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12-27 14:44:47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1)

    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认为:“某一文化的成员对其生活方式必然有一种独特的经验,这种经验是不可取代的。……这种为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们所共同拥有的经验,称之为‘感觉结构’。”①赵国新在《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s,即“感觉结构”)中介绍雷蒙·威廉斯发明的这一术语时指出:“最初被用来描述某一特定时代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普遍感受。这种感受饱含着人们对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心理,并能明显体现在文学作品中。因此,一个时期的情感结构,就是这个时期的文化。”②这里特别要提出威廉斯对19世纪中叶英国中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概括:人的社会地位由金钱、而不是门第决定;穷人受穷是因为奋斗不力;出色的人终将脱颖而出;忍受苦难使人的精神升华,让人懂得谦虚和勇气;节俭、节制和虔诚乃是主要美德;家庭是发扬这些美德的主要场所;婚姻具有绝对神圣性……并言明这种理想价值观在现实面前必然遭遇的尴尬,“情感结构”则起到“维护”这些价值观念的作用。{3}

    那么,在勃朗特三姐妹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选择及其观照中,我们会发现怎样的“情感结构”呢?

    俄国批评家乌斯宾斯基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的立足点,他指出叙事视角涵盖立场观点、措辞用语、时空安排和对事件的观察等诸方面。英国文体学家福勒在此基础上提出视角或眼光的三重涵义:1.心理眼光;2.意识形态眼光;3.时间与空间眼光。{4}尽管福勒以作者的眼光取代了叙述者的眼光,也混淆了作者与叙述者之间的界限,但无疑他的区分维度还是非常有效的,便于我们从各个层面考察叙事立场、措辞和读者的接受。以此观照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创作,挖掘其叙事视角确立的内在心理机制、中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征以及时空叙事的“情感结构”,会获得一些令人欣喜的发现。

    一、叙事视角的确立:内在心理机制

    不同的叙事者构成对事件的不同的观照与表达方式。显然,是采用叙述者处于故事之外,可以任意转换叙述眼光的全知叙事呢,还是仅以单一或几个人物自身的眼光来观察事物,或者在使用了全知叙事后,又在文中不时换用限制叙事,以增强作品的悬念感和新奇感,的确与作家的表达习惯与理性调整密切相关。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勃朗特三姐妹的小说大多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其中又不乏自传体和日记体。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怀尔德菲尔山庄的房客》(以下简称《房客》)、《维莱特》、《教师》等。三姐妹中只有夏洛蒂的作品《谢利》采用全知叙述视角。

    虽然使用的大都是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第一人称主人公叙事的双重视角

    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事中,包括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两种视角(point of view)。在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往事的叙述中,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叙述眼光。一为叙述者“我”目前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的眼光,造成过去与现在的“幼稚”与“成熟”、蒙在鼓里或洞明一切的差异。{5}在《简·爱》中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叙述;在《艾格尼斯·格雷》里则是从情感的焦灼到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释然;而《教师》无疑以男主人公回忆视角虚拟了英国老师与英瑞混血女子弗兰西斯的恋情,也喻指了现实中的法国教师与英国女学生之间的跨国恋情——尽管这只是夏洛蒂的一厢情愿,却也热烈、持久,显示出心灵激情的强度和力度。

    由于回忆视角的运用,《简·爱》在叙述幼年的简·爱的思想、行为和宗教意识时,显示了幼年的简与成人的简的思想情感的合一,使得幼年叙述者的“我”成人化因素极为明显。虽然成年的带有作者强烈个性色彩的简才是这种心理眼光、意识形态眼光的聚焦人物,但是小主人公已经“是”接近定型的“叛逆者”了:自尊、倔强、奋发图强,反抗意识与意志强劲。自我与经验的抒写与凸现使得这一维多利亚时代的叛逆女性形象具有无法忽视的感染力和道德、伦理力量。

    另一方面,经历事件的叙事者眼光的投入,又使得人物的立场观点与情感态度具有明晰的真实感和陌生化的喜剧效果。小简·爱有关“换心”的幼稚思考和以“保持健康,不要死掉”来与地狱进行抗争的勇气让人忍俊不禁。

    作品中这两种叙述眼光交替出现,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眼光的交叉处理,使得叙述既避免平铺直叙,便于叙述者的思想意识的随时流露和表达,又贴近的事实层面,尽可能保持了客观性。正好将简的叛逆与刚毅的性格塑造得完整统一,不足之处就是“真相”的揭示往往带有诸多先入之见的印记。

    其二,第一人称主人公“复合式”双重视角

    《房客》的两个主人公的交叉叙事——马克希姆的书信及海伦的日记构成了对同一故事的互相补充和印证。叙述者聚焦的中心人物其实只有一个——马克希姆眼中的海伦和海伦眼中的自身。将充满神秘色彩的女主人公遭遇误解的“现在”与为了爱情迷失自我的女主人公的“过去”统一于新的美好爱情婚姻的大团圆结局。作者的视角定位一来便于女主人公从私密的角度抒写自己情感的投入、盲目、后悔、决绝的逻辑历程,展现一个热情任性、为爱情丧失理性判断力的女子如何在发现所托非人之后,痛苦地劝说、挣扎、挽救终至放弃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从男主人公的视角出发观察审视海伦的外在形象特质并感悟体察其内在精神品性,经历一个好奇、误解、发现、还原的形象认知过程,形成一个不可或缺的参照和互补,完成对女主人公立体的形象塑造。

    其三,第一人称见证人“交叠式”多重视角

    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交叠式”多重视角的《呼啸山庄》,情况则大不一样。艾米莉的叙事技巧早已开创了叙事方式的先河,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聚焦于中心人物的圆心聚焦模式了。这也正是艾米莉超越她的姐妹的地方。据夏洛蒂的《呼啸山庄》再版序中对妹妹的评价:“她的想象力原是比较沉郁而不大开朗,比较强烈而不大欢快,她从这些民俗传说中找到材料,用来塑造了像希思刺利夫、恩肖、凯瑟琳这样一些人物。”{6}而《勃朗特一家的故事》的作者玛格丽特·莱恩则断言:“艾米莉提供了一个特殊例证。当一个人赋有天才,并且具有像她那样的激情,心灵就必须在一种安全的、隐私的范围内,寻求自我满足。”{7}她们似乎都在试图阐释、求证艾米莉独特叙事方式背后的社会因素、个人性格及心理原因。

    以一个家庭的传奇闻名于世的“勃朗特三姐妹”较多地选择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而同时期的奥斯丁、乔治·艾略特以及盖斯凯尔夫人则顺应时代的大潮,以全知叙事视角观照社会人生。个种缘由,在本人看来,与其各自的生活境遇关联甚深。就三姐妹而言,其一,如果从深度心的角度来考察,她们越是敏感于环境的压抑,就越是存在一个渴望自我倾诉的心理原动力。人生的困厄与不自由,荒原的广漠无情与内在心灵激情的冲突让三姐妹更得心应手于以“我”的视角看世界,表达内心孕育的难以排遣的情愫和诗性精神;其二,她们的生存境遇如此悲苦,饥饿、疾病、死亡的阴影一直如影随形,但她们良好的早期环境——作为剑桥大学毕业生的牧师父亲爱好文学又有一些藏书,使得孩子们幼年练笔时就显示了过人的艺术悟性与文学才华,以日记和诗歌的形式(多为第一人称)记载与贫苦生活成反比的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三,她们所从事的职业———家庭教师,对其心理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简·爱》、《艾格尼斯·格雷》、《教师》、《谢利》中都写到了家庭教师或寄宿学校的教师。可以说,小说中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的视角无疑最明显、最直接地呈现了这个自我表达的迫切欲望,所有的思想、情感都在文学文本中以直观、鲜明、强烈的姿态加以呈现。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2)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92-03

基金项目: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有意味的互文性:维多利亚小说‘童话’叙事的性别政治”(SKQNYB12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小娟(1980―),女,文学博士,现供职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关于夏洛蒂小说的叙事技巧,戴维・塞西尔曾评价她“远不是一个始终如一的艺术家”[1] (P.305 ),自20世纪80年代起,学者安妮特・特洛姆、朱蒂丝・威廉姆斯和卡罗尔・博克等从不同角度讨论,旨在说明夏洛蒂是一位自觉的、具有高超写作技巧的艺术家。结合女性主义叙事学,我们能够从夏洛蒂三部第一人称小说的叙事艺术入手,探析其小说叙事的意识形态意义,以及其中凸显的19世纪英国女性写作问题。

一、《教师》:叙述声音的性别政治

《教师》是夏洛蒂唯一的男性第一人称叙述作品。威廉将女性客体化,在他眼中,公认漂亮可爱的尤拉莉、霍顿丝和卡罗琳是自以为是的皇后,鲁特小姐是最有理智的样品,而幼稚无知的奥里莉亚、冷酷邪恶的阿德尔和常制造麻烦的朱安娜则是心灵腐败的标本。卡罗尔・博克认为威廉患了厌女症[2] (P.57 ),虽然这一观点略显偏颇,但作品对女性的呈现方式的确被打上男性话语的烙印。

