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科融合课堂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5 15:01:29

学科融合课堂

学科融合课堂篇(1)

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具有独立、严密的内容体系,也有着符合教学规律的线性发展形势,它在本学科知识教学过程当中,经常没办法顾及其他学科的渗透,然而,各学科教学内容交叉融合的现象在教材当中随处可见。它是在原有学科之间差异的基础上通过有效融合打破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边界,促进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当今各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取得创新性成果的有效途径,是在美术和各学科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在各学科之间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合理延伸,促使学科之间形成互补、形成促进,形成系统结构,发挥更为高效的综合教学的强大功能。

一、融入语文元素,感受诗情画意

新课标提出“以学科教学融合的方式改革当今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不应该仅是单纯的美术课,而应在教学内容中综合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注重在生动而有趣的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具有欣赏美、发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能在有限的画面当中诱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让文字和色彩有机结合,形成和谐的整体。在传授美术知识的教学过程中,用语言文本架起美术作品和学生进一步理解的桥梁,激励学生进行体验、探究和反思,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和陶冶情操。把语文引入美术绘画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感受丰富的形象。教学中利用文字描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美术课《春天在哪里》,这是个比较抽象的主题。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了《春天的手》这一课文,文中“春天的手抚摸着大地,大地一片新绿。春天的手掠过小河,小河唱起了快乐的歌。春天的手拂过树梢,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春天的手拍着我们的肩膀,小朋友个个活泼又健壮”,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让学生感受文中各种精彩画面,从而对课文句子进一步理解与想象延伸,让孩子们对春天的景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回忆,同时知道可以用不同表现形式表达春天的道理,为后面绘画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融入数学元素,凸显立体思维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上美术课时积极性极高,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新思维,在快乐学习和用心思考过程中,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上,相比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致有很大的落差,他们的学习兴趣很难激发起来,被动学习占主要地位。对于这种实际情况,在组织教学时,将数学与美术有机地融合,用美术辅助数学教学,让美术和数学有机地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课堂中,利用数学美的特征,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改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如在教学《小小设计师》时,由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学生从低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初步接触简单的几何形体,美术课上学生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形体进行作画,在教学时把生活中有规律的漂亮图案以美图形式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学生感受图形的结构美和对称美的特征,从图案到图形,认识图形的变换,懂得从画面上分析美丽的复杂图案是可以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对称而得到的,获得一种以简驭繁的思想,最后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规律发挥想象,设计出有创意的作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了美感,引发了积极、主动探索学习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及对生活的热爱,对于设计有规律的精美图案也就得心应手了。所以数学课堂中更应适时挖掘、渗透美育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科融合课堂篇(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62-02

对于数学与科学的关系,真可谓源远流长。从最早的人类开始他们的观察活动时,就经常数周围事物的个数。人们天生的好奇心是他们带着极大的兴趣来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他们热衷于计算事物的数量,并将他们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使得科学与数学在人类早期文明中就已经紧密联系起来。

小学科学的教学离不开数学知识,如何用好用活数学知识,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作为科学的工具主要有两个各个功能。一是把科学理论抽象成“公式”,另一是对自然现象定量的描述与测量。在小学阶段,数学在科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二功能。如:计算、测量、形状、位置、制表作图以及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解释图表。

同时,数学教师也要根据科学课程的进行灵活调整数学教学内容,为科学探究过程中所需的数学技能奠定基础。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材编排中,每个年级都会涉及到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等知识,每册里都涉及实践活动内容。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并能以此来解决问题。下面结合五年级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教学设计谈谈数学课中的科学实验。

《有趣的测量》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同学们,好朋友淘气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来看〖课件显示:淘气手托土豆说:“同学们,谁能帮我测量土豆的体积?”〗

2、揭示课题:有趣的测量〖板书课题:有趣的测量〗

二、观察思考,制定方案

1、动手摸摸土豆

2、提问:若让你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你有什么困难吗?

(学生可能会说:土豆表面凹凸不平形状不规则、无法用公式解决等)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以前我们研究过规则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今天这个小小的不规则的土豆的体积该怎样测量呢?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触摸土豆,感受土豆体积的不规则性,体会新的学习任务与以前研究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不图。提问直指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现有任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讨论、交流测量方案

〖课件显示:一、分组讨论:怎样测量土豆体积〗

各小组汇报测量活动方案

教师可以借用提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选用何种容器、为什么要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怎样测量上升的水的体积等

4、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同学们总结了这么多种测量方案,你们组将最终确定何种方法进行测量?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课件显示:二、小组合作:确定最终测量方案〗

小组汇报。你们组选择了哪种方案?为什么不用原先的方案?(学生可能会说:我们选择的这种方案更方便、更可行等)你们能够看到其他方法的优点,真好!

