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大全11篇

时间:2024-01-17 15:48:15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1)

书籍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积极开展经典书目的阅读。近年来,我国对经典书目的阅读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一些困难,主要包括:第一,书籍的资源不足,来源比较单一;第二,没有足够的时间;第三,没有良好的阅读指导。受我国传统及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还是相对较大的,学生由于繁重的课程而疲于奔命,压根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经典的阅读。同时,学校对于这项工作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学生应当把时间用在学习文化课程上,而不应该放在阅读上,所以,并没有进行足够的书籍购买,学生也就没有书看,更别说老师在阅读上给予指导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开发资源,为阅读经典提供有力的条件。在班级内,可以建图书角,购买经典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供学生阅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学校图书馆也要形成定期更新书籍的制度,此外,我们还可以发挥社资源的效能,使用电子图书馆的功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读到经典。我们要把班级、学校和社会上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要对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安排专门的阅读课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同时,还要有专职的阅读课老师来指导学生,并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专门的阅读讲座,对文章进行精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学校和教师要切实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品味经典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更好的领会其中的真谛,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指明道路。

二、立足课内,开拓经典阅读视野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改革,教材已经比较完备,其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而这些经典作品都是比较适合初中生进行阅读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要立足课内,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内容,不断开拓经典阅读的视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课本中的经典文章为起点,结合课外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将学生引领到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学经典殿堂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我们要对课内的经典文章进行阅读,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十分经典的,通过阅读,能够体会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课内的经典文章,联系到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说,通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进一步地体会文学大家的风采,学习经典,体会经典。再比如,一些国外文豪的经典经过了翻译,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就可以链接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同情》一诗,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相似的,我们可以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内容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立足课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意蕴深厚的文化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才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2)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10016

阅读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对学生学习语文十分重要。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经典阅读还得不到充分重视,无法保证经典阅读的有效性,学生在课外的阅读量还比较少,针对这个现象,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学生通过经典阅读提高语文水平。

一、初中语文经典阅读中的问题

在当前,学生课业逐渐繁重,学习主要集中在教材上,很少有精力去阅读课外读物。教科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渠道,提高学习成绩通常都是靠背诵文中的名言警句,课外阅读量十分少。而且学生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往往随意性比较大,通常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并没有真正吸收文中的精髓,课外阅读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另外,学生的阅读取向经常受到外界的干扰,阅读结构缺乏合理性,比如初中生就比较喜欢读一些言情类的小说,而对于中外名著和古典文学则没有多大的兴趣。这种阅读结构失调的现象很难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光说教是没有意义的。教师只有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阅读课外读物。根据心理学研究,学生获取教学信息主要是依靠听觉和视觉来完成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与听觉和视觉的刺激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就以《三国演义》为例,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故事有初步的了解,然后通过角色扮演对文章中的一些情节进行表演,或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描述文章中的内容,从而加深印象,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书中的一些精彩内容,吸引学生去阅读原著。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的有效性十分关键,不同的经典阅读文本有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所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一样,学生只有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促进阅读效率的提升。初中生对于课外阅读是比较盲目的,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精读、跳读、略读、默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时使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最好在三天内读完一本书,每天的读书时间应该为一到两个小时,避免读书时间过长引起大脑疲乏;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做笔记,将书本的要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班级上可成立阅读小组,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让每个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经典阅读的指导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获得更好的阅读效果。比如教学《背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文中所描绘的动人情景,再问学生:“如果文中的背影是你自己的父亲,你会怎么描述?并与原文进行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正确把握作者的心理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课堂上的内容毕竟有限,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的同时,鼓励他们多外出实践,走出校园,走出家庭,开阔眼界,多亲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获得对美的感受,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然后再到书中去寻求答案。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阅读活动,如话剧表演、讲故事比赛、文化节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从而让学生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促进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0-0001-03

人文素养指人们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阅读经典是通过对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指全社会  ,尤其是学术界公认的,经久不衰、流传于世的不朽之作。现代阅读虽然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情感,但它似乎对当今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而当今倡导经典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对英语专业学生倡导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主动接受世界文明的熏陶,使他们在阅读经典著作中完善人格,提升素养,是高校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

一 英语专业阅读经典教学的理论依据

英语教育是用英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而不只是英语教学。英语教育本质上讲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刘润清,1999)。而英语专业倡导阅读经典也是建立在人文主义教育理论和情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创造一切有利于教育的外在条件。语言的学习、语言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意识的培养、人格的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有机自然地结合,英语教学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谭家善,2004)。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中国显得格外的重要,而我国英语专业人才的培育主要依赖于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提出,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的附录II列举了120多本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参考书目,涵盖了中、英、美、加、澳等国文学类书籍。它充分说明了我国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并对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经典文学阅读方面做出了要求。

二 英语专业阅读经典的学生学情现状

为了更好地研究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经典方面的问题,本项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所调查的主体是赣南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从中随机抽取相应名额的大学生,发放问卷。收回问卷共计108份,有效问卷108份,对阅读经典方面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1.学生对待阅读经典的态度、深度与满意度

研究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经典的现状,从学生对待阅读经典的态度、深度与满意度开始。本次调查都是以单选的形式在问卷中体现,供被调查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项目。首先在对待阅读经典态度方面的调查显示:77.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多读经典;有17.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时间偶尔读下即可;仅有4.6%的被调查者对阅读经典无所谓。研究表明大多数学生对阅读经典态度是积极的,持有消极态度的学生较少。随后,在阅读经典深度方面调查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平日没有对阅读经典进行深入的精读,而是详略兼顾,甚至走马观花式地略读大意。从学生自身阅读经典的满意度调查来看,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对自身阅读经典的满意度是一般或不太满意。这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阅读经典的现状不是很满意,这与学生对阅读经典的态度成反比,可见学生对阅读经典的态度和自身阅读的满意度是不一致的。

