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5 14:44:50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1)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光伏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光伏产品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推动了全球光伏应用的发展并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促进了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了能使中国光伏产业得到健康稳定发展,就需要整个产业在资源整合、规范行业秩序、完善扶持政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开发培养专业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采取措施。

1 发展光伏产业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油荒、煤荒、电荒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凸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伴随着传统能源的利用,我国的环境危机将进一步恶化。

1.1 常规能源资源储量有限但消耗量却在持续增加

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蒋承菘曾经说过,一直以为中国地大物博,其实,物却是稀薄的“薄”,而不是广博的“博”。按人均资源拥有量计算,中国的资源状况确实令人心忧,但在此基础上,我们的资源消耗仍在超速增长。

1.2 常规能源的开采及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现今,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愈来愈大,便给自己的生存环境造成种种影响,引起森林、土地的破坏,大气、水的污染,甚至破坏生态平衡。我国要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应对能源需求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可再生的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和部署将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重要意义。

2 光伏产业的问题

中国光伏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产业链不断完善,制造成本持续下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光伏公司的发展带来了光伏产品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推动了全球光伏应用的发展。但我们要清楚的看到中国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核心技术落后、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等问题。

2.1 产业链发展不平衡

受到技术、政策、资金等多项因素的影响,我国光伏产业链尚未达到平衡,各环节利益分配呈现失衡状态,产业链各环节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我国光伏产业大部分原材料还是来自于欧美,电池和组件的制造,主要来自于中国和台湾,高端产业链的分布仍然在欧美。一旦欧美国家减少对中国原材料的供应,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

2.2 光伏产业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不利于产业发展

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原材料的发展速度,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原料-硅缺乏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问题,国际供货合同的价格迅速攀升,由于两头在外的产业格局,硅原料缺乏对我国的影响尤为严重。尽管晶硅组件的价格持续下降,光伏发电成本逐步向自由市场化靠拢。

2.3 我国光伏应用市场仍未完全打开,相关的扶植政策相对保守

太阳能电池虽然优点很多,但制造成本较高,发电成本远高于不计环保成本的燃煤火力发电成本,为促进行业发展,我国近年来也颁布了诸如“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等扶植政策,政府仍然认为急速成长的光伏市场处于试验性阶段,有关工程项目的目的仍然是用于示范。总体来说对光伏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显得相对保守。

2.4 创新能力不强及人才壁垒

光伏产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领域,需要半导体、化工、机械等领域的相关人才,面对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会对专业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目前来看专业人才的自身技术及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3 光伏产业的发展对策

3.1 资源整合,规范行业秩序

强化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与行业管理工作,避免低水平项目的重复建设,防止行业内的无序恶性竞争,推动企业间的合作和联合,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技术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产业有序、可持续发展。加大新建及扩建项目的审批力度,合理控制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增长速度和质量,选择少量多晶硅材料生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减少条件不成熟项目的盲目启动现象,加快太阳能电池及其材料制造设备的开发速度,尽快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3.2 加大对产业的指导与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太阳能电池等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太阳能产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完善生产工艺、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降低制造及应用成本,为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资源,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减少一次性资源的消耗。扩展融资渠道,推进骨干企业进入股票市场融资的进程,扩大企业规模,提高国际竞争力。

3.3 加快多晶硅材料的产业化

加大对多晶硅产业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工艺完善、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尽快突破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的关键技术,形成节能、低耗、环保、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多晶硅材料生产体系,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我国的多晶硅产业,提高我国多晶硅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3.4 完善政府补贴政策,开发国内市场

评估光伏发电的潜能,扩大其目前的光伏发展计划,并采取新措施支持中国光伏市场的发展。新措施应结合更多的市场机制,有清晰的执行细节和评估程序。有理由相信,上网电价补贴方法能够帮助我国光伏市场实现健康成长。

3.5 加快培育新兴市场

未来光伏市场占有率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入美国市场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这个市场的增长前景和市场法律法规的稳定还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面对未知的欧洲市场环境,加快培养新兴市场对于我国光伏产业未来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3.6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强技术创新投入,加强太阳能电池及其制造设备、原材料先进技术的研发,鼓励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针对国内产业的薄弱环节,优选部分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鼓励太阳能电池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和研发中心,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3.7 加强国际合作

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是全球合作的主要领域之一。作为光伏制造大国,中国在利用自身的光伏制造能力为国内光伏市场提供安全的设备供给的同时,也能够从国际合作中获得其他益处。在国际合作中往往遇到诸多壁垒,例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潜在的贸易欺诈问题等。中国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和相关制度的建立,引导国内外企业及机构进行健康、公正、公平的合作与交流,保护贸易双方的合理利益,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2)

中图分类号:TM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12-0000-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能源的快速发展,太阳能在能源时代的改革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目前采用太阳能进行发电有着较高的成本,不能将常规能源发电等全面代替。因此,重视太阳能光伏组件的选材、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严格控制光伏组件产品质量等方面工作是提高太阳能使用寿命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全方位的统计、研究相关实验数据,能够促进太阳能能源得到快速发展。

二、太阳能光伏组件控制生产过程质量的要点

(一)原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太阳能光伏组件产品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相关组合、可靠来全面确定使用寿命。通常情况下,均是在户外将光伏组件直接使用,户外环境常常处于较为恶劣的状态下,对光伏组件产品使用周期产生影响有着较多的原因。因此,光伏组件产品原材料的耐候功能以及材料与材料是否处于匹配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光伏组件产品的使用寿命不单单是确保在户外运行时有着完整的功能,还应该确保光伏组件处于户外运行时功率衰退的情况能够符合相关标准[1]。满足以上的要求,便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太阳能光伏组件产品的使用周期。

(二)机器质量控制要点

光伏组件产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进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工具好坏、设备运行状态的影响,生产进度与产品质量有着较大的关系。光伏组件产品设备具体是在测试、装框、层压等工作中全面运行,组件生产产品的质量会直接受到设备先进性、可靠性等方面的影响[2]。例如,光伏组件处于层压工作中,选择层压设备的工作性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确保温度不均匀性处于≤±2℃的范围内,温度控制精度处于≤±1℃范围内,方可给光伏组件的产品质量与无气泡提供保障。

(三)生产方法质量控制要点

光伏组件在实际生产时应该将相关操作规程、检验标准、生产计划表、生产图纸、作业指导书等作为主要参照标准,能够将产品质量标准与生产要求全面反映。光伏组件在实际的生产中应该根据相关作业规程作为主要标准,给生产进度与产品质量提供保障。比如,光伏组件在实际焊接操作时,倘若操作人员没有根据工艺标准进行操作,那么电池片在完成焊接后则会出现脱焊、虚焊等缺陷,对光伏组件的使用周期与电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四)生产环境质量控制要点

光伏组件应该确保工作环境的洁净度、湿度、温度等处于良好的状态内,给组件产品高品质、高质量提供保障。由于光伏组件在实际生产时,会出现人体污染的情况,因此,每次进行操作时应该防止工作人员裸手对原材料或者电池片进行接触,确保材料处于洁净的状态。因为原材料中的背板、EVA、电池片等对储存环境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应该在密封、避光、恒温、恒湿等环境中放置,包装打开后尽量在规定日期内全部使用。

(五)操作人员控制的要点

光伏组件产品生产管理工作中对操作人员进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国生产光伏组件的工作主要是通过操作人员来实现,产品质量的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操作人员能力、人员素质等影响。因此,企业在操作人员工作前应该做好入职培训的工作,同时将质量教育与培训工艺技术等工作进行完善。确保操作人员对工作内容理解的过程中,还能够有着产品质量控制的认识,确保产品质量的严肃性与重要性得到全方位的认识,防止操作人员在实际的生产工作中因为没有充分认识指标的重要性,造成产品质量出现较大缺陷的情况。

三、太阳能光伏组件产品相关认证与实验的措施

(一)太阳能光伏组件产品相关认证要点

由于太阳能光伏组件在相关行业内有着较为繁多的认证方式,为了确保能够与不同国家市场需求互相符合,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认证方式,才可以达到不同国家市场的需求。不同类型的认证方式均有着不同方面的关键点。例如,光伏组件产品在欧洲进行TUV认证工作时,具体是对光伏组件产品的耐候性、结构性进行全面考核。在美国UL认证工作中,主要是重视检查组件的安全使用功能。因此,不同市场需求对光伏组件进行认证时,则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检验产品以及工厂审核,确保能够让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找到缺陷并持续改进。企业应该根据产品出现的问题,做好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将产品解决问题过程中,能够促进企业管理质量的能力得到提高,加大光伏组件产品质量的把控力度,确保符合认证标准要求。

