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统计学基本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4-03-27 16:07:19

统计学基本知识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1)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统计方法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和统计息息相关。本文仅从财经商贸类专业出发,谈谈中职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认识不到位

一提到统计,很多学生都认为统计和数学没有什么两样,课本里面都是公式、图表、计算题,枯燥、无味。而且学生始终认为他们是来学会计、市场营销、金融、证券的,统计和他们的专业没有联系,对他们考证、考级也没有作用。所以,他们认为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学不学无所谓。这也是很多学校为迎合学生要求而停开这门课的原因。

2.教材和专业联系不紧密

现行《统计基础知识》教材的内容很少甚至几乎没有提到与财经类相关专业的联系。在教学内容上,多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介绍了统计概述、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时间数列、指数、相关与回归分析、抽样推断等内容,很少介绍统计方法在会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审计、管理会计等课程中的应用。

3.教师很少挖掘统计知识在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应用

由于很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缺乏,或者基础课教师过多,多数学校的统计课程都是由数学教师兼任,或者由数学教师转岗任教。这就导致了数学教师喜欢从自身专业出发,把财经商贸类的统计课程当成数学课来教,把教学重点放在公式的推导和证明,重视数理统计的讲授。即使是专业的统计教师,也很少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很少注重统计方法在财经商贸类专业领域的应用。

二、改革教学方法

1.强调统计和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联系,上好第一节统计课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知道,第一节课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上第一节统计课的时候,要先让学生们了解统计这门课,让他们知道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是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好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市场预测与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不能让学生先入为主,认为统计就是一门数学课,而要让他们一开始就认识到统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的作用。

2.在教学过程中,举实例讲解统计方法在各专业中的应用

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所以,在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统计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钻研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多学习一些财经商贸类专业的知识,了解有关财经商贸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知识体系,并且有意识地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财经商贸专业领域的内容相结合,注重统计方法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

例如,在教授《统计调查与整理》这一章时,我们可以举例讲解统计调查与整理在市场调查与分析中的运用,可以举实例讲解问卷调查法、街头拦问法、互联网访问法等。在介绍加权算术平均数时,可以举例讲解财务会计中存货的后续计量方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在讲到线性回归分析时,可以举例介绍线性回归分析法是财务管理中资金需要量预测的主要方法之一。

其实,只要统计教师肯花时间钻研统计与财经商贸类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统计学的本质就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3.加强集体备课,编制校本教材

单个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不是每个统计教师都是通才,只有与各科教师集体备课、集体讨论,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通过集体备课,统计教师能开阔眼界、理清思路,上课的时候就会信手拈来,很好地把统计方法灵活地应用于财经商贸类各专业的课程中。这样,学生们学习统计基础知识就不会感觉枯燥无味、学与不学都一样了。通过长时间的集体备课,逐渐积累,编写一本适用于本校学生学习的统计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2)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确定

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非常广泛,可以选择各个工业企业的生产、销售、物流和消费终端就业,也可以选择经济、金融等行业就业。因此,在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应用统计学要有其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重点知识要重点讲解,突出知识点的应用和掌握。

由于传统的统计学课程主要是在财经类专业或者是经管类专业开设,本课程没有专门应用于工业工程专业或者是相近专业的教材,所以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在以传统的教材内容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确定。通过分析相关的各类教材和工业工程的专业特点,使学生系统掌握应用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确定讲解的主要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产品质量的统计管理。其中重点内容为抽样与抽样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这些方法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能够广泛使用。

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对于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突出对统计学知识的应用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相对于传统的数理统计也有相应的区别,也就是对知识的讲解主要采用以案例教学为主和以理论推演为辅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以学生的工业工程专业课学习兴趣为基础,开发其对专业课知识的渴望心理,将统计学知识与专业课知识有机地揉合和统一起来,使学生们在学习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同样掌握专业相关知识。案例教学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方法是基于在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相应兴趣,主要是以相关专业的工程实例或案例为知识载体进行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组织与讲解,所以能够恰巧抓住学生的主动学习心理,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调动学生学习本知识点的主观能动性。

2.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统计学教学只告诉学生怎么做,教学方法偏向于灌输式教学,没有针对性,因此其内容显得乏味无趣,且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但案例教学是要求学生在处理知识时自己去思考、去创造,使得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要勇于提问和交流,这样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也是起到一种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效果。

3.增加学生课堂上对知识点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提高课上消化效率。由于大学三年级课程多、平均学习时间短,因此课上知识消化效率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度量标准,案例教学法将统计学知识点揉合于专业知识中,减小了学生的消极心理,提高了学生对课上知识的兴趣和精神集中度,从而对加强知识点的接受可能性和理解度起到重要作用。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建设与改革

课程的考核是检验教与学两个过程的必要环节,在统计学的考核方式与方法选择上也要有针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考核方式,因此,在《应用统计学》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考核方式的建设与改革也是重点内容之一。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考核内容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得不到学生的有效重视,出现教师讲课内容与考核内容不符合的情况,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因此,必须对统计学课程的单一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从考核学生对统计学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和拓展多个方面出发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

