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6 14:45:54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1)

在加快建设重庆第二大城市和三峡库区经济中心的进程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为突破口,以突出抓好“千百工程”示范村、推进村建设为切入点,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十一五”末取得“五个提高”的阶段性成果。即到20__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显著提高,全区建成一批支柱产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一产业增加值达到21亿元,粮食产量保持在50万吨以上;农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970元,赶上全市平均水平;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有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和社会事业上的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农村形象有显著提高,农村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农村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农村治理水平有显著提高,村民自治和依法治理的长效机制基本建成,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在新农村建设中,主攻五大重点。

(一)做强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走工业化、产业化之路,做新做优农业。大力培育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园(场)的要求,建设一批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建成30万亩优质柑橘、15万亩优质榨菜、20万亩中药材、50万头(只)草食牲畜、60万亩工业原料林等重点基地,实现每村有1—2个支撑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区80万农村劳动力的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让富余劳动力从田头走向车间。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大办手工加工项目,鼓励在外能人带资金、带技术、带管理、带人才回乡创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柑橘、蔬菜、畜禽、中药材、粮油等资源丰富以及加工、转化、增值潜力较大的优势,积极引进发展农产品加工项目,形成优势产业与龙头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夯牢农村基础,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加快农村路网建设和公路改造,力争如期实现通村公路100的油化或硬化,主要出行便道100实现水泥路或石板路,重点产业基地内的道路网络化。加强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整治病险塘库和渠堰,提高水利设施蓄水和灌溉保障能力,确保农民人均有0.5亩以上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抓好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坡、房前屋后以及道路、水渠、塘库等周边绿化,全面治理水土流失,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

(三)变靓村容户貌,努力改善人居环境。搞好村落规划和建设,重点引导工程拆迁户、新建户、改造户、库区移民户、高山贫困移民户到居民点集中建房居住;加快消除农村危房,改造土木结构房屋,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搞好外墙粉饰。加快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扶持农户联建或自建沼气池,带动改厨、改厕、改圈,推广使用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减少人畜混居。搞好环境卫生治理,落实垃圾、污水集中处理场所和建设配套设施,禁止乱搭建乱堆码、乱倒垃圾污水等行为,做到村容环境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推广标准化、无公害农业技术,推广猪—沼—粮(果、蔬)等生态农业模式,使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有效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加强农网改造、安全饮水、“村村通”工程建设,确保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通电话。

(四)提高农民素质,努力倡导文明乡风。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建设农民业余学校,不定期举办科技、政策、法律等各类知识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完善村级卫生所、文化活动室和村支两委办公室,搞好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简朴的生活方式,抵制、迷信,努力打造文明乡风。

(五)保障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农村。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对村级重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不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尊重和吸纳群众意见,民主决策筹资筹劳。完善村规民约,促进依法治村和民主管理。大力开展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强化群防群治,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活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力争农民全面参与合作医疗,五保人员全面集中供养,养老 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妥善解决农村残疾户、受灾户及其他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享受新农村建设的阳光普照。

采取五大措施实现上述全面发展:一是加强领导。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调动和协调各部门、各行业力量,形成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二是层层落实责任。实行区级领导、部门、龙头企业联村帮促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严格考核奖惩。三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农业项目资金打捆投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农民的投资投劳积极性。四是全面落实农村政策,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五是选好配强村级班子,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

二、**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困难

对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当前,**区新农村建设主要存在“六低”问题与困难:

(一)主导产业不强,农民收入水平低。目前,全区尚未形成对农村经济有较强支撑能力的骨干产业。生猪和粮食两大传统产业仍是农业内部必须依赖的产业,而出栏生猪中优质瘦肉型猪所占比重不足两成,粮食仅能基本保证区内需求。两大产业并不能成为经济支柱。近年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培育了柑橘、榨菜、中药材等一批重点产业,但因龙头企业不强,基地质量不高,经营机制不完善,产业的支撑作用极为有限。由于产业不强,农民收入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难以建立,农民收入水平低且保持进一步增长的难度大。

(二)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综合生产水平低。水利设施少且分布不均,全区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约三成,尚有71.1万人存在饮水安全问题(其中饮水困难的18.9万人,水质不达标的52.2万人)。农村生态环境较差,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53,风、雹、洪、涝、滑坡等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公路畅通率低。到去年底,全区还有11个镇乡共330公里没有硬化,还有54个村(占行政村总数的12)没通公路,需新建村级公路约700公里。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搞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综合生产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三)资源配置不优,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一方面,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全区农民人均耕地资源不足0.7亩,农户家庭经营土地规模较小,加之流转困难,制约了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土地经营效益较低。另一方面,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越来越低,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农业科技推广越来越困难,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受到农民素质的较大制约。

(四)社会事业发展不协调,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低。长期以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不健全,客观上形成了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社会,甚至农村支援城市发展的局面,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社会保障起步晚推进慢,农民子女读书难,看病就医难,弱势群体保障难,农村公共服务缺设施、缺人才,服务能力弱。

(五)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不新,参与新农村建设热情低。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思想觉悟较低,接受新观念、新信息能力弱,观念保守,容易安于现状,满足于温饱。对规范农村村镇建设、治理村容村貌、搞好环境卫生管理、树立文明新风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认同感不强,参与和支持的热情不高。一些贫困地区的群众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缺乏信心。总体上看,越边远、越贫穷的地区,建设新农村可能受到的群众观念障碍越大。

(六)部分干部认识不清,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能力低。部分干部对新农村的内涵把握不准,工作不知所措。有的片面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民新村建设,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一些干部认为我们贫困山区自身经济基础差,自然条件差,不具备建设新农村的条件,工作信心不足。加之我区公共财政拮据,乡镇债务沉重,村社集体经济大多为“空白”,农民群众收入水平较低,单凭区内自身力量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将非常困难。