(二)太阳能光伏组件产品相关实验要点

因为太阳能光伏组件自身的基本特征,造成检验员不能直接通过对组件外观的检查,来确定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性能,所以常常是在光伏组件使用一段时间后,才会出现不同方面的性能缺陷,因此,通过严酷环境的模拟对光伏组件产品性能进行试验是非常重要的,相关实验使光伏产品可靠的质量得到有效验证。在进行设计生产工作时尤其要重视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匹配性是否满足要求。要想确保产品质量在完成设计、生产过程中有着最佳的质量控制,应该通过较多次的实验将新型的工艺方法以及组成材料进行确定,确保生产成本得到降低[3]。对太阳能光伏组件进行相关测试实验,主要是通过认可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的型号以及鉴定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的设计作为测试实验标准,通过分析标准中的相关要求,将产品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完善,确保新工艺与新技术得到深入开发,确保光伏组件中可靠的质量与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四、结束语

光伏组件产品质量的好坏对成本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确保光伏产品有着良好的质量,则应该通过操作人员较高的素质、严格的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生产工艺成熟性、生产环境标准性、原材料的高品质等方面来实现,同时采用不同的实验方式对光伏组件加工工艺进行提高以及改进,使技术含量有效提高,确保太阳能光伏组件产品质量得到良好控制。

参考文献: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3)

中图分类号:O4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的开发以及节约能源显得尤为重要。光伏能源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市场的应用进一步显现出来。在二十一世纪前半期光伏发电有可能超过核电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目前很多国家的鼓励政策和法律已相继出台。

1、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问题。

1.1 光伏产业在中国快速崛起,同时成为出现“产能过剩”问题最快的新兴产业。光伏产业是中国发展速度最快的能源产业,在短短的时间里,中国光伏产业从最初的高利润、低风险急转直下,成为“产能过剩”的产业,造成“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欧美国家提高贸易壁垒、减少光伏补贴。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光伏产业畸形的市场结构,其中国内市场发展缓慢是造成光伏产业发展危机的症结所在。

1.2 从经济效益看,光伏市场竞争力有限,但应用成本很高。对于集中式的大型光伏电站和分布式的屋顶电站来说,经济性是决定光伏项目建设最重要的因素。现阶段,较之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生物质能发电是比较高的,风能发电成本已经很接近,核能发电的成本占有较高优势,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介于风能和生物质能之间,大型并网的太阳能发电成本在8-11元/瓦,相当于传统化石能源发电成本的2-4倍,风力发电的1.5倍。

1.3经过最近几年的爆发式增长,我国光伏产业已经跃升至全球最大光伏产业制造基地,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产能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产业发展初期大量进口多晶硅、单晶硅的情况完全改变,突破关键技术促进了产业的发展,生产设备大量依赖进口的情况也得到好转,中国成为全球光伏产能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中国光伏装机量增长非常缓慢,光伏产业严重依赖国际市场,近几年来,即便是加快发展速度,国内每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也不足全球的十分之一。

1.4 光伏发电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份额低。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原煤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就维持在70%以上,其次是原油和天然气。虽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但从能源结构看,新能源所占的比重并没有明显上升,2010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生产的比重为9.4%,较2000年仅提高了1.5个百分点。整个新能源比重低,而光伏发电占能源生产的比重更低。国家能源局预计到2013年年底,全国发电总装机将达到12.35亿千瓦,其中水电装机2.78亿千瓦,增长约11.6%,占发电总装机比重为22.5%,比2012年年底提高0.8个百分点;并网风电装机7500万千瓦,增长约22.1%,占6.1%,提高0.7个百分点;核电装机1470万千瓦,增长约16.9%,占1.2%,提高0.1个百分点;并网太阳能装机1000万千瓦,增长200%,占0.8%,提高0.5个百分点。同时,火电装机占比将由2012年年底的71.5%下降到69.6%,下降约2个百分点。

2、我国光伏应用市场存在的障碍

2.1 缺乏与产业宏观政策相配套的地方性优惠措施

根据《国家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50%给予补助,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70%给予补助,其余资金由企业自筹。这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企业而言,项目资金的筹措是面临的首要难题,资金不到位,项目就无从启动。

2.2光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困难,人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内陆很多地区自然条件艰苦、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等客观原因,其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光伏高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特别是复合型创新人才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光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光伏企业相比,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综合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无论是从内陆很多地区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考虑,还是从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等方面考虑,这些地区光伏企业无疑肩负着主力军的重任。

3、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发展前景

3.1 可持续发展。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及社会持续,即实现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资源的良性循环及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要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良性循环,就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就要求保护环境、资源循坏利用从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统一是指,经济建设与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类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美好。 对立性在过去的“增长模式”下的工业经济中已暴露无遗。在传统发展模式的革新下坚持可持续发展。为应对日益逼近的化石能源资源逐步走向枯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环境,不是光顾眼前利益无限制的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未来的长远利益而是开发与保持自然资源并举。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发展与环境协调,只有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的状态才能维持使用资源,且可以持续不断的循环利用。

3.2光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就我国西部而言,开发起步晚,很多偏远的地区电网难以延生,至今还处于缺电的状态,但是荒漠、戈壁、荒滩等空闲地开发太阳能的资源市场比较广阔。我国有很多风力资源和太阳能资源都很好而常规能源相对缺乏的地区,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提供清洁、可靠的电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熟,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将会快速发展,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发挥重要替代能源的作用。

3.3中国发展光伏产业的国家战略既要借鉴西方国家发展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中国是世界太阳能市场的新兴力量,中国正成为世界光伏产品制造中心,中国将成为世界光伏技术研发中心这既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也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中国发展光伏产业是实现节能环保的重要举措,是建立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关键。我国的光伏发电应采取稳步发展的原则和策略,要有利于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要有利于增强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就业,符合我国的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符合我国的西部开发战略。中国发展光伏产业要制定系列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税收、信贷和投资、价格、补贴和技术政策。具体建议,应建立光伏产业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基金,建立光伏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建立健全光伏技术的基本标准和规范,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光伏企业集团,广泛开展光伏技术的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应通过若干工程计划把光伏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落到实处。

结束语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4)

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其作为新兴能源利用方式中的重要部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能源资源紧缺的问题,降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保护环境,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市场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缺乏约束机制、发展目标单一、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等,导致光伏产业的发展困难重重[1]。为了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良好发展,必须要加强国家的调控督导,积极扩展国内外市场,有效疏通融资渠道,从而增强我国光伏产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光伏产业现状分析

(一)发展目标单一

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往往会受外界因素影响,使得发展目标发出偏离。同时由于相关人员对发展目标没有清晰全面的认知,仅仅将其定位于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导致发展目标单一化。光伏产业经营活动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其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将其发展目标定位于获利,这样的目标过于单一化,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严重阻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能过剩,缺乏约束机制

光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其具有广阔的市场情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该产业的发展。自2006年以来,许多光伏企业海外上市取得良好成绩,许多企业开始投资光伏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内光伏产业的发展。此外,由于我国产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产业规划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低下,导致光伏企业缺乏约束机制,出现非理性投资现象[2]。随着产能的大量建设,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情况,导致产能过剩,严重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

由于光伏产业作为能源产业,光伏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对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成本管理更为重视,而忽视生产经营系统以及营运管理问题。企业工作人员运营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光伏产业利益相关者忽视营运管理,而对财务报表分析以及指标结构较为重视,导致营运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强。二是公司融资环境较差,光伏企业作为能源企业,其融资的渠道广阔,资金层面压力小,这样导致工作人员的运营意识差,影响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战略

(一)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法律法规

要想实现光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以结合相关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能源的利用,使其发展方向更为科学合理。同时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规范体系,减少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确保产业信息的公正透明,实现产业的有序运行。此外,我国可以结合相关的法律,如《国六条》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宏观调控我国光伏企业,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

就目前而言,某些光伏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分析物质流动去向时,多采取物质流成本估算的方法,结合“质量守恒定律”,提出增量均衡原则以及正产品和负产品的产出概念,对产品进行全面性的成本核算,有效计算出物质流成本的价值。这样的核算方法能够将企业的经营运行情况及时有效反映出来,促进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部门要加大光伏产业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重视光伏产业,并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企业必须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有效提高企业的价值,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

光伏产业能够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光伏企业的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确保工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3]。因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积极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以及整体水平。同时由于光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工作人员具有较大的工作量,企业必须要加大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加强队伍监管力度,定期严格审核工作人员的工作记录,确保技术人才的质量以及数量,促进光伏技术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效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此外,企业可以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中有效纳入其工作效率以及工作量,从而约束其行为规范,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实现企业良好稳定发展。

结束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加强光伏产业发展的有效策略。同时通过分析得知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够促进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如建立和完善光伏产业的法律法规,加大光伏产业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能力,这些措施对于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实现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雷,杨春.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中外能源,2012,04:28-37.

