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4-02-19 15:26:30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1)

大数据最早于1997年由Michael和DavidEllsworth提出,他们指出不能在内存处理的数据集问题为大数据问题。农业大数据概念则是由山东农业大学温孚江教授在2013年提出的,他认为农业大数据是指大数据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农业或涉农领域的应用实践。农业数据涉及的领域广、环节多,是跨行业、跨专业的数据集合。从农业专业性讲,应对农业数据进行专门的整理归类,如有序地针对粮食安全的耕地保有量、土壤环境保护、市场供求信息等动态监测数据,指导育种、农业水利、农业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的预警、农产品的流通、销售等方面的数据资源。从农业主体角度讲,农业数据不仅应包括国家及地方统计数据,还应包括涉农经济主体的供应信息、科技成果信息、股东信息、人才引进信息及GIS坐标信息等。

(二)农业大数据的应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发展,农业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当前农业领域存在的如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土壤治理、病虫害防治、动植物育种、农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价格、农副产品消费等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研究进行预测和干预。农业大数据可服务于农业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一是指导生产和经营,利用大数据资源为农业的生产过程提供服务,同时指导农业或涉农企业的经营;二是服务决策,为政府的决策咨询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为企业生产、转型、市场营销提供咨询、指导;三是预测未来,如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粮食供给能力、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市场对某产品需求变化趋势等。

二、国内外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现状

农业大数据主要是在收集和存储大规模数据资源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技术为农业发展和经济效益增加提供服务的产业。

(一)国外农业大数据发展情况

国外农业大数据的发展相对比较早,2009年,美国的土壤抽样分析服务商Solum,利用NoWaitNitrate分析系统对耕地的土壤情况进行精确和科学的抽样分析,农民利用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进行精准施肥;2011年,创建于克罗地亚农村的云端管理服务商Farmeron,在14个国家建立了农业管理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业数据跟踪和分析服务,该软件可以帮农场主将农场零碎的信息进行整理,用分析工具监测分析农场及生产情况,有利于农场主做出科学的农业生产计划。近几年,国外很多传统的IT供应商开始重视农业设施和技术的开发,如世界500强企业甲骨文,十分重视和关注全球农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开始和出售针对农业大数据的软件和硬件系统。国外农业大数据产业已经处于蓬勃的发展阶段。

(二)我国农业大数据发展情况

我国农业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大数据的应用和研究正向农业产业链渗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大数据采集初具雏形。在农业数据收集和传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分析及可视化的数据展示技术体系也开始起步,大数据的思维、研究、分析和应用开始影响着整个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业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为了我国农业大数据应用的先行者,如山东农业大学的农业大数据战略联盟,通过对农业相关信息和数据的分析研究,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服务和支持。

三、农业大数据的战略意义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被应用于现代农业,农业管理、科研、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在源源不断地产生,传统的数据处理模式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和处理海量的农业信息资源,农业大数据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农业大数据提高农业顶层设计能力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离不开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农业政策如何制定、农业产业如何布局、农业市场如何发展,都要依赖政府管理部门科学有效的管理。大数据为政府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了政府的预测预警能力和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利用农业大数据技术,可以跨越农业管理部门内部和外部的条块分割限制,有利于政令更加畅通,执行更加有力,配合更加高效。

(二)农业大数据规范农业产业市场发展

农业产业市场布局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保证战略方向的正确性,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市场还不够完善,农产品经常出现较大的价格波动,大数据有助于及时披露农产品的价格,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市场交易中的信息透明度。如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有效平抑农产品的剧烈波动,规避风险,减少滞销和脱销现象的频繁发生。同时,大数据还有助于对大宗农产品的价格预测,稳定市场预期,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大数据为农业大国提供战略决策支撑

近几年来,大数据已经从最先涉足的信息领域、经济领域逐步进军到农业生产等多个领域,农业大数据的应用,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决策支撑。农业大数据从海量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分析和构建模型,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为涉农企业服务和协助政府决策。完善我国农业生产的精准管理,推动政府部门农业管理方式变革,规范农业市场的发展,保障我国粮食和食品安全。

四、农业数据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大多数涉农信息网站和农业数据库信息量大,种类繁多,数据质量却参差不齐。数据来源及表现形式多样,缺乏系统性,数据存储格式目前还没有一套统一的规范的标准,数据的获取具有一定的难度,给农业数据查询带来了很多不便。

(二)数据获取难

由于农业领域的数据不能通过互联网自然形成,需要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获取,数据获取来之不易,需要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进行专门的观测、实验和挖掘,由于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手段滞后,在获取和挖掘数据上面临技术和管理的难题,缺乏深厚的数据分析手段支撑应用需求。

(三)数据分布分散

农业数据资源大部分都分散在中小规模的种植农户,这部分数据资源信息化程度低,收集难度大。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虽然掌握着大量的农业数据资源,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数据共享的国家法律,大多数数据还处于信息孤岛,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缺乏标准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严重影响了农业大数据的使用及功能的发挥。

五、大数据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一)大数据推动农业规模化

1.大数据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大数据将对农业产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给农业产业在各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营销和管理方面的支撑。通过农业大数据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传感器和监测技术,可以准确、科学地获取实时的土地数据,实现对农作物的精确投入和作业,实现农业的高效优质生产;同时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所提供的农产品生产溯源系统,对农产品产业链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的信息化管理,并对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及时的追踪处理,在源头上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2.大数据推动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主要指土地规模的扩大和集中管理,使得土地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农业生产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经营管理的规模化需要配套的技术管理体系,否则,由于土地面积的扩大,农户将难以实现土地的有效管理。基于农业大数据的监测系统将成为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的重要技术。农业环境信息监测系统,对规模化生产农田的作物生长的空间气象信息、土壤环境信息及地下水等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有助于农田的田间管理;无人机技术对旱涝排查、灾害定损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经营管理规模化。

3.大数据推动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化。农产品市场交易规模化是指在农产品交易过程中采取集体的营销方案,对农产品市场做出统一的价格和销售策略,形成大规模的交易群体。物联网、电子交易等公开透明的信息平台,大大提高了市场交易的信息化程度,推动市场交易规模化发展。

(二)大数据推动农业标准化

1.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标准的制定。由于农业标准的制定过程需要复杂的统计及实验分析,需要通过检查、分析、抽样、统计等各种方法确定相应的标准,而原有的技术难以进行大规模的检测和全面分析,农业大数据应用领域的精准农业是依靠信息技术的农业管理系统,利用传感器及监测技术对农业海量的、复杂的信息进行记录,再根据农业信息间的相互关系作出科学判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推动了农业标准的制定。

2.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应用与推广。农业标准化管理集中体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标准实施情况的统一及其监管,由于农业标准项目繁多复杂,在农业标准实施和管理过程中,依靠传统的人力物力难以实现具体的标准,而农业大数据所应用的物联网控制系统和遥感技术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物联网控制系统充分利用现代智能传感技术、计算机智能控制及物联网和大数据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对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实现田间的统一管理;遥感技术可以提供作物生态环境和生长的各种信息,根据时空动态信息变化,精确判断作物田间生长发育情况,实现对作物生长过程的统计和测定,为生产标准的制定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

3.大数据技术推动农业溯源系统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密切相关,它是一个通过相应的技术方法,对农产品产地、运输情况等各环节进行跟踪、溯源的制度和手段交互作用的动态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有助于农产品质量的控制,通过溯源体系,可以对农产品的生产到终端消费的整个产业链过程进行监控,消费者可以在溯源系统上了解所购买的农产品的信息,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政府部门很容易就可以查到产生问题的环节,及时召回有问题的产品。

(三)大数据推动农业机械智能化

农业机械智能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一环。智能化农业机械使用农用智能仪器和传感器武装农业机械。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促进了我国农业机械智能化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信息化的发展,对动植物育种以及栽培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大数据思维是农业组织协同性的创新,是在全程机械化的背景下设计农业规格和农机装备规格,把现代工程技术和现代农艺技术有效融合,统筹和优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促进了农机与农艺的结合。

(四)大数据推动农业市场化

我国现行农产品和涉农产品的交易大多数是场外交易,这种交易存在着行为不规范和交易风险的弊端,缺少权威的、并具有信用约束功能的供需信息平台,因而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厉害,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影响。借助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使得农业整个产业链各个要素进行重组,线上线下的耦合度提高,大大拓展了农业经营模式。020电子商务模式就是在大数据背景下的农产品场外交易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将线上订单和线下消费相结合,具有获取信息及时、购买方便、无缝对接等优势,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缓解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我国现在有很多电商企业已经加入到了020的模式,如沃尔玛、阿里巴巴、顺丰优选、沱沱工社、优菜网、菜管家等。除了农产品的场外交易,大数据也促进了农产品场内交易——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在播种期间,期货市场就通过自身价格发现的功能推算出粮食收获时的价格,到成熟期以后,期货市场最终与现货市场价格达成一致。农民可以在期货市场获得自己农产品未来的价格信息,有效避免了“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发生。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2)

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以此为契机,中国的扶贫政策开始从过去的粗放扶贫向更科学、更系统的方向发展。相关产业扶贫精准化理论政策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1. 精准扶贫的概念界定

中共十以来,结合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促进新时期农村扶贫模式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中央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相关要求,标志着精准扶贫开始由理论向实践的过渡。

精准扶贫的概念是相对于粗放扶贫提出的,两者在理论以及工作要求等方面均有很大的不同。精准扶贫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进村入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判断确定扶贫对象,同时深入了解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和他们的诉求,从而定性贫困性质,确定具体的扶贫政策。由此可见,精准扶贫是一种更加集约、高效、具体的扶贫模式,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2. 产业扶贫的概念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贫困地区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这给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使他们明白走产业化扶贫道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地区脱贫的关键。

产业扶贫具有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体系化、现代化的特点,因此一个地区要进行产业化扶贫必须对现有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充分挖掘本地的特色资源,结合专业化的生产团队,实现农作物产业化生产,进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困难群众实现脱贫致富。

3.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政策论析

3.1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概念界定

产业扶贫精准化是借助于产业扶贫的手段,实现精准扶贫的目的,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贫困人口多、居住分散、贫困程度深入的特点使得我国扶贫任务十分艰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的粗放扶贫注定被淘汰,将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将成为创新农村扶贫模式的最佳途径。

