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生命教育培训大全11篇

时间:2024-02-07 14:45:35

生命教育培训

生命教育培训篇(1)

Abstract: This year is the celebration of the eighty anniversary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Central Committee, delivered an important speech of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Central Party School Xi Jinping in celebration of the 80 anniversary celebration of the spring semester conference and the 2013 opening ceremony. On this occasion, the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adr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summed up valuable experience, to do a good job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of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cadr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arty,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cadres; course; basic experience

D262.3

2013年是中共中央党校建校八十周年,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回顾中央党校走过的风雨历程,有饱经沧桑的悲痛,有收获胜利的喜悦。我们认为,我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成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重视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成功经验之一。回顾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总结宝贵的经验,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对于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

从1921年8月同志在长沙创办湖南自修大学算起,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已经走过了90多年的辉煌历程,根据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将我党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基本上30年为一个阶段,分别是干部教育培训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1921—1949年)、干部教育培训的探索和曲折发展阶段(1949—1978年)、干部教育培训的完善和全面发展阶段(1978—现在)。

(一)干部教育培训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

1921年—1949年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也是我国干部教育培训诞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1921年一大决议指出,要组成“劳工组织讲学所”,要“训练从事我党实际工作的工人”,这是我党关于干部教育的最早阐述。随着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开始创办正规的干部学校。我党最早创办的干部学校主要有,湖南自修大学、湘江学校、上海大学和工运干部劳动学院,以及各地培养农民干部的农民运动讲学所等。其中,1921年8月在长沙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最早的一所以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无产阶级革命大学,被视为我国干部教育培训诞生的标志。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由于革命形势的变化和对干部的迫切需求,出现了我国干部教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在中央苏区瑞金,创办了多所干部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干部。抗日战争时期是我国干部教育培训迅速发展,并逐步正规化的重要时期。正规化首先体现在1939年2月中共中央成立了干部教育部来统一领导全国的干部教育工作;另外,还体现在中央党校“实事求是”的校训上。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继续实行“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同时,干部教育培训体现出这个时期的特点:(1)在抗日根据地原有干部学校的基础上扩充、创建了新的干部学校,以满足革命战争和解放区建设事业的需要。(2)注重加强在职干部的教育,以提高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

(二)干部教育培训的探索和曲折发展阶段

1949年—1978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我国干部教育培训探索和曲折发展的时期。

建国以后,我党实现了由革命党向执政党的根本转变,对干部的教育和培训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1950年初,在华北联大的基础上首建了中国人民大学,这是我党建立的第一所以培养在职干部为主的正规化大学。另外,这一时期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党校的发展非常迅速。到了60年代,全国初步形成了由中央党校、省级党校、地方市级党校、县级党校训练班构成的四级党校教育网络,以满足不同层次干部教育的需要。

1966年到1976年期间,党的干部教育培训陷入了混乱和停滞的状态。一方面,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受到了严重冲击,很多机构名存实亡;另一方面,无论是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还是在教育培训的方式上,都受到了“左”的思想的影响,干部教育开始走入歧途。

(三)干部教育培训的完善和全面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后是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时期。

1977年10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办好各级党校的决定》,要求各级党委要切实办好党校,把办好党校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事业对待。1980年2月,中央批转《全国党校工作座谈会纪要》,提出要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对干部的定期轮训和培训,进一步办好各级党校,认真解决党校工作中的问题。

十四大之后,党的干部教育培训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央从1994年先后了《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逐步推进党校工作的制度化。另外,1994年,国家行政学院正式成立,地方行政学院也随之纷纷成立,公务员培训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十六大以来,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总体要求下,干部教育培训开创了的新局面。2006年1月,党中央颁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干部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原则、培训对象、体制机制、内容方式、考核评估等作出全面系统的规定。2008年,党中央制订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进一步推动了党校的全面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无论是遭受挫折还是顺利发展,都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九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为我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纵观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原则。在民主革命时期,干部教育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集中表现在干部教育的任务、内容、方式都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1926年开办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学所就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指导下开展工作的。抗战时期,运动又赋予了理论联系实际新的内涵。1941年《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干部学校的首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精神与方法去分析中国历史与当前的具体问题,去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

(二)始终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

纵观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有所不同,但是,始终围绕着党的历史任务和中心工作。

建党初期,迅速培养大批能够领导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干部,成为关系到红色政权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为此,积极开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干部培训班,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就成为当时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之后,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我党面临的任务从夺取革命的伟大胜利,到逐步建立富强的新中国。为此,干部教育培训也由原来的着重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转变到着重培养政权建设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党的中心工作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就要求各级干部学校培养党员干部执政治国的能力。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干部“四化”的要求,强调培训干部的学校,要“训练干部、选拔干部、推荐干部”。于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具体内容根据中心工作的需要进行了调整,以确保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了要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国家等重大战略任务,对干部教育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要求“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充分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作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为新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指明了方向。

(三)始终重视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建设

纵观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科学的管理体系是提升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重要前提。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可以进一步规范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因此,我党始终重视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化建设。

在党的二大上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要求对党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训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初具规模,其中,在红军的政治工作制度中就详细规定了对干部、党员、士兵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逐步正规化和系统化。1940年,中共中央相继了《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央关于办理党校的指示》、《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制度。

建国以后,党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更加完备,1953年12月《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和1961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这两个文件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制定规划来推动工作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一个成功作法。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后下发的五个全国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它们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我党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经过90年的摸索和实践,目前已经形成了党中央领导下的,由中组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中国特色的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

(四)始终坚持干部教育培训的不断创新

纵观干部教育培训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党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都随着新形势而不断改进,通过创新,有效的提高了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这么说,创新精神是我党干部教育培训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命教育培训篇(2)

《易经》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最伟大的道德就是爱护生命。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条件,离开生命,一切都将无从谈起。生命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学生生命存在的质量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学校和教师应当教会学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掌握安全知识与相应的生存技能。这是教育本源的回归,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并予以科学实施的重要课题。

如果说,安全教育是“基”,那么生命教育就是“本”,是对安全教育的升华,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上海、辽宁、湖南、云南等地相继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存在,欣赏生命的美好,提升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群众不仅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快乐、安全、健康地成长。学校不仅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维护生命安全的场所。开展生命及安全教育教师培训,有着重要的意义。

开展生命及安全教育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需要。在全社会都尊重生命、倡导和谐、追求幸福的今天,每个人都在学习,都在提高,都在不断地超越自我。所以,我们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如何处理好“知识增长”与“生命成长”之间的关系,是生命及安全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关键仍然在教师。

由于传统教育认识的偏差,我们往往忽略了对生命个体存在价值和生命质量的关注。据省教育厅的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从总体上讲还比较薄弱,大部分为兼职教师,未受过专门的系统训练,专业知识欠缺,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开展生命及安全教育师资培训,既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迫切要求,又是全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充足、业务精良的生命及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迫切需要。

据统计,我省现有四万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在校生有两千余万人。尽管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但中小学生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生命损失,令人痛心。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如果孩子们都掌握了交通安全、防火安全、预防溺水等知识,就会大大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

生命教育培训篇(3)

一、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本领

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发展的主要条件,教师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力军。要打造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首先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抓起。淇滨小学的师资基础非常好,关键是如何引导、激励、培养和提升的问题。

