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大全11篇

时间:2023-12-17 15:14:23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1)

墨子在《耕柱》中说:“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这是墨之教育思想永恒之所在。墨之已矣,而他的诛古善扬今善启后善的思想仍似玉佩激扬、空谷回音。当今南海问题、中印问题、钓岛问题、中俄历史问题、利比亚撤侨损资问题、超光速粒子运动速度问题无不警示国人必须与时俱进,教育必须去浮躁功利重创新思维。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创新思维的几点基础及相关的学习方式。创新思维具有非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的特点。学生具有了这三特点,也就具有了创新思维的品质。

1 创新思维的思维习惯

创新思维习惯包含创新意识、推理意识和解决问题意识的习惯。创意意识越明确,越能激发产生新的假设和构想,多思维多智慧,提出的假设和构想必然就越多,因而出现领新标异的理念设计就越多。古之学者牛顿、近之学者爱因斯、现之学者乔布斯、比尔 盖茨,英国美国因为有了他们的思维而领跑世界,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教会学生解几道题比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呢?我们物理老师如果能多讲讲牛顿、爱因斯坦、乔布斯、盖茨的成长过程和精神魅力,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定会涌动,创新理念定会萌芽,因为这些大匠巨擘的成长历程确能鼓舞学生,他们洒向人类的智慧确能激励学生,为此,我常拿这些人的事来作为上课的佐料:牛顿说:“我成功的秘诀是我一直在想,想……”;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牛顿和爱因斯坦小时候的那些事儿也能使学生把自己的能力与卓越的创新思维连起来:牛顿曾经把院墙挖了一大一小的两个洞,说是大狗走大洞小狗走小洞。爱因斯坦四岁时才开始说话,小时候钉小桌子的作业中,全班就小爱因斯坦不能完成,但后来他和他却成了牛顿和爱因斯坦 。乔布斯说忠告年轻人:“我只能被模仿,不能被超越”,苹果带着这句话把地球都砸得动了一下。我们的学生听到这些后,创新意识和信念还不会油然而生吗?

推理意识是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组成,创新思维活动要求不能只是就某一个事物孤立地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应该把各种事物,哪怕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物联系起来,加以综合思考,因此推理意识就成了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推理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推理意识的培养要求学生养成善于把大量的事实进行组织、整理并概括、总结的习惯。

解决问题的意识主要表现为信息转化的意识,恩格斯曾把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转化运动归结为三条一般的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人类在认识自然、社会中,信息转化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经常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往往是未知变已知、已知变未知再变书籍的过程;由否定变肯定、由肯定变否定再变肯定的过程;由不可能变可能、由可能变不可能再变可能的过程。因此创新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思考、理解、解决问题。科学巨匠丁肇中先生,他自己说找J粒子,就象是在一场大雨中找一颗带色的雨滴。这样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多次往复,一步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片面向全面转化,最后才能使艰苦化为发展,化为精神、物质和力量。

2 创新思维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即对一个问题能从多个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发散性思维具有两个特征:变通性和多端性。

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它反映发散思维有发散、迁移、升华的特点。变通性的培养实质上也是培养学生的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能力:从八年级开始学习物理时,我就留意一些物理单位发散、迁移、升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勿求毕其功于一役。

发散性思维的多端性:它反映发散思维具有发散、流畅、敏捷的特征。要求思维者多向观察、多维策略、横向比较。如何使这一特点要教学中得到体现呢?首先,可以由老师给学生输入一个信息,学生根据这个信息和掌握的知识,在老师的启发下,获得新知识,锻炼亲思维:如在学习杠杆的知识后,给学生出示一老虎钳,让同学们指出这把老虎钳所涉及的物理知识及用途,并激发和鼓励同学竭尽所能,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其次:可以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或者说是不固定性,让他们设计出多方案,如教室里日光灯坏了,请学生列出可能的原因,并由我当堂实施修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端性,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流畅和敏捷的特质,还让学生经历了多向观察、多维策略、横向比较的认知过程。

3 创新思维的求异性思维

求异思维表现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依据原有的事实,原理已经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时,能够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方案,从而有效地去解决问题。求异思维具有独特、立异的主要特点。