3.2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原则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实施不是建立在对现有资料的总结上,而是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了解地方特色和群众诉求,结合产业发展、市场规律等相关理论,来进行路径的建设。具体需要坚持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目标精准化原则。要求相关政策内容必须具体到一个村,甚至一个贫困户,确保每一位贫困群众都能够得到扶持。2)对象精准原则。工作人员需要深入到基层群众家中,精确识别困难群众,分析造成贫困的具体原因,并详细记录建立贫困对象档案资料,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3)产业精准原则。每一个贫困地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发展适合本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不能盲目跟风,破坏市场规律。4)保障精准化。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目的是使扶贫政策惠及每一个贫困人口,因此在政策落实的过程中,还需要完善相应的保障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全覆盖和帮扶到户。

3.3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具体实施策略

3.3.1结合地方实际建立产业扶贫项目

产业扶贫精准化的“精准”之一体现在具体产业的选择方面,地方政府要对本地区自然地理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探索特色基地联合扶贫龙头企业帮扶贫困户的产业链式的扶贫新模式,提高农户的参与力度,使每一位贫困群众感受到产业项目带来的优惠。首先,地方政府要提高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体系,发挥地方优势,带动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其次,结合市场规律,实现扶贫龙头企业的重组、兼并、股份合作,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鼓励龙头企业同农民及农村生产合作社的联系,提高农户在企业生产中的参与度。

3.3.2开展贫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

在引进扶贫龙头企业时,政府要对企业进行筛选,选择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加工业的企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组织模式,增强企业对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同时,政府还要对贫困户进行技能培训,坚持经济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的政策,提高农户的知识技能水平,为产业扶贫精准化的推进奠定基础。为此,教育部门要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投入,开展农民培养工程,定期组织农民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到两种专业技能,以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就业能力的提高。

3.3.3建立产业扶贫绩效考核奖惩机制

为促进产业扶贫精准化不断深入发展,需要将对扶贫成果的总结添加到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中,自上而下增加扶贫的力度。首先,要改革政府产业扶贫考核机制,以落实各级工作人员的权利和责任,将贫困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和贫困人口数量的变化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人员政绩的重要参考数据,从而促进相关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避免腐败渎职行为的发生。其次,要建立健全产业扶贫精准化工作机制,在整个农村开发扶贫工作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产业扶贫同地方贫困现状之间的联系,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激励政府工作人员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最后,合理分配扶贫资金,根据各地区的贫困状况和政府工作完成情况,将扶贫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奖励补助,以促进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和基层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实施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是政府扶贫工作的必然趋势。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对产业化和精准化有透彻的了解和解读,建立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有效的保障激烈政策,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努力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3)

摘要: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挖掘,发现、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农业提供决策依据和策略参考。从传统农业营销现状分析入手,联系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立足精准营销,拓展订单农业;聚焦口碑营销,打造绿色农业;借力体验营销,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走出营销困境,实现营销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精准营销;口碑营销;体验营销;传统农业;大数据时代

中图分类号:F71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7-1770-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7.06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动态化、个性化、优质化趋势,同时,农业科技的发展也使得农产品产量不断提高、品种日益丰富,出现了很多优质特色农业产品。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传递显然对农产品营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局限,农业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现象仍非常突出,处在生产者位置的农民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传统农业营销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

1 传统农业营销现状

1.1 农产品滞销,丰产不丰收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产品受季节、气候、区域等因素影响,在生产上呈现一定波动性;而市场杠杆作用下,许多农民摸不准市场行情——“种什么不种什么,基本依靠惯性和小道消息”,盲目跟风现象较为普遍,造成农产品滞销,丰产却难丰收。产销信息不畅是导致农产品滞销的关键原因,尽管农业部早就着手搭建农村网络信息平台,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服务,但在实际运作中,信息仍然呈现滞后性,农民抱怨“指导一次错一次”。

1.2 营销方式落后

目前采用的营销方法主要是线下营销[1]。线下营销又分两种,一种是“守株待兔”方式,就是农民在农产品收获以后,等着产地批发商上门收购,再经过层层流通,最后到达餐桌,在这种“垂直化”的传统链式营销模式(图1)中,农民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没有议价的实力,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种营销模式使得农民远离消费者,无法准确获得市场反馈信息,更谈不上产品需求分析和市场预测。另一种是“提篮小卖”方式,就是农民自产自销、走街串巷地销售农产品,这种模式属于个体经营,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产品营销辐射半径有限,且产品类型单一、同质化程度较高。

除了传统线下营销外,目前有个别省份的农户开始尝试线上营销,如网上销售生猪、花卉、土特产品等,但由于农民网络营销意识不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薄弱,农业物流社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这种方式仍然只是星星之火,尚未燎原。

1.3 营销渠道不畅、流通成本上升

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一般要经历5~6个流通环节,上述流通环节中存在大量的中间商[2],他们控制着供需信息,在渠道中拥有主导优势,容易引发道德风险,甚至出现中间商恶意操纵流通及信息渠道现象,进而导致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严重扰乱经济秩序。另外,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仓储运输成本必然加大,农产品在储运中的损耗也随之增加,再加上中间环节层层加价,整体流通成本不断攀升,最终中间商获利较丰,而消费者和农民都没有得到好处。

2 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挑战

根据IDC市场机构的定义,大数据是指为了更经济、更有效地从高频率、大容量、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设计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3]。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行为日益偏向数据和分析,而非经验和直觉,它在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经营理念和新的数据分析挖掘手段的同时,也给传统农业带来了一系列的机遇。首先,手机作为上网终端迅速崛起使得农民触网成本显著降低,借助移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实现了对用户需求和行为的精准判断;其次,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等,积极试水农产品交易市场,使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无缝对接成为可能。传统农业营销如何在大数据时代抓住机遇,需要克服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2.1 农民信息化意识淡薄,信息应用能力不强

在这样一个号称“数据钻出石油”的时代[4],传统农业亟待升级为现代农业,这不仅仅是技术上,更应该是思想和观念上的革新。然而对农村地区的调研显示,中国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加上后期缺乏专业培训,真正懂信息懂科技,有数据分析及应用能力的农村高素质人才十分缺乏。农民的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生活习惯并没有顺应信息化时代数据集中爆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对市场需求信息的获取、整理、分析、运用上缺乏主动性,农民的网络应用仍然以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聊天以及网络游戏等娱乐目的为主,利用网络信息指导生产经营的比较少[5]。

2.2 农产品标准化难以实现

农产品从生产到走向餐桌,其不易标准化的特点制约了其流通力度。不少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等大多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标准化的编码技术也未普及应用于农产品营销,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和加工造成一定困难,无法以一种更专业、更快、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涉及农产品污染、农药残留等缺乏质量标准监管制度,增加了消费者购买的风险,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提高[6]。

2.3 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数字营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各级政府虽然早就意识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在着力构建电话、电台、电视、电脑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即“四电一站”农业信息服务综合平台,但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难以一蹴而就,加之采取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信息收集、模式,各级涉农政府协调配合不力,农户也没有参与的热情,造成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进村入户难。没有高效的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团队和技术团队,将很难适应数字化时代,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农村网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三方合力下,加速建设农村信息数据共建共享体系。

3 大数据时代下的传统农业营销创新探讨

基于大数据时代给传统农业营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传统农业要实现发展,适应新时期的市场需求,可从以下方面展开探索,构建新型农业营销模式(图2)。

3.1 立足精准营销,拓展订单农业

大数据时代下的消费者需求、行为可以预见,甚至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及移动终端使用行为可以从“找对消费者”进而“找到消费者”,实现适时、适地、按需推荐农产品,进行销售引导,提高交易达成率。同时,根据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购买方式、购买时间间隔等,给出实时消费建议,进而在消费者和农户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产销链接,真正实现精准营销。

专注精准营销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以顾客订单为导向的新的农业营销模式开启。订单农业主要表现在:未收先卖、未种先卖,中远期交易成为农产品交易的主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终端消费者由大中型客户走向零散个体客户,惠及更多的消费者;订单农业的品种数量增加,由玉米、大豆、水稻、小麦、油料等粮油作物逐渐扩展到蔬菜、畜产品、水果、水产品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并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加工业;依托日益发展的第三方物流甚至农村物流,订单农业的交易范围也将进一步扩展,走出当地市场,迈向国际市场。

3.2 聚焦口碑营销,打造绿色农业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大众点评网、人人网等一批社交平台的兴起,消费者分享互动的信息不断填充进数据平台,有关产品的口碑得以放大化,引爆口碑营销。农产品营销应该把握机遇,顺势而为,聚焦高人气、高活跃度的网络社交平台,与消费者展开立体互动,引领消费潮流。城市消费者对反季节、跨地区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强烈,但苦于没有可靠的购买途径,可以在信息中增加一些原生态、纯手工、无添加、无残留、新鲜、绿色的特色产品的宣传,并将产品的自然生长环境、绿色安全加工方式、纯手工制作流程以视频或图片形式进行[7],打造绿色农业生态链。可以发起各种形式的点评、人气推荐活动,以顾客的再度口碑传播获得几何量级源源不断增长的新顾客;再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朋友圈、短信平台等,向顾客定向发送产品促销信息、优惠方案或团购券等来促进消费。

3.3 借力体验营销,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指综合利用自然生态、农园景观、农业设施、农业文化等资源,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结合农业和旅游业,集生产、生态和生活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其目的是为民众提供休闲观光服务的同时,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以及农家生活体验[8]。现代社会处在“鼠标+水泥”的包围之中,居住环境日益污染恶化的城市消费者迫切需要返璞归真、享受休闲淳朴的田园生活,体验和感受成为当下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关键的因素。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规模的拓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而大数据时代为产业的越界混融、经营的横向跨界、生产与消费的融合提供了充足的条件。现代农业完全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客户需求,借力体验营销这种方式发展休闲农业。对消费者在旅游社交网络、搜索引擎、电商平台等留下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以快速、自动地对客户进行细分,识别出优质客户群;可以分析其小众化、个性化的需求偏好,然后为其量身定制随时间、季节变化的休闲体验方案。如定制春赏花(油菜花、桃花、梨花)、夏观荷、秋采瓜果莲蓬、冬挖藕等农业观光及主题采摘活动;开发插秧割稻、种花养鱼、种植蔬菜、牧牛挤奶等农事体验活动;推荐手打年糕糍粑、湖滩露营烧烤、篝火晚会、斗茶、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体验活动等。以地道的“农”味吸引周边城市消费者,以新、奇、巧的创意体验,为传统农业营销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曾淑云.论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推广来销售农产品[J].中国电子商务,2014(16):16-17.

