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5 17:02:43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1)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传媒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与影响,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传媒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度中均有所涉猎。可以说其自身的发展与市场地位与人们的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对此下文主要对现阶段的相关传媒市场的定位以及其相关市场发展趋势内容进行了探究分析。

一、传媒市场定位以及优化方式

在传媒市场的定位过程中,基于效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说,成功的传媒市场定位模式可以在提升其整体的利益效果的同时进行最小的资本投资,也就是说,在今后的传媒的市场发展过程中,要想促进其整体发展,就要保障其具有较为广泛的市场需求,要满足实际的市场需求且其竞争能力相对较强。也就是说在此阶段,无论对传媒行业进行何种的市场定位,都要保障其处于一些高利益且竞争低的环境之中,可以说这是一种缺乏市场定位的发展阶段,这也是传统的传媒市场定位的有效缩写,但是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在经济影响之下,相关传媒行业在累积了一定的内涵与资本之后,其逐渐呈现着市场经济利益化的定位趋势,市场份额已与传媒现实的市场利益息息相关,对此要想明确传媒市场定位,在实践中就要对其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其主要策略如下:

(一)优势化策略

传媒市场竞争的本质就是传媒优势特征的内在竞争。不同的传媒领域有着不同的优势特征,但是在市场竞争中并不是所有传媒都可以脱颖而出的,这与传媒的自身优势有着直接的关系,传媒的自身优势主要涵盖了资源优势以及能力优势两种模式。在传媒的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传媒只要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就会获得一定的机会,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种优势逐渐呈现复杂化的趋势。对此传媒行业要想提升其资源以及能力的整体优势要提升一种优势,保持一种特征,进而探究适宜其发展的整个市场空间,这也就是传媒市场定位的结构重构与优化的过程。

(二)周期性策略

传媒产业整体以及传媒单位在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要想有效的实现传媒市场定位的最大化,就要对传媒市场的发展周期进行探究分析,进而获得其产业周期与传媒周期发展的平衡点。在实践中因为一些客观因素对额限制没导致其无法提升其市场定位的最大化,但是其相关周期却是整个传媒市场定位的重点内容,对此在实践中要通过优化结构的模式,有效的延长整个传媒市场的周期时间,进而明确传媒市场的整体发展定位。

二、髅绞谐》⒄骨魇朴胂喙赜跋

基于现阶段的传媒发展状况来说,其在实践中收到社会发展以及各种网络媒体的整体影响,在全新模式之下其主要发展具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传媒市场自身的发展趋势:

第一,传媒的受众呈现广泛化趋势。在网络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新形势的媒体会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与特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受众范围,进而提升传媒的影响力,提升其自身的服务效能与价值,进而充分的凸显传媒自身的社会属性以及内在质量,进而使得传媒发展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契合。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发展为传媒市场发展明确了发展趋势,提升了整个传媒市场的发展,其使得传媒行业在发展过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模式与手段,呈现着多彩传媒内容,在根本上丰富了现有的传媒形式,提升了其整体的覆盖范围。

第二,传媒的整体覆盖范围也会越来越宽泛,基于现阶段传媒的整体发展来说,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不局限于各种信息的传播与新闻的播报,其早已成为人们获得各种信息咨询的有效方式与途径,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其整体覆盖率则会越来越宽泛。

第三,传媒自身的信息质量以及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传媒的角度对于社会热点等相关信息的报道来说,其整体质量以及深入程度也在不断的优化提升,人们在看待信息的同时,对其内在的价值与含义更为重视,对待事物有着不同的观点,其对于公众产生的整体影响也呈现着积极作用。

第四,传媒的社会角色会越来越重。基于传媒的角度来说,其已然成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在利用自身的监督管理以及信息传递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公平发展,推升对社会的监督与管理,对于社会的长足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三、传媒发展趋势建议

在今后的传媒市场发展过程中,其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要充分的融合各种新媒体技术,充分的融合互联网数据内容,基于对实际的数据信息的分析探究,了解顾客的实际需求,进而明确其市场发展定位,为其今后的发展明确方向

(一)基于现有的全球大数据系统,融合云端计算的,加强对传媒受众相关信息的探究分析,说笑呢信息的实时推送。在实践中就是通过“大数据+云端+互联网”的网络终端模式,对受众浏览的网页进行分析,进而了解受众的爱好,有针对的推送各种服务信息内容,这种具有差异化的信息推送方式,可以有效的突破传统媒体的束缚与限制,可以充分的凸显新媒体自身的优势与作用,对于传媒行业的数值化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二)融合科技信息与文化内容。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过程中,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网络信息的三维立体发展,这种具有全方位、立体化以及多角度的发展模式,会充分的融合各种科技信息技术以及文化内容,这种智能化的发展模式无疑是传媒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传媒行业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传媒行业要想充分的提升自身的社会作用与地位,就要明确自身的市场发展定位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推动其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2)

