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学科德育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29

学科德育教案

学科德育教案篇(1)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现在教学的伟大目标。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学的改革进入新的台阶,经济全球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变得滞后缓慢,目前德育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形式上的课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许多中学的德育教学,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担任,而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例如某中学的德育课程是由体育教师担任,或者由美术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的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国内德育工作滞后,主要是现在中学德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德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关理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的德育作业给学生做,甚至是让学生去背诵各种的的德育理论等方式。中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活与活力的群体,对于过多理论缺乏兴趣,在课堂中他们更希望听到相关的故事。案例教学的应用十分普及与广泛,但是现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在中学方面的运用依然比较少,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方面的应用是比较少的、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在中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案例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课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例如教师在讲授团队精神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团队精神,尤其是女排从小组第四出线之后,面对强势的巴西、荷兰以及塞尔维亚,都没有畏惧,因为团结、坚持不懈的女排精神始终支撑着她们,最终她们克服一切困难,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通过女排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团队精神的深入理解,并将这种精神深深的刻在内心深处。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减轻中学教师的教学压力。这些年,社会上曝光了许多中学教师出现了各种精神崩溃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压力非常巨大。一方面教师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教师由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如今房价物价的上涨,许多中学的生活经济压力非常巨大,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巨大,不仅体现在目前中学升学的压力,例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压力,而且体现在教师职称方面的压力,如今很多中学教师要评中级、高级等职称,这样的压力非常巨大,包括论文、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压力。德育工作方面的教学压力很大,如果仅仅是通过日常的理论教学,教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很明显。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收集各种教学素材,为各种教学活动储备资料。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德育课程书面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是不明显的。而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有趣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加强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课程的应用

1.完善德育课程案例素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明显,追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德育课程方面的案例素材比较简单。例如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经常都是运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传授。在讲授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运用“铁柱成针”的故事。因此,德育教师要收集更多的案例素材,一方面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另外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进行收集,例如古希腊神话、古罗马故事。德育教师将这些案例收集并且整理好,可以成为以后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纵观目前很多课堂,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大声吵闹的行为,一些年轻教师难以掌控课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名师给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加强对教师进行课堂制度的培训,让教师时刻记住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整个小组的学生性格相似,这样不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有助于学生课后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对收集的各种案例进行筛选和处理,尽量使用最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中学德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复旦,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德育课程案例素材,加强中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训,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操作中,应该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使用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李岩 单位:石家庄市第28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晓婷.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华夏教师.2016(07).

学科德育教案篇(2)

一、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发轫:近采日本

1898年,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康有为设想的“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学制未能建立起来,但1902、1903年张之洞、张百熙等主持制定的中国第一个正式公布的近代学制――壬寅癸卯学制仍没有脱离这一指导思想。壬寅癸卯学制系直接学自日本,有的地方甚至是照搬,而日本学制又系学自于德国和法国,因此,壬寅癸卯学制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德国学制的特色。例如:在学制系统上,在高等小学以上(即义务教育终了时)采多轨形式,即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三系并列,各成系统。师范教育采二级制,中小学师资分校训练,而且各级师范纯属公立,师范生予以公费待遇,凡此均系法德教育的特征。

壬寅癸卯学制实行数年后,教育界觉其不适应,于是起改革之议,出现了宣统元年的中学文实分科。这次分科是直接学习德国学制的做法,奏折中说:“近世德国学术号为极盛,考其中学堂之制,文科实科则系分堂肄习。”因而认为中国的中学学制“实以文实分科为便。”这是由学习日本转而学习德国的明显例证。这次分科经过改订一直实行到1912年民国壬子学制的建立,其对中国教育影响深远。

1912年制定的壬子学制也表现出德国教育的特点。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后,即着手建立新学制,即壬子学制。壬子学制制定时,教育部征求了国内教育家的意见,又参酌各国教育法规和制度拟就了第一次草案数种,因当时教育家意见不一致,教育部以第一次学制草案为标准,将三种方案刊登于《教育杂志》上,以广泛征求教育家意见。第一种为四级制,定初等小学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升入高等小学;高等四年毕业升入中学三年级,或二年毕业升入中学一年级,中学五年毕业,大学六年毕业(含预科三年),统计修业年限为十七年:第二种为五级制,定初等小学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升入高等小学,高等四年毕业,升入中学三年级。或二年毕业,升入中学一年级,俱与上同。但中学修业期为四年。又别设高等学校,三年毕业。大学三年毕业。统计修业年限,为十六年;第三种为三级制,定小学五年毕业,为义务教育。(不分初高等)升入中学三年级,或在小学修业三年,升入中学一年级。中学七年毕业,大学六年毕业。(含预科三年)统计修业年限,为十六年。

对于上述三种草案,教育部的意见是,第三种与德国学制略近,担心中小学年限长,社会经济难以负担。第二种学制则似日本几年前的旧制,有烦费之弊。只有第一种学制参酌第二、第三种,与当时社会程度较适当。1912年民国公布的壬子学制,即按上述第一种草案修改而来。它综合德日学制之长,沿袭了清末壬寅癸卯学制,因而也没有摆脱德国学制的特征。如上文中提到的自高小起实行多轨制,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三系并列,且各成系统等。

二、近代学制的修订:远法德国

承袭了清末壬寅癸卯学制特点的壬子学制,实行了数年,教育界仍觉其不实用,指责教育部只知抄袭日本学制,改制之风又起,出现了几个主张学习德国学制的方案。

19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整理教育方案草案,草案对晚清中学学习德国分科制和德国文实中学进行比较,认为德国是文科、实科分别立校,而中国是一校之中分文、实科,因而各校力难经营,草案主张先在各中学按文实分科,有侧重地编订中学课程,偏重文科的准予变通增加文科课程和钟点,偏重实科的学校准增加实科课程和钟点,经教育部核准而后施行。待实行有效后,再建立分科制度,逐渐过渡为德国文实分科分校的做法,而不再象晚清那样在一校中分设两科。