[2] 周 华.渠道沟通对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影响[J].中国流通经济,2013(12):70-75.

[3] 丁家伟,徐薛艳,张建华.大数据时代下农家乐旅游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农情园为例[J].上海农业科技,2014(1):22-24.

[4] 何志钧.理解“大数据”时代[J].新闻研究导刊,2013(5):15-18.

[5] 刘铁民,周 静.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农产品网络营销快速发展[J].农业经济,2012(1):108-110.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4)

1.农业自身属性局限——分散不集中

我国农业是传统的小农经济,农户种植分散不集中,农业生产上游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与工业或者其他行业相比,对信息的需求和依赖更大。寿光农业绝大部分是家庭式种植农业,多为小农生产方式,生产中的各种信息都来源于自然环境,高度分散,难于把握。农业是一个生态非标准化单位,区域性和时变性很大,降雨量、病虫害以及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环境状况各不相同。一直以来,信息的极度匮乏,使得传统农业发展局抑于经验和定性操作,可控性低,稳定性差。因而,农业产业的信息化渗透和指导预警势在必行。

2.农业生产流通信息不对称

寿光农业信息化建设一直在不断完善,但农业信息化基础比较薄弱,农产品在生产、流通、交易等重要环节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信息不对称就会产生累积效应,导致市场交易过程中频频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同时,由于农业规模化程度低,农户获得信息的渠道比较闭塞,供给和需求两端信息严重不对称。例如,2010年,寿光一位蔬菜商人看到韩国泡菜危机的消息时便投入140万元囤积白菜,但是,在他尚未出手之时,新的白菜就已经上市,他唯一的选择只有抛售。每斤5分钱的“白菜价”,让他的140万元转瞬变成了1万元。这足以说明,处于信息不对称格局下弱势一方的广大菜农,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时,往往成为损失最大的一方。又如,2013年出现的生姜价格“过山车”式的暴涨暴跌,也折射出了产业链中信息的极度不对称。

3.农业信息平台专业性及应用性有待提升

寿光2010年推出的“蔬菜指数”包含着蔬菜价格指数和蔬菜物流指数,在农产品品类上仅局限在蔬菜类,指数涵盖内容亦尚不全面,内容有总价格指数、物流指数、一级类别和二级类别价格指数及其他重点监测指数,包括数字和走势图等。相对于信息范围来说,有一定的局限性。寿光网站类平台也较多,如寿光市农业信息网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的个人网站。这些网站在专业性指导、应用性上都没有一定的权威。部分平台仅仅提供了信息,却不能保证信息的质量,也没有对信息进行智能化的分析挖掘,没有体现信息本身的应用价值,专业性较差。对于信息需求方农户、农合组织来说,需要选择匹配信息,而匹配结果往往差强人意,这不仅不利于农产品的市场流通,更不利于引导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精准的信息来源还需依靠专业化的农产品信息平台。

如何解决上述三个问题,能否通过“寿光指数”预警机制的建立解决这一矛盾?

二、“寿光指数”预警机制

“寿光指数”的采集对象是各类农产品(一类),应用服务对象是农户、农户组织、经营批发商、政府各部门、第三方机构等。主要信息包括:种植(养殖)指数、价格指数、供应指数、销售行情指数、匹配指数。主要实现方式是通过物联网、移动客户端采集农产品信息属性(自然属性、经济属性),通过大数据交互分析,形成指数(以数据和动态图形显示)。主要的载体有国家质检总局、寿光指数平台、寿光指数微信平台(公众平台:寿光指数)及新浪、搜狐等媒体平台。

通过建立信息采集、分析、、预警等机制,可以将有效信息快速、精准地传递到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不同组织(农户、农合组织、企业、政府),实现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众多业务主体相互间的信息有效互通协作,将打造“寿光指数”标准,树立寿光在全国农产品种植(养殖)的指导风向标地位。

1.信息采集直接对接农户、农合组织,范围广泛,代表性强

通过与农户、农合组织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可以广泛收集信息数据,缓解农业自身存在的属性问题,解决农业信息分散不集中的现象。一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移动客户端方式实现信息的精准搜集,数据接口来自于农业产业链源头的农户和农合组织。农合组织和农户可以自主报送所种植的农产品信息属性,这样减少了中间环节的信息流失及沟通成本,只要农户动动手指,就能实现数据的上传。二是基于云计算呼叫中心,利用呼叫中心团队,与全国6万农合组织建立联系,一对一对接农户和农合组织,及时核对修改农产品信息属性。这样就搭建起了农产品信息上报的直通渠道。

2.信息传递更精准、迅速,值得信赖

“寿光指数”推送客户群体明确,能够精准、迅速传递指数信息。不管是生产端还是需求端或是第三方组织都能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信息的交互分析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专业性,在农户种植前,提供每一品类的农产品的种植指数,指导农户精准种植,避免扎堆种植;在农户收获前,为采购商提供每一品类农产品的供应指数,促成采购商及时订单,达成匹配。寿光指数的,将快速、精准传递到现代农产品供应链上所有相关的不同组织(农户、农合组织、企业、政府),实现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众多业务主体相互间的信息有效互通协作。

3.有效实现产品匹配的动态平衡,均衡供需关系

“寿光指数”可以为供需双方建立沟通机制,及时交换信息,掌握市场动态。农户可提前了解市场、分析市场,掌握市场变化周期,防止盲目跟风。通过查询每年某类农产品的种植数量、品种等的统计数据,进行合理选择品种、确定产量、上市安排。能够有效降低因市场信息不对称——扭曲、间断、延迟所带来的农产品生产风险,为农产品产、供、销提供重要的历史依据和决策依据,指导各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大限度地保证供需关系平衡,做到真正意义上均衡农产品数量和需求数量的动态平衡,客观上提高农产品生产、上市效率,保障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4.为政府宏观调控、配置市场资源和提升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加强深化“寿光指数”监测预警功能,合理引导地区间的农产品配置。“寿光指数”能够针对政府和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等)定期出具分析报告(固定类和定制类),有效及时反馈全国不同地区的信息数据,供政府宏观决策与调度,解决全国农产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有助于国家稳定市场和销售价格,平抑物价。同时,政府准确及时了解和掌握农产品市场的运行状态,为进行农业经济运行分析、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大数据时代

随着2012年美国斥资启动大数据计划,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又一里程碑,它可以看做是互联网时展到一定程度的质变,自互联网产生以来,各种联网设备,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各领域每天产生的数据量也随之增加,从过去数据统计单位由TB,PB发展到EB乃至ZB。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既伴随着挑战,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机遇,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成为启迪人类智慧的一把新钥匙,不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将为当前政府和农民共同关心的农业信息不对称的解决之道提供新思路。

2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体现

2006年12月22日举行的中央农村会议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现代农业的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①。建设现代农业最主要的是加强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而信息市场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信息就是资产,信息就是生产力。但是当前,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日益凸显,具体体现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信息时效性

农业信息既可以带动生产,也可以引导消费,对于是农业生产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及时掌握信息,以便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但是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信息传导机制,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渠道少之又少,具体获得农业信息的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国家自上而下一级一级的向下传达的农业信息。第二种则是农民根据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市场的反馈信息。通过这两种方式获得的信息,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此时农业信息一般已经失去了信息最重要的价值―时效性,这也是近几年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买贵卖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姜你军”、“蒜你狠”、“倒奶买牛”现象等。

2.2信息权威性

信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及时性,而且也表现在精确性。农业信息的传递,无论是国家还是市场反馈,不但时间长,而且从中经过的环节也多,所以最后到达农民手中的信息或许已经经过了层层过滤,失去了信息最原始的真实性。此外,当今的农业信息也出自多门,不光政府有多个部门收集、信息,社会上不同的市场主体也有自己的信息采集和分析机构,有些机构对于信息的处理比较随意,在调查过程中仅仅通过几个随机抽取的样本信息得出的结论就成为了最终到达农民手中的“定论”信息。而这种缺少权威性的信息不但会有损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有时也会对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2.3信息标准统一性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管是哪一个领域都必须有规矩,有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尺度,以方便人们以此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当前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过程中,还没有统一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标准,政府各部门以及不同的市场主体之间只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收集和信息,而这过程中极易产生信息的重复化、孤岛化,分散化,不仅造成了信息的浪费,也不利于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评判和共享。此外农业标准众多,不仅会让生产者无从下手,也会使消费者目不暇接。所以如何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共享,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值得深思。

3大数据时代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的新方法

当今社会,谁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发展的金钥匙。尤其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及时的掌握农业信息并保证信息的权威性显得尤为重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为农业信息化开启了导航灯,也为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1)搭建大数据信息平台,建立纵向的信息传递网络。大数据不仅海量、多样而且传播速度快,政府通过搭建大数据平台,建立专门的大数据部门,定期收集与农业相关的数据信息,然后分析和预测未来农产品的供需情况,通过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相互联系的纵向网络平台,把从大数据平台中收集到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地方,以便农民及时调整,不误农时的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在保证市场供给的同时,增加农民的收入。此外,政府也可以通过向农民传授大数据分析方法,在政府向信息平台的数据中,农民自选有用数据对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预测,向市场提供合适的农产品。

(2)信息形式由结果向数据转变。以往,无论是政府还是从市场中反馈出的农业信息多数以分析出的最终结果为主,而信息的层层下传,又易导致信息的失真。大数据时代,让数据“发声”,政府和市场通过大数据平台直接把数据提供给农业信息需要者,让信息需要者自己去从数据中挑选信息。同时农业信息需要者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的平台,直接获得一手的数据,通过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预测结果,避免了信息失真的顾虑。此外,大数据时代,样本即总体。市场主体所设的相关机构不用再担心随机抽样的繁琐过程,通过务实大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基础,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农业信息数据,使数据的分析结果更加精准,更具说服力,增加了信息的权威性。

(3)“公私合营”统一标准,信息共享。大数据的价值的发挥在于它的共享性,通过社会大数据平台的搭建,农业信息数据不仅可以实现在政府内部传递,同时也可以为市场和政府搭建桥梁,实现数据信息的双向交流与共享,有利于打破政府内部之间,市场之间以及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信息壁垒”,缓解信息的孤岛化,重复化以及分散化,为信息标准的统一创造了条件。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给予市场更多权利,指定专门的市场组织,在为市场组织提供海量数据的前提下,让市场自由发挥作用,根据农业信息数据分析的结果为农民做出合理的农业产品价格或质量的标准,政府只在市场组织“失灵”的情况下进行调节,在信息标准统一的问题上实现“公私合营”。