[2]侯晓林.我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173-174.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5)

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且伴随着大量的环境问题,致使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面临严峻的挑战。可再生资源不但能够环节当前人类的能源结构,还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太阳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再生资源,其不但廉价、环保,对环境的污染也小,若是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进行发热的话,能源危机将能得到很大的缓解。

1.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分析

为了更好地提出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就需要对我国当前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1产业融资状况不乐观。为了进行产业相关的研发和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进行融资的渠道仅有上市融资、银行信贷、风险投资等几种。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不景气,货币政策收缩,要从银行争取到信贷存在着很大难度。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要想上市融资几乎不可能,国内关于风险投资的实践还不十分很充分,当前的融资环境对光伏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

1.2产业对外依赖较强。火力发电会导致CO2排放量增多,光伏产业本来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然而我国当前的光伏产品去主要用于出口,CO2排放量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我国也并没有享受清洁能源,这使得产业发展的目标并未实现,其对于国外市场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若是国外市场的需求量减小或者出口国贸易保护政策实施,我国的光伏行业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缩减财政支出,当前很多对于光伏产业的扶持政策都逐渐降温,太阳能电池需求量也逐渐降低。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光伏生产企业,陆续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以维护本国的企业的利益。之所以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对外依赖性,技术限制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了更好地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使我国的百姓享受更多的清洁能源,就需要从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入手。

1.3产能过剩严重。自2006年开始,我国的光伏产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诸多企业在海外上市,光伏产业逐渐成为了中央和地方支持的新兴产业,这使得进军光伏行业的中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截止到2011年底,超过500家光伏企业在进行光伏产品的生产。然而这些产品的结构并不是十分合理,处于光伏产业链下游的企业数量占到了大多数,企业重复竞争的现象比较严重,产能过剩情况日益突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光伏产业面临了“寒冬”,很多光伏企业就此夭折。

1.4光伏并网不畅。当前国外市场仍旧是我国光伏企业主要的依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就需要将国内市场逐渐打开,为此就需要并网发电向居民出售电力,然而这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其一,技术不是非常成熟,在电网中接入光伏发电的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若是鲁莽地进行光伏并网,将会出现诸多方面的问题。其二,太阳能发电受限因素较多。无论是季节、昼夜,还是天气的变化都会对光伏发电造成影响,致使其发电不稳定,若当其出现供电不稳定状况用储备能源发电弥补,则就会造成大量的额外成本的支出。其三,太阳能资源存在区域性,我国太阳能辐射最多的地方是我国的西北部,大量的光伏电当地并不能消耗,需要运输到东部才能实现价值,而长距离的运输成本,也是这一设想的重要的阻碍。其四,补贴政策不完善。光伏电站企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政策补贴对象,而电网运输企业获得的补贴则比较少,而电网公司为了改善原有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链条容易断裂,若是缺乏相应补贴的话,则很难促进其发展。

2.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通过对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我们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就需要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来促进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加强政策扶持。为了促进光伏行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然而这些政策不系统,难以进行有效地落实,为此,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其一,要提升公众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度。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看似和公众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只有公众认可和接受这些新兴产业,认识到太阳能资源的重要作用,产业的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用户,采油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群众基础。为了提升公众对光伏产业的认知度,台湾地区采取了相关的政策,通过教育系统的教育、公共系统太阳能的使用来逐渐提升公众的认知。大陆也应该出台相似的政策,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公众的认知度,奠定光伏产业的市场基础。其二,采取有效的产业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对国内外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产业的发展路径进行选择,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产业链条,制定系统的光伏行业发展战略,细化产业政策和决策,使产业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其三,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为了更好地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制定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这样才能为光伏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其四,进行价格激励政策,不断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并逐渐增强传统发电行业的成本,使新能源价格的市场适应性能够得以提升。

2.2解决贸易争端。“双反”调查在欧美等国家发起,由于缺乏在这方面的应对经验,我国的很多光伏企业蒙受了损失,为了更好地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权益,创造公平的贸易环境,完善应对机制,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预警体系,对行业的相关信息,诸如政策、政治、价格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行业发展的走向进行越策,以便完善相应贸易争端应对手段。其二,提升应诉能力,为了更好地对我国企业的正当利益进行维护,是国外的贸易环境对我国的贸易自由权进行保障,就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抗诉能力,以争取应有的权益和保障。其三,加强与国外政府、企业的交流和沟通,为了更好地预防争端的发生,应该建立广泛的交流机制和协商机制,这样才能逐渐改善当前的贸易争端状况。

2.3创新关键技术。巨大的利润是促使光伏企业发展的巨大的动力,然而由于政府引导不到位,我国的光伏产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其企业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技术能力不强,产品重复竞争压力大,这样就限制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在关键的技术上予以突破,实现技术上的创新,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永恒发展。具体来说,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促进产学研合作,光伏产业不但需要科研能力、资金实力,还需要技术转化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技术的自主创新,攻破更多的核心技术,就需要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与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技术转化为产量,促进产业的长远发展。其二,吸取国际经验,为了更好地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应该逐渐与国际接轨,在分析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和路径,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光伏产业尽快走出困境。要实现技术的发展,就需要一个系统化的产业平台,国家不但需要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还需要建立检测中心、培训中心,只有完善这些企业的服务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相关的光伏企业能够得到整合,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实现企业之间的有序竞争与长远发展。

2.4规范行业发展。光伏产业本身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若是不顾企业的实际而使这个行业涌入大量的企业的话,只能造成大量的资金、资源的浪费,为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行业准入门槛,使行业的初始发展状况能够更加规范,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并在行业组织和检测体系的建设上加强力度。通过行业组织,可以更好地优化我国的行业形象,使其更好地进行自律,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优势;要对行业进行调查和监督,将行业报告进行定期,这样能够保障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相应的重复建设的问题得到改善;整合光伏产业,对于当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要有效地解决,加强对行业的整合,完善中小企业联合经营模式,鼓励优势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产能过程的状况。

3.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若是不对这种状况予以改善的话,我们的生活质量不但会大幅下降,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兴产业,如何促进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太阳能是人们最为关心的可再生资源,其不但廉价、环保,对环境的污染也小,若是能够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的热量来进行发热的话,能源危机将能得到很大的缓解。本文分析了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光伏产业战略发展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光伏产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李红波,俞善庆.太阳能光伏技术及产业发展[J]. 上海电力,2006(04).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6)

[中图分类号] F276.6 [文献标识码] B

引言

伴随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需求不断萎缩、供给持续增长的产能过剩期,也就是所谓的光伏产业危机。2011年全球光伏产业急转直下,光伏产业危机愈演愈烈。然而,在光伏产业危机持续升级的过程中,特别是欧美“双反”制裁对中国光伏产业致命性的打击下,作为光伏产业链中关键一环的阳光电源公司却逆势增长,呈“蓝海”趋势,并于2011年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阳光电源为何可以在危机中独善其身?其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又有多大?文本针对企业内部环境、产品、市场、竞争四个方面对阳光电源进行公司价值分析,通过分析,在解释其在光伏危机中的优异表现的同时给出阳光电源公司值得投资的初步评估。

一、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是对企业内部的控股结构、战略定位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一)控股结构

通过对阳光电源上市信息的分析,结合阳光电源公司2013年第一季度报告的数据,得到2013年第一季度阳光电源控股结构如下表一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阳光电源最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曹仁贤持有尚格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10.44%股权,即曹仁贤的实际控股数超过40%;此外,解限售日期为2014年11月2日。

从股本构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超过53%的股份为限售股,其中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实际控股超过40%,可以表现出阳光电源公司股本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且从股东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出发,公司具有很大的前进动力与提升空间;另一方面,在流动中的普通股中,稳定机构投资者占比大,也表现出外来投资者对阳光电源公司前景的相信。

(二)战略定位

阳光电源公司的使命是“致力于清洁高效,让更多人享用绿色电力”,定位于专注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电源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并力争成为全球一流的新能源发电设备及系统接入方案供应商。

从企业的定位及战略中可以看出,企业的定位与发展战略是长远的、稳定的、具有雄心的,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具有连贯稳定性,再结合企业立足于国内光伏逆变器龙头地位的自身发展现状与“低碳”化的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笔者相信,阳光电源的发展具有十分辉煌的发展前景与动力。

二、产品分析

阳光电源的产品主要有光伏逆变器、风能变流器、分布式电源三大块。其中,光伏逆变器是其核心产品,除此之外,风能变流器与分布式电源丰富其产品多样化,分散风险。

作为核心产品的光伏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重要环节,而近期欧美的“双反”制裁都是针对电池和组件的,并不对逆变器构成直接影响,由此也使得逆变器在光伏产业链中保持很高的景气水平。此外,作为光伏逆变器行业的国内龙头,阳光电源始终保持其在核心产品领域的高额研发投入,在产品的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由此使得阳光电源光伏逆变器产品的性能优越,具有很强竞争优势。

