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课外文学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5-17 15:36:12

课外文学知识

课外文学知识篇(1)

一、文学常识的引入

文学常识广义上指涵盖文化的各类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球、历史的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在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中,了解一些与文本相关的文学常识是必要的!一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知背景、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等,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根据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规定,文学常识首次作为高考考试知识点。由此可见,文学常识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的重视!因此,学生从小养成了解文学常识的好习惯必定会对他今后的语文学习产生很大的益处!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由于小学生在年纪跟思想上的不成熟,扩展的文学常识需要附和小学生的接受跟理解能力,尽量避免引入一些陌生或难理解的名词!

二、小故事的引入

故事,即是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其具有生动性和连贯性!它是一种具有趣味性的文学体裁!把小故事进入课堂教学有何意义呢?首先,听故事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丰富头脑,培养孩子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其次,故事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也能提升其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再者,我们知道,小学生是一群单纯快乐的儿童,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大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然而他们又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很难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因此,把带有趣味性的“讲小故事情节”引进课堂,相信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提升儿童的知识面!

故事的种类分为很多种,例如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童话故事等!老师课堂教学时,可以从这多个方面把适合学生学习的小故事引入课堂来帮助扩展学生课外知识。

三、经典名著的引入

经典名著是经历史的沉淀得到广泛认可和关注的著作,其价值由于超越了时代本身而得以流传!广义的经典名著不仅仅包括文学名著,还包括社科名著、人文名著等!其中的文学名著来源于文学创作,而文学创业离不开语文知识以及语文知识的学以致用!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适当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学著作,来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展跟学习!通过阅读名著,学生能够感受文字语言的魅力、吸收其文学精华以及学师们的创作要领。通过名著的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创作的兴趣,进一步爱上文字作,从而学会将语文知识学以致用!从古到今,名著的种类跟形式多种多样,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在小学生理解跟接受范围内的加以推荐,例如《安徒生童话》《寓言故事》《鲁滨逊漂流记》等!经典名著的引入是扩展学生课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生活中语文的引入

课外文学知识篇(2)

作为教师,要承认学生在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家庭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就要关注个体差异,设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是打基础阶段,因此,我做到留有必要的作业外,更把一 定时间留给学生,留给他们选择的余地。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即省时增效,又体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作业;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人而异,又体现了兼顾基本要求。另外,还可以请同学抄写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名言名句,格言古诗;提倡写日记、编童话故事;办小报;办展览;交流课外阅读书籍等。

二、善于读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只有加强阅读,厚集薄发,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语文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要完成这一 任务光靠课内是不行的,必须借助课外阅读来完成。课外阅读内容可以是课堂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以指导读和开放自由读相结合。指导读是学完一 篇课文利用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读另外几篇文章。因此,指导学生有选择、多方式、高质量地阅读和使用书籍,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学生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样开放自由阅读内容,提倡读课堂教学内容以外的报刊、书籍。在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读自悟,就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词、句、段)或主要的问题发表见解,也可以对课文内容、写法作出评价或对课文作出补充、修正……还可以充分利用汇报、演讲、朗诵、研讨开故事会等活动介绍好书、交流心得。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把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不断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发展他们的记忆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读中积累知识,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陶冶情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样课内外结合起来,即丰富了学生知识领域,扩展了知识视野,又提高了阅读能力。

三、善于观察

新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入社区,走入社会。观察活动作业就是小学儿童智慧启蒙的真正学校,是打开儿童智慧之门的金钥匙。通过观察积累材料,培养能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兴趣,激发求知欲。

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我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结合课内学习内容,布置观察作业。

为了配合教材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我们指导学生在家里养花、养小动物。当夏天下雷阵雨了,我让学生观察天的变化;当秋天下小雨了,我马上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领略秋雨的多彩;当初冬起大雾时,我马上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雾中、雾散的景色。当冬天下大霜了,又让学生到户外体会霜中的景色。这样学生在观中学,学中观,文景结合,师生会触景生情。因此也就有了:我观察夜晚的天空,找到了北斗七星;我发现金鱼睡觉时是睁着眼睛的;我看过蜜蜂在蜂巢上方跳过“圆舞”和“摆尾舞”;我真的欣赏到了月光花在晚上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当学生兴致盎然的介绍自己观察的事物、景色时,即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也提高表达能力。