所谓媒介融合,就是指各个媒体出现多功能一体化的现象,如电视媒体和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新媒体也成为媒介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的融合是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可以使信息变得更加丰富,而且还可以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为受众提供便利的信息服务。媒介的融合预示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媒介融合的发展使传统媒介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媒介的融合、发展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将现代科技融入到各种媒体当中,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从而实现了一种信息在多个媒体之间的传播,并且还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媒介向多媒体转化的目标。同时,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新闻传播的主体,使普通的民众可以参与到新闻编辑业务当中,目前出现的“公民新闻”就是最好的说明。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工作方式和专业记者报道方式带来的变化,影响了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①另一方面,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人们的各种心理、观念以及行为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而传媒的受众也逐渐从大众时代向分众时展。目前,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媒介一般都是免费的,媒介公司主要依靠广告盈利,因此谁可以争取到更多的用户,谁就会获得更多广告商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用户的争夺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提高新闻编辑业务水平是获得更多浏览量的重要手段。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发展态势和现状

当今社会,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信息时展的潮流趋势,并且在生活中也非常普遍。例如,有些传媒公司为了实现对新闻的全方位报道,会组建一些跨媒体团队,在这个团队当中涵盖了多种媒体,如网络媒体、报刊媒体、电视媒体等,通过多种媒介的新闻传播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看到相关的信息。而在各种媒体当中,又包括了多种岗位和业务类型,其中新闻编辑业务就是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编辑突破了媒体的界限,可以向整个团队的所有媒体提供新闻素材。②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发展得比较成熟,但仍然是建立在传统媒体生产组织结构基础上的,媒介的形式比较单一,在媒介融合趋势下这种新闻媒体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渐显现出来。传统的新闻媒体编辑模式不能将新技术利用起来,因此不能很好地对新闻信息进行整合,从而导致利用率低下的问题,已经不能满足新闻传播的社会需求,因此,对新闻编辑业务的变革刻不容缓。各种媒体的不断融合为新闻编辑业务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尽管目前在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组建临时的组织结构,从而实现跨媒体进行整合的目的,这样一来就可以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还可以为未来传媒机构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在传统的新闻媒体编辑业务当中,编辑业务的类型一般都是根据媒介来划分的,这种划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然而业务机能比较单一的新闻编辑人员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新闻编辑的任务。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必须对新闻编辑的业务技能进行整合,走融合新闻的发展道路,实现多媒体资源的一体化开发,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新闻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成为新闻编辑的一个基础平台,从而扩展了传统媒体当中新闻编辑工作的方向,由此新闻编辑的价值也得以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编辑可以体现出数据整合以及全景式报道的价值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编辑工作更多的以网络作为基础的平台,但由于网络平台的优势和劣势并存,如果不能好好地克服网络平台的劣势,则会影响新闻传播的价值,因此对新闻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网络作为新闻编辑的基础平台,可以对信息资源进行大量而全面的汇总,但同时大规模的信息资源也是网络平台的缺陷,新闻编辑人员只有对这些大量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为受众展示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才能实现新闻编辑的最终目的。否则不仅不能很好地传播新闻,还有可能将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淹没在信息的海洋当中,由此来看,对新闻信息的整合是新闻编辑的主要任务。同时,为了体现新闻编辑的价值,需要将信息资源再进行重新的组织和包装,进而实现新闻报道的全景化。

(二)可以利用新技术来表现媒体所独有的特色媒介的融合得益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为新闻编辑工作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能够提升新闻传播的质量和效果,为人们生动直观地展示新闻信息。尽管现在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编辑工作,但是新闻编辑的具体程序和传统的新闻编辑方式相同,仍然是根据新闻编辑的整体来搜集相关的素材,然后运用合适的编辑手段创造出新的展示形式,从而增加新闻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编辑业务的改革

(一)对新闻编辑理念进行改革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编辑在资源共享方面需要达到更高的要求,所以对新闻编辑理念的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建议新闻媒体单位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闻编辑理念为基点。之所以要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主要是因为在新形势下要想提高新闻的阅读量,就必须要和受众的角色进行转换,站在受众的角度进行新闻编辑工作。另外,受众的主动参与也是新闻传播的一个重要趋势,通过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在新闻编辑和受众之间形成一种新的交集,从而提高新闻编辑的质量。其次,注意了解受众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新闻资源进行编辑,提高受众的满意度。在新闻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新闻编辑人员要做好对受众的互动访问,从而了解受众的需求,提高新闻编辑的水平。最后,要创新新闻编辑的观念。媒体作为社会的中介机构、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提高其影响力是最关键的任务。而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就需要对新闻编辑的观念进行创新,通过先进的编辑手段,吸引受众进行观看,从而扩大新闻传播的范围,充分发挥出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引导作用。

(二)对信息产品进行改革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全面掌握新闻信息,这也是媒介进行融合的主要目的。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编辑工作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信息产品的编辑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大力改革传统的信息编辑工作的方式方法,对信息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创造出多种新产品形式,并通过计算机的辅助功能将新产品的形态发展起来。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3)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2-0072-02

媒介融合是一种新的概念,就是各种媒介的多种功能实现一体化发展的趋势。现阶段,我国传统的媒体已经开始朝着新媒体的方向发展,实现单一媒体到复合媒体的转变,涉及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以及媒体网站等。这种环境氛围下,传统的新闻写作很难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应根据实际发展的情况进行科学的完善和调整,使新闻写作能够实现良好的发展。

