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3 16:58:02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1)

一向嗅觉灵敏的资本市场当然不甘落后,跟风炒作早已深入人心。截至10月21日,在2013年大牛股中,东方财富就以区间378%的涨幅位列涨幅榜第8位。其他诸如金证股份、大智慧、内蒙君正和等投资者耳熟能详的互联网金融概念牛股涨幅均超过了100%。

南方基金杨德龙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金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来会有很大发展空间。但目前概念股已经炒作很久,估值偏高,获利回吐的压力较大。

泡沫显现 概念股“虚胖”

就在雅戈尔和阿里巴巴大张旗鼓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同时,也有部分股东在不断撤离,这似乎在预示着什么。

根据证监会网站披露的信息,9月3 0日,证监会正式批准了江信基金股权变更申请,核准上市公司中炬高新持有的江信基金2 0%股权、恒生阳光集团持有的江信基金5%股权,转让给江西金麒麟。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A股市场,概念炒作早已成为重要特征,无论相关上市公司在实体领域的经营状况如何,资本炒作它的火爆程度丝毫不会有所减弱。“这背后的主要推手是金融机构、资本大佬,而并非实实在在的财务报表。”

以大智慧为例。大智慧2013年的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累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6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9059.97万元。而根据大智慧近日的前三季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前三季亏损1.95亿元,亏损额同比大幅增加,每股亏损0. 10 8元。而资料显示,去年前三季度大智慧亏损了1. 2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大智慧去年已亏损2 .7亿元。业内人士分析称,在今年只剩下的几个月内,大智慧扭亏十分困难,公司披星戴帽(被“*ST”)或在劫难逃。

无独有偶,东方财富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72 . 58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 9 . 2 6%。而且公司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3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200.00万元至2,500.00万元。

天弘基金的重要股东之一内蒙君正也在10月10日表示,该公司主营业务为能源化工,与天弘基金在业务层面分属不同行业,目前没有交叉,没有进入金融领域的打算。对于天弘基金的投资仅停留在参股层面,未来不参与其具体经营,受益于余额宝的程度有限。

其实,从上述数据和声明不难看出,互联网金融概念股的泡沫已经有所显现。而且概念股目前是“虚胖”的,业绩远远不足以支撑其股价,不少公司还是大幅亏损的。专家也表示,就目前而言,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投机行为更多,投资行为比较少。

前景看好但未来分化严重

华宝证券资深投资顾问、第一财经和东方财经特邀嘉宾夏天对记者表示,他对互联网金融前景坚定看好,未来有望迎来爆发式的增长。就目前来看,淘宝KO百货零售,京东KO电脑城,未来互联网金融也有望KO传统金融。杨德龙也表达了相类似的看法,他也看好互联网金融的前景,并认为互联网金融会给行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虽然对互联网金融前景一片看好,但是这个行业未来一定会出现分化,而且分化严重。真正能够做大做强的肯定是少数,集体的炒作未来终将退潮。夏天还表示,相对来说,大智慧、、东方财富等牌照相对齐全、拥有一定用户量的公司值得期待,短期的业绩波动并不影响其长远发展。

能走多远成谜团

至于互联网金融概念股还能走多远,杨德龙和夏天都表示,它们目前还属于题材炒作,未来能走多远,谁也说不清楚,这本身就是一个谜。

至于投资者如何参与互联网金融的投资,杨德龙显得相对谨慎。他表示,从逻辑上看,对互联网金融概念股的炒作是在炒预期。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而且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个热点具有一定的持久性。但目前市场的互联网金融概念股已超出了其原有的价值,估值已经很高了。如果投资者要参与此类股票的炒作,还需等一等,等互联网金融降温后再参与。杨德龙特别提醒投资者,该类股票的炒作是一阵一阵的,切忌追高。而且这类公司有一部分是在创业板,等创业板泡沫破灭的时候,这类公司也难独善其身。

夏天则表示出了相对乐观的看法。他认为,这是一个长久的概念,激进一些的投资者对这类股票可积极参与,逢调整可关注。对于这类股票不能追涨,一走坏就赶紧撤。显然,普通投资者中能做到这样的人并不多,还是少参与为妙。

上海钢联(300226.SZ)

上海钢联“互联网金融”概念源于其钢银钢铁现货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战略。对此,上海钢联也表示,钢材的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培育市场,目前交易平台实行免费策略。

(300033.SZ)

公司是目前国内产品线覆盖最宽的金融数据和金融资讯提供商,同时也是最大的证券行情和交易系统服务商之一。公司全资子公司浙江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获得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资格。

金证股份(600446.SH)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金融证券软件企业,提供的相关直销和TA系统工程改造技术解决方案,为基金直销新模式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支付宝的“互联网金融”与天弘基金的“金融互联网化”。

大智慧(601519.SH)

大智慧公司主要产品包括金融资讯及数据P C 终端服务系统、金融资讯及数据移动终端服务系统、证券公司综合服务系统和其他产品或服务四大业务板块,公司也是国内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领头羊。

东方财富(300059.SZ)

公司是我国领先的网络财经信息平台综合运营商,所运营的东方财富网是我国用户访问量最大的互联网财经信息平台之一。东方财富网旗下基金门户天天基金网宣布,其针对货币基金的新型投资工具活期宝上线。

生意宝(002095.SZ)

生意宝全资子公司已获得了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生意宝的“互联网金融”战略,核心主要由B2B在线交易平台、B2B大额支付平台、供应链融资担保平台组成,三者密不可分。

深圳华强(000062.SZ)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2)

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一时之间,这个词热遍了整个中国。现在,我们在百度上搜索“互联网+”,得到的结果是亿数量级,这意味着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标题都读一遍,更不用提把内容看一遍。

杨学山曾在多次场合表示:这是一个潮流、一种趋势。现如今,几乎没有一个领域不在讨论怎么加互联网。大家对这一趋势既兴奋、期待,又心存焦虑和茫然。在此次论坛上,杨学山再次详述了可以从三方面来看“互联网+”。

首先,不能从概念到概念的角度去理解“互联网+”。如今有很多的新名词、新概念,如果从字面到字面、从概念到概念去理解的话,一定会把人们引到很多不可解的矛盾之中。所以,杨学山提出看“互联网+”一定要分成4个符号来找它的内涵、找它的外联。他说:“整个社会应该在变化中,尤其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中去看待‘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性产物是互联网。有了互联网以后,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变化,我们如何应对也有一个标志性的概念,这个概念叫‘互联网+’。”