此外,威廉与简、露西均为孤苦无依的主人公,是性别差异导致了他们人生遭遇的差别。在小说的遣词造句方面,当简渴望自由时,“我半带绝望地叫道,‘至少赐给我新的工作吧!’”("I cried,half desperate,‘grant me at last a new servitud!’")而初到布鲁塞尔的威廉打算“向前走,另找个差事去!”("Go forth and seek another service. ")servitude强调的是一种奴役的状态,service是服务之义,也正因此,女性主义批评者们从简“servitude”的呼告中说明简作为女性主义先锋的不彻底性。在人生经历上,威廉与露西都前往布鲁塞尔寻找工作,露西在樊箫的建议下前往布鲁塞尔,前途对她来说“不过是抓着些稻草,”威廉却有亨斯登的推荐信保驾护航。同住在旅馆,威廉的房间“堂皇、惬意”,而露西走进旅馆时“拿不定主意,孤孤单单,可怜巴巴”。[3] (P.65 ) 结尾时,不同于威廉的自助,露西办学理想的实现几乎完全依赖保罗的帮助。

苏珊・S・兰瑟认为,“叙事技巧不仅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而且还是意识形态本身。”[4] (P.4 )当作者选用一个男性第一人称叙述者时,叙述声音中的性别政治自然成为小说叙事“最关键的问题”。

二、《简・爱》:读者―叙述者的“坦白”关系

有论者指出,《简・爱》的副标题“一部自传”阐明了一种“阅读的策略”。凯特・弗林特甚至认为“关键的关系是叙述者和读者,而非简和罗切斯特。”[5] (P.183 )可见叙事技巧在《简・爱》中的重要作用。小说有一段情节值得回味,在桑菲尔德的派对上,罗切斯特扮为吉普赛老妇人与简会面,当提到罗切斯特与布兰奇传闻中的婚事时,老妇人询问简的看法,简说“听话人的热切加快了说话人的舌头”。[6] (P.188 )这意味着有人爱听,才会有人爱说,似乎是福柯意义上对叙述者与读者关系的一个寓言:“愈是坦白,提问者就愈加好奇。”[7] (P.34 )反之亦然。

叙述者有意将读者拉进她的故事,得知疯妻的存在时,罗切斯特向简说明真相并请求原谅,简说:“读者啊!――我当时当地就原谅了她。”[6] (P.285 )简出走后听到了罗切斯特呼唤“简!简!简!”简也回答,“我来了!”但当罗切斯特提及此事时,简说“读者啊,正是在星期一夜里――接近午夜的时刻――我也听到了这个神秘的召唤:这些正是我回答它的话。”[6] (P.430 )可见简未将自己的全部故事告知罗切斯特,反而“选择了未知的读者关系来超越亲密、坦白的爱人”。[8] (P.120 )

由此,读者成为叙述主宰,读者在派对上分享简从窗帘后观察到的一切;与简一起猜测吉普赛老妇人的神秘身份;怀疑罗切斯特对布兰奇的感情;试探点燃罗切斯特房间的凶手是否是格莱思・普尔。读者成为叙述者的秘密分享者并与之亲密对话,正因此,卡拉・卡普兰认为“对《简・爱》的阅读引起了女性读者对‘女士交谈’的怀旧情绪”。[9] (P.5 )最终的大团圆结局符合阅读期待,这是《简・爱》赢得众多读者追捧的原因之一。

三、《维莱特》:不可靠的女性叙述者

乍看起来,《维莱特》与《简・爱》相似,叙述者与读者对话且邀请读者分享“我”的生活与感情,但到结尾,读者才认清故事并非预料,他们被置于叙事的边缘,需要回头对未完成的事实作出判断后重估丢失的信息,由此,叙述者如何伪装“可靠”成为应讨论的焦点。

在叙述者层面上,聚焦人物位置被边缘化。开篇聚焦于波莱与格雷厄姆的关系,只在第二章开头指出“我”的名字是“露西・斯诺”,第四章才开始讲述八年后“我”的经历。相比于露西,其他人物如波莱、马趣蒙特、贝克夫人和樊箫的故事都有更多的介绍和细节,对每个人物的结局都有交代。在涉及露西时,叙述戛然而止,由此用其他人的确定结尾转移了主人公的不确定结尾。

在文本层上,叙述保持缄默与含混。叙述者只字未提露西的家庭背景和早年的不幸,也对布列顿母子和德・巴桑皮尔父女的身份保持含混,约翰与露西沟通的信件被埋葬,关于主人公经历的重要部分被掩盖,溢出叙述的边界,让读者无从知晓。由此,叙述者的缄默造成了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充分报道。在判断轴和感知轴上,露西常常用“不知道”、“不清楚”来模糊地表达事后的感受。尽管露西一再否认对约翰“更热烈的感情”,但在露西对约翰的信视若珍宝的态度及露西看到波莱与约翰相爱时的痛苦反应中,读者明显感到露西对约翰不能言说的爱,叙述者的坦白与隐含作者呈现的事实相抵牾,进而使人认清了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

在读者层上,叙述者始终展现了一个克制感情,忍受人生种种痛苦的人物露西,这种痛苦感的高潮期是在学校的暑假照顾呆小病患者时,患者被视为野兽,叙述者有意强调了露西的痛苦而忽略了本应该受到同情的呆小病患者,这会产生“同情的倒置”的效果――呆小病患者应得到的同情被露西所置换,这使得真实读者的观点分化为同情露西的叙述读者和同情呆小病患者的作者的读者两极。故事的结尾是模糊的,对保罗的结局提供了两种可能――死亡或归来,其情况如何由读者自行决定。此时,传统叙述中明白无误的结尾遭遇重创,留下的空白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叙述读者相信保罗归来后与露西重聚,而作者的读者会看到美好愿望背后的真相,因为悲剧已露端倪。这取决于读者判断时所依据的道德基础以及对露西的同情程度,喜欢“童话般”结局的感性的读者会期待幸福的结尾,冷静和理智的读者知道保罗给了露西一份不能实现的幸福。

由此小说用“不可靠”这一叙述陷阱完成了露西的故事,语言成了一种欺骗的表现,女性叙述者成了骗子。

四、结语

从叙事艺术看,夏洛蒂的三次第一人称叙述的确呈现出其叙事技巧日臻成熟的过程。兰瑟认为,小说给予女性作家在虚构话语和历史的边缘地带创造叙述声音的机遇,因此探讨叙述声音,就不能不探究声音背后的历史内涵。表面上,从《教师》借助男性叙述声音,到《简・爱》的咄咄逼人的女性个人叙述声音,再到《维莱特》的女性不可靠叙述,完成了女性获取声音的过程。事实上,夏洛蒂通过叙述声音象征性地表达了时代语境中女性写作的“边缘”性。

夏洛蒂在小说中塑造了女性写作者群像,《教师》中的弗朗西丝,《简・爱》中的简和《维莱特》中的露西,她们代表女性写作的不同侧面。在与威廉的老师学生,丈夫妻子关系中,弗朗西丝始终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威廉常用强制的手段要求弗朗西丝讲他的母语――英语。正因为威廉当众表扬了弗朗西丝的习作,她的作品才为人所知,以此来看,威廉同时主宰了弗朗西丝的语言和创作。《教师》暗示了只有借助男性的力量,女性才能成为艺术家。而到了《简・爱》与《维莱特》中,男性叙述声音被取代,但女性声音被置于理想化状态中,作为女性写作者,简之所以能够在婚后继续写作,是因为与罗切斯特生活在与世隔绝的芬丁庄园,丈夫的失明隐喻女性写作的成功只有在不受到男性价值标准评判的干扰下进行。而露西叙述权威的重建是在保罗离开之后,这暗示在男权控制之外,在异性关系故事情节的常规之外尚有女性叙述声音继续演示的空间,然而可悲的是,露西的结局是成为孤独地写作着的老闺女。

19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繁荣时期,然而在女性种种既定的社会角色中,写作并不受到鼓励,女作家们“曾经真诚地撕心裂肺地作出努力,去克制自己的写作意愿”。[10] (P.50 )1837年3月,骚塞在给夏洛蒂的回信中说:“文学不能也不应成为妇女的终生事业。”《教师》中鲁特小姐的话似乎是对骚塞的回应:“依我看,野心,尤其是在文学方面的野心,可不是女人该具有的。”[11] (P.123 )从《教师》的借助男性叙述声音,到《简・爱》与《维莱特》对女性声音的理想化,夏洛蒂用叙述声音表明了时代语境中女性写作的困境。

参考文献:

[1]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2]Carol Bock.Charlotte Bronte and the Storyteller’s Audience[M].Iowa City:University of Iowa Press,1992.

[3]夏洛蒂・勃朗特.维莱特[M].吴钧陶,西海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4]苏珊・S・兰瑟.虚构的权威[M].黄必康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Kate Flint.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Brontes[C]. Cambridge and New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6]夏洛蒂・勃朗特.简・爱[M].祝庆英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7]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M].佘碧平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Ivan Kreilkamp.Voice and the Victorian storyteller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3)

科目名称

综合课

.名词解释  6分/题

1.象征

2.陌生化

3.悲剧

4.文艺批评

5.作家电影

6.1.类型电影

二,简述15分/每题  (

任选4题)

1.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构成

2.文学与影视艺术的主要区别

3.审美意向及其分类

4.中国早期电影形态”影戏”的特点

5.

