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理学基础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2 10:20:01

心理学基础培训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1)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2)

一、明确培训目标,精心研制培训方案,提高培训规划和实施的科学性

从总体上说,判断一项教师培训活动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培训目标是否明确及其实现程度。培训目标决定和统领教师培训的方案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决定和考量培训项目制定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价值追求能否实现协调、统一。因此,培训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价值判断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培训的价值和质量。

在国家还没有形成教师培训的“专业发展标准”或“项目实施标准”的情况下,福建教育学院把培训方案的设计作为提高培训质量的首要环节。为提高培训方案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深入到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优质校和一般校、中小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调研,与一线教师、教学名师、管理者、培训者交流、座谈,深入了解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二是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福州优质中小学一线开展教学顶岗活动,让学院教师走进学校、深入课堂、获取“真经”,促使学院教师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旁观者”逐步成为“设计者”、“培训者”和“组织者”;三是充分利用在院参训教师资源,通过开座谈会、反馈交流会、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需求和对培训质量与服务建议、意见;四是主动邀请中小学一线教师或专家、名师参与讨论、修改、论证、评估培训方案。在遵循“在多元中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的总体原则下,培训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考量:一是在有效组织方面,实施流程是否规范有序;二是在有效教学方面,培训者是否已经化“理论”为“实践”,倡导的经验是否具有可迁移性和可运用性;三是在有效需求方面,学员的教学难点、疑点、热点是否得到解惑和诠释;四是在有效互动方面,师生是否营造了智慧共享的交流互动平台;五是在有效提升方面,学员是否能够从“一般经验”升华到“核心经验”,从“经验型教师”升华到“未来型教师”;六是在有效评价方面,考核方法是否能够促进学员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七是在有效管理方面,服务水平是否保障培训正常有序愉悦地实施。

二、努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熟悉中小学的培训专家、名师团队

开展高质量的教师培训离不开高水平的授课专家、指导教师团队。我院现有的教授、副教授、博士以及学科名师是我院开展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骨干力量,但是,客观地说,由于此前大多数教师长期承担学历教育的教学和管理工作,他们对基础教育的状况、需求和问题知之甚少,讲授的专业理论知识往往不够贴近中小学实际,难以指导中小学教师去解决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从2008年秋季开始,我院从各个研修部(教学系)选派了40多名高职称或高学历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到中小学校开展课题调研、教学顶岗或挂职活动,并结合学院“岗位大练兵”和“形象年”、“质量年”、“建设年”活动,大力锻造一批熟悉中小学、研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专家、名师和优秀团队带头人。

同时,为充分利用校外优质师资资源,我院从省内外的高校、教科院(所)、中小学校、教师培训机构等选聘了100多位培训顾问、特聘教授、兼职教授、兼职副教授和指导名师,遴选了200多位中小学教学名师充实到培训师资库,初步建立了一支覆盖全省、辐射全国、专兼结合的中小学培训师资队伍。各类专家、名师不但参与相关学科培训方案研制,开设专题讲座(含视频),检查评估培训效果,而且参与课堂点评、师徒帮带、在线答疑、跟踪指导、科研引领等活动,突出了教师培训的特点,极大地带动和提升了整体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三、紧密贴近培训内容,不断改进培训方式,力求体现培训特色

有针对性的培训方式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福建教育学院对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培训项目及其方式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诸如讲座式、参与式、案例式、课题式、反思式、嵌入跟班式、师徒帮带式、互动交流式、异地研修式、在岗实践式、研训一体式、参观考察等,各具特色又相互融合的培训方式。

培训方式本身没有优劣之分。我院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和培训条件等选择和采用具体的培训方式,努力创设环境和条件,通过“五结合”,体现培训特色,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五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研修的前提下,创设实践情境,进行基于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和反思,不断促使学员内化理论,并成为自身更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的素质和能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通过集体授课、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分散实践等,把学习与交流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预设环节结合起来,激发学员培训热情,促进教育教学实践向深度延展。培训与教研相结合。改变传统的“专家讲座――学员聆听”单向培训活动,以训促研,以研带训,研训结合,将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教育教学问题解决有机结合起来,变以学科为中心为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对问题解决的经历和反思,让学员获得对自己专业成长的意义、途径。本地与异地培训相结合。通过与教育先进地区的培训机构(基地)开展培训合作,把学员送到异地委托实施全部或部分培训内容,拓宽学员眼界,学习异地先进办学理念和教学经验,提高培训实效性。

四、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实现“面授网授,两翼齐飞”

根据福建省人民省政府2008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闽政文[2008]344号)文件精神,福建教育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承担高中高级职称教师、高(完)中校长,以及省级骨干教师和校长的继续教育任务”。也就是说,要每年把成千上万的培训对象集中到学院开展集中培训活动,是不现实的。我院为了有效解决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进修难、成本高、工学矛盾突出等问题,积极创新教师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不断探索短期与长期相互衔接、集中与远程相互支撑、面授与网授两翼齐飞、“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新体系。2010年我院首期开通了依托福建基础教育网的福建省高中名师网上授课(教研)平台和福建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平台。两平台本着“更专、更优、更多、更新”和“免费、开放”的原则,一方面为参训教师提供高质量、低成本、广覆盖的教育、教

研、科研资讯资源,另一方面打破时空界限为参训教师提供了学习专家、名师讲座课件(含视频),以及交流教育教学心得、深入探究教学难点、热点问题,尽情展示个人风采和成果的平台,让参训教师在培训中找到了研修的伙伴,听到了同行的声音,感受到了名师专家的魅力,为新的或更高层次发展提高有力支撑。

建立“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培训体系,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是我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大力提升教师整体素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有益探索,也是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用,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创新举措,它实现了“五个结合”:一是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班级面授教师培训模式的结合;二是实现了全国、全省高层次的教师教育专家资源与地方专家资源的结合;三是实现了学员的团队学习与个体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四是实现了高层次的专业引领与教师个人问题解决的结合;五是实现教师专业研修与终身专业发展的结合。

五、建立一批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优质实践研修(实训)基地

建立优质实训基地,到中小学校参观考察,开展听课、评课、议课等实践活动是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为充分利用优质中小学校为教师培训服务,发挥学校在培训中的基础性作用,我院在全省九个地市和全国10个省(市、区)遴选、建立了132个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或培训基地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训基地。根据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我院分学科、分批次、分组别组织学员到实训基地开展参观考察、观摩调研、听课评课、课题研究、校本研修或开设公开课等活动,促使学员深入学校、深入课堂、深入一线,把培训获得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联系和应用到教育教学实际中,同时学习特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博采众长、反思提高。比如,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省级培训(提升工程)等项目,我院都安排学员到福州钱塘小学、鼓楼第一中心小学、群众路小学、乌山小学等协议基地校开展实训活动。高中学科教研组长培训项目,我院还采取“5+5”的方式,即5天集中学院进行理论研修和研讨,5天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等实训基地开展实践研修和考察,通过与优质校、特色校或培训机构开展交流合作培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实训基地,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为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基地)的积极性和作用,积极推动省内培训机构(基地)的资源整合和共享,我院推动省、市、县教师培训机构(基地)三级联盟建设,以形成省、市、县三级培训机构(基地)合力,共同搞好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三级联盟”主要在八个方面进行有效合作,即共同研制培训方案,共享共用培训师资资源,共建共用培训基地,共建共享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共同办好基教刊物,联手承接培训业务,联合开展基础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共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等。这种以“合作、互利、共享”的“三级联盟”机制,大大扩大了我院教师培训实训基地的规模,也方便了学员在各地开展在岗研修,并获得当地名师的悉心指导,提高了培训质量,体现了培训特色。

六、搭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发挥网络、课题、刊物等载体的作用,延伸培训服务

提高教师培训质量,需要优秀的培训教师、优质的课程讲座、优美的学习环境,还需要为学员提供内化培训内容、展示教科研成果、促进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我院积极发挥网络、课题、刊物等载体的作用,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高水平的延伸服务。

我院办有“两网三平台”,即福建基础教育网、福建教育学院网和福建省高中名师网上(授课)教研活动平台、福建省高中教师远程研修平台、福建省基础教育课程资源中心(筹)。培训期间,学院除了免费给在校学员提供网络教室上网外,还免费提供优质、丰富、新颖的各种学科网络信息和资源,为学员传递包括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科理论发展动态、学科新知识、学科评价策略与方法、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学科学习方法研究、学生能力培养研究、学科校本教研与研究的资源和基础教育重要的政策信息,为深化培训效果服务。我院还办有“三刊”,即《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望》。其中,《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福建基础教育研究》专门为学员开辟了学习、交流园地或展示教科研成果专栏,积极引导学员探索基础教育改革重要课题,理论化培训和实践成果,推广闽派特色教育教学经验,促进学员向教育名师转变。

我院设立了“三所一中心”,即福建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所、闽派特色教育研究所、台湾基础教育研究所和福建基础教育考试研究中心。按照“研训一体、培养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吸纳学员参与我院的基础教育研究课题,以培训促教研科研,以教研科研促教育教学,凝聚和激励学员深入探究中小学管理、教学中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促进学员在培训和实践采众长、推陈出新,加快提升理论素养,提高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我院还把学员的相关论文汇编成册,或把基础教育最新研究成果编入《梦山丛书》出版,精心打造中小学教师成长、发展和辐射的平台。

七、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管理机制,为教师培训提供优质的管理和后勤保障服务

做好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培训机构不但需要教学名师与教科研团队,还需要有管理水平高、组织能力强、服务意识好的培训管理队伍。福建教育学院为搞好干训师训主业,建立和完善了适应主业需要的内设机构、管理机制、督查考核制度,形成了一支主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比较强的培训管理服务队伍,努力让培训学员满意,让中小学校满意。

