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自主学习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4-03-04 14:44:31

自主学习的问题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1)

1引言

“自主学习”这一课题是20世纪80年代由西方教育家和学者赫利提出的,一经提出,迅速得到了全球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大家纷纷意识到,自主学习对学习的效率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而在外语学习之中学习的自主性同样对外语学习的效率起着重要影响。我国在90年代就有学者提出了自主学习这一课题,并在高校之间大力宣扬其优势,提倡将现有的教学方式与自主学习相融合,二者相辅相成,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外语时能够更加高效,知识的传播更加快速。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有了一定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我们通过对某高校实际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对其中的缺陷做出列举,并为高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提出具有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意图帮助高校更好地处理相关问题。

2“学习者自主”的定义

赫利在80年代初第一次将学习者自主这一课题与外语的学习相结合,他认为,在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自主,就是学习者可以在学习外语时以能够掌握这门外语为最终目的,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抵抗外界因素的干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具体表现在学习行为中,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明确的外语学习目标;(2)科学的学习计划;(3)正确的学习外语的方式;(4)自我约束的能力;(5)定期对学习的进程进行考查。“学习者自主”这一课题的提出,否定了以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学习的主体从教师转移为学生,赫利的这一主张当时就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经过大家深入的讨论和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之后,开始被教育界所普遍接受。但事实也证明,赫利在提出“学习者自主”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这一课题时,忽略了学生主观因素对学习进程的影响,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有着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以使得自主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在20世纪90年代,利特提出的学习者自主应该具有的三个特点对赫利提出的观念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利特认为:自主学习者应该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定期的反思、自主学习者应该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做出正确的选择、自主学习者应该能够不依靠他人的帮助就能进行有效的学习。虽然利特提出的自主学习的特点比赫利开始提出的更加完善和科学,但是在当时,这一看法还不能普遍被国内的教育学家所接受,因为自主学习的方式与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传道授业的教学方式之间有着剧烈的冲突,与我国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思想也格格不入,所以在“学习者自主”这一概念进入我国之时就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为了清除这些阻碍,利特伍德将“学习者自主”的定义改换成了学生能够在脱离老师的辅导之后还能对所习得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应用。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大大加快了这一概念在国内普及的速度。利特伍德对“学习者自主”的定义在前任的基础上,增加了“定期根据对学习情况的考查结果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一条,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是最为我们所推崇的一种对“学习者自主”定义。

3“学习者自主”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3.1调查对象的选取

我们选取的调查对象是陕西省某“985”综合性大学的大三学生,共计80人,男生占56人。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该校中属于中上水平,在大学中都已将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并且有百分之十已经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这些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一直表现良好,自主学习的能力比较强,有着较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3.2对调查对象的培养目标

该校对这些学生的培养目标为:全面的可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有着较高的英语水平,在经过本科教育之后拥有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并且可以用英语与他人做初步交流。除此之外,学习者还应该通过在大学中对英语的学习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独立地掌握新的技能。

3.3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方式

在当前背景下,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建立学生和教师组成的双核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同时为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该为自己制定确切的计划并得到相应执行。二、教学进度要灵活,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完全依据制订好的教学计划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针对学生们对不同知识的掌握能力来制订相应的灵活的教学方案,对于疑难知识点,可以多花费一些课时,而对于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此外,在教学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英语能力的高低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三、丰富的教学方式,教学应该围绕指定的大学英语教材为核心,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之中,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英文读物,英文影视作为辅导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让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同时让学生对学习英语产生更大的兴趣。四、课堂氛围应该活跃,积极的课堂氛围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之中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用英语对相关教学内容做出讨论,并随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听课的效果。大学英语课堂,不应该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以教师为主导者,所有同学为学习主体的一个课堂。

3.4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计划

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计划直接影响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英语的目标。英语教师在制订自己的教学计划之时,要充分考虑种种因素,包括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学生的课余时间多少、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等等一系列因素。让学生能够接受到更适合自己的英语教学,最终能够掌握用英语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和用英语和外界相沟通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应该遵循所有教学都遵循的“整体和部分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在学习英语之时,一方面应该立足于这门语言学科的整体,对英语的特点进行透彻的掌握,另一方面,对英语学习中的各个部分,包括拼写、发音、翻译等等都要做到熟练的应用。根据我们的数据统计,当前大多数学校都采用英语听力课加英语精读课的上课方式,我们认为,这种方式是存在一定缺陷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培养学生将英语读出来的能力,使得我国很多大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针对这一现象,大学英语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并且培养学生通过听力和音标纠正自己英语发音的能力。