1 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信息开始实现单一到多元化的发展,新闻写作已经从传统的新闻报告转变为新闻信息内容的供给。不同的媒介通过整体的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和,促进新闻资源的整合,并使其成为一种常态。多种媒介的参与使得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一种“融合新闻”[ 1 ],也就是多样化的新闻,是以媒介融合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新闻活动进行传播。“融合新闻”在拓宽新闻传播的途径时,也会对新闻写作产生影响,从而形成出一种新的写作模式和思路。新闻写作的形式不同,传递出的信息也存在差异,传播价值也是不一样的。通过“融合新闻”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能够促进资源的整合,也使传统的新闻写作实现变革。

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新闻的传播途径有很多,公众可以挑选更多的新闻传播方式,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新闻方式和习惯。同时,新媒介能够提高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热情,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网络论坛等方式实现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传播,使媒介与公众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增加新闻报道的特色,呈现出新的新闻写作方式和方法,有助于新闻写作的变革和构建,满足媒介的发展需求。

当前,新闻写作也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受众以及媒介通过科学信息技术等便捷的方式对新闻信息进行了解。通过不同的融合,新闻写作更具特色,并向受众展现出更多有特色的内容。受众能够在多种科学技术融合的形势下对新闻写作方法和形式加深认识。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的内涵以及外延实现良好的拓展,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拥有传统新闻写作技巧的记者,采编合一、全能型的记者使新闻写作实现了全新意义上的制作[ 2 ]。单纯新闻写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实际需要,需要在硬件上保证多项技巧和设备的使用,软件上要实现新闻写作文体的变化,使新闻能够满足受众、媒介的需要。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变革

1)融合新闻写作思维。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情况,需要使用多种有效的传播方式,并集合成一定的竞争力,新闻写作思维也应朝着融合化的方向发展。新闻工作者要认识到媒介融合下,新闻传播事业实现良好发展的要求,并进一步了解不同的传播媒介对于新闻传播的区别与联系,使新闻写作与新闻采编能够实现统一的发展,新闻写作更好的适应时展的趋势。要使新闻写作真正发挥作用,需要从受众的角度对热点新闻进行分析,明确其发展趋势,保证新闻写作工作能够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利用完善的手段进行新闻写作,提高新闻写作的影响力,增强新闻写作的魅力。

2)准确定位新闻写作,满足时代需要。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产生是要通过新闻写作才能够得以实现,当前媒介形式逐渐多元化,各种技术形式也融入到新闻写作中,要对新闻写作进行准确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小众[3],使新闻产品能够满足不同对象的需要,明确新闻写作的文体、方法、角度等。同时准确定位新闻生产过程中角色扮演,根据新闻产品的种类、份额,选择合适的新闻写作风格、技法等。

同时,新闻写作应满足时展提出的具体要求,增加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载体,使新闻写作有新的活力与发展道路。媒体的不断发展,会使得新闻报道方式方法逐渐发生转变,写作也需要突破,与时俱进,使新闻写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媒介融合趋势下,由于不同媒介使用的介质是不一致的,因此新闻内容也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会通过不同形式、层次进行传播。但是不同的新闻形式并不是新闻稿一稿多投,是对于一个新闻事件实现写作时空上的机遇叠加。新闻写作实现多样化的媒介产品,就需要实现新闻写作资源的常态化使用,认识到新闻资源的内涵和重要性,对新闻资源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做到新闻内容能够涵盖社会更多领域,但是也需要对新闻热点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转变新闻写作的角度,对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补充分析,科学取舍材料实现新闻深层次价值的实现,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以及价值的提升。

4)实现规范化的新闻写作。新闻写作的规范化不仅是要按照规定的模式进行习作,还需要融合大的发展趋势,使新闻写作的特性得到凸显。新闻写作需要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要将新闻事件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报道,在使新闻主旨能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凸显时效性。同时需要注意新闻的真实性,还原新闻最本质、最原始的状态[4]。

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重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由于不同主体对于新闻事件的理解和认知存在差异,相同的事件会存在着不同的信息,因此新闻写作时不仅需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报道,还需要在不违背新闻事实的基础上使新闻更吸引人,提升新闻写作的影响力。

当前,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新闻稿件质量的竞争,不同新闻写作者的风格不同,新闻写作也需要科学的借鉴和参考其他新闻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创造出独特的作品,从而使媒体能够在竞争中实现良好的发展,为受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5)培养新闻写作人才。注重新闻写作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趋势下,需要注重新闻理念的教育,使新闻写作者能够具有较深的传播理论基础以及人文功底,掌握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轻松、从容的面对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要求。同时强化新闻职业道德的提升,组织新闻写作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岗前培训、扩展训练等强化他们的敬业精神。还应注重新闻者的考核,将工作态度、交际、个人品质等与薪酬福利相结合,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3 结论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传播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新形势下,需要将新闻写作与媒介融合有机结合,实现新闻写作的变革,使新闻内容更加满足时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汪莉.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写作[J].写作,2010(19):35-38.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4)

