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中医基础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4-01-20 16:42:29

中医基础笔记

中医基础笔记篇(1)

引言:阐述解剖学的学习目的。揭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笔者系五年制本科临床专业在校学生,人体解剖学主要包括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这两门学科都属于人体解剖学范畴。就像恩格斯说过的,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这两门学科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所以,学好解剖学,对一个医学生至关重要。

首先,明确两门学科的学习目的才能更好的学习解剖学。笔者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了访问,结果发现,部分同学并不明白两门学科的学习目的与区别。这使得学习出现了盲目性。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解剖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1]而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人体各局部区域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以及层次关系,并适当联系临床应用的科学。医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临床课之前,通过实地解剖而牢固掌握解剖学基本知识,培养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为临床主要课程内、外、妇、儿以及有关手术科室打下比较坚实的局部解剖学基础。[2]两者并不矛盾也不存在谁更重要之说。

其次,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课程,知识容量大且内容复杂。教材以大量的文字叙述著称,学生即使能理解,也因为内容繁多而难以记忆。[3]要学好系统解剖学与局部解剖学,好的记忆方法必不可少。笔者通过与一些学习不错的同学探讨,向老师请教以及结合自身体会归纳出几点记忆方法,如下陈述:

1.理解记忆,切忌死记硬背。这两门解剖课程庞杂,只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易混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以记忆加深理解。

2.多归纳,多联系。在学习中遇到重点、难点和易混淆的知识点,要善于归纳总结来加强记忆,对照记忆。同时要多联系活体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组织学等,联合学习。

3.注重绘图。解剖学具有极强的形象性。书上冗长而晦涩的描述常常让人产生厌烦心理,而绘图形象地体现了人体器官的形态结构与位置毗邻。绘图对加深理解记忆有着极大的作用。

中医基础笔记篇(2)

一、活体联系学习法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科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免除许多繁琐的文字及语言描述,但教具毕竟不同于实物,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人体部位可让学生对照自身或同学认清其位置。比如,讲到体循环的动脉时,学生可以通过挂图、模型和多媒体的展示,在自己或同学身上触摸到全身脉搏搏动点,并讲解给学生临床常用止血的压迫部位,测量脉搏和血压的部位。这种逐层深入的学习模式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二、标本联系学习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或者是出生后死亡?”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避免学生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最终达到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知识的目的。

三、生活联系学习法

生活中常用语与解剖学的联系,比如人们常说的“小心眼”“偏心”“脑子进水了”等。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食品与人体器官的联系,比如:核桃与脑、西红柿与心脏、柿饼与红细胞等。利用生活联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四、功能联系学习法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这充分证实了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这一观点。

五、临床联系学习法

解剖学属于基础医学,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医学内容,这就要求解剖授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解剖学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完全可以联系相关的临床医学病案,让学生在接受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一定的医学临床知识。一个有代表性的临床医学病案,常常会起到茅塞顿开、柳暗花明的作用,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病例,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趣味,而且使学生加深了对解剖学内容的掌握,同时也增加了对临床医学内容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最终为以后医学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整体联系学习法

系统解剖学把人体分成九大系统,在学习时要把这九大系统相结合的学习和记忆。食管、输尿管、男性尿道分别属于消化、泌尿、生殖三个系统,但它们之间却相互联系。有不同三处狭窄,第二处狭窄的原因是受某个器官的影响等。所以解剖学的每个系统都不是单一孤立,都是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在一起。因此,把每个系统相关的知识相互理解、消化、结合才能更高的提高解剖学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选用适合的记忆方法,经过与没有进行记忆方法训练的班级比较,受指导班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要明显高于未受记忆方法指导班级学生,对解剖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要更深刻。

本文所列举的几种方法是笔者从事解剖学教学工作中,通过学习实践与交流获得的点滴心得,希望以后能与解剖学界的各位同事共同探讨研究,为进一步提高解剖学的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兆华,李晓莉.解剖学课堂教学探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23-24.

\[2\]王怀生.解剖学基础\[J\].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34.

中医基础笔记篇(3)

一、中国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

在中国的民族医药中,可能没有哪一种向苗医药一样,医与药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一方面苗药发展的形式喜人,但另一方面苗医院、苗医执业人员的发展及地位却相当尴尬。

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社会各界从不同角度基于不同目的,纷纷将眼光聚焦于苗医苗药。一些学者认为,由于其中不可避免夹杂了经济利益的动因,这会让苗医药研究,特别是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充斥着浮躁,容易被经济上的短视所影响,从长远上会有害于苗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首先亦承认当下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存在一定的浮躁,且与经济利益的驱动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许多研究者是抱着“赤诚”的学术之心进行研究的,不少项目支助资金来源于政府,而政府的目的虽然一部分是为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更多的是对民族历史遗产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不管基于什么原因,社会的共同关注本身也是利大于弊的。

另外,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个不太寻常的现象。那就是,苗医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苗药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了瓶颈,而这一瓶颈就是苗医基础理论的缺位所导致的。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不得不关注苗医的基础理论研究。到此,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逻辑是苗医基础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说是为苗药进一步发展而服务的,苗医的发展不是一种自觉主动式的,而是被动式的。