5、〖课件显示:三、组内磋商:简要制定测量计划〗

组内磋商:简要制定测量计划并记录在《测量土豆体积活动计划》表中。〖课件显示右图测量计划表〗交流汇报;师生评价(此处可以展示优秀的活动计划,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其优点,然后各小组修改自己的计划)

【设计意图:在学生独立思考、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确定活动方案,并制定测量活动的计划,使后面的测量活动更加有效的同时,体验测量活动的顺序性及内在逻辑性,体验等量替换这一常用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三、动手实验,测量体积

1、依照《测量活动计划表》实施测量活动

〖课件显示:四、分工合作:按原计划完成测量〗

(在学生活动中间,教师要重视每组学生在具体测量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并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评价总结

(1)学生汇报测量过程及测量结果

(2)为什么刚才几个小组测量结果不同?

(学生可能会说因为每个组实验的土豆大小不同)

小结:如果这几个小组测量同一个土豆,由于误差的存在测量结果也会不同。所以我们在测量时一定要尽量减少误差。

【设计意图:关注小组合作,关注学生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强调误差,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四、趣味练习,全课总结

1、给自己组的测量方法起一个有趣的名字

全班交流汇报

2、介绍数学万花筒

其实刚才xx组使用的方法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数学家阿基米德就曾经使用过,清同学们阅读课本55页《数学万花筒》

(学生低声阅读)同学们读完后都笑了,都惊叹于数学家的研究精神!刚才你们组的方法就可以称为“阿基米德――xx法”(“xx法”表示学生自己给这个方法的命名)

你们组与数学家使用的方法一样,真让人羡慕!

学科融合课堂篇(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30-02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1]。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工科院校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占有绝对的优势,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陶冶,导致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严重分离[2]。我们所培养大学生既有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又缺乏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应并重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人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和主观努力锻炼进行开发。工科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的人文因素,科学与人文可以有机融合,既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又能使学生及时了解人文社会的新进展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使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但是,许多高校在人文教育的内容设计上追求丰富多样而忽视协调统一,很难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3]。人文教育处在即兴发挥、随意点缀的状态,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充分挖掘[4]。综上所述,如何在工科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为教学改革实践基地,探索一条将科学创新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消除工科理论课堂上弥漫的繁冗气息,将科学的、新颖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通过深入挖掘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建立科学创新与人文教育协调统一的融合理念,最后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的传授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活跃、富有吸引力的人文环境,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理念

一般来说,现代工程师素质结构的精神层面应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是一种动态活动,把科学活动的结果(知识)和探究科学活动的过程(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科学真理和求真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能使学生更深切地认识科学真谛,从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背景上把握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人才市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在校本科学生也渐渐认识到具备上述能力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外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校方也提供不同形式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毕业后的学生认为,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都能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持续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专业教学中就开始培养,自主学习对于自主确立目标、自主搜寻资料、自主选择方法、自主解决问题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自主学习或曰自主地获取知识,是一种众多要素综合发生作用的能力,而人文要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上述理念,在流体力学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人文因素,以不同的传授视角与传授方式进行人文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人文课堂的改革措施

(一)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哲学思想可以引领创新思维。在流体力学的课堂上,作者尝试了将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哲学思想与经典理论的互相呼应和协调统一,使他们通过人文素质的提升积蓄能量将来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

例如,在讲授能量方程物理意义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论证和推导得到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的结论之后提问:在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了这样论断,请问此人是谁?等待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给出答案—《老子》中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触摸)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此时教师给予解释。

接着又提问:还有三个中国人在2000年后提出了与之惊人相似的论点,此人是谁?回答: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CPT对称原则。他们的一位同事吴健雄证明了他们的预言是正确的。古今的哲学与科学在此时碰撞了,教师可以继续解释:视之不见相当于空间属性,因此夷就是P;听之不闻与声波有关,也就是与速度有关,是时间属性,因此希就是T;搏之不得说的是本身的特质,因此微就是C。这三个参数分别不符合对称的原则,必须和在一起,也就是“混而为一”。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将科学创新与经典理论和哲学人文统一起来,不但扩大了本科教学的知识面和学生的视野,同时将专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总目标相一致化了。

(二)课堂设疑和讨论

通过课堂设疑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此时,专业教育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完成科学知识学习、科学能力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学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