目前,媒体广告市场发展放缓,整体的态势呈现回调迹象。就此,各大媒体都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状态,并对此做出相关的调整,如央视及各大卫视积极打造优质品牌;广播媒体继续抢占部分市场份额;纸质媒体经营受创,出现跌幅;互联网媒体渐入缓慢趋势。[1]在这样一个态势不甚美好的时期,各大媒体逐渐认识到了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媒体融合注定成为行业市场发展的趋势。

1 近两年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现状

1.1 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

电视媒体一直是主流媒体,其广告市场份额一直处于领先优势,并始终雄踞在媒体市场总份额中比例最高的位置,但近两年,该广告市场份额逐渐下滑,据相关调研数据显示,2016年,广告市场份额下滑至预期的23.4%,[2]这较2010年―2013年,持续增长的电视广告收入趋势是截然相反的,直至2014年和2015年,迎来持续负增长趋势,根据广告市场的下滑形势,电视媒体雄踞的广告市场份额第一的优势已逐渐受到互联网媒体强大的冲击和挑战。

1.2 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私家车越来越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增长了广播的使用人数,伴随着使用移动APP终端方式收听广播人数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广告主开始逐渐重视广播这一媒体形式,据2014年的中国广告生态调研数据表明,在2014年上半年,广播媒体的实际广告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就达到了11.3%,相比较其他媒体而言,广播媒体实现了增速回归,[3]但是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5年,又出现了颓势,从CTR媒介智讯上的相关数据可知,2015年,三季度广播媒体的广告花费的同比增幅为-0.71%。

1.3 纸质媒体的发展现状

纸质媒体,曾经是主流媒体之一,但是近两年发展形式较为落后,广告收入也在颓势不减,据统计在2015年1月―11月,纸质媒体广告收入同比下滑35.7%,跌幅明显,而广告收入的减少源于部分行业广告主缩减了广告投放。

1.4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媒体相比较其他媒体发展规模始终在不断壮大,发展速度也相对较快,一直是近几年来主要的广告收入提供方,但是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收入也出现了缓慢增长的趋势,尽管数据显示互联网媒体的广告收入是增长的,但相比较2014年,则下降了16.3个百分点,增速也明显下滑,所以在经济行压力下出现这种状况是无可避免的。

2 就中国媒体广告市场发展趋势来探讨其调整策略

2.1 电视媒体的发展策略

电视媒体主要分为央视、卫视以及地面台三大块,若要继续保持电视媒体最大的广告市场份额就必须三方共同做出调整。首先,是央视和卫视,应该仍以视频为主体,在视频核心地位不动摇的基础之上发展其他内容,加强与互联网的合作,积极调整pc端结合移动端的传播方式,强化内容,互助合作。例如,央视和卫视可以继续拓展内容平台,积极凭借并发挥资源和人才等优势,加快电视媒体之外的传播渠道,进行移动端的布局;对于央视都有的体育赛事等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以此实现多平台、多屏幕、多终端的媒体体系,扩大原有影响力,吸引更多受众,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对于地面台而言,就应该直接针对受众,直接加强宣传与销售。

2.2 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

广播媒体能够在近两年相对发展较好,源于其听众人数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所以广播媒体的发展策略:首先,从听众处入手,要不断提高广播内容的质量,吸引更多的听众;其次,创新广告经营,拓展线上广告宣传和线下活动营销方式,增加媒体广告的项目化和专业化,带动宣传和销售;然后,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借助新媒体发挥自身的优势价值,拓展新媒体等传播渠道,提高自身广播的内容生产能力,加强与听众的互动,如植入微信推送等形式,积极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媒体优势价值。

2.3 纸质媒体的发展策略

面对如此不良形势,纸质媒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和转变。首先,加强与其他媒体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合来实现优势互补,凭借新媒体技术形式和传播渠道来打破原有媒体的固有限制,在内容生产和传播上都做出系列调整,如建立相应的媒体融合平台,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面;其次,引入多渠道的经营方式,拓展纸媒的广告收入,如报纸广告可以引入影视、电商、游戏、旅游、教育等各个行业,实现全面的行业收纳;最后,提高与互联网集团的合作,可以通过上市等形式实现资本力量和资本思维的转型。

2.4 互联网媒体的发展策略

互联网媒体发展独具优势,但要想实现新形势下的媒体优势。首先,稳抓技术和数据两方面的广告主的营销预算。目前网络广告市场的热点是程序化购买,所以要想实现广告收入的增长就必须依靠云计算技术和大数据,采用技术手段优化整个网络广告的投放环境和投放方式,提升广告投放的整体效率,确保网络广告的精准度,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广告主的注意;其次,可以加大社交媒体广告和视频广告的市场投放比例,增加广告收入;最后,加强与其他媒体的融合,合理运用PC端广告投放渠道,做到新时代下媒体的大融合,最终实现媒体共赢。

3 结语

目前,传统的媒体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早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了,媒体融合已成为了行业市场发展的“大势所趋”,各大媒体都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正在积极努力地做出相关调整。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应该从宏观的层面予以支持;对于各大媒体来说,应该从微观的层面去调整内容和体制,而这就需要所有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清晰认识和思维转变,只有思维转变了,媒体融合才能真正地做到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5)