民国四年(1915年)一月,袁世凯公布《特定教育纲要》,提出“改革小学中学学制,改初等小学校为二种:一名国民学校,以符合义务教育主义:一名预备学校,专为升学之预备。中学校分为文科、实科,以期专精深造。”这是自小学至中学完全模仿德国双轨制的改革。学习德国的规模由1909年的只有中学文实分科扩大为中学的文实分科和小学的双轨制。《纲要》中指出这次学习德国学制的原因是中国学制学自日本,小学只有一种,对于只求识字的平民子弟和有志深造的贵族子弟没有区别,难以满足各自的需要,因而学习德国,将小学分为两种,以满足不同阶层子弟的需要。中学方面的现行学制,各科并重,从初小到中学,课程多有重复,而德国的文实分科,学科有所偏重,“不特适于天性,且造诣自有专长,将来毕业后出任事业,能力较优,自足为社会之中坚人物,即升入专门大学,亦易深造,较现制实为便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文实分科,但这次文实分科命运多桀,未等实行,即随袁世凯的倒台而付之东流。

由于1912年的壬子学制不实用的问题未能解决,改制之议未息。1915年4月,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第一次会议在天津召开,讨论教育改革之事。时值袁世凯夺取政权,刚刚公布《特定教育纲要》之后,湖南省教育会又提出一个《改革学校系统案》,几乎全部推翻了壬寅癸卯学制和壬子学制,是一个系统模仿德国学制的方案。这一系统,小学实行双轨制,中学及以上实行多轨制,普通、师范、职业教育三系并列,各成系统,且各系统的学生都有上大学的权力和机会。比之袁世凯《特定教育纲要》只改革中小学堂的做法更为完备且全面,避免了因只改革中小学堂而使教育系统脱节的问题。湖南省教育会认为国民教育与人才教育目的不同,因而其方法与组织应有区别,并批评了那种认为德国学制不平等的说法,驳斥了以清末中国学习德国文实分科无果而终,从而认为德国学制不适合中国的观点,指出这种学制“丝毫不虚耗国民之脑力光阴财力”;“足以应国民多方面之要求”;湖南省教育会认为,这种学制最适于中国,建议中国学界渐次推行。议案提出后,由于各省意见不一致,教育部人事屡有变动,教育改革之事拖了较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是1916年德国在一战中由盛转衰后,中国人头脑逐渐冷静下来,随着要求共和教育呼声的高涨,慢慢摆脱了对德国教育的狂热,批评德国教育的文章屡见于报端;杜威来华宣讲平民主义教育,致使英美式教育在中国的影响逐渐扩大,导致了1922年模仿英美的六三三学制的产生。中国这一系统模仿德国学制的湖南省教育会的提案未被实行。

1917年,中国高等教育方面又实行了一次学习德国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之制系学自日本,在大学中既设有法、医、农、工、商各科,同时又单设这些科目的专门学校,二者科目并没有多少差别。蔡元培认为欧洲各国高等教育制度,以德意志为最善,于是以日本为镜鉴,决定采用德国学制,扬长避短,改革中国高等教育。他提出,设立专门学校的如法科、医科等不再为大学中的一个科目,而已经在大学中为一个科目的,也不再设立高等专门学校。1917年9月27日,教育部公布《修正大学令》规定,“设二科以上者得称为大学,其但设一科者称为某科大学。”这是学习德国之长、避日本之短的修正。中国现时的单科大学,在综合性大学中不再为一科,大概源出于此次改革。

一战爆发后,德国教育受到批判,但其在中国并未销声匿迹。1921年,在壬戌学制制定过程中,廖世承在《关于新学制一个紧急问题》一文中,再次提出初级中学一定要分科的主张,虽然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却表明德国学制在中国教育界仍有一定的影响。

1922年教育部公布的壬戌学制,继承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部分成果,也体现了德国学制对中国的影响。其在学习年限上采美国六三三制,在教育系统上却保留了德国学制的特色,如自高小以上实行多轨制,普通、职业、师范教育三系并列,单科大学制等具有德国特色的成果都得以继承和保留。

学科德育教案篇(3)

随着现代教学体系改革的深入,中学德育教育不断向深入推进。德育作为中学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德育知识,提升对德育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程度。但是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德育案例教学法在实践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寻求有效的优化路径,对于中学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案例教学法对德育教学的推动作用

在中学德育教学中,通过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夯实学生思想道德基础,提升学生的德育知识感知能力,所以案例教学是中学德育教学的重点。在德育教学实践中,经过教师的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式都被应用到教学当中,极大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枯燥的知识中也能找到一些乐趣[1]。基于此,尋求科学有效的案例教学策略,是对学生负责的体现,也是中学德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要求。通过创新案例教学方法与形式,学生可以燃起对德育知识学习的激情,通过开展案例学习,与案例中的人物对话,提升自己的德育感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理念和方法上的问题,教学有效性还不够高,继续深入探索,利用典型案例开展教学,可以让中学德育教学显得更加丰满,更具有时代感与现实感,实现高效学习目标。创新中学德育案例教学,不是单单一个教学形式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教学设计、教学导入、教学引领等多个环节,通过构建立体化的中学德育教学体系,才能实现高效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如何跟着教学案例的步伐,深入教学体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中学德育教学存在的基本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学生的生活水平快速提升,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学生的个体意识越来越强,很多学生对于传统德育教育存在抵触情绪。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固守传统教学思维和理念,忽视了时代带给社会的变化,带给学生的变化。在互联网发展大浪潮下,很多传统的中学德育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硬塞给学生,既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学生本身的忽视,在“生本理念”指引下,如何让中学德育教育内容契合时展脉络,让知识更加“接地气”,是现代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现代中学德育教学理念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元化,在开展德育教学的时候,很多教师无法接受学生的多元化思想,对学生划定统一标准。随着社会不断开放,多种社会思想已经被广泛接受,只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个人的理性选择都应该得到尊重,但是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还在固守传统的统一标准,对于学生个性解放存在一定不利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如何采取案例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多元性,也是一个重点教学问题。