在狠抓语文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精神激励让教师健康成长

利用多种途径培养教师高尚的师德,用成功教育激励教师在成功中成才。学校先后开展了“正师风,塑师魂,做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九比一争”等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每周例会,学校把师德要求、对教师提出的希望等以简洁的短句形式,展示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要求教师摘录到师德学习笔记本上。2006年,学校邀请时任教育局长谷朝众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做优秀的人民教师,为打造特色学校而努力》的报告。2011年,学校邀请现任教育局长王朝庄为全体教师做了题为《构建健康成长教育体系,努力为中小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的专题报告,并组织全体教师聆听了北师大肖川教授的专题报告《教师的幸福人生》。2012年,学校邀请河南名师董文华为全体教师做了专题讲座《行走的幸福》……

通过精神激励,教师的师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教师李靖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她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教育时报》2010年8月31日第一版以《我们身边的三平教师李靖》为题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2.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开展教师业务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为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技术能力保障,是我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2005年9月,学校承担了教育部在我校举办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培训的主要形式是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我们借助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采用基于网络培训的集中培训模式和自主研修模式进行教育技术培训。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校园网等网络资源,以网络为平台,建立校本培训专题网站,借助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教育论坛、博客日志等网络手段, 用全新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交流。这样既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又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培训模式,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和自主研修,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增强了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能力。2009年,北京大学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鹤壁班开班,我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网上远程培训。

培训的另外一种形式是专题集中培训。2011年,学校55个教学班均实现了“班班通”,每班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每个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在这样的信息化环境下,为进一步提高全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整体提高,学校先后多次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了相关业务培训。2012年我们邀请市电教馆王志伟、申军老师就“运用教育技术构建生命课堂”的技术问题开展了多次专题培训。4月和5月我们邀请“班班通”公司工作人员对我校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并就相关问题予以解答。11月6日,鹤壁市“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培训会在我校举行,河师大教授吴忠良在会上做了题为《教育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的讲座。

像这样的培训我们每年都要举行多次,我校教师正是在这样的业务培训中成长起来的。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校逐步建立起一套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全员培训机制,形成了“国家高端培训示范引领,省级培训打造名师,市级培训培养骨干,校级培训覆盖全员”的四层培训体系。这种全新的培训体系有效地拓展了学校教师的人生厚度,为他们积累了生命成长、幸福从教的资本,一大批优秀教师迅速成长起来。2012年12月,我校的《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课题被评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优秀研究成果奖”。全省仅有6项研究成果获此殊荣。

3.强化业务指导,为教师成才搭建舞台

学校注重业务指导与行政管理相统一。校领导坚持听一节课、看一本教案、抽查几本学生作业、同几名学生座谈、和教师进行一次课后谈话,然后共同研究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师教学常规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对青年教师进行随堂听课,甚至跟踪听课。学校还经常组织赛课活动,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为教师成才搭建舞台。

4.交流学习,让教师走得更远

为博采众长,学校在经费、人员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安排语文教师到外地先进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我们每年安排部分语文教师参加送教下乡活动。10年来,我校的语文教师几乎走遍了全市的所有县区,为兄弟学校做课、做报告50多次。

正是由于我们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如今,学校已拥有特级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教师教育专家1名、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省名师3名、省教学标兵3名、省骨干教师3名、市学科带头人3名、市骨干教师8名、中学高级教师4名。

二、搞好校本教研,为语文生命教育提供持续动力

校本教育科研是语文课改的不竭动力。建校之初,学校就强调教学改革的重点要以课题研究带动课改实验,把课题研究作为课改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立项课题的研究时间一般都比较长,但是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却是随时发生、随时生成的。这些问题一般不及立项课题那么大,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工作进程和效果,所以我们始终要求教师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当作微型课题,去分析现状、寻找对策、及时解决并且进行反思,提炼研究成果。

2.抓好立项课题研究

(1)筛选课题,提高课题选题质量

在选题程序上,由教科室统筹一级课题,各年级教研组在一级课题框架内,结合本年级、本学科和学生特点,确定二级研究课题,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二级子课题的框架内选定三级小课题,形成三级科研网络。

在选题机制方面,为了扩大课题研究规模的基础,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学校建立了课题申报制和淘汰制,以优化课题结构。

(2)领导带头做课题研究

为了使我校的语文教学改革少走弯路,建校以来,我亲自主持或参与了多项部级、省级、市级的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题,均取得了优异成绩。主要有《亲子阅读课题研究》《“三勤四环节教学法”课题研究》《开展基于网络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阅读教学中以读促写有效途径的研究》《探索个性化阅读,打造生命课堂》《运用教育技术构建生命课堂》《淇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等。其中《淇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被评为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

“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是2006年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提出的符合我们鹤壁教育实际的一种教学模式。我校是第一批承担此项实验的唯一一所小学。几年来,我们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改革语文课堂教学,构建了“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的“三勤四环节”阅读教学模式。它是通过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三勤”和“四环节”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三勤”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四环节”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每个环节都要力求体现“三勤”的核心要求。2009年11月,在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推广会上我校教师做观摩课一节,我代表学校做了题为《“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实验的做法和体会》的经验介绍。

2011年4月27日,“河南省小学语文教学实验研究基地学校”授牌暨研讨活动在我校举行。会上我们确定通过课题《小语教学以读促写有效途径的研究》,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2012年3月,我校承办了“以读促写”课题的市级观摩研讨活动。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我们基本形成了“情节训练、评价人物和从语言表达入手进行以读促写”的基本途径。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的语文教学观,激发了学生的作文兴趣,夯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带动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在“河南省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经验总结交流暨河南省小语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我校作为鹤壁市唯一参展代表,在语文教改方面的做法和突出成绩,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三、积极打造生命课堂,真正落实语文生命教育责任

如何让孩子们快乐学习、幸福成长,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2011年,市教育局提出“打造生命课堂,加快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成长体系”的目标。所谓生命课堂,是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的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从而培养有智慧和德行的人。这正是我孜孜以求的语文课堂。为此,学校迅速确定了打造语文生命课堂的课改战略,并围绕这一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尝试。

――开展生命课堂大讨论,包括教师论坛和读书交流活动。

――举行教师说教材、说课大赛。

――举行生命课堂观摩研讨课活动。活动每学期都要进行,形式包括: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同课异构等。所有研讨课均要求体现生命课堂理念,运用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主要手段的“班班通”现代教育技术。

――建立并完善生命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坚持“发展性、可行性、科学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多元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具体的评价量表。

――开展博客反思。要求语文教师根据肖川教授提倡的“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六个生命教育核心理念,反思课堂教学,并通过博客与同伴交流。

――开展生命课堂课题研究。申报立项两项省级课题和5项市级课题。其中,由我主持的《运用教育技术构建生命课堂策略的研究》被确定为市级重大课题。

――创新“周末综合作业本”,完善学生成长记录。

――在学生中成立“淇河娃文学社”。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通过查字典比赛、朗读课文比赛、演讲比赛、读书交流会、默写课文比赛、写规范字比赛、作文竞赛等,形成了“班班有特色,月月有主题”的竞赛格局。

……

一项又一项大胆、务实的改革措施,为学校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收获:语文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更加自信,更加善于思考,更加喜欢校园生活,语文素养明显提高。我校在中国青少年语文风采大赛河南赛区总决赛中荣获省团体一等奖。在全市“教改大课堂暨生命课堂展评”活动中,语文教师董楠等三人所上公开课均获得一等奖。

四、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为语文生命教育保驾护航

课程改革,尤其是语文课改,如果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改,课改就不可能顺利开展。因此,结合课改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学校重新建立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编制了《教师手册》,人手一份。

1.重新建立和完善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网络,校长、副校长深入到不同年级参与教学

