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数字货币概论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1 11:28:35

数字货币概论

数字货币概论篇(1)

一、风险量化分析

1、概述

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概率分布是风险估计的基础。因此,风险估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通常,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应当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当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确定风险事件概率分布时,可以利用理论概率分布进行风险估计。本文贷款项目影响最大的因素-利率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

2、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利率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对利率决定因素的选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都对利率产生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计量模型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必须选择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因为利率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调节指标和货币政策指标之一。货币政策由多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组成,如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从经常使用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来看,公共市场业务的作用超过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然而,它的可计量性低于贴现率。存款准备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但它很少变动。因此,当考虑用什么指标来替代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计量指标化)时,只能选择以贴现率为代表(尽管它的实际影响比公开市场业务小得多)。

在选择利率决定因素时,我们基本上根据下面两个标准:(l)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利率变动的经济因素;(2)该经济因素有良好的可计量性。依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选定中长期利率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贴现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和财政赤字。

(1)利率与贴现率的计量分析

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贴现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武器之一。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大小,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刺激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市场利率。贴现率的升降,不仅反映了银根的松紧,而且再现出货币政策的动向变化。贴现率的变动对优惠利率有极大影响,贴现率是市场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贴现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率高达94%以上,这体现了政府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有效性。贴现率的系数显示,贴现率每上升或下降1%,市场利率就会随着上升或下降1.1~1.3%,这说明市场利率对贴现率变动的反应是敏感的、正向的,而且弹性较大。

(2)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计量分析

我们都知道名义利率包括3个主要部分:实际利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和其他风险因素。在分析市场利率决定因素时,对物价变动因素是应当给予足够重视的。我们参照一般惯例,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物价变动的代表变数。

物价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增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都已加进了对未来物价变动的估计值,以防止自己因货币本身价值变动而发生实际的亏损。

(3)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计量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宏观经济变数。它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的总量。这个总量可以同时反映出几个宏观指标。所谓经济增长率,一般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或连续减退,标志着经济处于增长或衰退阶段。因此,包括利率在内的所有经济变数,都不可能不受到国内生产总值或经济增长率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熟练而频繁地运用利率手段来调控经济,其特点是调变频繁但幅度较小因而使我国经济避免出现较大的波动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经济增长率较或为负数时,显然利率将降低以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率超过一个固定的正值并走高时,利率将提高以避免经济过热而诱发的通货膨胀。这种计量结果与我国央行对利率的调整政策完全相符。

(4)利率与投资的计量分析

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息理论中,投资并不是利率的决定因素,相反,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凯恩斯采用纯货币分析方法,在分析利率决定因素时,只考虑货币存量和公众对持有货币的需求。事实上,当深入研究利率与投资的内在联系时,人们不难发现,两者并不是单向联系的,也就是说,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的。

假定利率和货币供给不变,再假定此时正处于经济增长阶段。当市场看好,利润预期增加时,投资将会增加,国民收也随之增加。收入增长后,人们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交易平衡。由于货币供给并未增加,这部分资金增加的需求就会促使市场利率上升,这即是增加投资的后果。由引可见,不仅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同时投资也是利率的决定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近十年来,不能仅仅从投资这一个变量来考虑其对利率的影响,因而也就不能仅仅依赖投资量的变动来对利率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5)利率与财政赤字的计量分析

一个国家出现财政赤字,而这个国家的赤字又只能依靠国内的因素和途径来弥补,那么很难避免利率上升的冲动。因为在假设的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增发货币。这种办法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

2)发行债券。如果政府依靠发行各类债券来弥补赤字,这显然比单纯依赖增发货币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过量发行债券并提高利率以争夺资金会促进金融市场上证券的竞争和利率的攀升;

数字货币概论篇(2)

因为对任何一个问题进行风险分析,无论选用何种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认清问题所包含或是涉及的风险因素,每个要素的发生的可能性,最终确定出涉及每个确认的风险因素的对策。其中,对于重点风险因素要重点管理,对于一般风险因素要一般管理,这样,一次完整的项目风险分析过程就完成了。

一、风险量化分析

1、概述

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概率分布是风险估计的基础。因此,风险估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通常,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应当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当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确定风险事件概率分布时,可以利用理论概率分布进行风险估计。本文贷款项目影响最大的因素-利率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

2、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利率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美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杜撰过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笑话:当爱因斯坦遇到一位智商超过200的人时则会和该人讨论关于未来相对论的问题,当遇到智商在150左右的人,则会和他讨论美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当遇到智商低于100的人则问他:“你认为未来利率的走势会怎样。”这个笑话实际上是暗示了利率预测的难度,利率预测一直是学术界所困扰的问题。由于利率风险直接来源于利率的波动,因而利率预测也就成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另外,对利率决定因素的选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都对利率产生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计量模型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必须选择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另外,所选择的利率决定因素还应是可计量的。例如,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利率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调节指标和货币政策指标之一。货币政策由多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组成,如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从经常使用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来看,公共市场业务的作用超过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然而,它的可计量性低于贴现率。存款准备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但它很少变动。因此,当考虑用什么指标来替代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计量指标化)时,只能选择以贴现率为代表(尽管它的实际影响比公开市场业务小得多)。

在选择利率决定因素时,我们基本上根据下面两个标准:(l)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利率变动的经济因素;(2)该经济因素有良好的可计量性。依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选定中长期利率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贴现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和财政赤字。表4-l是我国1996~2003年上述5种经济运行指标。

(1)利率与贴现率的计量分析

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贴现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武器之一。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大小,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刺激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市场利率。贴现率的升降,不仅反映了银根的松紧,而且再现出货币政策的动向变化。贴现率的变动对优惠利率有极大影响。现在通过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分析两者1996~2003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

表4-1我国1996~2003年经济整体运行指标

优惠利率

pr(%) 贴现率

dr(%) 通货膨胀率

cpi(%) 财政赤字sd(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亿元) 经济增长率eir(%)

1996 11.4 3.18 8.3 529.56 22913.5 9.6

1997 9.84 3.26 2.8 582.42 24941.1 8.8

1998 7.56 3.46 -0.8 922.23 28406.2 7.8

1999 6.10 3.96 -1.4 1743.59 29854.7 7.1

2000 5.85 2.16 0.4 2491.27 32917.7 8.0

2001 5.76 2.97 0.7 2516.54 37213.5 7.5

2002 5.76 2.97 -0.8 3149.51 43499.9 8.0

2003 5.76 2.97 2.4 4208.59 48635.8 8.4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3版)

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输出以下结果由以上输出结果可知,t检验和方差f检验均完全合格。得出一元线性相关模型:

model summary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durbin-watson

1 0.973 0.946 0.943 0.7282 1.011

coefficients

model b std.error t sig. f sig.

constant 2.442 0.450 5.43 0.000 298.053 0.000

dr 1.127 0.065 17.264 0.000

pr=2.442+1.127dr (4-1)

(0.450) (0.065)

该模型中相关系数r值高达0.973,这说明中长期利率与贴现率具有程度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判定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的参数r2为0.946表示贴现率能解释优惠利率变动的程度达94.6%。

模型4-1的计量结果有力地说明了贴现率确是市场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贴现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率高达94%以上,这体现了政府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有效性。贴现率的系数显示,贴现率每上升或下降1%,市场利率就会随着上升或下降1.1~1.3%,这说明市场利率对贴现率变动的反应是敏感的、正向的,而且弹性较大。

(2)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计量分析

我们都知道名义利率包括3个主要部分:实际利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和其他风险因素。在分析市场利率决定因素时,对物价变动因素是应当给予足够重视的。我们参照一般惯例,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物价变动的代表变数。

物价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增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都已加进了对未来物价变动的估计值,以防止自己因货币本身价值变动而发生实际的亏损。

显然利率政策的选择在程度上是根据上期的通货膨胀率也即cpi而制定的,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分析中长期利率(prn)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n-1)1 996~2003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

model summary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durbin-watson

1 0.880 0.774 0.761 1.4903 0.668

coefficients

model b std.error t sig. f sig.

constant 4.499 0.757 5.944 0.000 58.219 0.000

cpi 1.358 0.178 7.630 0.000

由以上输出结果可知,t检验和方差f检验均完全合格。

得出一元线性相关模型:

prn=4.499+1.358cpin-1 (4-2)

(0.450) (0.065)

该模型中相关系数r值为0.880,说明优惠利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具有程度较高的正相关系数,判定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的参数r2为0.774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解释优惠利率变动的程度达77.4%。

(3)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计量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宏观经济变数。它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的总量。这个总量可以同时反映出几个宏观指标。所谓经济增长率,一般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或连续减退,标志着经济处于增长或衰退阶段。因此,包括利率在内的所有经济变数,都不可能不受到国内生产总值或经济增长率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变数对利率的影响,有长期和中短期的差别。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影响并不一样。作为利率决定因素的经济增长率变数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作为经济收入总量发挥作用,而且间接规定看经济盛衰周期的不同条件和环境。近十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熟练而频繁地运用利率手段来调控经济,其特点是调变频繁但幅度较小因而使我国经济避免出现较大的波动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用spss软件中的曲线估计程度来看prn =prn+1-prn与eir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independent: eir

dependent mth rsq d.f f sigf b0 b1 b2 b3

prn lin 0.256 16 5.50 0.032 -1.9899 0.4852

prn qua 0.423 15 5.50 0.016 -1.9882 1.0752 -0.1482

prn cub 0.528 14 5.22 0.013 -3.2137 0.8106 0.2690 -00610

从以上输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cubic模型中,因为r2=0.528其拟合优度最佳,因而我们可以选择cubic作为确定优惠利率变化量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模型。

prn=-3.2137+0.8106 eirn+0.2690 eirn2-0.0610 eirn3 (4-3)

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中长期利率变化量与经济增长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经济增长率较或为负数时,显然利率将降低以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率超过一个固定的正值并走高时,利率将提高以避免经济过热而诱发的通货膨胀。这种计量结果与我国央行对利率的调整政策完全相符。

(4)利率与投资的计量分析

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息理论中,投资并不是利率的决定因素,相反,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凯恩斯采用纯货币分析方法,在分析利率决定因素时,只考虑货币存量和公众对持有货币的需求。事实上,当深入研究利率与投资的内在联系时,人们不难发现,两者并不是单向联系的,也就是说,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的。

假定利率和货币供给不变,再假定此时正处于经济增长阶段。当市场看好,利润预期增加时,投资将会增加,国民收也随之增加。收入增长后,人们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交易平衡。由于货币供给并未增加,这部分资金增加的需求就会促使市场利率上升,这即是增加投资的后果。由引可见,不仅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同时投资也是利率的决定因素。

我们同样通过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折优惠利率(pr)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1996~2003年之间的数量关系。

计量模型输出结果如下:

model summary

model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 durbin-watson

1 0.491 0.241 0.196 2.7309 0.519

coefficients

model b std.error t sig. f sig.