那么,究竟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究竟要应对的是什么样的变化?杨学山阐述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变化有很多,这些变化从本质的角度看有三个,也就是我们认识互联网+的三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联接。互联网让不能通达的地方能通达,不能联接的能联接。我们说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这个地球村就是靠互联网构建起来的。第二个关键点是信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互联互通,而且是巨大的信息量。互联网汇聚了让人根本不可想象的数据,互联网使得这个数据能不断的加快产业进程,每一个机构都成为这个庞大数据的最有意义的推动者。第三个关键点是平台,互联网不仅是联接,不仅是信息,还有无数的创新创业者创造了各种规模的平台,这些平台使得我们原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努力就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正是这三个最关键的变化,导致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系列‘互联网+’的基础。”

由此可见,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基础。互联网要成为基础,杨学山认为它必须要满足四个指标:带宽、泛在、安全、支付得起。

认识“互联网+”的第二个方面是加互联网。杨学山解释道:这是说经济领域的各行业、社会发展的各领域以及老百姓生活、城市管理功能的各方面,能够把互联网提供的联接、平台、信息这三个东西利用起来,用以改变人们的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加互联网。所以加互联网,不是叫概念,而是利用这三个本质的东西来改变生活,不管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

认识“互联网+”的第三个方面是互联网加。杨学山说:今天已经进入互联网的企业,要进一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产业,使得经济发展能够可持续,产生新的增长点。让社会发展能够变得更好,互联网用户能够变得更加普及,质量更加高,这是互联网加。

“互联网+”和产业转型升级是什么关系?

杨学山在演讲开始时说到了“我来到‘奔腾不息’的钱塘江边”。他说这句话是有含义的。“互联网+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就跟钱塘江潮一样。大潮是由于月球引力和海水表面张力的作用,引起了一天两次的潮汐。而产业转型升级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这几个主要因素在今天就像钱塘江的潮水一样。钱塘江的潮水是规律的、物理的、地理的,因为引力作用所发生的。产业转型升级是个永恒的命题,只要技术变化,需求变化,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你一定要转型升级,这是永恒的。”

虽然杨学山说“我现在不知道把‘互联网+’比喻成一年几次天文大潮还是几年一次的三碰头的超级大潮”,但是对于“互联网+”带来的影响,他予以了肯定:“‘互联网+’对产业转型升级来说,确实是极其大的一次变化”。同时,他也提醒大家不要小看了“互联网+”的三个本质――联接、平台、信息,“这三个东西对于产业发展来说,不管是发展哪个方面,都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在一些领域甚至是颠覆性的影响,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把互联网+引起的转型升级,可以看做是几年一遇的三碰头的大潮。”

企业该如何来应对“互联网+”?

面对600多位来自企业的与会嘉宾,在如何应对互联网+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一问题上,杨学山站在企业的角度,从微观层面的5个层级予以了解答:

企业转型升级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产品或服务要先进。在给产品升级上,大家要注意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是在原来的产品里加上了芯片、数据,连上了网络,从而使得这一产品从原来的物质形态为主变成了物质形态加上数据处理的智能产品、网络发展产品。例如现如今的特斯拉、可穿戴设备等等。第二个变化是产品不再是单独的一个在发挥它的使用价值,而是在一个宏观系统中、在网络状态下发挥它的使用价值。第三个变化是很多产品或者服务已经不需要物质形态,它的发生、发展、流通、使用已经和传统的物质产品有本质上的不同。

要做的第二件事情要优化流程,做到智能化制造。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在一条生产线上,智能化的产物会越来越高,而且产品也会逐步走上智能化。在今天的制造业中,有的自动化程度已经可以高级到从原料到产品出来、人只是站在旁边而不介入生产过程的程度。当然,智能化不仅仅是单指一条生产线的自动化,而是指整个企业、整个流程(从研发到生产、管理、销售、售后服务)联接在一起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要做的第三件事情是改变企业的架构。管理对象、企业员工,在整个新的模式下的角色已经变化了。管理对象的变化,主体角色的变化,企业的架构也要随之而变化。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3)

互联网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渗透力,为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运作平台。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集中了互联网和金融业的优势和特点,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特征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概念特征

“产业(industry)”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也是使用最模糊的概念之一,通常与“行业”、“产业领域”等概念混同在一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变迁,学术界对产业的定义研究也不断深入。

古典经济学家在讨论分工时,用行业的概念描述产业分工。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各行业之所以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贝恩、波特等人从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等理论出发,将产业定义为“生产同类或相互间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定义曾被广泛接受,成为美国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G)进行产业分类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基于对现有产品和过去产品替代性考虑的静态产业定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形态的演变,这种定义的科学性越来越遭到质疑。默雷和阿布雷汉森(Murray&Abrahamson,1997)从产业演化的动态角度将“产业”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即用类似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生产类似产品或者类似消费者服务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一系列企业”。塞普勒(J.L.Sampler,1998)将“产业”定义为“拥有足够的关于同一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他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的竞争特征,企业对消费群体拥有的信息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建议用“活动网络”(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来替代“产业”,并将“活动网络”定义为“直接或间接致力于塑造或执行一项特定活动的一组企业”{1}。由此可见,关于产业的概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产业边界明晰确定的静态定义,向动态的产业边界观转变。特别是塞普勒关于“关键信息”企业群、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活动网络”对产业的界定,反映了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动态化竞争环境,对于分析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塞普勒的定义出发,互联网金融业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就是海量的客户和市场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通过搜索引擎组织、排序和检索信息,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最终形成连续、动态变化的关于市场和客户的信息序列。因此互联网金融业不同于传统静态定义下的“产业”概念,既不等同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也不等同于传统的金融业,而是由“关于同一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组成的新型产业业态。从“活动网络”(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出发,互联网金融业是围绕借贷关系和资金融通这一“特定活动”而关联的一组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个人、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同领域的企业尽管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参与其中,但围绕的是共同的“中心活动”。

因此,从产业的概念特征上看,互联网金融业具有不同于传统静态产业定义下的金融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具有动态产业定义下的产业特征,具有明显的“市场关键信息”和“活动网络”指向,是产业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产业形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边界特征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4)

上周四开始工业互联网概念是全面启动,龙头海得控制7天6个涨停,周五吧鼎捷软件、赛摩电气等低位的也带动起来。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主要是网络+平台+安全,具有来说有工业软件、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智能机器等5大细分领域。富士康是工业互联网重要催化剂,快速通过IPO,行情估计得炒到富士康上市的时候,海得控制被临时停牌,周一估计工业互联网概念也调整一下,我们重点把握低吸机会。

2、芯片和5G概念

芯片是科技股重要主线之一,本周芯片股小幅上涨,力度一般周五互联网、游戏概念起来,资金都去做低位的。科技股经常会内部轮动拉升,等其他涨不动资金又会做芯片。5G还是挺活跃,周五尾盘武汉凡谷、中通国脉等5G概念拉升,5G第一版国际标准将于6月完成,这期间资金还会炒。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5)