在调整学院内设机构方面,学院将原来与学历教育相适应而设置的9个教学实体(教学系),调整为6个研修部,即校长研修部、文科研修部、理科研修部、外语研修部、体育与艺术研修部、信息技术研修部,专门从事干训、师训工作。设立了继续教育研究室,专门开展中小学教师、校长继续教育调研与研究。同时设立了教师培训管理处、干部培训管理处等,协调、组织、管理教师、校长培训工作,让学院主业更加突出,更好地做好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工作。

在加强培训规范化管理方面。学院着力抓好培训规范化管理工作。制定了《福建教育学院师训干训办班管理暂行办法》、《福建教育学院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暂行办法》、《福建教育学院关于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教育考察暂行规定》和《福建教育学院师训干训后勤服务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整理印发了《基础教育政策法规汇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管理文件汇编》、《基础教育培训规范化管理资料汇编》、《课程评议办法》等,并对培训各个环节的管理和服务工作进行了细化,促进培训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3)

飞行人员时刻面临着突发性、危险性和复杂性的因素刺激,其职业具有责任大、难度大、风险大等三大特点。飞行员既需要有强健的体能素质,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现代飞行员的培养非常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因为通过心理训练和培养,可以培养飞行员顽强、勇敢、鉴定和果断的性格,能在复杂、危险和紧张的实战条件下保持必胜的心理状态[1]。飞行员的心理训练贯穿行员的政治教育、训练和选拔的整个过程中。本文就飞行人员基础训练阶段心理品质培养的方法和效果进行初探,旨在为提高飞行人员心理品质提供参考。

一、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某飞行训练基地学员102人(试点班)为实验组,另选该飞训基地100人(常规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采用有针对性的心理品质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训练方法。两组队员均为男性,年龄、身高、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入飞训基地培训前进行心理品质测试,各项因子比较结果差异不显著。

二、方法

(一)实验组

根据学员进入飞训基地后心理品质的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加入了心理品质训练。具体包括:

(1)非智能结构心理品质。飞行动机:通过多渠道评估学员的飞行动机,提出可行的教育训练方案,包括积极开展战斗精神培育和航理知识学习;利用心理学反馈作用不断否定消极的飞行动机,强化积极的飞行动机。

良好的性格。性格特征在飞行员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核心作用。首先要多渠道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其次要通过教育对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进行改造,端正其服役态度,提高学员的自我调节能力;另外要针对青年学员可塑性强的特点进行集体陶冶、典型引导和严格管理。

情绪自控力。飞行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不能因为小刺激引发大的情绪波动。加强学员的情绪品质教育,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树立学员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员对情绪紧张的适应性训练,包括心态训练法、想象预测法、经验积累法等[2]。

意志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培养优秀飞行人员的前提,在基础训练阶段要按照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要求使学员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严格按照条令条例对学员进行管理,从点滴做起,从眼前做起。

(2)智能结构心理品质。动作反应能力。动作反应的速度、向量准确性、手眼协调性、动作连贯性和预见性等使飞行员动作反应能力的主要指标。在飞行训练阶段,通过动作的模仿和训练,如军体拳、体操单双杠、垫上、跳马等,提高学员的灵敏、迅速、协调、准确的动作反应能力。

空间定向能力。空间定向能力是飞行员的一种特殊重要的能力。在基础训练阶段采取平衡操,练习旋梯、固定滚轮等专门器械体操来提高学员们的空间定向能力和前庭耐力。

抗过负荷能力。抗过负荷能力是飞行员对加速度的承受能力。通过重力性力量训练、极限强度性训练和心血管反应能力等体育锻炼增强有关器官的工作能力、改善神经调节机能、建立条件反射。

(二)测量工具和方法

按照飞训基地学员心理品质的选拔与评测指标对两组实验对象培训前后的心理品质进行比较。

(三)统计学方法

资料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心理品质的得分情况。P

三、结果

培训前后两组学员心理品质得分变化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培训前后两组学员的心理品质得分均有提高,且和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培训前后两组学员心理品质得分变化比较

注:*与培训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四、讨论

飞行员需要有强健的体能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在飞行人员基础训练阶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飞行人员在飞行活动中,时刻面临着突发性、复杂性甚至危险性的状况,如果其心理品质差,就会惊慌、焦虑、恐惧、烦躁,甚至丧失信心,从而影响其飞行技术的发挥。因此在飞行员基础训练阶段应该培养其沉着、顽强、胆大心细、临危不惧等心理品质。外军心理学家认为,现在的飞行员们是在“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长大的,很多学员没有朝气和魄力,心理品质较差,这是飞行员培养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飞行员的心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以后发展较迅速,研究的重点在于招飞的选拔方法,而对行人员心理品质的培养相关文献并不多[3]。有研究指出专业、规范、系统科学的进行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飞行员的心理品质,缓解其心理压力。本次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点。传统的飞行人员基础训练能有效果提高飞行员的心理品质,但专业、规范、系统科学针对个体进行培养训练能显著提高其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训练作为飞行员培训的重点内容,应该将其贯穿行人员培养的全过程,强调重视飞行人员培养过程中尤其是基础阶段心理品质的培养,研究提高心理品质的新方法、手段和更加有效的途径,值得飞行人员选拔培养相关部门去重点关注。

参考文献: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4)

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各种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最核心的资源,员工培训工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员工素质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提高员工素质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作为提升员工素质重要方式之一的企业培训,对增强企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某大型企业基层实际情况,分析基层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探索基层员工培训方式、建立健全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等方面,就如何加强基层员工培训进行探索与思考。

一、加强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的是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前沿、是根基,是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推动公司改革发展,来不得半点虚,必须要打牢基础、抓实基层、强化培训。石油和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企业的发展关系着国计民生,面对的是千家万户。加油站作为企业基本的运营单位,管理流程繁多、制度要求复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大量的基础工作都需要广大基层员工完成,基层员工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可以说,全面提升基层员工队伍的技能素质和综合素质,为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和重要支撑。

二、基层员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培训理念不科学。目前多数企业管理者认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基层员工进行培训,是一种不经济的投资行为,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投入产出不成比例。因此在对待基层员工培训的问题上随意性较大,没有从战略的角度看待基层员工培训的问题,而是过分强调短期效益,使得基层员工培训缺乏长期的、系统的考虑与安排,特别是在基层单位培训组织机构不完备和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下,基层员工的各项培训容易流于形式。

2.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体系。在大型企业的基础单位,多数企业没有独立的培训部门,大半都是与人事部门合署办公,原本人事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属于核心部门,职责较多,管理员工培训的多数仅仅设置一个岗位,对于员工培训也认为是一项简单的行政步骤,培训的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在培训的组织上,仅仅来一场讲座、参与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培训,可以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造成培训效果不佳。

3.培训方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目前,基层员工的培训都是采取课堂灌输为主,注重传授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条理性,满汉全席式的培训较为空洞,缺乏趣味性和新颖性,形式单一,过程枯燥,员工虽然在培训中学到了所需的业务知识,但很难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不能收到综合的培训效果,久而久之,此类培训将逐渐形成员工将培训当成负担的局面,使培训失去了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

4.工学矛盾突出。基层是一个企业完成生产经营任务的最小单元,如同上文所述,基层大量的基础工作都需要广大基层员工完成,不仅是企业管理制度和要求的执行者与落实者,还是企业效益的创造者,更是为千千万万消费者提供服务的服务者。基层单位如何能在完成各项经营任务的同时,又能开展严格、认真的培训?其实,工学矛盾,一直都摆在基层管理者的面前。只抓经营与管理,不问培训?既不能完成上级交给的培训任务,又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倘若高度重视基础员工的培训,造成大量的现场工作无人做,形形的消费者难以服务好;如两者双管齐下,使得任务显得繁重不堪。

三、基层员工培训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转变培训理念。企业培训成为企业培育综合素质高的基础员工的重要途径,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要明确培训的方面,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发展需要,结合员工实际素质情况,根据员工长期教育培训规划,对员工的培训教育要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能因为培训难以或者短期难以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基层员工的培训力度,压缩对基层员工培训的投入。作为企业管理者,其要提升对基层员工培训的认识,站在企业人才战略的角度,将培训作为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力量进行开发的投入,属于企业的间接投资,要坚信基层员工的培训,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同时,针对没有独立配备培训部门的基层单位,应从组织机构上重视,在人力资源部门设置培训专岗外,大力拓展培训讲师队伍,特别是要在基层员工队伍中发展讲师,最终实现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是讲师;对于基层员工来说,要重视培训,并能在培训中收益,学到真材实料的东西,培训不仅仅是企业要求员工做些什么、学到什么知识,更是提升到个人职业规划的角度,将培训作为提升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给予员工的另外一种“福利”,实现基层员工对待培训的态度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充电”转变。