2.学生阅读经典的主要动机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英语专业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本项研究还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动机进行了调查。虽然学生阅读经典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但是为了凸显他们阅读经典的最主要动机,本调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研究发现有36.1%的人阅读经典主要因为个人兴趣;23.1%的学生阅读主要为了满足学校教学要求;19.4%的人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阅读;其他项目呈现的比例较少。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阅读的内容是本身所感兴趣的领域,自然会比较积极。反之,课堂中老师布置一些学生不感兴趣的阅读任务,学生会较为消极被动。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阅读经典主要是应付学校教学,这也说明了很多学生对阅读经典具有一定的功利性目标,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对经典知识也会加速遗忘。

3.学生了解经典知识的主要途径

了解英语专业学生获得经典信息的途径是了解学生经典阅读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研究提供了五大基本途径供调查者选择,仍然要求学生从以下途径中选取一个平日获取经典知识的最主要渠道。从中我们可以概括出: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网络是学生获取经典知识信息的三个主要途径。这也说明了很多学生对于阅读经典还是主要依赖课堂教学,这对于老师在课堂中对经典阅读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课堂的45分钟学生掌握的知识毕竟有限,这就要求课堂阅读教学与课下经典阅读相结合,并可以借助网络科技媒介,提高学生对阅读经典的兴趣。

4.学生认为阅读经典有待加强的主要原因

因为初步的研究假设认为英语专业学生中一部分人对自己阅读经典的情况不满,所以在设计调查问卷时,有意识地更进一步调查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情况有待加强的原因。研究表明未养成阅读习惯所占比例最多,为29.6%,而没有专门地组织活动和缺乏专业指导分别为22.2%和19.5%,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经典习惯,并组织好阅读的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

三 提高英语专业教学中学生阅读经典质量的有效方法

在分析了英语专业阅读经典教学中学生的学情 现状后,本研究对如何加强英语专业大学生阅读经典提出了构建“课程设置丰富化+教学模式多样化+评价体制多元化”体系的思路。

1.课程设置丰富化,设置经典阅读鉴赏课

高校英语专业本科阶段从二年级开始几乎都设置了专门的阅读课和英美文学概况课程。英语专业阅读课程其阅读体裁比较广泛,且课程目标主要以训练学生精读、泛读等基本阅读技能为主;英美文学概况课程中教师往往偏向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偏重时期、流派、文体、作者等的概括性介绍,让学生死记硬背基本常识,而忽视学生完整性的经典阅读。而当今高校英语专业很少或几乎没有设置经典文学鉴赏课。设置经典文学鉴赏课旨在通过对各类经典的阅读与讨论,增加学生对名著的文化理解和积淀,进而提高人文素养。所以,学校应该重点建设人文素质教育的经典阅读系列课程,并使其成为进行经典阅读教育的特色课程。

2.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模式多样化首先要求教师要打破传统教授模式,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为活跃教学氛围,应少用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自选篇目进行经典阅读鉴赏或进行个人演讲等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此外,根据调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在阅读英文原著经典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害怕阅读经典主要因为很多英文经典的人物角色和社会背景复杂导致对情节的把握较困难,加上文学名著篇幅较长,这些因素使学生在没有教师的背景介绍和辅导下很难坚持下去。教师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适当带领学生阅读经典,赏析优美词句,解析文本内容,学习经典作品高超独特的写作技巧,与学生共同探讨分析经典作品背后的精神及意义,促进师生间对阅读作品的交流。

3.课程评价体制多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当今很多英语专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经典习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堂评价方式单一,教师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评判学生的阅读表现,学生学习目标也自然随之相对功利。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满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要求,可以从课程评价制度上进行改善。譬如,定期开展学生读书会活动或要求学生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附录II的120多本文学著作中每学期选择1~2本进行课外精读,每学期至少应完成读书笔记8~10篇,将读书活动纳入课程考核管理,以便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四 结束语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探索和研究,而经典的文学作品是在传统的文化中孕育而来的,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史上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是一个民族、一个语种智慧的结晶。思想文化经典作品表达了当时乃至现在那个民族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强调英语作为一  门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同时,更要强化英语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的思想性要求。所以,在英语专业教学中通过阅读经典提升我国外语人才的学术水平,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4)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孩子加强课外经典阅读,不仅有利于开阔孩子们的视野,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促使他们思维架构得到优化,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和整体能力提升。然而,就当前农村小学来说,由于受到诸多客观外在因素的影响,课外阅读情况并不理想,一是阅读量明显偏少;二是阅读面明显偏窄;三是阅读的质量明显偏低。那么,如何引导农村小学生进行语文课外经典阅读,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力提升,是摆在每一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村小语文课外经典阅读不足的原因剖析

1.学校对课外经典阅读不重视。根据笔者了解,当前不少农村小学对语文的课外经典阅读不够重视,学校教学管理层,虽然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但是并没有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经典阅读的实际行动落到实处。比如,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并没有为教师提供有效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条件与机会,没有开设特定的课外阅读,使得孩子们无法得到教师提供的较为系统的辅导,帮助学生从课堂上阅读逐步延拓到课外。

2.教师对课外经典阅读认识不到位。当前小学教育是普及教育,不少小学语文教师抱着课程教学好与教学坏一个样的心理,草草应付课堂教学,要么沿用“减负”借辞,任由学生“自我成长”,要么只注重课堂内的教学研究,而忽视课外这一广阔领域,要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不够,指导的方法不够丰富,灵活度也不够,从而导致学生课外阅读方向模糊、阅读方法缺失、阅读秩序混乱,自然课外阅读的质量与效益难以达到较高水平。

3.家庭环境难以为孩子的课外阅读提供较好条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量迅猛提升,于是产生许多“留守儿童”,在他们家庭中,与考试无关的“闲”书非常有限,孩子们回家后接触的大多都是大人们玩的扑克、搓麻,或是动画片,或是搞笑的娱乐电视节目。即使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比较重视,但他们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购置的书籍大多是一些急功近利的辅导书籍。

4.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养成不够良好。综合分析学生对课外阅读养成不够良好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不少学生由于从小没有受到良好的引导,并不爱看书,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二是不少学生对阅读方法掌握不当,对于有些课文该精读的并没有认真精读,而是不求甚解地草草读过,有的并没有获得良好的语感,虽然也阅读了大量书籍,但读过之后,收获并不大,高耗低效。