3.5实现“学习者自主”的一些方法

尽管大学生普遍已经接受了长时间的教育并且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大多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相对较为宽松的大学学习环境,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自我约束能力,难以在英语学习中实现真正的“学习者自主”。并且我国的应试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之中,在中学没有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习惯,这也就进一步加大了实现“学习者自主”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之中,我们可以应用以下这些方式:一、学生之间成立学习小组,针对课题进行合作和讨论,共同督促、共同进步。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范文朗读的方式来进行交流学习,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能力和演讲能力。

3.6学生自己对“学习者自主”的看法

学生对“学习者自主”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主学习的效率,在学生们通过对自己自主性学习成果做出自我考查之后,才能够对自己学习的方法做出相应调整。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统计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果: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方式表示满意,并且通过自主学习取得了较好的学习结果;百分之五十的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方式表示满意,但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并没有贯彻落实自主学习的计划,最终没能取得满意的成绩;而还有百分之十的同学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较严重的不适应情况,最终也没能取得理想的学习结果。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自主学习还是持认同态度的,但想要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的功效,还需要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

4结语

本文介绍了“学习者自主”这一概念从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和改进,并介绍了这一概念流入我国并应用于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种种情况。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学习者自主”问题的调查,分别从调查对象的选取、对调查对象的培养目标、大学英语的教学方式、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计划、实现“学习者自主”的一些办法、学生对“学习者自主”的看法这几个方面阐述了调查的方式和结果,描绘“学习者自主”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并希望相关教育人员针对这些现状做出相应改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蓓蕾.基于学习档案的英语学习者自主能力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顾世民.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课程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3]彭金定.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者自主”问题研究[J].外语界,2002(3):15-19.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2)

一、自主学习教学的特点

自主性学习是与传统式教学相对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教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已经思考好的现成结论。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启发和诱导学生,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各方面的潜能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二、自主学习学习设计的实践方法

(1)首先要明确课题达到的目标要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是以教学目标为定向的活动,教学目标引导和制约着教学设计的方向。在教学设计开始时,教师必须明确学生学习结果的类型及其学习水平,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语言清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层次性。要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要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对这三个方面的课程目标,不能厚此薄彼,只重视某些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些方面,或者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同时还应注意,要对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协调好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确实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2)教学方法思路,在自主性学习学习的总体安排上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逐步适应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创造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小组协作能力。应贯穿在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要铺垫酵母菌细胞一些有关知识,要有相关知识的连续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欲望。

三、自主学习评价

及时进行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和学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之一,教学评价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系统所收集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对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以及成果给予评价。对科学探究教学的评价,既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检查教师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的成效;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生学习能力。教师应注意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自评和互评,特别要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四、自主学习要解决的问题

1.班级学生过多自主性学习教学宽松课堂气氛与自觉性差学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自主性学习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对自觉性高的同学来说,能积极参加探究活动,对自觉性差的同学来讲,虽然也提高了兴趣,但他们的兴趣是建立在“玩”的基础上,因此,这部分学生会因为“玩”得过火,学习成绩下降成为必然。自主性学习学习只适合少数的好学生,在目前班级人数过多的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做到指导到位。可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强监控,在自主学习中将知识分层达标,各个环节对后进生的表现多加关注,使他们中的贪玩者或偷懒者无可趁之机。迫使那些拒绝学习的学生完成基本学习任务。二是采用“同类分类法”将“偷懒者和贪玩者”进行编组监督,杜绝侥幸心理,逼上梁山。

2.自主学习要教师付出比传统式教学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怎样才能减少教师的工作强度,同时又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一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实施自主性学习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素质,要不断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具有较强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资源和学生数量过多矛盾问题

自主性学习学习还需要比较充足的教学设备和课外教育资源,学校要提供适当的基础设施,要有课程成本的观念,必须充分考虑到课程资源消耗、补充、维护和更新所需要的投入,可以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适当的工作,并确保在需要时可以获得必要的教学材料。在目前条件下,这些资源还有待研究和开发。