2.拓展培训内容。虽然贴近企业生产经营是基层员工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其目的是提升基层员工的各项技能水平,但在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结合丰富的培训形式开展员工的企业文化、团队协作、心理培训、服务意识、沟通协调能力、法律培训等方面的培训,使得培训更具综合性、体系化,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业务知识,更要结合企业性质,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比如针销售性企业,可以适当增强服务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培训等,提升员工为形形的消费者服务技能和技巧;培训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业务的需要,可以适当开展针对与员工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为了提升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及时帮助员工将日常经营中的典型经验和创新总结等提炼成培训教材,鼓励员工自主开发培训课题,在激发员工成就感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丰富培训形式。培训组织要充分考虑员工的心理需求,在培训组织上,做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广泛征求员工对培训形式的需求,避免使用单一的课堂式灌输方式,可以采取灌输式与答疑式、案例式、讨论式、现场模拟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比如加强实操训练,即重点开发针对基层员工的实操课程,在培训中加强实际操作训练,严格技能操作考核,杜绝以讲代练、以说带做,切实提高员工动手操作能力;开展“师带徒”培训,坚持“以老带新、以熟带生”和“自主自愿、双向选择”的原则,开展一带一、一帮一的“带、管、教”负责制,形成高技能带低技能、一级带一级、把现场变成课堂的教练式培训体系;开展仿真练习,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实景培训基地,模拟经营现场实际,开展仿真训练,理论知识学习与实操训练同步进行,实现上岗培训、员工轮训的理论知识学习与仿真实操训练一致;推进在线学习力度,依托微信平台和APP学习平台,为员工自主学习培训提供便利条件。

4.建立培训评估体系。培训效果评估管理是指人力资源组织管理部门在培训结束后,组织收集企业和受训者从培训当中获得的收益情况,以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过程。为了对新员工培训计划实施的全过程做出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判断,了解培训是否达到培训目的,是否起到引导新员工的作用,就要进行培训效果评估。因此,在基层员工培训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效果,把培训效果评估作为培训工作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培训评估体系,采用反映评估、学习评估等方法,总结在基层员工培训实施过程中好的做法与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建议与意见,使得基层员工的培训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培训质效,并在培训评估中不断完善培训工作,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基层员工培训体系,为企业基础员工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5.健全培训激励机制。将培训考核工作与企业提高执行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推进企业改革发展结合,各级单位、各管理部门工作结合企业,充分调动基层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对员工的培训激励机制,探索建立学习积分制,加强对基层员工参加培训考核力度,设置各项考核指标,如学习时长、学习课程、自主开发培训教材、拍摄基层员工培训微视频等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员工评先评优体系,以激发基层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考一级的考核体系,将基层员工培训组织情况、基层员工参与情况、基层员工自主开发教材情况及基层员工占讲师队伍比重等纳入对下级单位的管理考核,不仅仅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考核挂钩,更要与分管人力资源部门的领导薪酬挂钩,以增强各级管理者对基层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逐步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四、结语

我们生活和工作在时刻变换的社会中,人的思想意识在不断变化,企业要适应这种新常态,实现企业高质高效的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性条件,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其员工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基层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重视基层员工的培训力度,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同步发展,真正实现培训目标,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为企业的持续稳健、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5)

招聘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培训

作者单位:513400广东省连州市人民医院护理部

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护理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延伸和扩展,护理技术也在不断提高和发展。但基础护理技术始终是护理工作永恒不变的基本内容。基础护理技术,又称一般护理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服务过程中最常用的基本知识和基础技术,是各临床专科护理的基础;是完成护理工作任务和确保护理安全的保证;是衡量护理质量的核心和标准,也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1]。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和人事编制体制的改革,招聘护士已成为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目前,二级综合医院新招聘的护士大多数为中专毕业生及基层医院工作经验的人员,教育及工作背景差异性大,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偏低的现象,导致新招聘护士队伍中存在基本理论知识、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的掌握参差不齐,且操作不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临床护理工作需要[2]。此外传统培训方式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组织性,不能适应社会和临床的需求。为此,提高新招聘护士基础护理技术培训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招聘护士技术培训及管理方法势在必行。本院通过对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存在问题从2008年5月起改革培训教育模式和管理办法,以期进一步规范培训过程,完善培训管理体系,提高新招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保证临床护理工作质量。

1 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分析

1.1 新招聘护士教育及工作背景差异性大

我院为一家二等甲级综合医院,近4年来招聘新护士110人,新招聘的110名护士中,护理专业中专学历85人,占77.2%,大专学历23人,占20.9%,本科学历1人,占0.9%,助产专业大专学历1人,占0.9%。有护士执业证32人,占29%,无护士执业证78人,占70.9%。有护士执业证32人中有1人为护师职称,其余为护士职称,有工作背景的全部为二级医院以下的护士。这些新招聘的护士多来自基层医院,普遍存在学历、职称偏低的现象,整体素质差异性大。

1.2 医疗体制与人事体制改革对新招聘护士思想的冲击和影响

我院现有临床一线护士270余人,近4年来招聘新护士占临床一线护士总数40%,是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2008年至2010年新招聘护士5人转为正式在编护士,其余护士105名护士现均为编外护士。由于医疗体制和人事编制体制的改革,新护士不能转为正式在编护士,心理上感觉找不到发展希望,缺乏职业安全感,造成工作思想不稳定,主动学习进取激情不够,工作热情不高。

1.3 新招聘护士社会和工作经验缺乏

新招聘110名护士平均年龄20岁,最少17岁,最大32岁。他们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但对护理专业所需的宗旨、价值观、信念还不够成熟,由于缺乏工作经历,心理素质和应急能力差,工作慎独精神、判断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等还需要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教育训练和培养[1]。

1.4 培训过程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组织性

由于新招聘护士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医院,教育和工作差异差异大,导致操作技术标准不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以往培训欠系统规范性,医院无专职护士培训小组,无规范的分层次分阶段培训计划,无系统的组织实施,无科学的管理考核制度和配套政策,以致新招聘护士培训发展方向不明确,学习无规划性,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实践和患者需要。

1.5 传统教育训练方式不能适应社会和临床的需求

以往对新招聘的护士采用跟班师徒法带教,无固定专人负责,无专业技术老师指导;带教质量缺乏评价监督机制,新招聘护士和带教老师双方互动不够,导致新招聘护士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提高不快;传统基础护理技术训练考核方式限于示教室,流程是每月由一名护士在模型人示范标准操作-示教室操作训练-示教室考试;日常工作中,新招聘护士被动接受跟班老师知识传授灌输,习惯呆板模仿和机械操作,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当今模仿型和机械型的护士已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和临床的需求。

2 管理对策

2.1 规范培训管理方法

2.1.1 确定培训对象

确定培训对象:新招聘护士,包括中专、大专、本科护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有外院工作经历的聘用注册护士。第一年进入医院全部按照新入护士参加基础护理技术培训,经基本知识与基础技术考核达标后,次年根据上一年的考核结果,评估合格后才能进入相应阶段的护士规范化培训进行综合能力训练。

2.1.2 制定基础护理技术培训计划及目标,建立标准培训规程和考核标准

我院以《基础护理学》和广东省卫生厅主编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的要求为蓝本,结合医院的实际,制定我院的《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护理技术操作手册》和《护理操作示范视频光碟》,按照护士分层次规范化培训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建立临床基础护理技术规程和考核标准。组建医院护士培训小组,明确职能,负责新入护士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能培训、指导临床实践、规范操作行为。

2.1.3 基础护理技术考核要求

理论方面,医院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以助理护士及初级责任护士的要求与能力培训为依据,制定新招聘护士基本工作能力、应急能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础技能、常见基础护理技术规范的培训和考核内容,护士培训小组根据以上内容,每月负责组织所有新招聘护士进行理论考核。对未取得护士执业证书的新招聘护士,在每月组织理论考核的同时,适当选择执业资格考试大岗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内容加入。

操作技术方面,所有新招聘护士在科室经过考核后,再到医院护士培训小组处考核。要求一年内完成操作光碟中的17项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每个月可以根据个人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操作考试计划及进度,可自行选考操作考核的项目,一个月可以选考多个操作,一年时间中可以将操作项目提前考核完成,但不得延期完成,因个人原因无故延期完成者与今后的技术职称聘任及绩效考核挂钩。如因妊娠、婚期、各种原因的休假等影响培训如期完成者,则需补足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直到完成为止。

2.1.4 建立聘用护士培训竞争激励机制及保障政策

建立聘用护士培训竞争激励机制及保障政策:基本理论考核成绩80分为达标,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85分为达标,90分为优秀;急救技术操作90分为达标,95分为优秀。每次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优秀的护士,科室都给予绩效奖金的奖励。每月本人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评优、续聘等挂钩,并将结果填写入《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而且每月考核达标率与科室培训绩效考核及带教老师、护士长个人的绩效考核挂钩,促进带教的责任感。如果一年内操作或理论考核成绩年度累计5次以上不达标的延期降级聘用,培训时间延长1年,一年内考核成绩年度累计3次以上不达标的培训时间延长半年,以达鞭策作用。

本院所有护士实行同工同酬,通过政策保障使聘用护士的切身利益问题得以解决,保障聘用护士的合法权益,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使其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工作。普通全日制高校毕业的护理大专、本科新招聘护士考取执业证书后,培训综合考评成绩优秀的人员医院予以转为正式编制护士。通过建立合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对聘用护士技术实施绩效考评管理,彻底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大锅饭”式的传统管理模式,在人员的流动中求稳定,在动态的竞争中选优秀,使聘用护士的管理机制充满活力,也可促进与正式在编护士的相互竞争力,搭建年轻护士的成长平台[2]。

2.1.5 量化基础护理技术项目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

量化基础护理技术项目管理,夯实基础护理服务:每月设定可量化的具体基础护理技术完成项目,实行基础护理责任大包干,完成的基础护理质量及数量情况与个人绩效考核中的工作量挂钩。其中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口腔护理、会阴冲洗等基础护理项目,要求到病房实实在在落实到患者身上。基础护理质控组成员每月到各个科室检查新招聘护士基础护理质量及核定完成数量情况。