二、村小语文课外经典阅读管理策略探讨

1.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经典阅读活动。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对阅读产生吸引力与向心力,促使孩子们增大阅读量的同时,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通过习作或出墙报的方式,让孩子们加强阅读成果的交流。如《爷爷一定有办法》,通过孩子们自己亲身绘制出来的活泼的、富有想象力图画,引伸出有耐人寻味的有趣故事,体验爷爷对小约瑟的爱,并联想自己的爷爷的聪明能干,促使他们萌发孝敬意识。再如:通过开展故事会、朗读比赛活动,促使学生自主选择课外经典阅读题材,并以小组形式展开活动,促使学生获得锻炼机会,增强阅读量,提升孩子们的心理素质。

2.积极引领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得教师教授之谓也。”由此可说明,教师传授学生以良好的课外阅读方法,对于引领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提升孩子们阅读能力与水平至关重要。引领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主要有三点:一是引领孩子掌握“思读法”。引导孩子善于提问,从而唤起注意并启迪思维,促使阅读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引导孩子对《月亮的味道》的阅读,让孩子变换不同的视角,带着疑问对阅读,其效果将收到意外惊喜。二是引领孩子掌握“精读法”,帮助他们学会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从作者的思想情感、篇章结构中把握阅读方法。三是引领孩子掌握“泛谈法”,帮助学生学会快速地掠视全文,获得作者所表述的大体内容,抓住作者的思想主旨与主要观点所在。

3.积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他们乐读。兴趣是教学最好的教师,同时也是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学习动力,只要能够引导孩子培养热爱课外阅读的意识,产生深厚的课外阅读的兴趣,便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与自觉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用“兴趣”“乐趣”这两把“金钥匙”去开启孩子们“自觉阅读”的大门,并引领他们怀着愉悦的心境步入快乐的课外阅读殿堂。例如,通过引入人类起源、天地宇宙、生命探索、自然万物、部族战争、劳动生活等内容,引导孩子们进行《中国神话故事》的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可有效丰富学生视野,加强村小语文课外经典阅读管理意义尤为突出,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相关研究与实践,引领孩子们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5)

1.阅读范围狭窄,课外阅读缺乏

初中语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不受重视,因此,在学习可以接触到的阅读材料一般都以课文为主,阅读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并且由于现代初中生承受的升学压力较大,因此课外阅读时间较少,也阻碍了经典阅读的进行。

2.阅读技巧不足,阅读目的不明

通过对部分初中学生经典阅读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以知道,一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无论是书籍的选择,还是书籍的阅读都没有明确目的,一些学生甚至看完书籍后对书中的内容仍一无所知。

3.阅读结构失衡,判别能力较低

文学创作是丰富多彩的,其中不仅包含了文学色彩厚重的经典书籍,也存在一些以娱乐大众为目的的小说和杂文等,就学生而言自身在判别能力上有所不足,经常凭借个人好恶选择书籍,沉迷于言情、武侠之中,使得阅读结构失衡。

二、提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热情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核心是使学生可以对阅读材料产生理解,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而理解的基础应是学生的兴趣,因此提高初中语文经典阅读有效性的途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其对经典阅读产生兴趣。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对阅读课程的教学手段进行丰富,将阅读教学生动化、直观化。例如,在学习古代寓言二则时,为了让学生对古代经典产生全新认识,并对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这两个成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的动画短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对两个寓言的通俗含义有基础性掌握,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动画内容,就文言文内容带领学生进行阅读和赏析,以此强化学生对古文的关注。

2.发挥引导作用,修正阅读习惯

要想有效地开展好经典阅读教学,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课上教学和课下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技巧,修正阅读习惯。首先,教师应鼓励学生书写阅读日记,并在开始阅读之前针对阅读书籍的字数和深度制订读书时间表。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教师可以介绍鲁迅的《朝花夕拾》文集让学生课下阅读。由于该文集包含了鲁迅先生大量的著作,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阅读时间定为一周,每天抽出两到三个小时进行阅读,并用十分钟到半小时写一下读书笔记,阐述一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对经典的认识,拓展阅读视角,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建立读书小组,让学生在课下一起就书籍进行讨论。

3.注重课外阅读,丰富阅读途径

阅读资料过少,阅读机构不平衡一直是影响初中生经典阅读的主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向学生介绍优秀的经典读物,例如,四大名著、外国名著、经典诗词等等。除此之外,初中院校还应重视学生阅读资源不足的问题。首先,有条件的初中院校可以开放学校图书馆,并对管内书籍进行补充。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拿到班级里,建立图书角,让班级内学生可以对书籍进行共享。最后,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搜取经典书籍的电子版本并介绍给学生,进而拓宽学生阅读的路径。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农村高中;课外经典阅读;现状及思考

一、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的必要性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曾经出现过的书籍可以千万、亿万计,但真正被誉为经典名著的作品,却是凤毛麟角。经典名著,是由时间洗涤,历代读者审验而最终留传下来的,具有持久的影响力和跨时空的穿透力之作。它蕴含的人生哲理,能够跨越时空局限,打动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读者。伟大的经典作品必须有深刻而合乎真与善的内容,又必须有美的表现形式,更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才可能藏存久远。因此可以说,经典名著凝结着人类的聪明智慧,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底蕴,注解着时代的精神风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培根的这句话充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经典可以传承优秀文化、提高艺术品味、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阅读的目光放在青年学生身上。

高中生的世界观尚未完全定型,正处在增长知识、能力、素养的关键时期,阅读经典名著不仅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提升他们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现在提倡中学生乃至全国人民诵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即所谓“远离时尚,潜心经典”,是想使人们被“应试教育”和“功利主义”所蒙蔽的良知和自尊有一扇可以透光的窗子。在一段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有代表性的历史经典名著上,将它读熟,甚至背诵,再由此而领悟其它,并借此来触摸一下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沉积淀,深入古代圣贤的心灵世界,破译中华民族崛起的密码,寻回中华民族的深层智慧。佛家言:“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古人语:“一经通百经通”,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经典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直被作为语文的重要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典阅读为人的素养尤其是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发展的广阔空间。有效地开展经典阅读,对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实践,实施语文课程标准有着重要意义。