在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方面,拟采用的考核方法为考试。考试作为一种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的方法之一,是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学习、掌握、运用和拓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工业工程应用统计学课程的基础知识的掌握上采用考试方式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的认知、理解和掌握,考试在全部考核成绩中占的比重为50%。

在考核学生对统计学在本专业相关知识的运用方面,主要采用课堂讨论提问与即时作答的方法。此种考核方式主要是在课堂上老师根据上节课讲述的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知识内容制定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在设定的时间内进行答题,一般每章设计一道题目,考核学生统计学知识的同时,也考察了其对相关的专业课知识的理解和对数据的提取和处理能力。

在考核学生对重点方法与内容的掌握和运用方面,采用教学互动的方法。一是在每章的课后习题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先对题目进行作答,然后互相讨论作答内容,教师对每位同学的表现予以评分;二是每章讲完之后设置专门的考核重点环节,让学生分组对重点知识在课堂上互相讲解给其他同学,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思考如何才能让其他人掌握相关知识点。另外,在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主动性方面还应该采用常规的课堂出勤率和出勤表现方面对每位学生进行记录,确定相应的课堂表现成绩。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3)

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应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为目标,使研究生形成正确的和严谨的统计学思维方法和技能,帮助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正确运用医学统计学方法,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以及将来在工作中的科研任务。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研究生医学统计学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统计学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虽然大部分学生在大学本科期间学习过统计学,但多数人仅学习过较简单的统计学基础知识,进入研究生阶段医学统计学学习后,学习比较吃力,并且由于总学时数的限制,教师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对单个统计学方法的使用讲解较多,而对一些研究生在完成学位论文期间或将来毕业后较为实用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时间讲解,这就造成了研究生对学过的统计学方法一知半解,而将来可能用得上的统计学方法却没有学会。笔者在解答一些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的问题时,发现有些问题十分基础,本应该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掌握而没有掌握。

 

(二)课题设计统计学缺陷较常见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研一上学期,而研究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进行课题设计要到研究生二年级才启动。许多研究生在课堂学习阶段对统计学知识本来就没有彻底学透,又要再经过一年多才进入课题设计有实验研究,对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已经有一些遗忘,所以在进行课题设计时不能正确运用学过的相关知识,造成课题设计中有较多的统计学缺陷。而课题设计如果不正确,无法保证后续的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三)学位论文统计学错误普遍存在

 

国内外期刊对论文中的统计学方法要求都很高,因此研究生的科研论文需要正确运用统计学知识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研究生不能把学习过的统计学知识正确运用到研究论文中。尤其是学习临床专业的医学研究生,很多研究资料和数据来源于人群研究,涉及样本量、对照组的选择等基本的统计学常识,这些基础性错误却在研究生的论文中大量存在。这些问题与现在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不相适应,需要加以改进。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课堂教学,巩固医学统计学知识基础

 

巩固基本统计方法和知识是医学统计学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原理、计算过程和结果解释。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讲解,使研究生切实掌握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在论文写作中不出现低级的统计学错误。在此基础上,老师在课堂上应该由简到繁,深入浅出,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讲解一些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将来工作中有用的、较为高级的统计学方法。目前,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很快,同样统计学的重要工具——统计软件也更新很快,因此,老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并向学生介绍最新、最先进的统计方法和软件。

 

(二)注重学用衔接,提升研究生课题设计的科学性

 

研究生的课题设计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其重要性,让学生带着课题设计中的问题进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做好论文前期的准备工作,完成科研选题,为毕业论文开题做好准备。要指出课题设计中应当注意的统计学问题,如样本量、对照组选择等,使学生意识到统计学的基本知识是保证自己课题设计科学性的关键,在今后的课题设计中自觉以正确的统计学方法作为指导,从而保证课题设计的科学性,为其成长为高层次的医学科研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实例分析,减少研究论文中的统计学错误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4)

 

关键词:中职教育 统计学 教学改革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

编辑整理本文。

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三、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这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刘红红. 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梁雁. 关于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23)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2-60-03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management system of education knowledge based on Web2.0

Wang Lin1, Li Yinpin2

(1.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Ningxia 750021, China;

2. Collage of Education, Ningxia University)

Abstract: Literature study,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are implement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gital resource redundant and ineffective resources in the educational knowledge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The teachers' knowledge on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the status of obstacle factor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Web2.0 application characteristics, Web2.0 based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s designed and put into practice. The teachers can fully understand and master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ideas in the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 application effects of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Key words: educ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Web2.0; system design; application effects

0 引言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教育知识化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大量涌现,传统的教育知识处理手段已不适应教育知识化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接收方式,期待向知识管理方面转变,促使教育知识管理不断发展,教育知识管理成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视角[1]。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理论研究方面,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知识管理日益成熟[2]。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助力,也带来理念上的根本变革,以博客、威客、RSS、Web2.0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时代的高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笔者在从事教育知识类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实验教学安排充分的情况下,学习者也时常会游离于正常的教学实验任务之外,流连于网络空间之中。教师精心准备了实验教学内容,但有些学习者还是会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可以说教育知识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同时也带来了数字资源的通病,冗余和无效资源难以识别。教育知识管理的引入是解决的方法之一,经过准确、有效、迅速地对大量教育知识进行科学、有效和富有个性化特点地加工、处理、组织、创造、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知识,借助于教育知识管理将教育知识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智慧。笔者希望借助构建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来推动教育知识管理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将知识管理技术应用于教育资源的管理之中,可以为教育资源提供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技术,从而优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开发过程[4]。