2.2 改革培训教育模式,系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术训练

2.2.1 选择培训基地,健全培训教育管理体系

选拔教育训练基地,培养护理操作技术训练师资队伍,在全院范围选定内、外6个科室为新招聘护士培训基地。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和质量,在科室选拔基础理论扎实、技术操作规范的培训老师为护理导师,对新入护士尤其是新入一年内的护士采取一对一“临床培训导师制”,要求一对一进行固定指导。带教老师每年聘任,年底对带教质量进行满意度调查和综合评价。护理部组建护士规范化培训小组,小组组长由一名副主任护师担任,发挥高职称护理人才优势,为新招聘护士的培养搭建成长的平台。医院科教科设一名副主任护师负责护理的教学与培训,科室设护理科研员一名,健全了医院-护理部-科内的培训教育管理体系。

2.2.2 护理部以重教强护、培养合格人才为目标,加大护理专业培训的资金投入,2008年起逐步更新和购置大量的护理技能训练器材,构建了能融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训练的专业场地,并设专人管理,为全院临床护理技能训练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2.3 基本知识和基础护理技术教育训练模式

2.2.3.1 改变传统每个月专人组织示教室现场操作示范的方法,改为视听教育训练方式。根据广东省卫生厅主编的《临床护理技术规范》,2008年3月起逐步全面梳理和修订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流程,完善基础护理操作流程和评分标准。组织护理技术能手将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录制成多媒体教学光盘,发给培训对象,根据医院制定的《护理操作示范视频光碟》,使全院新护士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流程、标准统一。新标准将护理程序思维方式贯穿于操作过程中,注重护理评估和临床判断能力的训练,将评估、理论知识及安全意识融入评分标准,通过配套调整,引导护理操作理念的更新,使护理操作流程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人性化。

通过采取自行录制多媒体教学光盘进行培训的方法,解决了培训空间小、培训任务重、教师讲解受限、影响培训效果等实际问题,使护士们一目了然了解每一个操作的规范步骤,护士们可以灵活利用休息及空闲时间随时观看及练习,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渐进性训练。视听教育训练方法实用方便,缩短了培训半径。每个科室安排一位高级责任护士总负责技术指导和考核,医院护士培训小组有8名成员,每月定期到各个科室进行实地答疑与指导[3]。

2.2.3.2 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采用PBL(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方法,将问题式与启发式教育方法相结合,护理组长对分组内的新护士,每天利用10~15 min的时间,通过交接班、查房及实际操作时将常用基础护理理论、技术规范等与临床工作中息息相关的问题作为学习讨论内容,每次选定某一问题为学习目标,问题尽量与临床护理现存所要解决的情况相接近,通过解决真实性问题,引导护士理解问题后面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4]。医院在全院各科室工作站上设立有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科室科研员指导护士利用数据库检索查阅文献,搜集学习资料;每周组织新入护士对提出的即定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或组织小讲课;在护理教育科研管理委员会组织全院每月4次的护理学术活动中,适当安排新招聘的大专学历护士进行讲课;对积极参与讨论及进行讲课的护士,科室每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加分。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提高新护士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基本知识掌握牢固,提高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实践与理论的良好结合,避免了培训与临床实践的脱节。

2.2.3.3 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中采用SP(标准化)护理技术操作培训模式,指导新招聘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把教育训练贯穿于日常护理活动中,注重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克服传统基础护理培训中机械、呆板的操作训练,通过SP为新护士设置情境,采取真人真做的方式,让新护士在病房进行实地操作考试,让患者来充当评估者的角色,通过患者的客观感受来点评操作技术的不足;或者由指导老师模拟标准化患者,对操作者进行虚拟情景训练,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激发护士们的学习兴趣,加深护士对系统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具体操作的感性认识[5],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提高年轻护士的实际操作动手能力。

随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开展,切实加强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质量是广大护理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护理技术是护理质量的基础,所以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高新招聘护士基础技能及基本知识势在必行。通过对影响新招聘1年内护士基础护理技术效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管理对策,稳定聘用护士队伍;提高新护士综合素质,提高评判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提高基本知识和基础技术水平;提高工作质量,保证护理安全。

参 考 文 献

[1] 吴欣娟,马丽莉.新护士系统化培训体系的建立及效果探讨.中华护理教育,2005,2(2):54.

[2] 施伟群.聘用护士的培训考核方法探讨.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181.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6)

我们非常十分重视医技人员培训工作,成立了院科两级培训考核组织,多层次对全院卫技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相关职能部门和科室工作人员认真负责,每次培训工作,从培训方案的制定到培训内容的选取,从培训过程的监督到培训结果的考核,都认真对待。并将“三基三严”作为大事来抓,严格督促落实,考核成绩与个人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奖金及执业医师注册挂钩,有效地保证了“三基三严”训练效果。加强了对全体卫技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力度,提高了卫技人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三基三严培训覆盖率:100%,三基考核合格率在90%以上。

二、根据临床工作需要选择培训及考核内容,扎实开展三基培训工作,涵盖的内容包括:

(一)基础理论方面: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的基本理论,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等基础理论。

(二)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标本采集方法。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使用方法、及适应症等。

(三)基本技能:包括卫技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

(四)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防范及处理条例》、《病历管理规定》等

(五)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等

三、选用了多种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培训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让卫技人员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周业务学习时间学习新知识,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

(一)全院培训由医务科组织集中授课、临床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全院45岁以下、副高级职称以下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既包括心电图、影像学等基础专业知识,一年来,医院共组织开展“三基”讲座6次,技能培训4次,全院医技人员均接受了规范的“三基三严”培训考试。进一步提高了卫技人员临床岗位技能,夯实了基础医疗质量,整个培训考核过程计划周详,组织有序,考勤严格,保证了整个考核结果的客观、有效。

(二)加强对新入院职工的培训力度,从源头上抓好基处医疗质量建设。医院严格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及职工个人专业要求安排新职工科室轮转。各科室均由培训、考核小组负责新入科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工作,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对新入岗人员的监督力度,定期组织考核,使新上岗人员能够扎实有效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保证了医疗安全。

(三)**年我院共派出11名医师分别到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西南医院、华西附二院、重医附院、涪陵中心医院等地进修妇产科、血液中心、nicu、不孕不育、急诊急救等专业。派出各类短期学习班、研讨会共44余人次,对进修结束回院的医务人员医务科及时组织全员讲座,保证他们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能够及时传授给其他医务人员,保证我院医疗技术水平得到整体的提高。

通过行之有效的“三基三严”训练与考核,卫技人员的“三基三严”水平和临床工作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全院卫技人员“三基三严”培训合格率达到96%,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得到有效落实,服务作风更加扎实、严谨,病案书写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危重病抢救成功率、疾病确诊率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不断提升,医疗投诉明显减少,进一步夯实了医院的基础医疗质量,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基培训总结(二)

**年以来,各科在医院及护理部正确领导下,根据护理部的三基培训计划及科内计划,对科内的护理人员已进行了培训。现将培训总结如下:

1、通过对我科护理人员三基培训,建立了一支学习型的护理队伍,带动并提高护理标准化管理的贯彻实施。大家在三基培训中比学赶帮,积极认真,充分展示了我科护理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和风采,使全科护理人员的理论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并提高我科护理人员整体素质及技术水平。

2、通过三基培训,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倡导各项操作人文关怀,在各项护理技术操作中加强人文沟通与培训,提供人文服务。

3、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基础知识及基础护理项目培训,规范及提高基本技术操作水平,通过培训,使各项操作更加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达到护理操作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4、加强急救训练,提高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及急救水平,保证病人安全,为今后的急救工作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

5、我科室工作今年异常繁忙,大家每天几乎都加班加点。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大家都利用休息及上下夜班时间进行练习,唯恐在考核中不能取得优异成绩,充分体现了护理人员以工作为重,努力进取,勇于争先的精神。

6、三基培训,强调的是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掌握,通过考核进行练兵,通过考核规范标准,通过考核使大家认识到各项技术操作的不足之处,在考核的同时给予技术标准的规范,所以每位护理人员考核后监考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耐心指导。充分体现了每位监考老师对提高我科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倾注极大的热情和信心。

7、三基培训,一方面强调医疗服务的标准化,更强调护理服务的人性化。要求在开通气道及各操作环节中,真正体现对人的关怀和爱护,强调护患沟通及病人的舒适满意,操作中如何提高服务意识及服务艺术,从满意服务达到感动服务和卓越服务,以达到在临床工作中的和谐护患。

8、通过三基培训证明,我科护理人员整体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特别是留置针操作一针见血率明显提高。在临床工作繁忙的情况下,护理人员不怕苦、不怕累,利用下班或休息时间在病房练操作,正是由于这种苦练基本功的精神,有许多同志在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

9、通过三基培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年轻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技术操作水平对适应医院的快速发展有明显差距,技术培训仍要长期进行,规范化的操作标准的实施更是一项人人参与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护理基本技术培训上更需进一步加强,具体便现在:

1.个别年轻护士对操作考核比赛不重视,练习少,在操作考核中表现为操作不熟练,忙乱、顺序颠倒。

2.考核中体现出平时工作基础的不扎实,如抢救、应急意识不强,不熟练;操作物品准备不齐;没有真正把演练当作实际操作等。另外,操作中沟通声音小,指导、交待注意事项不全等。

三基培训总结(三)

强化“三基”技能 确保医疗质量——我院举办全院三基培训考核 活动

“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既是医务人员的基本功,也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基础要素,“三基”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技术水平及基础医疗质量的重要举措。为了进一步强化我院人员“三基”技能,更好地迎接医院等级复审,医务处经过一系列的积极筹备和布署,近日在多功能厅举办了多场面向全院医、药、技、研究系列人员的“三基”技能学习及考核活动。