二、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现状的调查

我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拜泉县第一中学高三年级组12个理科班级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575份,收回571份,设计题目33道。调查发现,农村高中学生经典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课外阅读时间不足。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但是农村高中学生的阅读远远低于这一要求。通过调查了解,他们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想读书的时候就看看,不想读的时候连书都不摸,主要原因在于功课太紧、作业太多、没有过多的读书时间。

二是课外阅读的目的在于娱乐。很多学生知道读名著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文学水平,但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在课外读名著。问及“读”四大名著是通过书还是通过电视,大部分学生选择了电视,许多人认识鲁智深、宋江、曹操等文学形象都是通过电视,且对这些人物的了解远不及对成龙、周星驰的了解。中外名著不再是阅读的首选,更热衷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娱乐文化。经典名著的阅读处于一种杂乱无序的状态,很多人已经丧失了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和欲望。

三是课文阅读的目的在于减压。调查显示,农村高中学生阅读名著的目的属于消遣娱乐的占了绝大多数,无目的阅读也占了一部分,用于学习的只占了很少一部分。目前就业的金钥匙依然是名校毕业或高学历文凭,老师和家长往往排斥孩子阅读课外书。因此阅读经典只是学生在高压学习状态下的一种减压释放。

四是课外阅读的指导不力。目前虽然高考的录取率比较高,但是学校、家长把关注的目光放在重点大学上,把考取重点大学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老师往往担心学生阅读课外书会影响高考成绩,根本就没有时间,也不会对学生阅读课外书进行指导。一些文科老师,甚至也只是要求学生会背诵经典名著中的名言名句就可以了。

三、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针对农村高中课外经典名著阅读的研究很少,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初中生课外阅读、职业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大学生的课外阅读这几个方面,还有一些研究者关注经典文化对青少年成长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经典文化的流失现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论语》热播,反映出国人并不是对经典文化失去兴趣,信息化时代的眼花缭乱,全球一体化经济多元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静下心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经典文化曾悄然淡出我们的生活。如今,经典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又逐渐回到人们视野中,高考大纲逐年增加阅读所占的分值比重,经典文化以经典名著阅读的形式走入了中学的课堂。为了更好的研读经典名著,研究者目前提出的建议有几种:第一,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明确经典阅读的目的。第二,以身作则,带动学生形成经典阅读的磁场。第三,督促鞭策,指导学生养成经典阅读的好习惯。

四、影响农村高中经典阅读的原因探究

在现实的背景下,课外经典阅读面临着巨大的尴尬与危机。阅读经典的动力应该是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语文教学应该在自主选择与动态建构中,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在平等的“对话”与“理解”中完成阅读的使命。阅读经典,就是要通过与先贤“对话”,与经典“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先人们的人生,理解先人们的思想与感情,从而反观自身,体味自我的生命状态,反思自我的生命历程,逼近自我生命的本质。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

探究这种现状形成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社会上下大喊素质教育,但它依然是“千呼万唤不出来”。原因何在其实世人皆知是制约教育的“魔棒”――高考不变,导致评价学校的标准也无法改变。学校就只有跟在应试教育的大旗后亦步亦趋。谁敢斗胆与教育体制挑战,中考、高考能答应吗?家长会首肯吗?因此,学校只有无奈地喊两句点缀性的口号,而大行特行应试教育之实。为了追求升学率,为了排名次,教师们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学校将每个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的学习安排得如同工厂流水线上的程序,整齐而又划一,没有个性与特色可言!机械化的管理自然就有机械化的产品。于是乎,从早读到晚自习,学生每天所要面对的就是书山题海。教科书、习题集成了支配、主宰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成了真正的“特困生”!严重的睡眠不足,没有闲情来读书。即使哪一天偶有闲暇,书兴大发,但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压力,也使他们不敢逆流而动。更何况老师的“谆谆教诲”,也使他们不忍为之。惟有潜心苦读,金榜题名,才是正经。否则,“读尽诗书亦枉然”。其实,老师们何尝不明自,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关键。“下笔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读书破万卷”的前提下的。但为了升学,为了高考,也只能违心地规定“一心只读考试书”了。

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偏重,整天埋首于题海而无暇他顾,自由支配时间少,在这种情况下,围绕考试的教辅书自然大行其道,课外阅读很难进行。过重的学习压力还使得有些学生甚至见书就烦,对于课外书籍,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会愿意去主动阅读呢?

对于一部分喜欢阅读的学生,家长、老师还不时出来反对,禁止他们读“闲书”,这使得他们的读书热情不仅未受保护,反而遭到压抑甚至扼杀,不少学生无奈地同课外阅读挥手告别。

此外,在语文考试中文学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考法极其简单。学生无需阅读莎士比亚、普希金的作品,而只需记住他们的代表作;无需欣赏黛玉的荡气回肠的葬花吟,只需知道她是作品的主人公即可。在高考的阅读题中,虽然开始注重选文的文学性,但由于很多题目仍采用标准化试题,使鲜活的文章、灵动的诗歌变得死气沉沉,这就否认了文学的特征,无法真正考察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悟性与文字的功底。这种导向反过来又作用于语文教学,使广大的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忽视文学作品的欣赏,转而去反复操练那些机械重复的练习。

二是农村学校环境的影响。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投入比重不平衡,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轻普高。农村高中教育设施落后,教育思想滞后,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被教学质量高的院校许以优惠的条件“挖”走。上线率是衡量一个老师、学校的硬性指标,其他如学生的人文素养等指标都可以忽略不计。

三是阅读环境的影响。对农村学生而言,学校图书馆规模小,设施简陋,有的图书馆甚至只是一种摆设,藏书非常有限,更别说一些经典名著。农村条件有限,大部分家长自己不读文学书籍,也不很支持孩子阅读,缺乏一种阅读的家庭氛围。有的古典名著文字难懂,有的名著情节不精彩;有的名著离自己生活太远,不理解,造成部分学生也不大喜欢阅读经典名著。