四、善于画画

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忠实原文,动手以直观、形象的画面再现原文或部分段落。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加之小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对色彩鲜艳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布置一 些涂涂画画的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无疑会有好效果。譬如:教学《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两篇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我喜欢这金色的秋天,我要用我的画笔描绘我心中的金秋,而且给自己的画取个诗意的名字,再描述画面的内容,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描述画面内容可以加进自己的想象,不局限于画面本身,让画面有动感。画好后,我们举行一次画展,看谁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心中最美最美的秋天。 这样的作业本身就具有了美与艺术的意味,用色彩鲜艳的画,使学生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并展开了联想的翅膀。 同学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在画展中,有的同学画了十几幅画。这样创造性的作业,不单是学生复习了课内所学的内容,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绘画能力。当学完课文《爬天都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望天门山》、《给予树》和《花钟》等课时,我也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 幅图画。《富饶的西沙群岛》远处落日的余晖,结满果子的椰子树,艳丽的海水,千奇百怪的贝壳,庞大、有趣的海龟,翱翔的海鸥。作业画展中展示出了学生那一 幅幅美丽的图画。通过学生亲手绘画,即培养了他们爱美的情趣,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而且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交流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及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善于表演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课后作业形式多样化。表演是思想的外化,是才气的展示,是能力的发挥,表演是一 门融语言、动作、神情于一 体的综合性艺术。让学生把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能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也能使欣赏的同学从中受到情感体验,获得提高和发展。

课外文学知识篇(3)

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我们这里,靠上靠下准备学具,可能性不大,但发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势在必行、大势所趋!那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多年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只是一句口号,一句空话,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下面就是我在十几年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特期盼能抛砖引玉,引来各教育同行更多的争论性的权威论断。

一、 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如学习《狼》,去阅读《聊斋志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去阅读《水浒传》;学习《热爱生命》,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去阅读《谈骨气》;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必须覆盖最新修订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对大纲推荐阅读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

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

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学生要注意,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4、 读写结合的原则

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三、我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拓展阅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拓展点,以自己的独立阅读为基本形式。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为了明确课外的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和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这点要注意,如果你不给学生家长讲清楚,恐怕在分数教育的今天,不单是学生要挨骂,老师也躲不了批评、指责。说你成天就教学生看小说,不误正业!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疑问难、归纳梳理等。

(4)、组织阅读活动。通过阅读笔记展、阅读心得交流、阅读讲座、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讨论会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拓展阅读也有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训练,领会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如我在教学《心声》《孔乙己》等文章时,就教给学生分析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让学生在《骆驼祥子》《狂人日记》里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以大纲为纲,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指点阅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惯。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札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站在书上读”,亦即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课外文学知识篇(4)

一、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的策略是按照由临海到大陆、由都市到乡下的形式进行的,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途径和它是一样。从根本的情况上来看,临海大都市的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阶段还不不晚,进步的也不缓慢,但大陆不太大的都市里对外汉语授课的实施就不是很早,进步的也还不够快。在我国迈进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项目也跟着它走向了不同的历史进步阶段。汉语授课教育制造组织与日俱增的在我国各个地方成立起来,特别是于临海部位贸易先进的都市和对外经济、沟通较多的部位。我国的高校都逐步创办了对外汉语授课的学科,以此处理慢慢进步的对外汉语授课对有联系的专职型的人的要求。对外汉语教育早就变成相对受欢迎的业务让不少同学持续专注于此。

以近况来看,我国的对外汉语授课项目现在是猛烈上升的初期,还可以得知,紧跟我国贸易上升,我国的对外开放项目会有更明显的增强,对外汉语授课也一定会有迅速的增高和进步。于对外汉语授课行为里,若不存在相应的通晓知识的入口,便会让国外同学沉浸于此还不能抽离于此。认清知晓知识的入口,是知晓我国固有知识的相对关键的渠道。即使我国早就专有特意讲授我国固有知识的课程授课,而且始终抱有“文化当成知识”的知识指导思想,将推荐非主观的、通俗的我国固有文化学问当主体,还借助课本---授课---研究的固有授课方法。而于此类授课方法里,老师是授课行为的关键核心,同学们即为老师授课的非主动承担人。此类固有的授课形式是同学们变为文化的非主动承担人,因此无法合理调控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踊跃性,还阻碍激发同学们学习我国知识的爱好,减轻了课程授课成绩。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策略

(一)以教学对象为基础

将被授课人放首位的授课法,就是挑选授课形式时应按照同学们的根本,学习处境。实施对外汉语学习的同学们,因为其并非一个国家的人,所以他们的语言、习俗风貌和学习过程有差异,所以面对汉语和与其有联系的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差异。和我国接壤的日本、韩国他们国家知识和我国知识比较像的地方不少,所以他们的留学生理解汉语的能力比欧美和非洲等地域的同学强很多,可知,应依照不一样的留学生的知识处境去实施各种方法、深度的授课,于此才会有效的实现授课成绩。对于同学们来说,其了解汉语的宗旨也大不相同,有人是由于特别喜欢汉语和我国知识,有人是想逐步深入的学习我国优良的固有知识。因此应按照同学们想了解的宗旨的差异,去开创不一样的授课模式。