三、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中学德育教育的策略

1.通过案例增强教学实践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的人文性学科,中学德育也要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提升教学的实践性和针对性,避免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出现隔阂问题。在开展中学德育教学中,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育知识联想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起德育知识模型,提升对德育知识的把握程度[1]。在现代中学德育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要想帮助学生构建德育思维,离不开具体教学案例的支撑,通过引入教学案例,也能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避免学生的陌生感,帮助学生利用所学德育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知识的实践应用效果。

2.利用微课开展案例实践教学

在中学德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要想实施,必须有一定的载体,微课就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微课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视频教学等方式,通过制作微型教学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几分钟之内,一般围绕一两个知识点展开,其中既可以由教师制作视频进行讲解,也可以由学生自主进行设计,然后为同学进行讲解。通过微课开展教学,可以直观化展现德育教学案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中学德育教学实践中,微课教学方法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学生所接受,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而且微课教学中诺学生的参与度很高,具有较强趣味性,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现代中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是重要的内容,如何帮助学生建构德育思维,是每个中学德育教师都应当关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引,仍存在诸多教学问题。下一步,需要中学德育教师不断创新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实现中学德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学科德育教案篇(4)

高等学校从历史的长河中一路走来,始终坚持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办教育传承文明,引新学泽被华夏,以崇高的理想追求、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品格,谱写了一部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史,形成了一批闪烁着兴学育人、爱国爱校丰富内涵的历史文化档案,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1.1 蕴含丰富的校史文化资源。高校大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筚路蓝缕的办学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校史文化资源。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河南理工大学在辗转4省、迁址10次的办学历程中,虽历经岁月洗礼、风雨砥砺,但其档案馆仍完整保存着学校初创时的办学章程、记载学校对外交流的史料、学校办学成果的证书、师生员工教学科研的活动记录,以及反映学校悠久历史的福中总公司旧址、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指挥部旧址。这些翔实厚重的校史资料,记载着这所百年老校昨日的辉煌历程和当今的奋斗足迹,是学校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和鼓舞学生不断奋进的动力源泉。

1.2 蕴含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在革命战争年代,许多高校忧国忧民、勇立潮头,组织爱国团体,宣传爱国思想,掀起规模宏大的反帝爱国热潮,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火种播向神州大地,积淀了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在河南理工大学的校史档案中,至今还保存着陈独秀、等编辑的《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揭露英国福公司图谋掠夺河南铁矿资源的史料,声援“”、参加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斗争史和大事记。这些史料凝聚着中华民族坚忍不屈的性格,映照出华夏儿女向往民主进步的追求,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爱校教育的极好教材。

1.3 蕴含丰富的名人文化资源。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闻名遐迩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他们艰苦奋斗、崇尚学术、追求真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和优秀品格,成为一代又一代学人的榜样。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质学家翁文灏、工矿泰斗孙越崎先后担任学校名誉校董、常务校董,张伯声、丁观海、邓曰谟等一大批誉满华夏的硕学鸿儒也曾在学校担任教职。诸如此类的名人文化资源所产生的名人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是培养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良好正面教材。

1.4 蕴含丰富的科教文化资源。高校在办学历程中,以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积累了数量浩瀚、灿若星辰的教学科研学术档案,既有科研准备、研究实验、总结鉴定、推广应用的大量动态过程记录,又有解决理论问题或技术问题的论文、论著,还有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难题的操作指导。它们是高校科研活动的真实历史记录,可以使学生洞察科学结论产生的轨迹,培养锻炼学生探索发现的科学态度和科研能力,是培养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生动教材。

2 高校历史文化档案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

高校历史文化档案,是学校改革发展历程和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真实记录,是生动形象、翔实有效的历史资源,较之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报告会、研讨会等以说教为主的德育方法,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2.1 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历史文化档案与思想理论课不同,思想理论课主要是用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长期存在趣味性不强、吸引力不够的问题。而高校的历史文化档案记录着学校的发展历程,蕴含着学校的校风学风,有着丰富的爱国荣校的内容可作为教育素材,具有原始性、直观性的特点,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选择教育作用突出的专题档案史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档案史实加以艺术处理,配以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制作录像片、幻灯片供教学使用,或者建成档案馆供学生参观、制成画册供学生传阅,达到更为直观的效果,可以极大地增强吸引力,令人百看不厌。

2.2 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传统的德育方式是把学生放在被动聆听的位置,“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注重“理”的灌输,而忽视了“情”的感染,教育的主客体之间往往是貌合神离,学生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况,从而造成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较差。而利用生动翔实的历史文化档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档案所记载的真实事件、真实事迹、真实人物的正确思想观点、优良道德品质、拼搏进取精神,对学生进行现身说法的影响,就可以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功效,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感染力。

2.3 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说服力。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德育教材,它具有历史性、真实性的特点,更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以给学生许多启迪。高校历史文化档案记载史料真实可靠,所提供的教育素材是本校曾经发生的真人真事,既看得见、摸得着,又客观真实、直观生动,利用它进行德育教育,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认同感,获得接受程度高。此外,高校历史文化档案中保存的荣誉档案、名人档案、实物档案、声像档案直观形象,记载了本校发展史上一批值得自豪的专家学者和优秀学子的事迹,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用这样的实物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起到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作用,无疑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 高校历史文化档案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档案的生命在于利用,档案只有在提供利用服务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此,高校历史文化档案必须充分利用其蕴含的丰富德育资源,发挥其具有的独特德育功能,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3.1 利用校史、革命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德育的基础和核心。在我国1000多所高等院校中,多数高校已有数十年的办学历史,有的甚至已是百年老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代代学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追求救国救民真理,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斗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谱写了一曲曲爱国爱校、追求进步的辉煌乐章,积累了大量的学校建设发展档案和革命文化史料。对这些档案史料进行梳理分类、整理汇总,充分利用这些档案史料,紧扣以史育人的主题,编撰校史校志、出版校史画册、充实校史馆室,通过举办校史展览、参观校史馆室、举行校史报告会等多种手段,将这些珍贵的史实介绍、展示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使之从中深切体会前辈们勤奋学习、立志报国、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在现实中品味历史、净化心灵,从而将爱国爱校的情感不断升华为爱国的情怀和行动。