以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 、社会网络(Web2.0)、P2P、即时知识(IM)、Podcasting为代表的Web2.0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开源Web2.0技术的大量涌现,也大大降低了Web2.0系统的开发成本。笔者从事过部分知识系统的开发,其中包括部分Web2.0系统的二次开发,成为本研究实施的有利因素。

目前教育知识管理方面的文献还不多,说明该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教育知识管理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Web2.0技术的运用[3],为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也期待通过精心设计应用案例,服务于学校教学实践,为教育知识管理实施提供借鉴,从而推动知识管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

1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

结合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分别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应用Web2.0进行教育知识管理的基本状况、情感态度、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得到师生应用Web2.0进行教育知识管理的预期意见和改进需求,为系统设计提供数据依据。考虑到教师开展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的自知感不强,一方面在调查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使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另一方面,调查设计分别就基于Web2.0的具体应用和如何开展教育知识管理两个维度展开,在Web2.0的应用中筛选出开展教育知识管理的状况,通过对教育知识管理过程的应用到得Web2.0技术的综合分析。同时考虑到取样的难易程度,针对教师开展访谈分析,并针对学生进行问卷分析和访谈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宁夏大学学生应用Web2.0开展教育知识管理的调查问卷”和“宁夏大学师生应用Web2.0开展教育知识管理访谈提纲”,调查问卷采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形式混合设计,访谈提纲采用半开放式设计。

1.1 数据样本

调查对象是宁夏大学教育技术学两个本科年级和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生班两个年级的教师及部分其他教师,针对16名教师和116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18份,收回问卷109份,回收率92.4%。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教育技术学的教师和其他相关教师共11人进行访谈分析,整理记录,分析结论。基于上述数据统计结果,分别从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实施中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两方面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1.2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实施中的积极因素

根据调查(如表1所示),100%的高校教师认为他们具备随时上网的条件,对学生的统计数据为92%;84%的高校教师认为上网条件良好,学生的统计数据为75%。另外,使用blog、wiki等Web2.0工具之一的学生比例达98%。可以看出:Web2.0的应用日益常态化。

表1 网络基础环境状况

[您觉得平时上网条件如何\&A很好\&B好\&C一般\&D比较差\&44%\&31%\&22%\&3%\&]

1.3 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科研压力使教育知识管理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调查发现,82%高校教师认为网络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0%的高校教师认为网络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87%的高校教师认为WEB2.0对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有较大影响;97%的高校教师认为需要对自己的网络学习进行知识管理[3]。可以说,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科研压力使教育知识管理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1.4 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有所提升

有69%的高校学生认为知识管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有帮助,76%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进行较好的知识管理。参考以往相关研究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伴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和态度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高校学生的学都以自主学习为主和教师讲解和指导为辅,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路径自己选择,学习的结果和过程由高校学生自己负责。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高校学生对其学习过程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以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高校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持续发展的,所以高校学生进行知识管理是高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知识与能力持续发展的需要。

2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目标设计

在校园网络环境下,鉴于师生对Web2.0的应用日益成熟,对实施教育知识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系统突破现有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诸多困境,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平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内容,系统流程设计可以按照用户的使用划分为若干子模块:用户中心模块、知识社区模块、活动模块、结构化知识树模块等五个子模块。

2.2 开发工具

⑴ 基础开发环境(如表2所示)

表2 系统基础开发环境

[系统平台\&开源web2.0架构\&基础开发工具\&开发语言\&数据库\&Windows2003(iis6.0)\&CCASP Framework

Ver 2.0.1\&Dreamweaver、

Photoshop\&Asp\&MS Access2000\&]

⑵ 二次开发工具

该系统是建立在现有开源Web2.0系统架构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只有借助于特殊的辅助开发工具,系统的二次开发才能快捷高效。在该系统二次开发过程中,文档比较工具Araxis Merge起了重要作用。

⑶ 辅助开发工具(如表3所示)

表3 系统其他辅助工具

[工具名称\&工具基本功能简介\&Flash Intro and Banner Maker\&页面美化工具\&MiniRGB屏幕取色器\&平台色彩控制工具\&SmartCSS\&CSS样式控制工具\&MindManger\&思维凝聚与设计工具\&Subversion\&软件版本控制工具\&]

2.3 软件构架

系统采用MVC模式开发,设计方案立足先进技术,借鉴PHP,JAVA开发的MVC(Mode-View-Control)模式,将逻辑处理分为控制器,视图和模型三部分,摆脱了传统的Web编程方式将网页(html)和程序代码混合在一起的弊病,提高了代码的健壮性,可维护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原则,并为程序的扩展和升级预留了空间。新功能、新业务的增加能够在不影响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实现。同时,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这里的安全性指的是从程序方面,从多种角度保证不受到各种事故和恶意攻击的影响,主要考虑的是外部数据提交,多次反复访问,SQL注入,文件上传漏洞等的防范。并提供后台的数据库备份机制,直接从Web界面就能进行数据的备份,导入和导出。良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完备的帮助信息,系统参数的维护与管理通过操作界面实现。