30年代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

6.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艺术主张与美学特征

7.法国”新浪潮”在创作中的主要特征

三.论述

30分/个

(任选2)

1.陈述至少四种文学批评方法及其特点

2.结合作品,分析第五代导演的创作特点与历史地位

2007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3

科目名称

广播电视理论

一、名词解释(6分/题)

1.电视文艺节目

2.MTV

3.广播电视标题音乐

4.杂志型节目

5.有线电视

6.节目定位

7.窄播化

二、简述

15分/题  (

任选4题)

1.世界纪录片创作风格模式演变的几个阶段

2.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优势与劣势

3.电视艺术片的特征

4.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几个阶段

5.主持人应该具有哪些素质

三、

论述30分/个

(任选2)

1.分析”焦点现象”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崛起的原因,表现与本质特色

2.分析因特网的兴起对传统广播电视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3.电视体育节目的作用和意义

2008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711

科目名称

综合课

一.名词解释(6分/题)

1.意向

2.影戏

3.三突出

4.精神分析学

5.第五代导演

二.简述

15分/题

(任选4)

1

简述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艺术方法

2

简述17年国产电影的主要局限性

3

简要回顾20世纪90年代的大众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4

简要陈述现实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5

简要陈述对样板戏的看法

三.论述

30分/个

(任选2)

1

试评价一部你所熟悉的第五代导演的影片

2

试评一部今年来播出的战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

3

你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哪一部改编的最成功?为什么?

4

谈谈你对红色经典改编的看法。

2008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3

科目名称

广播电视理论

一.名词解释(6分/题)

电视画面  电视剧

广播电视主持人

议程设置

音响语言

二.简述

15分/题(6选4)

1

简述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特征

2

简述广播电视新闻的社会影响力

3

简述声音的多种特性

4

分析说明电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5

简述电视纪录片的基本特征

6

从广告大师大卫.奥格威的格言“任何时候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谈口头报道的基本要求

三.

论述

30分/个(3选2)

1.从巴赞和克拉考尔的西方电影纪实理论,论述纪实主义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回归,分析其原因和面临的问题

2.分析论述中国人类学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3.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论述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及运用新科技的发展前景

2009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711

科目名称

综合课

一.名词解释

1典型

2社会历史批评

3人文关怀4

板块式节目5作者电影

简述题(任选4)

1

简述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特点

2

请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思潮的主张和美学特征

3

请简要陈述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异同

4

请简要陈述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异同

5

请简述电视综艺节目的特点

6

请简述说明世界广播电视的几种体制

论述题(任选1)

1.请谈谈你对主旋律电影的看法

2你认为制约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如何突破?

答题要求:1有明确观点

2结合作品分析

3字数在800字左右

评论与写作(任选1)

1

试评一部你所熟悉的欧洲导演的艺术影片

2

试评一部给你印象最深的纪录片。

答题要求:1.考生可对所评影视剧的某一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

2.应适当应用影视剧理论,并结合作品。

3.字数宜在1000-1200字左右

2009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3

科目名称

广播电视理论

名词解释

1.卫星电视

2.电视剧

3.(电视的)节奏

4.制片人

5.窄播化

简述(任选4)

1.电视晚会及综艺节目的特点

2.电视画面的特性

3.纪录片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功能

4.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报道如何取胜?

5.谈话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特点

6.怎么防止信息误导和信息污染?

论述题(任选2)

1.从纪录片适度运用“情景再现”“现场模拟”,论述“虚构与原生态”之关系

2请谈谈互联网对电视的影响

3从“汶川地震直播”和“奥运会直播”谈我国电视传播观念的转变

2010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711

科目名称

综合课

名词解释

1.意境

2.象征

3.红色经典

4.心理批评

5.西部电影

二.简述(5选4)

1简述法国左岸派的艺术特征

2简述文革期间样板戏的摄制经验

3简述“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看法?

4简述你对“大片”的看法?

5简述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三.论述(3选2)

1论述你对影视剧商业化趋势的看法。

2论述区域文化与流派文化的关系。

3论述美国好莱坞电影队中国电影的启示。

2010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3

科目名称

广播电视理论

名词解释

1.滚动记录

2.声音的心理性

3.主持人中心制

4.沉默的螺旋

5.人类学纪录片

二.简述(任选4)

1.世界广播机构管理体制

2.请简述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特点

3.请简述纪录片的文化特性

4.请分析说明广播电视语境的构成

5.播音中的“情,声,气”的关系

6.网上舆论的特点

三.论述题(任选2)

1.纪实纪录片主客体的关系

2.民生新闻发展

3.论述动画开发过程的问题

4.动画片创意与解决问题及动画创意的思维特征

2011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711

科目名称

综合课

一.

名词解释(每题6分)

1.期待视野

2.艺术鉴赏

3.艺术发现

4.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5.节目定位

二.

简述(每题15分

任选4)

1

艺术作品含义极其层次构成

2简述文学作品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关系

3简述样板戏电影摄制经验

4简述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特点

5广播电视在社会中与其他社会结构的关系

6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传播优势

三.

论述(每题30分,三题选二题)

1论述影视剧中主旋律诉求与商业化倾向的关系

2论述媒介融合含义及其表现与特点

3试评论一部你所熟悉的中国电影导演的艺术电影

答题要求:

1考生可根据作品某一方面进行评论

2考生必须结合作品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影视与传播理论

3字数宜在1000-1200字

2011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3

科目名称

广播电视理论

一.名词解释

1.受众调查

2.网络电视

3.制播分离

4.电视散文

5.音画关系

二.简述(任选4)

1简述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2简述广播电视经营的表现

3简析电视主持人与播音员语言使用的异同

5简析广播电视主持人语言语用的转型

6简析谈话类节目的现状与出路

三论述(任选2)

1论述中国广播电视为经济服务的表现

2从浙江煤矿工人被困底下70小时后被救出,分析我国电视新闻报道突发性灾难事件的优点与缺点

3根据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论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4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论述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趋势

陕西师范大学复试2011

笔试真题

一、  论述题(四选二)

1.我国影视剧的商业化趋势;

2.纪录片中的模拟手段与原生态之间的关系;

3.设计一个电视节目;

4.根据一首诗设计动画分镜头剧本;

二、印象深刻的影视剧

三、English

composition

“私家车”

专业面试

对专业的认识

如何理解“娱乐低俗化”

本科论文题目

是否实习

2012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711

科目名称

综合课

一、名词解释

1、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2、文学批评

3、市民电影

4、布莱顿学派

二、问答

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及表现

2、文学中意象及其基本特征

3、十七年电影的特点及其主要样式

4、《公民凯恩》的独特之处,与类型电影的区别

三、论述

1、以《失恋33天》等中小成本电影的突起为例,分析国产电影的现状

2、以乐视网等视频网站为例,分析视频网站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3、以3D技术为例,分析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作用

2012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初试试题

科目代码813

科目名称

广播电视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意见领袖

2、议程设置

3、电视的节奏

4.忘了这个

二、简答

1、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2、相对报纸,广播电视如何取胜

3、纪录片的文化功能

4、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误读”现象原因

三、论述

1、地方卫视的发展策略

2、电视访谈类节目的发展现状

3、

回忆版,可能有记错,论述题的材料都很长,可以任选一个角度去分析,最后的大题都很灵活很开放,虽然前面的小题都比较基础,但是自己的知识积累还是非常重要的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生复试题目

从下列三个题中选择一个题目进行作答,50分

1

从艺术,传播,技术,文化,政治各方面,分析谍战剧的叙事结构,文化定位,和传播策略。

2

地方戏曲已经渐渐在青少年中远离甚至消失,使用你学过专业知识,简单谈谈新媒体符合传播地方文化,在传播上有什么特点

3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4)

引言

科技法语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使用的一种外语文体,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使用地域上讲,法语是仅次于英语的世界第二大语言。科技法语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载体之一,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科技法语的主要特点

科技法语虽然没有与普通法语截然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但其词汇含义、句法结构、句型使用和修辞手法却有自身的特点。对科技法语特点作全面的了解,对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是大有好处的。

1.用词和词义特点

1.1通用科技词汇 这类词汇指不同专业都要经常使用的通用词汇,如fréquence(频率)、densité(密度)、facteur(系数)等。这类词的词义相对单一,虽使用范围较广,出现频率较高,但一般不会给翻译造成什么困难。

1.2半科技词汇 这类词汇系指科技法语中使用的普通词汇。这类词除本身的基本词义外,在不同的专业中又有不同的词义。例如al-imentation一词,其基本词义是“喂养”,用在科技上转义为“馈电、给水、供弹、输送、加载、进刀、电源”等。这类词词义繁多,用法灵活,搭配形式多样,使用范围极广,在科技法语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给翻译的词义理解和选择造成很大困难。

1.3纯科技词汇(亦称专业词汇) 这类词汇系指在不同专业领域使用技术词汇。例如diode(二极管)、isotope(同位素)、plancton(浮游生物)等。这类词词义单一、使用范围极窄,在科技法语中出现频率最低,翻译时没有困难。

1.4抽象名词 科技法语中大量使用概念准确的抽象名词,因为这类词汇表意贴切。其词义特点是既具有抽象的动作意义,又具有具体的事物意义,翻译时应特别注意(一般译者往往忽略其具体的事物意义)。例如installation(安装;设备)、protection(保护;防护装置)、balance(平衡;天平)、guidage(制导;导向器)等。

1.5合成词和缩写词 科技法语中由前后缀派生而来的合成词极多。翻开《法汉科技词汇大全>就会发现,由anti-、auto-、hydro-和hy-po-这四个前缀派生而来的词汇竞达1500余条之多,真是令人惊叹不已。另外,科技法语中缩写词的数量也极为可观。虽然缩写词具有用词经济、拼写方便、表达简洁的优点,但给翻译中的辨认和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有的缩略语词典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2. 句法特点

