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2 10:20:03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1)

高职学生的培育重在培养学生具有实际从事作业的能力,尤其对于物流专业的学生而言,更要重视和加大实践教学的环节。我们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物流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进行改革探索。

一、课程开发设计思路

1、以职业发展为目标。结合物流企业工作特点,以及高职学生就业的方向,将来从事的岗位要求,注重对学生毅力、学习能力、刻苦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构建职业生涯发展的通用能力结构。

2、以专业能力为基础。根据物流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专业技能需要的知识体系提炼专业能力,作为知识培育的切入点和考核点,重组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

3、以工作结构为框架。整个的学习构架以工作结构为基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框架,构建学习机构,安排在学校三年要进行的课程结构,以团队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围绕工作流程而展开。让学生进入专业初始就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流程有清楚的认识,根据工作过程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5、以工作实践为起点。完成学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工作者,变被动填鸭式教学为主动吸取,学生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去探索去追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采取物流专业课程开发角度是面向整个物流职业,而不是单纯面向职业岗位能力,见图1。

该构架模型中层面划分基于物流理念、物流活动、物流过程、物流流程、物流信息、物流决策、物流分析及物流优化。层面的递进针对学生认知规律而设定,能带上去的同学尽可能推送到比较高的层面,带不上去的则力争在较低层面有所收获。每一层面有相对应的出口(岗位层面和岗位类型)。不论哪一层面教学,均以现实物流活动及应用为导向,构建有内容(数据、案例、项目、任务等),有方法(调查、建模、演绎、归纳),有工具(project、excel、word、PowerPoint、flexsim),有成果(方案、模型、分析报告)的多维、但清晰的教学空间。

二、培养理念革新

让学生了解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行业、企业背景,了解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时可能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为了完成这些职业需要掌握一些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应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解惑者,必须要让学生贯穿到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来。将“爱”、“懂”、“会”始终贯穿于学习中,让学生因为爱这个专业,这个行业而去不断探索,寻求发展这个行业的新的领域,为了发展就要求懂,这样自然就会不断的遇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再是老师提问,而变成学生提问,在这种反复提问,不断总结的过程中,许多的知识就消化和吸收了,从而达到会,自然就想去应用,整个培养过程从校内实习、实验室实训转向企业现场实习,自然而然从一个学生转为一个物流行业的从业者。

三、课程的设置

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结合学院1+4+1的培养模式设置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学生安排如下。

1、讲座和参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一大延伸,一方面邀请企业界物流从业人员走进来,另一方面带领学生们走出去,现身说法,身临其境地让学生了解真实的物流企业、职业和行业,开阔视野,激励学生学好专业。

2、社团活动。由学生组建物流专业社团,由教师引导以项目小组形式开展物流市场调研、企业联络、培训考证等活动,推动学生更近的认识物流行业与企业;推动物流专业持续建设。

3、市场调研。一方面设计有关物流岗位分类与要求、物流业务类型、物流市场状况等有助于认识物流业的课题,促进学生自主的去认识物流;另一方面在物流专业社团发展成熟的过程中,承接社会需求的市场调研课题,锻炼学生的做事能力。

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物流企业岗位,作业过程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按照工作过程开设课程实训,分别设置运输模块、仓储模块、配送模块的实训环节,利用校内实训室通过软件模拟操作,完成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设计及解决作业方案。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电脑,熟悉常见物流硬件,能应用物流信息系统模拟相关业务流程。

在二年级时,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顶岗实习,将课堂知识与实际操作联系到一起,三年级则以实际企业为背景进行应用与创新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4、企业实习。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开展不同类型的实习。早期安排短期的企业认识实习,带领学生走访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企业的不同的物流业务和岗位,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后期则安排较长期的顶岗实习,每个学生选择一家企业为宜,实际承担岗位职责。在整个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努力尝试各类实习工作,以锻炼基本素质和能力。目标在于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多了解社会,提高活学活用的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以上分析以及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反馈和经验总结,我们已在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启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解决教学难点、重点。课前提问上节课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注意知识点,每次课都设计出重点和难点,还要保持内容的完整,注重知识的一贯性,课后总结。不断的变换切入问题方式,使学生感觉新颖有好奇心,想要去探索答案。

2、“案例和实务操作”法。 根据物流市场的实际需求,注重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物流人才,在课程教学中引用大量物流作业的实例,通过案例分析解释基本概念,通过物流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等实训软件,将现场作业引入课堂,实现一对一的技能训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紧紧相连。

3、互动教学法和激励机制法。课程教学按照学生的感知性、运动性、思维性、记忆性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和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并发表见解。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主动发问,主动参与课堂内容的学生给予奖励,允许答案的发散性和非确定性从而增强学生分析判断力和留给学生思考与讨论的空间;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灌输知识,从而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2)

中图分类号:f252.1;g7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10-0117-02

近几年,物流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物流企业极度缺乏中、高级人才,该问题已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甚至制约了现代物流发展的步伐。但与此情况不符的是,目前我校物流专业的招生情况并不理想,对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专业建设调整和提升势在必行。

1 我校物流专业存在问题以及现状

1.1 招生困难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是从2006年开始招生,招生情况出现了过山车似的变化。2006年,我校物流专业的人数是150人左右,2007年学生人数是260人,2008年学生人数是304 人,2009年学生人数是104人,2010年学生人数是80人,2011年学生人数是85人,2012年学生人数是60人。近两年,物流专业招生困难,一方面,是各媒体深刻分析了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和顽症——进城难、乱罚款等问题,影响了家长的心态,使学生家长对物流专业产生了困惑;另一方面,我国物流发展速度虽然快,但大部分第三方物流和企业物流公司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搬运、装卸、储存等阶段,造成学生毕业工作环境差、工作辛苦、待遇差等情况。再加上目前从事物流的人员素质较低,大多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工,仅经过简单的培训就上岗,这就使家长和学生认为不经过系统的学习也可以干物流工作。

1.2 就业不理想

1.2.1 生源结构

目前,我校物流专业的生源结构,尤其是男女生比例不是很合理,历届物流专业大多都是女生多男生少,比例为6∶4.很多物流企业都是从以前的运输、仓储公司转型过来的,很多企业的业务活动特别是基础操作业务还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因此,很多企业在选择员工时还是倾向于选用男生,这样就使女生在顶岗实习和选择就业岗位的机会相对减少,而且其就业面较窄,主要集中在一些信息处理工作、仓库管理工作岗位等,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思想负担。

1.2.2 就业心态

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或评价过高,缺乏吃苦耐劳、踏实苦干的精神,很难坚持从基层或一线的操作岗位做起。从我校的毕业生调查表中可以发现,毕业两年后,只有10%左右的学生继续从事物流工作。这说明,学生就业心态不平稳,也会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影响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的合作关系。

1.2.3 师资力量薄弱

我校有四位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其中,三位是经过相关专业学习和培训后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的,还有一位是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工作岗位的,缺少企业实践经验,可以说在实务操作方面是空白的,即使考取了相关技能证书或参加过一些短期培训,也只是在学术理论方面有所提升,真正的实际操作经验还是有限的,甚至没有实践操作的经历。在平时的工作中,教师又忙于教学工作,缺乏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导致在实训教学和技能操作教学中也只能是进行一些最基本、最简单的物流实操的讲授和练习,这样必然会出现学生操作技能低下的情况,就业领域也肯定会受到限制。

1.2.4 实训室建设滞后

我校目前只有一个不到100 m2的物流实训室,只有少量的实训设备,只能实现简单的仓储实训作业,而且实训指导教师缺少项目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把实际案例引入到教学中,不能将实训项目与课程有效结合起来,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同时,实训室结构模式单一,实训内容、形式单一,简单验证性实训较多,而综合、设计性实训较少,无法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能力。

2 完善和深化物流专业建设的措施与想法

2.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劳动部颁发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并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以“支撑现代物流技术岗位核心能力的知识、技能需要”为原则来制订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物流专业要培养的是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人才。中级班的培养目标是仓储配送方向和物流信息处理方向,主要是向电子商务与物流、第三方物流和企业物流企业输送从事装卸、检验、保管、拣取和流通加工的一线操作人员。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仓储、配送的基本流程,掌握仓储、配送所使用各种工具的相关知识,能够作出合适的计

划并掌握一定作业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中级技能人才。高级班的培养目标在仓储配送方向和物流信息处理方向的基础上增加了港航物流管理方向和采购方向,向制造企业、专业物流企业、国际运输企业输送从事外贸跟单、报关和报检等国际物流运营工作的一线操作人员,使学生了解国际物流中报关、报检等货代的基本流程,能够根据业务需要填制与国际物流有关的各类单据的高技能基层管理人才。因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宽口径行业,在物流过程中会涉及多个作业环节,所以,专业的整体设计要根据学校的规模、资源和区域经济特点等实际情况来设定。