例如,在讲解能量方程之前,教师进行了课堂演示:两张平行的纸片吹气后是分开还是合拢?请一名同学来做演示,请大家来讨论并揭示原因,然后引出能量方程的推导和意义,同时再重新用该理论解释现象。在讲解静力学的相对平衡方程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课堂设疑:在锅里捞面条,开始容易后面难,如何快速捞起最后的几根面条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学生提出的办法:筷子在锅里做圆周运动,面条就会集中在锅底,自然容易快速捞起,并揭示相对平衡状态和运动流体的根本区别是粘滞力,由此引出欧拉方程的推导。

对于课堂讨论,教师一定要分别归纳不同的观点,纠正各自的错误观点,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如果给出的“标准答案”太过死板教条,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会束缚活跃的思维。当然,这个平衡点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这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增值意识提高。

从上述课堂教学方法的案例来看,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工科理论教学中,通过实证经验和逻辑论证进行科学探索,使得科学专业教育在培养和训练方式上与以前的教学方式大不相同,不但有灵活的外在形式,还具有人文教育的深刻意义。

(三)人文历史讲解

一些教师认为工科课堂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必要告知学生相关的历史。但是,经典理论都有其发展的的历史脉络,有很多故事和文化蕴涵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定理和公式中,它们不但使烦闷的课堂变得有趣,还可以把伟大科学家的精神意志凝固在经典理论中传递给聆听者。

以前,教师在讲授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时总觉得即使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也无法让大多数学生喜爱和关注,于是对2010级学生的教案意增加了有关科学家的一些生平事件和主要代表理论。例如,教师提到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的区别时,会主动提到拉格朗日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提出了运用于静力学和动力学的普遍方程,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把力学体系的运动方程从以力为基本概念的牛顿形式,改变为以能量为基本概念的分析力学形式,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欧拉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表达式的人,也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学生们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忆在高等数学时两位科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很多学生表示,在听到这样的人文讲解后会消除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有部分同学会主动邀请老师带领他们参与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象为建筑设备专业2010级的学生,分别比较了2009级和2010级两次教学过程考试成绩、参与科技竞赛情况作为评价这次教学效果的标准。分别如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2010级学生的优秀率达到10.3%,比2009级学生高出6.1%,80-89分的比例提高了25%,说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已经充分挖掘了其学习潜能,有利于带动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表1中不及格率下降了13.2%,说明大多数同学能够从这种教学改革方法中受益。从表2中可喜地看到,2010级同学踊跃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高涨,实现了实验创新和科技发明项目零的突破,并且全专业有2/3的同学参与了省级“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表明2010级建筑设备的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已经初步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有利于开展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

四、结论

工程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工科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应当是具有人文精神且能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人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是完整的工程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应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两翼,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就是最大的回报。所以,通过将人文教育融合科技创新培养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这种理念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33-36.

学科融合课堂篇(4)

1.基于信息技术创新型课堂的优势

1.1教学模式的创新

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数据库越来越完善,人类所需要资料电子文档越来越数字化,网络资源变成了丰富的广阔的宝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或加入新的知识以新的方式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相结合,将会带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全新天地,彻底改变索然无味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建立一个信息化的全新课堂。

与传统的教案备课相比,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备课内容只来自课本知识的局限性,为新型课堂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检索简便、资源丰富的数据。例如在高中化学的酚类教学中,教科书只有关于酚类基本结构及其性质的介绍,对于酚类基在生活中充当着怎样的结构及具体生产过程都没有很详细的介绍,并且这些知识通过传统的课堂传授是无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具体的印象。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对于酚类的运用过程可用多媒体制作成演示文稿或者影像直接面向学生,让学生最清晰地看到操作过程,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2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产生主观能动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架构者,起着帮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学习还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缺乏主观能动性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学到知识。

而通过信息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大量的案例及具体的操作方法,最生动、最直观地给学生带来知识的享受,同时可以设计趣味活动,例如高中英语教学,可以举办听歌填词活动,网络英语周刊中也不时会有这样的听力题目,往往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我爱记英文歌词”的对歌训练,一个人唱一段,下一个人接下一段,这个环节一般在学习一段新内容就办一次。

1.3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实施最有效的对教育信息的组织和管理

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不仅仅能增加课堂内容的这一项优势,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多方位地对学生学习、老师授课产生刺激,能最大限度地为工作、学习带来新的体验。而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认知有83%来自于视觉,11%来自于听觉,若仅仅靠老师讲课,只能在某种限度上满足听觉所带来的认知,而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感官刺激,满足这一条件需要整合大量的数据信息,因此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信息技术设计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教学内容的要求,把每个单元所包含的课文补充、练习题、测试题、演示和实验,进行有机整理,可以设立不同的难度等级,针对不同学习成绩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充分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