2.1被动结构多 在科技法语中,被动结构的使用远较普通法语频繁。究其原因,一是科技文章着眼于演绎论证的结果,需要使事物、过程和结果处于句子的中心地位,而被动结构正好能突出论证和说明的对象;二是科技文章的论证、分析和推理要求尽量客观,而客观的表达与感彩是不相容的,被动结构正好可以避开人的主观因素;三是科技文章崇尚严谨、精练和准确,而被动结构在很多情况下正好可使句子更为简短和紧凑。

2.2大量使甩无人称动词科技法语中,动词的无人称形式(分词式、不定式)广泛使用,尤其是现在分词复合结构作后置定语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科技作品在说明事物的状态、变化和彼此间的关系时要求完整、严谨、准确,而无人称动词正好可用扩展的成分对所修饰的词进行严格的说明和限定,而且又可避开复杂的主从复合结构并省却动词时态的配合,保持句子的匀称性。

2.3短语动词多 科技法语文章中经常使用一些“动词+介词”,“动词+名词”、“动词+名词+介词”型的短语动词,例如:avoir a(需要)、disposer de(拥有)、faire usage de(利用)、porter coup(奏效)等。这类短语动词浑然一体、用法灵活、含义明确,能对某些动作或行为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说明,是科技法语文体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2.4名词化结构多 科技法语中常有用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意义的名词+de+名词+修饰语)代替一个句子意思的现象。也就是说,普通法语中用动词表示的内容在科技法语中却常用名词来表达。例如la pollution de l’atmosphère par oxyde azoté(含氮氧化物对大气的污染)、l’application des métaux sur l’indus—trie(金属在工业上的应用)等。这种名词化结构用词简洁、结构紧凑、表意客观,且信息量大,在很多情况下可以省却过多的主谓结构,很受科技法语文章作者的青睐。

2.5句子冗长复杂科技法语中,冗长繁杂的语言现象是具有典型性的,长达数行、十数行的句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科技是研究自然界事物发展过程、演变规律及其应用的学问,为了准确、详尽地表述事物之间的因果、条件、依附、制约和对比等关系,就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而这种思维的内容见诸于语言形式,就会形成这种含有大量信息的、盘根错节且枝叶横生的长难句了。

3. 修辞特点

3.1陈述句多、动词时态运用有限科技法语文章总是客观地陈述事理和问题,描写过程和状态,说明特性和功能,所论情理多具一般性、频繁性和特征性。因此作者在行文时以直接叙述为多,而感叹句、疑问句使用较少。句中的谓语动词也多采用简单时态(包括现在时、未完成过去时、简单将来时),有时也采用复合过去时,而其它时态运用很少。

3.2命令语式和某些虚拟语式使用较多科技法语文章作者为了表示指示、建议、劝告和命令等意思,甚至为了提出某种设想和假定,常常会采用命令语式。这在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作业指导和注意事项等资料中尤为多见。另外,科技文章在说明事理、提出设想、探讨问题和推导公式时,常会涉及到各种前提和场合,作者为避免武断,为了谨慎和留有余地,还往往采用某些虚拟语式而使文笔变得委婉和圆滑。

3.3省略、倒装和割裂现象多见科技法语中,残缺不全、词序颠倒、成分割裂的句子不乏其例。这类“异常”现象主要是修辞的需要使然。例如,省略法可节约篇幅,使表述更为简洁和紧凑,倒装法可使某一事理更为醒目和突出,使上下文的联系更为紧密;而割裂法则往往可使句子的整体结构更为匀称和平衡。

3.4文笔朴实,行文规范 科技法语主要用来客观地阐明事理和论述问题,语言朴实无华、极少修饰。因为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的夸张和渲染;作者注重的是事实、概念和逻辑,不允许、也不可能把文章安排成起伏跌宕的情节,否则就有损科学的严肃性。另外,科技法语文章的行文格式非常规范,不同文章的行文手法非常相似。例如在叙述问题时总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把要表达的主要信息尽量前置,使读者能直观地抓住问题的重点,采用所谓的“前置性陈述”句式(这也是被动结构使用较多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5)

引言

雷蒙德・卡佛使用独特的文学创作手法,树立了个性鲜明的文风。通过使用朴实的语言,设置紧张的情节,营造出让人震撼的文学效果。卡佛短暂一生中丰富的生活经历带给他的忧愁喜乐的情感体验,都在小说中被完整地表达出来。现实主义文学格调决定了卡佛的写作风格,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了繁忙的生活节奏,描写的人和事看似平淡无奇,但通过卡佛独特的叙事构架,把平淡的境界升华,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思考的空间。

20世纪初,“简约主义”开始在世界文坛初露端倪,也被称为“极限艺术”“极少主义”或“极限主义”。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前期,在叛逆的复古风潮和简约美学的双重影响下逐渐羽翼丰满。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是表达事物本质、摒弃浮夸和矫揉造作,在艺术风格上主张“少就是多”的理念,后来延伸至文学领域,形成了简约主义文学流派。而本文主人公卡佛,就是简约主义文学作家中的翘楚。

一、 雷蒙德・卡佛小说的简约风格

(一)文体简约

雷蒙德・卡佛的创作通常以小说和诗歌为主要内容,他最擅长的创作方式是短篇小说,他一生中创作短篇多达68篇。卡佛的短篇小说大多是2000到3000字,甚至更少的只有300多字,情节看似十分简单,文章使用的句子也简短,他极少采用复合句型,字数多的段落也很少见。例如短篇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咖啡先生和修理先生》的全文言简意赅的语言,让卡佛小说的简约特点鲜明地展现,充分显示了“少就是多”的写作手法的奥妙。卡佛在借鉴海明威等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文风融入其中,把简约主义发展到更高层次。他在有限的篇幅里,使用的简短语句主要是由动词、代词、名词和实意词组合形成的,使用的形容词和副词都是基本词语,在小说使用的词汇选择中,都是经过卡佛仔细揣摩的,在描述事物时不使用复杂的修饰词,而使用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简单词语进行描摹,让我们读起来感到十分贴切直观。卡佛的小说简约文风是采用简单的句子和词语实现的,摒弃浮华的语言,简短的句子可以减少读者的心理压力,话语简单易懂。卡佛小说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作者视角进行陈述和穿插人物之间对话组成,凭借语言的简约表现社会现状,甚至有的短篇小说的内容是由对话直接组成,在对话之间也没有连接叙述成分。因此,我们阅读卡佛的作品,只有了解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才能深入走进卡佛的世界。

(二)时间简约与情节“留白”

雷蒙德・卡佛写作风格的简约不仅体现在字句的使用上,在小说情节的时间安排上也有所体现。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剧情紧凑,没有宏大叙事,发生事件的时间集中在短时间内进行。雷蒙德・卡佛在写小说的时候还有一个写作特点就是使用语言的“留白”,在他的众多小说中有一部分小说没有明确的结局,他这样不是为了减少字数,而是通过减少故事叙述的时间,而在结尾使用含蓄的笔法,给不同的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带来差异,这个“留白”可以使读者想象结局,根据个人理解自行定义,也体现了卡佛小说结尾的开放性。卡佛故意删减与主要情节有关的时间与事件,这种对重要情节的“省略”或“空缺”,在卡佛全盛时期的短篇小说里屡见不鲜。例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小说结尾就没有明确地表示谈论了什么事情;《还有一件事》在结尾时主人公说:“等等,我还要说件事情,却记忆模糊地想不起来要说什么。”开放式的结尾形式可以省略不必要的语言,还可以给读者提供遐想的空间,提高了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互动。它使得小说有了一种不确定性。从这点来说,卡佛的作品有点像中国山水画的“留白”,让读者自然介入到作品中,对未完成部分进行重新加工和想象。

(三)命名的简约

在雷蒙德・卡佛写的大量小说中,小说的名字都很简单,每个名字都暗合小说的主题,所以卡佛在定位小说名字时也是经过慎重的考量。他在短篇小说的名称上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用简捷的词语做题目,高度概括全文;二是使用疑问句作为文章的题目。小说《维他命》主要叙述的是三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他们通过维他命联系在一起。小说的主人公帕蒂想要有一份工作,不想依靠别人生存,在小说中她说:“出于自尊,我也需要有个工作。”于是她开始挨家挨户地努力推销维他命,于是帕蒂自尊的代名词就成了维他命,然而在寻求尊严的同时,帕蒂生活得十分艰辛,遗失了生活原本的快乐,带给她的只有压力。这篇小说的题目代表了帕蒂的自尊和希望,同时也有失落和无助的含义,使我们感受到帕蒂生活的全部,读后让我们深思生存的真正含义。卡佛在选择小说题目时也会使用疑问句,以此来引起我们的好奇和关注,例如小说《亲爱的,这是为什么?》《你们为什么不跳舞?》《真的跑了这么多英里吗?》和《你在旧金山做什么?》等都是使用问句作为小说的题目。小说《还有一件事》也会让读者很期待文章的内容,还有一些题目即使不是问句,看到小说的题目也会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

二、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中的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可以体现生活的真实性,在典型的环境中描写典型人物的性格,且带有很强的批判性。雷蒙德・卡佛很多小说的主题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他大多描写的是美国20世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讲述的也只是小人物和小事件。雷蒙德・卡佛的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描述生活的客观角度,这些都是主要由卡佛的现实主义文学倾向决定的。