独特,即在解决问题或认识世界的时候,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而能应用与众不同的原理、方法和原则,使问题合理地解决。立异,即不满足于已知的结论,而标新立异地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在“立异”这一创新因素的培养过程中,我举过这样的众所周知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敢于“立”:亚里士多德断言“物体从高处下落时,其速度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这一理论在古老的欧洲大陆横行了二千多年,而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却认为这个结论是错的,他通过比萨斜塔实验了亚里士多德错误的理论,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4 创新思维的非逻辑性思维

强调遵循思维规则,对事实材料时行分析,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是逻辑性思维。创新活动是需要逻辑思维的,但善于逻辑思维的人,不一定长于创新,在创新活动的关键阶段,非逻辑思维甚至起着主要作用,思维的非逻辑性包括直觉和灵感。

直觉:又叫直觉思维,指的是对问题的一种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它不象逻辑思维那样是有意识地按照推理规则进行,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思维的中间环节被忽略了。直觉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创新中作预见,引导人们敢于进行非逻辑性思维。

灵感:灵感是指人们以全副精力解决问题时豁然出现新思维的顿悟现象。它通常与创新思维活动中那些最重要的、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联系着。灵感是长期思维积累的结果,只有经过专心忘我的思考过程才有可能产生顿悟。

孙子有云:“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头寡,形名是也。”只要教育工作者始终立足创新思维的培养,善于创新的学生就会涌现,善于创新的民族将永远屹立,善于创新的国家将有解决一切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26-01

创新思维是伴随着创造活动而进行的综合性思维。是思维素质、思维心里、思维形式、思维环境和思维效果的系统综合反应,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因素。要达到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目的,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定条件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得到提高。

一、“双基”教学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知识与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脱离开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便失去了基础,不去发展思维能力难以有效地掌握知识,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立足于“双基”,抓好基础训练,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运算能力,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及知识的综合运算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是知识的再创新过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已拥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发现新知识。如:由方程的两种同解变形去发现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由整式的乘法运算发现整式的乘法公式;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这样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创新发展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加强“双基”教学有利于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设置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作为教师应精心创设新颖有趣,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接受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思维的质量。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随意在纸上写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只要你告诉我所写的方程两根,我就能写出一个新的一元二次方程,与你的方程同解,要是你再能告诉我二次项系数,我就可以立即说出你写的方程,好!现在咱们不妨试一试。”同学们听说做游戏很感兴趣,都踊跃地写出一元二次方程,说出方程的两个根,教师根据根与系数关系很快猜出原方程,学生因此会感到惊讶,就想弄清老师的秘密在哪里,从而带动学生去探究、猜想,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加强变式训练和解题反思,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

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的品质。而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又是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针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多方面的开拓学生的思路。常用的方法有:

1.一题多解。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以使学生的思维多项发展,开拓思路。在教学中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事先不给出解题思路,而是预留尽量多的时间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给他们发表意见的时间和舞台。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挖掘题目解法,对学生有能力回答的,教师只做鼓励、评价和总结,有困难的则通过适时的点拨和暗示体现出来,营造民主型、思维开放型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强化了创新意识。

2.一题多变。问题解完后,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改变问题条件和结论来重新解决,使学生对问题的把握不再流于表面,从而达到深层的内化和顺应,构建起新一水平上的认知结构,从而巩固了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创新意识。

3.多题一解。可以使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以多方面开拓思路,掌握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规律。

4.强调多题反思。解题反思便是指在解题完成后回顾一下自己的智能活动过程,想一想自己的发现过程、解题过程有何经验、有何教训,及时总结最佳解题策略。因此,重视解题反思,不仅能对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维过程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还有利于知识的深化、拓广和创新。

四、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好奇、质疑是学生的天性,是孕育、探索未知领域的摇篮,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表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一般也是通过质疑开始的。所以,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质疑,并且用于实践、验证,寻求解题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过程,发展创新意识。

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那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洗耳恭听的课堂学习环境是不可能吸引学生的好奇心、自由想像和大胆质疑的,为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要改变观念、变换角色,由过去的数学知识传授的主宰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研究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经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归纳、猜想、推理、验证”各种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共同讨论,对知识形成共享的、更高层次的理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真实表达情感,用内心体验和感悟进行交流,有利于鼓励、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3)

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比较新颖的问题。通过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在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提高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鼓励参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2.1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 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2.2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3.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3.2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中每一种方法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产生思维定势。同样,形成联想。类比联想、相关联系等多种联想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中同样应尽可能地进行相应的训练。