constant 15.129 2.439 6.203 0.000 5.400 0.033

fi -5.61e-0.3 0.002 -2.324 0.033

在以上线性回归模型中,r2=0.241不够大也即拟合优度不佳。

计量分析结果表示,近十年来,社会固定投资对利率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投资量的变化一般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但近十年来,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波幅不如以往明显,而每年的投资总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利率政策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率及保持经济增长的目的。此外,随着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渐趋频繁,因此即使投资量增大很快,其资金缺口也可以通过国外资本的注入来弥补,并不完全产生对国内资金的供给的依赖因而对利率的影响也就不那么直接。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近十年来,不能仅仅从投资这一个变量来考虑其对利率的影响,因而也就不能仅仅依赖投资量的变动来对利率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5)利率与财政赤字的计量分析

一个国家出现财政赤字,而这个国家的赤字又只能依靠国内的因素和途径来弥补,那么很难避免利率上升的冲动。因为在假设的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增发货币。这种办法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2)发行债券。如果政府依靠发行各类债券来弥补赤字,这显然比单纯依赖增发货币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过量发行债券并提高利率以争夺资金会促进金融市场上证券的竞争和利率的攀升;3)增加税收。政府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赤字,则会影响工商企业的利润预期,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会产生达比效应,使利率上升。

弗里德曼认为赤字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联系,赤字预算本身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关键要看赤字是怎样弥补的。如果增发货币,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向市场借款(发行公债),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他声称,财政赤字所造成的主要损害是助长了不负责任的政府支出。赤字和通货膨胀两者的内在联系,要比广泛持有的传统看法所认为的松懈得多。

布雷姆斯比较了弥补赤字的不同途径,认为增发货币或发行债券的经济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如完全依靠增发货币,则只会产生实际利率缓慢上升的弱“排挤效应”;如完全依靠发行政府债券,则会产生实际利率上升迅速的强“排挤效应”;如结合上面两种方式,则实际利率几乎不变。

我们用spss软件中的曲线估计程度来分析中长期贷款利率与财政赤字之间的关系。

independent: sd

dependent mth rsq d.f f sigf b0 b1 b2 b3

pr lin 0.059 17 1.06 0.317 10.6871 0.0073

pr qua 0.356 16 4.41 0.030 11.2781 -0.0136 -0.0001

pr cub 0.373 15 2.97 0.065 12.1244 -0.0127 -0.0002 -3.0e-0.7

pr com 0.074 17 1.36 0.260 10.3128 1.0007

从以上输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cubic模型中,因为r2=0.373说明其拟合优度最佳。因而我们可以选择cubic作为确定利率与财政赤字关系的模型。

pr=12.1244-0.0127sd-0.0002sd2-3.0×10-7sd3(4-4)

计量分析结果说明,从长期来看,赤字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财政盈余对利率有拉下的作用,赤字会形成利率上浮的压力。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在短期内,两者的相关程度大大低于长期,有时会出现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复杂情况。

然后,我们通过spss多元逐步回归系数拟合,最后得到唯一显著性影响因素为贴现率,这主要是由于其余四个因素(即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固定资产投资)与贴现率存在多重共线性,即这四个因素都能由贴现率线形表出,这样,贴现率可以反映其余四个因素所包含的信息。所以,由此我们也得到贷款利率与贴现率最为相关。

二、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可以确认决定短期利率的5个因素对短期利率的影响作用区别很大。从理论上说,贴现率直接由中央银行确定的货币政策决定,为可调整的指标,而其他四个因素是宏观经济态势的具体反映,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它们的信息可以在贴现率上得以反映,因而贴现率与短期利率最为相关,这与计量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一致。

所以,贴现率是在贷款项目中是重点风险因素,在分析项目的贷款风险时要重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年鉴》.2003.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

数字货币概论篇(3)

因为对任何一个问题进行风险分析,无论选用何种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认清问题所包含或是涉及的风险因素,每个要素的发生的可能性,最终确定出涉及每个确认的风险因素的对策。其中,对于重点风险因素要重点管理,对于一般风险因素要一般管理,这样,一次完整的项目风险分析过程就完成了。

一、风险量化分析

1、概述

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和概率分布是风险估计的基础。因此,风险估计的首要工作是确定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通常,风险事件的概率分布应当根据历史资料来确定。当项目管理人员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来确定风险事件概率分布时,可以利用理论概率分布进行风险估计。本文贷款项目影响最大的因素-利率进行详细的风险分析。

2、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利率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美国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杜撰过一个关于爱因斯坦的笑话:当爱因斯坦遇到一位智商超过200的人时则会和该人讨论关于未来相对论的问题,当遇到智商在150左右的人,则会和他讨论美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当遇到智商低于100的人则问他:“你认为未来利率的走势会怎样。”这个笑话实际上是暗示了利率预测的难度,利率预测一直是学术界所困扰的问题。由于利率风险直接来源于利率的波动,因而利率预测也就成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

另外,对利率决定因素的选择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因为在现实社会中,许多经济或非经济因素都对利率产生或直接或间接或大或小的影响。计量模型不可能包罗万象。因此,必须选择最主要的经济因素。另外,所选择的利率决定因素还应是可计量的。例如,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是极大的。因为利率本身就是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调节指标和货币政策指标之一。货币政策由多种政策措施和手段组成,如贴现率、存款准备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从经常使用和实际应用的重要性来看,公共市场业务的作用超过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然而,它的可计量性低于贴现率。存款准备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手段,但它很少变动。因此,当考虑用什么指标来替代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计量指标化)时,只能选择以贴现率为代表(尽管它的实际影响比公开市场业务小得多)。

在选择利率决定因素时,我们基本上根据下面两个标准:(l)该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利率变动的经济因素;(2)该经济因素有良好的可计量性。依据这些标准,我们可以选定中长期利率的决定因素主要有5个:贴现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和财政赤字。表4-l是我国1996~2003年上述5种经济运行指标。

(1)利率与贴现率的计量分析

政府对经济的广泛干预,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贴现率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武器之一。贴现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成本的大小,从而对信贷起着限制或刺激的作用,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市场利率。贴现率的升降,不仅反映了银根的松紧,而且再现出货币政策的动向变化。贴现率的变动对优惠利率有极大影响。现在通过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分析两者1996~2003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

表4-1我国1996~2003年经济整体运行指标

优惠利率

PR(%)贴现率

DR(%)通货膨胀率

CPI(%)财政赤字SD(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亿元)经济增长率EIR(%)

199611.43.188.3529.5622913.59.6

19979.843.262.8582.4224941.18.8

19987.563.46-0.8922.2328406.27.8

19996.103.96-1.41743.5929854.77.1

20005.852.160.42491.2732917.78.0

20015.762.970.72516.5437213.57.5

20025.762.97-0.83149.5143499.98.0

20035.762.972.44208.5948635.88.4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03版)

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其进行回归分析,输出以下结果由以上输出结果可知,t检验和方差F检验均完全合格。得出一元线性相关模型:

ModelSummary

ModelRRSquareAdjustedRSquare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

10.9730.9460.9430.72821.011

Coefficients

ModelBStd.ErrortSig.FSig.

Constant2.4420.4505.430.000298.0530.000

DR1.1270.06517.2640.000

PR=2.442+1.127DR(4-1)

(0.450)(0.065)

该模型中相关系数R值高达0.973,这说明中长期利率与贴现率具有程度很高的正相关关系。判定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的参数R2为0.946表示贴现率能解释优惠利率变动的程度达94.6%。

模型4-1的计量结果有力地说明了贴现率确是市场利率的主要决定因素。两者有很高的正相关关系。贴现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影响率高达94%以上,这体现了政府货币政策干预经济的有效性。贴现率的系数显示,贴现率每上升或下降1%,市场利率就会随着上升或下降1.1~1.3%,这说明市场利率对贴现率变动的反应是敏感的、正向的,而且弹性较大。

(2)利率与通货膨胀率的计量分析

我们都知道名义利率包括3个主要部分:实际利率,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和其他风险因素。在分析市场利率决定因素时,对物价变动因素是应当给予足够重视的。我们参照一般惯例,以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物价变动的代表变数。

物价变动对利率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货币本身的增值或贬值的影响。在金融市场上,借贷双方在决定接受某一水平的名义利率时,都已加进了对未来物价变动的估计值,以防止自己因货币本身价值变动而发生实际的亏损。

显然利率政策的选择在程度上是根据上期的通货膨胀率也即CPI而制定的,我们用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分析中长期利率(PRn)与消费者价格指数(CPIn-1)1996~2003年的数量关系以确定它们之间的内在相关关系。

ModelSummary

ModelRRSquareAdjustedRSquare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

10.8800.7740.7611.49030.668

Coefficients

ModelBStd.ErrortSig.FSig.

Constant4.4990.7575.9440.00058.2190.000

CPI1.3580.1787.6300.000

由以上输出结果可知,t检验和方差F检验均完全合格。

得出一元线性相关模型:

PRn=4.499+1.358CPIn-1(4-2)

(0.450)(0.065)

该模型中相关系数R值为0.880,说明优惠利率与消费者价格指数具有程度较高的正相关系数,判定线性回归直线的拟合优度的参数R2为0.774表示消费者价格指数的解释优惠利率变动的程度达77.4%。

(3)利率与经济增长率的计量分析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宏观经济变数。它反映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所提供的劳务的总量。这个总量可以同时反映出几个宏观指标。所谓经济增长率,一般就是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或连续减退,标志着经济处于增长或衰退阶段。因此,包括利率在内的所有经济变数,都不可能不受到国内生产总值或经济增长率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经济变数对利率的影响,有长期和中短期的差别。在不同的经济阶段,影响并不一样。作为利率决定因素的经济增长率变数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作为经济收入总量发挥作用,而且间接规定看经济盛衰周期的不同条件和环境。近十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熟练而频繁地运用利率手段来调控经济,其特点是调变频繁但幅度较小因而使我国经济避免出现较大的波动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用SPSS软件中的曲线估计程度来看PRn=PRn+1-PRn与EIR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Independent:EIR

DependentMthRsqd.fFSigfb0b1b2b3

PRnLIN0.256165.500.032-1.98990.4852

PRnQUA0.423155.500.016-1.98821.0752-0.1482

PRnCUB0.528145.220.013-3.21370.81060.2690-00610

从以上输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Cubic模型中,因为R2=0.528其拟合优度最佳,因而我们可以选择Cubic作为确定优惠利率变化量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的模型。

PRn=-3.2137+0.8106EIRn+0.2690EIRn2-0.0610EIRn3(4-3)

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中长期利率变化量与经济增长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经济增长率较或为负数时,显然利率将降低以刺激经济增长,当经济增长率超过一个固定的正值并走高时,利率将提高以避免经济过热而诱发的通货膨胀。这种计量结果与我国央行对利率的调整政策完全相符。

(4)利率与投资的计量分析

在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息理论中,投资并不是利率的决定因素,相反,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凯恩斯采用纯货币分析方法,在分析利率决定因素时,只考虑货币存量和公众对持有货币的需求。事实上,当深入研究利率与投资的内在联系时,人们不难发现,两者并不是单向联系的,也就是说,利率与投资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的。

假定利率和货币供给不变,再假定此时正处于经济增长阶段。当市场看好,利润预期增加时,投资将会增加,国民收也随之增加。收入增长后,人们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来维持交易平衡。由于货币供给并未增加,这部分资金增加的需求就会促使市场利率上升,这即是增加投资的后果。由引可见,不仅利率是投资的决定因素,同时投资也是利率的决定因素。

我们同样通过SPSS统计软件用计量方法折优惠利率(PR)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I)1996~2003年之间的数量关系。

计量模型输出结果如下:

ModelSummary

ModelRRSquareAdjustedRSquareStdErroroftheEstimateDurbin-Watson

10.4910.2410.1962.73090.519

Coefficients

ModelBStd.ErrortSig.FSig.