(二)围绕语言教学

非本国同学对汉语的了解应不同层次的实施,应该按部就班的进行。所以汉语知识授课里也需要符合此标准。于学习的第一个层次,同学们对学习汉语存在丰富的热情和激情,可是其可以理解的文字少之又少,所以于此层次,知识授课需将辅导同学们了解汉字最基础的发音、下笔顺序等做关键本质,用容易理解的方法给同学们解释字词,再现象和它有联系的中国文化学问,能够经由许多平日中能遇见的知识实质实施解读。但于理解的第二层次、就关键是吧我国语言及和它对立的文化学问实施精巧的结合,尽可能借助同学们了解了的字、词、句,去对与其呼应的历史知识典故实施解读,更加深入的体现它所涵盖的中国知识于有联系的生活哲理观念。

(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展开教学

紧跟当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于对外汉语讲堂授课里,老师能够创建与其呼应的幻灯片,借助PowerPoint对同学们实施授课,可以让同学们的学习比较直接,辅导同学们有效的掌握所学本质。但于民俗知识的授课里,能够插播与之呼应的中国民俗的专项影视,让同学们清楚、明确的掌握相应的民俗知识,以此再推广有联系的授课本质。期间,老师还能够想同学们介绍点富含我国知识特点的映画,辅助同学们有效掌握中国知识,稳定讲堂授课。

(四)将文化进行科学准确分类的教学法

我国固有知识包罗万象、积厚流光,富含相应的多样性,所以与知识授课的实践里需把知识授课的本质实施分级和分段。能够把我国知识划分成饮食知识、礼仪知识、酒知识、茶知识等。老师还能够根据同学们的学习底子和他们的个体要求,对其实施我国知识专门一种知识的授课。以此辅助同学们深入对我国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课外文学知识篇(5)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习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的链接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知识迁移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意义

语文学习重在知识迁移,立足课堂,功在课外。课外阅读也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则意味着放弃了语文学习的一半阵地,因为课外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使学生懂得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以起到举一反三效果,那么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学生真实阅读能力的练武之地。同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科的迁移,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历史、游记等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从而滋生民族责任感。比如在阅读“从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段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横行霸道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阅读文学作品能增进我们的文学素养,遨游于这些作品中,我们会懂得真、善、美,会变得爱憎分明。阅读礼仪方面的书籍,我们知道如何梳妆打扮,如何待人接物,从而变得仪态大方,举止高雅,谈吐不凡。目前,高中学生作文的最大弱势在于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说教,语言苍白,而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可以捕捉、洞察当今时事,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做到言之有物,同时也可以填补语言的空白。学生如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适当摘录优美的语段、名句名言,则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不少的亮丽的风景线。

二、课外阅读特征

语义课外阅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面:(1)灵活开放性。具体体现在两个面:阅读时间上较少灵活.其不受课时时间限制.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阅渎环境上不受阅读地点限制,可结合具体的阅渎需耍灵活选择,可在阅览审、路边等等;此外,课外阅渎内容的外延具有无限扩展性,天义地理、趣味文学等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有益的都可以阅渎(2)自主合作性。语义课外阅渎既是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又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因此,在平时学生进行深外阅读的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在充分地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实施合作化的阅读方式,共同促进阅凑疑难问题的解决。

三、知识迁移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

1.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

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尽管教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果却是无论考上的,还是落榜的,多数学生语文实际能力并不强,难以适应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紧张无暇阅读课外书籍,不能使课外阅读很好地促进课内学习,也是重要原因。

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问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这里所构建的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知识点问内在关系的理解基础(即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才能把知识学活,从无头绪得学习中解脱出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无论对学习者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习者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好处。

2.实践训练迁移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笔者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形成共识,“中学时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美好”。实践迁移法是把在课外阅读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觉运用到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了文章的不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会不会自觉辨析,会不会运用,这就要进行实践训练。这种训练的迁移法分两种,一是再认识迁移法。可以从课内外文章中摘录若干段话,仔细辨析,进行概念上对号入座式的迁移,掌握其不同表达方式的标识特征。二是运用标识的载体进行仿写迁移,达到从形似到神似的练习,从而提高表达水平。这种迁移法也可运用到修辞、语法及整篇文章的写作上。这样,学语文就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规可操,目标明确,不再处于朦胧状态之中。这些均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莫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总之,课外阅读是开拓视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应该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自由性、探究性阅读的引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提升个人修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目的。