校长、副校长不再以领导、检查者的身份出现,而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与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课改同行,与教师一起成长。

2.重新修订教学常规检查办法,加强对教学过程的合理管理

①在全体教师中“实行一人双岗,人人参与学校管理”的内部制度改革。校级领导到毕业年级任课,中层领导担任班主任及语文等主要学科的教学。这不仅激发了每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而且促进了教师原来的教学工作,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精细。②建立优秀学生和特殊学生档案。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提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要求,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④制定《淇滨小学教师课堂行为规范》和《淇滨小学学生课堂行为规范》。⑤构建“五位一体”的绿色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水平、学习负担状况五个方面综合评价,促使教师真正关注、呵护学生的生命成长。

生命教育培训篇(4)

黄埔军校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国共两党的许多高级将领都出自于此。应该说,黄埔早期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共产党,而共产党人后来创建红军的经验在这里也得到了最初的训练。

在1925年第二次东征中,黄埔军校出来的两支学员表现优异:从政治训练部所办的政治训练班:以及中央宣传部及其附属机构中抽调的宣传员,使东征宣传队中的所有其他人员都相形见绌。

政治训练部管理宣传工作,它设计了一套定期宣传大纲的制度,它不仅规定了哪天该说些什么,而且规定了在什么时候说,在每次军事行动之前的一个月,就会预先安排好部队中的宣传事务。无论恰好置身何处,军队政治部途经范围内的每一位士兵和平民,都将在相同的时间被告知相同的事情。

这丝毫不足为怪。因为,当时“政治训练部”和“中央宣传部”的两位负责人,一位是,而另一位则是。

如此精细的“组织”和“宣传”,直到多年后的红军崛起时得以再次显现,并延续到了共产党人自己的“军事学校”当中――农民运动讲习所。

1926年2月,任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所长,这是农讲习所成立之后规模最大和最集中的一次培训。其后,又于1927年3月在武昌创办了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一个“组织”和“训练”革命干部,“宣传”革命信仰的重要实验场所,学员们毕业之后,潜伏到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相继在湘、赣、鄂等地创办农讲所达300多个。

如果说,黄埔军校是的预备役军官学院,那么农讲所就是共产党的干部训练营,二者的区别在于:黄埔军校是一个“教育机构”,教育偏重理论,是“学历教育”;农讲所是一个“培训机构”,培训偏重实战,是“实用教育”。培训的意义就在于弥补了教育的软肋。

企业自办“农讲所”

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当代企业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1 “组织”和“宣传”是共产党人制胜的法宝,也是营销经理人必须学会的两大技能。二者的真正目的都不是教给学员们空洞的理论和知识,而是要让他们都变成“活动家”、“演说家”和“鼓动者”,每个学员经过培训后,都能独立作战,能独立开辟革命战场。

2 营销经理人要学会做研究。有目的性地做营销,是提高营销水平的一个有效手段。正如所说,领导农村革命的人才要“对于农民问题有深切的认识、详细的研究、正确解决的方法”,也就是营销人不能仅将自己定位为命令的执行者,而是要力争每个人都成为营销专家。

3 培训对于现代企业来说必不可少,培训是企业最有价值的一种投资,它培养了企业“革命”的火种。而现实中,很多企业认为培训是一种消耗和负担,这明显是个错误观念。

蒙牛集团总裁牛根生认为,在企业里,培训是最性命攸关的大事。在蒙牛企业文化里,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牛根生自称在蒙牛创业的8年间,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培训,走到哪就培训到哪。他的名言是:“团队建设是培训的重中之重。如果蒙牛是某一个人的蒙牛,或者是某些人的蒙牛,那蒙牛就失败了;如果蒙牛是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以至上亿万人的蒙牛,这才是伟大的蒙牛。”

培训是一种双赢投资,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提高最终会提高效率,并带来价值的增长。

4 实践是最大的培训。无论是“陆军讲武堂”还是农民运动讲习所,其学员的特点都是源于实践,归于实践,带着问题参加培训效果是最好的。

现代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也是完全不同的,学校教育是一种普及性教育,培训则是一种针对性教育。高超的营销技巧不是先天带来的,也不是在学校课堂上就能学到的,而是要靠后天的不断学习,在培训中学习、在实战中学习。

学院的课堂里培养不出成功的营销人,更培养不出企业家,优秀的营销人和企业家都是在营销实战的大风大浪中锻炼出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专业知识越多越可怕,会削弱直觉和判断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同样,培训的课堂中也培养不出优秀的营销员来,只有在“营销实战”中才能改变营销员的观念和习惯。

5 培训一支高素质的经销商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农讲所不是党员培训班,而是对全国各地有革命意识的志同道合者,进行团队教育和训练的场所,这些志同道合者是“革命”产品的“经销商”。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农讲所”看做是一所特殊的“经销商特训营”。

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市场环境中,经销商队伍的优劣决定着市场竞争的成败。很多中小企业的快速崛起都有赖于与经销商之间的密切配合,通过经销商已有的渠道网络迅速占领市场。为了提高营销力,厂家与经销商必须协同作战。

因此,在营销经理人的团队中,应将经销商放在第一位。但是,经销商不是一支自觉革命的队伍,他们的“革命意识”源于对现实利益的关注,缺乏革命者的理想主义和信仰,缺少一致的产品认知和营销理念。为了防止执行上的偏差,保证销售目标的实现,有必要对经销商进行系统培训,提升经销商的团队意识和营销管理水平,将“游击队”变成“正规军”。

牛根生说:“我们不仅培训员工,也培训股东,培训经销商,培训合作伙伴。”

著名白酒品牌“水井坊”对经销商的培训也极为重视,将经销商视为营销团队的核心,经常举办经销商会议和针对经销商的培训。由于其总部位于广州,恰好是举办“农讲所”的所在地,因此“水井坊”在对经销商的培训中将参观“农讲所”作为一堂必修课,让他们领会“传播真理”对于革命的意义,将与经销商沟通称作“传播革命的圣火”。一支优质而高效的经销商团队的打造,使水井坊在很短的时间以很低的成本迅速启动市场,成长为华南地区知名的高端白酒品牌。

在实践中,开展现场培训是一种有效的经销商培训方式。厂家可以成立一支培训督导队伍,对各地经销商在现场进行品牌推广、形象维护、销售技能的培训工作,指导协助经销商理解并执行公司的营销策略。宝洁公司是个典范,它对经销商提供了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经销商培训的全面化与经销商管理的精细化,是宝洁营销战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6 培训消费者,让消费者成为销售者。

生命教育培训篇(5)

班主任作为学校中全面负责学生班级工作的教师,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力量,其专业成长直接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笔者在对中小学校班主任的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发现,当前班主任的专业成长面临许多问题,制约班级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笔者从生命价值观的视角,对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如何为班主任专业成长保驾护航,从校本培养、集中培训和自主发展等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一、影响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问题分析

(一)班主任自身专业成长观念淡薄。

1.误以为班主任只要有爱心、责任心就可以做好工作。

社会对班主任强调的是有爱心、有责任心。许多家长都喜欢挑选对学生“管得严”的班主任,以至于班主任慢慢失去对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特性――创造性的认识。笔者认为爱心、责任心和大量精力的投入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而班主任的智慧是高质量地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班主任工作的智慧在于行之有效、灵活多变、富有创造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许多班主任不思变革,安于陈旧的工作方法,长期从事低级的、重复性的工作,忽视教育智慧和创造性,在专业发展上则无视教育智慧的修炼及创造性品质的提升。