二、是否存在苗医的理论之争

由于这种奇特的“跛脚”现象,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只存在苗药不存在苗医。因为苗族的“迁徙”特点,苗族同胞为对抗疾病过程中吸纳了“迁徙”之路上所能接触到的一切医药知识,同时凭借大量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药物知识经验,因此形成了今天苗药“简、便、效、廉、奇”的特点,也由于此原因造就了苗药加工简单,苗医擅长治疗外伤、虫蛇咬伤。但在医学基础理论上,苗医不像藏医、维医等那样在借鉴古代印度、古代阿拉伯等医学知识的基础上诞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学。相反其中充满了大量“巫术”这类在今天看来完全不科学的因素,其较为可取之处中可以看到许多中医的影子。另外,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亦提出,当代苗医在基础理论上也呈现四分五裂的状态,彼此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很难调和,也没有哪一种理论具有足够压倒其他理论的优势,获得广泛的认可。笔者对此种观点并不赞同,笔者认为:首先,从医药的逻辑关系上来讲,不可能出现存在大量的苗药不存在苗医的局面。笔者承认,无医学理论支撑,仅仅为药物使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在人类历史上是存在的,这种情况下注定药物使用情况是零散、无体系化的,就是一种经验的简单堆积。但今天苗医在针对外科、内科、妇科、儿科、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诊疗方法。比如苗医正骨、蛇伤疗法及九节茶治疗头晕、骨折、风湿疼痛等项目已经被列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次,苗医之中的确存在这一些远古“巫术”的因素,但这恰恰说明其产生时间久远,符合人类医学产生的客观规律。因为苗族处于“迁徙”之中,注定其作为一个团体存在时,是较为封闭的,因此苗族的一些传承已久的文化可以延续到今天,这其中也包括了苗医。第三,今天苗医基础理论不统一,彼此之间冲突较为激烈,甚至有的观点可能在后世看来是谬误的。但这只能说明苗医由于苗族所经历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无法像中医、西方古代医学等可以在从容发展文化的基础之上诞生成熟的哲学体系,进而为其产生做好充分的铺垫。医学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存在的社会所普遍承认的哲学相一致,哲学是从千千万万的具象中抽象出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因此具象是客观存在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也就存在,只是现阶段暂时还未抽象出令人信服的最普遍的一般性规律,苗医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如此。

三、当代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常用方法

1、根据历史文献进行实证分析

苗医从目前的历史考证来看,具有悠久的历史,不少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指出:“西汉刘汉《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伤寒病发狂兼发斑疹的治疗,在《验方新编》一书中记录了苗人用癞蛤蟆贴敷治疗之秘方。“凡伤寒发狂,眼直舌强,或发斑疹,急用铜钱于脊背、两手弯、扇榕浴⒘酵韧涔纬銮嘧仙,随取癞蛤蟆一只(目红、皮红、腹无八字纹者勿用),破开去肠肚各物,贴心坎上,取蛤蟆肝煎水服之。并用煮熟鸡蛋,去壳,于刮伤处乘热滚擦,随滚随换,其病顿减,有起死回生之功。滚过鸡蛋埋入土内,不可使鸡犬误食。此苗人秘方也。”《贵州苗族医药研究与开发》介绍说:“经欧志安研究统计,《神农本草经》苗语记音的药草达1/3左右;欧氏尚发现,明代李时珍的名著《本草纲目》第一册有17种苗药,第二册有27种苗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不少苗族药物的形态、采集与药用经验。”这个介绍,一方面肯定了苗族医药在久远的古代就对中国传统医药知识体系建构产生了影响,同时,也是认同了欧志安先生为代表的“从古老医书研究苗族医药”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试图复原历史上的苗医,还原苗医的本来面目,并常常与同时期的苗族历史研究有着一定的关联度,但却存在着一种为了追求历史感而在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独立知识体系和相应说明方法的缺陷。

2、从现存临床病例治疗经验入手进行实证分析

前文已提过现存苗医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在传承上多为家庭内部成员之间进行,不少苗医在传承过程中丢失了治疗方法基础理论,却保存了有关疾病的药方,所以在对疾病治疗过程中对病理及治疗基础理论无法进行清晰的阐述,当然更别提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在阐述时的保留。同时,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不可否认在民间也存在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因此,采用此方法的学者在资料收集时不得不面临这样的难题:一、资料庞杂,且其中真伪难辨,特别苗医药传承上具有一定的保守性,要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材料,具有一定的难度,且在材料的选择上保持中立,不被其他因素所影响也是对研究者的考验;二、收集苗医药的第一手资料最好的地点是在苗族聚居的,苗族文化保持较完好的苗族村落,而当地往往使用苗语,且为保证材料的“原滋原味”,往往要求研究者对苗语有相当的了解,但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通晓苗语的不多,因此常常存在解读第一手资料时就已经存在失真;三、由于收集资料源于基层苗医药行医者或家中所传的已保留不多的医药知识,或在个人长期行医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心得,因此这些材料过于零散化,过于具象化,在收集资料后必须要进行普遍性论证,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前两个原因的存在,使得这一工作的完成困难重重。因此,从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到对研究者本身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来看,客观地说,目前作为研究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的资料,还远远不够的。现有研究成果在深度和可信度,还难以让人信服。

3、创立苗族医药理论

一些苗族医药研究者依托“八代苗医大师龙玉六秘传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进行了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理论建模,并演绎了一些试图解释其相应医理逻辑合理性的诊治原则和方法,其影响不小。