(一)雷蒙德・卡佛现实主义的来源

20世纪初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物质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社会底层的人民生活拮据,对未来前景充满迷茫。雷蒙德・卡佛在青少年时期就充满理想,在创作初期就关注社会人民的生活形态,用独特的视角书写了20世纪。卡佛把青年时期的各种生活经历视为最好的写作素材,小说的取材也都是真实经历的缩影。卡佛的小说中大都没有详细的情节,也没有华丽的词语,更没有那种读者想要的高潮和明确的结局,他在小说中所描述的内容都是自己亲身经历过的,遭受的各种磨难,都是对以前生活的真实写照,朴实无华的语言让人感觉更加真实,也让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更接近真实的卡佛。

(二)对美国现实生活的写照

朴实简单是雷蒙德・卡佛的主要写作风格,他所描写的小人物都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有推销人员、司机、餐厅服务员、邮递员等。这类群体有着不稳定的工作,甚至也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作家还原这类群体的生活状态,叙述他们所经受的生活压力和充满艰辛的人生。短篇小说大多是以家庭和情感为主要内容,叙述爱情的虚幻和亲人的离别,讲述内心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落差。

(三)叙述者拉近小说故事与现实生活

雷蒙德・卡佛很大一部分小说都是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进行讲述,在小说中“我”可以是参与者或者是故事的见证人,这种叙述视角可以还原生活的真实状况,有利于作家更贴合现实主义风格的写作方式。卡佛在描写底层劳动者生活艰苦时,通常使用第一人称,更能反映生活的艰辛和孤独。以“我”的视角描述经历,带给我们真切的感受。

结语

雷蒙德・卡佛被人们称之为继海明威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还在他去世之后被誉为“美国的契科夫”,这足以体现读者对于雷蒙德・卡佛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给予的肯定,还说明雷蒙德・卡佛也继承和发展了两位文学大师的写作特点。随着写作技巧日臻成熟。卡佛形成了代表他显著风格的现实主义和“简约主义”。作家也承认他的写作是刻意地不描写不必要的情景,惜字如金。卡佛的小说题材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我们仔细阅读小说还能在字里行间发现作家生活的影子。卡佛在创作的同时也追寻简约形式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他的早期作品会让我们认为有些简单甚至隐晦,省略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的小说摒弃修饰性的词句,删除和故事关系不大的情节和场景,让我们在读完后感到茫然,作者的写作意图表现得也不明显。这些简约是形式到内容上的简化。卡佛的创作后期“简约主义”逐渐成熟,即使语言没有前期的简洁,但是小说中所蕴含的感情变得积极向上,能够鼓励人们对生活重新充满信心。品读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可以检验自己,每个人对于开放式结尾都有不一样的理解,在小说结尾的“留白”中可以看到我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展现了每个人独特的生活观和价值观。雷蒙德・卡佛虽然早期借鉴了海明威和契科夫小说中的特点,但是在中后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点。雷蒙德・卡佛把现实主义和“简约主义”进行了完善,他独特的写作特点具有鲜明的艺术魅力。语

参考文献

[1]姚光金.“极简主义”作家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特点[J].语文建设,2014(26).

[2]张晓铭.解读雷蒙德・卡佛的简约派小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06).

[3]邱小轻.卡佛笔下的美国――解读卡佛的《大教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1).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6)

感动生命的两个故事

我偶然从书上读到这样一则故事:

胡风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曾经坐过相当长时间的监狱。在孤独寂寞的牢里,他每天都要利用放风的机会接触一下难得的自然景物。然而,在那样的环境里,哪怕最平常的花花草草也是难得一见的。有一次放风时,他无意之中在地上的砖缝里面发现了一棵已经被太阳晒得蔫蔫的,有些发黄发干的小草。见到这样一棵虽孱弱却还有生命的小草,胡风先生喜出望外,激动不已,决心无论如何要保住小草临危的生命。然而要解决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当时的恶劣条件下,其实并不容易。经过一番思索,胡风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每天在嘴里含上一口水,放风时喷洒在小草身上。天天如此,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棵长在砖缝里的小草就这样被救活了,并且越长越高,越长越壮。

一棵小草,可以倔强地从砖缝之间发芽生长,可以借微不足道的一口水活得生机勃勃,这就是生命的力量啊!胡风先生身处逆境,在自己生命都处于极端危险的情况下,却对一棵卑微的小草关爱有加,想方设法保其生命,这种生命对生命的关怀怎不叫人闻之动容?

于是我想起另一个故事:

沈从文先生当年被批斗的时候,处境十分恶劣。在常人眼里,沦落到如此地步对于一个敏感的文学大师而言,该是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事了吧?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当一位朋友前来拜访他的时候,他竟开心地对朋友说:“池塘的荷花开了,很美!”

生命是短暂的,更是尊贵的。正因为短暂而尊贵,所以以什么样的心态生活是一种大智慧。宠辱不惊的优雅,笑对沉浮的豁达,都是对生命最好的呵护和尊重。那一株小草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有胡风先生这样的知己做伴;那满塘荷花也是幸运的,因为有沈从文先生这样的知音为友。

两位先生同样身处逆境,却有一样的对生命极度尊重的虔诚的情怀,有一样的大悲悯之心。在呵护花草的生命的同时,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在以诗意的方式诠释生命深刻而隽永的含义呢?

生命对生命的呵护,也许是尘世间最令人动容的一道风景。

文章叙述了两个不同寻常的“故事”,用的是简叙的方法。叙述可分两种:一为简叙;一为详叙。详叙兼及描写,有生动的情节展现,内容比较丰满,如常见的人物传记和通讯报道。而本文重在叙议结合,叙述为议论提供基础和依据,因此,选用的是简叙的方法。运用叙述方法需掌握两个要点:一是记叙完整;二是详略得当。虽说是简叙,叙述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则应俱全。该故事写胡风先生身处逆境,呵护“小草”的生命,使“小草”由“孱弱”而成活,过程是完整的。故事的中心主题是“生命对生命的关怀”,所以胡风先生的处境和“小草”成活的过程都是详写。其他交代的内容则取略写,整个叙述过程是简明扼要的。

这里,着重说一说叙述语言的写法。叙述语言也有两种表述方式。一种可称为概括性叙述,顾名思义,这是指对一段时间、一段生活内容的概括,如文中“胡风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一句,就概括了二十年的时间。“在孤独寂寞的牢里”一句,就概括了二十年间胡风先生居住的环境和孤寂的心情。概括的语言容量大而笔墨省,略写的时候常常要用到这种句式。叙述语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称为具体性叙述。具体性叙述的表述对象明确,如“有一次放风时”,胡风“见到这样一棵虽孱弱却还有生命的小草”,“每天在嘴里含上一口水,放风时喷洒在小草身上”。叙述中,时、地、人、事均确有所指,内容真切而具体。在写人的时候,间有“喜出望外,激动不已”的神态描绘;在写小草的时候,夹有病态“蔫蔫的”和生机“越长越壮”的形容,直述的语言不乏细腻,感情表达也可称激烈。

该文叙述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沈从文先生的,相比前一个故事,它的文字更短,而叙述完整和有详有略则要求不变。当然,它选用的也是简叙的方法。从叙述语言说,它同样运用了概述和直述两种语言形式。如写沈先生“处境十分恶劣”,这是概述句,写出沈先生当年较长时期的政治窘境。在写沈先生见朋友来访时,则运用直述句。文章写沈先生“竟开心地”说:“池塘的荷花开了,很美!”情态何其欣欣然,完全忘却身处囹圄的痛苦,沈先生热爱生命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7)

人们的生活进入快车道时代,每天被海量科技信息包围,论文文摘因其高度概括、要点突出而在信息网络中有很高的价值,帮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信息、了解研究的成果。但英语写作能力,与其他技能相比,是理科学生发展最慢是最薄弱的环节。

一、提高对摘要重要性的认识

一般作者较注重论文正文部分的写作,而忽视摘要的写作,更不愿意花精力写较费力的报道性摘要。审稿人也只是偏重于论文的学术价值审查,而很少对摘要提出具体修改意见,有的编辑往往也未能严格把关,忽视摘要的加工。大家更关心的是论文有无发表价值,而对后的影响和使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很难想象人们要在浩瀚的科技论文中,全文查阅相关内容。只有通过检索系统,对文题、摘要或关键词进行检索,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因此,摘要的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利用率。从这个意义上讲,摘要比论文本身更重要。

二、科技论文摘要常见的问题

(一)题目不规范。

题目应展现论文的中心内容和重要论点,包含的全部词汇不得超过10个实词;英文文题第一个单词首字母大写,其他全部小写,专有名词除外。例如不得出现如下情况:

1.如:一种、一类、研究、分析、初探、之我见,还有刍议、浅析之类谦词。

2.背离文题根本定义,忘记文题系反映全文特定内容的恰当、简明词语的逻辑组合,文题中“The study on”,“Development of”之类的句子或空话。

3.文题第一个词不得用冠词(A,An,The)及“And”等,避免出现多个介词“of”。

(二)结构残缺。

文摘要结构完整,通常包括以下四要素:(1)目的陈述(Purpose Statement)及主题阐述(Topic Specification);(2)方法(Methods);(3)研究结果(Results);(4)结论(Conclusions)。许多英文摘要结构残缺,严重影响到摘要该发挥的作用。

(三)人称语态时态问题。

以往人们认为,科技论文的撰写应使用第三人称、过去时和被动语态。但目前大多数期刊都提倡使用主动态,第一人称使用也十分普遍。由此可见,为了简洁清楚地表达研究成果,在论文摘要的撰写中不应刻意回避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及现在式。当然,摘要可以用第三人称写法,例如:“Studies on...show...”(对……的研究表明)﹑“The report reveals the situation of...”(报告反映了……的现状)等句型。也可以使用“This article”(本文) ﹑“The author”(作者)或“We“(我们)等作为主语。