急救技能以心肺复苏(CPR)技术为培训重点,力求全员做到熟练掌握。急危重症医学部李辉副主任医师详细解读了**年新版《国际急救指南》CPR术的操作要点。相比以往,新指南更强调持续性心脏按压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心脏按压的频率是多少?听过Lady gaga的Born this way就知道了,恰好100次。”现场配合视频和音乐,李主任生动、活泼的讲课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7)

聚焦科学定位,描绘共同愿景

北京教育学院是一所主要承担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师与管理干部在职培训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面对新时期干部教师培训的新任务与新挑战,2011年,学院第二届党代会鲜明地提出了学院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全面服务于首都教育改革发展和中小学校长、教师发展的需要,着力建设校长、教师培训的人才高地、研究中心、资源平台、业务枢纽,增强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将北京教育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国内示范引领、国际开放合作的校长、教师研修高地和首都基础教育党建研究中心。

在这一高瞻远瞩的科学定位的引领下,“将北京教育学院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国内示范引领、国际开放合作的校长、教师研修高地和首都基础教育党建研究中心”成为全体教育学院人心中的共同目标。这一目标极大地激发了全院教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它已内化到教职工心中,转化为理性的价值自觉与价值自信。全院上下目标同向,行动同步,始终坚持为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培训服务的功能定位,努力打造学院的办学特色。

立足专业培训,提供特色服务

北京教育学院的核心职能是培训,宗旨是服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进而促进首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年来,学院主动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和干部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立足首都,面向全国,支援西部,逐渐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市培”“国培”“援培”“委培”四种培训并存发展的格局。其中,市级培训是体现奠基性的主业服务;援助培训是体现帮扶性的公益服务;部级培训是体现高端性的示范服务;委托培训是体现辐射性的共赢服务。“四训”并举,教育学院为首都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培训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充分利用首都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了其在全国干部教师培训领域改革创新和示范引领的作用。

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培训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教育实践,有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近五年来,学院培训事业发展的历程正是潜心探索培训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专业化”已成为学院上下无止境的追求,具体来说,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首先,在做培训的同时认真研究培训,依据成人学习规律,努力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提升专业品质。作为一所以培训为核心职能的成人高等师范院校,学院对培训项目及其研究进行了精心的顶层设计。自2009年开始,我们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南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测试研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必修课程标准研究、中小学校长培训效果追踪研究等。从建立标准、建构课程到科学评估,学院的培训研究有条不紊地展开。基于这些研究成果,学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根据校长、教师不同阶段的专业发展需求,实施分层、分类、分岗培训的局面,在满足干部教师个性化需求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诸如送培到基层的“绿色耕耘”农村教师培训模式、以跟岗学习为基础的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培训模式、基于教学技能标准与成人技能学习规律的全日制带薪脱产培训模式、主题驱动合作研究的骨干教师工作室模式、主题式校长高级研修模式、借鉴企业培训经验的培训者行动学习模式等,都是学院近年来创造并使用的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其二,学院视培训质量为生命线,制定严格的培训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学院以本院督导室为主体、聘请外单位各领域专家,根据需要,组成以专业评估人员为主、多元评估主体共同参与的培训质量评估团队,对整个培训过程各关键环节包括项目申报方案、培训实施方案、培训课堂教学质量、培训师资资格、培训效果进行质量监测与绩效评估。为强化培训质量,学院还实施了“培训质量提高工程”,作为“十二五”期间学院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其三,学院努力建设专业化的培训管理机构,以保障各级各类培训顺利实施。2008年,学院成立了教师教育人文学院、教师教育数理学院、校长研修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国际语言与文化学院、信息与远程学院、职业教育学院七个二级学院。2012年,又设立了北京市教育督导研修中心。2013年,拟积极筹建北京教育人才科学研究院。各二级学院和中心明确自己的定位,努力按照培训专业化的要求,建设专业队伍,提高培训品质。此外,为做好培训管理工作,学院完善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相结合的体制,建立了以培训申报、标准、服务、实施、评估“五统一”为核心的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服务项目、统筹资源、提高效率为宗旨,将管理专业化贯穿于培训规划、项目设计、课程开发、组织实施、质量监控、绩效评估的全过程,立体化地推进培训专业化。

聚焦培训专业化而展开的一系列建设工程,有效地提升了干部教师培训的质量,实现了为干部教师提供特色服务的目标,也使得学院服务基础教育的宗旨得以落实,并在全国范围内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潜心内涵发展,追求卓越品质

产能的积蓄是事业持续发展的源泉。没有这种积蓄,学院不可能走远。这五年,内涵发展、积蓄实力,成为学院全体教职工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借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培养等策略,学院不断积淀持续发展力,追求卓越品质。

重点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这五年,在以往学科建设的基础上,学院开始了系统的、有规划的重点学科建设新历程。2009年,学院正式出台了《北京教育学院2009-2015年学科建设规划》及相关配套文件,确立了20个重点学科,先后分两批聘任了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教师,建立了17个学科建设团队,以校长培训学、教师培训学、学科教育学、学校管理学等为重点,建设具有学院特色的重点学科群。学院在实践中逐步构建完善的校长、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开发了一批在全国校长、教师培训领域富有特色的优质培训课程和教材。

建立严谨缜密的培训科研体系。学院2009年召开了科研工作会议,制定了《2009-2015年科研发展规划》及七个配套科研管理文件;建立、完善八个专业研究所,组织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对学院科研力量的整合力度,建立学院、二级学院和教学系、专业研究所三级科研管理体制。学院在2009―2012年还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在教师专业标准、发展阶段、国际动态等研究,微格教室、视频资源、教师测试室等建设方面都取得较大进展;连续召开校长培训专业化、教师培训专业化等学术会议,在全国发挥了引领作用。此外,学院还特别注意以科研促进重点学科与课程建设,先后组织出版了“绿色耕耘”丛书、“校长研修”丛书和“学校诊断”丛书等,在全国教师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院高度重视培训者队伍建设。2013年,学院专门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和实施学院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改善教职工队伍结构,下大力气打造专业化的教学、管理和工勤人员队伍。学院强化“欲为人师先拜师,欲强培训先下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倡导“顶天立地”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实施教师深入中小学实践的制度,打造既有专深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理论基础,又熟悉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师资队伍。五年来,学院一方面注意加强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培训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激励青年教职工岗位成才的良好环境,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学院还注意建设高水平的兼职专家队伍,聘请了108位院外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8)

0 引言

随着技术的发展,当今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一般包括机电设备维护、故障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机电设备管理六大模块。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一批“具备机电及自动化专业知识”、“掌握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同时这也是企业对该高职专业的需求。

针对机电设备诊断与维修等相关课程,学院一般进行金工实习、机电设备拆装等基础实训,机电设备管理课程只停留在理论教学阶段,但在培养掌握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方面,这样的实训构建及实施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1 基于能力本位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课程体系特点

基于“教育部的《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中的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开发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式”的要求,结合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校企合作的企业综合能力要求及实训中心特点,提出了“基于能力本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理念。该理念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基于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总结归纳形成专业的行动领域,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经过对企业实所需相关人才的调研,总结出该实训课程体系应具备如下特点:

1)职业性与技能性:基于《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作为该专业最为关键的实训教学环节,必须紧贴岗位实际,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践性与应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性是实训室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以致用,使机电诊断与维修等相关知识与技能得到充分的应用。

3)综合性与创新性: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猛,要想让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机电设备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等综合技能方面能够与时俱进,该综合实训室必须具备培养学生综合及创新理念和能力的功能。

2 综合实训中心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及载体的选择

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教学模式是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映射,我们通过对重庆神驰机电有限公司、小康汽车、重庆隆鑫股份有限公司、百事达汽车等多家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走访和调研,结合学院专业教学标准、在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以工作工程为理念,制定了如表1所示基于实训载体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表。

表1 基于实训载体与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培养表

3 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总体布局的构建与设计

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基于工作工程为导向,结合表1所示典型工作任务、载体选择,把整个实训中心分为如下6个实训区:拆装型基础实训区、电气故障诊断实训区、机械零部件失效分析实训区、机电设备维修实训区、机电设备改造实践区、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区,而机电设备管理实训全部贯彻到上述6个实训环节中,综合实训中心的占地面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该综合实训中心的总体布局设计如图1所示。

4 综合实训中心工作过程导向构建及运行

为了符合时展和企业需求,全面培养高职既懂机电设备诊断维修、又懂机电设备管理的全方位技能、创新型人才,重庆能源职业学院机电工程系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构建了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工作过程导向及教学运行图(第一阶段),如图2所示。

教学运行实施过程中,共设置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全体学生参加的载体抽签式分组实践性实训并达到预期目标;第二阶段:抽取第一阶段综合实训优秀的部分学生参加的“机电设备改造”或“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这个阶段作为大学阶段《专业实习》课程的一部分,目的是培养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创新型人才及为学校参加专业相关技能比赛选拔人才。

5 综合实训中心投入使用后效益分析

1)多方面培养能力,为技能比赛提供平台,拓宽学生就业面。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的学生可以通过该综合实训中心的全程专业实训,锻炼有关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维修、管理、改造及再制造的能力,为学生在校参加技能比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毕业后可以到汽车、摩托车、机床、机械加工、电梯等机电行业工作,真正地拓宽了就业面。

2)可以进一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部分学生毕业后创业打下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想创业的人群越来越多,毕业工作一段时间的高职学生更为如此,通过该综合实训中心的机电设备改造、机电设备再制造实践平台,可以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创新、研发能力,为日后有创业设想的学生打下基础。

3)可以采取“专业教师引领、优秀学生参加”的形式为社会上出故障的机电设备进行维修、改造或再制造,为学校进一步加宽校企合作模式提供途径。

6 结束语

为培养既“掌握机电及自动化专业知识”又“具备机电设备维护、诊断、维修、改造、再制造及管理综合能力”的现代化创新综合型人才,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以校区搬迁为契机,对我院现有的机电拆装实训室进行了重新构建与设计,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与该综合实训中心的实训紧密结合,培养具备机电设备诊断、维修、改造及再制造的技能创新型人才,拓宽学生就业面、增加市场竞争力。

2)在达到基本培养目标基础上,以该综合实训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或使已有的校企合作深度化,为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学生专业实习、岗前实战提供途径。

目前,机电维修与管理综合实训中心已完成布局构建与设备选型工作,正在进行采购、安装与配置,配套的实训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正在与合作厂商进行联合开发。

【参考文献】

[1]于云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与制造》课程教学设计[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25-27.