笔者认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同盲人摸象,仅为人类在认知上具有局限性的情况下不得不采用的从不同路径认识事物本源的无奈之举,但不管采用哪种研究方法,都应建立在历史上已有的和现存的苗医药的各种具象基础之上。

四、苗医药基础理论的几种代表学说

1、三界说

苗族医的三界学说是在苗族民间长期流传的一种人体功能区划分的学说,是一种类比自然界中物类相互关系来解释人体三大区域之间的联系的朴素理论。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树界、土界、水界三个区域,三界之间具有紧密的相资和相制的联系。树扎根于土壤,必须从土壤之中获得养分,土壤孕育着生命,但有赖于水的滋润才能肥沃,水是生命之源,但也有赖于树的运转和土的吸纳才能鲜活、灵动。只有三者协调人体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否则一损俱损,疾病产生。

2、四大筋脉说

苗医认为,筋与脉是人体两个关系十分密切的重要系统。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系统,同时彼此之间又具有紧密的联系。四大筋承担着指挥、组织、带动和协调人体运动的任务,四大脉则是向四肢和各组织供应其所需物质的主干,“筋为气道,医有脉行血”。筋脉与疾病的关系由于筋脉的重要生理功能,四大筋脉在疾病的产生和治疗中往往有着特殊的作用。筋脉的特点是“以通为用,以畅为安,以塞为病,以绝而亡”,而外伤、内损都有可能导致筋脉受损。苗医的筋脉理论与中医的经络学说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形态上相对模糊,不像中医的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那样线路清晰而具体;但在功能上却较为明确。

3、苗医毒学说

苗医认为“毒为百病之源”,有“无毒不生病、无乱不成疾”之说,故对毒的治疗极为重视,也因此给其他地区的人民以苗人擅使毒的印象。苗医认为,毒祛病消,因此将除毒邪作为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苗医药经过长期发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祛毒邪的方法,主要有:解毒法、攻毒法、排毒法、拔毒法、克毒法,表毒法、赶毒法、清毒法、败毒法等等,被称为“去毒九法”。苗医根据不同性质、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毒邪采用不同的祛毒邪的方法。

4、生成哲学与交环学说

该学说强调一切事物由搜媚若、各薄港搜、玛汝务翠三大要素组成,即物质、能量和条件,三者不能缺一的苗族生成哲学。该学说认为人体生理、病理、病因、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成哲学密不可分。在病因上认为毒、亏、伤、积、菌、x是致病原因。

笔者认为,前三种代表学说过于肤浅,因为解决医药学基础理论的认知问题应当首先回应关于世界本源的问题,即世界是有什么构成的。不管是传统中医还是现代西医对此问题均做出了回答,并在此答案的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医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认为世界的本源是阴阳五行,人体的构成与平衡也离不开阴阳五行;现代西医从分子、细胞等现代物理、化学、生物学的角度认知世界,进而认知人体的构成与疾病。这种对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体与疾病的认知形成统一,从哲学的角度对医学给予了有力的支撑。第四种代表学说笔者认为,生成哲学并不是建构在苗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哲学范式。首先从其源头来说,其真实性是有待进一步考证的。根据相关学者论文记载,生成哲学源于龙玉六传唱的苗族古老话《万物生成共源根》。但作为论证生成哲学的重要依据,首先在万物起源与构成的记载上,其真实性笔者是有所保留的。关于世界的起源,在苗学界公认的是“邃古之初,古老昔时。天地粘连在一起,日月贴合在一块。世间黑漆漆,宇空暗幽幽。”“重公”、“黎公”用锤和钻把宇宙打开的,而不是《苗族生成学》译文所说的“就分了天和地;先安日月,后配星斗,山、水、气都齐备。”“天气罩人,地气托天。其次,生成哲学一分为三的哲学模型在笔者看来不过是对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哲学模型的另一种稍作变化了的表述,其核心思想与苗族民间的各种各样“医文化现象”和“药文化现象”所遵循的传统知识体系的哲学思想是不同的。

五、结语

苗医药基础理论的构建应当放在一个更大的场域中进行探讨,即苗族的哲学问题探讨中来,这也是笔者认为在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种缺憾。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需要各个方面苗族问题研究者的共同合力,苗医药基础理论研究者在研究时眼光同样应当关注其他领域中关于苗族哲学问题的研究。历史研究表明,医药学问题同样是世界的认知问题,人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认识自己――包括身体和心灵,另一方面在认知方法上会以已获得的认知外部世界的经验去认识自己,因此最终医学必将导向一种哲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麻勇斌,论苗族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缺陷,贵州社会科学[J],2006年1月第1期

[2]杜江、胡成刚、赵俊华、韦波,苗医“三界”学说探析,中国民族医药杂志[J],2009年03期

[3]杜江,苗医“四大筋脉”学说的探讨,中华中医药杂志[J],2006年第10期

中医基础笔记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243-01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以及能运用免疫学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些临床现象。医学免疫学教学面临着课时少、内容多且抽象,教材跟不上教学内容更新,学生学习经常感觉没有抓手、目标不明确等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为了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端,近几年来出现多种教学模式,例如PBL教学模式、慕课等,有些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免疫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为了更进一步的提高教学质量,实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一、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内容多且抽象,学时少