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特别是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融合的趋势仍在进一步加强。城市传媒业集中而且发达的地方,城市的传媒业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人类传媒业的发展。因此,城市媒体如何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中求得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媒介融合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像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①

(二)媒介融合渗透具有现实条件

首先,不同媒介各自有着不可避免的缺点,而媒介融合有利于缺点互补。作为最传统的传播媒介--报纸,它的传播形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文字为主,图片作为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受众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广播、电视虽然融合了声音、画面在里边,但是对于技术的依赖比较重,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媒体之间的融合,互相弥补彼此之间的缺点,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媒介融合提供了资金、技术基础。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的在媒介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这为媒介技术的不断突破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此外,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都带来了媒介工具的巨大发展。有了不断发展的媒体技术作为支撑,集各传统媒体优势于一体的新媒体不断问世,客观上适应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同时也为媒介融合趋势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

再次,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也为媒介融合提供了政治上的支持。美国首先于1996年颁布《电信法》,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最后,信息传播的小众化趋势为媒介融合提出了要求。从历史的角度看,媒介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小众到大众,再向小众回归的过程,手机短信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趋势。这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在信息来源、传播方式、表现形式等方面做出调整,以尽快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②

二、城市媒体在媒介融合过程中的重要发展策略

(一)促进传统媒体的转型

作为最为传统的媒介,报纸承受了更多的来自于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因此,在媒介融合中,传统纸媒要想有新的发展,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进行转型。这个转型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进驻新媒体终端,即利用新媒体终端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就是手机报。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当天发生的新闻,因而手机报被誉为"拇指媒体"。手机报拥有更高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内容上的趣味生动性,虽然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常饱受争议,但是它以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媒介市场,得到了广大受众的高度认可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手机使用的普及、增长速度来看,手机报仍然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个就是开发新闻网站。很多传统的拥有强大实力的报业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已经先后开通了自己的新闻网站。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协调和融合所形成的"和谐"的媒介生态。而新闻网站就是传统纸媒和互联网经过竞争到融合的结果。新闻网站的开发,使得传统的报纸有了新的样态,为传统纸媒朝着网络转型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正是由于诸如上述两种成功的转型,传统的报纸媒体不仅没有被新媒介"驱逐出境",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实现传统媒体的转型,是其求得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改革媒体管理策略

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影响,受众出现分流,经营创收遭遇瓶颈。面对这种情况,比较可行的战略之一就是不断改革管理策略,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并藉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打造核心竞争力,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个方面,美国媒介综合集团拥有比较成功的经验。它的内部管理突出体现在集中办公、资源共享、整合营销和融合生产四个方面。其中,所谓的集中办公,就是将不同性质媒介的总编集中在一起办公,便于公司通过各种媒介平台生产和新闻;资源共享,主要指的是设备资源的共享、新闻资源的共享,通过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体现跨媒介集团化运作的优势;整合营销,即通过不同性质媒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以及媒体与广告公司之间的合作,促进媒体的发展;融合生产,就是整合媒体资源,利用不同媒介的优势达到更佳的宣传效果。③美国媒介综合集团的成功运营,离不开其正确的发展策略,而这也为我国各大媒介在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案例,供我们参考借鉴。在我国现有的环境下,也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经营策略进行有效的尝试。比如说打造品牌栏目,"内容为王",通过有特色的品牌栏目来吸引受众,而这要求有一批素质优秀的采编、主持人员等。还可以挖掘潜在价值,开发相关的产业链等。因此,适当调整管理策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经营管理之路就显得异常重要。

(三)采用新技术发明新媒体终端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新媒体(网络)的发展是一种历史趋势,也是一种发展规律。传统媒体只有尊重自然法则,顺应趋势,按规律办事,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清醒地认识到此时失去新媒体就等于失去了把握未来的机会。新旧媒体在这场受众争夺战中,并不会拼个你死我活,互通有无、互补不足才是其寻求发展的最好道路。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过程中,许多新媒体终端便应运而生了。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年来,电子菜谱媒体,手机媒体、IPTV、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公交车载广告、公交车LED广告、电梯内部的新型显示终端、机场滚动灯箱等,正以更加优越的方式成为受众的新选择,新媒体也正在宣告它以强有力的竞争态势进入了传媒领域。

面对这样一种潮流,传统媒介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中,想谋求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积极采用新媒体终端,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促进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在新媒体终端的实现。随着新媒体终端的不断普及,传统媒体也将会迎来新的发展。

城市新媒体正在技术的推动之下不断问世,不过再多的新媒体的出现其本质都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媒介融合带来的是技术上的革命,也是经营与服务的革新。适应了媒介融合趋势的媒体,必将在媒体之争中占据上风。因此,城市媒体在探索新的发展之路的时候,应该把媒介融合作为共识,以此为前提,然后进一步寻找新的发展策略,才能在技术和经营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站稳脚跟。

注释:

①喻国明 《传媒经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6)