(四)形式不当。

摘要可写成报道式(informative abstract)的,以便向读者提供原文中尽可能多的定量和定性的信息,如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手段﹑所得的结论或结果﹑与他人成果的比较等。报道式摘要必须有实质性内容,即应当包括主要结果和结论,报道式摘要一般在200~300字。而对综述性文章或以数字解析为主的论文,其摘要则可写成指示式(indicative abstract),也称为说明性摘要、描述性摘要(descriptive abstract)或论点摘要(topic abstract)。这类摘要仅仅指出文章讨论了什么问题,而一般不涉及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一般在100字左右。有的文章本应写成报道式摘要却写成指示式的,不能反映文章实质内容;有的文章摘要本应写成指示式的却写成报道式的,结果写了几百字,还是没有讲清楚文章的重要内容。

(五)独立性差。

摘要是可以单独发表的,因而基础须是独立的,无须依赖于其他任何补充而自明其义,应尽量避免引用文献、图表、公式,用词应该是读者熟悉的。若无法回避使用引文,应在引文出现的位置将引文的书目信息标注在方括号内。

(六)句子冗长,含义不清。

鉴于摘要的篇幅,建议使用简短的句子,表达要准确、简洁、清楚。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尽量使用指示性词语表达论文的不同部分(层次)。如使用“We found that...”表示结果,使用“We suggest that...”表示讨论结果的含义等。

(七)顺序颠倒。

有的学生把摘要当成作文提纲,先写摘要,后根据摘要下笔论述正文。摘要虽然置于正文之前,但却是论文写好之后,经过认真思考提炼出来的,其内容应是全篇文章的精华,文字高度精练。

三、其他注意事项

摘要不要太短,第一句话不要简单重复文章题目;

取消背景性情况介绍,取消对既有研究情况的陈述,仅限于表达新的研究进展信息;

以第三人称撰写,不使用第一人称,如“本文”、“我们”等;

用重要的事实开头,尽量用短句,避免用辅助从句开头;

在时态上,用过去式叙述作者的工作,用现在式叙述作者的结论;

在语态上,尽量用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

尽量少用缩略语;

注意冠词使用上泛指与特指的区分。单数名词必加冠词,复数名词少加或不加冠词。

学术论文摘要的撰写一般是完成正文以后才写成的,它是整篇论文要点的浓缩,摘要的逻辑结构是通篇论文论证结构的缩影。只有对摘要感兴趣,读者才会阅读整篇论文,因此,摘要对拔高论文的层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摘要的一般逻辑结构包括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和论文观点;摘要字数要根据论文篇幅大小而定,小论文字数一般在150~250字左右,学术性议论文字数一般在500字左右;关键词一般取自于摘要内容,而且关键词排列一般具有顺序性和逻辑性。常见的摘要动词有:present(阐述),describe(描述),address(讨论),deal with(论述),look at(考察),examine(研究),consider(考虑),discuss(讨论),analyze(分析),investigate(研讨),contain(包含),cover(涉及),include(包括),review(综述),summarize(总结),show(说明),demonstrate(证明),indicate(表明),base on(基础),take as reference(参考),conclude(结论),arrive at a conclusion(得出结论),sum up(总结)。

总之,英文摘要应将论文的研究体系、主要方法、重要发现、核心结论,用简明扼要语言加以概括,包括摘要的诸要素,要符合摘要的基本要求,避免犯格式错误,真正起到摘要的画龙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8)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简单思考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事实,我们就会深深感慨:韩愈的见解真深刻!有了前面的回顾,现在我们可以来理清一下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关系。人与自然是一种什么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人与万物的关系,中国哲学认为人与万物同为自然万物之一物,物是自然之物,人亦自然之物,人就是自然,自然也就是人。有了人与自然的这种明确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之行为准则亦同时明确了:人类在自然面前应严格按自然法则行事,对违背自然规律的向自然无休止的索取,必然受到自然法则的惩罚,这就是自然的规律,这就是中国自然哲学于人类生存的意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推行的建设环境友好型、生产节约型社会,实际上就是中国哲学对于人与自然关系如何相处的一种典范。

中国哲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功能意义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9)

【关键词】复杂性/简单性/本体复杂性/认识复杂性/随机性

complexity/simplicity/complexity on ontology/  complexityon epistemology/ randomicity

【正文】

复杂性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以前,它是“无法认识”和“难以处理”的代名词。简单性被认为是世界自身的基本属性,复杂性从没有被认为是世界的属性,至多被认为是简单性复合产物,是现象。复杂性甚至被认为是认识主体运用简单性原则处理问题能力不足所致的结果。因此,无论在认识论或本体论上,“简单性”与“复杂性”的地位都是不对称的。近年来,人们仍争论“复杂性”是不是世界的属性,表明“复杂性”本体论地位仍未得到认同。而“复杂性”认识论意义更未澄清。本文提出复杂性有关的问题和观点,就教于同行,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简单性”与“复杂性”问题

问题1:“复杂性”是这个世界的客观本质属性, 还是“简单性”的复合现象?有人认为,这个世界骨子是简单的,复杂只是世界的表面。简单是本质,复杂是现象。也有人认为,复杂性也是世界基本属性。我们称问题1为“复杂性存在论”问题。连带的认识论问题是, 复杂性是人们认识能力不足造成的呢,还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质呢?

我对问题1的回答是:“复杂性”是世界的本质属性, 复杂性是客观的,不是简单性的线性组合和现象,特别不仅仅是简单性的表现结果。证据如下:彭加勒和后来的klm理论都证明, 可积系统测度几乎为零,而不可积系统的测度几乎为无限,这个证明的意义就是复杂性世界真实存在,理想的简单性世界倒更像是人类的幻象!

问题2:复杂性是从简单性中生成的呢, 还是始终与简单性并存的世界属性?按照演化逻辑,这世界是逐渐生成的,是从简单到复杂演化而来的。因此会问,既然复杂性从简单性中生成,那么,简单性不是更为本质吗?另一方面如果认为复杂性与简单性同为基本属性,也可能带来复杂性只能生成复杂性,简单性只能生成简单性的问题。我们称问题2为“复杂性演化论”问题。

我对问题2的回答是:承认复杂性是从简单性中生成演化而来, 并不妨碍承认复杂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我们有一种陈旧的类比观点,即认为凡后出现的属性,一定是先前属性的从属属性,一定不是可与在先属性并列的、处于相同地位的属性。既然这个世界是演化发展的,为什么不能承认后演化出来的属性也同样是世界的属性呢?产生在先的属性已经不能概括整个后演化出的世界,而复杂性又是一种凸显、超越,为什么不能承认这种复杂性不可还原呢?先开端的因素也许先退化,后发展的因素也许后来居上。事实上,我们太把属性看成从来就有的,如果把属性看成演化的过程因素,承认整个世界是一个过程,问题2 就比较好理解。问题1和2,均属于本体论层次的问题,但问题1 是问复杂性是否为存在本质,而问题2则问复杂性是否也演化。当然, 复杂性是相对简单性而言的,在本体论上它们存在绝对界限,在认识论上则只有相对意义。

问题3:承认复杂性的客观地位, 有人会问:科学模型难道以后不再追求简单吗?要复杂性就会丢掉简化的模型方法吗?连带的问题是,科学就是追求简单吗?刻画世界的复杂性方法与简单性方法仅仅是简化上的区别吗?我们称问题3为“复杂性方法论”问题。

我对问题3的回答是:科学模型不是追求简单,而是追求简化。 科学模型的最大目的是模拟被认识对象,如果对象是复杂的,模型就不能为了追求简单性而舍弃真实;复杂性的方法可以与简单性方法区别开来,例如,混沌学和分形理论的方法,抓住复杂性中的标度不变性和奇异吸引子等特性,找到了描述复杂性本质的简化方法,但是它却不是线性简单化方法。认识复杂性不是把复杂性对象所有因素一个不拉地统统写入“方程”,复杂性的描述也需要简化,但需要能抓住复杂性本质的方法,而不是把复杂性本质的非线性方面近似为线性的简单性加以处理,后者这种处理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丢掉了复杂性的本质。

2 描述“复杂性”概念的约定和限制

描述事物复杂性,首先应该约定把描述限定在某一层次。离开层次谈事物的复杂性,复杂性就是一个无法度量的具有无限深度的虚假问题。如一个生命,我们是在哪一个层次讨论它的复杂性呢,是原子、分子层次,还是组织层次或整体呢?显然,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约定,复杂性无法加以讨论。第二,定义复杂性也要限定它的描述精细度,或粗粒化程度。这两个限定,都是认识论范畴意义的限定。第一个限定,不仅涉及观察者对事物认识的深度,而且也涉及事物本身的结构层次问题;第二个限定,则不仅涉及观察者的认识能力,也涉及事物可认识的理论极限等问题。

有了上述规定后,我们才可以在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讨论复杂性概念。对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建立的某种复杂性概念,我们可以在本体论上了解它是否真正描述了事物的复杂性及其程度,在认识论上了解它是否有效地描写了事物相对复杂性以及人们掌握此复杂性的认识程度等问题。

