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大全11篇

时间:2024-01-05 17:02:43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52-02

一、背景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是否合格、是否有竞争力,主要是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具有较强的计算思维能力及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计算思维的培养是今后大学计算机课程深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合理定位大学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使之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成为大学重要的通识类课程之一。

计算机技术已经应用于普适计算、金融工程、商业智能计算等非常广泛的领域,与多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综合越来越深入。因此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应能够解决某一领域具体的计算问题,能够将计算机技术快速应用该领域。

二、计算思维

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理解人类行为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1]。2008年,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提出应将计算思维作为计算机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董荣胜教授论述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的关系[2]。中央民族大学林旺阐明了软件应用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原则[3]。

以往,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在进行项目开发时,如果涉及其他学科,则被视为一个“编程者”,他们仅局限于计算机上编程,包括数据结构的设计、查询结果等具体程序代码的实现。但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发展,计算机编程难度不断降低。计算机专业人员只有具有扎实的编程能力,同时擅长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计算思维,才能从单纯的“编程者”脱离出来。因此解决未来工作中来自交叉学科的问题,需要在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中融入这种计算思维,使计算思维成为学生职业技能的一部分。

进行计算思维训练对计算机人才培养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的实现机制和约束,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明和创新,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处理计算机问题时应有的思维方法。通过对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可以为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并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

三、C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到的第一门必修计算机专业基础课,对学生后m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改善知识结构,培养计算思维与综合素质的平台。

C程序设计课程具有大量的语法规则,传统的教学方法所选的实验大多基于语法规则的说明和验证。这类实验方法往往使得学生在学过C语言后,不能活学活用所学语言知识,学生厌烦语法规则,使得教学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在C语言实验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开发出适合的案例,使计算思维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增加C语言课程的趣味性,从而降低课程的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果。

四、具体案例分析:谁家孩子跑最慢

问题描述:张家、王家、李家各有三个孩子在一起比赛短跑,规定跑第一名得9分,跑第2名得8分,依此类推跑第9名得1分。比赛结果没有同时到达终点的,张王李家的总分相同,并且也没有任何一家的两个或三个孩子获得相连的名次。已知第一是李家的孩子,第二是王家的孩子。问获得最后一名的是谁家的孩子?

思路:按题目的条件,共有1+2+…+9=45分,每家的孩子的总得分为15分。根据题意可知:获第一名的是李家的孩子,获第二名的是王家的孩子,则可推出:获第三名的一定是张家的孩子。由“这些孩子没有同时到达终点的”可知:名次不能并列,由“没有一家的两个或三个孩子获得相连的名次”可知:第四名不能是张家的孩子。

算法描述,程序流程如图1:

①按已知条件进行初始化,张家第一个孩子得7分,王家第一个孩子得8分,李家第一个孩子得9分。②遍历张家孩子在4到6分段可能的分数。③遍历王家孩子在4到6分段可能的分数。④遍历李家孩子在4到6分段可能的分数。⑤输出各家孩子的得分情况。⑥记录得分最后一名的家庭序号。⑦结束。

运行结果获得最后一名的是王家的孩子,如图2。

五、结语

目前,对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的计算思维研究成果还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唯有自身努力,积极探索,制定既具有本校特色又可借鉴推广的、行之有效的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计算思维融入到理论课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特别是知识抽象和分解问题的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具备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与知识迁移能力,高水平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周以真.计算思维[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3):77-79.

[2]董荣胜.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J].计算机科学,2009,(36):50-52.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孩子都有潜能去创造,每个孩子的创新意识都是可以发展和训练的,那么在当前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该怎样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人意识,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进而培养思维大胆、敢求同存异、富有探索、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学生,这可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重点课题。

1 唤起创新意识,激发孩子们创造能力

1.1 深入地研究教材、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经实践证明:儿童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如果孩子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从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引入,经过自己动手实践,找出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孩子对所学新知更易接受和掌握,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尔伯尔所写的那样,“影响学习的唯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也就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所以,在成功的教学中,研究学生是前提,原因在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习活动中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在所教的学科知识上起到的是引导、组织的作用,只有教师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兴趣取向,才能更好地组织教学,清楚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而更好地确定教学手段与方式;其次,对教材的研究位居二位。课改后,教材只是老师为孩子们学习所提供的蓝本,而并非知识呈现的必要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绝对不能存在“就教材讲教材、就书本讲书本”的恶劣行为,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自己所教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孩子们的创新意识服务。