[2]孙兴民,赵兰庚.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室建设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24(11):62-65.

[3]欧阳国军,赵艳玲.职业院校网络安全实训室构建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11):71-73.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9)

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领导,完善安全培训管理机制,是塑造本质安全人的根本保障。切实加强领导,树立教育培训是安全生产基础保障、是企业战略投资的培训理念。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督促检查有关部门履行职责, 树立“巩固、创新、提升、规范、实效”培训工作理念,健全和完善矿、职教中心、基层区队三级培训管理机构,建立“统筹规划、集中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的培训管理体系,形成横向协调配合、纵向职责明确、管理规范顺畅的良性运行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结合平煤股份一矿人员多、工种多、井下战线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必须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提高职工队伍素质,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激发职工内在的学习动力,引导职工学技术、钻业务、提水平。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四位一体”激励与约束运行机制,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技术工人的操作技能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引导职工积极学习,提高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2、建立约束机制。严格落实各级各类人员资格准入规定和持证上岗制度。职教中心、工资科、安全监察科等部门负责落实就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在岗未持证人员,限期离岗培训达标,否则不准从事原岗位工作。新入矿人员必须进行岗前培训,严把岗前培训、考核、发证关。特殊行业、关键岗位人员在上岗之前应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

二、全面开展提升素质教育

1、加强职工文化学历教育。塑造本质安全人是可持续发展基础工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措施,提升各级各类人员的文化学历素质。一是严格把握特殊岗位人员、管理岗位人员和中层(副处级)以上管理人员的入口关,不具备专科文化学历人员,不能到特殊岗位和管理岗位工作;不具备本科文化学历人员,不能到中层(副处级)以上管理岗位任职。二是努力提升现有特殊岗位人员、管理岗位人员文化学历层次,使特殊岗位人员和管理岗位人员文化学历达到专科水平。三是利用“请进来、送出去”培养方式,即请高校到矿联合办学,或选派优秀人员到高校进修学习,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办学途径,解决中层(副处级)以上管理人员文化学历达到本科水平。四是组织初中以下工人不离岗参加学习,参加技校考试合格者颁发技校课程证书,相当于技校毕业证书。通过技校文化考试,技术能力达到中级工水平,可颁发技校结业证书,享受中级工待遇。

平煤股份一矿职工教育中心为平煤集团公司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主要对我矿和公司其他单位的基层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新方法培训,近年来,一矿职教中心在开展继续教育方面始终和一矿生产实际需要相结合,每年都组织教职工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产研究,掌握一矿生产实际需要第一手资料,把握当今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新技术,针对实际需要,邀请科研、院校专家来矿专题讲座。

2、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的培训,是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本质安全人的基础,是解决本质安全人“会安全”关键,加强岗位技能培训,应注重实际,注重现场,通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升高级技工以上人员所占比例,使高级技师、技师、高、中、初级工配置比例趋于合理。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重点是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更新理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技能人才培养和发挥作用的环境。二是建立培训、考核、使用、待遇四位一体运行机制,制定切实可行奖惩措施,激发职工内在学习动力,形成良好学习氛围。三是按照公司有关规定达到中、初级工考核鉴定标准,职工可以按照标准自学,定期参加考核鉴定,持证后享受待遇,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积极性。四是加快高级工以上人员培训工作,选拔优秀中级工参加高级工培训和鉴定,为培养技师、高级技师打下基础和创造条件。

3、加强基层区队培训。基础区队安全培训,是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员参与安全培训的重要载体,是培育本质安全人的关键所在。平煤股份一矿充分发国家三级煤矿培训基地和国家三级非煤培训基地的作用,把脱产培训和基层区队培训有机的结合,在构建本质安全培训模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分发职教中心在培训设施、专业、师资、资质方面的优势,在强化技能培训基础上,拓展非煤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提高职工知识层次;组织开展职教师资培训和指导培训教材开发工作。二是基层区队在工厂车间、技术人员、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等培训资源有力条件的作用,重点加强职工本岗位应知应会的培训,坚持开展“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三个一活动。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B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118-02

一、公安民警心理健康与心理行为训练

(一)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现状

公安民警的工作性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承受压力比一般社会群体都要巨大。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公安干警的心理压力指数位居所有职业之首,长期的工作压力,导致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不容乐观。

(二)心理行为训练定义

在职民警培训的心理行为训练就是利用心理行为训练的理论基础,结合公安工作的特点,对公安民警的心理,意志及团队意识进行正面的训练和引导,对于民警的心理压力过大,存在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行纠正和引导。在职民警培训的训练采用“心理行为训练模式中的体验式学习”,从被培训者的工作经验,生活经历出发,让被公安民警体验到认知/情感/行为,激发其潜能,达到心灵的认同和共鸣,有效的把心理学的知识转化为民警能接纳的感受,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二、在职民警培训心理行为训练

(一)在职民警培训心理行为训练的原则

心理行为训练有很多种方式和方法,其中有室内和室外训练等,在职民警培训的心理行为训练因为受训人员的特点,受训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在心理行为训练上不同于普通的训练,必须根据受训人员的心理特点及其从事工作的特殊性,建立训练过程中的相关原则。

1.团队合作和个人个性相结合。心理行为训练中,团队合作训练是极其重要的一种训练方式,团队合作训练对于增加团队凝聚力有积极作用。但是也必须考虑在心理行为训练中,对受训者心理健康的治疗和心理压力的释放作用,团队的合作需要每个个体的紧密配合,但是每个民警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心理行为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应该考虑不同的受训对象的个性,从事警种的不同,根据不同的情况设计不同的心理行为训练内容。因此在心理行为训练的安排中,坚持团队合作和个人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和实训相结合。心理行为训练是根据坚实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针对特殊工作的人有积极作用。目前比较广泛地运用于对于警察队伍和部队队伍的训练。因此具有理论基础较为扎实和实训创新的特点。

基础心理学对于心理行为训练来说,是坚实的理论基础,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通过行为的训练来提高被训者心理素质的训练方式,心理行为训练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以心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公安民警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通过“心理行为训练”的时间创新,创新性的引入模拟情景活动,通过模拟行为训练的活动,暴露民警的心理若弱点和不足,感受实训中的主观体现,坚强现实感受,增强公安民警心理承受能力,释放压力,能够积极面对心理挫折。

3.基础与创新相结合。针对在职民警培训心理行为训练,基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可以创新性地剔出一些训练,创新类训练可以超越心理学的基础训练,引入思维创新训练,要求参与培训的民警在进行思维创新类训练时,充分开拓思维,发挥想象力,不拘于固有的工作思路,敢于想,敢于做,共同完成创新类的训练,思维创新类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锻炼了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执行力,也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和凝聚力,释放了个人压力,突破了个人心理障碍、挑战自我,使团队成功与个人价值和谐统一。

(二)在职民警培训心理行为训练的组成

1.个人心理行为训练。个人心理行为训练,由心理基础训练和心理挑战训练组成目前,我们设计心理挑战训练和心理基础训练组成。心理基础训练,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平台,在计算机网络的帮助下,涉及实景模拟训练,可以针对个人进行心理评测和心理行为的利用计算机评估,通过网络上传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个人心理基础的训练和评估,有效地对在职民警培训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掌握,并对心理压力特别突出的民警,进行特别的心理指导和提醒。每期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档案可以存入计算机进行记录,建立个人的心理健康档案,并进行跟踪调查,以达到良好的个人心理行为的效果。心理挑战训练,根据心理学原理,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设定具有挑战性的训练项目,以此来挖掘在职民警的潜力,以这种心理训练来释放心理压力,克服恐惧和惧怕逃避的心理个人心理行为训练中设计具有空间高度,让个人带来心理上畏惧感的空中项目――“空中断桥”、“空中抓杠”、“悬崖断壁”、“云中漫步”、“丛林穿越”等项目,通过这些具有挑战性、冒险性,难度较高的项目完善自我,挑战自我,在民警自己的勇气和决心下,顺利完成个人心理行为训练。

2.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团队心理行为训练,针对在职民警,心理行为训练设计为团队辅导和团队拓展项目。团队辅导,根据在职民警提出问题的共同点,组成不通的课题小组,有“情绪缓解”、“亲子教育”、“人际沟通”、“压力调适”、“家庭关系”等小组。根据这些不同小组的组成,成员之间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释放压力,学会情绪调控,在适当的时候有由相应的心理学导师进行情绪疏导和指导,进行身心反馈专业训练,进而在心理困惑得到了一定指导,认识了自我,改善了自我,提高了人际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拓展项目,一般在户外进行,重点培养战斗精神,锻炼意志,增强集体荣誉感,强化集体意识。通过这样的团队项目,缓解了压力,磨练了意志,达到了心理行为训练的目的。