3.3 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它诱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沿着设问、解疑的阶梯,逐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勿容置疑,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发现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4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类比。经旧换新,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启迪、开拓的作用。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旧知识的温故中,发现了打开新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探索知识奥妙的征途上,创造地迈开了自己坚实的一步,表现了极强的思维积极性和探索毅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3.5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要完成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情感、意志等良好的情商做中介。信心、决心、忍耐力、毅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动机、方法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对学生创造培养过程中情商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滋润学生,而广泛应用的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其树立为未来而学好数学的坚定信念。教师要注重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数学应用到生产实际和现实生活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创造处,处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促其萌发学好数学,创造性地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二是以数学自身的魅力和创造性思维产生的愉快去感觉,使其在愉快的情绪中产生创造的信心和动机。引入数学史的教学成功,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激发学生为赶超世界水平而刻苦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锲而不舍追求成功的信心和能力。而许多辉煌成果的取得往往来源于数学家敏锐的观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情商最好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4)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1、优化创新心理 激励创新意识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如远大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此外,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担负高中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2、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

3、重视提出问题 扶持创新行为

实践证明,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就不会有创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总之,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可能创新,因此,应重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扶持学生的创新行为,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就是一种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思考。高中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思维主体自身的一种新颖独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奇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数学学科,作为思维体操学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的核心要求。

1、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①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②注意培养想象力。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③注意培养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要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5)

相较我国经济的快速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暴露出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很多艺术设计作品与欧美国家设计相比显得循规守旧、缺乏创新。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创新教育的迟滞不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因此,在当前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融入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有益于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塑造,也有利于创造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成长环境。

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创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具有灵感性、直觉性、联想性、多维性、独创性等多种特征。如在课堂上提出“砖的用途”这个问题的时候,学生各种抢答:建筑砌墙、铺路、造台阶;写字、作画、压纸;练功、砸物、垫东西等等。在越短的时间内回答出越多的数量,说明该学生的流畅性越好;说出的用途越多证明该学生的变通性较好;回答出的用途是别人未提及的就说明其独创性越佳。再如描述一个新认识的人的时候,很快就通过直觉性思维描述出这个人的高矮胖瘦性格等。

在创造活动过程中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的同时并不代表创造活动的完成,还需要进行对比和筛选,最后挑出最可行的方案。这种批判地选择的功能是思维综合性的体现,消除思维定势、打破功能固有等观念正是创造性思维的优势所在,这样也更有利于创造性问题的顺利解决。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想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应当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具备基本的创新意识。新课程当中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就应当在教育创新设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强调学生的态度、情感、理想和技能的锻炼,尤其是创新意识的塑造。创新意识是创造性设计思维的重要前提,没有创新意识就不能将设计的对象转化为新思想、新产品、新技术,这样也就不能将思维具体到应用层面。同时创新意识还表现在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好奇心强烈,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心胸宽广、不惧艰难困苦和锲而不舍的意识形态。现代的艺术设计更强调的是创意作为设计的灵魂要素,通过逻辑思维来将创意转化为形象。设计的关键在于创新,乔治·路易斯就曾指出创意的本质就在于改变甚至颠覆,不能把惯例成为创意的绊脚石。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设计中,应当了解学生的初始技能、认知结构和情感态度倾向等,在结合课题内容的基础之上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思维并不是神秘的东西,它是最普遍的心理潜能之一。赫伯特·西蒙也曾指出,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望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是在做设计,唯一的差别在于程度。因此应当循序渐进,将创新意识和设计课题融为一体,营造出创新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当中奠定设计思维的良好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新意识的基础之上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设计。

(二)创新情境的创设

各种思维都是始于问题,如果将学生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针对性的课堂启发无疑就是投入池中的石块,激发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在教学设计当中教师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再根据教学需要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其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能有更多的遐想。这样就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和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这样的兴趣和动机同时也是他们以后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主要内在动力。在掌握设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增强设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更多的灵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具体的问题解决过程当中,学生也需要充分发掘自己潜在的知识建构,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查阅相关资料再进行合理推论、分析,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之上形成有自己个性的创新性假设和解决方案。在学生完成问题理解和假设的过程之后,教师亦可再提炼和概况,让学生能形成一个更明确、更系统的知识建构。学习的目的不在于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在探究和理解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技能储备,再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知识积累的升华