1.2 提供促进孩子们思维发展的问题情境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动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生的答问,应处理好这一环节,从而得以激励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疑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并敢于让学生独立思考,把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发现问题的质疑过程;对于问题情景的创设,能将“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来展示,可以使数学知识存储量小的低年级孩子,更容易从枯燥的解题中解脱出来,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便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提高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创新精神,使孩子们敢创造

2.1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孩子在回答问题中不免会有错误,这是正常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这时,千万不要责备孩子,而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发现出现问题的原因、加以纠正、适时引导,改正错误。而这一系列的教师行为绝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帮助孩子们找到纠错的正确做法,让孩子们掌握纠错能力,在纠错过程中获得正确的思维方法,以提高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戈特费里德・海纳特说过: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的班上倡导一种合作、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是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在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鼓励孩子们自己去发现问题、错误,然后进行纠正,这也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而这种方法比教师单纯的讲效果更好,也更能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2.2 尊重与保护孩子们的独特想法与见解

孩子们的独特见解,其实就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教师不应把学生的思维桎梏于自己假定的框框内,教师应做的是: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思维、见解,引导他们分析、比较与鉴别,加以总结与归纳出适合孩子的最佳思维模式。孩子们自己的思维模式,对其他同龄孩子而言,比教师的方法更容易接受,他们自己独特的见解,是他们在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基础上,产生的新颖、独特的解题思想或方法,因此,要珍视他们每个微小的独特见解,激励他们去探索、猜想,从而获得突破,有所发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数学教学的归宿。

3 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会创造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能大踏步地前进,并大胆地尝试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思维而言是具体化过程,也是问题的再发现、再探索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精心地设计每个问题,加强训练,在解题过程中适时引导,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转换、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1)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设计开放性练习;(2)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综合性练习;(3)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应用性练习。

4 体验创新快乐,使学生爱创造

“一个人只要有过一次成功的体验,便会有去争取百次成功的欲念”。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3)

在绘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正确的方法去激发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创造性以及创新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建立协作的意识与团结协作的能力。教师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去尝试着打破常规,提高学生的自发性,让他们组建各式各样的兴趣小组。在教师讲授完理论内容后,让每组成员集体去探究与探讨,通过自由分工与协作完成创作。最后,让各个小组拿出作品来展示、讲解,并由其他组的人员讲评每组的作品,评出优秀作品,而且还需要给他们一定程度的奖励。其次,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思维,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开拓自己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最后,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将在美术课程中培养起来的协作性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

二、开拓思维,激发兴趣培养

思维是不断地从知识中产生与创新出来的。对于美术课,我们不能一味的注重结果,而应学生对于美术这门课程的不同的想法与认识。这种想法与认识如果不能被激发与培养,那就中小学生没有办法画好画,他们对事物没有什么印象,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画。因此,我们老师需要帮助中小学生开拓思维,挖掘学生对美术的爱好与兴趣,进行合理的想象,再将其画出来。当然,如果能够让学生从认识事物的内涵,体现事物本质,用内涵与本质美化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美好的社会,就会为美术课堂增添一定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4)

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基础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小学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因此它要承担起创新教育的重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积极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讲述如何在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一、示范带头,理念创新。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不能迂腐守旧,而是要敢于向陈旧教学理念挑战。不仅备课要创新,课堂构建要创新,教学方法也要创新,努力使自己树立起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学理念。

二、创设科学、高效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孩子们创新。

1、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

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中,只有“乐学”,才能使他们不断进取和自强不息。孩子们对课堂学习有了兴趣,才会提高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并且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孩子们进入探求新知的最好状态时,如果充分挖掘课文的趣味性,依据学习目标,抓住时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利于孩子们模仿和概括的教学内容,就会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激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和趣味性等优点,有效激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首先要使孩子们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孩子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特有的优势,刺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好奇心理,激起他们的求知渴望,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激发他们创新的原动力。

