,美国经济学家马斯格雷夫出版的《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研究》,推动了财政学向公共经济学的转变,为财政学科体系向公共经济学科体系的转变奠定了基础。财政学其研究范围不仅局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还包括财政对整个国民的影响及管理。公共财政学可称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公共经济学科体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基于现实的认识,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包括基础性、理论性、制度性和管理性学科。其中基础性学科包括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学科,理论性学科包括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税收经济学等,制度性的学科包括公共政策学、财务会计、经济法、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管理型学科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资产管理学、资产评估学等学科。

从以上公共经济学科的设置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财务会计学、经济学、税法学、财务管理等学科是财政学专业中开设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科正是资产评估学的理论基础。资产评估不同于会计,但是资产评估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需要使用会计信息。因此,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尤其是企业价值评估人员应该具有相当程度的会计专业知识。资产评估与财务管理和金融的关系也较为密切,比如,在方法上,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应用的就是财务和金融中的套利定价模型,金融业的期权定价模型也开始在资产评估中得到应用。所以,资产评估专业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因此,公共经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为建立资产评估专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设立资产评估专业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学历教育与职业考试衔接问题

在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问题上,有两个倾向需要防范,一是应试教育的倾向,二是回避资格考试的倾向。资产评估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同非此专业的毕业生一样要到毕业3年后,才有资格参加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这就给资产评估)的学历教育带来了冲击。

在资产评估专业建设上,应试教育的倾向是不可取的。学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资产评估的很多技能是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累的,课堂传授替代不了。目前,本科教育对宽口径、厚基础的提倡是很科学的,如果仅仅以职业考试的五门课程作为重点,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得不偿失的。即使学生可以顺利通过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也是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能力提高的。

回避资格考试倾向也是不可取的。某些学校由于自身原因回避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建设,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缺失,这会给以后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在资产评估行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几年的全国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的结果也揭示了这一影响,即很多考生存在“瘸腿”问题,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建筑工程和机电设备两科的考试,理工院校的毕业生通不过财务会计的考试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资产评估专业的发展取向

化学专业学科评估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12

Abstrac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s the key content of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the system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how to objectively and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becom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proposition. It is beneficial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assessment by regular or irregular.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1 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评估工作的意义

1.1 调控专业建设方向

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工作是对专业教育实施情况进行的价值判断,科学的评估工作能为学校优化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供翔实的依据,调控专业建设及发展方向。高职院校自身开展的内部专业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①通过专业评估的结果对专业布局及结构进行适时调整,通过专业评估能推动弱势专业的改进工作,有利于集中力量培育具有带动辐射作用的优质专业。

1.2 促使专业设置贴近地方

新经济时代催生众多新兴行业,产业结构面临重大调整,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相应专业人才急缺,造成这样一种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的重要原因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的错位。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评估工作将提高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吻合程度,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1.3 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内容涵盖了教学基本任务和重点,通过对专业进行评估能够规范学校专业建设的过程和方法,提高专业建设成效。高职院校通过系统科学的评估工作对学校各个专业建设成效进行全面诊断,在对各评估专业评估结果进行反馈的同时提出优化专业建设的建议和策略,及时发现专业建设中的问题,提升专业内涵发展水平。

2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原则

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评估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科学性原则。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要能够对不同学科专业教学工作改革与建设情况进行客观反映,评估过程中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力求专业评估的客观、可靠、准确。(2)指导性原则。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发挥设定的各相关评估要素在专业建设及专业教学工作中的作用,通过评估能够对专业负责人及专业建设参与者开展专业建设的各项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专业评估要体现对专业建设的到导向功能。(3)可行性原则。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工作要保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便于操作。要能够抓住影响专业建设的主要因素,如专业评估工作中核心的因素是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他硬件指标如实验实训室数、专业教师数、仪器设备数等开设专业的基本条件等数据可作为专业评估的参考因素。(4)定性与定量结合。鉴于专业评估过程中各评估要素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工作要遵循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是对专业发展起关键作用的指标内容尽可能量化,对不能量化的指标内容或要素可采用定性评估。

3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1 高职院校尚未形成系统的专业评估体系

当前对高职院校的评估一般是通过对院校发展中的相关指标要素对高职院校整体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水平进行评价,而对办学关键环节的专业建设评估并未放到应有的突出位置,仅仅只是作为学校整体评估的一项指标进行。学界对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的研究不到位,对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仍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专业评估体系,不能适应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要求。