设计的内在动力在于知识和阅历的不断积累,创新思维的培养更离不开平时知识经验的积累。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创新性等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但是知识经验的积累并不能提升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作成果必须同时知识阅历经验的升华才能得以实现。同时我们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经验积累都有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结构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有利于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知识积累的升华教学设计过程当中,教师在了解学生全面的知识建构和学习内容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特征。既不能忽视学生已形成的知识积累而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填充和灌输,而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待新知识,并将原有的知识储备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应当在教学过程当中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想法和观点并依此为依据来调整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再积极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特点,在检验和批判新知识的过程当中寻求与已有知识储备之间的联系性。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对设计思维产生着微妙的作用,各种知识的碰撞也是产生创新思维重要的火花,既能减少定势影响,也能产生创造成果。教师只有在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当中的创新因素的基础之上再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使创新教学设计逐步取代传统非创造性、重复性、模仿性的教学活动。

三、结语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对小学数学问题的“观察、猜想、抽象、概括、证明”,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知识的迁移、组合、融会的程度越高,显示的创新意识也就越强。创新意识表现为:对新颖的信息、情景和设问,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信息,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小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意义是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小学数学中和现实生活中的比较新颖的问题。通过小学数学的学习和训练,在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中提高能力和基本素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鼓励参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二、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1.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 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2.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从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改革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2.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3.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的参与下解决的,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小学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小学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形式。

5.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

6.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类比。经旧换新,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启迪、开拓的作用。

7.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要完成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情感、意志等良好的情商做中介。信心、决心、忍耐力、毅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动机、方法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四、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7)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 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8)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所谓创新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人们通过这种思维不仅可以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实际社会意义的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过程中,能够打破常规,积极向上,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精髓。虽然人人都能够进行思维,但是有的人一生事业平淡无奇,有的人一生硕果颇丰,关键在于他们在思维上有不同,后者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程度越高,事业的成就也就越大。从定义上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是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两个特征,能够打破常规,运用独特的方式方法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就是非常规性思维。,它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而学生数学创新性思维是个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指导下,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一定意义的新发现、新设想及与众不同的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具有社会价值,但对学生个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创新性思维发挥着大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及下意识活动能力,数学创新性思维不仅具有创新的特点并且具有数学思维的特点,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数学创新性思维具有创建性、新颖性的标志;积极地创造性想象与现实统一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是数学创新性思维的基本模式;专注与灵感是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特点。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应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有针对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能力。

(一)进行统摄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数学内容教学到一定的阶段以后,有必要进行统摄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及能力。训练是对学过的数学的相关概念、定理、单元章节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并且进行技巧性的总结和归纳,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理顺知识的脉络,编织良好的知识网络。采用统摄培训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为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打造良好的基础。

(二)进行批判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对自己解题方法的冷静系统分析,对解题结果的重新审核。在数学的解题过程中采用批判性思维能够不断对解题思路及结果进行不断完善,以便找到新方法、新思路。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对学生自己解题思路的进一步审核,而且能够科学的分析教师教学的一切,打破唯书唯师论。学生经过自己对问题以及解题思路的系统考量,更能够进一步的接受所学的新知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批判性思维锻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适当出一些改错题或者判断题等题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进行直觉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直觉思维是建立在对数学客观知识掌握及熟悉的基础上发生的,是数学知识的积累与沉淀的一种良好反应,表现在数学问题上就是即使没有严格的逻辑推理、没有进行理论推导也能够感觉到问题的结论。直觉思维能够越过中间环节,直觉思维不像逻辑思维要经过严格的论证与推理等中间环节,就和英语中所谓的“语感”一样。在数学考试中,通常需要强烈直觉思维,因为只有有着良好的直觉思维才能够形成良好的解题思路,不但准确率高,更能节约考试的时间,从而体会解题的高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时地对学生进行示范,让学生体会到直觉思维的重要;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直觉思维的题目,在学生没有准备的前提下突然问学生用直觉思维解决问题;最后,要充分应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有效地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四)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在正面难以找到突破口时,就应该从其他的角度下手,冲破思维定式,间接的去寻求解决方法,利用正难则反的思维。数学中存在着不少的证明题,就可以利用反证法去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有针对性的设置逆向思维的试题,引导学生灵活地转换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充分看到逆向思维的作用。