2.4 教育知识管理通用框架模型

图1是基于Web2.0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内,知识服务抽象了具体的应用情景。该框架共分为用户中心模块、群组模块、活动模块、结构化知识模块、知识互动模块五个核心内容;其中用户中心模块是Web2.0系统的基础功能模块,群组模块、活动模块、结构化知识模块和知识互动模块的知识服务内容都以动态推送的方式聚合至具体用户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本系统框架具有如下特点:

⑴ 以人为本,重视个体作为知识库建设主体的作用;

⑵ 以好友为基础,实现知识动态推送;

⑶ 关注知识分享和行为活动,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⑷ 提供知识交流的环境,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

图1 教育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3 系统框架应用示例

基于如图1所示的通用框架设计模型,在前期调查分析基础上,分别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特定知识需求,完成了以高校研究人员为主要群体的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笔者认为将社会化网络平台作为研究人员知识管理的基础平台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积极意义。

3.1 系统概述

“学涯网”以相同研究主题和兴趣为基础建立不同的研究性群体,以群内讨论,群内学术活动,群内知识公告,群内知识留言等对话形式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增进研究人员的联络和交流,促进研究项目的不断完善。本系统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⑴ 以研究人员为中心的互动网络空间;

⑵ 以研究类知识的主动推送为主的知识传播模式;

⑶ 以共同研究主题和兴趣为基础的研究群组;

⑷ 以学术活动为粘合剂,推动研究行为的不断展开。

3.2 系统应用效果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试运行后,系统状态稳定。截止2012年9月30日,访问人次在800以上,创建了知识群组14个,注册用户123人。初步实现了服务教学科研的知识管理功能。

组织部分高校学生对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试用。根据反馈,84%以上的高校学生认为此系统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管理的需。58%的高校学生认为基于微内容的知识交流模块(社群建立、讨论板和在线留言)有创意,能方便高校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知识创新。8%的高校学生对此系统提出改进意见,如系统细节内容不完善、界面不美观。根据实际使用评价,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高校学生对知识管理的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对系统细节内容进行完善,对界面进行美化。

4 结束语

本文从目前高校学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讨论了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学习中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对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的技术、工具、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实现。在该方案中,考虑了技术、文化与组织三个要素,本研究主要关注知识管理的理论要素,知识管理系统部分实现作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从基本理论出发,以建构主义关于知识观与认识论为假设,分别在远程教育与知识管理两个领域中吸取各自的理论精华,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个人网络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分析结果成为了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系统的分析阶段,通过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高校学生学习中知识管理工具、技术、策略和Web软件的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高校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各个要素及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Web技术及理念,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网络知识管理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系统的理论模式、功能框架和实现技术等。

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仅在知识管理理论和系统设计层面上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限于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理论推理设计,在高校中的实际推广应用还不够深入,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放在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实现和具体使用上,从而使本研究更具体,更具有应用价值。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它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实践发展的要求,在高等院校中运用和发展是必然的。在各行业知识化日益明显的今天,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热门的前沿课题[5]。

参考文献:

[1] 马斯.达文波特.劳伦斯.普鲁萨克.营运知识[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 郭春侠,朱永.国内外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91-97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6)

2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卫生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

2.1改革教学内容

2.1.1结合职业岗位需求,精选授课内容: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对专业岗位需求有清晰的认识,认真研读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该专业对《卫生统计学》知识的整体需求和知识结构。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卫生统计学》专业知识的需求主要包括常用统计图表的制作、常用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相关与回归分析等,很少用到多元回归分析、医学科研设计等统计方法。因此,教师要结合专业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梳理和筛选。

2.1.2强调对基本原理、概念的理解,形成统计思维,避免死记硬背:五年高职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差、喜欢死记硬背概念、生搬硬套公式等情况,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及时复习,很容易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张冠李戴。作为教师,应在讲清《卫生统计学》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讲清、讲透几种最基本的统计分析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统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掌握统计方法的基本概念和有关公式的应用条件上,让学生对统计内容进行对比、归纳,建立统计知识的整体观。课后让学生及时复习,以满足将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1.3结合统计软件,淡化公式的数理推导和记忆《:卫生统计学》具有理论深奥、概念抽象、数据枯燥的特点,但它不是数学,不像数学那样着重公式的推导、证明、记忆,并通过大量的习题运算来强化公式《。卫生统计学》的主要特点是逻辑性和实践应用性强,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合适的统计软件能使复杂的统计过程简单化,更容易激起学生学好《卫生统计学》的兴趣。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使学生在学习统计学时不再拘泥于繁杂的计算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让学生能根据资料的类型,利用软件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熟练地进行数据分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统计软件的操作使用能力。