盘点一:文化产业集团化、全媒体化趋势凸显,行业马太效应愈加显著

近年来,文化传媒集团的成立成为文化产业的整体趋势。集团化实际上是在更大的范围内使传媒的各种资源优化组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集团化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虽然目前国内有些文化企业发展得很好,无奈规模太小,资金和人才都不够,没有能力和国外媒体竞争,所以有必要组织形成一个大集团,最好是综合性的、多元化的媒体集团,这样在国际上才有竞争力。

在规模化的同时,媒体的融合也在加强。如成都传媒集团将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合并运作,成为内容和平台提供商;上海文广集团通过和《北京青年报》、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强势媒体广泛联合,投资创办《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报道》以及《第一财经网》,并进入平面媒体和宽频网络电视、手机电视、数字多媒体电视等新媒体领域,初步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文化产业集团的雏形,文化产业集团正在朝着综合化、全媒体化的方向发展。

传媒集团跨地域、跨媒体经营符合世界传媒业发展趋势,是传媒产业发展壮大,迎接未来严峻挑战的战略需要和必然选择,也是传媒产业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此外,传媒集团跨地域、跨媒体经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可以更好地进行资源整合,延长产业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成都传媒集团为例,在新闻信息资源整合上,可将新闻信息产品发送到一个共有平台上,供各个报纸或频道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再制作,那么同一个新闻信息资源就可以得到多次利用和深度开发。在产业资源整合上,按照产业的关联度,对生产、广告、发行、技术和网络等资源进行新的整合、配置,这样可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浪费,将有限的资源用来开发新的文化产品。

趋势预测

1.文化传媒行业马太效应凸显,表现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国家在加大力度推行组建一些具有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竞争优势的大型传媒集团。未来的行业竞争将是集团和集团之间的竞争,市场化的优胜劣汰使得那些在目前竞争状态下长期落后的媒体慢慢被淘汰出局,而行业中剩下的企业通过重组、并购和资源整合等方式,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形成一批市值过亿的龙头企业集团。

2.大型的传媒集团必将向国际化发展

要使集团实力达到国际主流媒体的先进水平,首先要开阔视野,其次,要发挥自身优势,立足国内市场提高传媒的综合竞争力,并加强对外宣传,把自己的“文化品牌”打出去。此外,人才方面也不容忽视,媒体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

盘点二:文化传媒产业出现资本运作大潮,行业市场化、资本化趋势明显,上市和文化产业基金成为业内资本运作的重要手段

今年以来,传媒行业出现一系列资本运作动向,一批文化传媒企业接连上市:皖新传媒和乐视网成功登陆A股市场、粤传媒重组公告、酷6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华策影视于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上市;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基金市场也是风起云涌。先是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旗下的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通过国家发改委备案审批,再有湖南省联合达晨创投、湖南高新投等机构共同组建省内第一只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此外,北京、山东、广东、湖南等地也传出消息正筹备设立文化产业基金。

对于整个文化产业而言,如此密集的资本运作充分显示出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企业的扩张本能,以及企业通过资本整合资源的追求。中国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正在努力摆脱初级发展阶段,用资本运作代替单纯的规模增长,文化产业正在逐步通过资本化迈向市场化。而上市和文化产业基金正是业内资本操作的重要手段。

上市是文化传媒企业做大做强的首选途径。目前传媒文化类上市公司市值占中国资本市场的比重较小,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截至2010年3月29日,文化传播类公司总市值为2143.08亿元,占A股总市值的比重仅为0.7%,这即意味着文化传媒企业上市的空间极大。除此以外,上市也会为企业带来好处。首先,上市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更是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根据上交所的调研,许多文化企业不能达到与公司治理标准;而上市则要求公司符合相应的现代企业管理标准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这将有助于各公司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其次,文化企业以上市的方式介入资本市场,可以提高企业自身的行业影响力。最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利于吸引和保留大批专业人才,最终提升企业的产业竞争力。

产业投资基金成为文化传媒企业资本运作的“新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成立10多只文化产业基金,已经募集与拟设立的文化产业基金数额超过300亿。文化产业基金不仅拓宽了文化传媒企业的融资渠道,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首先,文化产业基金能够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基金的组成来自于不同的企业和个人,文化传媒企业以发起人身份,可以用较少的资本投入撬动基金运作;借助资本杠杆,盘活资本存量,加快自身发展。其次,文化产业基金能够对文化传媒企业起到市场化的激励作用。基金的运作完全市场化,有利于建立激励机制,从而摆脱现有经营体制的约束,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再次,产业投资基金能够促进业务创新并规避经营风险。中小企业有大量的业务创新,以基金的方式对其进行投资可以直接获得创新的业务,节约创新成本;同时可通过成立独立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而设立基金的形式,形成企业自身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防火墙,减小直接投资失败的风险。最后,文化产业基金有利于实现文化产业跨区域、跨媒体整合。通过基金对文化产业进行投资,无需直

接投资整合所必需的大量资金投入,同时加快了产业整合进程。

趋势预测:

1.未来,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将多渠道、多形式地进入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区域