2.高中信息技术设计与各科课堂融合的要点与改进方法

2.1要充分利用媒体的功能

局限于学校经费问题,我们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现在大部分的学校都已经设立多媒体教室,在基于多媒体课堂的信息技术设计教学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切实设计教学内容。

在初期进行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时,很多老师容易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把黑板板书搬上了多媒体的荧幕,并没有做过多的改变,这就违背了多媒体教学的目的。依托于网络资源的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内容,把一些教学重点深刻化、清晰化,并且提供大量的教学案例让学生能丰富完整地把握知识的结构体系。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那么从本质上就没有脱离原来的教学背景。例如多媒体的功能包括影视听三项主要内容,在化学实验课题的教学中,可以录制化学实验操作步骤,让学生按照标准的规范思路来进行实验课的操作,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化学实验的成功率。

2.2建立学校内部的网络资源数据库

基于C/S结构(基于Client/Server)或是基于B/S结构(基于Brower/Server)可以建立起学校自己内部的数据库处理,要求每个授课老师都建立自己的独特用户,将校园网中的课件库、试题库、资料库等作为每位老师的贡献资源指标,老师通过贡献自己的教学资源所获得的贡献值来获得分享他人教学成果的资格,这样既丰富了数据库资源的内容,又加强了校园内部老师之间的工作交流,还提高了老师的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量,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备课效率。

同时,还可以定期举行优秀内部资源评选活动,将对数据库做出巨大贡献者或者是分享新型并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心得或方法者,即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发老师对工作的创作热情,增强友好交流的工作氛围。

3.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与各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必将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与学生的角色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课堂上,老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老师不讲学生就学不到新的知识,而在信息技术的新型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一个知识架构的设定者和参与者,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但还必须学会自己主动构建知识储备体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方法,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学科融合课堂篇(5)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27-001

一、两种课堂教学信息化应用现状与问题

【案例一】《IP地址及管理》是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2.2节的内容,以下是两堂不同的课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形态:

传统课堂:1、导入:“IP地址”概念的理解,学生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2、讲授:确定“IP地址”分类。3、总结:学生阅读课本,老师总结IP地址目前管理方式和现状。4、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评价学生掌握情况。

翻转课堂:1、自主学习微课课件,学生以探究者的角色进入学习场。2、活动:进行IP地址点名等。3、反思微课学习的问题:如二进制的转换等,是最关键环节:关注遇到的困难,解决的过程。4、知识的获得:IP地址的最值、分类、分配、管理,情感和态度的实现:我国IP地址短缺的现状和原因。

对比这两种课堂可以看出:传统课堂的主导者基本上还是老师,学习这样的知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兴趣不大;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难度很大,知识是被动接受的。而翻转课堂上学生有浓厚的兴趣,能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

【案例二】场景一:高一3班的张同学是一名思维跳跃性强,涉猎广泛,具有独特见解,但他却容易紧张,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举手却总是说不清楚,于是我说:“好的,我们先来听听其他同学的说法。”但是,他坐下后就没有再举手。

场景二: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来说”;高一8班的禹姓同学,很兴奋的来告诉我“老师我发现一种二进制换算法,你看5201314,我是这么算的……”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完全释放。

不难看出传统教学中没有一种方式是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随时交流自我见解,学生在互动中表现比较消极被动。课堂上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方法教等都是由教师设计、实施和监控,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少有主动向教师提问、驳斥别人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讨论自己关注的话题的习惯。而信息技术介入优化教学环节,实现了差异化的分层教学、协同学习,学习评价的多元性、过程性和多样性充分体现,很多学习薄弱的学生也能全情投入,也更自信,学习效能得以提高。

二、“深度融合”的What、Why、How

What?何谓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国际上有很多系统的研究,美国也了《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新规划,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更是放弃传统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说法。深度融合是“融合”和“深度”两个概念的组合。如果将课程整合比喻成“金镶玉”式的教育,信息技术往往用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形象化工具,其弊端是只见技术不见人,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实质性突破;深度融合则可以比喻成“合金金属”式的教育,目的是各系统要素实现相对保持的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平衡状态,乃至成为一种常态。

Why?信息技术与教学何以能深度融合?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问题的解决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希望和可能,更有吸引力、更强大的学习经验,更加丰富、个性化的学习内容与学习资源,更加真实、有意义、持续而有效的学习评估已成为可能。

How?信息技术与教学不断融合,落脚点在课堂。如何营造一种信息化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智慧课堂? 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翻转课堂核心价值是“基于学、指向学、引导学、促进学”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实际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以“微课”为突破口,从优化课堂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信息技术)出发,思考如何整体设计和系统推进翻转课堂教学。