2.误以为班主任工作“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依据传统的观念,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学生是自己的天职。在这样的理念的支配下,班主任只需要对学生付出再付出,而不可能考虑班主任需要得到专业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今天,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进行思考,“蜡烛”燃烧的过程就是“蜡烛”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班主任就是在燃烧自己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理论上已经开始思考班主任工作对班主任自身发展的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重视并思考班主任工作的个体发展价值的还很少。

(二)班主任专业成长缺乏人文关怀。

1.班主任工作的“主业”地位没有确立。

2004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命题:班主任要变“副业”为“主业”。可时至今日,班主任工作的“副业地位”基本上没有改变,不能纳入工作体系便是见证。在绩效工资实施后,增加了班主任津贴,但仍然无法改变其副业的地位。因为班主任是兼职,语、数等学科才是主业,以后学术评优、晋级都得靠学科,所以班主任自然把学科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方向,而班主任这一副业则无暇顾及。

2.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不明确,缺乏专职教研员的引领。

在学校领导的眼里,班主任工作是任何人都能做的工作,所以刚招聘进校的新教师成了大家都不愿做的班主任。学校也没有意识到班主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需求,对班主任的管理,仅仅采用安排布置工作的结果评定班主任的工作成绩和能力,手段单一,方式简单,这样的评价只能反映班主任完成任务的数量,而不能反映班主任的工作质量,更不能对班主任工作的操作性和班主任工作的科学性、艺术性做出合理的分析,严重影响到班主任,特别是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各种学科都有相关的专职教研员,而设立班主任学科教研员的地方不多见,而没有专职教研员的班主任学科,失却了这一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二、促进中小学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导向的功能,积极引导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1.落实班主任工作的主业地位。

2009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如果真正把这一规定落到实处,班主任的主业地位就可以确立。教育部颁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后,就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下大力气抓落实,当班主任的主业地位有所保证之时,班主任专业成长的积极性肯定会得到提高。

2.建立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

各个学科都有各种各样的评优活动,如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优质课,教学基本课比武等,这些都有效地调动了学科教师追求专业成长的积极性,而班主任学科的评优却是一个空缺。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教研室或教师培训机构配置专门负责班主任学科教研工作的教研人员,并推出育人新秀、班主任学科带头人、主题班会优质课、班主任基本功比武等一系列评优项目,同时在职称评定上推出班主任职称系列,以强化担任班主任及追求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动机。

(二)创造人文的学校环境,有效地保障班主任专业成长。

1.营造有利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氛围。

班主任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是活生生的有着真情实感的人。学校管理要关注班主任的生存状态,不能把班主任当成是工作的机器,切实改善中小学校班主任工作和学习环境,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料和实践保证。同时学校要多给予班主任人文关怀,给予多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休闲的氛围。学校要为班主任核定合理的工作量,把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计算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纳入期总工作量中,把班主任从沉重的、超负荷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让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理论,更新教育理念;研究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灵;实践反思,建构班级建设的策略。

2.设计有利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载体。

学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班主任成长规律,针对班主任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专业发展要求,指导他们进行专业发展规划和设计,制定专业发展目标,选择专业发展道路。学校要为班主任发展创造条件,除组织班主任参加教师培训机构组织的班主任专题培训外,还可以组织专题讲座、观摩学习、案例研究、班主任沙龙、师徒结对等形式的校本培训活动,体验专业成长的快乐,获得生命的和谐发展。

(三)提高集中培训的质量,科学地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

1.建立班主任培训的调研机制。

人的生命是有差异的。每个班主任都有自己的个体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和思维方式。班主任培训必须给班主任自主学习的空间,张扬班主任的个性,鼓励班主任建构自己独特的个人理论,创造独特的班级文化,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教师培训机构要建立班主任培训的调研机制,深入中小学中,与班主任作面对面的交流,了解班主任队伍的现状,把握班主任的需求,为设计有利于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培训内容及创新培训形式提供实践依据。

2.处理好班主任培训的六大关系。

班主任培训必须处理好六大关系:处理好专家引领与经验交流的关系,确保培训的有效性;处理好班主任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确保培训的人文性;处理好班主任全员培训与班主任骨干培训的关系,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处理好班主任学科培训与班主任专业化培训的关系,确保培训的综合性;处理好班主任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关系,确保培训的全面性;处理好班主任职前入门培训和班主任职后提高培训关系,确保培训的长效性。

(四)激发自主发展的动机,提高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发展水平。

1.班主任要树立生命化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理想在于直面生命、关怀生命、成全生命,丰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的价值,使生命完满。因此,班主任应该有阳光心态,比一般人具备更高水平的自我调适能力和更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思想上、行动上实现自我解放,勇于更新教育观念,善于改革教育方法,使自己摆脱繁多杂事的现状,回归教育的本源。

2.班主任要形成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是班主任产生职业追求、获取职业幸福的最基本条件。班主任职业认同,是指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个体认为班主任职业有价值、有意义,因而从内心深处喜欢这一职业,并从中找到快乐和幸福。当班主任形成了这样的职业认同感后就会爱上班主任工作,就会把班主任工作当成是事业。既然班主任工作成了他的事业追求,那就会对专业品质的提升产生强烈的需要和渴求,这样自主发展就有了内部动力。

3.班主任要充满教育激情。

班主任的教育激情就是对班主任工作有高度的热情。实践表明:这种“火一样热情”不但会推动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上的创新,而且会激发他们强烈的自主发展的愿望。近年国内脱颖而出的知名优秀班主任,都是对班主任工作充满激情的人,他们在教育激情的推动下,一边改革和优化班级管理,一边如饥似渴地进行专业阅读、专业写作。我们要引导班主任树立教育理想,向他们提供充满教育激情的榜样,让他们体验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快乐与幸福。

4.班主任要树立研究意识。

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班主任必须坚持学习教育理论,常常思考教育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做有研究意识的班主任。班主任应该把做教育家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把所带的班级当做自己的教育科研基地,将教育研究与自身的班级管理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工作成为理性的研究过程,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增强教育效果。

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金勒指出:“人,只有人――倘使他是本身的话――能够自己作为生物――超越自己。”人的生命过程是不断否定自身的过程,这种否定就是生命的超越。人不断在超越现实的存在,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是其职业生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更新。班主任只有在工作、学习中获取优质的生长资源,才能获得生命的不断超越,生成新的自我。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生命教育培训篇(6)

作为组织行为的教育培训,从宏观角度看是组织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主动性的适应活动;从中观角度看是围绕组织战略和目标展开的系列关联行为;从微观角度看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职能。根据现代组织管理理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组织的教育培训具有以下功能,第一,满足组织工作需要和梯队建设的需求,有效保障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战略及目标的实现,第二,实现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持续开发,为个人提供能力提升的机会和职业晋升的通道。教育培训制度的功能是有效引导和保障组织教育培训的顺利实施,充分实现教育培训全过程中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管理及考核等系列环节的有机统一。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弗雷斯特、阿吉瑞斯及舍恩等人相继提出“学习型组织”、“组织学习”等概念,并认为学习型组织的组织学习是将组织成员与组织的整体目标及战略进行有机、持续、无缝对接;以成员为主体,以教育培训为基础,有效地将教育培训全过程与不同层面、岗位、时间、目的及需求相匹配,保障、满足各级各类成员的培训需求,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提升教育培训的实效性,获得组织的永续发展。当前,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组织发展的主要形态与趋势。学习型组织最基本与最关键的特征就是教育培训,它围绕组织的战略目标展开,能为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和发展机遇,可以从数量、质量及结构上为任何一个正式严密组织的发展提供人员保障与储备,建立组织人力资源优势、确保组织永续发展,增强成员对组织决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提高成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成员的潜能与积极性,实现组织目标与战略的统一。当前我国提出建立学习型政府,而学习型政府的核心是建立完备的教育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提高政府的行政管理效能与社会满意度。[9]