2.2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的物流专业课程建设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劳动力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服务经济建设为宗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品德+技能”的物流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将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品德课、社会关键能力课、职业技能基础课、职业能力专项训练课、职业技能综合课和选修课等五个模块。每一模块对应相应的能力结构,每一门专业理论课程都配有相应的职业能力专项训练,将能力本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应增加实训(实践)课程教学比重,增加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内容,顶岗实习内容,新增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上,要针对运输配送、仓储、快递、采购、营销、信息、客服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宽平台”为专业核心知识和核心技能的职业技术课程平台;“多方向”为四个物流职业方向。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第一、二学期学习职业基础课程,第三学期学习职业技术课程,第四学期学习职业方向技术课程(学生依层次和中、高级就业定位,选定职业方向),第五、六学期在校外订单企业、联合办学企业或其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和顶岗实习。品德课、社会关键能力课要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活动始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3 师资培训

要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优化教师工作分配。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学校与物流企业深入合作关系,并制订严格的教师顶岗工作制度和考核制度,每学期定期派出教师到合作物流企业顶岗工作或带班。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教研活动,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积极提高自身水平,提高自身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校每几年组织一次校园技能大赛,制订技能竞赛的实施办法和奖励措施,全面提升教师参与技能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仅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专业视野,增强沟通能力,还能对日常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师资培训除了向“双师型”目标努力外,因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宽口径的行业,在物流过程中会有多个作业环节,涉及的课程也较多,所以,作为物流专业的教师不但要能上几门专业课程,还要明确自己的专业领域。专业教师应该要知道自己在哪些专业课程领域有优势,哪些教学领域更适合自己,从而将自己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该课程上,做到“精益求精”,以更强、更有效的专业教学能力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和最强化,做一个既有较高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实际操作教学经验的“专才”,真正做到“术业有专攻”。

2.4 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深度融合,让企业充分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制订和实训、实习、教学质量监控等教学过程。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基地,联合进行技能测试,使人才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完成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毕业实习。同时,企业接纳专业教师参与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院方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及时满足这些单位对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的需要,具体做法是: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广东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和南方物流有限公司等,建立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学习、参加生产实训,此合作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2.4.1 入学的生产认知阶段

在入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和专业认知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南方物流有限

司、广东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对他们进行感性教育,并邀请企业人员到学校为学生们开设专业认知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还可以为优秀毕业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在此行业中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和职业方向的规划。

2.4.2 中期实训

在二年级第三学期期中考试结束后,前往公司进行中期实训,为期二个月。将课堂搬到企业,在这些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共同制订培训方案,聘请企业员工担任培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仓储作业实训环节。

2.4.3 顶岗实习

学生根据个人职业发展规划选择职业方向,并到公司进行顶岗实习。

2.5 实训室建设

依据课程培养目标、实训项目来建设校内物流实训室。在实际教学中,对相应课程标准加以修订,修订完善《仓储作业实务》等课程的课程标准,强化实训、实践环节;在运输、仓储类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编写、修订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货代管理的实训指导书,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同时,要更新、增加实训设备,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使物流管理综合实验室更规范、更先进,能更好地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科研的需要。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3)

一、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系统的神经中枢。它作为整个物流系统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多种子系统或者多种基本功能。通常。可以将其基本功能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和输人

物流数据的收集首先是将数据通过收集子系统从系统内部或者外部收集到预处理系统中,并整理成为系统要求的格式和形式,然后再通过输入子系统输入到物流信息系统中。这一过程是其他功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一开始收集和输入的信息不完全或不正确,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得到的结果就可能是实际情况完全相左,这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在衡量一个信息系统性能时,应注意它收集数据的完善性、准确性,以及校验能力和预防和抵抗破坏能力等。

2、信息的存储

物流数据经过收集和输入阶段后,在其得到处理之前,必须在系统中存储下来。即使在处理之后。若信息还有利用价值,也要将其保存下来,以供以后使用。物流信息系统的存储功能就是要保证已得到的物流信息能够不丢失、不走样、不外泄,整理得当、随时可用。无论哪一种物流信息系统,在涉及信息的存储问题时,都要考虑到存储量、信息格式、存储方式、使用方式,存储时间、安垒保密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信息系统是不可能投入使用的。

3、信息的传输

物流信息在物流系统中,一定要准确、及时地传输到各个职能环节,否则信息就会失去其使用价值了。这就需要物流信息系统具有克服空间障碍的功能。物流信息系统在实际运行前,必须要充分考虑所要传递的信息种类、数量、频率、可靠性要求等因素。只有这些因素符合物流系统的实际需要时,物流信息系统才是有实际使用价值的。

4、信息的处理

物流信息系统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将输入的数据加工处理成物流系统所需要的物流信息。数据和信息是有所不同的,数据是得到信息的基础,但数据往往不能直接利用,而信息是从数据加工得到,它可以直接利用,只有得到了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才算发挥。

5、信息的输出

信息的输出是物流信息系统的最后一项功能,也只有在实现了这个功能后,物流信息系统的任务才算完成。信息的输出必须采用便于人或计算机理解的形式,在输出形式上力求易读易懂,直观醒目。

这五项功能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缺一不可。而且,只有五个过程都没有出错,最后得到的物流信息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物流信息系统实质上是实际物流业务系统的一种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型,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实际上就是要建立物流业务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型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从驱动对象的观点来分,目前主流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即面向过程的方法)、数据建模方法(即面向数据的方法,又称信息工程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

二、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

物流信息系统实质上是实际物流业务系统的一种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型,因此,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实际上就是要建立物流业务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管理模型系统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建立不同的映射关系,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开发方法学,这就是所谓的驱动对象的观点。从驱动对象的观点来分,目前主流的开发方法有结构化方法(即面向过程的方法)、数据建模方法(即面向数据的方法,又称信息工程方法)、面向对象的方法。

1、结构化方法

结构化方法亦称面向过程的方法或以过程为驱动的方法,

或数据流建模方法。该方法产生于70年代中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结构化程序设计、结构化分析和结构化设计。

结构化方法概括起来就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设计。模块自顶向下的结构是根据一定的设计原则获得的。而所谓模块化设计,即将软件分解为一组尽可能功能独立的模块,程序模块除了和基本控制结构一样具有单一入口和单一出口的构造特征之外,尚具有信息隐蔽和局部化特征,互相关联的模块通过接口定义要传递的数据。模块化原理使得软件结构更加清晰,易理解,易测试,易修改,从而提高了软件的可靠性。另外,模块化也有助于程序从个体化开发方式向集体化开发方式的转化,有助于软件开发工程的组织和管理。I结构化方法的代表性工具有数据流图,结构图、j Wamier―Orr图、PetriM(Petri Nets)、数据字典以及判定树/判定表和结构化程序语言等。

2.数据建模方法(面向数据的方法)

面向数据的方法是一种根据系统数据的组织和存取来建立系统模型的技术。该方法也称之为以数据为驱动的方法。数据建模技术和信息工程就是该方法的典型代表。该方法的代表性技术和工具有实体关系图(简称E―R图)、业务域分析和信息模型等。

(1)数据建模技术。

该技术是从信息(数据)而不是从功能(过程)的角度来开发信息系统的。在该技术中,现实世界被描述为是由数据、数据属性及其之间的关系组成的。

(2)信息工程。在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主要部门中,关于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构成的一套相互关联的,环环紧扣的正规化、自动化技术集合的应用,称为信息工程。使用这套技术。使得企业模型、数据模型和业务过程模型在一个综合的知识库中建立起来,用于创建和维护数据处理系统。信息工程是一种数据驱动的、但同时也强调过程的技术。它首先建立数据模型,然后再建立过程模型。除了将过程建模和数据建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外,信息工程更强调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实际上,在许多技术中信息工程已经取代了传统的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这是因为信息工程包含了结构化技术中的绝大多数概念、工具和技术。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4)

传统的产品设计过程是根据产品的功能和用途,首先进行产品概念设计,然后再经过数次研制,把产品概念转化为实体形式。而反求工程则是从市场上已经存在的同类产品入手,对其进行“解剖”测量,从中分析出它的制造原理、工艺技术、所需原材料、各部分轮廓尺寸等,并在此基础上经过改进,最终生产出自己的产品。通过反求工程模仿、学习,进行新产品开发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开发模式,被视为一种模仿创新。本文从产品设计的“反求工程”原理获得启示,探讨其在外向型3PL企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什么是外向型3PL企业

外向型3PL企业是指主要客户群为外资企业或中外合作、合资企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我国的3PL企业群体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外向型,特别是在外资企业众多的经济发达地区,如“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在经营活动中,他们都把重点放在自己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上,如研究和开发、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进行市场拓展等,绝大多数外资企业都不愿自己来修建仓库、建立自己的运输车队,而他们更愿意把投资大、收益小的仓储、运输、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业务外包给3PL企业,或对中国物流企业进行改造,为自己服务,如宝洁、诺基亚、IBM等。所以,在目前的3PL企业中,外向型的占了很大比例。

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知识要求

通过对外向型3PL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外向型3PL企业对物流人才的知识要求具有以下特点:

要求具有丰富的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外向型3PL企业的客户群主要是跨国的大型企业。这些大型企业的业务覆盖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其采购和营销方式向即时化、网络化、零库存方式转移。因此,外向型3PL企业就成为一个采购和供给双方的货物交接和结算点,多家供货商通过3PL企业向采购方供货,并通过3PL企业向采购方结算。所以,外向型3PL企业的物流人才,就需要掌握相关的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知识以及国家对外汇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国际贸易活动必然要涉及通关作业,通关环节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物流方案的设计和物流流程的制定具有重要影响,如贸易性质是一般贸易下的出口还是进口;是来料加工还是进料加工;是否涉及退税;报关方式是进口保税、出口监管还是转关运输以及在通关环节可能要产生的各种费用等。3PL企业物流业务人员如果对相关政策和法规没有清楚的了解,就不可能制定出合理、可行的物流方案和有效的成本预算,在作业过程中必将发生异常事故,不仅影响物流作业的有效执行,同时给物流企业和货物交易双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信誉影响。

要求具有扎实的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运输包括海运、空运、铁路、公路等不同方式。3PL企业所从事的业务通常要涉及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多式联运的水平也是衡量3PL企业综合能力的指标之一,即使在单一业务中,也有可能要涉及海运、空运、铁路、公路运输等环节。3PL的物流业务人员在与客户洽谈和进行物流方案设计以及任务执行的时候,只有在熟练地掌握了多种交通工具使用知识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设计出切实可行、安全快速、经济有效的运输方案,才可能为客户提供恰当合适的物流服务。在仓储管理方面,随着物流服务需求的个性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仓储管理已不局限于货物进出仓、堆码摆放等简单活动,它还要涉及库存控制、流通加工等作业。所以,合格的仓储保管人才不仅应能履行收发、保管货物的职能,还要能担负起作业流程优化、硬件设施有效利用、库存合理控制及其他增值服务。

要求具有精确的成本管理知识物流服务涉及多个作业环节,发生各种不同的费用,如在运输作业过程中,往往除运费外,还会发生停车费、路桥费、保险费、报关费、检验检疫费、海关查车费、订仓费、提货费等。在物流服务营销的过程中,业务人员不仅要了解作业费用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等信息,而且要具有进行作业成本分析的能力,只有经过细致的成本核算和分析,才能向客户提出有针对性和有说服力、客户易于接受的合理方案。针对一个物流服务方案,成本分析包括分析企业需要外包的业务类型、业务量、向分包方支付项目、支付金额以及3PL企业内部需要投入的资源、执行该项目资源消耗和占用状况、资产的折旧和运作成本。

要求具有熟练的外语知识随着物流活动区域的国际化,外语(尤其是英语)被广泛应用在物流活动的各个领域,从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到日常沟通、单据书写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用到外语。如果3PL企业要加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供应链或以大型跨国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战略联盟,抑或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就一定要适应全程物流活动对信息传递的要求,提高业务人员的外语水平,使其不但能够熟练使用外语与客户进行口头和书面沟通,还要具有草拟和设计外文合同的能力。

要求具有基本的安全管理知识3PL企业是买方或卖方委托的物流服务提供者,它只能按照委托方的要求执行物流作业,在作业过程中,如果管理不善,安全隐患无时不在。由于3PL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事故的影响将蔓延到企业的上下游各个环节,引起交货延迟、船期航班延误、人员加班、生产线停产等一连串的问题。一个看似很小的安全事故最终造成的损失可能无法估量。因此,3PL企业的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基本的安全管理知识。

要求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3PL企业的运作不是简单的企业内部的行为,而是涉及多个企业之间的经济行为,任何一种物流服务都是用合同形式表现出来的承诺,物流服务供求双方的合同通常是以书面形式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文书,是受国家法律保护和约束的。3PL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了解国家有关涉及物流行业的法律法规,并在签订合同时能准确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如合同法、公司法、海关法、国际法、保险法等。

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能力素质要求

要求具有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3PL企业的物流服务是一个动态、连续的服务,服务质量的持续提高是3PL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要保证货物在规定的时间以约定的方式送到指定的地点,过程的设计必须是严谨、科学、合法的。一体化物流过程存在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轻则可能增加企业不必要的费用支出,重则可能导致物流服务中断,造成客户更大的损失,引起法律纠纷和大数额索赔。所以,3PL企业的业务人员在设计物流方案时,不但要有全面综合的知识,而且要有严谨的思维模式。

要求能够开展团队合作并具有奉献精神物流作业的物理特性表现为一种网状的结构,在这个网络中存在多条线,每条线上又存在着多个点,任何一个作业点出现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就有可能造成网络的瘫痪。所以,3PL企业的业务人员应具备一种强烈的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在作业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能够为周边相关岗位多想一点和多做一点,使上下游协调一致。如果没有这种团队协作和奉献精神,就不可能将整个线上的作业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无法实现物流目标系统化和业务操作无缝化的目的,就不可能有效准确地完成繁杂程度较高的物流服务。

要求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物流的灵魂在于系统化方案设计、系统化资源整合和系统化组织管理,包括客户资源、信息资源和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在目前物流行业没有形成统一标准的情况下,3PL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整合客户资源的前提下,有效地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充分利用设备、技术和人力等企业内部资源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因此,3PL企业的业务人员不但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面,同时应具有相当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技巧。

要求具有灵活的异常事故处理能力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是衡量3PL企业的业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在市场瞬息万变的情况下,市场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3PL企业作为供需双方的服务提供者,对信息的采集又有相对的滞后性,同时,物流作业环节多、程序杂、缺乏行业标准,异常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既能保证常规作业的执行,又能从容面对异常事故,就需要3PL企业的业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异常事故处理能力,具有随时准备应急作业的意识以及对资源、时间的合理分配和充分使用的能力。

利用反求工程原理进行3PL企业

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创新设计

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途径,国内外学者进行过很多探讨,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但从长远看,通过高等学校系统的教育和培养,仍然是物流人才培养的最主要途径,而在学校的培养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水平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此,我们利用反求工程原理对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探讨。

我们在此关注的重点不是反求工程的模仿创新,而是通过“反求”彻底了解是什么样的材料、什么样的结构和什么样的方法技术等使这个产品具有了现在的属性。如果把学生看作是学校向市场输出的“产品”,那么学生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素质就是产品的属性。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质上就是打造“学生产品”的原材料及其搭配比例。因此,我们在研究培养学生应具备何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研究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时候,同样可以利用反求工程原理。

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计步骤图

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步骤“反求”的过程就是,从岗位以及岗位群入手,通过分析岗位工作的具体内容,了解胜任这一岗位工作应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即了解具有什么样的属性的学生才是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接下来的课程体系设计就是要回答,用何种课程最利于培养学生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即原材料及其搭配比例)。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步骤如上图所示。

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岗位结构与课程体系设置3PL企业需要的人才不是仅仅会管理仓库或者懂得某种运输方式、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才,而是具有较全面的物流操作和管理知识、可以同时胜任多个岗位、能够对所执行作业进行全方位监控、优化和提升,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复合型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岗位调研,我们确定外向型3PL企业主要岗位群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在制造业、流通企业从事企业物流管理的相关岗位,主要有:采购员、生产计划员、物流员、报关员、跟单员、仓储部主管、供应链主管、销售物流主管等;第二类是在专业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管理的岗位,主要有:物流商务拓展专员、物流市场策划专员、运输调度主管、仓储主管、货运主管、报关员、客户服务代表等。根据反求工程原理,设计出的与培养外向型3PL企业物流人才相对应的课程体系结构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王恩涛,邵东清.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2003,(10):27-29.

[2]郑克俊.加快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及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探索,2003,(20):53-55.

[3]郑克俊.大型3PL与中小型3PL竞争策略之比较[J].企业活力,2003,(10):34-35.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5)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1)06-0134-03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近年来急剧扩大。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毕业生不适合行业的职业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信息产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制造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服务业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我国物流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但随着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也将加剧。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较早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有毕业生,人数达300多人。我们从2006年底开始分阶段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并辅之以企业调查、物流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交流等方式方法。调查问卷共有45题,分为三大部分:就业、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系、就业评价。发放问卷120份,收回96份。以其他方式展开调查共90多人次。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一)就业方向

关于工作岗位学生初次就业时以在物流、生产企业的居多,占83.87%;目前在物流企业者增加了16.91%,在制造业者减少了21.47%,幅度较大。与专业相关岗位占83.87%,“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占16.13%,大部分工作与专业主干课程相关。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分布较广。从表1数据看,与专业相关度不太高的岗位变动不大,在物流相关岗位中,“货代”、“报关、跟单”增加较多,“运输”有增加,“仓储”则减少。岗位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于就业渠道有效渠道:“招聘会”占64.52%,“网络”占67.74%;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的因素:“创建教学实训基地”占45.16%,“邀请用人单位交流”占35.48%,“走访人才市场”占29.03%。说明校外招聘、企业交流与人才市场信息占较大比重。

(二)课程设置

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选“专业课程”(占63.33%)与“教学实践”(占66.7%)的最多,这些因素构成主要的就业优势,这与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较高有关。图1是对专业课程与目前工作相关度的评价结果,专业主干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内容相关性较高。

对专业基础课程与目前工作相关度的评价(见图2):“计算机应用能力”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商务谈判与礼仪”、“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

从工作经历看需加强的专业知识:“货代类”占37.93%,“运输类”占31.03%,“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类”、“成本管理类”均占27.59%,“供应链管理”占17.24%、“仓储配送类”占13.79%。