(五)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训练,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个问题进行发散,对于散乱的知识点进行集中总结。创新性思维基本成分包括集中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所谓集中性思维就是利用已有的信息按照单一模式,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性思维是根据某个知识点沿多方向去思考、探索,联想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一定都具有价值,还需要评判、筛选、提炼、升华。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起点和终点,两者相辅相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能够单单从集中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而应两者进行有机地结合,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用。

创新思维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求知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9)

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就必须让学生积极展开思维,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当“主角”,鼓励、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在教与学中倡导相互合作,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于一些创新的新路子,一些不完整但却显露可贵苗头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问题与想发,质疑是求异的开始,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抓时机,给予保护,给予鼓励,决不能因为问题新奇或意外,而给予训斥或置之不理。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问题意识

创新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解决”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体现对问题经过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培养问题求解意识与问题分析意识。勤读书,多搜集资料,然后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多角度分析、判断;运用集体和小组的讨论,寻求多方面的考虑;培养求知欲和败不馁的勇气与毅力。

培养创新设计、解题的意识。提倡学习中的民主、容忍异议;肯定身边别人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从创新设计和解题中再寻找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创新教学模式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和运用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猜测的思维习惯。观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通过观察才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对一般结论的猜测。对深层次关系的预感,这是一种可贵的创新素质。因此,教学中我们对此特别重视。我们要求学生大胆预测,再引导学生作特殊化的观察,印证自己的猜想。另一方面,观察也可以发现错误,观察错误又可能发现其合理因素,并由此可以找到修正错误的方法途径。

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科学发展观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集中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

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与联系思维的能力。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题型教学,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教学中每一种方法的同时,也会使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产生思维定势。同样,形成联想。类比联想、相关联系等多种联想思维方式,数学教学中同样应尽可能地进行相应的训练。

引入开放题,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开放性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时的不同思路。

鼓励设问解疑,培养创新能力。大胆设问,勇于解疑是有所创造的前提,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有目的地设问,让学生自己发问,自然地构成了循序渐进的问题链。它诱导学生不知不觉地参与了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沿着设问、解疑的阶梯,逐步迎来胜利的曙光。勿容置疑,这种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对于培养学生的洞察发现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拼搏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善于联想类比,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恰好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联想类比。经旧换新,这对于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启迪、开拓的作用。营造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旧知识的温故中,发现了打开新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探索知识奥妙的征途上,创造地迈开了自己坚实的一步,表现了极强的思维积极性和探索毅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

注意情商培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意识。情商是一种控制情绪的能力,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学习的一个方面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要完成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借助于情感、意志等良好的情商做中介。信心、决心、忍耐力、毅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因素对学习的动机、方法和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4.加强各种思维的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10)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要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和基本原则。创新必须以实践为前提,实践是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创新必须在已有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然后再投入到实践之中去检验,没有实践的创新是盲目的创新,没有创新的实践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实践。所以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创新意识也明确提出要“切实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增强用数学的意识,能初步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会把实际问题归结为数学模型,然后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探索、猜测、判断、证明、运算、检验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些要求不仅符合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为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去考虑和处理日常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造就一代具有探索新知识,新方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新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必须教师是主导,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多与学生沟通,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第二,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数学学科中有些知识是非常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或很难去感觉得到的东西,这些知识仅靠口头的描述是很难勾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思维的。这时让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效果,创设更加直观便捷的课堂教学情景,将所学的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乐趣,让学生由苦学变乐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第三,重视提出问题,扶持创新行为。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扶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解篇(11)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一、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科学知识的创新充满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记载着人类发明、创造的光辉历史,凝聚着人类思索与奋斗的成功经验。它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又深刻地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总之,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智力因素,是我们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我们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学习一个重要定理,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它的重要用途,认识定理证明的思想方法,理解其中的运算和推理技巧,关键还要深刻理解定理反映的事物本质,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尤其数学知识中丰富的有关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唯物辨证法思想。这大量的智力因素,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这大量的智力因素,正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智力源泉,也是启迪我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根据。

    在定理证明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定理证明与发现的联系激发学生思维。在多种解题思路探求中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创新思维。

经过高考,师生们体会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成功的保障。

    我们之所以在学习中反对“死记硬背”,就是要突出知识的智力因素,掌握真才实学,学会过硬本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综合、探索联想,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广义的创造,是从个人的活动来考察的,是指个人从事的活动和思维,只要相对于自己的过去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突破性的,就是创造性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要培养的创造性,就是这种广义上的创造性。创