四是大众文化的影响。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容易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内在精神提升。大众文化正在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目前大众文化对高中生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使人阅读兴趣锐减,阅读的内容休闲、轻松化,阅读的品质退化。影视明星、网络游戏、时尚商品等已经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流行阅读正在迅速兴起,而读经典名著正越来越成为一件费力的事。“经典阅读危机”已经向我们走来,而且势必会波及到我们的语文经典阅读教学。

五、改善高中生经典阅读状况的思考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勤于阅读、书香四溢的民族是兴盛的充满创造力的;而一个漠视阅读、不爱读书的民族是停滞的、前途可悲的。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的推进,使教师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阅读不仅可以提高认识功能,而且影响着人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阅读既是一个人了解世界和思考世界的过程,又是一个人心灵自我观照的过程,即通过阅读来反省自我,提高自我,从而养成内省和深思的习惯。因而它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阅读永远只是一个示范、一个例子,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赖于课外阅读的发掘指引;学生视野的开阔、思维品质的促进也有待课外阅读的扩展和加强。因此要切实改善高中生阅读经典的状况。

一是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意义绝对不可低估,而且可能与流行的快餐读物阅读形成了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文学名著的阅读可以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懂得真善美,识别假恶丑;可以驱除杂念,可以净化灵魂。学生如果远离经典名著,必然会导致精神“钙质”的缺少和欣赏层次的低下,造成难以弥补的缺陷。因而,要达到提高高中生对阅读经典文学热情的目的需要:通过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注意能力;通过阅读,提高自身对阅读材料的分析加工能力;通过尽可能多地阅读文学经典,从中汲取文化精髓,开拓视野,活跃思维,唤醒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阅读,使自己养成勤思考、爱质疑的习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只有真正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只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积极有利的因素,就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实现阅读的最终目标。

二是要淡化功利思想,让阅读成为高中生精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如果一个人,一路书香,将一生辉煌。书卷气一直是一种迷人的优雅,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此我们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这份人生的美丽,使他们沉迷于书香的世界。让阅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学校、家庭要齐心协力,突出课外阅读经典的主题,抛弃功利思想,创设阅读文学经典的条件、氛围,建构有利于中学生的良好的阅读空间。首先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从改变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优化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开展课外阅读的指导对策,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掌握有效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积累、逐步引导学生提高阅读品位等等方面上发挥作用,成为推动文学经典阅读的主力。其次要抓好课堂这一主阵地,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经典名著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方式,使经典课堂教学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经典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课外经典阅读做科学的规划与指导。

三是科学规划,引导学生制定阅读书目。书海浩瀚,名著如山,新作迭出,而人生有涯,高中生更是精力有限。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一位化学家如果以每周阅读40小时计算,光是浏览世界上一年内的有关化学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就需要48年。”所以必须对所读之书进行选择、做系统的规划。可以以教育部推荐阅读的20部名著作为突破口。在推荐上述作品的时候,可以注意与教材的配合。学习节选的时候可以介绍全文,如学习《边城》节选时,可以介绍完整的作品,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介绍《红楼梦》。与此同时,还要注意注入时代的“活水”,补充介绍现当代中外名篇。如,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舒婷的诗歌《致橡树》,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秋雨的散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等。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7)

2006年,广州市团校青少年研究所进行了“广州市中学生阅读习惯”的调查。调查显示,7.7%的被调查学生可以说根本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他们每年读课外书不超过一本。15.7%的人每周阅读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周阅读时间在1小时至5小时之间的学生数量最多,共占被调查学生的60%。被调查的学生不阅读课外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项,其中回答“没有兴趣”和“没有时间”的人最多。在中学生最喜欢的书籍中排名占前几位的是科幻小说(40.1%)、漫画(32.7%)、世界名著(29.2%)、青春小说(25.2%)、言情小说(24.9%)、人物传记(24.9%)、杂志(24.7%)。不难看出,小说类是中学生最钟爱的书籍,科幻小说、青春小说、言情小说加起来的比例超过了90%,而且世界名著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也是小说类。此外,调查表明,中学生七项主要的休闲活动所占时间的总体排名依次是:看电视、听音乐、上网、课外阅读、体育活动、与朋友聊天、逛街、玩电子(网络)游戏。可以看到,通过书籍、报纸等传统阅读的休闲和信息获取的功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方式所取代。不难看出,青少年阅读对象的主体是一些不需要花费很多脑力的娱乐和休闲类书籍。有专家担心,青少年会越来越少动脑,他们的分析能力与他们享有的大量资料已不成比例。因此,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

现今的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乃至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阅读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成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是获得语感、掌握运用语言规律的必由途径。课外阅读不拘形式,不受时间限制,不带太多的功利性,在放松的阅读状态下,对阅读对象更易获得全面的认识与整体的领悟。基于此,激发学生自己阅读课外书的欲望,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博览群书,积累语言材料,能帮助他们在拓宽读书视野中吸纳新知、提高能力。

未来的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课堂学习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肯定是不够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到图书馆中去自由阅读。同时,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内容,每周应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并在课室设图书阁,让书架上的图书成为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教师的讲授,从而为学生拓宽了视野。

中学生需要课外阅读,更需要经典阅读,这本是一个不容商量的常识性问题,可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常识性问题竟也遭遇争议。中学生远离经典,已成为一种令人忧虑的常态。毫无疑问,当代中学生应当读当代,当代不少作品的阅读价值也彰明较著。但平心而论,即使是当代优秀作家的优秀作品,恐怕也未必能和经典同日而语。至少,它们没有经过悠悠岁月的过滤沉淀,缺少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更缺失经典作品宏伟浩大、波澜壮阔、风起云涌的历史背景作支撑。在中学生精神生命发育成长的黄金季节,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削减他们阅读精品的数量。有人说,当代中学生不愿读经典。是的,“喜新厌旧”是中学生阅读的普遍心态。但是,经典作品的权威性、深刻性,它的独有千秋,它的崇高与神圣,奠定了它在人类文化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注定了它是全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化,对中学生的“无知性远离”不能听之任之,而应当循循善诱、热忱引领,甚至来一点“逼迫”和“指令性”,这都是必须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应当在16岁之前。避难趋易乃人之天性,对学生经典阅读的无动于衷或一味迁就,其实是对其精神成长的隐性伤害。如果一代又一代中学生远离经典,那么,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必将形成断层。