在这方面,我国历朝历代具有重视官吏教育培训的传统,如秦朝时期“以吏为师”,私学作为官学的补充,与官学一起培养政治人才及治人官吏;汉武帝时期的“太学”,设五经博士,合格者分别授予官位,其中西汉太学鼎盛期入仕额在百人左右;隋唐时期的“科举”基本形成了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的教育和管理体系,具备官吏选拔和教育培训两大功能,其中中央由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及弘文馆、崇文馆“六学二馆”构成;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官吏教育培养以两京国子监、府州县学为主体。在现代大型组织中,教育培训已经逐步发展为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涉及组织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理论,而教育培训制度在演化的过程中应保证演化的规范性与有效性,在确保组织需求与战略目标的实现的同时兼顾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诉求。我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建构如图1所示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动因解构图。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演进的过程就是组织不断与外界互动,同时在互动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正如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霍斯曼建构的社会系统模型认为:任何社会组织都是人造的、开放的系统,都处于物理的、文化的、技术的环境之中,这些环境决定着社会系统中人们的活动和发生的相互作用,只有适应了环境的变化,组织才能生存下去[10-11]。

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演进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不管是在革命、建设还是改革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始终坚持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性与基础性工作来抓,是保证党的事业顺利发展的关键性工作,是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间维度看,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1978年)、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年)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1-至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许多党员干部对党的性质及革命目标认识得还不是很清楚,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念信念的培养。如在井冈山斗争中根据当时红军成分复杂,提出“加紧政治训练”[12];1922年成立的上海大学实际就是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延安大学是“以适应抗战与边区建设需要,培养与提高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实际工作干部为目的”的培训机构[13]。这一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从制度设计上看,主要从军事斗争和局部执政的需要层面出发。如,干部教育培训针对干部的文化知识、军事知识普遍缺乏的状况,创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短期培训班主要是学习文化和军事,强调实用性。制度设计极不规范,制度文本多为决议、讲话及决定等非正式文件。从组织管理上看,基本形成以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中国革命战争特点为中心,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知识为基本内容,以提高基层干部开展政治宣传、军事斗争等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内容。并且干部教育培训早期囿于“左”倾思想,存在着过分强调苏联经验,与当时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际极不匹配,直到后期才有所好转,印证了组织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更好的存在与发展。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角度上看,基本不考虑个人成长因素与诉求,批量培养拥有高政治素养和革命斗争经验丰富的干部指导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是大量的工农干部进入党和国家的各级管理机构,其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严重影响了执政效能;二是,根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针对大量工农干部文化水平较低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不系统的现状,培训治国理政人才和提高干部管理能力成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14]。这一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从制度设计上看,主要是为了完成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任务。同时,加强党的领导作用,促进党的建设工作。从组织管理上看,中共中央认识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了一系列的关于干部教育培训的指示、决定和计划,按照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的要求,在坚持执行分类培训的原则上逐步建立了面向全体干部,以高、中、初级党校及一些革命大学组成的比较完整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使干部教育培训走上了制度化道路。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角度上看,此时干部教育培训仍服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为主,仍然不考虑个人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诉求,但教育培训已经打破一刀切,开始强调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如强调培训干部的类别与层次,强调轮训制度等,这契合了干部队伍素质的新要求,培养出了大批治国理政的党政干部和管理人才,尤其提高了干部队伍中相当一部分干部革命斗争经验丰富但文化水平不高,领导建设的本领极其匮乏,亟待补充知识的干部的能力。#p#分页标题#e#

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制度文件与文件关键内容改革开放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现代化建设及社会主义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干部培训根据经济建设中心确定教育培训重点,突出干部队伍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及专业化,强调学习要“精,管理”。这为改善干部队伍结构,培养一支能够担当领导改革与建设重任的优秀干部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从制度设计上看,主要是为了弥补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导致的干部人才队伍断层,在逐步恢复干部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快速、有效培养一批适应经济建设要求的干部队伍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组织管理上看,干部教育培训各项制度逐步确立,如培训与轮训相结合、健全干部脱产学习进修制度、计划调训制度、抽调地方党政干部参加脱产培训的计划申报制度、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基本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计划调训与自主参训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运行机制,以各级党校、各类干部学校为主渠道,以高校和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为补充的干部教育培训格局。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角度上看,在国家建设与发展优先发展的情况下,开始关注干部个人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如,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着重抓紧学习经济学、科学技术、管理三方面的知识;针对“”后很多在职干部年纪已经很大的状况,提出建设“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的干部队伍,着力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年富力强的青年干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中央提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十六字”办学方针,一方面将理论武装放在干部教育培训首位,全面开展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习;另一方面,突出中青年干部的政治理论培训———根据青年干部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分批分层次有计划地进行交流、轮换,加大选拔使用年轻干部的力度。更加重视理论武装,更加重视能力建设,努力造就、培养在新世纪能够担当重任的会治党治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这一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从制度设计上看,在“三基本、五当代”的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加大了制度建设的力度,实现了依法培训、依法管理,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从组织管理上看,建立健全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干部脱产进修制度、干部在职自学制度和领导干部学习考核制度,初步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计划调训与自主参训相结合的干部培训体系。如,2003年国家下发《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要求5年内对县处级干部轮训一遍,之后又颁布了《进一步深化中央党校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对干部教育培训的重点做出部署。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角度上看,开始国家建设与发展和干部个人职业发展与成长并重,如成立由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学、统计学及教育学等高层次专业人士和社会高端培训师参加干部教育培训的相关过程,强调干部自主参训、自主选学。如此,不仅满足了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更考虑了干部个人的职业发展与个人素养完善的诉求。

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创和探索———没有形成明确的干部教育路线和完整的方针、政策,没有建立起干部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确立了干部理论学习制度和干部轮训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党校教育,形成了全国性的党校教育网,为后来干部教育培训事业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时期干部教育培训以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为方向,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干部教育培训的科学化、制度化及规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形成了党中央领导,由中组部主管、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工作部门分工负责,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中国特色干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渐进地循着一条稳定的路径演变[15],这条路径是从经验中演化而来,主要具备三方面的特征:制度化———制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讲话、决议、决定演化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党内规章与国家法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科学化———干部教育培训从早期的注重干部思想与认识统一、强调政治觉悟与党性到当前关注国情、实际工作需求(包括岗位需求、组织需求等)、个人职业晋升及个人素养提升与完善等层面,形成了精细化、系统化的干部培训体系。国际化———一方面学习借鉴国外的干部教育培训经验,引进境外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培训思想、内容及方法;另一方面组织选送干部到境外学习,合理利用境外培训资源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形成走出去与引进来同步发展的国际化干部教育培训路径。总体上看,我国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不规范到规范、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突击培训到经常化培训、从不成体系到建制化等过程。虽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主要以任务为导向、为完成任务而培训,但已经初步形成了将干部教育培训看成是对人力资源投资的理念,将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干部培养的途径与渠道。