医学免疫学涉及到的内容多,包括组织胚胎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学起来较吃力;医学免疫学课时少,笔者所在学校临床系学生免疫学理论学时加实验学时总共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个,实验学时8个,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要在仅有的46个学时讲完所有的内容(基础免疫、临床免疫、免疫学技术23个章节),讲课速度比较快,对于基础较差的区内(自治区区内)学生来说,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很难的学科。学生也普遍反映医学们医学太难了,老师讲的快,听不懂。

2、学生的被动学习

很多大学生受中、小学学习模式的影响,早已养成了一种被动学习的习惯:课前不预习,不去主动思考,课堂上不知道是该记笔记还是该看课件抑或听老师讲,手忙脚乱,最后什么也没弄懂,课下不复习。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因不善于做学习的主人,容易把自己当成学习的奴隶,感觉枯燥无味,毫无学习兴趣。

二、翻转课堂在医学免疫学课堂上的应用

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理念,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 年春,该校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在考虑如何给因病无法出席课堂学习的学生补课时,利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 Point演示文稿及教师讲课音频,并将制作好的视频放置到网站上以供缺课的学生使用。从未缺席的学生也使用在线材料,主要用于复习和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不久,两位老师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展开课堂教学实践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由此提出了该理[1]。

在我们的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要有意关注和克服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些障碍。笔者所做的教学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翻转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享受学习”。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和学习教学视频等资源,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 面交流,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讨等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那么,如何具体实现呢?

1、教师制作视频

老师制作视频讲解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把难点、重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对于某些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最好制作出动画来演示所要说明的问题,这样可以很容易的,很直观的结实该知识点,同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病理来说明。最后给学生强调要求掌握的内容。

2、教师设计课前问题引导、课后问题检查

为了加强视频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后问题,给学生预设目标,设计课前问题,引导他们在学习时发现问题。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终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在卡烫伤跟老师一起探讨。对于该节课的重点部分,一定要弄通弄懂,只有这样才能熟练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来结束生活中常见病理。在进行视频学习时,对于不理解的内容做上标记。 教师在讲解时应注重精讲,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本节课所讲的内容,让学生多做练习加以巩固。

3、选择上课内容

本课程教授的对象为临床本科班、全科班、护理本科班及预防本科班的学生。笔者在上课前会对授课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如:高中时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学习医学免疫学之前都学过那些医学的基础课程?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入学成绩如何,在校成绩怎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依据我们的教学大纲,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内容要有适当的增减。对基础好的班级适当的增加教学难度和教学内容;对基础差的班级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少教学内容,以掌握基本的内容为主[2]。在进行讲解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加以解释,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模式的教学,教师的引导和学习内容的选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自主学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中医基础笔记篇(5)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是区域社区卫生管理的基础,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依据,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系统化文件,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收集、记录社区居民健康信息的重要工具。通过建立健康档案,能够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的健康状况和疾病构成,了解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管理,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奠定基础。

居民健康档案记录了社区居民的所有健康相关信息,社区医生可以通过分析,掌握社区居民中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化情况,有利于社区医生及时、动态地了解所在社区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开展社区诊断。

利用健康档案的信息,可以科学地界定或区分社区中不同健康状况的人群,把未诊断的患者(二级预防对象)和高危人群(一级预防的对象)从社区普通人群中及早发现和区分出来,并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要开展疾病或健康管理,为筛选高危人群、开展疾病和健康管理,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打下基础。

居民健康档案详细、连续地记录了个人的健康问题、所患疾病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及时、恰当地诊断疾病,开展个体化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同时,诊疗和干预记录也不断丰富着健康档案的内容,使之成为社区预防保健工作。

覆盖面广的健康档案反映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和社区卫生资源分布情况,能为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提供基础信息,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实现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动态连续的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收集,能反映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过程,为经济和社会效益、居民满意度等服务效果评估提供信息支持;另外健康档案还能作为健康公平性监测的工具。

居民健康信息采集包括对每个居民的基本信息、慢病信息、体检信息、健康动态记录等信息的采集。

信息综合查询:在信息综合查询模块中,可以利用家庭住址编码、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时间段、慢八病等条件分别查询人员的信息,同时可以对这些条件任意组合之后进行综合查询。

家访预约信息查询:在家访预约信息查询模块中,可以根据家访预约时间来查询某一天需要进行家访的所有老人及慢病患者的信息。

儿童接种信息查询:在儿童接种信息查询模块中,可以根据接种预约时间来查询某一天需要进行接种的所有儿童的信息。

老人、儿童及妇女、慢病患者信息管理。

信息预警和提示:用户成功登录系统后,系统自动列出该登录用户所负责的辖区内,当日需要进行家访的人员信息和当日需要进行接种的儿童信息。

数码动态记录管理:针对没有医生工作站的社区、医生通过计算机输入较困难的医生和家庭访视无法实时用计算机记录的情况,应用数码纸笔技术,医生用数码笔在普通纸上记录诊疗信息的同时数码笔将原始笔迹以矢量点阵的形式存储到数码笔中,并集中上传到数据库中,提供图象式居民健康档案。

数据接口:接口标准的建立是区域社区卫生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居民健康档案、HIS和医保等系统的桥梁,主要包括居民数字健康档案管理接口、居民数码健康档案管理接口、身份识别接口、双向转诊接口和医保接口。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接口用于连接社区门诊医生工作站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提供居民健康动态记录数据输入接口,医生在病人就诊时就可以实时地将门诊病历信息记录到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中;提供居民健康档案数据查询接口,病人在就诊时,医生可以随时在医生工作站上查询病人健康档信息。