2.2改革教学方法

2.2.1密切结合医学实例,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卫生统计学》是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应用型学科,多数同学由于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认识不够,不能深刻认识《卫生统计学》的重要性,导致缺乏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实习、案例讨论。课堂上教师先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和计算等,然后让学生采用手工法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结果是繁琐的计算使学生对统计学这门课程越来越不感兴趣,对所学的内容似懂非懂,遇到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卫生统计学》授课时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PBL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应用教学法等,通过应用统计软件、分析案例避开繁琐的运算,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统计学这一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交流多,学生印象深刻,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2.2适当拓展课本知识:适当拓展对数据量较大的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能力训练,如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如何相互转换、导入,不同形式录入的数据如何整理分析,如何选用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等。只有通过具体的资料分析、统计方法的应用训练,才能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形成统计思维。

2.3改革教学评价的方式

2.3.1注重从结果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应用性和操作性上,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务必摒弃简单的以期中或期末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的做法。应做到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调整考试结构,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两个维度进行测试。基本能力的评价要覆盖课堂考核、课后考核、课前预习、知识掌握、灵活应用程度等方面,以全面考查学生对《卫生统计学》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具体案例的统计分析能力。

2.3.2从知识评价的单一体系向知识、能力、应用分析等多元评价转变:目前,多数《卫生统计学》教材和各院校开设的《卫生统计学》课程依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公式的推导、运算,很多时间花费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具体公式上,导致最终的考核评价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较少侧重对于统计思维的养成、具体案例分析能力的考核。为此,对于《卫生统计学》考核的具体评价应该包括课堂知识的掌握、课后的总结归纳、统计软件的应用、具体的案例分析等多元评价。

2.3.3注重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反馈于教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客体):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不仅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而且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授课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等进行的定期评价,以期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7)

中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它是为学生将来从事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进行相关知识、技能技巧的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各中职学校都以中职教育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统计学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建立经济知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关于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据的学科。但该课程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概念抽象、计算复杂,大部分中职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不大,觉得统计学是一门枯燥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上,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侧重统计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讲解,密切联系实际、立足于应用,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统计知识,分析和处理有关经济问题。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

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

2)计算机操作。统计学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统计理论外,还要求学生会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开展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统计电算化教学,应结合每一阶段的特点适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如统计图表的绘制、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软件的使用等。因此,在考核中必然要体现这一环节,并把它作为检验学生统计应用能力的重要方面纳入综合考核中。

三、结束语

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运用适合中职学生自身素质特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才能真正改变目前职业学校统计学教学的现状,使学生真正学好统计这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王新华, 刘红红. 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04)

[2]梁雁. 关于统计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 2010,(23)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84-03

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分清主次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各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每种教学方法都不能照搬使用,必须在本学科中根据其知识特点综合运用。近年来,笔者参加了各类教学教研活动,项目教学、项目课程的提法不绝于耳。但本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宜用这种方法。即使有些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也并不是所有章节采用项目教学的效果都好。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就比较适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很多人认为,《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理论性较强,不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这门课若采用一般的项目教学法,教学效果不明显,但如果采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则教学效果显著。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由于理论性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如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一直是笔者不断地探索新问题。经过多次实践,认为适当地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走出课堂,转变师生角色,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完成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的教学中,将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并且突出了项目教学法的连贯性。

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与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区别

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只将整本教材的某一个或几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分步实施教学,产生局部效应;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则将整个课程教材中的主要教学课题连贯成一个项目,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使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将课程需要学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成,全部掌握,产生整体效应。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区别是前者突出的是“个别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后者突出的是“大部分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

也许有人会问:“大部分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可行吗?笔者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中,尝试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答案是可行的,而且教学效果显著。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将统计学的全学期主要教学内容即统计的五个工作步骤: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贯穿在一个项目中,对统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步骤,要求学生都亲自去实际操作,每次得出的结果都是一个小结论,没有最终结论,最终的答案要等到学完本课程的内容才揭晓。每个结论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寓学于乐。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由于一般性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多,在不同项目中,大量地用到许多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技能,常常是学生做该项目时无从下手,连贯性项目教学法避免了这个缺点。连贯性项目教学法是循序渐进的,新知识不会提前出现。例如,学生利用已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因为是同一个项目的内容,学生就会按照所学到的知识逐步展开,不会涉及后面未学到的新知识。另外,整个学期的靠后项目中,一般性项目教学法必定会用到学生早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因为是以项目的形式出现,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要想触及项目中的新知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项目中的旧知识,这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教学质量。连贯性项目教学法是循序渐进的,旧知识不会重复应用。例如,学生利用前面统计调查已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时,不用再重复统计调查这部分内容,可节省教学时间,教学效果更佳。

一般性项目教学法是将系统的知识拆成零碎的部分分布在若干项目中,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记忆。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在整个项目中将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平时有小结,项目完成时,有一个最终总结,当该项目的全部工作完成后,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工作的五个基本步骤。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9)

一、“统计与概率”考点内容分析

“概率和统计”是每年数学中考的必考题,我市2011至2013年三年的试题均有“概率和统计”方面的试题。考查内容有中位数、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频率、频数、概率计算、综合应用等,每年合计占分比例约为13%。从“统计与概率”的考点分布看,虽然该知识点不是中考中所占分数最多的知识点,但是“统计与概率”的知识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而且从题型分布中可以看到以下几个趋势:考试的分数比例非常稳定、所占的分数基本固定、知识点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及引导学生迎接中考时,必须让学生理解“统计与概率”这一课的知识。