三、市场分析

拥有良好的产品不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成功,我们根据阳光电源公司年报数据统计产品的出货量情况,再结合当前产业中国内外形式,分别对阳光电源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进行分析。

(一)国外市场

欧美“双反”制裁虽是针对电池和组件的,没有对逆变器构成直接影响,但是由于逆变器市场是伴随整个光伏产业发展而发展的,欧美市场对下游光伏产品的订单锐减使得整个光伏产业发展受阻,间接影响了逆变器的国外市场。然而,与其他光伏产品相比,这种影响较小,且随着光伏产业的逐渐复苏,国外市场需求在可控的范围内波动。据有关数据统计,2013年欧洲市场份额将降至50%,中国市场份额提升到30%,美国、日本、印度及南非等新兴市场将分摊其余20%。由此可得,在未来,国外市场的份额会逐步降低,且趋于分散,新兴市场占比增大,但总量保持相对稳定。

(二)国内市场

今年来,为应对欧美“双反”制裁,拯救国内光伏产业,国家相继出台光伏产业的支持政策,刺激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发展,国内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将会大规模增长。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五年中国光伏市场的装机总量将在全球装机中占有重要比例。国外市场相对稳定下,国内政策扶植所带动的光伏产业需求则是新增市场。而阳光电源公司作为国光伏逆变器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龙头企业,必然将在剧增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受益,公司的发展拥有广阔的空间。

四、竞争分析

随着光伏危机的逐步升级,中国光伏产业制造领域遭受重创,大批相关企业纷纷倒闭。与之相对应的是光伏逆变器却保持着相对高的发展活力。再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内市场迅速增大,在原有竞争者不断扩张业务的基础上,许多光伏企业纷纷开始转型,从单纯的制造领域跨越到应用领域,由此使得光伏逆变器行业竞争日益加剧。

(一)传统竞争者

传竞争者包括中达电通、山亿新能源、北京科诺伟业、艾索新能源、西安爱科等公司。它们的特点虽然某一企业会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份额突增,但其总体市场竞争力相对稳定。

(二)新兴竞争者

新兴竞争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光伏产业兼并重组、光伏产业转型。

1.产业兼并重组。以兆伏新能源为例,2012年初兆伏与艾索合并,2012年底光伏逆变器巨头SMA收购其72.5%股份,同年经兼并重组后的兆伏新能源获在光伏逆变器排名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阳光电源,成为阳光电源的重要竞争者。2013年1月国务院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推进光伏产业兼并重组和优化升级”,由此可以预见光伏产业兼并重组将会更加频繁,更多企业选择强强联合来分占国内逆变器市场。

2.转型企业多来自于原有光伏制造领域企业,纷繁转型企业的出现,使得逆变器市场的产品趋于饱和,激烈的产业竞争使得产品价格下降,在成本下降弹性一定情况下,企业的利润水平逐渐降低。

(三)竞争带来的影响

激烈的行业竞争使得产品价格一再下降,对阳光电源财务水平造成很大影响。

从图中可以看出,行业竞争所形成的产品价格下降使其利润额大幅下滑。然而阳光电源凭借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占据高市场占有率,始终保持较高的营业额,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四)阳光电源的竞争优势

虽然阳光电源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但是其拥有十分明显的竞争优势。

1.强大的研发能力。阳光电源公司一直重视产品的研发,坚持“生产一代、开发一代、预研一代、储备一代”的科研方针,不断满足顾客的各种需求,在纷繁的竞争中以其技术创新以及产品质量在同类产品中趋于领先地位。

2.品牌效应。作为行业龙头,阳光电源在竞争中体现出其品牌优势。在相同价格情况下,在纷繁的产品选择中拥有更多的顾客,提高销售收入,获得更多利润。

3.稳定、巨大的市场份额。长期以来,阳光电源一直稳定占有光伏逆变器市场30%以上的市场份额,保持行业龙头的地位,巨大的市场份额使得阳光电源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结论

(一)阳光电源在光伏危机中表现强劲主要得益于产品与市场两个方面

首先产品本身的特性使其免受欧美“双反”制裁的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保持相应的稳定性;另外企业技术的先进与自身产品的优越性也保证了阳光电源在产能过剩的光伏危机中保持强劲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说,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保持相对稳定,再加上国家政策促进国内市场的逐步膨胀,为阳光电源的进一步增长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二)对公司价值分析得出阳光电源值得长期投资的结论

1.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低碳”化的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调,得益与光伏危机下国家对核心技术新能源的支持政策,与企业长远、稳定的战略定位是阳光电源巨大发展潜力的前提。

2.从产品来看,核心产品光伏逆变器以其本身的特性在动荡的产业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再加上阳光电源自身产品的优越性,使得核心产品与主营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巨大优势。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7)

能源和环境问题是近十几年来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能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光伏发电作为发展的重点。在各国政府的政策倾斜下,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最近10年世界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3%, 最近5年达到40%以上。然而,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快光伏产业的发展呢?集群化发展无疑是一种正确可行的道路[1]。本文就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性作出了论证。

1. 集群化的概念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首先由美国迈克尔.波特教授1990年提出,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或相关于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产业集群具有专业化的特征,分析和描述这种现象时常常用“产业集群”或“企业集群”。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纵横交织的行业联系,揭示了相关产业联系和合作,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2]。“产业集群”侧重于观察分析集群中的企业地理集聚特征,其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企业联系和规模结构以及对竞争力的影响。

2.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光伏产业的发展现在正处于关键的转折时期,支撑光伏产业发展的一些经济环境、体制边界、市场空间和竞争条件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其原有的发展模式也已变得越来越不适应。中国光伏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急需要寻找新的思路、探讨新的发展模式。集群化发展成为光伏产业的必然选择[3]。

2.1提高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需要集群化发展

在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产业的竞争能力令人担忧。光伏产业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资产约束和关键资源的限制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全球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人世后外资企业可以进入所有行业,全面参与国内市场竞争。因此,要想提升光伏产业整体竞争水平,单纯依靠财政扶持或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光伏产业之间只有形成战略伙伴关系才可能有效克服与其规模相关的劣势,依靠集群化发展,既能保持光伏产业灵活多变的特点,又能形成群体规模,从而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中国光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光伏产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2.2降低光伏产业成本、提高技术创新需要集群化发展

要想在短期内全面提高光伏产业的支撑能力,依靠传统“小而全”的发展道路显然已经行不通,而必须转向“小、精、尖”的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更多地依靠光伏产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的提高,这也正是目前中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中国光伏产业如能形成一方群落或集群,不仅可以提高产品质量水平、降低市场风险代价;又可以使光伏产业集中更多精力加强核心技术的研究,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核心技术,使光伏产业基于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为基于区域创新能力的竞争优势;而且,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还能促使企业问专业分工与协作体系的日趋完善,从而使产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大大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3光伏产业发挥区域品牌效应需要集群化发展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将不断增多,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还必须创造出大量非农业的就业岗位,任务十分艰巨。十六大提出了“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发展小城镇要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等战略。这都需要光伏产业在短期内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向骨干企业集结,组建乡企集团、形成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光伏产业的灵活优势,通过产品分工、工序分工和经营分工,在一定区域内聚集系列的光伏产业,形成大规模加工经营的局面和优势。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还有利于打造区域品牌、增强区域品牌效应,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加快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的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走集群化发展道路既有其必然性也具备了可行性。各地方政府一定要抓住时机、因地制宜地实施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加速提高中国光伏产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推动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4]。

3.1提高区域经济产业集中度

企业集群不是简单的企业堆积,而是有规模、有组织的有机融合。各地区政府应加强企业集群有序发展的整体规划、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要引导布局分散的光伏产业逐步集中到统一规划的产业区内;各地区要加快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基础的专业化特色园区、综合性开发区,围绕不同的产业链做大规模,提高光伏产业专业化竞争力。

3.2改善光伏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企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发展环境。各地区政府应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既要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硬环境;通过建立非营利性的教育培训机构,委托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培训,建立科技人才支持体系;通过组建各种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为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为小企业提供免费的咨询、诊断服务,帮助它们改善经营管理等,为光伏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3.3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品牌

光伏产业集群发展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当地实际,选择最具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产品加以重点发展,因地制宜,形成比较优势;要集中力量,在区域内重点培育一两个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区域特色光伏产业集群;同时,还要发挥企业集群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陛品牌、营造市场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的选择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光伏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是提高中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光伏产业竞争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5]。各地区政府要加强企业集群有序发展的整体规划,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创建和改善光伏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从而提升光伏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推动中国各地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同华.山东省促进太阳能开发利用的对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DOI:10.7666/d.y1469208.