Constant15.1292.4396.2030.0005.4000.033

FI-5.61E-0.30.002-2.3240.033

在以上线性回归模型中,R2=0.241不够大也即拟合优度不佳。

计量分析结果表示,近十年来,社会固定投资对利率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释。投资量的变化一般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较大,但近十年来,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波幅不如以往明显,而每年的投资总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利率政策主要服从并服务于抑制通货膨胀,增加就业率及保持经济增长的目的。此外,随着经济国际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资本的跨国流动渐趋频繁,因此即使投资量增大很快,其资金缺口也可以通过国外资本的注入来弥补,并不完全产生对国内资金的供给的依赖因而对利率的影响也就不那么直接。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近十年来,不能仅仅从投资这一个变量来考虑其对利率的影响,因而也就不能仅仅依赖投资量的变动来对利率变动趋势做出判断。

(5)利率与财政赤字的计量分析

一个国家出现财政赤字,而这个国家的赤字又只能依靠国内的因素和途径来弥补,那么很难避免利率上升的冲动。因为在假设的封闭型经济条件下,弥补财政赤字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增发货币。这种办法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从而使市场利率上升;2)发行债券。如果政府依靠发行各类债券来弥补赤字,这显然比单纯依赖增发货币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是,过量发行债券并提高利率以争夺资金会促进金融市场上证券的竞争和利率的攀升;3)增加税收。政府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赤字,则会影响工商企业的利润预期,不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会产生达比效应,使利率上升。

弗里德曼认为赤字与通货膨胀没有必然的联系,赤字预算本身并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关键要看赤字是怎样弥补的。如果增发货币,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向市场借款(发行公债),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他声称,财政赤字所造成的主要损害是助长了不负责任的政府支出。赤字和通货膨胀两者的内在联系,要比广泛持有的传统看法所认为的松懈得多。

布雷姆斯比较了弥补赤字的不同途径,认为增发货币或发行债券的经济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如完全依靠增发货币,则只会产生实际利率缓慢上升的弱“排挤效应”;如完全依靠发行政府债券,则会产生实际利率上升迅速的强“排挤效应”;如结合上面两种方式,则实际利率几乎不变。

我们用SPSS软件中的曲线估计程度来分析中长期贷款利率与财政赤字之间的关系。

Independent:SD

DependentMthRsqd.fFSigfb0b1b2b3

PRLIN0.059171.060.31710.68710.0073

PRQUA0.356164.410.03011.2781-0.0136-0.0001

PRCUB0.373152.970.06512.1244-0.0127-0.0002-3.0E-0.7

PRCOM0.074171.360.26010.31281.0007

从以上输出中,我们可以得知在Cubic模型中,因为R2=0.373说明其拟合优度最佳。因而我们可以选择Cubic作为确定利率与财政赤字关系的模型。

PR=12.1244-0.0127SD-0.0002SD2-3.0×10-7SD3(4-4)

计量分析结果说明,从长期来看,赤字与利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财政盈余对利率有拉下的作用,赤字会形成利率上浮的压力。同时也有证据表明,在短期内,两者的相关程度大大低于长期,有时会出现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复杂情况。

然后,我们通过SPSS多元逐步回归系数拟合,最后得到唯一显著性影响因素为贴现率,这主要是由于其余四个因素(即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财政赤字、固定资产投资)与贴现率存在多重共线性,即这四个因素都能由贴现率线形表出,这样,贴现率可以反映其余四个因素所包含的信息。所以,由此我们也得到贷款利率与贴现率最为相关。

二、结论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可以确认决定短期利率的5个因素对短期利率的影响作用区别很大。从理论上说,贴现率直接由中央银行确定的货币政策决定,为可调整的指标,而其他四个因素是宏观经济态势的具体反映,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它们的信息可以在贴现率上得以反映,因而贴现率与短期利率最为相关,这与计量分析所得出的结果一致。

所以,贴现率是在贷款项目中是重点风险因素,在分析项目的贷款风险时要重点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年鉴》.2003.中国金融年鉴编辑部

数字货币概论篇(4)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1-0078-02

1 理论回顾

有多种理论来解释通货膨胀和赤字之间关系的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Barro(1976)在讨论李嘉图理论体系中持续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认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

二是Sargent和Wallce(1981)就时间、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指出对于给定现值的财政赤字,如果现在较少地采用铸币税(也即货币发行)弥补,即一部分财政赤字由国债发行弥补,则将来势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铸币去弥补。

三是Dornbusch(1998)等提出的分析框架,认为通货膨胀对债务存量的实际价值和实际利息率具有显著影响。

四是Wray(1997)等提出的成本效应理论,认为赤字影响总供给。

五是阎坤(2000)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

这些理论研究表明了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之间的理论关系,并为实证检验提供了理论根据。当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国家背景进行的不同时期的观察与研究,在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后,得出的结果必然有差异。但是至少能说明的一点便是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之间的相关性值得研究与探讨。

2 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单位根检验法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在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下,对参数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不服从常规的t分布,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给出了检验用的模拟的临界值,所以称该检验为Dickey-Fuller检验,简称DF检验。后MacKinnon又改进了单位根临界值。但在DF检验中,常常因为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而破坏是误差值的假设。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检验对此做了改进。

(1)无漂浮项且无趋势项:

Δyt=δyt-1+∑pt=1αtΔyt-1+εt(1)

(2)含漂浮项但无趋势项:

Δyt=α+δyt-1+∑pt=1αtΔyt-1+εt(2)

(3)含漂浮项与趋势项:

Δyt=α+γt+δyt-1+∑pt=1αtΔyt-1+εt(3)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一组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假设数据是一组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如果序列的ADF检验t统计量大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一非平稳序列。反之,如果检验t统计量小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序列是稳定的。最终的数据资料需要具有稳定性,以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

2.1.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的一种方法。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为序列x是y的Granger 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通常还要考虑序列y是否是x的Granger Cause。其检验模型为:

yt=c+∑pi=1αiyt-i+∑pj=1βjxt-j+εt(4)

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因,即H0∶β1=β2=^=βα=0。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Granger因果检验同时要求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非稳定的数据资料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会出现“伪相关”问题。所以本文要对数据二阶差分,以确保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

2.2 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文以各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为依据,收集了1990年到2006年17年间的数据,我们选取以各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减去100代表通货膨胀率变量(GRTI),以各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代表财政赤字变量(DDEF)。全部数据均来源于有关各年的《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见表1)。

本文对这两部分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说明数据是非稳定的。在对其二阶差分的数据再次检验,则拒绝假设,显示二阶差分数据是稳定的,符合GrangerCausality检验的要求。表1为ADF检验结果。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二阶差分的数据是稳定的数据资料,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的要求。

2.3 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选择。财政赤字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当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量超过经济增长要求的货币需求量时,超过的部分才会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即成为没有物质保证的空头票子。财政用这部分借款安排支出,无疑会造成社会需求总量的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此,本文拟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应构建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有:

其中:yt和xt为自回归变量向量,i和j为自回归滞后阶数,εt为白噪声序列向量。在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时,先对上述VAR模型进行回归,然后就回归的结果进行检验:如果接受H01:b11=b12=…=b1q=0,就说明xt不是yt的Granger因,反之则称xt是yt的Granger因;如果接受H02:a21=a22=…=a2s=0,就说明yt不是xt的Granger因,反之则称yt是xt的Granger因。以上偏回归系数为零的联合检验可以通过F检验来实现。

因果分析及结果解释。利用Eviews4.0软件,对上构建的VAR模型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中,由于因果关系检验涉及到滞后阶数的选取,本文按照AIC信息准则来确定滞后阶数(见表2)。

由表3可见,对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61205,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9958,说明通货膨胀也不是财政赤字的格兰杰成因。可见,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不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表1的观察,我们也可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例如,1996年和1997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时期最低,但1996年通货膨胀率却达到6.1%;而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期间最高,为2.64%,但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却仅为-1.3%。笔者认为,虽然这期间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但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在于: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还远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根据我国在此期间的实际经济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测算:(1)1990-200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而货币流通速度(GDP/M)由1990年的1.224下降到2006年的0.6129,即平均每年下降4%左右,因此,在此期间,我国由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货币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平均增加幅度为ΔY/Y-ΔV/V=10%+4%=14%。(2)1990-2006年我国的货币乘数平均为2左右,而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平均在1%左右,因此由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为M(Dgc-Dgc-1)/M=2*1%=2%。(3)综上所述,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2%远远小于经济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14%,因此,在此期间财政赤字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3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构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联系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利用VAR模型,我们进一步对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个时期财政赤字虽然对货币供给量都有一定的扩张性作用,但由于无论从财政赤字率或是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来看,我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仍然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幅度还远远小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因此,这个时期中财政赤字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虽然从现阶段看,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机制。但随着今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债市场的逐步成熟,财政赤字规模的增长有可能与利率上升建立必然联系。如果此时政府仍然任由赤字与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那么由此引起的利率的持续上升必将迫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以维持利率水平,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将使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此外,当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政府信用的可持续条件将会被打破,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那么就只有靠铸币税来弥补所有的财政赤字,那么同样最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今后我国政府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风险的防范工作:第一,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给予法律的保证将有利于割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的内在联系,从而限制政府直接通过向央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可能性。同时,中央银行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将可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间接发行。第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作为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即使有财政赤字化的情况出现,如果财政赤字能够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非常小。因此,我国政府应以目前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契机,通过建立健全现代税收征管体制、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以及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手段,为逐步缩减财政赤字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Barro. Rely to Feldstein and Bushana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6,84:343-350.

[2]Sargent, Wallace. 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1,5:1-17.

[3]Sargent, Wallace. Some unpleasant monetarist arithmetic[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polis Quarterly Review,1981,5:1-17.

[4]Uribe. A fiscal theory of sovereign risk[R].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2002,187-196.

[5]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10-14.