用磁卡作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身份识别介质,建立磁卡信息调用接口,连接与健康档案采集和查询有关的信息系统。

双向转诊接口用于社区HIS与医院HIS的数据连接。医保接口用于社区HIS与医保结算系统连接。

数据管理:采用集中分布式数据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将健康档案的核心内容存储到数据中心。对于规模、数据量都比较小的社区,直接通过互联网连接数据中心进行数据录入和检索;对于规模大且有条件的社区建立前置服务器,实现数据本地存储实时上传。

中医基础笔记篇(6)

1优化课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入学新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应采用从抽象到具体—三段层次的教学方法:第一层次:理论教学方法。针对比较枯燥难解的理论知识(比如阴阳、五行、藏象等概念和基本内容),可以采用启发式、导入式、举例法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易观察到的现象相联系,用生动解释抽象,化繁为简,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减少学生理解掌握这些深奥理论的困难;第二层次:实践教学方法。针对中医学实践与理论并重的特点(比如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藏象学说中五脏六腑的特点),可以采用案例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格局,通过医学案例的引导,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有血有肉,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使教学内容更为生动活泼。第三层次:自主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习无限的中医理论知识的特点,可采用开设讲座、组织试讲、网络学习等教学方法,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2更新课程教学手段,挖掘学生学习潜能

传统的教学手段通常以“手写板书”为主,板书是教师最普遍的教学行为,也是教学技术中的“常规武器”。好的板书可以呈现本节课程的脉络,并提示、警示知识难点、重点。还可以制造教学的停顿。教学需要停顿,因为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教师利用板书制造的停顿长短、频率、出现的时机,以给学生提供思考消化的时间。随着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出现打破了打破了板书色彩单一、内容平面、形式单调的缺点。然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新问题,尤其是面临《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特点,一些老师反映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尤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更是如此[3],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往往只能把大量的文字复制在上面,形成一本电子教材书,造成学生视觉疲乏,思考滞后,甚至不知如何记笔记。所以,好的教学手段就是要不断更新,使之与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努力把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发挥到极点,适当配合板书,真正达到驾驭灵活,惟妙惟肖的目的,让学生的视听言动紧随其中。针对《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理论繁冗特点和学生学习思维特征,在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要把握三要素:第一、变文字为结构图。著名的美国图论学者哈拉里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中医基础理论》中一些比较枯躁概念、原理,不但难以记忆,而且容易忘记。如果把古朴的文字转换成简洁的结构图,配合生动的讲解,学生喜听易懂肯用笔画,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力和理解力。第二、丰富教学素材。多媒体课件的最大优势就是能把图像、文字、音乐、动画等多种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4],以达到刺激学生感官的作用。由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内容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文学内涵完全不同,所以初学新生易产生“认知乱码,无法识别”的现象。如果将这些陌生的抽象名词和知识难点以图像、动画展现给学生,会给学生留下很直观和生动的印象,加深学生的清晰理解,使难点不难。此外还可适当扩充知识容量,在掌握本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可以串联一些与本节知识相关联的中药、方剂图片,舌象、脉象图片,病案、症状图片,开阔学生学习视野,挖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第三、明确制作目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之前,务必要认真研究《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各个章节的内容,确定多媒体课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的价值,尤其涉及到图片、影音、动画等方面的内容,要做到适当而止,避免走入形式重于内容的误区,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效果;制作过程中,文字部分的描述应当简练准确,概括性强,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务必要用文字明确表述,清晰难忘。色彩部分,避免使用太过绚烂的颜色,要确保文字部分可见度要高;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节省了很多板书时间,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需要理解、消化、整合和记笔记的时间,所以在讲授过程中应当适时给学生预留停顿时间,控制课堂节奏,严格遵循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原则。此外,在更新课程教学手段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观察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习效率,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授课方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中医课程的“先导课程”。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不断提高该课程教学内涵建设水平不仅仅是为了顺应中国教育改革的总体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保证课程的持续发展,不断发扬的重要举措。

作者:刘禹辛 尚晓玲 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教研室

中医基础笔记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9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32-01

《护士条例》第一章第二条对护士职业进行了科学界定,护士是指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依照本条例规定从事护理活动,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职责的卫生技术人员[1]。随着社会的发展,病患需求的不断提高,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护士,尽管拥有现代的思想观念,全新的服务理念,但他们在职业素养方面还存在欠缺。因此,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争取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素质尤为重要。本文就新护士通过撰写工作笔记这一有效途径达到提高自身职业素养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2012年通过招聘进入我院的60名新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23周岁,其中本科学历30人,专科学历30人,均已经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1.2 研究方法 将近三年进入我院的60名新护士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从事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要求及时做好工作笔记;对照组在完成日常工作过程中不作工作笔记要求。实验时间6个月后比较两组新护士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差异。

2 新护士工作笔记撰写要求和方法

2.1 新护士工作笔记撰写要求 新护士在进行工作笔记中,应该有具体的要求:首先,笔记的内容必须经过自身的理解和思考进行撰写。其次,笔记的内容要包括:学习经验、工作体会、护理收获、和职业建议四个方面内容[2]。最后,在进行工作笔记时,注意文字叙述,将自身的实践心得和对具体工作的理解记录下来。