三、向市委、市政府的几点建议

(一)倾斜对库区**区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充分考虑库区**区产业空虚、基础脆弱、经济落后、移民安稳致富难度大等实际,建议市委、市政府对我区新农村建设倾斜投入。一是农村公路的通达通畅。加大量的投入,全区尚有330公里到镇乡的公路没有硬化,现市上每年安排我区46公里,按此安排五年内完不成330公里硬化任务;加大农村公路投资标准,目前市上统一标准是40万元/公里,而**区因地形地貌复杂需55—78万元/公里,市上应按不同区域类型调整投资标准。二是水的问题。中央安排重庆的小型水利建设资金,要向库区区县倾斜不能平均分配;改水实行分散建池,户平国家直补1000元。三是库区生态建设。尽快建立对农民生态补偿机制,天然林国家现在补助1元/每亩建议提高到5—10元/每亩;加大我区退耕还林、石漠化和“三防”投入。四是沼气建设。现在推进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每年安排沼气池20__口,远远不能满足农民“一池带三改”的需要,建议扩大安排规模。农业项目的实施,要降低库区区县资金配套的比例,特别是对属于三峡库区的部级贫困区县,建议由市里代为配套。

(二)加强对库区产业发展的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区重点打造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基地,这些基地可以辐射带动库区柑橘、中药材、草食牲畜、生猪等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库区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就业。希望与库区区县产业发展加强互补和协作,请市里给予支持和协调。

(三)加大农业项目资金统筹安排、捆绑投入的力度。市里要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整合农业投入,突出重点,集中安排。同时,在涉农项目安排上,建议市里赋予区县一定自,在符合资金使用方向、性质的原则下,由区县负责调控使用。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2)

1、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农民认为,现在搞新农村建设是上面拨钱给农民建房子,要大拆大建;还有的说,新农村建设是好事,但要家家户户出钱就不搞,存在“等、靠、要”思想。有些基层干部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基础差、改变难、发展更难;规划难、执行更难;资金缺、筹资更难;建设难、管理更难,不知从何处下手。还有些基层干部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理解为村容村貌建设,把主要精力、财力、物力都放在改变村容村貌上。

2、新农村建设扶持资金太少,不知道向哪里投。一些基础设施差的自然村听说上面只有10万元(省市补助)扶助款,建设新农村,到处都要用钱,不知道这些钱投到什么地方,其余资金缺口到哪里去筹措。

3、村级规划面临一些现实问题。一是当前村级规划谁来搞?二是规划时占用村民宅基地,要不要补偿,要补偿补多少,钱从哪里来?三是规划制订出来以后由谁来执行,处罚依据是什么?

4、不少农民对农业生产如何稳定发展有担忧。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农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和区域特色化

(1)农产品专业化水平较低下,生产规模小,结构雷同问题较突出。就进贤县而言,过去由政府行政干预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种什么调什么,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这样易造成遍地开花,既形成不了规模化,也造成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在建设新农村中,必须要加快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有了支柱产业和星罗棋布的农业产业群,才能支撑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同时,这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和农业产业群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要发展农业产品的深加工业。

(2)、农产品品质不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近年来,进贤县投放市场的农产品,就其总量而言,质次的多,质优的少;传统的多,科技含量的少;鲜活直销的多,加工转化增值的。到目前为止,进贤县还没有一家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以卖原料为主,缺乏加工增值的牵动力。

(3)农业的劳动力素质下降,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近年来,进贤县农业从业人员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些有文化,有头脑,有技能的农民都纷纷外出打工创业,留在家里面种田养殖的基本上是老年农民来支撑着,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下降,也导致了近年来农业科技推广速度放缓,科技含量较低的局面。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培训力度跟不上。当前农技推广体系的滞后与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要求极不相适应

5、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剪刀差”现象。一方面城镇生员集中、师资集中,班班人满为患,老师负担不轻;另一方面农村生员匮乏,尤其是偏僻农村的学校已到关门边缘。

6、农村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紧缺。去年以来,上级陆续为乡级卫生院配置了检测设备,如B超、X光机、生化仪器等,如今大都处于闲置状态。原因是没有人会操作,农民生病了还得到县以上医院去。

二、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形成共识。一是从县里做起,宣传部门牵头,各个部门配合,多种宣传舆论工具一齐用上去,造出一定的声势。二是各乡镇都要集中一段时间,花费一定精力,组织专门队伍,深入村组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重点、目标、政策、措施等。组织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市、县试点村观摩,用典型引路教育村民把力量使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2、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把好事办好。建议县乡农村工作部门要深入农村乡村组,在认真听取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当前急需解决的,一是村级规划中将会涉及的村民宅基地问题,二是村民违章建筑影响规划如何处置问题,三是建栏改厕的有效办法,四是新农村建设农民筹资及出工出力机制及其管理办法,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建后的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通过实践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付诸实施,使乡村便于掌握和操作。

3、承认差别,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在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平衡,农民富裕程度不平衡以及村民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多样性,决定了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上有快一些的、有慢一些的。因此,在时间要求上不应强求一致,在形式和内容上也应有所区别,在检查验收上不能把基础好的同基础差的村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而应主要看进步、重发展。要鼓励经济发展快,基础条件好,村民富裕的村在新农村建设上步子更快一些、标准更高一些。同时,又要激励经济欠发达、基础较差、村民不富裕的村在统筹规划前提下分步实施,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不能搞一刀切,不强求一律。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3)

Abstract: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is still the weak link,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social progress, then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In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the era of shadow, how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politics, society to coordinate development a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Therefore, in the full analytic existence problem foundation to go up,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new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words:New countryside;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1世纪初,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2015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农民减少到1亿人,社会形态从农业社会变为工业社会。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若随着城市化的扩散,大量农业人口涌入城市将出现负城市化现象,不但无法实现社会的现代化,而且会引出诸多社会问题,甚至导致社会的倒退。因此,我国城市化的实现直接以农村现代为前提和基础。新农村建设就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它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而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贯穿整个农村建设过程的重要方面,是全面体现这一建设成果的主要载体,应尤为重视。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现代文化的构建过程,即现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过程,因此,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加强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达到现代化社会水平,文化建设是其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农村的经济普遍得到发展,而相对滞后的文化建设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民整体素质得不到提高,社会不良风气盛行,治安状况较差,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团结,对党执政为民的能力提出了重大考验,农村文化建设成为加强党执政为民能力建设的时代要求。同时,如何把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农村,转化成广大农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行动,构建新农村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也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三、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经济基础薄弱,财力捉襟见肘,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有限;政府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总量偏少,严重制约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氛围不浓,社会力量参与仍然缺位。