2.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孩子们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孩子们发现与探求新知识的心理渴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民主、宽松的教学气氛能够减轻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和精神负担,使孩子们敢于开口,敢于质疑,乐于提问。只有当孩子们好问、好思、好奇的心理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调动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促使孩子们积极地学习、主动地思考,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开拓求异思维。

求异,就是要标新立异,推陈出新。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孩子们科学、有效的创新习惯,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加强师生互动,积极启发和引导,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孩子们多想、多说和多做,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和主张。积极支持与鼓励孩子们提出一些新想法、新看法、新主张,鼓励他们探索、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活跃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才能使孩子们在自我表现中增强自信心,提高创新能力。

(2)要鼓励孩子们大胆提问,培养孩子们强烈的问题意识。

著名英国科学家牛顿从小就养成“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的习惯,后来正因为此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保持问题意识是孩子们萌发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孩子们敢想、敢疑、敢问,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培养孩子们质疑问难的能力。

(3)敢于失败,在失败中勇于总结经验。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总是希望孩子们的活动能按照自己的预想开展,一旦出现偏差和不同,就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无端责备。我们应该看到孩子们的“错误”中包含着创造的萌芽,是接近创新的脚步,要多多理解,只要我们积极引导,错误常常会迸发创造之光,进而产生创新思维。

总而言之,要做到孩子们回答错了,允许他们重新回答和补充说明,不理解的问题允许再问、再想;老师错了,允许孩子们反驳、争论,发表自己不同意见。只有这样,孩子们的探究新知欲望才能被有效激发,课堂教学才有真正的民主,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5)

一、课程整合理念的梳理

关于课程的理解,我们要突破传统意义上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狭隘理念。教育的现代化,首先就是要强调一种“大课堂”的宏观意识。对于课程概念的把握,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以及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接近于我们传统上认识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对某一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综合课程则是要调动学科之间的互动,也就是将课堂的范围延展。活动课程则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社会生活中,让课堂与生活衔接,做到知识学以致用。

课程整合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宏观意义上来说,课程的整合指的是强化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并且将课内与课外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课程设计的整体脉络。狭义上来说,则是指单一课程之间的联系,将数学课程计划、教学目标和课本进行连接。对“整合”概念的理解建立在目前对于“多元化”强调的基础之上。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按照孩子的天性进行教学活动,是课程设计的一个中心理念。强调课程的整合,就是要发挥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引导他们对于问题的多层次理解,发挥他们的特长。

二、寓教于乐,快乐学习

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杜威,将活动作为儿童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他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点就是以儿童和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

(一)多学科实践性游戏

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我们的课堂多以活动为主,这就要求教师有效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幼儿园课程设置背景之一的生活活动,就是我们进行整合活动的有利平台。

比如在小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行路安全知识融合在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配合安全行路标识进行数字练习和基本运算。我们在操场上模拟道路情况,将各种常见的道路标识悬挂于两侧,让学生指出前方有学校慢行的标志,然后告诉学生前方五米处有学校,在地上注明3米和2米,引导孩子进行简单运算。

我们也会将生物知识引入到数学学习中,利用学校的花坛,或者指导孩子们自己动手种植。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我们积极引导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计数能力,观察植物多少天发芽,多久长叶子,等等。或者利用为植物浇水的过程,让儿童体会,用什么样的容器可以一次性浇水最多,省时省力。这样的数学学习有实践、有理论,提高了授课质量。

(二)区域游戏

区域游戏可以帮助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和学习自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小中大班孩子的不同情况,设置具体的区域范围和活动内容。比如在组织大班进行区域游戏时,主要目的之一是指导孩子进行几何图形的辨认,我们的主要游戏区域就是在美工区和积木游戏区。我们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用线条或者不同的几何形状装饰盘子,或者让孩子们用积木进行城堡或者房子的搭建,并且自己说出需要哪些图形。让孩子们形象化地感受不同图形的特点,并且了解不同图形在生活中的不同作用。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6)