2.2 新护士工作笔记撰写方法 新护士在撰写笔记时,要采用适当的方法:一是要认真阅读日常护理记录,做好工作笔记。二是学习前辈在面对病人时所作的记录和心态,对一些问题要做好笔记。三是在做记录时,要注意对细节问题的处理,以及将前辈照料病患的过程要详细记录,这样对于自己独立照顾病患时有指导的方向和标准。

3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新护士的职业素养在学习经验、工作体会、护理收获、和职业建议四个方面的区别很大。

4 讨论

通过为期6个月的实验,不仅让新护士意识到了做好工作笔记对提高自己综合素质非常重要,而且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也有着很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学习经验方面 我们常说学无止境,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增加自己的经验,实验组的30人在经过培训之后有25人占83﹪积攒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丰富了自己的所学,并能够将积累的经验很好的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而对照组中,有14人占46.7﹪会在临床试验期间主动积累学习经验。

4.2 工作心得方面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也要善于总结自己,实验组的30人通过在临床实践中坚持总结自己的工作心得与体会,并做好记录,共有27人占90﹪对于自己的工作谈出很多的领悟与体会,也提高了业务技能和减少了工作中错误的发生。而对照组中仅有16人占53.3﹪在工作中不断地归纳自己的工作感想,而其她护士在工作能力方面由于不注重总结自己,还是会有很多失误出现。

4.3 护理工作的收获方面 古人常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做工作也是如此。护理工作看似简单,但却很繁琐。实验组中有24人占80%的新护士在结束临床试验后收获颇丰,让自己的工作技能得到完善和提升,而对照组中仅有11人占36.7%的新护士在实验结束后各方面有所提高,其他63.7%的新护士对一些护理细节依然生疏。

4.4 工作建议方面 通过此次的临床试验研究,我们发现实验组的通过笔记将日常的工作情况和病患的相关情况进行相关记录,有28人占93.3%左右的新护士在工作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的同时,还能对日后的护理工作方法和一些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而对照组中仅有13人占43.3%仅仅是按照规章制度工作,对于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或者观点完全提不出任何有建设性的意见。

5 工作笔记对新护士工作的影响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做好工作笔记不仅对新护士提高护理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很大帮助,对日后的工作成果及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5.1 有助于新护士提高业务水平 通过为期6个月的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30名新护士的业务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而对照组因为在工作期间没有进行相关记录,因此对很多的护理常识以及护士职业素养的知识运用的并不好,在工作中时常处于茫然状态,如果新护士有良好的撰写工作笔记的习惯,及时复习记忆基本的护理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巧,改变调整服务理念,使自身的护理行为规范化、科学化、人文化,为病人消除疑虑,从而达到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的目的[3]。

5.2 有助于新护士爱岗敬业 新护士进行工作笔记有助于强化新护士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实验可以发现实验组通过记录笔记,已经有90%左右的新护士在工作体会和职业建议两个方面开始培养自己独立的见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在对照组中,有50%左右的新护士对自己的工作就只是完成工作任务,对自己的要求并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与病患沟通的次数也很有限。只有爱岗敬业,才能彻底贯彻医院“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

5.3 有助于新护士认识到护理基础的重要性 基础的护理专业知识是护士的专业内涵的基础[4]。新护士刚工作时都是从基础的护理工作做起,新护士通过对工作笔记的复习,从而提高新护士学习护理专业知识理论的热情。基础的护理方式是病患的最基本的需求,是对病患治疗的保证。

5.4 有利于提高新护士的形象素质 护士的热情、微笑服务、技术过硬等是提高新护士形象素质的基本条件,新护士通过平时对前辈的日常形象素质的学习进行总结,学习在无形中给病患营造温馨的治疗环境以及在心灵上给予病患的安慰。因此,通过对工作笔记的总结,能够有效的提高新护士的形象素质,为医院打造优秀的服务质量奠定基础[5]。

结合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做好护理工作的笔记,对于提高新护士的职业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6 结论

新护士建立工作笔记是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比较科学性的方法。通过撰写工作笔记,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护理的质量,有效地提高了新护士的专业素质、认知能力、技术能力、与病患交流能力,养成了新护士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经验的优秀习惯,对新护士认真履行基础职责和成熟的思维方式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而新护士通过对工作笔记的总结也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以后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7号)——护士条例[Z].2008.1.

[2] 陆一春.护生实习周记对临床实习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3,17(4):490.

中医基础笔记篇(8)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各学科间在相互渗透,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新型的高素质技能型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笔者谈一些自己在教学上的体会。

1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门课免疫学部分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微生物部分内容繁杂、容易混淆、比较枯燥,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惫。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握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经常采用指导性和启发式教学,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CAI课件具有直观性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1]。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还能强化学生对所授内容的记忆,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教给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在讲解免疫学这部分内容时,概念多、抽象、理论深奥、不易理解,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对帮助学生学好免疫学这章非常重要[2]。首先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把问题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其次要求学生上课做好笔记。学生做好笔记,容易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还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另外要求学生课后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轻易忘记,就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及时的进行复习,前边所学的内容掌握了,为后边的内容理解就打下了基础。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应安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自学能力,拓宽视野,增长人文知识,发展个性。预习是培养自学能力的第一步,通过预习和独立思考,学生在教师讲课前就已经掌握了大部分内容,一些不懂的关键问题在课堂上经教师一点,不仅理解,而且记忆深刻,这样逐渐地通过自学也能掌握应学会的内容。每节课结束时,教师都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下节课开始时进行提问,逐渐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今后知识更新的需要。医学基础课普遍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易懂难记的特点,结合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教师为主导,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教师要导在方向上,导在关键上,导在提高学习能力上,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4 重视实验课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内容在理论课上难以讲清楚,有些内容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现象和结果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课上的内容。如细菌代谢产物的观察、细菌的人工培养、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等,使上述各节的理论内容与实验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操作和示教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判断,使理论课上无法完成的内容在实验课上完成。传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帮助不大。我大胆尝试变“实验教学”为“实践教学”,将实验室实验教学引向社会实践性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技能型医学人才而努力。