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将更多地参与中国文化产业竞争、介入中国文化产业变革,特别是广电体制和传媒业的变革,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传媒业未来走向的重要力量。其中社会资本,尤其是一些已上市的业绩成长性较好的集团公司,将更加深入地参与文化产业的资本扩张,引发文化金融资本市场的空前竞争。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资本进入方式将转变为暴风骤雨式的直接交锋和碰撞,文化产业的产权结构与产权关系的深层次变革势在必行。

2.符合产业政策的文化企业主业资产完整改制上市有望迎来高潮

从细分行业的上市趋势来看,一些大型国有新闻出版企业或成为文化板块主流,借壳上市将是其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方式;政府新闻网站受政策及其自身属性所限,能否被资本市场接受还有待验证;“三网融合”趋势下广电系统企业也在加快股份制改造争取尽快上市;新媒体及创意文化产业的企业,因为行业抗风险能力较弱以及传统媒体的渗入,将很难主导文化产业的资本化趋势。

盘点三:新媒体突飞猛进,“三网融合”的大传媒时代来临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和统一的TCP/IP协议的广泛应用,相互独立的传媒、电信和互联网三大产业不断走向融合,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以宽带网络应用为核心、数字应用为基础,整合各种传播传媒的大传媒平台,一个崭新的大传媒时代正在来临。在大传媒时代,由于产业边界的逐渐模糊、消失,市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因此为提升产业的长期竞争力,渗透、重组、转型成为产业融合的趋势,以此催生出一个新的兼具三方特征的产业混合体――新媒体。

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新媒体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数字化传播方式,它彻底冲破了传统媒介一向自守的介质壁垒,极大地改写着现有传媒市场的版图和游戏规则,使旧有的运作架构和盈利模式日渐式微,催生着与这一时展相适应的新型产业模式。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机制不同:传统媒体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传统媒体提供什么,受众就只能看什么;而新媒体是多点对多点、全立体的传播机制,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即所有的人都发出信息,并且所有人都接受信息。从去年开始逐渐兴起的新浪微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很多的信息和原创内容,甚至中央电视台好几次关于突发新闻的报道的图片和原素材都是截自微博。微博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形态,从原来媒体掌控权,到现在每个人只要手上有一部手机,就可以随时作为任何新闻事件的记录者和者。这种新媒体形式的出现,使得“全民记者”时代日渐清晰。

此外,在盈利模式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也有所区别。传统媒体大多是“内容提供商+渠道经销商”,如频道的运作。而新媒体主要是平台提供商,通过打造平台提供服务获利。譬如Google新闻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新闻,而只是搭建一个平台;iPhone的大量组件和功能用户可能只会用到其中一小部分,很多的组件只是便于用户在这个平台上信息,也便于其他人在这个平台上选择信息。

不难发现,新媒体的快速崛起使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正在向媒体价值网络中心迈进,全新的传媒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趋势预测:

1.预计到2011年新媒体的市场规模会超过3000亿元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7)

二、媒介融合趋势下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

媒介融合的趋势使传播过程中信息受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更加频繁了,因此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从被动变得更为主动,也让受众有了更多可以表达自己的权力。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络的普遍,这些新媒体盛行,使得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单一性日益显著,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的节目开始改变以往的节目形态,与新媒体结合,增加了节目的可看元素和受众的互动性,创新模式,从而保证收视或收听率。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对于主持人的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则更加严苛,播音主持的人才应不断加强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及素养,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发展。首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在媒介相融合的趋势下,信息的公开性和即时性是传统媒介无法企及的,因此作为播音员或主持人,必须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素养。因此不可随意传播不好的言论和不好的行为举止。手机媒体的盛行,使得自媒体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也就成就了普通受众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参与者,因此在信息公开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着喉舌作用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是要能够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准确传播给受众,并让受众感受到和谐社会的正能量和美好。而这些都是以播音员、主持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为基础的。同时播音员、主持人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同时,还应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以及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适应不同类型舞台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其次,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增强专业素养才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媒体,主持人、播音员在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对整个节目的掌控和引导,因此,这就要求主持人不但要有专业化的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知识面和舞台经验。比如著名节目主持人汪涵,他在主持《我是歌手3》节目时,当中出现了一个突发性状况,主持人凭借稳定的心态和台风,用具有朴实且理性的语言化解了尴尬的局面,这代表着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主持经验,更重要的是稳定的心态、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主持人是以通俗的语言为广大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及对节目本身的感同身受,才能体现出主持人的专业性以及驾驭节目的能力。在信息高速化的现在,节目、受众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也给主持人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播音员、主持人专业化的程度也代表了其是否职业化的体现。在当今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播技术越先进,规范化要求就越高;产业化的媒体管理方式以及媒体的市场化,也同样要求规范化。因此,规范化就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规范化要求越高,播音员、主持人的职业化要求也就越高。只有在保证专业水平的基础上达到职业化,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传媒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当然,规范性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它包括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语言的规范化等等。最后,播音主持人才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个性素质。媒介融合使得节目的可看性增强,受众的参与和互动性也增强,因此,这也就需要主持人不能墨守陈规,要创新主持模式。这也就要求播音主持人才要有个性化的主持和播报的风格。只有提升自身的个性魅力,才能更好地为节目服务并被受众接受和认可。因此,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主持人的个性素质也要不断地加强。