[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22-27.DOI:10.3969/j.issn.1006-480X.2001.11.004.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8)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光伏行业现状

1.1 目前光伏行业主要的问题

(1)国内多晶硅原材料生产技术相对落后,而且产量供应不足,依赖国外进口的程度过高。多晶硅制造业是光伏产业链的首端,是影响整个产业发展规模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限制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2)硅制造技术成熟,但对原材料依存度高。(3)太阳能电池生产增长强劲,产品主要出口,过度依赖于国外市场。由于中国光伏产业链末端光伏发电市场尚未完全启动,98%的国产光伏组件出口国外。行业易进入和上游多晶硅原料不足造成国内封装产能过剩,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产品附加值较低,组件企业利润微薄,竞争力能力弱。(4)组件制造进入门槛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在整个太阳能光伏电池产业链中,组件制造由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和资金门槛低、最接近市场这些特点吸引了大批生产企业,是光伏产业链中发展最快的环节之一。据估计我国有近200家以上的太阳电池组件生产企业,并且主要厂家的产品都通过了国际认证。(5)光伏产品生产量虽然大,但应用水平低。光伏产品生产在国内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国外市场需求拉动下,光伏出口产品很多其中也包括太阳能灯、太阳能计算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等。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光伏产品生产国。但是受产品价格和市场空间的限制,中国本土国内太阳能光伏产品应用化程度却不高。

1.2 国家政策

国家规划政策: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发改委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发改能源【2007】2174号)、《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发改能源【2005】2517号);国家能源局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国能科技【2011】395号);商务部的《关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商产发【2011】310号);工信部《产业关键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工信部科【2011】320号)、《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2月24日);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2》。

关于扶持政策: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财建【2011】115号);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发改价格【2006】7号);财政部《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综【2011】115号)、《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财建【2012】21号)、《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财办建【2011】187号)。

约束督导政策:发改委和商务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2011年第12号令;工信部《多晶硅行业准入条件》(【2010】137号)。

鼓励意见: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12】58号)。

在各项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下,整个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是有相当的前途和希望。光伏行业虽暂陷发展低谷,但从国际市场环境而言,开发可再生能源,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的能源发展的共识。太阳能光伏系统的应用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得到工业界,研究单位及高等院校的重视。①我国正式公布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提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00万kW,年发电量200亿kWh。国内市场尚有潜力,必须启动国内光伏电力市场,加速消化光伏企业的过剩产能。②

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行业之一,太阳能光伏行业的下一个黄金时期指日可待。对于广大光伏企业而言,秉持正确的商业模式,树立并且发展良好的品牌形象,坚持先进的技术研发,审时度势,也能发展未来广阔市场,获得产业发展的先机。

2 石英坩埚企业在光伏产业中的状况

太阳能石英坩埚企业是光伏产业链的上游企业,相当依赖于光伏行业来生存与发展。石英陶瓷坩埚(又称太阳能坩埚),是太阳能电池用多晶硅铸锭炉的关键部件,这种坩埚是用于光伏工业中盛装融熔硅并制成后续工序所需硅锭的一种容器,是拉制大直径单晶硅和多晶硅的消耗性器皿,工作温度在1500℃以上,并且每生产一炉硅产品就可能会用掉一只坩埚,属于易耗品。

多晶硅熔炼用薄壁大尺寸方形石英陶瓷坩埚,从使用的角度讲,除了对坩埚的纯度、强度、尺寸精度、外观缺陷、高温性能等都有极其严格的要求外,还对其在质量和热震稳定性具有极其苛刻的要求。③近年随着环保能源不断被重视和发展,太阳能作为绿色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从而得到了广泛的开发和利用,这使得用于太阳能转换的多晶硅的用量急剧增加。因此促进了多晶硅生产的快速发展,相应的大尺寸薄壁方形熔融石英陶瓷坩埚的用量也在急剧增大,国际上该产品的市场很好。熔融石英陶瓷坩埚以其热稳定性好、耐熔体(硅、铝、铜等)侵蚀性和对所加工的制品无污染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多晶硅生产及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目前国内生产多晶硅的电热感应炉约十余台,每台感应炉年需求大尺寸薄壁高纯熔融石英陶瓷方坩埚(规格600 00 00~900 00 00mm,壁厚15~20mm)约150只。

2012年,美国与欧盟的“双反”,对于中国的光伏企业来说,是惨痛的一年,因此对于坩埚行业来说,也是萧条的一年。坩埚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国外政策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同时要抓住新市场,鼓励企业抢占新市场。

3 在石英坩埚企业在光伏产业链中发展的策略研究

3.1 扩大内需,完善上网电价补贴体系

在扩大内需,完善上网电价补贴体系的光伏发展建议的呼声下,尽管从全球来看,光伏发电仍然需要假以时日才能在价格上具备完全的优势,同时目前国内支持光伏应用的政策体系仍然在建设的过程中。光伏太阳能电池产品过度依赖海外市场,不利于国内光伏企业健康发展。提升国内光伏并网的水平,完善“上网电价法”来敦促电网积极并网购电,④促进国内市场发展十分重要。由此间接也会促进坩埚企业的生产发展。

3.2 淘汰落后企业,加强行业整合

不单纯依靠政府扶持,同时也应该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发挥市场调节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企业,推动行业的整合升级。从而达到在整体上优化中国光伏产业链发展的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从而提升整个光伏链在海内外的竞争力。

3.3 开创新市场,⑤加强产品在“纵向专业化,横向延伸化”

高纯度的熔融石英由于具有结构精细、热导率低、热膨胀系数小、制成品尺寸精度高、高温不变形、热震稳定性好、电性能好、耐化学侵蚀性好等特点,在太阳能行业多晶硅制作的环节得到广泛应用。基于高纯度的熔融石英坩埚的良好特性,因此可以在玻璃深加工行业、冶金工业、电子工业、化工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进行更为广泛的推广和使用。这样石英坩埚行业就不因为光伏行业的不景气而陷入困境。

3.4 注重品牌战略

(1)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准确定位企业品牌;(2)重视企业品牌设计,加强企业品牌宣传;(3)强化企业品牌管理,注重品牌竞争手段;(4)保证企业品牌质量,积极创新企业品牌;(5)完善品牌管理模式,培养品牌管理人才;(6)培养企业品牌信誉,赢得更多新老客户。

3.5 注重人才,加强科研技术

人才是科技于管理创新的关键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我们需要强大的人才队伍来推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我们可以依托各类高校、科研和骨干企业,激励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光伏高端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使用,用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完善现有生产装备工艺,合理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加强对坩埚的纯度、强度、外观缺陷、内在质量、高温性能、热振稳定性、尺寸精度要求的技术发展。 2012年度,石英坩埚中国专利已达到120个之多。专利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另一方面也是保护本土产业,避免国际贸易纠纷。⑥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充分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国家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给予企业所得税优惠,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至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此的优惠政策,对于石英坩埚企业来说是十分有利。

4 结论与展望

无论光伏行业目前的遭遇多冷酷,总的来说,光伏行业应该是新世纪的朝阳行业,符合人类追求清洁能源的要求,建设低碳社会,是解决能源供应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应该对光伏行业走出寒冬充满信心,作为光伏上游企业,也应增强信心,同时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发展国内市场,并且借助有力的政策,注重人才,加强科研技术,注重专利发明,积极跻身于高新技术企业,拓展产品使用范围,从而推进整个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的坩埚行业必然在严峻挑战之后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注释

① 王斯成.世界最新光伏动态和国内政策分析.国家发改委:新形势下光伏产业发展政策分析及光伏电站建设与系统设计专题培训班,2011.10.北京.

② 郭夏.启动国内市场拯救中国光伏.ECONOMIC MONTHLY.2012(9).