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发展趋势

生命教育培训篇(7)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9-0142-02

农民培训是农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内,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一批忧国忧民而又具有敏锐眼光的有识之士开始了中国的农民职业教育,其中杰出的代表包括:黄炎培为了让他“改造乡村,再造民族”工程得以实现,而于1926年在江苏徐公桥区设立农村改革实验区;1929年晏阳初“并不以教育人民识字为满足,而要使农业科学普及于农村”,“计划发展一个县为全国模范”而在河北定县开展平民教育;陶行知为了矫正“走错了路”的中国乡村教育,“为三万万四千万农民烧心香”,实现“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愿而在南京晓庄开办试验乡村师范,以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等等。

全国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则主要是进行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在农民教育的其他方面作为不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农民教育真正迎来了春天: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绿色证书工程、为帮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开展的阳光培训计划等等,仅仅中央农广校成立30年来,就培训农民2.4亿人次,同时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3 921万人次。这些努力为中国三农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国外,各国政府也都十分重视农民教育与培训,而且做法各异,各具特色。日本政府采取的是一种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与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和协作,以教育系统为农民培训的主体,农业改良普及事业系统予以配合的做法;韩国农民培训也是由国家统筹规划,政府农业部门和相关部门分工指导协作,但具体操作上不同于日本,培训主体以农业技术推广指导机构和民间团体为主;在英国,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以农业培训网为主体力量,高等学校及科研与咨询机构为补充,已形成高、中、初三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位证、毕业证及技术证书等各种教育目标相互配合,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补充的培训格局,其做法的特性引人注目;法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主管部门是农业部,教育部则负责农业教育文凭与国家基本文凭的对等协调和宏观管理工作,与英国的做法大异其趣;德国农民培训由农牧渔业部统一管理,各个农业协会和农业团体配合开展工作。根据德国的联邦教育法和就业法,农业就业者在正式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必须经过不少于3年的正规职业教育,上岗之后,在农场还有3年学徒期,学徒期必须按规定参加职业培训,出徒前要参加行业统一的资格考试。只有拿到绿色证书才能允许独立经营农场。德国这种“学徒式”的培训形式更是个性鲜明;作为世界最大经济实体与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美国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法案的实施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其核心体现在科研、教育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美国的农民培训由全国性的农业教育培训组织宏观协调和指导,其培训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在公立学校之外开展的培训和在公立学校内开展的培训两种。

生命教育培训篇(8)

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地是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的教师进修学校、师专或高校。定期的教师在职培训是提升教师教学理论,坚定教学信念,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当地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与支持是培训工作顺利进行有力保障。教师是教育的发展引擎,政策是教育发展的方向盘。教育政策的前瞻性、公平性、适切性、迫切性是决定教学实践绩效高低的关键因素。

1 前瞻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延续着民族的传统与特色,孕育着民族的精神,流淌着民族的情感。教育的时代性、前瞻性预示着民族发展的方向与未来,寄寓着民族的希望,释放着民族的情怀。未来的实践是现代人才培育的方针,未来的世界是现代观念的引领。

教育政策的制定规定了教育发展的内涵与外延,其发展的内在质量、人才素养培育、人类的文明积淀、世界的贡献大小是对教育发展的综合性考评的指标性因素。前卫的教学理念诞生于前沿的教学实践,前沿的教育政策方针源于前卫的教育理念。引领时代前行的是经济的一路腾飞,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教育作为产力能量的充分发挥。教育的发展需要一面世界的、未来的旗帜做引领,前瞻性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是时代浪潮中教育前行的航标。某种程度上教师既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同时又是的具体实施者,教育方针的大旗能否迎风飘扬,化为每位教师前行的动力,成为时代的教育标志,取决于全体教师对教育政策的理解落实及运用实践的广度与深度。在职培训是对教师的教学理论、教学理念、教学信仰及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全方位的提升。教育发展,教师先行,通过提升广大一线教师的素养以确保政策方针生动活泼的践行于教育活动之中。

2 公平性

教育的公平性是教育得以健康和谐持久发展的前提。教育机会均等是对所有受教育者获得平等教育权利的界定。教育的宗旨是启迪智慧,维护真理,发扬民主,倡导和平。缺乏对科学真理的崇尚与追求,丧失对公平正以的倡导与维护,无视于人类的苦难与战乱,教育便是促使人类走向邪恶的捷径。

教育的公平性折射教育政策制定过程的开放性与民主性;公开、透明、民主的政策制定建立在公平的人民参与、广泛的采纳积极建议的基础之上。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石是教师教学实践,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教育理论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的有力武器,民主性则是教育方针政策实施于教学活动的生命力的全部体现。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确保教师接受培训的权利平等、机会均等,以实现教育民主之花开放于人类圣洁的教育殿堂。教育的民主是人类社会民主的先导,人类文明的发展无不以民主的进步为标志。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的共产主义的缔造者是高度文明的使者、自由民主的解放者、崇高理想的践行者,社会主义教育应以民主性为鲜明特征。

3 适切性

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困惑的有效化解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信心与动力。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理论学习、交流探讨等途径找到突破问题的切入点,寻求教育的良方,创建收放自如、育人无痕、师生共享的理想课堂。

教师在职培训是教师相互交流,学习提高,完善自我的有效渠道,有针对性的、较强实践性的、高效指导性的在职培训是教师教学中迷惘的指针与方向,是教师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能量源泉。

适切性的培训内容是教育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中的有效行动的捷径。任何抽象的,纯属理论的,难以操作的,应付性的培训都是缺乏对教育实质认识的空谈。这样的培训消磨的是时间,磨灭的是教师的信心与动力,是教育前行中自设的一道障碍。

4 迫切性

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或慢或快,或深或浅,迫切性的引导是加速实践行动的活动力,政策实施的效力、力度及深度与时间的拖延成反比。时间上的效率是领导魄力的展现,高效的领导是方针政策得以高效实施落实的保障。教师的在职培训学习即使理论上的充实,也应该是动力的激发,行动的力度是激发教师充实自我的引导与鞭策的动力。教师的学习激情或源于自我超越,或源于对政策内容的共鸣,或源于政策的被动驱使,这时政策的迫切感是部分教师暂时脱离机械甚至麻木的教学工作梳理教学思想重新找到支点的有力的一推,促使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而有效的实施,促成新的教育资源与教师共享,促进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以最短的时间发挥其指导作用。

二、队伍精良性

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落实到了进修学校、师专或高校老师的身上,这支培训队伍的精良性是整个培训工作的实效性的决定性因素。敏锐的理解力、洞察力,慈祥的亲和力、感染力,过硬的专业性、理论性,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坚定的教育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对这支对队伍的高度颂扬与殷切期望,这支队伍是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过度的桥梁,决定着整个工作的成败。

1 解读性

接受新事物的前提首先是正确认识。肤浅的认识,走马观花的了解,接受新事物的可能性会因表象的不够深入而降低。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的前提是正确的解读、深度的理解,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是理论的充实,观念的更新,方法的优化,能力的提升。能否达到这一目的实现新旧观念的更替以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行动的关键一环是主导培训工作的教师能否把理论的武器正确的解读于教师并积极转化为他们思想的武器运用于实践。

对事物的理解是多角度、多层次的,不同的理解与客观真实有着不同的距离。对教育理论、教学理念、方针政策的理解会因人而异,不同的解读是不同立场的选择,首选的应该是离客观真实的距离最近的、经得住实践长期考验的观点和立场。教师在职培训工作是教育教学真理的探讨与实践中应用积极探索。主导培训工作的教师对整个工作的认识及工作的实施开展是在个人主导

意识下进行的,个人的理解与本次培训目的方针一致及被培训教师思想的共鸣是整个工作理想的预期。表层的、过激的、偏驳的理解与解读有悖于培训工作的本真目的与被培训教师的期望,那是一路上颠簸人的沟坎。