(二)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农民文化活动贫乏

一是乡村传统文化资源衰减。受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村文化资源正日渐萎缩。二是农村文化活动阵地萎缩。由于资金困难使现有文化设施流失严重。三是农民文化活动的贫乏。主要是文化生活消费偏低,文化生活方式单一,文化生活品味不高。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缺乏

农村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当前农村文化活动难以开展、农村文化建设难以持续深入下去的主要瓶颈。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专业素养不高等问题。农村文化人才非常匮乏,导致群众活动无人指导,无法顺利开展。

文化建设的滞后导致农村农民缺乏精神食粮,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加上少数农民缺乏现代文化意识,很大程度上给低俗文化、宗教迷信留有渗透和腐蚀的空间。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加强政策调控,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建设一批文化站、图书馆、文体活动中心等,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

“就地取材”,抓好农村文化骨干队伍建设,选拔有文化特长和组织才能的文化青年,使他们成长为民间的文化使者和活动支点。利用国家相关政策契机,着重选拔和发展一批优秀的大学生到广大农村从事文化工作,为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补充新鲜血液。

(三)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大力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农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综上所述,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针对农村文化建设艰巨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只要利用得当措施化解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就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真正实现我国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震.对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2008.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4)

(2)农村社区教育社区,英文为Community,最先出现在西方社会学中,其概念是“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区一般分为两种,即城市和农村社区;而在我国,农村社区是以城镇为界定的,即县级以下的为农村社区。基于以上理论,本文中所出现的农村社区主要指代以乡镇为中心的区域规划内的所有村庄和居民组成的社会群体。笔者认为农村社区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其可以对农村社区领域内所有的农村居民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教育。

(3)农村社区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社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和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而农村社区教育则指为了达到满足社区成员各种层次的需求,从而提高社区成员的整体素质以及生活质量水平的目的,充分利用农村社区的力量来优化社区的配置与资源,同时使用各种教育形式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的教育。由此可见,社区发展的重点可以概括为人的培养、发展和教育。而根据我国社区教育专家厉以贤教授的观点,社区教育不仅可以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实现社区发展,所以农村社区教育的有效、成功模式可以更好的促进新农村建设。综上所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促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可以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从而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以此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模式的探索是我们在现阶段应该注意的重点问题。

二、农村社区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存在问题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然而由于农村经济长期的落后状况,致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而且农民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普遍不足。农村居民甚至村干部,对社区教育及其相关政策的了解与认识都不够,对农村社区教育的理解仅停留在休闲娱乐或学习农业技术的层面上,然而并未意识到农村社区教育实质性的目的。基础设施如大型机械的不到位以及学习地点的局限性更是给农村社区教育平添许多的困难,造成农村居民对社区教育普遍热情不高,仅停留在“凑热闹”的程度上。

(2)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社区教育设置的内容主要是为了满足社区内成员各种需求,因而其包括正规或非正规、职业性或文化娱乐性的教育内容。而以行政管理功能作为分析点,可知社区工作主要归属民政部门的管理范围,而教育工作则是由教育部门的管理范畴。基于此分析,有部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为社区教育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然而还是有很多省(市)仅从教育厅的某一相关分支中增加这一方面的管理,这样就造成管理部门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经费来处理农村社区教育问题。

(3)农村社区教育的教育资金存在问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本来就不高,而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惯性,农村经济比城镇经济更是有着巨大的差距。因此,绝大多数农村的经费都被用于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的教育经费较之城镇更是少之又少,而农村比城镇大的多的人口基数更是导致农村社区教育的资金严重不足。笔者认为农村社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很大程度的阻碍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开展,妨碍了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4)农村社区教育的教育资源存在问题社区内能够用于社区教育活动的一切财力、物力、人力以及文化资源的总和就是社区教育资源,其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即社区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以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目标,外界环境中的人力和财力向农村的运输越来越多。然而在农村社区教育过程中,各个部门却常常是各自为政、独立操作,同样部分内部人员对社区教育工作热情也不够,这种状况导致了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5)农村社区教育的推广发展存在问题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社区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然而事实上农村内部社区教育发展与推广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正是由于各个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而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水平又几乎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因而各个社区间的社区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因而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关于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改进方案

(1)从农民角度出发,提高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学而优则仕”,因而社区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低于普通教育,社会上的用人单位以及企业选拔人才往往以学历作为参考标准。这种情况导致农民这一普遍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想要保证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固然重要,然而如何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素质更为重要且对本地的发展更具长远意义。因此,如何从农民角度出发,使其正确认识农村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并乐于加入农村社区教育中是政府在农村社区教育模式构建应该考虑的基础问题。

(2)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往往因为身兼数职而无法对农村社区教育进行很好的管理,因而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十分必要的。理顺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与社区之间的权责关系,因而农村社区教育需要从制度层面到组织机构进行建立、健全,从而保证农村社区教育的顺利进行与推广,反之,农村社区管理层面的政社合一、职责不清则将直接导致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职能错位。因此,政府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来支持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将发展社区教育与自己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分清各部门间的职能,创造出适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

(3)打破城乡二元化模式,建设乡镇社区教育模式通过“新建、重组、合并、共建”等方式打破城乡之间的差异,组建乡镇教育共同体,将乡镇两者的教育资源资金整合,促进乡镇社区教育的共同发展,开展社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培训一体化社区教育模式。利用网络化的办学方式构建农村教育体系,通过各个街道办事处的分校推广农村社区教育,以城镇的社区教育为中心,以城镇社区教育为范本,将社区教育乡村化,密切联系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使教育内容方法更通俗易懂,促进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便于农民的学习以及在农村的推广。

(4)加强农村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农村社区教育资源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问题。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部分,而其中专职教师仅占很小的部分,而且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都不足。而这种情况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农村社区的教育需要更多具有全面专业知识的师资力量,因而如何充分利用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是农村社区教育机构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农村社区教育机构需要通过探索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途径达到引导现有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发动各方力量投资兴建社区教育设施,整合社区内的教育网络。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村都应制定好发展规划,这是子孙后展的大计,一定要重视起来。各地可利用农闲季节组织村级班子培训,通过播放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音像资料,参观、学习试点工作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以及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