中医基础笔记篇(9)

五行学说是中医护理中的基础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学习中医护理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仅仅是照本宣科,讲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学生就会对五行学说的内容不好理解,知识点记忆困难。作为授课教师,应努力寻求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枯燥知识生动化,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尝试,收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五行学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中医护理五行学说的教学中发现:由于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五行学说,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有陌生感。在课堂上,学生缺乏激情,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只有改变这种课堂状态,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五行学说教学策略

1.临床病例导入新课

在教学中,笔者选择临床上的经典病例,导入新课,提供机会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知识。根据望、闻、问、切了解五色、五音、五味、脉象虚实变化,判断疾病在何脏何腑,这是五行辩证思想,《难经》中最早记载了五行辨证思想。在临床中,很多人用此法治疗疾病,疗效显著。笔者在导入新课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则咳嗽病例,张某,女,34岁,从事电话咨询工作,每日说话8小时以上。以咳嗽气短3个月,加重1周求治,症见,咳嗽声低,痰少色白,气短,动者加重,心烦,喜叹息,自汗,怕风,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患者服用药方如下:人参15g,白术15g,茯苓10g,甘草3g,桔梗10g,杏仁10g,肉桂6g,茯神15g,白芍10g,升麻6g。服5剂咳嗽诸症减轻,继续服7剂而愈。

病例展示了内伤咳嗽,病程日久,会累及五脏六腑。让学生根据病例中描述的患者症状,思考五脏之间的传变关系,这个关系正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病例中给出的治疗方法先以本脏为本,选定主方,再顾及其他四脏之变,以一两味药安抚各脏,分而调之,合而治之,疗效显著。

2.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仍然是不可取代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使用讲授法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要扬长避短,讲授法的“短”就在于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教师应力求语言生动形象、抑扬顿挫。讨论法的使用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把学生分组,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小组间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分享讨论结果,可以促进小组内成员和小组间的合作和交流。

3.精选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课堂调查发现,一部分学生反应中医护理课深奥难懂,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理解困难;一些任课老师反应,中医基础理论部分,讲的越多、越仔细,学生不好理解,课堂气氛沉闷。为了改善这种现状,笔者采取了一些方法,尤其是在备课,准备授课教案时,把经典著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融入五行学说的授课,打造快乐课堂,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学习。

中医学与古典文学关系密切,《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镜花缘》、《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著作中往往有很多中医知识的描述,这些描述生动形象、深入人心,让人读后印象深刻。通过在教学中恰当地引用,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视频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比如《红楼梦》第83回中,王太医这样描述林黛玉的病情:“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伤及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流气涌,自然咳吐。”此处就描述了五行学说的脏腑相乘、相侮关系,即肝木乘脾土,肝木侮肺金。

笔者发现把学生平时熟悉的词语、成语引入教学中,学生容易产生共鸣,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和记忆。比如在讲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引入“火冒三丈”、“众人拾柴火焰高”、“击鼓鸣金”、“金戈铁马”、“滴水成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等。“火冒三丈”、“众人拾柴火焰高”形象地展现了火性炎上的特点;“击鼓鸣金”、“金戈铁马”形象地展现了金的收敛、肃杀的特点;“滴水成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形象地展现了水的寒凉、向下的特点。

4.拓展第二课堂,强化教学内容

中医护理内容丰富,由于教学学时有限,学生在课堂上对于五行学说的理解不深入,笔者积极拓展第二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教学内容,比如五行学说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心理素质中有五种品质可以与五行相对应,其中自我相信、自我表现、自我尊重、自我激励、自我更新与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心理的五种品质保持着平衡发展,使人不断进步、完善自我。音乐是一种艺术,音由心生。音乐不仅可以欣赏,还广泛用于治疗方面,对人的身心健康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医五行学说把五音中角、微、宫、商、羽与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应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笔者在五行学说的教学中通过临床病例导入新课,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精选教学内容,拓展第二课堂,强化教学内容等形式,力求教学的趣味性、简单性、实用性,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戴永生.五行辨证概说(2)[J].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2,4(3):217-218.

[2]何佳勇,范伏元.范伏元教授运用五行辨证论治内伤咳嗽经验[J].光明中医,2013,28(2):259-260.