总之,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上好每一堂课,还要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学生的经典阅读,让学生接受高品位文化濡染,进而更高层次地提升学生个体的人文素养,构建学生个体的精神大厦。

参考文献:

[1]谷丽辉.浅谈阅读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发展[J].中小学电

教(下半月),2009(9) .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8)

一、以主题为主线,拓展学习资源,变教教材为大量的主题

阅读

语文教学也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要想学好语文,只精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有利于我们进行大量阅读,有利于开展以主题为主的阅读教学。我们定西市安定区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的,此教材就是按单元主题编写的,如果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主线,围绕单元主题选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连续甚至相反的文章,在课内、课外拓展阅读,并且长期坚持,就会实现“量变到质变”,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

目前有好几套读本适合北师大教材开展主题阅读。农村学校条件比不上城里,教师又忙于各类课程,不能只专心于语文教学,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直接应用这些成果。例如,刘宪华主编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和《经典诵读》,钱理群主编的《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和《新语文读本》。这些读本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强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理念,并且都以单元为主,每个单元选编了感动、感恩、博爱、敬畏、品位、睿智、和谐、宽容、生命、自然等文章。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主,以这些读本为辅,课内形成主线,课外有益补充,开展大单元教学,那么,老师不光在“教教材”,更是在“整合课程资源”;学生不仅是在“学教材”,更是在“学文化”。如教学《师恩难忘》(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时,可以把《小学生名家文学读本》中的《怀念佩弦老师》《温和的刘先生》《怀李叔同先生》整合到课内,在精读《师恩难忘》后,让学生自由或者大声朗读这三篇文章,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对比,但不求甚解。再如,指导学生阅读《名家文学读本》。《名家文学读本》共10册,选编了鲁迅、老舍、叶圣陶、冰心等10位名家的经典作品。农村学校各年级学生10名左右,每个班可以配备1套,做到人手1册。可以从四年级开始阅读,一月或者两月一个读本,三年读完。通过这样不带任何条件的阅读,培养学生读书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阅读能力,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让学生走近大师,与思想和文化的巨人进行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在生命发展的起点上,占据一个精神的高地”。(钱理群)

二、以读代讲,形成以阅读实践为主的自主学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于永正在《主题阅读?三人行》中谈到:“语文能力不是学生做题做出来的,也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读书读出来的。老师讲得再好,也不如课文好,也不如作家写得好。”

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主动的、全身心投入的,而学生是被动的,听的时候学生很容易疲乏。一节课教师的讲占据大多数时间,学生通过听接受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形成的能力更是有限,往往适得其反,因教师的讲而厌烦语文学科。学生读的时候,有多种感官在参与,大脑在不停地运转,学生是主人。从心理和生理角度来说,读的效果比听的效果好得多。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与其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的讲解,不如让学生好好地阅读文本。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应体现在学生自己的阅读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语文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读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倡导读,不反对教师讲,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讲呢?在学生不明时、体验不深时、解读有误时、探究卡壳时讲,讲时语言要精练、准备、准确,一节课最多10分钟。

以读代讲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当阅读在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生活中占据主要位置时,学生会形成阅读习惯,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诵读经典,用人类和民族最好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诗是可以直抵心灵的,儿童感受诗如同听音乐。”培养儿童热爱母语的思想感情,应该从读诗开始。“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9)

一、课例概述

本节课是初一年级的兴趣拓展课。在上课前,大多数学生并未读过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和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整节课,教师通过影视、PPT、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的引入和教学环节的巧设,旨在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课堂教学现场的教育与教学信息传播氛围如下:

1.教师的教育机智营造的审美愉悦性课堂

教师通过语言的传达、语调的高低起伏、语流的快慢以及手势语、面势语、身势语的运用,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共鸣,课堂处于一种学生静态沉思沉淀的状态,深深地受到教师通过默语言传递的情感感染。

教师对教学内容独特的处理配合教师的讲解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其中,典型的是播放人狼搏斗的视频,学生看完后全班不由自主地发出一种舒气声,这表明学生已经完全融入故事情节中,身心都沉浸其中。

教师通过设置疑问和矛盾冲突、创设情境、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了一种或冒险刺激或悬疑困惑或紧张激烈或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学生快乐的学习情绪被充分激发

教师的及时评价,教师的设疑激趣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及多媒体资源的运用都有利于学生放松心情,产生快乐的学习情绪,并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得到经典文学带来的心灵滋养。此外,师生每一次的对话都是一次愉快的情感交流,都是处于一种平等的沟通理解的动态平衡中。

3.多媒体资源的适时引入使教学信息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本节课一共引入两段视频,第一段是在《热爱生命》中播放人狼大战的激烈场面介绍配合PPT图片上狼的锋利的双眼,让学生很有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盯着视频,屏气凝神,班里此刻特别安静,视频观看后,我周围的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发出舒气声,学生的心情也随之由紧张过渡到放松状态。第二段视频是在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简・爱》精彩片段之前,通过视频快速介绍文本背景信息,配上阴森的图片,立即给学生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继而生发出接着往下阅读探究的欲望,整节课堂呈现出学生思维活跃的状态。

二、文学经典教学重审

1.教的层面

文学经典作品有其独特的“文化濡化”作用,对读者的人格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经典的选择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题材阅读,教师要引导阅读,并适当进行学法的指导;对于学生暂时不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体会同类题材作品阅读带来的不同的感悟。

2.学的层面

阅读是一件让人心情愉悦的过程。学生要以放松愉悦的心态动选择阅读感兴趣的经典作品,这样的阅读行为才会有足够的内驱力。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宽松的氛围中,开放自己的心理空间,主动悦纳新知。在经典导读课上,学生也容易受教师默语言的熏陶感染,沉浸在教师创设的或冒险刺激或悬疑困惑或紧张激烈或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并从中建构自己的有意义学习。