2 忠实性

教师职业的七彩光环是无私奉献于平凡岗位,无限忠于党的教育事业;拥有崇高精神境界优秀教育者视教育事业良心的责任,心灵的感召,只有源于内心的教育才具有教育的价值。主导培训工作的教育者态度、情意、教育观等主观的因素直接影响着被培训的教师学习中的情绪,长远看,甚或影响着这些教师工作中的态度与激情,以至于支起他们个人的教育天空。一语中地的教育大师让我们深感敬畏,他们触动心灵的讲座无不源于对教育热衷与痴情。

年龄偏小的学生,他们也能敏锐地觉察老师对待教学的态度,虽不能言表其意,但感受得真真切切。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份好感,换取的是学生毫无遮拦的依偎;每一份爱心的付出都会收到学生加倍的爱的回报。作为培训教师的教师,言行举止、性情人格无法遮拦的坦白于每位听课教师的心间;爱心依然换回爱心,真诚会唤醒真诚,奉献会感染奉献,鼓舞会感召鼓舞,伟大会造就伟大;教育的力量是教师人格与素养的总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是每一教师育人的资本,是做好教育长鸣的号角。

3 效能性

培训工作顺利开展只是预期目标具体的实施过程,整个工作的最终评价落实在培训工作的绩效上,也就是考评一期培训对教师的影响度,提升度,充实度以及教师的认可度;这些目标的达成度取决于主导培训工作的教师:内容实在,实例鲜活,情溢于言,心动于鸣,无声感动其中的课堂是心灵的同化,内在浸染,尤如浓浓深情的教育情结化作的曲径细流涓涓不息的荡漾于心间,心灵仿佛畅游于宁静幽深的峡谷,感触着山间绿意葱葱的生机,坠入英飞蝶舞诗意画卷;课堂上仿佛畅饮着太白的酒,舞弄着庄子的剑,深悟着老子的道,颂诵着杜甫的诗,沉醉着孔子的梦。这样的课堂无疑的是大师创造的教育殿堂。身在其中的者无不被鼓舞、被感召。

教师在职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助力,亲临教育大师的课堂是汲取教育的甘甜雨露,丰满起飞的羽翼是心系教育梦想的教师内心的殷切期望。培训工作的实质价值所在也正是能发挥其自身的教育作用实现教师对培训工作的渴求。

三、教师心向性

完善的政策保障、优秀的培训教师、现代化的设备提供并不能确保培训目标的如期实现。受培训的教师是培训工作中的主角,他们的学习心向主导个人的认识进程,积极的上进心、高度的责任心、无私的奉献心是教师培训学习过程中的动力与方向,影响并决定着培训工作目标是否达成。

1 上进心

崇高的理想把人类的思想引向神圣的殿堂,人性的光辉在自我追求中净化、升华,人生的价值因此有了高贵的瞻仰。理想产生激情,崇高的教育理想是教育人生执着探索的精神支柱。理想激发动力,动力使理想不在遥不可期。饱满的激情,自信的笑脸,坚定的信念,无止的追求是现实通往理想的惟一桥梁。教师的工作失去了理想的光环将变得枯燥而乏味;当不懈的追求源于心灵的感召时,教师的工作将幸福而高贵。

灿烂的阳光心态、不止的探索追求、积极的上进之心、博大的关爱之心是现代教师的优秀品质。他们每日热情拥抱一个新的太阳,每日一步迈向理想的方向,每日播撒一把爱心的种子,快乐自信的谱写理想的教育篇章。不断的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历练使是教师内在的质变的过程,教育大师的诞生是在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实践中瓜熟蒂落的自然的果实。

教师的上进之心是教育工作不竭的动力源泉,永葆上进之心的青春、活力,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教书育人方能求得游刃有余、驾熟就轻。上进之心是对自我提高的内在渴求,渴望充实自我、超越自我。这份内在的动力使得知识获取的过程变的轻松而主动,是教师自我蜕变的催化剂。

2 责任心

教师是学生人生幸福的缔造者,具有魔力的双手指引的方向把学生带往理想的殿堂,让学生做幸福王国的使者,造福更多的人;教师是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先锋,具有鸿鹄志向的胸怀进发的激情是祖国与民族未来不屈的脊梁,让国屹立于世,更多的造福于人类。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信使,具有神奇力量的睿智的大脑蕴藏的智慧是文明传承创造的桥梁,把备好的知识的背囊,友善的传递于更的世人,让人性散发文明的光辉。

神圣的使命使教师的肩头多了无形的重担,高度的责任感是担当重任的勇气与力量;教师的责任心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工作的执著,坚守课堂,勤于科研,对教育持有宗教般的情怀。

教育的伟大源自一份厚重的责任感,作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神圣的、严肃的、令人敬畏的生命课题,每位教师都有责任捍卫教育的尊严与厚重。工作是平凡的、业绩是伟大的、身体是凡俗的、心灵是神圣的,教育人生一路挥洒热血与汗水只为换回累累硕果,真情与执著只为赢来一片片温馨,自我沉醉于充实而满足的教育幸福之园。

3 奉献心

生命的意义体现在自身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人生幸福的源泉。自我认可度是对个人奉献大小的价值判断,人生如果只是生命的本能延续,其存活的意义将无任何意义可言;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其存在的意义是不断的追求价值创造、价值更新的过程。

生命教育培训篇(9)

雷婷工作室一直追求“做幸福的语文教师,上幸福的语文课”的美好境界,注重对跟岗骨干教师进行价值引领,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不断激发他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和内驱力,使骨干教师产生进一步成长的需求,促使其自我实现;同时关注教师、学生和教师所在地区学校的同步发展,促使三方和谐共进。

作为主持人,我通过座谈、聊天、沟通、探讨,引领跟岗教师理解生命价值如何体现,倡导“忙并快乐着”“有实力才有魅力,有作为才有地位”“今天的工作对于明天的工作永远不会没有价值”“停止学习的时候,便是停止成长的时候”“正因为忙,才更需要读书、思考”等理念。工作室重视对跟岗教师精神的陶冶,尽力让学员们认识到,教师的幸福不仅来自家庭,更来自课堂,来自学生,来自学校沸腾多彩的生活。教育是活生生的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优秀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尽显风采,在为学生们不断操劳的过程中,开拓和显现生命的潜能,积淀和发展生命的智慧,释放和迸发生命的活力。学员们慢慢抛开杂念,静下心来,唤起学习兴趣,全情投入到跟岗活动当中。

二、 从需求入手,体现人文关怀

关心跟岗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不可忽视他们的真实需求。主持人首先深入调查,了解学员的需要。不同年龄、不同际遇的学员在各自的教育教学岗位上专业发展的方向、速度是不同的,要求培训者进行个体发展现状的调查,鼓励学员从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出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针对学员教师工作中存在的困惑,作为主持人,我多次亲自执教示范课和进行学术讲演,并诚意邀请富有名望的教育教学专家到室指导,高屋建瓴地对工作室的培训活动特别是新课程的实验作出学术引领。

学员骨干教师发展的需求呈多样化、差别化和个性化的特点。工作室尊重学员的不同水平、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结合时代的要求和学员发展的需要,针对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学员开展分类指导和培训,努力使指导和培训的内容与学员的层次相匹配,与他们的需求相吻合。工作室善于变发散的培训为聚焦的研修,培训的内容尽量为学员量身打造,大大提高了工作室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以同伴互助,注重培训实效