受以上消息影响,互联网概念相关个股近期表现强劲,电子商务龙头生意宝、深圳华强、乐视网等出现连续涨停。而用友网络、上海钢联等互联网或电子商务概念股表现强劲。从业务题材看,深圳华强是市场中难得的真正具备电子商务并具备线上和线下结合优势的上市公司,中线仍有上涨潜力。生意宝互联网金融投资主要由B2B在线交易平台和B2B大额支付平台组成,是互联网概念龙头股,由于前期涨幅巨大,不建议投资者介入,前期介入投资者可逢高了结。上海钢联主营以钢铁及相关行业信息服务为基础的B2B电子商务服务,用友网络控股子公司北京畅捷通支付技术有限公司获得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这两只个股近期也涨幅巨大,也可逢高逐步了结。

由于互联网概念股全面爆发,涨幅大的个股不建议追涨,但同样具备相关概念而涨幅不大的细分行业龙头股未来有望补涨,值得重点挖掘。下面重点跟投资者谈谈哪些互联网应用或信息科技概念股仍值得关注。

首先是智能医疗行业值得重点挖掘。其次包括在线教育、云计算、互联网和智能机器人等细分行业龙头股值得关注。

九安医疗(002432),九安医疗处于从传统医疗行业向互联网医疗行业转型阶段,是智能医疗概念的龙头股,互联网行业应用概念股有望补涨,可中线关注。

珠江钢琴(002678),作为互联网在线教育概念股,前期缩量逐步盘升,同时具备国资改革概念,明显被主力控盘,未来仍具备上涨潜力,可关注。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6)

市场资金对民营银行试点反应强烈,其中民营银行概念股顺发恒业一周大涨近40%,顺发恒业实际控制人为鲁冠球,万向控股有限公司是鲁冠球先生投资的民营企业。如万向控股获得民营银行牌照,有利于顺发恒业房地产业务进一步开展。

另一个民营银行概念股健康元涨停后近期调整充分,也可中线关注。腾讯在深圳前海投资将不少于100亿元,腾讯银行近期落户金融改革发源地前海的概率大,另外一个大股东为深圳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公司核心资产为健康元股份有限公司,未来不排除健康元跟腾讯合作的可能。

然而,A股市场真正网络银行概念股只有一个,那就是笔者上期重点推荐的兼备垂直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概念的深圳华强。深圳华强携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联合研发“放心享”、“随心享”网络融资贷款服务,为客户提供无抵押贷款,是真正介入并实施互联网金融和网络银行业务的上市公司。同时其拥有比较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有B2B平台华强电子网、O2O平台鲜贝网、3C产品网络分销平台、电子信息产业数据平台以及互联网金融支付平台华强宝。深圳华强同时具备现在市场热点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可继续关注。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7)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研究制定的《关于下一代互联网“十二五”发展建设的意见》昨天印发。

《意见》提出的发展目标为,“十二五”期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5%以上,推动实现三网融合,IPv6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2500万,实现IPv4和IPv6主流业务互通,IPv6地址获取量充分满足用户需求。从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来看,2013年底前为现网商用试点阶段,2014-2015年为全面商用部署阶段。

Ipv6板块表现抗跌

本周以来,大盘连续走弱,继前天沪指创下今年来单日最大跌幅后,昨天再度大幅下挫。在此背景下,各个板块几乎全部飘绿。不过,与下一代互联网相关的板块,如IPv6板块昨天则表现出一定的抗跌性,IPv6板块跌幅几近最弱,仅下跌0.37%。

个股方面看,半数个股收红,紫光股份早盘小幅低开,但伴随着上述消息的,午后突然崛起,盘中一度涨停,尾盘涨停板打开,最终逆市大涨7.62%。此外,星网锐捷、重庆路桥等概念股也逆市飘红。

策略看好IPv6相关设备商

大同证券投资顾问付永翀认为,基于下一代互联网建设的逐步落实,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3G行业等发展速度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相应看好IPv6、云计算以及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机会。

付永翀分析,下一代互联网的部署不仅关系到一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地位,而且关系到国家安全。IPv6产业链快速发展首先要涉及运营商基础网络、业务平台以及终端的全面改造,其中数据通信设备供应商、服务器提供商是最大也是最早的受益者,业务平台及IT支撑系统供应商也将受益。如中兴通讯(微博)、烽火通信等。另外,相应的一些概念股如紫光股份等也可以关注。

银腾前瞻财讯分析师孙旭东也认为,可关注IPv6的相关设备制造商。就网络建设而言,2012年应该是主体规划全面推进的过程,明年相关设备有望全面爆发。

云计算尚属较新概念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8)

一、产业融合是国际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国外学者和机构已对产业融合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如罗森伯格(Rosenberg,1963),欧洲委员会(1997)“绿皮书”,尤弗亚(Yoffie,1997),格林斯腾和汉纳(Greenstein&khanna,1997),林德(Lind,2003)等开展的研究。目前,产业集群、产业融合和产业生态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浪潮冲击下国际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融合已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产业发展空间,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开辟新的市场空间。

互联网技术以其广泛的适用性和强大的渗透力,为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运作平台。在互联网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一种新型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集中了互联网和金融业的优势和特点,具有明显的产业融合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融合特征分析

(一)互联网金融的产业概念特征

“产业(industry)”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也是使用最模糊的概念之一,通常与“行业”、“产业领域”等概念混同在一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变迁,学术界对产业的定义研究也不断深入。

古典经济学家在讨论分工时,用行业的概念描述产业分工。如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各行业之所以分立,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个国家的产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进程度如果是极高的,则其各种行业的分工一般也都达到极高的程度”。贝恩、波特等人从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等理论出发,将产业定义为“生产同类或相互间具有密切替代关系产品、服务的企业集合”。这种产业定义曾被广泛接受,成为美国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G)进行产业分类的前提和基础。但这种产业分类方法是基于对现有产品和过去产品替代性考虑的静态产业定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形态的演变,这种定义的科学性越来越遭到质疑。默雷和阿布雷汉森(Murray&Abrahamson,1997)从产业演化的动态角度将“产业”定义为“一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即用类似的投入和生产技术,生产类似产品或者类似消费者服务的具有相同组织形式的一系列企业”。塞普勒(J.L.Sampler,1998)将“产业”定义为“拥有足够的关于同一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他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产业的竞争特征,企业对消费群体拥有的信息已成为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建议用“活动网络”(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来替代“产业”,并将“活动网络”定义为“直接或间接致力于塑造或执行一项特定活动的一组企业”{1}。由此可见,关于产业的概念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从产业边界明晰确定的静态定义,向动态的产业边界观转变。特别是塞普勒关于“关键信息”企业群、梅里和菲利普(K.A.Munir&Phillips,2002)“活动网络”对产业的界定,反映了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动态化竞争环境,对于分析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从塞普勒的定义出发,互联网金融业所依赖的战略资源就是海量的客户和市场信息,通过社交网络生成和传播信息,通过搜索引擎组织、排序和检索信息,通过云计算处理信息,最终形成连续、动态变化的关于市场和客户的信息序列。因此互联网金融业不同于传统静态定义下的“产业”概念,既不等同于互联网信息服务业,也不等同于传统的金融业,而是由“关于同一市场关键信息的企业群”组成的新型产业业态。从“活动网络”(activity network)的概念出发,互联网金融业是围绕借贷关系和资金融通这一“特定活动”而关联的一组企业,包括金融企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个人、独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同领域的企业尽管采用不同的商业模式参与其中,但围绕的是共同的“中心活动”。