4.合理安排时间问题

自主学习教学需要留给学生更多时间思考,要有时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会有出现错误而耽误的时间,需要时间沉思默想,还要有时间来开展相互交流讨论。在传统的教学任务还没有相应改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开展自主性学习学习的一个突出矛盾。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儿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用自主性学习学习的模式,就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对时间的分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3)

要安排适量的具有一定探索意义和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与创作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会数学问题,从开口提问较为规范的数学问题有一定分量的数学问题。能够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算法多样化,通过比较,让他们自主选择合适自己的方法,善于学习他人较为先进的方法,做到"择优录用"。

2.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环节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否则就无所谓"创新"。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都可能有100种做法。"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因势利导,不断改变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自由灵活之中,以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教学简便运算"48×125"一题,我启发学生可以根据数的特点寻找简便算法。当我引导学生发现48是接近整十数50时,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他们很快想到把48转化成(50-2),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接下来,学生变换思考的角度,又去研究另一个因数125的特点,通过探究,他们很快发现125与8相乘得1000的凑整法,想到先把48分解成6×8,然后运用乘法结合律变式为6×(8×125)进行简便运算。有些学生甚至想到了把较大数转化成较小的数进行计算以便口算的方法:先把48×125变式成(6×8)×(25×5)再变式成(6×5)×(25×8)。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的自主探索为基础,我只是作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指导者、鉴赏者,只是提供机会、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全过程,乐于探究,大胆创新,他们在我的引导下不断改变思考角度和思维方向,从而使思维不断趋于自由和灵活,思考问题时能迅速从一个系统、一种事物类别跳到另一个系统、另一种事物的类别,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由于学生思维能充分地、自由灵活地散发开去,因而出现了独特见解,具有创造性。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4)

一、实验的缘起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探索改革课堂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任务。然而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人们发现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等现象依然存在。时代呼唤新型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需要一场深刻的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课堂生活的重建,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当前在面广量大的农村中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有效性缺失;(二)主体性与创造性缺失;(三)情感性缺失。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农村中学课堂教学质量普遍低下,阻碍了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实施。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改革课堂教学,建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认为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正是当今农村中学新课程改革中值得研究、探索、实践的一种方法。为此,我们确立《农村初中课堂“问题导向学习”的研究》这一课题,并申报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2008年滚动课题。

二、概念的界定

所谓课堂问题导向学习,就是通过教育者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过自学教材,自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面临的问题中主动获取和运用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问题导向学习研究的基本要素是:(一)研究各学科课堂问题导向学习的基本教学模式;(二)研究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理论和能力去解决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问题的内驱力,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研究如何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四)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五)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自读教材,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等等。

课堂问题导向学习的特点是:(一)以问题为主线,即课堂教学活动围绕着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而展开的;(二)以发展为中心,即以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以及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目标和任务;(三)导学是关键,即课堂问题导向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创设种种问题情境,调制好教师、学生、教材这三者间互动的相似关系,激励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实验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①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开发;

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③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

2、教师的发展目标

①每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人人在课堂教学中能展现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能力、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③大多数教师能获取研究的初步成果,并能撰写出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经验总结或教学论文。

3、学校发展目标

①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将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特色之一;

②学校教学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高;

③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四、实验的措施

根据课题预设的研究目标,近四年来,我们进行了如下实践尝试:

1、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建立多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课堂问题导向学习,首要的任务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是对课堂结构的全盘否定,而是更加理性地认识和研究教学结构;不是说课堂教学可以忽视或离开教学结构而存在,而是放弃对教学结构的刻意追求,克服教学结构中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不是说课堂教学中可以随意进行教学要素的安排和设计,而是更加科学地组合好各种教学因素,力求课堂结构的最优化。优化课堂结构的基本要义是,(1)灵活多变,防止教学结构僵化机械;(2)尊重实际,杜绝教学结构生搬硬套;(3)合理整合,发挥教学结构整体功能。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其丰富内涵的把握中突出体现在主体意识、动态意识、训练意识这三个意识的确立上,从而构建顺乎学情、顺乎目标、顺乎自然(各位教师的风格)的多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

1.探究式

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其教学程序为“创设问题情境——导向自读教材——师生共同研讨——质疑点拨小结——课堂反馈练习——评价学习效果”。

语文学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在这种结构中,学生是探索的主体,教师是“顾问”和“引路人”。