课外文学知识篇(6)

如果让小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

一、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 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儿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我们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由于本身的知识积淀很少,课堂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对于语文的了解往往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样去开展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知识拓展。那么,语文到底应该学习些什么,该去怎样去学,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指导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手中的课本,我们的教学也并不只限定在课堂,我们要从课堂这一语文学习的一点出发,用点连线甚至是连成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个知识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不断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授之以渔”。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小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了解到了语文的重要,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感性的阶段,也就是单纯的兴趣阶段。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善于在平时利用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从课堂知道课外生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精心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好习惯

     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往往是开始阶段信心百倍,但随着时间、阅读内容的增长,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淡,最终是课外阅读活动的慢慢缺失。那么怎样才能使这种学习不断的延续、发展呢?其实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能够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是很明显的。任何事情都是一步一步形成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尤其是语文课外阅读的拓展也是这样的。把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拓展,仅仅让学生作为一种任务去完成的话,那么长久下去势必成为一种学习的负担,最终也会慢慢失去。其实能够把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下去的原动力了就是兴趣,怎样激发兴趣甚至使之保持成为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们经过努力,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又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去拓展而不运用,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受到挫伤,他们甚至会怀疑学习的作用,这样的情况长久的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引到知识这个宽阔的海洋之中,我们还要能够把学生从茫茫的海洋之中引领出来,让他们能够在其中有一个方向,有一种冲浪般的快感。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及时、有效的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等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这种习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激发这种学习兴趣,学生不但会喜欢上阅读,那么最终也会使之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的。

三、帮助小学生制定阅读的自查方案

    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课外知识丰富、文章又写的好的学生其语文成绩却并不是太好,这一现象从一定的侧面也反映我们的现行语文课程评价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科考查内容过于呆板,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对于课外拓展知识的考查很少,可以说是一种“画地为牢”,我们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要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来拓展语文知识;可另一方面,我们却极力的为自己在画圈,把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个圈内进行,我们不可否认现行这种方式确实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也在极大程度上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的一种漠视。因此,小学阶段要巩固好语文知识的课堂到课外的拓展,考查、评价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也才能最终达到语文学习所要求的结果。

四、 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

课外文学知识篇(7)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8-162-02

1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各高校开设的一门必修课,长期以来受到很大的重视。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方面对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作了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作为非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大学英语课程的开设课时往往多于其它基础课,并且很多高校将学生能否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跟其学位证的获取挂钩,由此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在高等院校的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一方面是各院校如此重视大学英语课程,另一方面却是广大的大学生(这里指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漠视大学英语课,往往是过了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后,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呈现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台下一片寂静,曲高和寡的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很多学生认为未来的工作可能用不上英语,所以没有必要学好英语。由于缺乏学习动力,自然而然,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消极。其次,对英语教材不感兴趣。由于教材内容陈旧,形式单一,令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英语的热情。再次,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授课方式单调也是影响学生课堂表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学生抱怨:大学英语课堂,学的仅仅是基本的词汇和语法,这跟高中课堂有什么区别!不可否认,在这样一个竞争如此激烈,信息传递和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大学生对课本之外的知识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具备国际视野和广博的知识面是当今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所以,作为一名大学英语的任课教师,笔者认为,及时、有效地给学生扩充课外知识应当成为大学英语课堂授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2补充课外知识的重要性

首先,课外知识的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自主、自觉、自愿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显的尤为重要。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课外知识往往比对课本内的知识更感兴趣,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课堂上不是作为主要内容讲述的课外知识常会引起学生格外的关注。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到一定的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被动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盼望着早点下课而已。倘若课堂中多了课外知识的刺激,教师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呈现课本中没有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被充分的调动并且专注于老师讲的每个内容的话,那么相信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对于学生来说不再是煎熬,而可以转变成一种享受。

其次,课外知识的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部分难点。难道我们一定要将自己和学生束缚在有限的文本研究里而回避无限宽广的课外知识带来的轻松和便捷吗?当然不能!所以我们应该适当的结合课文内容补充相应的课外知识,来多途径地解决学生理解课文部分难点时的困难。通过补充课外知识促进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掌握课内的知识点,比教师一味的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效果要好的多!既然是这样,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课外知识的补充能够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课后主动地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和目标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得到充分地强调。基于这一目标,笔者认为作为大学英语课程任课教师,应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我们的课本能够传递给学生的知识真的是少的可怜了!所以我们更应该用有限的课堂教学去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无限而广阔的课外阅读。这种课外阅读是与课本紧密联系的,但是却不受课本的束缚,学生可以自由的,尽情的却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样的阅读不会让学生感觉到这是一种负担,那么他们就会坚持下去。教师教学的最高目标“教师的教就是为了不教!”我们不可能一直跟随着学生走完求学之路,况且求学之路用无止尽,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受之以渔”呢?通过自主扩充课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增强自信心,相信这种收益定是无穷的。这么大的功德只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引导、点拨,用自身课堂上的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用正确的、有效的方式给学生抛砖引玉就可以做到。