因此,从产业的概念特征上看,互联网金融业具有不同于传统静态产业定义下的金融业和互联网信息服务业的特征,具有动态产业定义下的产业特征,具有明显的“市场关键信息”和“活动网络”指向,是产业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型产业形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业边界特征

从产业经济活动的过程来看,每一个产业都有其特定的技术边界、产品和服务边界、业务和组织边界。周振华(2004)、李美云(2007)把这些边界定义为产业边界。产业融合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在不同的产业边界处,原本相互独立的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融为一体,通过对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的整合,组合成新的产业。互联网金融业是在互联网信息服务和金融业的产业边界发生漂移和交叉之后产生的新产业。这种新产业具备了多个产业的特征和功能,产业边界模糊,很难从通行的产业分类系统,如美国“标准产业分类系统(SIC)”、“北美产业分类系统(NAICS)”、“联合国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系统(ISIC)”和欧盟“欧洲产业分类系统(NACE)”等,找到对应产业分类。互联网金融业的出现,使原本不属于同一产业的企业成为直接竞争者,这必将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新的挑战。

(三)互联网金融业的价值理念融合

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开放、平等、协作、分享”被称作“互联网精神”。开放是指互联网没有时间和地域界限,时时刻刻可以进行信息传播。在思维空间上不同行业和生活经历、不同地方的人可以共同就某一话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平等是指网络是一个平等的世界,在网上人们的交流、交往和交易,剥去了权力、财富、身份、地位、容貌标签,在网络组织中成员之间只能彼此平等相待。协作是指任何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并可以实现在线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和协作。分享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技术和思量等方面的分享与交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基本功能是融通资金,其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信用、价值、流通、服务”等是金融业的核心理念。

互联网金融业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到金融活动当中,实现了互联网和金融业的价值理念融合。互联网金融通过开放、平等的互联网平台提供服务,让资金在各个经济主体之间低成本自由流动,实现了资金融通功能,同时,以网络征信、网络借贷等手段实现价值增值。也改变了传统金融业相对苛刻的身份识别程序,让金融活动更加公开、透明,有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问题,促进了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提高了金融的普惠性。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互联网金融业作为新兴的产业形态,近两年在我国快速发展,展示了我国互联网信息产业发展和传统金融业业态创新的成果。互联网金融将“互联网精神”和传统“金融业理念”结合起来,将深化人们对“产业”、“产业边界”和“产业融合”定义的认识,同时对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提出了新的课题。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互联网金融是发展普惠金融,实现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的重要载体。尽管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还面临风险管理与监管体系不健全,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但鉴于其便捷灵活、低成本、普惠性、政策鼓励等优势,未来将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注释

{1}李美云.服务业的产业融合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31-37。

参考文献

[1]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年第12期.

[2]谢平,尹龙.网络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金融治理[J].经济研究,2001年第4期.

[3]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3年第10期.

[4]周永群.互联网金融崛起[J].金融科技时代,2013年第5期.

[5]王石河.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0年第10期.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9)

“互联网经济”指一切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总和,是在当前信息时代中出现的一种典型经济现象。产业融合(IndustryConvergence)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广义上说,指的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中的不同类型行业进行交叉渗透,最终形成一种经济统一体,在市场层面上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例如实现了共同的供应链对象;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作用在传统产业层面,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融合的含义、特征、动因、效果等。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掀起了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服务的新高潮,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新型经济体,形成了社会经济体系的丰富性。“互联网经济”的概念是由量变叠加产生的,长期以来的“网络经济”形式,在当前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生产力催化剂,“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学界和学术界通过研究,提出了“互联网经济”这一新生的概念,作为当前新经济时代的一种高度概括。