学科德育教案篇(5)

一、“学案导学”在德育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方式有其明显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究其原因,在于“学案导学” 理念在学生的校园学习中及步入社会后的工作中都发挥着非常实际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推广崭新的教育理念,显著发挥德育学科的应有功能

当学生毕业后迈入工作岗位后,必须需要健康优质的职业道德来面对工作,积极参与工作。可见,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在崭新的教育背景下显得尤为滞后,阻碍了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因此,通过”学案导学”教学方式的推广,能够有效培养并实现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德育学科的功能自然会得以展现。

(二)有利于实现良好的办学质量,促进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德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授课等环节实现。”学案导学”能够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指明正确的方向,并能够为德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另外,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因此,当学校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理念创新,学校德育教学的质量就有了保证,高校德育教学目标自然就会实现。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健全学生的人格和心理

通过”学案导学”,能够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周密的思维,使他们具备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从而进一步完善他们的品德,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德育观。如果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会将这些因素转化为综合素质,必然为自己的工作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德育课“学案导学”的主要设计原则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学案导学”的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巩固,这样,才能是“学案”发挥预期的作用,提升德育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教学呈现层次性原则

每个学生在感知能力、接受能力、领悟能力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并且很多时候这种差异非常明显,所以,教师在教学“学案”设计时,尤其是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这样,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分层次教学,才能使设计出来的“学案”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受益,从而促进德育课教学的开展,并巩固进行效果。

(三)注重教学实践原则

每一项课程的设置,每一项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因此,在进行“学案”设计时,应当根据德育教学的教材内容,合理的将其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实际生活走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而,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运用所学的德育知识去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德育问题与现象,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质量。

三、提升德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一)让学生懂得德育课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校德育课教师在进行德育授课时,首先应当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明确品德教育在他们未来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这样学生才会对德育课有一个全新的思想认识。

(二)充分发挥“学案”作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在教学德育课授课前,教师可以先将“学案”下发给学生,使学生以“学案”为根据,预先温习将要学习的内容;在教学课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看他们是否有问题,进而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找准自身的学习方向,并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积累合理适当的教学方法,打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水平和质量,不仅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也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全面的思索。新时代的德育课教师应当努力适应教育改革形势,转变思想,打破原有滞后的教育理念,积累一些合理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校德育教育感染更多的学生。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在网上下载具备典型性的课件供教学所用,使学生通过对课件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懂得德育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使学生为提升自身道德水平树立信心。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们看清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举止,以便从自身寻找不足,并通过教师的到位讲解,弥补不足,提升自身道德水平,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四)合作学习应注重合理搭配,实现好生与差生的能力平衡

德育课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就是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也就应当注重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处理好组内好生与差生的学习关系。首先,教师应当对差生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使其以放松的心态去融入学习小组,让他们踊跃发言,摒弃畏惧心理;其次,教师可以安排差生先行发言,差生说出的可能是最简单的解决思路,但教师仍应给予鼓励,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快乐;第三,在好生发言时,可以要求差生认真倾听,寻找自身的不足,吸取教训,积累经验;第四,教师进行指导时,要重点关注差生的学习进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这也是教师对学生个体充分尊重的体现;第五,应当继续关注好生的发展,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潜力,并强调他们平等的对待差生,增进好生与差生的思想交流。

(五)教师注重将自身经历融入教学中,带动学生德育学校的积极性

首先,学生总是心存一种好奇心理。因此,一旦接触德育课,就会联系到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使怎么做的,这种好奇心理在本质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德育课学习兴趣。当然,这种好奇心理能够通过老师主动融入自身经历来满足。因此,老师在平时授课时可以将自身的经历或身边其他人的经历有机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四、结语

“学案导学”教学方式在学生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解决了学生需要“学什么”和 “怎么学”的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在德育科教学活动中实现对生活的热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品德及人格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凯,黄震.提升教学理念,追求高效课堂[J].人民教育杂志,2011(6)

学科德育教案篇(6)

从**年秋季入学开始实施的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不仅涵盖了所有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程,也包含了五年制高职大部分德育课程,并深刻影响着独立高职高专“05方案”的德育课程。这次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将对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造就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新的职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作一些初步的思考与探讨。

一、职校德育课改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职校德育课程由**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制定,经**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出台,再到这次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反映了职教事业大力发展和职校德育课改不断深化的历程。当前,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势头如火如茶,但仍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职校德育教学的社会环境有了很大变化

随着我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世界范围内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竞争凸显,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流日趋频繁,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尖锐复杂。各种社会思潮投射到校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任务更加艰巨,使职校德育教学增添了难度。

(二)职校德育教学的对象特征明显

职校近年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总体生源是积极向好的。但相当一部分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行为习惯养成相对缺乏,他们中大部分来自城市中低收人家族和农村家庭。职校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动作思维较强,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欠缺。部分学生中,存在网络社会那种“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的问题,甚至少数学生对正面引导、理性教学存有浮躁心理和逆反心理。

(三)职校德育教学观念存在误区

学校师生和家长群体对职校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许多学生是中考的失利者,带着无奈的心情选择了职校,对完成学业比较消极,往往是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学习、轻视德育学习。一些家长也认为职校就是学点技术,找个职业,对德育学习没有什么期待。有些学校也出现了德育课教学“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的现象。

(四)职校德育教学的师资相对薄弱

德育课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当前一些学校德育专职教师不足,兼职教师不少是“半路出家”的,其学术功底、教学经验较欠缺。面对德育新课程,德育课师资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的强有力的组织能力总体上仍显不足。相对于专业教师经常进行部级骨干培训、出国培训等,对德育课改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要求的高层次的培训和学习,仍然力度不够。