1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童趣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而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特点,利用在颜色、形状等方面都近似于儿童玩具的学具,孩子们很喜欢动手去玩玩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激发孩子的童趣,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1-10的认识时,要求孩子们不仅认识数字,还要知道数的分解和组成,这对6岁左右的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太枯燥了,它没有丰富多彩的童话故事那么吸引孩子,只有通过摆学具来把抽象的数字变成直观的色彩斑斓的学具,让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掌握数的分解和组成,让学生在快乐的富有童趣的课堂中学习。这样既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又培养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让难变易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抽象的数学知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老师在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动态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易懂的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如:在教学《认识图形》课时,要让六、七岁的孩子能认识各种常见的平面、立体图形,并记住大致特征老师不好讲解,学生难以理解辨别,通过利用各种形状的学具,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折一折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可以让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探索到数学知识里隐藏着的奥秘,让学生发现规律,记住规律,了解各类图形的特征,比死记硬背强多了。在动手过程中,同时收集生活中图形,让学生运用这些色彩丰富的学具拼出自己喜欢的图形。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把操作思维与语言逻辑思维相结合,促进了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兴趣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有效钥匙,它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教材中编排的知识本来符合孩子的好奇性,如果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死气沉沉当听客,这样掌握在老师手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课堂,学生听起来枯燥,精力不集中,思想很容易开小差,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差的,老师从何而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只有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去自主探索新知识,由不知到知的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把学习主动权利还给学生,才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发展能力。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各种废弃纸盒、球等,通过摸、看,从直观上将具有相同特点的物体分为一类,从而达到从直观理解到抽象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等各类物体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既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操作中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7)

1.1 创设趣味性的课堂情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提倡创设情境,激发孩子认知的积极性,引导孩子有效参与课堂学习。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情境,往往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孩子在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

1.2 使用符合儿童心理的课堂语言,促进孩子主动学习。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逻辑思维能力和语法知识较差。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使用儿童语言,使用符合孩子认知的简短句式,生动、有趣、富有鼓动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还促进了孩子积极主动地学习,让每位孩子都喜欢学习。教师在授课中还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根据孩子的情绪、反应,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这样便可以调节教学节奏,轻松课堂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1.3 寓教于乐,寓情于景。低年级学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他们只对讲故事、做游戏这些内容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设法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孩子喜闻乐见的、感兴趣的内容,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每一节课上,我力争做到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孩子动手、动脑、动口,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

2 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2.1 注重汉语拼音知识的掌握。汉语拼音知识是孩子学好语文的基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加强孩子对汉语拼音的学习。并针对每个孩子的实际因材施教,鼓励孩子阅读课外书,引导孩子对已经学过的拼音进行活学活用,通过儿歌、“摘苹果”等游戏形式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并每隔两星期就进行一次回顾、梳理,不断的复习巩固,让孩子将拼音知识牢牢掌握,这将为今后查字典、阅读等打下扎实的基础。

2.2 认真抓好识字这一关。识字是小学低年级孩子学习的一个教学重点。在我们现行的西师版教材中,低年级的识字量很大,如何能让孩子在短短的一学期里认识这么多字呢?为此,我对低年级识字教学进行了探索。

2.2.1 根据儿童的思维特点,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小学低年级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使孩子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主动地识字,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激发孩子的识字兴趣,培养识字能力。

2.2.2 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孩子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孩子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并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如:猜字谜,找朋友等。如果将汉字园变成了孩子的游戏乐园,孩子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2.2.3 运用识字方法,发挥想象,培养识字能力。低年级儿童对图画的兴趣浓于文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孩子思维的特点,不失时机地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培养孩子的识字能力。

2.2.4 开展实践活动,拓宽识字途径。在生活中,有很多供孩子识字、巩固识字成果的场所,如大街上的招牌、超市里商品的名字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入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

2.3 抓好写字训练。首先,老师要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板书,给孩子做一个很好的示范。其次,要充分利用写字课,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如怎样握笔,保持怎样的写字姿势等,还可以教给孩子起笔、运笔的方法,引导孩子学会描红。另外,还可以开展写字比赛,把写得好的字贴出来表扬鼓励。