(三)能力需求

工作胜任情况:选“完全胜任”(占48.48%)和“基本胜任”(占45.45%)的高达93.93%;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与其目前所从事的物流相关岗位工作水平要求不太高也有关系。这是目前“珠三角”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水平还不高这一现状的反映。

“人际交往能力”(占58.06%)、“专业基础知识”(占38.71%)、“实验和操作能力”(占32.26%)在职业适应中占比例较大;目前,工作压力来源选“人际关系难处理”(占46.67%)居首位,选“工作业务能力不强”者占40.00%;“希望弥补不足”而选“社交能力”的占64.52%。工作后能否顺利发展职业生涯,人际交往能力排在首位,在校期间除专业能力的培养外需加强情商培养,可结合相应课程教育及第二课堂来开展。

招聘时注重的能力素质:“综合能力”占54.84%,“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均占35.48%,选“实验操作水平”的占32.26%。注重综合能力,基本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属必需能力;外语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反映,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的需求增加是其内在要求。

(四)后续发展

如未找到理想工作:选“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的占76.67%,选“自己创业”的仅占6.67%,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我院毕业生有较大差距的:选“外语能力”的占60.00%,“实践、动手能力”占42.86%,“专业知识”占28.57%。

对工作环境满意方面选“单位有发展潜力”(占38.71%)居首;更换工作的原因:选“为全面了解企业、获取经验、规划职业发展”的占50.00%,选“为更高收入和福利”的占46.6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注重职业发展机会,但也注重经济收入因素。选“个人创业”的仅占3.33%。

(五)就业与教育评价

就业后获锻炼最多的能力:选“认识社会与自我”的占77.42%,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占32.26%,选“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占25.81%。

对“结合就业和职业发展实际评价母校的教育工作”,选择“很好”与“较好”的较多。具体为:选“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占64.51%,选“知识面拓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占63.33%,选“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占54.84%。比例较低的是:“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占25.8%),“实验技能”(占26.66%)。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在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在人际协调能力、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有待加强。

关于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讨论

本课题针对企业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使课程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发展需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边研究边实践,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关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毕业生就业。

(一)就业岗位适应性

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技术人才结构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知识经济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支撑。

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策划和运作管理,需较强的战略判断力和操作能力。这个层次的人才需求主要由高职或本科教育承担。在“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背景下,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根据就业岗位最新要求调整培养方案,推行产学结合,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面对“珠三角”物流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基层物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其一,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本院建校历史较长,与当地一些物流园区及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可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乃至联合办学等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切合企业需求。

其二,教材建设方面。可整合企业专业力量参与教材编写,提高实训、实践教材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其三,实践课程方面。目前主要是软件模拟实训,应在原有运输、仓储与货代软件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加强国际贸易、第三方物流等实训内容,以适应相应岗位的需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其四,加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物流相关职业证书考试内容,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人才知识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人才必须适应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需要,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连续过程,短短的三年在校学习时间,并不能让学生学到所有有关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应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以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物流教育方法,以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竞争力。本项目调查显示,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接口,在侧重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设立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提升类课程,为学生的日后发展进行前期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创业能力的培养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与就业的重要趋势,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据预测,未来10年将有12亿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但世界范围最多只能新增3亿个就业岗位,就业问题突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提高国民的创业能力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保证。据调查,2005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为20%~30%。在本项目调查中,毕业生创业比例相当低。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可在学院、系、专业层面开设不同层次的相应课程,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业课程,且增强专业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设立创业教育目标;普及创业知识,引导学生把在校学习活动与未来职业有机结合;引导成立与创业有关的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拓展项目中增设创业类项目;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增强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课程设置

课程是联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职业教育要求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制定课程方案和标准,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随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快速变化,高职课程就要突出职业技术与技能的先进性。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能在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学生在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专业必修课应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为准,争取在实行全面学分制的基础上开设各种选修课。

课程任务要注重引进先进科技、管理方法、服务理念和操作技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同步。该项目根据调查企业物流岗位情况,同步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增强岗位适应性。例如,增设采购管理课程,购买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包进行模拟实训;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管理课程增设软件模拟操作实训;加强货代实训与erp实训等。应注重开发与企业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此外,还应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制造、物流企业及物流园区的合作,加强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在教学中融入助理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助理营销师等职业证书考试内容,引入实用职业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考,多做从业技能储备,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毕业生追踪及企业调查,进一步细分专业培养方向以增强针对性。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可分为制造业物流、商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国际物流等等。结合实际情况,本院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宜以满足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管理的需求为主。企业物流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上应加强生产运作管理(注重行业特色)、采购与供应链管理、ERP、MIS、电子商务等知识的学习,并从企业实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训等方面加强训练;第三方物流管理方向应加强物流专业英语、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法律法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规划、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团队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并从物流企业实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等方面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

课程设置上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及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课程结构采用弹性化单元模块式课程,保持人文和科学素养结构均衡。公共选修课可增设艺术欣赏类、心理学类、社交类、公共关系类、法律类、职业规划类、创业教育类课程,对管理类学生可考虑开设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管理沟通、统计学、经济学、投资理财等课程,并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择业、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及第三方物流需求水平的提高,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切合当前需求,又要高于当前需求水平,同时为人才的日后发展、提升奠定基础。

高职课程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本课题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等方式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问题,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从课程体系、人才知识结构方面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竞争力,促进专业品牌的建立。该项目可为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增强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石滨.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5,(10下):5-6. 

[2]黎红.面向职业需求的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储运,2007,(1):91-93. 

[3]李家华.创业教育与生涯发展[EB/OL].(2008-02-27)edu.qq.com/a/20080227/000270.htm.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6)

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定位其实质就是找准高职物流管理管理专业的定位在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前进过程中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及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应位置[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包括办学理念、目标、层次、类型、教学、布局、运作、管理、规模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选择范围与空间。其中办学目标、类型与层次的定位是高职教育定位的基本方向。

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育层次定位,区别于中职又不同于本科,决定了其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相比较,在实践能力等方面应该具有明显的优势,与中职生相比较,其综合素质和掌握技能的深度有明显的特点。而这些必须在物流专业的教学建设中得到具体的体现,也就是说,必须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实训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是学生掌专业综合核心技能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面临就业机会时所拥有的独特优势。

为弄清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我们还要把高职教育与培训及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作比较。高等职业教育指的是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属于学历教育,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法定机构,不是进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的组织,要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区别开来。

目前,在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中普遍着一种误区,即很多高职院校只把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毕业条件,片面强调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联系,而忽视了二者的区别。认为在理论教学中过分强调“必需、够用”原则,降低教学要求,使学生未能掌握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用职业技能鉴定大纲取代实训大纲,片面强调职业资格证书,而忽视职业能力的培养。

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层次和就业岗位群

现代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综合性、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某一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来说,其职业定位对应的不再是单一的职业层次,而是一个就业岗位群。

企业物流就业岗位群,存在着原材料采购、储存保管、包装、分拣、配装、分销计划、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

社会物流就业岗位群,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等岗位群。

正因为存在这么多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群,所以要求我们各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合实际情况,在重点针对这些岗位群制订专业培养计划,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专业。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定位实证探析

3.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2]

我们选取了国内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高职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对其培养目标等有关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具体如下: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具备物流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不同功能类型的物流企业和其它企业物流管理的业务流程,掌握相关基本操作技能,适应物流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武汉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理论与现代物流技术、具有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能力、能从事物流策划、设计、业务操作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具有仓储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设备管理、运输管理的能力,能在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生产制造业企业一线的高等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为主;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具有现代物流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国际货运、通关实务、口岸物流网络管理等相关业务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培养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事运输组织与管理、仓储与配送、物流企业管理、国际物流业务、物流服务营销等职业岗位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白云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掌握物流管理专业高等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现代物流管理理论知识,具有能在生产、流通和物流服务业从事仓储管理、理货业务、运输业务、商务处理、报关业务、等方面的职业能力和一定的学习能力,能从事物流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我们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学校自身水平和优势不一,定位有区别是正常的。评价一名学生是否是人才,实际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不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最重要的是实质和内涵。

3.2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细化(分方向)[3]

物流管理专业涉及面广,就单个院校而言,很难面面俱到,实际的做法是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优势,选择其中一些方向进行重点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走一条在物流管理专业下分方向教学模式的路子,才能培养出物流各领域所需求的专门人才。

国外物流课程的设置一般都是基于配送和物流核心要素展开的,典型课程包括物流战略、配送系统设计、运输与仓储规划、操作系统设计等,尤其注重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及配送信息系统和规划工具的开发与使用。

我国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物流教育体系,已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培养出的物流专业人才知识面狭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体现出实用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和先进性。

近年来许多学校为明确培养目标和定位对本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进行了分方向教学的改革,这一举措无疑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内涵更加清晰地进行了表达。

本文通过笔者所在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分方向教学的实践过程对分方向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试图摸索出一条使物流专业的教学活动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就业在物流这个宽专业上有较为具体方向的捷径,同时,亦可推动其他相关专业按此模式进行研究。

在经过大量调查基础上,并结合教育部立项推荐的高等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我们对本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就两个方向进行了细化