三、构建“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的思考

什么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智慧课堂呢?乌申斯基说过:“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适合学生的智慧课堂不仅包括教师教学的智慧,学生学习的智慧,更要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应有的智慧。

思考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

考虑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从“以生为本”和学生主体层面,关注教育公平和个性化,否则,“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则会沦为空谈。

思考二:适合学生发展的系统观

好的课堂能够引导、促进学生主动而有效地发展。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是教与学的顺序,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IP地址及管理》微课设计成模拟《档案》栏目,设疑探究的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显性知识进行类化、消化,也便于学生对知识形成个性化、具体化和操作性的认知、体验、理解与感悟。

思考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目的、功能方面,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很显然,“适合学生的教学”需要有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和保障,要以“改进与发展”为评价导向,注重形成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例如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积分和等级功能等,融合成统一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导、学习、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

学科融合课堂篇(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85-01

从2001年开始提出了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1],这也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即像粉笔与黑板是一种常规,也是10多年时间取得的学习革命的成功。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目标

1.1 对于学生方面,"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且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指导学生利用数字化资源及学习工具,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互联网等通讯设备进行交流合作、讨论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及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2]。例如,需要设计一定情景并将学生带进来可使用相关视频播放,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的更加透彻,提高学生学习的轻松度,互联网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综合应用,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1.2 对于教师方面,"深度融合"教学模式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方式,革新了课程内容,同时也扩充了课程资源,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引入网络等相关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信息通讯工具实现同专家、学者的交流,扩大了教师的知识层面,并汲取一定的教学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创造出了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研究性学习等新型方式。

2.信息技术与初中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具体措施

2.1 改变观念。教育工作者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应当用积极正确的心态面对信息技术,正确分析其存在的利弊问题,看到信息技术在教育工作中的优点。家长也不能一味的排斥网络信息技术设备,只看到信息技术给孩子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而没有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已然成为一种社会教育趋势。比如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听写英语单词good时,通常是通过老师或者录音机读出【gud】的音,学生则根据所听到的读音写出英语单词,然后由老师批改。如果在听写的过程中,有学生根据读音将单词写为gud,后来发现写错了再改写成good,则学生所提交的答案就是good。而采用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则会记录出如下过程:g-gu-gud-god-good。这种有认知符号所表示出来的这一过程不仅反映出了听写结果,同时也将学习过程的信息以及认知的含义表示出来。通过这个英语听写的信息采集的例子可知,信息技术数据记录处理的方式是传统教学所望尘莫及的。

因此,要加强思想观念的引导,解放教师、家长的思想束缚,转换教育观念。能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教学效果[3]。

2.2 制度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点的先决条件便是制度创新,也是促进新技术的有效手段之一。首先要使得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显现,必须制定相应的教育制度。比如办学、考试、学位制度应当与信息技术相一致,以显现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良好教学效果,使教师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其次,必须建立严格的规范制度,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之,信息技术应当是服务于教育工作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更好的成为一种新型的育人工具。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4]。

2.3 借鉴学习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应当加以借鉴学习,从而改善我国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融合模式,为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供指引方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体现在多个方面,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融合过程,需要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及教学方案加以整合利用。比如,将目前国际上和我国国内同样以以"先学后教"为核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国内"导学案教学"模式进行有机融合,继而形成一种基于信息技术基础,独具中国全新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微课导学"中,承载了"翻转课堂"的基础"微视频",其中"我的认识"导学点中含有很多学习资料,利用导学点可以实现学习结果的采集。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是实现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

2.4 多方面的协同创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所涉及的领域较多,比如:教育学、信息技术学、及心理学[5]。因此要加强各学科领域的协同合作,共同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作出有力支撑。协同创新中心应当是具有综合性、前沿性、本土性及实用性等特性,致力于提高教学成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并将引领教育界走向更加全新的阶段。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应当注重对于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教育理念的转变,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加速现代化教育的进程,促进国家建设新型社会提供发展力量。

2.5 结合教学内容转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应将"教教材"变为"用教材",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学习内容的影响,找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点,合理分析学习任务,寻找完成学生学习任务的知识起点和逻辑顺序。采用PPT进行链接式教学,可以有效的将教材内容转换为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感兴趣的模式,或者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初中化学教学中,可将一些在实验室内不可能完成的火灾、溶洞形成、人工降雨等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进行演示,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达到知识传递的目的。

3.结语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入融合的创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教育发展模式,为了实现现代化教育模式,应当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改变观念,积极应对这一巨大挑战。充分考虑教育体系现状及发展前景,作出科学正确的教育计划,抓住机遇,实现国家教育体系的飞速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曹建忠. 基于认知科学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究[J]. 教育评论,2015,11:129-132.