3如何有效补充课外知识

既然我们意识到课堂上扩充课外知识的必要性,那么怎么样才能有效做到这一点呢?笔者在此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获取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3.1课外知识的内容该如何确定

一直以来,笔者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场戏的话,这场戏的主角不应该是老师,老师绝对不应该是一个照读剧本的人,这场戏中,老师应该扮演总设计者和总导演的角色,学生才应该是戏中的主角。主角应该负责读懂剧本,讨论剧本,增删剧本和演绎剧本。因此,作为总导演的教师,首先要跟学生一起研读教材内容,然后就教材中的不足和漏洞加以相关知识补充。如笔者在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九单元时,单元主题是“欧洲迪士尼乐园”。笔者先对迪士尼公司做了简单介绍,然后侧重迪士尼乐园对其所在国家的文化的影响。再对课文进行结构分析,讨论出课文主题其实是通过迪士尼乐园入住欧洲,给欧洲人们的休闲方式带来改变,社会各界人士对迪士尼持不同态度。针对这样的主题,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分析课文-讲解词汇-讲解练习的话,学生立马就会陷入昏昏欲睡的状态,而且几堂课下来,学生不过是学了几个课文单词,记住几部迪士尼动画片的名字以及世界上几大迪士尼乐园在哪些国家而已。笔者的做法是在学生吃透课文之后,让学生就迪士尼这个主题反提教师问题。比如有学生问道: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为什么受全世界人们的欢迎?还有学生提问:迪士尼乐园的进驻如果是一种文化入侵,为什么法国政府还执意将它引进家门呢?就是因为学生有了解这些知识的需要,教师才应该根据需要补充相关知识。笔者即让学生分小组查找资料。一组同学查找相关迪士尼动画片的影评,并分析比较迪斯尼动画片与国产动画片在故事内容,人物角色,配音和特效,主题传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一组学生负责查找时下热门新闻:上海迪士尼项目获中央政府批准。并收集围绕该新闻各界人士对其的反应。并对上海迪士尼项目作简单介绍,预测上海迪斯尼的发展前景。最后,将收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以PPT做相关介绍,即presentation.这种做法,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补充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外知识补充过程中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倍加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会更用心学习这些内容,加深理解。

3.2该以何种方式来呈现要补充的课外知识

补充课外知识的方式除了平铺直入的讲述,其实还有很多其它的更生动、更直观的呈现方式。还是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为例,第一单元至第五单元的主题,笔者对这五个单元的课外知识的补充方式列表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呈现课外知识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们应该根据需要,以最有效的方式将最丰富的课外内容补充给学生,让他们吸取更多的营养。

3.3如何将课外知识与教材互补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之上开展。以教材为纲,教材外知识为辅,有步骤、有主次地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才能结合教材内容,有效地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呢。笔者对此有以下建议:第一,补充的课本外知识不可偏离课本单元主题。补充的知识点应当具有必要性,它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单元主题和课本知识点。补充的内容不当,补充的知识点也只是个摆设,降低课堂教学效率。第二,补充的课本外知识量不宜过多,知识深度要跟学生的接受水平相适宜。如果抛开课本,过多补充课外知识,那就成了喧宾夺主;补充的知识点太深,不宜学生理解和消化,都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严格地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教材为主,适当、适量地给学生补充课外知识,让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地开展起来。

课外文学知识篇(8)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对于我们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由于本身的知识积淀很少,课堂时间也非常有限,他们不可能很明白自身怎样全面深入地去开展语文学习,特别是课外阅读的知识拓展,这就需要我们去指导了。中学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手中的课本,我们的教学也并不只限定在课堂,我们要从课堂这一语文学习的一点出发,用点连线甚至是连成一个语文学习的整个知识网。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不断强化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在“授之以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要“授之以渔”,以便更好地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然而单靠我们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阅读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尽可能地拓展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中学阶段学生对于语文课的学习往往是处于一个比较感性的阶段,也就是单纯的兴趣阶段。那么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就是善于在平时利用学生学习的这一特点,从课堂指导促生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比如我们学习古代诗歌单元,学生可能已经学了李白、杜甫、苏轼的个别作品,甚至对其中的某些诗人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外阅读拓展了,像李白、杜甫、王维等的其他作品,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之外还能够继续追寻,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进步。