二、要配备项目村委会副主任

按村委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应该说这是个非常精干的班子,但如果一个村有两个自然屯,而领导又相对集中的话,那另一个屯的领导力量就相对弱了,特别是并乡之后,乡里幅员面积广,工作量大,这样的村抓起来就比较吃力,人心也比较散。为此,建议有条件的乡可选配2-3名项目村委会副主任(不享受工资待遇)。村委会副主任由带领大家共同致富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加工大户担任。可由村上推荐,乡里任命。这样做有几点好处:一是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二是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我们了解,现在农村最难开展的工作就是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意见分散,思想难统一。如果配好项目村委会副主任,这个工作就好开展了。三是有利于村级班子建设,使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三、要动员各方面力量

――争取外援组建农村信息网。现在省内各大单位淘汰下来的电脑很多,可低价收购一些,再组织捐赠一些,从而把我省农村信息网络建起来。

――争取外援把农村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好。目前下面已有一些乡土人才,有的地方已与大专院校建立了较好的联系,政府只需帮助那些落后的村解决好人才问题。

――争取外援获得更多的资金项目支持。好的乡镇村屯要拿出好的规划来,包括项目开发区、集市贸易区、蔬菜种植区、养殖区等等都应考虑进去。好的规划可以吸引投资者,村级的发展也应放在大格局、大市场、大循环、大气候中去考虑。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对外来的投资者要安排好他们的生产生活。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6)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现代农业意识,产业特色不明显。发展是硬道理,没有生产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县域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于大多数县域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拉动,农民增收异常困难。农民手中的可支配收入还是很有限的,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优势还没有显现出来,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强化、去打造。另外部分县域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区规划、小区建设等“面子”工程上,而忽略了如何寻求生产发展,如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问题,从村“两委”班子成员到一家一户的农民群众没有一个较清晰的发展思路,缺少一个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期发展规划和有效途径。

第二,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目前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如丰顺县北部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都很少,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第三,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近几年,形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只对上不对下,只要你能搞出政绩,让领导看到,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旧愁没消又增新愁”,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二、对策建议

第一,发挥农村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新农村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必须有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上有了明显加强,要继续下大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基础。要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可以通过下派、选聘等多种形式解决。对软弱涣散的村党组织,上级党委要选派得力干部帮助进行整顿。要切实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 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行政区划调整等情况, 积极创新党组织设置形式,加强对党员的管理;切实抓好思想作风建设,突出抓好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第二,做好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规划。以县为单位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尤其是新农村布局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整治规划。一个好的村镇规划应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着眼长远。要充分考虑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二是具有配套性。工业园区、农业生产区、居民生活区、社会事业区定位恰当,衔接配套,功能齐全。山、水、田、林、路、供水、供电、供气等,要通盘考虑,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注意充分利用山地和旧宅基地,尽量少占用耕地,避免出现新的空心屋、空心村。四是具有宜居性。以人为本,方便农民生产生活。“新农村”在本质上还是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让农民举手投足都感到舒适、方便。

第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鼓励社会资本和产业资本进入农村发展产业、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农村发展社会事业、鼓励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当地资源加快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

第四,培育新型农民。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入手,按照“政府买单到村、培养落实到人”的工作机制,对农民进行全方位、多渠道教育和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绿证”、“百村万人”等新型农民培训,依托县、乡、村三级培训阵地,积极开展农业科技、畜牧养殖等专题培训。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及“学政策、学法规、学技能、学先进”活动,引导农民健康生活。要利用考察、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培育新能人,以能人带能人。要围绕产业发展,组建协会及民间群众性组织,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培训,要不断适应群众对科技知识需求的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开展科技进农家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7)

众所周知,__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__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__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__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

经济。__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__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

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年度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__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__*)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__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__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__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__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

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__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__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__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

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__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年度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

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建立以群众投入为主体、项目投入为补助、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基础、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引导——市场效益回报——农户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进作风、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的工作机制和模式,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4、构建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入何监督村支两委班子?关键是决策程序要体现民主,村务要公开,农民要参与,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对群众的监督也要有好的机制,关键是形成农户间相互约束、相互激励的机制。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大力推广“三卡”管理模式,将支部建立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采取“四权”管理新机制,即村党支部行使领导权,主要发挥牵头组织的作用;村民代表大会行使决策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农民该投入多少,都由农民来决策;村民委员会的执行权,农民定下的事,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农民实施;村民监督委员会行使监督权,由村民选举的监督委员会专门监督村委会执行村民代表大会的决议情况。

5、构建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农村公共事业方面,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人才培训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行“两免一补”和寄宿制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普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通过制定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以及落实政策和技术支持等措施,倡导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__自治州农业局农业信息服务站__*)

今年4-5月,本人参加了由__州政协组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我认为__州作为贫困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一、抓住机遇,形成合力

众所周知,__州的社会经济还非常落后。在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__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挥后发优势,抓住机遇、形成合力,另辟捷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亦部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是没有前途的。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充分认识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抓住西部大开发、扶贫攻坚等历史机遇,将新农村建设提升到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站在全国甚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实施“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措施,争取国家更大支持,使新农村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

2、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和一项长期艰苦而复杂的历史任务,作好规划尤为重要。做好规划,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干的事”,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事做起、从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做起,把群众普遍受益的项目作为优先项目,拿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杜绝办公室“方案”。规划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在速度、规模、标准等方面要区别对待,确定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对经济实力较强的村庄,目标可以高一点、速度可快一些、力度可大一些,如采取旧村拆建、建设农业园区等进行村庄建设;对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应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逐步建设;对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山村,则可采用退人还山或迁并等办法进行,多方筹集资金,帮助农民下山安家。规划要合理利用农村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3、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牵涉面相当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资源,明确责任。要明确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新农村建设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落实好“州里统筹,县市组织,乡镇主抓,村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机制,州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作为常设机构明确下来,专门负责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和考核。将新农村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落实目标责任、规范业绩考核、制定发展规划、整合资金投入、协调各方力量、科学管理项目、加强督查督办,形成全党抓新农村,全社会关注并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加强对人才资源的整合,公选优秀干部到试点乡镇担任党委书记,公选优秀年轻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试点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4、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宣传部门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为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成立班子、制定方案、精心实施,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重点报道群众身边的新农村建设典型,正确引导新农村建设。要运用宣传标语、宣传栏、宣传展板、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印发资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要组织机关干部采取开座谈会、夜访农户等形式,进村入户宣讲新农村建设。