总之,如果说普通高校的“两课”改革主要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有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普通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主要解决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完成教学三维目标,那么,职校德育课改革主要解决的是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二、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

**年**月**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标志着第三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方案正式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党的十七大对学校德育工作及德育课教学的新要求,贯彻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精神,反映了十多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解决了前一轮课改中过于强调知识体系、不适应变化了的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问题。这次德育课程改革新的亮点和特色有。

(一)反映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增强了时代感

德育课程新方案,是在2001年德育课改后,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形成了一系列新理论、新内容、新精神的背景下新修订出台的,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德育课改新方案中得到了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等内容纳入了德育课教学内容。德育课改新方案将“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调整为“经济政治与社会”,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也融入到四门必修课之中。德育课改新方案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内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现实感,显示出是一门生机勃勃的德育课程,体现了方向性与时代性统一的原则。

(二)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加强了实效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理念,把原有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经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4门必修课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加重了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突出了职教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在教学安排上,把必修课集中在1—4学期,选修课与专业学习、顶岗实习结合进行。这种弹性的课程安排,适合了职教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的变化。从德育课内容设置到教学安排加强了德育课的实效性,体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统一的原则。

(三)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加强了针对性

德育课改新方案,体现了“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社会实际、教育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职校学生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从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做起。然而,德育课改新方案更强调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否则“三贴近”原则会大打折扣。新的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更多地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并通过开展技能竞赛、节庆仪式、文化艺术等活动,把德育课与职业活动、学生活动相结合,增强吸引力,加强针对性,体现理论与实际统一的原则。

(四)构建了德育课程体系的框架,增强了科学性

课程设置的科学,主要要准确反映该课程的特有性质和规律。以1993年原国家教委制定颁布“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起,中等职业学校有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学的德育课课程体系。通过三轮职校德育课程改革,不再强调学科知识体系,但更符合职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和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这种不再受制于学科体系的德育课程,紧密联系了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因而更具有课程的科学性。德育课改新方案,既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又反映了德育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构建了以职业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德育课程体系框架,体现了继承性生与创新性统一的原则。

从今年秋季入学开始,带有鲜明特色的职校德育课程新一轮改革全面进入了实践阶段。这将解决职校德育课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破解长期困扰职校德育课程的难点和焦点问题,突破职校德育课某些时候“学生怕上、教师怕教”的“两怕”的陈旧局面,形成适应职教大力发展的德育课程新体系。

三、职校德育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建议

实施德育课改新方案,将迎来职校德育课程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职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坚持德育课改的正确方向,对于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体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提出四条推进德育课改方案的策略和建议:

(一)注重转变观念,用好德育课中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实践新视野。从2008年奥运成功举办,到2009年60周年国庆盛典完成;从金融危机世界把眼光投向中国,到美国提出“G2”“G4”概念,“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要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学好新理念,积累新素材,探讨新问题,用新的语言,新的方式展现德育课程各门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职校德育课程改革,既要消除僵化滞后的观念,又要防止急躁偏激的倾向。

(二)注重资源开发,突出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

德育课要取得良好教学实效,就要体现德育课的职业教育特色,就要重视德育课资源开发。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发德育课资源,根据教学目标由“认识、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进行情感资源开发,态度资源开发和价值观资源开发。围绕职业活动开发德育课资源,针对技能竞赛、实训教学、顶岗实习等发掘德育教学资源。围绕教学过程参与者开发德育课资源,积累优秀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家、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及专家学者等教学资源。在建立学校教研室及教师个人德育课资源库的基础上,显现出德育教学职业性及操作性强的特点,并从文本资源、人物资源、活动资源、企业资源、实训资源等多个维度开发,发挥职校德育课教学资源优势。:

(三)注重学生参与,实现德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学科德育教案篇(7)

引言

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首要的教育任务,它也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学校教育中只有对德育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需要学生与学校双方来配合完成的,所以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1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对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工作应该是贯穿学生的所有学习阶段的,它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德育工作是一个长久性的工作,本身就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阶段,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结构,会使其发生很大的变化,怎么正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目前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教育结构的改革,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就是如此学生德育档案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代企业招聘中对于学生的德育品质的考核被放在了首位,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在培训是可以很快得到提高的,但是德育品质不好那么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这样德育品质差的人是不被企业所接受的。

2.1不够重视

我国的教育活动中长久以来对于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一直都是放在首位的,也就是专注的对学生文化素质与文化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德育档案的建立则是属于长期的空白状态,即使有也只是对文化档案的一个补充,并不是完整独立的档案体系,发挥的作用很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档案工作与过去有了较明显的区别,但是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只是在一些重点学校会有所涉及,且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对于此并不怎么关注,这也是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关注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专门的《档案法》,但是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而德育档案管理就是属于其中的薄弱环节,它的相关管理制度还并不是很完全与成熟,在部分地区虽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德育档案管理的制度与规定,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地区的德育档案管理处于空白状态,制度的不完善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种,即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

3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措施

3.1制定德育考核细则

在进行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之前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德育教育特点再结合整体的德育教育方针来制定适合本院校发展的德育考核细则。德育考核细则中要明确的规定德育考核的具体内容,主要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方面、文艺体育方面、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纪律遵守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把每一个方面在进行相关的细化,列出详细的考核标准,以此来作为学生德育档案记录的主要方面与内容。

3.2健全德育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让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合理,就需要健全德育档案管理机制,这是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在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好自身的工作职能,使得德育档案管理工作长久有效。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加大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可以克服部分学生和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排斥与抵触心理,并且规范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严禁私自修改档案内容。

3.3建立班级德育考核管理组

可以建立班级德育考核管理组,在班级里为每一个同学建立德育考核档案,并且在班级里组建考核小组,有专门的同学负责填写,而学生会下属的各个部门都要对每个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纪律遵守情况等为每个班级进行分类管理,将整理的结果与每个班级的专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如若某个学生觉得自己的德育档案记录有问题可以提起申诉,经调查确定情况属实的可以进行更改,而这些德育档案最后都要进行电子登记录入。

4结语

总之,在高校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对于学生德育发展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使得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在校表现能够了解的更加全面,以此来增加认同感,这也为毕业生的综合评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也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对自我的一种管理锻炼,也是对其德育培养的有力约束,所以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既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也是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晓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3,05:40-41.