数字货币概论篇(5)

一是Barro(1976)在讨论李嘉图理论体系中持续赤字是否导致通货膨胀的问题时认为,一旦政府债务存量的增长率超过了产出增长率,持续赤字就会通过货币化的形式引起通货膨胀。

二是Sargent和Wallce(1981)就时间、利率对财政赤字的影响进行了详实的论证,指出对于给定现值的财政赤字,如果现在较少地采用铸币税(也即货币发行)弥补,即一部分财政赤字由国债发行弥补,则将来势必要用比原本更多的铸币去弥补。

三是Dornbusch(1998)等提出的分析框架,认为通货膨胀对债务存量的实际价值和实际利息率具有显著影响。

四是Wray(1997)等提出的成本效应理论,认为赤字影响总供给。

五是阎坤(2000)认为由于中国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业务中收购国债,加之过大的外汇储备,从而形成巨大的货币扩张压力。

这些理论研究表明了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之间的理论关系,并为实证检验提供了理论根据。当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国家背景进行的不同时期的观察与研究,在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后,得出的结果必然有差异。但是至少能说明的一点便是通货膨胀与财政赤字之间的相关性值得研究与探讨。

2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实证分析

2.1研究方法

2.1.1单位根检验法

单位根检验是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一种正式方法,在序列存在单位根的零假设下,对参数估计值进行显著性检验的t统计量不服从常规的t分布,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给出了检验用的模拟的临界值,所以称该检验为Dickey-Fuller检验,简称DF检验。后MacKinnon又改进了单位根临界值。但在DF检验中,常常因为序列存在高阶滞后相关而破坏是误差值的假设。AugmentedDickey-Fuller(ADF)检验对此做了改进。

(1)无漂浮项且无趋势项:

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一组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假设数据是一组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资料,如果序列的ADF检验t统计量大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序列存在单位根,是一非平稳序列。反之,如果检验t统计量小于使用者要求的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则拒绝原假设,序列是稳定的。最终的数据资料需要具有稳定性,以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的要求。

2.1.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考察序列x是否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的一种方法。先估计当前的y值被其自身滞后期取值所能解释的程度,然后验证通过引入序列x的滞后值是否可以提高y的被解释程度。如果是,则称为序列x是y的GrangerCause,此时x的滞后期系数具有统计显著性。通常还要考虑序列y是否是x的GrangerCause。其检验模型为:

检验零假设为:X是Y的非Granger因,即H0∶β1=β2=^=βα=0。由于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的阶数非常敏感,通常可以依次多滞后几阶,看结果是否具有同一性。Granger因果检验同时要求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非稳定的数据资料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会出现“伪相关”问题。所以本文要对数据二阶差分,以确保数据资料具有稳定性。

2.2数据搜集与整理

本文以各年的国家统计年鉴为依据,收集了1990年到2006年17年间的数据,我们选取以各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减去100代表通货膨胀率变量(GRTI),以各年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代表财政赤字变量(DDEF)。全部数据均来源于有关各年的《中国财政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见表1)。

本文对这两部分数据取自然对数后进行单位根检验,说明数据是非稳定的。在对其二阶差分的数据再次检验,则拒绝假设,显示二阶差分数据是稳定的,符合GrangerCausality检验的要求。表1为ADF检验结果。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经过二阶差分的数据是稳定的数据资料,符合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数据的要求。

2.3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1)模型设定及样本数据选择。财政赤字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只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当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增加量超过经济增长要求的货币需求量时,超过的部分才会引起货币的非经济发行,即成为没有物质保证的空头票子。财政用这部分借款安排支出,无疑会造成社会需求总量的膨胀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此,本文拟通过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1990-2006年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相应构建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有:

由表3可见,对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拒绝它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0.61205,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财政赤字不是通货膨胀的格兰杰成因。第二个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39958,说明通货膨胀也不是财政赤字的格兰杰成因。可见,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不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通过对表1的观察,我们也可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例如,1996年和1997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时期最低,但1996年通货膨胀率却达到6.1%;而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这一期间最高,为2.64%,但1991年的通货膨胀率却仅为-1.3%。笔者认为,虽然这期间财政赤字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但并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在于:财政赤字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还远没有超过由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的增加幅度。根据我国在此期间的实际经济情况,我们可以进行一个简单的测算:(1)1990-2006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平均在10%左右,而货币流通速度(GDP/M)由1990年的1.224下降到2006年的0.6129,即平均每年下降4%左右,因此,在此期间,我国由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货币化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平均增加幅度为ΔY/Y-ΔV/V=10%+4%=14%。(2)1990-2006年我国的货币乘数平均为2左右,而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平均在1%左右,因此由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为M(Dgc-Dgc-1)/M=2*1%=2%。(3)综上所述,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幅度2%远远小于经济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幅度14%,因此,在此期间财政赤字并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构建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联系机制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我国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利用VAR模型,我们进一步对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这个时期财政赤字虽然对货币供给量都有一定的扩张性作用,但由于无论从财政赤字率或是财政赤字占货币供给量的比重来看,我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仍然被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幅度还远远小于经济增长所要求的货币需求量增加的幅度,因此,这个时期中财政赤字没有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

虽然从现阶段看,我国财政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似乎并不存在紧密的联系机制。但随着今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债市场的逐步成熟,财政赤字规模的增长有可能与利率上升建立必然联系。如果此时政府仍然任由赤字与国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那么由此引起的利率的持续上升必将迫使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以维持利率水平,而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将使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最终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此外,当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后,政府信用的可持续条件将会被打破,一旦政府通过国债实现不了预期的结果,那么就只有靠铸币税来弥补所有的财政赤字,那么同样最终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因此,今后我国政府至少应从以下两方面做好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风险的防范工作:第一,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明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对中央银行独立性给予法律的保证将有利于割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量的内在联系,从而限制政府直接通过向央行透支来弥补赤字的可能性。同时,中央银行将“币值稳定”作为首要的货币政策目标将可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所引起的货币间接发行。第二,加强财政收支管理,以有效控制财政赤字规模作为今后我国财政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即使有财政赤字化的情况出现,如果财政赤字能够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也非常小。因此,我国政府应以目前实行的稳健的财政政策为契机,通过建立健全现代税收征管体制、优化政府支出结构以及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等手段,为逐步缩减财政赤字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Barro.RelytoFeldsteinandBushanan[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6,84:343-350.

[2]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3]Sargent,Wallace.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1,5:1-17.

[4]Uribe.Afiscaltheoryofsovereignrisk[R].Europeancentralbankworkingpaper,2002,187-196.

[5]阎坤.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分析[J].税务研究,2002,(6):10-14.

[6][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财政赤字与物价上涨[J].世界经济译丛,1982,(3):4-10.

[7]Darby.Someunpleasantmonetaristarithmetic[J].FederalReserveBankofMinnepolisQuarterlyReview,1984,24:32-37.

数字货币概论篇(6)

关键词:电子货币网络金融电子商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另一类是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还有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EFT)、电子划款等。本文将针对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

1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

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MarkTwain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早在1996年4月就获得了一万个电子货币客户。

2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

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

电子现金,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额消费的钞票及硬币。Mondex卡除了拥有现金的特性以外,同时还具有一个比现金更优良的特点,即是它能安全地通过电子管道(如电话、因特网等)来作为人对人、人对商家、人对银行的远距转值。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起步,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Mondex是目前最接近于现金的电子货币。

E-Cash是由Digicash开发的在线交易用的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进行购物。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

1.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

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电子货币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的发行,使得货币的发行费用降低;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4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20%,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

2.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

从总体上讲,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我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年6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到2001年6月底,全国共有55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发卡总量达3.3亿张;银行卡账户存款余额3742亿元,仅2003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9万个,商户约10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9万台,销售终端33.4万台。

3.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

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专家预测,美国在近十年内可能有12%~15%的交易将以电子方式进行,并且该发展趋势仍将不断加快。2000年有约10%的人用电子货币进行商业交易。在我国,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商务将会蓬勃的发展。可见,电子货币将会朝更便利、更安全、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支付方式也会趋于简单化和统一化,电子货币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时代,随着金融电子化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系统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电子货币系统,才能真正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1电子商务流程的简单描述。

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和商家(即买卖双方)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消费者多种买卖选择。一旦消费者确认,电子商务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定、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同时,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机构对在互联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认证,确认其真实身份。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

2.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

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子商务中,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流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同时也涵盖了资金流的范畴。在支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电子货币可以安全、灵活地把货币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并在支付过程中使用。它将消费者和商家(买卖双方)与银行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可以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在需要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或预存现金,但消费者与商家洽谈好以后,签定订货合同,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其中认证机构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安全。

3.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电子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网络上现货、现金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企业营销结构、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的创新;而方便、快捷、轻松的购物方式,也将极大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给零售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由于实施开放式的网络经营,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与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在同样的空间内,电子货币可以存储的面值是无限的;而传统货币面值是有限的。其次,电子货币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能够通过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第三,电子货币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弥补了传统货币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电子货币的匿名性比传统货币要强,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易。另外,作者还认为,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比较大的优点。通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电子货币,商家、厂家以及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及时地统计热销产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准确地看出参加浏览或购买的用户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后续的市场调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快捷的反馈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但是,就目前而言,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于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很多观点。比如,安全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很成熟、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字认证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使电子货币能够迅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进而带动电子货币的发展;另外,也要尽快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规范网上交易程序,正确使用数字证书。

另外,作者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研究,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应用对传统的价值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会由于电子货币的应用,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新的价值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将会有新的诠释,以适应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冲击经济金融界的传统理论、理念。

四、结束语

拓展电子货币的业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体系电子化的实现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电子商贸、电子商务、基于安全数据交换协议的各类网上购物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活动的不断兴起,使得原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系统、贸易体系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电子货币也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旭涛,沙济彰.电子货币的技术问题.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5(1)

2.翟凤荣.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价值工程,2004(5)

数字货币概论篇(7)

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电子商务相关的电子支付工具越来越多。这些支付工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电子货币类,如电子现金、电子钱包等;另一类是电子信用卡类,包括智能卡、借记卡、电话卡等;还有一类是电子支票类,如电子支票、电子汇款( EFT) 、电子划款等。本文将针对电子支付的工具之一———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形式

1. 电子货币的基本概念。电子货币作为当代最新的货币形式,从20 世纪70 年代产生以来,其应用形式越来越广泛。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通过网上银行进行的金融电子信息交换,电子货币与纸币等其他货币形式相比,具有保存成本低,流通费用低,标准化成本低,使用成本低等优势。尤适宜于小金额的网上采购。电子货币技术解决了无形货币的存储、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技术问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美国的Mark Twain 银行是美国第一家提供电子货币业务的银行,早在1996 年4 月就获得了一万个电子货币客户。

2. 电子货币的主要形式。电子货币有两种主要形式:智能卡形式的支付卡(如Mondex) 和数字方式的货币文件(如E-Cash 和Cyber-Coin) 。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

Mondex 即是E - Mondex(电子现金) ,它的主要用途在于取代日常小额消费的钞票及硬币。Mondex 卡除了拥有现金的特性以外,同时还具有一个比现金更优良的特点,即是它能安全地通过电子管道(如电话、因特网等) 来作为人对人、人对商家、人对银行的远距转值。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在起步,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Mondex 是目前最接近于现金的电子货币。

E - Cash 是由Digicash 开发的在线交易用的数字货币。它是一种数据形式流通的货币。把现金数值转换成为一系列的加密序列数,通过这些序列数来表示现实中各种金额的币值。用户在开展电子现金业务的银行开设账户并在账户内存钱后,就可以在接受电子现金的商店进行购物。

二、电子货币的发展

1. 电子货币的发展概况。电子货币的产生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成果。电子货币的使用,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取代现金的发行,使得货币的发行费用降低;二是发行主体将由中央银行向其他主体转变。

目前的电子货币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现在,银行卡已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更普遍的应用。对于客户来说,利用银行卡购物付款、提现、存款、转账,方便快捷、安全高效,而且可以获得咨询和资金融通的便利。同时,世界上由网上电子货币带动的网上金融服务正在迅速发展。据统计,网上金融业务在2000 年占传统金融业务量的10 %~20 % ,其中美国的网上金融业务发展最快,欧洲国家也在大力发展; 在亚洲,新加坡等是发展电子货币的先进地区。新加坡货币委员会的官员称,该国将力争于2008 年全部改用电子化货币,货币将包括一种“电子数字脉冲”,发射装置安装在手机、掌上电脑甚至手表上,然后发射脉冲信号进行支付活动,届时所有商业和服务机构都将依法接受电子货币。欧洲央行也指出,电子货币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推广电子货币将成为欧洲央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之一。