我们认为,高职物流教育是对人才进行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应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在进行职业岗位描述、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按需施教;着眼于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以行业和产业为依托,打破学科型的教学模式,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

4 高职院校的教育定位

4.1 高职物流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现代化和科学化[4]

物流职业教育应秉持现代物流的思维意识,结合高职教学的具体要求定位于: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以技能培养为主。侧重对学生包括自学能力、沟通的能力、社会适应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相应地,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将围绕这样的思想和理念做出调整。

在现实中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思路是物流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学习情境。学习领域是为职业院校的教学而进行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是指向职业任务和行动过程的主题单元,由目标表述、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构成。对学习领域的开发,我们紫琅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了典型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邀请当地主要物流企业项目经理,举办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通过对物流管理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弄清楚物流管理包含的工作项目,以及完成这些项目需要哪些步骤、方法,所需知识、能力、职业素养等。在工作任务分析会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企业对物流工作及人才的要求,我们确定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从物流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即按照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客户管理等物流工作流程构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新开发的学习领域由一个或若干个学习情境组成,每个学习情境包含多个不同工作任务,通过多个不同工作任务的训练,把该学习领域的所有知识点都涵盖进去。

4.2 高职物流教育教学内容的实用化和综合化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素质的操作型劳动者,物流教育教学内容必须贴近企业实际,让学生掌握在实际操作中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企业实际脱钩的矛盾。

一是推进“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三年制的高职教育中,安排一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到物流企业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二是课程设置凸现自己的定位特色。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我们根据企业专家访谈与实地调研分析职业标准专家访谈会典型工作任务过程分析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根据基本素质、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职业关键能力来设置相应的课程。

基本素质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实习实训环节(社会实践顶岗实习)。

专业核心能力:

(1)物流业务分析管理能力课程有港口物流实务、国际货运实务、电子商务与物流、企业物流综合实训。

(2)物流系统运作能力课程有:物流配送中心操作实务、仓储管理实务、国际物流实务。

(3)物流信息组织和开发能力课程有:物流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

(4)物流软硬件操作能力课程有:国际货运实务、物流设施设备、企业物流综合实训。

(5)实习实训环节:物流实务实习、企业物流综合实训、货代实习、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实习、物流师技能实训。

专业拓展能力课程:VB程序设计、物流客户管理、物流营销、物流专业英语。

职业关键能力课程:管理学、公共关系、商务礼仪、演讲与口才。

三是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借鉴先进的物流职业教育理念,推行物流从业人员的资格证书制度,即根据接受教育的程度、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确认其所能从事的物流工作。我们的课程体系通过引进行业推行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如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的物流师认证),结合物流岗位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并与行(企)业合作,大力改造传统教学内容,实现“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践化,实践课程标准化,学习内容工作化、生活化”。

5 结论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相同造成社会岗位的不同,所要求的岗位能力要求也不相同。所以在确定高职的培养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区的实际需求,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尤凤伟.物流人才培养中高职教育的定位[J].学术研究,2006,(8):84.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7)

(一)广西物流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多样性。根据调研统计,高级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占9.5%,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是32.3%,基层物流操作人才需求是58.2%。各物流工作岗位人才需求比例:物流操作岗位74.10%,物流服务营销与客户服务11.50%,国际物流操作岗位5.90%,生产物流管理5.50%,物流金融操作岗位2.50%,物流服务营销与客户服务11.50%,其他0.50%。因此,物流人才需求的岗位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物流企业人才的工作内容分布具体如下:仓储管理15.70%,运输管理11.20%,配送管理8.80%,物流分析与规划5.60%,物流综合管理11.50%,信息与单证处理7.10%,物流服务营销5.20%,客服专员6.30%,货代、报关、报检、跟单5.90%,物流设备操作4.50%,流通加工1.90%,采购管理7.80%,生产控制、物料管理5.50%,巡仓员、监管员2.50%,其他0.50%。由此可见,物流企业人才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基层物流操作岗位人员与服务营销、客户服务等。这是因为广西较多的仓储型企业向配送型企业转型,市场营销与客户服务成为了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广西物流金融业的发展,物流金融业务岗位人才需求呈上升态势。因此,如何突出自身优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方向,完善课程设置等教学改革,成为各个高职院校应该研究的课题。

(二)物流企业各工作岗位对人才能力要求差异性大。具体如下:1.物流企业对高级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高级物流管理岗位不是高职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但研究高级物流人才能力需求是研究如何培养高职毕业生具备长远职业发展空间的基础。据统计,高级物流人才对学历要求的比例是本科占66.7%,硕士研究生占8.3%,大专或高职25%。33.30%的企业喜欢招聘男性高级物流人才,年龄在30~40岁,不做性别要求的企业为16.7%;要求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9~10年41.60%;6~8年33.30%;10年以上16.70%,3~5年8.40%,91.7%的企业要求应聘者曾经担任物流经理的职务,有较高的管理、统筹规划、业务能力,还要掌握经济学、账务管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综合能力。但不同类型企业又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机械化与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对企业ERP管理技术、计算机操作信息处理能力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需求;而从事国际物流的企业则要求高级物流人才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报关等相关外贸知识,不少企业要求应聘者拥有英语4级及以上证书。2.物流企业对中级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中级物流管理人才主要是大专或高职为毕业生为主,占46.40%,其次是本科毕业生36.50%,中专及以下17.10%。从业经验要求:3~5年48.90%;6~8年36.50%;8年及以上2.40%;3年以下12.20%。对性别有要求的企业:男性占75.6%,不做性别要求24.4%。企业对中级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要具备某一领域具体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无需具有全面统筹规划和管理的能力;一般来说,除涉及国际物流的企业,对外语水平要求不高,如对于与国际贸易密切的企业相关岗位,要求应聘者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在个人素质要求方面除了强调其必须具有职业道德与操守外,对其敬业精神、与团队合作精神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多数企业要求其有5年左右的从业经历,年龄不超过35岁。男性比女性更有就业优势。具体情况,如图1、图2、图3所示。3.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的要求。(1)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以传统企业为主,仓储型企业、运输型企业、综合型物流企业人才需求量最大。(2)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学历要求不高,具有大专或高职学历的人才最受企业欢迎。企业对学历要求是大专或高职占50.70%,本科占28.80%,中专及以下20.50%。部分大型企业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岗位则要求应聘者具有本科学历;而物流设备操作岗位更偏爱中专学历的人才,这与中职生的操作能力较强,且对工作条件要求较低等因素有关。(3)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需求有年轻化、女性需求量增加的趋势,其中26岁至30岁的人员最受企业的青睐。部分物流管理岗位如物流信息处理、客户服务管理、物流成本核算等更合适女性员工,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针对男女生的专项技能应各有所侧重。(4)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能力需求呈现多样化,要求操作能力强,素质高。物流企业对基层物流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总体情况如图4、图5、图6所示。在调研的企业中,46%的企业把素质要求作为招聘基层员工的首要考虑因素,人才能力需求与其所招聘的岗位直接相关,对工作经验、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不高,如仓储部门的相关岗位,一般要求员工具备仓储业务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能胜任验收、保管、拣选等方面的工作。这些能力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较为熟练地掌握。所以企业对于此类人才的工作时间要求一般是1~3年,不少企业直接接受应届毕业生,这就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

(三)高职物流专业毕业生获得较好的社会认可度。企业对高职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工作状况比较满意程度,占41.9%;一般47%;非常满意6.6%;不满意占4.5%。可以推断高职毕业生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企业认为大部分的应届毕业生优势是工作态度较好,具有基础的专业操作技能,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如下图7所示。企业认为,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实用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许多高职毕业生刚刚进入企业时,仍处于工作学习阶段,其工作态度往往较好,对工作要求不高,较好管理。

(四)高职物流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仍有待提高。依据调研统计,企业认为,目前不少高职毕业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专业操作技能不足。有少数高职毕业生对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工作岗位等有过高的要求,不愿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愿意上夜班和加班,另外有的高职毕业生有工作主动性差,受挫折后很容易放弃,对工作缺乏钻研精神等问题。51.4%的企业认为高职毕业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不足,其原因是物流管理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所对应职业岗位群多种多样,不同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差别较大,而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差别不大,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岗位需求。综上所述,高职毕业生对物流行业了解不足,职业定位还不够准确。因此,高职教育改革应在培养学生的素养、职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五)企业对物流专业的职业资格证认可度有待提高。通过学习及职业资格认证是有效地提高专业技能,获得社会认可的一种途径。但只有36.5%的企业要求员工面试时持有相应的业务技能证书,其目的是考查应聘人员是否具备物流管理专业技术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有63.5%企业对员工是否拥有职业资格证书不做要求,其原因在于对当前的职业资格证书认可度不高,认为其不具备针对性,其考试内容、方式方法都与物流岗位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难以帮助企业选拔人才。因此,职业技能认证的内容及方式仍需改革。

二、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改革对策

基于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对高职物流人才培养进行探讨与实践得出以下对策:

(一)细化专业方向,明确培养目标。物流专业人才应依据物流岗位类型的多样性及岗位能力差异性的特点,细化专业方向,明确培养人才目标,定位人才培养面向的职业岗位。根据广西物流市场需求,可将物流管理专业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物流金融、冷链物流、逆向物流等方向,侧重第三方服务型物流企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依据目前广西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层员工,工作5年后上升为中层员工的几率大,定位人才培养规格。高职院校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综合考虑自身的师资、教学设施、办学优势等,服务区域经济,确定本院校的专业方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二)完善课程体系设置,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由于综合素质是学生终身成长的基石,因而各高职院校应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方面专业技能,还有沟通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计算机等工具的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等能力,同时还有诚实守信、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因此,在课程的开设上,既要开设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职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还要开设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应用写作等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此外,通过企业实践活动、课程实训、技能竞赛、创业活动、社团活动、公益活动等多种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便使他们在就业后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高职生毕业后大部分都是从基层工作做起,其工作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具体物流的业务处理,所以对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就需要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与环境,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改革评价方式就决定了高职物流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随着信息技术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建立仿真实训室或远程教学网站,改善教学条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微课程等,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8)

引言

2016年8月,笔者参加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简称NYP)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研修班的学习。通过实地考察、经验分享与交流,并到对口的工商管理系对其专业开发与设置、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教学企业等进行深入考察和交流。

1、NYP工商管理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工商管理系开办于1992年,属于NYP规模较大的系部。工商管理系学生培养的核心内涵是:满怀信心的年轻人。这一核心理念主要体现为:有创新能力和创意;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全球化做准备。

1.1工商管理系的专业开发

工商管理系所有专业的开发流程都需要遵循学院统一开发流程和要求。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开发新专业。如接待与旅游业管理中的会展管理专向是因近年来新加坡会展行业的大力发展而开设的。一个新专业的建设需要1-2年的时间,成立专业筹备组先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志向与需求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准备好各种新专业报批文件,等学院批准后进一步确定培养目标,接着准备教材、实训室、教学准备工作,然后才开展具体的教学,整个过程是十分严谨的。

1.2工商管理系的专业设置

NYP学生毕业时会拿到一个基本文凭以及1-2个专向文凭。工商管理系一共有9大专业,每个专业又分不同的方向。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专向文凭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专向、供应链管理专向、企业家精神专向、客户关系和服务管理4个主要方向和零售管理、国际贸易、项目管理3个辅助方向,该专业是双方向组合的。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同时拿到2个方向的文聘,如:“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或者“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这样设置可以更好吸引生源,而且学生也能有更加宽阔的就业空间。

1.3工商管理系的课程体系

1.3.1课程目标的设定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会对调研结果进行详细分析

将该专业分为顾客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零售管理、供应链管理四个专业方向。为新加坡工商企业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备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结合校内教学企业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工商管理专项技能和企业家精神。毕业生将在人力资源管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顾客服务管理等相关领域担任经理或中级管理职位。优秀毕业生也可以继续在国内或海外知名大学深造。

1.3.2课程设置

工商管理系课程设置尤其注重在组织文化、创新理念、专项技能和沟通交流四个方面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其课程体系为:第一年主要是基础课,包括会计、经济、统计、管理、营销、电脑软件、商业沟通等。第二年主要是基础课(包括商业法律、商业金融)和专业课。第三年主要由加值课(相当于专业选修课,如:顾客关系管理、国际贸易、企业项目)、校内教学企业和校外企业培训三部分组成,整个课程安排采用双轨制。

1.4工商管理系课程教学的特点

第一,“授课+辅导”模式。工商管理系大部分课程采用“授课+辅导”模式,课时分配一般是“2课时授课+2课时辅导或1课时辅导”的方式。授课一般采用上大课的方式,辅导是小班授课。第二,真实案例融入教学。教师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全是真实的案例,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会把自己曾经的工作案例带到课堂,或者一些众所周知的真实企业案例。第三,国际视野,动态更新。工商管理系的大部分课程都是带着“国际”“全球”字样,如:国际贸易、全球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内容站也在国际的高度进行设计。另外,基本上每3-5年必须进行一次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把最新的行业动态加到课堂教学中。第四,教师经验,融入课堂。教师的企业经验必须融入课堂,同时,教师到企业实习后,需要把企业实习的新内容添加到相关课程中。第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工商管理系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接待与旅游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会把教学的课堂直接放到企业。

1.5工商管理系之“教学企业”

工商管理系的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法”,采用的是“教学企业”模式来代替“教学工厂”模式。在第三年的双轨制教学中,学生会被轮岗分配到某一家教学企业中,体验不同的商业程序及工作经验,如在零售营销管理中心的超市担任店员,以全校师生为实际服务对象,体验和学习现场促销、店面布置、理货、库存管理、收银、账务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内容与方法,教师在此期间以公司经理或部门主管的身份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培训和考核。“教学企业”的主要特点为:真实环境,持续运行;实训项目,灵活安排;指导教师,专人负责。

1.6工商管理系学生学业考核

第一,除了少量课程采取课业和过程考核以外,大部分的理论课程需要采用闭卷考试,而且考试要求非常严格。第二,试卷审批方面,要求同事和领导进行审批。第三,采用全方位的严格考核模式。尤其是实践项目的考核更为严格。第四,学生只要在大学三年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不要求做大型的毕业设计或毕业项目。

2、NYP工商管理系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1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启示

2.1.1严格按照社会需求设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

我们需要学习NYP,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开设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结合京津冀地区物流发展需要,对行业所需人才的结构、层次、种类和数量进行预测。通过参观、考察、商议、合作项目、企业专家研讨会等多种形式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术发展动态与趋势,从而对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2.1.2加强系部合作,联合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新方向

南洋理工学院“无界化”理念促进了不同院系师生的跨界合作,为师生提供更多综合科技创新与应用的机会,增加学院的灵活度与反应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可以通过院系跨界合作,增加物流管理专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或者物流管理专业(智能物流)等不同的方向,将物流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很好融合,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并吸引更多的生源。

2.1.3尝试物流管理专业

“双方向”改造与开发NYP工商管理专业是双方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行专业包装,参与新加坡其他几所理工学院的生源竞争,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如果能设置第三方物流方向、信息化方向、生产物流方向、物联网技术应用方向、智能物流方向、航空物流方向、冷链物流方向等,让学生选择其中两个方向,将会争取更多的优质生源。

2.2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启示

2.2.1适当“宽基础、窄专业”

NYP工商管理系所有学生接受全面的商科教育,第一学年所有学生统一学习会计、经济、管理、营销等基础理论课程,围绕教学企业项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做精心的设计和安排,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而我国物流管理专业经济类或管理类的课程很少,甚至第一学期就开设了专业课,这样对于学生升入本科学习或者毕业后从事非专业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经济、管理、沟通等课程的学习。

2.2.2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中,英语和高等数学等文化素质课程占用大量课时,但对专业课程学习作用很小,可以用《物流运筹学》来代替《高等数学》。另外,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间被压缩,其知识宽度和深度不够,学生的职业发展将会受到局限。

2.2.3适当提高课程目标的设定,将真实案例融入课程

我们容易把高职物流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在仓管员、配送员等最基层岗位,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部分课程的定位与中职层次的课程混淆不清。应当适当设定课程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把课程学习的视野定位在高一点的层次。目前我们所采用的案例教学,大多不是真实的企业案例,或者对案例的来源和真实性无从考证,这样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真实案例或者经过调查核实以后的案例才能用于课堂教学。

2.2.4灵活安排毕业考核方式,注重实际效果

我国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毕业环节主要采用毕业论文的方式,学生写作能力薄弱,毕业设计大部分任务落在了指导老师身上,甚至出现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写论文的现象,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目标。可以借鉴NYP,学生只要在大学三年获得相应课程的学分即可毕业,但是要求加大对平时课程考核的难度和质量,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每一门课程的学习,将过程性考核贯穿在三年的学习中。

2.3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启示

第一,北京信息职业技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借鉴了“教学企业”的模式,其生产性实训基地——北信慧通超市与NYP工商管理系的“零售营销管理中心”的运作模式基本相同,但“教学企业”数量太少,应尝试开发其他的教学企业,比如“北信物流配送中心”、“咨询中心”等教学企业。第二,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第三,需要开发更多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可以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4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的启示

第一,专业课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为学生“量身定制”。为学生“量身订制”课程体系和教材,保证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任务和项目,达到学习目标。第二,针对教学中的讲授、讨论、任务驱动、模拟演练等多种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但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对专业前沿知识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融入到教学中,才能适应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

2.5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配备的启示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NYP办学成功的关键。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实务性很强,企业教师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敏锐的反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而且具备实践工作经验和丰富的人脉关系。我们在人才引进时不能因为学历或者职称,无形中把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人才拒之门外。同时,也要鼓励专业教师脱产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将企业项目带回专业教学中。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9)

二、物流行业的用人需求分析

总体而言,能提供普通物流服务的企业(一般的运输型、仓储型物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这类企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对物流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需求,但总体需求层次不高,中职毕业生或社会人员通过短期上岗培训或锻炼就能满足需要。目前,对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存在需求的是那些与行业深度融合、具有一定行业背景的物流企业,特别是一些特殊物流行业的企业。