[2]马玉妍,宋巍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8:109-110.

[3]吴洁,李婷.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23:112.

学科德育教案篇(8)

1.教学管理队伍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担负着学科建设日常工作的各项开展,对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且由于学生就业压力所带来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思想,致使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只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忽略学科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优秀教师评比、教学成果奖评比等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涉及学科德育的内容很少,学科德育被弱化和边缘化。

2.教师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的工作。虽有一部分教师知道要开展“育人”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意识和水平不高,对在学科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认识有限,也无法在教材中挖掘出德育内容,致使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传授上,使学科德育工作“被”忽略。

(二)评价标准缺少德育因素

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评价的指标大多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听课情况、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指标为主,与德育相关的指标一般是与教师的道德行为有关,明确将学科德育作为评价标准的少之又少。由于评价标准中缺少学科德育的指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掉这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组织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师或者是教学名师。评选的指标多以教师完成的课时量和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量为主。甚至很多学校都是“唯科研论”。承担课题多、多、课题所获资金多的教师在评选中占的优势非常大,也让别人看起来“有面子”。由于评选条件中缺少学科德育指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很少关注学科德育。

(三)缺少学科德育沟通平台

由于对学科德育的认识不足,虽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天职,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缺少搭建各学科之间德育沟通的平台,单纯地认为只要是与德育相关的工作都应是学工部门完成。因此,学科内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师很少针对学科德育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的缺少导致在教师教学意识中学科德育意识的弱化,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教学体系中学科德育的内容将“缺失”。

二、对策研究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

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广大教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度形式规定每学期教师必须接受相应学时的在岗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接受培训的学时可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的继续教育学时,以此提高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可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结束要求教师递交学习心得或学习论文。通过培训和学习论文的思考,目的是让广大教师时刻清楚且意识到各学科和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位学科的教师有肩负育人的职责。通过培训可使广大教师以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培训可使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传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德育修养。

(二)构建学科德育平台

学科德育的发展较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除了队伍人员意识淡薄之外,缺少各类学科德育发展的平台也成为影响学科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就学科德育的发展构建各类发展平台,以此促进学科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各学科教师沟通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其他学科的德育知识不可能生搬硬套到该门课程中,需要教师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才能呈现,属于隐性教育。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教师都能很好地从学科中完全挖掘出德育知识。此时需要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德育知识方面的敏感性相对一般教师要高。两个学科的教师沟通有助于专业学科教师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出德育知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为各学科教师构建多种沟通平台。如:建立学科德育发展论坛,让广大教师就学科德育的发展在论坛中讨论,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学科德育知识进行探讨;或者建立学科德育之家,给各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让各学科教师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探讨学科德育问题。国内知名的大学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虽然教师发展中心涵盖的内容很多,覆盖面比较广,但很多教师发展中心都有教学咨询服务职能,由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团队为学科教师解答问题。一旦教师有了学科德育意识,针对这方面的咨询必定会增加,建立教师发展中的模式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2.构建学科德育教学平台。上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德育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更有效。教学管理部门可建立学科德育教学网站,网站可由文件精神、学科教师教案、教师上课视频、学科德育教学讨论区等模块组成。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有代表性的学科和教案进行网上点评,重点突出学科德育方面的特色和不足。教学管理部门还可安排专家随堂听课,安排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人员现场录制学科教师上课情况,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意见上传到网站上。专家组的点评除专业点评外,应针对学科德育方面进行重点点评。通过构建网站沟通平台,使广大学科教师吸收专家的点评意见,学习如何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学科德育科研平台。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必须辅以科研工作,没有深入的学科研究是不可能上好学科课程或提高学科课程的“层次”。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广大教师申报以学科德育为课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申报的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严格考核,督促教师实实在在地研究学科德育,对学科德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予以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并对优秀成果大力奖励,激励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与科研部门沟通,在科研课题申报指南中有意识地指导非思政科教师申报学科德育课题,对于学科德育课题未结题的项目允许教师再以主持人的身份主持其他课题的科研项目。在学校中形成教师积极申报学科德育课题项目的氛围,以此达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学科德育制度

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性,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1.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它让师生都清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有意识地对制定目标的学科教师给予学科德育方面的导向,以便于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

2.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各门学科教育由具体的各门课程所构成,当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后,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相应增加学科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加细化该门学科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方式接受本学科德育教育,上《网络安全》课程时,教学大纲辅以网络诚信教育、网络“黑客”法制教育、网络侵权行为教育等,则更有利于提高该门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该门学科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学科德育标准。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评比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学期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成果奖评比、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活动进行评比时应该加重学科德育的标准,检查考核时多关注学科教学是否挖掘学科德育内容,教师上课是否有学科德育内容,教师学科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评选教学名师时更应以师德为首要评选条件。通过在管理制度中完善学科德育的标准,以此来鞭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学科德育,更应在行动上践行学科德育。

学科德育教案篇(9)

德育课教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起着育人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原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很大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中职学校也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和技能是中职学校蓬勃发展的关键。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弊病

(一)以教定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很浓厚,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以“本”为本