2.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从总体上讲,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情况相对于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尚处于起步阶段,网上金融服务开展较少,电子货币系统的建设进展缓慢。由于国情的缘故和信用概念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初期没有市场基础,一直到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被推向市场,商品经济的生存竞争意识才迫使中国的银行界开始思考电子货币的发展策略。

在我国,目前发展的重点主要仍在信用卡业务上。我国的第一张银行信用卡,是1985 年6 月由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与国外相比,银行信用卡发展历史很短。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到2001 年6 月底,全国共有55 家金融机构开办了银行卡业务,发卡总量达3. 3 亿张;银行卡账户存款余额3742 亿元,仅2003 年上半年交易总额达48532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 %;全国受理银行卡的银行卡的银行网点12. 9 万个,商户约10 万户;各金融机构共安装自动柜员机4. 9 万台,销售终端33. 4 万台。

3. 电子货币的发展趋势。目前电子货币的发展十分迅速。据专家预测,美国在近十年内可能有12 %~15 %的交易将以电子方式进行,并且该发展趋势仍将不断加快。2000 年有约10 %的人用电子货币进行商业交易。在我国,也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商务将会蓬勃的发展。可见,电子货币将会朝更便利、更安全、更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支付方式也会趋于简单化和统一化,电子货币必然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货币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面对已经到来的数字化时代,随着金融电子化和Internet 的迅猛发展,网络作为一种新的贸易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商务的一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系统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只有正确认识电子货币的优势,建立和完善电子货币系统,才能真正开展电子商务活动。 1. 电子商务流程的简单描述。电子商务是一种采用最先进信息技术的买卖方式。整个电子商务过程并不是工业经济阶段商务活动的翻版,电子商务是将“通信服务”、“数据管理服务”、“安全服务”等三项基本服务融为一体的商业服务。在电子商务过程中,消费者和商家(即买卖双方) 将自己的各类供求意愿按照一定的格式输入电子商务网络,电子商务网络便会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寻找相关信息并提供给消费者多种买卖选择。一旦消费者确认,电子商务就会协助完成合同的签定、分类、传递和款项收付等全套业务。同时,为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认证机构对在互联

网上交易的买卖双方进行认证,确认其真实身份。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虚拟的市场交换场所。

2. 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电子货币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电子商务中,网上银行、在线电子支付和数据加密、电子签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其中,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通过电子商务的流程可以看到,电子商务不仅包括商品流、信息流、物流,同时也涵盖了资金流的范畴。在支付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网络进行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利用电子货币可以安全、灵活地把货币采用匿名的形式存储在自己的硬盘上,并在支付过程中使用。它将消费者和商家(买卖双方) 与银行联系在一起,消费者可以在有关银行开立账户,在需要使用电子货币的时候,可以安装相应的软件或预存现金,但消费者与商家洽谈好以后,签定订货合同,就可以使用相应的电子货币支付所购买商品的费用。其中认证机构保证了交易过程的安全。

3. 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电子货币的应用和发展使网络上现货、现金交易成为可能,促进了企业营销结构、营销方式、结算方式的创新;而方便、快捷、轻松的购物方式,也将极大地刺激消费,扩大需求,给零售商带来了无限商机;同时,由于实施开放式的网络经营,大大加剧了市场竞争,促使企业为市场提供优质价廉的商品、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电子商务中,使用电子货币进行支付与传统的货币支付方式相比有许多的优势。首先,在同样的空间内,电子货币可以存储的面值是无限的;而传统货币面值是有限的。其次,电子货币受时空的限制比较小,能够通过通讯系统在短时间内进行远距离传递。第三,电子货币可以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弥补了传统货币管理成本高的缺憾。第四,电子货币的匿名性比传统货币要强,避免了面对面的交易。另外,作者还认为,电子货币与传统的货币相比具有信息承载量比较大的优点。通过在交易过程中使用电子货币,商家、厂家以及消费者都能够从中得到比传统交易方式更多的信息。例如,商家可以在网络上迅速、及时地统计热销产品的销售量,可以通过用户注册信息准确地看出参加浏览或购买的用户资料,甚至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后续的市场调查,以便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消费者也可以获得快捷的反馈信息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务。

但是,就目前而言,作为支付工具的电子货币应用于电子商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在这一问题上,普遍存在着很多观点。比如,安全问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电子商务的发展还不很成熟、系统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字认证技术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将会对电子货币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要使电子货币能够迅速、健康的发展,必须尽快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同时要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进而带动电子货币的发展;另外,也要尽快出台并且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给网络安全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规范网上交易程序,正确使用数字证书。

另外,作者通过对电子货币的研究,认为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应用对传统的价值经济学和货币银行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未来的发展,将会由于电子货币的应用,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节货币的发行量这一手段来调节市场经济,新的价值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将会产生,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也将会有新的诠释,以适应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电子货币将会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冲击经济金融界的传统理论、理念。

四、结束语

拓展电子货币的业务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不断加快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货币金融体系电子化的实现将是一个必然趋势。目前,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电子商贸、电子商务、基于安全数据交换协议的各类网上购物系统、供应链管理以及网络营销等活动的不断兴起,使得原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管理系统、贸易体系结构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电子商务不断发展的带动下,电子货币也将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余旭涛,沙济彰. 电子货币的技术问题. 河海大学常州分校学报,2000 (1)

2. 翟凤荣. 电子货币与电子支付. 价值工程,2000 (5)

3. 白静.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甘肃理论学刊,2001 (5)

4. 陈红. 电子货币发展情况初探. 广西金融研究,2001

5. 许小勇. 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 浙江金融,2001 (2)

数字货币概论篇(8)

(一)货币的演变及其意义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不变的,但货币的形式却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翻开货币发展的历史,我们会看到:1.实物货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形态。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2.金属货币。其形态有一个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过程,在质地上有一个从贱金属到贵金属的转变过程。铸币的产生,是人类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打上官方烙印的金属才能成为货币,贵金属垄断了货币的地位。3.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纸币,是货币形式的飞跃。4.信用货币。即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如商业票据、现钞和支票完全依靠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而流通。5.网络货币的出现。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出现,电子支付手段应运而生。借助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统称为网络货币。网络货币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在金融业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网络银行出现后,网络货币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货币形式而发挥其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网络时代中,网络银行将使货币变为一串我们永远不可以见到实物的数字。在货币的演变过程中,货币越来越轻,越来越虚化。

随着货币形式的进一步演变及网络货币的出现,货币的本质也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出来。货币的本质纯价值体是在社会交换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被提炼、净化出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流通成了巨大的社会蒸馏器,一切东西抛到里面去,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马克思正确地意识到货币的本质是价值体,但是他还没有能够把它从金币的物质价值体中进一步提炼出来。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所致。经过第二次和第三次技术革命,“社会蒸馏器”借助于电力推动和印刷技术的进步,终于将货币价值体从币材的物质价值体中分离出来,提炼到纸币的形式。就纸币来说,尽管它还有币材价值体,但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这两个完全可以成为分离之物了。用最新信息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社会蒸馏器”,进一步蒸发提炼得到几乎完全透明的纯价值体——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现在人们终于可以清楚地看到了货币的本质就是从一切商品价值体中提炼出来的纯价值体,人类同质量劳动的结晶体。

(二)网络银行条件下,网络货币对传统货币理论提出了挑战

伴随着货币发生的根本变化,一些与货币有关的诸如货币理论、货币政策以及诸如通货膨胀之类的传统经济概念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数字货币、电子货币使传统的货币理论体系受到了冲击。传统的货币理论体系将货币等同于商品或实物资产,所以货币应该有价格。其实,货币本身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具有惟一的价格,它的价格表现为与无穷种类的商品以及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此传统理论认为货币金融体制严格受法律限制和政府管理,货币是法律的产物,但在网络货币时代,电子货币、数字货币不再具有商品或实物形态,不过它本身作为一种纯价值体,可和其他商品相交换,它的价格是它与无穷类商品之间的兑换比例,这因此又回到了物质直接交换时期,但这不是历史的单纯复归,而是货币的一种更高形态,而且或许是终结形态。另外,由于网络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是一种纯价值体,它发挥的作用是完全自发的,而不像现行的纸币制度,货币的发行流通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

二是网络货币将促使货币结构和货币内涵有所改变。在金融电子化的推动下,货币出现了新的形态,如信用卡、电子货币等,这些都是新货币形态产生的前奏,这是一种依托全球和网络银行产生的虚拟的无货币实体的数字符号。网络货币是货币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存在形式。网络货币随着网络银行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而发展。将对传统的货币结构和货币内涵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某种意义上改变其意义。其一,网络货币将部分替代流通中货币的作用使得传统的货币定义特别是基础货币的定义受到了挑战,基础货币通常是指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而网络货币的出现,使货币实物形态虚拟化,商业银行自己实现了部分货币发行,在实质上部分弱化了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货币的特权;其二,网络货币对流通中部分通货的替代作用,使得传统意义的基础货币的作用受到影响,商业银行作为直接货币供给,其进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存贷活动,提供货币供给的数量,都建立在基础货币上,基础货币及其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而网络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使得这种能量减弱,再加上网络货币是商业银行自发地创造的,且具有快速的瞬息万变的特点和颇具信用风险,也使得网络货币创造货币能力与传统的存款货币能力不同。

数字货币概论篇(9)

(一)货币的演变及其意义

在商品经济中,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是不变的,但货币的形式却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地演变。翻开货币发展的历史,我们会看到:1.实物货币。是人类最早的货币形态。各种商品如米、布、木材、贝壳、家畜等,都曾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2.金属货币。其形态有一个从称量货币到铸币的过程,在质地上有一个从贱金属到贵金属的转变过程。铸币的产生,是人类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打上官方烙印的金属才能成为货币,贵金属垄断了货币的地位。3.代用货币。是在贵金属货币流通的制度下,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货币符号——纸币,是货币形式的飞跃。4.信用货币。即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如商业票据、现钞和支票完全依靠政府信用和银行信用而流通。5.网络货币的出现。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电子商务的出现,电子支付手段应运而生。借助于电子信息网络技术而产生的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统称为网络货币。网络货币将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及其在金融业和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尤其是在网络银行出现后,网络货币将成为一种重要的货币形式而发挥其在商品经济活动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网络时代中,网络银行将使货币变为一串我们永远不可以见到实物的数字。在货币的演变过程中,货币越来越轻,越来越虚化。

随着货币形式的进一步演变及网络货币的出现,货币的本质也越来越清楚地呈现出来。货币的本质纯价值体是在社会交换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被提炼、净化出来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流通成了巨大的社会蒸馏器,一切东西抛到里面去,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马克思正确地意识到货币的本质是价值体,但是他还没有能够把它从金币的物质价值体中进一步提炼出来。这是历史的局限性所致。经过第二次和第三次技术革命,“社会蒸馏器”借助于电力推动和印刷技术的进步,终于将货币价值体从币材的物质价值体中分离出来,提炼到纸币的形式。就纸币来说,尽管它还有币材价值体,但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这两个完全可以成为分离之物了。用最新信息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社会蒸馏器”,进一步蒸发提炼得到几乎完全透明的纯价值体——数字货币、电子货币。现在人们终于可以清楚地看到了货币的本质就是从一切商品价值体中提炼出来的纯价值体,人类同质量劳动的结晶体。