3.交流的层面

通过课前问卷调查的反馈,发现很多学生放弃阅读文学经典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学生阅读原著后,有自己的想法,但却找不到同样感兴趣的人讨论交流。这就给教师一个警示:经典作品的教学不仅仅是“推送”,还要“回收”。教师不能只注重引导学生不断阅读层出不穷的经典作品,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回味、反思、倒嚼经典中的精华部分,主动提供给学生分享阅读感受和心得的机会。让学生在同伴或师长的交流中,得到情感的链接、自我的认同、意义的升华。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课外经典阅读的教学建议

在当下网络文化和读图时代的冲击下,教师更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阅读、智慧阅读,对学生当下的文化价值趋向进行恰当的引导。教师要发挥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引导学生愉快地阅读经典作品,感受经典的力量,尤其是阅读他们不想接触或畏惧接触的经典作品,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这就要靠教师的力量。

教师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要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选择。在同一学年里,教师可以开出学生阅读的书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想要阅读的经典作品,但是对于从未想过读的书类,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去涉猎,开阔学生的阅读视角。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10)

当前,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种类丰富、特性完善,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媒介作为承载和传递信息的载体,从各方面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影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占21.4%。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从年龄结构来看,手机网民用户集中在年轻群体,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4年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51.8%的成年国民进行手机阅读较2013年的44.4%上升了5.0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中,我们不难看手机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手机阅读的形式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媒体的演进与发展一直以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新媒体也不例外地对国学经典阅读的教育方式带来了影响和改变。

一、国学经典阅读融入新媒介的必要性

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带来新媒体的便利、迅捷,同样会带来隐患,尤其对大学传统的国学经典阅读方式形成了冲击与挑战,这也给传承人文文化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提出了新课题。

首先,媒体信息是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新媒体传播的速度快捷、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性,任何人、任何语言、任何文化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交流碰撞,在这里资料公开获取方便,可以便捷掌握各种学习资料。国学经典阅读是传承人文文化的载体,媒介是当代文化平台的代表,毫无疑问媒介信息已经成为大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媒介信息不仅进入了大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辅助资料,它出现得也很频繁。新媒体信息瞬息万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传统素养与媒介素养,并在教学中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后再向学生进行传授。

其次,国学经典阅读的重要内容来自媒介信息。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青年大学生成为手机媒体的主力军,他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大众传媒的信息海洋中,也可以说,大众传媒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阅读方式。国学经典阅读人文性较强,这决定着国学经典阅读素养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课外阅读。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固然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之处,但是也容易让受众养成浅阅读,流于表面等不良阅读习惯,滋生浮躁的心态,容易受误导,这对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

再次,新媒体有效辅助了传统教学模式。社会的不断演进让人们所处的语文世界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国学经典阅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与时俱进,否则我们就会和“现代化”脱节,无法跟上“世界”的步伐。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交互性、即时性、个性化等特点,这正弥补了传统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模式单一的不足。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教学模式之外经典阅读教学的新形式。

二、廊坊师范学院国学经典阅读的现状

本调查缘自廊坊师范学院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国学经典诵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当前学生新媒体以使用手机为主体,为了深入了解学生新媒体阅读现状,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本文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编制了“大学生手机阅读调查问卷”,于2015年9―10月对廊坊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现状及习惯、阅读资源来源、大学生对手机阅读书籍内容的看法及期望等。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调查的对象是廊坊师范学院2014级各专业的在校学生。调查以课堂为单位,采取随机抽取的方式选取调查对象。调查实际回收问卷346份,有效问卷331份,有效回收率91.9%。

调查样本显示:从手机阅读使用时限来看,廊坊师院共有 90.5% 的大学生使用手机阅读,其中96%的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超过1年。大学生手机阅读日使用时长 2―4 小时占55.5%,阅读日时长在 4 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也大有人在,占18. 3% 。手机阅读一小时以下者占 15. 2%, 由此可见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阅读习惯。

从手机阅读场合来看,通过对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点的数据分析得出,样本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场合以宿舍为主,占73%;用餐地点阅读为27.2%,公共交通占50.8%。其中,45% 的大学生偶尔在课堂内阅读; 18.6% 的大学生课内外不分; 2.5%的大学生表示几乎不用手机阅读。仅 38.6% 的大学生能分清楚课内外,在闲暇时间阅读。

由样本可知,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休闲娱乐,比较倾向于网络新闻、网络文学、发帖回帖、手机微博等的即时浏览,分别占据 57.2%、29. 1%、73. 3%、58.8%。 令人担忧的是,通过手机偶尔进行国学经典阅读的仅占 1.6% 。学生手机下载读物来源主要是手机阅读客户端、电脑阅读网站,很少使用学校、图书馆等常规公共教育资源,可见大学教育对于学生的维系和影响的减弱。

三、普通高校国学经典阅读教学的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对大学传统经典阅读是一种直接的挑战,大学经典阅读应积极应对。

首先,顺应时势重视手机阅读。随着移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大学生阅读的主要方式,这是新媒体技术发展的结果和必然趋势。毫无疑问,大学经典阅读教学活动不能忽略借助于移动媒体来实施,要因势利导,对学生的手机阅读要积极应对。一方面,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接受各类新信息;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体提供的契机,结合大学教育的优势,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接触到优秀经典文化,在接受熏陶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有些教师对手机移动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仍然以传统的纸质媒体和课堂教学为主,没有充分认识到手机移动媒体时代,学生的主要阅读媒介和阅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导致其在大学经典阅读教学中受到不良影响。

其次,积极开发新媒体教学资源。由于受课堂教学时空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受到限制,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明显。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学习的时间和地点也已经不再受课堂限制,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训练。因此,需要教师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资源形式,如构建新媒体沟通平台。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软件构建经典阅读小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构建一套诸如QQ群、微信群,新媒体沟通平台的搭建已经不是难事。新媒体沟通平台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教师通过平台提供与经典阅读相关的信息,将教学、教育资源正面地传播给学生们,让学生了解并熟悉,向学生们传递有益信息,学生一旦在学习中有了疑问可以随时互动,教师也可以随时解答。