注释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6)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已初步形成差异化、精细化的存贷款利率定价格局。对农信社而言,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在利率自主定价方面也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根据客户资金账户、担保情况、资信状况设立贷款利率定价矩阵。但受体制、技术、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如何实现利率自主定价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成为当前农信社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农信社利率定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对策思考。

一、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现状

(一)仍然普遍实行基准利率加点的定价模式

现阶段,全国农信社大部分是在省级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实行二级法人管理体制,省联社在利率定价方面实施宏观指导,基层法人限于技术、数据、人才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基本仍采用基准利率基础上加点浮动的定价方法。其优点在于方法简便,更贴近市场,充分发挥了“大系统,小法人”体制优势,但这种定价模式,未能充分依托现有的科技手段、未能充分挖掘应用行内历史数据,未能精细化核算各类成本,未能把握利率自主定价的底线,在应对未来利率市场化竞争上处于被动局面。

(二)利率定价长期利益、社会效益考虑不足

在利率定价方面,省级管理部门一般会制定利率定价管理办法,基层法人行社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制定实施细则。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如信贷投向多为农村、农业等高风险领域,内部因素如过多考虑自身经济效益等,贷款执行利率总体偏高,从而导致部分优质客户流失,高风险客户滞留农信社,导致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利率定价偏高,增加借款人经营成本,导致盈利能力下降,降低广大客户信任度、依存度,从长远看,不利于农信社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

(三)基层需求迫切与系统建设滞后的矛盾

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逐步放开,基层农信社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短兵相接激烈竞争中,竞争意识逐步提升,在利率自主定价方面需求迫切,但受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的制约,相应的定价机制未能完全形成。另一方面,农信社省级管理部门成立时间短,在信息科技方面建设起步较晚,与利率自主定价相关的各类产品成本测算的支撑系统建设滞后,同时成本加成定价模式涉及精确的成本核算,需要在流程梳理、制度配套、数据积累等方面的支撑,两者之间存在需求迫切和能力不足的矛盾。

二、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难点

通过对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现状的分析可见,当前农信社利率自主定价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对农信社而言,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于农信社引进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存在诸多困难。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下,利率自主定价要求行内要有精确的利率定价管理系统,该系统是各类管理系统的高度集成,需要系统运行良好,并提供数据支撑。

以贷款利率定价为例,理论上贷款定价的计算公式:贷款定价=资金成本+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资本成本,在此基础上,可以引进EVA经济增加值指标、RAROC资本回报率指标。其中,资金成本主要是负债类业务支付给客户、同业的利息支出;资本成本是支付给股东的最低回报。在农信社现有的核算条件下,基本能够实现资金成本、资本成本的核算估计,定价的难点在于经营成本、风险成本的核算估计,具体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一)费用分摊系统建设滞后或推广应用不力

经营成本涉及各类资产摊销、渠道支出、各类费用、职工薪酬、税收支出等方面,核算估计的难点在于上述经营成本如何按产品类别梳理分摊到各产品维度上,涉及到各类费用的归集、各类产品的梳理及各类产品的投入和产出的核算。在农信社现有的二级法人体制下,产品既有省级统一标准化产品、又有地区法人个性化产品,在构建梳理产品目录,建立产品与账户之间的关联关系,将直接费用直接归集到产品,间接费用分摊到各类产品,构建分摊的规则、模型、方案,需要大量人力进行业务流程、规则的梳理,在此基础上,需要类似费用分摊系统的科技支撑,部分农信社建立了此类系统,但后期的推广培训不足,导致系统运用并不充分,未能真正实现产品费用管理精细化要求。

(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建设滞后或推广应用不力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是伴随着利率市场化、同业竞争加剧而出现的一种先进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内部精细化管理,在客户价值的评定、部门之间绩效的考核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法很多,如:直接期限搭配法、利率代码差额法、票面利率加点法、偿还曲线法、移动平均线法、现金流久期法、现金流加权期限法、现金流零折扣系数法,但部分农信社未建设类似相关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或虽已建设类似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但内部资金转移曲线基本上以直接期限搭配法为主,在精细化管理方面仍略显不足,或虽已建成完善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但推广培训不力,导致应用并不充分,难以满足利率自主定价的底线需求。

(三)风险成本由标准法向内部评级法过渡准备不足

风险成本主要由于借款人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到期贷款,银行未能及时获得相应收益而造成的财务损失,包括预期损失与非预期损失。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明确了商业可以使用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监管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实施内部评级法。在标准法下,风险成本预期损失按贷款五级分类形态提取:正常1.5%、关注3%、次级30%、可疑60%、损失100%,同时满足拨备覆盖率150%、拨贷比2.5%。非预期损失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根据风险状况定义了五类风险权重:0%,20%,50%,100%,150%,在标准法下风险成本的计量,其优点在于核算简单明确,但粗放的核算方式,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难以满足管理精细化的要求,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内部评级方法下,部分商业银行充分挖掘应用行内积累的经验数据,估计各类资金池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及资金池期限搭配,构建风险权重的连续函数、替代五个离散的风险权重,在预期风险、非预期风险估计核算方面更加精确,更好地展示信贷资产质量,满足了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对农信社而言,困难在于未能按产品类别建立相应的资金池及资金分池,依靠科技手段对资金池及资金分池进行持续跟踪,与之相关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建设滞后。

(四)数据积累挖掘及相关人才储备不足

农信社虽历史悠久,但几经变革,数据已缺失严重,全国农信社省级数据仓库多在近几年建设起来,在数据的积累上,仍难以满足复杂业务管理的需求。在数据挖掘应用方面,各种交易类数据堆积在数据仓库,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性人才缺乏,导致主动数据积累的意识不强,因业务经营管理需要,需要分析调用相关数据时,多发现数据缺失或不能满足管理应用要求。

三、农信社利率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基于上述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的现状及存在的难点分析,农信社把握利率自主定价的底线问题,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的引进方面,需要解决经营成本按产品类别摊销、风险成本计量由标准法向内部评级法过渡的两大难题,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定价工作重要性认识,增强利率自主定价主动性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会提高,并使利率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复杂,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逐步增加,整体风险水平将大幅提高,农信社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应该把“准确定价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高到战略高度,做好利率自主定价工作。在基层法人行社各类产品成本测算需求越来越迫切的背景下,省级管理部门应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行社可以先行先试,保护基层行社自主创新探索的积极性,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利率定价工作,在政策上给予人力支持,资源倾斜,加速研究应对措施,提升利率定价与风险管理水平,加快经营转型创新步伐。

(二)配合流程梳理,加强科技支撑,夯实定价基础

利率自主定价机制包括资产定价、负债定价和内部资金定价,它们之间密切相关,又相互影响,是一项复杂的长周期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系统的支撑,如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成本费用分摊系统、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等,为此应加大此类系统建设及推广力度,加速建设基于各类系统支撑下的利率自主定价系统。另一方面高效的产品定价机制涉及机构、部门、产品、客户经理、关键客户等维度的细分及成本的核算,涉及能够敏感反映市场价格复杂的内部资金价格转移体系,均涉及到新的业务流程及各系统建设、系统之间的改造对接,需要健全完善定价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夯实定价基础。

(三)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广风险计量内部评级法

在风险成本计量由标准法向成本法过渡的进程中,应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原则,梳理各类产品目录,按产品类别建立资金池群,基于行内现有数据,初步构建函数模型,增强数据主动积累及挖掘意识,每月生成各类客户维度的月度数据,如:欠款期数、欠款天数、剩余本金、拖欠本金、表内欠息、表外欠息等,此类数据应用于贷款客户的后续行为评分及系列监控报表,如模型稳定性报表、特征项分析表,模型逾期分布分析,模型运行KS检验,违约概率监控报告、违约损失率监控报告、风险敞口及信用转换系数监控报告、模型风险等级稳定性监控报告等。在实践的过程中,根据行内积累的历史数据及系列监测报告进行持续跟踪,不断加入变量,修正函数模型,逐步实现风险计量由标准法向内部评级法过渡。

(四)增强数据积累主动意识,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引进

在利率自主定价探索研究、建设各类管理系统、构建相关应用模型过程中,业务人员经常发现现有的行内应用数据,并不能完全满足构建模型的实践需要,模型的构建是粗放的,必须以业务需求为驱动,增强数据积累的主动性,改善行内数据治理,不断完善数据质量,提高数据挖掘应用效率。在实践过程中,深感既懂业务、又懂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宝贵,各级农信社应加大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把作风扎实、业务素质高、有科技开发经验的复合性人才充实到利率自主定价研究团队,加大行内数据的挖掘应用力度,加快利率自主定价实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宋文轩.关于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问题的探讨[J].中国农村金融,2011(15).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7)

一、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与传统营销策略的差异化分析

(一)销售管理方面的差异

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活动与传统的销售行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大数据营销的针对性更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与企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销售活动在目标顾客的选择方面,主要定位于标签化的群体,而大数据零售则定位于个人概念的群体,销售定位的方向更加精准,具有一定的“私人订制”的特点。传统销售活动在店址选择方面需要基于线下客流确定实体商圈,店铺的租金成本比较高,产品营销中的商品价格定位也较高,利润率比较低。大数据营销店址的选择基于大数据流量的虚拟商圈完成,店铺的租金成本比较低,店址的选择更加灵活。在商品管理方面,传统的销售模式需要依赖于有限品类缓慢调整经营策略,而大数据零售则可以利用网络工具和软件管理实现无边界品类扩张与商品管理模式的快速优化。传统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比较呆板,依托固定价格进行滞后于市场变化的价格起伏调整。而大数据环境下的商品零售则可以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迅速调整价格,适时调整迎合市场变化。

(二)产品推广方面的差异

在大数据时代,企业经营者应该认识到新的经营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差异,制定合理的产品消费分群方案,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的模式。传统的零售模式在促销管理和商品陈列上有较为明显的劣势,它采用粗放式的促销,广告的效果并不好,对于顾客的差异化消费习惯难以完全满足,经验式的陈列难以满足不同用户的消费需求。而大数据时代的营销模式采用精准定向促销的形式,将促销广告信息精准投放到网民受众,基于数据分析的精准排列模式能够第一时间把握顾客的消费方向,做到定点营销。传统的营销模式供应链管理效率比较低,生产、运输、仓储管理、销售各个环节割裂,商品供应的成本比较高。但是,采用大数据零售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各个环节数据全面打通共享,供应管理的成本比较低,管理效率比较高,商品从出厂到销售中的各个环节信息,基本上实现透明化查询,方便营销人员管理和操作。