(一)港口物流

与水运密切相关。在五种基本运输方式中,通过水上运输实现的货物周转量多年来持续领先,占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相应地,港口物流企业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特别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一些省市也产生了对港口物流人才的需求。例如四川的泸州港、宜宾港,近年来,就组织人员到四川省内有关高职院校去招聘港口物流专业(或专业方向)的毕业生,未能如愿,最终到重庆一所高职院校招聘到了毕业生,也仅仅是因为看到该校开设了港口物流方面的一门课程。

(二)连锁物流

属零售物流的范畴,是物流的典型形态之一。主要特点:集中采购、集中配送,同时开展配送加工。一些高职院校在和一些大型连锁零售企业开展合作,培养连锁物流人才。连锁零售企业对连锁物流人才存在一定的用人需求,但院校之间的就业竞争比较激烈。

(三)电子商务物流

也属零售物流的范畴,是物流的新兴领域之一。主要特点:集中采购,也存在配送加工(这两点与连锁物流相似)。在配送方面,大件商品与连锁物流相似,统一集中配送,小件商品则采用快递物流的方式运作。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对电子商务物流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劲。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如京东商城等)已经在自营物流,在国内一些主要的大中城市建立起了自己的配送中心。而多数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则实施物流外包,通过与快递企业合作来完成货物的递送。

(四)快递物流

主要针对件杂货及小件商品的快递,速度较快,有健全的网点,涉及取件、送件等业务和服务。近年来,快递物流发展迅速,对快递物流人才的需求旺盛。

(五)金融物流

金融物流业务在国内已开展了10余年(例如物流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合开展仓单质押融资等业务),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地方银行对金融物流业务很感兴趣,人才需求旺盛,但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科书严重滞后,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企业有需求,但招不到这方面的毕业生。近年来,金融物流发展快速,甚至已经发展到了供应链金融阶段(像海尔、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等大型企业都在开展这些业务)。企业对金融物流和供应链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供不应求。

(六)冷链物流

属特殊物流的范畴。对于农产品和水产品等生鲜产品,由于保值期短,货物易变值,需要在储存、运输和交易中保持低温,冷链物流企业则主要为这类商品提供相应的低温物流服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海岸线长,内陆水资源丰富,农产品和水产品等生鲜产品产量高,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旺盛。特别是近年来,各地都在规划建设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例如四川成都天府新区龙泉“大华国际物流港”就是四川省政府规划建设的大型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然而冷链物流人才匮乏,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

(七)危险品物流

属特殊物流的范畴。多数化工原料及化工产品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特点,需要使用专用设施设备对其进行储存和运输。①对于危险品物流,由于安全隐患大,潜在风险高,国家对企业的资质控制得很严(像四川泸州的叁陆运业、宜宾的天长物流公司等,有些已经达到了3A级以上),需要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从事相应的物流业务和管理工作。企业存在需求,但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八)项目物流

像会展物流和工程物流等,都属于项目物流的范畴。项目物流服务于项目,项目结束,项目物流也就结束。与普通物流相比,项目物流具有以下特点:需要租赁设备,管理按项目对待,采用矩阵式组织机构等。目前,项目物流人才匮乏,很少有高职院校能够培养。

(九)大件货物运输

主要是针对长、大、笨重等特种货物的运输。一些重工业基地(像四川德阳),就有很多这样的运输企业(比如飞龙运业等)。人才需求缺口较大,而很多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又缺乏针对性,人才培养与需求严重脱节。

三、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筑三个能力培养平台

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公共能力培养平台、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三个平台。

1.公共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特别地,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要确保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形势与政策教育”“就业指导”“体育”“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必须开设,并且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学分执行。结合行业企业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用人需求,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课件制作、电子表格的使用等能力。可以考虑开设“物流英语”“物流数据处理”“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公共能力培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要能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2.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在物流行业工作应该具备的通用能力。包括“物流认知”“货物运输组织”“仓储与配送实务”“商品采购与供应”“供应链设计与优化”“物流信息处理”等课程。换言之,无论学生毕业后在何种类型的物流企业或货主企业(工商企业)从事何种物流业务或管理工作,这些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而且,能够支持从业者在物流领域的工作轮换(转换)。

3.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该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这些技能需要高职院校和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分专业方向办学(如港口物流、连锁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物流、金融物流、冷链物流、会展物流、危险品物流、工程物流、大件货物运输等),通过开展订单培养来实现。

(二)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实现双赢

如果高职院校的办学没有差异化,就没有特色,必然缺乏市场竞争力。而校企深度融合,开展订单培养,是创造办学差异化,提升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必然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一方面,企业可以共享共用高职院校的现有教学资源,包括师资、场地、图书、学生等资源,通过合作,可以“量身定制”,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同时降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等)。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可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通过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在人才培养中可充分利用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施设备等生产资源、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规章制度等组织资源;通过把实习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可节省大量投资,降低办学成本;通过教师的顶岗锻炼,可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三)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具体做法

1.高职院校首先应进行调研,寻找合适的合作企业。这可以通过借助行业协会、早期的毕业生及其他社会资源来实现。

2.根据调研结果和合作企业的需求情况,选择专业方向。总的指导思想是“大专业,多方向”。换言之,核心主干课程(行业通用能力培养平台课程),无论哪个专业方向的班级都要开设,区别只是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平台课程)不同。当然,也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制订或调整培养方案,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提供增值服务。当然,为了控制办学成本,可以限定专业方向的数量,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确保订单班的人数,从而控制教学成本。

3.关于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的问题。像上述诸多专业方向涉及特殊物流,资产专用性强,设施设备的投资成本高。为了减少办学投资,可以把实训实习基地建在合作企业,开展工学交替。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10)

20世纪90年代,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首次提出了“逆向物流”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稀缺、环保意识的增强,近年来,众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越来越重视逆向物流的研究。我国对逆向物流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处于认识与发展的阶段。简单地说,逆向物流,是正向物流的相反流动。它分为企业外部逆向物流和企业内部逆向物流。企业外部逆向物流,即把物资、服务等要素从消费者沿着供应链各节点流向生产商的过程。而企业内部逆向物流,是指生产中边角余料、原材料、次品的回收、再利用以及企业内部废弃物的处理过程。

逆向物流产生的原因

电子商务、网络经济和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不断地追求更大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充市场和加快营销速度。单位时间产品输出量增大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一)退货

造成退货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产品质量存在缺陷。目前,生产系统不能保证产品100%合格率,出厂的检验工作也不能完全做到万无一失。另外,大规模生产也导致次品数量增加。第二,产品运输不合理。由于运输系统的不完善,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造成产品被盗、缺件、功能受损或包装受损,从而导致客户不满意而退货。第三,订单处理疏忽。在订单处理过程中,造成产品错误运输、重复运输等现象。第四,客户无理由退货。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商家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在销售过程中承诺,只要客户对产品不满意,可以无理由退货。

(二)产品召回

产品创新是很多企业追求的目标,但当创新产品的生产体系和生产工艺不成熟时,就增加了产品缺陷的风险。这些风险往往会对客户造成较大危害。世界上许多大型公司如福特、英特尔、IBM等都有过召回产品的历史。产品召回的过程也是逆向物流形成的过程。

(三)再生资源的利用

再生资源的回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报废产品的回收,另外一种报废零部件、边角余料的回收。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生产成本已经很低了,通过报废产品、报废零部件、边角余料的回收,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下一步战略。日本、美国从20世纪末就开始重视报废产品的回收,而我国制造企业对报废产品的回收关注相对滞后,不过现在也已经引起了很多企业的高度关注。这些报废产品的回收,形成了企业外部的逆向物流。

与报废产品回收的目的一样,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零部件的合格率,就如产品的合格率一样,不会达到100%。且在加工零部件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边角余料,这些报废零部件、边角余料都可作为原材料继续使用,重新进入生产流程中,成为再生资源,这就形成了企业内部的逆向物流。

(四)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

随着环保法规约束力度的加大,企业被迫承担起更多的回收报废产品的责任。在德国,包装条例强制工业企业回收所使用的包装材料。在美国,政府允许使用填埋方式的产品数目在不断下降,更多的是鼓励企业回收利用。在这些回收的产品中,一部分可以作为再生资源利用,另一部分则是无法再利用而成为废弃物。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使得企业不得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以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逆向物流的结构模型

(一)逆向物流的网链结构模型

逆向物流一般是由消费者、零售商、配送中心、生产商所构成的一个物流网络。一个生产商有多个配送中心,一个配送中心面对多家零售商,一个零售商面对多个最终消费者。逆向物流的网链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阎子刚、赵继新,2010)。

逆向物流沿着消费者逆向流向生产者,在整个流程中所涉及到的企业和部门,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来完成整个逆向物流活动。它不仅是一条物料链、资金链、信息链,同时也是一条产品价值递减链。逆向物流涉及的环节多、业务种类复杂,加上工作人员消极应对的态度,都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二)逆向物流网链的特点

1.不确定性。与正向物流相比,逆向物流产生的数量、时间和地点都是不确定的。因此,不能按量、准时和指定发货点。产生逆向物流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退货商品或报废商品处理过程复杂,也增加了逆向物流管理的复杂性。

2.处理费用高。很多逆向物流的产品通常缺乏规范的包装,又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利用运输和仓储的规模效益;另外,这些产品还需要人工判断、检测和处理,增加了人工费用。