再次,开设“阅读公共课”培养阅读良好氛围。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流行,在这一大环境背景下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在这个环节中,大学教育承担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传统封闭的大学文化被打破,大学应顺势而为,主动教化,在课程设置经典阅读为必修课,通过广泛开设“经典阅读公共课”,推动 “手机 + 经典”的新阅读模式,督促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教师可以利用手机沟通平台向大学生定期推荐新书或阅读书目,在阅读广度、速度与阅读深度之间辅导,引导大学生对于手机媒介内容的辨析与选择,形成手机阅读良好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如阅读讲座、读书征文大赛、世界读书日、优秀读者评选等各类阅读活动来推动阅读的积极性;也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向学生推荐优质公益手机书库资源,让学生开展理性手机阅读,引导手机阅读的专业学习,服务于专业学习。通过引导学生优化阅读方式,利用新媒体建立良好的导读系统和阅读氛围,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品质。

最后,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引导手机阅读。虽然移动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但市场上尚未形成良好的手机阅读教育资源及知识系统,缺少优质公益手机书库资源,且更新速度较慢,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能否将其转化成大学经典阅读教学的有用的资源,关键还在于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能力的延伸,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包括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各类媒介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目前虽然学生有很长的时间在使用移动终端,但是在用于经典阅读的时间和精力并不乐观。大学教师应发挥引领大学阅读的堡垒作用,帮助学生过滤不良信息,引导学生阅读优质的经典材料,积极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确保大学生经典书籍的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素质。

综上所述,新媒体阅读是时代的产物,在我国教育界尚属新兴事物,它的推广与实施受到众多现实条件的制约,它也不是一门课程所能解决和承担的,需要社会共同参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阅读还在不断的发展中,学术界也需要及时对新媒体经典阅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跟踪研究,希望本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施忠连主编 《国学经典诵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2] 肖燕雄主编《大学生读书引导读本》,岳麓书社2009年7月版。

[3] 喻晓红主编《大学生语文经典诵读》,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课外经典阅读教学篇(1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7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41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到底多重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标》(2011年版)中强调:课外阅读是形成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位学生九年的阅读量达到4000万字以上。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多年,深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从小有着课外阅读习惯的学生,他的主动思考能力强,学习能力也会比较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伴随他一生的财富。然而,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却常常无法做到很好的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这样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得不到很好的提升。

因此,教师和家长都需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别注重培养学生从小的阅读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主要靠家长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小孩子的影响重大。我们都知道,小孩子是很容易受其家里人影响的。想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需要家长做好自身,给孩子一个好榜样。哪怕家长自己不读书,至少也陪着孩子一起读书。既能增加亲子感情,又能让自己和孩子多长点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不能只依赖学校和教师,家庭教育其实更加重要。“好父母胜过好老师”,学校教育永远无法代替家庭教育。因此,学校及教师要设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引导家长重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不要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关键期。趁着孩子还没有定型,家长要赶紧行动培养孩子爱学习、爱读书。

三、课外阅读究竟读什么

既然,课外阅读是一件这么重要,且益处多多的事。不论是教师还是家长,肯定都希望孩子从小学开始,甚至从更小的时候开始,就能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很多人就想问,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究竟要读哪些书,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既然要读课外书,那我们就选最好的、最经典的书来读。个人认为,一方面,我们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可以为学生选取故事性、趣味性强的中西方文化经典书籍。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培养孩子的内在修为。教师可以有计划引导学生多读一些国学经典。我所说的经典国学,指的是《易经》《黄帝内经》《老子》《孝经》《孙子兵法》《难经》《诗经》《孟子》《庄子》等。此外,当然还有启蒙国学,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等。

国学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学,就是因为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天文地理宇宙万物,包含了华夏几千年人们的智慧结晶。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流传了几千年,它经久不衰,越传越广。

四、国学经典要怎么读

选择了最好的课外书还不够,还需要最科学、最合理、最简单的读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赖国全老师提出的“137累积法”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和其他书籍,通过实践证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学习效果。

“1”就是每天至少读一遍,最多7遍;一样约十分钟,不超过十分钟;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生理特性。

“3”就是一天可以选择读三样,最多读7样,如同时读《论语》《易经》《老子》;遵守生活多样性。

“7”就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七日复。如:从周一到周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不管学生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

如此,学生在1个月,就可以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朱子治家格言》等,这些启蒙国学完整地读完了7遍。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灵活掌握。学习时间: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一次学习时间约十分钟,一天二、三次,每天学习时间约为半小时。

五、137累积法是否真的有效

下面是一位家长运用137积累法指导孩子诵读经典的案例:

“我和我的孩子每天读经典,用的是137累积法。刚开始读经典时,孩子20个月大,我放经典音频,我跟着读,她一边听一边玩,第4天时,我读上句,她有2次都能接下句。已经很不错了。我就每天坚持着读一遍,读3样。

当孩子25个月时,能够顺溜的背诵三字经的前面50个字左右,且发音还比较标准。340字的大易诗,每句5个字,只要我说出第一个字,她就能接下去……”

接下来,是一位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的亲身体会:

“我去年亲自带着班上一位学生读经典。每天中午或者放学后,我和她一起读半小时经典,我们用的是137教育累积法,手指指读,听同步音频跟读,每天读一遍,读3本不同的经典,每本经典读10分钟左右。同样的内容读7天,再换新内容。

到了读经第二周时,同学和老师都发现:这位同学,无论是上课情况,背诵课文,还是家庭作业,或者是考试等方面,她都在不断的进步。

以前上课从来不发言的,老师点名提问她,都不知道老师问什么。到后来,渐渐变得活跃,经常抢着举手回答问题。她学会了主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期末复习阶段,每天都能够独立完成作业。

每次的单元考试,她的成绩排名,也在慢慢的上升。从最初的倒数第3,到倒数第9,再到正数第22名,到最终的正数第15名。

读经典,让她内心更加自信了,听课也有劲了;读经典让她认识了更多课堂上没有学过的汉字,她觉得语文没有那么难学了;读经典锻炼了她的记忆力,背诵课文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