二、大数据时代的营销策略体系探究

(一)大数据时代满足产品精准化信息推送模式分析

企业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更新经营销售的理念,并且要积极调整产品流通与销售的结构,转变处理好内部管理关系网络与外部经营关系网络的关系,积极利用网络工具实现精准化的定位营销。在移动终端的大数据分析服务模式优化中,利用APP等移动商圈微信微博及QQ等社交商圈,进行商品广告信息的精准推送。根据线下实体店的经营特点,推动实体门店和服务网点服务模式的结合,从而适应网络化消费环境发展的需要。线下实体店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积极开设数字体验店,提升品牌知名度。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对每天的市场动态信息流进行分析和预测,根据全国各地价格行情和及时供求信息找准商机,利用价值洼地效应制定出合理的营销方案。在大数据分析活动中,经营者应该重视数据源信息的挖掘工作,根据自有网店中的客户足迹数据和电脑用户、手机用户终端APP互动数据进行消费习惯和消费潜力的评估。企业为了扩大经营规模,需要采用自动分类规则设置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并且过滤垃圾数据,得到市场洞察的实时化判断依据。

(二)大数据时代选择合理营销手段与价格策略的分析

在大数据的时代实现网络化的企业运作,利用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及其协同共生机制,创造更大的社会化价值。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企业经营者应该实施关注网络生态的变化和发展,根据市场中产品流通和生产经营要素变化的具体情况,进行企业营销发展方向的选择。认真处理客户投诉事件,并且根据客户投诉的具体情况,分析和评价全渠道的营销体系数据,打造一种实现销售扩大化的企业网络生态系统及其协同共生机制。企业经营者应该加强互联网营销知识的学习,端正管理意识,积极认识到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在营销策略制定的过程中积极应用大数据的整体概念,利用大数据产生实际利益。普遍使用行业智能的先进技术,进行海量业务数据的综合分析。企业经营者应该采用正确的方法高效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化层面营销行为的分析,挖掘出产品经营销售渠道中采集、存储、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下个性化的营销策略方案,经营者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排除客户不需要的产品配置,减少库存和复杂性。在创新性的经营销售模式中,显著提高利润率,同时提高客户的满意率。通过开发数据分析能力,不断改进营销活动,利用大数据分析不同产品类别的具体信息,从而调整产品的定价策略。

(三)大数据时代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的模式分析

大数据时代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有利于提升经营效率。建设社会化网络环境中的行为激励与社会资本解雇,根据大数据环境下客户消费过程跟踪,确定本月度的销售任务。在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活动中,构建目标客户信息系统,深度洞察消费者的集中需求,将受众消费行为碎片化信息打散然后重聚,从而发现主流消费的需求和价值。企业经营者应该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市场分析,提升消费者洞察能力。经营者应该顺应大数据时代的营销变革规律,积极与消费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现有经营环境中消费者的需求。

(四)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中的价格策略和品牌化建设

在个性化营销策略的制定活动中,企业经营者应该放弃传统型的粗放式产品信息推广模式,采用让利于消费者的销售策略吸引更多用户的关注。在销售促进策略中,将企业的投入方向由“买媒体”转变为“买受众”,采用薄利多销的经营手段,打赢互联网电商市场中的价格战。企业经营者在制定销售促进策略时,应该注重企业的品牌化建设,集中公司的优势资源打造名优名牌,构建长期稳定的品牌关系,提升消费者的信用粘度,赢得一大批忠诚粉丝的关注。在大数据时代努力实现传播策略的实时可控建设,做好针对于用户需求的体验咨询工作。采用线上咨询、线下体验结合的服务模式,满足和提升用户体验。

(五)大数据时代营销活动中的信息适应性问题分析

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处理好信息适应性问题,对前期销售产品的市场反响实时效果进行追踪和分析。在效果分析中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从而创造新的价值。在大数据时代制定个性化的营销策略,经营者应该制定科学的新产品信息传播策略,重点把销售方向放在开发新客户上,同时做好老客户的关系维护工作,采用定期问候与优惠信息定点回馈的方式,建立与广大消费客户的良好关系,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实现本企业经营品牌建设和经营销售扩大化的目的。

三、大数据时代营销模式特定经营领域的市场适应性分析

(一)大数据的经营规模扩大化营销优势

在数据管理平台中,做好数据收集和预处理工作,在大数据的销售模式下,能顾解决产品销路问题。当前电子商务中“农村淘宝”经营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淘宝”+“农户”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作物生产滞销的问题。在农村地区推广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符合农产品经营发展的趋势,有利于缩小城镇和乡村发展的差距,帮助广大农户快速实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大数据时代,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根据城镇消费者的需求,制定科学化的营销方案,利用农户作物生鲜健康的理念来吸引消费者。在个性化营销方案制定上,经营者应该找准目标顾客和市场,既可以由农产品供给企业和消费者直接对接,降低生产和流通的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又可以开发单个农户与消费者之间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营销策略,激发农户参与电子商务的欲望。

(二)大数据的销售流通环节精简化营销优势

这种经营模式对于大数据利用效率比较低,它仅仅依靠减少零售环节来获取利润,单个经营的网络农户物流配送整合与适应能力比较低,主要销售特色农产品和干货等产品。但是,由于网上开店软硬件要求都比较高,这种营销模式对于大数据的分析不够深入对其转换价值利用较低,因此对于大数据的优势利用效果不明显。而传统的经营销售模式中,经营者可以选择将农产品供给企业然后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方式进行营销。这种营销方案利用了集群化的优势,商品成本比较低。但是平台规模比较大,需要专人来完成日常的运营维护,因此平台的建设和维护费用支出比较高,综合商品的成本最终的定价比较高。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为了找到能够适应经营规模扩大化发展的营销模式,选择将农产品交付给供给企业,由供给企业和求购企业在网上完成对接和交易,这种个性化的经营模式既能够降低成本又能够扩大销量。在个性化的营销策略实践中,通过大数据时代大宗采购意向分析,促进农产品网上流通供应链条的使用,减少大宗产品采购和销售的流通环节,增加市场机会,提高企业市场份额和利润。

四、结束语

在大数据时代开展营销活动,经营者应该积极根据数据信息进行市场需求的分析,从而制定出适合本公司经营发展的营销战略。在大数据信息数据处理的销售模式中,建立O2M全渠道的经营模式,显著增强经营效率。在大数据支撑平台下开展个性化的营销活动,经营者需要根据客户的特征数据进行分析,引流潜在消费者。认真分析客户的接触数据和消费行为数据,设计全渠道的产品经营与销售渠道,开展全渠道消费者的定点营销与跟踪式信息采集服务活动。

作者:黄琍 单位:武汉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其和.大数据时代企业营销战略再分析与营销策略新内涵[J].统计与决策,2014,24:198-201.

[2]孔颖.分析大数据时代时代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3:287-288.

[3]单珊.大数据时代视频网站制播与营销策略探讨[J].今传媒,2016,02:20-22.

[4]黄勤芳.大数据时代小微企业的营销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6,01:48.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10)02-0070-04

“数字农业”作为“数字地球”技术体系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也是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主导着农业现代化的方向。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保障食物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计。我国是世界上人均资源非常短缺的国家,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和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优质产出,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农业”的含义

1997年,美国正式提出了“数字农业”的概念,它是指在地学空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集约化和信息化的农业技术。1998年,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再次把“数字农业”定义为:数字地球与智能农机技术相结合产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技术。

我国比较统一的认识为,“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是“数字化农业”简称,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的农业生产管理高新技术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数字农业”要求对农业各个方面(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的各种过程(生物的、环境的、经济的)全面实现数字化,即各种农业过程都要应用二进制的数字以及数字模型加以表达。

2、“数字农业”数据库中存储的数字具有多源、多维、时态性和海量的特点。

3、对于涉农的多维、海量数据的组织和管理,特别是对时态数据的组织与管理,需要研究新一代时态数据库管理系统,并进而形成时态空间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存储空间数据,同时能够形象地显示多维数据和时空分析后的结果。

4、“数字农业”要在大量的时空数据基础上,对农业某一自然现象或生产、经济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和虚拟现实。如农作物生长、农业自然灾害的虚拟现实。

二、“数字农业”的主要内容

1、农业要素的数字信息化任何农业系统都会有四大要素,即生物、环境、技术和社会经济要素。每个要素中又包含多个因素,如生物要素中,在作物方面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等要素;而同一种作物的生长发育,又含有光合、呼吸、蒸腾、营养等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按照“数字农业”的数字信息化的要求,都需用二进制数字表达。

2、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各种农业过程的内在规律及外部联系,可以利用农业数学模型予以揭示、表达。农业模型将农业过程数字化,使农业科学从经验的认知提高到理论的概括,是20世纪农业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成就,也是“数字农业”中一项十分关键的技术。

3、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管理大致包括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科技管理及农业企业管理。按照数字信息化的要求,目前已经形成由农业信息技术支撑的各类农业管理系统。如农业数据库系统,对各级各类农业数据进行科学、集中的管理,包括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数据库及农业经济数据库;农业规划系统,应用各种数学规划方法对农业问题进行辅助决策;农业专家系统,充分利用专家经验对某些农业决策提供支持;农业模拟优化决策系统,将农业过程的模拟与农业的优化原理相结合,提供农业决策的支持。

4、农业生产的数字化现代农业已经由过去的手工操作走向现代的机械化和现代化操作,数字农业要求农业的生产和管理实现自动化,即从播种、育苗、灌溉、施肥、撒药、收割等过程全部实现精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

三、“数字农业”的技术体系

1、农田信息快速采集技术

(1)遥感技术(RemoteSensing)

遥感是由卫星上的传感器、传输系统和地面上的接收系统组成的一种不通过直接接触目标物而获取其信息的一种技术。RS是未来“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田间数据的重要来源。RS技术是“数字农业”技术体系中获得农业动态信息的重要来源。农业的生产和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求及时摸清农业资源的现状,了解农作物田间生产状况,监测其变化并预测其发展。遥感技术具有速度快、信息真、现势性强、多时相、更新快、效益高等特点,是农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农业资源分布在广阔的地理空间,农业生产也在广阔的地域上展开,遥感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与环境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农业资源调查及动态监测,大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与估产,农业灾害遥感监测和损失评估等方面。