2.讨论式

这种结构是由教师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激发、引导学生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其程序为“指导学生预习——学生提出问题——组织开展讨论——课堂反馈练习——评价学习效果”。

3.尝试式

这种结构,突出学生尝试,让学生在自觉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程序为“提出教学目标——学生自习教材——尝试课堂练习——点拨归纳小结——学生再次练习——评价学习效果”。

数理化学科主要采用这种模式。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指点迷津。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核心是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识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

从问题情境的定义分析,问题情境必须具备如下三要素:(一)新的、未知的事物(目的);(二)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三)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能觉察到问题)。

3、利用教学情感策略,优化学生课堂学习心理

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是增进课堂教学的情感性。为此,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课堂教学情感性设计。首先,重视课堂交往结构中情感设计,教师要考虑的是怎样变师生单向交往为多向的师生、生生交往,灵活运用全班、小组、个别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教学活动,使课堂交往既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和提高。其次,重视学生学习心理活动中的情感设计,教师考虑的重点是怎样变单一的认识心理活动为知情统一的全面的心理活动,充分发挥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动力作用。第三,重视认知操作活动结构中的情感设计,教师设计的重点是怎样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的情知得到有机和谐的发展。第四,重视对教学环境的情感设计,其设计的重点是怎样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

2.注意课堂教学心理卫生。与生理卫生相比,心理卫生对学生情感发展更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心理卫生是增进教学情感性的重要措施。这方面,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激励性。“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满足。②支持性。教师积极促成课堂支持性学习气氛的形成,给遇到困难、丧失信心、情绪低落的学生以必要的心理支援。③愉悦性。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和谐、轻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指导解决问题策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还要善于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学习策略。

1.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目标和条件。解决问题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思维和行为过程。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解决问题必需的知识背景,明确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教师要唤起学生对同类知识的记忆,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相似块,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找出问题的本质、核心,从而帮助学生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2.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一个问题的解决可以有几种渠道和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一题多变,从一个问题出发,引起联想,通过更换结论和变换题设把问题引伸和拓宽,教师应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案,评判各方法的优劣,从而得出最佳方案。这样,不仅能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还可以让学生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存联系和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掌握正确的思维策略。

3.指导学生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和决心。自学教材和相互研讨、相互启发,是获取解决问题的有关新知识、拓展解决问题思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自信的一种体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自信心,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新思路的能力。

4.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进行自我归纳总结和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之认识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5、重视自主行为培养,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和个性发展

课堂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和个性发展。教师应增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还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权利”、“学生是上帝”等新理念;树立教师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要像商业经营中满足客户要求一样,满足“学生客户”的要求,把思考决定权、判断选择权、体验探索权尽可能地还给学生。为此,必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在学科课程中,提倡研究性学习,改变过去那种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设计、参与探索知识和体验道理的过程,使学生像研究者那样自主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地进行创造性地探索。

2.在教学模式和方法上,提倡主体性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凡是学生能够想明白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创设适合的环境与条件,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即点拨、启发或解疑)。

五、实验的成效

问题导向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正确引导、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在解决问题中自主学习,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学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加拿大霍华德·巴罗斯《问题导向学习》

[2]张玉昆、胡继渊、沈正元《教会学生学习》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5)

一、进行设计导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意识

学生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心理学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出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激起他们的求知热情,使他们以最佳心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也可以用神秘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用故事开导引发兴趣;还可以启迪猜想增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简便运算时,推导“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后面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这个规律,我采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导学生:国庆节期间,我家来了许多客人,准备买一些饮料,我来到商场,营业员热情地向我介绍各种饮料的价钱,最后我相中一种每盒12瓶,每瓶6元的饮料,根据来的人数我需买5盒,正当我算花多少钱时,营业员告诉我需付360元,我感到很惊讶:营业员怎么会算的这样快? 你们想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笔帐该怎么算。于是学生们就自主地投入到探究新知识的奥秘中去。遇到困难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构建和谐的教学环境

如“乘法分配律”新知教学时:

1、出示:102×153=、99×145=,让学生各自计算,待到快的学生近完成时我报出了答案,并特意表露出神气的样子。

有位学生很不服气,说题目是我出的速度自然快些,并要求由他出题。我提了出题要求:一个因数应接近整百的数。

2、学生A出题:98×46,让学生各自计算,我的速度比刚才又快了些。

3、学生B出题:998×637,让学生各自计算,我的速度比刚才又快了些。

这时已有学生议论开了,都想探个究竟。

4、出示三个算式:100×153+2×153,(100+2)×153,102×153,让学生比较异同。学生此时才恍然大悟,还信心百倍地向我挑战。

5、让学生出4道题师生进行比赛,我有意识地逐步放慢计算速度,让学生们尝到胜利的喜悦……

纵观上述过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教学氛围愉悦和谐。新知教学在游戏中进行,寓教于乐,学生非常愿意学。再加之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相信自己也能够学好数学,学习数学的热情会更高,主动性会更强。

三、创设民主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精神

第一,让自主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究,去自学,从而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明确自探目标、方法与时限要求,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努力创造学生自主探索的氛围,增强学生探索的自信心。

第二,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创设民主环境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保证探究活动顺利高效的进行。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发展潜力,放手让学生探索研究,要多鼓励表扬学生,充分肯定赞赏学生的探究结果,不要怕学生出错,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不能横加指责,强令修正,应指导学生冷静分析,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误养正,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要确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在充足的时间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让探究从形式走向实质。

第三,让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学会倾听就是学会在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慢之举,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轻易插嘴;学会倾听是合作的前提,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听清教师的提问,听懂小组分工要求,听明白其他同学的发言,同时既要听得了表扬之词也要听得进批评之言。 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常常出现“小老师”,他们发言的机会多,而有些同学发言机会少,为此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调动这些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他们敢说的勇气,把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让他们说,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思维能力较弱,不擅言谈的学生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学会辩论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和方法,这时适时的辩论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应该学会辩论并掌握辩论的基本技巧。

四、拓宽探究的时空——引伸探究内容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6)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导”的情形下,学生围绕学习对象,通过自主、合作两种途径进行学习,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模式。该模式中,我认为有几个认识方面的问题,应该予以澄清。本人在这里谈谈一些个人想法,与大家共同探讨。

1.学生是主体,教师只引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位置是不容质疑的,教师只能是起“引而导之”的作用。“导”在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师“导”得好不好,将直接影响课堂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教师必须使“导”具有启发性、兴趣性。

但是遗憾的是,如今这个观念还不被大多数教师所真正接受。教师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位置,突显学生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起到“引领”作用,轻轻敲敲,慢慢诱导,起到“敲边鼓”的作用。总之,教师千万不要“一讲到底”,把痒痒的嘴闭一闭,把宽大的嘴收一收,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务实地还给学生,这才是智者的做法。

2.形式是表象,“智动”是关键

课堂形式(如学生座位编排,课堂的活跃等)是表象,而关键的是:教师把课堂的学习氛围营造好没有?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起来没有?他们进入学习状态没有?如我们看到的有的课堂,表面好像“死气沉沉”的,而认真仔细观察,确是“静水深流”,学生反映强烈,思维活动一刻也没有间断的迹象。这是何等的高明呀?

与之相反的是,有的课只是课堂氛围活跃,显得热烈,无论你从什么角度看,都只是形式而已。这样的课,让人觉得可惜;还有的课,既没有形式也没有内容,有的只是教师的声音和学生的无赖之象。所以,课堂形式的活跃不等于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启发,要启而发之。当然,更多的时候是,形式与实质统一在一起,不是更好的吗?

3.课堂是开放民主的“立体式”

所谓的“自主”是指学生白己动脑、动手,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合作”是指在学生个体探索的基础上,开展生与生,或者师与生间的互相合作性探讨,进行开创性学习。教学课堂就是开放的、民主的,课堂就不再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学”。学生也不因教师的讲而听厌烦,教师也不会因学生的厌烦而厌教,从而达到和谐的课堂学习形式。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7)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3-280-01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上有这么一说: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这几句话强调了这么几个问题:①阅读课是在老师知道下的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是阅读实践活动的主体。②要变繁琐分析为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

而纵观当前的阅读教学活动,仍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

被动性。阅读教学的过程大多是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老师让读哪里就读哪里,老师叫他读第三句,他就不可能读第四句,似的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去读书,也可以说是去完成老师下达的任务。