一、互联网经济与中国产业融合概述

“产业融合”必然造成一种或几种传统产业的消亡,并且由某一种产业形态作为主导,引领全新的经济形态继续发展,以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但从来没有一种经济形态,能够像互联网经济一样有如此广阔的影响力。互联网是传统产业产生融合的动因,而它最早则是以技术形式出现的,这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即在技术创新的前提下,逐渐改变市场的供需特征,进一步形成与自身相适应的市场规则,当市场规则逐渐演化成新经济形态之后,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产业融合体出现。“产业融合”的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不同产业之间的边界出现模糊。无论是在传统产业的融合还是在互联网经济下的产业融合,都存在这一特征。传统产业融合发生作用(或占主导作用)的因素是多样化的,如技术、资本、管理、产品、服务等,而互联网经济下的产业融合,无不依赖于互联网技术。很明显,这种“单一性”的特征结合产业融合的行为,对原有的社会产业结构是“颠覆性”的作用;相对来说,传统企业之间的产业融合有深层次的,如多元化经营、多产品经营;也有浅层次的,如企业重组、业务流程重组等。但互联网经济下的产业融合对形式的关注度很小,在研究中可以仅仅针对互联网技术或模式的应用程度来判断。很显然,基于互联网经济的产业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出现到市场覆盖,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蜕变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就是互联网技术应用本身。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人们研究经济问题都是通过经济现象展开的,经济现象的表象(社会效果)扩大到一定程度后,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组织力量进行深入探讨。1995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以来,最早是一项单纯通讯技术,在随后的几年里,基于通讯优势开始涉足传媒领域,这也奠定了中国互联网经济在传媒行业起点的基础。1997年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有大量咨询都是通过网络传输的,而这一时期也催生了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全新网络电视产生;互联网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应用一度持续到2000年,这一时期包括新浪、网易、搜狐等新闻门户,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代表;但是,互联网经济概念的推出还为之过早,“新闻门户”过度追求流量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导致新闻产业与互联网融合产生瓶颈。中国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联姻并催生“网络经济”的现象,是从2003年开始的,以电子商务形式出现的全新交易模式,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市场供应和消费模式,即时通讯、第三方支付等基于“网络经济”的各项应用出现,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形成在表现上有两个方面:其一,以互联网为平台产生实质性的经济行为;其二,互联网所容纳的经济现象不断丰富。仅仅基于互联网技术所产生的产业融合,包括远程教育、网络文学、电子商务、网络游戏等,逐渐体现出来与传统产业融合的区别,人们开始探讨“线上”与“线下”的不同模式,也标志着互联网经济在内部结构上开始分化。笔者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及市场调查,在国内广泛讨论的“产业融合”可归纳为四种表现。第一,产业边界模糊化。从产业融合的起源说起,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为了更好发挥机械的优势,人们开发出相对独立、专业的设备,这种设备往往具有多种工具的优势,可以在一次性加工中完成多道人工工序,在当时被称之为“技术融合”;“融合”的概念最早是基于多种优势的“结合”,这与后期出现的“数字融合”、“多媒体”等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最终发展为针对整个产业的“融合”作用。发生融合后,原有的个体属性逐渐消失或模糊。第二,产业融合递进性。无论何种产业融合都是缓慢展开、逐渐递进的,其规律一般是从技术融合到业务融合,再到产品融合,再到主体融合,最后实现市场融合。这样一个累积的过程,会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加速。举例说明,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速基础网络建设工作,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流和融合,有效提高了网络服务的质量。为了增加市场竞争优势,铁通、联通等企业的兼并,构成了市场主体的融合模式,而在随后的“三网融合”中,已经实现了整个市场的融合;通信行业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互联网经济产业融合范畴,但并不是唯一典型的内容,包括金融业、物流业、制造业等,近年来也都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趋势。第三,市场主体的改变。传统产业中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向市场提供稳定的产品(或服务),人们可以很清晰地根据企业的定位来判断其经营范围。相对来说,在产业融合发生之后,企业组织就会随着产品(或服务)的功能而发生改变,联合体内的机构或企业界限开始模糊。第四,创新形态的出现。单纯地以互联网展开的经济个体,不能够称之为“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服务于传统产业的行动,也不能称之为“产业融合”;基于互联网经济的产业融合首先是一个规模性概念,它所指的是某一个产业中的大部分参与者,共同采取互联网参与的形式,从而获得一个全新的产业模式或经济增长点。因此说,创新形态是产业融合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包括主动创新和被动创新两种情况,其中主动创新符合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趋势。

二、基于互联网经济的中国产业融合

(一)基于互联网经济的中国产业融合背景分析

互联网经济下的中国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历了20多年的互联网市场积累,互联网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完善的发展格局,也是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自主性最强的一种经济形式。互联网经济从出现到形成,在中国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同样也缺乏有效的政策机制加以约束,它的发展以及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如火如荼的互联网经济发展相比,我国的产业融合进展是呈现明显滞后状态的,换句话说,市场在消费互联网的同时,并没有主动地提供互联网产业的形成条件。特别是200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互联网经济泡沫,突出了互联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孤立性”。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更多是建立在风险投资层面,因此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互联网企业真正融入“互联网经济”的企业也只有少数,并且形成了相对垄断的格局。以第三方支付而言,目前我国审批通过的有一百多家第三方支付平台,但支付宝依然处于垄断地位,这与前期积极展开产业融合有密切的联系。互联网消费是催生互联网经济的重要前提,中国市场之所以能够在没有完成产业融合的前提下实现“网络经济”,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庞大的人口和消费市场,在互联网产业发展早期满足了消费分流。同时,互联网消费早期是基于个人形式展开的,包括购物、网游、娱乐等内容,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新鲜成分远高于消费本身。其二,特有的中国互联网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中国互联网服务模式却相对滞后,并没有形成完善的商业运作模式,“免费”成为中国互联网模式的基础,这一状况直到2016年才有所改善。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严厉打击盗版、加强支付管理等,互联网消费才逐渐转化为“互联网经济”。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经济”与“互联网消费”的区别,两者对于产业融合都有推动作用,但所形成的最终结果却不同。互联网经济促使的产业融合是“实质”上的融合,实现了整个市场体系的优化,而互联网消费所产生的融合只是表象,属于个案;从产业链角度分析,我国互联网经济下的产业融合程度较低原因,主要是由于业务链过长、服务模型复杂、组织变革要求高等造成的,一个产业融合新模式的诞生不仅需要很长的周期,同时也不具备可复制性。

(二)“互联网+”的产业融合形式

在互联网产业的多方呼吁下,2015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的中国产业融合计划。严格来说,“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融合的“标准形态”。互联网以及相关产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互联网资本、互联网模式等参与到传统产业中来,突出互联网在生产中的优势(如资源配置、市场优化),“互联网+”的概念简单易懂,已经被视为今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分析,“互联网+”的概念也可以看作是近年来互联网经济发展形式的一种高度概括,以互联网为主体,“加上”传统产业,双方在融合的过程中构建一种全新的模式。例如,“互联网+实体药店”就构成了网上药房,“互联网+旅游”就构成了垂直营销门户,等等;当然,这种形式也并非使用所有的环境和对象,在一些特殊的行业中,“互联网+”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无法完成产业融合。总体而言,“互联网+”作为一种产业融合的“公式”,可以满足以下要求。首先,顺应我国消费市场新型特征。不得不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物资匮乏,我国形成了供应消费的形式,消费本身的功能完全丧失。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市场经济逐渐繁荣,人们的消费逐渐活跃,但依然过度的依赖实体市场,但在选择层面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形成了“模仿式消费”“排浪式消费”;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可支配财产增加,同时在市场供求关系逐渐从卖方转为买方市场,人们的自完全得到了体现。目前的消费主要以个性化、多样化为主,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原则就是突出个人消费,传统产业的单一产品供应模式,也必然会因为互联网经济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一大批传统产业(链)的消亡。其次,满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上的,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造成了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从社会化大生产的角度来说,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是经济体在社会层面存在的主要工作。而基于互联网经济展开的产业融合,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经营模式创新、融资渠道扩展等优势。再次,满足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展开社会各项事业,通过不断引进外资,配合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形成了庞大的代工生产体系,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繁荣一时。但这种经济发展的格局,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当前,我国逐渐从“中国制造”迈入“中国创造”的范畴,通过自主研发核心技术,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改变中国科学发展面貌落后的印象。互联网是高新技术的代表,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水平,毫无疑问代表了中国现代化产业的竞争实力,因此要加强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进一步提升中国在世界的竞争力。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10)