(2)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System)技术

GPS作为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不仅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精密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GPS的空间部分使用24颗卫星组成卫星星座,每天24小时为全球陆、海、空用户全天候提供三维位置、速度和时站。它由空中卫星,地面跟踪检测站,地面卫星数据注入站,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和数据通讯网络等部分组成。

GPS在“数字农业”中的关键作用即是提供相关要素的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一方面使农业的管理具有更强的空间针对性、实用性,发挥更大效益;另一方面,通过GPS实时地对土壤水分、肥力、杂草和病虫害、作物苗情及产量等进行描述,对各要素进行跟踪,从而实现田间的精准化操作。因此,GPS技术的精确定位功能为“数字农业”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2、农业信息贮存、管理技术

(1)数据库系统(Databasesystem)

农业数据库是一种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管理、重复利用、分析预测一系列有密切联系的农业方面的数据集合(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它是信息存储、管理、传递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数字农业”最基础的工作。农业数据库包括农业资源数据库、农业生产资源数据库、农业技术数据库、农产品市场数据库、农业政策法规数据库、农业机构数据库等。

(2)数字化图书馆(DigitalLibrary)

数字化图书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信息传输数字化与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信息服务终端化等,其优势在于不受时空、地理位置的限制。

(3)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

GIS技术是以地理空间数据为核心,是存储和处理分析空间数据的最佳工具。农业及其各相关要素空间位置数据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信息,也是“数字农业”中各类空间数据库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GIS是一种采集、处理、传输、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表达和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处理和挖掘海量地量数据的通用技术。主要包括空间数据输入子系统、空间数据存储与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输出子系统。

(4)农业管理信息系统(MIS)

管理信息系统是收集和加工系统管理过程中有关信息,为管理决策过程提供帮助的一种信息处理系统。

3、农业信息应用技术

(1)农业自动控制技术(AutoControl)

农业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是农业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农业的核心技术。利用传感器通过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对农业的增产增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农业专家系统(ExpertSystem)

ES是以知识为基础,在一定领域内模拟人类专家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计算机系统。是一种智能的农业信息技术,不仅可以保存、传播各类农业信息和农业知识,而且能把分散的局部的单项农业技术综合集成起来,经过智能化信息处理,针对不同的条件,给出系统性和应变性强的各类农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提供高水平服务。农业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涉及农作物生产管理、畜禽养殖、市场管理、农业经济分析等多种领域。

(3)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SupportSystem)

DSS是利用系统知识和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或模拟,协助解决多样化和不确定性的问题以进行辅助决策的软件系统,是一种人机对话式的计算机系统。一般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对话生成及其管理系统,模型库及其管理系统,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知识库及其管理系统。农业生产中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后可以感受到更高的决策质量、沟通的改进、成本削减、生产率的提高及节约时间等方面的改善。

4、农业信息传播技术

(1)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

“数字农业”的建立是以海量的数字化的农业信息为基础,因此信息的交换和传播将是“数字农业”的重要环节。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数字农业”信息的顺畅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发挥信息的最大作用。主要包括农业信息互联网络、卫星数据传输系统等技术。

(2)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多媒体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应用计算机把图、文、声、像综合集成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知识、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手段。

(3)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

VR技术是指创建一个能让参与者具有身临其境感,具有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的虚拟现实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是二十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从而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由此延伸而得到现在的虚拟农业的概念。

四、“数字农业”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理解和接受,并且正在逐步深入地影响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诸多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中,农业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农民在生产经营中承受着自然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而且市场风险给农民的影响又远远大于自然的风险: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呈逐年下降趋势,持续增长的人口对农业的压力不断增大,水资源短缺与农业用水浪费并存,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及养殖业的废弃物排放,导致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科技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比重低,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始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切都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是突破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1、数字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农业生产经营的重复性、盲目性,农业生产技术落后且更新速度慢。而数字农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促进农业经济活动的信息化。实行信息服务手段多样化,重点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以农业信息网络为依托,互联网与电信、电视等其他现代媒体相结合的应用模式,把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与电视、电话、手机普及率高的优势结合起来,拓宽信息覆盖范围。农业领域的市场信息、生产信息、管理信息的广泛交换和共享,可以大大增加农业的开放度,降低农业活动的交易成本,加强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等部门的联系,进一步促进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使农业生产经营突破地域限制,日益走向国际化、全球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数字农业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经过30余年的努力,农业产业结构已经大为改善,其合理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随着城乡居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市场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日趋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农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农业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产业链不完整,农业比较效益差等。而过去的调整多在数量上做适应性的调整,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国际化、市场化的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加入WTO为战略性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乃至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迫切需要“数字农业”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数字农业”具有指导农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和促进农民增收、更好的服务“三农”功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整个产业链条的一体化决策服务,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的农产品网上推介展示系统,实现全国各级现有的龙头企业、名优特新农产品全部上网,集中展示,实现网上交易。“数字农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能够实现在数字水平上应用前沿技术对农业的生产、农产品管理、储运、流通、市场配送、乡镇加工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整个农业产业链、产业群进行改造和重构,通过信息链改造产业链,更加合理地配置农业资源,加快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3、数字农业提高农业产品竞争力农产品要取得竞争优势,必然要在农业信息技术研究和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数字农业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农产品质量的飞跃。发展数字农业,可以优化农村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向精确化、环保型和可持续方面发展,不仅可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而且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关键领域达到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迅速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4、数字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数字农业的根本目的就是强调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和最佳的环境效益,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均衡,实现精准农业生产,以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农业不仅为大规模有效监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和灾害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框架,可对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生产状况、气象和生物性灾害等进行有效测报,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减灾、防灾、农作物病虫害和畜禽疫病测报与防治,而且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自动化精确控制,根据各种变异情况实时实地采取相应的农事操作,可实现智能化的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的可控程度,从根本上减少了对非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有利于节约各种农业物质资源,同时也能够减少消耗和农业对环境的污染,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提高经济收益和环境效益。

五、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农业优先行动领域

在发展“数字农业”方面,要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首先集中力量解决数字农业实现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在现阶段主要是完成必要的技术储备和相关软硬件的开发,保证“数字农业”持续稳步发展。

1、进行精准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

发展精准农业是数字农业的核心部分。精准农业作为一种数字、信息和知识管理农业生产系统的新理念,它的实践运用将对于推动应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我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与农业装备技术水平,倡导科学管理与经营农业生产过程的新思路,实现农业的跨越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精准农业主要是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并将其三者科学地相结合,致力于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提高产出,节约投入,降本增效,采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率,减少环境污染,实施可持续发展,适应当今建立农产品品质保障与食物链安全生产跟踪与产品安全认证技术体系的新要求,实现粮食的安全生产。主要进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的农业应用、农田空间分布信息快速采集先进传感技术与高效实时信息处理技术、农田土壤与作物生产精细化管理决策支撑技术、智能化变量作业与农业装备技术和系统集成与分析技术等科学技术的集成创新。精准农业不仅包括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绘制出田块内要素(如土壤养分、土壤水分、病虫草的数量及严重度等)的分布状况,农业机械根据图中要素值的大小调整操作;而且农业机械在田间操作时,应用传感器直接测定要素值,同时自动地通过农业模型确定施肥量和用药量等,再由农业机械自动化地调整操作。这样施肥、灌溉、用药等操作用量更为准确,可同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并将对环境的污染减到最低程度。精准农业需要一系列现代高新技术的集成,我国尚处于探索“精准农业”实践的起步阶段,因此,必须建立试验基地,搞好精准农业生产技术的集成和示范。

2、制定统一的规范标准,重点解决元数据规范化

数字共享是“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关键,也是当前“数字农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信息共享要首先解决数据标准化,同时要有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数据共享政策,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应优先实现数据共享。而要实现数据共享就必须首先解决元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进行总体统一设计。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集的数据,是数据集的说明或描述。元数据是一种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它可以起到提高系统的查询检索速度、提高系统分析效率的作用。在“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元数据可以清晰有序地组织异地数据,元数据的建设、管理成功与否关系着“数字农业”科学工程建设的效率问题,甚至决定着“数字农业”科学工程成败。

3、建设农业数据仓库

农业数据仓库是实施数字农业科学工程的核心和基础。计算机农业数据库的广泛建立,是数字农业最基础的工作。农业数据仓库中包括基础数据库、数字农业专业数据库和其它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包括基础地形数据库、专题图件数据库、DEM数据库以及遥感影像数据库等,多可以在数字地球框架下,以共享方式从国家公用数据库中获取。数字农业专业数据库包括标准法规数据库、农业生物数据库、农业环境资源数据库、农业经济数据库和收费数据库等。其它数据库包括代码数据库、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以及模型数据库、元数据库等。

4、加强“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发展网络项目

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省-市-县信息骨干高速宽带网络系统。即以省级农业信息中心为核心,上可与全国农业信息网对接,以各地(市)为枢纽,县(市)为网点,具有统一的数据规范和共享标准,无缝连接,可任意漫游和放大,通过因特网、局域网等信息网络技术,建立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异、可拓展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它网络互联,形成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开辟数字化农业市场为全国农业服务的大平台。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9)

所谓生态农业,就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理念下,从农业生产中总结成功经验及管理方法,并按照环境学、生态学及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作管理方法形成的符合生态发展要求,且为良性运作的农业体系。“十二五”以来,云南省芒市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力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本文对生态农业在芒市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一、云南芒市生态发展农业基本现状分析

1.特色生态农业得到长足发展

一是优质稻产业。近年来,芒市在生态农业发展上投入不断加大,特别是优质稻产业的发展取得良好成绩。2014年底,全市以种植遮放贡米优质品种为主,种植面积超过134467公顷,每亩单产400公斤以上,总产超过8.2万吨,总产值超过2.3亿元。优质稻订单面积4333公顷以上,产量2.7万余吨,产值9864万元,经济效益明显。

二是冬农产业。在2014年,芒市冬季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超过18813公顷,总产量达到12万吨,冬季农产品总产值为27244万元,冬季生态农业开发效益大幅提升,特别是冬马铃薯、甜脆玉米、冬早蔬菜等品类的种植,成为芒市广大农民增收新亮点。

2.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

在“特色农业稳市”战略下,芒市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紧紧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主线,大力推进优势生态农产品精加工,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生态农业结构得到优化。坝区以优质稻、冬农生态产品为主、坝边二台坡以咖啡、橡胶等经济作物主,山区则主要种植优质茶叶等。根据本地发展实际,科学合理规划和安排种植,各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