③ 袁想东,余明清,王耀明,杨实,候华英.熔融石英陶瓷坩埚在多晶硅光伏产业中的应用.太阳能技术论文集,2007.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9)

[关键词]

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风险;风险管理;风险因素

0引言

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1]。太阳能光伏发电具有安全、稳定、清洁等特点,加快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技术开发,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推动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预计2015年底,全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将达到2100万kW。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资金密集型项目,投资大、周期长,目前尚无完整、全面的投资风险因素分析体系,这将给项目投资带来不确定性[2]。因此,探讨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存在的投资风险因素,提出相关建议和管理措施,对于保障该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产业特点

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作为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能源发电项目,如风力发电和水利发电,它有着自己的产业特点。

1.1鼓励政策扶持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发设计及并网发电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也正是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才能蓬勃发展[4],这一切都来自于政府基于环境压力及能源结构的长远考虑。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有在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扶持下,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

1.2发电成本较高若不考虑环境因素,仅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成本高于传统能源发电项目[4],虽然太阳能光伏技术的进步正在使项目成本逐年降低,但目前高成本仍然是制约我国太能能光伏发电项目大规模商业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1.3电量输出不稳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能量输入源是光能,有太阳光时可以发电,反之则无法提供电能[5]。由于昼夜、季节、天气等因素影响,同一地区的单位面积太阳光能量既是间断的,又是不断变化的,项目的电量输出也随之变化,影响了电网安全运行。虽然可以通过储能技术缓解这个问题,但这将大大增加项目成本,使本来就居高不下的发电成本进一步抬高,不利于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健康发展。

1.4社会认知偏低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其商业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整个光伏市场还处于培育时期,公众对于项目投资额度、发电量大小、使用方式等概念还未形成统一认识,社会认知度水平还比较偏低。

1.5节能减排明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并网运营过程中,不但产生清洁电力,且无任何污染物排放,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例如,一座1MW太阳能光伏电站的年发电量约113万kWh等同于节约383t标准煤,减少排放191t二氧化碳及5t粉尘污染物,节能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2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事故发生之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的认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分析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因素。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只有科学合理的开展风险识别工作,才能全面确定存在的风险因素。

2.1投资风险来源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在新能源发电领域占有的份额逐年增大,其不仅需要鼓励政策的扶持更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具有高成本、高技术、低能耗、零排放的特点[6]。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利用形式,其投资风险来源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外部环境。例如全球经济状况、国内政策调整、行业竞争等;

②项目复杂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涉及多个领域,多晶硅等核心技术尚未国产化;

③项目局限性。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从设计到施工运行均存在高技术人才储备的局限性。

2.2风险识别过程风险识别是一个既复杂又精细的管理过程,是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风险管理的切入点,需要从多个方面预测分析风险因素,科学提升和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险管理体系,整个风险识别过程主要包括

:①查阅资料分析内外环境;

②汇总整理风险因素清单;

③确立风险因素分析方案;

④核实风险因素是否存在遗漏并完善风险因素清单;⑤完成分析并结束风险识别流程。

3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风险因素

3.1技术风险因素技术风险因素主要是来源于技术本身存在的缺陷或更先进、可替代技术的出现,可分为技术的成熟度、技术的可替代性、技术的生命周期、技术的适用性和技术的保密性等几个方面。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技术产业链条主要包括硅材料提纯、晶体硅片制造、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光伏电站建设等环节[7]。目前我国尚未完全掌握多晶硅核心技术,产业链的部分上游材料供应依赖进口,容易受制于人,给行业发展埋下隐患。

3.2市场风险因素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中各因素的变化波动,给项目竞争优势带来的一种不确定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市场规模、产品竞争力、服务水平、营销能力等方面。由于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上网还处于初级阶段,上网电价受国家政策管控,成本核算和费用分配存在波动。此外,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缺乏核心技术支持,存在设备资金“大投入”与电量效益“小产出”的矛盾,导致发电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较弱,给整个产业的发展带来局限性。与此同时,在政策扶持因素影响下,光伏企业的多晶硅产能快速提升且有过剩的迹象出现,产业的无序发展给市场风险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3.3政策风险因素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政策风险是该产业最为核心的风险因素,其可分为两个方面:①整个太阳能兴伏发电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远不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项目,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②缺乏完善的行业标准体系来保证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健康发展,目前主要依靠政府的规范与监督。因此,政府政策的改变会给整个光伏行业带来巨大影响。

3.4外部环境风险因素产业的发展以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为依托,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动导致市场需求发生改变易引发风险[8]。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对国外市场的依赖度较大,一旦国外经济出现问题或市场受到封锁,则太阳能光伏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给太阳能光伏产业带来巨大冲击。

4管理措施

4.1风险预警风险预警是为了可以提前避免或减少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措施,即针对可能引起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风险的因素进行隔离及破坏,以达到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发生的概率。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系统,需要重点从三方面考虑:

①自然条件。从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立项之前,针对目标地区全面开展日照时间、日照强度、空气湿度、天气变化等因素的分析工作;

②设计条件。调查委托设计单位的资质情况、业绩情况、人员情况等,分析工程设计能力;

③运营条件。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如利润率、现金流动、负债率和毛利率等。

4.2风险隔离风险隔离指通过分离或复制风险单位,使任一风险事故的发生不至于导致项目整体资产受到致命损毁,是针对特定风险的一种重要管控措施,使项目的总体风险得以降低。针对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产业性质,采取特定的管理制度以实现项目风险隔离,确保项目内部各部分之间不互相影响,维持总体风险处于较低水平。具体管理制度包括:

①特定的并网电价管理制度;

②特定的扶持政策管理制度;

③特定的购电补偿管理制度;

④特定的税收抵扣管理制度等。

4.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指通过相应的管理措施,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等效转移至其他组织,以此来降低项目风险因素带来的损失。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风险转移方式就是购买商业保险,通过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种类,将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风险损失转移至保险公司,保证项目总体利益。

5结语

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是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举措,总结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的产业特点,并通过风险识别理论详细分析项目投资风险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为今后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投资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推动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震宇.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投资风险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1(13):6-7.

[2]孟强.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现状及产业发展[J].安徽科技,2010(1):17-18.

[3]李伟,李世超.太阳能光伏发电风险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1(5):11-12.

[4]郑志杰.大规模光伏并网电站接入系统若干问题的探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0(2):15-16.

[5]孟浩.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研究评述[J].高技术通讯,2013,23(6):654-66.

[6]张宁.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0.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10)

对2012年形势的基本判断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

我国太阳能电池继续保持产量和性价比优势,国际竞争力愈益增强,产量持续增大。预计2012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超过40GW(也称吉瓦,1Gw=1000MW=100万千瓦),产量将超过24Gw,同比增长50%以上,仍将占据全球半壁江山。生产成本将进一步下降,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环节成本分别有望降至19美元/千克、0.18美元/瓦、0.18美元,瓦和0.25美元/瓦,届时,垂直,一体化企业的组件成本将达到0.73美元/瓦,同比将下降27%。产品质量愈加稳定,多数企业产品质保将达到10年,功率线性质保将达到25年。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受国内市场消纳能力有限和国外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光伏企业将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在海外建厂或并购方式,加快在海外的本土化发展,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成长为国际大型企业。

多晶硅生产技术持续进步,产业自给能力迅速提高

2012年,我国万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将投产,低能耗还原、冷氢化、高效提纯等关键技术环节进一步提高,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增强。先进企业的综合电耗将达到80千瓦时/千克、生产成本达到19美元/千克的国际先进水平。多晶硅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有望彻底摆脱依赖进口的局面。预计2012年,我国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将达到60家以上,产能超过16万吨,产量达到13万吨,可满足国内80%以上市场需求,形成约占世界市场40%的良好态势。多晶硅自给能力的迅速提高,将对我国光伏产业保持全球竞争优势提供有力支撑,也将为中美之间可能爆发的光伏产品贸易战争取得更加有利的筹码。

国外市场增速趋缓。国内市场加速崛起

受欧美债务危机和欧洲光伏补贴持续下调影响,预计2012年,全球光伏市场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全年装机量可达24GW,同比增长14%。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光伏市场将会加速兴起。受益于2011年出台的系列利好措施:一是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了全国统一的1,15元,度上网电价;二是国家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装机量规划,由最初的5GW改为10GW,最终改为15GW,极大地拉动了国内市场发展,2011年国内装机量超过1.5GW。

预计2012年仍将保持较高的发展态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产能增长过快且产品主要依赖出口,急需加速启动国内市场以缓解对外依赖度过高的问题;二是启动国内市场也是应对美国启动的“双反”调查的有力回击;三是2011年国家出台了上网电价,且国内装机成本大幅下降,加上光伏市场竞争激烈,组件企业纷纷向下游的光伏系统集成延伸。

因此,预计2012年光伏装机量将达到3GW,但即使如此,我国近90%的光伏产品仍需依赖国外市场。

市场供需失衡压力持续增大,产业整合不可避免

光伏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未来市场将会呈现指数增长。但短期内,产业仍将承受较大的供给压力。

据赛迪智库光伏所不完全统计,全国156家电池组件企业2011年的太阳能电池产能已超过35GW,预计2012年产能在40GW以上。

欧盟2011年9B份的报告也显示,2012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能将达到80GW,中国占据超过50%份额。与快速增长的太阳能电池供给量相比,光伏需求量增长则显得相形见绌。据2011年6B欧洲光伏工业协会对2011~2015年的市场需求量预测数据,2012和2013年光伏市场需求在30GW左右。

因此,仅当前我国的产能已可满足未来2-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光伏市场的增长速度远不能跟上产能扩张的步伐。2012年,这一市场仍将承受价格和整合压力,一批不具备竞争力或贸然进入光伏领域的光伏企业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整合或淘汰。

值得关注的是,在供需失衡加剧情况下,我国在海外上市光伏企业股价可能持续下跌且遭受国外评级机构唱空,极有可能被国外资本趁虚而入,利用产业整合和贸易战等时机,掌控我国优势企业主导权,甚至使我国光伏产业日益空心化。