二、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必要性

从近三年考点内容分析中可以看到,在每年的数学中考中,“概率与统计”的内容分布是具有层次性的,现以我市近三年的考试内容来说明。

1.概念与公式的掌握

从考点分布来看,折线、条形、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数据与概率的计算,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好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只要能理解该课知识的概念与基本的算法就能拿到分数。这是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中的内容,只要学生能理解基础概念,就能很轻易的得到答案。

2.简单的公式计算问题

在学生牢固的掌握了“概率与统计”的基础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简单的应用这类知识。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要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完成这类知识的计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由于基础知识已经比较牢固,所以通常能简单的应用已经掌握的概念与公式。

比如南通市数学中考2011年第25题为:某中学调查自己喜欢的球类情况,通过调查得到以下的统计图:

该题要求求出参加调查的学生人数;如果学生共计有2000人,则求出喜欢篮球的人数;补出喜欢足球人数的条形图;求出其它球类扇形的圆心角。

这是初中数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统计与描述》和八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中的内容,这道题学生只要理解统计的概念,统计的公式的应用方法,就能依照公式计算出答案。

3.综合知识应用的问题

过去“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点考核有可能只考核学生的概念理解问题与简单的公式计算问题,然而近两年来,中考已经提高这门课程的考核难度,它要求字生能把学过的知识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发生的问题。

三、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使用“分层次教学法”的方法

1.理解学生的差异性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时,必须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性。有些学生的数学基础好,且思维宽广,他们能迅速的吸收各种数学知识;有些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差,且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他们就是人们常常谈到的学困生。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学习。

2.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

对于基础好且思路宽广的学优生,教师要鼓励他们去学习课本以外的数学知识、鼓励他们思考更新的解题方法、创造更新的解题思路等;对于基础比较牢固且有扎实的计算功底;而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跳出“学习数学仅仅只是学会计算方法”这样的认知,帮助让他们建立起数学思想。

3.给学生更多选择的范围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如果只划定一个学习范围给学生,学生可能会觉得这个学习范围不适合自己,从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用分层次的方法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力。当学生觉得自己可以针对自己学习的现状有选择的学习时,他们会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

比如教师应用初中数学人教版教材引导学生学习《概率与统计》这门课程时,教师在选择例题的时候,要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生可以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去巩固课堂中学过的知识、挑战对自己来说稍微有点困难的习题,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素质对例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总之,“概率和统计”的知识是这几年中考的必考题,从近三年来南通市数学中考的题型分布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要能掌握这门课的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还要求能灵活应用已学过的知识。教师要针对目前“概率和统计”这门知识的考试现状,分层次的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尽可能的掌握好概念和方法,从而拿到更好的分数。

【参考文献】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10)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迅速提高,教育部从2001年开始,就质量工程问题先后了多个文件。根据文件的基本精神,高教司在2001年安排各个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相关专业的发展战略和规范。

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背景,讨论相关问题。

一、研究学科与专业

专业办学依赖于支撑学科及其专业本身的状况。所以,要办好专业,首先必须深入研究面对的学科与专业。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讨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和专业。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涉及科学、工程、应用

简单地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对信息描述和变换算法的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它们的理论、分析、效率、实现和应用。从基本的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构建开始,到各个层次虚拟机的构建,最终给用户提供一个界面友好的系统,涉及计算机理、工程实现和开发利用,呈现出抽象、理论、设计三大学科形态。

如果说科学在于研究现象、发现规律,工程在于低成本有效地构建高效的系统,则技术在于实现方便的服务。落实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计算机科学研究“什么能够有效地自动计算”;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分别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研究和实现“如何低成本、高效地实现自动计算”;而计算机技术则在于研究“如何方便有效地利用计算系统进行计算”。所以,学科的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自动计算。所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除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外,还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用性,因此,它是一门科学性与工程性并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学科。作为基础,人们需要讨论问题的计算机求解的“能行性”,它将“问题分析、形式化描述、计算机化”作为问题求解的典型过程。由于系统对对象状态刻画的离散特征,决定了其变换的离散特征,使得离散结构成为其重要基础。

2、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分支学科

相比之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该学科发展非常迅速,从原来的以计算机科学为主,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基础技术学科,在科技发展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技术,它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同样是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学科的发展,计算机工作者的计算情结先后发生了多次迁移,从用原始的0、1代码刻画简单的计算开始,先后经过汇编计算、基于高级语言的科学计算,到关于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系统等基本系统的计算,再发展到目前的普适计算等广义计算,其追求已经实现从“实例计算”到“类计算”和“模型计算”的跨越。所以,计算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ACM/IEEE-CS的专家们在CC2001(Computing Curricula 2001)中指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lO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具有深刻的影响。“计算”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将计算机科学(CS)、计算机工程(CE)和软件工程(SE)融合成关于计算教育的一个统一文件的做法在十年前也许是合理的,但我们确信21世纪的计算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而且学科的发展,还会逐渐地增加新的分支学科。例如,到了2005年,就又新增加了信息技术(IT)。我们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与计算学科等同,并称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为他们的分支学科。