生命教育培训篇(10)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概述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大学生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大学生生命观的教育。人的生命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复合体,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伦理层面上提出,也可以从自然、社会、精神的三个角度来把握,还可以从成长、成才、成功的目标上来确定。但根据对生命教育含义的界定并结合我国当今大学教育的实际,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帮助和指导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激发生命潜力、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大学生珍爱生命,更要启发他们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也不仅只是告诉他们要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关注、尊重和热爱他人的生命。

二、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新途径

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才真正进入人们视野。关于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我国大陆的中小学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辽宁省从2004年12月22日起全面启动中小学“生命教育”工程,将“生命教育”作为一门中小学生必修课的正规课程开设。2005年上海也正式颁发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教科院正式将54所中小学命名为“生命教育试点学校”,实施生命教育。但目前,关于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从2007年开始只有武汉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几所学校将生命教育作为选修课开设,但只是对生命教育进行一些笼统的理论介绍,学生们掌握了丰富的理论却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或生命救援技能,在面对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时束手无策,错过最佳救援时机。

现在我们讲应急救护指的是现代救护,现代救护是在事发的现场,对伤病员实施及时、先进、有效的初步救护,它是立足于院前急救,以第一目击者的身份对伤病员进行现场救援。它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理论和简单有效的操作技能使第一目击者尽可能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抢救伤病员。

应急救护培训内容,从目前来讲主要是以红十字会编写的《救护员培训教材》为蓝本,里面主要包括心肺复苏、创伤救护、常见急症、意外伤害和突发事故这些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些急救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为了提高学生对生命自我保护以及救护他人生命的能力,各高校也开始关注应急救护培训,有的学校专门聘请一些医护人员和红十字会的培训师来指导。以海南省高校为例,海南医学院是全省第一个提出“全员救护培训”的学校,学校以“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为目标,每个周末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救护培训。培训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仅在医护人员或培训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而且懂得了突遇灾害时在确保自我安全的情况下怎么样去救援别人?面对不同的伤病情怎样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去救人?等等。在亲自实践和切身感受救护的过程中,同学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利用自己的双手不仅仅是在挽救别人的生命,同时也在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抢救生命、关爱生命这些都是生命教育关注的最基本的内容,因此,应急救护技能的掌握也应该成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从应急救护培训角度来看大学生生命教育,不仅充实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更重要是为生命教育的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学生们在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在救援生命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在进行心肺复苏操作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技能就能用自己的双手通过有效的按压使停止呼吸的伤病员有可能恢复呼吸,从死神的手里夺回一条鲜活的生命;在创伤救护中,用一条条绷带、三角巾、止血带就可以让血流不止甚至命悬一线的伤病员生命得到保障;用各种现场取材的木板、报纸等就可以将出现骨折疼痛不能动的伤病员进行固定,控制伤情等等。这种学生亲自体验的方法,比在课堂上纯粹的理论灌输效果要好,单纯的理论灌输仅仅只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而不能真正的了解“怎么办”,学生是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性、珍贵性,应该珍爱生命,但却不知道怎么样真正的做到珍爱生命?不知道怎样去关爱别人的生命?当生命受到威胁时怎样能够挽救别人的生命?应急救护技能的培训与普及,使同学们在观摩救护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通过自我的参与,了解常见的意外伤害种类及救护方法,掌握各种常见伤病的急救技能,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利用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让别人的生命得到延续,使生命之花开的更加绚烂。

三、学会救护珍爱生命——当代大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

生命教育培训篇(11)

坚持教育科研与实践,实现学校创新发展

科研工作是我校管理工作指导、服务的核心,我们的管理更多的是给教师以方法、方向,指导教师如何思考和发现问题,如何提升工作的标准与品质,如何更好地遵循教育科学规律。

1.科研先导的管理体系模型的建立与实施

我校始建于1992年,当时由对外经济贸易部筹建,2001年,经贸部与北师大签署协议,学校开始由北师大管理。基于学校的客观条件,为规范学校管理制度、促进学校发展,我们在2003年开始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中小学适应性的研究”,在保障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科研先导—主体推进—质量保障”的管理思路,并运用管理学斜坡球体理论设计了学校的管理模型。

该模型明确了科研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成立了科研部,由校长直接管理,2010年科研部编制扩大,下设课程研发中心。通过近10年的工作,科研部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指导研发和学校教师校本培训与科研课题的管理与指导中心,真正起到了科研先导的作用。学校专设质管部,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科学制定学校动态管理标准,形成了提高质量、持续改进的思想,实现了学校从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

2.校本培训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高素质的教师需要培养,高品质的教师团队更需要科学规范的培训。我校校本培训的定位有别于一般意义的培训,而是通过培训,传达学校办学理念,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落实理念的策略和方法,作用于日常的教学工作,促进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形成良好的研究文化,使教师在培训中提高研究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确定了完整的校本培训体系。该体系从目标、内容、方法、管理4个维度,保障了培训体系的科学与严谨;培训分为基础、专项和综合3个层次,有利于保障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体系之间彼此融合、相互促进,保障了培训过程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在学校管理体系的运转下,校本培训体系不断改进。2005年,学校开始研发教学工作指导书,以促进教师日常教学的提高。目前,教学工作指导系列丛书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3.校本教材及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课程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途径和灵魂,在较好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校本课程体系的建立和课程的开发成为学校科研的主要工作。

在2001年家长课堂活动的基础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有计划有目的的研究行动;2002年,学校编写了《快乐成长》校本教材。教材出版后得到了较高的评价,在学校试用过程中也得到了教师的支持;2004年,学校又编写《美丽的生命》校本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教师们一起确定选题内容、查阅资料、设计教育活动、修订版式呈现方式,并与专家进行分析论证,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通过编写相关教材,教师们更好地理解了学校的办学思想,更多地思考了实施的策略和方法,保障了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

在生命教育相关教材开发的基础上,学校先后出版印发了《小学语文多水平阅读资源》1~6册,小学数学活动(低、中、高)3册,小学英语听说、小学合唱试唱等校本教材。学校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了由传统活动课程、社会资源课程、学校校本课程、个性兴趣课程、家长资源课程组成的完整校本课程体系。在此体系基础上,学校重点以《中小学生命教育家校协作方式研究》为突破点,进行课程体系的落实与评价研究,并于2012开始开发博士授课课程,旨在通过高端专业人士提升校本课程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学校重点就生命教育的相关课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一定的影响:2006年,《在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校本教材开发和活动实践研究》获北京市规划办重点课题立项;2008年,《中小学生命教育家校协作方式研究》获教育部规划办课题立项;2009年,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奖;2011年,生命教育获北京市课程改革重点研究推广项目立项。2011年9月,学校在生命教育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就“生命与社会”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开始《小学公民教育读本》编写工作。在编写过程中,突出了公民素养,公民责任、权利、义务,公民情怀等相关内容,并在研究发达国家公民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特点进行本土化的转化,使生命教育内涵得以延伸。

随着各项研究工作的有序进行,学校逐步将研究重点转向课堂教学,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课堂教学风范。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管理工具运用到各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使研究成果真正为学校发展服务。

坚持科研先导——对学校未来科研及学校内涵发展的思考

在坚持生命教育办学特色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探索生命教育的时代内涵,加强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研究。我们将对国内外和未来社会发展方向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研究探讨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特征,用国际视角反思我们的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前瞻性,遵循教育科学规律开展工作。在坚持生命教育办学特色、成果的基础上,我校将结合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变化,进一步修订课程结构与评价,增补、调整相关内容,使其保持时代特征与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