划一性。既然是老师下达的任务,肯定就是全班性的。老师不可能让这个学生读这儿,那个学生读那儿。一人读一处,这也是不可能的。然而也正是因为任务太整齐了,教学被同步化了,老师省去了不少的烦恼。但学生的问题也来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读速度快的同学等得着急,读书速度慢的同学又被催得着急。从而导致学生的个性特别是创造性受到限制。

封闭性。为了应付阅读分析,教师和学生死捏着书本不放,老师每天都会布置一项这样的家庭作业:回家好好读书,要求背的课文要多读达到会背。有的老师甚至会布置学生抄写课文X遍,让学生无暇进行比较的课外阅读。

灌输性。阅读教学贯穿语文教学的全部,上好阅读教学课程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极好的训练作用,然而有些老师不知是怕学生累坏了,还是不耐烦等待学生的思考,一切问题都不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机会,这倒好,你的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问题却来了。

于是,学生的阅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只会一字一句地精读,不会观其大意,搜寻浏览地略读,更不会“一目十行”地快读;只会从头到尾按顺序读,不会先读结尾或先读中间式的跳读,更不会筛选性地抓住重点读。为了改变小语阅读教学的教学现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阅读时变“带着问题读”为“读出问题”。

“带着问题读”可以说是很多老师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从表面看,“带着问题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然而,事实上,这样做却影响了学生语文自主能力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追求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读课文,在读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阅读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说:“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由“带着问题读”向“读出问题”转变。

如何培养学生“读出问题”的能力呢?开始训练时,要注意从基础教学入手。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一)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读出问题”。如我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前,让学生自己预习并提问,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如(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听得更加真切?怎样才能把作者对泉水的喜爱之情读出来?(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显然,提出问题(1)的同学在课前认真地读了课文,并且做了思考,老师要即使给予鼓励和表扬。而问题(2)是课后现成的问题,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抄下来的,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二)引导学生从课题中“读出问题”。如在教学《鼎湖山听泉》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我问学生:看到了这个题目后,你想知道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如:鼎湖山在哪儿?为什么不用“观”泉?这些问题都为更好的理解课了铺垫。(三)引导学生在讲读课文中“读出问题”。如:教学《鼎湖山听泉》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了“泉声为什么会耐耐变调子?”这样一个有难度的问题,说明学生的思维已有了发展。(四)引导学生在“整体回顾,赏读文章”时还要注意“读出问题”,以达到能学好类似课文,会问类似问题”。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8)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亲自体验数学知识,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有效地完成这一环节,必须通过实践不断总结,具体地说,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认真研读教材,确定预习内容,编写导学案中的指导性语言

我们现行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相比,更适合学生预习。首先,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数学意义的问题情境,倡导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开展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知识结构,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其次,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是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的。在编写导学案时,教师要做好提示。

二、针对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预习方式

1.概念性的数学知识

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折一折,甚至剪一剪,为理解和掌握新知做准备。在检查预习效果时,我常常让学生来担当主讲,其他人补充,这样不仅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预习情况,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知识的碰撞中还可能闪出智慧的火花。

2.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即我们所说的应用题,我们根据导学案的问题串去理解题目

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课上可以博采众长,辨别分析,拓展大家的思路,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做第一次精讲。

三、重点培养预习习惯,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

1.指导学生预习要落到实处

预习目标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是否能让学生“踮一踮脚够得着”,直接影响着学生预习的效果。因此,指导学生预习的语言要具体,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在设计预习题目时要有针对性、集中性、发现性。

2.重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和兴趣

由于中学阶段课程比较多,大多数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这样,学生不仅对预习数学的方法不知道,更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因此,对学生预习内容要规定,预习达到什么程度要有要求,要经常性地、慢慢地训练,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并对好的预习方法和结果及时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以往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而我们的这一模式是学生问、教师答。一开始学生很难提出问题,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在学案设计过程中,如何设计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去思考,发现一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让教师或同学帮助解决。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9)

1.缺乏自主学习方法,学生没有问题意识

在传统教育影响下,我们大多已经习惯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了被动的知识传承。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经常处于无问题状态;有的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只会被动地跟着教师后面走;有的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时,没有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更谈不上去深层次探究。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渐渐不善于思考,遇到问题和难题也不知道凭借自己的思考和能力去解决,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去等待着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这样的学生,不要说什么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了,恐怕连最起码的学习任务都不能很好地完成。