二、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外阅读的兴趣不断延续、发展呢?其实习惯是最为重要的。试想一下,如果学生能够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习惯,那么学习的效果会是很明显的,因此,激发兴趣并使之保持成为一种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经过努力,对某一方面的知识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又在课外通过阅读,获得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如果在这个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指导学生去拓展而不运用,那么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会受到挫伤,他们甚至会怀疑学习的作用,这样的情况长久发展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引到知识这个宽阔的海洋之中,还要能够把学生从茫茫海洋之中引领出来,让他们能够有一个方向,有一种冲浪般的。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及时、有效地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组织一些课外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这种课外阅读的习惯。我想只要我们坚持激发这种学习兴趣,学生不但会喜欢上阅读,阅读最终也会成为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三、考评课外阅读的成果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体验,那些课外知识丰富、文章又写得好的学生语文成绩却并不是太好。这一现象从一定的侧面也反映我们的现行语文课程评价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科考查内容过于呆板,仅仅局限于课堂知识,对于课外拓展知识考查很少,可以说是一种“画地为牢”的境地,我们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一方面,我们强调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来拓展语文知识;可另一方面,我们却在极力为自己画圈,把对语文知识的考查放在一个圈内进行,不可否认,现行这种方式确实也有它的合理性,但其在极大程度上也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知识拓展的一种漠视。因此,中学阶段要强化语文知识的课堂到课外的拓展,考查、评价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只有做好这一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好课外知识拓展,更好地适应新的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才能最终达到语文学习所要求的结果。

课外文学知识篇(9)

语文课程不断改革,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改革,语文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也显得比较重要。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丰富但是书本涉及的知识很有限。如果只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巩固,那就严重影响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拓展,导致接受的知识面有所限制。如何配合语文课本知识,发挥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作用,以帮助学生挖掘更多的兴趣爱好,开阔视野值得重点探讨。

一、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策略

1.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应该多样化

传统语文课外作业布置一般以书面形式出现,非常单一,不能凸显出课外作业的灵活性与扩散性。新阶段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不能像传统作业设计一样。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要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相结合,灵活设计作业的内容,不但需要设计可写、可看、可读的作业,还需要设计可动手操作的作业,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这样也有益处小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需充分多样化。

2.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应该兴趣化

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基本文化知识,如果因课外作业设计不恰当而让学生失去最基本的兴趣,那将严重影响到小学生以后的学习道路,所以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应该充分注意兴趣化。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兴趣,那么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会倍增,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课外作业设计的新颖、灵活,融入小学生心理特点,给小学生更大程度的吸引。

3.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应该层次化

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要求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注意层次化。教师应该承认并且了解这种差异,对处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要采取层次化的课外作业设计,这样也符合各个学生增长知识与开发大脑的规律。

二、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形式

1.分层选择式作业

分层选择式作业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考虑到不同学生接受知识与脑力开发的差异,发挥作业的灵活性,以满足所有学生学习增长知识的需要。教师可以先设计与布置最基本的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得完成,然后布置不同程度的作业内容供学生选择,形成阶梯式分层的作业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高兴地完成作业。

2.实践体验式作业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它具有实践性。实践体验式作业是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文化内涵的最好途径之一。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本当中的语言语境,能比较系统地帮助学生补充教师无法教给他的内容,那是一种从小对语文素养的培养。

3.阅读欣赏式作业

语文教学当中历来重视语文的阅读欣赏。语文的阅读欣赏能力提高需要阅读大量的书籍以及背诵一些美文。教师在设计小学语文课外作业时,可以将这一形式渗透进来。教师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也能帮助学生拓展语文课本知识,是课内知识比较好的延伸,同时这样也让学生进入书本中不同的感情世界,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推荐好的课外阅读资料,能激化学生对语文博大知识的热爱,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语言的掌握能力。

4.面向生活式作业

课外文学知识篇(10)