产品价格仍将下跌,企业经营压力增大

2011年初,光伏产品供应量大幅提高,但光伏市场受政策不稳定的影响,需求萎靡,观望情绪严重,致使光伏产品库存积压严重,价格暴跌,目前已经逼近成本价,极大地挤压了光伏企业的利润空间,主要光伏企业毛利率同比和环比均持续下滑。原本各企业希望2011年第四季度会受到欧洲市场2012年将下调补助金额政策的影响,提前出现安装潮,但相关订单没有出现。加上2011年第四季度和2012年第一季度由于受天气和欧美国家适逢圣诞节休假等原因影响,市场萎靡已不可避免。

2012年,预计部分资金需求急迫的企业为获得现金,在现货市场上加速抛售手中的库存和原料,将加剧价格下跌步伐。可能的后果即为,一旦产品价格跌破企业制造业现金成本,企业将开始降低产能避免现金净流出,但是降低产能后设备等固定成本的摊提压力又将出现,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将会涌现企业倒闭潮。

情况好转预计要到2012年二季度,届时市场进入旺季期,部分落后产能也将在此期间被淘汰,产业将迎来一个发展的小高潮。

产业面临严峻贸易保护挑战

2011年10月19日,以德国SolarWorld为首的7家企业联合向美国政府递交了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简称“双反”)调查申请,而美国商务部已于2011年11月8号启动立案调查。据悉,SolarWorld目前也在游说全球最大的欧洲市场,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进行“三反”(反垄断、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一旦我国应对美国的贸易诉讼不利,极有可能被欧盟搭便车,届时,在我国光伏市场未能及时启动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产业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

预计美国“双反”案件将会持续到2012年第三季度,对我国光伏产业造成的影响可能有:一是官司耗时耗

力耗财,致使我国光伏企业不能集中精力开拓国外市场;二是来自美国的订单将会有较大的税率风险,对美光伏产品出口可能会萎缩,如果欧盟跟进,情况愈甚;三是促使国内光伏产业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以规避贸易风险。

各路资本竞逐光伏产业。行业竞争愈加残酷

预计在2012年,一些竞争力低下的中小企业将逐渐被淘汰,但也有一些行业外的大型企业利用产业整合期,凭借资本和管理优势涌进该行业。如富士康高调宣称将投资1000亿元进入电池组件环节,未来行业的淘汰与发展将并行。同时,未来行业的竞争,将不是产业链某个环节间的横向竞争,而是一个产业链条之间的整体竞争。

为了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光伏企业要么自身垂直一体化发展,要么以产业集团军的形式,通过长期合约或控股整合上下游产业链,通过供应链管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此外,部分资源丰富的西北部城市也纷纷出台以资源换项目的政策吸引光伏企业投资,使得一些企业的光伏业务仅仅是换取其他资源的筹码,企业的小额盈亏已并不重要。业内均认为光伏产业“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要熬过此严冬,未来一片美好”。因此,寒冬期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和非理性。

综上,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将步入大调整期。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稳步增长,产业对外依赖度逐步下降,但由于市场供需失衡严重,外加美国“双反”调压,行业竞争将愈加残酷与非理性,产业整合迫在眉睫,企业开始进入薄利时代,优质企业面临国外资本入侵的严峻挑战等。

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行业发展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的误导

我国光伏产业特别是上游多晶硅环节发展时间短,在发展初期由于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企业存在能耗高、副产物得不到充分利用等问题,光伏产业戴上了所谓“双高”的帽子。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多晶硅企业规模的壮大和技术的进步,生产能耗不断降低,万元GDP产值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企业已实现闭环生产,四氯化硅等副产物也得到有效利用,但“双高”的帽子并没有从多晶硅头上摘掉,反而被错位至下游的电池组件环节,认为“光伏产品大量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紧缺能源”,使得光伏项目的审批、技改、产品出口等受到制约,严重影响我国光伏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据悉,相关部门在2012年有可能对光伏产品的出口退税进行调整,此举无疑使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雪上加霜,加剧产业走出困境的难度。

供给端过热投入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资金持续投入可能导致供过于求。仅我国2012年的产能已大抵可满足全球未来几年的光伏市场需求。但2010年我国光伏行业高额的投资回报率,使得资本持续涌向该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为“十二五”发展规划期,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优惠政策,进一步催动各种资金要素持续投入到光伏产业中,产能的持续扩大,可能导致供大于求。

据统计,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地方政府规划建设千亿光伏产业园区就达到20个,规划产值达到2万亿元,而据EPIA预计,2015年全球光伏装机约为45GW,按8元,瓦计,全球产值也仅为3600亿元,差额巨大。

有效引导产业发展面临整合成本高的制约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光伏产业整合将不可避免。在整合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中,除了硅锭/硅片环节的企业情况稍好之外,多晶硅企业由于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可能面临无法收购的问题。电池片和组件企业的售后服务问题也将阻碍该环节收购成本估算的顺利进行。因此,一些大企业表示“与其兼并不如新建”。

光伏产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加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光伏项目的融资与地方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光伏企业的倒闭除了对当地就业带来影响外,还有可能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呆账和坏账,甚至会引发类似于温州借贷危机的社会问题。

市场规模化启动面临并网难的牵制

我国光伏市场启动主要症结在于光伏并网。

一是并网标准滞后,光伏发电的波动性使得其在接入电网时,可能会产生谐波、逆流、网压过高等问题,对现成电网造成一定的冲击,因此也受到电网公司的消极处置。

二是电源结构不合理,光伏发电的间歇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使得在调峰调频方面需要较多的其他电力来平衡,如抽水储能、燃气燃油电站等,这将给电网的调度增加负担,也会影响到现有电厂的利益。

三是电网配套落后,利益关系有待厘清,我国并网的光伏项目主要建设于西北地区,就地发电就地消化。但当地电网的消纳能力有限,而若不能尽快建成高压远距离输电,实施大区域调度和理顺电网公司等各方利益关系,则并网难的问题仍将存在,国内光伏市场的启动可能仍将是空口号。

过度依赖国外市场制约产业规模发展

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预计2012年仍将有近90%的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发达国家加强对本国新能源产业的保护,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严峻挑战,一旦国外补贴政策发生变动或实施贸易保护,我国光伏产品的市场格局将被冲击。特别是国内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的情况下,企业生存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如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加速扩大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必须抓紧研究。

总的看,2012年我国光伏产业将面临“高能耗、高污染”的误导有待更正,国内市场启动受“并网难”制约,产品对外依赖性仍过高,产业整合成本较大,行业规范难度不小等问题。

应采取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提升光伏发电战略地位

一是大力宣传光伏发电的积极意义,提高公众和主管部门对太阳能发电的认知度。破除光伏产业“高能耗、高污染”的误解。同时太阳能发电的经济性问题决定了光伏发电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尚需国家补贴扶持,需加深公众对太阳能发电的认识与理解,自愿承担开发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成本。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太阳能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稳定投资者信心,以调动各方资本对光伏产业的发展进行长期投入。

三是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太阳能发电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加大规范行业发展力度

一是探索并择机推出光伏电池行业准入条件,及时剔除行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些不良因素,促进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以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为基础,按照市场需求及企业技术水平,会同有关标准主管部门,制定光伏产品和系统的相关标准。

三是推进太阳能光伏产业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定期检测报告,引导协调统筹各地方光伏产业发展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给产业发展带来隐患。

四是加快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建设,加强行业协作和自律管理,不断提升我国光伏行业总体形象,更好地应对和参与国际竞争。

引导产业有效整合

一是加强制定光伏产业整合的研究,整合企业、地方政府等资源,做好应对光伏行业整合的准备。

二是探讨区域中小企业联合经营模式,抱团应对外来挑战。

三是鼓励优势企业兼并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是及时跟进产业发展情况,加强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沟通,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国外资本收购我国优质光伏企业的挑战。

完善光伏发电并网技术与标准

一是加强光伏并网技术的研发力度,建立微电网工程示范,同时推进实施智能电网建设。

二是组织电网公司、光伏电站安装商与运营商、光伏并网与储能设备制造商、组件制造商等有关单位研究制定光伏并网环节的各项技术标准,完善光伏发电并网标准体系。

三是做好项目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以资源指导规划、以规划定项目,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有序推进光伏电站项目建设。

四是加强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间的沟通和协调,明确发电企业与电网企业的权责,协调和引导有条件、并网难度小的光伏发电设施率先并网,先易后难,不断完善光伏并网的管理体制,推进电力改革。

五是做好监管服务工作,及时解决协调并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难题。

光伏产业的环保性篇(11)