2.自主学习评价单一,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中,测重于对学生纸笔测验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仍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忽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查。所以在这种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技能,这就需要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评价过程中不能以是否能得出结论或者结论是否正确作为单一的评价目标,而更要关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评价过程中不但要看学生的认知,而且更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潜能的发展。

3.教学实践存在误区,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几种误区:一是学生自主学习有名无实,主要表现为这种“自主学习”是由教师事先完全设计好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只是按照教师预先设计的逻辑结构和思维过程去完成,学生的任何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而设计,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限制非常大。二是教师对自我角色定位不准,由“保姆”一下变成了“甩手掌柜”,一部分教师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加以干涉;还有一部分教师则舍不得“还权”,喜欢发号施令,将学生当成泥丸,一厢情愿地对学生进行捏造。三是形式上的自主学习,很多的自主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内容和价值,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兴趣,没有真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二、培养初中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策略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出来的,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成功的教育从习惯的养成开始,所以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从小做起,防微杜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比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无论是个人独立思考、同桌讨论,还是小组合作交流,都缺乏积极主动精神;有的学生只是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自己却纹丝不动,妄想坐享其成;有的学生自恃才高,只顾自己高谈阔论,听不进不同见解,合作学习效果较差;有的学生不会发现问题,经常处于无问题状态,只有被动地接受……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老子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只有从这些小事的改变开始,才能防微杜渐,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意志坚强,贵在坚持

习惯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方面,日常起居、言谈举止、社会交往等无不显露出某种习惯的痕迹。学生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是一个艰苦的培养过程,这就需要较长时间“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就要从小事抓起,在不间断的训练中反复抓,而这样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反复做怎么样的事,就会变成怎么样的人。”可见反复是习惯之母,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也需要多次重复,久而久之,才能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3.讲究方法,多加训练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漫无目的为所欲为,自主学习需要意志坚强,更需要方法和技巧。例如学习目标的制定、题目内容的筛选等,都需要有规划、有主见、有策略。第一,要使学生有良好的习惯意识,这是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习惯的内驱力。第二,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课堂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要紧紧抓住课堂45分钟,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第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不懂就问、有意见就发表的意识,让学生不但敢于发表意见,而且还要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所以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关键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回归教育的本质。

4.家校联手,双管齐下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10)

《数学课程标准》中多次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具体地说,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必须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于是,我尝试从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做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问题引领、自主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包括课前测试与导入——学生自学与讨论——师生互动与探究——示例应用与训练——课时总结与反思——课后测试与反馈——作业布置与设计等环节。

下面以数学二解析几何初步《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一节为例谈谈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1.课前测试与导入(约5分钟)。课前测试是一种课堂教学的调查手段,即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了解学生对新课已掌握情况。

如:根据下列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

①经过点A(8,-2),斜率是-;

②斜率是-2,在y轴上的截距是4;

③经过点P1(3,-2),P2(5,-4);

④在x,y轴上的截距分别是-5,6;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对应的直线方程的形式(注意条件),根据学生作答情况,适当对教学设计加以改进,学生知道的就不要教,与学无助的也不要教,以有目标,有计划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2.学生自学与讨论(约10分钟)。学生自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自己的思维行动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在这一环节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提出目标或问题(问题设计要突出重、难点),巡视、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动脑,围绕目标或问题进行大胆的思考,分析问题,不断对问题进行质疑和释疑,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体验成功。如教师提出思考问题:

问题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每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都表示一条直线吗?

问题2: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其他几种形式的直线方程相比,它有什么优点?

问题3:如何由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求直线的斜率及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

问题4:当A、B、C为何值时,直线Ax+By+C=0平行于轴?平行于y轴?与x轴重合?与y轴重合?过原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览教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先学而后教,取代以往传统教学靠教师讲授的方法。

3.师生互动与探究(约10分钟)。师生探究是针对以上问题实现师生互动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此时,经过学生自学对问题进行了尝试之后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教师把握时机及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大胆猜想和联想,给学生充分表达见解的机会,有与众不同的疑问想法能大胆表达出来,而且及时得到鼓励,见解有误差时,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矫正。在学生思路受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排除障碍,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正确的思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个性展现和自我成长的舞台。

4.示例应用与训练(约10分钟)。这个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抓“训练”, 经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讨论,已清楚地掌握了基本知识理论,就要让学生通过训练来巩固、加深对数学概念和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一般来说,例题的选择要求:一要紧扣教材重点;二要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思维性和层次性;三要符合学情。

如例题1.已知直线经过点A(6,-4),斜率是-,求直线的方程(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几点强调)。

例题2. 把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x-2y+6=0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线的斜率以及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并画出图形。

变式:求下列直线的斜率和在轴上的截距,并画出图形。

(1)3x+y-5=0;

(2)--=1;

(3)x+2y=0;

(4)7x-6y+4=0;

(5)2y-7=0。

问题5: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与坐标平面中点的有什么关系?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有什么关系?