三、在职民警心理行为训练的现状及紧迫性

(一)在职民警培训心理行为训练教学的现状

云南警官学院心理健身教研中心暨云南公安民警身心健康研究中心在学院党委的强力支持下于2012年3月建立,依托云南公安民警综合训练基地,倡导“生命在于运动,运动讲究科学的健身理念”,提供科学个性化的健身指导。中心探索研究民警身心健康训练体系和模式,通过身心测评与训练,提升健康水平。以丰富的教学、培训资源,结合科学有效的心理训练、身体训练,为在职民警、警务硕士提供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训练与咨询服务。该中心教师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等方面形成了合理的布局。其中,7名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4名教师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另有一名教授是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保证了在职民警培训心理行为训练教学的科学有序地开展。

2014年心理健身教研中心配合警察教育训练处和外警教研中心,完成在职民警培训、外警培训51批次计2100余人次,接待国内外参观嘉宾37批近千人次,向警界内外展示了学院内涵式发展及创新办学成果。

(二)在职民警培训心理行为训练教学的紧迫性

当前,我国治安问题日趋复杂、严峻。公安工作也日益繁重,警力虽有增加,但不能满足社会现实的需要,民警超负荷的工作,工作环境常在高压之下,压力增大,致使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而且,群众对于公安工作和民警的看法、理解也随着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而显得不全面,不理智;同时还存在期望值过高的情况,有事找警察,警察就是应该有求必应,假如警察不能完成其期许,就对警察怨声载道。这些情况,使警察处于极度疲劳和高度紧张的高压环境之中。当前社会需要,对民警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有目的的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对在职民警缓解心理压力具有积极作用,系统的,进一步的加强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提高警察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更为紧迫。

在职民警从事的工作具有“高风险、高刺激、高负荷”的特点,因为警察是我国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警察职业具有工作危险性高,工作压力大、工作环境恶劣的客观因素,在职民警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心理压力非常大,如果不及时缓解,势必影响公安干警的健康,也会影响公安工作的开展。因此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是很有意义,很有必要的。因此,进一步加强警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警察的心理素质也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现代治安问题的日益复杂化和治安任务的日益繁重、警务工作的超负荷、工作对象的危险性,工作时间的不稳定性,使警察处于极度疲劳和高度紧张的高压环境之中。这对民警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公安民警除了应具备一般人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心理素质,如不怕流血牺牲、自信、勇敢、宽容、顽强等。同时要有调节和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而且要学会用自己的镇定情绪去感染他人,从而缓和紧张的局面。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有自信才能充满活力地进行工作,合理有效的运用自信,不仅能正确引导警察的自我发展,使警察树立正确的自信心,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全警的积极性。作为一名警察,你可以没有优雅的气质,也可以不具备完美的性格,但是,你不能没有坚定的生活信念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为它们是你战胜挫折、超越自我、冲破心理障碍的永不折断的翅膀。

参考文献:

[1]周杨,施霁珂,等.成都市某地在岗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四川精神卫生,2014,(02).

[2]杨威.警察心理压力问卷调查分析[J].辽宁警专学报,2015,(1).

心理学基础培训篇(11)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 02―0052―05

受地域条件、经济发展和培训师资影响,我国中西部地区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处于较低层次,成为该地区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制约因素。引入“项目培训”,促进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是当前教师培训的一大热点。下面,将以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针对学科教师实施的《基础课程》培训为例,谈谈项目培训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 项目培训的定义

什么是项目?项目是为创建某一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而临时进行的一次性努力。对项目更具体的解释是用有限的资源、有限的时间为特定客户完成特定目标的一次性工作。[1]

什么是项目培训?根据项目的定义,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基础课程》培训(以下简称“基础课程培训”)特点,我们认为:项目培训是指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开始、终止日期,培训资金保障,旨在提高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素质的一项工作。以《基础课程》培训为例:目标明确――旨在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技术素养、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开始和终止日期明确――2006-2008年;培训资金保障――英特尔公司提供所需资金;其培训对象特定――中西部地区13个省的一线学科教师。

二 项目培训的优势分析。

1 项目培训较短时间内能快速提高一定区域内、特定人群的某一方面的素质。相同任务的常规培训,完成任务所需时间将大大增加。

以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为例:根据2006年11月教育部与英特尔公司的合作备忘录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与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2006-2008年度,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共同实施英特尔®未来教育基础课程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截止2008年底,该项目已培训20万农村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按常规培训模式,完成如此规模的培训任务,预计会用四到五年的时间。

2 项目培训经费保障,减轻了参培者个体经济负担,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常规培训,经济负担由培训机构、学校、个人几个方面承担。在中西部地区专项教育补助经费缺少,学校经费紧张不能给予更多补助的情况下,农村中小学教师要想参加培训,只能自己承担大部分的培训费用。[2]因此,中西部地区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基础课程项目培训,解决了教师经济负担这一问题。该项目的培训及管理费用由合作单位――英特尔公司资助,在免费提供教材的基础上免费培训,减轻了教师个体和学校的培训经济负担,受到基层学校和参培教师的交口称赞,成为主动参与培训的主要因素。据调查,仅以此项因素而转变参培态度的教师占85.5%。

3 项目培训科学严谨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能确保培训质量。

常规培训,最常用的培训管理模式为考勤、笔记、作业等,参培教师逆反心理严重,对立情绪强烈,难以主动参与,更不愿意主动思考。同时,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培训中,常规培训的管理模式也无法准确评估培训质量。

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严格按现代项目管理实施,注重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培训、快乐培训。任务驱动式的培训内容促使学员按时参培;运用随机分组策略代替不定时点名;以关注参与态度、任务完成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代替客观性检测。对于这样的培训管理,参培教师反馈积极:虽然不考勤、不检测,没有具体考核指标,但却是一次最有价值的培训。五天高强度(每天8:00-18:00)的培训虽然很苦,但很充实、很有收获!培训结束后的描述性反馈意见分类统计表明,“学有所获”高达60%;“痛、并快乐”者占35%以上;“太累”者不到3%;其它占2%。

4 学科教师对参与式的项目培训普遍反映良好。

区别于 “一位专家讲、众多教师记”的传统培训课堂,基础课程项目培训有了明显变化:一是由一线实践经验的老师和专家(有时以评估人员或是教学支持人员的方式出现)联合组成培训团队。这样的团队组合,一方面弥补了专家们一线实践经验欠缺;另一方面,也解决了一线骨干教师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二是注重学员亲身参与、角色体验,将枯燥的理论融入具体的情境中,受训者在过程里感悟、体会、提高。

参与该项目培训的教师在氛围宽松的课堂里平等交流,开心展示作品。一位教师对培训课堂这样描述:轻松愉快,又微带紧张,一改枯燥乏味的模式,使我们大多学员感到很欣慰,难忘!支持这样的……

表1:省级主讲教师培训(四川江油2班)每天反馈意见分类统计表

培训班40名学员,平均每天收到反馈意见38份。

三 项目培训的目标明确。

项目培训的目标明确,是为了在较短时间内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或是促使特定人群某一方面素质的普遍提高。以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为例:针对我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技能现状,以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技术素养”、“思辨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满足了该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掌握信息技术和提高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的迫切需求。

目标一:技术素养

目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技术素养状况令人堪忧,他们急切需要掌握教学活动中必备的技术素养。基础课程培训的内容,包含了与教学活动联系紧密的图形处理、字处理、电子表格和多媒体等技术素养,所设计的各种任务活动与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紧密相关。例如:“模块五―字处理”,字处理的必选活动为“考试卷”的制作,与所有学科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关。四个任选活动分别为制作“教学计划”、“班级快讯”、“教学挂图”、制作“奖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有的与班务工作有关,有的与学科教学有关,还有的与德育工作有关。不同学科的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熟悉和掌握相应的技能。教师纷纷称赞《基础课程》:真是一本培训的好教材;配套的电子版《技能手册》,似携带方便的一本技能“新华字典”。

目标二:思辨能力

中西部农村中小学里,教师年龄偏大、起始水平较低,思辨能力不如人意。因地理环境和经费的制约,很少有机会进行专项的培训和训练。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提高思辨能力,并掌握其培养和训练的方法,用于教学实践。

基础课程以此为切入点,将思辨能力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培训过程始终。仅举一例:每个模块均设计了用“3-2-1”模式,结对分享上一模块家庭作业这一环节。所谓“3-2-1”结对分享模式,就是两个人一组就家庭作业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当一方就上一模块的家庭作业问题给出答案后,另一方针对其回答提出3个问题、点评喜欢的2件事情、提出1个建议;一轮进行完成后,两人互换角色,再按上面的过程进行交流。“3-2-1”结对分享这一环节的时间为5分钟,它要求随机分成的两人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伙伴,然后完成两轮“3-2-1”的交流分享。

目标三:合作能力

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每一所学校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年龄老化和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导致观念落后,对“合作”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自身的合作能力较为薄弱。

针对这一情况,基础课程项目培训将增强合作能力与掌握促进合作的方法作为培训的一个主要目标:

一是每个模块的“3-2-1”结对分享,既是思辨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也是合作能力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培训中,第一二次的结对分享往往很少有小组能完成一轮“3-2-1”的结对分享。直到第五六次,才有小组完成两轮“3-2-1”结对分享。学员们在经历任务未能完成的失败后,不断总结分析:怎样才能迅速找到伙伴?怎样安排发问顺序?谁承担汇报的任务?合作的意识、合作的能力在反复训练中得到增强和提高。

二是通过电脑随机分组或其他形式的随机分组,不断变换合作学习的伙伴。通过增加学员交流的机会,来训练学员快速建立合作关系的能力。在培训中,主讲老师会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助教反馈的各个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随时调整学习小组成员的组成,促进合作能力培养。

三是助教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能了解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能适时干预,从而促进每一个学习小组顺利合作。通过反复地示范、引导,教师学会了促进合作的方法。许多教师反馈:以前理解的合作学习太简单化了,通过切身体验,知道什么叫做合作学习,怎样才能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用什么方式促进学生合作。

四 项目培训的策略研究

由于项目管理的特殊性,其培训的模式与培训的策略较为新颖,广大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较短时间内难以接受,这需要采用适当的策略开展项目培训。以基础课程培训为例,培训采用将理论与过程结合、技术与活动结合、言传与身教结合,注重在过程里感悟提高、活动中掌握技术、体验时传递理念等策略。

1 理论与过程结合,过程里感悟提高。

区别于传统的讲授式传递理论和讲解方法,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不单独讲解课改理论和教学方法,而是将课程改革的理论渗透到培训的教学过程中,学员在具体的任务与活动里感知课改理论、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首先,贴近教师教学活动实际的活动内容,充分体现了课改关于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

例如:《基础课程》模块五字处理。字处理的必选活动为“考试卷”,它就是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得最多的一项工作。任选活动的“教学计划”、“班级快讯”、“教学挂图”、“奖状”,有的与班务工作有关,有的与学科教学有关,还有的也与德育工作有关,都是教学活动中所涉及的工作。

其次,关注每一位学员,让学员成为培训的主体,体现了课改关于师生主体地位改革的要求。

项目培训通过几个重要的环节,充分了解学员的思想状态、学习情绪和原有水平。一是课程开始前的培训前调查,对学员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二是每天培训结束后,学员以无记名方式写当天的反馈意见。充分了解学员当天学习状态,听取他们的教学建议,第二天开始培训前进行反馈;三是培训后调查,为培训积累经验,修改完善培训流程的时间分配。

“助教”在培训中的出现,让培训者更容易关注每一位学员,也确保了培训的低“失误率”。该项目的培训团队,一般由一位主讲和两位助教组成。助教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观察培训中的每一位学员,有重点的辅导、帮助。当学员提出疑问或是需要帮助时,助教会在第一时间靠近学员,适时给予支持。

另外,从培训的时间分配来看,绝大部分时间是学员在探索与创作、展示交流,很少有培训者滔滔不绝的讲授。

最后,以积极肯定为主、注重表现性评价,体现了课改关于评价方式改革的要求。

项目培训完成后,不会以检测的方式进行考核,而是根据学员培训期间的表现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在培训过程中,对学员的作品进行评价时,依据的是“项目与活动评价量规”,使用的是“诤友”(后面有详细解释)式语句,为学员创设了“绝对安全”的心理环境参与学习和交流。

2 技术与活动结合,活动中掌握技术。

不同于常规的信息技术培训,基础课程项目培训将技术和任务活动紧密结合,在活动中了解和掌握技术。

首先,项目提供了电子版的《技能手册》,为学员在任务活动中自己了解、学习和掌握技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针对零起点学科教师的《技能手册》,包含了教师教育活动所必备的技能,以树状网页的形式出现。该手册图文并茂,每一张图片就是一个操作步骤,方便教师自己根据需要去学习和查阅。同时,《技能手册》便于携带的特点,方便教师随时查阅。

其次,不同技能组的技能与相应的模块活动相结合,强调在活动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培训中,《技能手册》以一种工具的形式出现。主讲者只是简单介绍使用方法,不会花时间介绍每一项技能和指导学员学习技能,而是将每一组的技能与相关模块的必选和任选活动联系在一起,在完成任务活动中学习和掌握技能。

例如:“电子表格”的技能就在探索电子表格一个必做活动、和应用“电子表格”的四个任选活动之中。完成必做活动与任选活动的每一个步骤就需要掌握一项“电子表格”的技能,学员按照步骤,通过查看技能手册,一步一步地完成相应的作品。作品完成的过程中,学员通过查看技能手册自己便学会了从“打开电子表格程序”到“保存作品”这一系列的技能。通过四个任选活动的反复操作,学员逐渐熟悉每一项技能的运用。本模块结束时,“电子表格”常用技能已经基本掌握。

最后,将技术的提高与完成“挑战”紧密结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以“字处理”模块为例:必做活动是“考试卷”,在完成“考试卷”的过程中,学员学习和掌握字处理的基本技能。考虑到学员学习进度的差异,制作的步骤中增加了两个“挑战”部分,通过完成这两个“挑战”,就会进一步掌握“建立项目编号”和“将页码加入文档中”两项技能。只有当学员完成“挑战”部分后,其作品才有可能“超乎期望”。这样以来,学习的过程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3 言传与身教结合,体验时传递理念。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后汉书》)告诉我们:用行动来教育的,别人会跟着做;用空话来教育的,只能导致争吵。基础课程项目强调“身教”,淡化“言传”,注重传递过程中的模仿和角色体验。

首先,“要求学员做到的,培训者先做到”。以“遵守培训作息时间”为例:由于该项目培训的时间紧、任务重,五天时间完成两本教材二十四个模块的学习。因此,每天的培训时间均为8:00―18:00,晚上还有家庭作业。作为参与该项目培训的成人学员而言,有相当的难度。在此情况下,从事培训的教学人员、评估人员、管理人员都是每天提前半个小时进入培训教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这也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工作的需要)。下午培训结束后,教学人员、管理人员还将召开培训后会议和整理培训教室。“身教”的效果显而易见:参与的学员都会经历抵触――坚持――积极参与这一转变。转变,不是因为培训开始前简单的“言传”要求而发生,而是因为参与项目的人员始终如一“身教”的结果。很多教师在培训最后的反馈中都会写道:这几天虽然辛苦,但培训的老师和管理的人员更辛苦,他们辛苦地付出,才让我们学到更多东西。在以后的工作中和继续传递中,一定要像他们一样“以身示范”!

其次,“要求学员掌握的,培训者多运用”。以“诤友”为例:“诤友”,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在项目培训中,“诤友”概念的引入,彻底改变了老师们传统的评价方式。鉴于初次接触“诤友”这一概念教师较多,培训教材提供肯定别人的范例,如“我喜欢你这样做…”、“这样做真得很棒…”、“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等句式。同时,还给出建设性反馈的范例“我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我明白你想要怎么做了,但是如果…也许更好”、“如果你能…的话,我会更喜欢的”等句式让学员模仿。

培训中,教学人员对学员回答问题和作品的评价都采用“诤友”的句式。当学员未用或未能准确使用“诤友”的句式时,第一时间提醒学员,予以示范。通过反复操作训练,大多数学员培训后能使用或创造性的使用“诤友”的句式对他人的作品给予评价。

一位参培老师与笔者交流:以前评价别人的作品、观点、行为时,不知道怎样提出建设性意见。通过模仿你们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现在知道如何运用“诤友”的句式给别人提出建设性意见,而不会让对方感到难堪。

最后,“要求学员运用的,培训者常示范”。仅以“3-2-1”结对分享模式为例:这一结对分享模式要求学员掌握,并能熟练运用。考虑到学员对这一概念陌生,两位助教会先做示范。通过助教示范,了解“3-2-1”模式的具体过程后,学员们容易模仿。同时,培训过程始终,无论是主讲教师或是助教人员,评价学员的作品或回答问题时,都坚持采用“3-2-1”模式与其交流。参培学员在耳濡目染和反复训练下,容易把握这一模式的精髓与实质。

一位50多岁的教师2007年6月14―18日参加培训后,对培训者示范这一做法有如下评论:模仿式教学,让我们体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培训后调查统计:85.8%以上的教师对课改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78.3%以上的教师有信心在学科教学中运用21世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65.7%以上的教师有信心将培训理念和掌握的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

五 项目培训的问题与对策

项目培训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与培训理念,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受到传统学习方式的挑战。以基础课程项目培训为例:由于项目培训对象的特定性和培训方式的新颖性,传统的管理、培训、学习方式带给项目培训诸多阻力。

一是对项目及项目培训理解不充分,导致个别项目学校和参培教师对项目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一些项目学校在选派参培人员时,没有严格按照项目的要求选派;一些参培学员未能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培训。特别是第三级的项目学校的学科教师培训的时间、人员、管理不落实,导致培训效果不明显。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管理机构或基层学校有必要了解项目的特点与项目管理的要求。

二是部分中老年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短时间内难以接受新型的培训方式,影响了培训效果。根据这一问题,可采取允许作品或任务的多样性、逐渐同化观点。

三是一些参培教师对注重表现性评价的培训评价理解不到位,潜意识里只考虑最终的考核、检测成绩,导致培训的过程中不积极、不主动。这就需要培训者或管理者,当这一情况出现时,及时提醒学员注意表现性评价内容。

四是极个别教师按传统培训的管理模式要求自己,只注重考勤与笔记,导致不能完成任务和项目活动,影响个体培训效果。对于这一问题,淡化“笔记”与“考勤”,强调评价关注过程表现。

综上所述:项目培训在快速提高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加强项目培训研究,解决培训的认识问题和准确把握项目培训的特点及策略,必将会有效地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