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好多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三)单一的教法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四)单一的学法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共通。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五)单一的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六)单一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重视学期末的考试,以最终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这种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创新科学考核办法,德育课是考核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的学科,如果仅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改变而不改变其考核办法,学生也会为追求“正确答案”和分数而死记硬背,那样就治标不治本。因此,可以考虑把学生发言表现、卷面考核、平日行为表现的量化考核综合评定成绩,而不是单一的对期末卷面成绩的评定,这对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并落实德育课的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许多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德育课考试方法的弊端,但传统的教育考核模式根深蒂固,要想打破这一模式,寻求更好的评价标准,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病的解决策略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德育课早已成为中职学校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否能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呢?职业学校学生是分专业学习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较高,对德育课明显存在应付心理,只记住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临到考试背诵以应付考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较少,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失去了德育课原本的教育意义,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成了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到学生自身素质教育上。德育课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需要转变德育课的教学思路,加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和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提出了两种改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遵循启发诱导——操作练习—— 讲授总结的模式。

1.创设教育情境,积极讨论德育问题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育情境,所以主张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理论的一种教学法。它通过呈现典型教学案例来创设教育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该教育情境进行讨论,从而揭示出相关教育原理和规律,最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

2.组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缺乏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深受抑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适当地改革德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不错选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合作主题。该主题既不能过于深奥、理论性太强,也不能过于随意、顺手拈来。最好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与时俱进的教育问题作为合作主题,并且这些主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比较熟悉的,已经或者能够进行一定思考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自由地选取信息,拓宽教育视野,涵养教育意识,培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德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一套教学操作模式。布鲁姆认为,学生成绩的差异主要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个体通过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然和历史所赋予人的给定性,扬弃其自身的现存状态,他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对个体而言,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不会独立思考、不会选择创造的人是不能在当今社会生存下去的。

德育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基础课程,同时学生德育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应加强学习的能力,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德育课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学科德育教案篇(10)

二、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分类及挖掘

(一)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含义

“生成”是新时期课程改革提倡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指事物的发生与形成具有过程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强调事物的生命活力和潜在的创造价值。季晓华将“生成性资源”等同于“生成性课程资源”,从宏观的角度将其界定为:“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够促使教学顺利或更好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因素。”;从微观的角度,把“生成性资源”界定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对话、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由此可见,德育生成资源就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新情景等等,从这些即时出现的新事物中挖掘德育资源,达到即时而有针对性的德育效果。

(二)生成性德育资源的分类及挖掘

双向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有教师列举的案例,有学生提供的案例,同一案例有多重见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生成性德育资源按来源分为:案例生成性德育资源和见解生成性德育资源。

(1)案例生成性德育资源,就是指案例本身包含的德育资源,其又可以分为案例显性生成资源和案例隐性生成德育资源。

比如讲社会公德时,要求学生列举违背公德给人民和社会造成危害的案例,有学生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2014年11月12日,武汉市环卫女工清扫公路中间垃圾时,被一辆越野车从身后撞倒,后又被一面包车连续撞击,当场身亡。倒地的她的手中,还攥着刚拾起的烟盒。这个案例紧扣课程教学目标,因此属于显性德育资源。该案例教育我们一定要讲究社会公德,爱护公共卫生,不能乱扔垃圾,也许自己认为是一件很小的事,结果却酿成大祸,危及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可见,遵守社会公德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深刻理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该案例的隐性德育资源,让学生懂得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逐渐普及,驾车公德作为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必须对学生加强教育。让学生了解驾驶员道德规范,比如,不能违章驾驶、超车、交会,夜间行车交会应关闭远光灯,不能超载,拒绝疲劳驾驶,禁止酒驾,开车时禁止打电话或者和其他人闲聊,不能向车外扔杂物,不开故障车,杜绝肇事逃逸等等。同时该案例还隐藏着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如何保护自身的人身安全及合法权益的问题。

(2)见解生成性德育资源,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分析过程中提供给大家的见解德育资源,其又可以分为见解生成资源和见解碰撞生成资源。

讲到诚信时,一位同学讲述了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这位同学在公交车站碰到一位背着笔记本电脑的文质彬彬的小伙子,刚一下车急乎乎的对该同学说,自己刚才在车上丢了钱包,现在有急事要赶回公司,并用自己的办公电脑作证,要求借给自己50元路费,声称自己是**公司的科长,不信可打自己同事电话证明,承诺回去后会直接把钱打到同学银行卡,或者直接充成话费。这位同学看着这位科长文质彬彬的样子,加上科长可怜兮兮的情景,还和其同事通了电话。这位同学就拿出自己的生活费,给了这位科长50元钱,结果到了第二天等同学再给这位科长打电话时却是空号......讨论:以后还要助人为乐吗?以后还敢相信别人吗?有同学认为以后就不敢轻易相信别人了;有同学认为和自己无关的事就不去管;有同学认为毕竟好人多;有一位同学说:当时可以在车站直接给他买一张车票就行了.........通过分析,大家对这个不诚信的小伙子进行谴责,这表明不诚信的人是要遭人们唾弃的。大家都希望和诚信的人交往,同时正因为有不诚信的现象存在,才有对整个社会进行诚信教育的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不诚信行为斗智斗勇。比如有同学提到的,“因为离车站较近,可以直接给他买张车票。”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做到“诚信”,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同学激烈的讨论中,反映出同学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这就说明德育课不仅仅是按照道德规范要求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同学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做。

(3)师生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

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可分为:每个课堂参与者的外在行为方式资源和内心体验资源。每个教师和学生在讲解案例,表达见解、相互辩论时都有自己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表达方式,有的表现出自卑、有的表现出自负、有的表现出傲慢、有的表现出谦和、有的表现出豁达,有的表现出敏感、有的表现出包容、有的表现出独断等等,我们通过有意识对比来挖掘德育资源,让学生自己亲眼目睹每个人不同的语言行为方式会带来怎样的反应,通过及时讨论和引导让大家亲身体会哪种语言或行为方式普遍受到大家的接受和赞赏,同时理解修养的深刻内涵,让自己在对比中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所有参与教学的师生都同时成为平等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另外,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等情况进行课堂调查,获得的调查信息就是最新的鲜活的一种教学资源。针对现状有目的展开讨论,引导以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三、双向案例教学法生成性德育资源运用的路径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课程改革与课程建设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开放式课堂、翻转课堂、大学慕课(MOOC)等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给我们的传统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丰富,更有效的知识。双向案例教学法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生成资源,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开放性、人文性、实效性、乐趣性、包容性。“双向案例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案例所蕴含的德育资源,不断扩大德育视野,使学生不仅达到了课程教学的德育目标,同时还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中更丰富、更具体、更灵活的道德要求。通过师生共同提供案例,分析案例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生活中的真实想法、困惑呈现出来,通过师生的共同探讨、交流,帮同学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一)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开放型课堂