3、国家的需求促使专业迅速发展

中国最早的计算机专业建立于1956年,当年只有两所大学有此专业,1958年增加到14所,1983年有63所,1993年有137所,2002年达到484所,2003年有505所,2004年有652所,2005年有771所。不仅专业点数远远超过其他专业,而且在校生数、招生数也远远超过其他专业。例如,2003年,在校生多达25.84万人,当年招生量是6.36万人,毕业生是4.14万人;就工科专业而言,当年专业点数排第二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在校生为10.1319万人,招生量是2.7873万人。到了2005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包括软件工程、网络工程、计算机软件等计算机类专业)的在校生数达到了44万之众,大约占工科在校生的1/10。巨大规模专业的形成,适应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给专业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4、国家建设需要不同类型的计算机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需要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此为科学型人才:大部分IT企业开发满足国家信息化需求的产品,需要工程型人才。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需要大批应用型人才。三类人才呈金字塔的结构:科学型的在上部,工程型在中部,应用型在下部。

5、规格分类

注意到我国目前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上是1996年由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合并成的专业,以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为基础。这种设置已经难以容纳目前的办学规模,也难以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吻合。

学科内涵的宽泛化、分支学科相对独立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专业规模巨大化、计算教育大众化、促进我们去追求教育定位准确化和资源效益最大化。所以我们感到简单地诠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个名称与实际已不相适应,需要更多的、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教育。规格分类就是以计算机科学培养科学型人才,以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培养工程型人才,以信息技术培养应用型人才。他们将致力于不同的问题,强调问题的不同方面,需要不同的培养。

同时我们注意到,人作为最宝贵资源,必须找准其适应点,展开扬长教育,促使其擅长得到发挥,而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也将需要不同的基础。因此必须关注教育的基础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虽然“地基越厚,楼盖得越高”,但是“基础的厚薄是相对的、内容是因人而异的”,规格分类就在于引导准确定位,给学生不同的基础,有效开发其潜质。

二、构建本科专业教育内容体系

高等教育包括知识、能力、素质。要想实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仅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学科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也就是说,要以知识为载体,通过对知识的“研究”将思想、方法融进去,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他

们锻炼和获得顶峰体验的机会,实现对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科专业的教育内容体系可以看成二维的结构,这个体系以分支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础,中间为学科方法学,上层是本科培养中技能要求的主题――相关技术。在有关细节描述上,CC2005(Computing Curricula 2005)给出了一套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形式和方法。

CC2005是在“计算作为一个学科”、CC1991(Computing Curricula 1991)、CC2001的基础上发展来的。CC1991提出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构成知识体系,替代传统的课程作为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CC2001继承了这种科学描述,同时给出了课程设计思想和课程设计示例,并关注了计算学科的发展。此后的CC2005给出了各个分支学科的问题空间、知识取向、能力要求,定性、定量地描述了相应分支学科的毕业生的相关教育定位和要求。

1、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给出专业教育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认为计算学科是由多个分支学科组成,每个分支学科包含多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包括若干个知识单元,它们可以是必修的,也可以是选修的,而知识单元又由若干个知识点组成。

学科知识体系并不总是和本科专业教育的知识体系是相同的。可以认为,狭义的学科知识体系仅指学科本身的知识,并不包含更基础性的。例如,在软件工程分支学科,SWEBOK给出了学科本身的10个知识领域: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工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而SEEK给出的是本科教育知识体系,它也是10个知识领域,共494必修学时:计算基础(CMP)、数学和工程基础(FND)、专业实践(PRF)、软件建模与分析(MAA)、软件设计(DES)、软件验证与确认(VAV)、软件演化(EVL)、软件过程(PRO)、软件质量(QUA)和软件管理(MGT)。其中后7个知识领域是SWEBOK的知识领域整合后得到的,前3个是添加的,用于反映计算学科本科教育基础内容,共296必修学时,占59.9%。

2、问题空间

问题空间以二维的形式给出分支学科覆盖范围的定性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到人们头脑中习惯的专业印象。其横坐标从最左边的“理论、原理、创新”到最右边的“应用、部署、配置”,从倾向理论逐渐延伸到倾向应用:纵坐标则由下而上分成计算机硬件体系、系统平台结构、软件开发、应用技术、系统组织行为。不同的分支学科占据其中不同的部分。

3、知识取向

知识取向则给出了各个分支学科程序设计基础、软件设计、程序设计语言理论等56个方面知识要求的不同最小和最大权重,用0~5表示。当某种知识的最小权重和最大权重都是5时,表示该分支学科对这种知识要求极高;如果都是0,则表示根本不要求。也存在最小为0,最多为5的知识。例如,科学计算(数值方法)对计算机科学来说就是这样。表明科学计算对计算机科学来说可以是不要求的,也可以是要求最高的。实际上,大约在20年前,科学计算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领域,而发展到现在,许多数值计算系统已比较成熟,计算机科学的人直接研究科学计算的就很少了。