二、找准抓手,确保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取得成效必须找准抓手。通过调查,我认为__州的新农村建设必须抓好5件事。

1、打造优势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重中之重是生产发展,实现生产发展必须以现代农业的方式打造一批优势产业。作为生态环境良好、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人力资源丰富的__自治州,建议重点发展以下四大产业来支撑新农村建设:一是特色农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品种改良、标准化生产等技术手段,努力培植和提升椪柑、猕猴桃、时鲜水果、黄牛、山羊、烤烟、蔬菜、茶叶、百合、青蒿、木材加工等农业产业。以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扶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型现代农业,特别是大力推广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扶持发展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示范大户,完善农业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信息与营销体系。二是旅游经济。__州的广大农村在历史上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传统文化,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注意挖掘

、保护和发展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的特色文化产业。要巧用市场机制,激活这些潜在的资源,变资源为资本,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交通、物流、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劳务产业。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劳务培训等项目实施力度,提高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制定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农民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吸收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烟酒、矿产品加工和电力能源等传统工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使传统工业从低端区域性市场走向高端世界性市场。2、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新农村建设是无源之水,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是无本之木,因此,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本次调查了解的情况,要按照一村一策的要求,解决好农村“五通”问题,以及环境改善、医疗卫生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问题。组织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病险水库治理、灌区配套等农田水利建设,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集雨节水窖,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的管养机制。抓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把乡村公路延伸到农民集中居住点。结合农村环境整治搞好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重点实施好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全州所有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进行一次排查,按照饮水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争取用3-5年时间解决好全部行政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以沼气池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项目实施力度,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和居住环境。继续实施好农村电网改造项目,使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城乡电网同网同价的实惠。加大农村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力争用3-5年时间使全州100的村达到“一部两室”(即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卫生室)的基本要求。

3、培育新型农民传播文明风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求。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新农村,抓好教育是基础,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调动和保护农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村寄宿制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制定科学培训规划,把农民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有机结合起来,整合扶贫、农业、科技、劳动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就业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诚信乡镇”等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引领群众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民自己建自己的家园,响亮的提出“自己的新农村自己建”的口号,引导教育农民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行为,真正发挥他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农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

4、搞好试点建设实现快速推进。推进新农村建设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先选一批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作为试点,规划好、实施好,先行一步,做好一点,作为典型予以推广,作为样板予以示范。但是,调查发现,新农村示范村的确定,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指定或安排的,群众的积极性不高。为此,我建议,采取“自下而上”竞争方式来确定试点村,按照“分配名额——村上申请——审定资格——组织答辩——确定试点”的流程,县上把试点村名额分配到乡镇,各乡镇对申请的试点村进行民意测评,凡群众自愿参与试点占到总人数75以上的,才能获得竞争资格;以村为单元,召开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竞净方案;分区域组织对具有资格的村进行演讲,从群众自选项目的合理性、群众筹资投劳的积极性、村两委班子的整体合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根据得分高低依次确定试点村;对试点村一律实行动态管理,对落选的村,鼓励先干起来,行动快、效果好的“以奖代补”给予支持,对竞争上的试点村,工作起色不大的,则逐步减少扶持力度。引入竞争机制推进试点村建设,将由上级“指定”变为群众“争取”,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争中干”、“干中争”的良好局面,发挥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5、瞄准特困人群实施“细胞工程”。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让广大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但就__州的情况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700多元,年纯收入8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还有1100个贫困村,扶贫开发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与扶贫攻坚结合起来,瞄准特困人群,实施以户为单元的“细胞工程”,将这些特困人群以户为单元进行重点帮扶,消除贫困死角。在对象上瞄准特困人群,由村民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让群众自己选贫困户,对群众评出的特困户建卡登记,实行动态管理,最多连续扶持3年。在项目上瞄准特困人群,对特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找到致品贫因子,有针对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对缺乏收入来源但具备开发条件的,重点在产业开发上给予扶持,如提供信贷支持、技术培训、农用物资、信息服务等;对缺乏收入来源又不具备开发条件的,则重点在劳务培训、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学致贫等特困群众,则重点在合作医疗、社会救助、农村保险等方面给予扶持。加大结对帮扶力度,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试点村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由财政对结对帮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直接由帮扶人进行支配,对帮扶人实行动态管理,将帮扶情况纳入帮扶人的年度考核指标,由帮扶对象、所在单位、试点村等给予评价。

三、创新机制,长期推进

调查发现,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特色、如何作眼于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和城乡协调发展、如何发挥好“两个反哺”的作用等方面,各县市思路都不很开阔,在谋划新农村建设全局的工作上不仅缺少工业化的理念,而且缺乏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促进城乡互动、内外联动的工作机制,难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为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思路,统筹规划政策、公共资源、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建立起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严谨的村务监督机制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机制,实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推进。

1、构建科学的项目决策机制。项目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建设项目(主要指纳入政府重点办),政府应该起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咨询机构或行业专家的意见,确保科学决策;对具体到每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小项目,则要体现群众的主体作用,改变过去实施项目由干部单方面拍板的做法,将项目实施的决策权交给群众,建什么项目、怎样建项目等完全由群众说了算。

2、构建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发展产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措施。发展产业必须树立工业化理念,将工业化理念落实到基地建设等产业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去,全力推进产业化进程。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技术标准、一套扶持措施、一个牵头责任单位”的办法,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努力实现“一县一业或多业”和“一村一品”。产业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龙头企业、生产大户和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机制,依托企业拉动、大户带动、协会推动来均衡各方在市场上的利益得失,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3、构建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新农村建设不能只依靠国家投入,必须扩大开放,激活民间的投资热情。要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省、及对口帮扶单位更大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力度,把国家投入的资金用到培养农民的致富能力和致富技能上,用“输血”的资金增强农民的“造血”功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财尽其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捆绑使用各类支农资金,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推行农户“贷款证”制度,加大小额贷款的支农力度,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要通过明晰产权、能人示范、政府引导、村规民约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创造力和积极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8)

近年来,__县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当前农村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服务手段落后。据了解,团风县只有少数乡镇有农家图书屋,普及面远远不够。农民对科学致富、科学生产方面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大部分乡镇没有设立文化站,文化宣传没有阵地,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