双向案例教学法运用过程中生成性资源的挖掘和运用,首先,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开放了,大家在这样民主的气氛中坦诚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沟通,使我们的德育教学切实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惑和迷茫。其次,课堂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融合了,改变了传统课堂理论和现实生活“两张皮”的状况,打开了课堂教学通往现实的窗户,因此课堂有限的空间开放了。最后,把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今天教育的感受以及对明天理想中的自己连为一体,让自己的道德成长成为连续、开放的过程。

(二)运用生成性德育资源构建人文型课堂

《辞海》对“人文”一词的解释是: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当前“,人文”一词主要有三种含义:第一,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第三,文史哲艺等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我们在此要构建的“人文课堂”,指的是“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如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在我们的课堂通过教师和学生平等的讨论交流,最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的价值观,解决学生实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对学生进行人道主义、人本主义关怀,改变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体的,以教材为目标道德教育。笔者曾对310名大学生就在大学生活、学习中存在的需求和困惑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74%的同学认为需要培养社交能力,渴望得到交际技巧的指导;27.3%的同学认为需要培养自己自信、自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26.4%的同学需要学习指导;44.8%的同学不习惯大学教师对学生的冷漠态度,需要教师的关爱。57.1%的同学认为大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辅导欠缺。这一切说明大学生大部分还不能独立自主的解决自己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困惑,在许多方面需要教师耐心地关怀和指点。我们在课堂上随时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状况进行调查获得第一手的资源(师生课堂的表现状况资源),让我们的德育课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本,对学生时刻充满人文关怀。

学科德育教案篇(11)

一、引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快速进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现在教学的伟大目标。周恩来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教学的改革进入新的台阶,经济全球的发展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中学德育教学工作变得滞后缓慢,目前德育教学已经成为许多学校形式上的课程,没有得到重视。现在许多中学的德育教学,并没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担任,而是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担任,例如某中学的德育课程是由体育教师担任,或者由美术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的不是学思想政治教育出身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德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比较缺乏。国内德育工作滞后,主要是现在中学德育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国内的德育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陈旧,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给学生讲授大量的德育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相关理论,很多教师布置大量的德育作业给学生做,甚至是让学生去背诵各种的的德育理论等方式。中学生是一个充满生活与活力的群体,对于过多理论缺乏兴趣,在课堂中他们更希望听到相关的故事。案例教学的应用十分普及与广泛,但是现在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运用在高校教学中,在中学方面的运用依然比较少,尤其是在中学德育方面的应用是比较少的、本课题重点探讨了案例教学在中学德育工作的应用意义,同时进一步分析与探讨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升案例教学水平提出科学的建议及对策。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教学中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对于中学生来说,充满乐趣的课堂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例如教师在讲授团队精神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用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女排团队精神,尤其是女排从小组第四出线之后,面对强势的巴西、荷兰以及塞尔维亚,都没有畏惧,因为团结、坚持不懈的女排精神始终支撑着她们,最终她们克服一切困难,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通过女排的案例,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团队精神的深入理解,并将这种精神深深的刻在内心深处。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减轻中学教师的教学压力。这些年,社会上曝光了许多中学教师出现了各种精神崩溃的现象,这都是由于中学教师的压力非常巨大。一方面教师的压力来源于社会生活中,教师由于收入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如今房价物价的上涨,许多中学的生活经济压力非常巨大,这种压力无形中会影响到教师的情绪。另外一方面,教师的工作压力也非常巨大,不仅体现在目前中学升学的压力,例如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等压力,而且体现在教师职称方面的压力,如今很多中学教师要评中级、高级等职称,这样的压力非常巨大,包括论文、教学以及科研方面的压力。德育工作方面的教学压力很大,如果仅仅是通过日常的理论教学,教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而且效果很明显。通过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减少教师授课的时间。案例教学,有助于教师收集各种教学素材,为各种教学活动储备资料。

3.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过去的教学方法,仅仅是为了提升学生德育课程书面成绩,但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效果是不明显的。而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些有趣复杂的案例,让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案例教学法,教师会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学生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案例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沟通、相互合作,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更重要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三、加强案例教学法在中学德育课程的应用

1.完善德育课程案例素材。目前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明显,追究其本质原因,主要是德育课程方面的案例素材比较简单。例如教师要给学生讲授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经常都是运用孔融让梨的故事进行传授。在讲授坚持不懈的精神,都是运用“铁柱成针”的故事。因此,德育教师要收集更多的案例素材,一方面可以从我国传统文化中寻找,例如《三字经》《千字文》等。另外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进行收集,例如古希腊神话、古罗马故事。德育教师将这些案例收集并且整理好,可以成为以后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2.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对于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要求非常高。纵观目前很多课堂,教师无法调动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一些中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大声吵闹的行为,一些年轻教师难以掌控课堂,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加强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可以邀请相关的专业名师给教师进行培训,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与组织能力,加强对教师进行课堂制度的培训,让教师时刻记住课堂纪律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3.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注意事项。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首先教师要对本班学生深入了解,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避免整个小组的学生性格相似,这样不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其次,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制作微课,有助于学生课后学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教师对收集的各种案例进行筛选和处理,尽量使用最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證教学的质量。

四、结语

总的来说,案例教学法在现代中学德育教学发挥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德育课堂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复旦,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加强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学教师应该进一步完善与丰富德育课程案例素材,加强中学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训,在案例教学法中实际操作中,应该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后使用合适的案例辅助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婷. 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 华夏教师. 2016(07). 

[2]刘尚. 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