中图分类号:F0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51-02

一、光伏产业概述

1839年法国学者贝克勒尔首次发现了光伏效应标志着光伏产业的诞生。1954年,伴随着第一块太阳能电池的问世,光伏产业拉开了历史的序幕。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阶段,1958年我国正式开始进行太阳能电池的研究,1959年成功研制实用的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雏形阶段,伴随着世界光伏产业的飞速发展,北京、浙江、河南和云南等地的一些器件厂先后开始了生产单晶硅电池。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孕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国各地开始引进国外的关键设备。这使我国的光伏产业的总产能达到4.5兆瓦,标志着我国光伏产业进入了孕育阶段,产量逐年增加。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至今)快速增长阶段,伴随着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大量需求,我国的光伏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

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在经历了蓬勃发展阶段后,进入衰退阶段。我国光伏产业在2007年之前大肆扩张,在2008年之后产能集中释放。但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国外市场需求放缓,造成了光伏产业的产能过剩。国内龙头企业纷纷破产重组,小企业也陆续停产。在欧盟实施反华光伏行动后,我国光伏电池开始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二、我国光伏产业风险分析

光伏产业发展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形成了产业发展的诸多风险。产业链上,技术的不断更新进步会产生技术风险;制造销售过程中还会因市场的不确定性产生市场风险;时局的变化会产生政策性风险。

(一)光伏产业链的利益分配与风险分布

光伏产业链从总体上可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上游包括多晶硅的提纯、制造单晶硅棒和多晶硅锭及切割生成硅片的过程,是产业附加值最高的部分;中游包括电池组件封装、配套部件的生产、形成整体的光伏组件;下游包括离网的装嵌电池模块和对电网企业的并网运行。

1.光伏产业链上游——技术与产品价格风险型。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价值中,上游硅材料的提纯和硅片的生产技术门槛最高、产品附加价值最高,属于技术风险型投资环节。由于我国大批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的投资建设,使得多晶硅的需求激增,价格也水涨船高。中游的疯狂投资更是拉动了全球多晶硅价格暴涨。相关统计显示,仅在2009年上半年,50多家企业在全国20个省筹建、建设、扩建多晶硅生产,总规模达到了17万吨,投资总规模超1000亿元。如果能按期完成全部产能,那么这些产能要高于全世界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当多晶硅价格暴跌时,由于国内低端生产者技术落后相对于国外企业毫无竞争力,所以只能纷纷停产整修。

2.光伏产业链中游——市场风险型。光伏产业的中游主要是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制造封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低,产品附加值也相对较低,主要依靠出口盈利。我国众多企业纷纷投产封装电池,依靠国内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国际市场的强劲需求带动企业发展。随之产生了一大批的大型企业,它们推动着我们光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在国际市场需求放缓的情况下,企业竞争加剧,产业价值锐减。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就出现光伏产能过剩的情况,到2011年更是大批的中小企业倒闭。

3.光伏产业下游——市场与政策风险型。光伏系统的应用位于光伏产业的下游,包括光伏并网发电、户用光伏系统以及光伏建筑等。虽然我国是光伏生产大国,但由于使用费用高、政府补贴不足、扶持政策没有跟上等原因,光伏产品在国内的使用率却很低。截止2012年底,我国并网系统的累计安装量仅约2兆瓦,独立光伏系统的累计安装量约33兆瓦,光伏发电的累积安装量不足全球的1%。过去,光伏发电与普通电价之间差价往往由国外政府补贴,使得市场空间巨大。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来自西方国家的光伏发电的价格补贴瞬间被削减或取消了,这导致光伏发电价格升高、市场需求大量减少、市场份额下降。同时作为我国光伏产品销售最大市场的美国和欧洲,相继对我国光伏产业开展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收取高额的惩罚性关税。这一连串的政策变动使得我国光伏产业几近灭亡。

(二)光伏产业的利益相关者与风险分担

1.地方政府——光伏产业的催生剂。地方政府与光伏产业之间的关系是利益相关者之间最复杂的。地方政府既是光伏产业的保驾护航人,也是将光伏产业推向深渊的始作俑者。在产业的最初阶段,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地方政绩,拉动地方GDP增长,同时提高就业率,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可谓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但正是在这些政策的保护下,企业对光伏产业发展前景的预期过于乐观,盲目跟风投资,使得行业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发生扭曲。而非理性的投资、国际市场的突变等诸多因素使其无力偿还高额的负债。对于投资者而言这里应该反思的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即便是政府的热心也应思量其中的投资风险,因为风险承担者终归是自己。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冲突。在中央提出扶持光伏产业政策后,掌握着大量规则拟定权的地方政府凭借其可以快速拉动GDP,提高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就业率的优势迅速投资光伏产业。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会疏于或者根本性地忽视本地方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长期宏观性的问题。不惜以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为代价发展光伏产业。

3.国外政府的影响。国外政府对我国的光伏产业来说既是最初的拉动者,也是最终的扼杀者。自21世纪以来,光伏产业前景远阔。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支持光伏发电,对光伏产业进行财政补贴。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洲政府纷纷下调了光伏市场的补贴。这使得占全球光伏市场八成的欧洲市场的增速大幅放缓。其中,2010年的光伏市场增速为129%,而2011年仅为42%,增幅放缓超过60%。

4.金融机构的加入与退出——金融风险导向。金融机构前期,投资在光伏企业创业初期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2008年开始光伏产能过剩已经初现端倪,而中国各金融机构和银行并没有逐渐放缓投资,继续火上浇油,注入大量资金,导致过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伴随着光伏产业的衰败,在紧缩的货币政策环境下,以及对光伏产业前景的悲观预测,几乎所有的银行都对光伏企业采取贷款收紧政策,不再给予新的信贷。面对迅速扩张的产能规模、下跌的产品价格、严重积压的库存,多数光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大幅上升。还有一大批光伏制造企业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现象,面临破产重组的抉择。

5.电网企业——光伏的潜在竞争者。光伏并网是把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常规电网连接起来,一起完成供电任务。在我国光伏并网所占比例极低,这是导致我国光伏市场萎靡的最直接的原因。光伏发电系统并网难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如技术标准的无章可依、技术水平对电网安全的担忧。但其根本原因则是光伏并网侵犯了电网的垄断利益。对电网企业来说,一方面面对光伏发电的竞争,国家电网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升级电网,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会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在市场价格竞争中,国家电网企业也会受到很大冲击。

三、光伏产业规避风险对策

(一)掌握高端核心技术

掌握了新兴产业的高端核心技术就掌握了产业的命脉。如果对该环节失控,那么就会受制于人,处于不利地位。针对这一特点,光伏产业应该重点发展产业创新能力,不能走在国外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体系的老路,盲目追求生产力的快速扩张。减少成套设备的整体引进,结合产业的实际生产需求,对关键技术环节进行技术攻关,注重核心技术与先进科技成果的引进,通过学、仿、创的结合,对关键设备进行国产化研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开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获得产业控制权,增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优化政府考核制度与市场管理

在政绩考核方面,需要从单一的以经济总量和就业率为标准的指标向更全面和长期性的标准转变。标准应增加政府错误引导的问责制,促使地方在制定政策引导投资时可以从长远和风险角度仔细斟酌。同时,在政绩考核标准中应该将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损耗程度加入考核标准,从根本上杜绝产业内部无序混乱的竞争现象。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促进企业优化整合,令产业技术更优、污染更低、规模更大,更加具有竞争力。

(三)市场多元化

目前,我国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较多集中在供给方面的创新激励政策上,如给予研发、投资支持等。在需求方面,市场的启动、优惠电价的力度并未及时跟上。我国可以学习发达国家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方法,并结合产业的自身特点,利用政策引导、技术革新等方式,逐个突破这些制约因素,以促进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张,来达到产业与市场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加紧光伏并网的步伐,打破电网公司的垄断,扩展国内市场的发展,使其在竞争中不断自我完善。

(四)培养吸纳复合型人才

光伏产业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吸收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于光伏产业人才的吸收和培养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优厚的政策福利,吸引具有丰富经验的的海外专业人才;二是从金融、证券、高等院校等专业领域吸收人才;三是根据国内的需求情况,在一些高等院校里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后备人才。

(五)分配好风险与收益

根据风险承担能力分担风险,把承担风险的大小作为收益分配的依据。有效地制约个人行为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应使企业的决策始终以公司盈利为目的。这样才能保持产业持续发展,避免出现利益由管理者带走,而风险却完全由地方经济和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来承担的现象。

(六)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了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具体改革方式。《决定》指出:“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对光伏企业而言,随着我国逐步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能与处于垄断地位国家电网进行公平的价格竞争。同时,还应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嵎喆.从光伏产业困局看战略性产业培育[J].北方经济,2012(2)

[2] 傅晓.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探讨[J].企业文化,2012(7)

[3] 张嵎喆,王俊沣.光伏产业困局的成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理,2013(4)

[4] 陈晓洁.光伏产业困境分析及对我国发展新兴产业的启示[J].经济视角,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