3 在课堂中渗入阅读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应该以读为主,但在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渗入初步的阅读方法,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3.1 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培养孩子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孩子正确地理解、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模仿性较强,所以在教孩子读课文之前,我都要范读课文,让孩子注意课文的字音、语速、语调、语感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孩子作出很好的示范。在课堂上,我经常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加强对孩子朗读的训练,如领读、小组读、男女赛读、指名读、分角色朗读等。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还尽量打开孩子想象的翅膀,让他们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3.2 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教学问题。小学低年级孩子的阅读主要是认读,认读虽简单,但也会受学生选择不一的干扰,此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归纳,精心设计有梯度的教学问题,先将学生的疑惑归结到一个焦点上,然后循序渐进地引出更高层次的问题,并加以解决,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

3.3 提问设计要联系孩子生活实际,并具有开放的意识。孩子的思维是活跃的,保护好他们的思维,可以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时刻闪现出创意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

4 提高孩子说话、写话的能力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8)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具有夯实基础、启蒙培养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其肩负的责任意义重大。身为这个光荣队伍中的一员,在十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的岗位工作中,笔者积攒了一些在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归纳起来可以用四个字概括:用心培养。与学生、家长更看重成绩相比,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深知学校里的孩子需要什么,相比成绩单上的分数和解题过程中的那些技巧,孩子得到的“培养”方式更为重要。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包括老师、家长在内的三方共同协力的结果。尤其在数学教育培养上,老师作为培养的主力军,所采取的方向性和方法性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启蒙转变的关键时期,培养的方法和策略直接影响了孩子日后理科思维的习惯。所以,对这个年龄段上孩子的“培养”光用心、努力是不够的,因材施教,灵活安排才是捷径。在近几年的授课实践中,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培养”内容是小学高年级数学教育的必备要素。

一、双向引导的心理培养

所谓双向引导,就是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不同问题的孩子实行的正、反两方面的培养方法,面对那些学习兴趣浓、成绩好的孩子适度的鼓励是必须的,但同时也要灌输给他们一定的危机意识,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高年级孩子的自尊心已经初现端倪,他们在乎成绩,也基本知道努力学习。我们知道,小学教育的教学特点之一是以引导为主,知识点本身不会太难。所以,学习好的孩子往往容易让老师省心且关心,这些孩子的成绩也会越来越好。而那些成绩稍差的孩子无论在心理上还是被老师关注的程度上都略逊一筹,时间长了也会陷入一个越来越不想学,成绩越来越不好的恶性循环。这部分学生也是培养过程的难点和重点。分数的高低反映的是孩子阶段性的学习成果,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理解数学里面的思维方式。桃李满园是每个老师的心愿,教师要把良好的期望具化为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对学生的缺点不应轻易批评,要多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每一次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获得多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产生奋发进取的内驱力。这种德育渗透的方法,不仅在课堂上行之有效,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根据学生的爱好开展活动,如知识竞赛,讲讲数学家小故事等,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机械学习,令他们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循序渐进的思维培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的知识点相对更加综合,这就要求学生们把之前掌握的基础内容融会贯通起来,听起来好像比较复杂,其实不然,我认为这个过程不是在“迈台阶”而是在“走坡路”。虽然学生因年级的差别有高低之分,但知识的掌握过程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往前迈出一步都会有实质的提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第一,提供感官材料,组织从感官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官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小学高年级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官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官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维,不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第二,指导学生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小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中去,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学生对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的记忆。

三、快乐减压的环境培养

因为面对第一次升学,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无形中会同时受到同学和家长的压力,而这个时期的孩子更需要相对宽松的培养环境。实践发现,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适当和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善学”。

第一,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精心设计一个能够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可操作、可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经过这种精心的安排,可以在第一时间把学生吸引住,使他们产生迫切探求奥秘的愿望,激起对新知的好奇。第二,创设探索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良好的课中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兴趣,给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让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在教师指导下能得出结果的情境,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了猜想、思考、讨论、测量、验证的过程,使解决问题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也是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9)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新时期需要的人才是要具备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新要求与现在相对落后的教育形成巨大的对比。时代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教师要着眼于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所以,作为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语文教学具有尤为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培养初中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这也是由初中语文课程性质决定的。初中语文是一门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广大初中语文教师要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研究课题,进行探究。下面,笔者结合多年来初中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组织创新性教学,创造情境,激发初中生创新的意识