[2] 翟小铭,项华,穆明. 基于S-WebQuest的主题探究模式教学实践研究――例谈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教学深度融合[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5:130-134.

学科融合课堂篇(7)

素质是在人们生活交往和为人处世时表现出来的知识、能力和品质,它包括自然性素质、通识性素质和专业性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突破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局限,既要课内外结合,也要学校和社会联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智慧。2002年,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组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强调高校团组织要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目前,众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参加或组织校园文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的社会人才。

一、实现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的重要性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拥有不同的教育功能,但它们共同构成素质教育的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物质财富高速增长,社会思想也趋于多元化状态。“90后”大学生作为思维最活跃并最易受影响的群体,其活动范围已经突破教学第一课堂,拓展至校园乃至社会各角落,第二课堂的教育意义不可忽视。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可以填补第一课堂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存在的明显不足。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不仅符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能够不断培养和深化大学生创新精神,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新世纪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并要拥有高尚的道德思想、丰厚的文化精神和健康的身心素质,在较强的业务技能水平下,能够自觉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二课堂的相互衔接和融合,是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

二、一二课堂教育实施现状和问题分析

目前,众多高校实行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参加或组织校园文化、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各类活动,努力推动第二课堂的教育发展。但即便如此,高校教育的重点始终落在第一课堂的专业建设上,教学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仍然处于各自工作的独立状态,缺少交流与合作,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机制成为形式化的趋势。

培养目标不清晰。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目前,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能较好地处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高校培养重点以社会输出型为主,为适应社会需求,大力培养专业精英人才,而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显著的短板。

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高校培养体制主要采用学分管理制度,虽然部分高校已经建立起第二课堂学分管理体系,但管理力度较为松懈,学分份额较少,无法发挥出第二课堂的功效。此外,高校实行的教学、行政一体化管理制度,在实际情况中并未实现合作共赢的工作模式,甚至出现“两张皮”的状态。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等涉及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投入力度也十分薄弱。

育人平台不完善。高校育人过程中,大学生运河杯、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是目前高校一二课堂衔接和融合的有效平台,但参与的学生对象也仅为小众范围。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和第二课堂的活动实践,需要有更多更好的平台来实现衔接和融合。

三、实现一二课堂相互衔接和融合的措施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坚持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技术培养与人文精神塑造相结合。这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要素进行的一次深刻变革。

1、深化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一二课堂协同育人

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协同育人机制,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市场需求等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切实增强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针对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第二课堂不仅应有具体的学分,还应与各门学科相结合,在学科学习评价中,融入第二课堂成绩,使第二课堂不仅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起到作用,也在第一课堂中影响学生,真正做到一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使一二课堂互扶互助。

2、全面调整课堂教学模式,焕发课堂教学生命力

高校教W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目的转变教学观念,要从传授知识型和教师主导型的灌输式教学向开发智能型和学生主学型的启发式教学转变,培养人才的重点从单一型专才向综合型通才转变。高校教学课程应强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的灌输。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专业特点等因素,可选用讨论式、发现式、情景式、探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发展自身能力、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合格人才。

3、加快推进专业教育体系,落实产学研一体化教育

学科融合课堂篇(8)

纵观传统的金融学课堂教学方式,不难发现教师一般采用以“讲授知识点为主,同时辅以相关练习题目”的传统单向教学法,结果往往是取得的课堂教学效果一般。金融学是开放教育中经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通常以在职的银行职员、保险公司职员或者公司从业者居多。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只是讲解书本概念,以应付考试为主,学生也只对划重点感兴趣。课堂改革方向重点是让在职学生在了解和学习到基本金融学概念的同时,接触到可实际运用的热点知识或者金融实时热点案例,避免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的脱节。能否通过这一改革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课堂时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今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直以来,众多教师和教育学者对金融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大量调研,并针对其发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建设和实践纠正。金融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尝试阶段,不仅要从课堂教学,电大金融教师等方面找原因,同时也需要强调多方的配合。综合国内外最先进的研究和实践结果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阐述:

2.1 课堂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金融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的是金融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习人员夯实金融学的知识基础,从而构建起初步的金融学知识框架。金融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习者对紧急学、数学。统计学等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和涉猎,在此基础上深入到货币、证券、外汇。金融市场等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研究。可以看到的是,金融学在交叉学科的基础上将金融从业知识进行了细化,因此与现实生活存在很强的关联性。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合并删减”金融学与其余学科的重合内容,突出金融学的学科特点和重点;另一方面,则需要紧密联系生活中实际的金融案例。例如,教师在讲授“国际汇率”这方面的知识时,就可以结合现在的汇率变动前框,利用图标等方式,让学生充分理解汇率的变动机制,原因及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等内容。