3.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

近年来,芒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得到较大提升,有些农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尤其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品种不断增加,农产品的商品率不断提升,自产自销率降低。此外,农产品进入市场范围不断扩展,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中,冬蔬菜、水果、蘑菇等己进入全国诸多大中城市。与此同时,农产品的销售规模也得到扩大,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出口量也有明显增加。

二、云南芒市生态农业发展中的问题

1.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当前,芒市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芒市既有的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协会,还没有形成较强的整体合力。生态农业市场基地建设和芒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相符。当前,全市有不同类型生态农业试点合作社47个,包括国家、省级生态农业示范社。生态农业产业化还不够,辐射影响力较弱。这些都使得从事家庭经营农民很难参与市场竞争,尤其是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竞争需要。

2.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对滞后

芒市农产品加工总体处于初级阶段,规模相对小,产业链还不够长,精深加工较少,产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还较低。据调查,芒市农产品加工率较低,仅仅为15%,如扣除烟草产业,生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和农业总产值之比还不到0.3∶1,大大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大多数生态农业产业仍处在粗加工阶段,主要对外输送原料或中间品,且企业生产生产设备、技术更新慢、管理上相对落后。

3.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芒市生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处在中等水平,和国内、国际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原因在于:一是生态农产品质量有待进一步加强,农药、化肥应用不够科学合理。二是生态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当前,芒市生态农业大多数为传统农业,科技含量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未达到30%,不适应生态农业发展需要。三是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滞后,难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芒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龙头企业

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是选准并有效开拓市场、培育龙头农业生产企业。龙头企业主要是在主导产业重点环节有关的产品上建立,可以是加工企业、专业市场或中介组织,可以是国有、集体或个体私营企业,是能够严格依照生态农业经济规律发展的企业。要选定生产规模大、起点较高、技术及资金力量较强的强龙头企业,努力将其打造成生态农业产业的骨干,要积极推进企业和农户的合作,形成“公司+基地+农户 ”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2.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要积极解决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市场拓展及生产技术研发的制约问题。需要地方政府重视科技创新,应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指导并扶持生产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 。对于局部技术研发条件企业,可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人才培养、补贴等优惠政策;应对政府设立的精深加工农产品项目和满足精深加工要求的生产企业自建项目,应给予一定的研发补贴。

3.增强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有效控制和减少农药化肥的危害,全面提升生态农产品质量。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作物布局、农作物合理搭配轮种等方法预防和减少病虫害,进而减少农药、肥料使用率,实现生态、绿色农产品种植。二是重视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在发展芒市生态农业中,一方面要积极有效的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再利用好现代科技,通过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及先进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与省内、国内高等院校、科研中心合作,利用好人才、技术优势,重点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和技术,提高综合竞争力。三是强化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根据各乡镇地理环境、历史人文,选出重点优势农业产业,打造特色品牌。现阶段,应立足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品牌农产品,并做好品牌整合工作,要保护好传统品牌,并深入挖掘,提升品牌影响力。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农业经济的重要性更为突显,不仅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繁荣。因此,芒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应在充分认识生态经济的重要性基础上,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强化生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而实现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试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农业的重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4,3(09):237.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10)

蔬菜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消费品,蔬菜价格对整个物价水平有着重要影响。调查分析,竹溪“菜贵”成因除受国内劳动力、能源、农资等生产经营成本上涨推动外,地缘因素有两点:一是本地蔬菜生产不足。根据县蔬菜办提供的数据,305省道沿线6个蔬菜基地,种植规模不足1000亩,每年商品蔬菜销量接近1000万斤。而且生产季节特征明显,旺季不旺,淡季严重短缺。同时受气候和大棚保温栽培技术的影响,反季节蔬菜基本来自外埠,对外依存度高,运输成本高,且易受天气影响,蔬菜价格涨幅相对较大。二是农副产品流通市场不健全。批发市场短缺,产、储、销不完善,竞争不足,产销对接不紧密,本地蔬菜价格居高不下。针对竹溪蔬菜主要是“输入式”消费的现状,紧扣蔬菜销售环节降菜价,扎实推进蔬菜等农副产品平价进超市、进门店,是落实稳价惠民措施的必然选择。

降菜价 品种如何确定

竹溪县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通过常年对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的监测和“价比三家”监测数据的分析,结合竹溪人日常生活、消费习惯,定时、定量对新合作竹溪购物中心、寿康永乐竹溪购物广场2013年10月、11月的农副产品销售情况分析,确定第一批平价商品目录为六大类31个品种,即蔬菜、粮食、食用油、肉、蛋、水产品六类。

由物价局制定、公布必须经营的品种目录,并根据季节变化等因素对目录进行相应调整。平价商店则根据主要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和自身经营状况等,在目录列及的类别和品种中自由选择所经营的平价商品。基本原则是以蔬菜为主,31个品种选择比例不得低于70%,确保22个品种进入平价销售。

平价 是怎样得出来的

根据规定和协议,平价商店要在20种蔬菜目录中选择不少于14种蔬菜进行平价销售,其价格比市场同类商品平均价格下降15%以上;粮食、食用油、肉、蛋、水产品5大类要在11个品种目录中选择不少于8个品种进行平价销售,其价格要比市场同类商品平均价格下降5%以上。同时保证每天有每斤1元以下的3种蔬菜销售,这是平价商店建设的基本标准和规定。

市场平均价格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为保证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信息的准确采集,县物价局专门聘请了5名农副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员,每天在溪城中心等五个农贸市场实地按照《竹溪县平价商品目录》采集31种农副产品的价格信息,报送到县物价局价格监测中心,由价格监测中心计算出当天31种农副产品的市场平均价格,再在此基础上分别下调15%和5%得出平价商品的零售价格,第二天平价商店在县物价局的31种平价商品中选择22种商品,按照县物价局的零售价格进行平价销售。

市场平均价格每天采集,包括周六、周日和节假日一律不得间断,并通过QQ信息平台,完成采集、测算、任务。这是平价商店建设最基础的环节,“定点采集、准确测算、按时”是实现平价销售管理的基本要求。

平价进超市 商家让利知多少

平价商店每天必须公示市场平均价格和平价销售价格对比表,商家降价是实实在在的,消费者购买也是明明白白的。竹溪县物价局对新合作竹溪购物中心和寿康永乐竹溪购物广场2013年12月10日至19日这十天时间企业销售台账以及市场均价和平价销售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新合作竹溪购物中心:蔬菜类15个品种平价销售8299.47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10589.66元;粮食类2个品种普通大米和标准面粉平价销售17342.47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8551.00元;肉类3个品种五花肉、精瘦肉、排骨平价销售1225.11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3814.86元;鸡蛋平价销售2534.39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1704.49元;桶装食用油平价销售22桶,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70.03元;水产类冷冻带鱼平价销售193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261.68元。上述十天时间,新合作竹溪购物中心六大类23个品种实行了平价销售,与市场均价相比降价让利共计24991.72元。

寿康永乐竹溪购物广场:蔬菜类14个品种平价销售12267.01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14233.81元;粮食类2个品种普通大米和标准面粉平价销售1406.9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359.98元;肉类3个品种五花肉、精瘦肉、排骨平价销售2822.9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4487.96元;鸡蛋平价销售1895.02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881.72元;桶装食用油平价销售19桶,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61.94元;水产类冷冻带鱼平价销售288.38公斤,与市场均价相比让利2041.91元。上述十天时间,寿康永乐竹溪购物广场六大类22个品种实行了平价销售,与市场均价相比降价让利22067.32元。

台账分析,新合作15种蔬菜市场平均价格为2.28元/斤,而平价销售的平均价格为1.78元/斤,降幅达到了22%;寿康14种蔬菜市场平均价格为2.03元/斤,而平价销售的平均价格为1.55元/斤,降幅达到了23.6%,并且每天保持了3种每斤1元以下的蔬菜平价销售。

综合分析,不考虑节假日销量增加和季节、天气变化价格涨、跌因素,以上述十天实际让利情况计算,新合作全年让利至少在90万元左右,寿康全年让利至少在80万元左右,竹溪蔬菜基地直销超市全年让利至少在30万元左右。三家平价商店年惠民让利至少在200万元左右。

搭平台 政府如何引导

平价商店是指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企业自主投资经营为主,同时承担稳价惠民社会责任的商店。按照目前的补贴方式:即一次性支付每家平价商店开办补贴2万元,每家租金补贴4万元,三家企业在开办平价商店第一年可获得政府补贴总额为18万元。如何保证平价商店稳价惠民社会责任得到最大体现,又保证企业在让利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运营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平价商店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一是用制度推进平价商店长效机制建设。根据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2010〕40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2〕644号)、《省物价局关于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平价商店建设的通知》(鄂价法规〔2012〕113号)等文件精神,县物价局制定了《竹溪县平价商店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规范平价商店管理的通知》、《关于公布平价商品管理目录(第一批)的通知》、《关于在平价商店监管中实行告诫和责令退出机制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吃透上级文件精神,结合竹溪地方实际,建章立制,规范操作,严把平价商店入口关,全方位为商家提供跟踪服务。

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建立健全平价商店准入和退出机制。每周进行一次市场均价对比分析,看信息采集是否准确。不定期对平价商店进行抽查、检查,看是否严格执行商品目录和平价销售降幅。每月召开一次平价商店运营例会,了解蔬菜等农副产品涨、跌动态,解决平价商店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扩大本地蔬菜种植规模是降低菜价的基本保证。按照人均每天1.2斤蔬菜消耗标准、县城8万人口计算,现有大棚基地蔬菜自给率不到30%。如果蔬菜自给率要达到50%,至少要扩建蔬菜基地1000亩。同时,提高蔬菜大棚保温栽培技术,提升反季节蔬菜种植品种和水平,降低蔬菜对外依存度,是降低菜价的基本保证。为此,县物价局正在积极争取省级价格调节基金,支持地方基地蔬菜建设项目资金,扶持地产蔬菜上规模、上水平,努力扩大本地蔬菜种植规模。

三是探索“商店+基地”模式,实现产销对接。平价商店经营的品种是以蔬菜为主打产品的,基地蔬菜直供直销平价商店将减少批发、运输、储存等众多中间环节,通过产销对接,在直接降低各种流通成本的基础上,直接降低蔬菜销售价格。选择鄂陕大道金叶花园小区门口竹溪蔬菜基地直销超市作为平价商店建设试点,积极探索“商店+基地”这一产销对接模式。该超市业主现有蔬菜基地40亩,各类时令蔬菜、地产特色蔬菜12个品种,年蔬菜销售量100万斤,除自产自销外,还直供佳福园等超市、门店。