3.产品自身价值的递减性。退回或召回的商品,由于在逆向物流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运输、仓储、处理等费用,导致商品自身的成本沿着逆向物流链不断上涨,其本身的价值也就不断递减。

4.社会价值的递增性。对于回收的报废产品、零部件或边角余料,对于消费者失去了价值,但通过逆向物流作为资源再利用,又获得了新的价值(曲昭仲,2009)。

基于逆向物流的流程规划

(一)流程规划内容

逆向物流经过的每一个环节,相应的企业或部门都会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业务处理。

1.回收。主要指退货、产品召回、产品报废以及废零件、边角余料的回收过程。在逆向物流的每一个节点都应设有相对应的部门或工作人员负责此项业务的接待工作。

2.检验。对于流经逆向物流的各级节点都要对回收产品进行检验,以控制逆向物流的不合理形成。如零售商通过退货检验,可控制客户的无理由退货;配送中心通过检验,可知道产品是再分销,还是回流给厂家;生产商通过检验,决定对产品进行维修、重新进入正向物流环节,还是作为报废产品进行回收。

3.分类。每个节点在检查过程中都要分类,确定产品回流的原因,以便对流经该节点的逆向物流进行分流处理,决定是重新进入正向物流环节,还是回流到下一级节点。

4.处理。经过各级节点分类后,先由自身节点处理,对不能处理的问题向下一级节点转移,由下一级节点处理。如,零售商对逆向物流中可再销售的产品继续销售,无法再销售的产品交由配送中心处理。配送中心对于可再分销的产品继续分销,无法分销的转移厂家处理。厂家对于可维修产品维修后再销售;不可维修,但可作为资源再利用的,通过整理后可重新进入原料供应系统;对于不可再利用的,则作为废弃物通过环保方式处理。

(二)流程规划图

结合逆向物流的特点及所包含的内容,可以构建逆向物流网络运行流程图,如图2所示。

在整个网络构成中,由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构成一个封闭的网络流程图,最终无法维修与再利用的产品可作为废弃物处理。做好物流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物资流动的顺畅,才能推动企业稳定向前发展。

(三)运行网络流程图应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与正常供应链系统的业务关系。运行逆向物流网络流程图时,有一部分产品经过分析、检验后会重新进入正向物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逆向物流与正常供应链系统的关系,在共享信息的同时,要避免与正常供应链业务产生冲突,做好信息流的处理工作,并处理好由此带动的实物流、资金流等工作。

2.努力提高逆向物流的服务质量。很多部门或工作人员对退回的产品带有排斥心理,这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售后服务,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因此,企业除了培训员工积极正确地对待逆向物流外,还应积极地为逆向物流创造更好的服务途径。如壳牌公司、诺基亚公司、UT斯达康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邮政签订了收件人付费业务,即到付业务。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其产品的保修、返修等逆向物流费用结算过程中手续繁杂,给客户和厂商造成较大麻烦的问题。因为在我国国内市场中,这些厂商的维修点、销售点遍布全国各地,而客户比较分散,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也间接地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

3.成立专门的逆向物流管理部门。逆向物流对整个企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协调好供应链各节点的逆向物流业务,建议成立专门的逆向物流管理部门,管理逆向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等业务。逆向物流管理部门的成立能更好地处理与正向物流之间的关系,保证整个企业物资平稳、顺畅运行。

企业构建逆向物流流程的作用

(一)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环境日益复杂,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损失也在同步增长,原材料的供应日趋紧张,价格也不断上涨。企业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小,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通过逆向物流形成一定范围的原材料供应,减少原材料的浪费,也可促进供应链的整合。对于企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作用不可小视。

(二)提高客户满意度

强化逆向物流,可获得相应的社会效益。逆向物流与消费者紧密相连,企业提供给消费者产品,无论是质量问题还是其他原因,在企业良好逆向物流带动下进行维修或包换,可以增加用户对企业的信任,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市场份额,有利于企业良好发展。

(三)承担社会责任

包装箱、旧家电、电子产品等作为废弃物随意丢入垃圾场的现象随处可见,这既浪费了社会资源,也进一步恶化了生活环境。如,一枚纽扣电池可以污染600吨水,相当于一个正常人一生的饮水量。因此,在政府部门的倡导与引导下,企业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逆向物流的管理,肩负起社会责任。现在很多企业已经开始了旧家电等回收工作。

结论

我国逆向物流管理起步较晚,企业在逆向物流控制方面还存在较大空间。可以肯定的说,报废产品的回收将会成为我国生产性企业逆向物流的主流业务。企业管理者应把逆向物流提到企业战略的角度实施管理。在回收方式、回收渠道以及配套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决策,配备专门的团队和工作人员开展实施。另外,国家也应该制定健全的法规和责任机制,引导企业自觉地进行逆向物流的管理工作,既为企业谋得利益,也为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阎子刚,赵继新.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物流工程的就业方向篇(11)

专业设置方向必须与当地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职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而物流专业是个很广泛的专业领域,包括企业物流、国际物流、港口航运物流、超市连锁物流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区域特色和人才需求现状,明确定位,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可是现实中许多院校没有对区域特色、社会需求等进行认真调查论证,在专业定位上较为模糊,对学生在大学阶段需掌握哪些知识技能,将来从事哪些工作岗位,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导致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只是笼统的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和当地社会需求脱节。如果物流管理专业在制定专业实施方案的时候适当地对方向做一个合适调整,这样在组织教学中和就业中就有的放矢了。

1.2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很多老师是从交通,计算机或经贸专业转行而来,物流理论知识不系统,因为害怕讲错,往往照本宣科,甚至教学课堂只能读书;不少高职教师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就站到高职讲台的,高职职业教学理念缺乏,还按照自己在本科或研究生的老式学法教导高职学生,并且对物流行业实际岗位的工作情形不熟悉,不知道实际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造成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低下;有些老师虽然来自企业,但由于长期脱离企业,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目前高职物流专业能够系统掌握物流知识,并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于一身的优秀教师数量十分有限。

1.3教材建设不完善,内容与现实脱节

物流行业属于新兴产业,而符合高职特色“对口”的教材需要编写者对企业深入的了解和沟通。现行教材往往将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压缩式”修改就“拿来”教学,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设计少,没有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来确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企业工作。另外许多物流理论从国外引进,没有形成与我国实际相吻合的理论体系,介绍的是先进国际物流技术,而实际面对的是国内普遍落后的物流设施及管理水平,造成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加上办学经验不足和条件有限,实验室建设和实训课程开设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教学内容既不符合现代物流发展实际,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思考

现在流行的物流管理专业一种指导思想认为,课程的所有要素是由工作任务决定,任务的要求决定课程内容和逻辑路径。这种观点低估了课程开发中人的价值,也低估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因为教学实践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并且不同的教学思想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过程,因而需要不同的课程模式做支持。工作任务可以决定课程的主体内容,以及建立知识与任务联系的必要性,但工作过程不能完全决定课程的逻辑展开过程。所以,课程开发应当整合工作过程、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笔者认为高职物流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2.1适应性原则。课程开发不能闭门造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落脚点,加强学生知识、能力等素质的综合培养,增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企业的实际需要融入到本校物流专业日常教学目标和任务当中,建立新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

2.2渐进原则。课程开发紧紧抓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这一点,并不是所有课程全面开发。鉴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也无法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核心思路应是专业核心课程启动,专业主干课程跟进,其他课程逐次展开的顺序进行开发。这样,从课程开发伊始,就抓住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影响最关键的核心课程,也就是抓住了重点。在开发中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结合自身情况再逐渐对其他课程进行开发,循序渐进。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内容

3.1打破学科体系,建立职业为本位的新课程和教材体系

以职业需要为出发点,以学科为资源,把必要的知识、技术重新组织加工成以专业为主线的几门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教学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的共性特征与功能,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职业技术教育高层次的个性特征与功能,在课程功能上注重学生操作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构建以掌握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为特征,与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的实践课程体系,做到强化技能、增强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实行“突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培养”,终极目标即是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体现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和做事相结合,注重社会和职业双向度的统一。

3.2科学设计课程开发程序

通过对企业调研明确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研究以典型工作任务和生产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一条明线,以基础知识系统化和实践动手能力系统化为两条暗线,来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组织编写实务性较强的、任务驱动模式的立体化精品系列教材,并在教材中融入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以及素质教育。

3.3岗位实务导向型课程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物流高职教育,主要的任务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实际需要的物流服务一线岗位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突破学术人才培养所采取的学科中心型课程模式的束缚,根据涵盖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知识的职业能力要求,面向岗位任职需要,构建“基于技能培养,面向岗位群集”的课程模式。按照岗位实际工作任务、过程和情景,回归工作实际原貌,重组内容,开发课程。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组织有关教师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以岗位定课程,结合实训室相关实训条件编写了《运输管理实务》和《仓储管理实务》教材,本学期正在用项目任务驱动模式进行上课,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后续还会开设《货代员实务》、《快递员实务》等一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指导学生技能学习。在教材选择上,也会多选择以实际岗位命名的教材,条件成熟会继续组织本院教师结合合作企业实际编写相关教材,以求让学生对岗位工作的认识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