2、农村文化资源匮乏,农民文化生活枯燥。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据调查,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微乎其微。有些地方尽管能够开展一些如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但受众则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不良文化趁虚而入。正如农村流传的几句话说:“砌房看地理、处出卜好运、结婚看黄道、上学找算命”。不少地方“吹寿”做“佛事”的队伍生意兴隆,每到一些所谓的斋日,人头涌动。有些地方甚至色情活动有所抬头。

3、部分农村剩余的中青年劳动力由于没有技术,没有文化,加上一些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放码成风,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一方稳定。尤其是每年年终到年初一些打工返乡人员的加入,情况更加严重。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偷盗现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和谐的音符。

鉴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__县的一名普通公民,作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是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必须加强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纠正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错误思想。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争取每个乡镇有文化站,有图书馆,并且集中培训一批懂文化管理,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人充实全县文化建设队伍。

三、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每年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比赛。比如镇级篮球、象棋、乒乓球比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民参与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9)

传统的农耕时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则显得格外重要。而现代农业就是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农业标准化种植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健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推行农业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人所共知,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产资料和重要的生活保障。因此,稳定并完善土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的必须选择。

但是在农民人均耕地面积1.45亩的关中地区,要依靠这点儿土地发家致富是不可能的,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要破解这道难题就必须在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依法加快推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也就是说每个家庭所分得的承包土地经营权,名义上仍然属于这个家庭,这个家庭可以将这个经营权进行流转,从而获得流转经营权带来的相应收益。流转后的土地可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集中连片种植,从而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承包流转后的集中连片土地的农户可以靠此实现生活宽裕。这样既稳定了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确保了流转土地经营权农户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农村稳定,也为这些农户离开土地从事其他产业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实施现代农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要依法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首先是进行土地规划(主要用于现代农业)。按照土地自然形成的条块,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由自然形成的整片土地的各村民小组共同协商,对该片土地整包规划,整包开发利用。规划利用要符合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和对该地区的整体规划。其次要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推进。整包规划的土地,其承包经营权在相关农户,要引导、宣传农户自愿参与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对自愿参与流转农户的土地要按照其亩数和土地品质及近几年来土地收成情况,合理估测全年粮食产量。在此基础上,协商每年有偿的粮食数量或按每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折合的现金数量。并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合同中除了有偿流转的条款外,还要加上如果需要帮工优先从流转农户中选用的条款。对不愿意参与流转的农户可在其他地块与愿意的农户对调土地。再次对流转土地进行招拍。按照该片土地的规划,公开对流转土地承包开发权进行拍转,拍转对象不限定在该片土地所属的村民小组内,但是在同等拍价的情况下,流转土地的农户具有优先权,其次是村民小组内的农户,然后是行政村内的农户,最后是行政村外的农户或其他自然人。拍转期限以10年为宜,最少5年,这便于竞拍者作长期投资,作长远打算。

同时,要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此,首先要科技包扶。各地县政府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为整包开发的农户提供全程的科技支持,明确专人包扶,免费检测土壤成分,根据土壤成分提出粮种配方,同时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施肥配方、施药配方等,使整包开发的土地能够按照农业标准化种植,确保粮食生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其次要兴修水利,改造中低产田。关中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多数农民是靠天吃饭,能够灌溉的土地有限,而灌溉多采用大水漫灌形式,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下,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政府要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整包开发农户,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兴建集雨水窖设施和采用节水灌溉设备,把整包开发的土地变成旱涝保收的粮仓。其次,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逐步减少务农人员的比重。要切实兑现国家农机补贴政策,鼓励整包开发的农户积极购买农业机械,提高农业作业速度和水平,减轻农业劳作的强度,为深度开发现代农业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也为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撑。这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民增收是目的

党的农村政策只有一个:就是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按照陕西省出台的一系列劳务输出配套政策,积极组织实施劳务输出工作,特别是对流转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要认真进行登记,要根据性别、年龄、特长和劳务输出愿望等进行分类造册、登记在案,同时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以便有组织地实施劳务输出工作,确保每户流转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户有一至两名劳动力转移输出出去。这里要注意:年轻人劳务输出的去处重点在外省、在沿海地区,年纪较大的人劳务输出的去处重点应该放在就近的关中城镇。因此,关中地区的各级政府要出台有关政策,即本辖区的各单位在劳动用工上要优先使用本地区的劳动力,特别是适合农民工的岗位要优先安置流转了土地使用权的农户。这对确保农村的成功和未来中国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要积极开发公益型岗位,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关中地区有中心城市8座,建制镇405个,城镇化水平达到40%,这为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从关中城镇群的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城镇存在脏、乱、差的状况(尤其是背街小巷),绿化覆盖率较低,城镇管理水平较差,人居环境亟须改变,这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因此,各级政府要建立目标,健全机制,确定专人,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才能取得长期效果。那么这里面可开发的公益型岗位一定不少,除了解决城镇下岗职工外,应该主要用来解决农村愿意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农户的就业问题。城镇道路的养护、绿地林木的种养护,也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安置流转出来的农户。同时城镇里面的大商场、大饭店、大宾馆也有农民工可干的工作,有关部门不妨有组织地进行开发用来安置这些农户。

另外,围绕关中城镇群,开展“一村一品”工程。“一村一品”工程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狠抓农村经济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关中农村要立足关中城镇群,树立配套城镇、服务城镇和城镇人的思想,开展“一村一品”工程。首先政府有关部门既要掌握城镇群需要什么配套、需要什么服务、城镇人需要什么服务,还要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土地资源、文化民俗资源等情况,取长补短,引导、开发、培植、服务于城镇群的“一村一品”工程。比如:根据城镇人的饮食需要,培植种养业,养猪、养鸡、养肉牛奶牛、养兔子鸽子、养鱼蟹虾青蛙等,种植杂粮、豆子、蔬菜、水果等,当然培植种养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这样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一村一品”工程才能发展壮大形成规模,成为农民致富的一个渠道。还可根据城镇人对改善环境的需要,培植花卉苗木业,用花卉盆景装点装饰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根据城镇人的文化旅游需要,培植文化旅游产业,开发生态农业游、瓜果采摘游、农耕体验游、民俗文化游等,并配套以品尝农家饭菜,使城镇人节假日有个好去处,农民有个好收入。当然,也可根据城镇产业发展的需要、基础建设的需要或其他方面的需要,开发培植“一村一品”工程。总之,要下大力气、想方设法开发“一村一品”项目,使之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