三、媒介融合趋势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新策略

在媒体融合趋势下,节目的风格和形式也在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播音主持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思考。首先,可借助新媒体,将新媒体融入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中去。媒介相互融合后,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信息的元素更加丰富了,能够以新媒体为平台有效地实施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自成媒体,也做信息的主动创造者。现如今,已经有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开始借助新媒体平台来增加节目的可看性和互动性。比如借助网络、手机客户端等和受众进行即时的互动交流。其次,加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实践性。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这种实践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单一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媒介融合后节目的丰富性,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在不断发展的媒介中节目的创新更需要主持人的能力的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专业要尽可能健全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和环境,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对自身能力以及专业得到锻炼。因此,加强实践训练,是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有效方式。最后,作为一名合格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水准,也要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就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不同学科间的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进行课程间的教学融合。比如将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写作、文化创意等相关专业的课程与播音主持专业融合在一起,加大新闻采访、摄影摄像、新闻写作等与新媒体息息相关的课程学习。让学生不仅掌握本专业的相关课程,也学习到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并锻炼其实践技能。不仅做到“采、编、播”一体化,更要做到有丰富的知识面和底蕴,从而使学生在走出校门后能够适应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来应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转贴于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 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10)

2011年,中国广播是在国家“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深化改革、稳步发展的一年。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推进,中国广播进入了多元发展的新时期。这一年,广播理论研究继续沿着务实与理性的方向拓展,与广播媒体的发展趋势结合得愈加紧密。2011年的中国广播理论研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广播产业化发展与经营、广播多元化发展战略、广播媒介批评、广播战线“走转改”实践等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热情和较多的关注。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发展趋势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网络和数字技术不断影响着媒介的生存环境和传播方式。媒介融合成为媒介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媒介研究的重要课题。2011年是国务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第二年,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借助新媒体衍生出一些新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形态。相关研究一致认为,在全媒体时代的今天,媒介融合为广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有学者就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思考,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出现多种衍生形式,如网络广播、手机广播等。广播多元化的形式满足了用户对多形态信息传播的接受需求,传统广播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先天性缺陷恰恰成就了广播移动性和伴随性的优势。研究指出,“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广播媒体恒久不变的追求,它要求广播从业者以创优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将内容做好、节目做精。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广播将会以传统广播为主,网络广播、手机广播为辅的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向前推进,每一种广播形态都有其生存空间和受众市场,但不论形态如何衍变,坚持按广播的传播规律办广播,强化内容建设都是未来广播发展的第一要务。①

有研究者提出“内容为王是广播生存之本”,随着今后“内容”作为知识产权的理念进一步明晰,内容仍然是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广播对抗新兴媒体的“重兵器”。如何生产出符合市场、技术、时代和群众需求的内容成为解决广播生存的关键性问题,基于广播受众用户化、收听碎片化与内容分众化的趋势,广播在内容生产上应充分体现个性化需求,培养节目品牌和主持人品牌,拓宽新媒体思路,让广播进入更为广泛的传播环节。②还有研究指出,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广播媒体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信息及节目资源,建立媒体资料数据库与用户分析数据库,对音频资料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并结构化入库,以满足多媒体受众对内容选择的需求。

二、广播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研究

2011年,中央出台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配合国家近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国广播业置身于中国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中,又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广播业依然面临着经济体量小、收入结构不合理、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寻求破解良策。对此,有广播业者对广播产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进行了思考,相关研究一方面对产业本身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审视,另一方面对我国广播产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研究指出,广播产业经营中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链短,延展性、辅业务弱,发展后劲不足,专题广告收入比重过大增加了经营风险,对外合作、资本运营手段少,管理体制条块分割,难以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规模效应,广播电视横向联合呆滞,广播呈现弱化现象。在广播产业化过程中,事业产业切割不彻底,市场运营方面存在欠缺等。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目前传媒业的发展态势及政策环境,有研究者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提出突破发展瓶颈的设想和建议,即转变观念,确立正确的产业发展理念,以政策为先导,以资源为基础,以机制为保障,通过微观层面的体制机制调整和资源业务整合,培育产业运营主体,增强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广播产业。③

广播经营研究涉及广播经营的宏观内容、发展策略、广播营销、品牌经营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广播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打造专业频率广播、推动广播品牌建设已经成为广播经营的重要策略。有业界研究者就以北京交通广播的品牌发展之路,对广播产业化经营进行了思考,提出应利用媒体优势,扩大外延,形成产业链。研究指出,广播进行市场化经营,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其他产业是可以尝试的路径。在不改变主业的基础上,立体利用资源获得多重收益,利用媒体资源优势涉足其他领域,是一条值得探索但又要慎重尝试的道路。在整个媒体市场风云变幻的态势下,广播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夺得先机、拔得头筹,是需要不断认真求索的课题,需要当代广播人深入探讨、仔细论证,在总结经验教训和汲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④

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篇(11)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998年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3]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12页

[5]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

[6]根据CSM媒介研究全国127城市收视率调查2006年的数据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8]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