一、企业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自从在1980年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尔・布迪尔(Pierre Bourdieu)首次提出后,社会资本理论很快就成为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分析框架之一,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不同领域的学者竞相引入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根据研究的主体层次社会资本理论可分为微观(个人)、中观(群体、组织)和宏观(社会)3个层面。企业社会资本理论是社会资本在中观层次的应用,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研究社会资本的。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社会资本在理论界还为形成统一的认识,它的派生理论企业社会资本,也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统一的和可操作性的概念。但根据社会资本概念流派,总体上可将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划分为3种:基于资源的概念、基于能力的概念和基于关系网络的概念。

基于资源说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本质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它的主要问题在于由资源与资本这两个概念所导致的同义反复,当不能清楚说明资源的含义时,也无法准确界定资本的含义;基于能力说是从企业社会资本的功能的角度来界定其概念的,是将企业社会资本视为企业获取网络关系中资源的能力。这派观点的问题是没有明确阐述企业动员或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是社会资本本身还是其功能;基于社会网络说是由对社会网的研究发展而来的结构观,这种概念界定的范围过于狭窄,把企业社会资本的载体认同为是企业社会资本,降低了企业社会资本的解释力。企业社会网络本身不是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是动用了的、用来从事生产性的经济活动的社会网络。

笔者比较认同企业社会资本是一种资源,这种资源嵌入在以企业为中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长期交往而组成的关系网络。企业通过有目的行动获取或动员此资源,获取稀缺资源促进目标实现并获得收益,资源涉取能力建设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工具性价值。企业社会资本是权变的,只有企业控制的并能够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为企业带来正效益的网络资源才能称为组织的社会资本,而不是约束和限制组织目标实现的网络资源,企业社会资本也具有时期性。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分类

企业是市场和等级制度的混合体,嵌入性存在于自我网络(是所有与企业相联系的组织及其关系构成的网络)与二元网络(把企业看作是网络实体,它是多个行动者的体制化的结构)两个不同的水平。根据企业组织边界与企业网络水平的不同,可将企业的社会资本分为内部社会资本和外部社会资本两个组成部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部门之间、个人与部门之间形成的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由企业与政府、社会组织及其他企业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形成外部关系网络中所形成的社会资本。

学者们对于是否可将企业社会资本分为外部资本和内部资本持不同观点。Tsai & Ghoshal(1998)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包括内外两大方面的社会关系网络,它们均由纵向、横向以及社会3个维度的联系。王革、张玉利(2004)等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包括企业与外部组织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分问的相互关系,企业家社会资本和员工社会资本。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资本不包括内视角度。如刘林平(2006)明确提出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研究应当放在企业的外部联系上,并不存在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要严格区分开企业的社会资本和企业内个人的社会资本。

笔者赞成企业存在内部社会资本,组织成员的个人社会资本可以向企业社会资本转化的观点。组织成员个人的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社会资本的生成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离不开企业内员工社会活动,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来源。企业组织内部的信任、合作、共识、规范等属于企业社会资本并影响外部社会资本的获取。

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

企业组织内部关系网络是由企业与其内部各类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之间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以及对维护企业整体利益彼此间进行重复博弈而构成的一种客观社会关系。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是企业内部诸要素运动、变化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像一张网分布、渗透于企业的一切结构之间及活动领域。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就是在组织内部关系网形成发展的时候形成和发展的。

(一)内部社会资本的内涵

1、主体是企业。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积累与功能实现离不开企业成员的努力,但是企业成员只是内部社会资本的客体。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在比员工个人更高层次的行动者中生成,部门和企业作为具有独立性的行为主体,可以生成自身的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不是员工个人社会资本的累加,两者产生的背景和作用的机制与时间都相差甚远。

2、基础是利益关系。社会资本产生的基础和本质要素是利益关系。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正是各个成员基于对各自利益的追求以及对企业整体利益的维护上,在彼此间进行反复博弈的过程中形成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

3、核心是信任。李敏(2005)微观信任网络是企业内部凝聚力的来源,是企业内部参与、合作的基础。社会资本依赖于信任,信任是内部社会资本的核心因素,是社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衡量的重要标准,是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发生作用的关键。

4、内部关系网络是载体。社会资本实际是嵌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资产,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蕴涵于企业内部所构建的组织结构与网络中,是组织内部成员之间以及与组织互动形成关系网形成发展的时候生成和发展的。

(二)内部社会资本的组成

张其仔(2000)在分析企业社会资本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时,将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分解成3种类型:一是存诸于工人之间的社会资本;二是存诸于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三是存诸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H.Yli-Renko、E.Autio和V.Tontti(2002)在《社会资本、知识和技术型新企业的国际化成长》中提出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包括:组织内部的不同部门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持续的合作;员工的工作是否包括不同的职责;企业内部团队工作是否非常重要;企业内部员工是否在不同的工作之间进行轮岗。张方华(2003)在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将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概括为以下方面:各部门之间的信任和合作程度、员工的轮岗制、员工间的信任和知识共享度、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团队学习的重要性。

(三)研究纬度

1、联系纬度。边燕杰、丘海雄(2000)在研究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功效中将企业的社会联系分为3类: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和社会联系(见图1)。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也可从企业内部形成的这3类关系联系角度来阐述:(1)企业内部的横向联系:指企业同级层次的员工相互间的沟通和交往。具体表现为存储于工人之间的社会资本、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以及存储于各部门之间的社会资本。(2)企业内部的纵向联系:是按照企业的组织设计和职能划分所形成的层级垂直联系,主要指存在于员工及其上级之间的联系。这种纵向联系既有自上而下的联系,又有自下而上的联系。具体可表现为存储于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资本。(3)企业内部成员的社会联系:指企业内部普通员工和管理者与企业外部社会的联系,这种关系产生的社会资本有时会与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交叉和重叠。员工社会联系属于企业潜在的社会资本,充分发掘可极大增加获取企业稀缺资源的能力。

2、特征纬度。从企业社会资本自身的特征出发对之进行维度划分NahaPiet&Ghoshal(1998)在研究组织内社会资本与组织智力资本的关系时,把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分为结构性维度、关系性维度和认知性维度3个基本维度:(1)结构型维度主要指的是组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程度,即指企业中的社会网络特征相对客观。这一维度主要关注网络联系的存在与否、联系强弱及网络位置等。结构维度为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及各种制度、惯例、期望等的形成构建了基础。主要包含以下指标:网络联结、网络构型、网络适用性。(2)关系型维度是在结构维度所确定的网络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起的规章制度,长期形成的组织惯例。它主要指人与人之间是否相互信任、喜欢、认同的程度等,即企业中人际关系的质量。包含的指标:人际吸引力、信任、组织认同。(3)认知型维度是指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狭义的认知型维度只包括那些组织内共享的语言、符号,共同理解的表达、解释;广义的认知型维度还包含组织成员共享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及其他意义体系。认识维的社会资本为员工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主观和心理上的保障。