整治村容乡貌建设生态家园

农民生活质量如何,与农村卫生环境不无关系。因此首先应重视做好村庄的远景规划。建议关中各地的县政府,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划,结合村庄实际,帮助村庄制定高起点的经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这是村庄建设的目标和蓝图,是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因此,也应该成为全体村民共同的念想。这是建设整洁美好家园的前提。

其次要抓好村庄道路的硬化。农村道路大多是土路,一遇下雨下雪就泥滑不堪,不仅影响老百姓的出行,进而影响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也直接影响村容村貌。因此,硬化村庄道路就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首选。目前,政府出台了农村道路建设资金补贴政策,但对某些农村而言,自筹部分仍然有困难。这就需要村干部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以资源换资金解决这些难题,推进农村道路建设,为建设整洁家园奠定硬件条件。

同时重视抓好沼气池建设。沼气池建设对解决农村生活用能、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改变、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治理畜禽粪便造成的面源污染、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十五”期间,陕西省户用沼气池建设总数达到37.5万口,占到全省农户总数的5.3%,2006年又新建户用沼气池15万口,累计总数达到52.5万口。2007年全省户用沼气池建设的任务是20万口,比前几年建设总数的1/3还强。但是,仅靠户用沼气池还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生活用能、粪便污染和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等问题。还应该建设规模更大、众多农户共用的沼气池,这样的沼气池不仅可以处理人畜粪便,还可以处理庄稼秸秆、落叶、瓜果蔬菜等生活垃圾。这样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提供生活用能,还可以为生态农业提供有机肥料,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有关部门不妨就此加以研究,进行示范试点。

另外要积极开展绿色家园建设。目前陕西省围绕新农村建设实施的以庭院、村庄、路渠绿化和村周一片林为主要内容的“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已经启动,102个试点村的作业设计方案全部完成。关中地区未纳入试点村的村庄,应该参照试点村的作业设计方案,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制定“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工程方案。庭院林木应以果木为主,配以花草等观赏性植物。村庄应以观赏性林木为主,并点缀必要的花草植物。路渠和村周应以用材林木为主,即可获得经济效益,又可起到防风固土的作用。绿化所需的种苗应统一供应,管护可实行村庄绿化与路渠、村周林木捆绑式责任制,林木收益与管护效果挂钩的办法。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10)

一、规划如何完成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

一是科学编制社区规划。着眼于县城、乡镇、村交通一体、产业连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构建“一极(城区和产业集聚区)、一副(副中心城镇)、一轴(城镇密集发展轴)、多节点(新型农村社区)”的城乡统筹发展格局。规划要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既要坚持整体把握、适度超前,又要立足实际、节俭实用。

二是引进城市规划理念。将城市规划理念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构建“半径两公里服务圈”“20分钟生活圈”,大力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优化群众生活环境。

三是规划要合理布局。新建新型农村社区要完善以水、电、路、气、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幼儿园、敬老院、卫生院(所)、超市等配套设施,积极引导商业、金融、邮政、律师等服务业在新农村社区设点,努力打造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

四是规范建设行为。按照统一规划,结合各乡镇实际,对已经启动建设和2015年启动建设的社区所覆盖村庄,严禁新建、翻新住宅,并积极引导符合分户条件的农民到就近社区建房入住;其他近期暂不启动的社区覆盖村庄,则严格控制居民建房规格(高度和面积)。

五是严格规划执法管理。规划、住建、国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实行“巡查、报告、处理、结案”程序,严格落实规划执法。

二、用地如何解决

用地困境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道门槛。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地从哪儿出”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

一是扎实稳妥推进耕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和“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完善耕地流转机制,规范耕地流转程序,强化管理服务,鼓励农民耕地流转。引导各类社会资金介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村耕地依法有序流转,整合耕地资源,实现耕地集约化经营。

二是建设用地置换补贴。充分利用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建设用地指标要优先满足社区建设。对整理复垦形成的新增耕地,能用于占补平衡的指标可以有偿转让,并优先用于产业集聚区。农村宅基地整理节约的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的,每亩奖补3万元,严格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拆迁补偿和建房补助。

三是土地出让净收益补助。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置换到城区后应安排一定比例的置换指标用于经营性用地,所得净收益由县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全部用于居民居住安置补助、社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

四是产权政策。对新型农村社区住房,由县政府根据土地性质,依法核发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进行权属确认,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涉及占用国有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涉及占用集体土地的,向产权人颁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所有权证(注明集体土地)。对依法转让的及时办理过户登记手续。

五是积极探索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建设用地交易机构和中介组织的作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尝试在县域内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村人口规模、新增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与当地土地开发和整理数量“三挂钩”制度。

六是规范运作,稳步推进土地流转。把土地流转作为社区建设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条件,大力宣传、积极引导、稳步推进。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围绕推进现代农业,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通过鼓励种养大户、工商企业、合作组织等进行土地流转,创办农业园区或产业基地,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形成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使农民彻底从土地中解脱出来。

三、旧址如何拆除

旧址拆除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快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可由新村办牵头,组织公安、民政、房产、社会保障等部门成立专门机构,落实常态办公制度,按照“社区居民报名-社区管理组织统计-新农办汇总通知部门-部门上门办理-新村办督查通报办理情况”的程序,及时落实兑现优惠政策,确保入住一户,办理一户。同时,在旧址拆除上,可以借鉴长垣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滑县锦和新城的工作思路。

长垣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拆除旧宅来解决土地难题的工作思路,采取政策驱动和现场督查推动等措施,加快推进全县拆旧复耕工作。他们积极鼓励新建社区采取先拆后建的方式解决用地。为此,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余万元作为奖补资金,对完成拆旧复耕较好的乡镇进行奖励,调动乡村干部的积极性。

滑县锦和新城建设占用的旧宅基地可按占地面积折合成现金购买新房。如果村民选择别墅的话,新区管委会将在规划区域划拨2.9分地(约193m2),让村民按照统一的设计图纸自己盖房子。如果村民选择楼房,政府按每平方米800元价格卖给农民,给每户村民奖励9万元,其成本价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补贴。如果村民选择住高层的,将会获得更高的政府补贴。