训练方法灵活多样,基本的训练方法有:①组织变形训练,把学生初步理解的概念、定理、公式等,通过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情形的变式进一步深化,即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使学生从中获得概括的认识,并提高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②进行有效的题组训练;③学生板演示范训练,通过学生上台板演,暴露一些思维漏洞,让学生

讨论评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始终保持师生互动,又培养了学生敢于挑战自我,敢于表现自我的意识能力。

5.课时总结与反思(约3分钟)。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与评价,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反思,达到对所学知识更深入的理解、巩固和能力的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对本节课回想、归纳、整理和提炼,说出自己的收获:如新知识或新方法的形成过程、内容。非常规问题如何转化为常规问题?新知识或新方法运用时注意哪些问题等?

6.课后测试与反馈(约5分钟)。通过课后测试的统计分析来了解一堂课学生那些内容是通过课堂教学得以掌握,一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没有突破,从而真实的来反映课堂效率。

如测试题1. 在y轴上的截距是a,和y轴垂直的直线的一般是方程式( )

(A)y-a=0 (B)y+a=0 (C)x-a=0 (D)x+a=0

测试题2.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是2,和直线x+3y-2=0垂直,则直线l的一般式方程式 。

测试题3.若直线l的方程为x-y=-2,求其截距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7.作业布置与设计(约2分钟)。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作业,既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改革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得到提高。

如作业1. 书面(必做题)课本P101习题3.2B组:1,2,5。

自主学习的问题篇(11)

一般地说,“探究学习”是指通过仔细的观察来了解某一事物.但是当前处于知识爆炸年代,教师交给学生的知识只能应用一时,学生生活所需的大量知识依靠自主学习获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体现知识的建构,对于特定的数学内容,需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具体到学科领域,数学自主探究学习,就是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由教师根据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不将知识直接告诉学生,通过创设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策略.

二、自主探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角色错位,学生自主性缺失

自主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此过程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然而,部分教师由于教育观念落后,或者对于新课改精神领悟不到位,无法摆正自己的角色,致使在教学过程中放手程度不够,常常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当作被管理者,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其结果是造成学生丧失了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2.教师组织实施不当、指导不到位

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主动学习,其教学过程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可循,大致要经过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学习或合作解决问题、交流反馈评价、拓展提高等阶段.但是部分教师组织过程混乱,或流于形式,致使学生缺乏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或环节缺乏,无法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或越位缺位,不是无法有效引导就是放任自流.原因在于教师对于自主探究学习精神实质没有真正领会,致使实施不当.

3.自主探究的内容设计不当

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可以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只有数学教材中的一些定理、推论或者处于最近发展期的内容才可以采用这一学习方式.比如,对于求根公式,可以引导学生从一般式入手,通过配方而得出.经历这一过程,既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过程与方法,又很好地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建构了知识.但是一些教师每堂课都设计自己探究这个环节,不管什么内容都要求学生探究,是将自主探究学习机械化了.

4.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不强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在探究过程中起着动力、定向作用.但是调查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显然不强.当教师布置了自主探究的任务后,有些学生无所事事,在座位消极等待,并没有积极思考或动手实践.探究意识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学生的这一现象可归结为小学阶段的习惯性、定型化的接受学习,或者与初中阶段教师探究意识渗透不到位有关.

三、自主探究学习的实施建议

1.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师只有树立的现代教育观念,领会了新课改精神,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的按照教学观念去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等.对于自主探究学习而言,教师应领会自主探究学习的基本精神、意义,以及探究的方法和指导要领.

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探究教学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反思评价.因此,在课堂里,教师应该预设一个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这个问题应贴近学生生活,靠近最近发展区,这个问题还要具有多重答案.并且通过合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3.教师适时加以引导