(二)网络银行条件下,网络货币对传统货币理论提出了挑战

伴随着货币发生的根本变化,一些与货币有关的诸如货币理论、货币政策以及诸如通货膨胀之类的传统经济概念都将发生重大变化。

一是数字货币、电子货币使传统的货币理论体系受到了冲击。传统的货币理论体系将货币等同于商品或实物资产,所以货币应该有价格。其实,货币本身不能像其他商品那样具有惟一的价格,它的价格表现为与无穷种类的商品以及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此传统理论认为货币金融体制严格受法律限制和政府管理,货币是法律的产物,但在网络货币时代,电子货币、数字货币不再具有商品或实物形态,不过它本身作为一种纯价值体,可和其他商品相交换,它的价格是它与无穷类商品之间的兑换比例,这因此又回到了物质直接交换时期,但这不是历史的单纯复归,而是货币的一种更高形态,而且或许是终结形态。另外,由于网络货币——电子货币、数字货币是一种纯价值体,它发挥的作用是完全自发的,而不像现行的纸币制度,货币的发行流通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

二是网络货币将促使货币结构和货币内涵有所改变。在金融电子化的推动下,货币出现了新的形态,如信用卡、电子货币等,这些都是新货币形态产生的前奏,这是一种依托全球和网络银行产生的虚拟的无货币实体的数字符号。网络货币是货币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存在形式。网络货币随着网络银行产生而产生,随着网络银行的发展而发展。将对传统的货币结构和货币内涵产生深远影响,甚至某种意义上改变其意义。其一,网络货币将部分替代流通中货币的作用使得传统的货币定义特别是基础货币的定义受到了挑战,基础货币通常是指创造存款货币作用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与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而网络货币的出现,使货币实物形态虚拟化,商业银行自己实现了部分货币发行,在实质上部分弱化了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货币的特权;其二,网络货币对流通中部分通货的替代作用,使得传统意义的基础货币的作用受到影响,商业银行作为直接货币供给,其进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存贷活动,提供货币供给的数量,都建立在基础货币上,基础货币及其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而网络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使得这种能量减弱,再加上网络货币是商业银行自发地创造的,且具有快速的瞬息万变的特点和颇具信用风险,也使得网络货币创造货币能力与传统的存款货币能力不同。

数字货币概论篇(10)

摘要:网络虚拟货币在交易中体现了经济价值,结果上引起了权利变动,具备了一定的财产内容。但是,网络虚拟货币的本质是虚拟数据,能否将其视为财产值得商榷。因此,有必要从网络虚拟货币的经济价值人手,以主体的行为为视角,借助权利客体的理沦解析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网络虚拟货币带来的经济价值赋予了其财产属性,但其性质是由相对权利带来的经济利益,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对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亦不过是操作权限的获取与扩大,无法成为法律上的财产权利。

关键词 :网络虚拟货币;操作权限;权利客体;虚拟财产

中图分类号:DF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33(2015)08-0161-10

近年来,普通意义上的财产概念在网络这一新事物面前,似乎已不再稳固,而网络虚拟货币的产生与兴起向财产概念发起了另一轮挑战。就法律意义上的财产而言,必然存在特定的范围,换言之,法律对财产的定义关注的应是主体对财产的支配行为,而非结果。特别是在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中,对财产的认定几乎均以占据绝对支配地位的主体所享有的所有权为前提,从这个层面来看,将网络虚拟货币归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没有实质依据,虚拟财产的概念亦不属于法律范畴。

一、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定位

(一)虚拟数据的价值分析

虚拟数据的经济价值是财产权利产生与变动的根源,其所谓的财产属性正是以权利衡量经济价值的直观体现,因而,厘清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需从虚拟数据的价值分析人手。从网络虚拟货币的发展路径来看,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由运营商主导发行、流通的传统网络虚拟货币;一类是基于网络P2P技术与TCP4/TCP6协议,依据密码学原理由系统自主生成的新型网络虚拟货币。后者与传统网络虚拟货币的主要区别在于去中心化的特点,即摒弃了运营商主导的单一模式,转而由全体网络用户共同管理发行与流通。并且,法定货币(以下简称“法币”)的回笼机制也无法适用于此类网络虚拟货币。无论哪一类网络虚拟货币,实质均是二进制代码(由“0”和“1”组成)构成的虚拟数据,与其说网络虚拟货币具有经济价值,不如说其反应的是虚拟数据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由于虚拟数据的虚拟性特征以及根植于网络的运用途径,分析虚拟数据的经济价值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虚拟数据本身的经济价值,即由其特性带来的使用价值;其二,行为主体在使用网络虚拟货币时,赋予虚拟数据的经济价值,即由有效流通带来的交换价值。

虚拟数据自身价值源于它的效用性,即是价值作为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性,其存在必需要以客体的某种属性能够满足主体的需要作为前提。而价值客体本身即可以是实体,亦可以是事物的属性,它可以是一切事物。只有通过主体的行为虚拟数据自身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就效用性来讲,虚拟数据具备了一定的稀缺性、创造性与新颖性,技术上的程序支撑也使其具备了生存空间。换言之,虚拟数据本身就体现了效用性,能够满足主体的消费欲望与实际需求,带来了精神满足与部分经济利益。如网络用户直接将网络虚拟货币视为财富的象征,能从虚拟数据本身找到归属感,此时这些虚拟数据对网络用户而言达到了愉悦身心的效果,体现的是虚拟数据的使用价值。

虚拟数据的产生于特定的虚拟环境,其应用范围一般受到了严格的限制。这也决定了虚拟数据的运用仅存于对其认可的群体中。换言之,虚拟数据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使用群体的认可度,集中体现在认可群体之间的交换价值。网络虚拟货币的流通是实现虚拟数据转移的主要形式,转移的方式有两个,第一是法币购买的转移;第二是购买实物的转移。网络用户用法币购买网络虚拟货币主要用于满足其交换的需求,因为这种传统类型的网络虚拟货币主要通过法币直接或间接换取,与其持有网络虚拟货币来展示社会地位,不如直接展示其拥有的法币数量。例如,用法币购买的游戏币,能够在游戏中购买高级虚拟装备等特殊虚拟数据,从而更容易的获得等级的提升、游戏中的威望等等,这不属于使用价值的运用,而是交换价值。如果将虚拟数据用于购买实物,更是直接体现了虚拟数据的交换价值。

互联网中凡被网络用户认可效用性的虚拟数据均有价值,或者说网络实际上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财富形态,更为直接地体现出了价值的主观契约性质。离开了网络环境,这些数据便没有价值可言。即,网络虚拟货币所创造的财富与带来的经济利益均来自于主体对网络中虚拟数据的运用,而虚拟数据本身的价值只在运营商降低管理成本与满足网络用户的精神利益时具有效用性,对于虚拟数据价值的直观体现,更多的是交换价值实现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二)网络虚拟货币财产属性之体现与财产概念的不适用

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经济价值;其二是财产利益;其三是权利变动。前两者伴随主体行为而生,后者是主体行为的结果。具体而言,主体使用网络虚拟货币的行为赋予了其经济价值与财产利益,对数据信息的控制引起了权利的变动。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并非观念意义上的财产,即财产作为权利客体必需实际存在,且能够受到主体的控制。网络虚拟货币流通的结果必然引起权利的转化,但其具有怎样的财产属性,或者说是否归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亦只能从主体的行为出发,结合网络虚拟货币本身的价值属性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否则将会驶入以“财产权利变动结果推出财产归属”的逻辑怪圈。按此逻辑,任何带来经济价值的事物都将被纳入财产之列。

“财产”的概念由来已久,且在不同时期具有符合历史阶段特性的法律内涵与形式。早在古罗马,定义财产采用了较为宽泛的方式:“可以让人觉得幸福的东西”。此种定义将财产作为了物的客体,并受主体支配。至盖尤斯提出了无体物作为拟制物的存在,权利也被纳入到了财产范畴。罗马法中的“财产”概念涵盖了物与权利,乌尔比安在《论萨宾》第49卷指出:“财产”不仅包括现金,而且包括所有的物品,即所有物体。赫尔莫杰尼安在《法律概论》中认为:“财产”除现金之外还应包括有体物与权利。英美法用“Property”一词不加区分的表示个人所享有的利益,包括个人对任何物进行支配的权利,而各种事物本身是不受有体形态限制的。即“一个人有权排除任何他人而享有和拥有某种事物,这就是普遍意义上的‘Property’的意义”。英美法系并不存在绝对“所有权”与“物”的概念,其财产的内容极其宽泛,对财产的认定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权利的绝对支配,在此不论支配的方式与是否实际占有权利物。因而,在英美法系国家,网络虚拟货币作为虚拟财产进入了法律意义上的财产领域。而大陆法系国家对财产概念,如作出了规定,均有较严格的条件,典型的可参见《法国民法典》第878条(涉及继承中的财产分割)与2092条(可用来清偿债务的财产)。或者不作出具体关于财产概念的界定,仅从权利的角度论述财产,如《德国民法典》中就没有统一的财产概念。

我国民法沿袭了日耳曼法系惯有的观念,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往往都与所有权相关联。正如注释法学家马卡德对财产的理解,他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一切都是物,其中对某人有利益,并处于其所有权之下的物,才属于财产。学界在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性质认定上观点较为繁杂,多倾向于将其归于财产一类,并纳入财产权范畴加以保护,归纳起来有物、智力成果与债权三种。本文的观点是:网络虚拟货币并非法律意义上的财产,亦无财产权可言,不能因为其带来的经济价值与权利变动而肯定其自身的财产属性。从主体行为与权力客体的理论来看,无论是将网络虚拟货币归于物、知识产权或是债权都缺乏实质性依据。

首先,我国《物权法》所指的“物”包含了有体物与权利两类,即能够在法律上称为“物”要么是权利的客体,要么是基于该物所有权进行处分的权利。卡尔·拉伦茨将权利客体分为了两个顺位,他认为,第一顺位的权利客体是物,这个物仅指有体物以及在其上可以有效成立一个第三人的支配权或利用权的无体物,如精神作品和发明。因此,属于某人所有的物就是一个第一顺位的权利客体,而存在于这个物之上的所有权,作为可被处分的对象则是一个第二顺位的权利客体。换言之,权利客体有两类,一类是物本身,一类是主体通过法律行为对物的权利延伸。就网络虚拟货币而言,其虚拟性与有体物相悖,关键是网络虚拟货币能否成为被处分的权利。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在于,即便是作为客体的权利也是建立在实体物所有权之上的权利,权利客体所指向的权利实际内涵仍是物,只是处分的是所有权,而非对物的处分。