要有效调动初中生创新的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靠以前的教学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以前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方式注重我们自己的讲解、忽视孩子们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展,更不用说创新能力的培养了。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摒弃以前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组织创新性教学,结合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和创新的能动性,实现初中生的自主学习。只有调动他们的自主性才能真正的实现孩子们的成长,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他们的自主性为基础的。

二、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发挥,高效创新的课堂需我们创设宽松、愉悦的的教学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常常变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语文教学便成了我们自己的独舞。而学生整个教学中的作用被完全忽视了,他们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被压抑和抹杀,得不到挖掘发现,更没有发挥和提高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是无效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毫无和谐而言的关系。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只知道学习死知识,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天性和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就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给孩子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展现,积极构建了高效互动的教学关系。初中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效果可以说事半功倍。

三、培养初中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由人大脑中活跃的多向性思维共同作用产生的火花,这些火花就是创新的灵魂。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解放他们的思维,在以前的教学环境下,孩子们的思维被桎梏着,我们在教学上的主体地位导致他们的思维僵化,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激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要解放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多向性。只有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得到了调动,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思维的创新,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所以我们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的同时更要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肯定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围绕主题组织激烈的辩论,进而构建一种群体效应,实现孩子们思维的跳跃发展,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初中生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与合作性相结合,构建初中语文教学的自主创新教学。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初中语文的学科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是以实践应用为基础的学科,语文应用生动而有趣,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在应用中我们要重视过程,留出空间让他们进行思考,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展现自我的机会,给他们搭建自主探究、展现自我的舞台,给他们充足地自主展示的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初中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创新思维能力初中生通过对语文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使他们的主体作用得以高效发挥,创新性思维得到了挖掘,创新能力得以大大提高。

四、教师要给初中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创造条件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10)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6-0115-02

在《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就指明了“构建面向21世界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在美术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情景中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共同保护孩子思维的创新意识

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有着他自己的大胆想象,他不会像成年人,一般会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想问题。在学校教育中,保护孩子思维的创造性更离不开高素质、有先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老师。有这么一个美丽的故事:一次,有个小朋友在纸上画出方形西瓜,按照一般的思维方式,哪有方西瓜!他的老师走到这位小朋友身旁,就问他:为什么西瓜是方的,孩子说,因为看到卖西瓜的人把圆圆的西瓜堆起来太麻烦了,如果是方的就不会滚来滚去。这位高明的老师能够倾听孩子的话,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独特的创造力。值得关注的是:孩子的想象是天真的,但也是可贵的,目前在一些城市果真有方西瓜销售,在广州就有来自日本的方西瓜。我相信:方西瓜一定会受到大家的青睐,放在冰箱里既方便又节约空间。但是能想到这个点子,并且培育出方西瓜的人一定被人称“绝”,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创新性思维是被许多条条框框不知不觉地给抹杀掉了。在几百年前,有多少人敢大胆去想,能够和远方的朋友直接对话,能够坐在家里看世界,今天,不仅有了电话和电视,还能视频对话,就在五六年前,都会把视频对话看作是遥不可及。因此,当孩子大胆想问题时,应当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也许他的想象在不多久就可以实现。作为老师,当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孩子的创新能力得到真正的自我发挥。一个观念新,知识经验丰富和善解“童”意的老师,相信一定会得到孩子们的厚爱,这也是对我们新时代的老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二、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培养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意识的培养,特别是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它是萌发创新意识的原动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才能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还应将美术活动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在综合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飞翔。这样,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始终会有不竭的创新源泉来,他们终生受益。

在有些教学实践中,会看到有很多老师限制的条条框框,不让学生越雷池一步,如“非得这样去画”“不能胡思乱想,不能想怎么画就怎么画”等等这样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会对作画感到枯燥,继而观察迟钝、思维滞塞、作画小心,唯恐越雷池一步。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我在课堂上,会调动学生尽可能的去想象,去发挥,去创意,给学生以开阔的空间,自由翱翔。