四、资金如何落实

资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保障。安阳市应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采取多元投入,破解资金难题。

一是建立财政投入机制。从2010年起,滑县财政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每年总额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费用,服务性费用按底限收取。各乡镇财政也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二是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将惠农政策、涉农资金、支农项目优先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倾斜,构建统一、衔接、协调、互补的涉农政策资金项目平台,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三是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综合运用土地、信贷和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积极构建投融资平台,多渠道招商引资,吸引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设计单位、土建施工单位等多种社会资金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动员在外知名人士、热心家乡建设者、企业家等社会力量,踊跃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捐资赞助。

四是加大群众建房贷款协调力度。金融部门应降低社区农户贷款门槛,简化程序,创新担保方式,加大贷款发放力度,缓解农民建房资金短缺问题。

五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农民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自觉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篇(11)

元坊村地处河北省平山县西部深山区,距“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红色圣地-西柏坡仅15公里,是一革命老区,保留着许多优良的革命传统,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等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改革开放初,元坊村还是太行山上的一个“山是和尚头,下雨泥石流,十种九不收,干旱渴死牛”的贫瘠小村,人均收入仅为几十元,而今的元坊村已是“山顶油松盖帽,半山干果绕腰,苹果栽山脚,田间地埂花椒”的立体生态农业村,80%村民人均年收入为2 500元左右,被誉为“太行明珠”。革命老区元坊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环境中,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有不少困难,现在对革命老区元坊村进行实地调查,以期通过这一调查分析,为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政策依据。

一、调查总体印象

采用了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法,小型座谈与个别面谈相结合法,以及实地考察法等多种调查方法,共获得数据1 500余个。

总体上,感觉元坊村村民保留了革命老区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比如,在我国许多农村对婚丧嫁娶进行大操大办日益蔓延趋势下(朱新峰,2005),大多数村民都能保持清醒头脑,量入为出,调查显示,村民根据自家实际情况支出的占96.4%,与别人家攀比或铺张浪费的仅占3.6%。精神豁达,将近80%的元坊村村民对现状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待人厚道,与人发生纠纷,也是通过友好沟通解决,未出现过大规模的宗族间的冲突,这对于封姓和韩姓两大宗族分别占元坊村40%户数的农村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在我国农村,宗族势力蔓延已严重冲击了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成为乡村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曹海林,2002)) 。

但元坊村村民也缺乏现代市场意识,比如存在着人们称之为“等值的现金与实物不相等现象”,即村中将种植结构调整后的土地改为对农户的粮食补贴,1亩地按600斤小麦和600斤玉米折价,年底按市场价一次付清,从经济的角度看,这对村民来说是只赚不赔,因为这里土地的年产量也就这么高,又不需村民支付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成本了,但部分村民认为获得的现金往往没有专门去购买粮食,所以来年粮食还是不够吃,在消费心理上觉得这种“只赚不赔”的买卖“冤枉”、“不划算”。另外,对国家的许多政策也不是很了解,该村村民已加入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但有31%的受访对象不知道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这项惠民措施。

二、大力发展生产,建设林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生态旅游村

(一)林果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元坊村人民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该村的生产与经营都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生产来看,从1987年起,元坊村村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空间植被及作物对生长要素需求的差异特点,进行间作套种,努力使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形成内在统一机制,开辟了石坝梯田粮林间作,环山水平沟植树造林。种植的果树以苹果树为主,另有板栗树、花椒树等,共栽种22.7万株,经济林木已达3 400多亩,占宜林山地的40%。从经营来看,为适应林果市场的规模化、专业化、科学化发展,解决农户卖果难、技术不过关等问题,元坊村民在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由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推动发展起来了“河北省平山县元坊林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整合服务资源、组织农户入股、实行民主管理,建立了和社员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实现了双赢。总体上看,林果业已成为元坊村的经济支柱,基本上实现了村民当初 “既要让山绿起来,又要让人富起来” 的初衷。

但最近几年,元坊村的林果业在发展中也存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1.受大小年的影响,村中林果业的产量和利润的波动幅度较大。

从苹果看,“元坊”牌苹果2004年便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已是石家庄“绿色苹果产业基地”的重点扶持对象,但苹果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受大小年的影响,苹果的产量不稳定,2004年元坊生产苹果高达43万斤,2005年产量陡降为19万斤,2006年预计为50万斤,由于产量波动较大,而人工费等部分生产费用支出又比较固定,这就导致了丰收年利润和利润率都高,而欠收年利润和利润率都低,如2004年利润为20万元,利润率为33%,而2005年利润仅为4万元,利润率也大幅度降为16%。总体上来看,产量的大幅波动为元坊村的生产发展带来了生产积累不稳定等负面影响。

2.劳动关系不够和谐,劳动者的素质较低。由于环山水平沟造林的成本巨大,以及其他一些开支,到2006年5月元坊村村领导换届时,欠款已达690 812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村民在林果队应得的劳动收入,有的数额达2万元左右,拖欠时间达10年左右,这一方面造成了村民与村领导的关系紧张,影响了村中的稳定,另外造成了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另谋生路,再加上在村林果队上班工资较低,每月出工24天以上才能获得400多元的收入,平常山上护林管理的40-50人中,基本上是家庭妇女和老人,昔日的技术骨干中,老的干不了,年青的不干了,本地技术骨干处于青黄不接的“断层”。

(二)尚待开发的大量旅游资源

在实地考察中和与老人访谈中,我们发现元坊村有许多发展旅游业的便利条件。

1.风景秀丽的山水资源。元坊村四周山林葱郁,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环境怡人。

2.奇特的地理风情和传说。元坊村的升仙脚、帝王石、孟梁沟、张家川蝎子等,都有动人的古老传说。

3.红色旅游资源。元坊有“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晋察冀边区办学时的校部地址,其是第一个迁驻石家庄地区的党的后方大学,还有八路军129师指挥部和抗大二分校地址,贺龙居住地,聂荣臻居住地,等等。另有大量的红色文化,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曹火星于1943年在元坊创作。

4.地质旅游资源。元坊的石山主要由太古纪花岗片麻岩构成,而花岗片麻岩是世界是最古老的岩石,由于岩性复杂和岩层破碎使得山顶比较圆缓,山坡坡度为25度左右,宜于游客攀登和采摘。

(三)建设林果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生态旅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