目前,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研究文献大都是从3个维度进行的。企业内部3个维度的社会资本之间对企业的影响是很难区分。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存在非常明显的相关性:关系维与结构维以及关系维与认知维之间相互影响,结构维影响认知维。

三、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测量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测量是企业内部社会研究重要的关键部分,内部社会资本的效用都是通过测量其存量来证实的。目前企业社会资本未形成一致全面、系统的测量方式。对企业社会资本的直接测量是困难的,学者们通过设立相应的指标把内部社会资本的某几个构成方面量化代表内部社会资本的存量,但主要集中在微观层次(个体)的测量,没有企业整体层次的测量,忽略了企业社会行为的组织特征。

张其仔(2000)在社会资本与国有企业绩效研究中,通过测量企业中的合作程度的高低来测量来反映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存量。合作程度是通过问职工他与本班组大部分其他同事的关系,职工对其与管理人员之间的满意度和班组长、工段长和车间领导融洽程度3个问题,对这3个问题进行了分级,请员工打分,得到社会资本指数。

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农村社会学系的刘迁和Davi d O’Brien对员工社会资本存量大小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什么直接或潜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时,员工的社会资本是由士气与和谐这两个概念来体现的。员工的士气定义为员工的对于其企业兴衰的态度。通过对6个问题的回答测量被访者的士气上的得分。和谐则被定义为企业成员对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观判断,根据被访者对6个问题在尺度上标出的位置,计算出其在和谐的每个方面的得分,最终得出其在和谐上的得分。

韦影(2005)在研究企业的内部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时将结构维度分为:联系的频繁程度、联系的密切程度、联系所花费的时间;关系维度的测量采用:联系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损人利己的倾向、联系双方能真诚合作;认知维度测量:网络联系因有共同语言能有效沟通、联系中拥有一致的集体目标、联系双方能相互信守诺言。

四、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对企业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受制于企业内部关系的力量,因此,内部的社会资本是其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重要资源,是组织赖以存在的基础。国内外相关学者从多个方面研究了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对企业具有正面影响。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在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中,由于各自的知识背景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主要从竞争优势、知识共享、技术创新、工作效率4个方面研究内部社会资本的功能。

总的来说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可以促进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资源交换和组合,增强生产要素组合的效率,加大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回报;基于信任基础上的互惠行为,增加员工对企业组织的认同感和依赖性,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弥补科层制度的弊端,降低机会行为与管理成本、员工流失率;社会资本的有效利用和运转使员工在物质和精神需求都得到满足,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使其产生组织公民行为;加速信息和知识等资源的流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转移,增强内部知识资源的整合,减少内耗,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建立内生优势;内部社会资本影响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效用的发挥。

五、结束语

社会资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强调协调和合作的效用、注重信任和规范力量的思想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时代主流。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待各学者深入研究,完善理论体系。其中的问题是:主要研究聚焦在企业社会内部资本的概念内涵,企业社会资本的功能聚焦在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经营绩效和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对企业具体管理(如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的作用研究较少;理论体系研究多于实证分析,如何把社会资本的理论真正应用到企业中研究甚少;企业层次内部社会资本的测量问题以及积累的途径和方式仍是研究课题的难点。

参考文献:

1、Leenders R J,Gabby S M.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and Liability[M].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

2、周晓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M].人民出版社,2006.

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4、张方华.知识型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研究[D].浙江大学,2004.

5、韦影.企业社会资本的测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3).

工业互联网基本概念篇(1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2)04-0067-05

Research on the data format standard of 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on

XML and ontology

GUAN J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 Currently in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Internet of Things(IoT), relevant data format standards are very complicated and every relational subject goes his own way.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XML and ontology, start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ternet, Semantic Web and IoT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way of building the IoT data format standardization system. The IoT data format standardiz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XML for syntax and on standard ontology for semantic consensus.The standardization system should be based on top-level ontology, supported by vertical domain ontology and horizontal task ontology, and establish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 ontology standards. Finally, the system with a specific application is illustrated and some key points for the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oT); data format standard; XML; ontology

0 引 言

2009年被称为中国的物联网元年,这一年,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了“感知中国”战略。2010年的“两会”期间,物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被确定为国家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一场物联网建设的热潮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然而,当前物联网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面临着传感器技术不成熟、缺乏商业应用模式、信息安全和隐私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制约物联网发展的最大瓶颈,则是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尤其是数据表达、交换和处理标准。因为传感器关键技术的突破、商业应用模式的推广等等,都只是物联网中“物”的问题,而数据交换标准则涉及物联网中“联”的问题。如果不能实现物与物之间畅通无阻的信息交换,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物联网。

1 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现状

物联网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面: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对物体进行识别或数据采集;传输层是通过现有的通信网络将信息进行可靠传输;应用层则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处理或展示。在这三层体系中,感知层中基于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发明的传感器“标准”多已成为专利。而传输层的各种通信标准也已基本成熟,建立新的物联网通信标准难度较大,可行性较小[1]。因此,物联网标准的关键和亟待统一的是关于应用层的标准,而其中尤以数据表达、交换和处理标准为核心。

目前,针对物联网应用层的数据交换标准主要有PML、EDDL、 M2MXML、NGTP等。其中,PML是实体标注语言,它是EPC(产品电码)物联网中交换信息的共同语言,用来描述人及机器都可以使用的自然物体的描述标准。EDDL是电子设备描述语言,它可以描述现场设备中的数据,以用于工程、调试、监视运行和诊断。M2MXML是一种用于终端设备间的通信协议,它包含一个用于分析协议的、与语义无关的Java API。NGTP是宝马公司推出的开放式Telematics协议架构平台,它使用统一、开放的接口来区分Telematics服务供应链的各个环节[1]。此外,还有智能建筑领域的OBIX标准、公共安全与应急领域的CAP标准以及PCM(脉码调制)遥测技术的IRIG标准等。

可以看出,现有的物联网应用层的数据交换标准大多是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行业业务提出的,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当前物联网缺少的是一个统一的物联网数据交换大集成应用标准(或标准体系)。欧盟有关机构正在进行数据交换标准“融合”的研究,目标是综合考虑相关领域已有的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标准,以便为那些在不同的标准中语义上具有等价性的数据元素(尽管他们可能有不同的名字)提供全球唯一的交叉引用方式和标识结构,从而提炼出一个基础的元数据标准,把这个标准作为物联网数据交换的核心,那么,对于不同的行业应用,就可以基于元数据扩展出相应的行业数据交换标准[1]。