3 复杂性概念

词典语词表达的日常意义“复杂性”概念,并不充足和科学, 〔1〕目前已知至少有30种以上的“复杂性”概念,如计算复杂性、语法复杂性、生态复杂性、演化复杂性等,〔2〕、〔3〕、〔4 〕大多数“复杂性”概念是涉及计算和计算机算法方面“复杂性”问题以及生物学或生态学、经济学方面的概念,论述一般复杂性,或对复杂性研究进行概念抽象的“复杂性”概念则比较少。较一般的定义如f.克莱默〔4〕把“复杂性”定义为,系统表明自身的方式数目的对数:k=logn。(式中k是复杂性,而n是不同的可能状态数目), 该式与波尔兹曼的熵定义式类似(s=logw), 有把系统熵最大等同于系统复杂性最大的混淆嫌疑。较早在哲学层面对复杂性进行研究的,也主要是研究与复杂性密切相关的一些基本属性,如对非线性、混沌、分形等概念、理论的研究。有人认为“复杂性”有三层涵义:〔5〕复杂性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属性;复杂性是客观事物层次之间的一种跨越;〔6 〕复杂性是客观事物跨越层次的不能够用传统的科学学科理论直接还原的相互关系。这定义缺陷在第一和第三上方面。建议对上述定义修正如下:客观复杂性:客观事物某种运动或性态跨越层次后整合的不可还原的新性态和相互关系。认识复杂性:对客观复杂性的有效理解及其表达。

有人提出复杂性的基本属性有:突变、约束、编码、组织〔5〕。 我认为,除突变、约束(洛伦兹〔7〕称为:compact,紧致性,拉兹洛称为会聚〔8〕)和组织外,并非所有复杂性事物都具有编码特性, 隐会性(非不知,非随机性)可能是复杂性属性之一。复杂性的基本属性还有:非线性;混沌、分形;分岔;随机性、被冻结的偶然性〔9 〕与时间不矢[不可逆性];循环的嵌套;递归等〔10〕。非线性是复杂性产生、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是连接简单性与复杂性的桥梁;混沌和分形是复杂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性态;涨落和突变是可编码外的复杂性演化内在特性;随机性和被冻结的偶然性是其在复杂性演化道路上的表现。复杂性演化必须具有约束或紧致性,风中飘扬的旗帜状态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被约束在飘扬的可能空间中,如果发散,运动就不存在,何来复杂?

度量复杂性的标度有:系统状态空间维数(原指系统内部独立运动的要素、关系、层次个数);系统随参量变化的阶数(原指阶数反映处理问题的难度)多少;演化中相互关系的次数多少。根据近年来研究的发展,系统空间状态维数此时不仅是系统内部独立运动的要素多少,而且标志系统占领状态空间的能力大小。分数维数的出现,标志着复杂性的度量有了新的尺度。复杂性标度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在不同标度变换下的不变性,这是认识复杂性的重要尺度,自相似性和分维都是这种尺度的反映,也是复杂性的层次穿越性。换句话说,当我们遭遇未知事物时,可以根据以上方法测度,如果事物表现出分数维数、自相似性和混沌运动性态,就可把它归结到复杂性范围。目前,运用复杂性方法研究人体、音乐、结晶生长、地震、经济演化等,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表明复杂性方法抓住了复杂事物和过程的本质。当然运用和创新复杂性方法还任重道远,复杂性认识和方法还十分年轻,前面不知有多少困难和未知等待科学家解决和认识呢!

4 本体论复杂性概念

为区别于日常生活意义“复杂”概念,我们把“复杂性”概念做了分类。如按事物本身运动或形态、性态分类,有运动复杂性、结构复杂性等。如按人们的认识区分,则有算法复杂性或计算复杂性、有效复杂性等概念〔11〕。第一类称为本体论复杂性概念,第二类称为认识论复杂性概念。

1 两种运动复杂性

至少有两种运动复杂性,第一是突变论的——指运动曲线或轨道非光滑有突跳的运动。第二是混沌的——指运动的相邻轨道永不相交、相互分离的运动。以上两种运动都是传统数学不可分析的。现代分析工具主要是混沌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等。运动复杂性涉及运动发生条件以及对条件的敏感依赖性程度,同时也涉及不同层次和尺度的运动。

2 两种结构复杂性

同样存在两种结构复杂性,第一是分形的——指系统内部结构具有多层次、多部分,并且各个部分相互联结、嵌套、递归;第二涉及结构稳定性,局部非稳定的结构具有多个分岔点、鞍点,它同时也是复杂性的结构;当然也有完全不稳定结构,但它存在时间极短,有时处处不稳定,或时时不稳定,这种结构目前还不可分析。此外稳定与非稳定结构还牵扯着结构演化以及演化方向问题。

5 认识论的各种复杂性概念

认识论的复杂性概念涉及到认识主体或观察者的认识能力、范围、主体间相互交流的状况和水平,特别涉及理论上的复杂可认识性,涉及一种可共享的语法、语意和语用环境。在信息意义上,我们可以把复杂性描述分成两个层次: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的复杂性描述。我们首先涉及的问题是,如何度量复杂性?一般度量尺度有:数量多寡、种类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多少。这种经验性的尺度,仍然属于本体论范畴。如何把本体论的复杂性度量尺度转换成为认识论尺度呢?按一些学者的观点,认识论的复杂性就是主体之间关于事物认识的描述长度。然而问题在于怎样描述事物。复杂性概念主要是主体信息交流过程中可理解的复杂性。在一定的共享意义下,描述长度越长,所涉及的对象就越复杂。复杂性概念应能确切表示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复杂性”,即对事物复杂性的理解性。另外,当理解者认识程度、水平和能力不同时,这个描述长度不同。目前人们常用算法复杂性或计算复杂性、有效复杂性等概念概括与描述长度相关的认识复杂性。

算法信息量或算法复杂性(algorithmic information content, 简称aic)是计算机专家用来描述事物的计算机程序信息串的长度, 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描述长度来定义描述的复杂性。一个事物如果其包含的信息是很难获得的,那么它就是复杂的。算法复杂性是申农语法信息意义下的复杂性,不能包括意义中含混、歧义等语用成分,对有效复杂性理解描述是不完全的。

有效复杂性概念,指的是对某事物或系统或数串的规律性的简要描述长度。我们对事物复杂性或复杂程度的认识,通常通过辨识其规律而获得,而不是仅仅在表面上感觉事物头绪繁多无从下手而已。所以,复杂性之所以有效,就在于人们能够认识它的规律性。例如,众所周知的混沌,原来意义就是一种认识上浑浑噩噩的朦胧状态,是对复杂性事物的一种朦胧感受而已。现在的非线性混沌,对它的属性科学家已经有了许多了解。

在有效复杂性概念下,数量这种描述长度需要改造。1 摩尔纯氧至少有6×10[23]个氧分子,但容器中的气体整体并不复杂。 故应在这个尺度上加以限制,定义为:不是元素而是要素数量多少是复杂性的一个量度。换句话说,系统内部相互独立的不同种类组分越多,描述系统才越复杂。

在有效复杂性概念下,类间联系这种描述长度也需要改造。系统内部可相互独立的各个要素之间如果完全没有联系,这个模式被认为是简单的。以点为例,其描述长度为“所有点间完全无关”;而系统内部可相互独立的各要素间如果完全联系,即全部点之间全部存在联线,它的描述长度为“所有点间完全相关”,在语法信息角度上,两者描述长度完全一样(语用信息角度不同吗?),所以并非联系越多越复杂。在一个有限系统内,类间联系这种描述长度的复杂性应是一个非线性函数,最少与最多都简单,而介于两者间才复杂。要有效复杂性大,aic 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系统既不能太有序,也不能太无序。但是由于这样一个概念无法精确化,无法给出介于有序和无序间的程度,而无法度量一般最大有效复杂性程度。或许有效复杂性本身就是一个“有个性”的概念,每个系统其最大有效复杂性都处于该系统演化的无序和有序间不同时空点。当然,复杂性的非线性类并不是每一个与另外一个现象毫无相似或共同之处,目前已经发现,非线性至少存在三个类:孤立(子)波、混沌和分形〔12〕。

6 复杂性与确定性、随机性

当复杂性表现为混沌时,其本质被洛伦兹称为确定性混沌。混沌具有非周期性和宽带连续频谱,而噪声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换句话说,如何区别具有的非周期性混沌复杂性和随机性表现的噪声呢?洛伦兹把混沌的特征称为“貌似随机性”,而普里戈金则以确定性的终结为题,阐述了概率性描述的基础本体论意义〔13〕。表现为随机性的那部分复杂性(如算法复杂性中的随机性)是混沌还是噪声?它可转化为有效复杂性呢,还是转化为噪声?如果为前者,那么有效复杂性仅仅表达了人类认识复杂性的那个部分,如果为后者,有效复杂性表达了复杂性全体。作为本体的客观复杂性,有没有类似前者的随机性或貌似随机性的东西,而这部分我们恰恰没有认识或根本不能认识?也许复杂性之所以复杂就在于它的全部恰恰是由具有规律性的可压缩的数据信息流和具有混沌性的不可压缩的非数据信息流两部分构成。也许复杂性起源于确定性和简单性,但世界的复杂性更在于它的复杂性演化过程中,它从来没有停止过演化。

因此,

复杂性的世界具有潜在复杂性(potentialcomplexity);有效复杂性也并非对复杂性的表达已经完备,有效复杂性概念也应该用潜在复杂性概念加以补充。但是一补充后,复杂性是不是至少有一部分就变得不可认识了?