4、能力要求

为了反映高等教育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要求,CC2005给出了计算学科中不同分支学科对算法、应用程序、计算机程序设计、硬件与设备等11个方面59种能力的要求。权重仍然用0~5表示。与知识取向相比,这里只给出了一个值。例如,对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来说,它们对小规模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权值依次为5、5、5、3、3,对大规模程序设计能力的要求权值依次为4、3、5、2、2,而对选择数据库产品能力的要求权值依次为3、1、3、5、5。

5、课程体系

每一个专业的教育,都有自己的定位。我们要求这些定位是明确的,有特色的,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评测的。在这个基础上去构建课程和课程体系,以实现要求的能力的培养,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各个分支学科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是该分支学科教育的基本内容,其问题空间、知识取向、能力要求给出了另一角度的要求。这些内容,尤其是知识体系给出的内容,需要最终以课程的形式落实到教学中。通常以知识点作为组成课程的基本单元,必修课程实现对必修知识单元的完全覆盖,一个必修知识单元的知识点可以含在不同的课程中,一门课程可以含来自不同知识单元(领域)的知识点,所有必修课程中所含的必修知识单元的学时总数等于知识体系中该知识单元的学时数。作为体现自身的专业特色的一个方面,各个学校可以用不同的思路建立不同的课程体系,规范(教程)中给出的课程体系通常只是示例性的。

三、课程为专业目标服务

在总体目标下,特别强调课程为实现专业目标服务。作为教育的最终实施者,教师需要掌握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施。同时要努力使学生理解这些,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给予良好的配合。因此,发展战略、专业规范等都应该最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所以,通过广泛的宣讲活动等,使广大的教师了解专业发展、专业规划、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鼓励教师掌握课程体系,有意识地瞄准专业教育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对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其课程基本目标应该是“掌握‘编译原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系统级上再认识程序和算法,提升计算机问题求解的水平,增强系统能力,体验实现自动计算的乐趣”。课程努力使学生掌握程序变换基本概念、问题描述和处理方法。包括本学科自顶向下、自底向上、逐步求精、递归求解,目标驱动,问题分析、问题的抽象与形式化描述,算法设计与实现,系统构建、模块化等最经典、最常用的问题求解和系统设计方法。使学生修养“问题、形式化描述、计算机化”这一典型的问题求解过程,推进从“实例计算”到“类计算”和“模型计算”的跨越。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培养系统能力;增强理论结合实际能力,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顶峰体验”。

统计学基本知识篇(11)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过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上需要愈来愈多的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出的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统计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能够运用现代统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而目前在统计学教学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相当于老师在教室让学生想像着如何开机床的道理是一样的,以至于学生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都偏低。

2.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统计学教学仍然是以教师在教室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输,“启发式”教学方法,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都无异于纸上谈兵。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发展与变化,案例多年来一层不变,教会了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应用知识。

在教学手段上,统计教学至今还没有与现代计算机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幻灯、多媒体、网络等电化教学手段运用太少。

3.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

目前统计学课程的考试形式和方法基本上是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虽然这种考试模式较充分地考虑了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并将其与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但它由于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容易使理论脱离实际。由于考试内容严格按照考试大纲,主要以课本上理论知识为主,这就导致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前沿知识较少,甚至教师课堂讲课本,学生课后背课本,其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统计学教学改革途径

1.合理设置课程,调整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是老师唱主角,讲课满堂灌,学生除了记笔记之外很少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虽然很多,但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印象的却很少,更不要说对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选择和侧重,突出重点,让出更多时间给学生自学,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统计学与数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计算机等多门学科息息相关,让学生通过统计课程的学习对专业技能要有真实的帮助。在课本方面应有所侧重,比如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本中应增加更多财务方面的统计应用知识,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课本侧重市场调查分析的案例。在例题中学生遇到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问题,可以促进他们主动学习其他有关课程,从而扩大知识领域,丰富知识内涵,培养其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注意将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训练与实践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结合起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传授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本班作为样本采集的对象,由教师设计模拟课题,学生在设计调查方案的基础上,组成若干调查小组,在校园内正式进行一次统计调查活动。从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单位的确定,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分析,一直到调查报告的编写、调查总结或体会的形成,全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同学们就亲身参与了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整个过程,熟悉工作程序,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效果很好。

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也要多注重课本知识在学生身边事物的应用分析,举例子也要切记用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真实案例做为导入内容,这样才会拉近学生与统计之间的距离,认识到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深刻意义。

3.考核方式也要改变

传统的统计学考核方式主要围绕书本知识在理论和方法上做文章,从教学到考核以“书”为本,考试一过关,好像就认为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具备了统计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实不然,因为统计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生的统计素质和能力很难通过笔试考出来。统计学从内容上主要包括两大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统计学的考核应围绕这两部分内容而展开,当然这两部分内容各有侧重。

(1)理论知识的考核

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概念、作用、种类、特点、原则和程序等,这部分可笔试进行,但要注重把理论知识尽量转化为实际问题去测试,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程度。

(2)综合应用能力考核

1)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是统计的经常性工作,无论在政府机关,还是在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开展调查,以反映事物的真实情况。调查的结果往往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反映,调查报告既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反映他们的专业水平。在非统计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中,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去考核他们,这样会比单纯说教方式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