鉴于此,如一种权利能成为权利的客体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被设定权利的“物”是有体物;其二,主体对该“物”享有所有权。第一个条件的欠缺不言而喻。就第二个条件来讲,通说认为所有权具备占有、使用、处分与收益四种权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占有与处分,这是一种绝对权利的根本。而网路虚拟货币的这两种权能均无法实现。这源于其本质是基于网络的虚拟数据,存在的形式必须依托于网络环境,所谓的权利人不可能实现实际占有,只能通过网络进行适当支配,一旦离开网络,虚拟货币本身就不复存在了。除此之外,实体物满足了随时支配的特点,其处分权利可以涉及到所有权的方方面面,甚至是将其消灭(法币除外),而设定好的网络数据一般而言无法被个人销毁,即便销毁也能由服务终端技术性恢复成原状。事实上,虚拟物品不存在折旧与消灭的说法,因此,主体对其不能随意处分。基本权能的丧失无疑使得主体不具备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所有权。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切客体对立面,称之为主体的“人”无法在网络虚拟货币之上随意实施处分的法律行为,网络虚拟货币自身即不能成为物的客体,亦不能成为权利的客体,其体现的只有主体的操作行为。

其次,前文提及网络虚拟货币的产生有两种,将其定性为创造性智力成果是基于第二种获取方式,即在通过完成运营商与系统通过程序编码设定好的任务获取奖励的过程中,网络用户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是金钱,并伴随着智力性投入,因而可归于知识产权。此种观点是将网络虚拟货币的创造者(运营商与新型网络虚拟货币的开发人员)与使用者的知识产权进行了混淆。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虚拟货币时绝非对知识产权的运用,更不享有该项权利。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驳斥:第一,任何精神智力成果均可排他使用,可以理解为对于同一个权利客体一般只能由一个特殊的主体享有权利内容。而网络虚拟货币根本不具有专有性,网络用户不能排斥他人对该类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对同种技术种类不同名称的虚拟货币更是没有抗辩的依据;第二,通过完成任务获取网络虚拟货币从技术上而言是网络用户通过写入既定数据的方式促使原始数据改变成另一个既定数据。从头至尾,代表网络虚拟货币的数据都存在,不以用户的行为而发生转移。就写人数据本身来看,也没有任何独创性,所有网络用户写入的数据无论从方式、内容、对象上都是一样的,这些都被运营商与系统事先设定,实质仅是一种按规则执行的游戏。因而用户对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既无创造性亦无新颖性,不满足归属知识产权的特点;第三,知识产权一般均具有法定的期限,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期限取决于运营商的运营情况,也取决于大众对该类网络虚拟货币认可度的持续时间,其使用期限既不具体,也不可控。

再次,将网络虚拟货币归于债权的观点是基于网络虚拟货币在使用过程中所形成债的关系,网络虚拟货币仅是网络用户得以请求运营商为其提供特点服务内容的证据。而债的关系源自于运营商与网络用户之间的合同。新型网络虚拟货币没有运营商,合同仅存于网络用户之间,基于TC P4/TCP6的网络协议本身就是网络活动所有参与者认可的合同,因此,债权的说法具有可取之处。按此观点网络用户的权利不来自于网络虚拟货币本身,而来自于合同。即主体对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权利来自于运营商在知识产权之上设定的相对权利。但需要注意的是,就债权本身而言,处分的是基于合同产生的权利本身,即处分法律行为的客体是权利,而非权利客体,因而,债权没有客体可言,其客体就是债权本身。据此,债权的实现虽带来财产的变动,但其自身并非财产,仅表现为主体之间的债权债务行为。

综上,网络虚拟货币权利客体的缺失致使其不能成为物,亦非权利范畴。其存在形态与技术特征决定了虚拟性是网络虚拟货币的核心所在。“货币”只是象征性的词汇,旨在体现兑换功能。虚拟数据信息的流通带来了一定经济价值与利益,结果上伴随权利变动,但其自身不是财产,不具有法律财产概念的属性,网络用户对其亦不享有财产权利。

二、网络虚拟货币的虚拟财产误区

(一)一般意义上的虚拟财产

在信息时代到来之前,“虚拟财产”一般用来形容无形的财产价值,例如能够带来经济利益的电话号码,演员的艺名等等。而在网络技术范式下的“虚拟财产”最早源于对BBS( Bulletin BoardSystem)的运用。其实质体现的是账号积分带来的权限扩张。随着积分制度的成熟,虚拟点数逐渐转换成各种网络虚拟货币,作为典型的虚拟财产类型运用于网络。除此之外,网络游戏的兴起将游戏中的化身角色( Avatar)相关的虚拟物品同样算作是虚拟财产一类。新型网络虚拟货币的产生扩大了虚拟数据带来的经济价值,理所当然也被纳入了虚拟财产的范畴。

对于虚拟财产而言,没有统一的定义,普遍认为存在狭义虚拟财产与广义虚拟财产之分。狭义的虚拟财产仅指存在于网络游戏中,能够为玩家所支配的游戏资源,包括游戏账号、游戏金币、虚拟装备等。而广义的虚拟财产指在网络环境下,模拟现实事物,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独占性的信息资源。归纳起来有几个共同特点,其一是对网络环境的依赖,其二是存在的实质是虚拟数据,其三是具有可利用性。即:对“虚拟财产”的理解建立在了主体对虚拟财产权的支配之上。换言之,由于“虚拟”与“现实”的联系,“虚拟财产”也必然与“财产”相关联。财产的独占性与排他性同样适用到了虚拟财产的领域。据此,“虚拟财产”被放人了“物”的领域,既可以被看作是有体物的延伸,亦可以归于基于虚拟物本身而产生的权利。虚拟财产具有民法上的有体物的所有特质,与民法理论上的有体物基本属性是相同的,因此把虚拟财产认定为有体物,适用法律对物权保护的有关规定,对其进行法律保护是必然的,可行的,也是最快捷和保护最充分的方式。虚拟财产因本身的独占性、支配性、独立性,并可以用金钱进行估价因而需要受到法律的保护,“虚拟财产权”的概念也随之产生。

至于虚拟财产的权利归属,以网络虚拟货币为例,在传统网络虚拟货币领域,有权利归属于运营商或网络用户两种对立观点。归于运营商的说法基于两点:其一,网络虚拟货币的取得形式需遵循运营商指定的游戏规则,属于游戏的一部分;其二,网络用户在使用网络虚拟货币之前需要与运营商签署网络服务的电子协议,协议中往往有关于“电磁记录属于运营公司所有”的约定。网络用户对网络虚拟货币仅享有使用权。而归于网络用户的说法在于网络用户在取得网络虚拟货币时已然取得了所有权,该观点成立的前提亦有两个:其一,网络虚拟货币存在所有权概念;其二,无论以何种方式取得均视为所有权的转移。新型网络虚拟货币由于没有运营商,网络用户在获取该类网络虚拟货币后即视为取得了所有权。

(二)虚拟财产与财产的界限

前文说明了“虚拟财产”是如何成为一个广为应用概念出现在法学领域,并被部分学者收录研究的过程,其研究主要包括虚拟财产的权利客体,性质,归属与保护等问题。这使得虚拟财产倾向于被纳入了财产范围,并类比财产进行定性保护。此观点主要源于英美国家对虚拟财产的认定与法律规制。我国学者在对虚拟财产的界定上,几乎都是从法律属性人手,抱着进行法律保护的目的分析其特点。实际上,“虚拟财产”并非法律概念,其实质是虚拟数据带来的经济价值,准确来说,应称作“虚拟财产价值”。对虚拟财产的现存认识,以网络虚拟货币为代表,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三个误区:

第一,逻辑误区。对类似网络虚拟货币的虚拟财产需要受到法律保护的普遍逻辑是:首先,产生于网络并在网络社区使用或能够进行实物兑换的有价的虚拟货币属于虚拟财产一类;其次,该类虚拟财产具备了财产价值与属性,应归属于财产之列;再次,由于虚拟财产属于财产,应将其纳入法律保护范畴,遵循法律对财产的相关规定。至此,虚拟财产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种法定财产概念,虚拟财产所有人亦随之享有相应权利。殊不知,这样的逻辑思维在某些层面上已经本末倒置,其缺陷在于虚拟财产概念的由来在这种逻辑中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任何一种观念意义上的财产是否能归于法律意义上的财产进而受到法律保护,其核心在于是否具备法律上的财产属性,即主体行为的对象是否具有财产属性。对虚拟财产的认定,正常的逻辑应是:首先,某些在网络上产生的虚拟数据具备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与可利用性;其次,可以将这些虚拟数据看作是财产一类,适用对财产的相关认定与保护;再次,由于这些数据的虚拟性,可以将其称为是虚拟财产。换言之,虚拟财产的概念并非天然存在,更不能将虚拟财产直接推人财产领域,而是由于其本身具备的部分财产属性使得其成为了虚拟财产。

第二,定性误区。将虚拟财产归于财产,主要源于将“虚拟物”归入了“物”的领域。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虚拟财产是客观实在之物,原因在于网络空间虽独立于物理空间,但它是物理空间的延续。存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财产,虽与物理空间无关,但与其他人类劳动创造的物一样,都是客观存在的‘…。这里所指的网络空间,可以理解为虚拟数据的形成占用了一定的内存量,技术上来讲,一种虚拟数据如要被网络用户使用必定需要占用一定大小的硬盘与内存。除去以权利客体为依据将虚拟财产排除在“物”的范围之外,就虚拟财产本身而言,亦不具有物的属性。首先,客观实在之物不等于客观存在之物。客观存在是哲学上的概念,在此概念上,人的思想,精神同样是客观存在的。而法律上对“物”的定义在于客观实在之物,即必须存在物理空间,或基于占用物理空间产生的权利。虽虚拟财产是一种客观存在,但非法律意义上的“物”;其次,占用了硬盘与内存不能推导出虚拟财产具有实体特征。虚拟数据本身是无形的,数字与字符在计算机中仅是信息的表示。如将网络空间与物理空间放在同一地位,那么作为主体的网络用户从事所有基于网络的行为都将被物化,例如,发送的邮件、储存的电子照片、电子文档、聊天记录等等按此逻辑都应受到物权法的保护,这显然有悖于物权法的立法宗旨;再次,虚拟数据本身就是一种抽象,并非是对实体物的抽象化。实际上,虚拟财产没有任何的实体依托,这不同于网络银行交易中银行卡上数额的增减,虽然账面上只有数字的变化,看不见实物的转移,但其依托的是法币数额的变动,主体所拥有的法币发生了实质性的增减。而以网络虚拟货币为典型的虚拟财产的转移只能是虚拟数据本身的再编码,伴随的物权变动仅在结果上体现,其本质是抽象数据,而非抽象物。

第三,可控性误区。虚拟财产不能归于财产主要归根于主体对任何形式的虚拟财产均不具备完整的所有权。可从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所有权概念是针对于“物”而言,虚拟财产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物”在此前提下,所有权概念无法适用;第二,前文在对网络虚拟货币财产实质的论述中已说明主体对网络虚拟货币不具有实质性的权利,也无法对其独占性与排他性的使用。对虚拟财产的使用,以网络虚拟货币为例需满足四个特定要求:一是特定主体。表现为网络虚拟货币的认可群体;二是特定环境。一般在虚拟社区中使用,受运营商或网络用户监督;三是特定使用手段。只能通过网络与计算机系统进行使用;四是特定的购买力。传统的网络虚拟货币用于兑换服务与虚拟物品,新型的网络虚拟货币对实物的购买力仅能存在于认可群体之间。无论是哪一种,其购买力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限制,不具有普遍性。这说明主体不能随意的使用虚拟财产。事实上,由于虚拟数据的产生与流通遵循的是程序设定而非人的主观意志,因而虚拟财产对网络用户而言不具备性可控性的特点。