将课本知识与实际金融案例相联系,也是金融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金融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金融市场的现行以及参与金融活动的各方,教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适当进行课外知识的延伸,及时弥补课堂教学内容所欠缺的部分,做到“与时俱进”。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更为丰富的教学体验,而且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金融活动和热点的敏锐感。

2.2 课堂授课形式要灵活多变

金融学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当中不仅要注重课堂的讲授内容,更需要注意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金融学热点话题进行论述,引导学生在小组间进行深入探讨,鼓励学生用现实案例对其进行解读,之后教师再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减少与课本理论的“生疏感”,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近年来微课和翻转课堂在各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比较热门,广大开放教育教师可以吸取这些方法中有用的模式,并结合开放式教育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模式。电大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其他的教学方式来丰富《金融学》的课堂内容,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在金融学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开辟出新的道路。

2.3 课堂教学改革要对开放教育教师有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开放教育的教学工作是金融学课堂改革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组织者,其授课质量和方式将会对课堂效果产生最直接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一轮的金融学教学改革中,对于电大金融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教育教师应当将平时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活动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就学活动当中的积极引导者——不仅引导其余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与改革,更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实践与环境。另一方面,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需要其对个人综合素质持之以恒的培养,也需要来自校方乃至教育学界的积极支持。具体而言,学校应当创造条件来满足开放教育教师的教学改革需求,让教师及时参加教学培训和专家讲座,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双管齐下”,帮助教师提升个人能力。

加强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实际教学经验丰富,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教师队伍——不仅注重金融学理论知识的穿是偶,而且积极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将学生的想去点与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3.对金融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及展望

学科融合课堂篇(9)

一、农村小学音乐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要想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与现代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必须要大力推进农村学校的现代技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我国农村现代技术与音乐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因此需要我们音乐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优势,为农村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现阶段我国有些农村教师认为在音乐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以及一些教学软件教学就是融合了现代技术,这样在理解上与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课堂与现代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有偏差,理解不是很全面。农村小学音乐教学与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就要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联系实际对此不断地探索思考,并将其有机地结合一起,但是有些音乐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就有些懒惰,没有做到素质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而有些年龄较大的音乐教师在思想上对现代技术的操作存在畏惧心理,懒于研究使用。现代化技术是农村小学音乐课堂开展的重要使用工具,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学生终身学习,也要求我们教师终身学习,因此教师技术必须鞭策提高,如果教师自身不愿意或者抗拒提高,那么农村小学音乐与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很难能够顺利地进行,对于那些不是学习信息技术专业的音乐教师而言,现代化技术的使用确实难度较高,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是刻不容缓的。

二、农村小学音乐与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

农村小学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是一项重要的工程,农村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直接影响到农村小学音乐与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水平。农村小学需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现代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农村小学音乐与现代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教学环境,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教改方面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现代技术学科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新课程改革的音乐课程仿佛一阵春风,沐浴着孩童的身心,让农村校园充满无限生机,新课程改革激励着我们音乐教师们不断地积极进取,创新与展开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农村小学学校的音乐教育与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需要我们音乐老师在教学教研过程当中去大胆尝试、探究,认真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贯彻新思想、新观念。力求做到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农村音乐课堂更加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农村的一些学校需要定期组织教师现代化技术水平的培训,创造多条件、多角度、多形式的机会让音乐教师参加技能培训。一是熟练掌握常见的教学软件以及办公软件的使用。二是提高音乐教师的计算机操作的技能,把计算机技术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重要工具手段之一;三是对五线谱电教板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关于音乐教学的课题研究对推进小学音乐与技术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农村小学音乐教师在这些方面所做出的研究与探索学校应给予鼓励与支持,提升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探索研究的精神,鼓励着重探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与现代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与现代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

三、结语

以往传统的音乐欣赏课就较为单调,有时可能需要为其他文化课程让步,即使上课也是单纯用录音机让学生听或者教师直接讲解音符等,那学生就只能通过听觉上感受歌音乐或者机械地记忆一些东西以应对考试,所能够了解到的仅仅是从收音机发出的声音或者老师直接在黑板上讲解,这样欣赏音乐的形式以及上课形式就较为单一,学生并不能很直观地了解。在新课程改革大环境下,为了顺利地到达预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觉直观作用、文字概括作用和视频扩大信息量的作用来设计制作课件,把无形的音乐通过有形的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感知音乐作品。在农村小学音乐课堂上,现代技术的巧妙使用,既直观又形象,既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现代技术的使用,创造新课堂,让学生们展开想象力的翅膀,遨游在音乐世界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杨国,龙杜涓.“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视域下山区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培养与实践[J].黄河之声,2017(02).