四是落实优惠政策扶持平价商店建设。根据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物价稳定工作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鄂政发〔2010〕70号)、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价格政策促进蔬菜生产流通的通知》(发改价格〔2011〕958号)、省物价局《关于落实完善相关政策促进蔬菜生产流通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鄂价办〔2011〕83号)等文件精神,落实价格优惠政策:对蔬菜生产和畜禽、水产养殖用电、用水价格,按照农业生产用水、用电价格执行;农贸市场用电、用气、用热,实行与工业同价,用水价格,已经简化水价分类的地方,执行非居民用水价格,尚未简化的地方,按照工商业用水中较低标准执行;蔬菜冷链物流中的冷库用电,与工业用电同价。实施低收费政策:将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产品市场摊位费纳入定价目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由物价部门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对非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产品市场,物价、商务、工商等部门要在清理高额经营权承包费或者提供政府补贴的前提下,推动农产品市场开办者降低摊位费(租金)标准。对摊位费(租金)标准过高的,要采取引导、劝诫、公布参考收费标准、公开曝光等多种措施,降低收费标准。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充分发挥价格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农副产品平价商店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价格〔2012〕644号)文件精神,单纯经营平价农产品的平价商店,用电、用气、用热、用水价格实行与工业同价,并单独装表计量。其他类型的平价商店或平价销售摊位,无法单独装表计量的,以平价农副产品经营面积占该经营企业全部营业面积的比例分摊相应的用电、用气、用热、用水量,并执行优惠价格政策。在落实用电、用水优惠政策的同时,可考虑对平价商店税费的减免,如减免污水处理费等。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平价商店惠民、让利空间。

精准农业市场分析篇(11)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07

Practice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for Flower Production Village in Tianjin

YANG Jinghui1, LIANG Fahui1, MI Wei1, LIU Yanjun1, GU Chengbin2, FENG Nan 3

(1.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China; 2. Plant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Service Center in Jinghai of Tianjin,Tianjin 300160, China; 3. Forestry Bureau in Jixian of Tianjin,Tianjin 3019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the support work was introduced in Jinghui and Jixian of Tianjin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in the village of flower production of Tianjin. The precision support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finding out money, planning ahead, probable measures. The support experiences were introduced including the "team" help, "education" support, "native" support, "linkage".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i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 poverty allevia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专家的科技优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智力支持、科技帮扶为抓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解决民生需求为根本,加快扶贫村的脱贫致富步伐[1-2]。通过科技帮扶缩小城乡差距促进早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已成为我国近年的发展路线[3-6]。

2013年8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做出结对帮扶困难村的部署,全市236家市级机关和单位结对帮扶10个区县的500个困难村。到2015年,农业科技特派员总量达到700人;实现现场对接、观摩培训、入户(社)指导、网络咨询工作经常化,覆盖95%以上有需求的困难村;网上农业实用技术电视专题片和课程达到200部;认定示范基地100个,集成示范先进适用技术300项,形成支撑重点农业产业链发展的科技研发、引进与服务体系。至2016年,全市523个帮扶困难村制定了“一村一策”经济发展方案,由市农业系统各局(院、办)、天津农学院、市旅游局、市妇联等专家参加指导。

1 精准帮扶

1.1 摸清家底

摸清帮扶村的基本情况,摸清底数,是“精准帮扶”的前提。

为了了解帮扶村的情况,笔者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帮扶村农民和村干部的访问、和帮扶村驻村帮扶组的多次交流和座谈,通过对当地花卉市场的考察、对帮扶村土壤的分析和测定,了解了帮扶村的自然条件(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现状、地质条件)、村人口状况和土地资源情况、生产条件(水利设施情况、设施和设备现状)、技术水平(技术人员数量、技术水平)、交通情况、市场发展现状(产业发展水平、支柱产业、花卉生产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销售数量、销售价格、销售客户情况)等,摸清了家底,为进一步的帮扶工作奠定了基础。

1.2 规划先行

制定适宜帮扶村的规划,是“精准帮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科学规划是扶贫工作有效落实的重要基础。笔者在完成了帮扶村的基本情况调查后,进行了“建档立卡”工作,然后通过“知网”、“读秀学术搜索”等进行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的查询、信息资料分析,分析了市场现状、帮扶村的生产技术水平,了解了帮扶村落后的原因,抓住了“精准帮扶”的关键。例如,对蓟县西店子村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发现了帮扶村农民发展慢、致富难的症结主要是花卉品种杂、品种退化、“新、奇、特”等优良品种少,品质差,栽培技术落后,无法进行产业化和商品化生产。花卉产品销不远,只能就近销售,价格低,市场数量少,效益差。

为了能科学分析、因地制宜地制定好帮扶村的发展规划,与帮扶村领导、驻村帮扶组如村第一书记、镇领导等进行了反复磋商,并与市花卉帮扶专家组组长反复沟通和多次座谈。然后,再查找资料,数据分析,反复论证其可行性。最终,将凝聚了多方共识的规划编写出来,确定了帮扶村的科技扶贫工作的总体目标和工作思路。

在制定规划中真正体会到:新农村的帮扶是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帮扶”来实现的,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强调农民――帮扶村的主体地位,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切实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将笔者的专业知识和对市场的了解及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融合到规划中。

在村、专家组双方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了《天津市技术帮扶困难村方案》、《经济发展方案》。这些方案突出了扶贫工作的长期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要求,明确了从帮扶村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了其致贫原因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和方案。例如,在西店子村的规划中选择了当地适宜栽培的、有市场前景的、贫困村有技术基础的、生产成本较低而效益较高的“食用玫瑰”作为主要发展项目。

1.3 定准措施

针对上述制定出的《帮扶村帮扶项目实施方案》,细化帮扶措施,强化脱贫致富的针对性,是“精准帮扶”的重要步骤。

笔者根据帮扶村和各级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园地规划设计和种类选择、配置和栽培管理等各个方面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制定措施,进行田间规划。例如,在对蓟县西店子村的帮扶中制定了“玫瑰园的布局”、“玫瑰示范园的规划”、“品种圃品种选择和配置”、“苗圃规划”、“种植园规划”;配套了相应的栽培技术如“食用玫瑰栽培技术”、“苗木繁殖和引进技术”、“玫瑰园栽植和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玫瑰采收和加工技术”、“玫瑰贮藏技术”等(图1)。

2 精准帮扶的体会

2.1 “团队”帮扶

“团队”帮扶即发挥农学院的人才优势,以专家组长为主,实行项目组联合帮扶的方法。

天津农学院是由农学、园艺、园林、畜牧和水产等多学科构成的大学,具有学科全、专家人员多、技术精等特点。笔者在学院内有自己的团队,在帮扶期间发挥了团队的作用、人才和学科优势。笔者积极组织老师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让擅长规划设计的老师绘制了《玫瑰园规划设计图》(图1),让从事施工预算的老师进行了工程预算,而笔者作为帮扶组长则进行了项目的规划、方案的拟定、种和品种的选择和配置、实施措施的制定。

2.2 “教育”帮扶

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知识的传授实施“教育”帮扶。

将定点扶贫工作的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突出重点,着力改善制约贫困村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人才、科技、产业发展等。

帮扶村贫穷的关键是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没有形成产业。笔者认为,帮扶工作不能只局限在“输血”,更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造血”机制,而高校所具备的人才优势正好可以弥补“输血”无能这一不足。扶贫地在各个领域的人才金字塔的形成,需要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形成过程,人才金字塔形成了,造血机制也就完成了。笔者作为高校教授擅长的是讲学、技术培训。通过技术的讲授进行教育扶贫,这对增强帮扶村的“造血”功能更为重要。基于此,应结合扶贫地的实际需求,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为核心,利用技术优势,通过建立长效的教育扶贫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专家教育培训资源的优势,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智力帮扶工作。只有打造一批本地专业人才队伍,发挥传递效应和辐射作用,才能形成自我良好的造血机制,才能推动帮扶村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3 “抱团”帮扶

联合上级的市花卉专家组长、地方区县的专家进行“抱团”帮扶。

笔者作为大学教授担任帮扶村的专家组组长,发挥着“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而市花卉专家组组长杜长城处长对天津市花卉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市场和销售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在确定发展方向、规划和项目内容时,笔者多次与他协商,并多次请到帮扶村与村干部和农民交谈,虚心听取他的意见,让他为我们出谋献策,进行技术把关。同时,虚心向帮扶组的县专家了解当地的情况(他们对当地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等十分了解),与他们认真讨论,反复磋商,使方案更接“地气”,使帮扶工作更好地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2.4 “联动”帮扶

以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组组长)为轴心的上下“联动”帮扶。

笔者去的几个村的驻村帮扶组长均为村第一书记,他们对本村的情况比较了解,与村长和书记交往已有一段时间,双方比较了解,容易沟通。因此,笔者在多数情况下先与第一书记如蓟县西店子村的史晨光书记沟通,然后再由他负责与当地农民和村长等沟通。这样效果比较好,容易达成共识,工作效率较高。

3 完善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高校教授作为新阶段扶贫攻坚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正在释放他们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使高校扶贫事业健康、高效、可持续地走下去,进一步完善高校扶贫模式,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 加强产业扶贫,做好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扶贫,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是增加贫困户收入和减少贫困人口的重要举措,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高校可以凭借自己的多学科优势,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做好科学规划,将产学研有效结合起来。第一,利用科学技术对地方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改造和扶持;第二,利用高校平台,引进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产品收益最大化;第三,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产业规划要求,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建立一个或几个校地产业合作项目,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将研究项目放到帮扶村。

3.2 整合多方资源,发挥集体力量

高校在扶贫过程中应该对所取得的各种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凝成合力,进而形成帮扶优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帮扶工作,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出示范样板,对形成“一村一品”发挥引领作用。

3.3 建立帮扶机制,实现农民增收

新农村帮扶机制的建立是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帮扶”的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在帮扶中,以推广农业现代化生产技术为核心,包括新型农业机械、现代生物技术、规模化生产技术等;“聚焦”帮扶、推动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模式,该经营模式主要有农业产业化、农业规模化、农业合作化等形式。

参考文献:

[1] 张露, 周建涛. “科技帮扶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成功实践[J]. 现代物业旬刊, 2009, 8(2):110-111.

[2] 相庆双.科技帮扶敲开双店农民致富之门[J]. 江苏农村经济, 2014(7):43-44.

[3] 董风雪.科技帮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J]. 中国农业信息, 2014(1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