几年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目标就把“应试教育”转移到了以提高素质为中心的国民基础教育上。各个学科都在探索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语文作为中小学各学科中一门最基础的学科,它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整个素质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新课标越来越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初中课外阅读篇目也纳入了中考范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在多年的教学中认识到,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基础学科,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发展到课外,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用能力,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我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多方面指导。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在实际教学中,我很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尤其注意课外阅读的方法。我在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固定的时间作为课外阅读讲授课,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使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会阅读,在课外自己也会阅读。在指导中,我有侧重地讲授了一些阅读法,如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慢读与速读等方法,并设计了一些阅读训练。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己的知识需要寻找阅读内容,然后确定相应的阅读方法。在读课外书籍的同时,指导学生去写读书笔记来积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阅读了《水浒》、《西游记》、《鲁宾逊漂流记》、《繁星春水》等新课标目录里的名著名篇,并且学会了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我还鼓励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写读后感、评论、心得体会等,让他们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

为了更好地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爱好,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在班中建立了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并定期与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信息交流。此外,还组织故事会、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自己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的知识拿到课堂上来,展示给自己的同学们,既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又都感到了很高的成就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得法于课内,发展于课外。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进行。很多学生由原来的不爱读书变成喜欢读书,一些以前被动学习的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也开始主动学习了。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同学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

三、参加各种形式的语文比赛

学生学到的知识的多少,他们或许不清楚。那么,有意识地带他们去参加一些语文活动,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应用语文知识;另外,也可以促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差距,为下一步进行课外阅读,学会应用作准备。比如魏书生老师就曾经让他初二的学生参加高中的作文竞赛。因为有比较才能看到差距,才能激起多读书多积累的欲望,更加主动地去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学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课堂上的学习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更加浓厚,语文成绩大大提高,班级内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与学风。由此可见,好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生活中语文的实践应用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课外文学知识篇(11)

[作者简介]范艳萍(1962- ),女,河南开封人,开封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河南 开封 47500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中原崛起背景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240045036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114-02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的高度信息化时代,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人文科技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单一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社会更需要有外语与其他诸如经贸、法律、新闻、管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结合培养的既具较强的外语思维能力又精通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由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①,外语教学也必须从单一学科性的教学转向以某一学科为核心、多学科融合的教学。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以适应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

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且能熟练运用外语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一专多能的人才②。《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③《大纲》还提出了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规格:“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④扎实的基本功是指要牢固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及基本的文体学与语用学等外语语言基本知识,熟练运用听、说、读、写、译语言技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外语人才的安身立命之本。“宽广的知识面是指除了需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含外语专业与复合专业知识)外还需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可以涉及外交、外事、金融、贸易、文学、语言学、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⑤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和融合以及不同专业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都基于外语人才宽广的知识面和宽厚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宽厚的外语专业知识不仅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而且还是复合型外语人才适应未来工作需求的先决条件。“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指除外语专业知识外的某一复合专业知识,这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重要方面”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较强的能力指的是学生“实际运用外语知识、复合专业知识重复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⑦,它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综上,复合型人才实际上是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复合,“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指不同学科以及不同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⑧

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学校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按照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为学生制定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案和实施方式,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框架、程序与方法。由于21世纪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由过去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转向了“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语言类,学生主修一门外语,辅修其他专业知识;二是专业类,学生主修一个专业,兼修外语。具体为:

1.外语专业型,包括各种外语语言文学专业。该模式一般在一、二年级基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基本功,从三年级开始增设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翻译等专业方向课程,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大学系统的语言专业学习,学生除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和娴熟的外语交际能力,还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毕业后主要从事教学、翻译和情报处理等工作。

2.外语+专业/专业方向。与第一种模式的培养方向不同,外语专业型模式重点是为各级院校培养师资,而该模式是为社会输送一些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该模式在前两年进行外语基础学习,后两年在外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优势及将来择业志向选修一两门相关学科专业进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边学外语边学专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订该模式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专业与语言的兼容性,也就是说在专业选择上一定要选择那些与外语融合程度高的复合型专业,如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经济管理、计算机等,这样培养出的复合型人才既有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学科理论与基本技能,又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多元化外语人才的需求。

3.专业+外语。除“外语+专业”模式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还有“专业+外语”模式。“外语+专业”模式是指以外语为主修专业,兼修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而“专业+外语”指的是以其他专业为主,外语为辅,主要针对的是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该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辅修外语。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会话、翻译与写作等口、笔头表达能力的大幅提高使得这类非外语专业人才如虎添翼,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策略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教师和学生、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及教学管理等多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素所构成的结构复杂的有机体。因此,为顺应外语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趋势,各校应根据本校所处地域、相关专业师资和设备情况及自身优势,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课程设置,彰显各自特色,使人才培养呈现多样化的格局。