中医基础笔记篇(10)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由于其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考试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优化师生关系

1.1 培养积极的师生情感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前提 如能培养积极的情感,师生之间就能相互信任,平等对待,融洽相处 〔1〕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 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对他所授学科产生兴趣而努力学习,相反,教师再生动的课他们也难以听进去,学不好。因此,教师应以专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严谨的作风全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教师还要消除权威心理,把学生当朋友对待,主动关心接近学生,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以帮助,从而增进师生感情,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所谓“知学生者才能善教,善教者才能使学生善学”。

1.2 扎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往往从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政治观点、教姿教态、甚至语音语调上去评价教师的水平,从而确定自己是否乐意接受这一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板书清楚、表达准确、举止得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拟定的思考题或病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可能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其他基础学科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这些都要求教师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知当前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历教育、进修、参加学习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和各种能力,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才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成为可能。

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学生爱听易懂。免疫学中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 〔2〕 ,并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掌握。而免疫学的概念是构成免疫学科的基石和“砖块”,只有准确而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好免疫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概念的来源、英文的原义、原义和现义的区别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免疫的英文是“immune”,传统意义是免除传染病,这与免疫学是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而来密切相关。然而近代免疫学已超越了单纯抗感染、抵抗传染病的范畴,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应等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免疫现代意义为: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对自身的成分形成耐受,对非己成分产生清除。又如抗体的水解片段Fab和Fc中,Fab即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Fc即fragment crystalliz-able,可结晶片段。记住其英文对理解掌握这些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超敏反应一章中, 内容抽象,各型反应之间的机理容易混淆,常见的疾病容易弄错,我们采用讲授法先讲解各型超敏反应,再应用列表比较法,对各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参与反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点、常见疾病等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各型超敏反应有一清晰的框架。

3 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教学手段可视化差,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众多的图表、图片、照片无法显示,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视野,丰富思维,扩大知识面,使学习变得更加新奇、多样和有趣。如果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优化组合,教师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像、声音的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模拟、局部放大等手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乏味化为生动形象 〔3〕 ,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免疫应答中“MHC-I分子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这部分内容,用单纯的传统讲授法讲解,学生感到非常抽象枯燥,如果在传统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板书及结合多媒体动画形式,能清楚地显示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被蛋白酶加工成抗原肽,转运到内织网与其中新合成的MHC-I类分子结合,逐渐移行表达在细胞膜上,供CD 8+ T细胞识别的整个动态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学起来更直观、好理解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优化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4〕 ,其最明显的作用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听取”知识、“背诵”知识和再显知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状况。要真正改变大学考试中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不仅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优化组合,考试形式也应优化组合,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过去我们理论课、实验课不分,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并不能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现在我们把学生学习免疫学的成绩分学习态度分、笔试成绩分、实验报告分、技能操作成绩四部分。学习态度分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有无完成教师的提问等给予评分;笔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掌握,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和简答题;实验报告占15%,通过对学生每次完成实验报告情况、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给予综合评定;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占15%,考察学生对免疫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通过学生对玻片标本的辨认、直接凝集反应(血型的测定)、简接凝集反应(抗O试验)、 ELISA检测结果的判断等给予评分。通过优化考 试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时能主动寻找动手机会,特别注意各项操作技能的锻炼和标本的辨认。

参考文献

〔1〕朱俊勇.“学导式”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1,9(4):238-240.

中医基础笔记篇(11)

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内容庞杂,目前我国多数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内容由心理学概论与诸多专业心理学内容合编为一门课程,包括了普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内容,使得课程内容相对庞杂,在有限的学时每部分内容难以深入讲解。而且部分内容与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精神病学等学科内容重复,学科本身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

在教学方面,教学目标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的记忆、理解而轻知识的整合、实践;教学方法依旧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虽然辅以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但是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还不够,学生大多习惯了教师教什么,就被动地学什么,习惯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建构;现今的教学手段由于教学硬件的改善而大量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是这种电子板书如果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太多,也会大大加重学生的认知负荷。

2.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

医学心理学既然成为临床医学等专业课程中的主干课程,现有医学心理学学科的单一课程已经难以适应医学模式发展趋势和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当前单一医学心理学课程,架构一个比较科学的、完善的医学心理学课程及教学体系。

2.1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课程体系,与相关医学课程整体协调

优化课程体系的教学安排。可根据教学内容和性质,结合学生心理、能力等因素,将课程分解开设于不同学年,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其一为心理学基础。是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活动过程、人格、心理应激、心理健康等。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通过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规律的学习理解,有助于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有助于记忆、思维规律和方法的掌握及情绪的调节与控制,这些对医学生学习其他医学形态学科有很大帮助,同时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增强适应社会、应对压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和良好人格的塑造。其二为医学心理学内容。是以与临床相关的医学心理学内容为框架。主要包括心理测验、心理咨询与治疗、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和异常心理等,重点放在医学过程中涉及到疾病、病人与医生的心理学问题,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临床学习阶段,因为这些内容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因此应当与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等相关课程及临床见习同步安排。可以结合实际条件合理采取理论讲授与临床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促进临床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形成学科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实用性,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掌握、应用,在实践中认识和解决服务对象在医疗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

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宄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

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2.2 合理建构医学心理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诸因素中最具变化活力的因素。在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的影响下,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师生教学的互动性、教学活动的生命性、教学方式的现代性。根据不同的主题,在传统的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法等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①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医学心理学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医学心理学相关的中英文期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献并提交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研讨,寻求新的研宄课题,然后鼓励有共同兴趣的同学组成小组或者设计问卷进行调查,或者准备材料进行实验,沿着所选定的课题开展研宄。适用于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情绪理论等;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法,此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及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可根据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提前向学生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后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在学习心身疾病一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流行病学、心理社会因素、人格特征、早年经验和心理治疗等方面查阅资料来分析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癌症等心身疾病的表现特征,然后请同学们根据个人所查阅的资料开展讨论,最后由教师做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改革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中:①多媒体教学。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②网络教学。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