造意味着从无到有,创新具有更新与日臻完善的含义:创新体现现有事物更新改造的过程;创新意味着一种旧貌换新颜和推陈出新的感觉;创新更多地被应用于技术、制度、管理等具体的事物方面。创新是建立在创造结果基础之上,是对具有原创性东西的有限的具体地应用,它不能给事物以生命的起点。只有创新才能使其踏上尽善尽美之路。创造和创新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动力。我们说,一个民族的真正伟力根植于它的创造与创新精神,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能找到的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原因所做出的一个最有效的解释。

    江泽民主席在视察北大时指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自强不息、锐意创新的光荣传统。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路就是要靠教育。” 江泽民主席在中科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课堂教学要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培养创新能力

    近年来,高考试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中学教师回归课本知识体系,以达到 “减负提质”之目的。历年高考试题并不是课本知识内容的简单再现,而是取材于课本,加以变化提高而得到的。

    1、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例如,教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定理、或因内容相似相近,或因形式相似相近,易造成混淆,在教学中,运用对比分析教学,就能促使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事物联系中,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客观地评价事物,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类比是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经类比能使知识向更深的层次或更广阔的领域迁移,拓展。在教学中,若教师从知识的顺延、从属、引伸、互逆、相似等方面考虑和发掘类比因素,进行类比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构造新命题,将原题的条件或结论,甚至整个题用其等价的形式替代,得到新题目称为原题的等价变式,这是由于一个数学问题常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决定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不受“定势”或“模式”的束缚,去探索各种结论或未确定条件的各种可能性。这样充分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有利于学生构建型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知识的综合性就决定了思维活动发展的多样性。

    2、创造思维的新视角: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做到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辨证统一,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的创造往往开始于不严格的发散思维,而继之以严格的逻辑分析思维,即收敛思维。发散思维虽然能够提供有价值的重要设想,但其成果必须严格验证。发散思维富于创造性,能够提供大量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单靠发散思维还不能完成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要相辅相成、辨证统一,偏视任何一面都是不可取的。

    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处理课本的例题、习题,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深入挖掘创新素材和其潜在功能。在保持已知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探索能否得出更深刻,更广泛的结论,或改变命题条件,结论的若干元素,组成新型的更一般的命题,并探究其正确性,不落俗套,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一方面,要注重知识的纵向延伸,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不断递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兴趣是人们心理活动共有的特征。一个人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有所创造,首先必须对学业满腔的热忱和极大的兴趣,肯用全副精神去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们不会自动涌现。这需要教师从创设认知“冲突”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

    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课堂教学是一个启发、培养学生创造意识的重要场所,教师不能满足于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的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以及科

学史上创新过程的介绍,使得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克服多年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极快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

三、激励学生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对此,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水到渠成。

    教育激励常常有如下的几种方式:1、榜样激励,要以学生中创新的事例为榜样,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前景激励,青少年学生向往美好的理想,积极进取,大胆创新,开拓前进的道路。3、参与激励,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才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表现激励,勇于表现自我是青少年的特点,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特长,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爱好与技能产生了无形的推动力。5、竞争激励,有竞争才有发展,同学们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发挥了主体作用,有效的推动了数学创新活动的开展。6、成功激励,成功给人带来光荣、幸福等美好的感受,更能鼓励成功者不断进取,发展了同学的创造性。7、表扬激励,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闪光点,热情地表扬学生的聪明智慧,是激励学生大胆创新的良好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还要善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从对知识初步理解到融会贯通是一个漫长的心理历程。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挥聪明智慧,把各种知识构建成思路通道的建筑工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过程。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热情表彰、鼓励学生的新作,最好由老师板书学生作业的全过程,分析学生的思路,指出其新颖之处和思维闪光点,激励全班同学积极进取,发展创新思维。

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大胆探索解题思路,勇敢地提出新解法。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往的场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实质就是思维活动中选择、突破和重新建构这三者的有机统一。选择是解开人类思维创造之谜的第一把钥匙。创造性思维中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了使现存的体系危机四伏,而是为了导致新的思想大厦拔地而起。人的创造活动是受重新建构后的新思想体系指导。

    创造思维的新视角,重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形成运动变化的观点,掌握归纳与转化的方法。

    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人类思维中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去想象和创新,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录等.现代教育思想精粹.光明日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