1.转变教育观念,准确理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传统外语教学忽视了复合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传统的就语言教语言的单一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树立以外语为主体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观念。复合型外语人才实际上就是专业综合化的外语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就是把语言能力与别的专业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能力培养。为了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首先必须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及专业之间课程的融合。其次要根据社会需求适当扩展外语专业的学科覆盖面,通过校内选修和外语加专业、专业方向等形式来协调外语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以达到知识结构上的复合。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外语的工具属性和载体作用,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本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相邻学科知识以及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此外,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市场和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倾向,以培养更具特色的高质量的应用性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

2.构建科学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构建目标明确、结构优化的课程体系。根据课程内在规律、学生认知发展、专业要求和社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结构,增设与复合学科相关的专业课,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和融合,探索如何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语言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实现多学科知识的交融,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整合,从而达到“专业渗透、方向交叉、知识宽厚、突出素质”⑨的培养目标。

在构建科学化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方面,首先要分清哪些是主干课程,哪些是相关课程;然后采取课程模块建构的方法,先把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和选修课及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分类,然后再按照不同专业方向优化组合成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程模块。《大纲》把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1)专业技能模块。由基础英语、听说、写作、翻译、选读、第二外语等课程构成的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专业技能课程模块。(2)专业知识模块。由语音学、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课程构成的旨在培养学生科学认识语言结构和实用规律的语言理论课程模块以及由英美文学、大学语文、英美概况等课程构成的旨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跨文化意识的专业知识课程模块。(3)相关专业知识模块。由学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及市场需求选择的与英语专业相关联的旨在培养学生复合型能力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此外还有以公共外语、文秘外语、物流外语、商贸外语、旅游外语、酒店外语、涉外法律等课程构成的旨在配合学生跨学科专业培养的实用语言课程模块。

由于复合型外语人才既要具备外语基本功又要兼备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内容设方面,我们要注意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重点,适当加入人文科技等相关复合知识,处理好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之间的关系。

3.改革教学方法,强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优化教学方法。鉴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外语教学应在侧重语言技能和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交际法、情景法等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行的,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第二课堂体系来实现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由于复合型外语人才重在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外语从事与复合专业有关的具体工作的实践技能,学校可以利用学术讲座、多媒体和互联网等形式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操练机会,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业务技能,采用校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联合实习基地,多渠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锻炼机会,指导学生通过工作实践尽快掌握相关专业领域知识、完善所学知识,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提高他们在相关专业领域运用英语的能力及语言应用技能,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

4.构建适应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体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工程涉及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知识结构模块的设计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目标和对就业市场的充分调研;二是建立有效的适应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模式与运作机制。

培养既具良好外语素质又具一定专业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需要开放式、多样化、突出学习者个性发展的教学管理体系保驾护航,教学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需要学分制和选修课制度的强力支撑与保障。教学体系包括通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实践课的理论授课体系、实践授课体系和素质教育活动体系。通修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须按统一规划实施,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不合格可以重修或另选;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可以设置几个专业方向模块,尽可能多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课程,学生必须选择某一专业方向模块中要求达到的规定课程门数和学分;实践课需在相关教师指导下,通过课外实践的方式来完成。

实行严格意义上的学分制和与之相配套的选课制。学分制是以选课自由为主要标志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手段。学生可在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下,在时间和内容上完全按自己的意愿选课学习,学校则通过弹性学分制,根据学生实际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情况,适当缩短或延长学生在校学习年限。

5.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有一支年龄、知识、学历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队伍。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专业主要讲授外国语言文学课程,这种单科教育模式培养出的外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所以就现阶段来讲,我们的师资队伍还难以胜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任务。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采取措施以解当前复合型师资不足的问题:(1)进行跨学院资源共享,整合教学团队。将一些复合型外语教师充实到外语师资队伍中,以改善外语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加快复合型外语专业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外语教学质量。(2)加大与兄弟院校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要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我们可以通过有计划的国内外培训实现教师知识和技能结构的更新;还可以积极采取措施,激励外语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根据学科需要及个人兴趣和爱好,进行跨专业深造,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素质;鼓励非外语专业教师学习外语,力争达到专业与语言复合,实现知识的交融,更好地适应复合型外语教学模式的要求。

四、结语

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需要教育部门与学校的关心与投入,需要有关专家的缜密思考与通盘研究,更需要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外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的努力探索、不断实践和无私奉献。

[注释]

①③④⑤⑥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4,5,17,18,19.

②杜瑞清.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及实践[J].外语教学,1997(2):33.

⑦李悦娥.创建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0(8):92.

⑧韩高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内涵及其培养途径[J].科教文汇,2007(11):92.

⑨崔建立.大力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N].光明日报,2008-09-14.

[参考文献]

[1]范艳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求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河南科技,2012(8).

[2]高翔,穆从军.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J].外语界,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