总而言之,“虚拟财产”是一种通用说法,而非既定法律概念。其本身不属于法律上的“物”主体对其不享有所有权,虚拟的数据信息的经济价值与引起的物权变动不是决定其属于财产的必要条件,而是伴随虚拟数据流通产生的效应。即,是否属于财产关键取决于主体是否具有完整的支配权,而非效应结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包括网络虚拟货币在内的“虚拟财产”,均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财产。

三、网络虚拟货币的财产实质

网络虚拟货币的运用集中在产生与流通两个领域。无论是传统网络虚拟货币还是新型网络虚拟货币,其产生形式均有法币兑换与既定任务奖励丽种,可将其称为网络虚拟货币的原始取得。例如直接用法币向运营商购买虚拟货币、游戏点数、积分,或者通过完成“挖矿”、“上传数据”、“Boss击杀”等特定任务获得虚拟货币奖励。在流通领域,传统的网络虚拟货币原则上禁止了逆向兑换,流通介于运营商发行网络虚拟货币与网络用户的接收使用之间;新型网络虚拟货币的流通则存在于任何认可该类虚拟货币的网络用户之间,可将其称为网络虚拟货币的继受取得。例如将网络虚拟货币转让给第三人使用,直接用于购买实物等。

网络虚拟货币产生与流通的结果均带来了经济价值并引起了权利变动,典型的如在法币购买网络虚拟货币时,类似商品的买卖,权利主体丧失了对法币的所有权,转而换取了一定数量的网络虚拟货币。即使是在新型网络虚拟货币领域,直接用其购买实物必然促使现实商品流通。而从权利变动的结果来看,对网络虚拟货币的使用体现为法币与现实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其结果是物权的变动。但是,网络虚拟货币产生与流通的本质是基于行为主体的使用行为。从这个角度而言,体现的仅是主体对某种行为的支配,类似于相对权利的让渡与转移。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所谓的支配权并非绝对权利,只可理解为基于相对权利的操作权限。

技术上来讲,网络虚拟货币的实质是一种信息流,体现为由服务终端创造并加密的数据信息。但就“比特币”等新型的网络虚拟货币而言,其技术特征发生了改变,基于P2P技术结合去中心化的特质使得该类虚拟货币的可控性被削弱,哈希算法的加入与验证交易真实性的“挖矿”设计使其更具有自主性,可以理解为智能性的提高。即便如此,虚拟性仍是主要特性,在交易时的流转依然只是数据信息的转移。而操作权限则体现为对这些虚拟数据进行处分的权限。可作如下理解:

首先,在原始取得领域,运营商或是网络虚拟货币系统基于创造虚拟货币取得的知识产权,赋予用户与网络虚拟货币等值的操作权限,体现的是用户相关操作权限的获取。这里不涉及操作权限的转移,因为转移必须伴随着一方权限的彻底丧失,而运营商与系统本身不可能完全丧失对网络虚拟货币的权限。传统的网络虚拟货币,以Q币为例,用户在获得Q币后(无论何种方式获取)将最终用于兑换腾讯公司旗下的服务,服务的范围仅限于虚拟社区,如QQ空间的装扮、QQ秀的兑换、VIP升级等等,而服务的实质则是用户获取了特定领域中的操作权限。并且,这种操作权限在使用Q币后被扩大或者被解锁以便用户操作。当使用期限届满时,网络用户需要使用更多的Q币来维持这种操作权限。对于新型的网络虚拟货币,以比特币为例,系统根据设定好的程序生成了比特币并奖励给网络用户,及时赋予其对比特币的操作权限,用户依自己的需求进行使用。

其次,在继受取得领域,网络用户之间的网络虚拟货币交易所体现的是基于相对权利操作权限的让渡。假设两个网络用户,甲与乙分别使用Q币与比特币进行交易,第一类情形,甲通过出售、交换等方式转让Q币给乙,实际上,是甲将该Q币的操作权限让渡给了乙,此时甲丧失了该类操作权限,同时获得了他认为与这种权限等价的物(一般为法币),而乙通过交换取得了该类操作权限,进而可以使用从甲处换取来的Q币向腾讯兑换服务(操作权限扩大或解锁),也可以将Q币出售给第三人。无论乙选择哪种方式处分Q币,同样都是转移自己的操作权限,账面上则表现为乙所拥有Q币数额地减少或者归零,受让人的Q币将相应增加。区别在于,当乙使用Q币兑换服务时,乙的操作权限在进行操作后丧失,而腾讯公司并不需要取得该Q币的操作权限,因为腾讯公司始终享有对Q币的绝对控制权;第二类情形,甲将通过“挖矿”得来的比特币的操作权限让渡给乙。在实践中,由于比特币的特殊性,转移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似于Q币,由乙用法币购买;第二种是充当交易媒介直接购买现实商品。第一种形式较易理解,数据信息操作主体的变动正是比特币操作权限的转移。关键在于第二种形式,由于比特币没有发行机构,流通不存在运营商环节,并被一些商家所接受,其职能已高度近似于法币,对实物的购买力直接带来了物权的变动并体现了自身的财产价值,如何还能称作是操作权限的让渡?理由有三:

其一,不同于法币,缺乏纸币依托与国家信用保障的前提下,用比特币购买实物并不能说明比特币充当了一般等价物,而只能认为其是在特定的环境下扮演了一次交易媒介的角色。并且,操作主体对比特币不享有所有权,对数据亦无绝对控制权,比特币的购买力是使用方与接收方达成合意的结果,交易的实质仍是操作权限的让渡。

其二,比特币不仅是观念上的虚拟,亦是实质性的虚拟,这就决定了比特币的流通只能是虚拟数据的变化。事实上,一枚比特币自产生到流通的每一个步骤都被比特币系统记录,该枚比特币所经历的每一次转移都被打上了特定的符号以示来源的合法性与真实性。从技术上来讲,比特币的流通是以二进制代码从一个lP(公钥地址)到另一个IP来实现的,流通仅体现为在原有的二进制代码上加了一个新印记。即便比特币转移的过程与结果伴随着实物的交换,但就其本质来讲,依然是操作权限的让渡。

其三,比特币的使用依托于网络环境。即基于网络协议串联起整个网络用户实现P2P的交易模式。换言之,对比特币的操作,无论带来了怎么样的经济价值与权利变动结果,其内涵是对数据的处理,电子钱包中比特币数额的增减仅是虚拟的数据变动。接收方在收到一定数额的比特币后,只能表明其对比特币的操作权限扩大了。

数字货币概论篇(11)

财政悬崖的关键日程

2012年12月14日这是原定国会众议院休会期,但已被推迟。参议院未设休会期。

12月17日国会助理称,这是达成协议“框架”的非正式的理想日期,以便留出时间作评估,以及应对走国会程序时产生的拖延。不过,国会可能很容易超出这个非正式期限。

12月21日助理称,这是达成最终协议的目标期限,这样议员就能享受一个完整的假期。众议院共和党领导人称,众院会期至少会延续到12月21日,“在找到解决财政悬崖问题的可靠方案前”,不会休会。

12月24日一些持怀疑态度的助理称,国会将工作到圣诞节前夜,可能会达成协议,但并不确定。

12月25日圣诞节假期。

12月26日-31日,如果此时尚未达成协议上调16.4万亿美元政府债务上限,美国财政部将不得不像此前一样,采取“紧急措施”来推迟可能违约的时间。

如果国会在圣诞节前无法达成“财政悬崖”协议,立法者该周可能将被迫重返华盛顿。

2013年1月1日前任总统布什(Bush)制定的低税率政策到期,奥巴马在2010年曾延长此政策。若低税率政策失效,估计将导致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多交1,600美元税费。

奥巴马2011年和2012年实施的工资税惠到期,料将导致每个美国家庭每年多交700美元税费。

这是解决企业研发税惠延长等问题的最后期限。这类税必须在年底前得到延长,才能在2013年申报。

这同时也是解决代用最低税问题的最终时限。如不采取行动,代用最低税将令约2,700万美国人的税费上涨。如果其解决方案未获通过,国税局将需要重新制定体系,并将数百万纳税人的退税时间延后到3月末。

1月2日如果国会不采取行动给予取消或推迟,未来10年支出将削减1.2万亿美元。这些被称为“查封(sequestration)”的举措在2011年确定,之前国会一个“超级委员会”未能制定出财政计划。

1月3日新一届国会将召开会议。

1月7日-11日国会休会。

1月14日国会重新开会。

1月20日美国总统就职,计划在第二天举行公开典礼。

2月白宫年度财政预算。财政部“特别措施”告罄,美国评级可能被再度调降。

3月随着持续决议到期,联邦政府的融资亦到期。危机仍在延续……

财政悬崖或为“伪命题”

伴随这两年美国财政赤字不断加重的关注,金融市场关于此话题的争论、讨论已经完全超出美国国家战略的基准定位,以及美元地位的有效论证,炒作性的喧嚣和引导性的人为色彩凸起,市场值得警惕更大的风险,即美元霸权战略带来的世界压力与挑战。

2013年新年伊始,美国国会如笔者预期批准了炒作性的财政悬崖命题的结论,即两院达成协议,再次避免了媒体舆论渲染的美财政悬崖命运。其中共和党控制的众议院以257:167的票数批准了议案,奥巴马竞选总统连任时承诺的对富人增税将得以兑现;控制的参议院此前在新年会期中早些就通过议案。未来奥巴马表示将很快签署议案,尽快使之成为法律。国内外市场担忧乃恐吓性的财政悬崖命题是指一系列美国增税与减支措施的启动,因为如果不解决,或许美国经济则有衰退之虞,乃美国债务和美元崩溃之疑。这一论调和预期不攻而破,其实质和本质的议论偏离美国国家战略与利益的诉求与方略,解读有误和有偏颇。

首先,美国财政悬崖是一个伪命题,不是一个真命题。其实美国财政问题已经延续40余年的时间,其中2000年美国有过短暂的财政盈余,随后伴随金融危机概念的生成,经济衰退的出现,美国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张和恶化。但是至今美国并未达到悬崖的边际,美国的财政对策继续有效支持美国经济与金融的实力与势力的发挥与强大。令人记忆犹新的2011年8月份的美国财政赤字舆论炒作,美国两院与两党的争论也十分激烈,而最终10月美国两院和两党回归美国国家战略的需要和美国国家利益的必需,美国继续实施了历史上第79次债务上限的提高。2012年作为美国选举之年,美国财政赤字的夸张被夸大为财政悬崖,借用美国选举之年的特性和环境,美国财政赤字争论继续演绎并升级。但到目前为止的结果依然是两院、两党达成共识,最终决定继续提高债务上限。美国财政赤字是一个长期经济结构和全球战略的布局,并非是一个燃眉之急的焦点,如何评论与定义十分重要,尤其是怎样解决是更重要的舆论导向和事态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