3.2 专业评估指标单一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实践中,一直沿用总体内容相对固定的专业评估指标和标准对专业进行评估,评估指标较单一,不能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情况。且评估实施者在专业评估过程中对高职院校不同类别的专业多采用同一个指标体系评估,评估的针对性不强,单一指标的评估不符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多样性发展的现实。

3.3 评估内容不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与之前相比发生了相应变化,而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如“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这项评估指标并未设置上限,体现了评估中鼓励高比例的建设导向,然而实际教学过程多媒体教学比例不是越高越好,因为多媒体教学始终属于辅助教学手段,且设定的15%的评估指标也远低于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比例。②因此专业评估内容应根据当前高职教育发展情况作出适时调整,适应专业发展要求。

3.4 高职院校自身参与评估积极性不高

高职院校的专业评估工作,其自身的积极参与程度是关系评估工作成效的关键。高职院校开展专业评估对其自身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但在专业评估实践中高职院校参与专业评估的积极性在下降,有的学校对待专业评估持应付态度。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自评过程中没有理解评估标准,自评为“合格”,但具体的二级指标的自评结果却与真正的“合格”标准不相符,还有的高职院校专业自评报告中的数据与评估内容自相矛盾等。评估中这些做法的存在说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没有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专业评估,缺乏积极主动参与的专业评估其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3.5 第三方参与评估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在兼具高等教育共同属性的同时,更有其职业教育的独特属性,职业教育属性决定了专业评估的主体需要吸收企业行业代表、学生和家长、社会中介等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而不能仅限于政府及高职院校等主办机构。当前高职院校评估大多属于政府主导型,评估主体主要是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学者和兄弟院校的领导,评估形式基本属于“同行评同行”,这种由政府及职业教育举办者主导的专业评估使企业行业不能真正深入参与专业评估,流于形式走过场,第三方独立评估效用不足。

4 加强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工作的对策

4.1 建立科学系统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评估,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各专业评估高职院校对指标体系的设计大多自主制定。高职院校组织和实施专业评估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各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制订过程中要着重测量比较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因素,合理确定各相关因素的权重。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须涵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在组织和实施专业评估工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完整的评估方案,设计整套科学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具体指标应涵盖能反映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水平的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教学经费与实训条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分二级指标及指标的观测点,设定评估等级。

4.2 建立评估组织机构,形成专业评估长效机制

为确保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工作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须设立相应的机构负责专业评估方案制订、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评估组织实施等各项具体工作。专业评估机构可设在教务处,由教务处牵头成立学校专业评估领导小组,成员组成要将各学院的院长及熟悉学校评估工作的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长期从事高职教学与评估科研工作的老师,并邀请行业领域的校外专家共同组成评估组开展专业评估。评估组织机构的完备对规范评价过程及最终形成客观、准确的评价结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规范的评价过程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

4.3 做好参评专业的自评自建

各参加评估专业所在院系要认真学习研读专业评估指标并认真落实专业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参加评估专业要按照统一的实施方案认真地组织自评,不能搞形式化和走过场。扎实深入的专业自评能总结成效,全面把握参加评估专业建设的基本情况。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实践证明,参加评估的专业自评工作准备得越充分,自评工作的质量越高,就越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工作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③

4.4 建立内外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

完整的教育评估分为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④外部评估是政府或社会中介组织对学校实施的评估,内部评估是学校自身组织的评估。外部评估具备质量审计、监督指导职能,对教育实践具有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评估要通过外部评估引导来推动内部专业评估制度建设,形成专业建设的自查、自省,逐步建立起内外结合的专业评估机制。

4.5 将网络评估与现场评估相结合

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实践中较好的做法是采取网络评估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估。网络评估具有实时性,通过网络平台能对专业管理及建设的情况及时掌握,发现专业建设问题,对专业建设者进行指导,从而有效控制专业建设过程质量;同时,实施网络评估能有效降低专业评估成本,提高评估效率。对专业进行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与专业建设者的深度交流等的现场评估形式,能够准确把握专业建设者的思想,发现网评未能发掘的专业建设及管理问题。采用网络评估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做法能够对专业建设过程及绩效有更深入完整的掌握,进而做出更趋近专业建设客观实际的价值判断。

5 小结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尚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高校质量自主保障意识的觉醒和深化,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实践会得到更加广泛的开展,专业评估工作能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专业评估,促进高职院校真正把专业办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释

① 周敏.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探析[J].教育评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