在美术教学中,我也深刻的体会到好奇和幻想是儿童思维的特征,也是儿童心灵纯洁天真的表现。他们常常“异想天开”,如我在教授《美丽的天空》一课中,孩子看到弯弯的月亮,就会想象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看到圆圆的太阳,就会为它添上五官,让它笑容可掬;看到电闪雷鸣,就会想象雷公电母在争吵等等这些。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羁,但对儿童说来,正是其奥妙所在,正是他们纯真天性的体现。因此,要指导儿童作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我们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想法,激励他们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对于学生的神奇想象,教师要充分理解,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的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教师不要把知识技能看作僵硬的东西,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空间,阻碍他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实践证明: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和绘画水平,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篇(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小学生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小组合作等,充分体验数学的发展和创造历程,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新课标如此注重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对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在以创新思维而闻名世界的以色列来说,思维决定思路、眼界决定境界、思路决定出路。在教育方面,以色列从小就将好奇心植入每一个以色列孩子的心中,犹太父母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从小受到父母的鼓励,擅长提问,注重思辨,父母在孩子放学回家之后问的第一句话经常是“今天你 提问题了吗?”犹太人认为孩子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可放眼现在的我们中国孩子,眼神中少了灵气,思维缺少了创造。笔者身边不乏有些老师和家长认为,认真听课,按要求做事,成绩优异,就是一个好学生。而某些孩子古怪的想法、新奇的行为往往会被视为异类,扼杀在萌芽期。为了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孩子们不得不强迫性的学习,被动的接受,久而久之,孩子把学习当成了老师和家长的任务,大大地限制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实纵观历史,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起源于一个新奇的想法。因此,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他们每一个小小的发现,每一个新奇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未来祖国发展的需要。

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就这一课题,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做了以下的策略研究。

一、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营造创新思维氛围

好奇心是推动人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世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成长阶段的小学生对一切他未知的世界都充满好奇,有着天马行空般的丰富想象力。为了促使学生好奇心的发展,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能引起他们主动去观察思考的情境,并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形成积极活跃的探究氛围,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时,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教师事先在黑板上写上一组待填空的算式,只有第二个因数,让孩子们在一块小黑板写上第一个因数,只有全班学生可以看见,老师是看不见的,但是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说的第一个得数,写出下面其它算式的得数。这个富有魔术色彩的情境一下子就抓住孩子们的好奇心,思维立刻活跃了起来。紧接着老师快速得写出了其它算式的得数,学生们由惊奇到兴趣盎然,说出了种种可能和猜想,激起了学生探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很快学生们就发现老师的魔术谜底: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是原来的积乘几。在这一个教学过程中,好奇心推动了学生大胆的猜测,积极主动地探索、验证,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让学生带着好奇,带着探索真相的欲望,从学习和思考过程中,体验创造给学习带来的乐趣。

我们只有从孩子的好奇心入手,结合实际教学中的重点去不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的兴趣,努力营造一种创新思维的氛围,才能为孩子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奠定基础。

二、鼓励孩子质疑问难,拓展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他认为牛顿力学不是全部物理学,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可见质疑是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要善于发挥学生勇敢的个性,鼓励他们质疑问难,这对于拓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孩子大胆猜一猜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思考,去验证,学生们很快就想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这个验证的过程就是一个质疑问难,拓展创造的过程。最后让孩子们回顾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活动过程,与此同时老师从旁介绍,数学得以有今天的发展,那是无数前辈数学家在一次次重复着“猜测―验证―结论”的这样一个过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我们也要敢于大胆的猜测,然后想办法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说不定,将来的某一天,某一条数学定理就会以你的名字命名。就在此时,孩子们的眼睛闪起了亮光。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孩子数出图中每一组间隔排列物体的个数。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每组间隔排列的物体的个数都相差1这一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打开了孩子们创造性思维的闸门,有的孩子用画,有的孩子用写,有的孩子用圆圈,有的孩子用符号……

三、拓宽孩子交流空间,挖掘创新思维潜能

语言和思维有着紧密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而思维又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语言的发展水平有多高,思维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能大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所以,在创新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语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拓宽孩子交流的空间,不仅有老师与学生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还有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充分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在教授新知时,除了引导孩子自己的推导,质疑,验证,得出结论,更要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表述出来。再如,让孩子尝试写写数学日记,把课堂和生活中的数学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很好的发展小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