[2]贾晓静.新课改视野下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宁夏大学,2014(08).

[3]张丽珊,林长春.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状况的实证研究———基于重庆市39个区县的调查[J].基础教育,2012(02).

[4]张丽珊,林长春.重庆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

学科融合课堂篇(10)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性课程,比较容易接近学生的心灵。美术教育往往能以艺术为手段,在日常点滴中对学生进行美育和情感教育。因此在学生喜爱的基础之下,融入适当的情感道德教育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之中,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正是因为美术课教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情感优势,所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应注重情感道德的融入,利用优势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美术教师不只是让学生看看作品,照着书本画几幅画,更重要的是陶冶学生情操,并最终使其在思想上形成质的飞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达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在整个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而言,美术教育和情感道德教育应是两个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中融入德育呢?我就个人的些许教学体会谈一些想法:

一、找准道德切入点,自然融入课堂

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德育的融入需要从美术教材的实际出发,从本节课课堂的内容出发,并且将其贯穿于美术知识的讲授甚至是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使美术教育的科学性与德育的思想性能够做到相互交融。在美术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不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接受空泛无趣的思想教育,而是在生动有趣的美术课堂中自觉的接受了正确的道德观点。这种融入的过程就像是“水滴石穿”的“滴水功”,要注意自然的重要性,不可生拉硬扯。美术教师如果只是粗鲁的将道德准则像贴标签一样贴上去,那像是让学生在背诵《中学生行为规范》一样枯燥乏味,那肯定是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的。

我们都知道,无论多么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味道肯定是不行的。牛不喝水强按头,有时候只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机地结合德育需要达到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上的趣味性,自然而适度地开始教育活动。我们所说德育无处不在,并不是要求在每一堂课,每一小节、每一个具体内容上都非要扯上几句思想教育的话,更不能抛开美术这个载体,额外来一段政治说教。

二、找准结合点,生动灵活融入德育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注重学生感受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行为既要有法,又要得法,更要多法。美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发展与心理规律,突出艺术培养的直观性、趣味性、活动性,从多方面引导学生感受美的特征。在美术教学中,利用美术作品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确看待自己生活中情感对错。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把握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德育时,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自身的学科优势,增强其生动性及趣味性,将情感德育与美术内容之间灵活生动的结合起来。

要找准情感德育与美术内容之间的结合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前加以准备,多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才能在课堂上很好的将两者练习起来。

在美术课堂与情感德育融合的实际操作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善于发掘美术教育中的情感调节功能,让课堂生动具体地融入进德育

美术教育其本身其实也是属于情感教育,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言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提高正确引导能力充分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

只有贴近我们的生活,在美术课堂上有意抓德育,美术教师才能发现和挖掘出美术学科中的德育因素,才能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其中渗透德育的规律,创造出符合学情的美术学科教学新模式。只要大家有心、热心、诚心,在美术教学融入德育是大有可为的,对学生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当然要搞好美术科使其与德育工作更好的融合,培养教师,提高教师德育能力也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在美术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效果,使学生在学好美术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二)美术教师要在美术课堂的技能训练中,自觉地融入德育,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能接受情感教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美术教师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一个重要形式。在美术课堂中的纯技法训练课上,美术教师除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进行美术创作之外,也要注重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的意志品质;在室内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余,也可以适时的穿插一次集体创作,达到提高绘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集体主义观念。

(三)美术教师在美术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注意课堂气氛的营造,愉快和谐地在我们的课堂中融入德育美,源自于我们的生活,在美术课堂的实践活动中,美术教师要抓住美术课教学的形式特征,在实践中融入德育,让我们的美术课更具有育人功能。

学科融合课堂篇(11)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认识不到位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但是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将两者融合了,这就是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二)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便不愿使用。

(三)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还不足

信息技术是与学科进行融合的工具,如果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目标

(一)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本质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组合、重构的方法,相互融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

(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打好全面、扎实的信息文化基础,同时应具备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并能在虚拟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意识。

(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大量的网络信息,改变了人类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必须能够利用资源自主地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学会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

在信息时代中,知识的更新率加快,各学科间相互渗透,出现了更多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这种科学技术、社会结构发生剧变的大背景下,要求学习者能够具有主动汲取知识的态度并能付诸于日常生活实践中,要能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够自我组织,并能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对学习进行自我评估。

(五)要运用创造性思维理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六)要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之间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程度的强弱。首先,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来进行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给予政策上的鼓励。

(二)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会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的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