总体来说,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已经得到了业界的普遍重视,但对于应用层的标准化工作来说,还需要客观分析物联网标准的整体需求,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区标准等多个层次进行统筹设计;其次,还需要协调各个标准的推进策略,优化资源配置[2]。

2 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体系的基石

XML 技术是为了克服HTML在互联网信息交换和表示方面的缺陷而设计的,本体论最初也是起源于哲学领域,随后在研究人工智能时被引入计算机领域。虽然两者的出现都不是为了解决物联网领域的数据交换标准问题,但它们却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

2.1.1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的语法基础――XML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是W3C组织于1998年推出的一种用于数据描述的元标记语言标准[2]。作为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通用标识语言)的一个简化子集,它结合了SGML丰富的功能和HTML的简单易用,同时具有可扩展性、自描述性、开放性、互操作性、可支持多国语言等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地支持与应用。

对于作为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的格式来说,XML具有以下显著优点:

(1)可定义行业或领域标记语言

XML可以用DTD或者Schema来定义,一份遵循DTD或者Schema定义的XML文档才是有效的。因此,XML可以针对不同的应用建立相关的标准语言,如化学标记语言(CML)、数学标记语言(MathML)、语音标识语言(VoiceXML)等,包括目前物联网中很多已经存在的标准都是基于XML定义的。

(2)具有结构化的通用数据格式

XML使用树形目录结构形式,可以自行定义文字标签并指定元素间的关系,同时它也是W3C公开的一种数据格式,没有版权的使用限制,因而十分适合作为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信息交换格式。

(3)可提供整套方案

XML拥有一整套技术体系,如可扩展样式表语言XSL、数据查询技术XQuery、文档对象模型DOM等等。

2.1.2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的语义基础――本体

本体(Ontology)起源于哲学,被Neches等人引入计算机科学领域后,在人工智能、语义Web、软件工程、图书馆学以及信息架构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关于本体最流行的定义是Gruber在1993年给出的,即“本体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3]。Studer在对前人的定义进行概括后提出:本体的概念包括四个方面[4]:

(1)概念模型:它是客观世界现象的抽象模型,其表示的含义独立于具体的环境状态;

(2)明确:所使用的概念及使用这些概念的约束都有明确的定义;

(3)形式化:本体的表示是形式化的,可以被计算机处理;

(4)共享:本体中体现的是共同认可的知识,反映的是相关领域中公认的概念集,它所针对的是团体而不是个体。

本体的目标是获取相关的领域知识,提供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词汇,并从不同层次的形式化模式上给出这些词汇(术语)和词汇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所以,本体是具有不同知识表示的Web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或知识交换共享的基础结构。通过定义共享和公共的领域知识,本体可帮助机器之间或机器与人之间更加精确地交流,实现相互之间的语义交换,而不只是语法级的交互[5]。

按照领域依赖程度,Guarino将本体划分为四类[6]:第一类是顶级本体,用于描述通用的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时间、空间、物质、对象、事件、动作等,顶级本体独立于特定的问题和领域,与具体的应用无关;第二类是领域本体,用于描述特殊领域(如教育或金融)中的概念,即陈述性知识;第三类是任务本体,用于描述特定任务或活动(如入学或取款)中的概念,即过程性知识;第四类是应用本体,应用本体可通过进一步特殊化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将其用于描述既依赖于特定领域,又依赖于特定任务的概念,这些概念通常对应于领域个体执行特定活动时所扮演的角色(如学生入学或客户取款)。

2.2 构建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体系的思路

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与物相连的网络,要想实现物与物之间畅通无阻的“交流”,就需要在语法上相同,在语义上互通。通俗的说,就是用相同的格式表达同一个意思。XML在语法上的结构化信息表达能力和本体在语义上的透明性之间的优势互补为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2.2.1 从互联网向语义网、物联网发展

由于XML具有诸多的优点,因此,XML成为许多应用领域的首选信息表示格式。同样,XML也非常适合于物联网中的信息传输,同时,它还可使得各种物联网终端能够和当前的互联网实现很好的对接。因此,物联网的数据交换标准应该是一种基于XML的标记语言,而且,从目前已经存在的数据交换标准来看,也确实如此。然而,XML具有一定的语义局限性,它具有语义表达能力,却没有语义透明性,它允许用户在文档中加入任意的结构,而无需说明具体含义,但其缺乏数据表达式与相应概念之间的统一性。正因为如此,在XML2000会议上,Tim Berners-Lee提出了语义网的概念。语义网使用本体来描述一个专业领域知识中的重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以使得这些概念和联系在共享的范围内有着明确而唯一的定义,从而达成一种共识,这样,机器之间或人和机器之间就可以进行无障碍的交流。

语义网被称为下一代互联网,而物联网则是一种泛化的互联网,两者都将是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只是它们的出发角度不同,前者偏向于从技术角度出发,后者偏向于从应用角度出发。由于物联网具有自动识别、自动传输、自动处理等特点,因此,与当前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更需要机器之间或人和机器之间实现语义级别的交互。

2.2.2 基于本体分类构建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体系

本体从底层向上分为顶级本体、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以及应用本体,这些不同层次的本体可向我们提供这个世界的共性描述,而物联网正是要将世界连接起来。

首先,物联网所连接的各种物体都处在同一个世界中,它们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即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基本认识,如时空、物质、事件、行为等,所以,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体系的基础是顶级本体标准。其次,物联网各个垂直的应用领域都有特殊性。具体到每一个领域,都有可能、有必要发展一套依托于领域本体的标准。但是,很多类型的业务词汇和流程是可以跨越多个垂直应用领域而公用的,所以,还有必要发展起跨领域的物联网任务本体标准,即某个领域的本体标准可能构建于多个任务本体标准之上,而某个任务本体也有可能被多个领域本体所引用。最后,具体到每个企业、组织甚至个人,它们针对于自身的物品、行为、过程等,也可以建立起基于顶级本体、领域本体和任务本体的应用本体标准,以供其他个体在与自身发生信息交换时共享这些事先定义好的内容。

基于上述思路,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应以XML为语法格式、以标准化的本体为语义共识。按照本体的分类,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体系应以顶级本体为基础,以纵向的领域本体和横向的任务本体为支撑,建立起各种不同的应用本体标准,其整个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2.3 物联网数据交换标准体系的应用实例

XML使物联网中的节点可以采用相同的数据交换格式,而本体则可以使相关节点对交换的数据实现语义上的共识和推理。下面用一个具体的实例来说明XML和本体在物联网数据交换中所发挥的作用。

例如,某消费者家里的智能家居系统检测到冰箱里的苹果存量不足,那么,系统就会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自动向网上商店发出购买指令。这样,关于此次购买行为中的苹果描述信息如下:

xmlns=”.

[8]蒋建文.基于多Agent的信息家居系统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