直到今天我们虽然能够测量复杂性类别(如大脑层次数目),但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结合成为一个复杂性整体的。对一个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差别我们常常能够用图表表示,但是我们很难产生一个生态系统复杂性的图表,这是因为全部复杂性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事物,或几个事物就能够产生那图表。仍然存在一些天真的朴素期望,即复杂性就是对一些单一事物测量的聚合。现在对全部遗传信息的某些测量正在开始,但信息总量仍不能揭示交互作用复杂性是什么〔15〕。这表明复杂性是这种组分综合后产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也表明复杂性本身就是一个并未完全界定的开放问题。

以上我们简要地讨论了“复杂性”问题的若干方面,我们仍然无法给出复杂性的全部含义,对复杂性做出圆满的解释,并给出定量化的描述。但是这个世界的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复杂性是世界的基本属性,它可能产生于简单性,但是不能归结为简单性,它穿越于不同层次,把自己的整合功能传递给每一个层次,认识到这点多少也是令人鼓舞的事情。认识复杂性的动力学起源,被普里戈金称为当代科学最引人入胜的概念难题之一。而我们还要进一步说,研究复杂性的演化与整合特性更是当代科学最复杂的认识使命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s].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95-397页.

〔2〕david ruelle, chance and chaos,  [m ]: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136-149.

〔3〕http: ///economic/">经济活动中的正反馈论[j]. 科学(美).1990(6):50-61.

〔10〕d.r.hofstadter.哥德尔、艾舍尔、 巴赫——集异壁之大成[m].郭维德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11〕(美)盖尔曼. 夸克与美洲豹——简单性和复杂性的奇遇[m].杨建邺等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12〕谷超豪.非线性现象的个性和共性[j].科学.1992(3 ):10-12.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10)

    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生态女性主义,这是经过一定时期产生的,主要表现是把生态学与政治、文化和社会运动结合在一起。女性生态主义的宗旨是男女平等,表现与当时男性中心论作斗争,通过一些文学作品展示女性生态主义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向往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英国比较有代表性作品中《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由于世俗社会的影响离开了呼啸山庄,但是,在她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有着对过去平静祥和的乡村生活,对希斯克里夫的爱情的深深眷恋。而《简·爱》中的简告别了孤儿院,告别了给自己带来痛苦的城市,走入了一片寂静的乡村之中,在这个宁静的庄园之中,她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自己渴望已久的爱情。《亚当·比德》故事的展开是一片宁静的乡村,虽然亚当·比德和黛娜之间的爱情发展一波三折,但这都在黛娜的祈祷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下得以化解。最终亚当和黛娜的自然结合,体现了作者对于乡村社会淳朴而神圣爱情的赞美和祝福。通过对三部着名英国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分析,表达了作者当时心情,通过对爱情的向往,表达了女性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这是生态女性主义的一种表现,生态女性主义是在不断斗争中进行完善和发展。

    二、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溯源

    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性质上是一种后现代的文化批判,是对人类原有文化的价值重估。生态女性主义在价值观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的基础价值理论,一方面女性生态主要是自然界的生态环境与女权主义的结合产物,是女性对自然的核心,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核心基础上建立的。在西方很多生态女性主义作品中都这一理想的追求,在作品中渲染女性与自然界的核心统一,表达生态女性主义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另一方面,世界上广大女性长期受到男权主义的压迫,生态女性主义通过文学作品对男权主义的批判,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表达女性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希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一致的。女性生态主义是与男权主义在斗争中不断成长与完善,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宣扬生态女性理论,让人们认可生态女性主义,使生态女性主义的价值得到体现,对男权主义的不断斗争是生态女性主义发展的另一个价值基础。生态女性主义批判有2个转向,一个事从政治方向的转向,有男权主义转变男女平等。人类的物质生存环境,也是人类精神观照的环境,女性因为被强调为与自然有着神秘的天然的联系,成为自然母亲的象征与同盟,这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人类与自然、文化科技的一种象征,对三者的关系一种阐述。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篇(1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获取到的信息和文化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便利,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繁杂的时代,但这样的繁杂也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干扰和困难。很难想象,每当你眨一下眼睛的时候,全世界就有数千部手机、数千台电脑以及成千上万的衣物用品被运往垃圾站。这些东西不是出现了问题,而是有了新的替代品。这是物质上的泛滥。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每天受到很多信息的干扰,让我们的心灵不断地被侵蚀。本文主要探讨极简主义在音乐领域的应用,论述极简主义音乐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1 极简主义的概念

极简主义,英文写作“Minimalism”,亦可以称为极简派艺术或者简约主义,他应用于艺术领域,也指代一种生活的方式,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的、无杂质的艺术效果。极简主义通过对艺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最大限度的简化,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极简主义者对此作出宣言,即“少即是多”就是对极简主义的最好的阐释,用最简单的形势,最基本的吃力方式,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和理念。但“少”并不是盲目的削减,而是对复杂的一种升华,这很像我们道家所讲的一旦达到极致就会达到一种“无”的状态。也类似佛家所讲的“空”,这都是达到事物本质的一种状态。极简主义就是去掉过多的装饰,用最最基础的表现形式来获得艺术的本质,这也是极简主义自产生以后能后很快地被人们尤其是艺术家们推崇的原因之一。

20世纪50年代,涌现出以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形为主的艺术作品。从而引起艺术家们普遍的关注,并开始对其阐释,这为极简主义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而流行。曾经风靡全世界的《断舍离》就是体现了极简主义的思想,将人们生活中乃至思想中不必要的事物舍去,断绝不必要的关系等,就是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状态。日本生活杂物品牌无印良品受到了国内很多人的喜爱,其实他也是对于极简主义运用的很好的例子,无印良品源于大道至简,大象无形之气,从它的产品的设计我们就能够看到一种“空”,一种简单的美。笔者也在最近看了一部日剧《我的房间空无一物》,从名字中我们就能够体会到一种极致的极简主义气息。剧中女主角有着严重的整理癖,对于家里的繁杂忍受不了,一直在不停地扔,最终使得家里基本上空无一物,这样极简的房间里,女主角躺在空无一物的地板上,感觉身心也是无比的舒畅。这就是生活的极简带来的精神上的简单而平和。

目前,极简主义逐渐地深入人们的生活,也在各个领域表现着他的思想理念,在艺术领域中最为活跃的是绘画和建筑,涌现出一大批的艺术家和作品。除此之外,在音乐领域中,极简主义也开始慢慢流行。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和论述极简主义音乐的产生、发展及其表现形式。

2 极简主义音乐的论述

极简主义音乐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北部的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就像其他的音乐形式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对于他很难进行一个很明确的界定,无法单纯的而定义为一种风格,或是一种技法,还是一种体裁。但是对于了解极简主义的人,一提到极简主义音乐,脑子里还是能够想象出他的形式。我们上文也对极简主义做了详尽的阐释,目的也是在于更够很好地理解本文我们重点论述的极简主义音乐。上文我们提到极简主义就是用“少”来表现“多”。极简主义音乐也是用最少的音乐材料,将其不断地反复重复,在重复中又有存在着音乐材料的变化,形成整体完整的音乐表达。极简主义音乐有着其主要的特征,除了不断地重复反复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方向性,无目的性。是一种非常自由的形式,不束缚在特定的音乐的条条框框里面,表达出一种随意的状态,就像只我们随意反复哼唱出来的简单的调子一样。而且可以无休止地发展下去,并不是像传统音乐,以一个音乐材料开始,必然是要发展到一个什么形式,有高潮的部分,有结尾,并且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这些在极简主义音乐里都是没有必要的。这也是极简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及表现形式。

在音乐领域内,很多的音乐形式都盛行一段时间后就逐渐消亡了,而极简主义音乐则是吸收很多音乐的特点,尤其是功能和声和调性音乐。功能和声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被抛弃了,20世纪开始的调性音乐,在和声的运用上,更注重整体的色彩而非死板的功能性,极简主义音乐虽然有不断地重复,但是也是不例外的注重音乐的整体性,不强调功能性。这一点上,作曲家Philip Glass的音乐里表现得很突出。极简主义音乐在早期产生时有三位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La Monte Young,Terry Riley和Steve Reich。他们三人对于极简主义音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三人中间Steve Reich较其他两位更加强调极简主义一点。而前两位则是在早期的一些作品中对于极简主义音乐做出了贡献,创作了很多早期极简主义音乐具有开拓性的作品,但都更加倾向于一种实验的性质,并非对于极简主义的概念有着很明确的认识,就是想让自己的音乐朝着极简主义这个方向上走。而在他们之后的很多作曲家,像我们前文提到的Philip Glass,他们其实都有些拒绝对于他们的音乐创作贴上极简主义的标签,将其只归类到极简主义音乐的范畴。但这并不影响人们对于极简主义音乐的推崇,也不影响极简主义音乐的不断发展。

从当代的各种音乐形式来看,极简主义的影响都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对于真正的极简主义音乐,大家的态度不尽相同,觉得这哪里是音乐,这么简单难听的音乐,到底有什么好的。但是作为一种新出现的先锋音乐,就是因为音乐里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是超前,故而很多人是无法理解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和音乐的表达形式的不断拓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极简主义音乐的表现形式会冠以传统的内容,进入到一种普通音乐的范围中,成为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音乐形式。

当我们把音乐创作的材料限制在最小化,只能以重复的手段去创作时,其实是最需要创作者的创意和创新,表达最可听性的音乐,组合最精妙的节奏,并最终表传达出创作者的情绪,真的很不容易的。而极简主义音乐这种最少的节奏变化,连续不断的单调的杂音,甚至长时间的静止可以成为电子游戏的音乐或者背景音乐的特定模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